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微课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微课培训方案

第1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教师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46-04

一、当代高职教师独特的能力和素质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当代高职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方面,高职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机器设备原理有较深的掌握;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特别需要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掌握专业教学所需的实践能力。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应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一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工程学科的教师,应能够掌握一些工程设计或施工的基本原理,解决设计、生产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应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使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教育的核心思想。

(二)实践教学的能力

高职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行业或企业专家的素质,即“双师”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将本专业课程加以优化的能力,能够将课程内容、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统筹考虑;具有把教学内容归纳成系列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等全过程的管理能力。高职教师应对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十分了解,能够将职业能力分解重组成教学单元,并开展优化高效的教学活动。高职教师要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够进行实训条件的开发和设计,能够开展校企合作,能够率领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训。

(三)信息素质

高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开展学习和教学的能力,并能通过选择信息源、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开展教学活动;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平台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高职教师的信息素质还包括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应能掌握本专业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会独立开发学习资源,能够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和微课,能参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能与学生开展网上信息交流和教学活动,能熟练掌握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的使用,并利用这些设备开展教学。教师还要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二、高职教师业务能力现状

(一)对高职教育本质研究不够

我国的高职教育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思想方面都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目前,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待提高,有的教师仍沿用自己的学习经历或体验开展高职教育,表现出很强的学科教育特点,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表现出“错位”的认识。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是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教师的信息素质直接制约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目前,高职教师在学习资源建设、课件制作、微课开发、网络精品共享课程开发等方面仍需不断提高。

(三)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高职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方面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部分教师自幼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缺乏动手操作或动手制作技能,对生活、生产、管理和制造加工等实际问题仅是通过书本了解到的。教师自己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从事职业教育后又没有机会参与企业实践,甚至连过去掌握的书本上的知识都已经过时。有的教师只能在实训室里上理论课,而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却不了解。

三、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的形式与内容

针对高职教师的能力现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教学委员会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数字资源建设等培训项目,近年来的高职教育微课设计培训项目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校外集中培训

目前,校外培训的机构和培训班相继开班,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以及教育部职业院校各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有微课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培训班,各高职院校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形式对教师开展微课培训。

(二)校内集中培训

校内集中培训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培训专家请进学校,另一种是使用学校自己的教师开展培训。校内集中培训牵涉的教师人数较多,培训工作经常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有的学校以系、分院或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培训工作,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三)自主分散培训

自主分散培训是将培训任务下达给教师本人,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并提交微课成果,学校组织专家对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价,并计入教师考核档案。

四、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对策

(一)注重“以赛促建”的长效策略

微课开发与制作所包含的技术比较复杂,短时间内的培训很难见到成效。学校应做好统筹规划,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质为本,以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任务,以建设和完善学校信息环境为目的,在相关规划和方案上做长远打算。微课培训应注意循序渐进,处理好微课比赛与微课建设的关系。学校应积极参与教育部的各项信息化相关活动,如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学信息化比赛等。通过这些信息化活动使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提高数字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微课开发打好基础。还可通过外派教师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领军人物与普通教师的微课开发能力,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建立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团队。

(二)注重“任务驱动型自主培训”的策略

所谓“任务驱动型自主培训”模式就是以教师课程教学为设计目的,由学校提出微课建设任务,教师自愿报名,学校立项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学校可以设立项目基金,组织专家评审验收。这种自主培训模式能够符合不同的专业和课程的需求,发挥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任务驱动,激发教师在各环节上解决微课制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边做边学,微课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学生学习。教师的在职学习有明显的目的和动机,他们非常关心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和培训效果,不会无目的地参与培训,教师微课培训必须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要充分调动教研室或院系的积极性,以专业教研室或院系为建设负责单位,保证微课的专业特点。

(三)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微课培训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必须按照专业、学科或课程开展不同类别的微课培训。教师的微课培训还应该以教师自己的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为案例开展培训,不建议进行泛泛的软件使用培训。应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录像、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围绕教师本身的教学单元开展实践性的微课制作。通过一个或几个微课制作案例让教师掌握微课制作的全部技术。学校在组织和规划微课培训项目时,不应过早地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应照搬教育部或其他部门的微课技术标准,也不应限定微课的类型或种类。比如,应放松对微课视频的技术要求,不一定有格式上或高清制式上的高标准要求。再如,有的学校在培训时将微课限定为“PPT式”、“讲解式”和“情景剧式”三种。其实这种分类方法会限制教师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开发出更新颖的微课。从教学需求上看,有的微课开始需要教师讲解或提问,中间需要情境展现,还有小组讨论,后面需要板书或课件展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综合式”的微课。

(四)注重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的策略

根据经验,在具体制作技术上,建议学校不搞大规模或大班型的培训。学校集中式的培训有一定的难度,大班型的培训效果也不好。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和随意性,很适合在职教师培训。建议开展网络培训,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微课制作技术交流,注意在微课制作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评比。比如,开展教学设计的评比,开展课件的评比,开展微课教学的评比等。

这种方式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很有益处。但要实现网络培训,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发微课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学校要组织教师做好微课制作所需要的数字资源和教学设计。学校应主动给教师提供微课素材,包括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及动画素材等。同时,学校要配置好相应的硬件装备,如摄像机、照相机、大容量移动硬盘、简易的演播教室等。在实践中,微课视频编辑后的文件导出过程,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有的出现“死机”,有的出现过热重启,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计算机配置过低,所以要注意更新教师的计算机。

(五)注意培训教师和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培训教师选用上,应注意专业对口的问题。微课制作虽然依靠计算机和其他数码设备,但是与计算机专业联系不多。微课培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主要以数字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为主,也包括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专业知识。如果培训教师选用不当,培训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对口,受训教师在听课时总会有培训教师有点“外行”的感觉。专业不对口的表现就是:重点知识讲不透彻,非重点知识高谈阔论。受培训教师专业背景的影响,非相关专业的培训教师善于讲解微课的概念,在微时代的学习方式、微课学习理念、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讲的很多,而在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方面讲解较少,特别是在视频拍摄、非线性编辑、字幕、特技等方面讲解很少。

这种培训班带来的结果是听着很热闹,教师自己还是无法动手制作。所以应选用教育技术专业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担当培训讲授任务,同时可根据培训教师各自的特点,组成讲师团,发挥其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应放在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影视编导、平面设计、视频拍摄、非线性编辑等大多数教师生疏的方面,如截图、录屏、摄像摄影、配音、字幕、美工等技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面也应加强培训。

