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

第1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舞台美术教育 实验戏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45-02

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我国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内,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教育体系,有导演、表演、视听语言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与基础知识等内容。在学术中,“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名字被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与国外的“演出艺术设计”相对应,国内的舞台美术教育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苏热潮之后,进入稳步发展的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学生就业仅围绕国家与地方院团以及电视台等地,全国也只有不到十家院校开设此专业,如今国内近四十所高校都有戏剧影视美术类专业,发展极其迅猛,但是显现出与社会行业的对接有效性不足,造成一方面剧团以及戏剧研究所缺人才、缺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差、无市场的局面。四川美术学院作为全国美术院校中率先开设“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西南地区舞台设计的领先专业,需要通过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形成对自我专业的重新审视与发掘,而针对“实验戏剧”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是我们尝试的探索方向!

“实验戏剧”课程群建设主要是在借鉴其他院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经验和凝练四川美术学院自身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课程建设思路和理论框架,“优化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整合要素,突出特色,凝练改革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高年级课程建设及目标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和艺术观念的培养,探索本学科多元发展我的道路,促进专业美术学院内“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努力达到本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育模式都以戏剧或影视的综合学科为主,不仅设置了舞台设计,还包括舞台化妆、舞台服装、舞台绘景、舞台技术、演艺影像设计以及艺术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和完整,因培养目的不同,我院借鉴其一部分课程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专业建设,解决了课程的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课程体系,弥补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诸多问题,还利用课程群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完善,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培养“将理论转化为文化艺术生产力和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区别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教育,完善戏剧影视学类应用型学科教学模式。

国际上诸多国家的舞台美术教育同样值得借鉴,例如意大利,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就设置在美术学院内,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顺序性,意大利的舞台设计专业比较注重于技能训练,并十分注重案头工作,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四年学习全部跟随所选导师,部分课程实验性强,在创作上手段和风格上比较多样。而日本的多摩艺术学院艺能美术科的学生则要具备掌握不同于以往三维性设计的时空观和方法论,每年进行两次公演,强化技术能力,提高实战技巧。美术学院内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有其有利的方面,由于与绘画、雕塑、装饰美术同属造型艺术范畴,各专业学生较易交流、沟通,相互影响;当然,短处也显而易见,例如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容易接触到演员和导演,极少舞台经验和戏剧知识。我院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就是弥补国内国际在戏剧影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上的短板,以创作实践带动基础及专业课程,在应用中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面向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新优势和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方案进一步适应重庆乃至全国演出艺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打破盲目借鉴戏剧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发展瓶颈。以实验为突破、技术为核心,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变化:

一、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影视动画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与促进技术发展为目标,通过开设实验戏剧教学,整合共享各方资源,以学生培养为核心,聚焦视觉与实验在教学中的发展融合,致力于研教结合、寓教于研的实体联盟,以美术学为源,以戏剧学为本,以视觉设计和戏剧美术设计专业转型,强化空间创意、舞台制景、影像表现,戏剧编剧与导演等学科的演出艺术实践,将戏剧表演与导演课程同艺术设计课程与策划管理课程进行有机搭配与组合,形成以实验戏剧展演为成果的特色课程群,从而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二、构建了演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为培养演出艺术行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通过跨界交叉与融合,构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在专业维,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转为行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交叉协同培养;在国内维,由师资、教材引入为主的院校合作与实验戏剧双年展项目为教学、科研、组织、评价全方位的跨区域协同,提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了“大视觉艺术空间场”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

以学生、教师共同开展“大视觉艺术空间场”的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找到了自身专业定位同培养工程人才最佳契合点,形成实验戏剧课程集群、创新力量自发组合、共同投入资源、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的成功模式,以视觉协同实验进行课程设置与项目实施,将“大视觉”作为自身学科特色的发展方向,以“空间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与就业的标准,在实践中求突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这些改革和举措带来的变化弥补了学生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根本问题,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戏剧学院内,戏剧学院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演出艺术形态,有导演、表演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体系,学生对整体观演空间和配合协作有基本的认识,作为美术学院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弥补学生的戏剧观念,依托戏剧影视学的系统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如此,学院还针对之前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中,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强化综合表演与视像戏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参照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以及话剧、戏曲的培养体系,而是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

第2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一、目前学生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的传统戏曲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既有国家资助的精华戏曲,又有饥不果腹、靠摆地摊维持生计的百姓戏曲;既有高达戏曲硕士的高级表演人才,又有没上过几天学的草根戏曲演员,可谓繁华与衰落同在,高调和低曲同唱。面对戏曲,学生既有机会步入高大尚,又有可能错失年华,进入生活的低层。这种两难选择,就是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困惑。纵观这些学生,专业基础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同。既有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又有读了几天小学的学生;既有农村学生,又有城市学生;既有学过一点戏曲基本功的,又有一点戏曲专业基础都没有的孩子,文化知识差别距大,戏曲专业基础差别更大。

调查学生学习戏曲的原因,有的学生文化课差,没有考大学的希望,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戏曲,掌握一门技艺,求得将来安身有本。还有的学生家长知道当前社会及戏曲院团有人才的需求,让孩子学习戏曲,以求将来有谋生的手段。当然,也有确实喜欢戏曲的学生,愿意投身于戏曲行业学习戏曲,但这样的学生只是少数。由此看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学习戏曲都是被动的。

综上所述,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大,素质差别大,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愿望不同。虽然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职责和愿望,但当前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接受信息的宽广,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艰难。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再制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戏曲理论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就戏曲理论教学做出探索。

二、戏曲简史的教学

中国戏曲史是戏曲专业首先上榜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这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培训优秀的戏曲人才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戏曲简史是戏曲理论课的首选课程。该课程既能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戏曲所走过的历程及戏曲的基本历史知识,又能引导和诱发学生了解戏曲,理解戏曲,热爱戏曲。

讲授中国戏曲简史,要把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线索、脉络勾画出来,有重点有主次,侧重近代戏曲的形成和繁荣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增加地方戏曲的内容,尤其是增加学生所学剧种的内容。这样把国家的戏曲史与地方的戏曲发展结合起来,既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性,又提高这门课的趣味性,还提高学习效率,可谓一举三得。当然,地方剧种内容要精练准确,有代表性,让地方剧种的精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国戏曲史中,代表剧目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剧目是戏曲的终极目标,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了解剧目,既是戏曲史的内容,更是在中华民族成长的故事中,了解中国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民族的优秀品德,增强民族的自豪感。特别是中国戏曲史中的春秋战国剧目、三国剧目、杨家将剧目、优秀的民间故事剧目、优秀的神话剧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承载体,是民族的根源。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剧目,既是戏曲史的教学内容,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三、文艺常识的教学

文艺常识的教学目的是让戏曲专业学生掌握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感悟理解艺术的共性,为学生的未来打开多扇发展的门窗。“中国戏曲从孕育、形成到繁荣昌盛,在艺术形态上始终坚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观念……”所以,戏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主要是话剧、歌剧)、电影电视、舞蹈等艺术门类,充分掌握这些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更好地理解戏曲。在此,要有选择地加强戏剧艺术中的话剧和歌剧知识及电影电视的教学份额。因为话剧和歌剧与戏曲是相邻艺术,电影电视也与戏曲相邻,且电影电视在当展迅猛,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流,让学生了解姊妹艺术的知识和艺术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戏曲专业。这门课程应该以作品分析理解文艺常识,以作品归纳理论。

四、艺术作品欣赏课的教学

戏曲理论课虽然对学生学习戏曲非常重要,但理论毕竟只在案头桌前。要深刻理解戏曲理论,应该有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验证理论。但对于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戏曲艺术,对戏曲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开设艺术欣赏课,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达到感性与理性同时升华。

艺术欣赏课要展示作品的门类齐全,既要有姊妹艺术,如京剧、越剧、评剧等戏曲,又要有兄弟艺术,如话剧、歌剧、舞剧等;既要有历史剧,又要有现代戏;既要有喜剧,又要有悲剧;既要有电影,又要有舞台剧。涉猎的作品要多,门类要丰富。这门课程柔性大,可在早晚课进行,也可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但必须有课后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特色和內涵,寻找作品中的细节和感人处,开发学生的潜力。

五、综合分析

因为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差异很大,所以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戏曲理论课应该从基础内容开始,逐步推进。

