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

第1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第2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建区之初,西乡塘路是整个园区唯一的一条交通命脉,掩不住昔日西郊荒野的凄凉。而今,西乡塘路已更名大学路,这里已经形成了以外环高速、快速环道、大学路、科园大道、创新路、高新大道、科德路等为主干道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1992年,高新区入驻企业不到100家,零敲碎打的企业难以形成产业框架。而今,这里厂房楼宇星罗棋布,绿树花带葱茏绽放。大至世界530强企业,小至蓬勃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累计4000多家,共同撑起了高新区产业的大厦,成为南宁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区域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区之初,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2亿元和0.5亿元。而到2007年,经济指标双线飘红。南宁高新区科技工业园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03.5亿元,成为广西第一个规模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63亿元;合同引进内资43.97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8.9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50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1705万美元。

2008年1-9月,南宁高新区实现了工业经济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新建区科技工业园规模工业产值10838亿元同比增长37.5%,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3亿元,同比增长35.1%。完成财政收入6.67亿元同比增长26%。合同引进内资39.32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6.9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998万美元。

一、广西创新创业最具优势的园区

优势一:广西交通最便捷的园区。高新区位于南宁市的西北部,大学路、科园大道、城市快速环道及外环高速路等交通干道都穿过高新区辖区范围,与城市交通网络紧密相连,交通十分便利。高新区离南宁火车站3公里,离南宁国际机场20公里,距离钦州、防城、北海三个港口距离分别为104公里、173.5公里和204公里。南宁至凭祥的高速公路已经通车,南宁至越南边境仅200多公里。

优势二:广西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园区。至今已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在园区内建成了水厂、变电站、程控电话分局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园区内实行“双回路”供电,园区企业电力供应充足。园区内还配套有多个商务住宅区,餐饮、银行、网球场、高尔夫练习场等生活及休闲配套设施齐全。

优势三:广西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园区。园区内有广西科学院等37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中心,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24所大中专院校。大专以上科技人才及科研人员超过12万人,其中仅广西大学就有在校师生4万多人,是广西智力及人才最密集的区域。

优势四:广西政策最优惠的园区。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西部地区优惠政策、民族区域自治优惠政策、以及南宁高新区独有的优惠政策。主要的优惠措施有: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科技工业园内实行无费区政策,除国家和自治区规定不得减免的费用外,其它一切费用全免。此外,高新区还有对科技人员创业、科技创新给予资金扶持,对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配套贴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给予配套资金等专项扶持。

南宁市作为广西自治区首府城市,有民族区域方面的自治立法优势,南宁市和高新区管委会根据产业发展以及入区项目的特点,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如支持软件产业、商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开通服务绿色通道的政策措施等。

优势五:广西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园区。截至目前,南宁高新区入区企业总数达4030多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10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27家。自成立以来,南宁高新区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40%,已形成了生物工程及制药、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

高新区也是南宁外资企业最集中的园区,已有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尼、韩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184家。可口可乐、德固萨、富士胶卷、AMD、西门子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园区投资设厂或开展项目合作。

优势六:广西科技创新体系最完善的园区

1、有最专业的服务机构。2001年,管委会直属的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部级创业服务中心,2006年该中心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资格,是广西唯一获此资格的创业服务机构。

2、有最实用的创业平台。一是高新区投巨资建设了科技产业孵化场地。如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创业园、软件园、生物产业孵化园、中国-东盟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一批专业孵化园区。二是搭建了生物中试基地和软件开发两个创业平台。三是联合大学、科研院所建立起产学研转化科技成果的新机制,拓展了孵化空间。

3、有最优惠的配套政策。高新区从提供免费创业服务到创业资金扶持,从减免租金到提供无费区政策,从支持创业到吸引人才安家落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创业。

科技部《2003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报告》显示:南宁高新区在全国53个部级高新区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11位,创新创业环境评价居第28位,创新速度居全国第一位。

二、广西产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园区

近年来,南宁高新区依托园区初具规模的生物工程及制药、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产业,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

(一)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

广西在医药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药用矿物、动物、植物资源都很丰富,药物品种达4000多种,是我国四大天然药库之一。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是南宁高新区的优势产业之一,生物工程及制药类规模工业企业23家。其中康华药业、桂西制药、博科药业、万士达制药、培力药业、圣保堂药业、金马制药、枫叶药业、万通制药等企业在国内同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机电及汽车配件产业

广西水利资源丰富,广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752万千瓦,占全国水力资源总量的26%,居全国第8位,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1,744万千瓦。南宁高新区立足这一资源优势发展机电产业,已经形成以广西电控、恒顺电器大容量变压器、南宁银科电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等产品为主的电力设备生产基地。

汽配产业方面,高新区目前已引进一家专用汽车及一批零配件生产企业,其中生产汽车配件的规模工业企业9家,主要有广西玉柴

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南宁八菱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南宁望车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为上述企业提供配套的柳川华邦、南星汽配、五龙车桥、星炎科技、精祥仪表等企业。

