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

第1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文章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罗淳,2001)

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或总体性的问题,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不应该混淆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个体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二、测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我国一般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但近年有向65岁靠近的趋势。通常来说,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谢静的研究认为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1.程度指标:(1)老年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上下两端相对变化的趋势。

2.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所需要的年数。

3.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2)老年人口抚养比,(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杜鹏.1994.)

三、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问题

曲海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做出了比较科学的概括,其中指出:第一,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年轻化和老龄化的起伏变化;第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欧洲各国而仅次于日本;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快的,其程度可能超过世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但不一定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第四,在今后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始终占据世界首位;第五,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

谢静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1.速度快,规模大;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不规则性和累进性全;3.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4.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受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地区间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的特征。

四、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认识,有两种倾向。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持悲观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大于机遇(邬萍,1999),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经济方面说,将对劳动生产率、分配、储蓄和投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田雪原,2000)。

较积极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人口老龄化有利于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使老年市场的形成和老龄产业的发展。发展老龄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但不构成这一领域的主导观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刘铮.人口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罗淳.对人口老龄化之说的几点质疑[J].人口研究,2001(6).

[4]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辞典编写委员会.多种文字人口学辞典[J].人口译丛,1982(3).

[5]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6]田雪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A].21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与对策研究[C].华龄出版社,2000.

[7]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姜向群,丁志宏.人口学刊[J].2004(5).

第2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老龄化:人口转变的“债务”

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十年时间,十年之后中国将开始为提前享受的“红利”偿还“债务”。中国在收获人口转变“红利”的同时,准备好了应对人口转变的不利后果――快速老龄化的挑战了吗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曾经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减缓,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多年低于1%。与此相对应,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195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2%,到现在已降至21%左右。中国人口增长占世界人口增长总量的比例已由1980年后期的19.3%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

抚养比下降:人口转变的“红利”

中国人口快速转变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这样一种有利的人口环境: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实施所导致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抚养比例(0~15岁的孩子和65岁的以上的老人占16~64岁劳动力人口的比重)迅速下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进入最丰富的时期。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经济起飞无一不对应着一个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的人口结构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负担较轻,同时还意味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社会需求,这样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就类似于一种“红利”。如果把抚养比的下降看成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红利”,这样算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但不幸的是,人口“红利”时期似乎很快就要结束。据预测,总抚养比会在2013年时达到其最低点,然后开始上升,并且这种上升的趋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加速趋势。2013的总抚养比为38.77%,这意味着近三个劳动力人口抚养一个人,这一年将是中国历史上劳动力负担最轻的一年。因此,从现在开始的今后十年,是中国劳动力存量最丰富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最为有利的时期。换句话说,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十年时间,十年之后中国将开始为提前享受的“红利”偿还“债务”。

为人口“红利”偿还“债务”

如果说人口转变的“红利”主要来自于生育孩子数量的减少上,那么其“债务”则来自于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上。同样是被抚养人口,少儿和老人具有非常不同的经济学含义。从生命周期来看,孩子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开始,抚养孩子的成本不仅对于家庭而且对于社会来说都近似于一种“投资”,而老年人则处于生命周期的结束,抚养老人的成本完全是一种成本,是一种“净”消耗,这些成本或者负担永远也不可能再被收回来。因此,抚养孩子和抚养老人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激励机制。

从抚养者的角度来看,孩子主要由家庭抚养,老年人则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受到削弱,社会化养老不仅是一种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抚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其成本必须由社会所集中承担。老年抚养比上升将加大社会负担,极大地削弱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并对社会的保障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收获人口转变“红利”的同时,准备好了应对人口转变的不利后果――快速老龄化的挑战了吗?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所面对的都是人口过多的问题,似乎还没有出现过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随着生育率的持续降低和老龄化程度的加速,中国会在有朝一日出现劳动力短缺吗?换句话说,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有利时期,能否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未富先老”的挑战

其他国家都是“先富后老”,中国则是“未富先老”。

如果我们无法在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建立起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那么,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到来就意味着老龄化的危机。

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953年为4.4%,1964年为3.6%,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接近7.0%,2002年底则为8.2%。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经跨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预计到201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程度来看,虽然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但老龄化的速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快的,而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际上一般认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就步入了所谓的老龄化社会或者说老年型国家,达到14%以上则称为老龄社会和老年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一般以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所用的时间来表示。以此测算,英国花了45年,瑞士50年,美国65年,法国115年。作为后起发达国家的日本,在1970年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其老年人口比例从7%增加到14%仅用了24年左右的时间,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从老龄化的速度来看,中国和日本不相上下。例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0%,日本用15年的时间,中国要用16年的时间;从10%上升到14%,日本用9年的时间,而中国要用大约11年的时间。中国不仅有着世界上最快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而且还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老龄化国家所没有的特点。一是中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庞大。例如,日本老龄化比例达到7%时,老年人口规模只有700万左右,老龄化比例达到14%时,老年人口规模也只有1800万左右。而中国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就已经超过了9000万,2015年前后这一数字将超过1.3亿,届时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日本总人口数。二是中国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实现老龄化的。其他国家都是“先富后老”,中国则是“未富先老”。例如,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在老龄化比例达到7%、10%和14%时的人均GDP为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穴IMF?熏2003?雪。而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2000年,人均GDP只有850美元;预计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会在2020年左右超过10%,届时中国的人均GDP预计也只能达到3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是在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而不得不提前面对一个相对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挑战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不断弱化。人口的快速转变使得家庭结构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1953年平均家庭规模为4.33人,1964年为4.43人,1982年为4.41人,1990年为3.96人和2000年为3.44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的平均规模经历了一个剧烈的下降,在近20年的时间内家庭平均规模减少了一个人左右。同时,家庭结构也出现了核心化的趋势。在城市地区,家庭结构越来越趋于小型化和简单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城镇地区普遍流行“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当独生子女长大婚嫁之后,不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方式,届时只会出现夫妻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空巢家庭等,而不会再出现联合型的大家庭。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意味着家庭已经不可能同时也越来越难以承担起对养老的职能。

然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结构导致城乡养老体系存在巨大差别。城镇老年人口主要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而农村老年人口以家庭供养为主,社会供养为辅。但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对老年社会保障的需求都将不断地扩大,城乡分割的养老体系将无法满足这一日益扩大的需求状况。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陷入贫困。

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口老化高峰的至少前20年~30年,必须建立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进行足够的资金储备,以应付人口老化的高峰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上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将在202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阶段,届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会突然加速而逐渐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这样算来,我们的准备时间恰好有20年~30年时间。如果我们无法在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建立起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那么,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到来就意味着老龄化的危机。

