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微型课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微型课教学反思

第1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微课变式;KTTV模式;KISS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5

自从美国可汗学院将微型网络教学视频带入人们的视野,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便开始在教育领域迅速蔓延。特别是2013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以来,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这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1]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关注、研究、开发“微课”,使“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受益的载体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冲动。

一、微课内涵及局限

综合不同学者对“微课”的阐述,基本的观点认为:微课以知识点(包括概念、原理、规律、公式、命题等)教学内容为单元,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呈现形式,一般以5~10min为时间段,以课前学生自学、课中学本评估为推动的互学,即“翻转课堂”为实践模式的教学课程资源。无数个“微课”构成的网络课程资源组成“慕课”。微课的主要特征有:知识碎片化,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获取方便,移动教学。[2]当然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随机性、针对性等优点。

在教学实践中,微课也具有局限性。首先,微课是置于网络资源中,获取微课必须通过网络系统,而教室里网络资源是有限的,不会随时随地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特别是农村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是住校生,使用的都是公共网络资源,所以课堂翻转的课前就不能使学生享受充分的自学资源。其次,微课缺乏学习效果评价,微课往往是针对某知识点的精准讲解,受时间限制,学习后知识的变式应用比较欠缺。最后,微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缺乏知识的整体构建,只能以碎片化、纵深化留存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容易遗忘。当然,课堂上学生互学时,也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可辩驳的显性论据。

二、微课变式的课堂化模式

针对微课局限,我们根据微课的基本特征,针对疑难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设置,把微课转化为纸质形式,知识点展开的形式加以规范,辅之以核心知识导图,作为学生学习的纲要读本和追疑的依据,伴随学生身边,就可以大大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推广速度。

1. 以“核心知识导图”为纲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纵深学习,碎片化的学习会加快知识遗忘速度和迟滞知识提取速度,核心知识导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确定出单元教学活动必须完成的核心知识内容,绘制出统领教师和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蓝图。核心知识导图可建构绿色、生态、简明、生本的课堂形态。一节课以2~3个核心知识设置较为理想。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绘制出的核心知识导图如图1。

2. 以“KTTV”为知识展开模型

“K”,Knowledge的首写字母,即知识本体的理解,任何概念、原理、命题都有关键特征,把握关键特征,剔除无关特征,并以适当的形式存于学生认知结构相应的位置。“T”,Technique的首写字母,即某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技巧和精准把握,或者是方法类的掌握。“T”,Typical的首写字母,即某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典型模型,或者说是建模过程,它是问题解决的原型,并潜藏于学生认知策略的原始端。“V”,Vary的首写字母,即知识的变式应用和劣构领域的衔接技巧。为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操作和应用,我对此学习模型简写为“KTTV”知识展开模型。

3. 以“KISS”为反思模型

“K”,Keep的首写字母,即持续的做,为保证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自己随机抽取1至3道题进行热身训练。“I”,Improve的首写字母,即改进的,复述该知识点的有关方面,找出自己的疑问在哪,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S”,Stop的首写字母,即叫停的,通过复述知识和绘制思维导图,清晰地知道哪些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S”,Start的首写字母,即开始的,学习完某知识点后,就开始准备下一个知识点的预习,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反思,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积累经验,并轻松学习下一个知识点。为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操作和应用,我对此反思模型简写为“KISS”知识反思模型。

三、知识点的选取依据及“KTTV”模型案例

微课知识点的选取要针对“价值不菲”的“冲突性”问题,即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知识,即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知识点,设计成纸质的微课形式,以问题为驱动,联系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资源,对知识进行纵深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例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这一节,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我确定“熵”为学生较难深入理解的疑难点,因此可以针对“熵”进行“KTTV―KISS”微课纸质模型设计。

例题的选取,要尽可能把熵变的各种情况考虑在内,让学生反复研判,熟背于心,做到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迅速化归,匹配出原型例题,进而转化为新问题的解决策略。

V(Vary):变式训练或者易错题型训练

针对熵的有关知识和例题,进行语言的转化、情景的置换、题型的变化等多方面变更,增强学生对该知识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教师可以针对典型例题有关项目进行改变和补充,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典型例题相关项目的置换,并经过协商创设新题型,当然也可以针对例题中易错点进行变式训练。

此变式训练是针对例题中学生易混的D选项进行易错点专项变式训练,促进对该点的深度思考。

四、“KISS”反思模型案例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进行“KISS”四步操练,知道每一步的意义。特别是“K”步要让学生随机从不同资料中选题,把看着不顺眼的、题型有变化的要优先选中。其次,要教会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如右图为一位学生的思维导图(注:圈住的部分是有疑问的,没有圈住的部分是可自行复述的)。

