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交通发展的意义精选(九篇)

交通发展的意义

第1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构建;城市;和谐;交通。

1、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办专题研讨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2004年建设部制订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确立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本战略。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的指示精神,这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第一道工序,是保持城市正常运转的枢纽,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该在获得优先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服务,营造有利于城市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在保持城市稳定与发展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2.1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 

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和谐交通反映的是交通系统员工之间、交通系统员工与社会成员之间、交通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交通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协调相生的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共享、规范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环境友善的交通。城市交通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2.2构建城市和谐交通需要处理的五种关系 

正确处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城市交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城市交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兼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以及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发展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进行。因此,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态度办事,在推进城市交通改革和发展的地程中,充分地、前瞻性地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善于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法,去解决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问题,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注重协调城市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各种不同群体之间、交通与环境之间和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城市交通系统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要把城市交通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城市交通服务,取得社会各界对城市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通过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社会各界对城市交通发展的知情度和参与度;通过树立和巩固亲民、负责、为民、务实的城市交通系统形象,不断增强城市交通系统对社会各界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正确处理城市交通系统与外部行业的关系。城市交通系统是社会关联系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与城建部门、环保部门、交警部门等都具有密切联系。城市交通系统要主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建立有效的协作对话机制,在制订有关政策时全面系统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协调各种关系,形成有利于城市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推动力。 

正确处理城市交通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构建城市和谐交通,还必须注重协调城市交通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尤其是要注重协调城市交通系统内部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 

正确处理城市交通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城市交通不断发展的地程中,要努力构建绿色环保和具有人文化的要求交通。尤其在中央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后,作为城市交通系统要在发展过程中切实保护和全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构建城市和谐交通应该树立的基本意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市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构建城市和谐交通,必须树立六个意识: 

3.1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为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核心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城市运输生产力滞后的矛盾。只有城市交通不断发展,才能为构建城市和谐交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城市交通发展的过程中,要认真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要把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产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 

3.2规划意识。加强城市交通的规划工作,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目前城市出现的许多交通拥挤问题,都是缺乏规划协调意识所造成的。因此,应该在广泛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总体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综合交通专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是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的首要环节。应该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调整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和规范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要认真分析和预测未来城市交通运输需求,科学谋划城市交通发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系统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第2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交往 分工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费尔巴哈》章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阐述了生产与交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等基本观点,可以说它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于著作的整体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想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对于一些概念术语的理解也很必要。“分工”和“交往”就是这费尔巴哈章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唯物史观形成的论述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对“分工”概念的理解

(一)“分工”的出现

分工是伴随着意识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论述了意识的起源之后,马恩认为:“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分工是人类为了适应交往的发展需要,而主动采取的。从广义上说,分工是指人类生产活动的表现形式,这种分工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狭义上说,它是指与私有制、异化劳动、人的片面发展相联系的分工,是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又发展不足的产物分工表示生产职能的分化以及这些生产职能在人们中间的分配,而不是仅仅代表着一种生产活动的具体方式。

(二)“分工”的发展

分工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工的第一阶段是的分工,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工,简单的自然分工是第二阶段的分工形式。第三个阶段是社会分工,“分工是人们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这种意义上的分工已经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了”。第四个阶段是分工发展的最高阶段,分工不再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是消灭分工。这里的消灭分工是指使人类不再屈从于分工,而是能够驾驭分工以及通过分工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分工促使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又促使了工业和商业的分离,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方式不断革新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需要,反过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决定了分工的阶段。“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分工的阶段的界定也正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

(三)“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

分工也影响着所有制形式,分工的不同阶段依据个人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从而决定其所有制的形式即占有财产的多少。在自然形成分工的阶段,所有制形式也是简单的,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的时候,又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在费尔巴哈章的最后,马恩还指出了分工对于国家和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以及对于科学的影响等问题。

二、对“交往”概念的理解

(一)“交往”的形式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候,马恩还没有完全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通过“交往形式”概念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乃至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的感性本源。“过去农民为了自己必需的衣着而顺便从事的织布业,是由于交往的扩大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第一种劳动”,这里的交往是一种简单的生产技术交往形式,是直接物质生产中的交往,即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

第二种形式的交往是社会交往,如交换、分配、消费等,例如马克思所说“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里的交往形式就是一种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以外的上层建筑概念的社会交往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交往,它可以是物质的交换、人员的往来、精神文化的交流乃至暴力冲突,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有所有制和分工导致的人与人的交换关系,而且涉及政治、外交、军事、贸易、交通、精神,甚至个人活动等。

(二)“交往”的作用

交往的作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是十分显著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与分工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交往在社会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地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通过交往形成世界市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不断推动着分工的扩大和深化,而分工的发展使得新的交往形式不断产生。

分工的发展也促进着交往活动的深化,马恩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三、“交往”和“分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分工”和“交往”概念,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起点,又拥有比唯物史观更为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因此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仅有利于全面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更能够运用其原理,理解其现实意义,发掘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交往扩大分工,分工又进一步促进交往,分工和交往一起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日趋显著的今天,在致力于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技术和行业上的分工是全社会通力合作、和谐共处、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所希望的是实现个人自由选择职业的分工,而不是屈从于分工的异化状态。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和“分工”概念的理解,对于消除当今社会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01).

