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科技创新制度精选(九篇)

科技创新制度

第1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科技

科技创新作为高校创新的重要内容,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更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协调、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石油大学在国家“十五”科技工作方针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深入实施科技精品工程,以制度创新为总抓手,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机制,营造科研良好环境,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等举措,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构筑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汇聚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创新基地建设而言,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发挥创新基地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学校也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使得制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学校紧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西部大开发、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果优势,突出特色研究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条件建设、技术装备改造、增建实验室等举措,使创新基地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拥有2个联合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和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师缺编严重,使得青年教师过早地担负起教学科研的重任。据调查,全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左右。青年教师以后要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能力和经验也都不足,也缺乏科研启动资金。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和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对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也给与科研启动金,资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共投入20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三成以上。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快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

3 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凝聚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设一流高校,必须要有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指出:“争取政府资源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现。高校围绕国家目标开展创新活动,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科研团队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针对部级科研目标开展科技攻关,进行学科交叉,可以稳定科技队伍,凝聚科技创新团队,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保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校组织各学科技术骨干组成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及各省市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凝聚科技力量,培育科技精品。几年来,学校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加强科技团队建设,稳定学术队伍,坚持自身特色,形成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学校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5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我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旋转导向可控偏心器工程化技术研究”项目,经费达1500万元,是建校以来第一个经费突破千万元的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由2003年的31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多元,年均增幅达30%以上。通过重大项目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凝聚了多支科研团队。比较典型的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4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催生科技创新成果

学校革新科技奖励办法,拓展授奖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进行奖励,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获授权的专利技术、高水平的论文、经费数额较大的横向科研项目进行奖励。奖励以工资或现金形式兑现,几年来共发放奖金300多万元。此项制度在教师中反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更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得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可喜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学校主持完成的“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油气管线分布式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系统研究”等4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学校还获得了130多项各级科技奖励。近五年60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近5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

5 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创新热情

高校近年来存在单纯以论文数量考核教师的现象,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出现。学校为此制定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认定办法》,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内核心期刊到国外核心期刊,从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长期积累,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在强化科技业绩考核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学校制定了《教师科技工作业绩与成果量化计算办法》,与学校的其他科技管理制度一起,形成了科技评价体系。此办法的实施使得学校科技成果认定更加公平合理。科技工作业绩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形成了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科技创新热情进一步高涨。仅2008年一年就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超过了学校前十年申请量的总和。

6 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增强学校学术影响

学校的科学研究要想创一流,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与交流,就要选择高水平的合作伙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可及时获取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许多创新的想法、概念和思路,往往就是在学术交流中提出或受到启迪。

第2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一)激励科技创新,创新促进技术产业化

专利制度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即保护了发明人的利益,又保证了社会的技术发展,利国利民。18世纪中期,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这次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步入现代化大门的国家,也使得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一强国。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纵有各种原因,但专利法提供的制度保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瓦特主要的财富来源不是生产和销售蒸汽机,而是对蒸汽机这个发明专利广泛许可后带来的许可费。英国作为第一个制定真正意义上专利法的国家,通过法律的保护和鼓励,使得当时英国人几乎陷入了一种对发明和创新的狂热崇拜中,在那一时期新技术新发明大量的涌现,极大的改善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实质就是不断累积的技术所产生的规模效应。这也证明专利制度的激励作用已经对英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科技创新,促进了产业化的发展。

(二)保护科技创新,取得市场优势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是趋利的动物,如果一项新发明在市场上能带来丰厚的利润,那么市场主体肯定会选择去模仿这样的技术进行生产,从而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但如果模仿的人多了,则技术发明人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来越小,甚至可能不能收回研发成本,也就是说在没有专利法保护的前提下,创新的动机甚至可能消失。所以专利制度最为基本的功能就是对技术的保护作用,通过赋予发明人一定时期的专有权,保障发明人利益的实现,从而使得发明人可以合法的占有市场份额,保持市场优势。

(三)引导创新发展,推动创新知识的传播和利用

专利制度在设计时为了保持发明人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在赋予发明人以垄断保护专有权的同时,规定其必须公开技术信息作为对价,且在一定保护期后,该技术将变为社会公共财产,为世人所用。没有专利制度,很多新技术得不到公开,无益于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当然,有观点认为专利制度的虽可以鼓励发明,但是它也会由于授予发明者以垄断权力而使技术成果的扩散过程过于缓慢。我们认为并不能因此否认专利制度本身产生的积极影响,专利制度的垄断效应导致的效率损失,并不足以阻却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这种垄断权力的强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专利制度更有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一项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通过信息的公开和期限限制,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信息的传播和利用。综上所述,技术进步有其内在动力,它的发展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而新的制度安排又会反过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但创新最终还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社会的前进,所以二者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发展的。但自专利制度产生以来,一直有关于其存废与否的争论,争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专利制度是否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理论研究对专利制度存在的争论