总之,把微视频资源转化为纸质的,学生可随身携带的资源,就可使翻转课堂真正转变为常态课堂,有利于大规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笔者在实践基础上摸索出的这些经验,希望能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第2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时下,微课受到教育界的热捧。虽然人们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分歧,但无论人们怎样认识微课,人们谈论微课的潜在逻辑,是以传统课堂为参照,认为微课短小精悍、过程简洁、使用方便。这从微课的别称“微课程”、“微课堂”、“微教学”里可以看出一二。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时间虽短(5~8分钟),内容却少而精。微课进入教学,改变了课堂形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但这只是它显在的意义,它更深刻的价值还在于由此而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教研组教研活动形式的转变,推动了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转型。

一、微课,校本研修新载体

何谓校本研修?目前,学界的解释不尽相同。周冬祥在《校本研修:理论与实务》中认为:校本研修是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的专业修养,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型教师继续教育形式。①

汤立宏在《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专业发展研究》中主张:校本研修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形式,它更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关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②

周建平在《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认为:校本研修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提升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校内在职研修。③

笔者以为,校本研修就是在学校中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如同伴互助、专业和专家引领、实践反思等,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师学习与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作为教师学习与研修活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一直以来,校本研修主要有教研活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形式,大多以课例、案例、教材为载体。在微课进入中小学教学后,微课成为校本研修的新载体。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时间短(一般5~8分钟),内容集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微课的这些特征,尤其是以视频为载体的这个特点给校本研修提供了良好借鉴。

首先,教师可用视频记录自己的课堂教学(某个教学环节或围绕某个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围绕自己的不足与困惑,有针对性地选取自己课堂教学的视频片断(“微课”)来研究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及教学策略),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反听”、“反观”,再到“反思”,进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其次,教研组围绕教学中普遍性的问题或大多数老师所共同面对的困惑,用视频记录授课人(可以是几个人)某一个环节的教学,开展教研活动时,大家反复观看视频(“微课”),共同探讨这个教学环节如何高效的问题。或者截取名师课堂教学录像或教学实录的一个部分,教研组全体成员分析探究名师教学艺术,在分析与探究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另外,专题讲座与培训也可以将案例制作成微课,让老师们直观感受问题情境,启发老师思考与讨论;或者聚焦老师们普遍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将解答困惑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制作成微课,借助“微课”进行直观深入地讲解,进而提高培训的效率。

二、微课在校本研修中应用的优势

微课运用于教学,产生了“翻转课堂”、“慕课”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微课应用于校本研修有哪些优势呢?

1. 便于教师自我反思。微课用视频记录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无法自我观察和察觉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观看视频研究反思,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长此以往,微课有助于强化教师关注自身课堂教学问题及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识,引导教师将自我反思落到实处,养成教师关注专业问题及自身专业发展的习惯。这对于引导教师自主发展,个性发展,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活力,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有极大的意义。

2. 有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微课视频时间较短、指向明确、内容集中、主题突出,且便于反复观看,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教研活动,可以具体到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每一个方面,教学研究切入点小,目标性强,问题聚焦度高,有利于大家对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3. 突破校本研修的时空限制,让校本研修变得灵活自由。传统的校本研修活动,如听课评课,大多受时空限制。研修者脱离活动的时空情境,往往无法参与活动或者收效甚微。微课校本研修可以通过网络的强大功能,依托微课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教师或研究者可足不出户、足不出校门家门,实现跨区域、跨学校甚至是跨学科的在线听课、评课、互动交流、在线研讨。

4. 有助于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一直以来,中小学校本研修搞形式,走过场,校本研修效率备受诟病。微课作为校本研修新载体,因其内容集中、指向明确、主题突出,校本研修问题聚焦度高,且“微课”以视频为载体,时间短,可反复观看,便于教师自我深入反思和教研组深度研究。这对于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大有裨益。

三、微课对推动校本研修转型的意义

正如生产工具的变化将推动社会发展转型一样,微课作为新的校本研修载体,也将推动校本研修转型。

1. 转变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激发教师自主发展活力。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外塑型发展,即主要通过外部力量(如行政命令、专家培训等)的唤醒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不足,个性化发展难以实现,教师的自我反思也多半停留在口号上,难以落到实处。

以微课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教师可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与困惑,定期在日常课堂上用视频(微课)记录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师围绕自身不足与困惑,有针对性地选取课堂教学的视频片断(微课)来研究反思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及教学策略,从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长此以往,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敏锐地抓住教学迹象摄取教学奥妙的能力将会得到提升,教师关注专业问题及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会增得到强,习惯也会得到培养,教师自主发展的活力和内驱力将会被激发出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逐步由外塑型发展转向内塑型发展。

