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河流治理建议精选(九篇)

河流治理建议

第1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一、联防联控机制建立情况

为加强跨区域河流管理保护合作,建立完善沱江、涪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我县与…签订了《……河长制跨界合作协议书》,与…签订了《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管理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与…签订了《全面推进…河河长制工作合作备忘录》,加强了对接合作,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治理工作,形成“河长推动、区域联动、上下互动、部门协作”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同时全面加强部门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联动协作,共商解决重大问题,把“分头治水”转变为“联合治水”,切实形成河流管理保护合力。

二、联防联控机制运行情况

(一)进一步深化联合执法机制。围绕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监管的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县内多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同时与…、…、…等县区多次切实开展好联合巡查,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

(二)进一步深化信息共享机制。我县与…、…、…等地河长制办公室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互通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水、雨情监测信息,定期或不定期会商雨情、水情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探索建立流域治理方法和模式、环境管理与监督、流域水文信息、技术人员交流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情报共享。

(三)进一步深化联席会议机制。我县进一步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和与…、…、…等地的沟通协调,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参会,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工作会议”,坚持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工作原则,总结联动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和部署下步工作,研究解决关系到流域生态共建共治的重大事宜。

第2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稳定 对策建议

【论文摘要】: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流路是在三角洲的扇形范围内自然变迁的。随着长期的治河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河口流路的变化是可以人为地干预和控制的。1949年以后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特别是在1976年改用清水沟流路是成功的。但是,随着黄河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成大幅度减少趋势,致使河道向海域输沙的能力也大大减弱,逐渐导致尾闾河道不断萎缩,过流断面不断减少,拦门沙发育减慢甚至向海口内入侵。为此,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黄河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常重大。对此,笔者就新时期如何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拟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1坚持调水调沙,实现河口减淤疏浚

实践证明,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8次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有很大的效益,特别是对黄河下游的河口河道来讲,起到了巨大的减淤疏浚作用。因此,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的工具是具有生命力的,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也应切实考虑和解决好对河口地区不利方面的问题:

1.1调水调沙的运用应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通过调水调沙,在实现河道的减淤冲刷,保持水沙通畅下泄的同时,也应通盘考虑河口地区的防洪工程设施的防洪和能力,入海流路的稳定问题。这是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就黄河口而言,其冲淤演变的方向和特性不紧紧受制于来水来沙条件,同时还要受到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考虑海洋动力等其它相关条件。这样才能对稳定黄河入海流路,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

1.3应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对于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调水调沙是实行年度调节还是多年调节值得商傕。只有通过对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的科学预测,并结合考虑其他各种影响因素,才可能实现调水调沙的科学决策。

2提高河口防洪抗凌能力

河口的防洪抗凌能力是关系到能否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问题。近年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量一直在减少。水少沙多使主槽淤积以及河口侵蚀基准面位置继续下移,河槽进一步萎缩,输沙能力进一步降低,致使河口段主槽平摊流量减少,同流量的水位抬高,过洪能力减小。由于水沙条件恶化,河道断面形态又出现了对防洪十分不利的二级悬河,滩地横比降增大,中常洪水也可使河势发生改变,形成横向流或者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所以,应进一步加固和完善堤防和河道工程,对黄河大堤进行加高加固,加快淤背区建设力度,使悬河变为地下河。同时选择适当河段,采取挖河疏浚、束水导流、护滩保槽、稳定河势等措施,从而达到减轻河口的防洪压力,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目的。与此同时,冰凌也是造成不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课题。来水量减少,封河水位低,开河时更易形成冰坝,因此,充分发挥水库防凌运用模式的作用,抬高封河水位和降低开河期的下泄流量。应采取在开河期要有实现分水防凌的条件,利用齐河北展宽工程、垦利南展宽工程和东平湖等都可以用于分水防凌措施。

3加强河口治理的科学研究,为稳定黄河入海流路提供理论支撑

众所周知,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必须要有理论支撑。因此,加强河口的治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黄河口演变规律错综复杂,受许多内在条件和外界因素制约和影响。为此,必须正视河口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这一基础工作。

就目前而言,一些急需的系列资料尚不具备,制约了河口治理方案的探索和改进。利津断面至入海口有112公里的距离,利津站的水文特征值难以代表河口段的河道情况,无法据此对河口冲淤变化做更为科学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在丁字路口附近建立一个水文站,搜寻整理并分析入海口附近的水沙资料。其次搞好黄河河口河势、拦门沙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只有这样才是综合治理黄河河口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为了更有利于黄河河口的研究与治理工作,建议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4实现河口统一管理和依法管理

