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政治经济专业精选(九篇)

政治经济专业

第1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经济学说史是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我院将经济学说史开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年级的目的在于经济学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客观性和社会性,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大一已经开设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大二再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放在经济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其他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构架出完整和客观的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宽泛的去理解“西方经济学说”内涵,但在施教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主客观原因,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故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对提高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

一、建立课程目标与创新目标的统一性

经济学说史贯穿了古希腊至今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著作信息纵横交错,内容庞杂且理论性极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优势在于有夯实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对课程中“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等概念有清晰地认识和掌握,劣势在于无法达到课程延展性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脉络,经济学家的其他经济理论的延伸,都需要经济学的知识点基础,构成经济学体系的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对国家政治环境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重商主义是主要研究国家贵重金属储备对国家财富的影响,那个的社会环境强调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完全干预,把金银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再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经济理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延伸到发展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工资福利的关注,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后,我们又看到凯恩斯理论指导的政府干预主义。而这些社会经济现象,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展现出来的。反过来看,政治对经济又有着巨大反作用力,表现在指导或者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开展“学生主导”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为地方院校,正处在应用型转型的进程中,教育人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笔者结合经济学说史的课程特点,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概括、创新思维的培养、时间技能的形成三个阶段的运行,采取三个实践方法。

(一)教师平面导入、学生立体输入知识。

建立教师是帮助学生导入内容的角色,而不是满堂灌的机器。通过视频思考、案例讨论、再回归课本三个方位的知识输入,建立眼、耳、口三个感官的知识传导。结合经济学说史教材的特点,篇幅较大,内容庞杂繁琐,徐盛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大量历史任务和事件的大海,分不清主次,辨不明重点。因此,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笔者根据这样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以时间节点为轴,环绕理论对比学习的方法。时间分为了:1、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古希腊、古罗马等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2、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古典时期;3、19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4、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马歇尔等边际革命理论);5、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百家争鸣时期。同时,为学生梳理“核心线索库”。该线索库分为:时间线索轴、人物线索谱和理论线索库。其中时间线索轴分为5个主要坐标点;人物线索谱主要列举几个时期核心经济学代表人物和重要观点,并且每学习一个观点,采取“车轮碾过法”与上一个人物观点进行对比,不断循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理论线索库就是建立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将时间和人物填进去补充理论的建立。建立这样的线索库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辅助材料也是掌握知识的图标,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学生主导讲课、教师深入发散。

安排重点章节采取学生分小组讲课,老师补充深入的方式进行上课。小组按照查找资料、制作PPT、上台讲课、回答问题四个任务进行分工,自己先内部消化知识点,然后上台自己讲课帮助班里其他同学学习知识,老师随后进行点评,并补充重要的知识、深入课程难点;采取这个方法,首先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上讲台发挥能力;其次对于其他同学,一个章节的知识有两轮学习的机会,知识内容有助于深入和巩固。对于讲课学生来说,通过查阅知识、小组讨论,上台讲课对讲课章节的内容已经有了宏观的认识,并且会形成问题部分,教师在随后的深入发散中,既可以对讲课同学的问题做出针对性解答,也可以分享更多的信息给其他同学。整个班级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互相学习的氛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发掘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笔者认为,要顺利实施教学改革,并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在经济学硕士课程教学中贯彻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使该类课程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于经济学说史课程知识的积累,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局势和理论发展的前沿,在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下不拘于固有的思维努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转变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经济知识素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孟熙.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张榆琴,李学坤.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08).

第2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多学科资源 教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4-01

一、多种学科资源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作为校内公共必修课,每一位学生在讲座中感受到当前丰富而多变的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也会体会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而做出的政策选择。形势与政策课程使大学生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现实责任感。

1.形势教学的时代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分为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源于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教育部社科司每个学期都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例如,2013年上半年教育教学要点就以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分别列出国内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国内和国际教学要点,都包含多个层面的热点问题。国内教学要点有:学习十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2013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任务等。2013年上半年国内形势政策教学要点,包涵了经济部分、政治部分、社会管理部分等,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讲好这些专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功底。2013年上半年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有:认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学习十报告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阐述等。这些国际要点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相关学科。