1.教学过程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所有的戏曲理论课与艺术作品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比如“三国戏”,《长坂坡》、《汉津口》、《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等,要把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知识及时代背景讲给学生,还可把这些戏的戏曲常识讲给学生,使“三国戏”的知识丰满厚实,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讲爱情戏,有《西厢记》、《梧桐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西厢记》可以把这个戏的背景资料,如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山西的戏曲资源等介绍给学生。以剧目带知识,把戏曲史、戏曲常识、文艺常识、艺术作品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感性带动理性,形象带动抽象,增加知识量,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道德标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戏曲理论课与学生所学剧种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佳。虽然学生初涉戏曲,但对他们自己所学的剧种怀有感情,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学生热情高涨,感情更浓。戏曲理论课应因势利导,加大地方剧种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优秀成熟的地方剧目。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地方剧种的特殊知识,最主要的是把戏曲理论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

第3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一方面,出于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和吸引生源的考虑,学院在宣传与具体举措上都加大对专业课重视的重视程度,如增加专业课课程种类和专业课课时,想方设法给学生和专业课教师提供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武、展示技能专长的机会,加大专业优势和取得相关荣誉的宣传力度等,相比之下,语文教学则处于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境地。

另一方面,正是在这种氛围影响之下,让学生也感觉语文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行动上更加忽视语文学习,加之大部分高职生语文基础原本就很薄弱,这一切都使得语文境地雪上加霜。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戏剧教学的态度和看法,笔者设置了一份戏剧调查问卷,对临沂职业学院工程系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一半多的学生认为学习戏剧有意义,但戏剧仍是四大文学体裁中最不受学生们欢迎的。学生们接触戏剧作品的渠道主要是来自课本中选编的戏剧作品,很少有自己主动去接触的。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戏剧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单纯地讲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应试教育的模式和高考导致功利性的追求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学习,而戏剧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日渐浮躁,而戏剧学习需要静心潜修,学生们不愿意按部就班地学习戏剧知识;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很难对戏剧产生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没有兴趣,戏剧教学不受学生欢迎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戏剧教学的尴尬状态,但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的发展和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戏剧与人类的全部生活丝丝相连,我们经常说“天地大戏剧,戏剧小天地”,“生活大舞台”,就可以看出戏剧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演员,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现代社会是一个重视沟通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不仅为自己考虑,还要为别人着想,否则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如果我们进行一下角色互换,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间互换角色,或许能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强团结;与父母互换角色,或许能够使你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代沟。从整体上看,使用这一戏剧手段能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能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温暖,能使整个世界变得更有人情味。

我们在研究中实践中深深感到,就像东方人的肠胃未必能吸收牛奶丰富的养分一样,别人那里好的经验方法、教学模式未必就能为我所用,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改造和创造,与学生实际相契合才能发挥好的效果,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心理特点、学业基础、爱好倾向等等都是我们在研究实践中要考虑的。

根据戏剧本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取了一些方法进行教学,比如:

1 角色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戏剧创作出来主要不是供人们阅读、欣赏的,而是要表演给人看的,对于戏剧来说,表演法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前苏联伟大戏剧家康・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的“行动”一章说:“在舞台上需要行动。行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戏剧’一词在古希腊文里的意思是‘完成着的行动’。”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悲剧是行动的模仿”。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表演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会戏剧的特点,理解戏剧冲突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意识。

在课本剧演出完毕后,教师应趁热打铁,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观后的感受,如对表演的评价,通过课本剧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等等。也可让演员们谈一谈自己表演的体会和收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作品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 改编剧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为学生改编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对学生来说改编戏剧毕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写作行为,它意味着从错综复杂、相当混乱的素材中挑选出有用的东西。他会有许多困惑。

第4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双轨教学;编剧;原创力

2015年,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原创话剧《当归》荣获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成为该届大戏节杀出的一匹“黑马”。话剧《当归》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高校的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源自于剧作本身“扎根生活、关注当下”的创作理念,也是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三年教学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在中国戏剧原创力匮乏的大背景下,在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下,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原创力的话剧编剧人才,为中国原创戏剧危机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这成为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以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三年教学实践情况为例,就当前地方院戏剧编剧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地方院校编剧创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数目众多的地方院校,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编剧人才培养方面却鲜有成绩,不少毕业生仅是获得了一纸文凭,并没有掌握戏剧编剧的基本技能,更谈不上拥有优秀的剧目创作能力。

首先,不少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专业招生人数多,热衷于本专业尤其编剧创作方向的学生却“凤毛麟角”。多数专业学生仅是为能够上大学而盲目选择了“戏剧影视文学”这个艺术类专业。没有热爱,何谈创作?

其次,处在四线城市的地方院校,其戏文专业的毕业生完成四年本科学业时,没有真正走进剧场看过一部话剧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在某些地方,整个学校或城市甚至都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剧场。剧本,一剧之本,是为舞台而创作的文本。如果编剧丝毫不具备舞台演出实践经验,甚至从未进剧场观摩过舞台演出,那么未来的剧本创作无疑是“闭门造车”。

最后,地方院校容易存在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戏剧编剧实践、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培养目标的偏移和错位。由于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师生长期与戏剧艺术发达城市的疏离,与一线戏剧工作者交流的缺失,逐渐导致其戏剧创作热情和能力的退化或丧失。

二、“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2012年12月25日,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潮之下,许昌学院“戏剧表演、教学实验班”的创办正式提上日程。对于“舞台表演”与“剧本创作”课程二合一的教学模式,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任何能够借鉴的案例,只能自己在摸索中前进。

专业教师依据舞台表演、剧本创作规律和教学基本规律,对舞台表演与剧本创作双轨并进的教学模式反复分析、论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实验班的基本理念、具体措施、方法与课程规划。

1、“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

结合许昌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自身情况,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形成“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不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内容为准,而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

(1)互动教学

教师要具有“对象”意识,改变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方式,不再唱“独角戏”,而是与学生全面互动。教学互动并非浅层面的问答、讨论等方式,而是从编剧创作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渗透进去,也就是说,在观察生活、构思剧本、台词训练、剧本写作等环节就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合理组织“教”与“学”的关系。

(2)“全人”的发展

教师应有“全人”概念,将教学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地方院校戏文专业不少学生缺失对自我的认知,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在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中处于一种“迷茫”状态。教师应在教授戏剧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致力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增加自身综合素养的训练。

同时,戏剧艺术是研究人、创造人、展示人的艺术。教师对学生自身认识的开发,开启心灵,使学生能更好的、更全面的、更客观的关注人,了解人生和感受生活。这对于戏剧艺术工作者一生的创作都是有益的。

(3)反思意识。

教师要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阶段性的教学成果来分析、判断教学方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需要改变新的教学手法。“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没有“一本教案教几年”的情况,一旦发现剧本创作或舞台表演在回课时出现进展停滞不前,将会立即反思、分析问题根源,调整教学进度安排。

2、“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方法

(1)集中师资力量,坚持小班授课

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师资力量,优化学生质量。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集中学校优秀的编剧创作型教师、戏剧理论研究型教师,同时聘请具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师共同授课,最大化提升院校的师资力量。所谓的“共同授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几位教师分别排课,而是在同一节课堂上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国内,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并不多见,犹如众多不同部门的戏剧艺术工作者集体面对学生们,开展一种讨论、分析、研究的新型教学活动。它对课程内容设置、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严格的要求,彻底将授课教师拉下讲台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参与、总结学生的创作和表演实践。

同时,校内与校外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也促使双方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不断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地方院校来说,中央戏剧学院特聘教师不仅培养实验班的专业学生,也开拓了地方院校专业教师的戏剧视野,并提升其舞台实践能力。参与“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校内教师在三年的实验课程实践中逐渐成长,最终成为地方院校中编剧实践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来说,参与地方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面对全新的生源,有利于丰富、拓展其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集中师资力量之外,也需要优化学生质量。实验班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分班级、分年级的方式,而是立足戏剧影视文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不分年级、不分专业,通过自愿报名、面试考核的“海选”方式招收表演、编剧方向学生共30人。因此,实验班的学生是有戏剧创作、舞台表演热情的,是有一定戏剧艺术感受力和天赋的,是从地方院校专业学生中挑选的“精英”力量。

学生数量的减少、质量的提升保证了实验班实现“小班授课”的可能性,保证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关系。对于编剧、演员这类艺型人才的培养,是不能通过“粘贴”、“复制”教学内容和方法去大批量“生产”的,而必须是通过“精雕细琢”的小班式授课。学生具有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具有专业指导的精力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编剧、表演的双轨教学模式

