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交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交通发展现状

第1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低运量的交通工具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因而采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经过了近50年的建设,其规模及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及对城市内交通需求的剧增效应。

我国早在1980年末,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开始着手规划、建造、改进地铁,随着北京、上海、广州地铁项目的完工。一大批城市也纷纷开始上报建设轨道交通项目,要求国家进行综合审批,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1995年到1998年之间,我国的地铁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由于许多城市要求建设的地铁项目多,不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和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其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针对当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99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60号文件通知,除了上海地铁二号线外,其他所有地铁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各地区重点要做好发展规划和国产化工作,与此同时,国家计委也开始着手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并在1997年底,提出上海明珠线、广州地铁二号线、深圳地铁一号线列为国产化依托项目,并与1998年通过审批,自此,轨道交通项目开始重新启动。

经过一系列的规划、调整,国家于1999年开始陆续批准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2005年,政府在科学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后,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从政策上鼓励相关地区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队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遂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就重点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开来。

二、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主要呈现出一下几个特征:

其一,体现在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施工水平的不断改进,工程造价的日趋合理。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重新审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到现在我国目前已经开通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里程已近500km。在此期间,由于施工水平的不断改进,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建设中采取科学规范的招标制度,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其二,施工中采用了先进技术,多种制式和系统同时存在

经过长期的实践,根据我顾轨道技术发展的趋势及不同的运输需求,我国将形成类型繁多的轨道交通系统来满足城市交通的不同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引进现代通信和网络等先进技术,使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国轨道交通现已拥有了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系统、高架跨座式单轨系统、大运量的地铁系统、中低量的地面轻轨系统及高速磁浮系统等,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其三、国产化政策实施成果显著

在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听取了国家计委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并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全部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高于70%。自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设备的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国家还先后拿出约5亿元国债资金用于加强轨道交通成套和零部件生产的设备,并指定了车辆生产企业。在国产化政策的影响下,一批国外企业已在国内合资设厂,设备采购价格比全进口产品大幅度的降价。

其四、轨道交通的安全问题得到高度的重视

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的安全问题,国家领导层多次作出重要的批示,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各种相关文件,保障起安全建设、安全运营。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法》,重点强调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尘世轨道交通安全评审制度,并督促落实安全责任机制。在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环节上,都要求严格落实国家颁布的强制性标准,从而确保安全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现代化城市的交通系统,应该在满足公众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结合其长远规划目标和近期调整。目前,我国近期应该是做好与城市交通量相适应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逐步改善常规公共服务管理质量,有机地结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拓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同时引进地铁和轻轨等便捷的交通方式,来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编制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在技术进步、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正如81号文件所指出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不顾自身财力,盲目要求建设城轨交通项目的现象。有的未经国家审批,擅自新上城轨交通项目;有的盲目攀比,建设标准偏高,造成投资浪费;有的项目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沉重,运营后亏损严重。”因而,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综合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协调好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要积极鼓励项目人多渠道的筹资。固定的资产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是交通公司筹措自己的坚实保障。项目人应该拥有较强的融资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下,通过发放债券、股票等融资方式是较好的手段。同时,应鼓励广大的投资者积极参与,将所筹到的资金用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通过招标转让地铁站等市政设施发展权,可以将项目的重要工程如车站等设施交由发展商建设;用拍卖站名、地名等方式也可以募集海内外的资金;沿线广告也有不少的收入等。

结束语: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未来的项目建设中,需要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引进,科学操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斌,张小宁.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思考[J].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 2011(02)

第2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性研究

引言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人文荟萃、物产丰富,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交通也随之飞速发展起来。然而高速发展的城市交通在为居民带来通达和便利之际,渐渐开始显现矛盾与问题。城市机动化、现代化和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些矛盾问题日益尖锐突出,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分析现状,研究对策。

1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30多年,南京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愈加频繁,交通需求量逐年增加,交通建设资金连年增长,到2012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达到300亿元,占全年GDP的4.3%,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南京的城市交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

1.1 城市道路建设情况

1985年至2008年间,南京城区道路面积由800万平方米增长到8806万平方米,增长了近10倍。而到2012年底,全市城区道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1060公里,其中包括高速公路550公里,轨道交通85公里,2012年新增道路面积就达到了522万平方米。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建设为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提供了道路资源,但同时也会吸引来更多的交通需求。

1.2 机动车增长及公共交通发展情况

在机动化的大背景下,南京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从1985年的5万辆迅猛增长到2008年的94.2万辆,增长了近20倍。而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117.8万辆,其中私家车为96万辆,近年来私家车发展尤其迅猛,一直保持着20%的年增长率。在公共交通方面也同步发展,2012年全市出租车达到10643辆,公共交通车辆达到9386标台。

1.3 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

由于南京城市空间的拓展,居民出行距离、时间、频率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根据对1986-2009年间居民出行的调查,2009年南京主城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77次/日,日出行总量已近970万人次。居民出行目的仍是以上班、上学为主,但购物、娱乐等弹性出行比例逐年上升,1986年~2009年从15%增长到了25%。在居民出行方式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比例稳步减少,而各种机动车出行比例增长很快,尤其是出租车和私家车出行,1986年仅占0.1%,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10.9%,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南京主城居民出行结构比例表 (单位:%)

年份 步行 自行车 公交 地铁 出租 摩托 单位车 私家车 其它

1986年 33.10 44.10 19.20 0 0.10 0.30 2.50 - 0.70

2001年 26.50 41.00 24.40 0 1.00 2.70 3.10 - 1.30

2003年 24.74 44.1 24.1 0 0.47 2.86 2.52 0.77 1.21

2005年 24.1 41.1 22.6 0 1.32 3.9 3.47 3.02 0.47

2007年 26.32 40.14 19.30 2.16 2.09 1.44 3.66 4.31 0.58

2009年 25.43 37.61 19.11 2.75 6.89 2.58 1.13 4.01 0.49

2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供需矛盾突出,出行效率低

虽然南京的城市道路在过去30多年间迅猛发展,但始终追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道路越建越多,越修越宽,越来越堵”的怪圈正是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具体表现。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拉大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使得更多人选择机动车出行方式。据统计,2012年南京主城区路段机动车高峰小时总交通量同比增长了3. 9%,主干道平均行车延误达68秒/公里,仅为道路通行能力标准E级水平。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城区主干道基本处于超饱和状态,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

