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心理学入门教学精选(九篇)

心理学入门教学

第1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93

0 引言

高校实验教学中心是高校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训基地,承担着大量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的任务。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各类项目活动的开展,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也从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使用频率从计划内课程到计划外课程转变。

信息化在全国高等教育教学不断深入,各个高校更加注重信息化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实验教学中心来说,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开放实验室,利用实验室设备安全、高效的进行实验活动。因此都会配备门禁管理系统,门禁系统在安全性、方便性、易管理性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

1 实验教学中心门禁系统建设及现存问题

大多数的实验教学中心均已安装了门禁系统,但软件系统基本都是按照公司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发的,功能集中在打卡考勤、开关门方面,门禁系统功能略显薄弱,不能与实验教学很好的联动,在以创新创业项目急剧增多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个性化使用,进而影响实验室的使用效果,因此对于提高实验管理效率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1.1 门禁系统功能局限单一

目前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大多安装的门禁系统功能单一,主要是依据后端权限的设定,前端利用指纹、密码或卡片识别后,进行门禁的开关,实现权限准入的功能。

门禁系统不能与实验设备进行联动,比如照明、计算机、投影等设备,师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开启电源,打开计算机,进入所需系统。

门禁系统不能与学校课程考勤同步,现有的系统只是进行?单的人员考勤,而高校学生考勤更加复杂多变。

1.2 门禁系统对实验教学中心各类活动的支撑不足

近年,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也从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转变,有计划内课程(教务统一安排的课程)、临时调课课程、课外上机、对外培训课程,再加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不同的课程对实验室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对于现有门禁来说,复杂的活动时间设置,多变的人员权限设定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实验室的活动种类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多变,简单的门禁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

1.3 管理系统过多导致效率低下

实验教学中心一般有实验室预约系统、门禁系统、教务系统、操作系统管理平台,针对的业务各不相同。多种管理系统功能融合交叉、数据分散,使得资源浪费、流程繁琐、人力成本较高,不能合力有效实现实验中心运行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需要一种更好的运行管理策略和使用模式,实现物联网与教学体系的无缝结合,互为补充利用,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整体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的变革。

2 基于门禁的智能管理系统关键步骤

2.1 梳理业务流程

首先梳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使用流程和管理方法,明确各类实验室开放流程和审批权限。

实验室可大体分为会议研讨实验室、机房实验室、大型设备实验室、化学(危险)实验室,每种实验室开放管理方法、流程依据各自特点都不同,需要分别对待。

会议研讨实验室一般只有投影设备,安全系数最高,此类实验室申请流程可以最简单,只要安排不冲突即可。

机房实验室是有一定计算机数量的实验室,安全系数高,使用率和损坏率也是最高的一类实验室,因为现在所有课程均进行了不同程度信息化建设,因此此类实验室安排的课程最丰富,在设备完好率正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安排课程。

大型设备或专业实验室属于特色实验室,安全系数中,比如汽车模拟类、建筑类,以工科院校居多,在审批时应考虑申请人的专业和使用,设定优先级。

化学(危险)实验室属于危险实验室,安全系数低,因专人专管,有专门的实验规章制度,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2.2 智能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

在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背景下,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门禁为核心,将门禁、投影、计算机电源、照明等硬件实现自动化控制,并且将实验课程和物联网之间进行联动,实现实验室硬件(门禁、投影、计算机电源、照明)依据实验课程的使用时间智能开启和关闭。

管理系统大致分为物联网控制模块、实验课程模块、门禁模块。

2.3 物联网控制模块

物联网控制模块是经过信号识别,控制电气设备的控制系统。实验室中电气设备一般有门禁、中控设备、投影、计算机等硬件设备。

首先进行电气设备分路,即依据设备启动电流大小分配控制器。比如中控设备、投影可分为一路,每8台计算机可分为一路,门禁、照明和其他可分为一路,这样有40台计算机的实验室总共分为7路。

其次进行实验室分组,即将一个实验室里面的所有电气设备信号状态依据“开”、“关”纳入实验室中。将上述7路电气设备的“开”的信号纳入实验室“开”中,将7路电气设备的“关”的信号纳入实验室“关”中,这样当给实验室“开”的信号后,所有电气设备依次进行加电动作,给实验室“关”的信号后,所有电气设备依次进行关电动作,实现统一管理,也是整个系统的底层模块。

2.4 实验课程模块

实验教学中心活动种类繁多,包括教务的计划内课程、课外上机、培训任务、学生项目活动等。将所有活动纳入实验课程中,统一调度和分配实验室资源。

首先建立数据库,注意此数据库中的时间要与物联网控制模块的时间格式匹配,物联网控制模块依据此时间控制电气设备。

其次将上述课程分为2类,计划内课程和计划外课程。计划内课程即教务统一安排的课程,此类课程信息均在高校内部的教务系统中,一般不需要实时同步信息,每天同步一次即可。

计划外课程包括了课外上机、学生活动等需要申请、审批的课程。将实验室预约系统整合进入此管理系统中,实现数据库的统一。

最后形成可查询的实验教学中心课表,进行统一调度和分配实验室。

2.5 门禁模块

门禁模块包括权限自动分配,实验课程、物联网设备的智能联动。

首先建立门禁数据库,包含了指?y、密码、卡等基本信息;其次在实验课程数据库中查询课程,给申请人和使用人权限;最后在刷卡、密码或指纹进入实验室时,设备自动开启,或者所有设备依据课程时间自动开启和关闭。

3 结语

第2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一、贵港市“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情况