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环节,还得靠完善可行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河口治理的各项工作由黄河河口管理局、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共同管理,工程投资也由三方筹集。多部门共同管理对河口综合治理与开发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如今,黄河河口治理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黄河三角洲和东营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允许有重大决策出现偏差。因此,黄河河口治理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渠道,只有进行统一管理,才能保证河口治理的有序进行。但由于河口治理与黄河流域的整体治理密不可分,河口来水来沙量的调控是河口治理成败的关键,而黄河全流域水沙又是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同一调度的,因此建议,成立由黄委会牵头,地方政府、胜利油田以及海洋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河口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加大法治管理,实行以法治河,此举也是黄河河口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对河口的一些特殊情况针对性不强,加之不完善、不具体。虽然在河道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都已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有时在各法律之间又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操作难度大。建议尽快制定《黄河河口管理法》,实行黄河河口的法制管理,笔者相信,只有法律、法规作支撑,一定能够有效对河口的综合治理发挥重大的作用。

第3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关于区饮用水源受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今年,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对我区饮用水源被污染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情况

我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有:

(一)流溪河。以该河为吸水点的自来水厂有区的东部水厂、*水厂,*镇的*、*、*水厂。这5间水厂供*、*、*、*和*机场人口饮用水,日供水量达18万吨(高峰期近25万吨)。

(二)*河。以该河为吸水点的自来水厂有区的*和赤坭、炭步水厂3间水厂,日供水量8万吨,供*、炭步、赤坭人口饮用。

(三)秀全水库。是秀全水厂水源,日供水量2万吨。

二、饮用水源受污染情况

目前,我区饮用水源受污染比较严重的是*河、天马河和秀全水库。

(一)*河受污染情况。

*河的上游是九曲河(三水区)和国泰河(区),下游是珠江西航道。*河的水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市的北部水源保护和珠江河道整治(图1)。*河污染主要来源于跨地区水污染和赤坭镇、炭步镇沿岸工业、服务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染。

近几年,*市三水区大塘工业区和清远兴仁工业区不断发展,增加了向*河的排污量,水质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三水大塘工业区,内有160多家企业,其中高污染纺织企业35家、化工企业30多家,还有高污染的五金、皮革企业数十家。该工业园设置了一条数公里长的排污暗渠,把处理未达标的工业污水排入三水区与区交界附近的九曲河,大量污水经九曲河流入*河(图2、3)。同时,清远*兴仁工业区的电镀、重金属废品拆装场等企业的有害工业污水也流入*河(图4、5、6)。该污染情况涉及到*、*和清远三地,存在着反复、危害性大等特点(表1、2、3、4)。省人大代表吴志斌为此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书面建议,要求加大对清远、三水等跨地区污染的整治力度。省环保局协调*、*、清远三市环保部门对此进行了一些整治工作,并答复了代表,但跨地区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建安、周庆强,带领市人大城建工委的部分委员来区作专题调研,认为*三水大塘工业区和清远兴仁工业区的污水排放均不达标,已对*市的饮用水源造成危害;市、区及有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下大力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同时要把有关的情况反映到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争取尽快解决跨地区污染问题。近日,吴志斌代表再次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要求加大整治跨界水污染的工作力度。

另外,在*河两岸,有19个煤场码头、石灰石码头和1家鱼类水产加工场。码头地面的煤粉、石灰粉、废渣、泥粉经雨水冲刷流入*河,造成水质的污染。同时,*河两岸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和农作物使用农药过剩流入*河,也是造成河水污染的原因。

由于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河赤坭、炭步段水质下降,类别为Ⅳ类,以石油超标为重,总氮、总磷、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和溶解氧等年均值也超标。在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初枯水期,河水又黑又臭,致使炭步水厂、*水厂、赤坭水厂要加大药物投放量,严重时被迫停产,严重影响了赤坭和炭步地区居民饮用水。

(二)天马河受污染情况。

天马河属*河的支流,起源于*镇,经新街河汇入*河。在天马河的上游*镇,沿河两岸有密集的工业区、居民区、学校和部队。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流入天马河。在枯水期,天马河河水又黑又臭,*河涨潮时,天马河河水可以涨到*水厂和炭步水厂的吸水口。

(三)秀全水库受污染情况。

秀全水库周边范围内设有工厂,仅*镇旗岭圩及附近村庄、区看守所的人口就有1万多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流入秀全水库。水库不深,多年未清淤,水库容量减少,水质逐渐变差。从秀全水库蓬勃生长的水浮莲,可以看出有机污染是最大特征。

三、整治饮用水污染源的几点建议

(一)区政府要将整治饮用水源污染列入议事日程。

要成立饮用水源污染整治小组,对重点污染源登记造册,制定整治实施方案,并尽快抓落实。

(二)区政府及各镇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规划,严把新建项目审批关,有效控制新污染源。

目前除*城区、*镇、炭步镇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外,其余各镇尚未编制(修编)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工作缺乏规划指导,未能很好地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因此,区、镇两级要尽快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同时,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在引进项目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对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同样要加强监督指导。