每一期国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社会形势等,基本涵盖当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五位一体”的布局。每一期国际形势政策要点,包涵国际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形势等,基本涵盖国际经济规则、国际政治规则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态势。这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学期都会讲述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大国关系的调整、国际军事布局的变化。通过单个经济专题的讲述,使学生明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大致走向和趋势。在此基础上,需要分专题、分模块具体分析各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内外形势的现状和走势。形势教学的时代性决定了多学科资源在形势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2.政策教学的时效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在形势阐述的基础上,明晰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对国际形势做出的政策部署。讲述在党和政府在形势基础上的政策等一系列抉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衔接性环节。政策既包括原则性、理论性的大政方针,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党的十精神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等,也包括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形势做出的具体阶段性政策措施。

二、多学科资源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势内容讲授的多样性和政策内涵的深入性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学的特色。形势讲述涉及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形势内容讲述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所讲的形势热点难点专题。

2.教师教学水平与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包括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大部分。政策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大学生明晰当前国家政策的选择、变化和走向趋势,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政策变化的初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政策变化的表面简单现象。进入新世纪,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政策的变化、选择和走势。

三、以多学科资源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升的路径

1.整合多学科资源,扩展多学科教师结构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展多学科教师结构,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虽然有多个学科的教师授课,但是整体而言,教师专业结构显得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需求,也不能满足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需要。高校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必须整合多学科资源,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资源投入,吸纳多元化专业教师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专业结构应该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特点非常鲜明,不同的专题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国内经济形势和特征专题,应当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模式。

2.加强教师自我提升与培训,提高形势政策教学质量

除了高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多学科资源的投入之外,现有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也非常重要。现有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实际工作,其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增强。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可以按照不同教师的专业特色进行加强。教师讲授专题可以根据自身专长进行划分,然后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题讲授。这样以来,长期的教学实践会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使教师不断加强某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重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参与全国、各省组织的学术理论研讨会等,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特别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乡村治理 转向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一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了经济职能显著外,在参与乡村治理、推动实现乡村社会善治方面,也已经发挥了现实作用,并且富有成效。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协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乡村的内源性主体之一,其发展水平越高、发展程度越深,介入治理的特点就表现得越充分。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和责任人,但是现实中乡镇政府财政紧张,村级组织总体上财力不强。在这样的境况下,本着自愿自治原则发展起来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在了公共服务这一领域里。目前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

协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致力于乡村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于对组织成员生存环境的关注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对其长远发展的意义的认识,开始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中,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各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基于本土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理途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环保、可持续。

塑造新型农村文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在新农村社区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点。塑造新型农民文化对经济合作组织有双重意义,既可以实现为其成员服务的宗旨,也可以开拓出农民经济合作的新领域。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培训成员、提高成员综合素质的过程中,也发挥出了培育新型农民、塑造新型农民文化的重要作用。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观动因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深深影响着乡村治理的进程。影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趋向治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观动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组织目标的重新定位。乡村社会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根基与土壤,改善乡村治理中的现实问题,不仅是应当作为治理主体之一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更是其组织目标重新定位的动机。这种趋向是基于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经济目标的要求,是在客观环境发展变化中对于组织发展目标的适时调整和重新定位。

二是组织利益的内在驱动。获取利益是一切主体内在激励的根本动力,组织介入乡村治理的选择,实质上也是为了实现成员的更大经济利益,争取更有利于扩大经济效益的便利条件和发展环境。组织介入治理有利于获得政府支持,增加政治资本,借助外部力量规避市场风险。

三是组织精英的意愿。组织精英参与治理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他们的能力和经验就将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机制中得以应用与提升,自身价值也得以更大化的挖掘和实现。此外,组织精英通过介入治理还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组织进入乡村治理,不仅实现了精英个人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增强了他们在乡村社会的个人影响力,实现了他们的权利追求,有利于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推动

政府政策的导向。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村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形式之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以上条文看未来政策导向,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政府关于民间组织的政策引导存在将其引向治理并发挥治理功能的倾向。

同类组织的示范效应。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运行比较规范、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超过15万个,吸纳成员总数约3878万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介入治理,走进公共服务领域。不仅在他们之间具有典型示范、模式复制、经验推广的成长和发展特征,此外,每年还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其他同类组织、学者专家前去学习借鉴,访问考察。互动交流对乡村治理、对组织成长具有双赢作用。

学者专家的引导。目前,学界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热度也不断走高。绝大部分学者专家承认并认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同时也在积极探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模式和建议措施,大力鼓励并引导这一趋向在适宜的组织与地区成为现实。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显著作用,同时还能够在乡村治理的网络系统中同样产生了较大的价值,而这样的价值也深深影响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向。

