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神经疾病的方法精选(九篇)

神经疾病的方法

第1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 为了解襄州区农村地区18岁以上人群精神障碍疾病发病现态,指导精神病防治和康复及健康教育的开展,尽可能地绝或减少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方法 根据《襄州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9)[1],按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采用流行病学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个乡镇37535户121606人,诊断标准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CCMD-3)[2]和2009年11月卫生部颁发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为依据。结果 查出精神障碍疾病患者1280人,患病率为10.52‰,其中男性593例,占46.32%(593/1280),女性687例,占53.68%(687/1280)(X2=49.17,P

【关键词】农村地区 精神障碍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当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对社会的危害已经不容忽视,各地出现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不断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肇事肇祸问题的发展态势让人堪忧。为此,笔者根据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见》要求,于2010年8月16日至9月6日,对襄州区5个乡镇37535户121606名农村村民进行了精神障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旨在准确掌握本地区精神障碍疾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全区13个乡镇306836户1034035人,按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采用流行病学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方位随机抽取1个乡镇,抽得张湾、峪山、程河、古驿、龙王5个乡镇37535户121606人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线索调查:

1.2.1.1制定方案:根据湖北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区卫生局制定了《关于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管理工作的通知》。

1.2.1.2召开培训会:为切实加强我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排查和随访管理,减少患者因病导致的社会危害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疾控中心举办了全区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工作培训班。由公安、卫生行政部门按卫生部颁发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十一条标准和《区卫生局关于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管理工作的通知》,逐户调查,初筛出可疑病人并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调查登记表》,并要求各级筛查人员对可疑患者信息保密。

1.2.2走访调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的专业人员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开设有精神卫生专科的单位进行走访,对近三年收治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进行排查,属本区域的列为重点调查对象。

1.2.3诊断:根据各乡镇、社区筛查和有住院史的人员名单,由区卫生局指定的襄州区平安医院精神卫生科专业人员(具有精神疾病执业医师资格)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组成专班,逐镇进行诊断。诊断标准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CCMD-3)。危险性等级评估按2009年11月卫生部颁发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 结果

2.1不同区域患精神障碍疾病情况:被抽样的5个乡镇37535户121606人中,被确诊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1280人,总患病率为10.53‰,其中张湾为8.21‰,峪山为10.82‰,程河为11.89‰,古驿为10.49‰,龙王为10.64‰。

2.1.1以往治疗情况:在1280例精神障碍疾病患者中,有536例以往接受过治疗。见表1。

2.2疾病分类:被确诊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1280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121例。占87.58%,其次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52例,占4.06%,躁狂症患者38例,占2.97%。见表2。

表2 各类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患病率和构成比

2.3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患精神障碍疾病情况:发病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占76.09%。 转贴于

本次调查男性62187人,患病583人,患病率为9.37‰,女性56418人,患病687人,患病率为12.17‰。经统计学处理,X2=49.17,P

表3 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统计表(人、%)

2.4危险性等级评估:本次调查出0-1级的530例,占41.41%,2级的442例,占34.53%,3级的270例,占21.09%,4级的38例,占2.97%。虽然本次没有发现5-6级病人,但3级以上病人占24.06%,躁狂症病人38例,肇事肇祸的危险系数很高。加强对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监护管理势在必行。见表4。

表4 危险性等级评估统计表(人、%)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显示,襄樊市襄州区农村18岁以上精神障碍疾病时点患病率为10.52‰。与1993年全国七地区调查的10.68‰相近[3]。1280例精神障碍疾病中,男性583例,患病率为9.37‰;女性687人,患病率为12.17%。经统计学处理,X2=49.17,P

在≥18岁以上人群各类精神障碍疾病患病率中,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占首位,占9.22‰,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为0.43‰,居第三位的是躁狂症为0.31‰,而第四位则是抑郁症为0.22‰,与广东省肇庆市的各类精神障碍疾病排名大致相同[5]。从精神分裂症单病种患病率看,我区高于江苏省盐城市的4.49‰[6]、安徽省阜阳市的4.77‰[7]、山东省的3.37‰[8]。

