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

第1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教学;网络环境;综合信息素质;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09-01

当前,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处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网络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笔者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综合信息素质和创新精神,实现交流协作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和谐的教育:既重视智力开发,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胆、合理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并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愿与大家共享。

1.课堂教学时空延展化。教师可在网上选择大量相关资料下载,并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一堂好课就是让学生得到实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学生得益多少,也反映在学生受益面的大小。有许多网站提供系统的视频教程、精品课堂、教学讨论区,师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2.课堂教学的网络化。课堂教学运用局域网系统能实时传输、共享视频、音频等特点,实现逼真、精确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如笔者在教学《网络资源检索》这节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演示广播,有时也用Windows的通讯工具NetMeeting,从而将教师的操作过程真实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教师的讲解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广播给学生练习任务;接着借助Internet网,让学生进行网络资源检索的实际操作练习,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到“雅虎中国”的帮助中心,进一步学习搜索的技巧。

3.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交互性。互动式的网络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能实现互补,通过信息传递互动化,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得以加强,确保学生思维始终积极、活跃、主动,学习获取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网络环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网络资源)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

4.网络教学的先进性。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教学能够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如教学计算机主要硬件和性能指标这节课时,因为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速度很快,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仍然教授落后于时代的内容,那只能是“赔了时间,害了学生”。对此,师生可一起利用好网络,去调查、分析、讨论、探究,从而把这样的课程学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独立与自信的品质是完善人格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操作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笔者不仅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督促他们独立完成自己的练习和作业,独立解决在学习和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此来培养他们独立与自信的品质。例如,高二年级的《程序设计》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笔者经常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些程序设计的题目让他们来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这时成绩好些的学生就会很快完成,但有的学生做得就要慢一些,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可能就要采用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时候,笔者并没有一味地去斥责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科目,让他们树立自信的品质,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好各项工作。而当他们独立完成后,笔者又会不失时机地予以适当地表扬,这样,当他们一旦独立地解决了某个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后,他们便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会增添几分信心,这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

5.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机网络教学并不是指单纯的网络教学,而是要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习中的小问题,能在课堂上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如学生练习Phtoshop的画笔工具时,发现平时用快捷键“[”和“]”改变笔触的大小挺好用的,可当时就像失灵了,怎么也找不到原因,笔者一看,原来中文输入法开着呢,关掉就一切正常了。我们在课堂中应用网络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辅助课堂教学,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网络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习惯是人们日常行为中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是一种能比较固定地去完成程式的动作行为。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时常注意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操作习惯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技能操作习惯抓起。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用一世,正确、规范的操作习惯,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中都将使学生受益匪浅,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日后要改就会费时费力。例如,在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方法时,笔者严格要求学生将手指放在基本键位上,刚开始时,学生很不习惯,但随着练习的步步深入,他们越来越体会到严格的指法要求会使汉字的输入速度提高得更快,而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再要改掉就比较困难了。

第2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目前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理论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目前各院校会计电算化理论教学普遍采用老师在教室通过课件讲课,学生看大屏幕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互动极少,学生在课前并不知晓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只能盲目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溜号现象严重。而且面对繁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重点知识都记录下来,对于课上存在的问题如果课后需要找老师请教探讨又有一定的困难,甚至下载老师的课件都会很不方便,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影响了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

(2)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上机实验学时少,只能对某一种财务软件的使用有所掌握,没有更多时间去接触其它财务软件,而且学生对在实验课上没有掌握好的操作在课后再做进一步练习也很难实现。另外目前实验课程内容多以单机版财务软件的演示和实践练习为主,实验课上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从编制凭证到出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核算业务,使学生误以为一个人可以完成所有工作,而实际上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使用网络版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工作中按照系统的要求将财务人员划分成不同的工作岗位,由大家分工协作,共同来完成每一项会计核算工作。因此目前的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使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笔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建立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适合学生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的总体架构包括教师教学模块、学生学习模块和教学管理模块三大模块组成,其中教师教学模块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网上答疑、在线讨论等子功能,学生学习模块包括:在线学习、课程讨论、在线自测、仿真模拟实验等子功能,教学管理模块包括:教师队伍、师生留言、学习链接等功能。该平台具有通用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点,体现了教与学的协作化,还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间的联系。

三、网络教学平台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1)网络教学平台在会计电算化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在上课前,老师已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学信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登录平台,来查阅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料在课前做好充分预习,对本章节教学内容及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重点、难点,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效率。在课后学生还可以随时通过平台下载老师的课件、教学录像等资料,也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忙着记笔记而耽误听课的困扰。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功能方便及时地与老师交流请教,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在课后会及时得到补充完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在下次课上进行集体讲解点评,更能加深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还能够利用平台上的在线自测功能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从各章学生在线自测的成绩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因材施教。总之,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把会计电算化理论课堂内外有效地连接起来,既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明显的辅助和补充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网络教学平台在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财务人员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笔者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将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应用到了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以下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首先开展了初级阶段的仿真模拟实验,此阶段主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安装了多种单机版的常用财务软件,并结合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内容设计一些简单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常用财务软件,对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学习财务软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课上没有熟练掌握的操作,学生在课后也可以随时通过平台继续练习巩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通过平台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加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第3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项目驱动;H3C-simware