与其他组织包括专门的治理组织相比,合作经济组织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提供社会服务,通过盈利板块“投资”公共事业,具有资金优势。同政府相比,其治理活动具有更大自主性和灵活性。此外,组织深入植根于乡村本土,更为准确地了解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表,组织利用自身影响力,以精英牵头,带动组织内外村民有序参与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借鉴先进模式,走向“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既有别于政府、企业,也有别于一般意义的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性组织,介于公益组织和营利企业之间,具有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特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社会企业一样,以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实现组织目的的首要途径,营利是两者发展目标的互通点。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断实现经济领域成果的同时,还能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创造出社会企业的公益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社会形象”,而这本身也会“反哺”组织的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台阶,走向“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就可能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选择之一。

基于运转环境,内部双向分化。不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特质、运作方式不同,所处乡土环境也各自迥异,因此同是合作经济组织,其发展走向也很可能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分化,这里大致分为三类:首先,一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能完全转向参与公共服务的治理组织。或是由于当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程度已经较为成熟,该组织在当地发展空间较小;或是在该组织的人员配置、外部条件、客观需要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之下成为治理型组织更为适合。其次,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介入治理的客观条件不充分,不允许在发展方向上“分心”,亦或是基于大多数组织成员的意愿和决策,组织也会选择回归“主业”,回到经济组织单一性发展不再介入治理。再有就是并未在l展方向上做出“抉择”、选择继续维持其经济组织性质并介入治理的这类合作经济组织,在参与治理与发展经济过程中能够双向受益,两方面互为促进。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1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1.1社会转型下人才素质新要求

先如今我国已经不是以前的单纯性农业大国,不但在农业经济及文化上得到了全面性发展,还在第二产业工业及第三产业服务业经济及文化上得到了快速性及全面性发展,并且实现了社会的转型,从农业大国转换成以农业发展为主,重点发展工业及服务业的综合型国家,并且还推动了特殊行业的发展,即网络生产行业,形成了第四产业――网络业。这决定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又进一步提高了,不但要求高校中各专业人才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具备良好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政治学及行政学专业学生的我们来说也不例外。

1.2经济全球化下人才素质新要求

众所周知,当前经济已经实现了全球化,使国际相关教被纳入了高校教育体系中,政治学及行政学专业作为高校专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也同样要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因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专业及行政专业学生的我们不仅要学会必要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关于国际政治及行政处理方面的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及应变能力。

1.3就业形势下人才素质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促使我国大学升学率提高及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加之很多大学生不愿吃苦,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下降。所以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及基本能力,?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哪怕我们是政治学专业及行政学专业的学生也不能例外。

2提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2.1确定我们的能力培养目标

第一,以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最大目标,这要我们要在高校教育大方向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与自己相符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如对于专业知识水平较差情况,可以将实践目标确定为“学会应用基本的政治学及行政学知识技能”。

第二,以培养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我们要根据现时代相关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对行政人才及政治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既符合我们实际又符合社会上相关企业对政治及行政人才需求的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目标;最后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基本目标。

2.2积极转变我们的政治及行政学习方法

第一,我们要转被动为主动,平时我们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进行政治学及行政学学习的,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必须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如利用网络技术收集更多的政治学及行政学知识技能,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要结合学校的政治学及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力度

第一,我们要积极响应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实际,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理论水平,适当增加实践性学习内容,如多进行政治关系及行政管理方面知识及方法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关系处理能力及行政管理能力。

第二,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政治学及行政学实践教学活动中,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在实习工作、野外拉链及创业集训等,以提高自己的政治活动及行政活动实践能力。

第三,我们还可以积极参加校外的一些实践活动,以强化自己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基本技能,并促进自己知识面的扩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实践基础。

第5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知识经济的正式提出还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是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鲁普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后来在美国一学者的研究和发展下,提出了“后工业经济”的说法和“信息经济”的概念,到了1985年一位日本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的说法,1986年英国的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直到1990年联合国的研究机构初步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出版局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划分信息与知识的标准,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从而标志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形成。

知识经济已作为一种事实出现,同时又处于起步或量变阶段,这是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的共识。尽管我国目前正处在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但必须从现在起实施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只要制定正确的知识经济战略,就可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

