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精选(九篇)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第1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认识论;实践;直觉和逻辑;意志;理性

一、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过程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动力是实践,认识是否正确的判断依据是实践,这些早已被证明了的,而创造性思维是人思维的一种,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反映,所以,从逻辑上得出,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实践,创造性思维发展靠实践,创造性思维真理性检验标准来源于实践。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与客观反映性的关系是统一的,决定了创造性思维时刻都离不开实践,经典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一般由确定课题、解题,完成课题并检验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哪个环节都脱离不开实践。

(一)创造性思维起始于实践活动

创造性课题的发明和创立必须依托于实践,并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解决课题的路径;二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能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实践的质或量的经验材料。制定解决课题的路径需要依托实践,也需要保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质或量的经验材料。质的经验材料依托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水平,依托于人类改革世界的能力和方式方法。质的经验材料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形成解决课题的路径。创造性课题的创立和发明要求相应的解决路径和一定的经验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经验材料只能产生一种解题路径,不能产生别种的路径,即便产生也只能导致路径落空而失败,所以,创造性课题的创立和发明必须要以实践为基础。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过程实际就是创造性课题的解题过程,创造性课题的创立和发明依托于实践,解决路径也离不开实践,解题的过程同样也要以实践为基础。实施解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对实践的依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解题的过程是实现客体由物质存在状态向主观观念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把存在转变成思维的过程。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是由思维对感性的关系实现的,在解决思维对存在的矛盾时要以感性为中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的方式之一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自然物才能转化为感性经验,人才能认识出事物的属性。思维和存在相互作用的方式、途径是感性活动,只有感性活动才能使客体发生形态、功能的变化。实践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是感性经验的来源。实践是思维存在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次,解题过程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还体现在对必要的硬件设施的依赖。我们知道经验材料的取得来源于感性活动,所以,对必要的硬件设施的要求是创造性思维解题过程中所必须要求的。

最后,解题过程对实践的依赖还体现在解题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际间的、跨学科的、跨领域的社会合作。库恩曾经说过:“科学事业就是由这样一些共同体所分别承担并推向前进的。”解决创造性课题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要以先前的实践为基础,又要以现在的实践为基础;既要以先前的实践成果为基础,又要依赖于先前实践上的精神成果。所以解决课题的过程需要实践。

(三)完成并检验创造性课题真伪的标准来源于实践

创造性课题的解题过程在思维领域内所达到最高的境界是产生知识,知识的形成是通过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内容,知识是客体的主观形态,由于产生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的两个方面――直觉和逻辑,并各自自身都有局限性,客体的主观形态与客体本身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证明检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是否正确的论证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和有机构成,是构成完整创造性思维的统一步骤。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是思维超越自身的缺点,克服自身的片面性,从而形成客观的结论;也只有实践活动使主客体相互转化。实践是检验思维正确与否、解决创造性课题成果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种实践检验实质上也是创造性思维自身的一种运动规律。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本质就是使自身有所超越,去实现现实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所以,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构造基础,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课题)来源于实践,解题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完成并检验课题的标准来源于实践。创造性思维历史的发展充分表现在创造性思维对实践的依赖。创造性思维的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发展、进步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历史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历史在本质规律上是同一的。

二、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一)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之前我们论述的是实践对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作用,这里我们论述下创造性思维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制约着实践的目的和方向。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因为实践活动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主观能动活动,存在着动机、计划和目的。总体性的实践活动超越了自发的自然物的运动,也超越了思维活动是为人的理性所控制着的有方向的自觉的活动。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制约和规定实践方向的作用。更具体一点的是,实践中的意识活动规定着实践的方向,即创造性思维制约着实践的目的和方向。创造性思维可以超越以它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进而预知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并不是说创造性思维一直在实践后面,相反,创造性思维必须超越以它为基础的实践,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创造性思维具有这种超越性,是因为创造性思维本身是意志力、情感、想象力作用下的直觉活动,这种活动是自由的,可以直接指向客体的内部,并指出的它的规律和本质,所以,创造性思维可以根据之前的知识,来预测未来。