[2]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3]许俊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新编[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之我见 文章作者:dasha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12日12:8 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之我见 党的十五大提出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交通的战略方针,促进交通事业,是在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轨道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交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是我们交通人加强交通执法应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政的根本要求,是改革和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高度;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交通法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对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交通,就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实现交通行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法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交通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增强,交通法治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建立健全了路政、运政、稽征、海事、船检、航道、港口等交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交通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完善。交通法制建设的发展,为加强交通行业管理、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是从总体看,目前,我国交通法制建设的基础还很薄弱,存在着不少问题:交通立法工作跟不上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交通法规还不完善,有些行政法规和规章质量还不高;交通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法制尊严,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 随着国家的法制化进程,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敢于抵制违法的行政行为,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跟不上这种发展趋势,阻碍了交通行业管理工作,不适应交通进一步政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需要。当前,在全面贯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交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高度重视交通法制建设,从严治政,培养和造就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改善交通经济发展软环境。这是交通系统三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 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译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围绕交通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管理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德兴政、严格管理、重在建设的方针,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全面提高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交通行政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轨道,为交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外部条件。检验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成效,主要看交通依法行政的水平是否提高,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社会形象是否良好,人民群众对交通行政执法管理是否满意,最终体现在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是否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否促进了交通的改革和发展。 三、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根据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不同门类特点,针对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突出问题,加强教育,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完善监督,本着实事求是、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1、加强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涉外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很强的工作。交通行政执法部门掌握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力。

这就要求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技术业务、作风纪律等方面素质,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职工坚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职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讲学习,讲*,讲正气,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要进一步在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中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和基本法学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公路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交通行政执法基本法律知识教程》等岗位培训教材,结合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和国家有关交通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他文化、业务知识,提高对依法治国、依法治交通战略意义和认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掌握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交通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在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中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端正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行业风气。要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根本宗旨,全面推行和贯彻落实《交通职业道德规范》和《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干部职工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认真履行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强岗位教育培训,使每个执法人员熟知规范内容,坚决贯彻执行,按照规范要求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深化改革,建立市场运行模式。交通行政执法是交通行政执法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交通行业管理的活动。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完善法制,改变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关键。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理顺交通行政执法运行体制,围绕行业管理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和功能的完善,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审批制度,严格依法履行市场监管和执法职能,搞好协调、指导和服务。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再进行行政干预,从而建立依法运行的良好的交通市场环境,奠定依法行政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行政管理环节多、效率差、推诿扯皮、的问题,杜绝人治而不是法制以及随意审批、违规操作、等行为,消除因行政管理漏洞而造成的滋生腐败的土壤。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管理职权,要与经济利益脱钩。加强廉政建设措施,从管理源头上防止腐败,杜绝公路、水路“三乱”。要结合机构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调整和优化执法干部队伍结构,从人员管理和组织建设上加强行风建设。 3、严格管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既靠教育,又靠管理,要坚持从严治政的方针,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建立依法行政的工作制度,完善内外监督机制,严格规范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和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要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路政、运政、稽征、海事、船检、航道、港口等交通行政管理的各项责任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度,完善对规章制度、法律文书和台帐档案等基础性工作的管理,加强基层交通行政执法单位的建设,这是促进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按照统一、公开、公正;规范的标准运作,培养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市场,实现交通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行政执

