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体育课程的目的精选(九篇)

体育课程的目的

第1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目标建议,系统化,层次化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生成”的本义为“变易”,具体指“变成某物”(coming to be),是对“无”的否定或对“有”的肯定。生成性体育课程具有其它体育课程难以达到的教学特点,如学生身体运动的体验、自由的人际交流、运动技能的提高、广阔的运动空间等,从而使体育教学过程具有非预设性、非线性、开放性等动态生成性特征。体育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它凸显体育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变预设为生成,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1]生成性体育课程要求教师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体育课堂教学,强调体育教学程序的非直线性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体育教学方式的非预设性等。动态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性、主体性和交互性,从而使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得到不断的发展,使体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体育教学能够在动态生成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开展。

一、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和筛选

设计或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是明确课程目标的来 源。[2]通过体育课程理论工作者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分别提出了体育课程目标的不同来源,“对体育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和“来自体育课程专家的目标建议”。论文写作,系统化。通过这三方面来源得到的建议目标,同样可以作为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但其中某些目标与生成性体育课程的现有目标是冲突的,因而我们需要从中选择出相一致又非常重要的目标。为了选择出少量非常重要而又互相一致的目标,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的和相互矛盾的目标。

(一)对体育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要对体育学习者自身的“需要”进行研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后,把学生的信息与某些理想的标准以及对公认的常模的看法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学生目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时,对学生的研究才有可能提炼出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这种差别,就是需要。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是有文化、地域差异的,这就要求对需要进行具体的分层次的调查研究,以确定全国性、地方性的学生共同的体育学习需要。

(二)对校外体育活动的研究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成性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把学者们公认的全部体育课程资源都选入生成性体育课程计划、标准和教材里,已不再可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体育知识或技术技能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意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尝试用“环境生成”来确定体育课程目标。论文写作,系统化。这样的思路和做法,正在被逐渐认可和使用。

(三)来自体育课程专家的目标建议

关于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我们至少可以从体育课程专家的建议中,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第一是关于某一特定体育课程内容所能起到的广泛功能方面的一系列建议。从这些建议中,我们可以考虑通过体育教学手段能够达到的各种可行的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这些目标,不仅仅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习惯,而且涉及到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反应和体育兴趣等。

第二是关于生成性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学实践所能做出的特殊贡献,但这些贡献并不被认为是生成性体育课程本身的独特功能。这时,我们应该提出一种一般的或宽泛的、缺乏精确性的目标,他们可能与生成性体育课程是相关的,也可能不相关。这样一组能应用的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被确定下来后,就需要进一步筛选,以删除不重要和有矛盾的目标。

二、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深入到设计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过程中,为了把握好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在特性,使设计出来的课程目标是科学的、系统的和可行的还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我们把这些要求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系统化

系统化要求我们根据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系统特性,用系统的方法来设计。从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及其设计的关系看,我们要把握住它的整个系统性。将其各个层次的目的、目标通过从一般到特殊逐级地具体化,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完整体系。在进行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目标体系的横向作用和纵向联系。要满足上位目标对下位目标的要求,充分实现各层次目标的连续性和递进性;要充分考虑不同身体条件或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之间,体育课程教学目的之间,年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之间,体育单元教学目标之间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采取策略使它们在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中实现整合。

(二)具体化

这里说的具体化,是指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要解决的是在生成性体育教学环境中教和学“达成什么”的问题。如果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自身含糊不清,不便理解、把握,势必会影响“如何教”,即体育教学策略的制定,及“教的怎么样”,即体育教学评价,也就不能较好地发挥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失去明确方向,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论文写作,系统化。许多研究证明: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对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有促进作用。皮连生[3]以高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对象,以健康教育作为教材,比较了精确的目标、含糊的目标和无目标三种条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精确表述的目标同另外两种目标相比,前者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论文写作,系统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克服传统体育课程目标含糊性表述的弊病,使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逐渐具体化,如ABCD模式、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等等。

(三)层次化

从纵向来看,学生的任何体育学习结果,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从横向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论文写作,系统化。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也需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所以,这里的“层次化”,不是指整个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系统的层次化,而是指在生成性体育课程某一个特定目标设计和表述时,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所得结果的层次性。利用这种层次化的方法对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进行层次分析,则要求其每一个具体目标都要包含动作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应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三、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层次性目标

在设计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课程设计人员(包括体育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学生、社区有关人员均应参与,他们在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每一层次上都有其独特的贡献。

首先,需要收集资料以确定生成性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论文写作,系统化。社区或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系统,对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各个环节具有整合作用。体育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及社区的有关人员,都应该展示他们对于体育的价值、理想、信念的认识。各界人士的参与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其实质是要影响到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并且要充分考虑体育运动的发展、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等。

其次,确认生成性体育课程领域。这里的生成性体育课程领域,是指一组有计划的体育学习机会,用来达成一套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学目标。“领域”可以用来区分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和相关的体育学习机会,它是生成性体育目标得以建立的学生身体发展层面。生成性体育课程领域并不是目标,而是扩大的组织因素,是发展各种体育学习机会的基础,可以用来包容密切相关的目标。

(二)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一般性步骤

从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整个过程分析,需要经历三个一般性步骤:课程目标分解、课程任务分析和课程目标表述。

1.课程目标分解。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位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实现上位目标服务的,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课时教学目标是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中最为具体的目标,要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其关系;要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年级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分解体系。

2.课程任务分析。单元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对生成性体育课程进行任务分析。这里的课程任务的分析实际上就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单元目标的规定,对所需学习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能力、态度等)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由于单元教学目标的类型不同,据其对生成性体育课程进行任务分析时就具有不同的特点:然后对其任务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即对所剖析的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及其相互的联系进行评价,删除与实现单元目标无关的部分,补充可能遗漏的内容。

3.课程目标表述。进行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设计时,必须对学生通过每一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后应达到的行为状态做出具体、明确的表述,再将这些表述进行类比化和层次化的处理,使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表述内容丰富,技巧性更强,更具有操作性。

四、结语

事实上,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应当是在充满生成情景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形成的,生成性体育课程各类目标之间的差异、目标功能的差异将一直要求所有的有关方面进行对话,讨论怎样制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然后怎样把它们同体育课程的一般目的和目标联系起来。为此,生成性体育课程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不仅以掌握体育技术手段为目标,还应突出以运动手段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发挥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迟立秋.动态生成式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06,2.