剧本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不仅为了阅读,更是为了演出而创作。作为合格的编剧,他必须熟悉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规律,“需要一种实现戏剧于舞台之上的能力,一种将舞台所具有的全部潜在的艺术力放在自己的戏剧创作的思维中,进行统一考虑的能力,更进一步的说来是一种创造舞台,不只是文本形象的能力。”①因此,众多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均开设有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课程,帮助学生熟悉舞台,掌握丰富的舞台表现词汇。

“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开创性地将编剧创作与舞台表演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在同一节课堂上实现两者的并轨教学,以求在舞台上写剧本,在剧本中寻找表演依据的教学效果。在实验班的课程教学中,表演方向和编剧方向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生活观察、剧本构思等前期创作环节;在撰写大纲、剧作写作等环节,由编剧方向学生独立完成;在剧本诵读、坐排或舞台呈现等环节,两者再次合作。任课教师在作业指导过程中,也不再单一地传授编剧或表导演技巧、方法,而是从戏剧艺术本质的高度去解读、分析学生作业。如,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这是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需要编剧、演员在戏剧创作中共同认识的基本知识点。在回课中,编剧参与舞台表演,将会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没有动作性的台词在舞台上是没有生命力的;演员参与文本创作前期环节,将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剧本人物和台词,梳理人物情感逻辑线、行动线,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

编剧、表演的双轨教学模式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全方位地展示给实验班学生,一方面促进编剧与导表演之间的合作意识,让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认识到戏剧艺术作为综合艺术需要集体的智慧,具备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利用编、导、演三者创作中的矛盾关系,迫使三者在争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推进,最终深化对创作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鼓励原创作品,注重生活观察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要求编剧、演员关注身边生活,从熟悉的人、事和生活出发,追求艺术真实,揭示生活真相,旨在培养具有原创力的新生编剧力量。

“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首先摒弃了地方院校常见的“扒带子”排演经典剧目的方式,鼓励戏文专业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生活,打造原创作品;其次,实验班增加观察生活、生活讲述、人物写生等基础环节的训练比例,强化“剧本贴近生活、表演贴近人物”的创作要求。如,在观察生活环节,学习小组成员集体到学校附近的集市、医院、车站等场所去寻找观摩对象,并经过小组内部的分享、讨论后,将各自的观摩对象设置在同一个规定情境中发展情节。在回课中,教师带领学生们解读如何将观摩对象转化为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如何揣摩人物心理动机从而把握人物的情感和行动逻辑线,如何塑造有性格的鲜活的舞台人物等;最后,编剧的原创力需要在剧场舞台上磨练,在观众口碑中检验,在不断的作品修改与呈现中提升。三年来,实验班的学年汇报演出全部为学生自编自演的原创剧目。

(4)周六、周日集中授课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授课时间集中安排在每周六、周日全天,上午5个学时,下午4个学时。利用周末集中授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外聘教师需从北京赶往地方授课,校内教师需完成教学工作量,周末易于教师们协调;2、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0名学生有各自的课程安排,周末易于学生们协调;3、实验班教学模式需要大块时间段集中授课,周末易于授课教室的安排。

三、“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教学成果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在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取得一些教学成果。

实验班自2012年12月创办以来,每学年都如期举办一次专业汇报演出,演出剧目均为学生原创,演员、舞台监督、舞美设计、灯光、音效以及服装造型等职务均由实验班学生担任,是对全年教学成果的一次“大阅兵”。

原创话剧《当归》的创作和排演是对“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教学成果最极致的展示。《当归》编剧为地方院校的专业教师张晶晶,导演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晓凡,两人均为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当归》演员以及幕后工作者全部为实验班学生。

2015年5月,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凭借原创话剧《当归》在首届河南省青年戏剧节上荣获青年戏剧节的“银象奖”、最佳编剧奖,学生武鹏华荣获“最佳演员”称号;2015年8月份,《当归》荣获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优秀剧目奖,学生黄洋洋荣获“最佳表演奖”;目前,《当归》已在北京、云南多个剧场先后进行五轮商演,受邀参加2016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活动。

在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展演过程中,来自北京戏剧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和评委们对“表演、编剧实验班”的课程改革和创新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家话剧院一级退休导演、戏剧教育家林荫宇老师提出,这个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应该继续探索、发展,并不断总结,力争成为地方院校在戏剧专业上的教学示范。

结论

地方院校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编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具有重大意义。地方院校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既能弥补编剧创作实践方面的短板,又能发挥贴近中国基层生活创作的优势。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对地方院校具有借鉴意义,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最大程度优化师资力量,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提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创作实践能力。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备原创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戏剧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打破中国原创话剧的创作困境,推动中国原创话剧的发展提供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健、张先 著,剧本写作初级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董健、马俊山 著,戏剧艺术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先.注重舞台实践 强调能力培养[J].戏剧杂志,1998年第4期

注释:

第5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长期以来,我国戏剧戏曲学学科秉持着一种“继承传统”和“引进西学”互为补充的独特发展道路,从植根于唐代的传统戏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改良戏曲,再到民国时期梅兰芳、程砚秋等人试图从西方戏剧理论中寻求改进中国传统戏曲的变革,戏剧戏曲学学科逐渐成型。新中国成立后,以周贻白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研究者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中丰富戏剧戏曲学的内涵,直至“”结束,中国戏剧戏曲学研究者立足原有成果,积极展开国际流,深入研究,掀开了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新的一页。

学科基础:规模适中稳步发展

戏剧戏曲学是艺术学学科门类下、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目前,全国有超过100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戏剧戏曲学二级学科下的本科专业。这其中有超过40所院校(研究所)开设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有20多所院校(研究院)开设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生专业,另外还有近10个博士后流动站,再加上数量相当可观的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戏剧戏曲学拥有着一般新兴学科难以企及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科建制。戏剧戏曲学目前还容纳着包括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电脑美术设计等发展迅速的交叉学科。可以说,戏剧戏曲学具备了一个规范的学科组织应该具备的一切条件。

学科以知识为基础,现代社会对知识的专业化要求,是学科分类最主要的理由和动力。一般认为,一个学科的成立要具备若干条件,而对这些条件的满足程度,则可视为学科成熟的标志。有关专家总结出以下8个条件:1.清晰明确的研究对象;2.严密共振的理论体系;3.统筹兼顾的研究方法;4.引领发展的核心人物;5.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6.透视学理的学术著作;7.定期交流的学术组织;8.交锋观点的学术刊物。那么,我国戏剧戏曲学是否同时满足以上8个条件?

第一,研究对象。从大的领域上来看,戏剧戏曲学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即研究戏剧戏曲的现象和规律。但从微观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逻辑问题和学理问题。如戏剧理论专家陈多就指出,“戏剧”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古今中外一切形式的戏剧,自然也就涵盖了“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把“戏剧”和“戏曲”并列起来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名称上首先就是不合理的。

第二,理论体系。总体上看,我国戏剧戏曲学拥有戏剧和戏曲两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正如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了戏剧研究的最高水平,而中国戏曲学院则引领着戏曲研究的前沿步伐一样,两套理论体系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当然,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戏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主流话剧理论的“中国化”领域,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即认为:“当前我国的戏剧研究,仍然严重脱离舞台演出,基于西方戏剧理论的研究和文本研究、文献研究,仍然是其主体,戏剧创作演出规律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而戏曲研究则具有明显的文化印记,大多以传统戏曲为文本,所以诸多成果对形成中国特色更具价值。对此傅谨认为,“中国的戏剧学科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京剧、昆曲等戏曲剧种的史与论,这一研究成果,理应成为世界性的戏剧研究和戏剧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三,研究方法。戏剧戏曲学作为一种悠久的艺术形态,符合艺术学的一般规律。戏剧戏曲学除了因循一般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之外,也拥有自身特殊的研究方法。

第四,核心人物。戏剧戏曲学学科带头人主要分布在五个学科组织之内。一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三所专业戏剧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二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各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三是以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为代表的综合性艺术院校所开设的戏剧戏曲学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学科骨干;四是以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所开展的戏剧戏曲学专业研究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学科骨干。

第五,培养模式。国内高校戏剧戏曲学专业大都有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六,学术著作。每年有大量的戏剧戏曲学理论著作出版。

第七,学术组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设的戏剧家协会,另外还有在民政部注册的的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等,都是戏剧戏曲学学术交流的平台。

