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体育课程说课稿精选(九篇)

体育课程说课稿

第1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一、说课形式介绍及一般要求

从说课的准备过程来看,可以分为带课说课和现场说课。带课说课常见于青年体育教师说课评比及教学竞赛中,一般内容自定,在说课之前参赛教师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网络、教研组集体智慧等多种资源进行相关的充分准备,如教案和说课稿的设计和修改、精美课件的制作、说课的实战演练和改进。带课说课一般要求参赛教师对说课稿非常熟悉,最好能达到脱稿说课的程度。现场说课常见于新教师招聘及职称评审中,一般一小时前指定课题,一小时内准备,一小时后说课。现场说课由于准备时间短,对教师的教材理解与认识、说课稿文字的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更高。现场说课可以看说课稿,但少看并流利地说课是选手整体熟练程度的表现和亮点之一。

二、说课能力分析与提高策略

说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说课环节安排和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说课的基础,环节安排和文字组织是说课的基本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则是说课的表现形式。说课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上述三方面入手,将其落实到平时的实践和练习中。

1. 注重单元设计找准重点难点。无论是带课说课还是现场说课,我们遇到的说课课题往往是诸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篮球双手胸前传球、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等某一个具体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然要经历泛化、分化、自动化的阶段。因此,我们首先要根据具体的运动技能的难易程度、内在规律以及授课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简要的单元设计,确立该技能总的教学课时,以及明确各课次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选择某课次进行教学设计和说课,这样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练手段,为成功说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第3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修订稿”)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各个方面,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改善后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将对今后的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更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第4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

随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颁发,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多个年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问题也一一浮出水面并得以解决,《实验稿》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同样有问题暴露出来,于是,2012年初,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将初中课改再次向纵深方向推进。对比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更符合教育规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在内容标准的表述上行为动词更明确,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后变为“史前时期”)部分内容为例,课程内容在表述上发生了明显变化,两个版本的表述分别是:

1、实验稿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2011年版

(1)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 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实验稿》的描述是模糊的、难操作的:对于元谋人、北京人,要了解哪些方面?了解到何种程度?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还要了解其他的早期人类吗?“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是个范围广、深度深的概念,需要初中生掌握到何种程度?这些模棱两可的描述让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缺少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为了考试的需要,教师一般都会“宁滥勿缺”,把所有相关的知识和观点都介绍给学生,学生也会不加选择地接受,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负担。

反观《2011年版》,在语言描述上使用了“知道”、“了解”指向明晰的行为动词,而且在行为动词后连接了明确的宾语指向:“知道”北京人的“特征”,进而“了解”其发现的“意义”;“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以此作为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在“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这些描述指向性明确,而且在目标要求上呈现出递进关系,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能力认知水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体现得更明显

除了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外,《2011年版》还提出了明确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和指导,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同样以中国古代“史前时期”内容为例,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这些简单明了的叙述很容易让初中生明白历史研究的方法;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参观”、“想象”这些体验性字眼同样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更清晰明朗,更能体现通史原则

为了体现初高中教学差别、避免简单重复,根据人类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编排是以通史体例进行,高中历史则是以专题模块的形式编排。但如果仔细研究《实验稿》我们不难发现,在它通史体例的面纱下夹杂着太多专题史的编排,实际上是“通史下的专题史”。而《2011年版》则真正贯彻通史原则,完全按照通史体例编排。下面笔者以中国近代史部分内容来说明。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至1949年,百年历史先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先后有鸦片战争(1840-184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1864)、洋务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及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下中国人民的探索维新变法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此后又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门,之后的中国近代史先后经历了一下几个时期:中共成立和国民运动时期(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实验稿》将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分为七个部分: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二)近代化的起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六)经济和社会生活、(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政治史角度归纳了列强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及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二)部分主要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的角度集中阐释了中国的近代化问题;第(三)至(五)部分回到通史顺序讲述中国革命史;第(六)、第(七)部分又回到了不同的专题。这样的课程内容叙述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其实《实验稿》的各部分内容均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带来许多无谓的重复。

