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型计算机范文

微型计算机精选(九篇)

微型计算机

第1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2.一种分层多描述编码的动态带宽分配策略 黄晓涛,程晓晨,卢正鼎,HUANG Xiao-tao,CHENG Xiao-chen,LU Zheng-ding

3.单链路多源网络中FAST TCP的稳定性 张鹤颖,彭立宏,樊葆华,张磊,ZHANG He-ying,PENG Li-hong,FAN Bao-hua,ZHANG Lei

4.无线网状网多源多径组播P2P流媒体分发 左冬红,杜旭,ZUO Dong-hong,DU Xu

5.面向广泛互操作的传感数据模型研究 沈春山,吴仲城,蔡永娟,李云飞,SHEN Chun-shan,WU Zhong-cheng,CAI Yong-juan,LI Yun-fei

6.IP网络环境下基于PI控制的实时视频流连续播放控制算法 邹勇,赵海,魏立峰,高巍,ZOU Yong,ZHAO Hai,WEI Li-feng,GAO Wei

7.模糊化的无线传感节点自适应定位算法 李响,黄刘生,汪炀,徐宏力,王培,LI Xiang,HUANG Liu-sheng,WANG Yang,XU Hong-li,WANG Pei

8.考虑节点重要度的Ad Hoc网络抗毁性测度研究 郭虹,兰巨龙,刘洛琨,GUO Hong,LAN Ju-long,LIU Luo-kun

9.基于策略代数系统的策略间关系分析 陈晓苏,吴金华,倪俊,CHEN Xiao-su,WU Jin-hua,NI Jun

10.基于Logistic映射的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分析与改进 谢建全,谢勍,阳春华,黄大足,XIE Jian-quan,XIE Qing,YANG Chun-hua,HUANG Da-zu

11.一个高效的可验证加密签名方案 刘文远,李瑞婷,吴晓亮,刘伟龙,LIU Wen-yuan,LI Rui-ting,WU Xiao-liang,LIU Wei-long

12.一种新型的安全Windows终端系统研究与实现 李新明,李艺,张功萱,王平立,LI Xin-ming,LI Yi,ZHANG Gong-xuan,WANG Ping-Li

13.基于描述逻辑的元数据存储库系统的结构完整性检测 赵晓非,黄志球,ZHAO Xiao-fei,HUANG Zhi-qiu

14.一种采用接口错误注入的构件安全性测试方法 陈锦富,卢炎生,谢晓东,CHEN Jin-fu,LU Yan-sheng,XIE Xiao-dong

15.kμ-Tree: 一种空间有效的嵌入式闪存数据库索引 黄志峰,杨良怀,龚卫华,陈立军,HUANG Zhi-feng,YANG Liang-huai,GONG Wei-hua,CHEN Li-jun

16.一种XML数据流上的马尔可夫剪切分片技术 霍欢,王国仁,陈庆奎,彭敦陆,HUO Huan,WANG Guo-ren,CHEN Qing-kui,PENG Dun-lu

17.SaaS模式下可插拔访问控制框架的设计 申利民,刘波,邢昌元,宋诚忠,SHEN Li-min,LIU Bo,XING Chang-yuan,SONG Cheng-zhong

18.依存关系树在文本多语义约束检测中的运用 李欢,刘文印,陈小平,郝天永,LI Huan,LIU Wen-yin,CHEN Xiao-ping,HAO Tian-yong

19.网格经济模型中的一种可信调度算法 朱春玲,李庆华,潘军,ZHU Chun-ling,LI Qing-hua,PAN Jun

20.挖掘数据流滑动时间窗口内Top-K频繁模式 陈辉,CHEN Hui

21.多特征融合的博客文章分类方法 麦林,俞能海,MAI Lin,YU Neng-hai

22.基于层次有序维的分组聚集算法 王生富,张继福,刘爱琴,荀亚玲,WANG Sheng-fu,ZHANG Ji-fu,LIU Ai-qin,XUN Ya-ling

23.数据仓库实体化视图一致性维护与下查研究 邓康明,陈金玉,DENG Kang-ming,CHEN Jin-yu

24.大围长结构化LDPC码线性编码器设计 张伟,朱光喜,彭立,沈琼霞,ZHANG Wei,ZHU Guang-xi,PENG Li,SHEN Qiong-xia

25.针对Xilinx可编程片上系统的硬件加速方案的研究 张宇,冯丹,ZHANG Yu,FENG Dan

26.片上系统USB2.0主机控制器软件驱动的研究与实现 余敬鹏,左斌,周晓方,YU Jing-peng,ZUO Bin,ZHOU Xiao-fang

27.海量存储系统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侯昉,赵跃龙,王禹,HOU Fang,ZHAO Yue-long,WANG Yu

28.NURBS曲线实时插补中的速度规划算法 孙玉娥,林浒,SUN Yu-e,LIN Hu

29.非协作通信中CPM信号盲解调器设计与仿真 周家喜,徐佩霞,戴旭初,ZHOU Jia-xi,XU Pei-xia,DAI Xu-chu

30.NAND flash的并行调度算法 杜学亮,金西,DU Xue-liang,JIN Xi

31.引入侦查子群的二进制蚁群算法求解函数优化问题 胡中华,赵敏,姚敏,HU Zhong-hua,ZHAO Min,YAO Min

32.基于加权分治技术的set packing精确算法 李绍华,王建新,马振宇,陈建二,LI Shao-hua,WANG Jian-xin,MA Zhen-yu,CHEN Jian-er

33.一种类间交互测试的约束型标记驱动Petri网模型 龚红仿,李军义,GONG Hong-fang,LI Jun-yi

34.利用双线性分析的三维人脸表情模拟技术 常江龙,郑颖,汪增福,CHANG Jiang-long,ZHENG Ying,WANG Zeng-fu

35.一种缺损图像的军事目标识别方法 蒋少华,王乘,陈雪菘,朱洪波,JIANG Shao-hua,WANG Cheng,CHEN Xue-song,ZHU Hong-bo

36.基于矩形NAM和偏微分方程的灰度图像压缩方法 胡卫军,万琳,陆永亮,HU Wei-jun,WAN Lin,LU Yong-liang

37.基于纹理测度与自适应阈值的FCM 图像分割算法 王亭,王向阳,WANG Ting,WANG Xiang-yang

38.小波变换在纹理提取技术中的研究现状 李一波,朴慧,LI Yi-bo,PIAO Hui

39.基于HVS和SOM的小波域隐写 陈丹桂,杨路明,刘劲,赵超纯,CHEN Dan-gui,YANG Lu-ming,LIU Jin,ZHAO Chao-chun

40.基于GAC模型的自适应图像分割算法 唐利明,TANG Li-ming

41.上下文无关语言的可重复序列及其性质 张继军,范昊,ZHANG Ji-jun,FAN Hao

42.数字终端音视频实时自适应流式传输方法 马建平,陈渤,马识佳,任宏亮,MA Jian-ping,CHEN Bo,MA Shi-jia,REN Hong-liang

43.改进的D_S证据理论及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张航,王一军,罗大庸,ZHANG Hang,WANG Yi-jun,LUO Da-yong

44.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彭健钧,郭锐锋,张世民,邵志香,丁万夫,PENG Jian-jun,GUO Rui-feng,ZHANG Shi-min,SHAO Zhi-xiang,DING Wan-fu

45.基于AOSVR的交通流预测及参数选择 王凡,谭国真,杨际祥,邓超,WANG Fan,TAN Guo-zhen,YANG Ji-xiang,DENG Chao

1.一个用于指针程序验证的自动定理证明器的设计与实现 王振明,陈意云,王志芳,WANG Zhen-ming,CHEN Yi-yun,WANG Zhi-fang

2.利用语义匹配度计算的Web服务发现方法 邹国兵,向阳,甘杨兰,孙红雨,张波,ZOU Guo-bing,XIANG Yang,GAN Yang-lan,SUN Hong-yu,ZHANG Bo

