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计算机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计算机教学方案

第1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VB 案例设计 总体案例 课外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93-01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行各业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了支撑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石。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在各个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第二学期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Visual Basic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款由开发的包含协助开发环境的事件驱动编程语言。Visual Basic拥有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系统,可以轻易的使DAO、RDO、ADO连接数据库,或者轻松的创建ActiveX控件。程序员可以轻松的使用Visual Basic提供的组件快速的建立一个应用程序。由于其控件丰富,功能强大,简单易学,因而最适合程序设计的初学者。但由于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所以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学生通常会感到枯燥、晦涩难懂。作为老师应当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根据自己所教授的经济与管理系专业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总体案例设计方案

良好的案例的使用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选取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的,由于没有专业基础,所以很难通过与本专业的知识相结合来制作案例,但可以与学生以前所学的数学、物理等的知识相结合,在教学的时候选择一些用来解决数学、物理计算问题的实例来讲解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选取一些趣味性小游戏作为教学案例。为了使教学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点要求:(1)应针对每节课中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突出教学重点;(2)教学案例应加强趣味性,但不能脱离教学实际;(3)案例应能充分实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对当前知识的介绍。

二、课堂教学案例应用

课堂教学以案例展开,注意案例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以及案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基本控件时,由于经济与管理系专业为文科专业应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设计案例时也应注意不但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控件,更应该强调程序设计的逻辑过程。根据经济与管理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案例。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展示已经做好的案例,然后以此案例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一个简单化的真实的项目实例,让学生掌握基本控件的属性设置,事件的创建和有关的专业名词。在课堂案例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问题陈述首先阐述相关的知识,突出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引学生来完成案例的设计,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讨论中来。使学习不再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任务来应付,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三、实验课案例应用

上机实验课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检验和巩固,只有真正的把实验课充分的利用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好的实验案例,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理论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布置好实验课的实验内容,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设计好程序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设计好程序在实验课时进行验证讨论,才能真正的起到检验自己课堂的学习情况,同时解决编程时所遇到的问题作用。避免以前单纯的抄写实验教材上的实验题目,将实验课变为无思考的简单的验证式实验课,而造成的同学们实验课任务简单,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四、课外案例的应用

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VB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课外讨论案例。由于VB能够很方便的实现一些个人管理软件,或者小型的桌面应用程序。因此,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小型的应用程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VB知识学习的渴望。提供课外案例时应把握时机,在为学生提供课外案例之前应该是已经具备所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首先要对案例设计的系统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即要了解系统的实现功能,然后研讨具体的实现过程,最后通过系统的界面设计和编码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完成设计以后,通过运行调试,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析进而思考不同小组的设计差异,如何改进和提高本小组的系统。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且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有助于树立学好VB的自信心。

五、结论

通过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其学习成果也由仅是知识积累,转化为一种职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顾红其.在VB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J].考试周刊,2009年第40期(上卷)

[2]倪红梅,吴雅娟,衣治安.基于CDIO理念下的案例教学在VB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3月第12卷第1期

[3]唐世纲.论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 28(7)

[4]杨潇潇.论分组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在V B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8月,87

第2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问题

一、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1、教育目的的误解。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响彻全国,但是以考试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分数仍然是左右学生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这就导致,计算机教育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教育只是其他基础性学科的补充,而且这种补充不是必要的,即要或不要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毕业状况和学校的教育好评程度。教育大纲没有出现类似对语文或者英语的要求,规定学校计算机教育必须达到什么效果。为了考试的标准,学校尽可能地减少计算机教学课时以补充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同时采取填鸭式的纯理论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被动地在短时间内硬性接受毫无实际意义的计算机知识。

2、计算机教育理论更新缓慢。超强的实用性使得计算机的发展呈现出迅猛姿态,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应用,其变化可谓一日千里,这本身就是种很高的要求。但是,中学计算机教师资源本来就不多,计算机理论逐渐呈现落后趋势,甚至于直接落后于计算机课程本来的内容需求,需求矛盾突出。同时由于教育相关方面的不重视,教师可以根据自我意识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教育进度,不能真正地将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他们;这种任意性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在实际需要中已经学会在课堂上重复,所需要的内容又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学习变成毫无意义的程序,使学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热情。