[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2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摘 要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被提上日程,大学体育课的研究也成为教育研究中的重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就将分析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并且重点分析当代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大学体育 课程目标 价值取向

课程的选择通常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学科、社会、学生三方面的价值,这三方面的价值是课程选择的基础,也是课程取舍的决定因素。大学体育课程的选择是学科、社会和学生价值三者的平衡,在大学体育的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找出,发展规律以为现在的体育课程的设置提供借鉴。

一、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

不同时期颁布的学制规章体现了不同时期大学体育课目标的价值取向,从1903年我国最早的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到2002年我国共颁布过七个教育大纲,我们把这段时间加上的十年分成七个阶段,下面介绍每个阶段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903至1921年间《癸卯学制》实行期间,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是培育军事人才,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1922至1948年间主要的学制是《壬戌学制》,这一时期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主要是一学生为主的自由发展,很少考虑到社会和学科的价值。

1949至1961年建国初期,国家开始重视体育教学,但是当时主要模仿苏联的教育模式,只是注重学科思想,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少考虑学生的因素。

1961至1965年我们开始意识到单纯地模仿苏联不是正确的方法,不能利于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开始寻找适合中国现状的教育体制。

1966至1976年是我国历史上十年时期,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的摧残,教育严重脱了轨,体育教育也无从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学体育教育开始向着正确的道路迈进。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重视,但是本质上还是注重的学科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因素。

1992年新的教育大纲开始考虑社会、学科、学生三个价值的综合,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开始确立。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地深入,逐渐形成了健康、人本、长久的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

通过以上对不同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研究发现: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价值社会价值取向和学科价值取向都比较明显,但是学生价值的价值取向不那么明显。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视最多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本身的价值,处在主体地位的学生的价值却长期没得到重视。忽视学生价值的价值取向使大学体育教学不能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积极意义也就不那么明显。

二、当代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依然不改对社会价值的重视

体育课程目标的社会价值一直都是大学体育课程重视的方面,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依然不能忽视它的社会价值。要让体育教育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的价值是无论到何时都不能忽视的。

(二)更加注重学生的价值

鉴于我国历史上对学生价值长期的忽视,当今社会大学体育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学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主体,而且大学时期是学生各方面发育成熟的时期,他们有加强体育锻炼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且根据不同学生身体素质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又有一技之长。

(三)重视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可持续发展原本是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让大学里养成的体育习惯持续下去,让他相伴终生。体育锻炼的不仅是身体素质还有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要让这些素质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帮助。

(四)重视体育课程的实用价值

我国的体育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为了体育竞技准备的,但是这些体育竞技除了比赛以外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不能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帮助。学校应该去掉这些陈旧的没有实用价值的体育教学,多开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让大学里进行的体育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结语:

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很多的方面,在今后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多重价值的结合,让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体育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昊,顾渊彦.和而不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观[J].体育文化导刊.2011(07).

第3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合球是起源于荷兰的球类项目,它的场地、器材、规则的要求为篮球、足球、手球三者的结合体,合球运动最大的特点是男女同场竞技,但比赛中男女球员之间又不会相互冲撞,既保证了男女球员共同参与的平等机会,又使得比赛依然精彩激烈。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的过渡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身体素质及身心发展却难以符合合球的运动要求。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适合当今小学生需求的“合球”运动进行课堂体育教学,可以说是对现有国家及地方体育教材的很好补充。

一、场地器材

正规的合球比赛场地长40米,宽20米,底线有两个无篮板的篮架。在小学体育课中用足球场地或者平整的场地即可,因小学生的力量无法完成有效的投篮动作,可用跨栏架代替篮球架,将篮球投篮得分的方式改变成类似于手球扔进球门的技术动作。正规比赛用球为足球,考虑到小孩子的手比较小,可改用小皮球代替。

二、游戏目的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合球这项新项目。

2.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及敏锐的观察力。

3.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游戏方法

每队上场8~14人,要求男女各半,从中圈跳球开始比赛,其中一方得球后通过配合,将球投入对方球门,每进一球得一分,最后以得分的多少定胜负。

四、游戏规则

1.比赛队员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如果出现违规现象,自动罚下。

2.全场比赛为同性一对一盯人防守,不得二对一防守,不得防守异性球员,否则判罚违规。

3.可以通过传、运、抱球跑改变球的位置,但在射门前必须完成一次传球。

4.攻方持球时,守方不准抢球,但运球或传球时可以断抢。射门时,射门队员距防守者不足一个手臂长的距离时,投进的球不算得分。

5.每次进球后由被进球方在中圈发球。

6.全场比赛不设守门员,如有明显的守门嫌疑,判罚违规。

第4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中考;项目体系;