3.基于结果模式的Deep Web数据集成 马安香,张斌,张引,高克宁,孙达明,MA An-xiang,ZHANG Bin,ZHANG Yin,GAO Ke-ning,SUN Da-ming

4.高效的闪存空间分配与回收方法 岳丽华,刘沾沾,金培权,向小岩,YUE Li-hua,LIU Zhan-zhan,JIN Pei-quan,XIANG Xian-yan

5.动态系统描述语言的特性、设计和实现 张幂,柴志雷,涂时亮,ZHANG Mi,CHAI Zhi-lei,TU Shi-liang

6.f-NSWRL:一种语义Web非单调模糊规则语言 王星,马宗民,WANG Xing,MA Zong-min

7.结合二部图投影与排序的协同过滤 刘淇,陈恩红,LIU Qi,CHEN En-hong

8.Cache共享架构下的多属性范围查询 海沫,王秀利,HAI Mo,WANG Xiu-li

9.基于Z-map模型的自由曲面无干涉刀具轨迹生成算法研究 邵志香,郭锐锋,李杰,丁万夫,SHAO Zhi-xiang,GUO Rui-feng,LI Jie,DING Wan-fu

10.一种基于前缀编码的树生成算法 况立群,熊风光,韩燮,KUANG Li-qun,XIONG Feng-guang,HAN Xie

11.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TCP/IP头压缩技术研究 王玲,朱光喜,吴伟民,王晨琛,WANG Ling,ZHU Guang-xi,WU Wei-min,WANG Chen-chen

12.一种保证远近比例公平的连接接纳控制策略 程军,李鸥,于宏毅,李跃进,CHENG Jun,LI Ou,YU Hong-yi,LI Yue-jin

13.一种基于社团结构的局域复杂网络模型 付大愚,赵海,张君,葛新,FU Da-yu,ZHAO Hai,ZHANG Jun,GE Xin

14.粒子群优化ABC支持型QoS组播路由机制 王兴伟,杨海泉,黄敏,WANG Xing-wei,YANG Hai-quan,HUANG Min

15.无线传感网络中覆盖保持的K-连通子集构造算法 徐涛,黄刘生,徐宏力,王刚,XU Tao,HUANG Liu-sheng,XU Hong-li,WANG Gang

16.一种基于类似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隐藏终端问题的解决方案 张波,黄本雄,戴彬,徐奎,朱江,ZHANG Bo,HUANG Ben-xiong,DAI Bin,XU Kui,ZHU Jiang

17.离散比特多播OFDM系统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 孙群龙,卫国,SUN Qun-long,WEI Guo

18.一种新型片上网络互连结构的仿真和实现 陈芳露,陆雯青,虞志益,周晓方,CHEN Fang-lu,LU Wen-qing,YU Zhi-yi,ZHOU Xiao-fang

19.节点随机出错概率下的Mesh网络容错性分析 王晶,王高才,黄亿海,WANG Jing,WANG Gao-cai,HUANG Yi-hai

20.支持IPTV高清码流连续平滑播放的多级缓冲区设计与实现 林镜华,雷为民,白松,李凌南,LIN Jing-hua,LEI Wei-min,BAI Song,LI Ling-nan

21.无线网络中基于共同邻居数目的编码算法 王青山,王琦,郭清伟,干国政,WANG Qing-shan,WANG Qi,GUO Qing-wei,GAN Guo-zheng

22.多跳无线网络中反馈式机会路由研究 李阳辉,曾志文,陈志刚,赵明,LI Yang-hui,ZENG Zhi-wen,CHEN Zhi-gang,ZHAO Ming

23.具有补发机制的增强型可靠UDP的实现 靳海力,李俊,JIN Hai-li,LI Jun

24.IEEE 802.11e EDCA在Ad Hoc网络中应用仿真分析 温景容,甄岩,武穆清,WEN Jing-rong,ZHEN Yan,WU Mu-qing

25.基于高精度性能计数器的网络单向时延研究 秦张淼,周红卫,薛竞翔,QIN Zhang-miao,ZHOU Hong-wei,XUE Jing-xiang

26.针对MSU StegoVideo的隐藏信息检测与主动攻击 徐长勇,平西建,XU Chang-yong,PING Xi-jian

27.分组密码中P-置换的分支数研究 韩海清,张焕国,HAN Hai-qing,ZHANG Huan-guo

28.抵御P2P网络中团体欺骗的信誉机制 纪雯,杨寿保,俞瑜,JI Wen,YANG Shou-bao,YU Yu

29.一种基于成对约束的半监督最大间隔聚类算法 胡洋,王井东,俞能海,华先胜,HU Yang,WANG Jing-dong,YU Neng-hai,HUA Xian-sheng

30.双态免疫优势蚁群算法及其在TSP中的应用研究 刘朝华,张英杰,李小花,吴建辉,LIU Zhao-hua,ZHANG Ying-jie,LI Xiao-hua,WU Jian-hui

31.基于区间值Vague集的多属性模糊决策方法 张倩生,蒋盛益,ZHANG Qian-sheng,JIANG Sheng-yi

32.遗传算子概率在约束优化问题上的自适应探讨 黄玲,钟金宏,杨善林,HUANG Ling,ZHONG Jin-hong,YANG Shan-lin

33.基于GEP优化的RBF神经网络算法 陶俊剑,元昌安,蔡宏果,TAO Jun-jian,YUAN Chang-an,CAI Hong-guo

34.一种新的智能优化及其改进研究 赵鹏军,刘三阳,ZHAO Peng-jun,LIU San-yang

35.征稿简则

36.虚拟手机中顶点复制切割算法的设计研究 郁松,樊晓平,廖志芳,YU Song,FAN Xiao-ping,LIAO Zhi-fang

37.一种基于深度图像的自遮挡检测方法 张世辉,张煜婕,孔令富,ZHANG Shi-hui,ZHANG Yu-jie,KONG Ling-fu

38.改进的各向异性复扩散模型的医学图像去噪方法 张美玉,张素琼,秦绪佳,徐晓刚,ZHANG Mei-yu,ZHANG Su-qiong,QIN Xu-jia,XU Xiao-gang

39.一种有效的基于小波信息分布熵的图像检索技术 曾智勇,刘侍刚,ZENG Zhi-yong,LIU Shi-gang

40.基于边缘直方图的彩色图像检索算法研究 陈景伟,王向阳,于永健,CHEN Jing-wei,WANG Xiang-yang,YU Yong-jian

41.马步哈密顿圈(骑士巡游)在图像置乱加密方法上的应用 雷仲魁,孙秋艳,宁宣熙,LEI Zhong-kui,SUN Qiu-yan,NING Xuan-xi

42.面向应用的流存储系统评测与改进 汪芳,安虹,徐光,许牧,姚平,WANG Fang,AN Hong,XU Guang,XU Mu,YAO Ping

43.用于优化WCET值的片上存储器分配方法 蒋湘涛,胡志刚,贺建飚,JIANG Xiang-tao,HU Zhi-gang,HE Jian-biao

44.基于Petri网的柔性制造系统作业调度研究与实现 冒益海,韩卫光,MAO Yi-hai,HAN Wei-guang

45.导航卫星载体姿态测量进化算法研究 夏娜,徐顺安,于春华,唐媚,XIA Na,XU Shun-an,YU Chun-hua,TANG Mei

46.适用于恒定模值调制的OFDM系统的载波频偏跟踪算法 许炜阳,陆波,洪志良,XU Wei-yang,LU Bo,HONG Zhi-liang

47.一种基于SoPC技术的iLBC语音编解码器设计实现 张国印,刘铭,姚爱红,ZHANG Guo-yin,LIU Ming,YAO Ai-hong

48.电源网络拓扑优化方法研究 刘泽响,陈岚,贺占庄,沈绪榜,LIU Ze-xiang,CHEN Lan,HE Zhan-zhuang,SHEN Xu-bang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分布式冗余检测算法 屈巍,李喆,QU Wei,LI Zhe