(三)电子信息产业

南宁高新区主要依托南宁软件园和高新区软件人才小高地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现有电子产业规模工业企业9家,其中丰达电机、胜美达电机、平方软件、德意数码、亚奥数码、大象信息、金业电子等已成为广西颇具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在软件产业领域,广西90%以上的软件企业集聚在南宁,而南宁90%以上的软件企业集聚在高新区。

(四)动漫产业

动漫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们将动漫产业作为高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共建广西动漫产业基地,积极引导各个软件企业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目前园区已有接力天高、平方软件、格式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动漫软件企业。

(五)现代农业科技

南宁属于亚热带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高新区周边许多自治区级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方面拥有许多科研成果,自治区水牛研究所在水牛科研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多项技术成果世界领先。自治区畜牧研究所拥有S项部级成果,40多项省部级成果。自治区热带作物研究所有49项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等各级别成果奖。自治区林科院先后获得136项科技成果奖。南宁高新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以皇氏乳业、植物组培苗、广西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皇氏乳业是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生产和推广,其中主导产品香蕉组培苗达到年产3000万株,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组培苗生产企业。

三、广西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园区

南宁高新区在科技创业环境的营造上做大文章,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07年底,高新区累计投入巨额建设资金,使科技产业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5万多平方米,建成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创业园、软件园一期、生物产业孵化园、中国一东盟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一批专业孵化园区,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生长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物理支撑。为了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管委会制定了鼓励民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扶植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对孵化园区建设投入,建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园、和泰科技园、见隆科技园等民办孵化园,孵化场地达到5万多平方米。南宁高新区还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开放式孵化器的形式,与广西大学8个实验室建立起产学研联合转化科技成果的新模式,使孵化空间从高新区延伸到大学和科研院所。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初期,通过开放式孵化器建设的有效形式,借助大学、科研院所中的实验环境,为科技成果转化赢得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大批智力资源投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阶段,高新区在自治区科技厅、南宁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广西大学和重点企业投资780多万元建立起生物中试基地和软件开发平台,重点支持高新区生物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阶段,高新区积极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工程中心,先后建立了覆盖生物、医药、电子、软件、精细化工等各领域的技术中心21家,占据南宁技术中心总数的半壁江山。南宁高新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863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整个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4家,占南宁市的98%,占全广西的45%,累计开发新产品超过500项,每年开发的新产品占南宁市的50%。2007年,经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62家,申报并获得批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300多个。到2007年,科技部门共组织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02项,其中部级93项,省级136项,市级273项,到位的科技资金10080万元。高新区获得各类科技奖励93项,其中部级16项,省级32项,市级45项。仅2007年,高新区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9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

高新区每年都保持有30多项技术或产品获得国家或区、市科技主管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管委会还特别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每年不定期地召开知识产权专题会议,举行产学研研讨会等。2000年以来,园区企业申请专利(含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数以34%的速度上升,其中有9家企业还被确定为南宁市专利试点工作单位。在体现自主创新成效最为核心的发明专利数量上,高新区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高新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方面也非常活跃。灵康赛诺科公司是近年在南宁高新区逐步成长起来的一家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凭借广西丰富的灵长类动物资源和中草药植物资源、利用留学人员创业团队优势和多学科高端研发优势,与美、英、法等国及国内多家顶尖研究机构合作,致力于在南宁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人类老年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实验基地和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3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高潮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高潮。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战略目标

21世纪初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2)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长入经济,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良好方式。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为保障生物技术及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对全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各层次不同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重要的引导;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界、金融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将加速国家目标的实现。

高技术是基于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而高技术产业则必须加上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只有以企业为主,才能有效地将分离的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运作。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生物技术产业将难以迅速发展。

3主要对策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整体协调、形成优势集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期。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采取“两弹一星”+利益捆绑的新机制,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2)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

国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区”。这种“聚集”促进了不同研究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速了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聚集”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起到了“聚集”带动“聚集”的作用,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循环。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部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长春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选择地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聚集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聚集区、以深圳为中心的粤港聚集区、以长春为中心的长沈大聚集区等),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对上述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国家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界的积极性,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既有合作(包括跨国和跨地区合作)又有竞争的社会化的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的格局。

3)选择部分重点产品,目标定位国际市场

对于某些我国有较好基础、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是我国有资源优势的技术领域,例如转基因动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中药等领域,应选择部分重大项目,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通过运用优势集成、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操作方式,加大协同攻关力度,尽快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并确立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4)建立国家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技术因其自身的综合性、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转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为重要。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此,应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实施,力争在5~10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5)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及国际化

我国在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在国外,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产值占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对重要的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装备,应采取“桑塔纳”模式,走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的发展道路。第一步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建设组装线或生产线,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外国公司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步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加大国产化比重,同时加强新型号、新设备的研制开发,进而逐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自己闭门造车、封闭发展,所开发的产品性能不稳定,测出的数据不可靠,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尴尬局面。

6)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组织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尽快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协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组成以企业法人和高级主管为主,吸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进行全局性组织协调工作。