1.体育考试改革的背景

    中国的体育考试真该改革了。学生戏称,现在的体育考试就是:跑跳投加篮球(运球)。给力中国,学生们的愿望。可是如今的学生们已经无力可给了,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耐力素质下降、力量素质下降、柔韧素质下降,学生们的健康状况十分严重,女生体育素质下降更严重。家长忧心、老师忧心,国家领导人更是操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落后于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目前的初中体育中考和高中体育会考存在以下不足: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体育考试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一个考试模式进行的,多数考试考得是跑、跳、投加篮球(运球)。机械单调、考试形式、方法一成不变。

目前的体育考试项目田径项目多,趣味项目少,缺少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无法在体育考试中得到展示和体现。

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缺乏学校特色,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考试项目基本都相同,学生不会主动参与。考试项目与三维健康观的要求相脱节,与平时教学内容相脱节,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

现行的体育考试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谈不上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掌握参加考试所需要的运动技能。以田径为中心的考试内容,以田径技术掌握的优劣为依据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与现代的体育教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制约着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考试项目初中不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考试,考试项目技术含量太低。查阅历年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不难发现,体育考试的难度在逐年下降,表现为考核标准的下降,项目更容易考试,甚至把身高体重列为体育考试项目。如果体育考试项目设计没有一定的难度,技术含量很低,没有什么可学的,学生一看就会,那就无须开设专门的体育课,也无须体育教师去教,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去练习就可以了。这些现象不利于体育教学和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初中体育教学一、二年级的放羊现象、初三年级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

高中不重视体育基本战术(体育技能的高级形式)的考试,高中出现体育教师对选项教学和学分制评价改革的态度冷淡;很多地方对体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性不高。

由于体育考试改革的滞后,使得学校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和运动会的改革迟缓。

体育中招考试项目的设定,女生缺乏自主选择权,考试内容单一,形式机械,不符合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难以调动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多数女生表示,现行体育考试项目她们喜欢的不多。

2.总体设计思想

2.1.依据人体三大基础运动(有氧运动、力量运动、柔韧运动)的理论,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有氧运动如12分钟跑、跳绳,力量运动如健美哑铃和柔韧运动如坐位体前屈等身体锻炼的基础项目,作为全国统一考试项目。

12分钟跑是一种强度低、运动时间长的有氧耐力练习,很适合中学生参加,由于花费时间不长,运动量可以在自己的掌握范围内,并有逐级要求以不断提高体能的效果。它可避免或减轻1000米和800米跑测验所带来的生理痛苦,作为一种测验或练习手段是可取的。

练哑铃全身都可以训练到。男生练习的目的:增强肌肉。女生练习的目的:减脂、修饰肌肉。 练哑铃使单调而枯燥的力量练习变得有趣,使复杂而较难的力量练习变得简单容易,深受男生和女生的喜爱与欢迎。贫困地区的学生买不起哑铃怎么办?就用废饮料瓶代替哑铃进行力量练习一样可以。

2.2.体育考试项目设计球类项目占主导。

   男女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是球类运动,球类运动具有娱乐性、对抗性、集体性和群众性等特点。球类竞赛中既要有勇于取胜,逞强好胜的心态,又要有虚心好学,团结友爱的态度;既要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又要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通过球类体育考试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思想道德素质。

2.3.重视初中关键基本技术和高中关键基本战术的考试和训练。

   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体育考试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以充分体现中学体育考试的基础性特征。

    战术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利用比赛的环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它对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4.大幅度提高体育考试项目的难度。

    体育考试项目设计要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考试项目设计的技术难度(或技术含量)是体育考试的魅力所在,是体育教与学的基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需要教学。学生也只有在攻克难度、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2.5.广泛使用以赛促练法。

    学习关键基本技术和关键基本战术使用以赛促练法,在比赛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战术水平是可行的。重视左手左脚和反手的考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右脑的利用与开发。

2.6.体育考试要增加集体项目。

    集体项目更能体现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集体项目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2.7.注意初中体育考试项目与高中体育考试项目的衔接。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及各层次的学生的水平,制定出与各层次学生想吻合的考试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考试中具有努力地完成自己的考试目标的能力。考试中要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好不同的考试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逐步获得成功的快乐。体育考试的内容初高中要有所侧重。在初中确定以体育基本技术为主教材,以基本战术为副教材。高中相反,以体育基本战术为主教材,以基本技术为副教材。

2.8.重视捆绑式二、三人的考试。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到优势互补,互相提高,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育考试方案的设计,要采用体育“捆绑式”二、三人考试的方法。体育考试要实行“捆绑式”二、三人考试,会不会影响个人的体育考试成绩呢?不会的。我们可以这样做,平时学习时的差异组合,大家相互促进;体育考试时的强强联手,人人取得最好的成绩。

2.9.重点设立女生项目。

女生项目的设立,要考虑中学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满足中学女生希望健美和减肥的需要,从中学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中选取:12分钟跑、1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健美哑铃、健美操和毽球、乒乓

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等项目。

2.10.体育考试必须采取体育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结束和一个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均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课堂表现、技术掌握、运动成绩等),只有将体育考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11.有利于体育与健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意学校体育与家庭、社区的群众体育相结合。

    本着“利用地方特色,发挥学校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考试项目设计要有利于选项教学、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打基础,学校体育就必须走多元化体育教学的道路,体育考试要反映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相结合。

3.总体设计方案(结构)

3.1有氧运动:三人12分钟跑考试。

考试形式:学生三人一组同时捆绑考试。

目标:增强学生有氧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3.2三选一项目

3.2.1健美哑铃蹲起推举考试。

3.2.2  1分钟跳绳考试。

3.2.3坐位体前屈考试。

考试形式:学生一人单独进行考试,三选一项进行考试。

目标:学会小型体育器械的练习,掌握三大基础运动(有氧运动、力量运动、柔韧运动)为终身体育服务,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