0 引言

目前,我们学院已经完成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计算机网络作为测绘类各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其课程性质、教学时数和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仅要为学员构建必备的网络知识结构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学员从事本专业科研任务和生产活动打下扎实的网络工程技术基础。因此如何优化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手段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理论教学内容偏多。本课程教学时数为40学时,大部时间都是理论教学,仅仅安排了6学时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过多的理论内容,只能使学员被动地听课,学员通常感到讲课内容抽象枯燥,常常是似懂非懂,有的学员甚至觉得本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不太喜欢学,所以教学效果也不好。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工程性十分强的学科,学员不可能只靠听讲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就学会网络应用、网络管理,而是要在实际的“动手做”和“真正练”中去体会计算机网络原理和技术,才能熟练运用到网络的运用、管理和开发中。

②实践教学环境搭建困难。早在2007年学院就为我们单位建成了可以容纳40人的华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置有40想台式机、10台华为交换机和8台华为路由器等先进的硬件设备和配套软件设施。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中我们可以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绝大部分实验,特别是一些交换机、路由器、VLAN实验,地址转换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等实验。实验室周一到周五全天候向学员开放,学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上机实验。但是基于目前跨校区教学的情况,我们的网络实验室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很难为学员开设这些比较专业的实验。能够开设的主要还是一些依托理学院计算中心机房并且仅仅依靠计算机就能完成的实验,比如,网络命令使用,网络服务器环境搭建、数据包截获与分析等。

③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单一。传统教学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闭卷笔试,难以作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学员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上。这样的考试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不能全面反映学员对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更难于衡量学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容易出现抄袭、作弊等违纪现象,也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

2 调整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

①“以提高能力为导向、服务专业为宗旨”。我们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员学习计算机网络应该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为目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拓宽学员知识面,理论内容讲解不必过分深入,主要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测绘科研项目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利用现实网络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解决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应把大部份时间花在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②把握“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具备的能力”这条主线。将本课程培养目标与测绘专业需求紧密衔接,培养学员在处理计算机网络应用及其工程方面的规划、安装、管理、维护等一般问题的能力,具体为:常见网络故障调试和诊断能力,常见网络设备使用操作和应用能力,局域网组建及其各类服务器架设能力,园区网络初级规划和提出解决方案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需要完成这几个方面的任务:使学员全面了解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环节;使学员深刻理解在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与实际网络的关系;结合实际介绍常见计算机网络的组网和网络管理方法;掌握网络组建络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提高学员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维护水平,做到学以致用,给学员奠定计算机网络开发和应用的基础。

3 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由于本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紧跟当前使用的主流新技术,以测绘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懂网”、“建网”、“管网”三个层次上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体系,最终让学生达到“网为我所用”的目标。“懂网”层次主要讲解网络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简单介绍相关协议和标准;“建网”层次主要讲解组建网络的相关工程技术;“管网”层次主要讲解网络管理、配置和维护等相关技术。

结合测绘专业需求,考虑到学时数的减少,我们去掉了以往的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安全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这些内容在信息安全保密中有详细讲解;减少了各层协议、标准、功能和工作原理的教学时数,压缩精简这部分教学内容,同时压缩了广域网部分的教学内容。加强了网络工程技术相关的内容教学学时,考虑到目前的信息安全保密形式需求,增加了无线局域网部分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了华为H3C-simware模拟实验软件,减少了对网络硬件实验环境的过分依赖。引入了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实验,比如交换机配置、VLAN、静态路由、访问地址列表、地址转换配置等实验。探索性地引入了一些网络编程方面的实验内容,为以后从事科研项目连网软件的开发打下一定的代码基础。

在上述教学内容体系框架下,通过生活事例化的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的模拟环境试验,一方面激发了学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4.1 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更多乐趣。

对于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避免抽象、空洞、干瘪的描述,采取形象、生动、具体的讲解方法。比如,对于“数据包处理过程”这一知识点,单纯的描述很难说明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使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理论更加形象化,学员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对于操作性强的网络命令、IP地址配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由于计算机网络某些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多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类比事件,可使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加了讲课的趣味性。例如讲“协议”和“层”的概念时,两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例子,可使学生明白双方之间的通信是需要语法规则的,上层通信需要相邻下层协议的支持才能完成。再如讲路由选择和拥塞控制时,用城市交通问题作类比,使学员能直观地理解相应概念。尤其是“拥塞控制”,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网络中的packet太多”是导致“拥塞”的原因,然后自然会想到需要采取一些算法来控制和解除拥塞。这就使学生在理解问题上从“知其然”转变为了“知其所以然”。

4.2 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目前学院大力倡导各门课程都要安排适当内容和学时进行讨论式教学。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讨论式教学形式会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可能成为主流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更多了,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由于理论内容讲得多,学员基础薄弱,听课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员把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文科来学,认为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所以不上课也可以轻松考过60分,上课睡觉也没有多大关系,听不听都一样。因此,我们适当准备了一些学员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网络问题,以及针对某个问题产生的疑问,鼓励大家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和分析彼此的想法。对于学员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教员进行适当提示与引导,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员探索性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改善了教学效果。

4.3 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使授课内容的目的性更强。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应该是针对课程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员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在三个转变,即出以教员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由以理论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员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理论的主动建构者。

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主要以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解决一些网络工程项目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网络应用问题,将理论内容融入项目实践,理论的讲授主要为项目实现而服务,详细讲解该项目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网络理论和工程技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增强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学生真正做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做项目,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学中做,做中学”)。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应用性比较强的情况。项目驱动教学既发挥了教员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地体现了“以提高能力为本”的测绘专业基础课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