养老保险改革踏上不归路

中国能否成功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取决于能否对这样两个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一是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和健康地增长,二是中国能否建立起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在中国城市,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处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过渡的转轨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职工养老是企业的责任,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过去单一的养老保障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目前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世界首创的养老金体制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在上述三种养老保险中,基本养老保险是作用最大、覆盖最广,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险形式。从筹资方式上来看,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类养老保险模式,一类为现收现付制,另一类为完全积累制。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统筹意味着养老金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实际上是一种积累制的养老金,中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养老金体制在世界上属于首创。从养老金的筹集模式上来看,中国的这一制度采用了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截至2003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5506万人,基金收入3680亿元,支出3112亿元,累计结余2207亿元。

将大多数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虽然中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在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确保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基本养老金的覆盖面还很低,它仅仅覆盖城镇中的部分人,参加养老保险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只有大约60%左右,农村人口基本上被排斥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根据美国战略与研究中心的报告,仅25%的中国劳动力,包括农村与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养老保险。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再分配制度,养老保险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安全。因此,今后的养老保险改革,必须尽可能实现广覆盖,从而让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都能够享受制度的好处。

中国能否成功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取决于能否对这样两个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一是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和健康地增长,二是中国能否建立起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目前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劳动力资源优势是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变得更加明显。可以预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有可能会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制造业中心,从而让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物化为产品的形式实现在国际上的“流动”,为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该说,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养老保障体制的改革进程也将加快,中国完全有能力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制,从而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

阅读背景

老龄化的中国与世界

老龄化不仅是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世界人口变动的趋势。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步入了老年型人口国家的行列。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已经成为三个“老年洲”。1865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人口国家。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共有22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了15%,除了日本以外,全部为欧洲国家。整体上看,25年后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5%上升到20%左右。

一般来说,在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以及有着净迁出人口(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容易迁移)的社会?熏老年人口的比例就会较高。瑞士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熏其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在世界上最高,达到18%左右。相反?熏在一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有着净迁入人口的国家?熏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会较低。例如,非洲拥有世界上最低的老年人口比例?熏仅为3%左右。

第3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一、我国老龄人力资源特点及开发的必要性

世界上老龄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我国的增长速度已达3%。例如:瑞典老龄人口的比重40年的时间年均增长0.08%;而我国老龄人口的同比重增长只需9年时间。根据相关专家预算,至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增长47%,而我国同期只增长16%;但是同期世界上老年人口增长达225%,而我国老年人口将会增长240%。因此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具有必要性。

(一)对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深远

社会中的劳动力人口主要包含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和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其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在劳动力人口总体中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总数多,比重大,说明社会上的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大,供养能力强,对经济的发展有好处,反之则会抑制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龄人口所占比例的增大,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劳动力资源中具有潜在价值的老龄人力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二)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并保持社会稳定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社会对于老龄人口的抚养系数将会越来越高,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已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逼近我们。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在21世纪伊始需要负担约15位老年人,半个世纪后则需要负担约48位老年人,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数量不仅会增加年轻人的抚养负担,而且不利于整个家庭的团结和睦,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人口老龄化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中的人们开始担心他们在退休以后的养老问题,甚至开始为退休以后有更好的经济生活而存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减少国内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消费的愿望也会不足,长此以往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慢,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退休养老基金,这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

(四)对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离退休群体中,高级技术人员占一大部分,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也占到一定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群体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增速也将会越来越快。这一群体中的老龄人力资源,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好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可利用开发能量。虽然他们达到了离退休年龄,但是其身体条件和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仍可以使他们继续发光发热。这些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年轻人力资源具有更多的优势,投资少而回报大,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我国老龄人口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不同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按老龄人口的地区差异,可将全国各省区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二类为内陆地区,第三类是西北、西南及偏远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各个省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现象。

2、老龄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欠缺

关于针对老龄人口职业技能的培训,我国目前部分的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想要学习一些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掌握一门专业本领,很难找到相关渠道去学习,并且老龄劳动力想要到专业机构学习劳动技能比较麻烦,而且费用较高,村镇机构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来帮助这些老龄劳动力获得专业技能的培训。一些城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劳动力,他们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而外包的培训机构收取的费用一般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因此政府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缺少相应的支持。

3、老龄人才市场机制不完善,对其开发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是我国开发人力资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才体系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和开发体系初步建立,人力资源市场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仍没有达到最佳的发展状况。并且就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况来看更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多老龄人在退休后根本找不到再就业岗位,缺乏市场导向。

我国的机构设置中虽然有许多管理老年人的机构和部门,但是各个机构和部门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管理严格和有序,并且这些机构工作的重点在于对老龄人力资源退休之后的生活安排和服务,并不涉及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如再就业。

4、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力资源丰富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我国人口总数依然很多,这将直接造成人们倾向于提前退休安享晚年,因为用人单位不愁人才不足,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供他们挑选,他们也越来越缺少“惜才”的意识,所以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比其他发达国家要低。

(二)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不均衡

首先,我国老龄人力资源行业开发不均衡。老龄人口在离退休以前,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优势不同、所交往的人际关系也不同,造成其退休以后再次参加工作的机会不同。我国目前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情况是,开发主要集中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文化人”、机关领导干部群体和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科技工作人员,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领域却较少涉及。

其次,老龄人力资源地区开发不平衡。我国老年人的就业率偏低,且城市低于农村。根据我国在1982年、1990年和1995年这三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人口的就业率分别约为23%、31%和29%,进入21世纪以后,老年人口总的就业率达33%,而其中,城市老年人口就业率仅占13%;但是到了2006年,城市老年人口的就业比仅达0.27%。

2、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再培训的教育机构甚少

需要老龄人力资源输出的不仅是其体力因素,还需要其输出脑力因素,这时就需要对老龄人力资源进行再培训教育。由于老龄人力资源输出的智力方面的创造和流动较快,这一人群的流动性更大,因此这一工程浩大,显然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是非常薄弱的。

3、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政策和机制的保障

现阶段我国面对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政策和机制,20世纪国家有关人事部门和法律部门针对离退休的老龄人力资源曾采取过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有关法律部门也没有关于老龄人力资源在权利方面的明文规定。进入21世纪,国家下发的有关文件将用人单位与老龄人力资源之间的劳动关系仅仅作为相关民事关系,这样一来对双方都增加了风险。