(三)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抓好重点污染企业整治。

对电镀、印染、造纸、皮革、化工等重点污染企业,要大力加强排污监控,要继续采取挂牌督办、限期整治或关闭等措施,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持之以恒地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和其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四)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我区已建成10万吨/日的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近5万吨,到年底相关的管网完善后,日处理污水可达10万吨,届时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50%。但仍有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区,我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污水处理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为此,建议:(1)进一步加快在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进度,确保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网集中至污水处理厂;(2)有计划地加快推进我区各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3)工业园区应建设污水管网系统和完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杜绝工业污水直排;(4)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我区正处于经济加快发展阶段,同时担负着*市北部水源保护的重任,完全依靠区财政筹资和收取污水处理费投入污水处理厂和管网的建设是相当困难的。建议区政府在现有财政体制基础上,与省、市主管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以减轻我区治污资金紧张的压力。

(五)下大力气整治*河污染。

1、首先整治好本区域的污染问题。(1)对沿江两岸镇、村等范围内的工矿企业、装卸码头、堆放煤炭、石灰石粉尘污染,过往运输船只排污,机油污染等进行全面清理,分类登记,限期整治,对限期整治不达标的要关闭。(2)沿途各镇、村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墟镇应建设污水处理厂,村庄应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3)*河长期污染积淤严重,河床堵塞,建议与市水务部门联系,组织全面清淤或要求引入北江水进行一次冲淤行动。(4)制订有力措施,严禁在*河取沙或向河床倾倒余泥。

2、加大跨地区污染整治力度,切实整治*河上游的污染。(1)区政府应主动与排放废水的*市三水区和清远市清城区政府沟通协商,加强互通监测结果,提出解决办法及整治意见。(2)区环保部门要定期把*河跨地区污染情况向市环保部门作专题报告,让省、市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3)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向南方日报、省电视台反映情况,对跨地区污染问题进行曝光。(4)建议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联合向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报告,请求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向省人大、省政府转送*河污染问题的材料,争取分管的副省长召集三市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来*河上游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协调解决,保证跨区工业污水排放符合标准。(5)建议组织省、市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视察,利用代表大会期间向省政府提出整治议案或建议,必要时进行质询。

(六)建议秀全水库作为我区备用饮用水源。

秀全水库周边居民点比较密集、企业多,若要搞截污工程,费用太大。建议将秀全水库改作我区备用饮用水源。

(七)整治区*垃圾填埋场的渗水污染。

*垃圾填埋场的渗水污染,严重危害附近村民的身体健康。根据镇、村反映,附近村民近年来染绝症病例有年轻化现象(事发有因,待调查)。建议:(1)对垃圾填埋场实施截污处理,尽快建设垃圾焚烧场。(2)设法降低村民自来水费,鼓励村民饮用自来水。

(八)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健全镇(街)环保机构。

要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宣传,调动我区各方面保护饮用水源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对污染问题的监督,同时健全镇(街)环保机构,加强对本地域污染问题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4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黄河北徙以后,向东注入大清河入海。据《清史稿》记载“黄河自北宋时一决滑州,再决澶州,分趋东南,合泗入淮。盖淮下游为河所夺者七百七十余年,河病而淮亦病。至是北徙,江南之患息。士民请复淮水故道者,岁有所闻”。黄河北徙后,社会上复淮的呼声日渐高涨,最早提出此议的是同治五年(1866年)山阳绅士丁显向朝廷上《议浚复淮故道疏》,提出:堵三河、辟清口、浚淮渠、开云梯关尾闾,以恢复淮河旧有河道,使淮河自行入海。同治六年(1867年)时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申请朝廷拨银10万两,试着疏浚云梯关以下淮河故道,并在清江浦设立导淮局,但曾国藩在此任时间不长,此项动议便胎死腹中。同治七年(1868年)宿迁蔡则V、山阳丁显再次带着复淮的愿望赴京,通过朝臣奏请朝廷浚复淮河故道。

同治八年(1869年),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对张福口引河进行了疏浚,淮水于是由清口流入运河。同治九年(1870年),马新贻向朝廷奏告:经测量黄河底高于洪泽湖底丈余,要复淮必先浚淤黄、继开清口,修复盱堰石工,坚筑运河两堤,再堵三河。此项建议工程浩大,然而当时清廷财政已捉襟见肘,朝廷自然不会批准,马新贻的奏告无疾而终。

光绪七年(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考察淮河和运河河情,再设“导淮局”,计划开浚旧黄河,自杨庄起至安东(涟水)东门,计长14000余丈(2800余米),估算需要土方45万方,白银16800余两。因工程量巨大,也难以实施。