贵港市在实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以撤销乡镇教委办为突破口,把其原有职能分解为两方面,一部分上收到县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部分下放到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心校;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由市、县、乡三级分担,学校的人、财、物、事管理职能相应调整到县级政府相关部门;重新明确责任,调整职能。其运作机制如下:第一,学校管理。初中和乡镇中心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村完小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乡镇中心校实施管理,每个乡镇中心校增加3名人员编制,在中心校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全乡镇小学教育的统计、教师工资发放、学校报帐、教育教学指导和教师培训工作。第二,学校人事管理。教师编制由县级编制部门负责拟定上报,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核定编制总额内将教师编制直接安排到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调配交流、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奖惩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校长任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第三,教学管理。市辖三个区教研室各增加8-10名编制,平南县、桂平市教研室增加3-5编制,加强对辖区内各中小学的教学指导;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行政干部、教研员与乡镇中心校对口联系制度,负责指导初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及时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决策和业务指导,各中小学信息及时反馈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第四,经费管理。各县(市、区)中小学经费都由县级教育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学生的学费、杂费、代收费由学校按规定收取,及时存入县级财政部门设立的财务核算中心专户,学校经费支出统一在核算中心报帐。

二、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1.强化了县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提出以后,各县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研究落实新体制对政府提出的责任;各县(市、区)都召开了职能部门会议,颁发了政府文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有些地方还就农村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布局调整、人事管理、经费统筹、教育教学管理,结合当地特点明确县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和县、乡(镇)、村应承担的责任。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的预算中都进行统一安排。教育经费由县统筹,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状况,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得到保障,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地方的教师工资标准还有所提高,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切实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首先,实施“以县为主”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贵港市实施的项目和获得的资金有:两期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10648.11万元;广西农村基础建设教育项目工程,资金2321.89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资金447万元;农村水毁学校重建工程,资金2176.27万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金4370万元;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工程,资金891万元;2006-2007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资金9293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也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其次,税费改革前,贵港市三区两县市每年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达到9170万元;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被取消,国家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安排给贵港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达到7700万元。第三,农村中小学收费项目及标准也一降再降。

3.加大了县级政府部门统筹教育资源的力度,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办学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实行“以县为主”,撤销了乡镇教委办,原教委办的教育资源统筹权上收到了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各县市(区)都加大了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比如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基本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测、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在中小学人事编制管理中也实行“四个统一”:统一掌握全县教职工编制总数;统一调配师资力量;统一选拔使用、培训、考核、交流乡镇初中、小学校长;统一开展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和培训。这样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有利于落实学校办学自和校长负责制,使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行“以县为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指导、管理各乡镇初中和中心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范围扩大,不得不抓大放小,加强对学校办学督导、检查,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干预,把一些原属于学校职能的事情归还学校,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充分调动校长工作积极性。这样,为学校自主办学和落实校长负责制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校长在这种体制下角色职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学校举办者转变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全面贯彻落实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校长不用再对学校的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教职工工资福利负责,可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实施“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县级政府财力薄弱,难于承担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保证

提供全县(市、区)的教育需求,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高效合理配置。但是,当前绝大多数县(市、区)都是“吃饭财政”。教师工资由县统筹发放以后,每年教师工资的发放总额占当地财政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达到60%,甚至超过70%。这样,县(市、区)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撑已达到自身财力的极限,要求其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实行税费改革后,学校公用经费来源大幅度下降,使农村学校正常支出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以贵港市桥圩镇三中为例,该校在校生一直维持在1800人左右,实行一费制前(2004年春季期)、实行一费制后(2004年秋季期)以及实施免杂费后(2006年春季期)学校公用经费收支变化情况见表1。从桥圩镇三中公用经费来源情况看,实行“一费制”之后,学校总收入比实行“一费制”前减少了31.83%,实行免杂费补助以后与“一费制”前比较,学校总收入减少195.78%,与实行“一费制”后比较,学校总收入减少143.04%。从学校经费开支情况看,实行免杂费补助以后与实行“一费制”时比较,学校取消了维修费,办公经费降低了42.05%,专用设备购置费降低了72.5%,水电费降低了48.95%,学校只能着重保障办公经费、印刷费、邮电费(网络费)、教师培训费和水电费。因经费困难,很多学校微机维修、升级难,导致难于开课。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公用经费开支的项目不断增加,标准不断提高,而教育投入难于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2.县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管理职能没有按政策落实,缺乏相互协调、配合的机制,行政效能较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管理效率

实行“以县为主”以后,教育财务主要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各县(市、区)建立起教育核算中心协助财政部管理学校财务。但是,由于财政、教育均无人员编制安排到教育核算中心,致使教育核算中心成了无法人、无人员编制、无办公经费的“三无”单位。在教师人事管理方面,县级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错位、缺位和越位的现象。比如在教师调配权的问题上,政策规定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但因涉及到教师工资的发放、人员编制的增加,结果被划分得支离破碎。在教师调配的问题上,一些地方明文规定,凡是县(市、区)外调入本县、县内外调入城区其他学校必须经县委、县政府七人小组讨论,在公路沿线乡镇学校之间的调动必须经县分管领导与相关部门协调;在边远乡镇之间或乡镇内部的调整,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做方案,县领导召集人事、编办、财政等部门确认来办理。教师职称聘任应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却由人事部门去发聘书。一些部门一方面把教师当普通干部管理,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和教师流动,另一方面又把教师当流动人才,向教师收取各种不合理的费用,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

3.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全县(市、区)中小学教育教学业务中,缺乏理论指导、缺少经费支撑、缺乏管理模式,漏洞较多,问题突出首

先,乡镇中心校的地位非常尴尬。乡镇中心校的校长都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它们的经费都各自独立,既要承担自身的办学责任又要负责全乡镇教育教学指导业务,使其面临着无政策依据、无人权、无财权的困境,难以开展工作。因此,乡镇内的小学教育教学业务指导管理缺经费、缺人员、缺有效的模式,管理工作薄弱。其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全县的中小学,虽然减少了管理层,却扩大了管理幅度,无论是县级行政管理力量还是教学指导力量,都明显不足,导致在一些乡镇学校县级行政效能鞭长莫及。第三,教育行政管理的经费十分缺乏。实行“以县为主”以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业务指导部门工作量大幅增加,但人员编制却增加极少,经费来源更缺少保障。比如覃塘区教科局只有7个行政编制和26个事业编制,但实际用人达到62人;教育行政办公经费和教育科研经费,财政每年只安排8万元左右,而实际上每年教育行政管理经费必须有60万元。不足部分要靠部门自筹。随着教育收费规范化管理,筹措教育行政经费也非常困难,因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教学业务指导部门的运转经费如何解决,也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1.改革国家税收制度,提高地方政府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能力