第八,学术刊物。有定期出版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戏曲研究》《中华戏曲》《上海戏剧》等杂志。

学科环境:直面问题顺应潮流

在众多艺术学分支学科中,戏剧戏曲学拥有最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作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下、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戏剧戏曲学,普遍存在于包括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等全国各级各类普通高校乃至职业院校在内的学科结构中。

2004年4月23日至25日,在厦门大学举办的我国首届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可以说是对当前我国戏剧戏曲学学科发展现状深入总结、探讨、思考与展望的一次盛会。许多学者和专家在研讨会上针对该学科现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艺术学列为第13个学科门类。当年10月,为响应“艺术学提升为门类”这一学术界大事,《艺术教育》杂志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了以此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参加论坛的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的多位专家,全国众多艺术院校院(校)长和教师代表等。学科建设成为此次论坛的热点话题。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在论坛的主题发言中呼吁:“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学科建设要科学地揭示艺术各门类的独特规律,要对形形背离艺术独特规律的盲目做法发出科学的批判的声音,是极其重要的。艺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艺术学科下的五个一级学科规律真实、深刻、完整地总结出来,然后变成广大艺术工作者的一种理论导向和创作指南。”国务院艺术学科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认为,“……在门类独立之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科规范与评估体系。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一个学科,必须具备明确的学科目标与体系、理论与方法论以及相应的评估指标。要建立这些体系,必须要明了艺术学科的范围和性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认为,“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艺术学科性质内容的界定,才是学科自立门户建设的重要事情。”

记者认为,三位专家的讲话尽管没有明确针对某一具体的一级学科,但提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艺术学科门类下的所有一级学科中,进一步解读我们会发现,新的五个一级学科发展是不平衡的。美术学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建设由来已久,各种分支学科发展相对成熟。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拥有大量的理论著作用以支撑其学理性,学科建设水到渠成。设计学是交叉学科。戏剧与影视学是体量最大的一个学科,其涵盖了三个在学科性质上具有本质区别的二级学科。如傅谨就曾总结出当前戏剧戏曲学学科环境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目前的“戏剧戏曲学”研究,因原有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和戏曲所的研究力量迅速萎缩,高等院校的重要性迅速提升。但仍过于集中在少数学术机构,尤其是综合性大学。这样的格局,需要在三方面予以改进。

首先,在戏剧戏曲学科中,对中国本土传统戏剧的关注与研究,仍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高校中戏剧研究人员多数是从古代文学或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员中转行而来的,前者多注重元杂剧和明清传奇这些文人写作,后者则基本上只以话剧为研究对象。

20世纪以来,中国戏剧在整体上依然以戏曲为中心,戏曲的创作与演出,在戏剧整体中的地位远非话剧所能相比。片面关注,话剧进入中国时间不长,艺术积累有限,优秀作品的数量屈指可数、更鲜少上乘之作的话剧,造成研究内容贫乏且选题高度重复,导致学科发展进展缓慢。相反,20世纪以来各地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家、作品和表演艺术家,有许多仍是研究的空白点,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其次,学科内部的结构有调整的必要。以戏曲研究为例,昆曲的研究和京剧研究,占据了戏曲研究最主要的位置,地方戏研究的优秀成果还有待出现。因此,要鼓励各地方院校,开展更多元的地方戏研究。考虑到中国地域广阔,地方剧种在美学上非常多元,长期缺乏足够的研究,因此,各地的高等院校需要更多关注本地的戏剧演出与创作、地方剧种的历史与基本理论。中国的戏剧学科,需要更多学者加强对各地方剧种的研究,以丰富中国的戏剧理论,推进地方戏剧的整体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让戏剧理论有更宽广的底座,更符合多样化的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的实际。

再次,高等院校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与舞台演出实践相联系,尤其是关注本地的剧场演出活动。部分由于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行政壁垒,目前高等院校的戏剧研究学者对剧场实践的了解依然偏少,而没有对剧场实际演出的了解,对戏剧的研究就只能是片面的和抽象的研究。而且,诸多地方院校的研究人员,不关心本地的戏剧活动,很少参与地方戏剧的创作演出,也鲜有对本地戏剧创作演出的评论,研究的兴趣往往在遥远的北京舞台上的演出,其依据也主要是媒体上的间接报道。这样的研究,其水平与学术含量均令人堪忧,也无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

戏剧戏曲学科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对此,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宝玉强也提出:第一,艺术学应该成为具有自身学术评价体系的学科门类,要建立以创作为核心符合艺术学科特点的学科评估体系,而非沿袭文学的学术框架和评估标准来评价艺术学学科。构建艺术学学科“同业评估”制度。采取行业一线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相结合方式,以艺术家为主、理论家为辅。评估该艺术学一级以及二级学科对于该艺术行业作品成就、思想资源以及人才培养的贡献层级,以及对于社会精神和美学建设的影响等级。

第二,应实施分层建设、分类建设。按照博士、硕士、高职的定位分层管理;按照专业的不同特点分类管理。从国内演艺类高等学校的办学现状来看,各类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学科专业设置重复严重,无序竞争,而一些特色强势专业缺乏必要的保障条件。应该根据各类院校目前的现状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协调。这里,需要厘清的是两条不同的艺术教育发展思路。要建立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性艺术高校及高职,要对应艺术市场需要谋发展,与其他院校形成学科错位和目标错位。专业培训体系重点培训职业技能,授予行业公认的权威证书,培养艺术职业精英人才。

第三,增进专业的融通。目前专业分割较细,专业壁垒较多,应探索跨专业课程、跨专业教学的新模式。

学科体系:求同存异凝聚共识

现代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知识是以“学科”的形式存在的,每一门学科都是一个由互相关联的知识单元组成的知识系统,小系统组成大系统,进而形成一个个“学科”。同时,学科也能有效破解传统知识结构中将“实践、理论、思维”等区域互相割裂开来的学术难题,一个学科内部可以着眼于这门知识的存在状态而进行内部分类,而这些形形的内部分类又呈现出结构化的状态,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学科体系。

按照比较约定俗成的学科划分方法,一般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专业方向,作为戏剧戏曲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方向。当前,我国戏剧戏曲学旗下设置的三级学科有16个:编剧理论与创作实践、戏剧学、外国戏剧、中国戏曲史论、中国话剧、戏剧导演理论与实践、戏剧(影视)表演理论与实践、舞台设计与理论、舞台服装设计与理论、舞台化装设计与理论、舞台灯光设计与灯光技术、舞台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舞台美术绘画造型与理论、电脑美术设计与理论、舞台设计(绘景)与理论、戏剧管理。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主要是统招本科生,且数量较多,这就决定了其专业方向基本上是针对本科招生专业目录所设计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硕士学科方向反映了戏剧戏曲学学科结构体系的基本状况。16个学科方向中有8个和舞台有关,“戏剧管理”是戏剧学和管理学形成的交叉学科。剩下的方向中与创作有关的仅有两个。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我国的戏剧研究,仍然严重脱离舞台演出,基于西方戏剧理论的研究和文本研究、文献研究,仍然是其主体,戏曲创作演出规律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

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学科称谓问题。大多专家认为,目前戏剧戏曲学的学科有进一步规范的空间。如傅谨认为,“这一称谓是在戏曲研究不受重视,甚至被话剧研究遮蔽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站在今天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看,应该以‘戏剧学’为宜。在‘戏剧学’这个整体范畴内,可以分为各戏曲理论、各戏曲剧种研究,中国话剧研究、西方戏剧研究等分支。重视全人类戏剧的共通规律的探讨,同时强调与研究中国戏曲的特殊规律,是这一学科的两方面的重点。‘戏剧戏曲学’的称谓,实际上是在变相地鼓励将话剧的规律混同于世界一般戏剧的规律,同时,也不能反映在中国,话剧已经融入中国戏剧这一现实。”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也认为,“当前的戏剧戏曲学称谓在学科层级分类上有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把戏曲作为一个戏剧种类的概念,与作为总概念、集合概念的戏剧并列在一起,是不通学理、不讲层级的概念分法。戏剧是一个话剧不能等同、戏曲不能并列的总概念,戏曲作为指称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应该与歌剧、话剧、舞剧、音乐剧、皮影等同属于戏剧家族里面的一员,而不应该与大家族的总概念并列并置,这会在学科建设里边产生分级的混乱问题。戏剧学和影视学,音乐学与舞蹈学,都应该分开单列,它们应该是四个一级学科。”

其次,学科结构问题。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在《艺术学独立学科门类的学域扩张与学理建构》一文中提出,“作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学’学理建构的领域,最精练的表达就是史、论、术三个方面。并且,史和论的主体应当是‘术’的演进史和创造论。那么,能否按照‘史、论、术’三个学科域对原有艺术学下各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划分?”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刘立滨认为,“史、论、术”,对于戏剧戏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都应给予重视,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但是,将其对原有的知识体系重新划分,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人们现在常常说的知识融合怎么体现呢?