从本次调查看,襄州区农村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诊疗情况来看,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就诊不及时,治疗不规范,即使就医也有相当比例的病人没到正规(由精神疾病专科执业许可证)医院就诊。本次调查出有住院史的的患者比例不到二分之一,反映了精神疾病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

精神疾病多为终身疾病,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襄樊市襄州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虽然当地农村地区精神疾病流行水平不高,可能与传统文化背景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大众知晓率偏低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存竞争的加剧,可以预见的精神疾病快速增长的背景,及早开展社区水平的精神疾病干预措施,有效的建立精神疾病救治的社会网络,避免出现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而出现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共同增长的局面。

参 考 文 献

[1]襄州区统计局,2009襄州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襄樊市襄樊日报印刷厂,2000.201-20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44.

[3]张维熙,中国七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69-71.

[4]石其昌,章建民,徐方忠等.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4):229-236.

[5]饶顺勇,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相关因素回归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2(3):233-234.

[6]李祥仁,朱正峰等.江苏盐城市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5):356-357.

第2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因此对中医心身医学我们暂取狭义的概念,就是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医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论文 心身医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研究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广义概念则是对所有疾病进行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研究的科学。

1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类

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脏腑疾病,不包括癫狂等精神病。为了便于国内外交流,笔者采用中西医对照的形式加以说明。根据临床实践和国内外资料,笔者认为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为8大类较为合理。

1.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经症(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痢疾) 、肠神经症(泄泻) 、习惯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胁痛) 、慢性胆囊炎(胆胀)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经证(梅核气) 等。

1.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 、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脏神经症(胸痹) 、心因性晕厥(厥证) 等。

1.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 、神经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卒中(中风) 、癫痫(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紧张性头痛(头痛) 等。

1.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 、甲亢(瘿病) 、肥胖证(痰病) 、心因性多饮(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淋证) 、尿道综合征(淋证) 、原发性障碍(阳痿、)等。

1.7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痹证) 、全身肌肉痛(痹证) 、书写痉挛(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振颤) 等。

1.8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积聚) 、肝癌(胁痛) 、肠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认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并表现在各个器官,即由皮肤反应、骨骼肌肉反应、呼吸器官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液淋巴胃肠反应、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特殊感觉器官反应。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内因) 、邪(外因)学说与西方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食劳逸等,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实践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饮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有纯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理论基础的建立――刚柔心身论。

刚柔心身论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刚柔学说和心身合一学说认为,人可以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偏性,即两种不同的气质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心理活动对躯体内脏会产生影响, 既“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因此刚、柔二性由肝(中医认为肝主情绪) 所主。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而致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的肝旺证候,称为刚证。素体阴柔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称为柔证。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笔者近10 多年来,把中医的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种,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中医心身疾病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功能护理,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别重要,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医心身疾病的预防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应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社会方面,应建立支持系统,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援助,解决实际问题。

第3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补阳还五汤;临床效果

7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60-01

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诱因较多,类型较多。如:脑梗塞、坐骨神经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治疗由瘀血阻络所导致的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使患者血行畅通而病根去除。临床实践中,将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神经科疾病效果显著。为了探讨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效果。对我院自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接收治疗的80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两组。实验中,有45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9-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4±1.3岁。这些患者均符合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其中脑梗塞34例,坐骨神经痛27例,脊髓前角病变18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患者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如患者的血压、体温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药单如下:30g生黄芪、12g当归、12g赤芍,9g川芎、9g桃仁、9g红花,30g鸡血藤,6g地龙等,患者每日服用2剂,早晚各一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减药物。

1.3疗效标准痊愈:患者临床完全消失,患者能够自理生活;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能够进行简单运动;有效:患者临床上仍有部分症状,患者需卧床休息;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1.4统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2表示。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2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实验组患者有38例患者对我院治疗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疼痛、全身无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对于这些疾病,传统方法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但是患者治疗后效果不好,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