1994年以来,国家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和地方在税收和公共职能的划分上进行了重新调整。中央加大了对地方税收的调控,使地方税收水平与承担的公共职能倒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地方所地承担的公共责任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造成地方政府难以承担教育、卫生等涉及公众利益的职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改革国家的税收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所承担的公共职能,保证地方政府具有承担当地公共事业发展所需的能力。

2.加大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力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冯之浚在2004年“全国教育厅局长论坛”上透露,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中,中央财政支出只占8%,省级财政支出也只占很小部分,大部分仍由县级财政承担。中央和省级财政力量最为雄厚,应通过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强财政转移资金监督管理,防止资金流失或挪作它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国家税收真正为举办义务教育服务,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3.加强指导和监督

核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公用经费来源、管理、监督的有效机制,确保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教学业务指导部门和中小学正常运转。

4.健全学校法人制度,增强学校办学自

撤销乡镇教委办,减少了一级行政管理,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学校办学自和校长负责制。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健全学校法人制度完善校长负责制,把学校办学、管理的责任落实学校和校长身上,同时加强对校长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评价。

第3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一)落实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统筹管理、乡镇中心幼儿园以上(含乡镇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扶持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乡镇政府协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乡镇幼儿园定点布局、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办好村级幼儿园;对乡(镇)、村两级幼儿园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保障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在幼儿园的新建、改建过程中,做好征地的政策处理和协调工作;做好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安全提供保障;发现非法举办的幼儿园,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协同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取缔非法幼儿园,做好入园幼儿的安置工作。

(二)强化教育部门主管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当地政府主管学前教育,负责制定办园标准,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培养和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制定督导评估办法,定期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评估。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在县(市、区)实验幼儿园核定一定的编制,设立幼教中心,负责全县(市、区)幼儿教育的业务管理。

(三)加强部门分工合作。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制定学前教育布局发展规划,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幼儿园建设的审批、监督、管理等相关工作。财政部门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学前教育的正常运转和园舍安全。机构编制、人事劳动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切实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发改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根据生均培养成本、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幼儿园办园等级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办、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卫生部门负责拟订有关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管理制度,监督和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业务工作。公安、安监、环保、工商等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依法维护幼儿园及其周边环境安全。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接送车的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

二、提高认识,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四)切实提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0—6岁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教育投资效率最高的阶段,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对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市学前教育总体发展还不平衡,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办园条件较差,保教质量较低,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五)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在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到2012年,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要办好两所以上达到省一级标准的起骨干引领作用的示范性幼儿园。各乡镇要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中心集镇和常住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的乡镇幼儿园要达到省二级以上幼儿园标准,其他乡镇幼儿园要争取达到省三级以上幼儿园标准。80%以上的中心村有幼儿园(班);三级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70%以上;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60%以上;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以上。至2020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所有幼儿园均达到三级以上办园标准,使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三、统筹规划,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系

(六)切实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乡镇政府要积极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切实保障中心幼儿园正常运转需求,不断改善本乡镇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和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要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全乡镇幼儿园的管理指导和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推广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办幼儿园(班)实施教育教学统筹管理的模式。

(七)坚持以村集体举办为主,因地制宜办好村幼儿园(班)。各中心村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办好规范幼儿园(班)。各地要将规范幼儿园(班)创建作为中心村建设基本要求之一,纳入考核指标。各行政村可根据实际需要,单独或联合举办规范幼儿园(班)。鼓励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独立或联合举办分园或教学点。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被撤并的校舍,应优先用于改建幼儿园。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山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应安排教师,采取巡回辅导站、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家庭辅导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幼儿接受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

(八)努力扩大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各县(市、区)政府要下决心在城区办好两所以上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幼儿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入园需求。各地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实施农居工程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规划建设好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公建配套幼儿园,并做到与其它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在出让商品房土地和安排经济适用房及农居房土地时,应根据学前教育设施布点规划,以教育用地划拨或作为土地竞拍的前置条件安排好幼儿园的用地。建设规划部门在组织托幼园舍设计方案审查时,应邀请辖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参加。公建配套幼儿园属公共教育资源,由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办理产权登记,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

四、多措并举,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九)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学前教育列入基础教育的范畴,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到2012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基础教育事业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公办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达到当地公办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1/3以上。各县(市、区)政府都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各乡镇政府也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支持本乡镇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市本级设立幼儿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继续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市区幼儿师资培训、活动开展、各类奖励和专项补助。

(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倾斜。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所辖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为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核定必要的幼儿教师事业编制。对举办公办中心幼儿园有困难的乡镇,也要确保民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和业务园长为公办事业编制,并逐步向公办转轨。同时,县级财政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十一)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扶持。各县(市、区)政府对达到省三级标准及以上的幼儿园,应制定政策,予以一定的奖励;对收费不足难以维持运转的农村规范幼儿园应予适当经费补助。

(十二)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支持。对于达到二级以上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委派一名公办编制园长(或业务园长)指导管理,并按每2-3个班安排1名在编公办教师或财政定额补助的编外教师。对达到三级以上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至少配备一名公派教师(或园长)。鼓励城区公办幼儿园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农村支教、挂职。对到农村支教、挂职的人员,要做到“政治上受鼓励”、“经济上不吃亏”、“生活上有保障”、“业务上能提高”。

(十三)逐步建立困难群众子女入园的资助体系。本市户籍的城乡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儿童、五保供养的儿童入读取得办园许可证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享受不低于保育费50%的资助,资助经费从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对农村家庭有困难的入园幼儿实行“营养餐”制度。

五、落实政策,提高教师素质

(十四)实行幼儿园教师准入和备案制度。新招聘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合格学历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民办幼儿园实行自主聘任、合同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注册登记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或上岗证的教师,必须在2012年前取得任职资格。

(十五)实行教师最低工资福利保障制度。幼儿园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并按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各类社会保险。对上省定等级的民办(含公建民办)幼儿园,在其做好本园教职工各类保险工作的基础上,对符合教育局聘用标准,经教育局审核备案,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非公办教师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中幼儿园承担部分,由县(市、区)政府财政给予不低于30%的补助,具体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