光绪八年(1882年),两江总督左宗棠建议清政府将淮北全部盐税收入用作复淮工程施工经费。不久左宗棠被调职他任,此事即不了了之。

1896年2月11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朝廷奏报:当时河患无穷,河事糜烂,各地区自行构筑的坝堰,成了社会冲突的根由。认为以社会稳定考量,必须对淮河进行导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提出“复淮、浚河,标本兼治”的主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接受张謇的建议,于清江浦(今淮安市区)设“筹议导淮局”,测量淮水故道。

可以说清末统辖淮河的官员都看到了导淮的重要性,但当时清廷统治已属强弩之末,导淮的建议只能束之高阁。

二、状元导淮历程

朝廷对导淮没有大的进展,民间的力量依然在强力呼吁。清末状元张謇就是当时推进导淮的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张謇把目光投向了淮河的导治,他把导淮视为“实业救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欲付诸实践。对于经费的筹集,张謇提出由“官为筹办上也;官若不能,由督抚敦请士绅劝集资本商办。”同时考虑到“淮治则湖涸,湖涸则淤地出,官办归官,商办归商”。张謇又建议导淮“尤愿即归商办以速其成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51岁的张謇发表了《淮水疏通入海议》。1904年又上《请速治淮疏》,认为治淮首在疏导其入海通道,改变其“入海路断”的现状,治理淮河,刻不容缓。张謇认为,经过十年治理,将彻底改变灾区面貌。两江总督端方同意张謇要求,成立“筹议导淮局”,让张謇担任“导淮局”总参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淮河再次发生水灾,苏北灾情严重。张謇再次上书端方,提出《复淮浚河标本兼治议》的建议,要求从测量做起,逐步为复淮规划创造条件。但端方认为张謇的方案需要经费巨大,难以筹措,因而加以拒绝。当时正好两广总督岑春萱请假在上海养病,张謇登门探望,偶然谈及治淮问题,张謇遂历数向两江总督端方几次陈情无效之情状,岑春萱言语表示赞同,张謇以为遇上了救星,于是连夜写了一封《代岑粤督拟淮北工赈请拨镑余疏》,他想通过岑春萱恳请朝廷将存于上海户部银行的180余万两赔款余款“移以救淮北百万之灾民,修河、淮千里之水利。”可当他将稿子送去后,岑以自己不是两江总督为由加以推诿,张謇只得离去。

张謇为导淮奔走呼吁,四处碰壁之后,便考虑像西方那样成立公司以筹资导淮。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张謇在《议办导淮公司纲要》中指出,导淮不限于“去灾之根”,而且求“ 大干一通(指淮水),旁支皆畅,脉络灌输,无有塑遏,昔之瘠区,必成腴壤”。据此,“ 舟楫通利,商业将兴,犹其余事”,阐述自己欲在淮河流域发展近代大农业,大办工商业的宗旨。

宣统元年(1909年),江苏省咨议局成立,张謇被选为议长,作为议长的张謇在江苏咨议局提出筹兴江淮水利公司为咨议局基本金案,“以咨议局负江淮水利公司之责”,决定集股借债导淮,将来再以公司运作盈利偿还。这在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无疑是非常先进的想法。另外,张謇甚至想到设立农业银行:“以为各地方河渠沟洫,堤岸闸坝之准备者。”以银行作为筹集调度和管理资金的载体:“人民得依赖此种银行,作其保证,资其周转,则关于水利之兴造,既无官吏之督促,亦必百废俱举矣。”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大胆的筹资构想。咨议局通过了张謇等人的治淮提案,在咨议局下设了江淮水利公司。张謇又在《代江督拟设导淮公司疏》、《筹兴水利为咨议局基本金之设备案》、《拟江北水利公司最初第一节之办法》中,对导淮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划,他准备通过筹办公司,“集股开办,众擎易举”,疏通淮河入江入海通道。1909年,为着手导淮,张謇率先在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成立了江淮水利测量局。1911年正月,测量局正式开测,开始对淮河、沂沭泗诸流、运河、湖泊的河道进行实地测量。

清宣统三年(1911年), 美国红十字会在美国政府支持下,提议派遣技术人员考察淮河流域。同年, 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向中国政府转达了美国红十字会的这一意图, 受到清廷的欢迎。中美双方并就此进行商谈,达成有关协议,规定中方为美国测量技术人员在淮河流域的工作提供一切便利和在华宿费、旅费, 美国红十字会负担美国测量技术人员的薪俸。7月16日,美国技师詹美生抵达北京, 随后他前往淮河流域, 在皖北和苏北一带进行实地考察。民国元年(1912年)6月14日,詹美生结束了在苏皖淮河流域的考察, 撰写《导淮视察报告书》, 提出综合治理淮河的建议。

1912年年底,张謇代安徽总督柏文蔚为导淮专门致电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提出裁兵导淮计划,恳请迅速实施导淮工程,并公布了导淮兴垦大纲。次年,北洋政府还在北京设立导淮局,委任张謇为督办,柏文蔚等为会办。