3、基础设施差。计算机教育基本沿用了传统教育模式,采用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并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信息量庞大。采用传统的方式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传递应该传递的知识,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这种方式的另一弊端就是没有操作,这也是缺少计算机资源的后果。缺乏实践操作,教师所授知识不能深入脑海,常常导致在短时间内遗忘,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更谈不上达到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初一年级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发展史、键盘指法强化训练、磁盘操作系统以及UCDOS汉字系统等。考虑到我校高中学生有来自市区的也有从各县区农村学校来的,水平层次不同。高一年级我们在初中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3、加强学科德育目标渗透,注重学生实践。

第3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in Public Computer basic Courses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

ZHAO Shi-yuan, DING Sh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Jin jiang college of Si chuan University, Meishan 62086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people more competitive, the training goal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 is mainly located in applied tal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level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quality of modern student. Moreover, independent institute also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on non-computer student education. However, due to different levels, different professional, and so on, the traditional unified teaching method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needs. Then, the solution of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presented.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stitute; public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tratified teaching; phased teaching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从1999年第一所独立学院的建立,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从独立学院总量上,或教学规模上,或学生数量上都在不断地地扩张。据2015年数据调查统计,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着全国30%以上的本科生的教学培养工作。由此,大量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同时毕业生的质量也是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结果的重要检验[3]。

大部分的独立学院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方式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如果完全采用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对于独立学院,首要的任务是探索出一种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而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也引起了独立学院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生源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等原因,计算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采用传统的统一式讲授方法已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1],在此阶段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和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本文将提出关于在独立学院中,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

1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所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未来从事相关专业的需求,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培养过程中,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利用计算机以及相关技术收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2]。本校的办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拥有14个学院,33个本科专业,主要的非计算机专业分布在会计、管理、经济、文传、艺术、外语、土木、机械以及电子通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内完成教学计划,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组成。文科类,艺术类等专业的学生统一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同时,其余理工科类专业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本文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育改革方式进行讨论。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1生源层次不同

由于本校新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环境存在差异,导致新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而这种层次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知识结构上,差异区间有多大,差异人群如何分布,这些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为了深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如下表1所示:

如表1所示,问题1-7主要涉及计算机操作能力,问题8-10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了客观地完成调查的数据结果,调查对象为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7个学院的2015届新生,对每个学院随机选择出50名学生,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1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综合系统学习的机会不多,一些学生仅仅知道Office软件,但是实际操作的锻炼比较少,即使使用过,也是只掌握了基本操作。在对于网络的了解方面,因为家庭电脑的普及,基本联网的方式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技能。

图2 问卷7题结果分析图

在图2中,表现出被调查的新生普遍的打字速度较慢,这与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有关。

图3 问卷8-10题结果分析图

图3主要说明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学生非常少,折射出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并没有涉及更多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不了解。

在调查的结果中,还有一些现象是非常明显的,例如:(1)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异的区间跨度较大,较小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而小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大量操作。(2)艺术类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但是理论知识却知之甚少。

1.2专业不同

在本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覆盖7个学院的不同专业,而每个专业的新生在专业课教学阶段也会面临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现阶段,我们采用的都是单一教材,单一教学大纲,单一讲义,而并没有因为专业的不同而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区分。这种现象会导致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脱节。

从以上提出的问题看出,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也会影响到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进程。

2.改革方案

针对以上在独立学院中所涉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首先,我们提出了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进行改革,而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实现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段教学。

2.1核心思想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分专业、分层次、分阶段教学体系,既能满足计算机技能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也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教学内容更能够贴近学生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

2.2 分专业教学

不同的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不同的目标,虽然每个专业在培养方案中都涉及对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但是具体的要求有所不同。经管类学生主要应该提高打字速度,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统知识、Office办公软件,以及基本的应用软件和网络连接操作能力;艺术类学生主要涉及对操作系统知识、图片的处理、多媒体操作,以及基本网页制作等与特长相关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一方式,可以真正地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相关专业内容融入公共课程的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认识到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更有目的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3 分类教学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环境的差异,导致同专业的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独立学院中,这种差异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以往的教学中,同一难度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已有基础的学生得到更好地提高。所以在教学开始前期,通过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个评估,将学生分成AB两类:A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使用A类教学方案,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主要是增加实验内容复杂度和难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B类学生基础操作能力较为薄弱,主要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基础的操作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分类教学的方式,使处于不同的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4 分阶段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课时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后期的教学。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对教学效果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教学质量,调整教学进度,需要分阶段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第一阶段――学前评估,掌握学生在未开始学习时计算机水平;第二阶段――期中评估,掌握学生在经过半学期学习的过程以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阶段――期末评估,掌握学生在经过一学期学习之后的计算机综合能力水平。

