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神经内科实践内容精选(九篇)

神经内科实践内容

第1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素质;知识;能力;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GH11029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方案,是实现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人才的途径和方式。用什么样的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用什么样的体系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用什么样的途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符合度?

一、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学校根据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为全面推进我校学分制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学生学习的自,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培养,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学校围绕民族高校学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等特征为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按知识体系设置课程,搭建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开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实现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1)按教育内容构建知识体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

(2)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培养计划),注意课程间相互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优化了内容结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在保证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农学、师范教育等特点,有区别地选择和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科专业的需要。

(4)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基础教育,为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搭建平台,以提高学生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培养计划中,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6)加强了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在知识体系中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而且在课内外等综合活动中,都设置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

(7)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科技文化素质讲座的开设,为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发展个人才能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加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各专业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三大教育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科技文化活动、自主学习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体育锻炼技能和终身体育能力,为专业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2)专业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训练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创新两部分,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践,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创新等。

(二)培养方案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了医学、教师教育、艺术、农学、法学、工学、理学、经管、语言、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类型,体现出“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特点。

(三)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和具有创新性质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在:

(1)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四大系列公共选修课,规定学生至少修读8-12学分,要求学生跨学科门类修读非本专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方面的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共享多元文化资源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丰富的资源。

(2)开设科技文化素质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智慧,提高了跨文化素质。

(3)在专业选修中设置了跨专业选修学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人才培养

实现民族高校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必须强化多元文化教育特色,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整合多元文化办学资源,进一步构建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1、发挥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优势,培养双语或多语特色人才。

延边大学地处民族自治地区,具有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的优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注重培育双语言双文化的特色,在培养多语特色人才上下工夫。在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开设朝鲜语以及朝鲜族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接受朝鲜族文化的熏陶。在英语、日语专业招收零起点考生,培养具有英日汉朝四语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

2、发挥区域优势,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涉外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涉外人才。

3、建立了除学前教育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

学校建立以来,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具有民族师范教育的鲜明特色,一直承担着为中国朝鲜族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任务。构建了除学前教育外的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打造了不可替代的培养中国朝鲜族民族师范教育师资的地位与作用。

第2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第3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工程教育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高等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时展、科技的进步,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广大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大力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养成学生较高的工程意识,而且站在新的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高等工科教育十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具体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多数毕业生只能胜任按所学专业分配的工作。然而,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技术进步之快和不同学科交叉之广不可避免地造成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脱节。随着高等教育大面积普及和拓宽专业、加强基础的改革,毕业生的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1世纪“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它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个性不断得到发展,形成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能够不断创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一、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时代大背景出发,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构建新形势下的创新教育体系。所谓创新教育体系,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高等学校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产生鲜明的教育特色。

1.树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

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改变原来的知识型教育观念,推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将“培养学生利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作为培养工作的核心,把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定为高校最重要的培养目标。教师应将知识型教学改为研究型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作为教学的目的,通过不断地构建各个级别的探索空间并将学生引入这一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其积累探索经验和方法,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要真正树立起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做人之道、治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把教学当作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教学相长、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2.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营造创造性环境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坚持不懈地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同时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看作是大学生必备素质,使学生建立起献身科学,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营造一个使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表现个性,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等工程教育实践中做到尊重学生个性,不断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

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以课堂讲授、专题研究与讨论、工作室、项目、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网络课程进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积极实行启发式和称为“头脑风暴”的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改革现在考试模式,建立一种有利于发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高新的教学评价制度,使之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推行德、智、体、美综合评价。

4.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加强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应按“重构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交叉综合”的思路,整合课程体系,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学科设置应综合化,打破课程界限,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要大力优化与重构,打破传统的体系框框,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重新设计与科技、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

5.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思维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要克服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锻炼思想的敏锐性。

二、我院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21世纪的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教学体系和“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实验模式、考核模式等)入手,重新构建创新教育体系。于是,我们通过在几个不同的工科专业本科教学中实施为期四年的创新教育改革实践,初步探索了影响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因素,确定了教学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创新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创新设计”课程是培养大学本科低年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采用专题研究与讨论、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关键形成一个师生平等、互动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体验,逐渐培养求异、创新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创新性的氛围,把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样、有趣,保护、挖掘学生创造的“灵气”。同时,课件的设计既要符合这个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大学已有过类似的尝试,在我院与英国大学合作开设的课程当中也采用了他们的部分课件,我院还先后有12位教师专门到英国考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设计了一系列能够培养创新意识的课件。