2. 创新教研活动新思路,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当前,教研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形式单一、教研活动效率不高是客观事实。以微课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教研组围绕本学科教学中普遍性的问题,用视频(微课)记录下授课人(可以是几个人)一个环节(时间在10分钟之内)的教学,然后大家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共同探讨这个环节的教学如何高效的问题。或者,教研组截取名师课堂教学录像或教学视频的一个部分,分析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即教学魅力,让老师在分析与探究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这种教研模式使教研活动变得更有针对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提升。

3. 活化现有的校本研修机制,重构校本研修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中小学现有的校本研修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机制将会存在不少漏洞,不能有效适应学校对以微课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的常规管理与激励推进。从中小学管理的层面看,各学校的教务处、科研室势必要在制度上完善现有的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及保障机制,这有助于促成新型的校本研修组织、研修形式和研修技术手段,完善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和教师发展与培养的机制,形成基于全新理念和工具的新型校本研修文化机制,从而丰富学校校本研修文化内涵,重构学校校本研修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四、结语

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过程简洁,从外在的形式看,微课是“微”,但从微课内在的价值看,微课用于教育教学,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微课用于校本教研,微课推动了校本研修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说,微课不“微”,微课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①周冬祥.校本研修:理论与实务[M].武汉:华中范大学出版社,2006,8.

第3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大连海洋学校基础部,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追求教学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衡量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分别是效率、效益、效果。本文探讨了微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微型教学视频的开发者、学科教研联合体的建构者、教学反思的践行者,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 :微课程观;有效教学;教师角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95—02

追求教学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衡量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分别是效率、效益、效果。真正的有效教学要做到效率高,效益大,效果佳。而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种“快餐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有效教学的三个衡量指标。

一、微课程观下有效教学的体现

(一)个性化学习突显效果

微课程搭建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种具有明确的学习指向的学习行为能更加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而学习效果会更加有效。

(二)微型化利用显效率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采取微片段的形式将系统的知识分解化,每个片段集中说明一个核心内容,从而产生了“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的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见缝插针地进行微型化学习,知识点的相对独立又可以与学生的知识欠缺实现对接,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提高。

(三)移动式学习显效益

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能及时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从而实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开放式的交互教学过程。这种与移动互联时代接轨的新型学习方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习效益将会增强。

二、微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随着微课和幕课时代的来临,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微课之于教师,类似于基本预制构件对于建筑商的巨大意义,教师有了高质量的预制构件——微课作为基本单元,就能根据教学诸因素,来精密地设计教学蓝图。因此,微课将更好地解放教师的生产力。

(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微课程教学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或者难点而设计的,教师就是将教学中这种“破茧重生”的教学过程经过设计录制并上传到网络,借助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学习。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在自我学习中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进行表演的“演员”,而是幕后的“编剧”。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认为“微课制作,设计先行”,因此,教师的备课中心将由传统意义上的“准备”转变到微课时代的“设计”。目前,通用的微课设计模型为“ADDIE”模式。这种设计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而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资源的建设者

微课的基本资源是以微课程教学视频为中心的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的“4+1”课程资源。微课时代,教师就是最重要的最有生产力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是制作微课知识点的“选用者”和“驾驭者”,决定着与课程有关内容素材的识别、积累、选择和利用,能够将自己接触到的各种思想、观念等各种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课程内容中来;其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将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资源系统。微课时代基于信息资源的教学导向,教师和学生将从教科书的教与学转向课程资源的教与学,实现移动互联时代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微课程资源的动态性,恰恰顺应了信息时代学习的需要,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完善者和建设者。

(三)微型教学视频的开发者

微课将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因此,微课时代,教师是微型教学视频的主要开发者。

在开发微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有课程建设的意识,精选教学中的知识点,通过团队合作和设计,制作成微课程视频,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突破知识学习的瓶颈;辅以微练习,并根据交互平台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而给予解答,把这些常见问题的解析也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开发微课视频时就要随时根据学习对象的变化对课程进行建构与解构,不断更新微课视频资源。其次,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优化教学视频的呈现方式,尤其是交互式的微课视频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为灵活、最为开放、交互性好的学习平台和教学视频将是微时代教师的重要备课内容之一。

(四)学科教研联合体的建构者

“学习共同体”强调“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科教研联合体就是学习共同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微课平台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及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科教研联合体的建立。

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教研模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微课程是在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与同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通过合作研究引发的教学行动的改变,从而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合作体共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以学科为联盟共同教研的过程。微课程具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多渠道的信息加工、多种对话方式、强大的通讯技术等,正好可以满足学科联合体建设的需要,而教师就是这个学科教研联合体的建构者,促进这个教研联合体的建立和发展,微课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五)集体教学反思的践行者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设计、课中答疑、课后反馈等环节,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反思,也依赖于群体的支持。微课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集体反思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它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中教师“闭门思过”的难以自我超越的反思方式。微课是目前为止教学效果反馈比较及时的一种课程模式,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即教学是否有效。同时借助于微课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断朝着合理化的设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微课交互性强的特点又可以为教师的集体反思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对话中实现教学集体反思。

参考文献]

[1]陈国安.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N].中国教师报,2012,11,07.