2.半集中式能耗均衡多跳分簇协议 汤强,汪秉文,戴志诚,尹安,TANG Qiang,WANG Bing-wen,DAI Zhi-cheng,YIN An

3.MIMO-OFDM系统中的自适应DWT-CQI反馈压缩算法 ,卫国,SONG Yong,WEI Guo

4.一种应用于ORBF算法的多权重矩阵选择策略 谭力,苏钢,朱光喜,宁元辉,TAN Li,SU Gang,ZHU Guang-xi,NING Yuan-hui

5.征稿简则

6.一种基于Q学习的分布式多任务流调度算法 肖正,马胜祥,张世永,XIAO Zheng,MA Sheng-xiang,ZHANG Shi-yong

7.MANET与Internet互连环境中基于多指标的网关优选方案 马文波,蒋晓原,MA Wen-bo,JIANG Xiao-yuan

8.最小中断率协作策略和功率分配 宁元辉,苏钢,朱光喜,谭力,NING Yuan-hui,SU Gang,ZHU Guang-xi,TAN Li

9.蚁群算法在服务器集群批量任务调度中的应用 王炳飞,王劲林,刘学,刘磊,WANG Bing-fei,WANG Jin-lin,LIU Xue,LIU Lei

10.P2P文件共享中网络编码与路由容量比较 黄佳庆,HUANG Jia-qing

1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均衡和覆盖半径自适应调整的分布式目标覆盖算法 张红武,王宏远,丰洪才,ZHANG Hong-wu,WANG Hong-yuan,FENG Hong-cai

12.一种高效的集中信任模型下的共谋检测算法 董凡,黄刘生,王剑锋,杨威,朱友文,DONG Fan,HUANG Liu-sheng,WANG Jian-feng,YANG Wei,ZHU You-wen

13.多重组合的网络流量分析方法研究 吕荣,魏达,曹国昕,LV Rong,WEI Da,CAO Guo-xin

14.一种应用于Deep Web结果页面中分页标签的识别方法 孙高尚,申德荣,于戈,聂铁铮,寇月,SUN Gao-shang,SHEN De-rong,YU Ge,NIE Tie-zheng,KOU Yue

15.基于数据质量的Deep Web数据源排序 余伟,李石君,文利娟,田建伟,YU Wei,LI Shi-jun,WEN Li-juan,TIAN Jian-wei

16.LDA模型参数有偏估计方法 袁伯秋,周一民,李林,YUAN Bo-qiu,ZHOU Yi-ming,LI Lin

17.即时编译器辅助的垃圾收集中的插桩算法研究 张昱,袁丽娜,ZHANG Yu,YUAN Li-na

18.应用DRNN和ARIMA组合模型的时空集成预测方法 梅志雄,MEI Zh-ixiong

19.面向方面XML查询技术 姜岩,潘平,钟玲,王国仁,JIANG Yan,PAN Ping,ZHONG Ling,WANG Guo-ren

20.道路网络环境下的连续k近邻查询处理研究 廖巍,张琪,吴晓平,钟志农,LIAO Wei,ZHANG Qi,WU Xiao-ping,ZHONG Zhi-nong

21.网格市场环境中基于信任团体的资源分配机制 张瑞,杨寿保,路卫娜,郭良敏,纪雯,ZHANG Rui,YANG Shou-bao,LU Wei-na,GUO Liang-ming,JI Wen

22.利用决策树方法对蛋白质鉴定结果二次评价 于长永,王国仁,吴俊杰,毛克明,YU Chang-yong,Wang Guo-ren,WU Jun-jie,MAO Ke-ming 1.WSN SnSim:一种无线传感网络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李传文,谷峪,李芳芳,许嘉,于戈,LI Chuan-wen,GU Yu,LI Fang-fang,XU Jia,YU Ge

2.一种分层多描述编码的动态带宽分配策略 黄晓涛,程晓晨,卢正鼎,HUANG Xiao-tao,CHENG Xiao-chen,LU Zheng-ding

3.单链路多源网络中FAST TCP的稳定性 张鹤颖,彭立宏,樊葆华,张磊,ZHANG He-ying,PENG Li-hong,FAN Bao-hua,ZHANG Lei

4.无线网状网多源多径组播P2P流媒体分发 左冬红,杜旭,ZUO Dong-hong,DU Xu

5.面向广泛互操作的传感数据模型研究 沈春山,吴仲城,蔡永娟,李云飞,SHEN Chun-shan,WU Zhong-cheng,CAI Yong-juan,LI Yun-fei

6.IP网络环境下基于PI控制的实时视频流连续播放控制算法 邹勇,赵海,魏立峰,高巍,ZOU Yong,ZHAO Hai,WEI Li-feng,GAO Wei

7.模糊化的无线传感节点自适应定位算法 李响,黄刘生,汪炀,徐宏力,王培,LI Xiang,HUANG Liu-sheng,WANG Yang,XU Hong-li,WANG Pei

8.考虑节点重要度的Ad Hoc网络抗毁性测度研究 郭虹,兰巨龙,刘洛琨,GUO Hong,LAN Ju-long,LIU Luo-kun

9.基于策略代数系统的策略间关系分析 陈晓苏,吴金华,倪俊,CHEN Xiao-su,WU Jin-hua,NI Jun

10.基于Logistic映射的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分析与改进 谢建全,谢勍,阳春华,黄大足,XIE Jian-quan,XIE Qing,YANG Chun-hua,HUANG Da-zu

11.一个高效的可验证加密签名方案 刘文远,李瑞婷,吴晓亮,刘伟龙,LIU Wen-yuan,LI Rui-ting,WU Xiao-liang,LIU Wei-long

12.一种新型的安全Windows终端系统研究与实现 李新明,李艺,张功萱,王平立,LI Xin-ming,LI Yi,ZHANG Gong-xuan,WANG Ping-Li

13.基于描述逻辑的元数据存储库系统的结构完整性检测 赵晓非,黄志球,ZHAO Xiao-fei,HUANG Zhi-qiu

14.一种采用接口错误注入的构件安全性测试方法 陈锦富,卢炎生,谢晓东,CHEN Jin-fu,LU Yan-sheng,XIE Xiao-dong

15.kμ-Tree: 一种空间有效的嵌入式闪存数据库索引 黄志峰,杨良怀,龚卫华,陈立军,HUANG Zhi-feng,YANG Liang-huai,GONG Wei-hua,CHEN Li-jun

16.一种XML数据流上的马尔可夫剪切分片技术 霍欢,王国仁,陈庆奎,彭敦陆,HUO Huan,WANG Guo-ren,CHEN Qing-kui,PENG Dun-lu

17.SaaS模式下可插拔访问控制框架的设计 申利民,刘波,邢昌元,宋诚忠,SHEN Li-min,LIU Bo,XING Chang-yuan,SONG Cheng-zhong

18.依存关系树在文本多语义约束检测中的运用 李欢,刘文印,陈小平,郝天永,LI Huan,LIU Wen-yin,CHEN Xiao-ping,HAO Tian-yong

19.网格经济模型中的一种可信调度算法 朱春玲,李庆华,潘军,ZHU Chun-ling,LI Qing-hua,PAN Jun

20.挖掘数据流滑动时间窗口内Top-K频繁模式 陈辉,CHEN Hui

21.多特征融合的博客文章分类方法 麦林,俞能海,MAI Lin,YU Neng-hai

22.基于层次有序维的分组聚集算法 王生富,张继福,刘爱琴,荀亚玲,WANG Sheng-fu,ZHANG Ji-fu,LIU Ai-qin,XUN Ya-ling

23.数据仓库实体化视图一致性维护与下查研究 邓康明,陈金玉,DENG Kang-ming,CHEN Jin-yu

24.大围长结构化LDPC码线性编码器设计 张伟,朱光喜,彭立,沈琼霞,ZHANG Wei,ZHU Guang-xi,PENG Li,SHEN Qiong-xia