再看《2011年版》则是严格按照通史顺序对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现真正的通史体例编排,既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四、内容删难去繁,更简单,易把握

新版课程标准在内容上也作出了很多调整,删掉了一些不常见、远离学生生活的知识要求,并对一些知识进行了重新归类,更简单,易把握。笔者选择以世界古代史课程内容为例加以说明。

《2011年版》中删除了“南方古猿”、“人类的起源”、“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即使用“想象”也很难想清楚的史前时期人类概况;删除了像“讲述的主要活动”这样概念范围太广的要求;不再对“《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分别提出要求,而是建议学生“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这些变化给实际教学更大的空间,更能体现新课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等理念。

综上所述,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相对于实验稿来说更贴合教学实际,更贴近学生实际,确实是一大进步。笔者相信在实际教学中它也会发挥更强的指导性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Z].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第5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关键词]讲学搞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 课堂改革

当前,一提到课堂教学改革,可谓教育战线举国上下一片沸腾,一片忙碌;各式各样的课堂改革模式粉墨登场,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分热闹。这种锐意改革的精神是可喜可贺,值得庆幸和称道的。教育教学要改革、要创新,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赋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神圣使命。然而,在探索和追求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可能存在一些盲目跟从、盲目追赶、盲目迷信现象,比如,对于某些地方的所谓的课堂改革成功经验,不加分析,不加借鉴的学习,照搬推广等等,会不会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呢?

当下,某些地方一提及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们就会想到讲学稿,就会想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讲学稿”这三个字,已是耳熟能详了。个别领导认为,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值得大学特学,大推特推,有些地方是一窝蜂而上。

湖南省江华县是2009年开始发现这种课堂改革模式的,2009年秋教育局开始对各学校行政管理员提出了,要学习和借鉴这种课堂改革模式,2010年上半年开始试点,下半年在全县铺开,2011年上期全面“启动”,目前,用教育局某些领导的话说,这项课改活动向纵深方向推进,已进入达标阶段。据了解该县为了推进这项改革,已派出各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上千人次到江苏、山东昌乐二中、山东潍坊中学、岳阳许市中学等学校参观、考察、学习;同时还请来名校、名教授、专家进行讲学,请名校优秀教师到江华上示范课,对该县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教育局的倡导下,各校也纷纷效仿,自发的“走出去”取经;可谓倾巢而动,用心良苦,决心之坚定。

据悉,讲学稿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在新课改过程中首创并经过长期探索、完善而汇集成的有效课堂教学研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公用的教学研文本,是教学研合一的载体。在东庐中学,“讲学稿”由师生共用。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上课时老师按照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情况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而主要讲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讲学稿”就是学生的作业和复习资料。“讲学稿”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

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理念上来,东庐中学的改革模式是可行的可取的,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致力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是勿庸质疑的。但是,东庐中学的这种改革模式是唯一的成功经验吗?这种改革模式是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校效用呢?是不是适合所有教师所有课堂?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科的课堂教学?这种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从时间安排上、以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上讨论这种改革模式的可行性。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某校的课程表(图1)和作息时间表(图2):

图1

图2

从课表上看,一天11节课,11节课中至少有4节课是主课,在搞课改的学校里,这些课是要讲学稿上课的,那么,这四节课学生在课堂是非常紧张的:自主学习、小组展示、合作探究、小组评价、当堂训练等,整堂课充满“你死我活”的竞争,因为学校考评学生成绩就是讲学稿的完成的情况,课堂直接给小组打分量化。这四堂紧张的——所谓生动活泼的课上下来,学生除了要上所谓的副科外,还要抓紧时间,完成第二天的讲学稿。每个教师在每天的上午末节课和晚自习课时,要给学生发第二天的讲学稿,学生得按时完成,不然,第二天上课时,就得不到分,就会挨批。这样,学生的感觉是讲学稿满天飞,应接不暇,一看到老师就知道老师要发讲学稿了,一看到老师,就知道任务来了;一看到讲稿就紧张起来了;一见到讲学稿,就要头痛了。一天要上这么多紧张的课,一天要做这么多讲学稿,这样的学习负担对于身心正处在发育和发展的学生而言,是不是太重了,是不是有点残酷了呢?久而久之,学生会不会疲劳、厌倦呢?久而久之,会不会对老师精心撰写的导学搞不以为然呢?看起来是把学习自交给了学生,可学生能承受如此超负荷的重任值得商榷。

