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政治哲学思想范文

政治哲学思想全文(5篇)

政治哲学思想

第1篇:政治哲学思想范文

1.思政教育在经济价值中的体现

1.1引导经济发展

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为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为人们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作用,保障经济活动的开展能够在思政教育所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在现今的生活中不管是单位还是行业的发展,都是需要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引下进行各种的经济活动,只有在政治思想的引导之下才能够促进经济工作的开展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思政教育自身具有较大的经济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通过相关的思想理论指导人们进行工作,让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中能够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思想作为战略发展的任务进行开展,能够在生活中将党与国家的发展目标作为自身的努力方向,并且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始终坚定自身的经济发展理念。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之下,人们能够不断的加深对“四项基本原则”意义的理解,并且积极主动的在日常活动中将其进行贯彻与落实,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1.2服务经济的发展

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之下能够调动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经济活动开展的积极性,然后人们能够在工作中将物质动力进行转变为精神动力。人们自身所拥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够促进对生产力的提升,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在逐渐的增加,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思政教育可以在对道德的基础之上促进对经济价值的发展与实现,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之下想要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就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环境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并且通过道德的宣扬来对一些社会中不好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所以说思政教育的开展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为经济的发展直接或者间接的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对于经济价值的产生是可以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以及对智力的开发来实现,从而促使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进行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3保障经济的发展

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为经济价值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人们在精神动力的支撑之下能够进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对物品进行改造促进其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于物质生产力来讲最为重要的就是“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构成,所谓“人的要素”指的就是在劳动一线进行生产生活的各种劳动者与经营者,而“物的要素”指的便是在进行物质生产时所需的技术、工具等。在进行物质生产时两种生产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能够将其有效的转换成为劳动力。思政教育还能够通过对人的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来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进行调动,让人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与领悟能力,从促进对劳动效率的提升、操作技能的提升等社会劳作能力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促进对社会发展中新鲜技术与思想掌握,从而促进经济价值在社会得到实现。

2.在基于思政教育之下经济价值取向对哲学的思考

2.1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经济价值取向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改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更是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对于经济价值取向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思政教育进行及时的结合,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对于一些事物的发展都是新的将旧的进行取代,从而不断地促进事物进行发展。所以要促进经济价值取向的发展就要先对思政教育进行更加科学理论的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我国的思政教育水平,尤其是在对思政教育与经济价值之间还是有着许多的问题亟待相关的专家去对其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此方面的问题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地促进思政教育在经济价值方面的深入化发展,为经济价值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正确价值观的存在对经济价值也有着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讲是有着一定的能动意识的,不同的价值观的存在对于人与社会之间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价值观的发展要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人们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在生活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来面对事物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经济活动时也要坚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者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之下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通过对政治环境不断地进行优化能够促进劳动者对政治观念有着更多的认同感,劳动者能够从政治生活中获取到更多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从而提升对政治理念的认同感,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讲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劳动者要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在思政教育之下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之下促进对人们思维意识的提升以及经济价值取向的发展。

2.3对思政教育的方式与理念进行有效的创新

创新的发展对于社会来讲是促进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现今的思政教育中也要不断地对思想理念与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思政教育只有进行了有效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对党的政治优势的发挥,能够让党的优良传统更好的传承下去从而开拓出更加新的发展局面,在良好的政治发展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可以将固有的单向思政教育方式转变为双向的交流灌输,从而激发更多人对思政教育参与的积极性。想要有效的促进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就要不断地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的开展,让人们在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地促进对思政理念的学习,从而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与经济价值取向的发展。

3.结语

第2篇:政治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哲学特征;当代价值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时展的新方位和现实之困境,相继提出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再到2018年“生态文明思想”诞生。我国对于生态文明思想这一人类共同目标的认知和建设实践不断更新,并达到新高度。作为事物特性的抽象结果,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并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思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形成和发展均是根植于中国现实土壤中。现实中的生态困境日益严峻,这促使生态哲学的产生,使得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生态环境退化以及生态系统失衡,便产生了生态危机,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进而引发一系列不可收拾的局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又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二)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环境逐渐恶化,这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背道而驰。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众多媒体、社会公益组织以及民众纷纷开始行动,出现了诸如“绿色政治”“环保风暴”等环保运动,环境保护意识不断觉醒。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又于十八大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强度达到空前。