神经系统疾病从中医角度来看,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总之气由血产生而血受气的推动而运行,气不能无血,血也不能无气,二者调和血脉流畅则无病矣。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这样才能够帮助患者气旺,血行畅通,从而达到去络脉通之效。

而补阳还五汤由清代名医汪清任所创,药物主要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等组成。患者用药后能够改善患者症状,药中用生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和营;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脉。这些药物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而病愈。因此,补阳还五汤用于气虚血滞,瘀血阻络所致的各种疾病。实验中,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2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实验组患者有38例患者对我院治疗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P

但是,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时要遵循辨证施治基本原则,医护人员在给患者用药时必须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弄清楚患者疾病的病因、疾病的性质等,并根据患者临床上表现出的症状适当的增减药物,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方剂,药物能够直达病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运克.补阳还五汤及拆方抗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7(2):53-54.

第4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患者;横断面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1]。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2]。近年来国内外对各种精神疾病的研究日益深入,而对各种精神疾病之间的区别及相关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患者病种的构成,以及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主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从而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疗及社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源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厦门市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社区患者。录入系统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关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同时参考《国际疾病分类诊断第十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th Revision, ICD-10),同时有完整的一般资料信息,如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居住地址等资料。共计5220例,其中男性2879例,女性2341例,男女比为1.23:1;年龄4-93岁,平均年龄(46.45±14.48)岁;学生117例,无业1691例,有工作2422例;未婚1945例,现婚2410例,其他(离异或丧偶)417例,不详448例;受教育程度:文盲890例,小学1454例,初中1284例,高中/中专805例,大学及以上292例,不详495例;城镇3449例,乡村1771例;经济状况:非贫困1672例,贫困2308例,不详1240例。

1.2研究内容根据系统的信息采集社区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区来源、经济状况等)、是否同意参加社区网络管理、发病时间、病程和疾病诊断。其中经济状况是指患者的经济状况,贫困指低保户[3]。

1.3统计学方法将系统的信息以EXCEL形式导出,并且转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库清库,以便能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发病年龄以χ±s表示,男女发病年龄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四种主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年龄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Nemenyi法检验四种主要重性精神疾病两者之间的发病年龄差异,不同精神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是否同意参加网络管理的患者分析相关因素,采用前进法, =0.05, =0.10。检验水准规定 =0.05(双侧检验),P

2结果

第5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患者的无法自控的行为及社会功能的缺陷给他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健康教育是通过对精神病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及心理健康的指导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行为及认知,从而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为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35例精神疾病病人随机分组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35例精神疾病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 [1]中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138例和对照组97例。治疗组:男68例,女70例,平均年龄42.6±6.4岁,平均病程5.2±2.5年,平均教育程度6.8±5.2年,精神分裂症35例,抑郁发作28例,心境障碍2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8例,躁狂发作22例,其它精神障碍9例;对照组:男58例,女39例,平均年龄44.6±5.4岁,平均病程5.6±3.5年,平均教育程度6.2±5.8年,精神分裂症28例,抑郁发作18例,心境障碍1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8例,躁狂发作12例,其它精神障碍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按常规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不作宣教。健康教育方法:入院初期:由于患者正处于急性发病期,精神症状较明显,认知力明显下降,自我控制能力低,此时应主要宣教疾病知识,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宣教,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病因、性质、表现形式、治疗方法及效果等,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尽快适应环境,配合治疗;治疗阶段: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精神状况及信心产生较大影响,可以由康复后的病友介绍个人经验,护士讲解和演示,并推荐图书或者专家讲座等,一周3次,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药物治疗,争取获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康复阶段:经过系统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能力的得到恢复,此时主要宣讲康复的注意事项,按时服药,注意情志刺激,提高自身抗打击能力,并定期复查。出院指导:坚持服药、保持愉快心境、饮食禁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及病情复发时的处理等。