通过分阶段教学,使学生能够得到每个阶段学习之后的反馈,让教师能够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是否完成,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教学。

第4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递进式综合实验

0.引言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注重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验教学。系统、科学的实验安排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知,还能够让他们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高等院校在教学安排中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实验教学力度,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验证类实验所占比例大、难度小,学生只需根据实验指导书即可完成,无需了解原理,实验效果不佳;设计类实验任务不明确、指导力度不够,学生不知从何手下,难以深入完成;实验内容较为分散,不同课程之间缺少联系,都是以基于单个技术点、技术与技术之间相互割裂的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重要性和树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概念。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递进式综合实验教学方案,旨在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和完成与每门专业课程相互联系的实验课程,巩固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熟悉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递进式综合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该综合实验教学方案从设计数字逻辑器件出发,到实现基本的处理器,然后围绕设计的处理器编写或修改汇编器、高级语言编译器和简单的操作系统。实验伴随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具体细化到每门专业课程,覆盖课程有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汇编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该综合实验方案的设计遵从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前后课程实验相互衔接,前导课程的实验结果要为后续课程实验所用。例如数字逻辑实验中设计的基本逻辑器件如寄存器、加法器、移位器、计数器等要被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用来构建完整的处理器,为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服务。二是以设计类实验为主,鼓励创新。设计类实验相比于验证类实验较难,但如果指导到位,学生更愿意投入时间去设计完成属于自己的实验成果。在完成设计类实验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实验中。

2.递进式综合实验方案

2.1数字逻辑器件设计

数字逻辑电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与其相伴随的实验内容为数字逻辑器件设计,包括组合逻辑器件设计和时序逻辑器件设计。基本的组合逻辑器件有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等;而要设计完成的时序逻辑部件有寄存器、移位器和计数器等。数字逻辑器件的设计通过两种方式完成:首先是在熟悉一种硬件辅助设计工具的基础上(如Xilinx公司的ISE),以电路图的方式作为输入,完成设计工作;然后在掌握一门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 HDL)的前提下,采用硬件描述语言以可综合的方式描述器件,完成设计和验证工作,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

作为递进式综合实验方案的硬件入门实验,数字逻辑器件设计实验归纳起来要完成以下实验任务:熟练使用硬件辅助设计工具,掌握一门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各种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器件的设计及验证工作。

2.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汇编语言是一种面向具体体系架构的标记语言。鉴于MIPS32指令标准开源非常规整,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围绕MIPS32体系架构讲解指令分类和格式、寻址方式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具体实验围绕拟定的MIPS32指令子集,以MIPS模拟器为平台进行。实验内容为满足不同要求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例如,通过设计计算复杂数学表达式的程序帮助学生熟悉算术和逻辑运算指令;通过设计字符串比较程序来帮助学生熟悉条件转移指令和循环程序设计方法;运用子程序实现排序和检索程序,可帮助学生掌握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

作为递进式综合实验方案的软件入门实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熟悉MIPS32体系架构及相关模拟器的使用;运用所学的MIPS指令和汇编程序设计方法,编写汇编程序,并在模拟器中验证程序的正确性。该实验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程序设计方法的同时,让他们熟悉MIPS32体系架构,为后期实验的处理器设计及验证奠定基础。

2.3处理器部件设计及整合

伴随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为MIPS32处理器部件设计及整合。该实验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熟悉的MIPS32体系架构为基础,围绕MIPS I指令集的特定子集,在数字逻辑实验所设计的逻辑器件基础上,采用硬件描述语言对处理器部件进行设计。需要完成的处理器为5级MIPS流水线处理器,让学生在理解设计思路的前提下,分别完成每级流水线及相关部件的设计,最后将5级流水线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处理器,并在仿真软件中完成指令验证工作。

作为处理器设计实验,该实验需要完成的任务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完成各种处理器部件的设计;二是掌握处理器设计方法,将处理器部件和基本的数字逻辑器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处理器。鉴于实验内容较多,具体实验时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协同完成实验。