说明:有氧运动和三选一项目为身体锻炼基础项目,作为全国统一考试项目。

3.3大球项目

3.3.1 篮球半场三对三比赛考试。

3.3.2足球全场三对三比赛考试。

3.3.3橄榄球全场三对三比赛考试。

3.3.4手球全场三对三比赛考试。

3.3.5排球三对三比赛考试。

考试形式:学生三人一组同时捆绑考试。

说明:大球项目考试其关键的基本战术,分一项终结性考试和三项过程性考试,所有战术考试均分左右手和左右脚进行,目的在于提高左手和左脚技术,开发学生的右脑,提高运动技术的全面性。

3.4小球项目

3.4.1毽球三对三比赛考试。

3.4.2乒乓球一对一比赛考试。

3.4.3羽毛球一对一比赛考试。

3.4.4网球一对一比赛考试。

考试形式:学生三人或二人一组同时捆绑考试。

说明:小球项目考试其关键的基本战术,分一项终结性考试和三项过

程性考试,所有战术考试均分左右手和左右脚进行,目的在于提高左手和左脚技术,开发学生的右脑,提高运动技术的全面性。

3.5其他:田径运动,体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等。

考试形式:学生或集体捆绑考试或个人单独进行考试。

说明:大球项目、小球项目和其他项目由地方和学校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考试项目,不作统一规定,有利于学生的选项教学,有利于体育与健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3.具体设计方案(项目、指标及运用)

                      三人12分钟跑考试

1.测试方法

    三受试者纵队站立在起跑线后,身背相同的测试号码,听信号起跑同时计时,途中三受试者应保持纵队队形跑,可以交换三受试者的前后位置,如果一受试者跑不动,允许其他两受试者拉着跑,听信号停跑,登记三受试者最后一名12分钟内所跑的距离,作为三受试者的共同成绩。1次机会。测试在400米田径场内进行,并且标注100M、200M、300M和400M字样。

2.注意事项

2.1.如果在非400米标准场地上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应向受试者报告圈数,并且标注100M、200M、300M等字样。

2.2.测试人员应告知受试者在跑完后应继续缓慢走动,不要立刻停下,以免发生意外。

2.3.受试者不得穿皮鞋、塑料凉鞋、钉鞋参加测试。

2.4.如果出现未沿田径场跑道跑,视为失败,重跑。故意利用队形阻挡其他组测试,视为犯规,重跑。

3.三人12分钟跑过程性考试

3.1.三人14分钟跑考试

3.2.三人16分钟跑考试

3.3.三人18分钟跑考试

              健美哑铃蹲起推举考试

1.考试方法

     双手持哑铃(掌心相对)垂于体侧全蹲,挺胸抬头,然后以全脚掌为支撑点蹲起直立,同时两臂用力屈至肩部稍停顿,接着将哑铃举起至手臂充分伸直。之后哑铃还原至肩部稍停顿,身体由直立转为下蹲到全蹲,哑铃由肩部还原至体侧进行下一次深蹲推举。推举时上体应保持正直,挺胸抬头姿势。整个动作要快速和有力地完成。推举时吸气,还原时呼气。时间1分钟,记深蹲推举哑铃的次数。1次机会。男15公斤/只,女5公斤/只。

2.注意事项

2.1.测试人员应告知受试者在测试前应做好准备活动,不要上来就进行测试,以免发生意外。测试中应注意安全,不要打闹。

2.2.动作不到位,上体不能保持正直、挺胸抬头姿势,将不记次数。

2.3由下蹲到全蹲到起立中,不得利用惯性反弹起立,否则不记次数。

3.健美哑铃蹲起推举过程性考试

3.1.双手持哑铃蹲起

3.2.有人扶持双手持一哑铃于头后仰卧起坐

3.3.站立俯身双手持哑铃提拉

4.考试方式的选择:健美哑铃蹲起推举、1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三选一。

                     一分钟跳绳考试方法

1.考试方法

    两人一组,一人测试,一人记数。受试者将绳的长短调至适宜长度,听到开始信号后开始跳绳,动作规格为正摇双脚跳绳,每跳跃一次且摇绳一回环(一周圈),计为一次。听到结束信号后停止,测试员报数并记录受试者在1分钟内的跳绳次数。测试单位为次。一次机会。2.注意事项

      测试过程中跳绳拌脚,除该次不计数外,应继续进行。

3.一分钟跳绳过程性考试

3.1.  4分钟跳绳考试。

3.2.  5分钟跳绳考试。

3.3.  六人集体跳大绳考试。

4.考试方式的选择:健美哑铃蹲起推举、1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三选一。

                  篮球半场三对三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将学生分成三对三进行半场比赛,采用半场人盯人防守。由一方在中圈开球开始比赛,如果是进攻方抢到篮板球,则进攻方继续完成进攻,直到防守方抢到篮板球为止或者是进攻方将球投中。然后交

换攻守。比赛中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其他按照篮球半场三对三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手或考左手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打球、摔球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

3.2.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比赛,否则按输球处理。

4.篮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半场比赛考试三选一。

4.2.进攻战术考试:掩护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三选一。

4.3.防守战术考试:挤过配合、关门配合、交换配合、夹击配合、补防配合五选一。

考试方式的选择:一般先考右手右脚,再考左手左脚,或者摸球选单双号,单号考右手右脚,双号考左手左脚。                

                 足球全场三对三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篮球场进行,跨栏架为足球门。将学生分成三对三进行全场比赛,采用全场人盯人防守。由一方在中圈开球开始比赛,比赛中不发球门球,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没有越位,不设守门员,球出界就近边线或者端线发间接任意球。7米线内射门有效。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其他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脚或考左脚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踢球、摔球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