其次,我们从教师的职能与学生的发展谈这种课堂模式的可行性。

古时,人们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俗的说法,教师教书育人的,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从教书育人这个层面来看,在以德治国的新形势下,“育人”已赋予人民教师更为崇高的使命。那么,怎么才能既教书又育人呢?无疑,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渗透德育,如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生活,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而且要身体力行,以人格的力量来感染学生。

但是,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教师这个育人的职能。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环节是:①课前预习导学;②课堂展示;③课堂学习研讨;④课内训练巩固……时间很紧,所以,这样的课堂要求“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而主要讲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教室里,桌椅成小组,每堂课每小组有展示员,有点评员;每堂课由课代表代教师主持课堂教学,可以说一堂课主要由学生表演,教师只是个旁观者,即所谓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由于学生在自学时,是看书,查找资料完成的,所以到头来,真正要老师讲的是少得可怜的了。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空前提高了,很显然地,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中所担负的职责明显淡化了。然而,学生是从书本上找到答案的,讲学稿上的答案是照抄的,我们能说学生会了吗,掌握了吗,他们真能把所要学的知识巩固吗?这肯定是个问题。

所看到的导学稿撰写模式如此: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些填空题或简答题)——合作探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答题)——拓展延伸(教师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设置一两个综合性较强的思考题)——当堂练习(教师设置一套测试题题量10个左右)——课堂小结——学后反思。

所听过的用导学入上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1、铃声响前,由教师或课代表或学习委员,板书学习目标。

2、教师根据全班学生分成的X组,把“自主学习”题分配给各组,各组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二、课中教学:

(一)自主学习阶段

1、铃声响后,教师简单导入(有的学校由培训好的课代表组织),接着齐读“学习目标”。(2分钟左右)

2、齐读学习目标后,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题;(5分钟左右)

3、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其实是相互对答案;(3分钟左右)

4、接着,学生开始按教师分配好的任务对“展示”的答案进行点评、打分。(学生必须像节目主持人一样说话:“现在我代表某某组对某某组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我点评完了,大家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5分钟左右)

(二)合作探究阶段

1、学生起立,对导学稿中的“合作探究”题进行讨论,小组内统一答案。(5分钟左右)

2、小组展示,点评。(方法同上)(10分钟左右)

(三),延伸拓展阶段(与(二)方式相同8分钟左右)

三、当堂练习,方法差不多也和“自主学习”一样进行,给说答案,给人点评。(5分钟左右)

四、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看看上面这流程,我们不难发现,导学稿写得很合理,很有条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要完全交给了学生,体现了课堂教学学生的主置。但认真一想,不对呀!教材与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有机体,却被无情的截剪分离了。知识的系统性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课堂教学在学生杂乱无章的忙碌中耗尽,最后一堂课下来,得到的是零零散散的知识点,一点一点的,如是继续几堂课,学生的大脑里就乱糟糟的了。

从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导地位没有了,教师已从实质上的意义中隐退了,他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高深的人生见解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了,他们从前台退入了后台,他们缺席了,被淡化了。

其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人格力量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诚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优点,“教无定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各自的风格,各自的特点,教师也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正因为这样,教师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身体验,引导和感染学生,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各式各样的人才。“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正是说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所在。我们既要鲜花,又要绿叶。我们不能过多的约束教师的个性,教师可以选择认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如果,片面的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出的学生,就是千人一面,完全是课本里复制过来的知识人才,那还谈得到什么创新呢?