2.4接口部件设计及系统集成

标准的计算机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构成。为了方便处理器与用户的交互,构建一个完整的硬件层面上的计算机系统,还需要设计间接或直接辅助输入输出数据的接口电路,包括总线模块、中断系统、定时器、串口、LCD和PS/2接口电路。总线模块设计只进行地址译码得到片选信号和片内地址选择信号;中断控制系统设计可以只考虑较少数量的中断源、较简单的中断优先级;PS/2接口电路用于连接PS/2鼠标键盘;而LCD接口电路用于连接标准LCD显示屏。在完成基本的接口部件设计后,将其与处理器整合到一块,构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然后采用具体的硬件辅助设计软件,将系统实现到具体的FPGA开发板上。

作为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最后实验,该实验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总线模块设计、中断系统设计以及基本的外设接口电路设计,最后整合成计算机硬件系统,并运用相关平台将其实现到具体的FGPA开发板上。

2.5编译器构建

编译原理课程理论性非常强。为了让编译原理更具体,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即设计面向前期实验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特定范围的C语言编译器,将大任务细化到编译器设计的每个过程: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符号表管理等。词法分析阶段设计特定范围C语言的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阶段根据前阶段输出完成语法解析器;设计中间代码生成器生成源程序对应的中间语言代码;目标代码生成阶段按照目标机器的指令格式和寄存器定义,完成中间代码到目标代码的替换;符号表作为存放源程序中定义的所有符号信息的数据结构,需要良好的设计;代码优化部分负责对目标代码进行优化,提升代码效率。编译原理课程的设计难度较大,建议学生分组实施。

编译器构建的另一个方案是修改GCC面向MIPS体系结构部分的源码,使编译生成的指令落在已实现指令的范围内。这种实验方案不适用于编译原理课程,但对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大有帮助,可以考虑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

2.6操作系统实验设计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包罗了各种计算机领域的奇思妙想。如果能通过实验将这些精彩想法具体化,将对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精髓大有帮助。该部分实验是以前期实现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为平台,运用MIPS32汇编指令和可被编译的c语言,结合操作系统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该部分实验需要完成的基本目标为设计一个单道的字符界面操作系统,支持BIOS引导加载系统代码、封装数条系统调用以及实现简单文件系统,并且能够安装在学生设计的处理器上运行。

3.递进式综合实验实现平台

硬件实验基于仿真软件、FPGA设计软件和FPGA开发板实现。数字逻辑器件、处理器和接口部件先在仿真软件中完成逻辑验证,然后运用FPGA设计软件将其综合实现到FPGA芯片。结合FPGA开发板提供的设备,如点触开关、拨码开关、LCD显示屏、七段数码管和PS2接口等,学生完成最终的验证实验。本综合实验采用Xilinx公司的Virtex-5 XUPV5-LX1 10T开发板。板上的Virtex-5 XCV5-LX110T型号FPGA能提供丰富的编程资源满足实验要求。

基于仿真软件和硬件开发板,处理器的设计分6步走:第1步实现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的设计及验证;第2步完成数据通路设计、指令扩展及验证;第3步为流水线相关性处理;第4步是中断功能实现;第5步是接口逻辑设计;第6步是系统仿真、综合、实现及测试。

软件实验基于硬件实验实现的处理器、面向MIPS指令集的编译器以及处理器模拟器来完成。处理器模拟器包含汇编功能,汇编器模拟器和编译器设计也属于软件实验的一部分。学生编写应用程序,运用已有的工具链完成程序验证,并将其装载到指令存储器中,完成在板验证。

汇编器运用C#语言,采用3次遍历对MIPS汇编程序进行解释。第1遍对源程序进行系统调用代码链接、格式规整;第2遍确定标签和指令地址;第3遍作逐条指令解释。模拟器是为展示MIPS五段流水线执行过程,主要分为指令分析模块、流水线控制及执行模块、寄存器模块、存储器模块和界面显示控制模块。流水线模拟器采用C#构建,也可实现为web版,免去安装,方便学生网上使用。交叉编译器面向C语言语法子集,能将简单C程序编译成MIPS处理器能识别的机器码。编译器运用词法分析器生成工具Lex和语法分析器生成工具Yacc构建。有了这一系列工具,学生能用支持的C语言子集编写C程序,并让其运行在MIPS处理器上;结合操作系统课程学到的知识,还可以编写基于字符界面的单任务操作系统。

第5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 实验教学 弊端 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85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日常教学中的弊端