3.2.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否则按输球处理。

3.3.7米线外射门按违例处理,发间接任意球。

4.足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半场比赛考试三选一。

4.2.局部进攻战术考试:“二过一”战术、“三过二”战术(半场)二选一。

4.3.局部防守战术考试:补位、围抢(半场)二选一。

考试方式的选择:一般先考右手右脚,再考左手左脚,或者摸球选单双号,单号考右手右脚,双号考左手左脚。

                   橄榄球全场三对三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篮球场进行,端线外为达阵区。将学生分成三对三进行全场比赛,采用全场人盯人防守。由一方在中圈开球开始比赛,比赛中球出界就近边线或者端线发球。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其他按照腰旗橄榄球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手或考左手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打球、摔球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可以带护具。

3.2.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比赛,否则按输球处理。

4.橄榄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半场比赛考试三选一。

4.2.局部进攻战术考试:“二过一”战术、“三过二”战术(半场)二选一。

4.3.局部防守战术考试:补位、围抢(半场)二选一。

考试方式的选择:一般先考右手右脚,再考左手左脚,或者摸球选单双号,单号考右手右脚,双号考左手左脚。

                    手球全场三对三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篮球场进行,跨栏架为手球门。将学生分成三对三进行全场比赛,采用全场人盯人防守。由一方在中圈开球开始比赛,比赛中不设守门员,球出界就近边线或者端线发球。7米线外射门有效。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其他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

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手或考左手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打球、摔球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

3.2.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比赛,否则按输球处理。

4.手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半场比赛考试三选一。

4.2.进攻战术考试:传切配合、掩护配合、突破分球。

4.3.防守战术考试:关门配合、交换防守、补防。

考试方式的选择:一般先考右手右脚,再考左手左脚,或者摸球选单双号,单号考右手右脚,双号考左手左脚。

                  排球三对三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将学生分成三对三进行比赛(网高男1.75M女1.65M)。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其他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手或考左手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打球、摔球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左右手规定指比赛中的扣球。

3.2.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

3.3.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比赛,否则按输球处理。

4.排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二对二、三对三、四对四比赛考试三选一。

4.2.进攻战术考试:“中一二”、“边一二”及“插上”进攻三选一。

4.3.防守战术考试:单人、双人拦网下的“心跟进”、“边跟进”二选一。

考试方式的选择:一般先考右手右脚,再考左手左脚,或者摸球选单双号,单号考右手右脚,双号考左手左脚。

                      毽球三对三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将学生分成三对三进行比赛(男女标准网高)。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其他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脚或考左脚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踢球、摔球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

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

3.2.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比赛,否则按输球处理。

4.毽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二对二、三对三、四对四比赛考试三选一。

4.2.进攻战术考试:推攻球进攻、二传踏球进攻、自传踏球进攻三选一。

4.3.防守战术考试:一拦两堵型、两拦一游动型、一拦一堵一游动型

三选一。

考试方式的选择:一般先考右手右脚,再考左手左脚,或者摸球选单双号,单号考右手右脚,双号考左手左脚。

                     乒乓球一对一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将学生分成一对一进行比赛(男女标准网高)。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其他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手或考左手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打球、摔球拍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

3.2.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比赛,否则按输球处理。

4.乒乓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一对二、二对二比赛考试二选一。

4.2.进攻战术考试:发球抢攻、搓攻战术和左推右攻三选一。

考试方式的选择:一般先考右手右脚,再考左手左脚,或者摸球选单

双号,单号考右手右脚,双号考左手左脚。

                 羽毛球一对一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将学生分成一对一进行比赛(男女标准网高)。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其他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手或考左手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打球、摔球拍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

3.2.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比赛,否则按输球处理。

4.羽毛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一对二、二对二比赛考试二选一。

4.2.进攻战术考试:发球抢攻战术、攻后场战术、逼反手战术、打四点球突击战术和吊、杀上网战术五选一。

考试方式的选择:一般先考右手右脚,再考左手左脚,或者摸球选单双号,单号考右手右脚,双号考左手左脚。

                    网球一对一比赛考试

1.比赛方法:

将学生分成一对一进行比赛(男女标准网高)。进攻防守战术不

少于三种。其他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时间一分钟。获胜方每人10分,双方平局每人9分,一方负每人8分。

2.评分标准:满分为1 O分。

2.1.进攻防守技术全面,进攻防守战术合理、熟练,全队配合默契,作风顽强并获胜。lO分。

2.2.进攻防守战术不少于三种,每少一种扣0.5分。

2.3.跑动不积极,考试态度不认真,打假球扣1分。

2.4.不按规定考右手或考左手比赛扣1分。

2.5.没有顽强的精神扣0.5分。

2.6.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若出现未经裁判允许擅自离场,无故中止比赛,按0分处理。

2.7.做下流动作、口出秽语、乱打球、摔球拍或砸设备、打人等有悖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时,有其中一项扣1分。

3.注意事项:

3.1.所有考生只能穿胶鞋或胶钉足球鞋。

3.2.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比赛,否则按输球处理。

4.网球比赛过程性考试:

4.1.一对二、二对二比赛考试二选一。

第5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隐性课程;目标;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62-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已明确指出,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但目前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体育能力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通过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来实现,在培养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仅靠显性课程还不能圆满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还需要体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有许多显性课程所不具有的作用。

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具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的基本特征。由于隐性课程具有的两面性,我们必须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1 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与控制。

2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体育隐性课程要达到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对体育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发挥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3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论文的选题和进行中,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 研究内容

4.1体育隐性课程概述

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它重视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在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获得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感染。