25.针对Xilinx可编程片上系统的硬件加速方案的研究 张宇,冯丹,ZHANG Yu,FENG Dan

26.片上系统USB2.0主机控制器软件驱动的研究与实现 余敬鹏,左斌,周晓方,YU Jing-peng,ZUO Bin,ZHOU Xiao-fang

27.海量存储系统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侯昉,赵跃龙,王禹,HOU Fang,ZHAO Yue-long,WANG Yu

28.NURBS曲线实时插补中的速度规划算法 孙玉娥,林浒,SUN Yu-e,LIN Hu

29.非协作通信中CPM信号盲解调器设计与仿真 周家喜,徐佩霞,戴旭初,ZHOU Jia-xi,XU Pei-xia,DAI Xu-chu

30.NAND flash的并行调度算法 杜学亮,金西,DU Xue-liang,JIN Xi

31.引入侦查子群的二进制蚁群算法求解函数优化问题 胡中华,赵敏,姚敏,HU Zhong-hua,ZHAO Min,YAO Min

32.基于加权分治技术的set packing精确算法 李绍华,王建新,马振宇,陈建二,LI Shao-hua,WANG Jian-xin,MA Zhen-yu,CHEN Jian-er

33.一种类间交互测试的约束型标记驱动Petri网模型 龚红仿,李军义,GONG Hong-fang,LI Jun-yi

34.利用双线性分析的三维人脸表情模拟技术 常江龙,郑颖,汪增福,CHANG Jiang-long,ZHENG Ying,WANG Zeng-fu

35.一种缺损图像的军事目标识别方法 蒋少华,王乘,陈雪菘,朱洪波,JIANG Shao-hua,WANG Cheng,CHEN Xue-song,ZHU Hong-bo

36.基于矩形NAM和偏微分方程的灰度图像压缩方法 胡卫军,万琳,陆永亮,HU Wei-jun,WAN Lin,LU Yong-liang

37.基于纹理测度与自适应阈值的FCM 图像分割算法 王亭,王向阳,WANG Ting,WANG Xiang-yang

第2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技术;应用;性能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微型计算机在自动控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绝大多数自动控制系统都可以用计算机来实现,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自动控制理论.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1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是连续运行的系统,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耗都是同时完成的。变电站运行也是连续的。为了掌握变电站运行状态,需要对有关电气量进行连续测量,供运行监视、记录;为了保障变压器、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需要实现过流、过压等故障的安全保护;为了向电网调度提供系统运行状态,需要将表征电网运行的有关信息向上级调度传送;为了向用户提供合格的电能,需要进行有关的控制调节。所有这些,绝大部分不可能由人工来完成,需要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后出现了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微机型自动装置、微机监控、微机故障录波装置和微机远动装置。通常所说的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对于一个微机装置完成其信号的输入、判断、输出、通信、显示等方面。对于微机装置尽管功能不同,但其硬件配置十分相似,主要包括微机系统、状态量、模拟量的采集、输出电路组成。另一方面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则包括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诸多方面,例如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同时也涵盖了其中的结构形式。

2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

微型计算机的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常规变电站的二次系统,其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故障录波、监控以及远动部分。这四个部分完成的功能各不相同,其设备(装置)所采用的硬件和技术也完全不同。长期以来,围绕着变电站二次系统,存在着不同的专业和相应的技术管理部门。本质上的同一个系统在技术和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已越来越不适应变电站技术的发展要求。其主要缺点是:第一、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故障录波、监控及远动装置的硬件设备,基本上按各自的功能配置,彼此之间相关性霄,设备之间互不兼容。第二、变电站二次系统装置的硬件型号多、类别杂,很难达到标准化。第三、使用大量电线电缆及端子排,既增加了投资,又得花费大量人力从事众多装置间联系的设计、配线、安装、调试、修改和扩充。根据资料表明,对于一个330kV变电站,每一间隔大约有248条出线;对于一个110kV变电站来说,一个间隔则大约为30条出线左右。第四、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是一个被动的系统,不能正常地检验出其自身的内部故障,因而必须定期对设备功能加以测试和检验。这不仅能加重维护工作量,并且不能及时了解系统的工作状态,有时甚至会影响对一次系统的监视和控制。因此,人们自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是否应该跳出历史造成的专业框框,从技术和管理的综合自动化来考虑全面微机化二次部分的优化设计,合理地共享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由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得名而来。应用了微机技术可以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综合化、结构微机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监视屏幕化等特征。它的出现为变电站的智能化、小型化、控制范围扩大化及变电站安全可靠化、经济运行优质化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它的应用将为无人值班变电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性能特点

随着特高压电网及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有更加先进完善的控制、监视等系统,以保证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然而,若用传统的控制方法,潜力是很有限的,难以满足如此高的性能要求。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并应用于电力系统,才适应电网结构的日趋复杂。由于微机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存储量大,以及具有逻辑判断功能等,因此可以实现高级复杂的保护、控制等算法,获满意的控制效果。微型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灵活性强

目前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等二次设备均采样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保护装置由软件和硬件结合来实现保护功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同原理的继电保护的硬件可以是一样的,只要运行不同的程序即可完成相应的保护功能。例如:三段式过电流保护、自动综合重合闸和重合闸后加速跳闸等功能,可以通过一套保护装置来实现,只要保护软件具备这些功能即可,这是常规继电保护很难做到的。

3.2 综合判断能力强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采集到比较齐全的数据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逻辑判断功能,可以方便地监视和控制电力系统内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

3.3 性能稳定,可靠性高

微机型装置的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算法和判据,对于同类型的装置,只要处理方法相同,其工作性能必然一致,性能稳定。而晶体管型的继电器的元器件受温度影响大,机械式的继电器运动机构可能失灵,触点性能不良。而微机式装置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性能稳定,元件数目、连接线等都将大大减少,因而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3.4微机型装置利用微机的智能化特征,实现故障自诊断、自恢复和自闭锁。这是常规保护装置所不能比拟的。

3.5 体积小、功能全

由软件可实现多种功能,可大大简化装置的硬件结构,同时可以在事故后打印出各种有用数据。

3.6 运行维护工作量小,现场调试方便

由于微机型装置均为模块化的硬件,因此只要检查出故障原因,更换故障硬件电路板即可。在线修改或检查保护定值方便,不必停电校验定值。

4 结 语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诸多优势说明其广泛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其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例如电磁干扰、电磁兼容对电网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必须出台相关的检验规程、检验方法,这样才能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潘新民.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邹积岩主编.智能电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3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单片机;集成电子芯片

说道单片机,那就不得不提到MCS-51这个单片机的型号了,以它为例:单片机中含有CPU、4KB容量的ROM、128B容量的RAM、2个16位定时/计数器、4个8位并行口这些基本的接口。在这类单片机中,也具有所有微型计算机的共有特性: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方便实现模块化,原件之间的可操作性强;单片机可靠性以及安全系数比较高;处理功能强大,速度同比之下快;上电电压低,低功耗;制作方便,便于生产和携带;控制功能强;环境适应能力强。这些特点,也可说是微型计算机家族发展至今,依旧屹立不败的原因吧。微型单片机作为计算机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通用型/专用型、总线型/非总线型及工控型/家电型。

通用型/专用型:这是按单片机在实际领域的适用范围来区分的。例如,89C51是这一类单片机产品,它不是为某种专用途设计的,在许多领域,它都是可以使用的,而专用型单片机则是针对一类产品甚至某一个产品量身定做的,就像你的钥匙和锁。总线型/非总线型:这是按单片机内部是否含有并行总线来区分的。总线型单片机内部均设置了并行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这些引脚通过串行口与其他类型的单片机芯片连接,来达到扩展并行器件的作用,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单片机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要求小,又要要求容量大。因此,许多已知的单片机在更新换代后,都将芯片所需要的器件及外设接口集成芯片内部,因此就不再依赖并行扩展总线,这类单片机称为非总线型单片机。控制型/家电型:这是按照单片机大致应用的领域进行区分的。对于寻址范围大,运算能力强的微型计算机芯片都是用于工厂控制的;在家用电器中的小封装、低价格,器件连接较多和外设接口集成度高单片机多为专用型。这个分类吧,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换句话说,好的单片机还是可以完全胜任两边的工作。例如,80C51类单片机。单片机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在SCM中的领头羊是INTE8031,该系列单片机的始祖是Intel的8004单片机,后来随着FlashRom技术的发展,8004单片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8位单片机之一,其代表型号是ATMEL公司的AT89系列,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子产品的大规模发展,单片机技术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INTELi960系列以及ARM系列在电子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单片机硬件为首、软件为辅的硬件时代。