(三)生态科学繁荣发展伴随着世界重大社会生态问题的频繁出现,生态科学亦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态危机进一步加重,众多流域水质恶化、围海造陆工程的大批上马、工厂污水的肆意排放……这些都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安全,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思。人们开始探索生态危机的源头及治理之道,在确保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同时保障其他生命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以此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特征

(一)世界性和民族性统一生态哲学已经成为世界的哲学。面对世界严峻的社会生态困境,作为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的中国而言,也需基于世界全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思索和考量人类文明的走向。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也是世界的生态危机。基于此,生态文明思想从宏观生态的角度出发,立足世界性生态危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发展之道,为解决世界生态危机提供“中国样本”[1],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呈现出世界性格局。同时,生态文明思想亦针对中国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面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差异性,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族生态文化的精华,以中国独有的智慧和方案去建设生态文明,彰显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二)预见性和现实性统一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中国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以及来自大自然的报复,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前途的忧患意识亦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思想着力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强有力的姿态去承担和弥补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后果。这是国人生态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带有明显的预见性。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下人们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曾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面对恶化的环境状况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期许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最广大人民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人民之所需、所盼和所急,凸显了思想的现实性。因此,生态文明思想是预见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三)继承性和创造性统一生态文明思想能够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就,显示出巨大的当代价值,其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是融入时代背景和民族特色创造性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认知给予了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也继承了当下诸多生态思想中所彰显的“生态关怀”;同时,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需对自然表现出道德关爱等思想。中国国情不同,走向生态文明的方式和路径也不同,因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具体国情,从国家建设总布局的顶层设计出发,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创造性地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可见,生态文明思想是创造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四)整体性和区域性统一整体与部分、普遍联系等哲学观点是生态文明思想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是包含人类、自然和社会这三部分有机联系的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将人类、自然和社会置身于生态文明这一整体中,才能更加明晰彼此之间的联系。同时,生态文明思想亦是包含着美丽中国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愿景的整体,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凸显着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生态文明思想突出强调人类、自然和社会多样性的存在,注重部分发展,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时,我国生态文明追求区域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从每个区域的自然和历史的多维视角出发,立足每个区域的实际状况,尊重区域生态差异,建设符合该区域的人类、自然和社会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思想是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统一。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伴随着众多有识之士不断反思过去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人们开始重新去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求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而生态文明思想就是立足中国独特的民族性和国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指导下,生态文明思想充分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并指导着中国朝向更加高级的文明形态演进,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认知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源泉。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认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即命运共同体,自然中的每一个个体及其依赖环境的恶化都会对这一命运共同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最终导致人类遭受灾难性报复。因此,生态文明思想在认可自然对于人类积极作用的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并强调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类才能走向更高形态的生态文明。

(二)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指导思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时展的新方位和现实困境,相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美丽中国”建设,再到2018年“生态文明思想”诞生,这使得人们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不断提升到新境界,达到新高度。目前国际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尚不完善,认识也并不清晰,生态文明思想则立足新的文明形态,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路径。

(三)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散发出巨大的生命与活力[2],生态文明思想更是如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成绩,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方案。从全民生态意识的不断觉醒,到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每一个喜人的成绩背后都是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应对生态危机,应对自然环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和思考,从而促进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佳绩。

(四)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于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而言,中国的就是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不可或缺。在应对世界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过程中,中国以完美的答卷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并且为世界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中国的积极作为和创新做法将吸引更多的国际社会的目光,引领更多的国家和组织积极投身于环境治理这场硬仗中,不断促进全球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罗贤宇.改革开放40周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50-58.

第3篇:政治哲学思想范文

将已有概念与定理整理、建构成一项完整的建筑工程,离不开系统性的思维与全面的眼光,同时,也离不开较强的学术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哲学发挥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并非分析某些细小事物的哲学派,而是一种广阔思维的世界观。要想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就必须了解教育,同时,还要了解基本的政治与哲学,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把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特别是哲学概念的度

(一)哲学思维应用不足

站在哲学思维应用不足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它拥有诸多相似的概念,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具体边界以及理论定位等问题都十分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广义与狭义共存,不仅如此,还有更广义与更狭义的范畴。因此,必须设立过渡与转换的临界点,在两个甚至多个层次中随意转换是不被允许的。就拿对“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来说,很多研究学者都称其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所具有的东西”,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广义的定义。然而,在之后的研究与表述中,研究学者未经任何过渡地声称:“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显然,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到其他阶级与社会集团对培养目标所给出的定义。