1913年,芮恩施出任美国驻华公使,他积极支持美国参与导淮工程,声称要使这一工程成为“在组织大的工程项目方面美国方式的效率的样板”。芮恩施多次与北京政府进行交涉后,中国与美国就美国承担导淮工程达成初步协议。1月31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作为美国红十字会代表,国民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作为中方代表,在《导淮借款草约》上分别签字。草约规定,美国红十字会或其代表,或其承续人向中国提供3000万美金贷款,年利5厘, 用于疏导淮河流域内河道,美方应在合同签订后1年内筹集这笔贷款;中国政府聘请美国工程师担任导淮总工程师, 中方贷款担保为开浚流域中所有政府土地上收入及将来导淮工程竣工后增加的收入、开浚地区的运河使用税, 如上列收入不敷支付债务, 中国政府将从他项收入中拨款支付本息。美国政府与红十字会先后派工程师锡伯德、詹美生等来华考察勘测。后来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驻华公使正式通知,在欧战未停之前,美红十字会此款项不能兑现,这次借款治淮的计划,再一次落了空。

1915年,柏文蔚正式拟就《导淮意见书》,详细阐述了从洪泽湖下游经苏北盐田导淮入海的计划,并提出通过发行有奖公债等形式筹措治淮经费,两者均主张导淮三分入江,七分入海。但因袁世凯称帝和战乱,导淮事业再次受挫。1916年,淮河再发大水,复淮呼声再起。1918年夏季,张謇再度奋起,草拟《江淮水利计划第三次宣言书》,并上书段祺瑞要求导淮。次年,张謇制定了《江淮水利施工计划》,利用历年测量资料,修正先前主张,提出“三分入海,七分入江”的建议。徐世昌总统设立运河工程局,委任张謇为督办,负责导淮工作。1920年,美国广益银公司水利工程师费礼门插手导淮,并从张謇手中拿到导淮资料,在美国发表《导淮计划书》,主张淮河水悉数入海,即从五河县经洪泽湖北端开挖河道,向东穿运河、盐河至临洪口直接入海。

1921年,淮河流域四省再次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为治理水患,复淮故道呼声再起。张謇于是再次修改了江海分流的导淮计划,提出了先治标、再治本的导淮方案,发表了《淮沂泗沭治标商榷书》,预算工程款603万元。但计划提出后,徐世昌总统推诿不办,导淮计划再次落空。1925年,张謇致电段祺瑞辞去江苏运河工程局督办职务。至此,北洋军阀时期的导淮事业宣告结束。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历时二十余年,张謇为导淮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他组织测量和绘制的淮河大量数据及图表,为以后各个时期治淮活动提供了价值连城的科学依据。

三、国民政府开始导淮

郑肇经在《中国水利史》中对国民政府成立前的“导淮”评价道:“综计国民政府成立以前,政局m扰,不遑建设,导淮之议,倡诸少数先知先觉, 卒以工款无着,有计划而无事功。”社会学家王培棠也说:“总计八十余年来,导淮建议,何止十数,其中有详细记载暨各种应用图表,而可为科学上研究者, 厥为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计划,前江淮水利局计划,前安徽测量水利局计划,美工程师费礼门计划,及全国水利局计划等五种。俱未能见诸实行。故八十年间,苏地大小淮灾,凡六十余次。”导淮并未取得任何实际进展。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这些规划和议论基本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施,正所谓“导淮之倡议,无年无之,而淮河之为患,愈演愈烈”。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原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安危,淮河流域安定就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重要条件,正如水利专家沈百先所说:“导淮无论就民生的角度还是治安的角度都应被列为首要工程”。面对社会各界对导淮的高亢呼声,为了政权的稳定和对社会有所交代,国民政府开始对导淮给予关注。1929年1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政府令,为筹备“导淮委员会”特派“蒋中正、黄郛、陈其采、陈仪、陈辉德、段锡朋、陈立夫”为导淮委员会常务委员。特任蒋中正为导淮委员会委员长。1月8日,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组织条例”。

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正式在南京宣布成立,就任导淮委员会委员长,他在宣誓就职时强调:“居于淮河人民,在八千万以上,如浚导成功,则民生问题即可解决;自历史上观察,由淮河流域人民之不安居乐业而引起纠纷者甚多,故今后对导淮工作当特别注意,并以建设工作,应知急缓轻重,故不辞繁重,兼任此职。”导淮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掌理导治淮河一切事务。以政府首脑兼任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初时设立总务、公务、财务三个处,分别由国民政府任命杨永泰、李仪祉、陈其采为处长,委员会内部设总工程师办公室。