在SingleChipMicrocomputer(SCM,单片微型计算机)阶段,设计者将精力放在了如何构成一个完美的单片形态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最佳结构。Intel公司将其开创出来后,单片机进入了MicroControllerUnit(MCU,微控制器)阶段。这时,设计者们开始考虑的问题就是,在扩展满足嵌入式应用的同时,系统要求的对其各种电路与接口电路,实现了智能化控制,在此时,Philips公司成了这个时期的领路人。在目前SystemonChip(SOC,嵌入式系统)这个阶段,设计者又需要解决应用系统在芯片上如何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单片微型计算机又成了单片应用系统。在我们使用单片机的过程中,单片机系统有时会因某些原因出现运行不正常的情况,这时,我们就需要对单片机进行复位操作,复位操作分为正常复位和非正常复位两种状态,正常复位就是芯片内部程序重新启动,进入可以正常工作的状态;而非正常复位就是在不正当的条件下对芯片进行复位,这样的操作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干扰复位或掉电后复位均属非正常复位,此时,芯片需要进行故障诊断并需要恢复至自动恢复非正常复位前的状态。在程序的执行中,如果我们学过汇编语言(最接近计算机的语言),就知道其运行地址总是从0000H开始,这也就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A、系统开机上电复位;B、软件故障复位;C、看门狗超时,未喂狗硬件复位;D、任务正在执行中掉电后来电复位。这几个情况中,除系统开机上电复位外均属非正常复位,我们要特别注意。

在对于某些对程序执行顺序有着严格要求的控制系统,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复位,决定了这个程序的生死,一旦程序出现非正常复位,系统都需要从失控的那一个模块或任务恢复运行。而在此条件下,系统需要作好重要数据单元、参数的备份工作,这极大地消耗了系统的内存。这些操作完毕后,再把复位前的任务、参数、运行时间等恢复,数据恢复成功,我们才可以再使系统进入运行状态。而在实际中,恢复系统的运行状态需要特别细致地对系统的重要数据加以备份,并需要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查,以保证恢复的数据的正确性。其次,系统还需要从多内部的任务、多进程的测控、数据的恢复来考虑程序运行的次序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群芳,肖看,张士军.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张毅刚,王少军,付宁.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第4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for the purchase of the micro-computer system solutions for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study. Through needs analysis, specification systems, purchasing skills, models and accessories to do a targeted note describes. To reduce and avoid in the purchase process,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and process defects caused by loss.

关键词:品牌计算机 兼容计算机 选购

Keywords: Brand computers Compatible computers Purchase

作者简介:张衍志(1982-),男,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

2009年全球电脑销量至2.57亿台,同年中国计算机(台式和便携式)消费超过2500万台。在选购过程中,因为知识了解不足、市场不规范,常造成选购困难,往往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本文通过引入通过需求分析,规范系统等选购技巧,减少和避免在选购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等和流程缺陷造成的损失。本文对微型计算机选购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兼容机优缺点分析

1.1兼容机优点

1.1.1 性价比高

减少了中间环节,没有了品牌机厂商的宣传、人力、财务等成本。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总价。消费者可以以最接近市场价格购买产品,兼容机性价比较品牌机高。

1.1.2 人性化量身定制、自由发挥空间大

消费者通过需求分析,充分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的应用范围,性能情况,以及价格预算。量身打造符合自己要求的计算机。

对于计算机发烧友,兼容机可以满足升级、超频需求。甚至,可以做到水冷降温、液氮冷却降温等极致超频。发烧友还可以自己打造HTPC,将计算机、电视、网络3者合一,实现家电的信息化。

1.2兼容机的缺点

1.2.1 购买时,知识储备很重要,涉及诸多购物陷阱

市场相对不够规范。假货、翻新、以次充好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市场上最为消费者认可的正品行货的假冒情况也非常多,买到的常常是没有质量保证的“水货”。

更有甚者,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配件的不了解,怂恿更换配件型号,品牌。消费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花了大价钱,买到的却性低价的产品。

1.2.2 售后服务跟不上

市场中存在相当一批的走私,仿冒产品,这些产品只能通过卖家进行质保。一旦商家撤柜,售后无法保证。即使是正品产品,商家撤柜后,也存在找渠道商和生产厂商困难的问题。以硬盘为例,品牌机硬盘、盒装正品硬盘质保时间短则3年,长则5年。而兼容机卖家一般提供的都是走私来硬盘,俗称“水货”,这些硬盘只有店铺提供1年质保。

二、购买兼容机程序的问题

2.1兼容机装机时一些系统化、程序化的问题

在选购计算机时应该把握一下几个原则:

1)确定配置方案的原则

2)满足使用要求的原则

3)质量至上的原则

4)性价比优先的原则

5)整体和谐的原则

6)发展的眼光对待升级

2.2知识储备

2.2.1.计算机基础知识

最为重要的是了解计算机硬件基本常识,对计算机硬件发展趋势有所把握,掌握基本选购技巧。特别是新技术、新参数加以了解。一次选购的过程,很大程度是一次知识的比拼。不想被商家欺瞒,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常识。

2.2.2.实地走访,市场与理论存在差异

实地采购时,往往会遇到,市场供应的商品与自己理想中选购的存在差异的情况。在二级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所以,应该针对市场所能提供配件合理调整选购清单。另外,可以通过“新蛋”、“京东”等网络商城进行弥补性采购。

三、实际购买

3.1硬件选购的几个原则

1)不要随意改动配置,不要盲目听信宣传,多做几手准备

2)配置单谈判技巧,单项价格与整体价格对比。在市场上货比三家

3)配置单要详细,事无巨细的将型号,品牌、质保甚至重要参数一一罗列

4)洞察市场,抓住时机。一般节假日会有较多的促销活动,但市场价格起伏也较大。

5)收好票据,作为质保依据。

3.2设备验收

1)交了定金不是万事大吉,防范以旧换新,以次充好,中途调换等“奸商”伎俩。

2)进行测试。对显示器坏点,CPU、显卡、主板、内存的兼容性进行初步测试。

四、结论

对于有精力、有能力、爱专研的的消费者建议购买兼容机,毕竟可以节省大笔开支,发挥自由度也比较大。兼容机在购买前对自己购买的预算、用途、机器性能等因素结合本文提到的原则做综合的考虑,将需求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 乔治・谢夫勒(George Shiffler). Gartner:2009年全球电脑销量将下滑11.9% ..