创造性思维对实践的作用是思维指导实践,实践决定思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科学认识,这种科学认识又指导了更高水平的实践,更高水平的实践又推动了思维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就这样思维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实践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以实践的发展为基础的,实践通过自身超越自身的运动,为更高的创造提供课题及解决办法。

(二)创造性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二者的关系是统一的

创造性思维与实践在人的活动环节中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相互作用的,即创造性思维与实践是互补的运动关系。实践活动作为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思维的制约,另外创造性思维要以实践为现实基础,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进一步了解可知,创造性思维与实践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下实现更高基础上的统一。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的统一其实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人与客观世界的两种关系的统一。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主客体间的关系一是反映客体存在的本质、发展的本质、对人的意义为认识关系;二是改变客体的存在方式和状态、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实践关系。反映这两种关系的活动就是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这两种活动是人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生活的不同表现。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和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都是一个主客体的活动,二者在同一个主体上统一起来,这就是知行合一。

创造性思维与实践二者的统一根据是:二者具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本质的必然联系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类的活动,是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其表现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必然联系,人的实践活动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人在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我们对自我意识进行概况,实际上它是思维的规定,这种理解是实践的前提,规定着实践的动作,所以,实践是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区别于理论的认识活动,因为,它改变了客体的存在方式,直接与人改造对象的物质活动相结合并规定着、制约着纯粹的物质活动,这就是实践的理性活动。实践理性就是思维决定客体,就是实践的意志。就是实践理性作为实践意志的最直接现实表现。实践理性就是以理论理性为出发点,规定、把握客体对人说应该是什么或怎么样的理性活动。实践活动直接制约着实践理性,是实践理性的现实表现。实践理性以理论理性为出发点,理论理性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有着共同的客观对象。创造性思维与实践在人类活动中是统一的关系决定了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的统一。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总是渗透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的对立统一体现出二者的交替运动。当思维发展不下去时候需要实践为其补充条件;当实践遇到难题时需要思维进行反思去指导实践活动。这就构成了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的互补运动。

第2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在创造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创造型人才只有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构想,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人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学科,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让学生先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及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采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手、动心、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对地理的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归纳、综合、评价等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比地理课本知识直观、丰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情境,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二)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艰苦的,这就需要学生有坚忍毅力和强烈的创造意识,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思考地理事物的细节问题,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困难,最终解决地理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明确,并非只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才是创造,只要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所产生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创造,地理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创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样也是创造。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就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造情景,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

(三)敏锐的地理考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观察是思维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学生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事物的细节,才能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的安排是不行的,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工作;2.注意观察的顺序,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程序应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3.做好观察后的总结。

(四)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创造思维的产生,关键作用还是形象思维,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地理形象积累。由于地理教学的对象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青少年,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除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外,还应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旅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的环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储备尽量多的地理表象,以启迪智慧,发挥创造才能。比如,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对我镇大窝乡进行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山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可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大胆构想,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种植与养殖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的小论文,这与他平时善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他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比如,我镇的地形是贵州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多地少,河谷较深,降水丰富,但储存水的功能较差。在野外考察中,教师提出在噶斯特地形区如何发展农业,更能造福于当地人民,这种结合乡土实际的横向思维问题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集思广益,综合提高。

第3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第4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一、再创造的含义

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是指个体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对学生来讲这里的“创造”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主观意义上的、创造性的,突出表现为学生个体对问题作出独特解决的能力。

二、再创造的特点

1.学生的再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表现,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再创造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一个长期培养、时刻激励的过程。

2.学生学习活动中再创造性的思维,不同于老师,更不同于教学圣贤,但相对学生本身来讲是思维的火花,是探求知识关键的一步,是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奠基。

3.学生个体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信息收集明确,知识提取清晰,思维梳理流畅,注意、记忆思维活动高度凝聚,在此基础上激发切合自身体验的灵感。