因材施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教育教学原则,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水平、不同素质的教师,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求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灵活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方式。这样,我们怎么可以强迫教师采用某一种所谓的“成功模式”呢?这不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况且,我们不是提倡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吗?你把模式统一了,教师还用得着创新吗?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被瓦解、被否决,弄得不少教师,不知道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课堂,怎么样上课才像上课。更严重的是,教师们本应当有自己的个性,本应当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本应在借鉴他人的经验同时,不断创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好,大家都一样照搬一个模式,用一样的模式上课,这不仅剥夺了教师的创新、改革权利,而也极大地扼杀了教师们的创新能力,这样他们怎么提高?如果用模式来夺迫教师,那只能是对教师教学的束缚。照搬别人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改革,尤如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到别人的长处,还把自己好的东西丢掉。

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来看,正如上面所谈到的,在学校里整天都很紧张,在教室里整天应付讲学稿,成了做讲学稿的机器。不难想像,每篇讲学稿,就是一张试卷,讲学稿是“小考”,月考是“中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是“大考”。可以说学生天天在考试,节节课在考试,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学习疲劳”,久而久之会厌学,逃学,不少学生会为了完成任务和应付评价,照抄答案,弄虚作假。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感受不到教师的人格力量,领教不到教师谆谆的教诲,领略不到教师的渊博知识和人生风采。一切都是书本知识,一切都是查找答案,尽管也有所谓“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尽管课堂因争论而热闹,但最终沉淀下来的东西,却是那么的枯燥和没有活力。同时,由于整天忙于做题,说题,没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同学间的交流局限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与老师的交流在只能在课堂上提提问,这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呢,也是值得怀疑的。

第6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中国教师》:何老师好。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是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性质有助于确定课程的目标,并据此精选和组织教学内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定义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并从“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您能否为教师们谈谈如何理解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

何成刚: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你刚才提到的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这里,结合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四性”的表述以及我们的理解,可作如下的理解: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地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比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著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

《中国教师》: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采用“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系统性,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和理解。

何成刚: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是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应该厚此薄彼。实际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修订组专家对此并不具有“先见之明”的优势。说到“点-线”结合,我们看看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也有着鲜明的“点-线”结合的特点,只是未点破而已。

不过如果细究的话,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与时序性相冲突的内容编排。比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将“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设置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学习要求之后,显然不妥。

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呈现出完善发展的一面。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实事求是地说,洋枪队很难归入“外来侵略”的范畴,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这一学习内容设计在“(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下确实不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不但修补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不足,而且增加了学生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内容。再如,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对于东汉史的学习。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东汉史是以隐性方式存在其中,实践证明,这种设计容易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困惑。可以说,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此问题上的处理比较到位。

第7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导学训练稿;有效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感和责任感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目前我校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校部分教师总是担心学生这不懂、那不明,从而形成了错误的教学模式,如“一言堂”、“满堂灌”等,导致了学生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生源主要是农民工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小商小贩子女,大多数孩子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而且整天忙于赚钱养家糊口,无法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因此我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在考察洋思、东庐中学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推行了导学训练稿教学模式。导学训练稿进入我校课堂实践教学已有一年之久,导学稿训练稿使用后,从教学模式上打破了传统模式。

导学稿训练稿的实质是:先学后讲,教学合一。它的原则有三条: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真正把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学习上;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兴趣。这与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的有效教学不谋而合,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在策略上注重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有了“减负增效”这一共同的交集和切入点,使用导学训练稿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切实可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导学稿训练的有效环节

导学训练稿的基本环节设计,有效环节主要包括:导学目标、自学思考题、堂上练习、周周练。

1.导学目标: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作好标记,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引导学生预习时教师要展示教学目标,并有导读提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想效果,对教师来说是教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的目标。学生要想实现这个学习目标,需要有一个知识消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初始动力就要靠教师的悉心引导,即通过导学训练稿,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要交代自学阅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二要精心设计导学训练稿,使其紧贴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有一定梯度;三是要关注学生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重点辅导学困生。预习导学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