(十六)健全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把幼儿园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划,落实培训经费,开展多形式培训,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城区公办幼儿园应当承担农村和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任务。

六、规范管理,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十七)实行幼儿园办园准入制度。举办幼儿园必须达到准办标准,园舍和周边环境经安监、环保、建设、消防、卫生等部门审核后,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取得办园许可证,并根据办园性质分别由当地机构编制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准办幼儿园应在五年内达到最低等级标准,并积极向高一等级努力。对非法举办的幼儿园,要加大执法力度,由当地政府牵头,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配合,依法予以取缔。

(十八)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制度。公办幼儿园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发改和财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根据幼儿园的生均教育成本和收费等级,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利用国有资产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民办幼儿园根据教育成本自行提出收费标准,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同时实行幼儿园等级收费制度,同一城市城镇或县(市、区)域农村同一性质、同一等级的幼儿园,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同一性质、下一级别的幼儿园,收费不得高于上一级别的幼儿园收费标准的下限。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名义另外收取费用,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

(十九)加强学前教育工作指导。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类幼儿园应当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学前教育渗透,防止将小学的教学内容向幼儿园前移。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实验和科研的管理和指导,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要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切实抓好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确保园舍和教育教学活动安全。

第4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摘要】文章结合高校预算管理的实际,提出了建立预算责任中心的思路,以探讨更加有效的高校预算管理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预算应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预算中心,形成一套明确预算管理职责、实施专门职能、强化组织收入与控制支出并重的预算管理体系。

一、预算编制

预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高校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合理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是高校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收入预算必须坚持稳健原则,不得编制无经济依据的预算,但收入预算亦不得过于保守,束缚支出预算的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应采用“零基预算法”和“基数法”相接合的编制方法。对支出项目分为变动弹性较大项目和变动弹性较小项目。对变动弹性较小项目如工资、社保等支出,采用“基数法”;对变动弹性较大项目, 如业务费、公务费等, 采用“零基预算法”。

预算编制应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强调参与性。先由各二级经费单位根据财务的预定指导原则初步编制部门预算,报财务部门初审,财务部门汇总审核后提出修改意见反馈到各二级经费单位,二级经费单位再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修正后报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整理汇总形成学校综合预算初稿,经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预算,下达各二级经费单位执行。通过“二上二下”的编制过程,使预算指标更合理,同时让二级经费单位了解自己的经济情况,以增强他们理财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为应对特殊情况对预算执行的影响,年度预算应是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预算。年度目标是刚性的,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完成;在预算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实现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的有机结合。

二、预算执行

高校的发展,依赖于办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提高教学质量依赖于收入支出预算的执行力度。因此,预算管理应建立以“收入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和“质量中心”为基础的责任中心,实现增长收入、提高质量与成本费用降低的双赢。

任何时候,供需矛盾始终是预算管理的一大难题,收入是支出的前提。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目前,财政投入和事业收入仍是绝大多数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其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小,捐赠收入也存在较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高校增收的突破口在于提高经营收入。高校应建立一批“收入中心”,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大力扶持价值高、易转化的科学研究,鼓励校办实体参与社会竞争。支出预算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校的经费可按其服务对象划分为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等。在支出管理中,将经费项目下的各个部门确定为不同的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其确定原则是,与教学直接相关的部门确认为成本中心,与教学间接相关的行政部门确认为费用中心。成本中心的支出作为教育的直接费用,记入教学业务费,构成学生教育成本;费用中心的支出作为教育的间接费用,构成教育管理费用。各责任中心的经费必须实施精细化预算,一经批准,不得擅自突破,对无预算计划的开支,应坚决拒付。

上述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都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发展服务的,因此,所有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均为质量中心。收入中心应对其收入预算目标和收入质量负责,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应保证教学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对经费的使用效益负责。

三、预算控制

为切实保证高校预算的有效执行和预算目标的实现,必须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全程监督控制。如果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成为盲点,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机制,预算的执行质量将无法保证。预算控制不仅仅是有预算金额就可以用钱,没有预算金额就不能用钱,而是要据此按预定的各项内容与经费安排去执行。财务部门应按照预算方案实施财务控制和管理,检查和监督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资金投向的真实性,开展动态监督,并把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差异及时反馈,加强与二级经费单位的沟通,协助其进行财务分析,促使二级经费单位用好钱、管好钱、理好财,也确保学校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发展。

四、预算分析和调整

预算分析是通过科学的数学统计方法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数量表述,图文并茂地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

(一)科学界定预算分析内容。预算分析包括收入分析和支出分析。高校收入按来源分为外部收入和自创收入两大类。外部收入是指财政补助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自创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对收入按来源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支出分析按资金流向确定,与教学科研直接相关的支出列为教学业务费,如教学设备费、资料费、教学差旅费、教师课酬等;与教学科研间接相关的支出列为教学管理费,如办公室人员支出、管理部门的接待费、办公费等。合理确定支出分析内容,以反映高校日常运行开支去向,揭示办学开支安排是否合理。

(二)采用比率分析法准确计算收入支出比例。通过收入结构分析,揭示资金来源结构是否主次合理。对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实体经营的支出比率进行分析,揭示主、副业发展是否平衡;对办学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比较分析,能反映经费投入能否满足教学质量的提高。预算分析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横向分析即与同类学校进行指标比较,选取的比较对象必须与自身规模相当、水平接近,具有可比性,同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殊性,不得一味强调共性而忽略自身个性。纵向分析即与本校以前年度同类指标进行比较,纵向比较亦须考虑不同年度的具体情况,选取相互可比的指标,剔除不同年度特殊情况的影响。

通过执行效果分析,及时揭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对确因非常原因影响事业任务完成的情况,依据既定的预算调整权限进行预算调整。