吴卫民指出,从“史、论、术”三个学科领域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划分,按照中国高校现在的课程体系,加上文化课、文化公共课的领域,其实就形成一个文、史、论、术四个课程群。

而宝玉强则认为,如果从“史、论、术”三个学科领域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划分的话,应以“术”为主。

再次,学科品质问题。不同的对戏剧戏曲学学科体系进行划分的方法,凸显出基于不同的学科品质所采取的依据,那么戏剧戏曲学应该具有哪些独特的学科品质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认为,“作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学学理建构,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各艺术样式本体之‘术’的学理建构,没有这个‘核心课题’的解决,我们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具有成熟‘学科品质’的学科门类。换言之,艺术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是‘以道观器’并‘以技通道’。艺术学提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只是为我们尽快完善‘学科品质’拓辟了路径,而‘学科品质’真正意义上并且是符合本体特征的建构,还需要我们进行艰辛与持久的跋涉。学科划分的基本依据就是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就戏剧戏曲学而言,戏剧和戏曲这两种事物就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而戏剧戏曲的历史是从史学的角度认识戏剧、戏曲的发生、演化、发展脉络;戏剧戏曲的理论主要是从原理的角度来认识戏剧、戏曲的特点;戏剧戏曲的评论与理论有同有异,戏剧、戏曲评论是运用戏剧戏曲理论评价戏剧、戏曲创作实践的行为,因此它首先是戏剧戏曲理论的应用。但如何评价,则有其与纯粹的戏剧戏曲理论追求不尽一样的有关批评的自身理论,所以才有批评学的出现。而就批评学而言,又有批评史、批评原理之分。至于说到戏剧戏曲学应有的‘学科品质’,我觉得这种品质应当与其他艺术门类学科的品质没有多大区别,不一定非要把这些东西区别开来。”

学科文化:继承传统关注现状

学科文化是在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维持学科创新发展的理念体系、价值体系、思维体系和伦理规范体系等。影响学科文化的因素主要有学科的本质属性,比如戏剧戏曲学的根本属性是“一般艺术”,此外戏剧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戏曲学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沿袭下来的。这就是根本属性问题,对根本属性的认知将会影响这门学科的学科文化。

学科建设的横向外部环境是影响学科文化的制约性因素。一个戏剧戏曲学学科处于研究所中,还是处于高校中,或是处于国有或私营戏剧团体中,其成长和发展必然不同。即使是处于不同层次的高校中,由于校园文化的千差万别,也会导致学科文化之间的差异。由于不同院校规模、历史、学科传统、层次、组织的严密性等不相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组织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个性。

而学科建设所处的纵向外部环境是影响学科文化的历史性因素。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家庭中,有一种独特的景观,即行业背景。在计划经济时期,大量的高校都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如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是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不同的文化传承形成不同的学科气质。中国戏曲学院与戏曲行业关系密切,与文化主管部门及其下属的戏曲研究部门关系密切,因此在学科的发展脉络上,是与其融为一体的。其学科文化的特点就是关注舞台,关注现状。戏曲学院的戏曲研究,不全是书斋式的研究,尽管也注重资料积累与建设,也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但是最重要的研究,始终是与戏曲发展现实相关、与戏曲的舞台呈现相关的。

人类活动的制度化过程,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所谓的学科文化,其实就是某一学科的组织文化,类似于戏剧艺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学科文化则是一个学科传承发展的血脉。那么,该如何培育良好的戏剧戏曲学学科文化呢?记者认为:

首先,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学科发展观。具体来说,学科文化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学科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学科组织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协调,破“学术行政化”,立“学术民主化”。

正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说的那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一种文化,“人的江湖化”与“江湖的人化”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学科组织在通过制度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应的学科文化。这种学科文化一方面渗透到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使人、知识和组织更加“学科化”,比如我们都将从事戏剧行业的从业人员叫做“戏剧人”,这个称谓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的学科化”;另一方面,学科文化也推动、保证了这个学科的人、知识和组织去融入这个学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一旦进入循环过程,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将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其次,学科的建立与相关规定本身就是制度的具体体现。

因为在学科的要求与规范下,专业设立、人才培养、课程开设、师资贮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纪律、教学检查与管理等都需要合乎学科的要求与规律。作为戏剧戏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从其本体和特性出发,在知识生产、体制建设和学科体系方面给与科学对待。记者以为,知识生产,应做到寻根求源、不断探索发展、坚持“史、论、术”相融合;体制建设,应使学科内涵设置与管理划分清晰、规定明确,有章可循;学科体系,领域、功能、知识特点应鲜明,在专业目录中目录体系组成部分需做到相互独立、彼此制约,有机结合。

第6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戏剧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方面,您认为应坚持哪些原则?

刘立滨(以下简称“刘”):我认为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方面应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现实主义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它的主要原则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能够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式描写生活,并且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

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艺术观念贯穿专业教学的全部过程。明确地提出以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各专业的教学,无论是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技巧训练,还是讲授基本理论、指导毕业创作与实践,首先须强调艺术创作应遵循客观性,要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现实,重视细节的真实;强调再现完整的人和重现人的个性特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题材与主题方面,主张扩大反映生活的范围,注重在艺术作品中再现生活现实的真相,激起对生活本质的思索。在艺术表现方面,一方面强调将客观真实再现,一方面强调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要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

第二,提倡深入研究我国民族艺术的美学精神。教师和学生在遵循戏剧影视艺术创作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研究民族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特点,向戏曲学习、借鉴,并领会戏曲艺术创作的美学精神、美学传统、艺术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段,借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推动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

第三,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影视艺术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在一边坚持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和继承中国戏曲艺术美学传统的同时,一边又积极地面向世界,吸收和研究国外其他国家、民族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和创作成果,以及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与成果。从而活跃教学思想,推动教学研究,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形成自己的教学传统。

第四,提倡坚持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艺术创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感性状态下进行,而不能以理性来制约。但缺乏理性指导的艺术创作是很难实现所应具有的艺术水准和品位。在教学中提倡坚持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坚持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与独创性素质相结合,看作是本科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基本技能的掌握、基础理论与独创性素质相结合,同时也非常重视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史论课程的教学。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即各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艺术特征、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教学规律,结合本专业教学各个阶段创作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讲授专业基础理论。

第五,提倡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坚持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提倡坚持专业水平与道德情操并重的教育。我们要提倡既保持、发扬我国戏剧教育传统的优势,又及时地吸纳新鲜事物,使传统与现代密切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与改进本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坚持指导教师与班主任联合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热爱和钻研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教学中把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与平时的专业训练和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水平与道德情操两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重视和培养。力求在一边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同时,一边还特别注意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艺术道德的教育。

记: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戏剧教育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您认为今天的戏剧艺术教育面临哪些困惑?