法岗位规范》,按照规范中对交通行政执法各个岗位人员有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以及能力、资历和身体条件等方面的规范性资质要求,严格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性岗位培训,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资格、*和执法标志的管理。凡未按部颁规定参加岗位培训的,不得发给交通行政执法*;凡不持有全国统一的交通行政执法*的,不得代表交通主管部门实施行政执法;要尽快统一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标志,进一步整顿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严格执行交通部颁发的《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制度》、《交通行政执法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制度》、《交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年度报告制度》、《交通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交通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等各项监督制度,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实施政务公开、执法公示和社会评议制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交通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将涉及交通管理对象及 当事人的权力、义务以及有关交通行政执法的内客、法律依据、操作程序、工作规范、廉政纪律以及蓝督措施向社会公开,使执法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在行风评议活动中,要通过设立行风举报电话、行风意见箱,聘请行风评议监督员,开展行风问卷调查,召开行风评议座谈会,走访业主、客户,组织明察暗访等形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采取措施,促使执法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纠正随意执法行为,杜绝现象,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执法监督措施要与领导责任制和干部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落实激励制约机制。 4、依靠群众,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交通行政执法部门是交通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的重点。要不断深化对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认识,深入开展“三学一创”动,促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突出对干部职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视、价值观的教育;突出把创建活动融会贯穿于国企改革和发展;突出在创建活动中抓好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突出在创建活动中提高“窗口”单位文明程度并增强其辐射作用。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和发动干部群众,结合依法行政工作,从基础管理入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开展“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等活动,向社会公布文明示范“窗口”,公布文明服务标准和监督保证措施,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开展规范化服务达标,加大物质投入,改善环境和服务设施,整顿交通市场秩序,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要求,努力建设更多的“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交通行政执法单位。 6、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队伍建设能否搞好,关键在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同时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有责权明确的领导责任制度;二是有实事求是的活动规划和工作标准体系;三是有切实可行的活动措施、严谨周密的监督保证制度、有生机活力的激励制约机制;四是有必要的物质保证。从而真正使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学习,讲*,讲正气,树立公仆意识,提高*素质和业务能力,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善于团结,联系群众,勇于进取,真抓实干,做端正行业风气的模范。要带头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和行风,更好地为交通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人民

群众服务。 总之,只有建设好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才能搞好交通事业管理,才能维护交通事业的文明形象,才能进一步发展交通事业,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地全面发展。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第4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校英语 应用原则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54

高校英语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内容。而建构主义理论则是西方教育心理学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作为认知理论体系的一大分支,为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借鉴。如果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应用,不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文就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入手,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建构主义的概念及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通常又被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在自己所提出的“发生认知论”基础上,针对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并且在理论提出之后,又通过吸收和借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的精华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重视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实现对所知识的更新和主动构建。”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但是,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借助他人(包括任课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积极主动地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自主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更不是被灌输的对象;任课教师则是学生意义构建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由此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从而很好地契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人类学习活动的规律。

2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建构主义的概念与内涵可知,要将建构主义的理念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要求来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时,应注意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组织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时,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是教学模式的选择都应该以学生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充分发挥。

二是,情境构建的基本原则。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语言学习能够大大提升语言学习的成效,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组织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时,就要注意始终重视情景构建的基本原则,通过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构建,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交流与协作在学生意义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够有效加深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意义建构的顺利完成。所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时,应始终重视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重视学生交流协作活动的开展。

3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四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时,也应注意结合以上几点要求来科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确保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1 通过立体化学习环境的构建,给予学生多方位语言刺激

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组织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时,首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并重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以此来给予学生多方位的语言刺激。这一点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情境要素,也就是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是,要以支架式搭建为基础,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了解与掌握。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新经验与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所以,学生是在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进入学习情境的,因此,在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时,不能凭空进行,而是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背景情况的前提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背景为支架,结合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开展学习情境的搭建工作,通过这种支架式的搭建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是,要以多方位构建为主旨,注意避免学习环境构建过于单一的问题,确保所构建的学习环境的立体化。为了能够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多方位的语言刺激,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时,就要注意不能构建单一视觉学习环境或是听觉学习环境,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入,却忽略学生的语言输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构建一个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并重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境时,高校英语任课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将不同问题的讲解与相关材料的阅读和听力练习等穿行,以确保学生学习环境构建的立体化。

3.2 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的组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协作情境

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的组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协作情境,实际上对应的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协作、交流要素,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课堂活动的多样化、灵活化组织,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以构建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协作的语境,促进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协作活动的进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探索,同时还需要与学习伙伴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才能够确保其对所学知识意义构建有效完成。所以说,在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否通过教学活动的多样化、灵活化组织,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协作机会,就成为了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成效的关键所在。

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协作情境时,小组讨论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营造交流协作情境,创造交流协作机会的一种有效方式。高校英语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小组讨论法在营造交流协作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具体来说,在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法来营造交流协作情境,创造交流协作机会时,英语任课教师首先应在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注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应大致相同,而各小组内部则应尽可能包括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处于高、低、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了小组划分之后,任课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和展示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针对所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之后要求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来依次轮流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任课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发言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以确保整个小组讨论活动的有效性。

3.3 通过及时的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在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往往并不能够解决学习中的所有问题,此时,为了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完成,实现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英语任课教师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为意义建构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引导作用与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反馈,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纠正学生的错误或者对学生学习中遗漏的问题进行精讲补充,并引导学生再次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意义构建的顺利完成。

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成意义构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反思,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以便于学生在后续的英语学习活动中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杨维东,赵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外语教学,2011.5.