(六)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的内容

1.微课的基本内涵

具体包括微课的定义,微课的时代背景,微课的作用,微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相关理论,微课的意义和推广利用等。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微课的基础,使微课与相关学科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2.微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

主要包括微课选题(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微课类型,如录屏式、讲解式和情景剧式等)与微课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或“分镜头”列表,教学设计应详细说明每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案,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更加强调数字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如课件的运用、投影机的运用、触摸屏的运用、板书的运用等。教学课件没有限定的格式,除了PPT式课件,严格说屏幕上能展现教学内容的媒体都是课件。课件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构图与色彩等美工方面,因为课件是供多人观看的,微课是供一个人观看的,培训中应注意课件构图与微课构图的区别。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能够正确开展微课选题,制定教学设计(微课脚本),制作教学课件。

3.媒体知识及加工

媒体素材包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字幕等。应了解每一种素材的收集与加工,了解这些素材的技术指标与格式转换,掌握每一种媒体素质的编辑和加工技术。如截图软件SnagIt,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视频抠像软件Adobe Ultra,视频转换软件Format Factory,音频处理软件Gold Wave,动画制作软件Flash,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片头制作软件After Effect,等等。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加工技术。

4.非编软件操作

非编软件是微课制作的核心软件,虽然这类软件很多,但从功能和易用角度来看,Camtasia Studio比较适合高职微课制作的需要,一是功能够用,二是有录屏功能,三是容易上手。培训目的是使教师学会素材合成和视频制作。

5.摄影与摄像技术

应能够正确使用照相机和摄像机,了解简单的视频拍摄技术,了解简单的电视制作与编导技术,了解构图与色彩常识,了解屏幕设计美工。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摄影与摄像技术。

6.教学艺术

最为重要的是教学艺术,微课的本质是教学,教师在微课上的教学艺术可充分体现其教学基本功,也是微课成功的关键。包括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教学媒体、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展现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能力等。

当前,高职微课教师培训正在全国展开。微课培训对于推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融合,带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微课培训对于深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很有针对性,主要在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提高数字资源建设水平、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效果明显。微课是一项微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技术。面对突如其来的数字化挑战,高职教育应从长远考虑,应从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建设终身学习环境的高度看待微课培训工作。微课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作用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06-23(3).

[2]宋明武,杨世松.信息素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6-20.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2013-12-10].http:///report/.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for Micro-lec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Ming,HAO Shuang-mei

(Dalian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Dalian Liaoning 160035,China)

第2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专职教师培训项目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计划内的B类项目,培训对象为各企业培训机构专职教师,培训内容以提高专职教师胜任能力为主。近年来培训手段、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及充实。2011年之前,培训内容聚焦在授课技巧的提升等方面,共举办了20期;2011年起,适应集团公司人事部关于培训项目开发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又开发实施了2期以提高项目开发能力为主题,采用行动学习方式的培训项目;2012年,随着集团公司远程培训系统的应用,尝试了利用远程培训平台开展混合式培训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中国石化依托远程培训系统又开发了智能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客户端(APP),将基于PC机的远程培训系统学习与移动设备学习完美结合,提高了学习的即时性和便捷性,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降低了移动学习课件开发的技术门槛。

2移动互联在专职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探索与应用

回顾近年来专职教师培训历程,培训项目组始终紧密跟踪现代培训发展趋势,及时关注集团公司对人才培养和培训者队伍建设的要求,并将最新培训理念、要求和技术融入到项目开发方案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专职教师,他们在各培训机构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2014年开发的专职教师培训项目,借助移动学习平台的推出,首次利用新技术、新途径、新工具开展了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的新探索。

2.1移动学习项目实施流程

通过分析移动学习的特点、方式及应用实践等,我们开发了移动学习项目的实施流程(见图1)。包括训前、训中、训后共27个关键节点,每个关键节点均包括分流程或模板。

2.2利用APP功能,突出“移动”特色

本培训项目的设计以“培训项目的规范化设计与开发”为主题,遵循“关注学员感受、满足学员需求、促进行为转化、创造培训价值”的现代培训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深度体验了移动学习技术和行动学习方法,呈现出三个特色。

2.2.1充分发挥APP功能,让学习向前“移动”

移动学习客户端APP,为培训组织者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开发实施平台和无限的设计空间,使项目“前移”轻松实现。学员集中培训前10天,项目组利用“双平台”——中国石化远程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APP平台,创建“专职教师培训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专职教师微信群”。其中“专职教师微信群”发挥了通知和公告的作用,项目组将训前安排和相关要求等通过微信群,学员第一时间了解学习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远程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则发挥学习资料共享的作用,项目组将所有的学习资料,如学前作业、培训手册、培训方案、课程安排、微课件、在线课程、学员名单、学习要求以及HSE宣传片等推送至两个平台,学员进入平台学习或下载,充分发挥了两个平台的学习功能和知识储存功能。训前移动APP的实践,让受训者初步感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交流的移动化、碎片化、社区化的特点。受训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前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不仅起到了培训前移的作用,还起到了学员之间、与项目团队之间的快速熟悉,互动交流的作用。10天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了解现代培训技术的兴趣,他们更加关注中国石化移动和远程两个平台,对即将开始的集中培训充满了期待。

2.2.2深度体验APP功能,让学习伴我“移动”