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是英国1623年的垄断法案,自专利制度建立以来的三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有关于专利制度存废与否的争论。

(一)反对派观点

1.国外研究现状自专利制度建立以来,历史上不断有人置疑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担心其设定的垄断权利会过度损害社会福利、技术的传播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以FionaMurray(2007)为代表,部分学者对专利制度的存在持怀疑态度,Murray分析了专利制度与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专利授予的时间越长,科学技术传播速度也就随之下降,也即专利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创造和传播会产生阻碍作用。RichardStallman(1991)则彻底的否认了专利制度存在的意义,认为应该对专利制度进行限制甚至废除专利制度。我们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从专利制度建立以来对社会经济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即使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制度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也不足以否认专利制度存在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做的是适度调整制度安排,使其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如DanielJ.Gervais(2002)认为现在的专利制度只是缺乏灵活性,需要做的是对其加以相应的调整和改变。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只有少部分人认为专利制度的作用不大,吴欣望等人(2006)对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研究后认为,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不能支持“增强专利保护一定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这一结论。接下来,通过科技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实证模型揭示出,尽管从产出角度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专利申请明显提高了,但从投入角度看,我国的研发投入倾向却受到了负面影响。该研究只能表明,不能仅仅依靠专利制度的激励作用来引导企业走向自主创新之路,但并没有指出专利保护不能促进技术创新,创新能力的提高,确实还需要从更广泛、更深入的角度来着手,包括对现有科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实施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利制度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激励因素。

(二)支持派观点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大部分学者观点还是肯定专利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的,如SunilKanwar,RobertEvenson(2003)通过多个国家在1981-1995年相关数据的分析,认为专利制度是促进创新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PetraMoser(2005)对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他通过对1851年英国伦敦世界工业博览会十几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后认为,没有专利法的国家,其创新通常只会集中在传统、范围很小工业类别,而有专利制度的国家体现了创新的工业类别则非常广泛。专利制度可以改变技术变革的方向,同时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JoshLerner(2009)认为专利制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其通过丰富的例证表明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因为创新的投入很大,如果巨大的研发投入不能带来相应的产出回报,那么没人会继续创新。因此需要有这样一种制度,可以保护创新研发的期待利益,而专利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制度,通过授予创新者以独占权,排除他人对技术的模仿,从而保证发明人利益的实现。因此专利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JoshLerner教授的观点被英国政府采纳,作为支撑英国专利政策的理论依据。DuncanMatthews(2010)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后认为专利制度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对创新水平的促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有学者不认同Mat-thews教授得到的结论,但Matthews教授的观点同JoshLerner一样,最终被英国政府采纳,作为对其国家政策的理论支撑。KnutBlind,LukeGeorghiou(2010)以欧盟2020战略为背景,分析了创新对国家经济的积极作用,同时肯定了专利制度存在的必要,但认为现行的专利制度需进行改革,否则不合时宜的制度会阻碍创新的发展。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理论研究普遍认为专利制度对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张宗庆(2001)认为没有制度支持的创新将是稀缺的,专利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它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专利对创新主体的激励;袁晓东,戚昌文(2002)认为技术创新需要专利制度,专利不仅具有保护权利人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更重要的功能———促进发明创造产业化和商业化的作用;曹新民(2007)以“权利弱化与利益分享理论”作为专利制度存在的原因,认为专利制度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应当对专利权的垄断性有所弱化。从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学者还是肯定专利对科技和经济的积极作用,同时考察世界上各专利强国的政策导向,也是对专利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而即使那些持否定态度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研究仅是得出结论认为专利制度有阻碍作用,或者有负面作用,或者作用很小,但没有任何研究认为专利制度对科技和经济社会没有一点关系。

三结语

第3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第二条创新中心是依托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开发、创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新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机构。

第三条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

㈠对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㈡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引进、试验、示范以及产业化开发;

㈢培养、聚集农业科技中高级人才,开展面向农户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

㈣为农业企业、乡镇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咨询等服务;

㈤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

第四条申请条件:

㈠属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型农业企业。

㈡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基础:企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创新中心专职技术人员6人以上,其中具有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的人员不少于30%;每年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低于企业销售总额的3%;拥有比较齐全的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和固定场所;具备应用农业技术信息网络的条件。

㈢企业的主导产业明确,且属我市的优先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辐射面广,企业运行机制良好,制度健全。

㈣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协作关系。

第五条申请、审核程序:

㈠申请与受理。企业填写《*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申请书》和《*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行性报告》(一式六份,并附电子文档),经所在县区科技局初审后,于每年3月底前报送市科技局(市直企业直接报送)。

㈡审查、论证。对初审同意组建的创新中心,由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申报企业及创新中心建设的内容进行评审、论证。