2.自学思考题:以分析和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为立足点,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合理寻找解答课本重点难点问题,总结学习中的经验,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预习等学习活动,对一些教学目标已有初步的认识,但仍有部分知识点无法解决。如果这些知识点学生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询问老师等方式,仍百思不得其解,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性问题则应引导、启发学生回答。运用性问题则要组织学生开展微型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求得问题的解决。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它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节奏精美。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辨析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并且有针对性地给以总结。

3.堂上练习:从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应该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探究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同桌、前后四人桌、全班为单位均可。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时要引导学生紧扣导学训练稿,避免陷入形式主义。要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讨论,激荡思维,取长补短,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教师巡回检查,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还有哪些疑问,以便在下一个练习环节释疑解惑。这就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解决了我校学生家庭作业难以完成的问题。

4.周周练:立足于一周所学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包括练与析两个环节。练,即练习。这一环节活学活用,其内容不能脱离教学目标。练的形式可以是提问练也可以是习题练;练的题目要具有涵盖性、经典性、时事性;练的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使师生在融洽的互动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设计,创设民主课堂气氛。析即分析,是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解析、建构、反思。分析可采取学生自析、互析、师生共析等方式。讲解时,应将核心放在课堂知识的重难点上,放在学生认知的易错点上,从而解决学生实际练习情况和实现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反思教学方法,做到关注学生整体、突出学生个体。

二、导学训练稿的有效撰写

一份完整的导学稿主要包括稿头内容、教学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教学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与当日作业等内容。对于导学稿的撰写,学校要求按照“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完善定稿”四个步骤进行。首先由教研组集体商讨,确定每课的主备教师,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并提出研讨意见形成“共案”;其次由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完成导学稿初稿;然后经教研组长初审后,下发全组教师,大家共同提出修改意见;再经教研组集体研讨,修改充实完善,教研组长审定签字后交主管领导审批,最终交教务处制成正式文本印发。导学训练稿的设计要求,要依据课标,紧贴教材,适当拓展,不能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的导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导学稿的编写原则上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学生学习同步。

三、导学训练稿的有效使用

1.课前:提前下发导学训练稿,让学生自学教材。它是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其目的是学生按照导学训练稿的要求自学教材,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预习导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表述导学目标时,要使用尽量浅显易懂的语言。

2.课上:我们在用导学训练稿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通过“预习反馈”、“课堂研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体验反思”等环节来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努力做到“七放手”: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任务型教学的优势,合理分配小组内的任务,让学生互通有无,共同提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兵教兵”;堂上练习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堂堂清”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

第8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论文摘要:说课活动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有到了提高教师理论素质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撰写说理讲稿包括五十四个步骤,内容包括简析教材内容,阐述教法,指导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分析。说课活动是教师提高自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术研究中群体功能的发挥。

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很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它有利于加强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交流和探讨,有利于普遍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加大教研活动的力度,有利于学术研究中群体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说课活动的形成

说课活动是建立在备课的基础上的,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备课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是将备课中的隐性因素显性化,感性知识理性化,是一改教研活动中的中心发言人的呆板模式,从而升华为集体操作的优秀模式,是教研组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说一个课题时,不仅要说出“教什么”与“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说出“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与“为什么要这样做”。www.lw881.com“解剖麻雀”,把说课活动具体研究、从而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认识教学规律,更好地运用教法,熟知学法,控制课堂机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法、教研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从它的发展来看,大致已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由说课初期的“备课一上课一评课”以单人为中心的呆板僵化的模式发展到现阶段的“备课一说课一优案一讲课一评课”集群体智慧为一体的格局。

二、写说课稿的理论依据

要说好课,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写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好说课稿有哪些理论依据呢?