体育隐性课程是相对于体育显性课程而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在一起。体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比较,有许多独特之处。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因为每一个主题的心灵特性都是独异的,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读解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超出教育者预测之外的。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像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性别角色的形成等,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价值的陶冶,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第四,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有些隐性课程是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学术态度、学科探究方式等。也有些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如隐含于班级和学校结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隐性课程影响。

4.2体育隐性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

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具有强迫性和被动性,学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教育。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本方面,隐性课程具有比显性课程更大的优势。

4.2.1对于学生行为的影响。杜威认为学习是学生必须靠自己才能干的事情,虽然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和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技能、智力和自律精神,但是我们还应特别关注学习的态度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杜威把这些因素作为间接学习的一部分,并认为这种学习不能被放任自流。杜威认为许多教师只是重复教材而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培养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态度。体育显性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体育隐性课程能有效地调节与学习效果相关联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隐性课程的这些因素提供了教育的载体,在课堂和课堂以外的时空学生是否能培养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兴趣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引导学生行为。

4.2.2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目前高校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有计划地在教室中由教师使用教材展开的。但是,借助这种教育所传授的,不仅是清楚的体系化的知识和技术本身,还包括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修养和学习。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以及课内外的言行举止,教师对学生的反应所做出的表情和发言,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服饰和遣词之类的生活态度的注意等,都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是知、情、义、行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只能通过相互交往,在各种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隐性课程对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兴趣、爱好,处理问题的能力,处世哲学,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等,都会对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4.3体育隐性课程在教学中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体育课程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上,还应该通过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与氛围,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展,可以加强体育显性课程的动力系统,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从当代国外对隐蔽课程问题的研究来看,已不仅只重视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而且也开始注重有意图的安排和精心编制隐蔽课程。编制的隐蔽课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其影响和作用的范围必须以预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为指南。

4.3.1围绕素质教育,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纲要》和《标准》已经明确将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兴趣等隐性指标纳入学校体育课程评价范畴。体育课程不仅仅包含传统的以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显性课程,还包含侧重于学生情意目标与个性品质发展的隐蔽课程,二者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素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主管体育的校内领导重视体育工作,正确认识新时期体育课程,改变旧有教学观念,重视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从而加速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和开展。

4.3.2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激发运动兴趣。借助体育隐蔽课程的力量,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从而加速体育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布卢姆(Bloom)指出,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学生长期在体育隐蔽课程的影响下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这些社会性品质,以后走入社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技能对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体育显性课程只是对于教材的重复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4.3.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育者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保证顺利实施。在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联系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实施体育隐性课程时应自始至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际关系和教师的言行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来发展自己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4.3.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由于每个个体的学识、兴趣、爱好等不同,个体对体育隐性课程所传递的经验会按自己独特的内部摄取机制进行选择或加工,从而获得自我需要的经验,因此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因此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出求异性,因而体育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培养体育活动能力,发展个性。在深刻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都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值,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必然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学生在各方面刻苦努力,从而主动地与教师合作,促使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4.4体育隐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

体育隐性课程的普遍性、隐藏性和两面性,要求对体育隐性课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消除体育隐性课程的消极因素,使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隐性课程的控制包括正面控制和反面控制。正面控制就是加大体育隐性课程积极因素的影响,反面控制就是减小体育隐性课程消极因素的影响。

4.4.1通过学校管理实现对隐性课程的有效控制。

4.4.1.1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校规、校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校的建设布局等等许多方面。校园体育文化则包括:校园体育传媒、学校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的体育氛围、学校的体育制度等。针对体育隐性课程教育的潜移默化效果,学校应积极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例如,学校可以把传统的校运动会转变成为“体育周”或“健康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邀请体育专家举办一些体育论坛、体育讲座,让学生了解体育健身、体育道德、体育与人生、体育与生活、体育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举办适合全体学生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他们体会健身的快乐和集体协作的力量;如有体育比赛,可以邀请校外球队来校比赛,可以召集学生观看比赛,不仅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而且愉悦了学生的心理。学校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化机构,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的要求。校园体育文化就本身来说就属于隐性课程的内容。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很容易地把体育隐性课程中积极的因素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4.1.2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兼顾严肃,避免长时间的单一练习方式,以免引起超限抑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融益智、健身、染情和添趣于一体。宜将传习式的、封闭式的体育教学,发展为创新式、开放式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教学活动,力求使本身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以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愿望。此外,体育教师除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实现对隐性课程的控制,就必须通过对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来提高教学能力。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学生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以及养成锻炼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促进学校体育风气的形成与发展。

4.4.1.3监督和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礼仪、品德、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属于体育隐性课程的内容,它在体育教学中将无形地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和评价,就是为了消除体育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例如,学校定期组织教学督导组看课或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体育教师的言行、仪表、举止、敬业精神、教学效果等情况,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

4.4.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体育隐性课程的控制。体育教师可以是体育隐性课程的设计者,也可以是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者。所以,体育教师对于体育隐性课程的把握相当重要。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明白体育隐性课程的两面性,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体育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避免体育隐性课程的消极因素。体育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思想、行为、意识形态的形成、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通过整洁优美的教学环境,教学器材安排合理,安全有序,教师和蔼可亲,教学氛围轻松愉悦,教学比赛竞争激烈,使学生产生舒适感、安全感、竞争感、进取感,并感到充满生机,跃跃欲试,从中获得教益,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5 结论

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也不仅是提高身体素质,学习掌握体育项目技能、技术和技巧,而是提高学生个体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体育隐性课程与素质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体育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往往比体育显性课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必须使用有效手段来控制隐性课程,更好地规划学校体育管理,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理论知识的提高等几方面需密切配合,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改善提高体育隐性课程控制的具体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123-125.