[2] 毛婷,杨敬辉.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

第5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科技词语 汉语词汇 生活化 发展规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语言的稳定性。人类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对自然界的各种认识,交流各种社会经验,如果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敏锐地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语言的这种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使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这在语言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更多的科技词语的出现,以及科技词语的生活化。

所谓科技词语是指在科学技术上运用的专门用语,是表述某学科、某技术领域内科学概念的词语。从意义内容上来看,科技词语可分为信息科学、物理、生物、地理、天文航天、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气象、交通、军事、医药等几个小类,例如,防火墙、辐射、蛋白质工程、断层、黑洞、太阳能、水体绿化、大气候、接轨、导弹、生物疗法等。科技词语在产生之初,主要运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交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浓厚的科技性,其重要的特征就是语义内涵单一、严谨、精确,不允许内容模糊,有歧义。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科技词语突破专业限制,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它的从无到有、从有到词义的发展、演变、扩展,如同汉语其它普通词汇的发展演变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汇的发展规律。

一、简约化规律

词语走出学科、专业限制进入大众生活中后,就由原来的几个音节缩短成两个或更少的音节。例如,空气调节器简称“空调”;电化教育简称“电教”;微型电子计算机简称“微机”;能源消耗简称“能耗”;科学研究简称“科研”;汽车修理配件简称“汽配”;监视和检测简称“监测”;妇女流产简称“人流”;“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再简称为“四化”,等等。在保持原义的基础上,这些科技词语由原来的几个音节大多缩略为两个或更少的音节,形式上更为简约。科技词语要求严谨、精确,表述不能随意改变,但一旦进入生活领域后,这种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这一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任何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于交际的方向发展的。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时总是力求简便。这些词语缩略后长度减短但表达的概念不变,起到了简洁的修辞效果。“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必然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完善,而表达的手段则日趋简单和方便。这种内涵的不断丰富和表达手段、形式的不断简便,是语言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内部规律”。[1]现代汉语单音节和多音节向复音节转变是语言发展的一个规律,同时从交际的角度看,多音节词语的存在无论对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而言都费时费力,这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缩略语是语言精简的结果,它使用的语言符号少,主要的信息显豁,易于识记和交际,这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经济简约、迅速高效的原则,也符合人们求简趋易的心理。所以科技词语一旦突破专业限制,进入生活领域,作为普通交际语言时,它的缩略就应运而生了,而这种缩略正是词汇简约化规律的有效反映。

二、丰富化规律

科技词语最初产生时都只有一个义项,这也是科技词语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且每一个词语都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一性、系统性,不仅只标记一个概念,而且力求精确,与相似的概念相区别,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概念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规定。它“排斥生动形象、附有感彩的词语,文中不用叹词、语气词、儿化词和口语词”。[2]

后来一部分科技词语进入日常用语后就不只具有一个义项,而是由一个义项发展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例如“焦点”一词,本是物理学术语,《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某些与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有特殊关系的点。如椭圆的两个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和是一个常数。(2)平行光线经透镜折射或抛物面镜反射后的会焦点。(3)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3]

“焦点”本是一个物理学术语,是光学系统的重要概念之一。透镜(或凹面镜)将光线汇聚所形成的点,因光线聚成一点可将物体烧焦而得名。现在又引申出了比喻义,即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例如:(1)抛物面型反射聚光器有九层楼高,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中心焦点温度达4000℃。(2)一盆价值估计达1亿港元的“报岁兰”是全场焦点,不少市民闻讯特地到兰花展来一睹它的风采。

再如“弹性”,《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2)比喻事物以实际需要可以加以调整变通的性质:弹性立场、弹性外交、弹性工作制。从对弹性的解释可以看出弹性有两个义项,一是物理术语: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例如:(3)纤维无拈曲,虽不能纺细纱,但柔软纤细,弹性好,耐压,适宜做座垫和枕芯。(4)骨中含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所以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变形。二是比喻事物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等伸缩性。例如:(5)驻足不前,成交量自然逐渐减少,极难恢复往日的成交量水准,股价弹性大减。(6)入境处和香港政府各部门已做好准备,将灵活和有弹性地调配资源。