集中培训开始后,项目组继续利用移动学习APP功能,充分挖掘移动技术对培训的激励和辅助功能,给受训者提供了全新的培训理念和学习体验。培训破冰最大限度地利用智能手机功能,开发实施了“扫一扫认识我”、“拍一拍建团队”、“摇一摇定组长”;这种新颖的破冰方式,迅速消除了学员之间的陌生感。培训过程中按照每天不同的培训主题,利用移动学习APP平台,开发了规范的推送流程,如课前推送教师简介、推送当天课件、推送相关学习资料,课后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估,课间分享“教你一招”移动技术小技巧。项目组利用晚上的非集中教学时间,定时推送与培训主题相关联的“每日晚间培训播报”,这种为学员延伸学习需要,从学员角度出发的方式受到他们的一致称赞。“我与专家微对话”实现了始终与学员“零距离”。学员们将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微信群提出来,由专家进行答疑解惑。每天的对话环节讨论气氛热烈,提出问题尖锐,专家与学员一问一答精彩纷呈,通过与专家对话有效解决了每个学员的个性化问题,这是学员最喜欢的教学环节之一,这种借助互联移动网络实现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存在的“课上没明白,课下无渠道”的现状。在项目开发演练环节,学员也充分利用移动学习APP和微信双平台功能,比如填写调研问卷、组内学员的交流、获得本组专家的指导、修改完善需求分析报告和培训方案等,沟通更加便捷、及时,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教你一招——移动学习小技巧”的分享活动,学员们都掌握了用手机设计与制作“美图秀秀”、“小影”、“微视”、“二维码名片”等现代培训微技术。他们将课堂上的精彩镜头用手机拍下来、录下来,编制了多个反映学员学习、开展行动学习、访谈场景、体验移动学习的微视频,甚至自编自导自唱了“小苹果——移动学习版”。通过移动学习APP和移动学习小技巧的体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粘性、参与度。集中培训结束后,项目组将学习期间的所有培训资料、课堂表现、学习状况、调研情景、研究成果、领导寄语等收集整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制成“目册•典藏”电子资料纪念册,并推送至“双平台”,实现了知识储存、共享和传承。

2.2.3继续探索APP功能,让学习向后“移动”

为了继续探索移动学习给培训带来的理念更新、实用价值,专职教师项目学习时间向后延伸两个月。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按照项目组的要求,按期完成训后行动计划的制定、定期反馈项目开发与实施进度以及移动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具体情况。学员在新项目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继续借助“双平台”与学院专家、学员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微对话、微交流、微学习对工作的指导和帮助,APP移动学习技术的出现,将为促进学用转化提供更加便捷的实现途径和技术支撑,从而推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有机融合,必将加快训后行为转变及工作绩效提升的速度。

2.3借助“三平台”,四“度”成效显著

借助“三平台”——远程培训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微信平台,学员们的学习时长显著增加,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热度持续旺盛,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2.3.1高参与,学习广度拓宽

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受训学员充分体验了移动学习设计的全部活动和学习环节。项目组在训前和训中及时推送大量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知识、工具和练习题,提供丰富而实用的学习内容,学员们可根据自己所需进行下载或在线反复学习。这种随时随地,打破时空限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的关注度、参与度,学习气氛活跃,交流研讨便捷,学习广度拓宽,学习时长大大增加。

2.3.2广交流,学习深度加大

针对培训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员们借助微信即时交流体会、分享心得。充分利用“我与专家微对话”环节,学员们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学员与学员积极讨论,头脑风暴,专家们认真反馈,解疑释惑。这种借助移动技术实现的课堂之外的交流,大大增强了学员们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深度增强。

2.3.3强凝聚,学习粘度增强

利用“三平台”,项目组有计划、高频度推送微提示、微应用、微资料、微课件;学员按要求实时微活动、微分享、微访谈、微成果,有效实现了碎片化的移动学习,学员们根据自己所需,再将各种“碎片”进行粘合拼接,还原为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种依靠移动互联网才能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使得学习粘度大大增强。

2.3.4深渗透,学习热度持久

项目组将开发与设计的多个有趣的移动小活动与培训方案进行有机嫁接和融合,培训过程更加生动,培训模式更加新颖。比如通过“点一点答问卷”、“动一动做统计”进行需求调研;通过“扫一扫认识我”、“摇一摇建团队”进行破冰,通过“推一推传资料”、“刷一刷练习题”开展学习,通过“测一测验效果”、“评一评做评价”进行培训评估,最大限度地将移动学习技术渗透到传统培训的各个环节。训后继续利用“三平台”推送新的学习资料和新的学习技术,继续主动与培训相关的话题,引导学员开展交流和研讨,营造社会化学习氛围,这种将传统培训优化与升级的创新,使得学员的学习热度得以持续。

2.4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培训呈现出新特点

专职教师班通过尝试移动学习技术,使得培训与学习呈现出“长与短”、“高与低”、“大与小”、“快与慢”相结合的四个特点。“长与短”——借助移动平台和微信平台功能,学员们学习“时长”增加,而微内容使得每一次学习时间“缩短”。“高与低”——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学习效率“提高”,而用移动平台对授课教师、培训项目等及时评估,“降低”了培训成本。“大与小”——信息技术承载了“大容量”的数据,而用手掌中的“小手机”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快与慢”——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人们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进度,而移动互联平台实现了知识的储存和重复学习,又使学习的遗忘曲线“变慢”。

3移动学习方式应用的启发与体会

第3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混合学习;微课程;教育技术

1基本概念

(1)混合学习概念。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但它的理念和思想却已经存在了多年。根据美国Learning circuits的解释,Blended learning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Driscoll(2002)曾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她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实况、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的结合(或者混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和教学 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如视频、CDROM,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革新,这种革新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

(2)“微课程”涵义。“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字节,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信息化环境下,借助计算机终端和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3)“微课程”资源内容。微课程资源包括音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文本等素材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2培训前期准备与分析

2.1培训内容分析

(1)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以下简称技能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等特点。技能培训内容大多与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软件、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相关,指向性和针对性较强,但内容又不是那么深奥难懂。比如,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技巧、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质量工程平台的使用以及办公自动化平台的使用。培训内容既有理论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更注重操作过程中的实践性。

(2)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性。由于技能培训的操作性特点,它更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就不能达到技能培训的目的,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实现教学优化的效果就大大降低。培训过程中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培训知识的习得和实践经验的内化。

(3)知识的经验性和内隐性。技能培训更多的是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培训,这种培训内容的操作性和经验性具有更多的内隐性,是一种操作的体验性和经验性,有时这种操作性和经验性是难于用语言表达和传递的。

2.2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的培训对象是在校教职工和行政人员。一线教师对教育技术需求强烈,尤其信息化环境下的多媒体授课尤其明显;办公自动化装配后,需要对行政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使用培训。由于是医学类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化,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高低不同。

2.3培训模式分析

在教育培训中常用的模式有面授模式、网络――面授以及网络――网络模式,这几种培训模式都有其优点,面授模式更能体现现场感,师生在同一环境下沟通交流更直接和便捷;网络―面授模式结合了信息化环境和传统面授模式的优势,是一种混合模式的培训。网络―网络培训模式是网络环境下的培训模式,全部借助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实现,对硬件及师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笔者以为混合式培训模式是基于混合学习借助网络等虚拟环境构建起来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混合,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学习活动的重新整合,实现最佳的培训质量与效果。

