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

第1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本研究中评价指标的筛选主要采用特尔菲法。专家组由国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14名体育教育领域专家和14名健康教育领域专家组成,共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调查。第一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为96.4%。第二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26份,有效回收率为92.8%。第三轮发放问卷28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率100%。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后,专家组成员对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评分形成一致意见。评分分为五个等级:“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较重要”为3分;“一般”为2分;“不重要”为1分。为了集中专家咨询的意见,并决定指标取舍的标准,我们对专家的评分进行了M(均值)、S(标准差)、W(一致性系数)、累计百分数的统计,并参照社会测量平均等级的方法,求出了各指标的平均等级Me,四分位数Q。按照社会测量的基本准则,取Me≥3作为指标筛选的标准。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与建议。

终身体育与健康教育

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派生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目前,关于终身体育的概念,较为公认的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1]。按人生长的顺序与经历的社会过程划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在职体育和职后体育4个阶段[2]。终身体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具体到高校体育阶段,终身体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体育既要求衔接好中小学体育教育内容,又要求为学生毕业后终身参与体育提供必要的相关知识;二是高校体育知识模块要求既包括理论方面的又包括实践方面的内容;三是高校体育过程完成后要求学生既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又能具备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指导。

健康教育。现代健康教育研究基于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三维健康概念做出的解释,即: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必须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3]。具体到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则要求高等教育阶段采用多种形式,使在校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4]。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评价指标的构建

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是决定课程内容和选择评价指标的依据。本研究综合“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和黄敬亨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三大目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平台建立全面的健康基础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日常运动和生活中常见疾病、运动创伤的防治及急救技能,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能运用所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诊断、评价,并根据不同时期身体的健康状况制定和实施营养膳食、运动、身体保养计划,自觉改善健康状态,促进终身健康。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知信行模式”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理论,分别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进行构建。知信行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改变行为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3]。知识、信念与态度、行为之间只存在因果联系,并不存在三者间的必然性。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转变,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以信念作为动力。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只有对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才可逐步形成信念。当知识上升为信念,就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转变行为。态度是转变行为的前奏,要转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和习惯的总和[5]。在国内,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试行)》等确立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理卫生知识教育;2)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3)性与性卫生教育;4)环境与健康关系教育;5)自我保健方法教育;6)心理健康教育;7)卫生常识教育以及艾滋病、性病、吸毒的危害与预防教育等[6]。在国外,很多国家已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美国的健康教育课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和情感健康、性卫生、人体生长发育、不良行为对人体的危害、营养学、安全教育与意外事故预防、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7]。日本开设的“保健体育课”,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系统地向学生提供健康知识,主要教育内容为:与身心发育、疾病预防、日常生活相关的保健教育,性及艾滋病教育,安全教育等[8]。在英国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物质的使用和误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健康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及心理方面。在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1)可衔接性原则。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考虑与中小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又考虑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上以后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2)可选择性原则。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以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自主选择。3)可持续性原则。按知识的难易程度分水平进行设计,使处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4)可自学性原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是具有较强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群体,健康教育内容中有部分内容是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的,在设计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时将必须通过教学完成的内容和可以自学的内容分开,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本研究以相关上级教育指导文件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综合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及问卷调查结果,精选符合大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如图1所示)。

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的构建。评价指标是表明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9],是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衡量、比较事物的基本依据[10]。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指标是依据教育评价理论,综合说明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本研究评价指标的构建体现以下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评价指标的统计范围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国情出发,选择客观、简明的统计指标。2)简明科学性原则。在指标选择上力求适宜,尽量选取简明、概括并具有代表性的指标。3)全面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注意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各项指标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上比较全面反映健康教育效果。4)代表性原则。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以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指标为主。5)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具体计算数据能否得到,做到各项指标要在明确具体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可度量性、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还体现在操作过程的经济性,即在满足评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评估的成本最小。本研究根据终身体育、体育教育、健康教育、预防医学、行为学、课程论和评价学理论和参考众多当前健康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借鉴已有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工作实际,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最终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见(表1)。

第2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广东省科学中心作为亚洲最大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一直没有停止科普惠民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怎样提升现代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一直是科学中心研究的重点课题。现代科普教育强调科普是提升现代人整体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人的整体科学素养呢?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呢?当代科学教育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把握,更体现在对科学精神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团体精神、献身精神,以及辩证的、开放的、多维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呢?包括三大领域:一,科普场馆;二,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这主要包括青少年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初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虽然在地域上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大同小异;三,各种媒体的科普教育,比如电视、网络、报纸等播出的科幻片、记录片等。在此,本文作者主要以广东省科学中心为例,介绍科技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馆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做的探索。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广东省科学中心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体验科技为重点。体验的范畴包括经典的和前沿的科学知识、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各种社会课题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等。因此,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给参观者哪些科学问题的体验;二是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体验科技。

(1)广东省科学中心作为广东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之一,是围绕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来进行建设的,它是中外一流的科技文化设施,这一亚洲最大的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位提升广东省青少年的整体科技文化素养贡献一份力量。广东省科学中心一流的文化设施主要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展现。一是科学内容上,各个展馆、展区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感知与思维、信息、电子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与健康等与广东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基础科学的知识上,既展示了经典,又展示了前沿科学发展的现状,同时又展望了未来。二是在科技素养提升上,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对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公众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注重与公众的有效互动,同时注重青少年对科学思想方法的认知,关注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于观众的有效互动、有效沟通方面,主要通过现场咨询、调查问卷、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科学趣味实验、机器人表演等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受青少年的喜爱和欢迎,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极大兴趣,获得了一致好评。