知识经济影响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必然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知识经济,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职能来看,要为发展知识经济服务;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发展来看,要主动接受知识经济的,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方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也就是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要有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本领,本文就如何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也在人。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将承受巨大的挑战。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稳定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求工作能力强,而且要求有坚定的信念,有丰富的经验。从人才成长规律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至少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工作10~15年。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积累经验,经受磨炼,培养职业观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总体上要保持稳定。

从实际情况来看,保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上的原因,对政工队伍建设不重视,认为政工干部是万京油式的干耍嘴皮的,因此,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着“10年经营成富翁,10年业务路路通,10年政工一场空”的说法,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那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则要受到社会流动、市场机制、自选职业等社会与体制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就更难以稳定了。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挑战。截止目前,全处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共有59人(包括工会人员),具备政工职称仅有25人,其中高级政工师1人,政工师8人,助理政工师及政工员16人。现有学历情况(包括后取得的学历)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24人,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33人。从59人的职称及学历情况来看,这种现状不能适应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运用多种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方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应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宽的其他知识面。从我处的实际情况看,有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大多数毕业于理工科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其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先进技术的挑战。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群及其网络化发挥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以不可阻挡的成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发挥技术的作用。与某些领域相比,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应用能力很弱。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除上述以外,还有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适应新环境能力、建设方略、管理体制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科学文化沃吵适应;四是年龄结构不适应。这些说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对此,许多学者从各方面作了阐述。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指出,一个人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

一是学术性通行证。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谈写和运算能力,强调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

二是职业性能通行证。它指的是集中进行的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

三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机会,而不视为问题。这三张通行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有重要意义。从知识经济背景来说,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有两类:一类是以原有素质要素为基础,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人们称这一类为“高素质”;另一类是知识经济时代特需的新的素质,要求学习和掌握,人们称这一类为“新素质”。

“高素质”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水准”。就拿学历来讲,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所有的学历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比如,目前国家制定的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计划,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国政府已制定规划,小学由中师提高到大专,初中由大专提高到本科,高中由本科提高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很高的政治理论与政策水平,系统专业技能训练,很强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学习,并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新素质”要求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对思想 作者提出的新素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应当具有技能,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方法,应当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等,这就要在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今天,善于学习,不断做到知识更新。

不管是“高素质”或是“新素质”,就是要求全面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增加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知识含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战斗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知识化的措施

第一、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素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根据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进一步具体化,并作必要的修正,使之满足时代的需要。

第二、要建立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流动制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流动要形成制度,把一学历高,专业相对对口,有志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引进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第三、要抓好思想政治工队伍的培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强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从制度上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采取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组织研究班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高学历,更新知识,提高科研能力。

第6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47-02

“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是“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

一、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1.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的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等存渣泛滥。这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和氛围较差。虽然国家领导人发表了很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地方政府、企业单位更多围绕经济利益行事,并把经济指标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个人价值观上更加看重金钱的力量和凸显金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忽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近年来,伴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众多高校大量扩招,一些新兴专业顺应社会发展异军突起,学生报考专业可选择性大增。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则受就业不理想、办学无规模效应等因素影响,被看成弱势专业、“夕阳”专业,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规模不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无特色,人才培养同质化,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能力弱,导致人才需求危机。而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的高校,本来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悠久的办学历史,但是有的院校也把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看作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认为给该专业学生单独开设几十门课,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拖老师科研工作的后腿,在研究生生源不错的情况下,这些院校往往停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供给危机。

3.社会需求的明显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承担着为我国中小学校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重任。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主体的政治课在高考中地位降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压缩,教师队伍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需求量大幅降低。

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面偏窄,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师范类主要是到中小学任政治课、品德课教师,部分同学考研、报考公务员,部分同学到企业从事宣传、行政工作。高考报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除了极少数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第一志愿报考,其他相当部分是高考分数不如意“委屈”填报,有的是为了录取保险填报。因此,专业录取的学生中,调剂录取的比重相当大.进入高校后,虽然专业负责人和相关教师对他们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引导,但是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仍然相当高。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巨大的挑战目前,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更新观念,加大改革的力度,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构建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一是由强调共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忽视学生个性和学习兴趣;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强调“灌输”教育决定的,即注重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信息;三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来看,有学哲学的,有学政治经济学的,有学历史学、文学的,甚至有学自然科学专业的通过转岗过来担任该专业老师。在相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以自己的爱好、偏好或者理解的重c来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使教学理论体系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深刻而全面认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避免把二者对立起来的极端化倾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围绕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才能做好?”等方面进行,要立足于构建灵活多样实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