又如“克隆”,《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2)比喻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一模一样)。例如:(7)一位美国科学家17日在伦敦宣布,他克隆出了一个人类胚胎并于两周前将其植入了一位妇女体内。(8)银行的网站也采取了添加“防伪标识”等措施,以防银行网站被黑客克隆。

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词义是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词义是一个历史现象,由于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改变,原本相对稳定的词义也会发生变化。科技词语由原来的一个义项发展演变为两个或多个义项,不必另造新词,减轻了人们学习的负担,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是词汇发展的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科技词语常常通过比喻、引申、借用等方式在原意的基础上衍生出其它意义。这些衍生出来的意义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话语变得幽默风趣、生动别致,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扩充了文学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语言不断更新。它由一个义项发展演变为两个或多个义项,并且增加了词语的修辞效果,丰富了语言,有效地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抽象化规律

语言结构成分抽象化规律,在一切语言中都起作用。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由具体事物中所抽离出的抽象事物的描述会有点含糊不清,有时也会有些含糊不清的指称对象,例如,“快乐”,当作为一个抽象化时,可以指涉能使人快乐的人、事物。抽象化使用了简单的手法,将其具体的细节保留成含糊、或无定义的样子,这类词语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

语言的抽象化规律在词汇上表现为抽象的意义在具体的意义上发展而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些较为具体的语言事实转化为抽象的语言事实,抽象的程度不断增加”。[4]比如“硬件”、“软件”,这是科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产物。硬件是计算机硬件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的统称。从基本结构上讲,电脑可以分为五大部分:运算器、储存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现在也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等。软件指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挥计算机进行运算、判断、处理信息的程序系统,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现在也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例如:(9)从今年开始,北京王府井将从硬件设施、经营理念、经营结构、信息化程度等六个方面进行升级。(10)集中力量加快南宁市及相关城市机场、港口、道路、市政、通信、旅游、宾馆、口岸等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南博会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人才等软件建设;统筹谋划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物流、会展、商贸、旅游、信息、房地产、咨询等产业经济。

“群体”本是生物术语,指由许多在生理上发生联系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整体,如动物中的海绵、珊瑚和植物中的某些藻类。现泛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整体,例如,英雄群体、企业群体、建筑群体。

词语的概念有从具体到抽象运动的趋势。“硬件”和“软件”本是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进入大众生活后,也用来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群体”原为生物术语,现在泛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整体。它们都在原概念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新的概念,且这些新概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具有共同的特性。无论是“城市机场”、“港口”、“道路”还是“市政”、“通信”、“旅游”、“宾馆”、“口岸”,总的来说都属于设施建设。例(9)只提到“硬件设施”,没有具体说明它所包含的内容,虽然指称的“虚”、“泛”,但覆盖面广,泛指一切基础设施。“英雄群体”、“企业群体”、“建筑群体”也是一样,无论什么样的英雄、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建筑,都统称一个“群体”。这些词语在原来有着具体的指向、意义明确的基础上发展出抽象的指向、意义含糊、无定的意义。

科技词语是随着人们实践的深入而出现的,它代表着词汇的新生力量,当它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进入大众生活后,在形式上由原来的几个音节缩略为两个或更少的音节,形式更为简约;在意义上,由原来的一个义项发展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意义更为丰富;在概念上,由原来的一个具体的概念发展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概念更为抽象。作为新词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发展、演变在某个程度上可以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可以揭示词汇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这对于词汇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本和.谈谈汉语中的缩略语[J].河南大学学报,1989,(5):95-97.

[2]杨靖轩,刘爱兰.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150-157.

第6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联通主义;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65-02

一、引言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九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传统教育形式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正在进行颠覆性的创新革命,而正在兴起的联通主义在某些方面更好地解释了网络时代的学习发生过程,为解决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学习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教育大环境,结合联通主义精神内涵,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移动学习资源。

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现状

发展移动学习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移动教育的办学质量。然而目前移动学习资源存在着数量多、覆盖广、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复率高、针对性低、含金量小、碎片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更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所要突破的窠臼。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的这种现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适合互联网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提高在线学习资源的整体质量,保证移动学习的效果。

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适应了当前的学习需要和社会变化。联通主义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儿”,更加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西门思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同时也概括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八条原则:①学习和知识存在多样性的观点。②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③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④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⑤为了促进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⑥发现知识、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核心的能力。⑦流通(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⑧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此外,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也就是说在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中获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联通主义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体系,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方面全面揭示了学习发生的过程,已经逐渐成为新型学习方式的理论支撑。

2.互联网思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移动学习的内在相关性。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思考方式,其典型特点是实现“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互联网思维的三个核心本质是链接、去中心化和社群化。