4.4 采用H3C-simware网络模拟实验软件,使实验环境不受时空限制。

在进行网络课程实践时由于设备、场地有限,难以进行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拓扑结构、不同网络设备下各种类型网络的配置、通信和开发的实验。我们采用了虚拟软件的方式进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突破了跨校区教学实验室资源不能很好共享的限制。这种模拟软件下的虚拟实验环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各类设备认知适应性大为增强,为毕业后能迅速上手工作,成为熟练的网络工程师打下基础。

5 调整考核验收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我们准备改变以往的做法(卷面考试为主),改为以笔试、实验、大作业并重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一,从而多角度、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变以往卷面考试方式的某些弊端:笔试采用专用计算机网络考试软件,考前临时随机抽题,每个学员的题目基本不相同,以避免抄袭;考试完后可短时间内评阅出成绩,并发送到考生机器屏幕上,通知考生本人,以避免“人情分”、“关系户”的现象。同时严格管理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对课堂学习和实验中表现优异的学员额外可以有10分的附加分,以激发学员学习动力。以上这些情况既保证学生最终成绩的合理性,又可激发学生之间公平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第4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随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目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社会上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类毕业生的需求非常迫切,也给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经过课程组教师不断总结、收集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素材,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一个实验教学网络系统,不能够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这些资源,没有相应的实验网络课程,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特点。

 

此外,如果购买国内比较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费用很高,而且针对性不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设计并实现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从而实现教学的资源共享,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建设,并形成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将紧紧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网站的各逻辑单元设计合理、紧凑,内容安排上重点突出、主次得当,有效辅助该课程的实验教学。

 

在此系统中将通过理论介绍与示范案例,提出明确的实验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课后训练、自评自测,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教师辅助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此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将大大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过程化管理,并且经济实用,能节约资金。

 

1 实验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实验教学系统内容设计将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实验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设置了十二个模块,即: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

 

2 各功能模块设计

 

1)课程介绍: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习评价及考核方式,并展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2)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课内、课外的14个典型实验。通过设置明确的实验目标与任务,辅助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具体包含实验理论基础介绍、实验示范案例、实验的内容与目标、实验任务与步骤、参考命令及思考题等子模块,其中各主要子模块内容介绍如下:

 

①理论基础:对相应实验的理论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内容概述、协

 

议原理、协议特点等。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此模块中还附带“记录笔记”功能,学生通过此功能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笔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回顾。

 

②示范案例: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用具体的示范案例说明配置步骤,

 

学生可以无需教师指导,参考此模块中案例配置预习相应的实验。

 

③实验任务及步骤:教师根据实验内容与目标布置实验任务,并给出实验

 

步骤,以此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实验任务有若干的子任务,各子任务难度与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验训练。

 

④参考命令列表:实验中需要很多调试命令,学生难免遗忘,通过此子块,

 

学生可以翻阅常用的调试命令,作为实验参考。

 

3)授课录像:制作课程组教师的授课录像,并可在线播放。录像分为“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两部分,“理论讲解”部分主要讲述各个实验单元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操作示范”部分主要是展示如何在真实的网络设备上配置及操作以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播放。

 

4)电子课件:提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所需的电子课件,并可供学生下载。

 

5)原理动画演示:对于实验中涉及的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制作动画来演示相应的网络协议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6)课后训练:根据学生课内实验掌握情况,设置区分难度的10个课后训练任务,学生将训练任务的调试结果上传,教师根据上传结果及其说明做出评价并给出训练成绩。

 

7)自评自测: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学习单元内容,可以通过此模块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此模块包含了典型的自测题,涵盖了所有实验内容,并将职业认证考试题也加入题库,方便学生课后的知识扩展。

 

8)辅导答疑: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此模块可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系统,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答疑,及时的排除学生课上及课后解决不了的问题。

 

9)成绩统计:课后训练后,教师会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根据课后训练提交的练习结果给出考试成绩,合计后作为学生每次实验单元训练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查看成绩的柱形图,以了解成绩的分布,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过程化管理。

 

10)资源扩展: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真实设备产品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国内相关竞赛试题、认证考试资料等等。

 

11)通知公告:提供日常教学中的各种通知及常用资源,如:实验课表、实验考核文档、常用设备典型配置手册、交换路由产品介绍、常用工具下载等文件。

 

12)信息管理:管理员对该课程网站的用户管理及权限管理。

 

3 系统的特点

 

1)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可满足各阶段的实验教学需求,设置了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学习单元,各单元相辅相成,有效的辅助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

 

2)功能丰富,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的实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教学系统中的实验内容与课程教学单元学习目标一致,按主题把内容划分为合适的学习单元,各实验教学和学习单元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将充分运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图表、视频等媒体形式来表现学习单元内容,针对实验课程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提供相应的示范案例和演示录像,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第5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理论知识的加强,能够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信息技术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土壤上开出的绚烂花朵,离开了土壤的花朵,注定无法长久保持美丽。例如,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校本课程上学习了在Flas制作过程中建立“元件”,但不明白“元件”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使用“元件”,以及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元件”。那么即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学得再好,等到自己制作动画作品时,也可能不会想到应用“元件”,甚至可能都不记得什么是“元件”。于是,在制作作品时,他们就会遇到许多的障碍和问题,走很多的弯路。那么,这节信息技术课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