二、明确的价值定位

广东省科学中心的建设者们从建馆伊始,就为科技馆定好了价值定位,有明确的价值思考定位。把科学中心定位为广东省重要的科技发展成果展示的窗口,泛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普教育平台和科技资源中心。目标明确,价值定位准确,这对于展示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明确的价值定位,使得科学中心迅速成为一个系统体验学科原理的场所,成为青少年了解当前科学发展所需要认识的前沿问题的场所,一个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场所。另外,它的价值定位本身具有发展的特点,对于实现科学中心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明确的价值定位对于广东省科学中心以后的发展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指导作用,科学中心以后就可以根据自身价值定位制定以后发展方向、发展计划。

三、科学的科普教育方法

广东省科学中心的科普教育方法主要以公众体验科技为主,采用sts方式的展示强调的是对课题的认识,同时也强调支持对课题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不仅可以通过展品的体验,以及展品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体验来认识课题,还做到了对支持每一个展项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作出必要的解释。在方法上把握了两点,一是把展区作为整体的系统来认识,不仅有体验性的展项,有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还有表述清晰的图文系统来揭示基础知识和原理;二是把展示服务看成是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公众理解展区的整体性,培养了一支智慧义工的队伍,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具有对不同参观者进行讲解服务的技能。

第3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早操;作用;措施

前言

在普通高校体育工作中,早操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环节,普通高校顺利开展早操,具有现实意义,对高校能否实现体育目的起直接影响作用[1]。普通高校大学生早操通常具有个人自主性、群体性、锻炼价值局限性等特点,学生坚持参加早操可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去学习,从而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早操活动出现许多问题,逐渐形式化,很多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早操,以致无法达到学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1.普通高校大学生早操的作用

1.1正面作用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坚持早操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身心健康。早操是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体魄,发泄不良情绪,进而减轻学习压力[2]。目前,我国实行的高考和升学制度,使学生身体从小学起就严重透支,以致大学后体质下降。此外,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看电视、上网、听歌越来越多,体育锻炼越来越少。因此,普通高校开展早操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生健康。(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而言,高校是即将进入社会最后阶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为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以充沛的精力进行学习、工作,并克服惰性,培养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气质。(3)有利于培养顽强、刻苦、积极进取的品质。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责任心、团队精神,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大多数企业为提高新职工身体素质,通常安排时间组织集中封闭或军事化训练。(4)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学生坚持早操,有利于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1.2负面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早晨不利于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在早晨慢跑会给心脏造成压力,原因在于心脏在清晨尚未适应运动,而且慢跑会增加人体激素分泌,加快心跳。与午后或傍晚人体激素分泌量相比,清晨慢跑是其2倍~4倍。生物钟和体育锻炼间具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体温影响,即锻炼时,体温越高越具有锻炼效果,而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才会逐渐升高。所以,下午是最佳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个时间肌肉温暖,人的体力比较充沛,心率和血压也比较的平稳,可提高体育锻炼的安全性。

2.普通高校大学生早操现状

2.1现行早操制度存在弊端

目前,早操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1)早操形式化,未严格要求学生进行早操。(2)硬性规定学生早操,进行出操点名,且出操率关乎成绩、毕业、评优等,若仅点名,极易导致形式化,如学生为点名而起床,点完名后却不进行早操,而且也会导致代签、虚假等情况的出现,难以达到早操目的。(3)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物力,有些教师住在离学校较远的地方,不便于管理早操,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

2.2早操形式、内容单一

一直以来,早操形式和内容无较大改变,以致学生产生逆返心理,原因主要在于:(1)早操内容单一,通常为动作简单、频率慢、运动量小的广播操,不能满足学生运动需求。(2)早操成为管理学生的手段,与学生成绩、毕业、评优等挂钩,背离体育锻炼目的,达不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3]。

2.3体育场馆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校区规模急剧扩大、合并,但体育场馆设施却并未相应增加,而且有些学校的体育锻炼场地远离宿舍区、食堂,不利于学校组织学生早操。

3.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早操积极性的措施

3.1合理安排早操次数

普通高校大学生早操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在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空间的情况下,可合理安排每周早操的次数,一周一次或隔天,同时增加下午课外活动次数,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有一小时。

3.2丰富早操形式、内容

由于早操形式、内容单一,会导致学生早操不认真、形式化,所以高校应根据学生性别、年龄、爱好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不断丰富早操形式、内容,适当增加适宜学生的网球、太极拳、瑜伽等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3.3完善体育场馆设施

普通高校应重视体育工作,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积极组织、宣传早操的意义,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早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强早操组织与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体育教师的管理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外,学校应加大体育场馆设施投入,添置适宜学生的体育器材,改善体育锻炼环境,有效保证学生体育锻炼[4]。

4.小结

总之,早操是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要形式,不仅利于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培养顽强、刻苦、积极进取的品质,还能有效促进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发展。但由于普通高校现行早操制度存在弊端,早操形式、内容单一,体育场馆设施不完善,使得学生早操积极性低,学校难以达到体育锻炼目的。因此,必须合理安排早操次数,不断丰富早操形式、内容,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以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早操积极性,提高早操出勤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淑红.从早操质量谈早操组织形式与早操内容[J].考试周刊,2011(77):141.

[2]宗延伟.大学生早操期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学周刊A版,2013(02):18-19.