7)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人口、人文、历史以及多民族等原因,使我国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宝库,为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量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一些重要的资源流失严重。例如,我国虽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由于资金和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导致研究、保藏和开发工作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一部微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象重视人类遗传资源一样高度重视对所有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各类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藏及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细胞库、菌种库、毒种库、种质库、信息库等。此项工作可在相关计划的基础上,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不开放就没有出路。高技术需要在合作和竞争中求发展。一方面是在合作中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竞争中合作。国际上,企业间的联合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国外政府间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还应利用国内巨大市场的吸引力,积极与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要充分重视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信息及人才资源。在这方面,即使是十分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信息,并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我国除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为国效力外,还应选择重大技术领域,在国外建立联合工作站。863计划生物领域在“八五”、“九五”期间已试行,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这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国家应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9)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第4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在我国,生物发酵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利用祖先们遗留下来的传统制作方法生产发酵产品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发酵;二是经过借鉴化学工程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近酵;三是从工程学角度将发酵工程分为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等部分的现酵工程。在这个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高技术领域,中国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巨大市场需求。发展生物发酵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需求。我国政府正在从不同层面上大力推动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的生物发酵产业已得到了初步发展。以发酵为主体的工业生产有: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酸奶、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白酒、啤酒、果酒等已形成一定规模。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现代生物发酵企业先后入驻我区,如抗生素、氨基酸、2.3—丁二醇、微生物菌肥的生产,沼气、高粱秸秆发酵燃料乙醇等。生物发酵产业逐步成为我区支柱产业之一。

笔者认为:今后要加快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的步伐、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首先需强化“产、学、研科技协作中试平台”的建设,使该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经过“中试平台”迅速转化为应用型成果,为我区生物发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改变该产业低水平扩模的现状。

一、我区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公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大力发展。

发酵产业的技术科技含量较高,已经形成了具有科学研究、生产设计、设备制造等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材料消耗大幅降低,技术装备日益先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在行业中广泛应用,与国际接轨的各种认证已经普遍采用。近年来,发酵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一五”期间,各行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将各种组分充分回收和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提高附加值的同时,减轻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区的生物发酵产业除了本土白酒、啤酒、酸奶、调味品等传统生物发酵企业外,依托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水、电和玉米等资源优势,吸引了石药集团、华蒙金河、升华拜克、齐鲁制药、阜丰集团等现代生物发酵企业落户,主要产品有青霉素、饲用金霉素、黄霉素、阿维菌素、黄元胶、2.3—丁二醇、果葡萄浆等。就呼和浩特地区来说,仅托克托工业园区,就有10余家生物发酵企业,生物产品达20多个品种,发酵总容积达5万立方米。到“十一五”期末,托克托工业园区生物发酵产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左右。在呼和浩特市“十二五”规划中,全市发酵容积规划达10万立方米。另外,在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等盟市20多家生物发酵企业也相继投产,该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内蒙古生物发酵产业具有资源区位优势,相关科研水平领先、已形成一定的企业群、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抓住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必须进行产业发展的高起点谋划,制定新兴产业的战略规划。

二、我区生物发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蓬勃发展,GDP增长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已由资源型逐步向创新型经济过渡,为我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近年来,我区在传统生物发酵企业的基础上,以现代生物发酵企业为龙头的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为我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该领域现有企业除一些像白酒、乳制品传统产业外,新兴现酵产业主要是临近发达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转移的结果。这些新产业快速引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低水平重复、产业附加值低等方面存在的潜在负面问题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生物发酵抗生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资源依赖性强、工艺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

2.产品多为抗生素原料药、生产过程耗能高,产业链短、综合利用程度低。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

3.企业基本没有研发力量,“产、学、研”脱节,缺少技术支撑,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生产车间”。

(二)高粱秸秆发酵新型能源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短、整体效益差。

2.高粱收获季节集中,导致产能大而生产时间短,致储存运输难。

3.传统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不能达到预期经济效果。

(三)农村户用沼气发酵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科研落后、技术支撑度低、建管脱节,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在北方冬季温度低,产气量低,导致停滞冻结,形成恶性循环。

3.沼气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的清理难度大、原料综合利用率低。

三、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生物发酵产业的建议

针对生物发酵产业上述存在的问题,要使生物发酵产业成为自治区新兴战略产业,就必须依靠发酵工程的科研成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尤其需强化“产、学、研科技协作中试平台”的建设,使该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经过“中试平台”迅速转化为应用型成果,为我区生物发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改变该产业低水平扩模的现状。具体建议如下:

(一)自治区(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农业厅等)应重视应用型 “中试”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集中资金建设1-2个公益性生物发酵中试工程中心。

(二)重视应用型生物发酵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领军人才科研工作条件的改善。

(三)扶持小型、具有引领创新作用的实体性科技企业,政府在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引导性、鼓励性政策。

第5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农业发生了急剧变化,特别是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对原来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进行了改组,农村经济出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据1994年统计资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占18.5%,农工生产联合体占55.5%,私人农场占24.8%,家庭农场占1.2%。