刘:首先,中国高等教育自扩大办学规模以来,戏剧教育的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师资的短缺与不足,成为当前推动与发展戏剧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其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进入影视圈或其他领域求生存。剧院团体数量逐年减少,而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因为在剧院和舞台上没有用武之地与生存的空间,就不得不转入到影视、媒体或其他领域中去寻找出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势必造成人才培养的困惑。其次,不可忽略的是影视拍摄对戏剧教育的影响。影视拍摄对戏剧创作的影响与对戏剧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和必须承认的现实,这恐怕也是具有国际性的一种现象。许多青年学生把进入专业戏剧院校学习深造,当作实现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影视明星和获得好的经济收入的梦想阶梯。这些学生入学之后,一心只想尽快学到专业技能,尽快地进入影视圈,尽快地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至于戏剧,则可有可无。最后,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对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的影响也相当大。当今的社会正朝着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急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影响,各种戏剧流派创作与表现,现代科技与戏剧的融合,以及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技能的社会化需求等,这些都对戏剧创作与戏剧教育产生影响,特别是基础教育。这也就促使戏剧创作进行自我调整。

记: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刘:以积极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戏剧教育要求进行自身调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进行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地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具有不断地引进和创新的能力。

保持优秀的教学传统、重视专业基础教育。保持优秀教学传统,专业基础教育是当前戏剧教育的一项必抓的工作。几十年来,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经过长期戏剧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形成自己的传统,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许多优秀戏剧专业艺术人才。这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对当前的戏剧教育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坚持精英教育,普及戏剧教育。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一定要保持优秀的教学传统、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专业与学科的建设和功能的运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强化课堂教学训练,不断完善基本技能教学训练和戏剧理论的教学。并注意增加学生的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使其能够运用所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普及戏剧和戏剧教育,在大学与中小学校里尝试开办戏剧教育,要有意识和下气力地建设一支戏剧教师队伍,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和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与手段,普及戏剧基础知识与戏剧教育,扩大戏剧和戏剧教育的影响,满足热爱戏剧和有志学习及从事戏剧工作的年轻人的要求,适应和满足社会对戏剧和戏剧艺术教育的需求。从而使戏剧成为人们生活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作为戏剧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如何实现戏剧教育中国梦?

刘:“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的戏剧、戏剧工作者和戏剧教育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倾力关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5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社会的进步和发生的巨变;发现和赞美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那些用自己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做出贡献,用朴实的情感和踏实的劳动辛勤工作的普普通通的可爱的人们与那些闪现出来的美丽人生。用这些来感动、激励和带动全社会与大众,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对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而充满幸福感与信心。

“弘扬中国的精神”,即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内容的中国精神。我们的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要在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牢牢把握这一要求,用艺术的手段与方式,形象地去赞美与歌颂那些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进步、富强、繁荣、昌盛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奋勇向前,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与侵略者、列强与恶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英烈们的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体现和表达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真挚感情。同时也让今天的人们在感动之时,激励自己与奋发向前。还要带着敬重之意赞美与歌颂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坚守勤劳、节俭、勇敢、仁爱、忠实和诚信之美德的可爱的普通大众朴实的情怀与生活。让这种精神在我们的艺术作品中成为主流文化的内核,对世界产生影响。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全力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7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学校按照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在全国招生,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的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学校设有23个本科专业,覆盖了艺术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年招生人数1500余人。

学校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盘山脚下,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京津国际文化产业教育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同为北京现代艺术传媒教育集团旗下的姊妹学校。

学校地处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根据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天津作为北方文化之都的城市文化定位,学校将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以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人才培养为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和文化产业特征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艺术与传媒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高等艺术院校。

学校下设七院一部: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文化与管理学院和基础教学部。目前,专业学科的建设趋于成型,构建了艺术与传媒教育的基本框架。2016年计划招生的专业有: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与游戏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突出、责任心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古巴高等艺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启动“盘山学者”学科专业带头人引进项目,特聘国内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执教,以加快学科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有9位专家学者签约受聘,他们分布在全校七院一部,覆盖了学校的大部分专业。

学校建有教学实验中心,包括亚洲的舞蹈排练大楼、国际高标准琴房(228间)、音乐剧场、黑匣子实验剧场、大型MIDI工作室、电钢琴工作室、先进的全场景真三维虚拟电视演播厅、专业级电台广播直播室、影视录音棚、影院级电影电视审看间、多功能综合馆、数字化音视频工作站等各种教学设施,可充分满足教学和师生实践活动的需求。学校建立了两个国际化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基地——影视外景基地和演艺产品排练合成基地,合作拍摄了56部影视剧和微电影,承接了《天下盘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文成公主》《红男绿女》等大型歌舞剧演出。学校图书馆和网络中心,拥有50余万册藏书和600兆网络带宽,知网直接入户,能够满足学生网络学习、论文查阅写作的需求。

学校重视和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经过长期探索,结合本校“天艺巨星众创空间”的建设,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课堂、(3+1)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本科四年全程贯穿创新创业教育主线;两个课堂:第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功能融合互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学生自主协同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3+1)层次:3层为基本能力实践层、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实践层、综合能力实践层;+1层为基于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实战层。同时,形成了“前台后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依托本校广播影视制作综合实验区和众创空间,面向市场、面向职场,培养具有较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传媒与艺术人才。

学校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逐步凝练和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开放式办学、多元化培养、链条型结构”的专业建设思路,使全校上下形成共识,稳步推进学校的综合发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与传媒教育的新天地。

【2016年本科专业拟招生计划表】

学科

门类

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培养方向

学制

招收

科类

计划数

学费标准

(元/年)

艺术

学类

音乐表演(130201)

声乐表演

四年制本科

文理

兼收

80

21000

器乐表演

80

音乐教育

60

音乐技术

50

舞蹈表演(130204)

舞蹈表教合一

80

19000

国标舞与现代舞

80

舞蹈学(130205)

舞蹈编导

60

19000

表演(130301)

影视戏剧表演

90

21000

戏剧影视文学(130304)

90

18000

广播电视编导

(130305)

影视编导

80

20000

影视摄影

60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13030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80

19000

影视化妆

60

录音艺术(130308)

60

21000

播音与主持艺术

(130309)

综艺娱乐节目主持

80

21000

新闻采编播

80

动画(130310)

动画与游戏设计

80

20000

视觉传达设计(130502)

50

20000

公共艺术(130506)

环境艺术设计

80

19000

文学

汉语言文学(050101)

50

15000

新闻学(050301)

新闻采访与编辑

50

15000

网络与新媒体

50

管理

学类

文化产业管理(120210)

舞台演出管理

50

15000

影视制片管理

50

文化项目管理

50

电子商务(120801)

50

15000

备注:

1.声乐表演方向包括:美声演唱、民族演唱、流行演唱。

2.器乐表演方向包括: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萨克斯、小号、长号、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单簧管、长笛、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笛子、唢呐等。

3.音乐技术方向所学课程主要有:音乐编配与作曲、声音设计、音乐录音等。

此计划表按照全国招生范围拟定,最终计划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考试院、考试中心)公布的信息为准。

【2016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内容】

专业名称及代码

考试科目

考试内容

音乐表演(130201)

演唱/演奏

声乐演唱:准备三首作品,由主考教师指定演唱曲目,伴奏带、钢琴伴奏均可器乐演奏:练习曲一首,乐曲一首,省略反复

视唱练耳

视唱:一升一降、练耳:单音、音程、和弦及节奏模仿,理论知识现场提问。

舞蹈表演(130204)

面试

目测外形;语言表达(自我介绍)

基本功

基本功测试(柔韧、旋转、弹跳、技巧展示)

自备剧目

自备舞蹈片段或组合,风格不限,自备伴奏(限CD)

模仿

模仿(舞蹈片段、节奏)

舞蹈学(130205)

面试

目测外形;语言表达(自我介绍)

基本功

基本功测试(柔韧、旋转、弹跳、技巧展示)

自备剧目

自备舞蹈片段或组合,风格不限,自备伴奏(限CD)

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

表演(130301)

台词

自备朗诵材料,时间在2分钟以内

声乐

自备歌曲一首,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唱法不限

形体

舞蹈、武术、体操不限

表演

命题表演

戏剧影视文学(130304)

文学艺术常识

笔试:完成指定试卷

故事编写

影视分析

广播电视编导(130305)

文学艺术常识

笔试:完成指定试卷

故事写作

影视作品分析

录音艺术(130308)

听音及辨音测试

根据听到的音高、节奏进行模唱

专业基础知识

回答考官提问

播音与主持艺术(130309)

自我介绍

不超过1分钟

指定稿件播读

不超过2分钟

即兴评述

不必读题,脱稿直接评述,2分钟左右

【2015年我院艺术类录取批次及文化课录取分数线】

省份

录取批次

(艺术类/普通类)

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分数线

(艺术文/艺术理)

普通类分数线

(文科/理科)

北京

本科提前批

342

321

天津

艺术本科三批

本科三批

315(录取控制线)

302(填报资格线)

298(录取控制线)

285(填报资格线)