第4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普高;工美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普高工美班是以美术为专业的高中班级,它与一般的普通高中不同,在高一时只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但是从高二分班之后,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一方面学习美术专业,一方面学习文化课程。我校的普高工美班有多年历史,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学习美术专业课程,还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以及高二的学业水平考试课程。普高工美班是一群特殊的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内容等,设计最优的数学作业。

一、普高工美班数学作业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形式单调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只是枯燥的运算和试题,很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自身的特点相联系,数学作业的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实践探索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很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通工美班的学生不同于一般高中生,他们感性洒脱,富有艺术家的浪漫,对理性、思维逻辑要求较高的数学有些抗拒,再加上数学基础薄弱,高中数学内容数学概念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平时学习练习的时间较少,完成作业更是吃力,学习效率很难提高。形式单调的作业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数量和难度没有差别课堂教学后,在课下布置作业已经是教学的常态,数学教学也是如此。通过练习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从中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同时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普高工美班数学作业与普通高中一样,实行题海战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没有区别,不仅可能造成重复学习浪费时间,也很容易超过普高工美班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达到教学效果。普高工美专业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样,文化劣势尤其是数学十分突出,再继续沿用和普高一样的教学模式和作业方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学生只会力不从心。而且数学作业布置不灵活,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难度和数量层次,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优化设计普高工美班数学作业的对策

1.降低起点,放小步子普高工美班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教学中不能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教师要降低起点,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联系复习旧知识,要减少数学学习的难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加强对比分析。数学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放小步子,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2.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高工美班的学生普遍具有文艺家的气质,缺乏理性和逻辑思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按照教学的内容,将知识点编成层次分明的阶梯性组合习题,使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学习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设计多角度的数学习题,使学生能够看到习题时,根据内容的变化改变思维的角度,突破难点,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普高工美班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也有个体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数学的层次水平也不一样。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设计具有想象性和开放性的数学作业,充分挖掘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潜能。4.丰富作业内容形式普高工美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数学作业的多样化、生活化和趣味化,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学生的数学基础,自编课时作业,要丰富数学作业的题型,比如探索题、画图题、实践作业等。设置作业的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增强学习的乐趣,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成绩。总之,普高工美班教师要谨慎安排数学作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开放性、趣味性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学仪.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6):22-23

[2]邵传经.高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的优化策略[J].语数外学习:高考数学,2012(3):3-3

第5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一)课程定位不明确

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全面和谐发展,运动技能和参与意识的提高置于课程定位的核心位置”。而拓展训练课程起初正是按照《纲要》的要求进行定位的,但在拓展训练课程文化和实践能力方面要求的还很不够。不难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定位具有明显缺陷,表现出课程定位目标的单一性。从五个领域目标来看,拓展训练课程定位只围绕参与运动的态度、技能和体能及其身体、心理和行为健康两大方面,忽略了拓展训练课程作为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的技能性教育活动,作为学生的活动性、体验式课程方式,能为学生创造特殊的教育情境,具有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定位普遍缺乏对于传承体育文化的足够关注,致使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与能力的发展局限在浅表层次。其次,尽管认识到了过程性体验的重要性,但是缺乏过程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明确引导,容易使拓展训练课程学习过程生活化,只停留在最基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上。最后,目标表述普遍倾向于统一的共性要求,缺乏分层与分类的目标体系,致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落到实处。

(二)课程内容没有结合课程目标设定

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与其他体育课程一样,都在内容体系与课程目标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与创新。因为,从拓展训练课程本身看它是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但并非体育加娱乐,所以拓展训练课程在制定的时候是与五大课程目标相统一的。但是高校的拓展训练内容实际上没有按照课程本身进行设定。而是为了能够开设起来这门课程,把一些不适合普通高校的学生开设的内容也相应的照搬到课程大纲里。这样一来从整个体育课程目标来看是不能融合的,甚至会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体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这样的内容设定使得拓展训练课程就没有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了。

(三)片面重视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

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满足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充分满足高校学生终身锻炼的需要,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且可选择的锻炼内容,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掌握个人与团队配合的重要性,最终使高校体育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之间的接轨。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迎合“快乐体育”、“主动体育”思想,拓展训练课程内容选择往往是以学生的兴趣与活动体验为第一要意,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知识与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形成,这样不仅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还对学生以后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产生不到较好的影响。应该说,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都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标。

二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体系总体框架的构建

拓展训练通常是指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采取精心设计包括水上、野外、场地等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内容,在使学生掌握一定遇险生存技能的同时,开发其心智,培养团队精神。主要的目标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挑战自我、团队合作的心理品质,对于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作用略显不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依据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内容选择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经过合理的体教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所以应对拓展训练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在重视其对培养学生体育参与兴趣、心理、社会适应的优点外,近一步加强对其体能锻炼、运动技能、竞赛方面的挖掘、开发和改造。经过对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体系框架的基本构建,新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应该是以综合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团队协作为重点,以增强体质、改善合作意识、完善人格为目标的体系结构。

(二)对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

目前普通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基本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素质训练内容两方面。体育与健康知识包括对拓展训练的起源、原理、价值和意义等的知识,与提高拓展训练有关运动能力的知识(特别是提高上下肢、腰腹肌力量锻炼的知识),与开展拓展训练有关的卫生、营养和保健知识(如,体力消耗与营养、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等)。素质训练内容包括室内情景训练、户外场地、野外和水上等项目。水上项目包括游泳、潜水、跳水、扎筏、划艇、龙舟等;野外项目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长途跋涉、野外定向、伞翼滑翔、野外生存等;场地项目包括信任摔、高空单杠、高空漫步、高空速降、天梯、断桥、沼泽、绳网以及各种个人和团体组合项目等;室内情景训练包括组织能力、人际处理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领导能力等管理素质培养的专题训练项目。当然各个学校开展的项目应根据该学校具体的物质、师资等条件选择其中的素质训练内容。拓展训练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体育与健康知识讲授、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三个阶段。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先介绍体育与健康知识,然后过渡到学习基本技术、最后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学习和竞赛,而是在相应的阶段以某方面为主而己。根据拓展训练项目本身所体现的价值和功能的特点,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讲授阶段,可以选择一些个人和便于室内开展的团体项目让学生感受拓展训练的魅力,提高学生后期学习的参与兴趣,如,“巧解绳结”;在基本素质训练阶段,选择一些沟通类、小型的团体协作项目改善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单调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信任百步行”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快速传球”、“信任背摔”等项目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综合素质训练阶段应该以基地拓展训练项目为主,如,“绳网”、“高空单杠”、“高空漫步”、“高空速降”、“天梯”、“人工岩壁攀登”这几个便于在学校基地开展的项目为主,通过大量的综合性的学习和练习,巩固和提高拓展训练的运动技能和技术;采用竞赛方法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全面锻炼其身心素质,达到学习拓展训练的目的。