3基于“微课程”资源的混合学习培训策略

3.1集中培训与学习过程中微课程资源的应用

短时集中理论培训与学习和现场实景操作实践与指导相结合。这种面对面的培训与学习更利于海量信息的传递与显性知识的快速习得。可以利用微视频、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等微课程资源呈现实景操作的过程,可以反复播放和演示操作要领及细节,通过微课程资源,尤其是微视频资源的使用能更直观的再现培训内容,既节约成本又提供培训效果和质量。包括微视频在内的微课程资源除了作为培训资源用于课堂教授的内容呈现外,它们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资源供学生学习交流之用,也可以作为在线的学习资源库的子资源,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3.2网络环境下混合培训过程中微课程资源的应用

(1)显性知识的呈现。借助网络平台扩展集中培训的功能,实现知识推送服务。在这个区域主要仍是知识的呈现和信息的传递,这些知识是外化的可以表达和交流的显性知识。这些外显的易于表达的知识通过微课程资源中的图片资源、动画资源或者视频资源呈现,实现更加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为了更加便捷的实现显性知识的呈现,可以采用超链接和直接通达的教学内容推送方式,以快速查找相关知识内容。

(2)基于实情案例的学习可以将将软件和平台的使用方法和常用技巧做成一个实情案例,用该实情案例进行教学培训,具有更直观和形象的教学和学习功效。依照此案例,设定类似的故障情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和先前经验处理问题,通过这种设定情景、情景化及去情景化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习得及经验的获取。

第4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专;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58 — 02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在师范生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中一直采用“毕业前一门学科教法课(或教学论),几个月教育实习”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高师学生从教素质与入职前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为探讨如何在高师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主持教职委课题《数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得了初步成果。为寻求提高高师生职前从教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一、专科师范生执教能力现状的分析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教队伍呢?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一项根本性举。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小学教师,高师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部门,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笔者结合教育见习、实习对专科学校一至三年级共135名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中的基本教学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执教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基本教学能力欠缺,专业教学技能水平低,基本执教能力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一测试结果反映出高职高专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课改步伐滞后于小学教育的现状,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观点成为了制约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因素。了解目前专科层次师范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找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构建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提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依据这一理论,笔者提出了以模块式训练为主的“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并完成构建过程。“二元”,即实践课教学要以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目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学科教师提出的综合素质要求为目标,实现二元化教学标准。“四次”即按照“二元”中目标要求整合数教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确定将职业技能分成基本教学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执教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并按逻辑顺序分成一系列若干小的问题系统的排列起来。把两年作为一个培训周期,按训练内容划分为四个训练阶段,实现“四次”技能训练。“一次”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结合数学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开展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二次”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结合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为学生进行从教的理论知识储备,进行分析教材、备课训练。“三次” 是二年级第一学期,利用模块化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微格课,按步骤对学生上课、听课、评课、说课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四次” 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结合见习、实习走进小学课堂,完成分步训练综合考核的实践教学,实现“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全过程。

三、利用“四结合”实现“四次”教学模式实施

1.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实现“一次”步骤,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

为了渗透入学即从教的职业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课题组依据“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结合高职专科教学实际对数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设置课程。转变授课教师教学理念,由单一教法课老师负责培养学生执教能力变为全体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培养、培训的责任,按课程性质分别赋予任课教师不同项目的执教技能训练任务。学生入学后即进行基本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班级内各组的课题解决能力具有可比性或竞争性,对学生进行学生学习、实践内容与过程,采用评练结合、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实现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数分、高代、解析几何等基础课教学辅助进行钢楷、粉笔字、数学符号书写、数学图形绘制、数学思想方法的练习。按2:8比例对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进行课上时间分配,按:3:7比例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练习内容进行课下时间分配,实现全方位、全员指导训练学生执教能力的目标。

2.案例分析与教法课结合实现“二次”步骤,进行备课等教学能力训练。

为学生进行从教的理论知识储备,利用案例分析手段与教法课结合进行备课、分析教材训练。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学环节的教育情境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特殊情境进行讨论,采用案例分析与教法课相结合学习法培养师范生小学课堂教学的分析教材、备课技能。具体做法是: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展示典型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老师从实践环节入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周密的分析思考和科学取舍,以小学实际教学环境为背景,选取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启发性的案例,供学生观看、分析、交流。案例中,力求做到既有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实际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学习、模仿;也可以选取因违背教学原理而导致不良效果的案例,以便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经验、方法,并以失败的教训为戒,避免在学习教学技能中走弯路。第二,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法课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采用观看、研讨、分析等几个教学过程进行,活动中强调教学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范围,要求学生采取客观的态度对阶段性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学习有价值的东西,感觉特色的教学行为特征。第三,教育理论与教学活动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原理,师生互动的形式,从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效果等角度剖析案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第四,以评带练、总结收获。点评中,教师在表述本人对案例的看法时,结合相关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对案例分析中的重点、难点做补充和升华行的阐述,了解学生的见解,由案例引申出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热情与主动性,实现技能模式的形成。

3.大课教学与微格课实践结合实现“三次”步骤,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阿伦教授第一个将摄像机带入课堂,用于师资培训,创立了微格教学。它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利用大课教学与微格课教学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是实现“三次”步骤的关键,也是是否能够完成“二元四次”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步骤。实验中我课题组利用大课教学进行集体辅导,利用微格教学进行分块练习,分阶段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听课、评课、试教、说课的教学技能训练。以师范生在试讲中真实出现的问题为教学案例,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采取解析的方法,把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分解成课堂导入艺术、讲授艺术、过渡艺术、设问艺术、课堂评价艺术等模块进行训练。通过大课讲解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内容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如,课堂导入艺术一节课中大课教学上通过讲解使全体学生掌握了“课堂导入导入技能是指在上课开始或学习新课程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的时间之内采用某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技术。”这一概念,了解了课堂导入不同方法存在的优点及不足。之后,通过微格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实验不同课堂导入方法,体会他们之间的差异,发现自身试教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样大课教学与微格课实践结合使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有利于使被培训者明确学习目的,把精力集中放在重点上。大课教学与微格课教学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方法,不能不断提高学生适用现代科学术的能力, 帮助学生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减少失误,并使学生尽快地建立信心。大课与微格课相辅助的教学能力训练形式,虽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师范生的个人基本素质素养,不能把一个普通师范生变成一个合格的教师,但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为他们以后走教师岗位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4.实习与评价结合实现“四次”步骤,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二元四次”教学模式依据“二元”目标,分步骤、分层次对学生的执教能力进行培养,前三步完成了分块练习,“四次”要利用小学教学的现实环境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测试、评价,通过小学教师示范课指导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技巧,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技术,能够把课堂教学中的不同模块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达到培养合格小学数学教师的目的,完成“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要为执教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所,为执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让学生在实战组合模块,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法。更要为评价提供场所,让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认知、实践、再实践的指导,达到分块指导、综合考核的培训效果。指导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一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根据“二元四次”教学模式中制定的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数学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二要根据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分阶段进行形成性教学评价,不进行终结性评价。三要做到指导教师个人评价与学生小组评价有机结合,科学的对实习学生要评价的内容作“质”的分析,对评价的资料作“量”的评价。