1.2.2 效果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分别评价N-BPRS评分及NOSIE评分。

1.2.3 统计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上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NOSI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病人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出院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指由于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出现大脑机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对他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减少和防治本病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是当前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NOSI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病人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常规药物及护理的同时,定期辅以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精神症状,对于患者的康复有显著地效果。

健康教育一方面为患者讲解专业知识,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正确面对各种现实矛盾,提高对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这是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措施[3]。另一方面,对患者家属也进行知识普及,讲解精神疾病的危害性及可预防性,减少家属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并取得相互配合,从而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4]。

在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中,药物治疗及相应护理起主要作用,但健康教育是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及防止复发的重要的辅助手段。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病种较少,难免存在偏见,希望能对今后的精神疾病的防治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

[2] 殷德华.住院精神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97~2998.

第6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精神疾病;心里健康状况;探究分析

精神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包括强迫症、抑郁症状、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发病期间会出现行为与心理活动紊乱,不仅影响自身生活质量,也会给其家属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而就有关资料显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尤以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发病率最高。同时,该类患者的父母不仅需要承担治疗的经济压力,还会因为日常护理而消耗更多的体力,因此其心里健康状况也需要受到广泛重视[2]。本组探究通过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与健康独生子女父母80例进行心里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以此总结分析其心里障碍类型并制定相关的改善措施。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父亲32例,母亲48例,年龄31-51岁,平均年龄(38.5±11.8)岁,统计其工作类别,体力劳动者28例,脑力劳动者52例,调查其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21例,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无精神疾病的健康独生子女父母80例作为对照组,父亲36例,母亲44例,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39.2±10.5)岁,其中体力劳动者29例,脑力劳动者51例,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9例,高中22例,大专17例,本科及以上32例。事先告知两组受调查人员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开展本次探究,且比较两组受调查人员性别、年龄、劳动类别、文化水平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调查方法:首先采取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来评价两组独生子女父母的抑郁与焦虑情况,然后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组成类型、与患者的亲属关系、受调查人员的职业类别和文化水平、对精神疾病认知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心里的负面想法等,最后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由我院资深主管护理人员负责,对两组受调查人员的心里健康状况作出评估。评价方法: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采取百分制,其分数越高,表面受调查人员的抑郁和焦虑程度越高,同时结合自制问卷的反馈结果,将受调查人员的心里健康程度分为焦虑、抑郁、自责、神经质和健康五个级别。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结果

通过对两组独生子女父母进行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的调查分析,发现患者精神疾病的独生子女父母,其抑郁和焦虑评分(82.5±11.2、81.3±9.8)显著高于对照组(32.5±8.2、35.3±5.8),P

3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3]。而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就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不仅需要坚持工作以满足子女的医疗费用,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患病子女进行简单的治疗与护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该类父母的心里承受能力,久而久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就成为精神疾病的潜在发病人群[4]。因此,在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也需要对该类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本组探究则通过选取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通过对照调查的方法,评价其心里健康情况,并提出相关对策。笔者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笔者通过分析探究资料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其心里健康状况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情况。笔者认为,造成观察组父母心里健康状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由于精神疾病具有反复无常的发病特点,而且治疗过程较长,一些患者父母虽然在初期对治疗抱有极大的信心与热情,但是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会使其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的心里问题;其二是不少患者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长期治疗会增大家庭日常开销,不少患者父母就需要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自然会对其心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三则是不少患者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排解心里压力,酗酒、家庭暴力等问题频频出现,会导致心里问题进一步恶化。而患者父母的这些负面心里状况,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逐步使其发展为精神疾病的潜在发病人群,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由轻度精神疾病,逐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

因此笔者认为,在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状况。首先可以定期对患者父母进行心里调查,对存在问题的父母进行心理指导,可以鼓励患者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提高心理指导的针对性;其次指导患者父母在生活中对患者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可以促进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患者父母通过此类方法来排解心里压力,进而消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最后可以设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咨询热线,集中处理父母心里健康问题,同时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既询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也做好患者父母的随访调查。

总而言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状况是影响患者康复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医护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有助于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苗春辉,李传琦,钟耕坤,等.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3.