2.2 路网结构不合理,主城与新区间通道不足

南京城区主干路系统在近年的建设中已基本形成,但与之配套的次干路和快速路等支路路网系统并未完善。这就造成交通量过于集中在主干道,缺乏分流道路或是平行干道,部分主城区路段长时间处于拥塞状态的状况。

目前南京中心城区的规模已经基本成型,其发展格局已经受到了限制。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周边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河西、江宁、江浦、仙林等多个新区,但由于主城与新区间通道建设较为滞后,且数量不足,既影响了主城与新区之间的沟通,也制约了新区的发展。

2.3 静态交通发展滞后

静态交通是由乘客上下车、装卸货物的短暂停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中的停车,以及车辆在停车场的长时间停车所组成的总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对于城市静态交通规划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南京目前现存的低层建筑几乎都没有配建相应的停车设施,而高层建筑的停车设施配建率也不到40%,公共停车场更是严重缺乏。按照国际经验,城市汽车停车位应该是汽车保有量的1.2~1.3倍,而南京城区的停车位供需比约为1:3,缺口达到了70%。

2008年以来,南京交管部门在支路街巷增设了路内停车泊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但南京老城区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很低,短期内无法改善,“停车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市民出行,静态交通滞后也已经成为制约南京交通发展的瓶颈。

2.4 交通规划前瞻性不足,交通管理和调控手段薄弱

过去许多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较为盲目和短视,仅考虑了技术层面,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致大量新建几年的道路、高架立交等又因规划重建或改造,而且长期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又需占用了大量道路资源,越发加剧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此外,由交通与公安部门共同执行交通管理的体制也很难形成有效的交通行政管理体系,且管理和调控的手段薄弱让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更为低下。比如在高峰时期大量的人流车流、机非混行所带来的混乱,仍无法离开大批交协警的现场指挥。

2.5 交通污染日趋严重

汽车数量的剧增,交通建设项目的大量开工,导致交通污染日益严重。据环保部门统计,南京市区汽车尾气污染以每年10%的幅度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交通噪音、建设工程的扬尘也持续危害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 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性研究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和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交通是人、车、道路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体系,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和可持续性发展,这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城市交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统一;交通规划(包括静态交通规划)的前瞻性;城市交通建设和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之间的平衡等等。对于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协调好历史文物保护和旧城区道路改造的关系,是确保城市交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也是建立安全、便捷、公平和环保的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

3.2 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和控制交通需求

重视路网建设可以实现道路资源的公平分配,全面发展主干道网以及辅助的支线和市区道路网,提高路网密度,形成完备的、多功能的科学道路布局。还要改变只重视汽车交通发展的错误观点,优化配置公共交通、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资源,着重于创造公平合理的道路交通体系。

扩大交通供给必然能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这又导致交通供给会无法满足新的交通需求,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通过政策法规来改善汽车生产、规范消费意愿,采取限制大排量的高级车,鼓励购买经济型轿车,奖励节能环保汽车的开发生产等控制手段,使得私家车出行尽量向公共交通方面转换。

3.3 城市交通的建设和管理两方面都要重视

在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强化交通管理,提高运输效率,使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比如优化十字路口信号灯设置,可以提高道路网交通容量;适当设定单向通行,有利于调节交通移动速度;另外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和营运水平。

3.4 确保公共交通体系优先发展

近几年来,南京市政府加大了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和公交企业的补助,合理配置公交车站和附属设施,加速城市交通枢纽和换乘站点的建设,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公共交通变得更为高效、方便、准时、舒适,也使得南京市民逐渐接受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这不仅确立了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也明确将公共交通优先的政策作为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战略长期坚持。

4 总结

道路交通是城市的脉搏,完善的交通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遵循大中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以南京自身的城市特点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才能加快南京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才能创造一个美丽、幸福、和谐的古都南京。

参考文献:

[1]陈铭,梁婷.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山西建筑,2008(9).

[2]杨涛.城市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现代城市研究,2003(1).

[3]仇保兴.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展望.城市交通,2007(9).

[4]甄秀坤.关于南京城市交通建设的思考.江苏交通,2003(2).

第3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下铁道;单轨交通

中图分类号: U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确保我国城市交通具有安全、快捷、舒适和环保等优势。如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已经从建设的重要性逐渐转变为技术和管理等领域,城市轨道工程建设已经跨入网络化、区域化与多样化的新型阶段。目前,我国有约三十多个城市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时期。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和管理。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与形式

1.1地下铁道

地铁是地下铁道的简称,地铁的主要特点是在市内地下通行,一般不会占用地表和地上空间,运营干扰较小,同时输送能力强,每小时运量达三万到六万人,但是地铁的造价比较昂贵。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伦敦在世界上开通了全长6千米的地铁。到二十世纪其实年代以来,我国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条地下铁道,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开始投入试运阶段,也意味着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准备竣工。如今,北京地下铁道全程长达42.5 km,共有30个运营车站,日平均客运量约130万人,而且,北京地铁的满载率和单车运行均居世界第一。

1.2单轨交通

以橡胶轮胎为主的车辆在单根轨道上行驶的交通方式叫做单轨交通。根据支撑方式的区别可分为跨座式单轨交通和悬吊式单轨交通两种形式。单轨交通具有运行安全,运行速度快捷,在陡坡上以及小半径曲线上容易行驶,并且公害较小,建设费用不高,建设工期短等特点。其缺点是当单轨交通经过城市中心以及住宅小区的时候,乘客心理难免会有点害怕;并且单轨交通不能与其他交通设施进行换乘;当单轨交通与其他高架交通设施交叉时,需要设立高架结构,需要避难时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展起来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地铁和一些新型交通体系,具有技术先进、建设造价低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建。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地铁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目前我国有10个城市的20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完全建成并投入运营阶段,总里程长达500余千米。当前我国还有近20多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面貌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迅速壮大,同时对旧城区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但是对于旧城市有各种结构密集的建筑物、市政道路繁多,干扰较大,因此其改建难度也相当大。地铁建设一般都是在地下运行,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在改造旧城市的过程中选择了地下铁道。但地下铁道建设造价十分昂贵,而且建设资金基本上是由地方财政支配,所以我国目前的地下铁道建设均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建设。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都有地铁。