四、“二元四次”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困惑

1.构建“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周期较长,存在被测试学生基础素质之间的差异性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可能。

2.实习与评价环节中,由于指导教师在教学素养,数学教学能力上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有差异性。

3.校内教法老师,必须通过录像课进行补充评价,但由于条件限制,个别学生不能提供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录像材料。

〔参 考 文 献〕

〔1〕张荣锋.关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07).

〔2〕张荣锋.基于从教能力的高专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测试调查报告〔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第5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一、围绕课题开展了如下工作

1.选派教师去北京学习“互联网+”知识,探索工作方向。2015年5月22日,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老师代表去北京会议中心参加了《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聆听了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等教育专家对“互联网+”的解读以及对“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思考,为我区开展“互联网+”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2.制订并向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学校下发了《平川区“互联网+”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全区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成立研究小组,动员全体教师开展“互联网+”、微课、“翻转课堂”的理论学习。教育局教研室收集并检查各校的实施方案,对大水头、平川二中等12所学校的方案进行了表彰,对内容空洞、操作性不强的学校提出了修改完善建议。

3.以微课制作为切入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在“互联网+教育”的研究中,教育局从微课制作入手展开工作。经过教研室教研员、各校优秀教师代表的多次会议讨论,2015年7月11日,在平川区向阳小学召开了“平川区教育局微课制作技术培训会”。会上,吴老师讲了录屏软件、格式化工厂、硕鼠、会声会影等软件的操作方法,展示了他的微课作品。

4.抓好校本培训,全面落实教师微课制作的学习工作。2015年的暑假校本培训,各校都以微课制作为内容。教育局教研室的相关人员还深入各校检查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收集各校校本培训的计划、内容。在王家山小学,观看了教师们的微课作品,为全区微课制作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5.深入各校开展教研工作,解决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201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教育局教研室的同志多次下学校展开教研工作。2015年9月22日至28日,教研员深入16所学校、教管中心,召开主管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为主的座谈会,了解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2015年10月13日,在王家山小学召开了《平川区“互联网+”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推进会上,王家山小学、平川二中、白银九中、水泉教管中心等11名教师展示了他们的微课作品,王家山小学和长征小学的校长、教研室主任分享了微课制作方面的经验。

6.组织微课大赛、“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区全面推广微课制作的同时,教育局举办了“平川区教师微课大赛”,制订了《平川区教师微课大赛实施方案》和《平川区微课评价标准》。2016年11月25日,在长征小学召开了“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由长征、兴平、育才三所学校的教师上研讨课,全区小学教师代表听课并进行了研讨活动。

二、区教育局在推广微课制作、翻转课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部分学校校长、教师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紧迫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观念落后,影响工作的开展。

2.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欠缺,设备陈旧,影响微课工作的开展。微课、翻转课堂都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如果没有了电脑、网络,那么它就无法进行。现在,城区大部分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教室配有电子白板,教师办公电脑也相对较多。但农村学校的电脑、电子白板就少,甚至没有。还有,城区部分学校的电脑配置太低,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3.微课制作的技术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微课、翻转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研究需要加大。目前,大部分老师都能通过录屏软件、手机、摄像机等录制微课或微视频,但是质量不高。教师对微课制作的目的、重点不清楚,把微课当课件来用,有的老师给微课和翻转课堂画上了等号……微课到底怎么用到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模式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需要继续讨论,需要向做得成熟的学校参观学习。

第6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一、保障机制科学健全

1.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重视学校校本研训工作。在学校《2018-2020学校发展规划书》中专门对“教师队伍”的工作目标、实施策略、达成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划;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校长是校本研训的第一责任人,校本研修管理模式中采用校长责任制,全权负责校本研修的所有事项。而学校领导班子、分校校长及教科室主任根据合作计划具体分工。小组办公室设在教科室,日常事务由教科室主任吴鑫负责,各位教研组长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训工作。这样可以加强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2020学年,学校共有34人次参加自主报名培训,其中90学时有10人次,占总人数的29%,培训比率高,培训效果好。

2.条件保障

学校有专门的校本研训经费保障制度,校本研训有专门的经费,2020学年,教师参加县级以上自主培训总经费为78607元,比2019学年有所增长(不包括教师参加教研中心学习活动和其它培训活动);为了保障教师研训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将图书阅览室和学校党员活动室开辟为校本研训室,研训室内有充足的图书资料工老师学习使用,学校还为教师征订教育教学杂志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每人60元,青年教师每人一本专业书籍,每年暑假为老师购买一本学习书籍,并组织老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二、管理过程科学规范

学校教务处在安排课时的时候,每天都为一门学科腾出半天的时间作为校本研训时间,具体如下:班主任(单周周二下午)、语文和社会道法(周二下午)、科学和数学(周三下午)、英语和技能(周四下午),这样就避免了老师的工学矛盾,学校集体专题培训一般安排在周五学生放学之后举行,保证培训能够全员参与;学校培训之前先申报项目,项目对研训的内容和方式有明确的规定,每次培训由教研组长或教科室主任进行点名和记录,培训结束后对所有材料进行分类归档,并以培训时间进行编号,便于查找;学校制定相应的方案,将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取得的学分和职称评审挂钩。学校教科室按照《长兴县校本研训管理员手册》的内容,填写好每一次的研训内容,并放入相应的研训资料内;每次研训都要求老师签到,根据老师参训情况登记学分,每年的1月份和6月份都及时将校本研训的项目和学分录入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