近年来,由于向市场经济过渡,各种所有制并存,不但没有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陷入了40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深刻危机之中,生产连续下降。1994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26%,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减少原来的1/9,生产基金也为原来的1/5,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下降。1995年农作物普遍减产,粮食总产量为6520万吨,而1994年为8130万吨,减产161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的相应数为2800万吨和3200万吨,减产400万吨。牲畜头数下降,1995年与1994年比较,奶牛减少6%,猪减少11%,羊减少23%,造成肉、奶产量下降,供应紧张。目前,肉、奶制品的自给率为70—80%,植物油和食糖的自给率为40—50%,不足部分靠进口调剂。据有关资料,1995食品进口在其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相应上升28%左右。今年西伯利亚地区年景较好,农业丰收在望,但后期天气气候不利,可能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教育资源网︻┻一;

农业生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更主要地是经济和政治因素,特别是匆匆忙忙地向市场经济过渡,私有化速度过快,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打破原有的各种经济关系,其中忽视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也是因素之一。

针对上述,俄罗斯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避免农业生产继续滑坡:保存农工生产联合体的生产形式,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为发展西伯利亚的农业科学技术,1968年10月2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领域措施的决议”和1969年11月14日苏联部长会议专门通过“关于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农业问题,建立综合科学技术办法”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建立全苏农业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第一个农业综合科学研究任务。26年来,在加速远东地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方针指引下,西伯利亚农业科学院分院建立了30个研究所、2个部级作物育种站、9个独立核算的农业试验站和16个地区性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10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和60个试验——生产农场,拥有6名全俄科学院院士、6名全俄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89名博士、748名硕士和1540名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农业理论与生产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为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量作出了贡献。

通过这次访问,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基础较好,实力雄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概括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农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培育开发新品种、新品系,用于农业生产。西伯利亚农业科学院分院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农作物和牲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在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建立了基因库,在各地建立了种畜场,保存具有地区特点的丰富的动植物品种资源,并紧密与良种培育相结合,培育出一批新品种、新品系。据西伯利亚农业科学院分院25年的统计,培育并向全国品种区域试验推荐作物新品种759个,培育并向西伯利亚各栽培区推广的作物新品种385个,其中4个冬黑麦新品种;2个冬小麦新品种,在冬季雪覆

盖下-20~-30℃可以安全越冬,每公顷产量达4—5吨;6个硬粒春小麦品种,在湿润年份一般每公顷可生产3—5吨,在干旱年份也不会大幅度减产;培育的大麦新品种推广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1.8%,使大麦种植面积比1980年扩大了2.5倍,特别是培育的啤酒大麦新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培育的多穗玉米杂交种,生长期只有90天,每公顷产量达6吨;还培育出高产饲料作物新品种86个等。在牲畜方面,培育出具有很高生产价值的黑杂奶牛,其母畜群超过70%,个体产奶量达4500—5000公斤;培育出肉牛新品系,日增重达1100—1800克;培育出细毛绵羊新品系,其羊毛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还培育出产肉型的猪新品种等。所有这些,已广泛用于生产,在农牧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农业科学的高技术研究开发与跟踪,在一些领域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60年代后期,为适应原苏联经济建设战略重点东移的需要,在新西伯利亚建立了科学城,采取多项特殊措施,吸引一批农业科学家芸集在西伯利亚分院及所属科研机构工作,结合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瞄准国际农业科学前沿,加强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性成果。例如全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植物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所,深入开展植物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定位、分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并在牧草上取得成效。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发射的返回式卫星,研究作物种子空间环境诱变的生物效应及其机理,已选育出一批作物新品种。同时,建造了地面宇宙仓装置,模拟空间环境,研究微重力、空间辐射、超真空等条件下,作物遗传变异规律,选育新品种。24年的实践成果:冬小麦生长期60天,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一年可收获6次,每公顷生产籽粒6吨的高产纪录。这个科学中心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条件,系统地监测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森林火灾动态变化,并做出准确的火情预测预报。开展冬季积雪融化动态监测,水蚀防洪预测预报,范围之广,精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研究不仅是最活跃而富有成果的领域,而且也是当代学科前沿,已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三)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解决生产与科学上的重大问题取得成效。为提高农业生产力,研究解决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积极提倡并组织跨研究所的力量,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成效与突破。例如西伯利亚分院组织农学、土壤学、地学和经济科学等协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编制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农业土壤图、农业气候图、农业水文图、农业经济图集等,为划区种植和作物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组织农学、土壤学、水利学和生物化学等,联合攻关,实行农业与工程措施结合,改良西伯利亚900公顷盐碱地取得成效,粮食每公顷可增产5公担,饲料作物每公顷可增产2.5—3.5公担。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西伯利亚分院农业物理研究所与土壤肥料研究所、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园艺作物研究所等结合,研究提出了作物新品种农艺性状鉴定方法,作物抗寒力鉴定方法,饲料标准评定方法、反刍牲畜疾病快速诊断方法,以及温室环境调控技术等50多种仪器仪表和自动化工具,准确、快速、方便,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四)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西伯利亚分院的试验示范农场,根据生产需求,繁殖作物优良品种和纯种幼畜,每年为国营农场、农工生产联合体和私人农场等提供各类谷物作物良种8万吨、油料作物良种31万吨、牧草良种850吨和大量的牲畜良种,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显著。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西伯利亚分院的畜牧设计——工艺研究所研制奶制品加工工艺,提供了上百种的奶制品、奶酪等产品。1988年还组建了农产品加工设计——工艺研究所,加强了产后加工研究与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园艺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大粒型、结果密的沙辣新品种,开发出沙辣饮料、沙辣酒等,在国内市场销售。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的森林研究所,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进行深加工,研制出药用、工业用新产品87种,其中沙辣油、葵花油、香桂籽油和药用茶等,已打入了欧洲市场,颇受欢迎。然而,在西伯利亚地区,由于俄罗斯经济状况欠佳,农业科研机构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政府对科研机构的拨款减少了25—50%,科研任务不够饱满,科技人才外流比较严重,人心不稳,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科研、生产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新晨