联通主义表达的是“关系中学”和“分布式知识交互”的观念,它指出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时应该关注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方式和连接方式,方便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的交互。联通主义同时也指出网络中的知识生长方式是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交互而建立的新连接,学习者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有能力找到分布在其他网络节点的个人所需的知识,在这种交互和建立新的连接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讨论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非常有必要,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待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将为我们今后无论是移动学习还是学习资源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参考。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要点和联通主义的理论内涵,笔者发现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相扣性。互联网的差异化思维和联通主义学习观中强调的学习和知识的多样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就要求相关学习资源建设人员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容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的分享社会化属性加联通主义的“关系中学”就要求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要注重情境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数据化思维、创新跨界化思维结合联通主义中的知识生长和“管道比管道内容更重要”的思想就要求注重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管道属性。因此,三者有效的融合、启发才能更合理地指导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四、联通主义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移动学习资源是支持开展移动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移动学习资源建设需要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联通主义代表人物乔治・西蒙斯认为内容、情境和管道形成知识的意义。内容开始知识的循环,情境使其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并可获得。根据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观的解释,我们主要考虑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情境性设计和交互性设计三个方面。

1.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内容性原则。移动学习资源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如学习资源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技术性外,由于移动学习还具有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环境复杂和学生与教师分离等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特点,还要遵循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并设计出符合移动学习规范的资源,在具体设计中要遵循学习内容微型化、知识性等特点。①微型化原则。移动学习本身是一种碎片化、片段式的学习,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目标性不强、强烈的学习动机弱等现象,所以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要注重对资源进行微型化处理,具体包括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微型化,把一个知识点细化为多个小的知识点,这些小的知识点就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所说的知识节点,移动学习者通过这些小的知识节点的学习,通过寻径和意会进而建构起个人内在的知识逻辑网状图。②知识性原则。在线网络知识具有动态性、隐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时要考虑网络知识中知识的这种特征性,保持知识的更新以及知识之间的链接和流动,以促进移动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2.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情境性原则。联通主义认为内容开始知识的循环,情景使知识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并可获得。知识只有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兴趣,所以我们要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情境性设计,情境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就是学习者连接各个知识节点的网络和路径。因此在资源设计时要遵循移动学习者的特点,创设真实直观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直观的进行展示,为移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之间连接的建立过程也就是联通主义知识观中强调的意会创设情境,使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知识的意义。

3.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交互性原则。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交互是连接和网络形成的关键,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本质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知识资源之间、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源之间的交互,因此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有利于移动学习中的知识转化和联通。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学习者不仅需要与教师、与同伴进行交流,更需要与学习资源本身进行交互。具体包括移动学习资源本身的交互和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两大块。

移动学习资源本身的交互性设计体现在界面的交互设计方面,要求移动学习资源的界面设计保持简单并且导航方便,尽量让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度,随时暂停和保存学习内容,做到学习过程是可以控制的。此外,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也要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尽量做到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索的排列组合。

移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互性表现为学习者可以对资源进行评论、可以通过邮件、论坛和社交账户,如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与专家、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此外还可以开设与该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帖,方便网络中学习者之间自主进行交流,构建起交流与沟通的通道,以实现移动学习者的社会互和优化学习体验。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牵引线,研究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进而得出了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要注重内容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这些原则与联通主义所强调的内容、情境和通道是一致的,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章只从理论层面讨论设计原则,没有将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具体的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是本文的局限之处,笔者希望后续研究者可以在该研究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实证研究,设计开发出优质的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05):11-28.

[2]梁林梅,刘永贵,桑新民.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研究论纲[J].现代教育技术,2012,(01):5-9.

[3]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03):5-9.

第7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提高政治站位,推动“最新教材”学习往“心”里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学习宣传贯彻《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尤其在当前情况下,我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前进道路上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思想是时代的回声,时代受思想的引领。党员干部要把学习“最新教材”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深入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加深对党的以来科学理论新发展新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运用“最新教材”武装头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强化责任担当,推动“最新教材”学习往“实”里走。当前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励志加油鼓劲。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任务,自觉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推动学习“最新教材”往“实”里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积极主动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贡献。要注重强化系统思维,坚持把《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先期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联系起来,同正在做的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将“最新教材”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社会治理、开展为民服务、完成重大任务的能力和水平,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职岗位上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展现。