4、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

以世界上的几个老龄化国家为例:美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6岁;法国为62岁;英国到2020年将女性退休年龄增加至65岁;德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为女性65岁等等,由此发展下去,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将在60岁以上。

目前,我国法定的职工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0岁,特殊情况准许提前退休;机关工作人员和某些持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中,女性年龄为55岁,男性年龄不变。虽然我国正在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特殊情况的提前退休现象规模庞大。

(三)我国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是偏向城市的,这也是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表现。城镇居民可以享受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很不健全,尤其在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很有可能在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活水平方面无法做好,这将又近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阻碍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

2、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第一产业上,很多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的农耕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很少,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依然是使用传统的农耕技术,所以,国内农村老龄人力资源在生产农副产品的效率上表现不佳,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其次是在第二、三产业上,很多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从事的大多都是一些低水平的蓝领工作,生产效率同样低下。因此,致力于提升老龄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之一。

3、对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受传统思想的影射,我国仍然存在许多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错误认识的现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年龄人口长期供过于求,加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大军的就业难问题,使得我国的就业工作比较难做。国家和政府为了我国的就业问题也是煞费苦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促进老龄人口的再就业,更多人的感觉就是老龄人力资源会与年轻人抢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难度,还有的人认为,老龄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老龄人力资源的认识缺乏客观的评价。

4、法定退休年龄较低,造成优秀资源的流失浪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较低,而在这个退休年龄的群体中,大部分人身体健康,并且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积累。而由于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较低,这样不仅会给整个社会增添负担,而且还会造成优秀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路径

(一)促进老龄人力资源思想观念的转变

努力转变老龄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一步。对整个社会来讲,是通过社会上对老年人无用论的消极论调的批评和改善,极力改变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就业歧视,营造老年人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和风气;对老龄人力资源自身来讲,改变老年人对其自身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扭转老年人传统的靠社会和子女养活的观念,努力促使老年人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环境,提高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建立完善的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需要将政策保障作为其基础和前提。如国家能够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提出根据老年人各自情况的弹性退休制,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直至不愿意工作为止,国家也可以适度提高老龄人的工资福利,促进老龄人再就业。其次,国家和政府应为老龄人力资源的再就业提供统一管理,提高服务老年人的质量,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这一措施必将受到我国老龄人力资源的一致好评;再次政府应该利用财政优势大力发展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事业和产业,以满足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的需求。

(三)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

首先加强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促使闲散的老龄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培养一些懂技术的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要以就业为基本导向,依据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大力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教育。

其次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提高老龄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国家、政府和社会都应当积极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培训制度。针对老龄人自身特点,开发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职业技能,例如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龄人开发符合各自特点的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跟上时展的步伐,这对老龄人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丰富培训开发的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大限度有利于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例如在培训的内容上增加适合老龄人力资源的培训项目。“适者生存”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就我国现状来看老龄人力资源如果想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培训中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见识。

(四)加强社会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适当延迟退休

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如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扶持更多优秀并有保障的社会组织机构能为老龄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的潜能,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另外,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继续完善法律等有关体系,加大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和保护的制度力度。老年人在延迟退休或再就业中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其权利容易受到不法侵害,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律保障。在事关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方面,必须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的安排等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推行制度化建设,尽量避免以往习惯用临时性政策解决有关问题的做法。

四、结语

从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现代经济活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人才资源的竞争。由于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时期,开发、利用、配置好我国丰富的老龄人力资源,关系着我国的经济水平能否维持稳定和高效发展,产业结构能否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能否顺利实现转变,也关系着我国能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戴国辉,郝春新.城乡统筹背景下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J].前沿,2012(5).

[2] 曾祥旭,陈卓.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人口政策研究述评[J].西北人口,2010(14).

[3] 帖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0).

[4] 赵爱英,杨新科.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8).

[5] 刘涛.浅析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华商,2008(8).

第4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特征;养老保障;和谐发展

一、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产生的根源与主要解决办法

产生老龄化的原因有二个:寿命延长、非均衡生育(包括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

解决老龄化的措施,依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别:

1、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由于“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来解决。

2、由于人们“非均衡生育(包括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

由于“非均衡生育(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只能通过“均衡生育”来解决,其中实现“代际均衡政策”是最为可行也最为公平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17胎,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3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10%无胎、10%一胎、40%二胎、30%三胎、10%四胎及以上)。

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要将中国的生育率调控到2.3胎,实行“鼓励二胎、充许一胎、征税多胎和无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对无胎征税),这有利于实现人口调控的“费改税”,并从根本上减少中国政府的非税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尽快使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由于进入到严重少子化社会之后(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并且难以恢复到人口的代际均衡的水平;中国在2000年前后就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14.03%),就算现在放开生育,也已经难于恢复到世代交替的正常水平了;鼓励生育势在必行,否则,人口快速衰退不可避免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l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收入水平的变动、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有密切关系,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发展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二)我国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呈不均衡性

在上海,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l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整体而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明显低于东部。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四)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提出改革要求

社会养老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口老龄化对其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首先,养老保险居于社会养老保障中最根本的一环.以资金缺口直接衡量的话,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和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大量增加。

其次,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急需社会养老保障向更高层次迈进。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将相应增加;伴随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日益增加,所以老龄化发展只解决经济供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好社会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因此,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功能,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养老需求,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

五、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养老的发展同样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低、缺乏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等,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形成多支柱体系

我国原来实行的现收现付的以公共养老金为基础的老年保障体系已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独立支撑的养老保险体系转化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承担已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因此,我国应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在国家基本保险之外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和个人自愿参加的其他补充保险,形成新的三元模式。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资金筹集、管理运作以及养老金发放方面,应该逐步分离,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别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基本养老金的比重应该逐步缩小,更多地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在推行的是完全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仍处于探索阶段,覆盖面很小,保障水平较低。从我国人口变动的趋势来看,随着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农村青年人口的大量外流,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还可以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养老保险,在乡村利用资源优势,开辟养老田、养老山、养老林、养老塘的形式,为农村老龄化人口自我养老提供一个平台。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自愿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老年农民或按年度或按月份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

(二)建立基金管理公司,加强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是依据法律来经营管理全国养老保险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它利用社会成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增殖。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于政府公债、存人国家银行获取利息,受到通货膨胀等的威胁。特别是这几年,国家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公债、银行存款利率在不断下调,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收益率并不高。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将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状况直接与公司的生存、公司的利益相联系,调动公司管理人员管理养老金的积极性。商业养老保险必将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养老金缴纳的时间长,有定期性,储蓄的时间也很长,比较适合作长期投资,而长期投资的收益则是很高的。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监督多支柱体系