2.构建从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课程门类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少;理论课程多,实操课程少;要求记忆的多,创新动脑的少。其弊端也非常明显:相关学科重复内容多,教学投入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员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与更新不能只靠学校教育,更要靠在生产实践中结合实际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宽松和谐的环境,融洽的人际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当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在集体生活实际中培养自己的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注意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重点,突出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建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而轻素质培养的倾向。体现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就是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应对考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试教育”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只看重分数,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导致考试功能的扭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创新能力被扼杀等弊端。二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有失偏颇,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智育(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克服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必须构建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学校教育目标要立足于立德树人,为学生立本。高等院校所培养思政教育专业人才一定要修心养性,具备鲜明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政治立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其次,高等院校培养的思政教育专业人才需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最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还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价值辨别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等,这将对其今后所要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组织宣传工作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Analysis "Dual Cor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HU Yong-Jiu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rxism,ya 'an,Sichuan 625014,China)

第7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自主治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比较

1 什么是自主治理理论

当代公共选择学派和公共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治理理论,并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自主治理理论集中体现在奥斯特罗姆1990年的著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之中,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她指出传统的分析公共事务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哈丁的公地悲剧(1968)、Dawes等人的囚徒困境(1973,1975)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1965),但是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市场的就是政府的,而且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悲观的,她指出当前解决公共事务问题的或者以政府途径(利维坦)为唯一或者以市场途径为唯一的途径是有问题的;然后,她通过对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监督这三个难题的分析,认为没有彻底的私有化,没有完全的政府权力控制,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主治理的方法来解决。第三,通过分析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包括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等等,奥斯特罗姆总结和界定了其中八项原则。

2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与现状

2.1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

1978年后,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使得传统集体经济组织基本瓦解,但由于农业本身的特性,农民不组织起来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因此,中央根据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决定了走合作化的道路。以此为背景,我国农民开始走上了合作化之路,在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当前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两种模式。

(1)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中央要求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设改革,建立乡村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在相当于生产大队的的范围内设立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在原生产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村民小组。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层次上又设立了村、组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来承担村组的行政和经济职能。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层次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源于人民公社体制,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替代,因此残存了一些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做为一个经济组织,不仅具有经济组织职能,还具有政权组织的职能。正是由于这一特征,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产权模糊、组织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随便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大批专业化的农户,但是由于农民在流通领域里讨价还价的能力很弱,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些农民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另一种模式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而言建立起了比较明晰的产权,但由于大多在政府、龙头企业或农村能人的推动下成立,并实际处于其的控制之下,仍然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2.2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虽然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然而由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合作化程度却很低。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我国参加组织的农户仅占乡村农户总数的9.8%,不仅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90%之上比率,也距巴西、智利等国80%的比率甚远,甚至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也占30%-60%。

如何解决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她认为在没有彻底的私有化,没有完全的政府权力控制,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主治理的方法来解决。这恰恰符合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政府、龙头企业或农村能人不能代表集体的利益,而只有农民自身才可以代表。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自己的利益自己来把握,这样才能激发农民的热情,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因此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走自主治理的道路。

3 中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自主治理方面的比较

目前国外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这两种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建立了良好的自主治理机制,这也是这些外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奥斯特罗姆在其的著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之中总结出了长期有效自主治理的八项基本原则。笔者将这八项基本原则概括为产权明晰、集体参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及外部对组织权最低限度的认可四个方面。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将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国外的这些组织做一个比较。

(1)产权明晰。我国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本应为集体财产集体所有,但实际却是大多由少数人占有和支配,造成产权模糊不清。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起来,本应建立了明晰的产权机制,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强烈的推动发展的动机,主张主要农民愿意加入就可加入,造成很多合作组织成员在加入时无须缴纳股金,这样产权就模糊不清。与此相比,美国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是严格由成员投资入股成立,因而产权非常明确。而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则是由农民建立的带有半垄断色彩的庞大组织体系,不仅包括基层和县级组织,还有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产权归全体成员所有,也非常明晰。

(2)集体参与。这里指的集体参与是指组织的成员都可以参与组织章程、规则等重大事项的制定和修改。我国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融为一体,具有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机构的性质,农民自然无法参与制定和修改各项规则。我国的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由财政部支持的)已经建立了一人一票的表决机制,但大多的合作组织农民并未真正享有表决权,一般成员基本随大流。有些直接由管理层决定,还有的实行一股一票制,这样股份占大头的龙头企业或农村能人就能通过这样控制合作组织。美国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规定任何社员都有一票表决权,只有少数合作组织规定在“一人一票”的基础上安排一些额外票,但为了防止有些人利用额外票谋取私利,法律还对此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则是通过全体成员参加的组织员大会来行使组织员自己的权利,决定农协的各项方针和重大事项。