[2]解学仁.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任红艳,靳莹.有效教学新视角:微课程观下的教学专家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第4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教学资源

一、微课概述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主要以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载体,依托于互联网,围绕课堂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微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精准、简洁,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可控性,适合各个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相对于四十五分钟的整堂课来说,微课时间较短,时间控制也更为精准。以视频形式呈现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画面更生动有趣,创作形式更多样,可以通过动画、模拟等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将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手段紧密地结合,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微课的内容通常涵盖1~2个知识点,主题明确且通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与传统的一节课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相比,微课的教学内容更精准简洁。微课资源容量小且播放形式多样,可在线播放,也可下载到终端设备,实现了移动学习,不受空间限制,并且可随时暂停、随时播放,也可反复播放,满足不同基础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

二、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按教学任务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教师也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知识点,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初中生心理生理发育还不成熟,课上集中注意力时间在10~20分钟,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很难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课堂效果差[1]。微课的应用解决了这些不足。以多种形式设计的微课,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更有效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师更好地讲解文章,而且可以根据课堂反馈可以做出教学进度的调整,使得教学任务目标明确、张弛有度。并且在每堂课中插入10~20分钟的微课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使课堂氛围有趣活泼,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对文章和知识点的理解要求较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来源手中的课本,纸质教材比较传统且形式单一。课文的节选都来自国内外大师的著作,作者人生阅历丰富,文章内容深刻。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较为简单,对文章主旨理解不够深刻,而微课的应用恰好可以对这方面加以补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作为授课的主导,在授课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并加以总结,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主导,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低。而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要求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需要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需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微课通常是对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讲解,而且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讨论都应用微课,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

(四)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传承

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惠及无数学生,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普及人数只能以班级为单位,教师精彩的讲解,课堂结束后再无重听的可能,学生遇到听不懂的知识点也不能回顾重新听讲,而微课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优秀的课堂讲解以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通过网络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收到优质的教学资源,甚至可以惠及偏远地区或教育欠发达地区。学生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暂停,反复听讲。同时微课的录制更是节省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制作

微课课题的选取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兴趣是学习的出发点,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收到的各方面信息越来越多,兴趣也变得广泛。课堂教学和微课的应用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微课的制作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归纳重点难点。微课不需要涵盖课题中的所有知识点,只挑选一到两个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做到问题延伸、课后思考,这样也可以加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归纳,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属于“无生上课”的授课类型,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做到“精”,教师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精心分析、提取精华、归纳重难点。微课区别于课堂授课,大众式的口头语例如“同学们”“大家”尽量避免,与教学无关的标记、背景、工具等需要删除,以免对听众形成干扰。但涉及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步骤不可随意删减,要尽量做到控制节奏、快慢适当、逻辑思维缜密、容易理解,可加以字幕、注解、标记颜色等方式突出重点,做到以最精准的语言讲解最重要的知识,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微课的授课模式决定了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正是微课吸引师生的魅力所在[3]。第一类形式是讲解型,以教师为主导,类似课堂教学,以语言的形式向学生讲解知识点,主题明确、内容精准、语言简练,这种类型是中学微课常用类型。如选取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录制视频,画面主要人物为教师,且尽可能减少干扰型因素,此作为讲解型微课。第二类为演示型,将课本的平面化知识转换为立体式教学,直观感更强,能迅速拉近学生和教材、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感官认知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此类型微课适用于散文、诗歌等内容的教学。第三类是讨论型,与学生有较多的互动,由教师引出话题,学生分组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话题讨论、集思广益、互相交流观点,达到对问题的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同的看问题方式。根据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讨论,在一问一答中巩固知识点,不局限于固定答案,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收货更多的知识。第四类为练习型,知识的传授离不开练习巩固,这一类型适用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通过练习反馈,教师可以准确判断课堂效果以调节教学进度,使学习效率更高。

第5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一、微型化学实验概念及特点

微型化学实验,即在尽可能少的使用化学试剂开展实验,其药品用量通常是常规实验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却能够保证安全、经济的化学实验完成,达到绿色化学意义,微型化学实验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操作仪器的微型化和操作试剂的微量化,通过技术手段,将常规实验转变为微型实验。微型化学实验的普及,可以让化学试剂用量更少,节省了资源,并且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符合了环保理念;此外,微型化学实验将实验仪器简化,帮助在课堂上能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化学试验中,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体现了绿色化学发展理念,在日常化学课堂中值得推广。