计算机网络课程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应用课程。可以说,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课程。该门课程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建立起网络体系的基础概念,为日后开设的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日后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教师普遍重视理论部分,而忽视实验部分。课堂上,老师机械死板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往往不能够建立起网络体系的相关知识链接,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2 成因分析

2.1 受制于传统观念束缚,实验人才方面的建设力度欠缺

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直接导致实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滞后于理论人才的建设。[1]这就直接导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学科整体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实验室教师的水平跟不上理论课教师的水平,学生往往是理论听得明明白白,而落实到实验的环节就会变得糊里糊涂。这样,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无疑是阻碍其发展的桎梏。因此,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将理论和实践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去发展,应该说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克服现实弊端的第一步。

2.2 忽视网络课程硬件建设,实验教育环境亟待改进

目前,各高校囿于学科建设经费的限制,很多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早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比如:实验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配置落后,新专业领域的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等等。这些都实实在在的制约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发展,同时也真真切切的影响着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方面的专业学习。因此,这是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现实弊端的第二步。

2.3 教学方法墨守成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在当前计算机专业培养方面,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墨守成规,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学习状况不佳几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理工类老师受制于专业限制,其上课方式大多比较严肃死板,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填鸭式”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显然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其教学效果如何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理工类教师也不能为了取悦于学生而人为去声情并茂的“演绎课程”。但是,最起码需要改变的现状的一点就是务必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互动,唯有如此才有希望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现实弊端,此第三步也。

2.4 实验课内容设置不合理,考核形式单一且效果欠佳

针对实验课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理论课教师的普遍业务水平高于实验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导致学生在理论课程学到的知识与实验课运用的知识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实验课的内容完全不能起到帮助学生诠释和消化理论课内容的作用,更有甚者实验课形同虚设也是比比皆是的现象。另一方面,即便个别高校是理论课教师“双肩挑”的承担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不存在教师差异导致的课程效果与目标偏离,但受制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禁锢,教师普遍存在忽略实验课重要性的现实弊病。教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课程考试方式单一化。目前的实验课考试方式普遍采取以实验报告的考查方式代替正规的考试方式。这样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要性的“双重忽略”。实际上,实验课也有考试的必要和适合该课程的考试方式(无论闭卷还是开卷)。总之,以往的单一考核形式已经被现实否定,因此增加实验课的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能够从根源上加强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视程度的治本之策。

3 完善方案

针对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日常教学中存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过增加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考核方式,实现其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议将其考核权重提升至与理论部分相同的程度,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做法就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大量增加实验课内容。在该门功课的结课考试方面,将实验课内容的考核提到可以与理论课相提并论的程度。

第二,建议将理论部分的相关内容按其教学进度适当增加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生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现实应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建议将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建设为“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具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崭新的方式来处理教学或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应用到实践当中。[3]这种模式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教学模式,是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实弊端的有效途径,也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值得借鉴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教研教改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蔡文辉.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6,(12).

[2]龚怡祖.计算机网络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10,(15).

第6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弊端;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58-02

一、引言

由于生源地及学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日渐增大,分级教学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1][2]分级教学因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而更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案例,对分级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出现的问题

1.分级无标准可循

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分级的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入学后的计算机知识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二是以专业为分级依据;三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目前我校采用第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摸底考试的试题质量,且考试过程也存在偶然因素。部分发挥失常的学生只能参加较低等级课程学习;部分生源地因素导致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同学,突然由优等生“沦落”至较低等级,易在心理上产生受“歧视”的感觉。这两种情况均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种途径忽视学生原有信息技术水平,“一刀切”,无法达到分级教学目的。第三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学生对自身评价的合理与否。有些同学因无法接受自己参加低等级课程学习,而选择较高等级,导致课程难度过大,无法保障学习效果;也有部分高水平同学,因更易获得同等学分而加入低等级学习,浪费教学资源。

2.分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我校本科分为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涉及医、药、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22个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等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虽已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但限于计算机类课程总时数,可选范围较小。特别对于选择等级1的同学,难以体现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本特征。

3.教学管理难以满足要求

实施分级教学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学习难度或强度也必然不同,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基于同校、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原则。故大部分高校虽实施了计算机分级教学,但学分仍取决于课时数,学习强度或难度无从体现,导致学习公平性缺失,这也是部分高水平同学选择低等级的主因。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随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作相应变革。