注重学以致用,推动“最新教材”学习往“深”里走。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两个大局”交汇时刻必然包含着各种挑战和风险、阻力和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定盘星”和“指南针”。党员干部要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扎实推动“最新教材”学习往“深”里走,善于从中汲取政治力量、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宝库中找到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钥匙”,真正在学习“最新教材”过程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在贯彻“最新教材”实践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时刻保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好作风,以奋勇当先、实干担当的姿态谱写干事创业的新篇章。

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学好用好《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不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当前交通强国建设已实现奋力起跑。五中全会作出的多项部署都与交通紧密相关,为建设与交通强国相适应的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理应“快走一步”“先行一步”。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全系统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学习全会文件,准确把握全会精神。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将学习引向深入,用《谈治国理政》的内涵要义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优异成绩彰显奋力走前列的使命担当。

二是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地见效。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部门,着力解决出口通道不畅、综合交通滞后、服务环境不优、交旅融合不充分的问题;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着力解决运输市场监管不到位行业乱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讲好交通故事,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社会满意度和美誉度;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使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群众都能出门沥青路、抬脚就上车,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绿色交通建设。

三是加快完善和发展交通运输制度体系。要按照全会精神,对标对表加快交通强国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交通运输的领导,加快“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编制,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等要素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高质量发展体系,强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统计监测、应急保障、工程质量监督、市场监管等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8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新化县文田镇政府,湖南 新化 417600)

摘 要: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公路交通是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不同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提供生活便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探究,旨在充分发挥公路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公路交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35-01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邹卓文(1984-),女,湖南新化人,研究生,人大副主席。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一、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

1.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

公路交通是由公路、车辆及相关基础设施组成的一个动、静态结合的复杂网络系统,在国际、城乡、省际间的人口、货运、文化交流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具有快捷、方便、灵活的特点,能够实现区域之间全方位的联系,目前我国连接各省市、城乡之间的公路网已经相当完善,是一种较为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区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经济体系,其发展状况受人口、交通、企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调节区域经济体系内部各要素,优化内部配置,增加系统内部的组织性和发展性,进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2.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如果将区域经济体系比作身体器官,那么交通运输网络则是连接各部交流的血管,没有交通运输网络,就没有区域经济的繁荣,更谈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是交通运输网络中用途最广泛、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类,起着连接各区域经济部门、社会生产环节的作用。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的关系,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如图1 所示:

二、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1.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内容

评价公路交通状况与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首先要对区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协调性,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城镇布局、农副产业结构、经济带的发展趋势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要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实力与自身的产业结构是否协调进行评价,并据此合理投入公路建设资金,使其能够促进本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要考虑公路网建设是否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协调,能够满足土地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以及城镇体系的整体发展,各公路等级间布局及功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等。此外,公路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要考虑与其它运输种类间的配合状况,公路网的建设必须与区域内铁路、水运等其他运输网相衔接、配合,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 评价的基本原则

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原则,区域经济是一个整体、庞大的系统,在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要点原则,在评价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必要时可以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科学原则,在指标确定、评价方法、数据选择等方面都必须具有时效性、科学性、依据性;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信息、数据的获取必须具有可实现性,对于一些具有指示性质但难以获取的信息不可以作为评价指标;代表性和指导性原则,评价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必须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使人们能够利用它们作出相应的响应。

3. 构建合理的评级指标

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公路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要考虑公路里程、高速段、干线部分、路网密度等指标,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公路交通的规模;还要构建结构发展水平的指标,使公路交通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系统指标的合理构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主要包括反映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实际等的指标。其中,经济规模主要通过人均GDP、工业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域投资产额等来衡量,经济结构则是考虑区域内各部分经济所占比重、经济种类、经济发展速度等。合理的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实际状况,还能够反映未来动态发展情况,对体系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错综复杂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再加上公路交通与高速路网的结合,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正确评价,寻找最好的契合度,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世亮.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3).

第9篇:交通发展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交通廉政文化;交通行业;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30-0128-02

加强交通廉政文化建设,是交通行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作为,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有效手段,是交通系统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内在要求。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着眼行业的长远发展,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廉政文化,确保廉政建设取得实效。

1 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基层党组织在整个党的组织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党的组织基础。党正是通过基层组织把众多党员集聚在一起,组织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一个有高度战斗力的政党。这是我们党在组织上的优势,是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的先决条件。基层党组织也是党的各级领导组织和领导人员产生和存在的基地和基础,在上级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居于联结、接合地位,因此可以说,没有基层党组织,也就没有党。同时,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工作体系中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只能首先来源于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党对群众的重要“影响源”和信息“反馈点”;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单位人民内部内部矛盾的调节者,也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关键。