为了解决城市轨道建设的费用问题,在地下铁道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多渠道融资,而且在技术上要顾全大局。面对不同经济区域、以及不同区段采取相应的轨道建设途径,也减缓了财政上的压力。在北京市,建筑物密度较大的旧城市地区以地下铁道的方式运行,在市郊以及市郊连接的区段,采取城市轻轨或者高架铁道的方式来建设地下铁道。如今,上海已经建成了地铁一号线以及地铁二号线。国内地铁国产化水平最高的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沿主城区中轴线建设,是平均造价最低的工程项目。该地铁线路全长20.1千米,每日客流量约为47.3万人,占南京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1/5。

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趋势

3.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系统化

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项目立项审批政策,从政策上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程序。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有利于交通发展的整合和综合利用,而且还可以充分挖掘城市轨道建设在城市国道中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地下与地上统一的城市规划交通发展模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地面公交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关换乘的一系列问题,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乘客的旅行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上进行综合规划与设计,应该仔细考虑地上与地下、高速与低速、长途与短途旅车等一系列交通方式的换乘。在我国,乘客换乘不方便是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和设计方案。

3.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区域延伸化

城市轨道交通在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是站与站之间的间距相对很大,主要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多样化的线路敷设方式,其系统技术与设备标准相对较低。如今,我国国内的许多城市在建设中心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的时候,主要开展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还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系统,是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管目前是否有地下铁道,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时期,都必须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并入规划当中来,统筹安排当前我国的雄厚实力,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实施;与此同时,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相互联系起来,使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城市交通体系科学化、完善化,使其能够更好的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快速建立起信息化的城市轨道建设管理体系以及智能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来,也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成一种安全、可靠、便捷、节能以及低维护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方式。

参考文献

[l] 马俊达,梁伟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发展的理性思考[J].地铁与经济,2005

[2] 施仲衡,冯爱军。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4

[3] 丁仕昭.投资建设项目组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第4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现状;发展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特别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特别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Www.133229.COm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管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2.1 地下铁道

地下铁道,简称地铁,是线路的大部分建筑物在地下,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手段的城市高速铁道的总称,其特别适合于城市内市区及老城区建设。其特点是在市内地下通行,不占用地表及地上空间,运营干扰小,输送能力大,每小时运量达30000~60000人,但造价比较昂贵。1863年,世界上最初的地铁在伦敦开通,全长6km。1969年10月,我国在北京建成了第一条地铁,即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地下铁道。目前,北京地下铁道的运营里程全长41.6km,有30个运营车站,日平均客运量达125万人,同时,北京地铁的满载率和单车运行均居世界第一。

2.2 现代有轨电车

现代有轨电车是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轨道交通系统。它以客运为主,它是在旧式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客运系统,输送能力为每小时10000~30000人,属于中运量城市交通客运系统,具有高速、高加速性能,噪音小,低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特点,省功、节能,可以无人驾驶,同时建设费用比较便宜,运营费用也较小。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现代有轨电车的国家之一。在法国的南特市,城市人口约45万,1984年建成一条自东向西穿过市区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线路全长10.6km,平均运行速度可达24km/h,目前年客运量已接近2千万人次。在我国上海,也采用现代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即轻轨明珠线,1998年投入运营。目前,在世界上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320个国家当中,拥有有轨电车(包括现代有轨电车和旧式有轨电车)的达84%。

2.3 单轨交通

单轨交通是指以橡胶轮胎为主的车辆在一根轨道上运行的交通方式。按支撑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跨座式和悬吊式两种。单轨交通具有以下特点:运行安全,运行速度快,容易在陡坡上、小半径曲线上行驶,公害小,支撑少,建设费用低,建设工期短的特点。但单轨交通通过城市景观区、市中心、住宅区的时候,乘客总有点担心;和其他交通设施不能换乘;和其他高架交通设施交叉时,要建成更高的高架结构;道岔装置结构复杂,运转时间也较长;车辆出现故障等紧急情况,需要避难时间。

小型地铁和新交通系统,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展起来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建设造价低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建。

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目前,我国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目前,北京地下铁道总长41.6km,天津有地铁7.4km,香港有地铁43.2km,上海地铁总长48.81km,拥有轻轨22.0km。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有:南京、深圳;正在规划或准备上马建设地铁的城市有:武汉、成都、西安、长春、沈阳、大连、杭州等城市。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城市面貌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市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对旧城区改造也在向纵深发展。但是旧城区一般既有各种建筑物、结构物密集,市政道路多,干扰大,改建难度十分大。由于地铁建设基本上是在地下进行,在城市的改建过程中优势比较明显,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在旧城改造规划中选择了地下铁道。但地铁建设造价昂贵,而且建设资金基本上是有地方财政承担,所以我国目前的地铁建设大部分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都拥有地铁。

为了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在地铁建设中,不但采取多渠道融资,而且在技术上采取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轨道方式,也减轻了财政上的负担。在上海市,对旧城区建筑物密集地段,以地下铁道的方式通过,而在市郊或市郊连接部,以高架铁道或建成城市轻轨的形式。目前,上海建成了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线路总长48.81km,建成轻轨22km,轻轨的建设造价约为地铁的1/5。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是国内地铁国产化水平最高,平均造价最低的工程项目。该地铁沿主城区中轴线建设,线路全长16.9km,其中地下线长10.4km,地面高架线长6.50km。地铁沿线共设车站13座,有8座是地下车站,5座为地面车站,初期客流量为每日47.3万人次,预计约占南京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17%。