2.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我院各专业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提出了每个专业设几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专业课,如“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光电检测技术”等。我们一般先重点在几门课程中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边干边学,积累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经验,然后编写出各自专业教学讲义和经验总结,由点带面,逐渐向其他专业课教学中推广。

3.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课程体系的改革把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显著位置,除了开设一些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模仿型实验,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系列自立设计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实验内容结合学科的发展,使学生能体会到学科发展的新动态,且难度适中,适合本科生的实际水平。这些实验给予了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将来从事前沿创新的工作打下基础。

4.学生科研实践的开展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

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工作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我们增设了“研究开发与实践”选修课程,旨在给高年级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现在,我们计划从现有条件出发,组建一个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室,配备基本的设备,全天对学生开放,与此同时加强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与企业项目合作、派高年级学生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实践等途径建立更加稳固的校企联系。这些提前参与科研工作同学成绩显著,其中有二十多位学生以第一作者名义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有四篇被EI索引收录,两人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人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有14位学生参加中南赛区“机械创新大赛”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根据我们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从学习者的学习成长过程与环境这一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这是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本身是一致的。我们必须构建全新的教育环境,使学生通过大学学习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雄浑激昂的创新精神、高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阮双琛.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建设”申请书.

[2]杨新春,许珂敬.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第4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 工程实践 实践教材

一、编写实践教材的背景与必要性

(一)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世界工程教育改革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把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美国在上个世纪末由麻省理工学院所倡导的“回归工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代表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回归工程”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从过分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更多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重建课程内容和结构;学会学习和终身教育。根据“回归工程”运动的精神,工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要求对工程教育的内容应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重视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1]。

我国的工程教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人才培养计划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基本的工程训练和工程意识,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大学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不少,但不知道如何应用,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与能力的不足,又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培养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工程教育的历史任务。

(二)编写实践教材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教学尤其是工程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表现在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优化与独立性;工程实践内容陈旧,缺乏更新;工程训练强度不够,与生产现场脱节严重;教学环境缺乏应有的投入,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资源、各类基地保障、仪器设备和教师的工程素质等方面不能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学生到企业后进入角色的时间变长。以上种种情况,要求应用型院校必须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尤其是要加强对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2]。

教育部新近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1”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有三年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学习后,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全面提高教学水平。这种新的结构体系,其核心内容必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而适用的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和基础资源。

二、目前我国实践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教材主要侧重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受所在学校的设备仪器等实践条件及师资等方面的限制较多,而且每个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项目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因此,市场上很难找到一个专业完整的实践教材。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教材的选用和建设方面重视不够。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现象:首先,许多特殊的实践项目,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往往缺乏实践指导书,只是由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现场指导或用一、两页的教案替代,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其次,一些实践教案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增补和改写就投入使用,实用性、针对性较差;最后,对于某些实践项目,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自编了实践教学指导书,但由于受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限制,这些实践教学指导书没有形成系列,在科学性、系统性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4]。

因此,积极推进实践教材建设,编写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全新型教材,对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全面深化改革和体现其办学特色具有重大意义。

三、关于实践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目标

(一)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体现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一般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出于自身效益考虑,要求应聘者“上手快”,给上岗者的培训既短又少。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就成为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材建设应该突出应用型人才以市场需求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特色,加大实践教材建设的力度,跳出传统教材建设中以理论教材为主的特征,对于理论知识应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编写模式。

(二)把准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体现职业性、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适应其发展水平和节奏的新要求。体现在实践教材上就是要不断调整内容和方向,及时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新理念等内容,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科目融入实践教学当中,使其能够反映行业要求、行业标准和体现行业发展的前瞻性,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实践教材编写应把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能力有机地嵌入其中,突出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实践教材的编写应以项目为载体作为标准和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设计和创新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系列化实践教材