385

376

山东

艺术本科一批

332

319

福建

艺术本科B类

文化300/专业195

文化267/专业195

吉林

第二批A段

独立学院195

独立学院198

辽宁

艺术三批本科

299

272

黑龙江

艺术本科二批

249

235

广西

独立学院提前批

本科二批

247

208

380

320

安徽

校考艺术本科二批

非戏剧与影视学类350

戏剧与影视学类391

非戏剧与影视学类320

戏剧与影视学类358

云南

三批本科

365

330

湖南

本科三批B类

美术类:文化349/专业200

音乐类:文化326/专业199

舞蹈类:文化317/专业195

播音类:文化410/专业216

编导类:文化427/专业210

表演类:文化393/专业202

美术类:文化269/专业195

音乐类:文化300/专业197

播音类:文化369/专业214

编导类:文化340/专业207

表演类:文化344/专业204

新疆

艺术本科三批

汉语言:137

内蒙古

本科提前批B

本科二批

汉授美术:文化226/专业166

汉授音乐:文化238/专业137

汉授编导:文化343/专业154

其他专业:文化238/专业合格

385

336

江苏

艺术民办及独立学院本科批

美术类:文化225/专业170

音乐类:文化185/专业145

校考专业:文化资格线180/合格(文化170为填报资格线)

广东

第二批本科B类

美术类:文化325/专业214

音乐类:文化315/专业202

河南

提前批艺术本科B段

美术类:文化296/专业

播音主持:文化330/专业

编导类:文化330/专业

表演类:文化276/专业

体育舞蹈:文化256/专业

音乐类:文化276/专业

江西

第三批本科

200

四川

艺体本科

本科二批

1.美术类380

2.音乐类

①音乐学类320

②音乐舞蹈类305

③音乐理论作曲及音乐表演类270

3.影视戏剧表演类300

4.播音主持类365

5.舞蹈、时装表演、戏曲类220

6.编导类400

473

445

河北

艺术本科三批

美术类:文化308/专业180

舞蹈类:文化308/专业106

声乐类:文化300/专业115

器乐类:文化285/专业110

校考类:文化285/专业合格(表演、编导、播音)

贵州

艺术三本

播音编导:378

美术设计:354

音乐表演:330

舞蹈:307

播音编导:298

美术设计:279

音乐表演:260

舞蹈:242

438

345

宁夏

三批本科

舞蹈类239,非舞蹈类260

舞蹈类208,非舞蹈类260

山西

第二批本科C类

2C类文化课:艺术文259,艺术理202

专业合格线:

美术类:193音乐类:68

舞蹈类:62表演类:79

播音主持:76广编、戏文类:310

陕西

提前批本科

本科三批

304

286

382

350

甘肃

艺术类本科二批

美术类:文化245/专业220

舞蹈类:文化200/专业200

声乐类:文化245/专业248

器乐类:文化200/专业193

编导类:文化380/专业195

播音类:文化310/专业230

青海

提前录取本科

三批本科

(文化课成绩+省统考专业成绩)

美术类:470

音乐学:472

音乐表演:480

舞蹈:311

播音与主持:635

(文化课成绩+省统考专业成绩)

美术类:480

音乐学:467

音乐表演:387

舞蹈:295

382

339

【2016年报考须知】

一、报名条件

凡符合教育部及普通高等院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条件者均可报考。

二、报名要求及注意事项

1、报名要求:

(1)2016年普通高考报考证原件(交验即退还)及复印件一张。

(2)考生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原件(交验即退还)及复印件一张。

(3)考生本人近期同底版免冠一寸彩色正面半身照两张。

(4)考生如实详细地填写《报名登记表》,并将本人身份证、报考证复印件剪贴在《报名登记表》背面。

(5)报名考试费:150元(各专业只进行一试)。

注:以上所交材料及费用无论参加考试与否,恕不退还。

2、注意事项:

(1)组织专业校考的省市,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以各省市(考试院、考试中心)公布信息为准。

(2)未组织专业校考的省市,凡生源所在地联考(统考)涉及到的艺术类专业,我院承认联考(统考)成绩。

(3)考生如遇到考试时间与其他院校冲突时,请与我院考点老师协调,可先参加考试或到我院的其他考点参加考试(江苏省考生除外,江苏省考生只能在江苏考点参加专业考试,其他考点成绩不予认可)。

(4)考生不得在不同考点报考同一专业方向,否则以专业成绩最低分计分。

(5)考生可单报或兼报专业,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在能够调配考试时间的情况下,最多可选报三个专业。凡未办理艺术类文考报名手续的考生,不得参加我院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兼报者以第一专业为主发放专业合格证。

(6)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专业成绩采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美术类联考(统考)专业成绩。

(7)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专业属于普通类。

三、专业成绩查询及文化课报名

凡参加我院校考的考生,请于2016年4月中旬登录我院招生网查询专业考试成绩,并认真核对考生信息(考生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我院将通过官方网站对外公布,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再另行通知。考生均须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考试院、考试中心)有关规定办理文化考试报名手续。

四、政审及体检

考生的政审、体检均由考生户口所在地招生办公室负责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有关规定统一办理。

五、录取办法

1、各艺术类专业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考试院、考试中心)规定批次录取,文理兼收。

2、我院对持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类专业联考(统考)合格证或者我院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且文化课成绩达到各省市艺术类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按照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专业属于普通类,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考试院、考试中心)规定批次录取,文理兼收。

六、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院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对新生进行全面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现象的,一律取消入学资格。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天津市蓟县盘山大道68号  邮编:301901

第8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交集;定位;内容安排;3+2模式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95-2

作为一所艺术类高职院校,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出既具有专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文化底蕴、有一定知识层面的学生。为了使这一目的得以实现,从专业课到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文化课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尝试,但是,这些改革与尝试也仅限于在各个课程内部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一直如两条平行线,两者几乎没有任何交集,而两者是否有交集的可能和需要则是影话表演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在对07影话、09影话和10影话(以下所做的调查结果以此为顺序)三个班级所做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因排练需要而阅读剧本”的学生比例分别是80%、78%和60%;对于所阅读剧本的类型,选择“中国当代戏剧”的比例分别是65%、72%、81%,选择“外国戏剧”的比例分别是26%、22%和14%,选择“中国古典戏曲”的比例则分别是9%、6%、5%;对于“是否了解中国和世界戏剧发展的概况”一项,三个班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不了解”。问卷的最后一项是例举曾经阅读过的剧本名称,低年级的同学几乎很少有人作答,即使是高年级的07影话班,写得最多的同学也只写了七部话剧的名称,这其中还包括他们排大戏、排剧本片断时所阅读的剧本。

从以上摘录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1)本专业同学在剧本阅读方面,选择面比较狭窄;(2)对中外戏剧的发展缺乏系统的了解;(3)阅读经典戏剧作品的同学很少;(4)不会正确解读剧本。而事实上,剧本阅读,尤其是优秀剧作的阅读应是影话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一个学习了五年影视话剧表演的学生,不知道何为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不了解最基本的戏剧常识与戏剧理论,不能够正确解读手中的剧本,这不但有违我们培养职业艺术人才的初衷,而且,对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语文课本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编制的教材,虽适用于各个专业,却缺少针对性――众所周知,戏剧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在目前所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极小,且多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片段节选,对各个专业来说,它是学生了解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窗口,但是,对影话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内容只是杯水车薪――作为专业学生,他们需要对戏剧文学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读解。这就为这本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制找到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为编制影话专业语文校本教材指明了方向――以增加学生剧本的阅读量、提高他们对戏剧作品的认识为出发点,以戏剧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作为校本教材编制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使专业课与语文课的交集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使语文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成为可能!

接下来要解决的便是这本校本教材的定位问题。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将影话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制定位在它的引导功能上比较合适。所谓教材的引导功能,便是引导学生走近世界一流的戏剧名作,引导他们学会赏析经典的戏剧作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戏剧知识。当然,课内的引导是为了学生课后乃至将来能够自己正确地阅读剧本、理解剧本,并最终能化为己用,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那么,如何编制这本校本教材呢?