2.有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信息技术课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例如,VB语言和C语言,它们的很多语法结构都类似。当学生认真学习了其中一门语言的理论知识之后,他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即便没有经过深入学习,阅读另一门语言的语句时,也基本可以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只要稍加学习,便可轻松掌握。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学生所掌握的内容仅停留在应用操作的层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就只能解决教师教过的问题,而无法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将所学知识灵活变通,为我所用。

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动手的乐趣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格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操作。布鲁纳也曾说过:“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他们内在的知识。

案例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这节课的内容取材于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3课。

在这个计算机普及率极高的社会,几乎每位学生的家里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的计算机。尽管如此,但很少有学生有机会打开机箱,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包含了哪些东西。学生都有好奇心,如果能创造条件让他们看一看,亲手拆装一下,那么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被激发。

于是,笔者把五台硬件齐全的报废计算机主机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台主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边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一边向学生展示相对应的硬件,如CPU是什么?在主板的哪个位置?然后小组竞赛,看哪组学生可以最先找到并拔出该硬件进行展示。

在课程最后的小结阶段,笔者将四个小组所有已经拔出的硬件打乱。然后,报出一个硬件的名称,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找出来,并准确安装到主机相应的位置。通过组内协作,学生们完成了计算机主机的组装工作,并将这节课所学到的硬件知识做了全面巩固。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分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动手参与计算机主机的拆装,体验竞赛的乐趣,在整节课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于是,不需要教师再强行“填鸭”,学生辛苦记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自然就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课后,还有好多学生意犹未尽地表示,要回去把家里计算机主机箱内的元件全部拆散,看看自己能不能完整地组装出一台计算机。看来,通过这样一节课,可能还会收获一群“装机小高手”,真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善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案例

对很多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就是课本上的长篇大论,教师口中的喋喋不休。当这些枯燥、抽象、生涩并且陌生的知识扑面而来的时候,学生的本能反应就是抗拒。如果能让这些知识换个模样,不再那么直白,那么刻意,而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将一个个生动直观、贴近生活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理解、感悟,那么,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的知识、明白的道理,自然就到了他们的心里。

案例2:网络与道德。

这节课的内容取材于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1课。

本课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从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出发,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同时让学生懂得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但与现实生活一样,我们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使学生学习并领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和实质,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明白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在课堂上,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两段有关青少年使用网络的视频。

视频一:2006年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暴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截至案发,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熊猫烧香”的作者是一名年仅25岁的武汉男孩,他落网后称编写“熊猫烧香”病毒是为了显示自己技术高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制作传播病毒是犯法的。

视频二:2005年7月,一名云南女中学生张某沉迷上网聊天后认识了一名四川宜宾的男子,并很快在网上谈起了恋爱。谁知那名男子将张某骗到宜宾后竟将其卖入歌舞厅逼其当“小姐”。虽然后来张某被警方成功解救了出来,但她的身心都已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专注,显然他们对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很感兴趣。看完故事,学生对上面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到了一些感悟。针对视频一,学生得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针对视频二,学生得出: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笔者顺着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关于道德的范畴,教师不用照本宣科,也无需强行要求记忆,通过这些生动直观的身边案例,学生很自然地就懂得了在使用网络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这节课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设置游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于游戏,他们总是乐此不疲。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如果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套上游戏的外壳,就像妈妈把孩子不爱吃的胡萝卜包进他爱吃的饺子里一样,不需要“硬塞”,学生就会很高兴地把你想要他获得的“营养”自觉地“吃”进肚子里。

案例3:计算机博物馆奇妙游。

本课取材于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2课《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经过一系列的内容处理成为校本课程。

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加入了游戏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以游览“计算机博物馆”为主线,通过对“现代馆”“历史馆”“中国馆”“应用馆”的参观,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在科学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一开始,笔者就以解说员的身份带领学生来到了“计算机博物馆”。

学生都很好奇,在这个博物馆里能看到些什么呢?

师:在进入“现代馆”之前,本馆的工作人员请大家来玩一个小游戏,想看看大家对现代计算机的种类了解多少,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啊?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说好!

接下来,笔者请学生打开Word文档,完成“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四个拼图,并写出名称。游戏其实很简单,每个拼图只有四张图片,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当笔者询问学生的完成进度时,会听到“我做到第三个了”!“我比你快,我已经在做第四个了”……诸如此类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游戏任务很快完成了,完成质量也相当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满心期待着接下来会有更奇妙有趣的东西在等着他们。

接下来笔者又设置了“连连看”“画画看”等游戏环节,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热闹和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很有成就感。

第6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78-02

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在因特网上传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才能让这些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的学生扎实而又有效率地学习呢?这首先要明确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果教师的教学还是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实施个性信息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各取所需,实现个性发展。

个性信息教学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一种现代因材施教模式。即通过可移动的终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选择适用于自己的学习资源、交互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随着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和速度得到逐步提高,个性信息教学在硬件上有了基础保障。利用笔记本电脑的WIFI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动态信息,能够及时找出学生的薄弱之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此,笔者主要谈谈个性信息课堂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它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养成习惯,就是说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并且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达到 [2]。面对可移动式的信息化的课堂,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结合信息化课堂的外设多元、移动便利、手写触摸等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发挥移动式电脑和电子白板的作用。

一、利用外设优势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信息化课堂中,学生可以使用附带摄像头、触摸屏的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很多学生在平时已经接触过智能手机,他们因此会对用于教学的信息化设备产生亲切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无意注意较强,容易被活动的、变化的刺激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外设上的优势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展示自我的课堂活动。