重庆是我国有名的山城,市内地形起伏大,破陡路险,建筑空间紧张,自然纵坡较大,按照轨道交通的特点,该市优先选择了高架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为轻轨交通系统。该线路东起重庆市的商业中心较场口,西至大渡口区钢铁基地新山村,分一、二期建设,全线长17.54km,建成后高峰小时客运能力达3万人次左右,初期年客运量1.5亿人次,远期年客运量3亿人次。规划中的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包括4条地铁线路和3条轻轨线路,全长206.5km。广州地铁一号线,全长18.48km,西南起芳村区的西朗,东至天河区的广州火车东站。

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经过对国外技术引进吸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择上,就其形式而言,日益多样化,设备的来源也日益国产化。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为多方位、多形式、多方案的比选提供了可能。因此,对于一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趋势、经济形式、城市人口分布状况、人员流向和流量,在客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合于本城市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只有这样,所选择的系统才能更好的为本城市的发展服务。经过对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现状的分析,在今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合理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交通的关系

地下铁道虽然有运量大、干扰小、快捷、方便、安全的特点,但它也只是城市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一定要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相协调。如在超大城市,建立环型加十字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在省会城市建立环型、十字型、一字型的城市轨道系统骨架,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大运量、高速的特点,满足人们出行需要,特别是城市上下班时间客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做到及时疏散的目的。而在城市轨道线路的中间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市政道路优势,完成近距离客流运输的需要。

4.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应按不同地带采用不同的形式

在同一座城市,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人口密度不一样,工、农业布局不一样,建筑规模不一样,按目前的行政区划,一座城市有市区与郊区之分,同时,由于不同形式的轨道系统,造价也不一样,为了减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财政上的负担,在市内建筑物密集地带,如街坊、商业区、工业区、商务区等地带,以地下铁道的方式通行,虽然地铁建设费用较高,但对既有建筑物、市政道路的影响较小,拆迁量小,不单独占用土地,所以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优势很明显;同时,在运营阶段,与其他交通设施互不干扰;无噪音,无污染,这在城市公害被广泛重视的今天,显得更有意义。在市郊或市郊结合部,一般建筑物较少,人口密度低,土地大部分是农田,建设空间大,在这种地段,以轻轨或高架线路通行,在经济上比较合理。同时,市郊区域,也是每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地带,轻轨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度假的需要。

4.3 轨道交通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是城市轨道系统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保证

我国地铁建设的费用,大部分靠地方财政提供支持,而地铁费用组成中,设备费用占很大的比例。在我国,除北京地铁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外,其他城市的地铁建设,大部分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如上海地铁一号线主要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广州地铁一号线主要设备从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引进的;重庆轻轨线主要设备从日本引进的;由于设备大量依赖于进口,造成了建设、维修、运营成本昂贵。所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上都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更大范围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对引进技术的学习、消化、研究、创新,我国在轨道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上有了突破,如行车速度为200km/h的子弹头机车已研制成功等,在上海明珠线、广州地铁二号线、南京地铁及深圳地铁等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准备达到60%~80%,使地铁每公里的造价由原来的8亿元人民币降低到4亿5千万人民币,轻轨每公里的造价仅为2亿5千万元左右,地铁车辆费用从进口的190万美元降到40万美元,随着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大大的降低了地铁建设造价,同时,在我国其他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为期不远,这样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我国更广范围的发展。

第5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交通土建工程施工;工程质量;监理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交通道路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不仅是衡量城市经济建设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承担城市生活命脉的作用。因此,交通道路建设和应用正逐渐成为提高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核心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不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交通建设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因此,交通土建工程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对交通公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交通道路与桥梁建设中提升与保障交通土建的工程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交通土建工程施工的现状

(一)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人员安全生产与责任意识淡薄。土建部分是交通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所涉及的各种资源规模庞大,因巨大的工作量和繁杂的工序,就会出现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监管方面存在不相对应的局面。一方面是基数庞大的施工人员,一方面是人数较少的监管人员,这样就造成了监管人员不可能对每个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实行一对一的质量管理。因此会产生施工人员不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的施工、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机器、建筑材料堆放不合理现象的发生。这些施工现象会给土建施工和候选工程带来工程质量隐患和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隐患,责任和安全意识往往会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应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和规范生产的岗前培训,将责任和安全施工意识落实到个人,加强正规操作意识,对可能出现的生产事故进行预判性宣传,并做好应急措施,让交通土建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顺利开展。2.物料品质得不到保证。建筑材料是土建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只有做好材料的保存才能在使用过程中不给土建施工制造麻烦。土建施工中,各种建筑材料消耗巨大,这给施工现场的监管人员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监管人员不可能对所有使用材料都能做到及时准确的监管,仅仅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依靠工作经验对材料进行质量检测。但缺少科学检测方式的目测会留下安全施工隐患和质量隐患,并且材料从运输到保管入库再到出库使用,现场监管人员都无法做到科学化管理,也对现场施工质量带来不可控的因素。3.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理效果不尽人意。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企业众多,而监督管理行业相对薄弱,有些监管机构还存在着监管环节不够紧密的问题。现有的监管市场因人少物多,还出现了一人监管数目不等项目的现象,因此导致了交通土建工程中质量监管不到位现象的发生。因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监管人员力量薄弱而带来的监管力度不到位,还引发了不具备监管资质人员或者还没有取得监管相关证件的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管的现象。这些存在的施工监管现状对我国监管领域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切实问题,虽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但培训的形式如果不能同实际要求相对应,那么纸上谈兵式的监管还会给交通土建施工带来不安全因素。

(二)路基路面存在的问题

1.路面不平整。路面土建施工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就是路面不平整,在不同区间出现路面沉降现象。这种工程质量问题是由于在施工前,施工单位没有仔细对施工标段进行地质勘验和测量,将不用软硬程度的路段都进行一个硬度模式的施工处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大型车辆负重载荷的碾压,使得施工路面出现沉降以及断裂等质量问题。在施工中,排水系统、混凝土等也会因不合理设计和标号问题引发路面沉降断裂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所修工程在不到维修年限时出现各种质量问题。这种现象是施工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没有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反馈而引发的人为责任,相关监管人员也没有履行监管责任。因此,端正工作态度、提升业务素质是避免此类问题出现的关键因素。2.路基缺陷。路基是道路的基础,不仅关乎工程质量,还关乎着来往人员和车辆的安全。如果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路面突然断裂或沉降,高速行驶的车辆就会出现交通事故,严重威胁司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路基施工监管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监管人员要提升安全意识。在实际施工中,路基施工所用材料达不到设计要求,一是物料配比,二是压实程度。某些施工单位为了抢工期,甚至会将没有经过检测的填料和混凝土直接用于施工中,这样的工程保证不了质量,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如果使用的压实机械不符合工程施工标准,也会给路基带来安全隐患,土质和排水等设计也会因各种力的作用而对路基产生影响。