第5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xx-2013年)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为普及我市学前教育和提高学前保教质量,促进我市学前教育规范、优质、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4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20xx〕64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粤府办〔20xx〕30号)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一)全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以县、区管理为主,有公办幼儿园、集体(部门)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三种办园模式。至20xx年9月,全市有各级各类幼儿园41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0所,主要为市(县、区)级机关幼儿园和小学附属等资产国有的幼儿园;集体(部门)办园35所,基本是校产属公有,办园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民办幼儿园337所,办园经费由举办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市省一级幼儿园8所,市一级幼儿园48所,县(区)一级幼儿园84所。在园教职工总数11292人,专任教师642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0%以上。在园幼儿数为107399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82.4%,其中惠城区89.2%,惠阳区90.2%,惠东县75.5%,博罗县80%,龙门县63.3%,大亚湾开发区85%,仲恺高新区90%。

(二)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

全市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强市发展不相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学前教育的资源总量与学校教育发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县城、中心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乡镇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只有70%左右,农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不足30%。二是县城、中心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大部分分布在县城和中心区。乡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低,办园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比较差,设施设备不完善,存在“保姆式”和“小学化”的倾向。三是公办幼儿园比例小,优质幼儿园少。近几年,学前教育新增学位主要是以社区、小区建设配套举办的民办幼儿园为主,无法满足群众入公办幼儿园、入优质幼儿园的需求。四是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少,各级政府投入基本上只保障公办幼儿园的办园经费,其他幼儿园基本上没有投入经费,办园经费全额由群众负担。

(三)全市学前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加强政府统筹管理,突出政府主导责任,理顺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完善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二是大力推进每个乡镇建设1所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行政村独立办(联办)幼儿园工程,提高乡镇、农村幼儿入园(班)率;三是县城(中心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规范化优质幼儿园,确保学前教育有足够的学位,并且逐年提高公办优质幼儿园的比例;四是规范办园管理,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保教质量。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为出发点,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将学前教育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点任务,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学前教育规范、优质、快速发展,构建全市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三、工作目标

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幼儿园学位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办园条件规范化、保教工作科学化,实现学前教育三年大变化。

——20xx年:完善以县、区为主的县城(中心区)、乡镇、部分行政村三级学前教育的发展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县城(中心区)及社区、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推进乡镇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建设,合理规划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行政村幼儿园。龙门县60%以上的乡镇,其他县、区90%乡镇建设好1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乡镇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公办性质比例达到20%以上。

——20xx年:全面启动县城(中心区)及社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推进至3000户居民社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推进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取消学前班。全市100%的乡镇建成1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乡镇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公办性质比例达到50%以上 。

——2013年:基本完成县城(中心区)及社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任务,完成至3000户居民社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3%以上,县城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5%以上,乡镇、农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以上。全市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60%以上,全市80%以上的乡镇建成1所规范化公办性质乡镇中心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90%以上建成村级幼儿园。保教质量和科学育儿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建成30所科学保教示范园。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

1.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坚持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区)、乡镇(街道)分级负责,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市政府负责宏观规划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并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县、区政府负责辖区内学前教育发展的组织实施、统筹规划、资金筹措、园舍建设、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别承担发展农村和社区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建设并办好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筹措办园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办园安全和膳食管理。市教育局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和协调管理,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县、区教育局对辖区内幼儿园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管理。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责任落实。要健全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市、县(区)政府要成立由教育、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公安、民政、卫生、安监、食品药品监督、质检、工商、物价、妇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3.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市、县(区)教育部门主管学前教育工作,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统一管理,进一步充实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动态管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和落实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税务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扶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政策。物价、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食品药物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食堂的监督检查。卫生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卫生防病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民政、工商、安全生产监管、质检、消防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依法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二)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加强幼儿园建设,切实增加学前教育公共资源,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需求。

1.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各地要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对辖区内公办(集体办)幼儿园重新登记造册,切实办好现有公办幼儿园。力争到2013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占比达30%以上。各地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和资产属于国有的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不得将公办幼儿园出租,已出租的合约期满后要收回。完善公办幼儿园招生管理、普惠性幼儿园收费管理和学前教育公共资源分配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办幼儿园,要参照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进行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教育资源,要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办幼儿园以县、区财政投入为主,省、市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各地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变化情况,科学测算学位供求,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农村幼儿园,并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充实教具、学具、玩具。根据省有关规定制定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标准。每个乡镇要建设1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要逐步剥离,独立建制,并合理配置公办幼儿教师。20xx至2013年,落实省对欠发达地区规范化公办乡镇幼儿园建设扶持政策,市财政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鼓励村集体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要独立举办幼儿园,小村可采取联合办园或作为乡镇中心园分园等形式举办幼儿园。鼓励镇中心幼儿园举办分园。

3.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各县、区要根据当地幼儿园入园需求和民办幼儿园状况,制定《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暂行办法》,优化新建民办幼儿园的规模和布局。要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或返还收费、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等方式,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资助、减免收费(含国有资产占有费、物业管理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积极扶持面向大众、收费合理、办学规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并按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减免相关费用。民办幼儿园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并按有关规定减免排污费。有条件的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资助的方式,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4.规范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管理。城镇住宅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要和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建成后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县、区政府统筹安排,归口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教育部门要及时主动做好接收和管理工作,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产属国有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要办成公办幼儿园。大力推进社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鼓励多元化办学,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要。幼儿园布局、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三)实施幼儿园“规范促优”工程。

1.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各县、区要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学前教育专职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严格执行办园资格审核公开制度。优化幼儿园内部管理,推进保教工作科学化,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坚决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园教研科研工作,加强学前教研机构和教研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学前教育教研网络。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力争全市创建30所科学保教工作示范园。鼓励家长和社区参与幼儿园监督管理,共同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幼儿园玩具教具、图书配备和幼儿园膳食营养标准。严格规范幼儿园收费,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2.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幼儿园安全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幼儿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幼儿园保安人员配备,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依法开展幼儿园消防验收。加强幼儿园园长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校车规范,确保接送安全。