例如,教学“It?蒺s hot and sunny today”一课。这是一节以学习气象单词为主的课,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强化单词识记时,大多将单词置于句子中,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的口吻播报天气情况。然而,学生往往是机械式地记忆单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注意力不集中,识记效果不佳。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利用信息化设备的特点,设计出一堂有趣的天气单词认知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情况,并将自己的“天气预报节目”录制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自行录制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非常认真、投入,他们反复地查看录制的视频,若发现问题,还会重新录制。这个过程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教学管理软件的“上传”和“共享”功能,把自己录制的节目上传到教师的计算机。学生们只要点击“共享目录”,就能观看到全班学生上传的所有节目。学生观看节目后,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如让学生对同学所录制的节目进行点评,找出节目的优缺点。同样是让学生充当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情况,利用信息化外设的优势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移动优势开展合作学习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使用的是10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在室内这个较为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多径效应、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其他干扰源的存在使得无线信道中高速数据传输的实现比有线信道困难,因此WLAN需要采用合适的调制技术。IEEE802.11WLAN是一种能支持较高数据传输速率(1~54Mbit/s),采用微蜂窝、微微蜂窝结构,自主管理的计算机局域网络。整个局域网是采用IEEE802.11g无线技术组建的无线教学网络,摆脱了网线对计算机的束缚,学生可以拿着笔记本电脑离开座位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的“移动课堂”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信息课堂的移动优势。

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是一节以旅游为主题的英语课,要求学生掌握where,what,who,when这4个疑问词的区别。在“write a letter to tell Tom your trip plan”环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完成自己的旅行计划,然后再拿着笔记本电脑离开座位,与其他组员相互交流,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旅游计划。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学生乐在其中。

此类课堂活动的设计主要依托移动式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深入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轻松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三、利用写巧优势化抽象为直观

在个性信息课堂中,学生使用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是触摸式的,学生可以用手在屏幕上迅速地拖拽各种图形。这与智能手机非常相似,学生不需要教师特别教授就可以自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善用信息化设备的写巧优势,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抽象的规律,还能让学生通过触摸来具体感受某些事物的真实性。

例如,《奇妙的图形密铺》是一节小学数学课,其中涉及的密铺图案、设计密铺等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直接在笔记本电脑的触摸屏上拼接密铺图形。这样可以非常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密铺的含义、特点等。与传统的利用图卡拼接相比较,笔记本电脑能提供更多的图案;而与用鼠标控制的计算机相比较,配备触摸屏的笔记本电脑能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操作。又如,教学数学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字小英雄”“等值分数软件”等小应用程序,学生用手指在触摸屏上轻轻一划就能看到分子、分母变化后相应的图形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大增。

总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个性信息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化设备为教学服务,发挥信息化设备的外设优势、移动优势、写巧优势,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信息环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堂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8.

第7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教学空间;会计基础;课堂延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4-0062-03

笔者近两年一直承担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会计基础”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考证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务操作。“会计基础”教学中有一部分实训课程,特别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精练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分会计技能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教师示范讲解并带领学生实训练习。但由于每个学生座位所处的位置不同,不能保证每位学生能全方位地看清教师的示范操作,有时候教师还要重复讲解或示范好多次。利用微课等教学视频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会计基本技能,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网络教学空间建设概况

网络教学空间是在学校配置的“超星泛雅”教学资源平台上建设的,以本人的真实姓名注册。空间内设置了“个人展示”“我的课程”“课程拓展资源”“个性化栏目”等四个基本栏目。“个人展示”包括个人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及获奖情况等个人基本信息;“我的课程”目前只建设了“会计基础”课程,有教学内容、教案、讲稿、PPT课件、微课视频、作业题库等教学内容;“课程拓展资源”植入与会计教学相关的知识,如《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营改增”、税收知识及国家一些经济制度与政策等,也可加入第三方链接,直接链接到相关知识的页面或网站,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充分的资源平台;“个性化栏目”则有本人旅行、交友、作为志愿者支教、参加并组织公益活动的相关资料、图片,还有与学生教学互动、提供在线答疑等平台。

“超星泛雅”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建设的基本平台,在栏目建设、功能及使用上有许多共性,如何区别于其他课程,突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笔者的建设思路是:外观设计清新、吸引学生;学习资料充实丰富,体现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个性化特征展示教育的正能量。鉴于笔者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有限,因此请求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在建设中融入自己的构想。同时,考虑到使用者是学生,且学生的喜好与教师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在班级成立了教学空间建设小组,在栏目定位、作业格式、交流互动平台的设计等方面,与建设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反复讨论,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建议,最后将空间装扮得既活泼清新又丰富实用。

二、网络教学空间基本个性

(一)空间装扮清新靓丽――让学生喜爱它

如何让学生喜爱这个教学空间是笔者在教学空间设计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在网络空间形象设计上尽可能贴近学生思维和接受度,在调研及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在外观设计与栏目装饰方面下功夫,将立体化、情景化、动漫化、愉悦化作为空间外观建设的基本原则。打开教学空间,是学生喜欢的背景音乐和同学们学习讨论的照片;教师个人的展示,有各种获奖证书照片,还有运用微信功能下载制作的音乐相册;拓展空间中,有脑洞大开的图片;作业空间中,是挠头提问表情的动漫小人;空间装饰中有可爱小精灵、微信符号、QQ图像等,空间装扮体现了青春气息,加入了时尚元素,使同学们在学习中享受,在享受中学习。