第5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一、实验教学的思想

1.从认识规律看,实验教学是验证理论的最佳方式

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甚至是繁杂的。特别是微机原理课,许多内容要从其内部、微观的层面上想象认识,在教学上很论文联盟难构建教学模型进行说明,有时候表述一个问题,从理论到理论会越讲越复杂,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学现状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刚开始兴致都很高,渴望知道计算机究竟是如何工作的。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表现出对原理学习的乏味,提不起精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可以验证理论,同时也是加深理论认识的必要手段。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使我们统一认识,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路子。

2.从技能培养看,实验教学是形成和增长技能的唯一途径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微机原理课的实验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做一些手工操作,而是以理论指导操作,是计算机原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计算机技术的集中体现。从汇编语言的编辑、到调试、到运行,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方法过程,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亲身感受,把握操作要点,才能学会、提高操作技能。

3.从教学方式看,实验教学是全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几年由于高职大专的扩招,各地中职类学校把高职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就或多或少地挤掉了一些实习课时,或实验教学被不同程度地轻视了。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合理、有效地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和实施,成了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工作。不能因为加强基础课学习,而忽略实验课的教学。其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必要的实验项目开展,以求足够的实验教学课时;又不至于面面俱到而占有过多的教学课时,确保正常、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的进行。

4.从发展创新看,实验教学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实验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教学要求,又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课堂上讲解,教师“动口不动手”,这对现代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在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同时兼备理论和实践数素质成了基本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正常展开。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从实验教学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1.结合微机基本结构的实验

微机的基本结构式本课程的基础,也是学习汇编语言的基础,必须认真掌握。通过debug下有关命令的执行,可以显示/修改寄存器或存储器单元的内容,在显示屏上能真实地看到寄存器、有关存储单元及其信息状态。由实验过程可以看到这些微观构成已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不仅如此,学生还可由此学到相应的操作方法,也能学到计算机的有关结构特征。该项目的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组成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其基本结构和信息状态的了解。

2.结合程序设计的实验

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是本课程学习的核心,但是光在理论上讨论程序设计不是目的,而要在微机上设计程序、调试运行程序,达到理想的运行结果才是真正的目的。选择若干个典型问题,如实现数的连加循环程序设计、比较判断的分支程序设计等,通过上机编辑、调试和运行等,使学生体会设计、编程、调试程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程序的运行,验证程序设计的思想,学会上机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3.结合输入/输出系统的实验

完备的外设使微机功能得以充分体现,但它离不开输入/输出系统的支持。该实验项目着重让学生认识i/o口地址,如何与i/o口联系,实现对外设的控制功能上。如要求在显示器上显示字符串“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等,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个完整微型计算机的结构体系,特别是与外设

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联系及工作过程。

4.结合专门技术的实验

微型计算机由于有了诸如堆栈技术、中断技术、数组参量的不同表示,串/并行数据传送等,功能更加丰富、完善,这部分内容恰恰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抽象、不易理解。例如,如何建立堆栈,在利用调用指令(call)时堆栈所起的作用;利用中断矢量表实现某种中断类型的响应等。这对这类专门技术,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那些在理论中难以想象的问题,使他们对计算机技术掌握得更全面、更深入。

5.结合提高发展的实验

以上四类微机实验教学是最基础的内容,因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验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微机原理具有浓厚的兴趣,上述实验似乎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了鼓励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有进一步开拓发展的机会,我们在实验教学别安排一些结合具体实际的项目,如微机在线控制系统、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等实验,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保证

1.硬件建设是开展实验教学的物质条件

开展以上各项实验教学,建立专门的实验室是必要的,以免与其他课程实验公用造成冲突。实验微机可以以旧带新,采用早期使用的80386型机等,可使建设成本大为降低。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做到人手一台,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操作。还需配备有关测试仪器、仪表,接口卡和外设等,保证全部实验教学升级项目的顺利进行。

2.软件建设是开展实验教学的保证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时间技能的教师,是实验教学进行的保证。实验教学教师需全面把握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熟知教学要求,正确体会课程的重、难点之处,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实验。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课教师,可以起到对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确切把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薄弱环节更加了解,更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实施。

3.合理安排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需

对实验教学的组织安排,要突出两点。一是要把它作为课来对待,决不仅仅是简单的上机,更不是工厂工人的操作,而是贯穿整个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过程。二是体现在实验上,学生的实验过程,始终伴随着探索、验证、释疑和发现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验心理和行为操作有一个充分的估计,要论文联盟有应对其变化的思想准备和措施,保证实验教学在预期的过程中进行;其次,是在理论课适时安排对应的实验教学课,使学生的实验起到帮助理解理论,并为指导实践服务;再次,要充分估计到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较优秀的学生,带动帮助稍差的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第6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关键词]20世纪 美国 微型处理器 软件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6-01

刘仁杰,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计算机巨头英特尔公司决定将微型处理器商业化。为微型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微型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微型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迅速成为美国的龙头产业。

在计算机的技术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开发每一种新用途的芯片都要固定在特定的部位上,这种芯片的种类多,所占的空间非常大,而且设计芯片也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这种高设计成本,大空间、高物质成本的特点,大大约束了计算机和软件业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特尔公司能生产出一种功能特别强大的、能满足各种不同用途的、具有通用性的集成电路,这种集成电路的生产,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的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突破了当时约束计算机发展的瓶颈,使微型处理器和软件业在低成本、高效益的条件下迅猛向前发展。

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顺理成章地给计算机软件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软件厂商在全美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成为二战后发展最快的行业。据美国权威部门统计,美国的软件销售收入从1970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1988年的270亿美元,在短短的18年时间增加了20倍。根据美国20世纪算机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特点,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65年。这是软件行业的初始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讲,把它称为行业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计算机商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计算机工作者常常把软件当作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件。其实,“软件”这个概念是在程序储存式计算机的诺依曼结构出现后才真正诞生的。

第二阶段:1965-1978年,这一个阶段,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行业有了独立的经销商。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后期,美国大型的计算机生产巨头开始将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分开销售。从此以后,计算机生产行业分为两大块,一个是计算机硬件生产厂商,一个是计算机软件生产厂商,硬件和软件分开生产和销售。历史证明,这样的分工科学而又合理,非常有利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独立的软件供应商成批地进入美国的软件行业,但这时的计算机厂商仍然是供应一般的软件,有些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服务的公司开始将操作服务和软件服务分开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刺激了许多公司专门进行软件商品的独立开发和销售。

在这一阶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型独立软件工业的发展。第一是IBM在1965年引入的360型计算机,提供了单一的主机结构,它可以利用标准操作系统驱动IBM家族内的计算机。这种模式扩大了那些运用软件包的大型计算机存储器的规模,增强了独立的软件商进入计算机市场的吸引力。第二是迫于当时反托拉斯诉讼的压力,IBM公司从1968年开始将它的软件和维修服务分开,这客观上为独立软件销售商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第三方面的原因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小型的计算机被那些不提供捆绑式软件和维修服务的企业引入,这也为独立软件销售商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第三个阶段:1978-1993年,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在这一个时期,台式计算机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发展带动了软件商品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市场又一次成为软件销售的最大市场,用了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台式计算机就在美国的国内达到了普及,并且大批出口到世界各地。美国的独立的软件销售商同样坐着这辆顺风车赚得钵满盆满,这时候,计算机的硬件厂商生产的软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下降到了微不足道的程度。

在这个阶段,软件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厂商就是美国微软公司,该公司最著名的是MS-DOS和BASIC两种操作系统软件,这两套系统在全球计算机界盛行半个世纪左右。在微软的带动下,许多厂商进入了软件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行列。当时,在美国,软件的生产成本是非常低的,每一种软件产品的利润是巨大的。据美国计算机行业部门的统计,美国国内软件的销售额1985年是160亿美元左右,1994年达到339亿美元,1996年进一步达到462亿美元左右。计算机软件的巨大利润,不仅推动了计算机行业本身的发展,而且更加巩固了美国在全球的经济霸主的地位。

第7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故障分析排除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Internet的快速普及,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进入社会各行各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因此,对大多计算机用户来说,掌握计算机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非常必要。计算机故障,顾名思义,是指计算机系统中不能正常工作的软件系统错误和硬件物理损坏,也就是说,计算机系统故障可以简单的分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两大类。由于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出现的故障现象也千奇百怪,限于篇幅,本文从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两个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常见故障现象,做出故障排除的方法。