实践教材和指导书既是实践教学基本文件的组成部分,又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建设科学、系列化的实践教材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实践教材和指导书编写起点低,只是每一门课程单独编写的做法,要充分重视实践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做到实践教材建设有整体规划,建设过程有具体实施计划,形成包含专业所有实践环节的系列化实践教材或指导书;其次,实践教材和指导书建设必须与实践内容改革和实践项目开发紧密联系,依据不同类型的教学需求,创建有特色的实践教材和指导书体系,建设立体化实践教材[5]。

四、关于实践教材的编写方法

(一)着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编写实践教材的教师要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得到的最新信息和具体要求,紧密联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确立以实现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拟定编写方案。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内容

以各类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采用常规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一些传统经典赛事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当中并使学生参与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其科研兴趣,对学生工程意识、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此类实践教材的编写应以历届优秀成果的案例剖析为主要内容,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其自主学习。

(三)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其基本框架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和教师与科研的结合,把企业引进学校,把技术服务引入教学,组建教学――生产联合体,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和企业的生产、利润的创造作为这个教学――生产联合体的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这种实践教材的编写是以多个独立的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同时,随着项目的推进层层开展,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的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校企合作编写

高校教师多数缺少企业实践经历,对生产实践知之不多,单独编写实践教材必然定位不准;而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技术一线人员虽实践经验丰富,对工程实际和市场需求也掌握透彻,但对教学规律和教材编写却不甚了解,单独完成实践教材也不可行。最可行的途径就是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材建设计划。这样便可结合教师和“一线”相关人员各自的特点,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这样可以突破以理论为主体的传统教材模式,对提高实践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流程为:企业根据技术岗位用人的实际要求和标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提出实践教材中应加强哪些实践环节,应强化哪些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能力、新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能使学生形成基本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的手段和方法;然后由校方依据企业提出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教材编写队伍,制定编写计划,书稿成型后再由校企双方共同审议,增删修订,形成定稿。

五、结语

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实现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通过实践环节教材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摸索,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形成与研究型高校错位发展的格局,突显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L09-001)、“金陵科技学院教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0JGXM-01-15,2010TSJG-03-1)“金陵科技学院教学管理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水志国.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6(2):21-24

[2]郭建华.重视工程教育 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24-127

[3]赵永平,侯宇新,曹晓岩.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0-12

[4]娄斌超,周志萍,杨近.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促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4-16

第5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一)重视不够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人文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医科院校不够重视,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轻人文知识和精神培养的现象。很多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课程对于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施中存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的某个阶段,以至于无法持续、全面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内容僵化

很多医科院校仍然没有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而是将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与医学人文教育混为一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记忆,且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助于学生切实掌握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内容,使得医学生深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空洞与枯燥,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欠佳。

(三)课程设置孤立,缺少渗透

医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渗透与融合。目前,医学教育中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设置方面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彼此孤立、二者间没有融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然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临床工作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医疗实践中难以较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既不能与患者顺畅的沟通,又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必然是一门具有人文特色的学科。人文精神对于医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体现着医学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优良社会品德的发扬、对科学伦理道德的认同。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带给人类健康巨大福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医学日益受到物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侵蚀,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陷对医学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所以,医学院校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回归医学的真正意义,确保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医生的必然要求

医学是一门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也需要具备科学的人文精神。随着系统和整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接受,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中心,患者才是医疗活动的中心。医生不应当成为只看病不救人的纯技术主义者,应该医德高尚,且关心患者的身心病痛。鉴于此,医科院校在医学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医学教育需要从只注重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的“单核驱动模式”,转变为融合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的“双核驱动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医科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真正注入每个医学生的体内,着力于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因此,怎样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临床?教育者如何凭借人文教育为医学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问题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科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医科教育学制长、内容多,在如此繁重的课程体系下怎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医科院校应该重新整合原有的非专业课程,进而系统合理地设置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医学生具有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其次,医科院校应该提高理解与实践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有机会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再次,医科院校要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临床课程中,特别是临床实践中应该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结合起来。最后,医学人文课程的安排要贯穿医学高等教育的始终,甚至有必要成为一门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文特色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明显有别于医学专业课程,具体来说,人文教育的理论教学中应该突出基础性、指导性及启发性,强调学生的自学、领会及运用;应该倡导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医学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和开展调查研究,医学生通过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医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个人的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并主动把人文知识应用于将来的医学工作中。医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对于医疗实践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医学实践既成为医学技能的实践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

(三)加强师资建设

第6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96-02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王红星,蔡焯基.提高医学生精神病学临床教学质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202-204.