三、实施过程扎实有效

(一)研训内容具有针对性

举行读书活动,以读书提升教师的素养。一是鼓励教师到阅览室借书学习;二是学校为教师征订教育教学杂志提供每人60元的经费补助;三是每年暑假为老师购买一本学习书籍,今年为每一位老师推荐一本书;四是针对青年教师开展读书活动,35周岁以内的青年教师开展“青春正是读书时”读书汇报评比。

举行先进教师介绍先进经验。举行先进教研组经验交流会。学校以先进教研组建设为平台,以先进教研组评比为契机,每学年举行一次先进教研组评比。制定并完善《长兴县水口乡中学先进教研组评比方案》和《长兴县水口乡中学先进教研组评比评分细则》,各位教研组积极申报并认真准备评比材料。在展评会上,各位教研组主要围绕“师德师风”“教研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特色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展示。各个教研组长各显神通,尽量展示自己的家底。二是各教研组开展了不少于六次的专题研修活动,在活动中或开课,或研讨。学校利用“一日草根”教研活动的平台,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或沙龙或专题活动,每一位老师每一学期都要上一节公开课,全体老师积极参加研训活动,认真厅课,每一位老师的听课节次都能达到15次以上。

开展专题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2020年5月份,举行第十二届“紫笋茶韵”教研节暨青年教师五项评比活动,10位35五周岁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备课本听课本比赛、“青春正是读书时”读书汇报比赛、“微课程资源”研究论坛评比、钢笔字粉笔字比赛、微型课比赛等五项专题评比,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举行多种专题研训:开展了教师微课制作信息技术培训,邀请汪咏明老师开展了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开展班主任论坛评比,潘御鑫做了“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教师积极进行校本研修总结反思。学而不思则罔,老师们在研修中不断反思,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老师都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录反思。整个学年结束后,老师们还对整个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书面总结。

(二)研训形式多样新颖

研训形式的多样性。为了达成校本研训的有效性,学校教科室开拓思路,在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训,网络研讨,竞赛活动等

分层培养。一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开拓渠道,创设平台,让老师们外出学习。本年度除了让老师进行自主培训外,还选派初三年级和部分骨干教师到武康中学学习“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的先进经验,这些老师回到单位后都发挥其学习的辐射作用;二是开展师徒结对,帮助新老师站稳讲台。9月份,学校安排新老师和新班主任和老教师结对。在学科教学方面,卢枫姣老师和吴世华老师结对,班主任工作方面,李雯老师和郭春根老师结对;并开展了新进教师亮相课展示活动。三是开展“五项评比”,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在第十二届“紫笋茶韵”教研节的时候,开展备课本听课本比赛、“青春正是读书时”读书汇报比赛、“微课程资源”研究论坛评比、钢笔字粉笔字比赛、微型课比赛等五项专题评比。让青年教师在磨砺中快速成长;四是开展教学能手的推荐评比,提升名优教师的发展。学校利用县第六届教学能手评选的机会,积极推荐学校骨干教师参选,参加评选的老师们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中,王海燕老师被评为县第六届教学能手。五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我校开展了微课制作培训,“智慧课堂”全体教师培训等一系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成效明显,陈劼老师获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竞赛省三等奖。

四、研训成果进步明显

经过一年的研训活动,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总结如下:

建立档案。学校根据每一位老师的情况建立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学历提升信息、教师获奖、教育科研获奖发表等基本信息,档案的建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老师的成长情况。

各层次老师都得到了发展。水口中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关注不同梯队的老师,以教师专业成长分为“职初、适应、成熟、专家”的成长规律为依据,实施教师递进培养工程。建立“水中教学新星、水中教坛英才、水中名师、水中功勋教师”四个层次的教师培训档案,进行逐层跟踪培养。一是青年教师和薄弱教师成长迅速。针对青年教师,学校采用师徒结对帮扶、竞赛评比激励等形式进行培养,因此,这些老师的成长比较快,部分老师工作一年就能站稳讲台,并在各种竞赛中有不菲的成绩。二是名优骨干教师不断涌现。现有教学方面的名师如下:县名师(吴世华、王海燕、李野),县教学明星、能手(王海燕 ),县教坛新秀(吴世华)。三是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学校骨干教师在县级赛课和公开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了好评。张毅赟、向广钢在市项目化学习专题活动中作公开课,祁倩、李杰、林爱青、张哲在市数学教研活动中开公开课;陈劼、李杰、潘御鑫等老师在市县比赛中均获奖。四是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2020学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本科合格率达到95%。五是教师师德师风有提升。学校经常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开展师德教育在线学习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学校涌现出品德好、师德高的好老师,潘御鑫被评为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教师参与培训成效显著。学校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020学年,全校老师人人都参加了至少24学时的培训,培训次数达到48人次,参训率达126%,人均学分为88分,其中90学时培训人数为10人,参训率达29%,达到省定标准,教师培训结束后还认真反思,将学习的内容用于教育教学。

科研成果锦上添花。学校教科室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教学的课题研究,每学期开学初向老师发放“微课题”问题征集表,指导老师根据问题开展研究,学校还邀请县内外专家对老师做讲座,讲授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方面的知识,并不定期向老师发放教育科研方面的学习资料。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参加评比或向杂志投稿。

五、特色创新有新突破

建立各类资源案例库。在平时的研训中,各教研组认真积累总结资料,一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校本研训资料,建立了各学科的资源库,资源内容有教学课件、科研学习资料、考试复习试卷等内容;同时,在班主任建设中建立了大量的德育、安全方面的资源。这些案例都储存在学校建立的之江汇教育广场资源库中,便于老师随时提取使用。

研训创新点和亮点。一是举行“一日草根”教研活动和举办第十届“紫笋茶韵”教研节。利用“一日草根”教研和“紫笋茶韵”教研节的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研训活动,形成了学校的亮点;二是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教师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教师校本研修,充分利用“一日草根”的教研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微课程资源研修。采用“做中学”“同伴助”的专题社区研讨形式,老师在开课研讨、选择视角、形成汇报的过程中充分讨论,思想互相碰撞,提高了研训的实效性。