(三)绿化施工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引进树种,导致生态问题。绿化施工中,施工人员没有认真对所施工标段土质以及树种进行配合检验,在追求工程进度和绿化效果中,将一些不适宜栽种在标段内的树种栽种于标段内,短期内绿化效果很明显,但却因树种与栽种环境的不吻合,使得栽种环境遭到破坏,侵占了原有树种的栖息地,挤掉了原有植被的生存环境,间接破坏了原有地貌和植被资源。2.过度追求绿化,影响公路正常功能。过度绿化让大量的植被侵占了公路,缩小了公路的通行功能。那些种植在人行道或紧挨人行道的植被减少了车辆通过产生的噪音,保证了绿化效果和公路周边环境,但由于通行功能被缩减,道路变得比设计预期狭窄,行人以及车辆通行时就会占据主车道位置,产生安全隐患。如果种植的灌木树丛比较高大,又会阻碍驾驶员的视域,尤其是环岛或者转弯处,相对增加了过往车辆事故的发生概率。盲目追求绿化效果和面积,影响公路的主功能,这种施工得不偿失。3.相关人员未能协调好架空线路、地下管网与绿化工作的关系。公路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架空线路和地下已有管网发生接触。在开挖地基或者栽种高大的绿化作物时,会对架空线路以及地下管网产生破坏性损伤,不仅会对人民生活带来影响,还会对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还会因施工中为躲避地下管网而产生的基坑深度和宽度不够,给所栽植被带来根系不能拓展立稳的后果,从而产生倒伏、破损路面的现象。因此,在施工前要联系相关单位和部门,对涉及的架空线路或者地下管网进行施工预研预判,尽可能按照施工设计标准进行规范化施工,避免出现人员、工程事故。

三、土建工程施工改进举措

(一)现场管理

1.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加强安全管理。因此,施工单位要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将规范性生产和安全意识生产贯穿施工过程的始终,让每个参与施工的人员都有质量责任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都能对工程性质和特征、机械操作使用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操作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有深刻了解和理解,并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交通土建施工语境中,安全生产意识应深入施工人员的内心,在有关技术配合下,结合所操作技术的规范化执行标准,提升整体施工队伍的人员素质,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土建工程有序合理的开展和进行。在监管人员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开展互相监督、自我监督提醒等是必要的管理手段。施工单位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到监管、技术操作人员身上,就能够带动所有参与作业人员的安全、质量责任意识。因此,要让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签署安全、质量保证书,力所能及地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指数,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2.加强对施工现场材料的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各行各业。在交通土建施工中,也可以看到信息化等技术参与的施工管理,但应用率并不高。施工单位要与时俱进,将信息化管理落实到各个部门,尤其是采购人员要进行网络应用培训。让从业人员对地区性材料差价做到日日更新,并根据材料差价进行材料采买,还可开展招标式采购,降低工程成本。材料的采买、运输以及入库环节可以在现场监管人员的监测下,对所采买材料进行参数和检测报告等对比核查。还可利用互联网优势,在线搜索使用材料制造厂家的生产资质以及材料出厂时间和技术指标等项目。在查阅到相关资料后,还应进行材料抽检等工作,按照一定比例对所采购材料进行最后的验收。采购人员以及现场监管人员利用网络优势进行的材料采买以及验收过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材料质量、控制规模,将那些不确定的、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因素排除在施工之前,从而实现优化施工环节,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工程所使用材料的可靠性。3.提高交通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施工管理体系。现场管理人员对于工程进度以及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也影响着工程造价和施工成本。因此,要对现场监管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和本工种范围内的业务培训。施工单位要开展定期定向学习和不定期学习,还要给现场管理团队输送新鲜血液,公开招聘具有专业素质的现场管理人员,为严把质量关进行保障。现场管理人员能够看懂施工图纸,认真执行施工规范,代表着土建工程的质量,代表着施工单位的业务形象。因此,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助于提高交通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避免随意性施工的出现。施工单位要能够严格遵守国家制定颁发的施工规范和行业标准,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现代化管理体系,保障所承接工程能够保质保量进行。

(二)路基路面的处理策略

1.施工前期的准备。在开始土建施工前,要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对土质以及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等,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和推演,充分认识施工过程要面临的各种复杂情况,并根据所采集的相关数据制定出施工规范和施工方案。不同工序和工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施工所用材料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尤其是路基填充时,填充物必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监管,砂性和粘性土要能够通过各种检测试验,以此决定填充物的来源和提炼方式、方法。目前我国交通土建路基施工所用机械已经具备现代化水平,平地机、装载机和压路机等要选择适合施工标段土质的型号,这样才能保障工程具备科学化的施工条件,才能确保施工能够有序、合理进行。工程进行中,要采用人力、机械配合作业的方式,及时清理路面杂物、植被等有碍施工质量的物质。2.路基的填土及压实操作。实际施工中,会遇到施工现场环境因标段不同而出现的地质状态不同,会影响到路基压实工序的完成。天气原因也会导致某些客观现实的发生,如潮湿度会对路基填充物的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压实路基要根据天气以及地质状态,再根据路面宽度等因素,选用相应轮距的压实机械进行施工,并根据现场情况,控制压实次数和拓展压实范围。路面整形后,要控制好混合物的含水量,在不同含水量的混合物压实上,采用不同吨位的压实机械,还要根据路面具体状态,严格遵守压实次序,或者从两边向中间碾压,或者从中间向两边碾压,压实次数不能少于六次。路面对接缝隙处要及时掉头压实,并可以选择搭接的方式处理横向和纵向缝隙。3.路面施工阶段。不同的施工现场会有不同的地质和环境资源,施工方在施工前应先进行施工环境勘测,掌握相关地质、环境数据,结合施工方案和标准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勘测前要深入了解施工所使用材料、线管技术和设备,在勘测中予以界定适用范围。施工中,要预防交通事故和施工安全隐患的发生,杜绝生产事故的出现。4.路面排水施工。路面施工涉及路面排水系统,如果排水系统不适合路面使用状态,就会缩短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路面排水系统在路面建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更是路面养护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路面排水系统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方式。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在道路上安装相应的附属设备作为路面保障。与此同时,道路两侧还应具备排水沟渠,保证路面积水顺利排出。5.路基基底处理。每条道路都离不开路基,路基基底是道路能够保障质量的基础。如果路基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没有采用设计材料进行施工,就会极大缩短道路使用寿命。因此,必须严格遵守路基施工规范,将填充物压实,对填充物空隙和裂缝进行冲击碾压、夯实,必须要尊重科学和科学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道路的使用寿命。