中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西伯利亚地区,有着漫长的共同疆界。长期以来,中国和西伯利亚地区人民友好相处,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业已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沿边各省、自治区与西伯利亚地区经济与科技合作日趋频繁,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有许多共同点,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共通性,特别是经过这次短暂的访问和考察,增进了新的了解,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重视同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的同时,应重视同俄罗斯,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要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中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全方位、有选择地开展合作与交流。

(二)按照中国农业和农业科技“九五”计划需要,从西伯利亚地区引进早熟、抗寒、生长期短的冬小麦、春小麦、玉米、牧草、花卉等新品种和育种材料,引进牲畜和经济野生动物新品种、新品系。在早熟、抗寒作物新品种选育、航天育种、矿质营养和兽医疫苗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采取共同制定科研计划,分别在各自的研究所工作,每年定期进行总结与交流,以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

第6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从实践来看,目前物联网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近两年来物联网在中国科技市场上的热度更是难以言传,它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主要是指将信息传感设备、传感器网络、条码、射频标签阅读装置、二维码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RS)以及基于物对物通信模式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系统,通过接入网和互联网相结合,而形成的巨大智能网络系统。

一、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诞生之初,其关键技术相对较少,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尤其功能要求增多。其关键技术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目前看来,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传感器探测技术、嵌入式可编程RFID技术、认知计算与智能控制技术以及网络融合技术和纳米技术,具体分析如下:

(一)传感器探测技术

传感器是物联网对自身运行环境以及外部运行环境进行感知的关键部分,传感器技术也为信息的传输、分析以及反馈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和网络化也成为了新时期传感器发汗的主要趋势,并且进入了由传统的传感器逐渐向着智能传感器向嵌入式的Web传感器发展过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各种微型的传感器节点在监测区内进行有效的布置而组成的,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连接成一个有序的组织网络,同时其也是实现网络化的重要标志。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传感器也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当前,我国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先进测试技术和网络化测控;智能化的传感器网络节点探究;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与底层协议研究;传感器网络的自身检测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二)嵌入式可编程RFID技术

RFID(即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称为射频识别技术或电子标签,其主要是通过识别系统中的射频信号,并且将相关的数据进行获取与收集,该项识别工作是由计算机独立完成,不需要人工参与,而且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RFID一般是由阅读器和应答器组成的,主要是用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检测与控制。RFID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当目标物体的标签进入到该磁场之后,便能够接收到其所发出的射频信号,并且在感应电流的作用下,将这些信息也存储在芯片中,并且有选择的进行发送,或者可以主动的发送特殊频率的射频信号;当信息在获得解读器的读取之后,便能将信息输送到中央信息系统完成处理,最终实现对该目标物体的控制与管理。当前,RFID技术在满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方面有着一定的效率,但这种管理与控制功能仅仅是比较简单的一种,RFID技术根本无法真正的满足复杂业务的处理要求。

(三)认知计算和智能控制技术

认知计算(即Cognitive Computing),主要是建立在对脑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人脑的意识、行为、感觉等能力进行模仿,来实现控制目的,其占用的空间很小,二区诶消耗的能量也较低,因此,认知计算也成为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主流方向,关于其研究成果也为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有效控制,必须要能够从环境中获得物体自身的行为习惯,才能够为物联网的发生提供更多判断的依据。

(四)纳米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纳米技术主要的研究尺寸结构大约在0.1-100mm之间,对该范围内的材料性质以及其应用情况。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体积小、功耗低以及性能高的微传感器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并呈现出了大规模应用的趋势。新时期,伴随着科学技术而生产的纳米传感器,能够利用传感器实现更为艰难的任务。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应用

基于以上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分析可知,物联网技术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以如下几个领域的应用为例予以说明。

(一)建造智能化的城市社区

物联网城市智能社区,主要是指利用现有的物联网技术、网络融合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等,对当前的建筑物所具有的功能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扩展,使其具备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形成高档的城市社区,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和方便的居住环境。通过智能化社区的建立,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低成本、高质量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人们参加政治、经济等活动,以此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物理网积水建立智能化的城市社区,对于构建平等、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功不可没。