微型化学实验还具有常规化学实验所不具备的相关特点,例如,更加节省操作成本,更加节省时间成本,安全性能良好,反应速率快、实验现象明显、污染减少等等,学生们能够在其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各种操作过程和结果,使其能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思考、自作、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反思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树立绿色化学的意识。

二、微型化学实验开展的意义

微型化学实验实验在高中教学课堂上的广泛开展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构了化学改革教育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化学改革目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以对于科学的不断探索为核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高中于化学实验的宏观认识,使其在独立构思实验、独立创新实验方面有所建树,并且在这过程中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培养正确的化学观。通过推进微型化学实验,其优良特性恰好符合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化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切实保证了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实验,并且在独立思考与创新时节省时间反复操作,微型化学实验的小剂量也能够充分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安全性。

(二)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微型化学实验的各项操作均是在原有的实验操作上的创新,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通过对仪器的认识和操作,引起了他们对于化学操作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能够自主操作的环境中发散思维,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多的想法,帮助其串联起所学化学知识,让他们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产生更多新的想法。微型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是对其知识运用上创新意识的体现。

三、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化学实验课题的优化

我们将传统的常规实验转化为微型化学实验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化学实验课题的选择和优化,不是所有化学实验都能够实现与完成微型化操作,我们在选择操作课题上,应当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在对不适合微型化操作的课题选择中应予以摒弃,或者选择操作设计上的优化,让实验过程能够适应微型化操作,这个优化过程,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运用现有的化学知识来将实验过程改进。

(二)微型化学实验设施的选择

微型化学实验的操作并不像传统思维中想象的那么复杂,对于实验过程所需要的各种设施也很简单。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普及微型化学实验的各项操作,教师还应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废弃物的利用,搭建起简易的微型化学实验模型,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利用简易装备完成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还能让学生在操作中不断发现新的可用设施,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增强自身的创造性。在简易设施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利用对平时废弃物的收集所选择出可利用的道具,例如矿泉水瓶、注射器、习惯、铝线等生活中常用物质来进行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充分融入进学生的化学学习中。

(三)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通过教师指导与学成创新的结合来实现微型化学实验的步骤进行。教师要在实验进行之初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交代,通过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分组。而同学所要做的就是在各自的组别当中自主发掘资料,自主完成实验设备的搭建,完成实验后成员间要进行反思。

(四)交流微型化学实验完成效果

在微型化学实验时间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各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展望,重点是要在反思过程中找出实验漏洞,集思广益完成解决方案。各个实验小组可以通过不同组别的设计方式不同、得到结果不同找出其创新之处,同时也要反思该微型化学实验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理念。该步骤不仅能拓宽实验内容,又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培养起合作意识。

实验室化学的内核以及灵魂孙在,是激发学生具有浓厚化学兴趣的重要方法。我们一直在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改革,而高中微型化学实验就是其中一种最为生动有效的良好方法,在课堂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还能让当前绿色化学理念充分贯彻,同时还能有效的缓解学校在化学资金投入上的压力,因此,我们应当在当前大力倡导微型化学实验的广泛应用,而如何将微型化学实验更好地与化学课堂教学进行良好融合也是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在微型化学实验的推广与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教师未能树立起新型的教学观念,学生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时也常常感到不适应,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中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帮助微型化学实验更好地普及于化学教学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微型化学实验将成为绿色化学发展理念贯彻的有利条件,成为高中化学课堂最优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1.微型课题。是指教师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专业实践中,遭遇的已有经验尚无确切对策且又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话题。微型课题以其小巧平实,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展示出其灵活性,具有一定优越性。我们用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研究英语教师的知识管理,通过学习、实践、思考、感悟,积累鲜活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以期微型课题研究与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英语教师个人知识。英语教师个人知识划分为三大块:教学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知识、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①教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系统的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引导与管理等;②英语专业知识指的是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所必备的英语专业知识,它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③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要做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其英语专业知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好的英语教师总是能将最新的英语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为了个人事业和专业的发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交流、协作、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个人知识。英语教师个体成长与发展知识板块包含下几部分:个体专业发展、交流协作、自我管理。3.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模式。指的是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对个人知识库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几个环节的一般方式、方法、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把个人零碎的知识系统化;②把个人经验性的隐性知识提升至理性化、显性的知识;③从个人无意识的学科行为上升为自觉化的学科行为;④从个人已有的经验和显性知识中发现新规律、新知识;⑤与其他人共享你的个人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方法,需要围绕以上目标进行。总体来说,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或步骤:①获取知识;②分类、整理、维护个人知识;③自觉利用;④交流共享。