[2]曹静.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46-1148.

第7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方法:培训基层精防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的鉴别及线索上报,以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为诊断标准,对凯里市928例可疑线索,组成由具有精神科执业医师资格的精神科医师组成专家组,采取按区域逐一进行复核及诊断。

结果:排查出重性精神疾病654例,总患病率1.24‰,精神分裂症556例占1.06‰,精神发育迟滞59例,占1.12‰,癫痫致精神障碍19例,占总患病率0.36‰,男性400例,占患病率0.76‰,女性254例占0.48‰,其中曾系统治疗335例,治疗率0.64‰,未曾治疗319例,未治疗率0.61‰。通过排查,政府加大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投入,重性精神病就诊率增加。

结论:凯里市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低于国内同类调查结果,患病率1.24‰,就诊率0.64‰,贫困家庭占患病率的84.4%,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需要在政府的主导,多部门的积极参与,加强住院系统治疗,社区管理和家人的照顾,使患者得到积极有效救治,减少肇事肇祸,营造和谐稳定的城市氛围。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政府主导住院系统治疗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75-02

贵州省凯里市于2012年4月全面启动重性精神疾病的培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摸排、诊断随访、个案管理应急处置等工作,成立了由凯里市分管市长任组长的重性精神疾病项目管理小组,24个单位为成员单位,成立了以疾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重性精神疾病项目管理组,同时成立了具有精神疾病执业资职的精神科医师组成重性精神疾病项目技术指导专家组,根据凯里市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诊断、排查、复核工作的组织机构,为凯里市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重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六种精神疾病。发病时,患者失去对疾病的自知力或是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自身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排查2012年4月-2012年8月对由经过培训的,对凯里市区,下辖2乡7镇,7个街道,201个行政村进行摸排,专家组对928例可疑线索进行诊断、复核。

1.2方法。①具有精神卫生资质的执业医师对9个乡镇卫生院及6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01个村卫生室的相关人员进行精神疾病的基本判断及诊断培训;②专家组根据凯里市辖区、乡镇采取逐户逐人采集的疑似重性精神疾病病例进行逐一诊断、复核;③诊断、复核采取相对集中及入户诊断方式;④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分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及相关诊疗规范,结合患者精神状况检查、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进行,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及基础管理。

2结果

排查凯里市人口52.6万人,其中城区20万人,流动人口6万余人,排查出928例可疑线索,确诊重性精神疾病654例,总患病率1.24‰,小于全国患病率。其中精神分裂症556例,占1.06‰;精神发育迟滞59例,占1.12‰;癫痫致精神障碍19例,占0.36‰;分裂情感11例,占总患病率0.002‰;双相(情感)障碍6例,占总患病率0.011‰;偏执性精神病3例,占总患病率0.006‰。其中,男性400例占患病率0.76‰,平均年龄38.9±13.54,平均病程13.04±10.45;女性254例占0.48‰,平均年龄45.7±16.9,平均病程13.92±11.32。其中曾住院系统治疗335例,治疗率0.64‰;未曾住院系统治疗319例,未治疗率0.61‰。经济状况贫困及贫困以下552例,占患病家庭的84.4%;经济状况非贫困102例,占患病家庭的15.6%。通过此次的调查,政府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治疗、康复保障政策,实行倾斜政策,把重性精神病纳入特殊病种,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给予民政部门二次报销,对低收入、贫困家庭给予全额住院费用报销政策,加强社区管理,与患者家属共同担负重性精神病的管理、康复治疗。

3讨论

全国调查示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为13.47‰,贵州省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州府所在地,面积1306平方公里,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3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经济较发达地区滞后。此次调查由贵州省卫生厅牵头,组成由公安、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重性精神病防控机构,给重性精神病患者带来福音。由于地域原因、经济、文化等原因,大部分群众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匮乏,导致治疗率下降。