㈢立项。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由市科技局审定、立项,与企业签订科技计划合同书,并颁发*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牌匾。

第六条创新中心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的原则。项目立项后,市政府给予3万元的经费资助,并视财力状况逐年有所增加。县区应按不少于1:1的比例配套建设经费。

第七条创新中心的研究开发计划项目优先推荐列入省、市科技计划。

第八条资助创新中心的科技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及必要的技术软件等,不作为课题研究经费、日常运行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

第九条承担企业必须落实创新中心建设的负责人,负责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所在县区科技局或市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作。

第十条根据行业特点、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创新中心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建方式。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可以是单一的农业企业,也可以是以农业企业为主,联合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共同组建。

第十一条市科技局是创新中心的管理部门。每两年组织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限期一年整改,整改仍不符合条件的,由市科技局发文撤销并摘牌。

第4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 教育管理制度变革的人学解读 完善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创新驱动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传媒内部管理变革的关键是转变 管理制度是高铁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 刘勘:金融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建设 雄安新区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试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浅析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创新我国国债的管理制度 略论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高校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追求 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研究 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思考 论现代管理制度的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Jacobs, A. Rampant fraud threat to China’s brisk ascent[N/].The New York Times, 2010-10-06.?_r=3&src=me&ref=homepage.

[7] 朱军文,刘念才.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产出变迁轨迹:1978-2009[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

[8]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R/OL]. http:///portals/0/documents/kxpj.

[9]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Z].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科 技 统 计 报 告: 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R&D活动分析[R/OL].http://.cn/tjbg/gdxx/documents/2011/20120214.htm

[11] 明炬.高校基础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9).

第5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统计工作 方法和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统计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总体上能满足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科技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需要。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对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立足国情,借鉴国际通行统计规则,进一步统一规范和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

1、我国科技服务业统计的现状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统计机构不够健全,统计力量较为薄弱,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尚待提高,且统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等,不仅满足不了科技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困惑。为此,了解现行的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重视和引导就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

(1)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由于未把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放在正确的位置,思想认识不到位,且统计对象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关的数据比较繁琐,客观上造成了统计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阻碍,因而在具体的统计、调查过程中存在一些应付了事、不够认真的情况,最终结果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

(2)统计条件不够健全。因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未被真正重视,其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没有落实到位,有些部门采取了对付的办法,没有领导配备与任务相匹配的服务业统计人员,缺少切实有效的统计保障措施,形成不了统计工作环境,缺少统计工作正常的工作条件与基础。

(3)统计制度不够全面。由于我国科技服务业统计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专业较多,统计制度不够完善,统计范围不很明确,统计渠道比较笼统、模糊,统计口径标准不统一,没有实现全行业统计,难以准确、及时地反映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

(4)统计对象不够配合。由于科技服务业涉及的行业众多,其规模、科研实力和经营状况等也是参差不齐,这无疑的就增加了调查过程中的难度,经常会出现调查对象认知度比较差,或者给予的信息不真实,有时甚至会出现调查对象不配合的情况。

(5)数据库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受科技服务业统计的工作性质所决定,数据库是统计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有些部门的数据库尚未建设或者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现为随意性太强,没有全面准确的量化数据,难以准确、及时地反映其历史情况、最新状况和科技、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这就很难对其相关行业做到全面科学的分析。

2、完善创新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

科技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既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又能对于政府制定规划和科学决策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思想认识要到位。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从推进科技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度来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加强对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重视是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任务。按照领导挂帅的要求,群策群力,快速、高效地组织开展服务业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全省服务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不断强化措施,确保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总之,必须全力以赴、强化实施、强力推进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

(2)各项保障要落实。科技服务业统计是一项经常性的、要求很高的统计工作任务。各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业统计工作环境。切实加强对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领导配备与任务相匹配的统计人员,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用有效的工作机制来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为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统计制度要创新。创建新的统计调查制度、统计分析和研究方法。针对对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工作范围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晰的状况,明确对统计工作内容范围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按照国家的相应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结合被统计对象的具体实际情况,促进该行业统计工作理清思路,借鉴一些统计方法的成功经验、理念,应用到一些范围界定不是很清晰的统计行业中,使统计范围朝着清晰、明朗、规范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的提升统计工作的精准和效率。

(4)数据库建设要完善。充分地借鉴和发挥数据库本身的优势,开发科技服务业统计网上直报数据采集平台,编制调整数据处理程序,使其能够信息内容可靠、部门相互衔接、动态更新快捷、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对科技服务业统计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除了可以准确、完整的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数据之外,还要能够充分地了解国际同行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科技服务业能够做到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此外,还要加强对科技服务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注重专业学习研究,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选拔统计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其业务水平外,还要把工作态度、道德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结语

随着科技服务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放眼未来,科技服务业统计的投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统计基础需进一步夯实,统计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统计体系需进一步规范,数据质量监控需进一步强化,统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统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积极探索优化科技服务业统计的工作方法、创新统计制度和规范指标体系将会任重道远,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贾蓓妮.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特点与未来发展的思路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0(11).