二、结合实际,组建课题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确定子课题。同时要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特点,组建课题组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以英语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年组建三个校级课题研究小组。再由备课组长动员并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这样,全组英语教师都加入到了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三、有机结合,实践研究

以微型课题研究为龙头,以推进英语教师知识管理为目标,把微型课题研究和英语教师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认真开展微型课题实践研究活动。1.研究要求。扎实有效。要求英语教师切实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做到边教边研。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环节,一步步推进筛选课题、设计方案、分工研究、总结汇报,对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的步骤心中有数,对每个阶段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都要很清楚,使研究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有措施、有效果,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研究之前,课题组逐一审核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提出调整意见,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路子前进。实事求是。加强研究过程的引导和督促,结题时上交原始材料,并附上工作列表,组长确认后签字。2.组织方式。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开展研究,原则是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全校英语教师参与,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学期初,英语备课组讨论确定该组该学期要研究的微型课题研究题目,并拟定出研究计划,经学校审批后再立项实施研究,备课组成员明确分工,各施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各组一般是选取本年级英语教育、教学、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每个备课组都有一个课题,每位英语教师都参与进来研究,研究周期为一学年。同时,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建立核心成员为骨干、英语教师全员参与的研究队伍;并结合阶段检查的情况,合理调整研究步骤和内容,使之更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3.选题指导。要求选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应来源于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困惑,着眼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题的视角要有新意,要突出个性和特色,教材剖析、教法改进、学生教育等。要求课题具体、务实,问题切口要小,研究的内容要易操作,避免脱离教学实际。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明、准确。4.反思学习。反思,增添源头活水。英语教师努力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反思。以反思为研究的起点,以思考促进研究,以研究带动思考。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同时,同步开展教育教学即时反思。学习,提升研究素养。定期组织理论、实践知识的微型讲座,在讲座时由英语教师边听边记,边听边考,提高了学习效率。5.通过课题研究,英语教师可以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提升学校品位都有推动作用。教师的研究、思考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意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科研开始成为我们英语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写作、研究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话题,这对于学校管理、学科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开展都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英语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学校的制度建设也会迈上了新的台阶,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四、总结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微型课题研究贴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的优势,坚持让英语教师着眼于自己的学科、课堂和学生,坚持让英语教师思考当前面临的问题,在运用中体验科研的力量,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从而增进科研的原动力。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把握住研究的核心内容,灵活地处理研究步骤、周期等问题,更多地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坚持研究服务于自身教育教学,对微型课题准确定位,并注重引导英语教师研究细微的教学问题,更注重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究而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

作者:林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1]梅广稳.以微型课题研究推进教师知识管理[J].课外阅读旬刊,2010(12):83-85.

[2]包桂祥.有感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J].教育情报参考,2008(10):26-26.

第7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用呢?

一、微课教学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就是一个短小的视频,用最短的时间呈现一个主题、一个内容。它作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一部分,是课堂主题内容的呈现和点缀,有利于增强课堂主题的学习。此外,微课作为“自助餐”的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概念和一些难以掌握的技能。这种微课是很有效的,因为它是学生自主播放,能更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于某个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播放,加强记忆和理解。

微课的核心就是“微视频”,它包含了“微视频、微实验、微动画、微教案、微学案、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一般时间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微课是有别于一般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又是在传统模式下发展出来的新型的教学资源。

高中生物知识具有抽象性、微观性、系统性的特点,很多学生普遍觉得生物知识点比较散,微观知识点多,系统概念难以理解,记忆内容多,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生物学知识,而且也能熟练操作手机、电脑和平板,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使用微课教学模式还是很适用的。

二、微课教学的特点

1.明确指向,突主题

微课可以说只是一张白纸,老师不需要出镜,只需要在白纸上写下所需要演示或讲解的内容,或者用PPT演示,这种形式专注所授知识点的内容本身,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而学习效果更好。

2.情景真实,多样性

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3.方便使用,时间短

微课时间短,大约在5~8分钟,这样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微课视频保存下来资源比较小,如果包含了教学设计和教案、学案也就几十兆,方便学生下载,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快捷地学习。

4.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节完整的生物课包括导入、新授、小结、练习这几个环节,微课在这些环节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导入

一节课是否上得好,是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否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好的开端非常重要。导入可以是开门见山式的,也可以是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如,在讲授《体液调节》这节内容时,可以事先录制好一个视频集,内容包括动物的求偶行为――孔雀开屏,人坐过山车时的一些脸部表现,电影《泰濉分腥搜的出镜,提出问题:为什么雄孔雀看到雌孔雀会展示自己漂亮的尾巴?坐过山车时为什么有的人脸部通红,心跳加速?泰国人妖为什么男性可以有女性的特征?通过这三个问题串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求知如渴地学习激素调节的内容。再比如,讲到呼吸作用第二课时,可以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常规的复习我们往往会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过程,比较枯燥,通过事先录制微课视频,我们可以把这三个阶段分两种方式体现,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使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视频中教师在白纸上画出刚刚动画中的重点,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画一遍,这样这一段导入基本时间控制在6~7分钟左右,大大节省了导入的时间。