(二)学习资源丰富多彩――让学习活起来

传统课堂教学有教师掌控教学进度、监控教学效果、师生直接互动等网络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布置课后学习内容不及时,会造成学习资料滞后,课堂教学“翻转”不及时。为满足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在网络教学空间中,按学习内容及理解难易程度,分不同情况选择学习资料上传。对“会计记账方法、会计分录、试算平衡”等基本理论,选择直观易懂的视频上传;对“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将几年来教学总结的PPT课件加入教学视频链接后上传至空间,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效果;一些会计实务操作的微课及视频,如“会计凭证填制、审核,会计账簿格式、种类,会计账簿登记方法、结账方法、财产清查方法”等,笔者选用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微课比赛获奖的部分作品,这些形象直观的视频课件很受学生欢迎,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建立教学空间后,对学生提出课前学习要求,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三)互动交流功能突显――让时空多起来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基础课,会计类专业学生要求达到理论基础扎实、会计操作准确,对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每周4~6课时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但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部分学生不能在课堂上理解消化,教师也不能做到每天进行课后辅导。教学空间建设中,笔者设计并建立了一个博客式的师生互动平台,内容包括教学感受、学习讨论、问题提出及解答。有的学生提出了学习时的问题,有的与教师交流学习体会,有的咨询会计考证报名的相关事项,有的提出个人的学习目标及职业规划,请教师帮忙指导等。@些交流互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空间,而且加深了师生互动,解决了学习方法指导、职业生涯指导等更加宽泛的教学及教育指导。

三、教学空间的运用实践

(一)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网络空间融合运用

“会计基础”教学中,笔者多次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布置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自学教学视频中的知识点。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是分配学习项目由小组配合完成,要求学习小组统一学习时间,方便研究讨论,但是集体观看视频的时间可能受到限制。笔者有时会综合两种方法的特点,观看视频时间由个人自定,小组讨论时间要统一,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对看不明白或有疑惑的问题,可以争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就可以有效实施“翻转课堂”。以“会计基础”中银行存款清查为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笔者将其分解成若干个人任务和小组项目。个人任务如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进行清查?什么是未达账项?为什么会产生未达账项?小组项目如未达账款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各种未达账项对企业和银行的存款账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后的余额表示什么,能否作为调整账簿记录的依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包含在10分钟不到的微课视频中,且问题是逐步提出的,学习任务层层递进。课堂组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重播、暂停等和学生共同学习,讲解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肯定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并针对不同小组情况提出学习的建议。与传统的单一信息化手段不同,网络空间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随意运用,收放自如。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使“翻转课堂”落到实处,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资料充实,作业形式多样

将零散的教学资源分类归档在网络空间,这对师生都很重要。平时教师可能有非常多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在收藏时只能用一个个文件夹保存,在查找时很不方便。现在把资源上传到平台上,并分类、分章节或分项目保存,方便自己或学生查找使用。作业、练习和考试均可网上完成,“会计基础”考证课堂有大量的作业,将作业设置在网络空间,作业一次做不完的可以保存下次再做,网上交了作业的,也可以申请重做,测试和考试也可在网络上进行。

(三)在线学习与交流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空间的资源,但是更多的要求是学生课余时间在学习,通过布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练习等任务,要求学生进入网络空间学习并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到学校机房,也可以用手机下载“超星学习通”,个人实名认证进入学习空间。课余可以利用碎片化的十分钟观看微课视频,也可以做几道练习题,还可以查看一下拓展知识有没有更新。所以,线上学习方便快捷,可以用整段时间,也可以见缝插针。有问题提出,教师可以线上解答,也可以线下交流、辅导。

(四)个性化栏目建设成功

第8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网络;成就感

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因此,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作为教育界金字塔顶部的高等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更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

1 课堂教学效果差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众多高校都在研究和紧抓日常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门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常常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本身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等。

2 学生学习兴趣低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那教学将变成被动的,填压式的。

3 学生学完课程后无效果

高校许多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应付考试,拿学分。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如果也抱着如此目的,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等于零。

4 学完计算机网络后实践能力差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动手能力应该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网络中的常见问题,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网络组建与管理。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1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要狠抓教学管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工厂的产品质量其实很类似,质量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管理跟不上。所以要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好的制度和体制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基。

(2)要强调教师本身的敬业精神。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人才,不允许有废品的出现。只有敬业负责的教师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人才产品。只有敬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才会认真备课,认真改作业,认真做学问,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因此,敬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经过充分的准备,质量和效果应该能够保证。

(3)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教师目前基本上均具备了硕士以上的学历,许多高校甚至已经博士化。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只强调理论教学,学生必然失去兴趣和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高学历的教师应该有很强的实务能力,也可以叫务实能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动手的能力。另外,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非常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学习来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永远保持新鲜。

(4)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新鲜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求知欲的课堂。因为网络本身就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神秘。

(5)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硬件与软件环境来满足教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实践性很强,所以上课的环境也很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网络机房进行授课。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听剑理论,而且可以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动手实践。最差的条件该课程也应该在多媒体教室讲授。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内许多的学者和教育学家都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因课程而异,因人而异。就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比如讲网络安全管理时,可以从黑客技术人手。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对黑客技术都很感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亲身演示一些常用的网络入侵技术,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实例、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关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做法,本文作者已在其它文章中详细阐述,再次不再赘述。