此次排查,由于基层调查人员调动原因,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基本症状了解不透彻,仍会有部分患者未被发现,导致重性精神疾病的人数减少。

第8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神残疾; 分布; 思考; 康复; WHO; DAS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56-02

The ponder of “mental disabled patient” increasingyear by year

JIANG Zheng-hua1,SUN Hui-zhong2,YANG Jian-shen3

(1.Suzhou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Suzhou 215008,China;2.Suzhou Psychiatry Welfare home;

3.Suzhou University medicine department clinical psych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uzhou each kind of disability distribution;In Suzhou mental disability sanctuary psychopath, disabled rank present situation.Methods Provides the national second nation disabled person sample investigation by the Suzhou Feder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the data; With “the WHO disability assess scale(WHO DAS)” to the Suzhou mental disability sanctuary, the random selection 50 example psychopath, carries on the technical disability rank evaluation.Results The Suzhou each kind of disability population's situation is: The disabled person total is 394,240 people, vision disabled 58,390 people;Hearing disabled 118,510 people;Says a word the disabled 0.386 people;Motor disability 94,460 people;Intelligence disabled 30,440 people; Mental disabled 31,420 people;Multiple disabled 57,160 people. Suzhou mental disabled 31,420 people;50 example psychopath,meter determination has the varying degree disability after evaluatingwith WHO- DAS, first-level disabled 14 person, second-level disabled 9 person, third-level disabled 5 person, four level of disabled 22 people. Conclusions The energetic disability increases the reason has 8 kinds; Suzhou energetic disability present situation: Suzhou has the mental disabled 31,420 people at present; We in the Suzhou energetic disability sanctuary random inspection 50 cases,100% are the energetic disability, the life need to look after;The author suggested the development prevention of crimes by the masses,the mental illness get sick recovery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stablishment energetic disability recovery network three spots. Only supplies the leader, the expert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Keywords] Mental disability; Distribution; Ponder; Rehabilitation; WHO DAS

2006年4月1日开始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组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经过2年多的充分准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全面调查,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1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参与的状况。数据显示,中国精神残疾人数达到614万,1987年的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这个数字是194万。据陕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公布。调查结果显示,精神残疾由1987年的5.5万增至2006年的17.2万,增幅213%,居六类残疾调查首位。全国精神残疾占残疾人总数的7.4%。“这是实际情况的反映,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院是经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批准的精神残疾庇护所,专门研究精神残疾的机构。为此,我们对苏州市残疾人的分布和精神残疾的分级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我们的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由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数据,同时随机选择住我院精神残疾庇护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52±5.16)岁;病程大多在8年以上,最短也在5年以上。

1.2方法:对苏州市各类残疾的分布进行列表;选用“WHO残疾评定量表(WHO DAS)”后,并对参加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后,符合要求者对所选对象进行测评和精神残疾分级、分析、归类。测评用量表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用的“WHO残疾评定量表(WHO DAS)”量表,测评工具选用上海神康科技公司制作的心理测评软件。

2结果

2.1苏州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有关数据:按照江苏省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省的残疾人总数为479.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为6.40%,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占14.81%;听力残疾占30.06%;言语残疾占0.98%;肢体残疾占23.96%;智力残疾占7.72%;精神残疾占7.97%;多重残疾占14.50%。苏州市目前的人口总数为616万,因此苏州市各类残疾人数的情况为:残疾人总数为39.424万人,其中视力残疾5.839万人;听力残疾11.851万人;言语残疾0.386万人;肢体残疾9.446万人;智力残疾3.044万人;精神残疾3.142万人;多重残疾5.716万人。(由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2.22006年苏州市各类残疾人的分布:见图1。苏州市目前有精神残疾3.142万人,具体各类残疾分布如下。