第6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1 韩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曰本在1910年至二战结束前一直统治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实行“北工业、南农业”的政策。韩国作为经济落后的农业国,现代科学技术几近空白。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90年代末,被称为“亚洲最具技术经济实力的经济体制之一”。如今韩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2010年,韩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时隔3年再次突破2万美元,对外贸易额接近9000亿美元,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第九大进口国;创造贸易顺差417亿美元;外汇存底近3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韩国在139个国家中排名第22 位气“汉江奇迹”为世人瞩目,而韩国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韩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 科技活动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韩国科学技术水平很低,在美国的援助下进行小规模的生产活动。各种学会、研究所相继成立,科技活动慢慢起步。

20世纪60年代,韩国颁布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重点发展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经济,通过引进生产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1962年,韩国颁布振兴科学技术五年计划。成立中央政府直属的科技部(MOST)(1967);韩国科学技术研究 院(KIST)(1966);颁布《技术引进促进法》(1960)、《科学技术振兴法》(1967)。1966年成立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高新技术研究。1967年设立科学技术处,加强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调整工业技术结构,加大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力度。

1.2 科技活动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韩国进入产业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出口导向型”政策使韩国加大了对外经济的依存度,加之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韩国加快了产业技术自主化的步伐。韩国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力度,重点发展石化、机械、钢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1971年成立韩国科学院,1973年建立“科学园城”大量移植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据《韩国科学技术年鉴》(1979)记载,相继建立了许多研究所。如:韩国船舶研究所(1976)、韩国核燃料开发工团(1976)、韩国通信技术研究所(1977)、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1976)、韩国海洋开发研究所 (1973)、韩国太阳能研究所(1978)等。这些研究所对韩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韩国政府颁布《技术开发促进法》,规定“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1974年出台《新技术产业化投资税金扣除制度》,1977年制定《科研设备投资税金扣除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1.3 科技创新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韩国以引进为主的创新体系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是由于以重工业为中心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二是由于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技术、市场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技术的成本不断提高。于是,韩国政府变“贸易立国”战略为“科技立国”战略,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制定《产业技术研究组合培养法》等,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研究。1982年启动《国家研 发项目》,为韩国本土研发奠定了基础。韩国1988 年成立由副总理任委员长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同时升级科技处为进入内阁的科技部。这一时期 科技政策的重点是加强本土研发能力建设。

1.4 高科技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曰益突出,高科技本身也成为重要的贸易对象。韩国确立“科技立国”战略,从引进吸收阶段,逐步过渡到自主研发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政府颁布多项创新措施,用创造性发展战略代替模仿性发展战略。如,《科技创新特别法案》、“科技创新五年计划(1997―2002)”、“高级先进国家(NAH)研究与开发计划(1992) ”以及“创造性研究计划(1997) ”等。 1993年制定“技术开发战略计划(G7计划)”,旨在到21世纪初使韩国科技达到世界上七个先进国家(即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水平,特定领域的核心技术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准。为此,韩国将R&D经费从1991年的占GNP不足2%提高到2001年的5%。1990年实施《尖端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五年计划》,1995年颁布《面向201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2000年《2025年构想: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01 年韩国政府推出为期五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5年《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现创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计划》,系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2 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及其特点

韩国经济的腾飞缘于它实施了 “科技立国”战略和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20世纪80年代之前,韩国政府完全主导科技创新。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由“民间主导”逐渐替代“政府主导”,科技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也从原来的“全面主导”向“政策引导”转换,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指导作用依然是决定性的。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是科技政策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也是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劳动力素质提高、重视自主创新的过程。

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战略是通过技术的引进-模仿-改进-创新,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世纪60年代,政府鼓励企业直接引进成熟技术、科研部门引进专利技术进行创新研究;70年代,以经济手段鼓励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的重点转向钢铁、造船、机械、电子等领域;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官、产、学、研分工合作,重点转向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90年代,强调自主创新,研发重点转向微电子、生物工程、精密化工、 新材料等产业。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按照政府的规划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为贯彻“科技立国”思想,为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机构保障,韩国不断提高科技部门的地位。2004年修订《政府组织法》、《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升科技部长为副总理级,成立了由总统担任委员长的国家科技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 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及创新政策等。将原来分散在有关部委的各项科技政策及国家研发预算管理,统一交由科技部执行,增强了科技部的地位和管理权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枢机构。

韩国是政府主导型科技创新的典型国家之一,其主要特点如下。

2.1 政府在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韩国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科技发展道路,政府从宏观上把握和调控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韩国高、精、尖、 新科技的起步和发展都是在政府的积极筹划下实现的,显示出政府强大的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力量。