3.高度重视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县(区)、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各有关部门对幼儿园开展全面排查,对无证幼儿园,要指导和督促其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整改后达标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未达标的,要及时依法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开展清查无证办园整治行动,到2013年底,全市彻底消除无证幼儿园。规范学龄前儿童早期培训、教育咨询机构审批,严格界定其经营范围,对违反规定经营的,由审批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4.推动规范化幼儿园建设。从20xx年起,凡新建幼儿园必须达到规范化办园标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到2013年,全市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85%以上。建立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激励机制,对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区予以通报表彰。

(四)实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足额配备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职工。根据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制定我市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和核定人数,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民办幼儿园要根据办园规模,参照公办幼儿园岗位设置和教职工编制标准,足额配备各类人员。积极探索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交流机制。

2.规范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有关规定,完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教职工持证上岗制度,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园长和教师都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受聘的园长和教师要在当地教育部门备案。完善幼儿园各类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制定教职工退出机制。中小学富余教师需经县、区教育部门组织培训并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后,方可转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

3.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维护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和公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标准等,制定当地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指导意见。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落实情况作为幼儿园年审内容。各县、区要把各类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范围,对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定期给予表彰和奖励。

4.大力拓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渠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学前教育师范专业管理规定,依托大中专院校每年招收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的幼儿师范专科班,扩大学院高中起点学前教育本、专科招生规模。重视加强对幼儿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

5.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各县、区要制订幼儿教师三年培训计划,安排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培训。建立政府、幼儿园、个人合理分担的幼儿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到2013年,全市幼儿园园长培训率达100%,副园长、幼儿园中层干部培训率达80%以上,专任教师及其他从业人员培训率达6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市、县(区)政府要成立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学前教育事业规范优质发展。

(二)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市、县(区)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xx年起,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适比例,并且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完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各县、区要制定覆盖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财政奖补机制,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或政策支持。20xx至2013年,市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

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幼儿、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要支持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幼儿入园给予照顾,对确实有困难的家庭减免有关费用。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形式支持幼儿园建设和设施配备。

第6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一、充分重视平几的教学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大纲还特别指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所谓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核心.教学中,尽管可以通过数学各科和其它学科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平几对此所起的作用是独到的.因为几何知识必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即应用前面学过的图形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有关的新图形及性质.这种逻辑关系的本身就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只有认清并高度重视平几的这种独特作用,搞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才能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在几何教学中.

二、精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积极力量.古今中外的学者之所以能走向科学的殿堂,正是由于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素曾说过,他对科学的兴趣来自数学,而对数学的兴趣又来自欧几里德几何.这说明欧氏几何中蕴含着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极有利因素.但不当的教学方法又往往使初学几何的学生望而生畏,一开始就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平几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平几导言课的教学,精心设计并以极大的热情讲好导言课,使学生产生一种要学好平几的良好愿望.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奠基作用.

第二,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配合教学内容介绍中外数学家在几何方面的成就,使他们把几何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兴趣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认真抓好平几入门教学

平几入门教学,就内容而言,一般指平几的基本概念、相交线与平行线和三角形这三章.现行中学平几教材的这三章内容已涉及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作图等平几教学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既是入门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形成中学平几入门难的主要原因是:

1.学科内容从代数到几何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2.平几入门概念多,而学生开始又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几何语言;

3.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差.

第7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校财局管” 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管理模式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财教[2006]3号)明确提出:“以县为主,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体制。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既是一项“群众得实惠,政府得人心,社会得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一项“确保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地位,确保义务教育的责任落实,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健康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各中小学“校财校管”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义务教育发展要求。建立健全的预算编制制度和适应当前教育经费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理顺教育财务管理体制,规范教育财务管理行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需要,只有实现“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入。现本人就工作中的体会浅谈“校财局管”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

一、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前的财务管理体制分析

2007年以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独立核算,校财校管”的财务管理模式,学校的收入主要是学杂费收入(按小学70元/生·期,初中90元/生·期的标准收取)、财政补助收入、住校费收入和其它收入。各中小学校设有总务主任、会计、出纳等岗位,负责本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学校的财务开支由各学校校长审批,这种管理办法沿用了几十年,也发挥过其历史作用,如正常公业务费报账方便,学校对财务状况掌握及时准确等等,但也现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和弊端,与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的“以县为主、校财局管”的管理格局严重相悖。主要表现在:

(一)预算管理不严

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不健全,编制也不科学。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合理安排财务收支,存在学校收多少就用多少,财政拨多少就花多少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盲目上项目搞建设,造成负债运行,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按照学校当前和发展的需要编制预算,有的虽然也编制了预算,但是预算编制不完整或比较粗放,或者完全没有按照预算执行,我行我素;有的学校将公用经费用来发放教职工补助,有的将基建专款用来保运转,有的拆东墙补西墙,造成资金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财务收支过乱

部分学校乱收费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如有的票据管理混乱、不使用合规的票据或收费干脆不开票据;有的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巧立名目收费、搭车收费、扩大范围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教材课本费收费混乱;有的利用提高班、补习班、特长班、竞赛班等方式变相收费;有的对校服费和刊物费实行“一刀切”强制收费等;还有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学校经费支出的无计划性和无预算性,使得部分学校支出过滥、过乱:如吃喝招待、乱送、乱发、乱补、乱购现象严重,有的招待费、租车费超标严重,非生产性费用支出较大。有时支出票据“白条”多,有的支出校长一签到底、大金额票据无附件、一件事重复支出、超标准开支、超范围开支等等,造成部分学校债台高筑。

(三)资产管理不实

由于学校经费缺乏计划性和预算性,学校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存在,部分学校盲目的购建资产,固定资产购入后又不登资产帐,在固定资产帐中不反映,使得学校账账、账卡、账物上的资产数据不符,部分学校的财产被盗了、被损了,单位固定资产账目上根本反映不出来,存在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现象。在使用固定资产过程中,出借、出租、转移固定资产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应的手续,造成学校资产流失。

(四)财务监督不力

学校的有限经费没有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严格的执行控制制度和系统的分析评价的体系,收支信息反馈迟缓、时效性差,分析数据有限且利用价值不高,不能及时、有效地对中小学资金的收支进行管理,缺乏对经费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难以对预算执行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无法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学校财务没有切实做到公开透明,不能及时方便地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五)会计核算不准