3 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许多学生学习课程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拿学分,教师在第一次上课就应该进行疏导。教师应该耐心的给学生讲解该门课程的实际作用,学完该门课程后能够帮学生解决那些实际问题,最好辅助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是完全为了考试拿学分。另外笔者认为,教师某些时候可以效法传销培训时的一些做法,给学生洗洗脑,灌输一些积极向上的理想,这样学生学习会更加有动力。

4 努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文反复提到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必须格外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熟练使用一些常用网络命令来解决常见网络问题,并且熟悉局域网的组建以及网络管理技术等。所以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在网络机房,边讲解,边动手,边实践。学生此时不但听到,而且动手操作了,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而且明白了,怎么使用该理论。这也就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探索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方式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数得。同时,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满足感,效果会更好。有过职业经历的都会明白成就感,满足感的重要性,这两种感觉是自我实现的一种体现。根据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我实现是属于高层的需求,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不是工作者,怎么样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呢?拿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讲,学生学习了网络理论和技术后,如果有条件,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建自己的局域网,并且亲身体验当网络管理员的感觉。此时,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或者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组建好自己的局域网,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局域网进行网络管理,必然会有成就感。如果此局域网无论老师还是同学们使用良好,老师同学们对他稍加赞扬的话,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能够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

第9篇: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范文

网络毫无疑问是当今最重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媒介,信息技术课堂如果没有网络的介入,似乎很难从理论和情理上说得过去。从当前形形色色的优质课、示范课中,我们不难看到:网络的完美利用往往能成为课堂的亮点。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堂中,自由开放网络是大势所趋。然而,在网络逐步普及的今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网络的开放和利用率是不是已经达到100%了呢?可以肯定的回答:绝对没有。

为什么对于知识丰富、精彩纷呈、便捷高效的网络,信息技术课堂却不敢毫无顾忌地敞开大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网络的两面性,即网络有正面意义,也具负面影响;知识性、趣味性既能辅助学习、促进发展,但迷惑性、虚拟性也会诱导学生沉迷。其次是学生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即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控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外界负面因素影响。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可能深有体会:一旦开放网络,课堂的秩序将很难掌控,教学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是否要全面开放网络”的问题上或多或少有些疑虑。到底应该如何来实施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监管,这就成为了大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有好多文章都谈到过课堂的有效监管问题,从学生角度、教师角度、思想角度、行为角度等都作出了精彩的论述,因此,本文不准备重述他们的观点,而只从技术层面来谈一谈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监管。

一、 建立以机房管理软件为基础的责任追究制度

“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纪律难管”,这似乎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因此,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师往往都会用长篇大论来宣讲机房的纪律和违纪处罚办法,我们都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往往开始一段时间情况有所节制,但长期下来机器损坏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乱扔垃圾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是因为责任追究制度难于落实。学校机房上课班级多,人员流动大,课程安排紧密,因为机器故障还会导致学生座位不固定等,所以出了恶性事件很难责任到人,即便采用一般实验室通行的书面登记方法也有很多弊端和漏洞。这样一种难于追究责任的局面还为课堂教学秩序的杂乱埋下了伏笔,所以要想实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监管,必须首先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机房管理软件其实可以看成网吧管理系统的一个简化版本,和学校机房相比,网吧的计算机使用环境更复杂,把网吧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学校机房管理中,应该是牛刀小试。机房管理软件一般采用c/s结构,服务器负责身份验证和数据存储,客户端负责学生信息和计算机信息的回传以及学生机的控制。上课之前,教师从服务器发指令给客户端,上锁所有的学生机;然后,学生从学生机的客户端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并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验证正确后登记信息并向该学生机发送解锁指令,这样就完成了学生的身份验证和计算机使用登记。另外,机房管理软件还可以和校园一卡通系统整合,给每台学生机加配读卡器,学生刷卡后,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一并传回服务器成为一条使用记录。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房正是自行开发了基于非接触式智能卡的机房管理软件,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是比较理想的。如果您还在为机房纪律差、学生责任无法追究而犯愁的话,建议您不妨试用一下机房管理软件。当然,以机房管理软件为基础的责任追究制度并不是以处罚学生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制度具有威慑力,说服教育更有针对性,以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机房习惯,在课堂中有所节制,不再为所欲为。

二、 建立以网络教室软件为核心的教学进度全程掌控机制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都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掌控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网络环境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的掌控带来了一定难度,因为网络的开放性、趣味性都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他想要获得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一个矛盾。如何化解这个矛盾?最大限度利用、开发学生的这些兴趣,这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办到,更何况学生本身的兴趣点大相径庭呢?宣传法律并不能杜绝犯罪。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说明在教学中强有力的掌控机制还是必需的。

课堂教学从最初的黑板书写到采用大屏幕课件授课,这是一个飞跃,生动性和形象性都有了大幅提升,但从课堂掌控机制来看,并没有本质区别,主要还是靠老师口头的管制。这种管制在机房环境和网络环境下可就变得捉襟见肘了,因为教师很难看到学生在下面做什么。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强制与宽松并存、伸缩自如的课堂掌控机制。于是,网络教室软件应运而生了。