(三)绿化措施

1.选择合理的植物。道路绿化要选择适合道路周边环境的植被。首先,要使植被能够适应道路周边的环境和地质,最好采用周边已有的植被品种。其次,施工人员要在不同的道路标段开展绿化前的试验工作,避免植被的相互侵袭,影响绿化功能。最后,要让绿化工程发挥防风固沙的效果,还能够在隔音功能中添加美化环境的效果。因此,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要尽可能多选择几种绿化植被品种,在预防病虫害和人为因素伤害后起到绿化作用,减少重复绿化而带来的经济损失。2.加大养护管理工作的力度。道路施工结束后,接续工作就是道路的养护。要建立和完善道路养护制度和工作规范,对从事道路养护的员工进行职前培训,强化工作责任意识,落实养护、绿化工作到每个员工。细化养护质量准则,加强养护工作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养护测试,提升工作效率。在新材料不断出现的时代,要有意识进行材料更新工程,将科技产品和创新产品引入到养护工作中。根据所养护路段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道路养护,不断深化道路施工现代化技术和能力,降低因频繁养护而增加的工程成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加强对技术、质量、人才等方面的管理,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不断寻找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及时改正,从而在促进国家交通土建工程建设中不断创新,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张鑫洋.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7):64-65.

[2]谭春腾.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4):27+29.

[3]李春丽.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226.

第6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交通运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但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当前的交通运输状况就滞后于经济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制约性。对此,本文将根据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存在的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对策。

 

1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1.1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交通运输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是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存在着运网规模不够强大和运输设备、交通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我国的交通运输量密度和交通运输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给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但乐观的是存在矛盾的同时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的。

 

1.2缺乏资金投入

 

交通运输压力大,就意味着要兴建更多的道路,然而资金不足是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经济活动市场竞争激烈,从而导致建设材料等物资价格大幅上涨,人力资源紧缺,同时费用也逐年增加。受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交通运输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对有限。其次,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各地交通运输资金投入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各个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状况参差不齐。虽然我国交通部门对交通运输建设已经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1.3交通运输网设计不合理

 

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交通运输网设计不合理。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企业的生产需求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和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息息相关。但是从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网络来看,很多一线、二线城市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情况,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的速度,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限制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

 

1.4交通运输缺乏个性化服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 对交通运输工具及交通运输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受到资金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不高,导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剧了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服务同质化的趋势,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1.5安全保障不足,管理体制落后

 

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的隐患。受到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铁路、公路交通事故频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服务的信心, 从而影响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然而事故的责任并非全部来自当事人,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交通运输管理的松懈。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以,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经济能够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必须加快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

 

1.6城市运网结构与规模不合理

 

运网规模的增长态势不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增长,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相应的人们对交通运输工具要求的数量就会增加。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运网规模增长的速度慢,交通工具数量增加了就会造成道路拥挤,甚至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衔接不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和交通管理技术落后,以及运输设备落后等是当前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城市道路的堵车情况十分的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业的运输效率,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策略

 

2.1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

 

要想有效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切实实现合理的统筹规划,联合建设以及分层管理的发展方针。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并通过科学政策的指引,完善机制的管理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化来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2.2加大交通运输的投资力度

 

交通运输建设及管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资金始终是制约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政府需要重视交通运输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广泛吸收社会投资和国外投资,扩大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交通运输进行投资的对象除了国家投资和地方筹资外,应该多通过筹资的方式吸收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国外投资资金等。并通过各种交通费用等的征收,来进一步实现对交通运输的管理和维护,将资金实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可以有效的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摸索像有偿使用以及多种筹资等方式来发展交通运输。

 

2.3控制行业成本

 

资金是限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交通运输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本控制是关键。首先,需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 各个相关行业也必须投入到成本控制当中。所以,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财务管理和联动机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就是成本控制中心,通过对建设资金的分配、预算、效益等进行评价,全面实施成本管理,最终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发展。

 

2.4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

 

交通运输经济同样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希望享受到同消费价格相等的服务。所以,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要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服务的水准还要掌握好适度原则,因为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大规模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条件。

 

2.5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在完善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上,需要优化交通运输的结构,使交通运输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应用在交通运输的各个方面上。首先,需要进行交通运输政策的制定,实现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宏观调控作用。其次,需要计划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并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规划以及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生产来实现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作用。再次,是进行交通运输市场的培养和发展,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健全来规范化交通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市场能够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起到促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

 

3我国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展望

 

交通运输产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扩大市场经济的同时需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为此对于交通运输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向城市转移,加上旅游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量在不断的上涨,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上面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还是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土地面积十分的广阔,但是资源分布的十分不均匀,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硬性要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

 