基于会计业务发生时间、会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校采用分散模式进行财务核算,财务数据不能集中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标准和计算口径。由于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不一致,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下发的会计科目体系、核算方式、财务管理制度等难已得到具体落实。有的学校会计核算方法随意更改,总、明细账科目随意增减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各学校的财务数据不一致,影响各校之间的财务数据的可比性,无法对各中小学校的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现财务数据共享。

二、实行“校财局管”的积极意义

鉴于上述原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迎来了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东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财务实行“以县为主,校财局管”,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需要;是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从而有利于规范财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集中教育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财务管理,加强会计监督

1.收费行为规范化

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每学期的收费文件规定:学校除按规定向自愿在校就餐学生收取伙食费外,不得向学生收取其它费用。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经费进行集中核算,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在票据管理和报账程序中进行规范,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有效地控制学校收费行为,杜绝学校“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2.支出管理合理化

“校财局管”要求学校的所有支出均需通过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的账户进行核算,对学校的每项支出从原始单据的审核到最后报账,严格遵守报账审批程序,从而有效地制止学校财务支出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杜绝不合理的开支,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充分利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也严格地控制学校新增债务的发生,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3.账务处理统一化

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会计业务核算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统一了会计核算的口径和费用支出标准,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根据审核通过的报账单及相关原始单据,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会计监督有效化

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的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学校分离,能够有效地摆脱会计人员与学校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为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了有利保证。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和事中监督转变,实现了会计监督前移,从制度上减少了学校任意支配资金的可能性,防止了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规范行为发生。

(二)强化预算编制,促进集中采购

1.预算编制精细化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依据上年度的会计资料和本年度的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口径和要求进行预算编制,按照“准备和二上二下”的原则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准确、精细,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在日常财务处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学校预算指标,从而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促进预算制度的执行,并对预算进行考核评估。

2.政府采购制度化

根据本年度学校的预算编制,对大宗采购项目,必须按政府集中采购程序进行购买,如不按规定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的采购行为,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可以拒绝受理,对未上报采购预算和超过财政核定标准的采购项目将不支付款项,从资金结算方面杜绝不合规采购行为的发生,对学校的采购行为起到了制约作用。从而防止学校采购的随意性,促进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规范有序。

三、实行“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

1.按照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实行“以县为主,校财局管、分校核算”的管理办法要求,以县级财政、教育部门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县域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是保证“以县为主,校财局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的会计业务人员秉着精简、专业化、规范化、提高效率的原则,由财政和教育两家共同派员组成。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内部设置业务核算组、资金管理组和综合组。岗位设置中心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会计、出纳、稽核等岗位。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具备更高的会计职称,其人事任免和人员调动必须征得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同意,保持会计业务人员相对固定。

2.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应设立一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报账员工作,办理学校财务会计核算和报账等业务。

各乡(镇)中心学校设立一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本乡(镇)中心学校的总报账员,负责本乡(镇)辖区内的会计复核和财务监管工作。

(二)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工资福利管理、会计人员管理、档案管理、服务承诺管理、首问负责管理、集中支付流程、集中核算操作程序、报销审核操作规程、财务监督与责任追究等内容,规范会计人员的操作程序和会计行为,明确规定具体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统一学校的收费行为和经费开支标准。使学校的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有关的财经法规知识,熟悉掌握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方便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学校的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保证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编制精细的学校预算体系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财教[2006]3号)文件规定,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统一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采用“二上二下”的预算编报模式进行预算编制。“一上”: 中小学校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财务人员具体组织实施,成立由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组成的预算编制小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共同研究预算年度内学校收支计划建议,收集资料、审核数据、统计学校基本情况,按照预算编制原则,编报科学精细的预算建议数上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汇总上报财政部门。“一下”:财政部门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汇总上报的预算建议数,结合当地财力,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教育经费,编制本县年度预算初步草案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经批准后下达预算控制数。“二上”:教育行政部门将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分配下达到所属各中小学校,各学校根据预算控制数,结合“一上”阶段编报的预算建议数,编制预算草案,上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学校预算草案进行审核,汇编成教育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二下”:县级财政部门对教育部门预算草案进行复核后,送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一个月内,县级财政部门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批复年度预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收到的年度预算批复,在15日内批复到各学校。

(四)实施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

1.经费体制不变,“零”负债运行

一是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年度经费预算仍由各学校编报,经财政审核后,报经人大批准,,是教育局转发给各单位包干使用;二是学校的理财机制不变,学校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三是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学校的各项收支仍由学校审批,并由学校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为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证“校财局管”的全面推进,一定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债务完全从学校剥离出来,让学校真正做到“零”负债运行。

2.账户统一设置,资金集中管理

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原有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统一在银行开设银行账户,进行集中管理;各学校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均通过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账户统一核算,银行转账、提取现金、银行汇兑等资金结算业务及资金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结算和资金收付均由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办理。

3.财务统一核算,实行集中报账,

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根据各学校年初的预算批复,确定一定数量的备用金给学校,备用金用完后,学校报账员将原始凭证签好字,交本乡(镇)中心学校总报账员复核、校长审签后,到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报账,核算管理中心的会计人员根据财务管理制度对学校上报的原始凭证进行会计核算,审核无误后,按照报账流程开出转账支票,将钱转入由学校以报账员名义开设的账户上(原则上不直接支付现金)。对学校的乱送、乱补、乱发、超标准、超范围、“白条”等 支出及超出预算批复金额的,不予报账,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杜绝不合理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控制学校新增债务,有效地提高资金管理效益。核算管理中心根据学校上报的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数额达到固定资产要求的登记固定资产),进行统一核算和记账。

4.账目规范保管,财务公开透明

第8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一、充分重视平面几何的教学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大纲还特别指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所谓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核心.教学中,尽管可以通过数学各科和其它学科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平面几何对此所起的作用是独到的.因为几何知识必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即应用前面学过的图形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有关的新图形及性质.这种逻辑关系的本身就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只有认清并高度重视平面几何的这种独特作用,搞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才能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在几何教学中.