1、《教学大纲》中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抵

2.《教参》中的编排说明、具体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认依据;

3,《教育学》、《心理学》中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这是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

4、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

三、写说课稿的步骤

写说课讲稿是说课的必要的的准备工作。说课教师争取做到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深人、教法与学法的选择恰当,过程与板书的设计合理,讲解与练习的联系紧密等等。通过写说课稿,使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掌握备课方法。养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形成清晰的备课思路,达到普遍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一)说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领地驾驭教材,合孚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说好课的前提。同时,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内容部份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2、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3、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的前后的联系;

4、教学大纲对这部份的要求是什么;

5、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尊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6,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二)说教学对象和阐述教法

1、说教材对象

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本节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的对策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2,阐述教法

教师在憨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写说课稿时应简要说明:

a、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b、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c、所采用的教具、学具;

(三)说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1、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2、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3、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要求做到:

1、说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预习、教学、训练、复习的安排。

2、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何引人新课、如何进行新课学习,如何巩固新课成效,以及如何过渡衔接。

3、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法设计。

4、说板书的设计、包括板书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的关系。

5、说教学反馈、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说教学效果

第9篇: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关键词:说课;信息技术;说课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4-20898-02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教育科研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而说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组成部分。

1 明确几个概念

1.1 说课

说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教研形式。它要求教师说出这节课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还要说出这样教的好处。

1.2 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心写出教案,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1.3 上课

上课是教师在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

1.4 读课

在进行说课时,说者照着事先写好的说课稿从头到尾读一遍,丧失了说课者所应表现的与听者的交流场景。

2 做好准备工作

(1)熟悉大纲,钻研教材,学习理论,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说课更具深度。

(2)认真写好说课稿。为了能有条理的说课,必须先写好说课稿,说课稿是说课者的发言大纲。

3 信息技术课的说课环节

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多种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相对其他学科,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操作任务设计得好,重点难点就容易突破。

3.1 说教材

说教材即说明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或某章节中所处的地位及依据。只有确立了教学内容的地位,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包括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从而准确地确定该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就是理解教材、分析教材。

3.2 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说在这一节课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依据及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一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怎样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能举一反三,这值得老师们深思。

3.3 说学法

说学法就是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在这里还有一项工作就是说学情。只有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度、认知度等,才能有的放矢。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而且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

3.4 说教学资源

说教学资源就是根据教师的课堂设计,需要课前准备哪些设施。像信息技术课中很多教师需要演示操作,还有教师用机、学生机器的配置要求,教学中用到的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总之,就是把课堂中所要用到的软硬件都考虑好。

3.5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从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入手,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一一阐述。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教师具体的讲概念、讲操作,只要教师说出采用什么方法讲授和为什么这么讲。用什么方法突破难点,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素质。

3.6 说学生操作

学生上机操作是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查。说学生操作侧重于说明教师选择操作任务的意图,检查巩固哪部分的知识。

4 说课的注意事项

(1) 把握科学性原则。一句话,就是不要教给学生错误的东西。这就要作到分析准确、设计合理。

(2) 说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说课过程中也不必讲究形式。比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象语文、英语等科目对教师板书有多高要求,并且信息技术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板书较少。不必煞有介事的写出如何板书。

(3) 说课时切忌读课,把说课稿从头到尾读一遍,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避免重复,要感受现场听者的反应。

(4) 切忌把说课变成上课。许多老师说课的败笔所在,就是把说课在不自觉中变成了上课,而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对对象认识模糊,乃至于不重视,以至于对牛弹琴,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5)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说教学过程。有些老师说课非常重视对前面几个环节的处理,即对“说教材”与“说教法、学法”花较多的时间,投入较多的“智力”,从而忽视了对“说教学过程”的处理。其实,恰恰相反,说课的重点所在应放在说教学过程。

(6) 语言优美、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身体形态自然大方,充满激情。

5 结束语

说课是一项展现教师教学的亮点和特点,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拘一格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为说课活动的大纲,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把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作为施教的出发点,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培养坚实的生长点。说课稿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也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我们鼓励教师不拘一格的说,详略得当的说,疏密有致的说,理论联系实际的说,个性张扬的说,放松自如的说。

参考文献:

[1] 段青. 又听说课(一)又听说课(二)[EB/OL]. /6005.aspx.

[2] 徐强. 浅谈说课[EB/OL],/2724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