(二)哲学思维的运用缺少原则性

正如以上所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时不能缺少哲学思维,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哲学思维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些学者在提炼关键论题时,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作源头,更没有以历史经验为探寻对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生搬硬套,并冠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关键提要。[4]从浅层次上来看,这一现象是由学术繁荣造成的,然而,实际上却是毫无意义的争论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需求而构成的经院哲学。这种行为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建构做出贡献,甚至还加大了原理建构与教材编写的难度。

(三)哲学思维应用过多

由上述内容可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论题的提取不能在哲学原理中生搬硬套,还要注意哲学概念的运用,应尽可能地遵循“少即是好”的重要原则。哲学思维与哲学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等同。在运用哲学思维的过程中借助哲学概念是可行的,但要尽量降低哲学概念的使用频率。专业的哲学研究往往会非常频繁地使用哲学概念,但是,当哲学运用到其他领域时,如果运用过量,就是不妥当的。不仅如此,过度依赖于哲学概念,从某一角度来说,就显示出了哲学思维的愚昧。精细、系统的哲学思维应该是运用于无形的,同时,还是在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到多领域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中理应分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它们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区别

实际上,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理论抽象层次更高,我们才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研究重点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哲学问题,还包括实践中遇到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基本概念问题,通常情况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依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等。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哲学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道德教育哲学,它提出了非常多的具有价值的论题与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非完全背离的。原理的阐释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元问题”,也会依赖于“元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所以说,上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提取出来的。其次,当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比较成熟的结论,将被“名正言顺”地归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有时也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相对分离与互动,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推向高峰。

四、总结

第4篇:政治哲学思想范文

《高等教育法》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把对人、对科学技术的武装看作是培养的目的,同时,对科技发展的反思也需要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高职院校在思想教育中增加科技哲学观教育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内涵和边界的合理选择。高职院校主要以理工类专业为主,如何让学生树立科技哲学观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所学专业,培养他们成为素质健全的社会人而不是机械的技术人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解释科技哲学思想的一些问题,如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本质、科学理论与技术理论的结构、科学范式与技术范式的区别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思想教育与科技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科技哲学观教学,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学生视野更加开放,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科技哲学观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教育的领域,正确认识伦理道德、思想政治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和界限,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人类捕捉物欲的工具,更多地要关注科学技术与自己、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今,“人们不但不能摆脱工具,还要不断扩大工具的复杂程度。”[1]突破技术优先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人类更深层次认识科学技术功能和内涵的前提。这种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需要得到正确认识,避免培养一批像马尔库塞所说的缺乏批判精神和对社会反思的“单向度的人”,以认识技术存在的合理性。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帮助自身生存发展,人类进行自我超越也是必然的,甚至超越“人类”这一特有概念。科学技术是靠智慧发展的,但仅此还不足以让科学技术发展到如此程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代代“爱智慧”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等推动。他们继承了人类科技文明的精髓,依靠“大科学”与“小科学”的融合,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生物圈因此获益。

二、科技哲学观在高职思想教育中的特点

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还仅限于“五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与法制观的教育。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专业不同,在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也有很大差异,但是绝大多数侧重于思想政治的灌输,没有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反思。高职思想教育应结合高职特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哲学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科技哲学观的特点:合理性与普及性的统一。高职院校进行的人才培养,重在培养有科学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现代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训和社会实践时间来积累经验,并丰富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科技哲学观不仅是为了增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也需要确立对科学技术知识存在合理性的认识,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大学生的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匈牙利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乔治•卢卡奇认为,在当今社会形式合理性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而辩证理性支持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如今,我国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在形式上既有资本主义的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的成分,但是社会主义形式是基础。这必然要求正确的科技哲学观应该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体系中,形成长效性、普及性的教学管理形式。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人类科技文明自钻木取火,观天象知时节到如今已历经数千年。我国的传统科技重在关注民生民济,重在实用。美国环境哲学家J.B.克里考特认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向“东方转向”,当然,指的是东方的传统哲学思想。自上世纪中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竞争重点定位在科技的创新,这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