(三)依据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体系对其教学目标的构建

建立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内容的前提。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目标应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确立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为总体目标,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注重体育的理论教学和体育人文的熏陶,从而直接影响和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课程目标还应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据,这些具体情况包括:校情,如教学条件等物质环境及体育氛围、校园文化背景等人文环境;生情,一方面应考虑生源背景,包括学生来源和不同学生的职业准备特点。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育与社会环境相衔接、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这一实际需要。

(四)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

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根本,使每个学生在体质水平和技术水平方面都有所提高,进而掌握好一两种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奠定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强调贯彻区别对待和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新生的拓展训练课程为:休闲类运动。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在游戏当中也可维持或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二年级学生的拓展训练课程为:健身类运动。主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锻炼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达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此时教师既要重视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上课的态度和积极性的培养。三年级学生的拓展训练课程为:竞技类运动。主要让学生掌握两项或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并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锻炼,形成锻炼的习惯和在运动过程中能正确处置运动损伤。教师必须很好的掌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运动强度的大小以及专业知识等。四年级学生的拓展训练课程为:拓展类运动。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善于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做基础。

高校体育教育严重滞后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结合高校实际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得到实践的验证才能付诸于实施。普通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引导,加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在高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有所收获,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席艳辉.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10-11.

[2]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6.

[3]彭国强,项贤林.新中国60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05-208.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2002:8.

[5]张吾龙,周惠娟.拓展训练教学对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3-115.

[6]李国岩.从拓展运行的特点和功能谈其普及和发展前景[J].山东体育科技,2005(4):48

第6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作者简介:陆文君(1972―),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普通话省级测试员。

摘 要: 普通话学习个人档案不只是解决了教师教学精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趋向于积极,学习行为趋向于自觉,学习结果趋向于合理。它不仅使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反思等综合社会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 普通话;学习档案;设计与运用;分析与反思

随着国家推普力度的不断加强,普通话学习与考级成为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对于各级各类专业的专门人才,国家均有明确的普通话等级达标要求。但是普通话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其重要性与复杂性学生普遍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在机测要求下学生想要过关更是困难重重。加上学校师资缺乏,大班制、教师兼职现象普遍,普通话教学现状堪忧。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兼职普通话教学与参与测试工作的一线人员,在同样的困境下尝试学生普通话学习个人档案的设计与运用,经历了失败的考验,深入地调查与研究,积极地反思与改进,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此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一、学习档案的设计意图与思路

2008年始,江苏省教育部提高了对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达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达不到二甲,就拿不到教师资格证,也不能毕业。但现状是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该专业近几年一直保持有20个以上的班级,只有4名测试员老师担任普通话教学与辅导任务,而且都是兼职,因此在普通话教学实际中存在种种困难与问题。

在这种困境下,辉进宇老师的论文《当前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蔡荷芳、陈淑萍老师的论文《高师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给了我们启发,他们不约而同都提到的建立语音档案的做法让我们想到了建立学习档案这个主意。

学习档案评价也称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源于 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加德纳领导的 “零点计划”,是对学生艺术心理发展 的一种形成性评 价技术,“是在一个或多个领域系统地收集学生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进程和表演能力”,并且“必须要体现学生的反思”(Paulson Meyer,1991)。“这种新型的评价模式以学生为评价的主体,将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展纳入评价的重要领域,用学生的多元化创造性成果展示和印证学生发展的内在心理,使学生通过对主体创造性产品及其反映的心理发展历程的反思,积极地敦促学生形成更强的动机、态度和审美情绪,有效地判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及策略。”

我们以往对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评价只有测试一种途径,学生通不过相应等级就是失败,他们面对的只有沉重的打击,感受不到自己内在心理的发展与进步,也就缺乏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学习档案袋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性评价方法,杜威的民主主义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普通话学习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建立和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指导学生建立普通话学习档案,不只为解决教师教学精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能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趋向于积极,学习行为趋向于自觉,学习结果趋向于合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也要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反思等综合社会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参考了档案袋的一些内容形式,根据学生普通话学纲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了较为粗放的设计,挑选试点班实施对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由粗放到细化,整个学习档案的设计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由重视内容学习的小结到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环节,最后还考虑到了目标定位,生生、师生互动环节等。以下为修改第二稿与第三稿学习档案目录。

〖JZ〗目录(二次修改)

一、普通话水平自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二、普通话水平组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三、普通话水平师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四、普通话读单音节字词训练情况(日期、存在问题反思)

五、普通话读多音节词语训练情况(日期、存在问题反思)

六、普通话短文朗读训练情况(日期、反思朗读表现及不足)

七、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情况(日期、反思说话表现及不足)

八、附录:命题说话思路及内容概要

(一)命题说话要求

(二)命题说话技巧

(三)命题说话思路

〖JZ〗目录(三次修改)

一、普通话学习要求(专业要求:二甲、会说会教、熟练交际)

二、普通话水平自测、互测(日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三、普通话水平组测、师测(抽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四、普通话学习目标与计划(短期目标,计划随组测与师测情况调整)

五、普通话读单音节字词训练情况

(一)读单音节字词要求

(二)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六、普通话读多音节词语训练情况

(一)读多音节词语要求

(二)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七、普通话短文朗读训练情况

(一)读短文要求与技巧

(二)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八、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情况

(一)命题说话要求

(二)命题说话技巧

(三)命题说话内容提纲、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日期、说话提纲、互动记录、反思)