2.350例精神残疾分布:见图2。

2.4精神残疾的分级:精神残疾一级:WHO-DAS值在≥116分,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本组14人。精神残疾二级:WHO-DAS值在106~115分之间,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简单照顾者的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本组9人。精神残疾三级:WHO-DAS值在96~105分之间,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本组5人。精神残疾四级:WHO-DAS值在52~95分之间,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本组22人。

3 讨论

3.1精神残疾增多的原因:①调查的精神残疾人中,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仍然最大,因此,中青年中的精神残疾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评定50我们应用WHO-DAS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结果都有不同程度残疾。②有人分析认为,社会压力增大,导致精神残疾增多。③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巨大,特别是青年人,面临着学习、就业、家庭等各种压力,精神上找不到支持就可能陷入抑郁、精神分裂症等情形,导致精神残疾增多。④由于人们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有很大提高,对精神障碍有更多了解,这使得大部分致残原因的发现率有明显上升。⑤目前,我国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大流行的世纪。⑥残疾标准和残疾评定方法发生变化。这次调查参照国际最新标准,不仅重视生理结构,同时强调功能障碍和社会适应性,部分原来没有列入残疾人行列的人群,被列入残疾人群。⑦其他社会环境因素。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增加了精神残疾的致残风险。⑧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心理负担加重也是使心理障碍最多,最终精神残疾增加。

3.2苏州市精神残疾的现状:苏州市目前有精神残疾3.142万人;我们在苏州市精神残疾庇护所随机抽查50例,100%为精神残疾,生活都需要照顾。

3.3建议:(1)开展群防群治:苏州市市区各街道都有“精神病工疗站”,在原来的基础上巩固,再进一步发展。应加强康复训练,应有针对性,以减少残疾的发生[1]。不同病情严重度的病人需求有所不同,主要涉及家庭日常生活、疾病治疗,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源于家庭的帮助显著多于社会帮助。需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2]。具体做法:①每个案例建立档案,包括病历、心理需求、服药记录、开展训练计划等。②白天有条件到工疗站,接受规范化管理。③没有条件送工疗站或晚上,应教会家庭人员一整套方法,监督病人服药、自理生活、康复训练等。(2)精神疾病的康复系统工程: 促进精神疾病的康复系统工程,重点应放在以社会经济效益为主的职业疗法上,从而实现和增强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的自信心,以此来防止精神衰退[3]。这个工程可以政府办、也可民办,政府支助来实现。(3)建立精神残疾康复网络:本市某区在每一个社区都建立精神病患者的名册,掌握精神病人的情况。通过社区、居民组长和病人家属的“小三级”网络及时开展工作。尽力为患者分忧解难,力求稳定患者病情。区及街道、社区对精神病患者的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对贫困户进行经济帮助外,各社区还结合助残志愿者队伍组织结对帮困,扶贫助学等活动,向受助对象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物质资助,尽力安排好病患者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解决了一些病患者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安抚了精神病人的情绪,降低了病情的复发率。全区精神病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率达86%。区政府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花力量、想方设法成立了精神卫生日间康复站,为辖区精神康复者及家属提供方便和全面的康复和照顾,让迷失的心灵重新归回社会。日间康复站由市专业医院的医务人员直接参与医疗、护理康复与社区结合,是一种介于医院与家庭之间的康复试点机构。康复站内设有康复训练大厅、药房、医务工作室、工疗室、休闲室、阅览室、餐厅、厨房等功能厅室,为患者提供包括家庭病床、双向转诊、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精神病知识教育、过渡期宿舍、干预治疗、康复训练、辅助就业等服务。从帮助精神病人由医院过渡到社区、由住院转为家居生活、由完全依赖的生活模式改为逐渐独立自理的生活方式,并逐步由病人角色转换为具有正常社会生活的常人。通过多种形式的康复、教育和培训,让病人康复并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为搞好区的精神卫生工作,创建全区“平安、和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靖康,张向阳,胡湘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残疾与社会功能之间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5:50.