三、分级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1.科学分级,注重引导

三种常见分级依据,其科学性都存在局限性,单独使用不尽合理,可将其有机结合。第一步,按专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第二步,先借助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进行摸底,成绩高于一定分数比如80,建议参加第2等级;成绩介于60~80的同学可自由选择参加等级1或等级2;低于60的建议选择等级1。对有意跨级学习的同学,可通过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分级教学的原因和目的,尽量让每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等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合理调整分级课程设置

分级只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佳学习效果才是目的,这需要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就我校来说,调整后课程设置如表2。与调整前的区别有二:第一,适当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等级2尤为明显;第二,据近年的教学反馈,将热门课程选修时间放宽,使学生限选课选择范围更大。同时对等级1的学生通过适当延伸课程内容,使其既能达到本课程要求,又尽量缩小与等级2学生的差距;对等级2的同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加强针对分级教学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分级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政策上应对分级教学给予鼓励,比如,对于直接进入等级2学习者,首次参加省计算机初级考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如120分以上,可获得适当学分奖励;也可考虑相同学时数的高等级课程比低等级课程学分适当加大。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深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分级依据、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以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部分方案已经实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5.

[3]刘建东,田野等. 新形势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众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2-00012-05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明确指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学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当前,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是:

(1)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技能需求越来明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明确和有针对性,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

(2)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起点

目前,广东省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按照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4个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同时,制订了《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有待改善

根据网上的调查分析,学生认为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不具体;部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50%知识与技能是自己自学的,只有50%是通过老师教授获取的。

此外,学生都期待教师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能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利用资源来进行学习。同时,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结合实际的例子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有更多上机操作实践的机会。

这一切,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严重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坚持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为了顺应教育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在原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并以此为基点,建立一套以能力认证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立一系列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计算机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不间断计算机技能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服务于各专业的应用性人才。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

3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地调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师范院校特色,提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设想,即如图1所示。层次以应用层次来划分,每个层次由若干门面向全校性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成,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课程设置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等同看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跨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能在校期间学习更多的计算机技能,并实现四年不间断的计算机学习。

根据“三层次”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置和建设。

3.1第一层次计算机基础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的培养等。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分析各层次的实际需求

分析各层次的实际需求,提出各层次各种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相关的实验大纲以及技能评判标准。(该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2)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依据技能标准,开发各类型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将学习资源、网络课程与练习融合于平台之中。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技能标准,并将这些技能标准和测试(考试)方法全部公布于网上,让学生充分了解测试内容和测试标准,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构建学习目标。

(3) 建立实验、实践学习中心

建立课程的网络实验教学案例,并根据课程选读学生数提供一定的上机实验实践时间,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各层次学习。

(4) 实行“通过性考试”。

每学年举行两次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从省高校教育考试管理中心试题库导出,考试及格后即可以得到学分,如学生愿意,可以帮助办理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等级证书。

由于计算机能力与水平差异,参加考试学生会有部分通过,有部分没能通过。对于没能通过的学生除了继续利用学习平台资源学习外,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辅导,以便下一次考试时达到大纲的目标,并在再学习中建立有效学习监测跟踪机制,以保证学生在重新学习时出现问题有教师辅导,同时,安排专职教师跟踪学生在网上反映的疑难问题并及时汇总学生学习问题,分析原因,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

(5) 开展全校教学改革试验

从2007年9月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大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将会取消课堂教学,改为全面实行“网上自学+通过性考试”教育模式。

为了有效可靠推行该教学改革试验,拟采取下列步骤:

合理制定考试时间段。

做好考试前期的实验辅导与讲座。

2007学年第一学期暂不开设“第二层次”教育课程,教师在该时间段完成两部分工作:分工做好网上答疑、实验辅导以及讲座;组织教师调研选择学科工具软件,编写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专业工具教育采用主讲教师负责制方式。由于专业工具教育课程的实验、实践性更强,不宜大班上课,将改为采用俱乐部模式分班教学,强调实验教学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3.2第二层次学科专业工具教育

根据目前我校专业设置状况,选出具有普遍性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工具,设立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尽早而有针对性地接触专业应用软件,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掌握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专业工具需求分析

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根据我校的特点,拟将我校目前学科专业计算机工具教育分成七大类:

理工科类:数学、物电、化环、光电子、教育信息技术等

生医类:生命科学、心理科学

艺术类:美术学院

音乐类:音乐学院

体育类:体科院

文科类:政行、中文、外国语、历史、旅游、法学等

经济及管理类:公管、经济

依据这七大类专业,选取出该类别具有代表性、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清单。

(2) 制定各类专业学科工具学纲

依据专业工具软件清单,制定各类专业工具技能要求及学纲。依据专业软件清单的技能要求,开设若干门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跨专业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紧跟时代,适应发展”,使计算机教育“四年不断线”学习和跨专业成为可能。