4.由于学生个体知识的局限性,思维活动欠灵活,技能技巧不全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常常是片面的,结论往往是臆断的,甚至是错误的。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再创造的策略

1.设计动手操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唯我独尊”、“一言堂”、“满堂灌”,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形式。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铺设使学生乐于学习的教学途径,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尝试、实践操作、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兴奋学生的神经,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知识的再创造、探索创新的过程。

学生手脑结合,经历“先想象,后实践证明”的探索过程,就会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所学。学生在梳理相关图形知识后,更主动地探索深层次的密切联系生活的数学知识。这才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时空在延伸,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学数学、用数学,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会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这也正如陶行知所说:“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在实践中,“动手”还表现在不是单纯地依葫芦画瓢式的模仿性操作,而是手脑双动,在劳力时劳心。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感知,发现创造。

2.引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核心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探索,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教师一定要转变“重结论、轻过程、重讲授、轻操作”的陈旧观念,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索的指导,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3.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再创造”。

人的创造性不仅受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性的影响。个性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精神与创造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创造性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第5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成才;竞争

当今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挑战,产生了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激烈的变革。在今天,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人们要求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此人类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人才应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具有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人才具有创造性,这是人才与一般人最本质的区别。而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创造的核心。它是创造性成果的花朵。其表现形式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展。若离开它,人类的生活也就没有朝气了。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才,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规律,对于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提高人才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1.概念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活动中,提供独特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开拓人类认是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特殊表现,是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富有新成果的进取性思维。所以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创造性特点。“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独特”是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待征。它除新颖性这一特点之外,还必须富有效用性。它是指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成果,而这种成果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比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它在认识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面广,量大,是经常可见的普遍的和有实效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绝不是仅少数天才具有的东西。

2.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待征和品质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素

有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以下观点:①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这个特征贯穿于创造性活动的始终。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常见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分析的、怀疑的、批判的态度。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②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已知的知识或假说联系思考,分析相似性、待异性、重复现象,发现其必然联系、本质待征。此外,还有十分注意意外现象和新线索,独具慧眼、敏锐观察、洞识其潜在意义,抓住机遇,作出创造。③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思维自始自终伴随着创造想象。高度的抽象和准确的判断是思维深化的标志,创造性想象在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类比联想也是创造性想像的一种形式。④独特的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的知识,科技发展新成就的知识。⑤活跃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突破的心理现象,是创造性思维和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中,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⑥新颖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表述上必然表现出来新颖性:一是要提出一套新的概念、范畴、原理:二是要形成表现新的思维形式的结构体系;三是要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和文字,赋予表述以优美的形式等。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究竟具有哪些基本特点或基本心理特征?对此目前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一般来说,很多学者们共认的特点有:①具有非常新颖性和独特创造性;②具有待别生动性和主动性;③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④具有极其深刻性、全面性和广阔性;⑤具有明显发散性和聚合性,亦具有高度抗压性和反向性等,还有实践性、开放性、飞跃性等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与成才

1.发展创造思维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第一,现状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呆读死记,必然窒息人的智慧,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不了具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来。没有一大批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的勇于创新的人才,我们无法在经济上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智力革命是要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大学生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把思维训练贯彻到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人的学习活动很难顺利进行。

2.青年期是开发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所谓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指优秀人才出创造性成果最多的年龄阶段。创造活动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技能训练。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或创造的准备时期,可属于创造的最佳年龄时期。然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一生的创造活动有极其重要意义。事实表明,不少杰出的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动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已有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奠定坚实基础的条件下,尽早让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进入大学深造的青年,经过了中小学教育,学习过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观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及学习理论揭示各种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这时期正是培养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好时光,大学生思维日愈活跃,想象更加丰富,正处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大好时期。

参考文献:

[1]高鸽.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2]徐云生.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3]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1).

[4]张楚,朱洁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2011(2).