第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纵横相交。所有经典的戏剧作品在戏剧史上都有它存在的“坐标”,从横向方面来讲,它可以与同时代、同国度的戏剧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戏剧作品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戏剧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了解不同时期产生某种戏剧流派的原因及特点,这是一个点面结合的过程;从纵向方面来讲,所有经典戏剧作品流传至今仍然在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总有它的原因与理由,从作品本身的角度去探究它之所以成为优秀作品的原因既是一个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点带面的过程。同时,对这些经典之作的赏析离不开最基本的戏剧常识,所以,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赏析经典剧本作为上课的中心点,串起与之相关的戏剧内容,使影话表演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赏析戏剧作品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在舞台实践方面的能力,诸如更准确地分析剧本,更精确地掌握剧本内容,更好地在舞台上表现人物等。

第二,对戏剧篇目的选择要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以西欧戏剧为例,从古希腊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在二十世纪,戏剧流派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从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戏剧,从残酷戏剧到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这些现代派戏剧依然活跃在当今的戏剧舞台上,并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但是,在进行篇目选择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进入到现代派戏剧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因为作品难以理解而对戏剧作品的学习产生畏难或排斥情绪,要么先人为主,以偏概全,认为现代派戏剧才是真正的戏剧。所以,对戏剧篇目的选择要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的文化基础上,以中外戏剧作品中优秀的现实主义戏剧作为学生学习戏剧的起点,这样,既易于被学生接受,又可以使学生在现实主义戏剧的基础上更好地去理解现代派戏剧。

第三,传统的经典剧作与当代优秀戏剧作品相结合。在编制校本教材的时候,传统的经典剧作固然必不可少,而当代优秀剧作,包括当代优秀的小戏小品同样可以成为学习的范本。与那些戏剧经典之作相比,当代戏剧作品的优秀虽缺乏时间上的考验,但是,它们因其特有的鲜活性、针对性等特点得到老百姓们的喜爱,也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上面所作的调查可以得知,绝大部分考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在刚进校时对戏剧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对他们来说,从习惯性的文学语言进入到用舞台语汇和戏剧手段来表现的戏剧作品的学习阶段,当中也许会出现一段不适应的时期,而当代优秀的戏剧作品,尤其是小戏小品,可以激发学生对戏剧作品的学习兴趣,缩短他们的不适应期。其次,由于小戏小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渐渐懂得去仔细观察、认真感受自己身边的生活,学会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熟悉戏剧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并最终实现学生从文学思维向戏剧思维的过渡。

第四,在内容的编排上,可以与专业教学进度相结合。既然校本教材编制的出发点是引导影话表演专业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戏剧,能正确地阅读戏剧作品,最终促进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那么,在编制这本校本教材的时候,在具体剧目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与本专业的专业教学进度相结合,使语文课的教学真正地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如刚进校的新生,学习表演首先要面对的是观察生活练习,对于刚刚接触这门专业课的学生来讲,观察生活练习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面对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他们经常不知该如何从生活中去挑选符合老师作业要求的素材,那么,这个阶段的校本教材可以选择当代一些优秀的戏剧小品作为学习内容,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讲解,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选择,促进他们更高效、更优质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当编制好的校本教材进入到实施阶段时,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要取消现在所通用的语文教材?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校本教材比现在通用的语文教材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但并不代表可以取消语文课本的学习,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必要途径,其内容具有广泛性;校本教材则是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而编制的,是现行语文教材的补充,其内容具有专一性,只有将教材的广泛性和专一性有效结合,才能使本专业的学生在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校本教材。

第9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表演课程;教学;应用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教育肩负着为表演团体或影视公司培养优秀的、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表演人才的使命。而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演艺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通过何种教学途径或手段来培养、开掘学生的表演素质和创造力,推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是迫在眉睫需要重视的问题。

1、创新意识与表演课程教学的关系

创新意识指的是人们根据个体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观念和事物的动机,并且在创造活动当中表现出愿望、意向以及设想。创新是人类活动意识当中富有成果性和积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人们进行创造出发点的主要内在动力。是富含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当今的社会正在逐步告别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物质经济,即将步入崭新的精神经济时代[1]。所谓的精神经济时代指的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和文化不断地碰撞着、纠缠着,这两者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或亲密或模糊的关系。文化创意已经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它的作用与价值正在得到彰显,并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表演艺术与电视广播等也都被归类为文化创意的范畴。

我国艺术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教育肩负着为表演团体或影视公司培养表演人才的使命。而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演艺发展的要求,既然包括戏剧影视表演在内的表演艺术已被列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那么我们艺术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师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持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创新教学途径、丰富教学手段来开掘学生的表演素质和创造力,从而推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跟上精神经济时代的步伐。

2、表演课程教学的渊源及现状

由于对戏剧本质认知的差异,戏剧界的戏剧观也不尽相同,“体现”和“体验”之争,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才引起了国内表演界的充分关注[2],引发了人们对表演教学和表演艺术理论的深度思考与研究。最终将戏剧表演大致划分为三大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西特表演体系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一致性,布莱西特强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差异性,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强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假定性。

影视表演教学是在戏剧表演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在理论上具有同根性。我国的戏剧表演教学是由苏联专家在上世纪50年代初带来的,主要采用的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教学方法。但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兴起,斯氏体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影视业对演员表演素质的需求,于是影视表演教学诞生,影视表演教学是对戏剧表演教学的丰富和发展。

在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关于演员技能和技巧的培养方法。正是这场争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到“体现”和“体验”完美结合才是科学的表演教学方法和表演方法。就如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先生所说:“没有体验,就无从体验,没有体验,何必体验,体验要深,体验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才能相互依存”。这也正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中的主要观点之一。

当前,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对影视的需求远大于戏剧,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也远胜于戏剧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影视演员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就成了一个新课题[3]。

3、表演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

3.1表演课程教学的美学思考。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美、追求美。对戏剧影视艺术进行审美欣赏和评论是戏剧影视美学的主要内容。熟悉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构成因素,掌握戏剧影视艺术审美欣赏和评论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戏剧影视艺术的审美能力。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本身就是表现艺术美的专业,学生对美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表现美。所以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才能更好地表现美。

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表演课程教学中需涉及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等多门姊妹艺术,通过学生这一基本媒介,以表现、塑造艺术“美”为灵魂。在高效的表演课程教学中进行美学思考,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还能使他们表现的更加自如、更加灵活,同时也使其自然美得到彰显,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气质,达到美育的目的。

3.2表演课程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探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表演课程基础教学阶段之后,学生在掌握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的同时,影视技术应成为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或支撑手段。比如掌握影视设备性能、熟悉镜头前的表演等等。

以镜头前表演为例,在镜头前的教学中应该把镜头前表演的逼真性、细微性、中断性以及无对象性作为教学重点,首先要了解镜头前表演的特性以及影视剧的创作规律,这样才能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4]。

镜头前表演的逼真性,是指演员必须要在一个假设的环境里,演出逼真的生活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对情绪和肌体的控制能力作为训练重点,不但要学会对自己进行一定的控制,还要学会有意识的监督自己,一旦发现夸张和过火的表演,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达到要自然、生活的表演状态,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

镜头前表演的细微性。准确把握镜头的景别,可以精确地表现人物表情、心理以及情绪的变化。所以演员在表演之前先弄清景别,才能控制表演分寸。特写镜头前的表演尤其要注意,它可以清楚的呈现演员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细微表情,例如眼神和脸部、嘴角肌肉的微颤等,如果用好了,就会细致、准确地表人物的心理和情绪。

镜头前的中断性是指非连续性的表演。因为拍摄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例如场地、蒙太奇手法以及制作成本等,很难进行连续性拍摄,甚至还会出现颠倒拍摄,所以演员一定要注意人物心理和动作的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以便把角色的情绪、心理变化整体呈现在镜头前。

镜头前表演的无对象性。在正常的拍摄中,往往会出现无对象的表演,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人或物来和演员进行沟通表演,所以这就要求演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5]。可以把某个点或物作为是自己的交流对象,假设可以清楚地看到表演对象的表情和动作。

3.3实践拍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人物塑造能力和舞台表演技巧后,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微电影或经典影片片断的拍摄,在老师的的导演下完成镜头前的表演;也可推荐学生进入相关实训基地实习,参与到影视表演、话剧表演的第一线,让他们得到历练。

此外,复合型演员的培养也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了夯实学生的表演素质外,如何在四年的时间内让学生在影视技术(制作)、音乐素养、形体塑型、琴棋书画、地方曲艺等相关专业技能方面均有所提升,这是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这个精神经济时代,演员的表演素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表演技巧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中不断地保持积极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表演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建华,杨丽华,刘诗冰,王岩淑,崔新琴,王铁成。浅议影视戏剧表演在综合类大学中的实用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2(07):1254-1257。

[2]孙惠柱,国秋华,张楷柱,夏吉英,姜德峰,尹金风。社会表演学:现实与虚拟之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01):1953-1955。

[3]董维佳,崔综祥,孙琳芳,马丁・艾思林,张绍辉,朱兴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当今国内外影视表演教学手段之比较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2(02):2004-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