政府对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政府在此间的职能应该逐步分离,行使宏观调控职能。

第5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未备先老 社区养老 老龄意识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57-02

党的十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好坏,关乎小康社会能否建成。因此,必须根据我国老龄化特点,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政策体系,让老年人更好地安度晚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已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阶段进入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健康发展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自然变化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特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011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①,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人口趋向于高龄化,女性比例偏高。据统计,2011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近2000万,约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16.3%,并正在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速为2.3%,而同期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年均增速却为4.2%,这说明未来中国高龄化的速度将远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人口趋向于高龄化。

根据表1可以看出:男女寿命之差从1981年2.99岁提高到2010年4.99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未来肯定是女性在老龄人口占据多数,尤其在高龄人口中女性高于男性。

3.经济上未富先老,制度上未备先老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刚到发达国家的1/6。可见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呈现“未富先老”。

自从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但是由于起步较晚,面对急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长期照料服务和公共资源分配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体系,都处在“未备先老”状态,解决不好将会危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二、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事业由于起步比较晚,问题复杂多样,存在着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法律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发展滞后、老龄意识淡薄等问题,务必要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具体说来,我国老龄化事业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保障的覆盖人群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扩大。截至2011年12月底,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共计3.64亿人,实际参保率为79.57%;60岁以下参保缴费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72.67%;领取待遇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27.33%;此外,全国3000万在职公务员还没有纳入到养老保险的范畴中。可见,我国的居民还有很多人员没有加入到养老行列中来,居民养老覆盖面比较窄。

(2)社会保障资金匮乏,个人保障金额较低。由于我国社会统筹的账户入不敷出,每年只能拿个人账户和财政补贴来弥补。据统计,2010年个人账户缺口为1.23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空缺率为45%;2011年个人账户缺口约为1.37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空缺率为41%,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占GDP的比重为2.9%。

虽然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但是养老金的上涨根本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这些钱只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2011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30美元左右,与2008年发达国家人均4405美元,全球人均802美元相比,差距很大③,根本无法满足老有所医的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观。

2.我国养老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和政策缺失日益突出。韩国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和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制定相关法律,除了《老年人福利法》以外,还制定了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权益保护等11种专题法规,并且还对《老年人福利法》进行8次大的修订,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养老问题,使政策实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④。

而我国除了宪法、婚姻法、民法等基本法涉及到老年人权益问题以外,仅有2011年刚实行的《社会保险法》和2012年刚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两部法律,法律和政策缺失日益突出,老年人在权益保护、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急需完善法律体系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需求。

(1)家庭养老举步维艰,家庭子女压力很大。由于受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仍将在未来老龄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上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更加小型化分散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工作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对老年人照顾较少,家庭养老形式不容乐观。

(2)社区养老前景光明,但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社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财政的补足,福利的赞助和社区募捐收入有限,导致社区养老建设进程缓慢;很多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专业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团队不足。

(3)机构养老入住率较低,急需转变养老观念。由于受“百行孝为先”思想的影响,入住养老院怕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很多养老院的入住率很低,目前我国选择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只有1%左右。《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报告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养老服务的意愿。而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6%~8%,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⑤。而且一些民办的养老机构由于资金主要是自筹资金,无财政补贴导致入住费用较高,很多老年人住不起养老院。

4.社会老龄化意识淡薄,忽略老年人心理需求。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大多数子女由于受到工作上和生活上双重压力,和老年人日常交流和沟通比较少,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多数老年人的心声。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精神上空虚感更重,外出看病根本得不到陪护。同时很多老年人由于受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丧偶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是纯消费者,是子女累赘,导致心情不好、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每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老年人,占全国自杀人群的36%,老年心理关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根据车士义对我国人口红利的研究⑥(见表2),我国从1990年进入真正人口红利时期,2015年将进入虚假人口红利时期,2030年左右人口红利结束。可见,现阶段我国还将处于真正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仍将很丰富,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完全可以满足老龄化发展经济上的需求。但是,光靠经济上支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体制、法律层面、社会意识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把养老问题解决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目标,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小康社会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起步较晚,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地方,需要国家根据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不断完善保障制度,确保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具体措施包括:

(1)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把公务员纳入到养老保险中来,通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三位一体,做到人人都能养老,人人都能就医。

(2)通过企业年金、国有企业上缴利润、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做实个人账户,千方百计增加养老金储备。并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物价上涨的程度,适时提高个人社会保障的金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现保障金保值增值。

2.积极推动我国老年保护的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有关老龄人口保障法规的欠缺制约了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尽快制定医疗保险、家庭赡养、养老保险、教育、健康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使政策的具体实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继续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制度,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

(1)由于我国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在未来将仍占主体地位,国家应该从经济上对在计划生育中作出贡献的老年人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给他们子女固定休假制度,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

(2)社区养老完全可以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需要,是一种双赢模式。政府应该做好社区养老总体规划,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医院、公益机构加入到社区养老行列中来,兴办各种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摄影班、书法班、歌唱班,丰富业余的生活,同时,加快对老年产业和护理培训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专业护理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

(3)机构养老方面,光靠政府资金开办是不现实的,需要国家从财政上、税收优惠方面着手,鼓励企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给予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生活保障,安享晚年。

4.倡导积极老龄化,重视老年人精神安慰。人口老龄化是每一个人人生必经阶段,人人都会变老。国家政府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做好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宣传,倡导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多多关心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增强老年人心理调适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幸福安度晚年。作为儿女,应该不仅仅给予老人经济上的支持,而且应该多和老人沟通,多谈心,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应该树立积极老龄化意识,摒弃养儿防老的旧思想,学会自立自强,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会上活动,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强调自己不仅仅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此外,还应该鼓励高学历、高技能的老年人发挥余热,担当技术方面顾问或者指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减轻家人负担,服务社会,又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四、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性难题,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养老事业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将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坚信在我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就一定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使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为,更好地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注释:

①娄乃琳.美国养老住区的运营模式浅析.住宅产业,2012(5)

②原新.未备先老,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35)

③陈克冀等.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5)

④林宗浩.韩国老年人福利法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学论坛,2012(5)

⑤钱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⑥车士义.人口红利问题研究.西北人口,2009(2)