第7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1]。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的传统监测点,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在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学习先修课程基础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要、卫生法规与监督、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等,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后,再同时开设食品毒理学检测、食品感官检测、食品卫生理化检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平行课程。经过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相互融通、优势互补,即可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为后面医学营养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专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3.2实验实训条件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岗位需要、反映食品检验技术发展趋势”是我们选用和编写高职教材的依据。选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用成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教学主教材,该教材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类系列之一,理论上突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侧重实际操作、检验方法,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与设备、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程序、基础实验技术、现代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卫生指标细菌的检验、致病细菌的检验、真菌的检验和其他检验项目。同步配套使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型人才培训用书: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第二版)》,该教材是根据最新《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按照岗位培训需要的原则编写的。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测试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岗位培训的、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员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的培训方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

第8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工作重点,以“聚焦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高效课堂模式、研修专业技能、推动读书活动等板块为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培训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紧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结合“微课 ”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对“网络同步助学”资源的研究、整合和使用,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业务水平。

(1)实践性知识的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切入口,抓住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反馈、听课评课有效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最终达到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研修目标。

(2)发展性知识的校本研修。围绕师德修养、教师礼仪、人文艺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保健知识、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研究性知识的校本研修。通过开展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接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知识和方法,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推进以好于学习、善于研究为导向的教研组文化建设。

四、培训内容

由学校统一实施组织,紧紧围绕“有效学习评价”主题,围绕“网上晒课”、名师教学、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板块:以网上晒课为平台,展示“有效学习评价”。

1.“微课”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2.培训形式:专家报告、观看实录、视频制作。原则上每位教师都要摄制一节“微课”,摄制或者研备一节“优课”。“微课”、“优课”并分别在20xx年9月1日和20xx年11月1日前上传在校园网上。

第二板块:以名师课例为抓手,辐射“有效学习评价”。

1.名师的课虽然设计迥异,风格不一,但是无一不把“有效学习评价”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摩学习名师对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2.培训形式:案例研究、观看实录、仿课赛课、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交流“有效学习评价”。

1.主要目的: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

2. 活动形式:开设读书沙龙、撰写心得体会。各校要结合实际,遴选优质图书引导教师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培训期间可以结合主题,选择相关专业书籍,要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将读书心得上传至学校校本培训“读书活动”专栏,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畅谈读书的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感悟读书的乐趣。大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考核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学校设计)。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方面。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学校设计)。教师个人填写,学校审核。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本学年校本研修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3)每位教师摄制的“微课”或者“优课”上传到校园网。

第9篇:微课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微课;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专业发展

1微课提出的概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喜欢以一种简短精炼的方式获取知识,而微课正以这样的特点冲击着传统教育,简短、精炼、突出知识点的教育新模式,在在线教育领域喧起了一片浪潮。此外,知识点的系统化、区域资源建设规模化已成为微课发展和努力的方向,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在线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深度结合,幼儿教师的培训以微课为契机,研发幼师微课培训资源,基于资源共享的微课网络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带动周边农村幼儿教师远程培训“一带一路”的发展模式。在国外,人们对微课准确界定还在不断的探讨之中。最初提出微课的是来自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他提出了60秒课程[1],随后来自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提出在极短时间内怎样快速精炼的掌握核心概念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2]。2006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微课教育的网站,该网站以提供在线学习、进度跟踪等服务、全新的授课模式,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关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正式演变成微课程,2008年来自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提出微课程的制作分为五大步骤:找出核心概念;极短时间内解释和提出核心概念背景核;录制视频1-3分钟;设计课后任务;上传课程到管理系统[3]。目前国外微课做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可汗学院及TED-Ed,且涵盖很多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微课配套资源也相当的丰富。在我国,首次提出微课的研究员胡铁生指出,微课不仅是一种视频课程,还承载了学科知识点构建新型的网络课程教育资源[4]。目前,各大网站也在纷纷加入微课的制作团队中。其中,中国微课网、凤凰微课、浙江微课网和微课网是做的相对比较好的微课平台。面对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中小学生,这些微课平台主要形式是优质课程的评比,老师对其借鉴、学习。在国内的微课平台,专门针对幼师培训的课程还没有出现,基于当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就幼儿园培训成本的考虑,运用微课培训的模式无疑会缓解农村幼儿园的经济压力。

2微课应用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可行性

2.1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存在诸多问题,依据张云亮等人对649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培训形式单一,以集体培训为主;缺乏明确的培训制度;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少;农村幼儿园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有自我发展意愿,但地域环境因素阻碍了其的自我提高[5]。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朱召萍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研究中认为,当前培训模式研究太过于宏观[6],需要解决如何从微观角度出发具体设计合理、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从研究者宋寅喆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急需在职培训,近半数的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少,且认为目前的培训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7]。参与的培训,只重形式且单一,重要的实践环节则是缺乏。培训内容方面,实用性不强,缺少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学者李莉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策略研究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体现灵活机动[8]。不难发现,目前的培训存在着形式单一、培训内容实践不够、培训评价真实性缺失、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培训的机会有限等问题。

2.2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优势

2.2.1培训形式丰富多样,更多选择性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虚拟化的共享平台为基础,幼儿专家和工作者可在平台上设置不同形式的课程,如基于平台在线研讨、专家讲座、入园观察、案例分析等。不只是单一的集体培训的方式。另外,专家们在共享平台上就可以上传录制好的课程,无需奔波,去各个地方做讲座,在平台上与学员沟通交流,丰富完善课程。对于两方来说都是更加方便沟通的。

2.2.2培训内容多元化,更多针对性

相比传统的培训课程,以教材为主,微课以数字存储为介质可以包含大量的信息,且微课把培训的内容要点精简,层层递进,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对知识点分类逐点讲解,不同层次的培训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的内容,如可按照专业的培训体系设置选择培训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也可从培训课程内容设置,如科学、语言、艺术、安全、社会等,不同领域选择所需要的。无论是从培训内容的广度上,还是培训课程针对的人群上,更符合幼儿教师的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幼儿教师的情况。

2.2.3培训评价可诊断,更具可靠性

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而在微课平台的设计上,加入评价环节,幼儿教师可参与课程进行评价,教师可在评价界面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学习。当然为了了解培训者是否掌握培训的内容,其需要完成一定的测试题,系统会对测试者进行评分,根据等级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2.4培训课程可回放,更具实效性

多数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后,都会忘记培训的内容,然而采用视频教学,学员随时都可以反复回看视频内容,可谓温故而知新,课件视频可永久性的存贮。并在微课的平台上设置后期跟踪调查,方便培训者掌握幼儿教师培训后期的效果,培训更具实效性和真实性。