4结语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未来的公路交通经济发展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地区发展的特色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利用有限资源,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运输方式,提高公路运输管理效率,从而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管理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4-0218-01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能缺少科学的管理技术,智能化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引进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是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途径。以往的交通管理部门重视道路硬件设施,不重视科学智能化系统,重视城市道理交通建设,不重视资源的使用,导致交通智能的管理系统不能物尽其用,浪费了很多交通信息资源,对于这些交通系统上的问题,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就是把涵盖多个学科理论技术融合到一起,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精准的数据通讯传输,电子监控技术,传感装置设备等,将实时精准的交通信息传送给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合理运用,解决道路拥挤的路面交通压力,智能交通系统的组建,将有效解决路面交通拥挤压力,减少道路交通堵塞的隐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也对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有所成效。

2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显见的成效

2.1 交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智能交通系统对数据整合,把部分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可共享的资源,利用顶尖的科学技术信息,通讯技术,资源的共享可以实时把路面交通信息传送给每个交通参与者,可以使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家就能享受的到路面最新的交通信息资源,以最新的交通信息作为参考,减少路面拥堵,尽量使每个交通参与者,达到畅通出行,安全出行。

2.2 交通管理部门智能化管理

ITS及时准确的向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路面交通信息,使交通管理者结合路面状况,作出有效的应对对策,对于突发的交通状况,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对于交通管理部门调动警力,出警速度提高,对于拥挤路段的布警,都能从最大限度的发挥交通管理部门对于实时交通的监控管理,和紧急突发状况解决的处理效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系统间协调与实时的控制的功能。

2.3 紧急救援系统

当路面发生紧急的道路突发状况,事故车辆与人员需要帮助的时候,智能交通系统当中的紧急救援系统就会对事故做出第一时间处理。发出求救信息有利及时救助伤员,对于路面疏导控制,事故车辆的救援,救援车辆优先形式等。

3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与现状

自上世纪中期,智能交通系统的初步形成,不过人们对于智能交通没有充分的了解,当时智能交通系统也不够完善,对于一些设备的使用率低,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交通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管理系统步入智能化,道路监控和路口监控等路面监控及感应设备,综合我国的实际交通情况,有效的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在我国部分重点城市进行试点,在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被全国多数城市采纳,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部单单的城市交通系统,在高速公路沿线也建立了通信和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和IC卡收费系统,甚至部分高速公路甚至已经实现了不停车,自动收费的便民项目,这些都是我国在ITS系统研究方面所获得的进步的表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经济进程的同时,也有因为部分原因涉及到的问题。

3.1 智能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智能交通系统已经组建开发多年,但是很多方面的预期目标尚未达到效果,例如当下使用的双向交通信息传递系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虽然已经在技术上已经初步成熟,这就违背了对于设计者初想以提供实时路况,提供最短路程,最畅通的路况信息,对车辆进行导航,操控电子信息,智能规划行车者路程,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对于路面车辆疏导的想法。由于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此阻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3.2 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向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两个方向入手,第一点就加强交通理论的研究,对于实际应用时的动态路径的选择,避免行驶拥挤路线,第二点是强化路面建设和路面基础设施的同时,实时对信息更新,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路网信息及时的路面车流信息,比如在临时修建道路的时候,及时提醒此道路使用者,及时更改行车路线。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首要工作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理论研究部分,利用科学先进的技术,逐渐对于智能运输系统相关理论,可以更好的组建,交通系统电子基础设施网络,避免投入更高的高资金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4 对于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展望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不断完善,在当今科技决定发展的时代,科技技术的完善不仅促进城市的前进,也是国家的进步的必备因素,在国际的大舞台之下,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开发与使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对于国家信息智能化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贡献,借鉴智能信息技术的开发,逐渐会被更多的领域所利用,因此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普及,对于以后的市场需求也是庞大的,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应响。

5 结语

多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已经普及,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是现代化交通系统的趋势,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交通问题也是日益明显,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解决了交通系统上,道路拥挤,不能绿色畅通的行驶等交通方面问题,增强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与了解,是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必备条件,智能交通系统不仅仅是理论上,技术上的突破创新,还是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研究[M].广东公安科技,2006.01.

[2]陆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C].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01).

第8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一、现代交通运输的概念

通过对即有运输方式流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新的内涵,使交通在服务效率、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运输理论的成熟和应用环境的逐渐具备对其整体经营组织和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按照综合运输要求发展交通运输;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对运输组织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即各种运输方式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必须在运输基础设施布局、企业经营组织管理、企业经营动作关系等各个方面,做出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改变和调整。

二、交通运输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基础日益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的加快对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间的交通运输状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交通运输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流通形式,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高速发展的先导工程。

目前,中国的经济进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材料、动力和能源及信息控制技术的进步,将会演变到智能或者叫后现代交通发展阶段,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交通与古典交通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它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包括速度、方便的程度、舒适的程度。从这用意义上讲,交通已经于社会融为一体。

四、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量也快速提高,根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世界第二位,电气化铁路里程数同样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到了7735公里,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建规模超过了一万公里。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速度最快,技术系统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强,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14年,我国铁路客运量脚2012年增长了38.79%。全国高速公路网仍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路建设也在逐渐加快。截止到2012年,我国高速公里里程达9.6万公里,较2005年增加了4.1万公里,增长了134%,平均年增长率为19%。交通运输设施基础基本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五、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较低的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水平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

(三)各种运输方式分工不尽合理,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利于优势的发挥。交通运输业承担着过多的社会责任,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壮大。政企不分,阻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六、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交通现代化步伐,从被动适应逐步转向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促进作用。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当代运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它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的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地发展运输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修订和完善适应运输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运输行业准入标准, 并严格进行经营资质条件的审查,把好市场准入关,确保经营者的素质和条件;

(二)要通过培训和教育,增强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

第9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规划,绿色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集约的土地使用形式。城市虽然之占用了地球表面很小的面积,但是,却高度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传播和扩散的中心。城市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如果把家庭―城市和社会的基本细胞,作为一个简单的系统,那么,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很多来自自然界的,更有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城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干预最强烈的地方,它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因此,城市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城市是巨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集聚之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它又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并非无能为力,人类对于城市发展过程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城市规划。探索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妥善运用城市规划等调控手段,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

而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大城市规划关注的焦点,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大城市总是面临种种不同的交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机动车总量的增长,大中城市的交通拥挤矛盾也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即将到来的私人小汽车的发展浪潮,城市交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货、车、路和环境组成的相当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采用综合的对策,即通过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综合交通规划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城市交通、交通规划现状