导淮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开展对淮河中下游各河道、湖区的查勘,以摸清各河道湖泊及水利工程等情况,为淮河洪水实施江、海分疏选择路线,为制定导淮工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国民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非常关心淮河的修浚,1921年在沪期间,曾亲自向柏文尉询问导淮方法,讨论导淮问题。孙中山认为“淮河在安徽、江苏二省北部通海口之淤塞,问题甚为严重,盖通海之口既经淤塞,洪泽湖消水之路全恃蒸发,于是一入大雨时期,洪水泛滥,沿湖广大区域,人民受其荼毒以百万计,故淮河之修浚,实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并且对导淮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国父总理的孙中山对导淮的关注不能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产生影响。

1922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商务会议上,国际上对中国的“导淮”事业也予以高度的期望,认为“导淮”将是解决世界米荒问题的重要举措,把未来解决世界饥饿和粮食问题的眼光投向了淮河流域。

1929年8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会议,决定请拨庚子赔款建立导淮基金。1930年5月,中央政治会议第二二六次会议及第七十五次国务会议决议:决定“以英俄庚款余额三分之一内之百分之四十为导淮工程经费。”

1930年9月8日,导淮委员会主持召开《导淮工程计划》研讨会,经过核议认为此项工程计划可行,讨论结果及核议案分别刊印,呈报国民政府备案。1931年4月,第一期《导淮工程计划》经国民政府审议通过。这意味着过去对导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的终结,导淮已经从士绅民间呼吁、学者研究争鸣、民间和政府专门机构的勘查规划转变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建设计划。

导淮委员会成立后,1929年8月20日,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在淮阴县水北门省立第四工场旧址成立。8月21日,李仪祉总工程师即亲自率领工务处查勘队,前往苏北调查,这次查勘是国民政府对淮河进行的意义重大的面上考察,参加人员都是当时中国顶尖的水利科技权威。包括导淮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须恺,测绘主任工程师刘梦锡,设计主任工程师许心武,技正工程师汪胡桢、汪干夫,医师张之棠,事务员罗忠懋等10多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派副官胡镇同行,以便沿途接洽驻军保护事宜。

查勘队在李仪祉的带领下先后查勘了淮河下游及洪泽湖周边地区、淮河干流和沂沭泗地区。详细研究了运河、废黄河与淮河的现状关系。

导淮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热点,全社会对李仪祉等的查勘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央日报》、《大公报》派记者随查勘队跟踪采访,对查勘队每天行程和考察内容进行详细报道。

为了考察淮河入海工程线路,李仪祉除自己率队亲自查勘外,还于1929年11月27日和翌年2月,偕同导淮委员会顾问,德国哈诺佛大学水工教授方修斯先后两次赴淮阴、涟水、滨海、响水一带查勘运河、盐河、废黄河、灌河等苏北有关河道水势和地形情况,确定淮河入海水道路线。

导淮委员会成立后, 一方面组织了查勘队、测量队, 对淮河一些河道、泊现状进行了查勘、测量, 恢复和建立了一批水文站, 对淮河水文气候进行了测验;另一方面,在整理导淮图案委员会整编的《导淮图案报告》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初的导淮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经由工务处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 并与导淮委员会德籍顾问方修斯教授研究磋商, 于1930年5月编成导淮第一期技术报告,同年9月提交导淮计划讨论会审议。工务处又根据会议决议,加以整理, 以《导淮工程计划》上报国民政府,1931年1月正式公布。

“导淮工程倡议数十年来未见实行,推原其故,一则由于计划之莫衷一是,二则由于款巨难筹”。到1931年导淮规划问题基本解决,而当年发生在长江、淮河流域的大水灾更加彰显导淮的重要性,突出了导淮的紧迫性。“(民国)二十年夏,江淮并涨,淮域受灾尤烈,益觉原定计划,有急待实施之必要”。工程计划也根据实际情势所需,做了部分调整。《导淮工程计划》以江海分疏为原则,原拟先从入江水道着手,灾后国民政府以为开挖淮河入海水道为刻不容缓,乃责成导淮委员会加紧勘测设计,先行施工,并提前实施航运工程。

为了获得更多资金和国际上对“导淮”的重视和支持,1931年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致函于国联运输交通组,请派专家来华, 研究治水、垦荒、防灾、港务诸问题。1932年1月,由法国巴黎道路桥梁局总工程师潘利尔、英国伦敦高维麦利工程师事务所主任高德、德国汉堡港务局局长西维京3位专家组成的国联专家组来华,开始对导淮工程计划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国联专家对考察情况专门做出一个有27条内容的详细报告,对导淮有实质上的借鉴作用。

四、捉襟见肘的导淮成果

导淮委员会成立时, 开办经费大部分由军队总司令部经理处借拨, 约36 万, 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部下拨, 也只有5万。导淮工程计划公布后,导淮委员会一些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计划要求,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对急需实施工程做了大量的设计和实施具体计划。但是国民政府财政经费中,没有导淮工程专款费用,主要是借用一部分中英庚子赔款作为导淮事业基金。