(3)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是小数人占有和支配集体财产,农民的投票权行使起来比较困难,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领导者可以随意处置集体财产,管理也不科学。我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成立理事会做为合作组织的决策中心,但理事会成员受到政府、龙头企业或农村能人的影响较大,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也无法对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监督。而美国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和平等合作,合作组织成员从普通的农场主到董事长,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董事会聘请专门的公司经理来管理组织的日常事务。而董事会是组织的管理机构,由组织成员民主选举产生,使之代表全体成员的利益。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有理事会和监事会来对组织进行管理和监督,理事长的权力是由全体成员参加的组合员大会赋予的,而监事会成员则是有全体成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来产生,这样就保证了合作组织可以代表全体成员的利益,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受到了监事会的有效监督。

(4)外部对组织权最低限度的认可。这是指组织成员自己设计制度的权力不受外部政府权威的挑战。我国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同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融为一体,自然受到政府部门的制约。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独立的组织,但不管是其成立,还是建立之后的管理和经营,都与地方政府脱不了关系,自主性大打折扣。美国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规章制度则是由全体成员民主协商完成,并且美国国会于1922年就已将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从谢尔曼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而日本政府则是通过对农业协同组合大量的支持和帮助来保证自己农业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农协的制度安排是由全体成员参加的组织员大会来制定。

4 初步的政策建议

为何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形成有效的自主治理机制?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政府过多的干预。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因此政府干预甚至直接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理论上来说是合适的。然而,正是政府的过多干预,造成了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效率低下,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的管理体制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只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真正农民自主治理的机制,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才能顺利发展下去。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1)首先必须要保证农民的自主治理权力。对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应从与村委会、党支部等基层党和政府组织混合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的组织,同时农村基层政府应变管理为服务,将管理权交给农民。而对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大力宣传和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民对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经济地位。同时,地方政府不应再根据自身意愿来干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并对龙头企业或农村能人控制合作组织进行严厉的制止。

(2)其次是提升农民自主治理意愿。保障了农民的自主治理权力,合作经济组织要想发展,还应有农民的自觉参与。目前我国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成员自主治理意愿都很低,主要是因为自身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和没有形成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我国政府应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分配时向农民倾斜。

(3)另外还应提高农民自主治理的能力。无论是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想持续顺利发展下去,组织成员应有一定的自主治理能力。而目前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素质普遍比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开展一些专门针对合作组织成员的短期培训。同时在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对农民的自主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4)同时政府还要加大扶持力度。第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应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同时给与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税收优惠,减轻其的负担。第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各级金融机构应放宽对其的贷款限度,同时培育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和引导民间借款。第三,地方政府应积极帮助解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并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郭翔宇.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第8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应该来自人民群众对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即人民群众对政治存在的不满。政治体制对每个个人来说,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从而也就关系到人们的政治存在的问题。所谓政治存在是指人们的政治要求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政治环境不能满足人们的政治要求,人们就会对自己的政治存在产生不满,这样就会产生改变政治环境的要求。这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可以说,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时刻在改变,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地在冲击着人类的头脑,人类只有不断地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创新性地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中专阶段是培养知识型人才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在这一阶段获得,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在这一阶段已经初步养成。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政治教学无法培养出具有全方面优良素质的学生,不能适应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需要,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合。如果一贯坚持过去的经验和做法,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地来开展政治教学工作,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政治教学工作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要想顺应时代的潮流,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实现有效的创新。在政治教学工作中实施创新,不仅能够发现新的教学思路,还能创造性地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政治教学工作效果。

因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构成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都必然要受到原有的政治体制的阻碍。这样,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每前进一步,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从而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就会不断地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这种动力虽然是间接的,但又是极其巨大的,往往是政治力量所无法抗拒的。也就是说,实际的情况是,当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遇到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就会产生经济生活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经济生活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正视、不能不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这就促使政府必须下决心来改变阻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原有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从而使政治体制的改革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