1.重难点讲解

利用微课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可以将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交给微课视频,可以将枯燥的板书交给微课动画,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可以由一个老师陈述转化成两个微课视频体现,可以将多个知识点分成一个个微课视频来讲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突破了难点和重点,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时,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将光反应、暗反应以及有氧、无氧呼吸的图画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展演、归纳和总结,学生理解会有困难,通过微课视频动画,一般是三个动画:一个光合作用的Flash,还有呼吸作用和两者关系的Flash,使学生加深理解,最后教师再通过在白纸上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从反应式正向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和场所,反应式反向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过程和场所,从而突破难点和重点,也便于学生记忆。再比如,讲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辨析这个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同源染色体,什么是同源染色体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微课先播放减数分裂的动画,然后白纸上画出两条染色体减数分裂的过程,再举例图形判断。

一般情况下,多媒体课件都是比较完整的,而且有的时候教师为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程度,某个知识点并不能讲透讲实,所以通过微课学生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课后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解决问题,有时教师还可以把几个老师的微课放在一起,通过不同的讲述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习题讲解

可以分两种:解题型微课就是分解例题、习题、试题等,重在剖析思路,适合于理科类的学科知识教学;答疑型微课则是诊断并破解学生的疑难问题。

解题型微课以一道或几道典型习题为中心,针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纳总结,正好符合微课以知识点为中心、针对性强等特点,把微课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是微课中的经典类型。习题微课实质上也是对教学资源的重整,把文字题目换为图形化、图像化的解题过程,使得解题过程生动而又直观。而当老师无法当面讲解时,习题微课则可“挺身而出”。

答疑型微课是老师专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疑难问题开设的专题讲座,解释学习过程中经常出错的典型问题知识点,帮助学生整理学习问题、点拨疑难、总结反思。答疑型微课有经典错误、典型解题、综合疑难等,这些微课均能让学生听到老师的详细分析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学习疑惑。

3.实验演示

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显微镜的观察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对实验操作流程不是很熟悉,有时只听老师讲一遍还是会摸不着头脑,那么通过微课中事先做好的操作视频,学生只要有学习的欲望均可自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调节视频播放的快慢,也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后进生的问题,并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高效地完成了实验任务。

4.小结反思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高度总结,用微课模式来展示课堂小结可以是白纸上书写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是黑板板书,也可以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关键注意点,用微课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展示一节课的精华。比如,细胞衰老的特征这一节的小结可以用一大(细胞核体积变大),一小(细胞体积变小),一多(色素增多),两低(酶活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来概括,通俗易懂,简洁高效。

四、微课教学的前景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来利用,它突破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8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摘 要】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它不仅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呈现多元化,还对推动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微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应用及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微课程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4-0079-03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教学方式多样化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成了我们教育者的选择。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它不仅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呈现多元化,还对推动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听解说,阅读文字,欣赏画面,从而进行思考。一节微课长度在5分钟左右,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正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微课程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们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

同时,微课程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使用方便。学生除了可以在学校课堂上观看,还可以在课前、课后,用网络平台、手机终端等方式进行学习。

微课程内容浓缩,主题突出,有思想深度,发人深思,所以就要求制作者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并且具有思考归纳、审美的能力。微课程基于PPT(幻灯片)技术,后期转为视频文件,人人可做,但要求制作者有一定的多媒体知识基础。微课程每一节内容相对独立,既可独立使用,也可成系统综合使用。

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开发微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微课程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时间较短的“微课”视频恰恰符合了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主干和核心内容。

其次,微课程可以做到视听结合,生动真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通过优美的音乐、生动形象的画面,对学生多器官的刺激,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落实重点。同时,还适用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质疑的习惯。

再次,微课程使用方便,拓宽了课堂半径,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学生的移动远程听课和反复学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第二,通过开发微课程,可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教师,保持教学水平及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自我提升起着推动作用。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学核心内容的正确把握,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和突破的过程,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磨练过程,也是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它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

微课程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许多开发好的微课程可以直接供一线教师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同时,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工作还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微课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可以引导普通老师开展适合自己的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使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问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使用类型”层面划分,微课程可以分为:教学使用(课前预习、课堂使用、课后复习)和教育使用(主题班会、德育故事、家长会、学生活动等)两方面。