第6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受到资金投入、硬件设备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与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衔接不足等的影响,目前的教学质量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以终身教育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在遵循自身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内、外部资源,进而构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具有基础性、专业技能性、操作性等特点,在进行教学体系建设时,自然需要遵照这三个方面的定性,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体系的现状进行完善和优化。

一、遵从教学规律,完成基础课程升级

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质量提升的主体。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情况,才能为学生设计并构建出符合其实际需要的基础课程。正如学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培训及心理健康引导方面具有重要权责,只有真正建立起符合企业岗位职业技能、知识需要的教学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一体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基础知识、文化水准、理论等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作为相对定型、相对成熟、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可以尝试使用水平统测、教考分离的方式来提升教材规划和编制的水平及质量。因此,在基础性课程体系优化时,需要基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员的实际学习需要进行设计和构建,此类基础课程如政治、外语、法律、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文学、计算机等所包含的内容及教学标准,均需要以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作为切入点,向高等教育方向进行转型。基础型课程在实践时,需要按照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来实施准确、科学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高中教学要求为基准,按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以提升学生学识水平、专业素养,并夯实专业基础等。

二、适应岗位需求,完成专业课程优化

专业性课程体系的优化可鼓励行业或者学校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编制专业教材,或邀请教学水平较高的院校联合编写教材,要求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等。除基础性课程所需要的必须按照企业岗位设置的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优化同样需要遵从此项要求。在具体设计时,可融入职业教育的特性,面对行业、产业、岗位的要求尝试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在面向社会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需要坚持遵守开门办学、开放办学、适应社会需求、自觉研究的原则,以提升专业课程的社会适应力。在面向行业办学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需要立足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调整、开设、优化、更新专业设置,以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特色、区域特征及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对于岗位设置的需求,在主干核心课程等方面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必须立足产业和行业发展中岗位动态变化的情况,需要强调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紧密联系性,如将情境教学、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三者相结合,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按照岗位工艺、岗位的工作流程、岗位的与时俱进性等,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做到课程体现教学,学用一致,知行统一,实践检验知识及知识指导实践。

三、提升技能水平,完成拓展课程转型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所具有的极为明显的职业性,在具体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从一线岗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角度入手,着重强调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等的对应性教育。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需要以技能的培养和对应操作水平的提升为目标,因此,课程体系本身可与专业性考试相挂钩,尝试构建拓展型课程架构,以提升课程体系的质量。由此,在教学项目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统筹研究方面,可结合职业岗位和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操作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安排相应的考核、教学、训练等。在技能操作方面,可使用课内知识和技能培训,课外自练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练三者的统一,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除专业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调整还需要以教学目标体系的优化要求为基础,引入公司日常运作模式作为教学情境设置的基础,在鼓励和指引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和上岗证书的自主考核的同时,引入企业人力部门、后勤部门等的设置方式,为学生培养全局观念,使学生不仅可以具有岗位需要的技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还可以进入管理层面实现岗位晋升。

【参考文献】

[1]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7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 体育教育目的任务 组织管理 体育教学质量

一、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教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学校体育及其目的任务,国内有关论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树。笔者积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学习体会,认为“技能”“体质”“人才”均不能单独构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以青少儿为对象,其目的在于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身体健康,精神愉说,帮助学生形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箱力学习,为他们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实说,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已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为此,务必加强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务:①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与养护身心的方法;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机能和心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审美能力;③加强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作风及坚持体格锻炼的习惯;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娱乐生活,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社交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二、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明确了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所谓管理,泛指对学校全部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日制小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以及《新课程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工作,体育骨干队伍,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以及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一)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1. 校长学校体育工作应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校长或副校长分工主管。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上级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②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③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④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⑤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证。

2. 体育教研组是学校中具体组织实施体育工作的部门。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报请学校领导审查批准。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建议。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③协助校医室(院)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④协助总务部门做好场地设施器材的修建、选购、维修和保养工作,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动员教师维修、自制体育器材。⑤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

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其基本职责要求是:①自觉坚持政治、思想、业务进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体格健壮、姿态优美的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②根据教育计划和大纲精神及时制订各种教学文件。③热爱关心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④协助学校医务部门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⑤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⑥自己动手及时维修、自制体育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公物。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4. 班主任、年级辅导员民:①将体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级工作议事日程,并结合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作好具体计划安排。②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搞好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③以身作则,规范带头,主动协助体教师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二)齐抓共管

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对其体育工作实施全面管理过程中,即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检查督促,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应全校动员,实行齐抓共管,追求整体效应。更要不时运用评估所获信息,调控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研组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③体育教学质量。④群体活动开展情况。⑤学生体格、体能、姿态、素质发展情况。⑥学生健康状况。⑦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保管与使用情况。⑧教育科研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地理 环境伦理

一、环境伦理教育相关释义

环境理论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而产生的,工业的发展带来大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环境状况学者们开始从伦理的角度入手来探索环境理论的相关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伦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也在生态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环境伦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总结而言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第一种是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它更多的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第二种环境伦理观是对第一种观念的一种挑战,它所关注的问题范围更为扩展,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划入其考虑的范围内;而生态中心环境伦理观则是从生态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个部分来考虑,使其范围更为扩大;最后一种是从环境与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些观点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不同的侧面来反应环境保护的问题,推动环境伦理的内涵不断丰富。

二、环境伦理教育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与环境及其资源之间的问题不断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寻求零破坏或者最小破坏的发展。在这过程中,环保意识及其环保的伦理观念不断受到社会的推崇。而在教育阶段,中学地理是实现环境伦理教育与中学知识结合的最佳科目,它一方面实现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涉及到人文地理教学方面,在教学过程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其人类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出发来实现环境伦理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教学也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中将环境伦理作为一个目标进行构建能够有效的推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观念,使该种教学目标的构建顺利实现。