一、常见硬件故障分析与排除

1、CPU与电源的故障分析与排除。正常开机系统无法启动,并且主机箱内电源的风扇不运转,屏幕上无任何字符显示。出现这种故障现象,在维修时首先应该考虑CPU或者电源出现故障的几率最大。解决办法为:首先检查CPU是否被烧坏、压坏,仔细观察CPU的表面是否有被烧坏的痕迹,然后再看CPU的风扇在通电状态下是否正常运转。以前我在维修电脑时,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正常启动计算机后,从主机传出的“嗡嗡”的声音很大,声音来自电源风扇或者CPU风扇,因为在低温情况下,风扇里的油失效起不到作用,开机运行一段时间后,风扇轴承的温度上升,一般情况下噪音会自动消失。如果噪音依旧很大,可以尝试这样解决:打开主机机箱,取下CPU风扇或电源风扇,把风扇转轴上的标签小心揭开,加入适量的缝纫机油。如果屏幕上仍然无任何字符显示,这时需要重新检查CPU的安装是否正确。值得注意的是,在CPU的拆卸和安装过程中一定要轻拿轻放,保持CPU的平衡。安装前仔细观察CPU的针脚是否有弯曲现象,不要一味的蛮用力按压和拔出,容易引起CPU针脚弯曲。我们知道,在计算机正常运行时,CPU硬件本身会散发大量的热量,为维持CPU正常运转,必须选择散热性较好的专用CPU风扇,并且风扇表面需要定期清扫灰尘。如果计算机在正常运行时,出现死机或重新启动的现象,很多时候是由于计算机长时间运行,风扇和CPU表面会堆积大量的灰尘导致CPU风扇运转不正常;另一种原因是CPU风扇本身出现了物理故障,风扇停转或者转速降低会导致散热效果差,最终造成CPU无法正常运转。

2、内存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计算机用户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开机后出现非法错误,莫名其妙的出现注册表损坏,提示要求用户恢复安装系统时或是系统配置时产生非法错误,打开计算机,内存自检时发出“嘀……嘀……”的鸣叫声。这些问题很可能与内存故障有关系,在处理时首先打开主机箱,小心拔下内存条,细心检查内存条表面芯片是否有被烧坏的痕迹,“金手指”、主板上内存插槽处是否有被烧坏的痕迹等等。如果不存在这些问题,接下来检查内存条的安装是否正确,内存条插入是否到位。如果问题还没有解决,最后检查主板内存插槽是否有物理损伤。

3、硬盘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计算机常见故障现象中,硬盘故障主要表现为:系统启动时找不到硬盘;硬盘的读写噪音大,读写速度慢;系统启动时出现蓝屏现象等等。如果系统启动时找不到硬盘,首先检查硬盘的电源指示灯是否亮,若亮则表示硬盘电源线连接完好,然后打开主机箱,检查硬盘的数据线是否和主板接口连接正常,如果没有问题,检查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中是否有硬盘的标识,如果没有,偿试更换一条新的数据线或者将数据线连接到主板上正常的IDE或SATA接口。如果还是无法找到硬盘,更换硬盘的跳线,用专用的分区或格式化工具偿试解决。如果出现硬盘的读写速度慢,读写噪音大,可以用专用的工具软件检查磁盘碎片,检查整理后,硬盘读写速度仍没有明显改善,并且在读写硬盘时带有“咔嚓咔嚓”的声音,偶尔伴有蓝屏现象时,应停止使用硬盘,利用专门的磁盘检测软件对硬盘进行检测,检测出的坏道进行屏蔽,避免坏道扩散。

二、常见软件故障分析与排除

1、操作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计算机在开机启动时,硬件自检完毕即将加载操作系统的时候,如果出现这样的故障现象:显示器出现黑屏,左上角出现闪烁的白色光标,操作系统无法继续运行,重新启动计算机后故障依旧。这种故障出现在硬件自检完成后,载入操作系统内核之前,基本可以确定引导阶段主引导记录出错的几率极大。解决的思路:修复主引导记录。可以使用DOS命令fdisk或者Windows XP的故障恢复控制台修复主引导记录。具体方法是:对于DOS命令fdisk修复方式,使用启动光盘引导系统后,进入DOS界面,在提示符后输入fdisk/mbr即可实现修复主引导记录;对于故障恢复控制台修复方式,使用Windows XP的启动光盘引导系统后,进入故障恢复控制台,然后输入:Fixmbr就可以完成修复主引导记录。

2、驱动程序故障分析与排除。驱动程序是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硬件在整个系统中能否正常工作,比如显示器正常显示需要显示驱动程序的支持,正常播放声音需要声音驱动程序的支持等等。对计算机用户来说,驱动程序安装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麻烦,例如计算机无法播放声音,正常联接的打印机无法完成打印任务。出现类似驱动故障现象,毫无疑问,解决办法是正确安装和更新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现在大多计算机用户使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查看设备驱动程序是否正常,最简单的方法是:右击“我的电脑”打开属性窗口,单击“硬件”中的“设备管理器”,如果发现某些设备的图标呈现黄色“感叹号”状,则说明该设备的驱动程序存在问题。解决办法为:找到“问题设备”的型号,在设备生产商官网上下载相应的驱动程序,安装即可。但是对于普通计算机用户来说,查找“问题设备”的型号有时存在困难,不容易找到驱动程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推荐一款“傻瓜式”的驱动程序安装软件―――驱动精灵,在计算机中安装这款软件后,它可以自动查找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下载、安装灵活,使用相当方便。

3、计算机病毒故障分析与排除。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病毒十分猖獗,病毒具有潜伏性、破坏性的特点。如果计算机被病毒感染,不但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而且计算机运行速度会变慢,严重的会出现计算机系统崩溃。当发现系统运行不正常时,不妨考虑是否计算机病毒惹的祸。举例来说,用户在汉字录入过程中,无法进行输入法之间的切换,造成这种现象除系统语言栏设置错误外,一般是由于系统目录下的ctfmon.exe程序被计算机病毒感染,造成无法正常切换输入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在“任务管理器”中关掉ctfmon.exe进程,找到相应文件删除之,然后在网上或者其它系统中拷贝一个正常的ctfmon.exe文件,放入系统目录中,重新启动计算机后就可以解决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现在仍有很多杀伤力极强的计算机病毒,比如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熊猫烧香病毒。抵抗计算机病毒的侵袭,杀毒软件是装机时的必备武器,例如瑞星,江民,360等。安装杀毒软件后,用户要定期升级病毒库。在确保计算机无病毒的情况下,应用软件安装后,使用ghost软件对系统进行备份,以防系统崩溃时进行系统还原。

计算机的日常维护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在平时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逐步提高计算机维修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希德.计算机维护方法.电脑报,2007-9-25(10)

第8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研究型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即启发、诱导、疏导。

“微型计算机原理”是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测控技术、机械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上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教育、创新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微型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非常快速的科学,中央处理器的升级换代周期以月计。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型层出不穷。这就注定了在“微型计算机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必须贯彻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也就是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硬件、软件并举,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提出问题,推断、猜想和假设,归纳、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等研究型教学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对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研究型教学模式略述拙见。

一、研究微型机基本结构,建立整机观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8位机、16位机、32位机的更新换代。几乎是10年一次更新,几年后教科书的内容就已经过时了,实验设备就需升级或更换。然而,无论cpu的更新速度很快,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这有利于在“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中以整机结构为主线进行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整机基本结构,建立整机概念,追踪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研究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思想。

在课程教学的第一节课,将“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微型机的cpu、存储器、i/o接口3大部分划分归位,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端就认识微型机的整机结构,引导学生从整机结构角度学习、研究微型机的工作原理。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微型机三大部分通过3总线连接的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初接触微型机工作原理的学生通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学习,纵观8位cpu、16位cpu、32位cpu、64位cpu的发展和更新,研究cpu的更新换代进化特点,更新进化目的及以后的发展趋势。

“研究型教学”突破原有课程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进而推动他们去关注科学的发展、了解科学发展趋势,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以前序课程为基础,引导学生研究和解决微型机硬件问题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技术”是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前序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已建立了有关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应用电路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是以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来讲述微机的硬件结构的。涉及到的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特性,面对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硬件系统是高度复杂的电子线路,会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微型计算机的3大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层次观点来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把它归纳为数字逻辑层、微体系结构层和指令系统层,分析各层在实现计算机功能上的地位和作用,上面一层的实现是建立在下面一层的基础之上的,实现的功能更强大,更接近于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具体过程。这样分层有利于简化处理问题的难度,便于将精力集中于最关心层面的问题上,也清晰地指出微机原理课程的定位。研究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应用这种方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在研究cpu的基本结构时,推断实现cpu基本功能的电路设计方案、设计思想,归纳、总结cpu升级换代的实现方法。利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将cpu升级换代过程中对繁杂和枯燥的型号、功能的教学,融入到基本功能实现电路的设计研究中。