1我的愿望/我的理想

2我的学习生活

3我尊敬的人

……

二、学习档案的实施原则与做法

在学习档案建立与实施的始终,都必须遵守个人计划与学纲高度统一的基本原则,以及个人最终目标与学习目标相吻合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遵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做法是选定人数适中、男女生比例均衡的试点班,在期初布置设计好学习档案目录,设计目录以教师提供模板为准,可以在遵守以上原则前提下添加个性化项目或创新性内容,如果想要修改模板内容则需要经过与老师的沟通协商。目录建立以后,按照目录指引与学习进度添加活页,用铅笔标注可能需要随时更改的页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需要随时关注几种情况:一是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情况。他们可能难以独立完成学习档案的设计与记录,需要进行个别指导,并且需要安排优秀学生进行日常的帮助,以免停滞不前。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这部分学生相应降低目标要求,循序渐进,慢慢建立良性循环。二是关注持久性较差的学生情况。除了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学生之外,一般学生在没有督促检查的情况下都很难坚持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更何况学习档案的记录不是靠学生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中间互动的环节需要大家的合作。所以教师还应安排课代表、组长、学习对子三种层次的检查督促、合作互助的关系,以推动全班学生学习档案的正常进展。三是关注共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学习主动的学生会经常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得到的教学帮助和建议会比较多,一般同学则比较被动,但是相同的问题绝大部分情况下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教师就要善于记录和整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在全班进行讲解。四是重视抽样检查。教师抽样检查的质量常常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教师抽查的内容除了普通话训练部分内容之外,还应包括学习档案记录的其他所有内容。教师在抽查过程中还应兼顾不同因素,如男女生情况、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情况、不同方言区学生情况、不同语音基础学生情况等。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指导督促学生利用学习档案,提高学习水平与效率。

三、学习档案的运用特点与成效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当今时代提倡个性化,珍视个体的思维自由与创新能力。学习档案的运用给了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充分地体现了个性化学习这一特点。它将学生的发展与教学的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在这种学习途径中,学生个人必须有选择的能力,一边从教师教学中选择,一边确立自己的计划,寻求有效的学习途径。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常常会碰一点壁,吃一点亏,走一点弯路,但是这样反而让他们成长得更快,特别是对于中等和低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获益更多。

第一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学习热情大大提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然是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他们经常承担检查和督促的任务,在解疑答疑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实力与自信,更加激发了积极求知的欲望,对自己的要求自然更高。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较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慢慢融入优秀的群体,也更有了学习后劲。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是最大的获益者,他们得到了最多的关注和帮助,他们由最低目标开始努力,每一次目标的达成都给予他们极大的惊喜和鼓舞,“升层激励”满足了他们的希望心理,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信心,他们由“不被重视”转变为“自我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热情大大提升。

第二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听和说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学生每天都要帮助对方听出问题,说出对方的问题所在,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要和同学沟通、交流,互相检查、督促,这些都是极好的听辨训练和言语思维训练,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构建学习档案的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性、计划性、自主参与和自主管理能力都得到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反思与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本年度普通话测试结果显示,试点班学生二甲过关率明显高于其他班学生,达到80%以上,而普通班二甲过关率平均只能达到50%左右。在话题部分得分也普遍高于其他班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习档案的尝试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第三是为教师节省了精力,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教学的效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一对一的单打独斗,而是指导、激发、组织、协调,一石三鸟,以一当十。学习档案也将成为生生互动、师生沟通的动态信息库,随着档案的不断充实与刷新,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的过去作出评估,每位教师都可以对学生的现在作出评价,双方能够更好地找到下一个共同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四、学习档案的不足之处与改进

在学习档案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如下不足之处,将在后期继续改进。

一是在学习档案的设计上还是更多地体现了教师的意志。由于模板设计较为具体全面,学生较少自主设计的空间,加上多数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自主意识并未完全觉醒,因此在观察中未能发现学生更多的创新内容与做法,学生在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方式选择方面的自主能力发挥有限。教师应该把握大方向,将学习档案按照目标模块、内容模块与评价模块适当划分,让学生具体设计内容与学习方式,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意特点。二是团队合作体现不够。学生方面还是以个体的进度为关注点,与其他同学未能形成共同利益体。学生之间水平差距较大,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与督促仍需花较多工夫,教师精力仍显不足。如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档案设计,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将更能体现团队合作学习优势。三是激励措施未能跟上。教师适当的激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展示优秀档案,为学生提供借鉴与参考。可以加强学生档案之间的交流,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还可以与班主任联合,设置评比和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辉进宇 .当前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云南高教研究,2000(1).

[2]蔡荷芳,陈淑萍 .高师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池州师专学报,2005(1).

[3]钟启泉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0):20.

第7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制订法制教育依法治理实施意见。根据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订出台了《2012年度区法制教育依法治理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年普法依法治理目标任务、学法内容和工作责任。各街道和各部门根据区法制教育依法治理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职能,制订了年度法制教育依法治理实施意见和工作计划。

2、圆满完成“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为检验“五五”普法工作成果,总结工作经验,确保“五五”普法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的圆满完成,我区早部署、早安排,4月初,根据省、市普法会议精神,结合区情,区普法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区“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方案》和《区“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标准》,明确了检查验收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同时,区普法办加强与各部门协作配合,指导、督促各街道、各部门开展自查自纠、查漏补缺工作。5月26日至6月10日,在自查的基础上,由区普法领导小组副组长带队,区普法办、区人大法工委、区法制办等单位工作人员组成四个检查组,对全区“五五”普法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考核组通过听、看、问、查、考等方式,重点检查了各单位“五五”普法规划的执行情况;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普法对象的学法用法情况;“法律五进”开展情况;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民主法治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等,对各单位“五五”普法工作情况作了综合分析并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圆满完成了全区“五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工作。7月13日,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普法办副主任马春骐率队的市“五五”普法考核组对我区“五五”普法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形式,实地察看了街道、华兴社区、广济中心小学的“五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仔细检查了台帐资料,并在居民和师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听取了我区“五五”普法工作实施情况。考核组对我区“五五”普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区“五五”普法工作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同时,检查组也对我区“六五”普法工作提出更高要求。8月25日上午,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在市委副书记唐一军、区委书记陈奕君的陪同下,视察了我区法律进楼宇工作。葛副省长实地考察了鼓楼街道恒隆中心的法律服务站,与现场律师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法律服务站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对区结合新形势开展“法律进楼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陪同葛副省长视察的还有省司法厅副厅长陈志忠、市司法局局长黄学云等省市领导。