第9篇: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93-01

病耻感是指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反应了患者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1〕。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痛苦,还给其带来了病耻感,即隐瞒、回避、难以消除、掩饰〔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

1 产生来源

近年来有学者从认知观点角度提出,病耻感的产生主要是一个认知行为过程,用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大核心概念解释了病耻感的问题〔3〕。首先,人们对于精神疾病存在刻板现象,是人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精神障碍患者能力低下,工作难以胜任,性格脆弱,具有危险性、有暴力倾向;其次,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偏见,即认同关于精神疾病的消极看法而产生负性的情感反应,如对精神疾病患者感到生气、愤怒、害怕、怜悯等;最后,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歧视,导致患者受到不公平对待。

2 病耻感相关因素分析

2.1住院次数 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的住院次数与病耻感呈正相关关系。可能原因:患者的住院次数越多,表明了患者病情的长期性和不稳定性,长时间的住院治疗、经济压力及长时间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歧视,使得患者病耻感体验更加强烈,这将可能影响到患者在配合治疗上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预后的社会功能恢复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2.2患者受教育程度 患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感知病耻感的水而越低,这可能与受教育高者身份地位相对较高,日常生活中较少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被贬低的经历相对较少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治疗的依从性较高,应对方式较为全面相关。

2.3 有的患者感知病耻感水平较低,这可能与宗教能提供心理寄托,促使其正面接受疾病以及缓解疾病造成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但部分患者及家属存在过分夸大宗教信念的作用,排斥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会导致预后不良。

3 对策探讨

3.1精神疾病患者纳入正常化

与绝大多数躯体疾病不同的是,现实当中精神疾病的结果即意味着能力或竞争力的下降。由于精神疾病的人格、理解和判断以及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改变,比躯体疾病更易致病耻感的产生〔4〕。因此,正常化的核心宗旨就是“把精神病患者如同我们自己一样看待”。对待精神障碍患者采取容纳和接受的态度可能比争取平等权利更切合实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精神疾病纯“医学化”。借鉴以往像肺结核和肿瘤所做的工作一样,通过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改进,这两类疾病的病耻感较以往大为减少。

3.2权利的争取和保护

不少人提出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采取像解决性别、种族歧视类似的办法,争取平等的权利,其中包括医疗、住房、就业以及法律等方面。从争取权利的角度来消除病耻感至少有几点优势:①从道德层面,依靠政府的干预手段,维护患者的自身权益和利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等感情层面;②依靠法律条文,可以更积极主动地保护患者,不是单靠说服或诉求;③从结果看更能直接体现出患者是否真正受益,并且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检验其结果。

3.3加强公众教育

通过一切可利用的传播途径和场合,发放宣传册、播放宣传片、举办专题讲座,普及精神疾病知识,使公众学习和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常识,认识到歧视等消极态度对患者康复的不利影响,倡导全社会要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精神病患者,营造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的和谐氛围〔5〕。

4讨论

综上所述,病耻感体验已经成为精神疾病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最大的负担,社会对精神疾病的传统看法、病人对病情的隐瞒、病人与社会的疏离、对病人的歧视等等,这些都使病人在疾病康复或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如何降低病耻感体验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存在着较强烈的歧视和贬低精神病患者的现状,这种负面的态度将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也影响着家庭关系和家属对待患者的态度以及家属的心理健康情况等。长期繁重的生活照料和监护责任落了在家庭成员身上,这无疑会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他们不仅要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亲人患病作为刺激导致心理负荷加重,他们是一些“潜伏着的患者”也需要引起更多地关注〔6〕。

病耻感是一个涉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复杂问题,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是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作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有必要对此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为精神疾病患者制定策略应对病耻感,使他们不再回避社会和治疗,创造更好环境以利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和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狄峰,董毅等.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本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43-345

[2]郑维瑾,宋立升.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3):165-168

[3]徐晖,李峥.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4]郑维瑾,宋立升.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3):165-16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