(二)农业生产精细化

农业生产的精细化,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产量以及空间与时间差异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农田产量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并据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历史时期,物联网的运用,将有效的促进农业生产想着规模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加促进其现代远程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运用,通过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水分等条件进行监测,同时与系统中已经存储的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信息进行整理与对比,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预测,为科学种植、抗病抗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智能交通建设

智能交通建设,主要是指将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有机地运用到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之中,并建立一种准确、实时、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管理与控制系统。可在汽车上安装一个传感器、RFID嵌入式芯片以及道路监视器,这样就可以通过传感器和道路监视器感知当前的路况信息,利用RFID嵌入式芯片来标识汽车的身份,并进行实时的信息发送与接受,这对于确保交通安全非常有效。

除以上领域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它领域,比如军事指挥与控制、旅游服务、医疗健康、智能消防、环境监测以及水系监测等领域;将传感器嵌入到电网、桥梁、公路、建筑、大坝、建筑工程以及油气管道中,并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便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有效整合。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物联网技术所体现出来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都将为现代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更为方便和快捷的服务,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实现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06

[2]徐颖秦谢林柏.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主要问题探讨[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1,02

[3]王洪智,李刚,尹鹏飞.试谈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22

第7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应用地质科技破获的案件

数只满载有电子设备的集装箱,在美国一处南部沿海城市装船并途径迈阿密等几个港口后,最终抵达了位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然而,当人们将集装箱从货轮上卸下,并开箱查验货物时,眼前的场景却令在场所有的人员为之震惊。原本应装满电子设备的集装箱,现在除了一袋袋的沙砾与石块外,其余什么都没有。

集装箱内的电子设备被“调包”了!一刹那间,无数的疑问随之而来。电子设备缘何被“调包”?电子设备又在哪里被“调包”?被“调包”的电子设备又去哪里了?呈现在警方面前的只有那些调包后的砂砾和石块,如何从这仅有的物证中获取调查线索、锁定侦破方向,也就成为了亟待警方破解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警方即刻携带着从集装箱内采集的砂石样品,向地质科学专家求助。

地质科学专家利用检测仪器对样品中提取到的沙砾进行检验后,认为其颗粒极为均匀且细腻,进而推断出沙砾源自于海滩。此外,仪器分析显示,警方所提供的砂石样品内含有某些重金属元素,此类元素的组成与含量同地质科学专家所收集的迈阿密砂石样品种类相吻合。结合砂石质量较重、体积较大的特点,地质科学专家建议警方在货轮曾经停靠过的迈阿密港口附近搜寻。根据地质科学专家的意见,警方果然在港口附近的一处设施内找到了成分一致的砂石,并据此查获了案件的作案人,成功侦破了上述这起“调包”案件。

刑案侦破中地质科学应用对象

刑事案件中涉及的物证种类往往千差万别,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大多为尸体、骨骼、血迹、指纹、足迹、刀具等痕迹、物品。不过,地质科学家所关注的物证,则主要集中在土壤、岩石、矿物、宝石、混凝土、玻璃制品等天然与人造地质材料。上述物证在普通人眼中可能稍显陌生,有些物质甚至还不足为奇,但通过地质科学专家的科学解读,往往可以从中为刑案侦查提供诸多有效线索与调查方向。

土壤

土壤,作为地球表面所覆盖的一层疏松性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各类颗粒状矿物质、微生物、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虽然,陆地上大部分区域内都有土壤存在,但由于各地土壤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演变过程的漫长性,使得不同地域条件下所形成的土壤具有诸多不同的特点。就土壤颜色而言,地球表面往往存在有红色土、黑色土、黄色土等不同类别。不同地域内土壤所含矿物的种类、比例以及有机质的含量,直接决定着土壤的颜色。如有机质占到一定比重的土壤通常呈灰色或深灰色,而富含氧化铁矿物的土壤则呈红色。可以说,土壤形成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令地质科学专家得以从中获取与案件有关的各类信息。

矿物

通常来说,矿物是由地质作用所形成,且内部原子或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作为组成岩石与矿石的基本单元,矿物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与性质。通常情况下,地质科学专家用肉眼就能辨识出最为常见的数十种矿物,或者利用低倍镜对矿物的光泽、颜色、断面等进行观察,以对其进行识别。不过,在犯罪案件中,地质科学专家所面对的,往往都是体小量微的矿物颗粒。如何从这些微小的,甚至是罕见的、稀有的矿物中获取隐含的犯罪信息,就需要地质科学专家借助于技术含量更高的仪器设备,对矿物颗粒进行专门解读。

岩石

岩石作为地壳构成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所组成,且具有一定结构的集合体。譬如,石灰岩就是一种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而花岗岩的主要成分则是长石、石英等。自然界中,根据岩石形成的方式,主要可以将其分为沉积岩、变质岩与火成岩三大类。沉积岩作为地表的主要岩类,占到了地表面积的一半以上。火成岩则是由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经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而所谓的变质岩,就是在原有沉积岩或火成岩的基础上,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对于各类出现在犯罪活动中的岩石,地质科学专家们最为感兴趣的,可能就是某一块岩石出现在了其不可能形成的地区。根据这一情况,经过地质科学专家鉴别后的岩石,往往得以在刑事案件中作为证明案情的重要证据。