信息时代的科技创新不但关注竞争的切入点,也重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了科技哲学观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海德格尔把技术看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认为在现代技术中,人类和自然都已纳入资源储备,而现在人类不仅背叛了自然,还背叛了人类自己。而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单元,无疑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识、技术和思想“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化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重在强化专业学科,增强个体自身竞争力;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更应该关注人类发展的走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位是信息时代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决定科技发展的方向,教育定位有多远,培养的人才就能走多远。重新审视科技史,那些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仅局限于狭小的专业领域而不顾人类的发展,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置于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发展的全局环境之中。对于科学技术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自身发展,更要拓展视野,反思人类的行为,关注人类和自然的根本利益。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运用特别强调密切关注现实问题,诸如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要深入细微地研究,立足对问题的思考和创新,特别强调注重提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实现规范化与创新性的巧妙结合。无论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我们都需要尊重传统和规范,但不能局限于此,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湮没。在高职思想教育中,运用新方法、新资料、新数据,力争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自圆其说。分析科技发展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认识。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纵观整个科技史,科技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提升过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上向因果关系(upwardcausation)。传统科技多表现为一般系统的特性,而现代科技多表现出复杂系统复杂性的一面。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整个系统突现的重要表现,也是新颖性的重要表现。“对于复杂性的承认有助于面对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哲学问题。”[2]对科技发展的系统认识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科技的特点、功能、结构和目的,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能只把科学技术看作简单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放在一个复杂系统内理解。

三、科技哲学观在高职思想教育中的内涵

其一,思想教育的一致性。“除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哲学只有两个真正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界和人类世界。”[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通过理论的手段和实践的手段丰富了人类对于它们的看法。运用新的理论促进高职思想教育的改革,顺应了我国全面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促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科技哲学观教育是高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没有科技哲学观教育的高职思想教育是不完整的,不能割裂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两者都是以改造人的思想为目的,具有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今天,想“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4]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仅赋予表象,更多地要挖掘青年大学生这些未来的社会主力军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其二,思想教育的互动性。创新在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传统的思想教育是单向不对等的教育模式,在信息社会,这种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高职思想教育应加强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并且把思想的互动融入整个教育过程。自建国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重视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探寻。上世纪60年代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5]并提出“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6]理论研究还包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通过理论研究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上个世纪50、60年代我国形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良好风气,钱学深、齐毓霖等知名专家都对这个时期给予很高的评价,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工程专家在这种开放互动的环境下,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想。哈工大的马玉林教授认为,“站得更高一些,看的也更远一些。”同志提出:“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而且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来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7]大学生作为生产力的准主力军,丰富其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哲学思想是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三,思想教育的中介性。高职思想教育过程中贯彻科技哲学观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精神。如何把个人的发展和人类整体利益和自然利益联系起来,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就会伤及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会伤及人类自身。思想教育是以中介的身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科技哲学观教育也充当思想教育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中介,只是处于不同的位点上。科技哲学观教育是对思想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挖掘,着眼于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实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经济理性,同时,也应充分尊重价值理性(包括生态理性等),如深层生态学的范式赋予非人类生命以内在价值,而不是依赖于它在经济上的或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8]只供奉科学精神只能推动人类对物欲的追求,而对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的追求却可以弥补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反思,这必然要求加强对科技哲学观中介性的认识。

四、科技哲学思想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一门必修课,以推进培养具有创新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群性教育、时代性等多元特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把道德的内涵加以提炼,融入现代科技成果中,强调认识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认识,完成宇宙自然和人性道德的完美统一。加强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正面认识。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认识的过程。创新不仅仅指的是科学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深层次理解。正确认识对科学技术合理性的批判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边界问题,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思想、系统思想。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过度地重视了功利主义给自己带来的物质上的快感,忽视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不利的一面,这样必然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困惑和质疑。

其二,减少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过度政治化。现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总是把思想教育政治化,政治的敏感性放在突出地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任何一种科学技术都是中性的,就是通常说的“科学技术无国界”。因此,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感受科学技术内蕴的人文气息,避免科学技术的政治化。政治化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缺少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科学理性。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不具有政治意义的,赋予其政治性还是本源性,这关系着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还会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复兴之路。

其三,充分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都认为科学和技术具有普适性、可检验性和统一性的基本品格。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任何一种商品都是科学与技术的复合体、统一体。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应给学生理性认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到的内容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掌握和提高,理论的知识更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规律。科学与技术统一于理性,理性依靠的是认知,认知的来源无外乎感知上的、经验上的和知识上的积累。因此,正确引导、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要的。