第6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我国的老龄化现状和趋势

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全世界不同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出生率下降,同时医疗水平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时的40岁到现在超过70岁。200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已从2000的10.2%增长到11%,且60岁以上人口平均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很显然我国已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来势迅猛。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中国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一亿人,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大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发挥中国家庭养老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养老的潜力。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推进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广大农村老龄人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坚持适度保障标准原则、坚持个人缴费原则等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根据城乡老年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农村重点则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以及以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力图建立起覆盖面广、经济有效、公平可及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预防、诊疗和老年人照护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国家家基本养老制度基础上,加快发展商业保险、慈善基金等老年人项目建设,多管齐下共同养老。政府还将出台针对高龄老人、生活自理困难老人以及纯老年人家庭人员等特殊老年人的居家养老补贴办法和服务细则,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化为老服务的力度,并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等,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第二,关爱老年人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依。发扬传统孝道文化,良好的代际关系一方面使老年人有安全感,可满足生存需要(如,养儿防老),尤其对经济不自立的老年人;另一方面使老年人能享受天伦之乐,这是最大的精神慰藉。提升全社会对老年人精神赡养和亲情关爱重要性的认识,并将其列入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老龄化推进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扬孔孟之道,宣传孝道文化,使我国的老年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近日起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除家人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入进来,共同关心老年人的安危冷暖、喜怒哀乐。

第三,重视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年人才资源开发,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积极对策。既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潮流和趋向,是一种利国、利民、有利社会、有利老人的利好事情。老年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从事了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加上现代人普遍衰老减缓,他们有能力也乐于能够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要大力宣扬老年人才参与社会、大有所为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正面宣扬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意义,确立有利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与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要加强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尽快建立起各个层面上的老年人才市场及有关信息库,不断建立并逐步完善有关的工作机制,积极探讨老年人才开发的措施和办法。另外通过探索退休制度改革、退休后返聘为老年人继续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让他们通过劳动感受到活力,对身体健康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可以开办一些老年学校,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视野更宽广,对问题更能看开看透,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能较好地疏解。所以通过开办老年学校,提高其文化水平,增强其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投入到文化知识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汲取知识的力量,学到更多文化知识,接触更多新鲜事物,也排解了烦恼和孤独。以社区为单位开设老年活动中心,让老人有自己活动的集中营,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综上,应该取长补短,发挥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在养老资源上的混合优势,实行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地同一起来,建立起多元、多层次的供养体系和模式,让每一个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书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 2013(7).

[2] 胡德明.肇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J].中外企业家, 2013(8).

第7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住房需求;养老地产

Abstract:The change in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has an effect on the demand of the housing market. Under the backdrop of an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feren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using demand of the elderl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real estate marke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advice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real estate market.

Key Words:aging population,housing demand,pension real estat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1-0028-05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杨巧,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房地产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金融。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则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公共政策设计、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不亚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红利与人口红利的释放使得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而随着人口结构拐点的到来,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住房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的住房市场调控政策大多从需求角度出发,人口结构变化会对住房市场需求产生系列冲击。本文拟从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分析这一趋势对住房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为养老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龄化程度指标

按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标准,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重达到7%;同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33%,两项指标均意味着从2000年开始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当年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189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8.9%。

我国老龄化程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从全国水平看,这一指标远低于其他国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美、英、法、德、日5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13.3%、16.84%、17.07%、20.59%和23.39%,金砖四国中巴西、俄罗斯和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7.19%、12.76%和4.99%,考虑到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从当前数据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老龄化程度均相对较轻。

虽然从整体水平上看尚可,但国内个别城市老龄化问题已较突出。以一线城市中的北京和上海为例,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沪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增至367.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截至2011 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 万人,京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 万人,占总人口的13.9%。此外,从65岁及以上人口的区域分布来看,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6%、18%和56%,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却最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尚不算太高,但一方面存在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差异,结构性特点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比例虽不高,但老龄人口的总数量较多。

(二)老龄化速度指标

国际上通常以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增加到14%所需要的时间来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历史看,日、美、英、德、法这5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增加到14%分别经历了24、69、46、42、114年。由于1949—1957年是我国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期间出生的人口从2014年开始将依次达到65岁,即仅保持当前速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远快于美、英、德、法4国。从联合国2010年的估计和预测看,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提高到13.6%,2030年达到18.7%,2040年达到26.8%,2050年则会高达30.8%。此外,如表1数据所示,截至2012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9.4%,2000—2012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年均增长3.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加速度。和目前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快、来势猛的特点。

(三)社会经济影响指标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口呈现总数量高、区域分布不均衡、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这为社会养老事业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用来测度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指标包括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表1数据中显示,2000年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呈不断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底,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12.7%,与老年抚养比的增长相对应,近年来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远快于老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这也使得总抚养比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从今后趋势来看,计划生育的执行、人口寿命的增加以及第一次、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人群逐步迈入老年,将进一步带来少儿人口的减少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这也是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再进一步向高龄化发展的根源。

从其他国家发展历史看,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基本同步,对老龄化产生的影响能从经济上负担。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在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数据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而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为840美元。同时,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水平远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也低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相当的新加坡和斯里兰卡。未富先老的格局对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对劳动力供给质量、居民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水平造成一定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住房市场需求的影响分析

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决定了其对经济系统各环节各部门的影响会持续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领域。

(一)家庭养老模式下住房市场需求

比较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这10年间城市家庭户数增加迅速,2000年城市一代户家庭占家庭总户数的比例为28.4%,2010年这一比例增加到41.2%,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1.2倍,而同期二代户家庭、三代户家庭数量的增加倍数分别为0.23和0.32。一代户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加有婴儿潮一代成家后独立成户的因素,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与城镇化进程也使得大量二代户家庭在子女异地求学或者工作后形成空巢家庭。从全国数据来看,2010年一代户中65岁以上的一个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妻的家庭户数量相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北京市和上海市这一数据分别增长了1.21倍和0.69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也显示,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年人①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城镇空巢老年人的比例由42.0%上升到54.0%,农村由37.9%上升到45.6%,增幅均较为显著,其中城镇独居老年人比例由7.4%上升到8.6%,农村从8.3%上升到10.6%;城镇仅夫妻同住老年人的比例由34.6%上升到45.4%,农村从29.6%上升到3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分裂速度的加快使得开发商进行住房市场需求研究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北京润土咨询公司《2012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报告》显示,在来自于上海、北京、石家庄、济南的1000个样本中,平均的养老金金额为2600多元, 60%的老人希望与自己的子女居住在同一小区或邻近。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群体仍倾向于和子女距离较近的家庭养老模式。对于城市空巢家庭老人来说,虽然大多拥有自己的房产②,但是房屋建成年代较早,房屋质量和功能已经老化,也没有老年人生活所需的电梯、健身等设施,单独居住并不方便,且当前人口流动的状况使得很多空巢老人与子女并不在同一城市,在大多数老人和子女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的模式下③,将原有房屋在二手市场上变现,而在与子女生活较近、环境熟悉的城市和区域购置房产是其较优选择,此类住房需求的特点在于需求区域集中在大中城市、需求产品类型上偏好中小户型,此外对居住环境和房屋设施有一定要求。而对二代和三代户家庭,子女与老人共同居住,除了房屋功能分区、户型设计减少互相干扰的要求外,在小区设施和物业管理上也需要提供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服务。