孢粉

除了对于土壤、矿物、岩石等地质材料在刑案侦破中的应用外,地质科学专家也越来越关注对于犯罪案件中有关花粉、孢子的研究工作。我们身处的这一星球之中,有着极为纷繁复杂的植物种类。植物所产生的大量花粉、孢子,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植物所具有的相应特征。因此,这些极为微小的物质,在犯罪案件中却有着极为重要的证据价值。对于刑案侦破而言,研究花粉、孢子的目的就在于明确某一地区中出产哪些花粉、孢子,其又是以哪些方式进行传播的。此外,如果经过研究发现,犯罪案件中出现的某一种花粉、孢子,仅在一年定的时期才会出现,那么其在案件中的证明价值,将无疑得到进一步提升。地质科学专家通过对于花粉的鉴别,可以明确走私案件,或者运输的线路;而对于尸体上粘有的花粉,则可为案发现场的确认提供客观依据。

混凝土

地质科学专家在犯罪案件中所面对的地质材料,除了土壤、矿物、岩石等天然材料中,还包括了众多人造地质材料。在这其中,混凝土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物质。混凝土在制造过程中,无论是水的添加量,抑或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有可能对混凝土的颗粒大小、表面纹理、矿物组成等带来一定影响。可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有两个批次完全一致的混凝土产品。即使是使用相同的材料,并按照同样的技术方法,都难以复制出完全相同的混凝土产品。经过地质科学专家的细致检验,往往能够从案件中发现的混凝土内挖掘出诸多极具价值的信息。一旦地质科学专家发现不同混凝土材料间所存在的细微差异,即可作出来源不同的专门性判断。因此,混凝土所具有的上述特性,经过地质科学专家解读后,便可成为查明犯罪事实的一项重要依据。

玻璃

犯罪活动中,无论是作案人因进出现场而破坏的玻璃,抑或充当武器而使用的玻璃酒瓶,警方往往能在各类刑事案件中,发现玻璃的存在。从玻璃形成的方式而言,主要可以分为天然玻璃与人造玻璃两大类。前者如火山玻璃,而后者则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更具有普遍性。通常来说,玻璃一般由钙、钠、硅等主要元素与其他一些微量元素组成。利用玻璃碎片,不仅可以进行现场分析,还可对犯罪起到认定作用。地质科学专家在面对犯罪案件中存在的玻璃时,往往需要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玻璃进行检测,从而可以从中获取各类重要信息。不过,玻璃中所含的钙、钠、硅等常见元素的差异一般不足以区分玻璃的异同,只有对那些微量元素的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检测后,地质科学专家才可准确地对玻璃种类进行区分与识别。

宝石

璀璨而稀有的宝石,往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与关注。不过,部分犯罪者却利用普通民众缺乏专业知识、缺乏鉴别仪器以及过于信任他人等因素,通过非真实的“宝石”,来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譬如,诈骗者常常利用人工合成,且价格低廉,但在外观与耐用性方面与钻石极为相似的立方氧化锆来冒充“真钻石”。由于立方氧化锆在某些方面与真钻石极为接近,这也使得一般人未必能准确对两者区分,从而成为了诈骗犯罪的受害者。由于钻石(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蛋白石、绿松石等宝石,本身就是一种天然地质材料。涉及此类地质材料的诈骗犯罪中,地质科学专家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利用专门地质技术与设备,对各类涉案“宝石”的真伪进行鉴定,进而对此类诈骗犯罪进行有效识别,并为案件侦破提供科学证据。

地质科技在刑案侦破中的创新应用

地质科学专家对于犯罪案件中涉及的土壤、矿物、岩石、宝石、混凝土等天然或人造地质材料的研究,与其所从事的一般意义上的地质科学研究有着一定的差异之处。从刑案侦破的角度来说,由于其涉及的地质材料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地质科学专家结合具体案情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能创造性地利用各类专门的地质科学技术与设备对相应地质材料进行鉴别与判断。

扫描电子显微检验技术

与传统光学显微镜相比,现代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的放大倍率往往更胜一筹。目前,光学显微镜所能达到的最大放大倍率约2000倍左右,而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率甚至可超过300万倍。这一显著优势,令扫描电子显微镜得以直接观察到某些微小矿物颗粒的结构特征。因而,当地质科学专家将扫描电子显微检验技术应用于犯罪案件中的地质材料,尤其是从犯罪现场上提取到的微量矿物颗粒时,就可以对常规检测中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矿物颗粒之间的差异点进行细致检验并分析。