其四,强调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我国高职院校进行的职业教育形式通常情况下是技术性教育和进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几乎没有学校设置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哲学课程。这就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学校领导层需要设计长远培养具有哲学思想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规划。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有自己的办学理念,然而,办学理念中缺乏哲学观的思想内涵。从社会的现实反映来看,如今培养的更多的是技术人,而不是社会人;其次,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中,应把科技哲学的思想融入到思想教育的教学过程之中。针对这一点,学校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纯粹的技术人还是现代的社会人,然后,把这种理念付诸具体的教育教学,真正实现科技哲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最后,烘托校园厚重科技哲学的氛围。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把西方的功利主义穿插其中,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是对功利主义的误释,把个人的利益作为功利主义的中心。而真正的“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是当事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是所有人最大的幸福。”[9]因此,现实需要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宣扬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单纯的技术。

第5篇:政治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哲学艺术思维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进行融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手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思想政治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相对枯燥的一门课程类型,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讲解和传授,学生被动学习和思考,单一的教育手段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单调,尤其哲学部分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特别是哲学部分的学习热情较低。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有助于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哲学与艺术的思维融合,把艺术的内容和知识融入到哲学教育中,为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整个课堂更加丰满,这极大地丰富了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1]。

2.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内容相对固定和单一,把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中,这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从内容角度来说,把艺术的内容纳入到了哲学教育的范畴中,扩充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统一起来,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创新;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观察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2]。

3.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思想政治教学中包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思维观念,其中的内容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内容涉及了国内外众多的观点和认识,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不仅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了哲学知识和观点,而且帮助学生接触了艺术领域的知识和内容[3]。同时,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对于哲学和艺术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扬和传承。此外,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了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有了充分的理解,更加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培养,激发了其学习欲望,进而提升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的路径探析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进行改进,进而促进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

1.注重对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内容与艺术内涵的分析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内容和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做好分析才能为后续各项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和前提。首先,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既包括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建设思想,也包括国内外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基础的法律常识和道德理论,而要想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入口,选择正确的方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哲学内容的教育是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的核心,这就需要把重点放在哲学内容的教育中[4]。其次,需要深入分析哲学内容与艺术内涵。哲学内容博大精深,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涉及到国内外众多的哲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看问题角度,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哲学思想和哲学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去寻找其中所包含的艺术观点和艺术信息。同时,艺术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是人们对生活中各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表达,可以是现实的写照,也可以是对现实的再创造,有抽象的,有纪实的,而且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只有对艺术的内涵进行分析,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才能真正与哲学内容融合。最后,思想政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中的内容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创新和延伸,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和创新的态度去开展教育活动,所以,对哲学内容和艺术内涵的分析也要实现与时俱进,避免被社会所淘汰。

2.寻找共同的切入点进行融合

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寻找到共同的切入点,这样才能着手进行两种不同内容和不同思维习惯的融合发展。首先,哲学与艺术的本源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和创新出来的成果和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哲学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一种科学的观点,经过了社会实践的验证;艺术是从人们的情感出发的,是自身情感的表达,艺术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或者是对于事物的自身认识和理解,其中带有创新和创作的部分,是生活的一个延伸。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与哲学具有相同的本源这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5]。其次,哲学与艺术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然而它们最终成果的展现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都是需要不断进行分析总结,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哲学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指导和保证,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同样的那些历史遗留的艺术成果也都是人们的心血。从艺术和哲学诞生的过程来看,都需要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两者的又一共同之处,所以,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想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必须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地提升学生观察总结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

3.借鉴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内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生对于哲学内容的学习热情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哲学内容相对的比较抽象,理解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哲学的内容比较枯燥,都是以理论和观点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自身学习热情不高,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就难以实现,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类型丰富多言,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戏剧等等,而哲学几乎都是以文字理论的形式出现的,这就造成了哲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调的状况。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可以充分借鉴艺术成果,以艺术作品引入到哲学教育中。例如,在哲学教育中,讲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时,可以把一些艺术作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进行观察和总结,去发现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哲学观点,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艺术品味,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其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教育,大都是以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开展的,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要想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艺术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视频、音频,或者利用哲学艺术作品开展辩论赛的形式去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6]。

4.注重教师艺术素质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