2.2.5培训机会公平化,对象广泛化

共享免费是微课的又一特点,培训者下载微课平台的客服端,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学习观看视频,无需选拔,培训机会公平,每个想要学习的教师都可以参与进来,并且分享自己的心得,在共享资源的平台下学习交流,也是幼儿教师培训的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体现,不只限于幼儿教师、家长、幼教爱好者,更广泛的普通群众都可以利用优质资源学习。

2.2.6培训成本低,更具普惠性

通过对农村幼儿园的调查了解,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最为关键的阻碍因素是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在培训中幼儿教师的车旅费、食宿费、培训费用都增加了幼儿园成本,很多情况下,机会也就放弃了。而微课直接就跨越了这些阻碍因素,利用微课平台的免费资源,同样可以达到培训的效果,甚至会比集体培训的方式更好,效果更佳。

3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案例应用

基于微课的特点与上述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间有着互补性,即将微课运用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课后答疑、小组讨论中,达到两者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这里以《农村保育员对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参与》主题培训为例。

3.1微课课程设计

3.1.1课程目标

以往培训课程因为时间短,内容多的原因,对培训课程目标设计,没有做出具体的设计,参训者往往不知道课程目标,自己听课是要掌握什么。现利用微课将培训课程大目标逐步分解成小而具体的目标,对培训者做出明确的要求。区别传统课程讲授,微课在此的应用更注重分解后小目标的具体指向。以农村保育员安全教育为例,在此主题培训中,分解农村保育员对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上的目标,先分解成预防与应对两大目标,再进一步的分解从入园晨接、入厕、饮水、进餐等安全问题.

3.1.2课程内容

微课授课内容是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者解决某个教学的难题,相比传统课程来说的一种课程内容精炼而微小的课程,然后再将单个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课程。即便是现有的远程网络课程,一节课程所涵盖的众多知识点,在短时间内参训者也是没有时间学习的。通常在幼儿教师培训中,极短时间内要完成许多培训课程,专业知识这部分内容,在培训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对于专业知识掌握不好的老师来讲,在短期的培训中是无法提高的。如今将专业知识如幼儿心理知识、教案制作以单个知识点形式呈现,更好帮助幼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3.1.3课程实施

一种是课前观看,培训幼儿教师先观看培训讲师录制的课程,课堂上解疑的个性化辅导模式;另一种是微课嵌入式教学,即在必要的知识点处,播放事先录好的视频,再加入传统的教法。视频课程的课后,我们设置了关于课程内容的习题,如果没有完成习题,是无法进行下一阶段的微课学习的,以此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最后根据答题正确率,系统会推送一个学习报告给学员。

3.1.4课程评价

在微课平台上设置无记名的课程评价反馈调查,防止培训的主办方只是注重培训的形式,不进行培训后期效果追踪。当然对于课后学习,有一个时间的限制,推送邮件提醒培训者完成选课任务,没有及时完成的,将面临降级,学员在完成每一个课程后将以游戏升级的方式升级,以此调动培训者的积极性。

3.2课后答疑

课后答疑环节不止限于参加过有组织的学员,只要登录微课平台参与了系统学习的学员都可以留言发表观点,学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解答,参与活跃学员也将得到加分升级的奖励。根据问题的关注程度,我们的培训专家也会集中解决问题,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状态。

3.3小组讨论

根据学员的意愿,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在此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且效果可嘉。利用微课课后线上与线下的讨论,可以实时通讯,也可面对面的交流,学员更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找到知识的突破点。

4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发展中的策略

微课能否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是离不开培训环节中主体、客体、辅助客体,即幼教专家、教育部门、幼儿园管理者、农村幼儿教师几者的互动,为促使微课有效地应用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幼教专家积极参与,丰富国内微课幼教实践性的培训课程

在搜索了国内权威的微课平台,并没有发现关于微课应用在幼儿教师培训的课程,在这方面,目前还是空白。如何实现微课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的幼教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同挖掘它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价值,将自己完善的幼教理念、教学技能传播的更远。目前较为权威的中国微课网,在专题管理上做的较为好,分为了赛课、翻转课题研究、翻转课堂平台、教师专业培训和互动交流社区。但是在教师专业培训模块下,幼教课程还没有,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幼儿教师职业特点是实践操作性的,且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艺术类培训,这就需要幼教培训者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使培训内容更接地气。

4.2教育部门鼎力相助,购买专业服务,建设配套资源

微课配套资源的建设、平台的维护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基于人力财力的需求,相关教育部门应肩挑大任,做好微课配套资源的建设。当然,微课配套资源的建设涉及相当专业的技术要求,教育部门在技术上无法提供支持,在此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的教育机构建设。教育部门做好质量检查,建立微课评估机制,筛选出优质的幼教培训课程,为培训者把好质量的关。

4.3幼儿园管理者建立线下学习共同体,共创学习氛围

微课平台的建立为广大的幼儿教师提供了结交专业人士的机会,在线上幼儿教师能很容易的找到志趣相同的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而在线下,由于种种工作关系,没能找到共同学习的群体,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园管理者建立学习共同体,在线上线下共创学习氛围,可在线下将在微课中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打破听课的随意性,达到一种“通过理解、体验或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9]。

4.4幼儿教师锐意进取,增强个人知识管理意识

任何一种培训的模式只是辅助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关键在于个人知识的管理。很多幼儿教师接受各种专家培训、各种团体学习,其过程往往是人云亦云,走过场,迷失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而个人知识的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达到对知识的管理和优化,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当外界的学习环境不可能尽快改变时,教师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才可能提高个人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自己才是支配自己的核心力量”[10]。

5小结

基于上述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有效利用,但不免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观看视频随意性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的教师,可能无法按时完成相应的培训课程,也就需要幼儿教师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针对幼儿教师这样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群体,幼儿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手工与环创、音乐与舞蹈等需要实际观察操作,仅靠观看视频是无法达到效果的。微课只是给广大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了一种学习的途径,真正达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则需各方共同出招。

作者:姜永燕 徐东 伍美玲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5]张云亮,汪德明,时莉.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现状评价及其需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2,(1):33-38.

[6]朱召萍.近年来我国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研究现状及其改进[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6):26.

[7]宋寅喆.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李莉.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12):9-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