一是政府通过立法为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保护民族工业,规范、引导、促进科技创新,建立高效的研发体制,鼓励技术创新。

20世纪60年代,韩国颁布《外资引进法》,保证引进技术的质量,减少重复引进;70年代,韩国制订了《技术开发促进法》,大力支持以核心产业 技术为重点的研发项目;80年代,民营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90年代,韩国制订了《科学技术振兴法》,设立科技振兴基金; 2001年颁布《科技框架法》,包含29种法律。韩国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大约有90个,如:“原子能 法”(1959)、“国家科学技术促进法”(1967),“工业技术开发促进法”(1972)、“特定研究机关育成法”(1973),“技术评估法”(1973),“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1986),“基础科学技术促进法”(1989)、“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法”(1994),“协同研究开发促进法”(1994),“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1997),“促进技术转让法”(2001),“科学技术基本法”(2001)等。完备的科技立法使韩国科技创新活动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法制环境中,为实施科 技创新战略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环境。

二是对引进技术进行控制和考核。韩国政府只允许引进关键技术,利用审批和评价系统跟踪考核 重大引进项目,每项引进技术都配有相应的消化吸收目标。

韩国政府通过立法对高新技术产品实施政府采购,如《科学技术促进法》、《科技振兴法》、《政府合同法实施细则》和《关于特定采购的的特殊实施规则》等,规定对尚处于市场发展早期需重点扶持的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在性能相近的情况下,即使价格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政府仍应优先采购。

三是韩国政府实行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研发投入长期保持快速增长。韩国1962年R&D投入21亿韩元,占GDP的0.28%,1980年只有3.2亿美元,占0.56%,但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R&D经费增长迅速,1997年R&D占GDP的2.7%,2004年为22万亿韩元(约合190亿美元),占GDP的2.82%,2005年达到24.1554万亿韩元(约236亿美元),居世界第8位,为1980年的114倍,年均增长率20.9%。R&D总支出在过去40年中平均增长8.3%。韩国2005年R&D占GDP的 2.99%,高于美国(2.68%)、德国(2.49%)、法国(2.16%)等主要发达国家,略低于日本(3.13%)。同时,韩国基础理论研究在研发投入中占14.5%,科技发展有充足的后劲。

2.2 企业是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中自主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韩国技术进步受益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甚至超过政府成为研发投入最多的主体。韩国政府采用法律手段鼓励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中小企业之间联合研发、大企业单独研发,使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联系更加 紧密。韩国企业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了个人和企业进行有效学习,同时,使这种学习能力经过累积效应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韩国的企业拥有一大批 优秀的企业家,他们能够组织企业的技术学习活动,并为技术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因此,韩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充当了自主创新的生力军。1967年起,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科学技术振兴法》和《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法》等几十项鼓励 科技创新的法规。同时,设立“技术开发资金”和“技术开发预备金”等基金,为研发活动提供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提高了创新主体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3 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中“官产学研”良性互动

韩国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政府、高等院校与公共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结成联盟,紧密合作。

政府倡导鼓励“官产学研”良性互动,并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其创造稳定的前提条件。1973年韩国修改《产业教育振兴法》,把“产学合作”写入该法。1994年韩国颁布《协同研究开发促进法》,鼓励企业、大学及政府研究机构相互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修订《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把产 学研合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自1994年起,韩国科学财团每年为产学研合作研究提供15亿韩元(约175万美元)经费。官、产、学、研合作研究的 机制,加快了知识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韩国官、产、学、研合作体制的最大特点是研究以满足企业生产为目的,除部分基础性研究外,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课题都必须来自企业一线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成果都必须 能够迅速转化。政府规定大企业必须设立R&D机构,中小企业联合设立R&D机构,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技术研发。韩国企业与政府的R&D投资比例从1976年的22:78,到1982年到50:50,到1994年到84:16,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3 韩国科技创新中国家制度安排的特点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韩国凭借政府的科学计划和有效组织迅速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国家制度安排的特点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

3.1 确立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战略

韩国采取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采取引进、模仿、创新的发展方式,只用了一、二十年,就成为新兴发达国家,实现了本国经济技术的飞跃发展。其特点是:科技创新战略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确立符合国情的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科技政策有机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政策。积极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吸收外 国先进技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3.2 建立政府主导的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

韩国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其特点是:由政府直接领导的科学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组织和协调全国各级科研机构的工作,安排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实行集中的科技咨询、审议体制。重大科技开发项目都由国家确定,并大多由官办科研开发机构承担;官办研究机构和公营企业不论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还是在自主创新方面都占主导地位。