3、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坚持完善和规范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各项制度的健全落实,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工作。举行《廉政准则》、《安全生产》区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对全区广大领导干部做到廉政勤政和安全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举办全区普法骨干培训,总结回顾前期全区法制教育开展情况,重点部署今年“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座谈讨论我区“六五”普法规划制定措施和建议。圆满完成“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活动,共征集征文的近30篇,并择优推荐7篇征文报送市普法办。发挥“干部党员学习网”宣传阵地作用,积极开展网上学法。向全区1500余名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发放公务员学法用法作业本。

2、加大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力度。组织举办内容丰富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化法制教育效果,完善法制教育体系。各学校开展了治安防范措施进校园、法律援助维权进校园、法制道德宣传进校园等为主要内容的“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利用班、团队活动,开展系列讲座、座谈、演习活动,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组织举办中小学德育教师法制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讲座,全区300余名中小学的德育教师参加了会议,不断提升全区德育教师开展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社区居民法制教育。突出基层和群众需求,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为辖区内每一个社区聘请一位专业法律工作者,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各社区以“一所法制学校,一支法制队伍,一个法制图书角、一个法制宣传栏,一套学法制度、一个法制广场”六个一活动为载体,通过“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法制宣传窗、黑板报、法制宣传单、册、法律咨询、文艺演出、现场法律咨询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与辖区居民百姓生活、工作密切机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保证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为使我区社区专职工作者更好地学习了解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增强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组织举办《侵权责任法》法制培训。各街道司法所所长、社区书记、专职调解员等15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4、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5月,在人流密集的南站中心广场,组织开展“牵手新市民、共享和谐风”为主题的大型法律咨询和法律知识竞答活动,公安、城管、卫生、劳动等10家单位立足本职,为来往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就业、工商管理、医疗卫生等服务,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张(册),解答法律问题300余人次。利用区社区学院、社区法制学校等平台,开设治安交通、劳动就业、消费维权等内容的系列法制讲座,受教育人数达1000余人次,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各部门、街道、社区,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聚集地,通过电子屏幕、简报、黑板报、宣传窗、横幅、宣传资料、法制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造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氛围。活动期间,全区共悬挂横幅100余条,展出板报10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各部门、街道、社区,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聚集地,通过电子屏幕、简报、黑板报、宣传窗、横幅、宣传资料、法制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造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氛围。活动期间,全区共悬挂横幅100余条,展出板报10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5、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印发了区关于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宣传重点内容、时间安排和活动要求,并把“法治宣传月”列入“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在法治宣传月期间,区普法办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职能作用,加强与各街道、各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采取送法进工地(车站)、法律咨询、法制讲座、图片展览、法律知识竞赛、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围绕区委、区政府城市拆迁、旧村改造重点工程项目等中心工作,紧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主题,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大力加强对条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房屋拆迁、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弱势群体提供便及的法律服务,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促进社会治安稳定。组建律师志愿者队伍,发挥律师服务企业转型发展职能作用,开展了律师志愿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服务活动,目前已有22名律师参加了律师志愿者队伍,重点为企业提供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帮助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援助等四项基本法律服务,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程度稳定。

6、积极开展《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宣传。为配合《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贯彻实施,制定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通知,明确《条例》的重要意义、实施方案及工作要求,并把组织开展好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来统筹安排并抓紧抓好。组织各街道、部门观看5月31日晚电视台一套播出“《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电视访谈”节目,全方位了解《条例》出台背景、立法过程、法制宣传职责及奖惩机制;就《条例》出台的意义、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在《普法通讯》刊出二期专刊进行宣传;利用司法行政网站宣传平台,以问答形式加强《条例》宣传;在全区机关、街道、社区、企业分发《条例》宣传小册子及海报,借助社区宣传窗进行张贴宣传;在《通讯》刊出《条例》全文,同时开辟“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解读”专栏,共刊出专栏3期,广泛宣传;利用南站广场显示屏滚动播放《条例》宣传标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7、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和阵地建设。一是每月定期刊出《普法通讯》。充分利用《普法通讯》宣传平台,以“学法园地”、“以案说法”、“经验做法”等板块内容进行宣传,及时传递普法动态信息。同时,加强与区属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积极性,以专刊的形式,宣传专业法,将法治理念渗透到基层,收到较好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二是状大普法队伍,根据各部门人员变动,调整充实了全区普法联络员队伍。召开区普法联络员会议,加强学习和交流,提高法律素质和法治化工作水平。发挥近一万余名和谐促进员队伍作用,让法制宣传教育进楼入户,渗透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之中,使法制宣传不留死角。

二、依法治理工作。

1、深化行政执法依法治理工作。年初,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与两院和有关职能部门签订法制教育执法责任状,进一步完善机制,做到岗位有职责、执法有依据、监督有制度、过错能追究,增强了司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责任感,真正实现了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细化、执法程序公开化。制订修改《2012年行政执法依法治理考核细则》,内容更具操作性和科学性。

第8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普通师范生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能力

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能够从事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却严重不足,这就给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国栋先生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长期致力于该课题的研究和推广,为随班就读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课题组成员,我们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涿州分校在“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从2000年起在中师开设了《随班就读教学》课程,2004年起又在高师专科开设了《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课程。

1.我们的做法

1.1强化思想教育和管理,为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制度支持。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指南,也是行动的驱动力。要想使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必须首先提高全体学生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唤起和培养他们对特殊需要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的关爱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所以,我们始终十分重视针对“随班就读”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完善道德修养、培养人文情怀的高度,教育学生“关爱残疾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残疾人”是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现代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内涵。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热爱残疾人的情感,并落实到实际活动中,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内化为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是他们学习并从事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