表2:全国不同规模的家庭户类别(城市)(户)

[\&一代户\&二代户\&三代户\&四代户\&2000年\&24089165\&49344394\&11168865\&286614\&2010年\&52968879\&60675840\&14703720\&312275\&]

(二)社会养老模式下住房市场需求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迅速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发展。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中国将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即3%的老年人要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养老。这一比例意味着到2015年,中国需要近700万张养老床位,而截至2010年底,中国只有314万张养老床位。养老床位供给稀缺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老龄人口年龄不断增长,家庭的421结构使得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大,老人年纪越大,对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也越高。根据社会化养老需要提供的护理水平的难易程度由高向低排列,社会需要的养老地产项目包括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托老所几类。老年康复中心服务对象是由于疾病失去了部分自理能力的老人,养老服务中心针对要求较高水平的生活照料和全面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养老院和托老所的服务对象为生活基本自理、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从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可以看到,未来我国社会化养老不仅面临需求总量快速上升的特点,还有着各类不同层次的需求,需求结构在不断细化中。当前社会养老在我国主要依赖政府出资建设的养老院与福利院,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需要改变当前供给主体单一的格局,鼓励企业进入,保障养老床位的供给并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综合起来,无论是在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住房功能上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居住功能,还包括医疗护理、生活休闲、文化沟通、精神与价值诉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从需求特点出发进行的养老地产开发,除了从设计上要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较为丰富的运动娱乐配套和方便学习交流的场所环境等。

三、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一)养老地产产品类型与运营模式单一

从目前养老地产业的项目定位和运作情况来看,主要产品类型包括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养老公寓是在住宅小区内,专门规划出几栋楼,按照老年人居住的要求来设计并建造,将居家养老和小区针对老人的物业服务相结合,如北京万科“幸福汇”下的活跃长者住宅,专为老年人设计,并在小区内有配套“活跃老人之家”,由专业养老团队上海亲和源运营管理,为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提供服务;老年社区与老年公寓类似,但老年社区项目出售后并不对居住者有年龄等限制,建筑设计上也兼顾了老年人和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需要,如北京太阳城,项目设在北京顺义,户型设计考虑共同居住需要,多为大户型,针对老年人的项目配套包括大型康体中心、社区农庄、老年大学等。从养老地产业项目运营模式看,有全销售模式、销售+持有模式、会员制管理模式和只租不售模式。全销售模式下,一次性收回投资资金并实现利润;销售+持有模式下,部分项目完全出售回笼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后,部分项目和配套对外出租获取长期经营收益;会员制管理模式通过会员卡的销售,使购买者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居住权;租赁模式下根据租住者承租时间、租住者的生活自理状况和健康状况分级别收取租金。

从国内养老地产项目类型和运营模式看,目前养老地产业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定位主要针对高收入老年群体;由于缺乏成熟的开发经验和盈利模式,养老地产项目大多采取全销售或者销售+持有模式以期快速收回投资实现利润,采取会员制管理的上海亲和源项目和只租不售模式的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均受制于土地使用权性质(前者为公共建筑用地,后者为医疗用地)而不能出售,亲和源通过会员卡形式一次性购买20—30年房产使用权来收回投资实现利润,燕达国际健康城从出租经营情况来看收益较差,投资回收期较长。

(二)养老地产亟待金融支持

养老地产涉及的产业链较长,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在其规划、投资、开发、持有、运营和服务环节都需要金融业提供支持。

从国际经验看,养老地产融资模式较为多样化。养老地产的开发管理主体包括三大类: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以美国为例,开发商根据投资商或运营商的要求为其定制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将项目出售给对方;投资方有私募基金、非盈利性组织和REITs几类,私募基金面向机构投资人,关注资产升值收益,非盈利性组织主要利用政府补贴并接受捐赠资金用于补贴中低收入群体,解决这一群体老年人的住房问题,REITs强调资产的长期持有,以获取持有期内的稳定租金收益和资产的长期增值为目的;运营商则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的规模效应盈利。由于资金来源多样化和长期化的特点,再加上税费减免和贷款利率优惠,国外养老地产业的发展有着足够的金融基础。

当前参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主体主要是房地产公司,此外还有部分保险公司也在进行养老社区的开发与建设④。养老地产业具有复合性,管理组织也较为复杂,其产业链的各环节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从定位看,目前我国养老地产业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的角色存在重合,金融业对养老地产的支持仅在前期开发环节体现,并且金融支持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也较小。

四、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方向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需求总量、需求区域、产品结构和配套要求均产生一定影响,当前养老地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从需求角度出发来推动其发展。

(一)完善推动养老地产发展的政策和商业环境

发展养老地产是解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要思路。政府应促进和完善当前的政策体系和商业环境。如设立有效的养老地产行业进入退出机制,将老年住宅建设纳入政府居住区规划管理控制范围等,目前国家出台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这一指导性文件,但缺乏具体明确的ISO标准,实践中还需要将设计规范的实施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管制等结合起来。养老地产的发展需走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在商业环境的培育上,还可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利率优惠或贴息等方式促进金融业对该行业的支持。最后政策设计上应鼓励非盈利机构的成立,接受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以社区义工等形式提供服务,改进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从需求特点出发促进养老地产供给类型的多样化

从我国实践出发,今后需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不同的养老方式对居住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以此为前提,养老地产的供给也应分别基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角度对住房要求的特点出发。在家庭养老地产产品上,向日本学习,推进大型社区的“住宅适老化”,除了在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的户型设计上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如卫生间扶手杆的设计、厨房与餐桌的距离较近、楼房通道的无障碍通道设计等),还要在社区和物业服务中提供必要有效的医疗设施、活动设施、老人看护及餐饮服务等,让独居老人和几代户家庭都有较好的居住体验。在社会化养老地产项目供给上,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托老所分别针对有着不同要求和支付能力的养老群体,政府福利型的社会养老模式主要应集中力量针对中低收入和积累少的老年人群体,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中端市场提供社会养老地产产品。