经网上与文献调研,初步打算开设如表1所示的系列选读课程。

(3) 建设专业学科工具学习网站及教材

在开设选修课程的同时,以科研立项的形式逐步为这些选读课程建设资源丰富的学习网站,供学生自由进行学习。同时,有计划地逐步编写适合学生自学使用的配套教材,为学生建立立体化的学习资源。

3.3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

主要内容是以“软件技术基础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开发”所必需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主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

(1) 创新研究能力培养

由于学分制改革与逐步完善,将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将会有一部分学生有能力和精力追求更深层次的学习与研究。在第三层次教育着重于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并在下列几方面进行教育:

信息技术新技术讲座

硬软件嵌入式技术教育:接口技术、单片机和DSP技术;软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技术

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动漫技术与设计

(2) 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各自建设网站开展程序设计、系统设计,编程技术的论坛。以学生科研立项、校级程序设计大赛等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4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保障措施与手段

4.1师资保障

实行上述改革后,师资的投入将会比原来教育模式多,所以需要多方面参与。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趋势,最终的发展应是主要推行第二层次教育,尤其在第三层教育阶段要求教师专业性和实践性、科研能力更强。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最终需要应用依托学科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根据各校专业特点,深入研究第二层次的课程大纲与设置,完善“四年不断线”计算机教育模式与体系。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解决这些难题:

(1) 利用原有师资队伍,并加强培养与引进,提高水平。

(2) 整个相关专业教师资源,让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同样能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

(3) 利用相关专业博士生。

4.2实验环境与管理保障

(1)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从对省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调查发现,目前各高校对计算机实验室都加大了建设的力度,使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于专业工具和一些通用专业工具对计算机实验室配置上需要加强,因此建议在不增加现有计算机数量的条件下,需要对部分计算机进行升级。

(2) 加强学习资源系统建设。

推行“通过性考试”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时间增多,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源库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除了网络学习平台系统保证可靠运行外,还需要硬件进行保障。

4.3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保障

(1) 突出教学、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旧知识、旧技术不断被淘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保证基础、突出创新能力为核心,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应实现模块化,改变以往简单地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为研究对象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内容和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的模块,将传统的以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增设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

(2) 深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以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负责指导学习,构建学习资源,建立任务式实验教学资源库,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生网上学习、作业与测评等跟踪手段进行全程管理。

(3) 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

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计算机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原则必须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教材,也是应用范例。所以所有的学习资源必须以任务和应用案例为主线,引出各个知识点和技能,从而达到以任务驱动学习的目的。

在资源建设中科学、合理选择任务以及案例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资源建设者必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结合企事业应用,开展研究,编写出优质的学习资源。

4.4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评价过程更加公正、科学。主要的考核方式有学生实验验证、制作作品评价、依托网络计算机技能考试。

(1) 学生实验、实践过程的自我评价利用网络进行实验学习与测评平台,学生不断开展自我“学习―实验验证―技能测评”模式进行自我评价,以实现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思维。

(2) 交流评比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开展以任务(问题)驱动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完成任务(问题)的作品基于网络相互交流、研讨、评比,充分发表实验中的创新点与意见,进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3) 老师评价

老师评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实验作业评价。这是在学生评价基础上进行总结性的评语,以促进学生更加明确本实验的目的与作用;另一种评价是课程结束的评价。根据课程的各实验操作与熟悉程度、综合设计能力、知识运用以及创新思维提出学生实验学习的总评。总之,对实验成绩的考评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并鼓励创新。

第8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计算机平面教学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门跨领域学科,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多个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计算机平面教学主要是进行平面图形、图像的设计方法、设计技巧以及文字的编辑、修饰的教学。

(2)教学方式

计算机平面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实现教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平面教学的基础工具。

(3)教学目的

计算机平面教学目的主要是以实际操作、实际应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平面教学的重要目标。

(4)教学效果评估

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的评估仍然需要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最终体现为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力的提高,但是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评估难以进行有效量化。

(5)教学基础

计算机平面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决定了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平面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则需要较为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否则根本无法完成计算机平面教学。