拉曼光谱技术

在一些涉及“宝石”诈骗的犯罪案件中,“宝石”的所有者往往不愿因分析检验,而令其“宝石”遭到物理性破坏。此外,犯罪案件中提取到的地质材料往往较为稀少,一旦进行破坏性检验后,就有可能导致地质材料所剩无几。因而在这些情形下,地质科学专家就需要寻找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技术,对相应地质材料进行检验。而拉曼光谱法,无疑是当前较为合适的,且可针对地质材料所进行的一项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将拉曼光谱仪与显微镜、计算机系统相连后,利用这一技术与计算机所采集的数据,往往可以用于对玻璃、矿物、土壤等的来源进行鉴别。

X射线衍射技术

地质科学专家在对犯罪案件所涉及的地质材料进行鉴别时,有时往往需要对其晶体组成结构进行有效鉴别。由于每种晶体都有着自身独特的X射线衍射模式,且该模式是由其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因而,地质科学专家就需在刑案侦破中,积极引入X射线衍射技术,以研究地质材料内部原子、分子及离子的结构排列方式。与传统化学分析方法相比,X射线衍射技术不仅能区分土壤、煤炭等地质材料的来源,更能对矿物中的某些化合形式进行准确揭示。

原子光谱分析技术

就原子光谱分析技术本身来说,就是对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光谱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又可分为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等三大类。原子发射光谱法主要可用于对地质材料中无机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可用于对地质材料中所含有的诸如镁、锌、金、银、汞等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原子荧光光谱法则主要适用于检测金属残留物以及通过对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或区分不同地区的土壤。

第8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 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图1. 精细农作技术体系示意图 (来源:FieldStar, Messay Ferguson Ltd.)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通过“精细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大力传播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农业系统精细经营的技术思想。现今实践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应该扩展到种、养、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即过渡到建立“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实际上,“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已优先在发达国家奶牛场,基于动物个体编号电子自动识别技术,根据奶牛产奶量定量配料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多年来,全自动化设施园艺业的发展和养殖业中动物生长预测模型与配料、环境调控自动化系统的结合,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加工、分级,为达到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中,都已吸收了电子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就。在我国,“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尤应在设施园艺,集约养殖,农产品品质优选、储藏加工等增值产业中先付诸实践与推广,这对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农业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和开始重视强调实现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中,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和农业精细经营技术的支持,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精细农业”试验研究实践过程中,注意组装一批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单项适用先进技术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如:GPS、GIS技术用于农村规划、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农田信息快速采集、存储、处理技术与仪器;农田耕作、土肥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等适用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精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快速实用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及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开发等。

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注意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技术体系,以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技术体系应在科学理论或方法上,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有重要的突破,能够引起技术上产生质的飞跃和为实现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在试验研究中要加强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合作,协同攻关.发展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在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GPS、GIS、RS应用课程,加强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在“精细农业”的示范试验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尤以田间信息实时快速采集先进传感技术,生物信息模式识别技术,空间信息处理与图形自动生成技术,计算机化的定量管理农艺技术与系统分析等,都需要作物科学、农艺学、生物物理、数学方法、信息软硬件技术和技术经济学的支持,这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机遇。

参 考 文 献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J.K Schueller, Technology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Agriculture, Warwick University, U.K. 8-10, September 1997.

Kenneth A. Sudduth, Engineering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 Past, Accomplish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USD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Copyright 0 1998,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Inc.

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

[5].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的发展与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海,1998.11。

第9篇: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 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图1. 精细农作技术体系示意图 (来源:FieldStar, Messay Ferguson Ltd.)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通过“精细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大力传播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农业系统精细经营的技术思想。现今实践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应该扩展到种、养、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即过渡到建立“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实际上,“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已优先在发达国家奶牛场,基于动物个体编号电子自动识别技术,根据奶牛产奶量定量配料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多年来,全自动化设施园艺业的发展和养殖业中动物生长预测模型与配料、环境调控自动化系统的结合,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加工、分级,为达到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中,都已吸收了电子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就。在我国,“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尤应在设施园艺,集约养殖,农产品品质优选、储藏加工等增值产业中先付诸实践与推广,这对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农业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和开始重视强调实现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中,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和农业精细经营技术的支持,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精细农业”试验研究实践过程中,注意组装一批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单项适用先进技术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如:GPS、GIS技术用于农村规划、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农田信息快速采集、存储、处理技术与仪器;农田耕作、土肥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等适用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精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快速实用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及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开发等。

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注意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技术体系,以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技术体系应在科学理论或方法上,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有重要的突破,能够引起技术上产生质的飞跃和为实现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在试验研究中要加强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合作,协同攻关.发展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在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GPS、GIS、RS应用课程,加强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在“精细农业”的示范试验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尤以田间信息实时快速采集先进传感技术,生物信息模式识别技术,空间信息处理与图形自动生成技术,计算机化的定量管理农艺技术与系统分析等,都需要作物科学、农艺学、生物物理、数学方法、信息软硬件技术和技术经济学的支持,这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机遇。

参 考 文 献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J.K Schueller, Technology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Agriculture, Warwick University, U.K. 8-10, September 1997.

Kenneth A. Sudduth, Engineering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 Past, Accomplish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USD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Copyright 0 1998,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Inc.

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