[3] 潘俊.关于高职高专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8):108.

第7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天津商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260-02

天津商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始建于1960年北京商学院的制冷专业,1980年在天津商学院重建,分为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冷冻冷藏工程两个专业,1986年获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6年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07年制冷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68年申报成功第三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666)。

一、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相结合、专业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和注重学生自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天津市重点学科“制冷及低温工程”、“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等学科群为支撑,以天津市“制冷技术实验室”、“食品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制冷研究所、食品与生物制药研究所、包装技术研究所为平台,充分发挥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经、法、文、理六大应用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综合优势,突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食品冷冻冷藏与食品冷链技术特色,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诚信做人的复合型、创业型高级应用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内容的有关参考规范,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特征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围绕食品冷链技术各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加强制冷装置设计、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以及低温物流行业的相关课程建设,构建依托制冷及低温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突出食品冷冻冷藏与食品冷链技术特色的,适应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北方经济中心建设发展需要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食品冷链的关键技术和冷冻冷藏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收集国内外著名大学本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资料,形成与国内制冷行业单位的反馈与沟通机制,使培养方案为同类型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拓宽专业方向,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通过整合主干专业课程,增加能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理念的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在主要专业课上采用面向对象的讨论式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通过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名师的评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冷冻冷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保障。通过各种设计大赛、强化实践环节和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构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社会需求为导向和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3.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围绕食品冷链技术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按照“强化整合主干,突出特色方向,加强实践能力”的原则,分层次建设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课程;分模块开设管理、经济、商学、创业类等选修课程;分专业方向扩充专业选修课程;利用科研成果充实制冷装置设计、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压缩机等主干专业课程和食品冷冻冷藏与食品冷链技术特色课程体系,处理好基础课、模块课平台和特色课程的关系。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鼓励科研成果进课堂。将国内外制冷行业和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将本学科团队的科研成果速冻技术、预冷技术、冰温储藏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并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和推广。

2.加强教材建设。做好本专业系列教材和实验教材的建设。完成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压缩机、制冷空调自动调节、食品冷冻工艺学、冷冻技术的最新进展、低温技术基础、冷库建筑、专用制冷装置等课程的教材建设。做好制冷装置设计特色教材、制冷空调实验教程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3.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建立本专业教学网站,构建一个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让特色专业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4.创建面向对象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面向装置实体的讨论式教学,通过观察和接触装置的具体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弥补了教室内平面教学的不足,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5.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拟在“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装置设计”等主要专业课中实行双语教学,积极引进优秀的原版教材,提高教材建设水平,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完善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外语应用水平。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引进和培养机制

1.加强教师引进和培养。利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立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常规机制,加大力度资助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切实加强对各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进一步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合作办学单位一线进行学习交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进修和访问;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本领域高水平的国际会议。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运用学校的有关政策,改善团队的合作体制,完善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使教学和科研水平的相互提高。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培养教学名师,鼓励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深造,提升学术水平;在“成功企业家论坛”和“制冷周”等活动的基础上,聘请制冷领域内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完善团队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内外两套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课内理论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将课程实验(上机)、实习(金工、电工电子、专业、毕业)、课程设计(工程制图、机械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基础、军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针对学生各个时期不同特点,分年级设计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将校园文化活动、学术讲座与学术活动、科技竞赛、

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综合素质学分、社会调查与服务、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等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构建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内外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2.改革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紧跟行业和学科发展,利用教师科研成果,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争取共建资金,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新开实验台数量,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利用学科发展优势带动实验室建设,利用行业发展带动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能够不断更新的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丰富课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筹集经费,成立专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课外科研小组进人专业实验室,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D杯制冷空调设计大赛、人环杯空调设计大赛、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开拓视野,培养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坚持每年组织制冷空调创意大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实习基地,选择具有真实工程背景的案例和设计课题,加强对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鼓励部分学生参与实习基地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定专职教师,全过程指导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车间,由工程师授课,工人师傅指导,进行实际演练。积极提高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水平,严格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全面实现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成绩评定、答辩、文本保存等环节的网络化管理。