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更加适合知识的传授,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的授课教学特点差异性较大,直接决定了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计算机平面教学需求。

2.计算机平面教学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美工应用等多个领域,使得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计算机平面教学更加抽象,学生对于计算机平面教学知识的接受更加困难,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不适应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大大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切实提升计算机平面教学质量,成为计算机平面教学必须面对的课题,论文尝试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平面教学过程中,为计算机平面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3.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计算机平面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案例教学的特点能够较好的满足计算机平面教学需求。针对计算机平面教学特点,提出如下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具体示意图如下:

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关键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分析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从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中提取适合教学的案例,计算机平面教学的案例选择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选择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时要兼顾真实性和典型性,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的时候可以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提炼出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岗位准备适合案例;平面设计课程可依据情况划分为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数码影楼等多个工作岗位;同时由于计算机平面教学较为抽象,教学案例需要难易适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前期准备阶段还包括教师、学生的准备,教师主要需要熟悉教学目标、教学案例以及相关平面设计教学理论;学生则需要熟悉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并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2)案例教学实施阶段:在前期准备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基础、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三个层面,结合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多方面启发学生的创作和设计思路,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使学生对教学案例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考察和社会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任课教师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有效引导学生,最终切实形成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3)案例教学改进提升阶段:主要是在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基础上,对案例教学进行改进提升。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难以进行有效量化分析,所以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实施后,需要进行深入的案例教学巩固,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再次练习计算机平面案例。同时,任课教师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案例分析,寻找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应测试,实现对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4.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设计

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是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案例库的设计需要兼顾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深入结合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以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关键知识点以及平面设计操作难点,以案例库的形式整合计算机平面教学设计实践内容,以社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案例库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案例练习适应实际岗位。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兼顾教师和学生,教师负责计案例库总体设计方向的把控,并向学生提供典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参考,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与针对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3)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丰富多样不断更新。计算机平面教学的复杂性、学生主体的多样性要求教学案例库要丰富,教学案例需要包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案例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学生规模进行自由选择,满足不同场景计算机平面教学需要。同时,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结合市场需要不断更新,保持教学案例的生命力。

(4)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丰富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资源如果不加以整合、归类,便难以发挥其资源优势,反而成为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选择的障碍,需要按照案例类别、案例时间等维度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归类,为任课教师选择教学案例提供便利,提高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选择效率与质量。

第9篇:计算机教学方案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了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到更高水平,各高职学校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教育,并不断推行计算机教学改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模式是高职学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是许多高职计算机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充分利用案例展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使其行之有效,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备课阶段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来准备特定的案例,并在课堂上通过展示案例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必要时还应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互动交流,启发他们结合已学知识,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启迪思维,使同学们有所收获。

高职计算机教学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教师可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计算机专业课堂,通过案例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让学生在已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上,独立思考或集体合作,有效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计算机教学目的。

三、如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更好应用案例教学模式

(一)科学合理选择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也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基石。

一是教师应该在课前设计好案例,最好能建立案例库。案例选编是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最基本的工作,教师应该在备课阶段完成。现阶段,很多教师未提前准备好优秀的案例,讲课的时候胡乱编造一些例子,起不到应有的启发效果。因此,教师应课前准备好案例,最好能建一个与计算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的案例库,才能在课堂上提供优秀案例有效地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

二是案例选择应合适,即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贴近性、切题性、趣味性以及启发性等特点的案例,才能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围绕案例展开教学

教师在选择好案例后,如何围绕案例展开教学,如何使同学们在案例情景中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模式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将计算机案例以纸质或电子档形式提供给同学们,将案例中要求解决的问题列好,让同学们课后解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先让同学就案例想到的解决方案发言,由此展开教学内容。

二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现场展示计算机案例,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宜展示计算机典型性、贴近实际案例,以期不同同学或小组能就这一案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三是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利用案例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起到巩固学生已有知识、重现相似案例操作步骤的目的,并让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或在下节课上演示,教师可就课后案例任务做总结评价,对同学们的报告或演示作指导,进一步梳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使同学们在反思和总结中不断进步。

(三)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许多教师明白,学好计算机最有效的方法是多上机实践,多动手操作,因此,上机实践是最能提高计算机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块。如何将案例教学模式与计算机上机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印证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进而强化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是高职计算机教改重点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各高职学校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教育,并不断推行计算机教学改革,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合理选择案例、注重围绕案例展开教学以及将案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几个方面使高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