(三)促进养老地产运营主体的独立化和连锁化运作

养老地产的运营需要专业的管理服务经验,目前国内养老地产业的后续运营主体和投资人、开发商的角色是重叠的,大多数项目出售后的后续管理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由于养老地产产品消费过程中不仅是房屋使用价值的维护,还需要提供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因此需要有独立专业的运营主体来完成。从规模效益角度看,连锁化的运作模式也有利于有关运营主体降低管理成本,分摊经营开支,总结提炼管理经验,进一步促进养老地产业的发展。

(四)以“反向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创新产品推动养老地产业的发展

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现实下,传统养老观念也在改变。在推动养老地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反向住房抵押贷款这一金融创新产品,老人将产权房反向抵押给金融机构,以此获得养老院的居住权益,费用由金融机构承担,金融机构委托房屋银行对房屋进行日常出租管理,获取房屋租金。该模式既可以推动社会化养老业务的发展,又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房屋中介的业务拓展,老年人也比较能够接受以个人房屋产权换取社会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模式。

注:

①该调查针对的老年人年龄为60岁及以上。

②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对城镇老年人在住房、居住意愿与环境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老年人拥有自己产权住房的为75.7%,属于子女的为14.8%,租公房为4.9%,租私房为1.6%,其他占3.0%。

③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2000—2010年10年间从18.6%下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

④中国人寿在河北廊坊投资1000亿元在建设中的养老社区,合众人寿投资100亿建设的合众健康社区等项目。

参考文献:

[1]裘旭波.中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及突破途径[J].中国房地产[J].2013,(5).

[2]陆秋虹,邓用林.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建筑经济,2012,(12).

[3]罗福周,韩言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2,(10).

[4]蔡昉.未富先老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1).

[5]闫克峰,彭亚.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住房需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第8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保险基金 监管

老龄化问题是这两年世界所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更是影响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高峰。养老保险和人口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由此我们看到我国养老保险任务之艰巨,同时也看到世界各国都不容忽视的养老问题。养老保险基金它是百姓的保命钱。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到来,对与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量将会大量增加。在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必需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这也是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口总体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 18%,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达13.5%,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严重阶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老年型过渡,全球性的老龄化已以发生着。

二、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挑战

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整个21世纪,这两方面压力将始终交织在一起,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给养老金事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它对各国社会和政府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可见,在社会已经呈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加强对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动因,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及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问题,则是来自于老龄化的首要挑战。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是指有关部门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运营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应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组织体系及法制建设两个方面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现状做出评价。

1.监管组织体系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模式是基于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科层制养老保险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质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将基金的管理运营权交由各级全民事业单位(如养老保险经办中心等),进行集中性管理和投资运营。这就存在着“政资不分”、“执监不分”等问题。另外,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使得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公众没有选择机制和退出机制,基金管理不公开,不透明,削弱了公众行使监督的激励。

所以,改革现有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初始委托人的利益成为我们的必然要求。

2.法律制度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涉及各方利益,为了保障基金监管有章可循,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建立了涵盖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原则、方式和管理程序。社保基金入市标志着我国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同时也给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和管理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 问题在于,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统一的法典,或者是针对某一问题较为全面的法律规章。

四、加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改革建议

针对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状况。我们有必要加强改革。保护好老百姓的保命钱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1.建立分权式管理制度。其要求是:第一,建立独立、高效、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组成,实行委员会制。监管委员会按城市设立地方监管办事处(类似于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第二,建立专业性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由省级社保部门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行政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养老基金完整性的重要保证,应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运营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第三,个人账户基金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承担,会遴选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再根据与各省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契约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实现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收益最大化。

2.完善监督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公司违法、违规操作,损害所有人利益。(2)增设外部保管人。外部保管人原则对于限制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在足够的保管安排下,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养老基金,以此限制骗取和盗窃基金资产的机会。(3)加强外部审计。在法律和制度环境下,外部审计提供一个精确的、独立的评估,向监管人报告有关基金的任何问题,而且成为监管的重要工具。(4)施行基金管理成本限制。成本限制在拉美和中欧国家基金管理监督制度中广泛使用,费用水平通过一般的谨慎要求和法律进行监管,可以控制将成本转移到未被监管的项目上。减少由于涉及到众多基金公司利益挪用基金的风险。

第9篇: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广西 人口老龄化 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26-03

2015年,养老保险有关的新政策出台:养老金并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以及居民基础养老金首次统一提高。改革后,按照《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员工,养老待遇不再和职称、级别挂钩,而是和企业职工一样,在职时单位和个人都要缴费,退休后到社保领取养老金。国家对于社会养老保险愈加重视,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日趋严重。广西地区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地区,人口老g化问题较为典型。该文从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出发,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1 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一直是该地区的一个严重问题,该问题表现出老龄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不断加大,劳动力供给减少,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进程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步等现象,对广西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1.1 老龄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不断加大

由表1数据可见,2007年年末广西老年人口数为442万人,占广西地区总人口数为9.27%;2008年年末人数为455万人,占总人数为9.45%;2009年年末人数为458万人,占总人数为9.49%;2014年年末人数为460万人,占总人数为9.67%;2015年年末人数为478万人,占总人数为9.97%。从2007年至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老年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数量比例也不断增加。

1.2 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广西地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这一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首要问题,该地区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将给广西社会和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受到国家多方面的扶持和引导,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使得人口老龄化发展加快。

1.3 劳动力供给减少

2005年至今,广西地区退休人口总数不断递增,劳动力资源总数虽然呈递增趋势,但后期增长速度趋于平缓,由此可知,广西地区劳动力供给量也随之下降。此外,选择内退、病退等提前退休方式的人数不断递增,这也将流失部分劳动力。最后,由于广西地区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经济存在差距,使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搬迁异地,造成本地区劳动力不足,这也是广西地区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又一因素。综合以上现状分析,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已经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表2)。

1.4 老龄化进程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步

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有直接关系,因而出现了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广西地区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5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当广西进入老年社会时,该地区所拥有的财富无法满足大量的老年消费者需求,养老问题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即使到21世纪中叶时,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该地区人均居民收入也将很低,这表明广西地区老龄化进程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且会将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广西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从供给方面看,广西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劳动力不足。自2008年起至2015年,广西地区负担老年系数由13.80%增至14.07%。老年负担系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加重,在广西人口超低生育率这一背景下,劳动人口的供给将大量减少,工资成本上升,生产率下降,限制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将缩短广西“人口红利”期,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