尽管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较强权威性与主动性,但其手段与途径主要是制定政策与出台相关法律,其出发点都在于推动、扶持、支援而非限制或直接干预,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规范、引导、监督与资源整合。政府作用的特点是注重创新基础建设,着力于创新主体的培育、创新制度的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重点资助、协调解决创新主体力所不能及的问题。

3.3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再到商业化的过程。企业作为资本投入主体、利益享受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韩国政府逐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为使企业明确技术创新方向,政府及时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经济发展目标;二是为帮助企业降低研究与开发费用,政府多方提供支持;三是为企业技术创新培养人才,政府高度重视、 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是主体,形成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创 新体系。

3.4 建立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体系和教育支撑体系

第7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应用;案例

[引言]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通过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结构分解,每个工程都会分解为很多的重要子工程。分项工程有:溢洪道防护墙加固、主堤坝灌浆等;子工程比如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就包含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砼浇筑工程等等,这些子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所以说,施工技术的管理作用于施工的关系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管理好各分部分项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下面是关于几点我在某中型水库的做工程的事例,以及一些观点。

1、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重点和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施工特别是中型水库水利工程的施工都面临着原先建筑物的加固和受力条件的改善问题,而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在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在工程施工特别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着巨大潜力的应用。实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及施工技术管理实践表明它能有效地满足加固改善原有建筑物的目的,也能有效的在工程项目彰显其科学实效性质。其实际应用中一般要结合GPS定位测绘技术,并根据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做好了各项参数的记录,从而更好的实施好水利工程管理。

2、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应用的分析

该技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式的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3、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应用的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科学地施工,且如何在安全度汛中施工尤为关键。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将技术完全应用于围堰中,才能保证堤坝的安全稳固。

4、案例分析

4.1 水库堤坝迎水坡的混凝土浇筑

有一中型水库,建于60年代中后期,设计库容1000万立方,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原因,其迎水坡的构筑体主要是:在夯实均质土面上铺不甚平整的花刚岩。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现迎水坡浇筑混凝土,令表面光洁平整。迎水坡长度是280米,面积是1050平方米左右。以下是工作流程:①设计混凝土砼板②在坡脚砌矮墙③平铺细沙石④砌筑混凝土砼板⑤修平缝隙,并上铺防护膜⑥对混凝土坡面浇水⑦工程验收。本次工程共用C15水泥25吨,细沙石900立方米,防护膜1300平方米。混凝土砼板的设计规格是(长方体):长0.8米、宽0.6米、厚度0.04米。共需此砼板2300块。坡脚短墙是高0.9米,厚度是0.06米。铺垫细沙石厚度是0.6米。此次工程共动用20个人力,52个工作日,还有一些小型机械等。只有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到严谨、细致,还要制定科学、效率的施工计划,才能达标完成工程,为水利工程体发挥出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4.2 溢洪道两侧砌筑防护墙

溢洪道设计高程是:32.40米,主干道长1050米,渠道宽4.2米。此次工程是清除淤泥,渠底实现硬底化;在主干道两侧砌筑防护墙。此项工程由某水利工程建设公司投标竞得。本单位作为该工程监理公司的第三方。我作为监管员之一,记录了此次工程的从施工至竣工的概况。

1>清淤工程

此工程共动用了50吨钩机2台,分别在主干渠道口与渠道尾,逆向施工。而动用了3台大型汽车运输淤泥,来回共有126车次。该工程完成共计43个工作日。

2>防护墙与硬底化

此工程共用去方石1300立方,c15水泥660吨,细砂7200立方,以及2台大型搅浆机等。工程完成共用132个工作日。该水库属于中Ⅱ型,但由历史原因形成其在设计上有一些施工技术上的不足。以下是几点新的施工技术的要点:

①溢洪道地基渗流控制的施工措施:消除坝体溢洪道地基渗流,防止有害的浮托力产生,对设置在坝体上的泄槽的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设计要求,除采用常规的工程措施,如强化止水结构、加强趾板灌浆外,更应强调缓坡段泄槽底板下的排水及坝体的总体排水的施工措施。该水库坝体溢洪道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坝体的排水能力,在坝底部靠近河床部位填筑强排水体(粗料堆积区),厚度12m,并与坝体溢洪道相通。(2)缓坡段位于岸坡基岩之上,其泄槽底板及导水墙下设置网格排水沟,沟内回填粒径2-4cm砾石,这样形成的横向排水有利于消除泄槽地基的渗水。施工中部分区段由于地质因素出现超挖,该部位排水沟用浆砌石砌至设计高程,再回填砾石,这样超挖部分就可以一次浇筑。要选用渗透系数较大的埋筑材料,才更好的控制渗流。