政治教学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党和国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巨大弊端,要求各级学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发展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第9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1问题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发展至今日,理论体系庞大,数学化程度高,理论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高。西方经济学因其工具优势,对于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也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致于在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其他非经济类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不过,对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为了全面掌握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通过掌握经济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其政治、社会背景(林素钢,2009)。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经济学专业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并未体现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学习目标。因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我们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结合学生特点做出调整,本文结合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基于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数学推导,称为“黑板上的经济学”,学生参与度有限,国内学者较早地开始反思和提出应从教学方法改革角度提升教学效果。周五七(2017)指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比较实验式教学、慕课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不同特点,分析了不同教学方法如何匹配经济学教学内容,以提升教学效果。周小寒(2018)从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提出应以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经济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经济学直觉思维。李力力(2018)指出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应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张武康、张美丽、李翼玮(2018)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围绕不同教学环节,设定过程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方鸿(2012)指出较多高校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适应非经济类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仍然非常缺乏,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还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博昭、马蔚姝(2013)指出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时设置不足,无法满足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应降低课程难度,结合案例教学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力,提升教学效果。唐清萍(2019)认为宏观经济学作为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对于非西方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本土案例、时事,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课程强调三种表达方式:经济学表达方式、图形展示和数学推导,非经济类专业教学更应强调经济学思维训练和培养。现有对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讲授方法的反思,如何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专业背景、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经济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理论演绎和推理,为后续经济类课程开设打下坚实基础。不过,作为非经济类专业,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政府各项经济政策内在机制及培养经济学思维逻辑。相应在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更应注重理论分析和运用,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3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有三种:传统讲授式、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传统讲授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灌输,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因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性强,较为抽象,讲授式教学应用较广。案例式教学不同于举例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结合经济现象,理清案例涉及主题,如何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进行分析。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事前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形成观点,通过教师引导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提高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研讨式教学比较适用特定专题,例如:面对经济减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学派分别如何看待,应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工具。鼓励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形成观点,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和现实问题分析能力。

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应存在差异,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搭配,提升教学效果。价格理论部分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学生学习难度较高,通常以讲授为主。不过,通过引入中国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案例,分析价格改革的难点和影响,结合中国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行为差异。尤其是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等非经济学专业同学,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思考双轨制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政治条件,价格机制发挥效应的政治制约因素。在案例研讨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价格理论的感性认识,提升教学效果。市场结构理论部分的讲授通常关注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其均衡条件,在课堂讲授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实案例进行研讨式教学,分析市场结构的动态演进及其市场行为。例如,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中国家电市场发展史,分析家电企业在初始的群雄混战阶段企业行为,进而分析如何形成了当前家电市场寡头市场结构;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历程,进而推测未来汽车市场的企业结构演变趋势。一般均衡及市场失灵部分,在分析一般均衡实现的假定条件基础上,引入市场失灵及其原因分析。讲授通过引入政府有形之手的理论依据。可以结合现实案例教学,分析外部性的治理措施,尤其对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等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可结合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思考政府的经济行为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结合案例分析中国土地市场改革发展史,土地产权明晰、土地交易、转让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同时,收集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发展之间关系,探讨现有土地制度的利弊得失和进一步改革方向。

经济增长理论部分,在通常的理论模型讲授基础上,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例如,可以收集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引进外资、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官员行为、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现阶段,如何促进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推动增长和转型,尤其是结合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背景,探讨如何改善营商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工具IS-LM模型部分,通过理论讲授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情景下,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现短期宏观均衡。同时,在讲授开放经济下短期均衡模型之后,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如何协调配合,实现政策的优先目标。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在讲授菲利普斯曲线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可结合案例,分析短期和长期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例如:收集中国近代史上通货膨胀数据、当前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国家通货膨胀数据,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通货膨胀内涵、特征、根源及治理。在讲授经济周期几种主要理论(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理论基础上,理解经济波动的来源,分析几个学派的共同目标:降低经济波动、低通胀、高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同时指出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几个理论存在显着差异。结合中国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出台的4万亿刺激政策,收集相关数据,专题研讨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及其政策应对,深刻理解相关理论机制。

4完善考核机制

因为非经济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多运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现有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不适用,应更加注重学生过程考核,大幅提升平时成绩比重,调动学生投身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在期末考试内容上,在考核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加大考核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考核,提高相应主观题目的分值,同时结合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特征,安排与相关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分析题,提升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非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任课教师已转变为课堂组织者,案例教学有其特定程序,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这方面教学能力的培养。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林素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64-66.

[2]博昭、马蔚姝.论高校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难度的把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