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看,微课程又显示出以下几方面“功效”。

(1)用于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增辉添彩。如在中职物理课中,讲解天平的认识和使用中,采用“微课”引领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用于复习梳理,提升认识。如在中职物理课中利用微课对牛顿运动三定律、人造地球卫星运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引领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升了认知水平,并且学生可以利用中午、课后等时间反复观看。

(3)用于课前预习自学,课堂质疑,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若要达到以上的教学效果,势必会增加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既要求学生能做到课前自学、思考,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分层指导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这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样的微课实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的前景和设想

在网络时代,我们相信微课程作为一种大胆而积极的尝试,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以及在线教学中作为课程教学的组件和资源来使用。对于中职学校,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建立机制,形成微课程研究的教学氛围,建立“微课”资源库。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研究者)、教研组(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而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其次,同伴互助,多种渠道、多种方法积累经验,提高微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研组内的教师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可以找出其中不足,进行改进。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再次,反思实践,开展微课程实施的课题研究,引领促进微课程教学发展。

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有教师应该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克难关”。教研组要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同时将反思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 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通过反思与实践,更好地提高教学多样化水平和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

第9篇:微型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微型 化学实验 行动研究

一、问题提出

1.目前许多学校规模办学,实验室、实验教师、实验器材和药品都满足不了课本中规定的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导致中学化学实验开出率低,进行实验课外活动更是微乎其微。

2.现行的实验教学把教学实验提高到科学实验的层面。过分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精神,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计划、反思、评价和实验方法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教材中的某些实验既难又繁,时代的超前意识强,考虑了教材的前瞻性,教师和学生在实际过程中无法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引进课堂和课外,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有“进行微型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要求,目前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不足,实验教学处于被动的应试教育。

二、研究计划

本研究完成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后明确了目前中学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产生原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采取教师先提供素材、微型实验小课题等让学生进行活动,将学生活动中存在问题进行修正,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一般教师行为进行比较,对微型化学实验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与其他期望值的比较,得出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此结论进行再活动,对学生进行对比测试,对教师再修正教学行为,同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得失,征求非实验班教师对结论的意见,如此不断地矫正教学行为,经过测试比较、录像课的研究,最终证实研究的结论。

三、行动实施

教师行动1:开设科学讲座,提出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介绍微型化学实验的内容,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以及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发展的情况,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储存,提供选题的范围,诱发探究的动机。

学生行动1:根据微型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让学生利用一些废物自己设计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例如,固体试剂瓶――青霉素小瓶,液体试剂瓶――眼药水瓶等。

教师感悟1: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眼药水瓶太少,启发学习用废的输液器的滴管自制,好多学生还找到了各式各样的微型实验仪器代用品,例如,微型实验用的药匙,有的学生用的是塑料耳挖,形状与药匙相似,这仅是由大到小的思维迁移,而有的同学提出用一次性圆珠笔的帽子来代替,根本不象药匙,但作用是一样的,比耳挖更容易获得,使用也更方便。通过自制的塑料角匙、微型酒精灯、气体发生器等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大大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行动2:围绕教材知识整理一些微型化学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开出实验药品、实验内容步骤等进行实验所必需的基本构件。

学生行动2:把事先收集制作微型实验所需的材料,根据兴趣实验内容和设计的方案到实验室制作微型实验仪器并按要求进行实验。如用废弃的小药瓶加以改造变成小试管、小酒精灯,用一些废弃的药品包装铝箔当作井穴板,用废弃的塑料眼药水瓶替代多用滴管,用音乐贺卡制作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还可把它制成使用方便的“导电笔”等,制作出一套自己拥有的微型实验仪器。

教师感悟2: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微型化学兴趣实验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热情、感受化学的奇妙和魅力,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

教师行动3:进行课本实验研究,对一些课本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把改进的微型化实验设置成研究小课题;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加强对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过程观察,保证学生安全。如制作仪器时特别强调有青霉素过敏史的同学不能接触青霉素小针剂瓶等。

教师感悟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距离更有价值。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并不十分丰富,并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漏洞百出,有的有科学性错误。教师在审查学生的实验方案时只要实验对学生的安全没有影响,一般不进行更改,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失败,在失败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在与人合作中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到科研的艰难,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是主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素质,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四、结果和反思

我们发现,基于过程与方法的微型化学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与新课程教学“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此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了教学的探究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研究性学习可以落到实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把研究当成了一个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提高了对问题的敏感能力,教师通过不间断的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加深了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自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此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是:实验的取样有限,它仅是一所县中一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研究的方法也很原始、稚拙,实验过程没有得到专家的指引,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行动的操作性、计划的周详性、资料的分析与解释等都可能具有狭隘的地域观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不容置疑的是:研究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更加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师的实践研究更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使教师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始自现实的“反思”或“评价”,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的交流与研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