三、中学地理环境伦理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中学地理教学环境伦理目标的构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整体,从认识出发,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其所应具备的观念及其发展的价值取向等。

首先,环境伦理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正确认识地理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主线,在教学中更多的会体现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会涉及一些自然地理概念及其人文地理概念的解释及其相互关系的衍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看到人类的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时,其对环境伦理的构建也便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其伦理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其次,环境伦理目标的实现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尖锐的矛盾便是人口与有限资源及其人口与环境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及其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有限资源的掠夺式或者破坏式开发,从而使得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人口及其资源问题是其重点之一,从区域的角度及其全球的范围内来讲述和探讨该种环境问题,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环境伦理观构建的重要性。从环境污染的现状入手,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求解决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

再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进环境伦理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察课程始终,使学生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并以该种意识为指导推进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及其课程体系构建,将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进新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并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及其道德观,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等问题,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课程体系目标构建的目的。

最后,从行为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较好的环境伦理观。意识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中去时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具体到环境伦理观的构建也是一样的。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解释及其讲授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环境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且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其实践的情境。教学中,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为学生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其伦理的接受提供一种接近真实的环境,从而使其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该种伦理观念的现实意义。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或者生态循环系统的讲述来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一个环节,比如带领学生植树、捡拾垃圾等,使其在活动中认识到环境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这样一种有思考、有行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环保理论初步形成,环境伦理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也有了现实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史威,张静.中学地理教改中环境教育应开启新思维[J].地理教育,2013(5)

[2]韩梅.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9)

[3]代玉梅.环境伦理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有效实施[J].黑河教育,2013(2)

第9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2+2”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65-001

一、引言

学校体育中包括了多层面的教学目标,有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学年、学期、单元目标等。这些目标存在差异性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体育目标的多元化特征也引发了对教学目标设置的思考,因此经过三年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学习效果比对,提出对,认知、技能、兴趣、竞赛这四个点课程教学目标。良好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立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论述

1.课程教学的认识方面

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运动项目的特有文化知识与赏析。比如学生选修了跆拳道课程后,通过教学至少让学生知道它是起源韩国的还是日本的?为什么竞赛前要相互行礼?考级时基本技术完成后为什么要加入太极八章?赏析比赛时知道什么是有效得分,什么是犯规,在教学中加入相关知识点的讲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二)掌握相关运动生理知识。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加入一定的运动生理知识,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正确的认识;确保在运动中不受伤害的同时,能做出简单合理的基本治疗。让学生知道身体主要肌肉群的分布与职能;三是拥有制定运动处方的知识。能够在需要锻炼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在力量练习时知道运用何种练习方法,知道基础的营养膳食的搭配。

2.课堂教学的技能方面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开展体育活动和竞赛的根本。但也要将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分类整理出来,找出每个环节的核心技能,也就是该项运动能够进行活动与比赛的基本技能,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投入到竞赛活动中来,在竞赛中熟练并强化运动技能。以篮球教学为例,传统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步法、运球、投篮和上篮、突破、防守、战术、比赛等环节。其中各项又细分为多个运动技能,以步法和运球为例,包含了基本站位、侧滑步、交叉步、后退跑等等;运球分为左右手运球、高低运球、运球转身、双手体前运球等等。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多为普通学生(特招学生训练除外),而体育课的性质也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身体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课程,而非培养专业的运动员。如按照传统内容教学,学生经过4周篮球课,前两周没摸到篮球,后两周就在那运球,且不说效果怎么样,学生的兴趣到是降低了不少。不妨教学中挑一些核心技能来教授,让学生能快速投入到简单的比赛当中,学生在比赛中发现为什么突破不了?为什么防守不住?那么在有需求的情况下再进行技能教学效果会有一定提高。

3.课堂教学的兴趣方面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引导、推动、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力量。学生有兴趣就会有积极学习的心态和行动,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亦然。兴趣度是有迁移性的,那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方法等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要避免为了追求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偏离原本体育课程教育意义的一些教学活动。

4.课堂教学的竞赛方面

成立运动项目赛事小组,进行整体的赛事策划、组织、执裁记录、庆典等环节,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融入进去、根据自己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的角色进行展示。同时让竞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多次尝试多种角色,也是对其多元化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也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下树立起团队合作能力,加强自主练习度,提高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篮球教学为例,在运动技能学习时加入团队运球大赛、投篮环节加入投篮大赛、以及后期的三对三、五对五比赛等。整个比赛都将学生划分竞赛小组,每次比赛都是以团队成绩来进行团队横向评比。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技能练习与学习热情焉能不高?

三、关于教师在认知、技能、兴趣、竞赛四点素质要求

毛振明教授提出,“一个好教师既要具有运动技能,还要拥有教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也需要综合素质的养成。(一)认知方面:教师要掌握有关体育学科知识及运动生理学、训练学、预防与救治等专业知识;要掌握学校体育的教学规律。(二)在技能方面:教师要拥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知道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学个体怎么去教、怎么去分规划、怎么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等。(三)兴趣方面:教师自身先要对运动项目有热情有兴趣。准确掌握运动项目的兴趣点,把教学和兴趣结合起来。可改变项目规则,降低竞赛难度等,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四)竞赛环节:教师自身一定要熟悉运动项目的组织策划流程、竞赛裁判法、赛事评比等。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是在3年的教学改革实验性教学的过程后,通过与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对比产生的,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新课程目标的实施对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运动素质的养成,团队行为能力的提升;教师完善的教学素养四个方面均有了一定提高。推理得出课程目标的改革要符合不同时期、不同客体对体育课程的要求。课程目标的改革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时代性的。

项目来源: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编号:YETP1969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