二、精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积极力量.古今中外的学者之所以能走向科学的殿堂,正是由于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素曾说过,他对科学的兴趣来自数学,而对数学的兴趣又来自欧几里德几何.这说明欧氏几何中蕴含着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极有利因素.但不当的教学方法又往往使初学几何的学生望而生畏,一开始就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平面几何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平面几何导言课的教学,精心设计并以极大的热情讲好导言课,使学生产生一种要学好平面几何的良好愿望.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奠基作用.

2)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配合教学内容介绍中外数学家在几何方面的成就,使他们把几何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兴趣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认真抓好平面几何入门教学

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就内容而言,一般指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相交线与平行线和三角形这三章.现行中学平面几何教材的这三章内容已涉及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作图等平面几何教学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既是入门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形成中学平面几何入门难的主要原因是:

1.学科内容从代数到几何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2.平面几何入门概念多,而学生开始又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几何语言。

3.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差.

第9篇:心理学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入学教育;课程化

目前,新生入学教育(以下简称入学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环境、了解专业和发展、规划职业生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模式多元、群体特点鲜明,传统的校情校史、校规校纪教育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根据对民航高职院校实际工作的调查研究,新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心理落差大、适应能力差;二是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三是行业认识不足,职业发展不清晰。因此,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都遇到了较大挑战,必须随着新生的特点发生变化,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内容和模式。

1当前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入学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常规工作。随着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入学教育无法满足思想呈多元化发展的“新新人类”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都趋于“走过场”的形式,教育效果较低。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多数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都由学工部门独立制定并组织实施。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下,入学教育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较为困难,成为挤占学生课余时间的“课外活动”,且入学教育的定位仅是系列适应性教育之一,极易活动化、娱乐化。大多数院校对入学教育缺乏系统的科目设计和整体的长远规划,内容零散、定位模糊,未能以学生为本,导致新生学习动力不足[1]。(2)教育内容单调乏味不少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内容仅停留在校情校史、规章制度、专业概况的层面,没有专门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标准。类似“例行公事”的教育模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3)教育课时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月)定义为“入学教育周(月)”。这种仓促的集中式学习,既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也不符合个人心理发展规律。短暂集中的教育课时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教育效果[1]。(4)教育形式和手段单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形式较为陈旧,基本停留在大型报告会、讲座、班会等自上而下的说教模式上。这种形式不但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反而给学生一种“应付差事”“枯燥乏味”“听不下去”的感觉,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2]。

2入学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

入学教育课程化指的是按照包含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的课程体系模式,将入学教育的各项内容编排成一门不可缺少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化的入学教育可以帮助新生起好步、走对路,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更客观地实现自我认知和定位,同时有利于辅导员的成长,便于院校管理。因此,对于新生、辅导员、高职院校来说,将入学教育课程化是一件三方共赢的举措。对新生而言,在意识和行为上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具有很强的重塑性。课程化的入学教育,有利于新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尽快度过人生第二个“断乳期”,即在心理上、生活上和情感上融入新环境,同时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对辅导员而言,作为入学教育的授课主体,课程化的教育有助于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中最了解新生困惑的群体,其带着问题备课、授课和交流,有利于解决学生普遍性的事务性困惑;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更新知识储备和上台授课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身份认同感。对高职院校而言,入学教育课程化有助于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实现全员育人。入学教育课程化的实现,需要由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和学工人员共同组成一支专门的教学、研究团队,需要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对课程教学进行规范管理,将入学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化的模式将实现入学教育从“课外”走进“课内”,从传统的“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开端。

3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思考和探索

入学教育课程化建设应打造“四位一体”的体系,充分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的课程体系。首先,应以专业化为目标组建入学教育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主体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其成员必须掌握校情校史、专业和行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应以课程化为载体,规范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开展入学教育时,应避免教育内容“活动化”,从顶层设计始,让学生养成这是一门“课”的思维。要编撰“入学教育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严格课时要求(至少30课时),规范教材选用、教案设计、督导听课等制度。再次,应以督查评比为手段监控入学教育的效果。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应组织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听课,举行公开课比赛,组织学生测评授课教师,召开入学教育座谈会,以调动师生开展参与入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最后,应以社会实践活动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强化教育效果。开展入学教育,不仅要利用校内教育教学资源,还应“走出去、请进来”。院校可组织新生实地参观企业,也可邀请知名校友、企业专家进校园作专题报告会,以帮助新生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其迅速成长、明确人生目标。

4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入学教育课程化方面的实践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民航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遵循“服务学生,贴近生活,指导实际”的原则,从2013级新生入学时起,即在入学教育课程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规范、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活动,逐步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

4.1提升入学教育地位,科学设计课程方案

为提高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从2013年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将“入学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列为公共必修课(1个学分,30学时,于第1学期实施)。学校每年六月初制定由校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入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统一使用由中国民航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自编教材《快乐起飞———民航高职学生入学教育教程》,并实施校、院两级分级管理,采用课堂讲授、主题班会、团体辅导、交流互动、专家报告等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

4.2丰富课程内容,贴合新生实际需求

为提高入学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入学教育课程时,将教育内容分为五个篇章:安全篇、适应篇、纪律篇、学习篇和发展篇。具体子课程包括:安全法制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专业发展及职业精神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诚信教育和各种常识教育等九项内容。课程设置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核心,教学内容丰富而全面。

4.3创新教学方式,规范考核形式和反馈机制

入学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主题班会、团体训练、专家报告等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教学日志制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巡查制度等。课程的考核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课堂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的命题、监考、评卷、成绩记载等工作按照公共必修课管理规定实施。学期末,学工部门统一组织全体新生对“入学教育”课程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及时掌握教育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评估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效果时发现,学生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违纪人数逐年下降,转专业的申请较为理性,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清晰,这些转变较好地反映出入学教育课程化的良好作用。

5结语

新时期,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和管理理念下,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要求高职院校在设计新生入学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又要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入学教育将是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长期课题,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不断研究课程对象的特点,从而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目标、创新课程形式、调动师资力量、保障课程资源,以保证入学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骐菲,朱玲.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5(8):9-10.

[2]李建伟.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究[J].知识经济,2014(22):169-17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