(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天津商业大学培养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办学指导思想为宗旨,坚持培养掌握较完备的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食品冷链技术方面的专业特色,突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习基地;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0-03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在全国的250余个专业中排名第38位,市场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给水排水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有近40周的集中实践环节。但实践教学的总体效果仍达不到理想的要求,概括起来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在总体培养目标框架下定位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是按照过去计划经济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存在专业面偏窄、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陈旧等弊端。这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特别是未能强调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两个主要的功能。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校外实践难度大。给水排水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实践环节必须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校内外相结合。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校外实践和建设校外基地的难度相当大。综上所述,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却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陈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等弊端,在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上,我校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改革实践。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强调探索型教学模式,突出实践特色,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感,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以教学内容的整合为龙头,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工科院校的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由于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实验教学项目以一些基础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科学的水处理实验技术的内容和方法,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专业基础的实验技能,又能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突出系统性、前沿性,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为改变以往实验内容陈旧、分散的问题,我校从1998年开始,对《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工业给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四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设置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安排了36学时。自编实验教材《水处理实验技术》,在校内试用四年后,于2003年正式出版。该教材编写的实验内容既涵盖了传统水处理工艺的代表性实验,又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国内外技术发展的新工艺、新成果,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系统性、完整性、前沿性的有机统一。所开出的10项实验中有5项验证性实验、3项综合性实验、1项设计性实验、1项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中又包括了9种实验模型的演示运行(无阀滤池、虹吸滤池、普通快滤池、V型滤池、网格絮凝池、斜板沉淀池、接触氧化装置、脉冲澄清池、氧化沟)。

(二)突出综合性、设计性,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在秉承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开设的实验中,40%是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一方面,通过综合性实验中内容的复合性、方法的多元性、手段的多样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训练和培养。在水处理实验教学中,把掌握水处理实验技术与运用《水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结合起来。如:在颗粒自由沉降实验中,不仅做沉降实验,而且要测定沉降前后的悬浮物浓度;在活性炭吸附实验中,把吸附实验与酚的测定结合起来;在曝气充氧实验中,把充氧实验和溶解氧的测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专业技术的同时又掌握了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另一方面,把教师的科研课题作为设计性实验内容,通过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探索性、方案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近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内容和方法。2005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为“微污染水源的混凝沉淀处理”,这是根据教师承担的建设部科技计划课题选定的。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药品的配置、实验水源的选取到实验设备的使用全部都独立完成,并要求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设计性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科研论文的形式进行撰写,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现象进行描述,对原理进行分析,而且鼓励学生提出更新、更好的实验方案,对提出较好实验方案的学生可以给予加分。另外,还通过科研立项、提供经费和实验条件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索性的科研试验和开拓性的科技竞赛。

(三)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研制开发实验装置

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变为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自行研制了20多套目前国内外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装置,如“SBR法处理系统自动控制运行”实验是教师获奖的科研成果。这一系列实验装置的研发,不仅丰富了学生可操作的动态模型装置,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二、以校外基地建设为抓手,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实习模式

(一)坚持勤俭节约、强化管理,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企业不愿意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生产、引发安全事故。为此,我们一方面坚持勤俭节约、自带行李、吃住在水厂,利用实习经费购置了100多张床和教学参考资料及多媒体设备,不增加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建立了老教师带队、实习前安全培训、学生请销假等制度,确保不影响企业生产,不发生安全事故。通过努力,学院与企业共建了11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深圳水务集团公司”、“台山自来水集团公司”校外实习基地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工作及生活条件,十几年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圳水务集团公司为广州市重点扶持校外教学基地,台山自来水集团公司为广州市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模式,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校企双方非常重视,建立健全了实习基地的组织和领导体系及各项规章制度,对实习过程进行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一方面,企业积极为实习提供便利条件。合作企业根据学校实习的要求,在实习时间、方案等方面主动协调,确保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合作企业还主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专门在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实地指导,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仔细、全面地辅导,受到了历届学生的高度好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技术咨询,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帮助。多年来,参加或合作各类课业课题10多项,咨询或参加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多项。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目前,学校已为实习基地输送优秀学生近百人。通过努力,我们已经与合作企业建立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性合作机制。