②泄槽底板砼浇筑:坝坡段泄槽底板坡比I=0.65,是溢洪道施工的难点之一。由于坡度陡,人工直接抹压不可能,如果采用覆盖模板的方法分仓浇筑,则不可避免的有模板缝造成的表面不平整不光洁,影响泄槽底板表面的光滑度。应要采用滑模技术浇筑。滑模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滑模缓慢提升,下部砼接近初凝,砼更容易成形;2、滑模下部设有人工抹面平台,便于砼收光收平。该水库溢洪道坝坡段在28.77和28.78高程处各有一道掺气槽和阻滑板,且阻滑板上部有高10cm的挑流坎,给模板滑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施工中采用的措施是滑模“过桥”技术,用150×150方木桁架支撑,方木上部钉钢板作为滑道,滑模通过木桁架后及拆掉该桁架,再将滑模下滑至阻滑板位置,之后重新浇筑上层泄槽底板砼。

第8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对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电力技术研究院和昆明供电局三个部门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向三个部门共发放问卷123份,并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20份。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综合统计分析和交叉对比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科技创新体制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科研经费合理配置机制、自主创新转化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创新激励机制。

(2)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因素,从员工方面来看是: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合作、认真态度、敬业精神。从公司方面来看是: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

(3)科技创新文化中最主要的主题词是: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

(4)科技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争先创优、团结协作、不断学习、恪守诚信、尊重个性、容忍失败。

(5)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应当突出的子文化是: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学习文化、安全文化、诚信文化。

(6)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领导机制、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制订标准、严格考核。

调研结果分析

1.科技创新文化要解决的问题

(1)在创新文化意识方面,强化员工创新意识,鼓励主创精神、团队精神,营造企业创新动力机制赖以形成和高效运转的创新环境,真正形成文化技术进步、创新成果实现的推动力。

(2)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体科研力量形成“合力”,以技术优势保障科技发展。

(3)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制度、规范、标准保障科技创新全过程,促进创新发展。

2.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的重点

(1)文化理念。要以南方电网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南网发展方略为前提和指导,将南网文化根植于公司科技创新文化培育中,注重文化的融合性、传承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体现“个性化”,充分挖掘云南电网自身特点,提炼特色文化理念。

(2)文化体系。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这四个子系统构成了科技创新文化由表层至深层、由理念到执行的有序结构。理念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信念;制度文化是理念文化付诸实践的主要载体,也是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规范,对科技创新文化的贯彻与实施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是科技人员精神面貌、工作风格、综合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既要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行为准则,也要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形象展示。

(3)文化要素。创新、人才、学习、合作和责任是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的关键要素。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不断学习是持续创新的保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打造科技创新团队精神是科技创新成就的保证,而责任意识则是对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

(4)强化实践。关键在于将制度文化与形象文化、行为文化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行为完善制度,搭建执行体系宣贯践行科技创新文化,将文化转化为员工的行动准则和自觉行动,并建立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将文化融入管理、切入业务、植入行为,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②

科技创新文化培育思路

1.目标和原则

(1)一个定位。科技创新文化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发挥的关键,要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和责任心的作用,并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和开放、宽容、交流、合作的风气,形成鼓励个性发展和奋勇争先的机制,使科技创新活动进入良性循环。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与科技创新文化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实现云南电网“全国行业科技领先”的科技发展目标。

(2)一个目标。以理念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支撑、行为文化为基础,全面培育和打造云南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努力探索文化落地的实践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文化“率先探索,南网领先”的建设目标,为云南电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3)六个注重。坚持“六个注重”原则,即注重创新理念、注重文化传承、注重团队精神、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借鉴、注重践行实效。

2.理念文化提炼

(1)科技创新宗旨:依托“两型两化”,支撑“两个转变”。

(2)科技创新使命:提高科技水平,驾驭现代电网。

(3)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

(4)科技创新核心价值观:

1)创新观:尊重个性、容忍失败、自主创新、引领未来。

2)学习观: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化。

3)人才观: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支撑发展。

4)合作观: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整合资源、攀登高峰。

5)责任观:敬职业、守诚信、优电网、促和谐。

制度文化培育

科技创新制度文化的培育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培育、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和合理流动的角度入手,在现有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的创新、学习、人才、合作、责任等核心理念的要求出发,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角度来梳理和补充科技创新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和管理办法,作为科技创新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

1.完善科技创新领导体制

完善和加强科技创新一体化推进的领导体制和科学决策有效推进的管理体制,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领导和决策,在科学决策、高效操作指导的基础之上充分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强化责任力,以协作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综合能力。

2.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在公司层面,打造科技创新项目、资金、人才和知识管理平台;在技术分公司层面,打造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育平台;在基层生产单位层面,打造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形成分工合作、协同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针对科技创新“科技领军人才、技术专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营造“科学评价、发掘人才、合理使用、有效激励”的人才工作氛围,分别制订各类人才的发展规划和培养、选拔、评价、使用和激励办法,为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标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4.完善学习机制,打造创新团队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管理办法和培训目标考核办法,倡导“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鼓励全员学习,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团队”。