在研究型教学中,问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也不是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以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通过假设、设计和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学习、运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探究指令系统,培养创造性思维

指令系统是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而指令系统的学习、掌握是比较枯燥的。不少学生在指令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进入状态,感觉指令很难记,不少初学者往往长时间徘徊在指令系统中而不得要领。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桥梁,各种功能丰富的应用程序都是源自这些单一功能的指令,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指令系统的教学中,从寻址方式到指令的分类学习,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去学习、研究。如在讨论了数据传送指令后,以某一条指令为例,讨论机器码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型号的cpu指令系统的不兼容的原因。不能死记指令系统,以寻址方式为基点,按功能归纳不同类别指令,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记忆,区分非法、合法指令,掌握指令系统。

“研究型教学”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通过诱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研究型教学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目的是“教会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科学”,学生“听科学”。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只有开展“研究型教学”,形成“在研究中学习”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同时也要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位学生,形成教学平等的教学观念。

“研究型教学”设计的是一种未知过程的想象和探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同时,根据“研究型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设计适合“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适时创新开发一些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仅仅关注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知识到同时关注课程与实践的联系、课程的前沿知识、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参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合、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第9篇:微型计算机范文

关键词: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B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

1. 引言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微处理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常用接口芯片的内部结构、外部引脚特性、工作方式等内容。其先修课为数字逻辑信号、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等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微型计算机的接口原理与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的概念、功能、组成和体结构;使学生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总线及接口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常用接口硬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接口硬件原理图和相关的应用程序;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设计一些常用的较为简单的接口控制电路,同时掌握微机接口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也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最终使学生有较为全面、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从事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传统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1-2]。(1)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传统教材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已显得比较落后,而且比较乏味、枯燥,很多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以教材的内容为主,没有与时俱进的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学生普遍感觉枯燥乏味。(2)教学实验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传统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授课教师一般会让学生按照实验说明书中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操作,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完全是对教材上或实验说明书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不了解实验的内在运作的实质,也没有创新性,学生对各种接口芯片在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仍然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般直接将理论知识、实际技能讲授给学生,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调动不起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4)考核方式以“应试”方式为主。传统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为闭卷考试,学生在复习时对很多知识点死记硬背,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类似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起不到活学活用,增加兴趣的作用。

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必须从多方面同时着手进行改革。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加强实验环节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能够使理论为实验打基础,在实验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逐步培养对本课程的兴趣及创新的能力[1-4]。本文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环节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安排授课内容的顺序,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合理分配学时。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端口编址译码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介绍微型计算机原理,主要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以及内部结构,目前,该课程大多介绍8086的结构和原理,而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进行及时调整,结合当今的微型计算机介绍32位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组成。在教学上也应从应用和实用的角度出发,主要强调微处理器中寄存器的结构和使用。这一部分是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入门阶段,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细致入微,使学生能够接受新内容,笔者建议在这一部分多花些时间,适当增加学时。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汇编语言,对各种指令的介绍要精简,只给学生介绍最常用的几个指令。比如传送类指令只需介绍MOV指令以及堆栈的PUSH和POP指令。然后介绍程序设计的结构,汇编语言属于结构化的程序。最后介绍总线的组成、传输方法及配置,主要介绍PCI总线的特点、命令、寻址、传输及仲裁方法。由于学生在其他一些课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上述内容,对于这一部分的讲解应适当精简学时。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接口芯片,讲解芯片的用途和使用情况而对芯片内部具体的结构可以简单介绍。比如定时计数器8253,着重介绍三个计数器的六种工作方式的特点及如何使用;串行和并行的接口芯片要结合目前的使用现状,比如打印机的应用;对于中断部分,着重介绍中断的基本概念,对采用中断技术的程序编写着重讲解,要特别注意中断处理的流程。另外,还应与时俱进,和现在的应用结合起来,介绍当今比较常用的接口,比如USB接口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是“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的重点,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详细,并适当增加学时。

3. 实验环节的改革

笔者认为实验教学环节可以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资源,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学习条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前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都是演示性的,10人一组,运行一下演示程序,看一下结果就算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印象非常模糊,起不到加深了解的作用。自从 2012年我校建立了新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室以后,实验设备可以做到4人一组,为加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笔者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原来单一的验证型实验课转变为由验证型实验、扩展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共同构成的实验课。验证型实验是针对某一设计好的实验,对其功能做一个验证。对于这类实验,学生只需依照实验说明书中给出的操作步骤,很容易就能完成实验,实验程序通常也是现成的,学生只需在电脑中调出现成的程序并运行就能得到想要被展示出来的实验现象。验证型实验安排在授课初期,对于学生理解各个芯片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帮助。扩展型实验在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对其电路连线或实验程序做一些修改,再去观察和分析所得到的实验现象。由于需要修改实验电路和实验程序,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比较清楚地理解整个实验过程,扩展型实验安排在授课中期,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在学完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所有接口芯片后,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在实验柜上自己动手去设计几个包含多个芯片的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型实验安排在授课后期,对于学生加深本门课的认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巩固了所学到的知识。

在每次实验进行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实验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放弃探索,并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指导教师在实验中扮演配角,负责给学生指明方向,并指导学生一步步的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在每次实验前,要求学生养成先预习的习惯,使其先明确设计任务和目的,再由教师详细讲解设计内容。在每次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及时写好实验总结及实验报告。组织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开发,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即使有优秀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而没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够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更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新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为学生提供无穷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从实际出发,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体系和叙述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常见的有汽车仪表盘、超市收银机、银行排号系统、公司电子考勤机、小区防盗系统、公路收费系统等。在授课初期,可以选择一个跟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例子,如公交车的报站系统等,由浅入深地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实用性所在,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开发出这样的产品,从而产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

(2)在授课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中有大量的硬件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学生很快就会觉得很乏味,对本课程失去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们也参与到课程中来。比如在讲定时/计数器8253 时,提出一个用 8253 控制包装流水线的例子,让学生自由提出控制方案,然后大家集体讨论,并给出控制程序,这样既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了课堂假设提问与学生互动外。笔者还精心设计了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一些小问题,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效果。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提问,鼓励他们不要怕说错,失败乃成功之母。

(3)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其优点是直观、全面,并且展现的内容更加美观。但是其缺点是容易造成讲授速度过快,信息量过大,突出不了重点,从而造成学生的思路跟不上,影响授课效果。笔者采用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把讲课的速度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比如PCI总线这一章节,介绍PCI总线的读/写操作的时序信号时,由于时序信号种类繁多,若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学生一般接受不了,此时如果适当地配合板书讲解,有意地放慢一下讲课速度,就完全可以做到教与学的同步。

(4)借助竞赛激发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学生总是按照教师安排的教学进度一个一个章节地进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通过学习,很难将每个接口芯片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接口知识和设计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理论知识进行高速的吸收、提炼和升华,进而结合实际案例的设计来使学生的接口技术开发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依据。目前,“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考试。这一考核方式无形中把学生学习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指令等方面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其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和考查。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时不再单一地看笔试成绩,应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反对单纯以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做法。对于“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成绩分成两个部分综合给分。第一部分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的考核采用半闭卷半开卷的考核方式,考试时间为60min,占总成绩的50%,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分析和程序设计题型,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考试时,学生可以自带一页手写好的参考资料,进行辅助答题。第二部分考核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考核的重点不是看完成实验的速度和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而是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50%。

6. 结论

由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不断的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紧跟发展趋势,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实践环节,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通过“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培养了思维和创造能力,也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提供很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蔡莉莎, 吴恒玉, 曾维鹏. 高职院校《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 装备制造技术, 2011, (3):206-208.

[2] 吴卫江, 李国和, 陈菲. 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 教改纵横, 2009, (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