从教师专业化的高度,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培养特殊教育能力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和今后的专业发展具有奠基性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师资已经从数量上的需求转向质量上需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真正确立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对普通学生进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善于发现、诊断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各方面问题,并作出正确评价,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而且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1]。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儿童越来越多,而真正具备特殊教育能力、能够从事随班就读教学的教师却严重不足。如果师范生毕业前就初步掌握了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无疑会大大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实力。

当然,仅仅依靠学生们认识上的提高和意识上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思想教育和管理措施结合起来,辅之以制度上的约束和激励。

第一,学校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特殊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的管理。还成立了由科研处牵头,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各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小组。

第二,规定《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为必修课程,共计40学时。其考试成绩纳入学生学习成绩管理系统,成绩不及格须重修并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与其它科目合并计算,决定其是否毕业。

第三,设立特殊教育专项奖学金,对于该课程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第四,对于该科目技能测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者,颁发“特殊教育”特长生证书,以作为他们日后求职时的能力凭证。

事实证明这些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展普通师范生特教能力培养工作的有效保障。

1.2强化技能训练和教育实践,切实提高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质量。

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师范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特殊教育知识,而且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特殊教育能力。能力的获得只有在不断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别注重强化技能训练和教育实践的环节,为学生能力的形成提供操作性平台。

第一,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具体分析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概括并规定了五个方面的特殊教育技能,以便于师生有针对性地教学和训练。

A.特殊需要儿童的筛查技能:分为智残、听残、视残、学习困难、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几个方面。

B.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训练技能:分为智残、听残、视残、学习困难、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六个方面。

C.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调整、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课堂的管理。

D.特殊需要儿童的不良行为矫正技能:正强化法、富强化法、惩罚法、消退法、模仿法、系统脱敏法、代币制法、认知行为疗法。

E.与特殊需要儿童的沟通技能:真诚、理解、尊重、媒体和通道的选择、信息的反馈。

第二,制定特殊教育技能训练与实践活动考核方案。

方案中规定了考核的标准、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规定了学生教育实习活动中有关“随班就读教学”内容的要求;规定特殊教育技能的考核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60%,随班就读教学的实习成绩占教育实成绩的50%。

第三,成立技能训练与实践活动小组,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每班成立四至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10人,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每班明确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特殊教育课程教研组成员担任。小组活动内容包括各项技能的模拟训练、集体备课、轮流试讲和有组织地到特教学校或随读班进行见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

规定每周五课外活动和晚自习为小组活动时间,每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根据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每章结束后安排半天到一天的教育实践活动,完成教材规定和教师布置的“教学实践”作业。教材讲授完毕,学生要有6周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考核不及格者不颁发毕业证书。

1.3强化“三个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提高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效率。

无论是《随班就读教学》,还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课程都具有浓缩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知识点多、概念多、理论多,涉及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课程与教法等多门学科,又融合了特殊教育方面的多门课程。这与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普遍面临的课时紧张、师资短缺、资源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存在着突出矛盾,严重影响着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采取了三结合的办法。

1.3.1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

知识性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提前布置作业,并导之以学习方法,个人自学和小组研讨式自学交替进行,凡自学都要求有学习笔记,学习笔记和其它作业共同记入该课平时成绩。课堂上教师除检查自学效果,讲解重点和难点外,大部分时间用于技能性内容的教学。技能性内容的教学重在通过各种媒体和方法提供操作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大面积的训练仍然是通过课外活动进行,以技能训练与实践活动小组为单位有组织地开展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训练。

1.3.2特教课程教学与各学科的教材教法教学相结合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和教学》一章是有关随班就读教学实际操作内容的教学,篇幅上约占全书必修内容的29%,完成这部分内容至少需要14个课时。将这一章分工给各学科的教法教师来完成,会大大减轻特教课程教师的负担,使其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其它内容的教学和技能训练。

另外,主要是这种分工协作更具改革和创新意义。首先,丰富和更新了一般学科教材教法的理念和方法,特殊教育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实际体现,是完全适用于普教的,而一般教法课却不能教给学生以“差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其次,促进了师生结合不同专业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随班就读”教学原则及方法的教学和学习。比如,《小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研究和学习的是在音乐课中进行随班就读的方法和策略,《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研究和学习的是在美术课中进行随班就读的方法和策略。

当然,这种分工协作绝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分割,是建立在教法课教师接受特教培训、特教教师和教法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之上的。

1.3.3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相结合

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教课程普遍面临的问题,往往是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经济而有效的解决策略,就是与社会各有关方面诸如特教学校、开设随读班的普通学校、心理诊所、医院、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广泛而经常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其中包括设施、设备等物质资源,教学课件、声像资料等课程资源,特别是师资资源。

由于本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单纯由一个人来讲授难以收到实效。采取主辅结合、专兼结合的方式是解决师资问题的良策。所谓主辅结合就是由一名教师来主讲,其他教师根据个人所长予以辅助,或分担部分内容的教学,或对学生进行相应辅导。所谓专兼结合,就是校内师资分担不了的内容,聘请校外有专长的人员来校兼课,比如汉语盲文和中国手语,就是请特教学校的教师来讲。有时为了深化或强化某些教学内容,为了开拓学生视野,还聘请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或专门辅导。

2.我们的体会和认识

2.1通过特教课程的开设,不仅仅培养了普师生的特教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九五”期间,我校将《随班就读教学》课程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课堂教学能力的对比评估,在以下三个评价指标上实验班均明显高于对照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重视个别指导,反馈及时,对学生评价得当”;“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形式,小组和个人学习活动不少于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2]。而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普通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从近几年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和对少数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学习过特教课程的毕业生适应新理念、新课程的能力要强于未学过特教课程的毕业生,因而他们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从我国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具备特殊教育能力的普师生更具就业竞争优势。一方面,普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师资现状已从“数量需求型”转为“质量提高型”,普师生已经遭遇到了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力度的逐步加大和残疾人中等以上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紧缺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媒体上已经有人预言:特殊教育专业将成为热门专业。《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国特殊教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格局。随着“随班就读”的普及,具备特教能力的普师生将倍受青睐。