2.2 广西地区社会服务供不应求

随着广西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多,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广西地区社会服务的设施并不完备,许多场所处于正在建设中,且建设速度缓慢,建成的老年活动中心仅有几所,并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需求。广西地区空巢老人较多,虽然政府安排义工定期探望关怀独居的老人,但是仅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真正的享受到了这些服务。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地区对于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已经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

2.3 广西地区社会保障在医疗、养老方面存在问题

(1)医疗。广西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产品、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但是由于广西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医疗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老人医疗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次,医疗费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看病的花费越来越多,医疗用品开支加大,给老年人生活开支带来负担。在广西地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较高。老年病多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精神障碍等慢性疾病,花费大且消耗卫生资源多,给老年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而广西又是医疗卫生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带来的消极问题更值得重视。

(2)养老。广西地区目前以家庭式的养老为首要模式。广西地区生育率不断下降,逐渐出现人口老龄化、人口高龄化和家庭少子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愿意留在家乡工作,传统的家庭式养老功能下降。由于广西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老人、孤寡老人及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将会出现社会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现象。广西在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较不完善,特别是养老事业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广西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3 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

(1)老年旅游业。人口老龄化不仅影响着广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就是其中的一个。随着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攀升,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老年旅游业也就从此应运而生了。广西地区老年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开发老年旅游业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还满足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特殊需要。

(2)居家养老服务。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而政府和社会力量对社区服务的发展以及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健全和修改,使得我国的养老服务愈加多样化,目前这种家庭养老体系被称为“居家养老服务”,从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来看,这种服务体系非常适合在广西地区进行推广。它的操作及运行的主要方式有:为独立生活的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减轻老年人的生活体力负担、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着想,提供检查护理服务、生活照料以及给老年人带来精神安慰等。整个服务体系提倡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走出室内,尽可能多的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而对于生活不能够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则采用上门陪护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照料,真正意义上替老年人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在整个服务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以及社区扮演了O其重要的角色,前期准备中,政府需要搜集各个社区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建立信息库,方便日后的统一管理,并且要在实施过程中与社区高度配合,完成各项工作。可以说,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敬老院。在众多养老服务的机构中,敬老院是大家最能为耳熟能详的。这是一种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组织,我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实行“五保”的基础上运行发展的。想要在广西地区大力宣传和发展敬老院,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许多子女认为将家中的老人送到敬老院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面临的家庭压力越来越大,青壮年在兼顾事业和自己家庭的同时很难做到经常陪伴和照顾家中的老人。敬老院可以为老人们提供衣食住行,并且定期举办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可以让老年人从身体到心灵都得到无微不至地照料,因此,没有条件经常照料家中老人的子女可以让老人入住敬老院,并且定期探望,这并不是不孝顺的行为。与此同时,从前期参观敬老院的服务设施,到入住后的合约签订,可以对入住的老人们提供保障。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偏高,正是大力发展敬老院的良机。

4 对策

4.1 政府引导

(1)提出相应政策。政府加强与企业的协调合作,鼓励企业给员工定期提供探亲假,让员工有更多机会和时间陪伴父母。实行弹性退休机制,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充分挖掘广西老年人力资源。因此,建议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健康状况良好、文化素质高的专业适当加以延长,加长科技和教育等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他们的才智,继续为国家效力。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老人的收入,增强了老人自养的能力。

除此之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老年人特需用品的生产和特需服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展多形式的敬老院、老年医院、老年服务站、老年娱乐中心等。努力提高广西的人口素质,增强老年人自身的适应能力。

建立适当的老年服务体系,增强机构建设,实施好广西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持续开发广西老年资源。广西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我们可以学习日本,投资和加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养老院的管理,出台系列养老服务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不但可以增加广西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重点搞好广西老年社区服务,积极开展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公共活动,不断提高广西老年人生活质量。

(2)统一管理养老金。政府需制定出一套系统科学的征缴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广西老年人养老金的征缴宣传,减少程序复杂的政治审批,让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在就业地购买养老保险,改革公务员养老金体制,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应该用国家权威把养老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能够更好地避免养老金的地区差异化。

(3)大力发展广西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自愿型商业养老保险。目前,广西政府承担了养老金运行的大部分责任,却没有发挥市场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应该效仿美国,不给公共养老金以财政补贴,只补贴低保和老年医疗,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实现养老金的自给自足。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用来大力支持发展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的个人自愿型的私人商业养老保险金。

(4)改革分配制度。加强待遇与缴费之间的联系,不断划清缴费型养老和非缴费型养老的界限,减少利用机会成本的侥幸心理,着重体现多缴费与多得养老金的正比关系;建立和健全与广西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利用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法定权益;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当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时,完全可以把老年人力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利用,让人们改变对老年人的看法,谨慎地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广西精神文明与法制建设,强化“敬老、养老”上的社会风尚和法律保护。保持着“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经济较落后情况下提前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应加强“敬老、养老”的立法规范,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的法律意识。因为“敬老、养老”是实现人口超前老龄化时期社会稳定的一大重要保证。

4.2 提高子女的赡养意识

让子女对于赡养老人的意识脱离物质层面,而更注重于精神交流,首先,子女在家陪伴父母时,多与父母沟通,可以谈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同时,多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态,老年人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变弱,因此子女可以陪父母一起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如打太极和广场舞等。与此同时,子女要定期带老人去体检,当发现父母身体出现健康隐患时及时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在没有陪伴在父母身边时,也要督促老人合理健康的饮食,经常与父母通话,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状态。

4.3 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意识

由社区负责宣传老年人易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关节类等疾病外在表现症状的认知,提高防御意识。加强社区人员对老龄人口家庭的走访,关心老人健康状态,让老年人对于体检和健康意识不再一无所知,并让老年人明白对于定期体检的重要性。社会加强对于健康器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老年人外出做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意识。普及对于绿色蔬菜、瓜果种类和功能的了解,提倡老年人合理饮食。

5 结论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不仅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广西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地区,那么我们一定要正面看待老龄化现象。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加大,这将会导致缺乏劳动力供给和加重国家经济负担,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以及子女的赡养意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针对广西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政府的引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负面问题,这不仅是广西地区老龄人口生活保障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广西1990年人口普查资[M].广西:广西统计出版社,1992.

[2] 刘洪康,吴忠观.人口手册[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3] 易富贤.大国空巢:反思广西计划生育政策[M].广西:广西发展出版社,2013.

[4] 王东京,孙浩,林S.老有所养的福利制度[N].广西青年报,2001.

[5] 姜玉.广西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西北人口,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