三、以毕业设计(论文)为关口,打造实战演练平台

转变传统的毕业设计观念,开展以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为学生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各种实践环节相融合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这种做法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独具优势。

(一)选题上注重真题真做

在毕业设计中,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及工程实际问题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真题真做与真题复做、模拟题真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每届学生有近10%的直接参加实习基地或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近30%以上的学生到设计院或企业承担实际工程设计工作。真刀真枪做科研,结合实际做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最新的科研发展动态。学生处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程氛围之中,不仅激发了兴趣,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也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快知识更新,从而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连续几届都有毕业生在参与深圳水务集团公司承担的国家“863”等各类科研课题中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做法既帮助企业完成了科研及设计工作,又锻炼了学生,实现了校企双赢。

在注重选题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同时,我们还突出在选题的广度上下功夫。当前,我们毕业设计的题目涵盖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各个方向:城市给水工程设计、城市排水工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在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随着水工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越发严峻,如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问题、除磷脱氮新技术、开源节流问题、污(中)水回用及雨水利用、清洁生产问题、污泥减量等专业的新技术,在近年的毕业设计及论文选题中都有体现。在2010年本科毕业设计中进行综合设计改革,试行“多工种协调的生产项目主导型”毕业设计模式,现已选取20余名学生参加土木学院组织的综合毕业设计,即组成项目组对同一工程进行水、电、结构、空调等专业的综合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工程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在指导上注重内外结合

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从学校迈向工作岗位的一个提前感应的过程。过去这个环节完全与社会、企业脱节,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从书本到书本、理论对理论、与实际衔接不紧等弊端。为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及工作程序的了解,我们采取外聘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使学生在熟练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前感知未来工作的程序和环境,接受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将来工作时的角色转换奠定基础。

四、结论

1.形成了实验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结合的新机制。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设置的实验项目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占总实验课时的45%,自行设计研发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装置20多套,具有首创性。

第9篇:神经内科实践内容范文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摘要】药物化学是国家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在制药专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本文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从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师资力量培养等几方面提出了药物化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期望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搭建平台,大力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金(00003)。

作者简介:陈洪(1965—),女,教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0引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向,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学作为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创新精神是其灵魂,创新活动是其显著特征,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对社会的特殊贡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依据国家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指标之一为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有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粤教高函[2013]113号)及《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的精神,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工作势在必行。

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重要的带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是我校于2001年成立的专业,药物化学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并且药物化学是国家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实践教学在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

21世纪药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综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适应制药工程专业发展需要的、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基本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创新型人才。

由于长期以来对基础实验研究、创新性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在实验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不能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束缚,正是意识到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及课程建设的要求,针对目前药物化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从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师资力量培养等几方面提出了药物化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期望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搭建平台,大力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

进行课程重新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1.1重视实践环节,加大药物化学实验课时比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文件指出: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教学与实践环节课时数应达到一定的比例,但是由于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含实验的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实践课所占的比例过小,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坚持科学性和逻辑性,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每门课的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之比达到1:1,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大药物化学实验课与之相应理论课的比例。

1.2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更具有启发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药物化学实验由于学时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比例也小,且基本上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内容设计的创新性方面体现不足,不利于交叉学科及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按照由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启发式教学,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3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增加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按照专业基础课实验1人1组、小班上课的计划组织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1.4加大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在药物化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药物化学实验课的考核在该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学生不太重视实验课,动手操作技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应适当地加大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在药物化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2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搭建平台

2.1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建立一种新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以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改革的宗旨

建立一种新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确保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科学管理。应积极依托我校的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条件的优势,实现实验设备科学化管理,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搭建平台。

2.2开放实验室——在药化实验教学中建立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

开放实验室,既能满足学生提高实验技能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科研工作和学生科研成果的出现,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2.3加强实验室的教师队伍建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