目前,流行的网络教室软件品牌还是比较多的,比如红蜘蛛、极域、凌波、凯迅、天空等等。可能在一些特色功能上,他们会有差别,但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就是要能实现:(1)教师机屏幕广播;(2)监控学生机操作行为。课堂教学使用了网络教室软件之后,教师讲授、演示的时候采用广播功能,从而杜绝了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做不相关的事,解决了教师以往的后顾之忧;讲授、演示结束,教师停止广播活动,学生可以自由操作,此时采用教师机一对多监视所有学生机,发现问题可以马上提醒、控制,免得教师像以往一样东跑西跑、顾此失彼。这样的课堂掌控机制对教师来讲是得心应手、缩放自如的,从而真正让教师对教学活动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我校机房使用的是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该软件功能十分丰富,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实现网络视频、音频广播、学生作业下发与提交、师生互动交流等等。应该说,使用网络教室软件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是很明显的,不但教师欢迎,学生也觉得很有趣味,所以推荐还没有尝试这样一种课堂掌控机制的学校赶快一试。

三、 建立以网管软件为核心的学生上网行为实时监管机制

网络环境下,教师其实最头疼的就是学生上网行为监管问题。网络环境注重的是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如果学生自控能力很差 的话,情况就适得其反了。学生在课堂中玩网络游戏、痴迷QQ聊天、上不法网站等等,这些都让教师防不胜防。加强巡视力度是以往的常用做法,但效果却不佳;使用网络教室监控,或多或少也有亡羊补牢的味道。为什么不能将问题杜绝在源头呢?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的不当行为无法执行呢?于是,选用一款网管软件成了上上之选。

机房所使用的网管软件部署简单、管理高效。我们目前在使用的聚生网管软件基本符合了这样的要求。在不改变机房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只需要在教师机运行该软件就能对所有学生机进行策略控制。其中,策略设置包括:www访问限制、p2p下载限制、聊天限制、带宽限制等等。我们可以首先新建一个策略,在WWW访问限制中设定好本节课允许访问的网站白名单,在聊天限制中勾选不允许使用的聊天工具,然后把这个策略应用到所有学生机,这样学生就再也不能操作违规的东西了。

是不是很简单呢?建立以网管软件为核心的学生上网行为实时监管机制,目的就是要高效规范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上网行为。还等什么呢?赶快去下载一个试用吧!

四、 建立以网络测验系统为手段的学习情况反馈机制

学生上课做不相关的事情、上违规网站,造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难于监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总认为老师讲的很简单,自己学的不错,事实却并非如此。所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那是必需的。可能有些老师要摇头了:每堂课我们都布置了测验任务,可学生还是如此啊?那问题肯定出在我们的测验方法和手段上。语文、数学等课程测验效果好是因为采用了作业本形式,这样教师可以检查、可以批阅、可以保存。也正因为教师要查,每一个学生才会自觉去完成测验,这里面有一种无形的监督威慑力。而只有这样的测验数据才有效,学生也才更重视,这就构成一种良性循环。你能保证你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保质保量完成测验吗?与其连这个都不能保障的测验你觉得还有意义吗?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用作业本形式来提交测验,似乎不太符合信息技术本身的宗旨,无形中教师的工作量也大增,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那怎么办?

基于网络的测验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课堂中遇到的这个难题。这样的系统可以是B/S或C/S构架的,总之要能够实现:(1)服务器端题库维护;(2)学生答题数据保存;(3)自动判分和数据统计。也许这样的软件上网搜索一下比较多,但笔者建议还是下点功夫自己设计一套更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的网络测验系统就是B/S结构。首先在新生入校上课之前,在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中导入每个学生的信息建立对应的账户。然后,每节课前教师导入本堂课的测验题目。当学生要做测验时,输入自己的账户信息,登入网络测验系统答题。做完题目后,提交数据,服务器记录下答题数据,随即自动(或部分自动)判分、阅卷。当然,像作品类测验不可能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判定,还需要教师在管理后台手动完成,但最起码工作量已经大大减轻。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后台看到自己每次测验的批阅情况,以便复习巩固;同时系统利用每次的测验得分制作成曲线图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整个连续的学习过程,也为教师掌握学生动态提供了依据。这样的一种以网络测验系统为手段的学习情况反馈机制非常科学、也非常轻松,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重视测验,让信息技术课堂的监管更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数据的准确性。

五、建立以内网为载体的学生引导机制

很多时候,由于资金、环境的限制,机房暂时还不能应用笔者上面描述的那些办法或措施,我们还必须用断开外网的方式来限制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实现对课堂的有效监管;另外,由于因特网上很多系统我们是不可监管的,所以我们过滤掉了很多的访问目标。这些情况显然对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培养是有负面影响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因特网缺失或不完善而带来的遗憾呢?

经过摸索、实验,我们觉得:应用校内局域网制作、部署一些小型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引导、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比如上搜索引擎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预先从baidu、google等下载一些页面,对里面的代码稍作修改,模拟出一个搜索引擎,并部署到教师机Web服务器中,这样学生照样能完成一些网络体验。再比如说,学生上网络交流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校内Web服务器部署博客系统、聊天室系统、论坛系统等等,而这些系统都是在我们的监管下运行的。

总之,解决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监管问题绝对不能完全依靠“管”,还应该用“导”,即引导。不光是条件暂时跟不上的学校应该这么做,所有的学校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都应该这么做。我们在监管学生行为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感,考虑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主动开辟出一些他们需要的空间,让他们在正确的监管与导向下使用网络,这要比禁止他们用这个、用那个更有效。所以,我们要多多挖掘学校内网的资源,以此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这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