5.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从科技项目的产生、论证、立项、储备、过程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到验收、鉴定、评奖、后评估、推广应用等闭环的管理模式,形成高效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体现科技创新“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成果转化”的强烈需求;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把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与人才评价激励结合起来

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激发创新活力,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将科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体现科技成果创造者的价值和利益。

7.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交流机制

以科技项目协作和科研协作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强各部门、各体系的内部联系,发挥协同效应,以协作效应形成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以公司学术委员会和科技项目管理委员会为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信息及技术交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著名的电力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及合作,加强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

8.切实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严谨对待科研,杜绝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科研成果,严禁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对违反科研职业操守的学术不端行为给予严格约束,形成“严谨科研、诚信科研”的学术氛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公司自主创新水平。

形象文化培育

从云南电网科技创新的实际出发,形象文化建设要通过科技创新突出成果展示、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建设、先进模范人物表彰宣传、先进单位表彰宣传、CI策划等方式进行,通过科技创新工作和人物的典型示范、塑造宣传,全面打造云南电网科技创新形象,促进电网科技发展。

1.科技创新突出成果申报和展示

在公司层面建立科技项目和成果管理办公室,积极组织国家和云南省两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南方电网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积极组织结题科技成果参加国家、云南省和南方电网的科技成果奖申报,通过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专利奖、南方电网科学技术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等突出成果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展示公司科技成就和实力。

2.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和基地建设

要以国家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建设为龙头,围绕八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全面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和示范基地,加大示范平台和基地的人才及资金投入,提升示范平台和基地的成果产出;加大示范平台和基地的宣传力度,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先进模范人物、先进单位表彰宣传

通过年度科技创新十大人物、年度科技创新最佳成果、年度科技创新最佳单位等称号的评选和表彰,全面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工作。

4.科技创新CI策划

第9篇:科技创新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管理创新;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的客观规律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对科技管理创新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在突出重点基础上务求实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加强统筹协调,以整合科技资源实现共享。建立科技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调控作用,这对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管理创新是一种体制创新,在管理上采取市场机制作为科技资源的配置手段,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控,与产学研紧密配合,以及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使科技资源以更为合理的形式结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组合体。科技创新是要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作为重要条件,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技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信息化视域下,科技管理创新就要以促进科技发展为目标,妥善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做好保障工作,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不仅依靠相对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调整,这样才能促使科技管理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制约科技管理创新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

科技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可能会对科技创新造成一定影响的问题。

2.1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尽管科技管理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如停留在只注重投入产出、科研计划、组织以及协调科研中各种关系和工作的管理模式上,放缓了科技创新的脚步。所以,科技管理模式要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就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原始创新,才能促进科技发展和进步。

2.2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不足

在现行的管理及考核评价机制上鼓励创新的机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科技管理创新意识的发展,不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科研机构间交流不够,科研力量分散,资源整合率不高的传统科技管理方式,对发挥科研优势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3科技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进步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形成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在科技管理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前沿动态了解不够深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管理手段在工作中的应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

3.新时期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路

3.1建立适合于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源是市场需要。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市场对各类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研机构对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要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适应科技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要逐步引进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应用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关键作用,企业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对于某些技术以及寻找市场利润的愿望,都会使其实施创新行为。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及管理者给予重奖,充分调动优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体现知识的巨大价值,鼓励科研人员不断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3.2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

具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科研经费占GDP比重不高,而在发达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才能带来竞争优势,因此要提高竞争力,就要适度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投入经费用于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尤其是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遇到资金困难的情况,科技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协调银行贷款,并在科研项目支持上予以倾斜。

3.3建立科研人员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人才,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尤其是市场经济需求,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加大对研发应用技术的支持力度,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制度,调动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建设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机制。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可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对在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及管理者予以重奖,尽可能地保护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要制定比沿海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入更为优惠的政策,在工资、职称评审、住房等方面给予引入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极大方便,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不断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发挥出科技创新发展的潜力。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政府为主体,创造吸纳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以项目带动投资,以科技研发求发展,以事业发展吸引留住人才的良好局面。留住现有人才,引进外部人才,通过有形资源与智力资源紧密结合,使我省成为招贤引智的人才聚集高地,通过人才优势带动科技发展,不断创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同时,也要调整高校办学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为重点,集中力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部分企业劳动技能较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变为生产力,一流设备和原料只能生产出二流或三流的产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造成很大浪费。因此,必须提高在岗职工的业务水平和从事高新技术生产的劳动技能,加强对在岗职工的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在岗职工参与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能力。通过适度有效的管理制度创新,针对不同情况,创建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产生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科技引资力度,发挥科技创新潜力,不断推动科技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将全社会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并对科技管理机制不断优化,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平,刘刚海等.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