2 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构建交通廉政文化极其重要

交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点多、面广、线长,社会影响大。它既是一个生产部门,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工程建设质量是百年大计,交通行业反腐倡廉任务艰巨,形势复杂。全国交通行业曾出现的“硕鼠”现象,给业内带来很大震动,加快综合防腐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构建交通廉政文化是筑牢交通防腐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交通廉政文化建设是交通行业干部职工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的总和。构建交通廉政文化,既要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要把它作为行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跟进,强化执行。

在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多种不同性质意识形态并存,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精神明显增强,这有力的促成了交通运营活动的灵活性、创造性,促进了交通事业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和功利性也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唯利性带来负面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具体表现在性情浮澡,厌恶艰苦创业,急功近利,热衷投机行为,对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感到迷茫。

正是由于在新形势下,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交通行业中变得极其重要,放任这些意识与观念的蔓延,忽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会破坏交通廉政文化的构建,引发经济犯罪,最终影响交通行业的发展。

3 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廉政文化

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执政掌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作为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此,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廉政文化,应该倾听群众意见,赢得群众的支持,只有这样,党的事业和各项工作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笔者认为,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廉政文化,要从思想上重视,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探索新的路子和方法。

3.1 加强党支部建设,首先必须建设好支部这个班子,而班子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

一要从组织上,注重把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使其真正发挥好班子或队伍的“领头羊”的作用;二要注重提高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如举办支部书记党建理论、交通业务知识、廉政文化等学习班。经常组织党务工作者不断探讨和交流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明确在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党支部应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明确党支部书记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多关心和支持党务人员工作。交通基层党建工作已在人们心中有弱化的印象,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上级党组织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党支部建设,增强党务工作者做好党建工作的自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四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使党支部书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找准工作位置。

3.2 转变观念,找准基层党组织开展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切入点”

3.2.1交通廉政文化的特性一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要具有文化性。交通廉政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现形式是文化,实现形式是交通文明廉洁管理,因此,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也要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交通行业文化建设的形式、载体、阵地非常丰富,廉政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在方式、方法上注意减少说教性和简单化,注重人性化,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和亲和力,做到润物细无声,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一切有益的文化活动中,实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二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要具有针对性。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各级交通党政干部。同时,要不断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教育面、影响面,使之真正“面向全行业、全社会”。三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要具有交通行业的实践性。廉政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行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廉政文化的实践性决定了此项建设必须坚持:知行合一,贵在实践;言行合一,贵在示范;积极尝试,及时总结;求真务实,重在实效。

3.2.2高度重视,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大交通格局的重要工作来抓交通系统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在着力抓好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整合行业内的现有资源,一起进行宣传,力求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要充分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能够为建设一个廉洁的交通行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且提出明确要求,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建设大交通格局的整体规划和惩防体系的重要工作中。

3.2.3积极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基层党组织在着力推进交通廉政文化涵盖行业的方方面面的同时,努力在工作岗位上营造“尊廉、尚廉、想廉、要廉”的良好氛围。一是在交通行业窗口单位如车站、收费站、征稽窗口等设立廉政公益宣传牌;二是在有电子屏幕的窗口单位常年滚动宣传廉政文化知识,并及时更换内容;三是在系统内主要媒体网站开辟党风廉政宣传栏,设立“廉政小常识”、“正反典型”等;四是组织职工、家属收看反腐倡廉电教片,逢年过节寄发廉政信函等,增强大家的法纪意识和廉政意识。

3.2.4采取不同形式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交通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举办如反腐倡廉书画展、反腐倡廉文艺演出、征集廉政勤政格言警句等活动,使交通系统干部职工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的同时受到感染和教育。

3.3改进方法,拓宽工作思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的思想异常活跃,因此,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廉政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联系思想实际,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关键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支部成员学会在政治思想这一高层次上开展工作。因此,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探索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

3.3.1要有工作内容上的保证,以适应新机制的健康运行交通行业点多、面广、线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因此要求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容要有较高的层次拓展:培育、总结和提炼鲜明的交通行业核心价值观,增强行业的凝聚力;结合交通发展战略,提炼行业理念,形成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体系;完善相关行业制度,寓行业价值观和行业理念于制度之中,规范职工行为;统一规范行业外在形象,寓行业价值观和行业理念于外在形象之中,美化工作生活环境,建立行业标识体系,树立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积极引导交通文化产品创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员工身心素质,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廉政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实施交通廉政文化教育、引导、激励和培养的目标,这是行业创新中带根本性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3.3.2要继续深化党支部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把构建交通廉政文化、党建和生产经营工作指标一并纳入交通行业党建考核体系,使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在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布置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检查考核生产经营效果的同时,检查考核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使党建和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注入实实在在的内容,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