2.2通过“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仅提高了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教改水平,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全校教师的教学改革。

从课题开设之初,学校就把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做为重要的一环,积极谋划,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的发展。

随着《特殊需要儿童的需要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明显增强。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首先,聘请了课题组负责人华国栋先生做了专门的讲座,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关系做了深入的讲解,给教师介绍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次,组织教师学习了《差异教学》、《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随班就读教学》等课程,并组织教师专门研讨在普通教育过程中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工作,激发了教师们教学改革的热情。最后,组织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把差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主动运用于教学之中。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3要培养能够满足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随班就读教学”实际需要的师资队伍,仅仅依靠部分师范院校的自觉行动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制度上的完善和管理到位。

1994年8月23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41条规定:“普通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从而从法律上明确了师范院校的责任。近年来虽然有一些院校认识到培养普师生特教能力的重要意义所在,自觉地开展了此项工作,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不过是“竹外桃花三两枝”。究其原因,除了法律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强操作性之外,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从《宪法》到《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基本法》都规定了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怀与具体要求,关爱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行政部门责任重大。

第二,各级师范各个专业的课程方案中加入特殊教育课程模块,并规定普通师范生必修特教课程的学分。

第三,中小学任职资格条件中,加入对于特教课程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并进行一定的考核。

第四,对于积极开设特教课程、培养普师生特教能力成绩卓著的院校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和奖励。

参考文献:

第9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学 改革措施

一、编制合理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教材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区别于专业舞蹈演员的教学,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立足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动态美以及动作协调性的掌握等方面,从而领会舞蹈的内涵、精神和审美。因此,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教材的编制上,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结合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扬长避短,注重制定的科学、合理性,突显通过舞蹈教学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完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

目前,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分为舞蹈欣赏和舞蹈实践两个方面。完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在这两方面的体现是:

(一)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感悟。丰富舞蹈欣赏的形式,如介绍、解析各物种的成品舞作品或舞蹈诗,欣赏、观看舞蹈剧、大型晚会等。多形式的舞蹈欣赏,避免学生审美疲劳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舞蹈知识范围,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带着一定的批判精神去观看,看表演者的动作是否稳定、标准,体态是否轻盈、柔美,舞蹈是否刚柔并举,节奏与乐感是否清晰,深刻体验、分析演员的风格味道。通过舞蹈知识和自主审美意识的运用,形成学生全面的舞蹈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等。

(二)舞蹈实践

舞蹈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舞蹈美感,可通过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组合以及舞蹈小组合的教学实现。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包括四个方面:

1.必要的芭蕾舞基础训练;

2.以我国的民族舞蹈为核心,融戏曲、现代舞、体育舞蹈于一体的训练;

3.中国舞蹈、戏曲、芭蕾、体操的技巧特色训练;

4.循序渐进的排练、演出以及创作训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以基本的舞蹈训练为基础。就高校大学生而言,大多数人在入校前并未接受过相关舞蹈训练,其基础较差。因此,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初期阶段应以提升大学生的身体自然素质为主,开发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力量,使他们的动作变得轻盈、舒畅、协调。基本训练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行阶段性教学,即进行扶把练习和离把练习。扶把练习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站姿教学,以擦地、蹲、踢腿、压腿及腰为主,使学生协调身体的躯干动作并规范。离把练习,以单项动作和单项小组合为主,培养学生的力量感和控制力。各年龄阶段的学生训练标准不一,依据学生的实际条件而定;另一方面,将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舞蹈组合的选择应依据男女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而异。女生适宜选用具有细腻、明快、眼神丰富、手腕灵活等特点的舞蹈组合,如维吾尔族舞、傣族舞等。男生则适宜选用富有剽悍、刚健特点的舞蹈组合,如蒙古舞等。不同风格的舞蹈,更易于学生对舞蹈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应适当采编一些现代舞组合,如健美韵律操等,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优化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空间形态。

(一)优化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高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得以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韵律及展示的内涵都是难以言传的,多媒体的运用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教学缺陷。多媒体视频可以更为生动、形象的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冲击,多舞蹈画面的切换,深化学生对舞蹈的认知和理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工具,教师的主导性地位绝不可以被替代。只有多媒体展示加以教师的精准讲解和引导,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

2.改革复习法

课后复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之一。舞蹈复习是建立在人脑对形象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当记忆出现空白或漏洞时,复习过程则无法继续。因此,改革复习方法,开展集体复习教学活动,即教师组织学生就之前的舞蹈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和记忆深化。首先,由学生主导复习课堂,请单个或多个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内容进行演示,其余学生予以补充和完善,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其次,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更正。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注意总结、分析学生出现的漏洞或错误,并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更正,以建立学生全面、正确的舞蹈知识体系。

(二)优化普通高校课外教学方法

课外活动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课外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举办舞蹈作品赏析会,组织学生观赏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并分析该表演所蕴含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情感,加强学生的艺术美感;成立大学生舞蹈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由学生自行编制、排演舞蹈作品,并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进行义演,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普通高校教师注重发挥舞蹈教育的双层特性

(一)全面性。与舞蹈专业教学相比,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所涉及的舞蹈类型更为广泛、全面。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掌握更多的舞蹈类型。为更好适应教学需求,教师要不间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舞蹈知识架构。普通高校管理层则需适当加大舞蹈教师的团队建设力度,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在职培训机会,调整相关教师的福利待遇,以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到舞蹈教学工作当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文化性。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整体表现较高,教师应注重发挥舞蹈教学的文化特性,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当中,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舞蹈欣赏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思想观念,切实做到全面发展学生。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