河南省卫生厅项目(编号:201203074)。

第6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创造教育 人才

Strengthe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person with ability

Li Kunzhi

【Abstract】Competition is one inescapable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competition to the talent is the subject of this problem. The talent who are educated and cultivated must be the one with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f the college education want to bear this noble holy task better, how should the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at problem starting from the angle of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Keywords】Innovation education Person with ability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极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那么,院校教育将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未雨绸缪,大力加强创造教育,着眼培养创新人才。

所谓创造教育,普遍的提法是以培养创新欲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启发性教学方式为主,以系统的、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极大提高。但是,由于以启发性教学方式为主的创造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且教学效果在短期内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应试教育的某些要求不好兼顾,所以一直是讲起来“重要”,教起来“不要”,处于应试教育的从属地位。只有创造教育培养的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极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当前,为了有力推动创造教育的开展,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育人环境。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启迪学生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并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教师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阵地。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思维。

育人环境最主导的趋势就是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在推进现代化教学法中必须紧紧把握信息资源开放性的特征,提高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率,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为辅助形成的完整的创新活动体系。这些转变,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因此,实施创新教育不是对原有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添加,而是在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中体现出来。

2.转换教学方式,注重思维训练。从目前形势看,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是注重外在的形式或形式的表面化。老师只考虑如何教,在形式上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或将讲台当成自己渲泄个人观点的场地,而根本上没有注重到学员如何学、怎样接受、能否真正学到知识。为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加强以下重要的实践环节:

2.1 要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这种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就叫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长期民主的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思维发散性和敏捷性的培养。可以打破学员的思维定势,克服按照基本程序组织指挥的限制,能较好的锻炼学员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因此,引导学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不拘于常规,力求新颖而不落俗套。由于创新活动径直与人的发散思维密切相关,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可能多诱导并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2.2 加强收敛性思维训练。收敛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收敛思维的产生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是纯理性思维的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二阶段。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针对普遍存在“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可通过引导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演绎,帮助克服单抓知识点的片面现象,从而真正吃透书本,在总体上把握书本知识的框架结构,把握书本知识的主干和支干,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来的”,是指“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观念等创造性成果。创造性思维属于思维的一个分支,因此它们都具有思维的一般特征,都是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词、命题、知觉、信念或意向进行的内隐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其中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特征。

3.改变教育评价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当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的评价模式,积极设法建立一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适应创造教育要求的具有动态性的教育评价模式。就教育评价的内容来看,至少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如对知识掌握的量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考核;二是创造力的考核,如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变通性的考核以及想象力的考核等。如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撰写或创作有新意的文艺作品、发现社会或自然界中尚未被揭示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在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的评价上,我们不能像要求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学艺术家那样去进行评判,而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或独创,多数表现为他们自己想出的解决难题的办法或策略,尽管在我们老师看来可能一点也不新颖,且无太大价值,但对于他们已是完全的创新,已是非常的不易,需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总之,只有改变原来的教育评价模式,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应创造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价模式,才会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真正培养。

参考文献

第7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 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创造力

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任务主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想象等。

首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意识的培养,就是解决学生思想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进行创造,就走好了第一步,也为后面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感器的使用在当今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传感器,也就没有人类现代化的生活生活环境和条件。”那么在传感器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性呢?第一,要营造情境、激发创新意识。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原则。通过讲解传感器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神舟飞船上天,现代机器人制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讲解在应用领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综合能力,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第二,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对于同一方案的不同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结构不断的思索,不同解决方案。如:在飞船上,空气的质量如何监测,你有哪些想法。第三,发现问题,合理引导创新思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奖抑。如:在讲解光电传感器时,卫生间自动冲水装置中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检测传感器。学生想法很多,有的学生借题捣乱。说用于检测尿液时。学生会笑,课堂状态容易失控,此时可以鼓励他。你很聪明,可以用生物量传感器进行,并可用于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果用于卫生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就会自然的回归到正常的思路,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调皮的学生也会对传感器课也就开始感兴趣。可能从此创造思维就开始建立起来了。反之,对学生进行批评或采取打击。学生的创造力可能会被抹杀。采取合理的引导,使之步入正轨。同时根据学生的想法,加以展开。有时候,在错误中也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创新能力的培育。第一,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坚持创新性原则,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传感器课程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承上启下的一门知识。而且在许多的领域都有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传感器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创造性的应用传感器,可以制造许多的设备和装置。第二,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传感器教学由于设备材料多且复杂。需要较大的投入。但也可根据学校的条件,结合其他专业的电器来完成教学。还可以为学生举办小的带有传感器小制作。如感应灯、声控灯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功能,改变思路设计其他的控制方式,应用其他领域。为学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建立课后兴趣小组。一同完成一个或多个内容,通过查资料、购材料,设计制作。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传感器创新素质教学中如何去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指导、监督、评价地位。但也应预先进行创新能力的储备,通过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本学科纵向发展。对生活、对社会、企业就业对传感器知识的需求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一张白纸,写下美丽的诗篇。