中国的城市交通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不可忽视的迅猛发展,但拥堵还是不可忽视的现状,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过度集中。在改革之后,我国各个大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不小的发展,尤其是在面对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威胁形式下,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为保证经济平稳,特别加大了对锅里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交通运输也是主要对象之一。但是过于密集投资和建设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过度集中的开发建设会使城市中建设工地数量陡增,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的同时,大量的粉尘严重破坏着城市居民的居住坏境。另一方面,由于决策匆忙,这些工程要求尽快完成,在总体规划和试工进度上就显得十分不成熟,工期短而且不能保证资金到位,这对进度和质量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私家车出行迅速增长。自21世纪开始,国际汽车市场全面开放,汽车价格也一降再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私人购车,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迅速增长,造成城市交通严重拥挤。

三是城市人口剧增。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加强内涵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外扩张延伸。发展的城市开始要求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舒适的工作场所、幽静的居住坏境、宽敞的生活休闲布局等城市功能。城市基本要素和城市交通之间应形成合理的协调关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剧增,各种矛盾也明显和计划,首当其冲的就是城市交通问题,这种问题甚至形成了“超级城市病”,体现在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生态坏境日益恶化,城市居民幸福感下挫等方面,而交通堵塞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四是坏境和交通事故频繁。汽车数量增加导致了能源问题和坏境问题,公民出行便利和国家能源紧张之间的矛盾在不停的激化。更为负面的是,汽车除了要燃烧大量的汽油外,汽车尾气中的硫化物和碳氢氧化物等成分会导致酸雨和气候变暖等难以挽救的生态污染。同时,噪声和震动会对城市居民造成严重的困扰。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部分交通参与者的素质问题更加令人担忧,比如闯红灯、追尾、飙车、酒驾等交通肇事屡见不鲜,这些无疑给城市交通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城市交通规划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行业。我国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重视交通规划工作,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时代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些情况的频繁出现严重困扰着我国的各大城市和地区,在这种形式下,交通规划越来越被我国政府部门重视,城市交通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城市交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城市交通运行环境必须与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信息时代的城市需要一个高效、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有助于城市交通使用者获得充分的交通信息,并作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信息智能系统还能调节城市交通流向,均衡交通分布,从而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

2. 绿色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

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伴随着交通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少危害,如交通事故的增加,交通拥挤造成的大量时间延误,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汽车废气和噪声等。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全球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交通污染危及我国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故我们研究交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必然要求。严酷的事实告诉人们,发展绿色交通势在必行。我们要在发展交通的同时注意环保问题,而不应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否则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绿色交通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将绿色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之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使用和轨道交通系统两者协调发展。这种理念是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绿色交通体系就是高效、低碳、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其目标是推动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高效、低碳、以人为本的特征,公共交通主导、多模式均衡发展的

“4E”型绿色交通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交通与资源的和谐:节地、低能耗;②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低污染、低碳排放;③交通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为本、安全、舒适;④交通与经济的和谐:高效、便捷。

2.1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城市交通规划首先应当从城市布局方面来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问题,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要重视交通模式和土地使用模式的相互配合。在城市规划中以步行、公共交通为导向,在改造城市不合理结构布局的同时划分步行专用通道和公交专用线,预留轨道线,合理设置公交换乘枢纽,为城市步行、公交的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2.2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交系统

随着小汽车在世界各国的迅速普及以及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小汽车来完成城市交通任务是不可行的。而公共交通系统有效地利用了城市道路空间,有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能有效地抑制小汽车的增长。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时候应当着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结构中的比重。在近期,必须加快规划和建设公交专用道路网络,使公共交通优先落到实处。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结构单一、效率低下、服务水平差等问题。要确立公共交通在发展“绿色”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大运量、低污染、低能耗、快捷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还应给予公共交通更多的政策倾斜与扶植,改革公共交通经营体制,激发公共交通的活力;增加公共交通的科技含量,开发智能型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注重换乘系统建设。

2.3确保交通工具的环保性能,引导人们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研制并推广使用小排量、轻型化和环保型能源的新车种,公共交通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轨道交通。此外,对机车进行严格的维护、保养和修理,确保机车良好的状态。发展高新技术的有轨、无轨电车,发挥电车的无污染、噪音小、节能、运营费用低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舒适性和适应能力,以提高其竞争力,提倡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实现城市的“生态交通”,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引导市民选择绿色交通工具。这不仅需要政府大力开发绿色交通技术,建立公交优先网络系统,还需要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在财政上抑制购置私人汽车及摩托车,鼓励和诱导城市居民放弃私人机动车,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3针对中国交通规划现状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我国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的水平其实还相对落后,除上在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已提及的几个问题外,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一是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影响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效率,导致路网交通拥堵;二是缺乏交通需求管理,目前我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部分城市实施了少量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而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发展滞后的交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区,仅仅加强道路建设是远远不足的。由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叫先进城市的实际经验表明,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应给予交通规划、管理等足够重视,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资源,理性开发交通剩余潜能,才能找到解决城市交通难题的途径。

3.1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促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高效、安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3.2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且高效途径。ITS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3.3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拥挤的矛盾其实就是交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交通供给,然而,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私人交通,导致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下降,并且随着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下降又会促使更多的人选择私人交通,最终使得道路又重新变得拥挤。因此,只有通过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

3.4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自北京迎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低碳出行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使用无污染公交系统,鼓励小距离步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北京在低碳绿色交通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有条件的城市。

总结

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城市交通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交通正在进入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新时期,一个包括道路建设、客货运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交通问题是涉及社会经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的综合性问题。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问题,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城市交通和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应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不是为经济而建,不是为车而建,而应该是为人而建。交通规划,除了要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拥堵问题以外,更应该那交通规划看做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长久的工程,因此,绿色交通规划将会是交通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交通规划也应该是绿色的、健康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夏胜国; 王树盛; 曹国华,绿色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以新加坡・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例,城市交通(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11年04期

[2]周江评,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历史、问题和对策初探,城市交通(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