学生要创新的学,教师要创新的教。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和谐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如引导学生利用磁敏传感器设计防盗报警器。让学生知道转变思维方式、方向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再次,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的评价,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传感器教学过程中,长期的评价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教师的观察以及对作品的检验,评价的准确性比较高。例如设计一个多功能的控制装置。要利用到声控、光控、磁控、温控、触控。不仅学生要了解各种传感器,还要对各种参数要知晓,通过查找资料,购买材料,设计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同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既增强动手能力,又可以在实践中提升创造能力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视野扩大了,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素质的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推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结合生活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就业及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在学校通过传感器和其他学科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既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家庭,父母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力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努力。

第8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值得每位教师去研究和探讨。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以知识为基础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借助于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时人们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思维的“过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所教的知识,构筑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技能,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处理具体问题时思路的畅通、贯通及变换打好基础。可见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局限于大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简单的累积,而关键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思维主要采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创造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智能的发展。直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创造的触媒,是人的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等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对学好数学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起很大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径。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颖问题的能力,并创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识范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不畏艰难、勇敢坚强的品质和冒险精神。

四、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作用

第一、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教育的能力:1.思维要具有流畅性,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左右逢源,并伴有直觉和自由联想。2.教学要具有灵活性,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3.教学思想要具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能够使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来解决疑难问题。要善于进行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信息的传达经济、迅速、有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并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机智地教学调控。

第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性思维的关键。

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既能有效启动学生思维集中,又能刺激学生大脑思维,加快思维速度,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增强学生思维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的主要手段。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学生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相对优势,促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思考,广泛寻觅知识;加强、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技能,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增强独立创新意识,在好奇中探索知识,在活动中锻炼科学思维。以最佳心态接受信息,以使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涨。从而可以收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得到的效果。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探究知识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协作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最终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这场改革“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要把强化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才能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第9篇: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基础性自由性主动性

现代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通过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只有学生把创新思维做为主动的行为,“教”与“学”便会形成珠联璧合,水到渠成之势,我们所收的数学教学效果也将是无与伦比的。

一、基础性―――基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才能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飞跃。所以我们小学阶段一定要把握好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即从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思维的创新性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因此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由性―――自由是创新的前提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的自由空间,因为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必须要解决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合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

1、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然的放松而显得更加活泼,这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应运用师生的情感效应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学生情趣盎然地进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才能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由于数学本身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兴趣便是这种享受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可以触感的环境,是教师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应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

3、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应转变“以教为主”的观念,避免一问一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主动性―――主动参与是创新的开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为主动参与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l、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兴趣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与,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种负担。有时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信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充足自信心是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自信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

3、成功的体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桥梁。成功的体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

1、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寻有效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扩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层次清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教师自身要有创造性。创新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师的创造人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积极专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实践性―――实践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树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掌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使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在不断地研究与不懈地实践中提高自己。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事实证明: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反复的实践中诞生的,“纸上谈兵”只会功亏一篑。教师应本着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引进新知、学习新知和巩固新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