1931年夏, 淮河流域遭受特大水灾,导淮入海显得尤其迫切。1931年9月,导淮委员会提出提前提款用于导淮工程。但铁道部、交通部、实业部加以拒绝,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落实。

1932年7月26日,陈果夫就任导淮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导淮具体工作。10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导淮委员会组织法》,赋予导淮委员会在淮河流域内对公私土地清丈、登记、征用、整理等处理全权。

1935年1月30日,“导淮委员会借用中央庚款保管委员会”成立,以慎重保管该项借款。导淮委员会实借中英庚款数目较为巨大,以年息五厘计息,定于1937年起开始还本。其中二年施工计划的工程借款,以工程完成后所征收航运货捐收入,还本付息,并限于签订契约满二年起的三十年内本息全数还清。

1933年1月,张福河疏浚工程开工,从此拉开了国民政府系统性导淮的大幕。在陈果夫的主持下,导淮工程终于开展起来,社会对导淮也有了好的反映。因导淮工程大多在淮河下游,为了便于导淮,提出陈果夫同时兼任江苏省主席一职。1933年10月,陈果夫被任命为江苏省政府主席。

1934年6月,导淮委员会咨请省政府征工开辟入海水道,江苏省政府同意除一些技术性工作归导淮委员会办理外,自淮阴废黄河至套子口的入海水道疏浚及筑堤工程等皆由江苏省办理。

1934年11月1日,导淮入海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在开工典礼上,陈果夫宣布:导淮入海工程“堪说系自民国以来,水利工程中之最大者”。 工程准备于两年内如期完成,“ 以一新中国水利建设之视听”。这一工程是开挖一条长176公里、底宽35米、两堤相距250米的运河,它从淮阴之西的杨庄起到海边长167公里,上与张福河相接。

1937 年4月,导淮入海工程完成,这一工程被陈果夫取名为“中山河”以纪念孙中山提出修浚淮河的愿望。导淮入海在民国时期的水利建设史上也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大规模工程。当时《大公报》以“导淮入海、大功告成”为标题,载文宣称:“将来淮水畅达,苏皖一带将永无水旱灾之虞,沿岸农田灌溉,受益极大,农村经济复兴有望”。1937年,导淮委员会又先后开工兴建周门活动坝、兴建刘老涧浅水坝、兴建中运河涵洞、开挖里运河浅段、 疏浚皖淮浅段等。但后来均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相继停工,所有运到工地的钢材、水泥、涵管、石料等,均损失殆尽。

抗战爆发后,淮河流域置身战火之中,导淮工程中止。陈果夫向建议,仍然保存导淮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为了保证这些人有事做,将四川省内的一些水利工程交与导淮委员会承办,如綦江工程、乌江工程、赤水河工程等。这样,导淮委员会在实施这些工程中,集中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客观上为中国的水利事业保护和培养了人才。

虽然导淮工程问题诸多,但不能因此抹杀其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地位,这是中国在结束封建制度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治水行动,其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灾防灾的作用。

第5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2]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3]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4]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

第6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长约3.8公里的巴川河,蜿蜒流过巴川镇主城区,把巴川镇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市,是政府届期工作目标,如果没有巴川河,或是没有一条洁净的巴川河,巴川镇将失去一半的美,甚至更多。现实中的巴川河的状况不容乐观:藏污纳垢,难见鱼虾踪迹;防洪能力较差,稍遇洪水就有部分城区被淹。市民就此反映强烈。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王云龙同志到我县视察时,曾严肃指出:巴川河必须治理,否则,将变成一条死河、臭河。巴川河的现状,现已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着手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了更彻底的治理巴川河,还巴川河靓丽的景观,经调查,我们认为,治理巴川河,必须防洪治污,标本兼治,着眼长远,综合治理。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防洪建议

巴川河防洪能力差,已让我们尝到苦头。今年6月23日的大雨,就使巴川镇南桥桥面过水,县实验小学操场及校门等被淹,洪水淹没时间达5个小时之久,给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不便。究其原因,除大雨因素(高滩河汇流地区27平方公里地区降雨量236毫米,超过89年“7.10”洪灾218毫米雨量)外,制约也是其重要原因:一是近年来高滩河豹边桥一带的西环路建设和龙都客运中心的建设,改变了地面高程,使原来泄洪能力大为减弱。二是豹边桥至周家河坝河道宽度太窄,如实验小学河段宽度有的仅5米,南桥过水断面仅为16.4平方米。周家河坝处新建河堤堡坎占了原河道近5米,导至水位增高。三是原有河岸太低,如南桥桥面高程仅为264.70米,实验小学操场,大门地面高程265.4米,这都低于94年防洪指挥部制定的防洪保证高程266米。防洪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上述情况,建议:

1、南桥改建时,应按防洪标准实施,路面高程不宜低于266.3米,其周边道路及实验小学地面应增高。

2、高滩河从西环路到周家河坝,河道要扩宽至8—10米。增加泄洪能力;南桥、实验小学地段要相应升高河堤,达到防洪标准。

3、在高滩河与巴川河汇合处,建一楔形套墙,改两河对撞汇流为楔形切入并流,避免因两河对撞汇流提高水位。

二、治污建议

如果说洪水对市民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讲是短时的话,那么,巴川河的污染对人们的危害却是长期的。据了解,全年除洪水丰水期巴川河污染对人们危害稍缓外,其余大半年的枯水期巴川河对人们的危害是严重的,治理巴川河的严重污染,必须在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加强巴川河的管理上下功夫,在治本上花力气,做到治与管、治与建的有机结合,除现已实施的修堡坎、绿化、新房强制推行污水处理新装置,改造沼气池,定期清淘污水装置之外,建议:

1、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管理。

人们环保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巴川河治理的成败。要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的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关心巴川河、人人参与治理巴川河的良好氛围。同时,制定管理规章,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严管重罚”,制止污染巴川河的情况发生,组织市民定期清淘巴川河,打捞漂浮物,使巴川河的治理规范化、制度化。

2、适时置换巴川河水

巴川河道窄、流域短,自身净化能力差。要巴川河成为一条水清优美的城市风景线,还得在枯水期时补充清洁的水,置换原有污水。以前,西郭水库的水主要用于居民饮用水,使巴川河无水置换。随着第三水源的实施和自来水价逐步到位,可调整用水调度方案,利用西郭水库的水。在枯水期置换巴川河水。以前巴川镇自来水提水方案为,先用西郭水库的水,再用双寨水库之水,使西郭水库水位下降,甚至抽干。这样,双寨水库即使有水,也不能满足巴川镇每天大约1万立方米的用水量(双寨水库提水能力每天5000立方米)。建议自来水提水方案调整为先用双寨的水,限用西郭水库之水,不足则用琼江的水补足。即:双寨水库提水设备满负荷运转,每天抽取5000立方米,西郭水库的取水每天限量在5000立方米以下(全年约180万立方米),不足则抽取琼江的水。

巴川河长约4公里,按水均深2米,河道均宽10米计算,在枯水期中(11月—次年4月),每半月置换一次巴川河水约需要8万立方米,共需96万立方米(加上自来水,全年提水量,全年约280万立方米)。西郭水库集雨面积7.95平方公里,正常库容560万立方米。巴川镇平均降雨每年1000毫米,除蒸发、渗透外,按50入西郭水库,水量应为400万立方米,仅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多年平均来水量282万立方米计算,用新提水调度方案也能利用西郭水库之水置换巴川河水。

当然,如果以后小北海水库工程建成后,也可用小北海水库之水置换巴川河水。

3、蓄水净水

在巴川河道中,保持一定水位,有助于净水,克服因水浅、水温高引起的藻类、细菌等繁殖出现臭味。建议在巴川河龙门堤等适当位置修建拦水闸坝,蓄水1.5—2米深。枯水期闭闸蓄水;洪水期开闸放低水位,腾空河道,利于排洪,同时,在巴川河中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类,借助动植物的力量净水。

4、搞好绿化美化

第7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一、审议意见整改落实进展情况

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把整改落实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李强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抗洪救灾工作,并就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提出要求。从督查情况看,各市、县政府在推进“五水共治”中都把防洪排涝放到突出位置,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强化考核,推进各项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各级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督促检查,形成合力。总的看,整改落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防洪排涝规划编制与完善方面。科学治水,规划先行。去年以来,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组织开展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浙江省沿海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建设总体方案》等防洪排涝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分步实施;全省11个设区的市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与防洪规划有效衔接。同时,按照“五水共治”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浙江省“五水共治”防洪水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统筹抓好防洪排涝、促进“五水共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一年来,省政府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加大督查和考核的力度,加快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各地拓宽水利融资渠道,集中财力保障工程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一批防洪排涝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发挥了效益。宁波市去年在市区沿江新建3座强排设施,新增应急强排能力2.5万立方/小时。杭州市加快建设三堡排涝泵站,确保了今年汛期投入使用,梅汛期累计排水44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城区内涝。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各地、各部门重视加强工程运行管护,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着力构建防洪排涝工程长效管理机制。

(三)河道整治与建立保洁长效机制方面。2015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5〕36号),对“三河”整治作了全面部署。各地健全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督促抓好项目落实、进度落实、责任落实。各地标本兼治,加大治污截源力度,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去年全省先后完成6000个村的治理工作,今年将开展1万个村的治理工作。同时,发动群众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河道长效保洁机制。到2014年底,全省已落实河道保洁任务近13万公里,除山区源头无人居住区河道外,已基本实现河道保洁全覆盖。

(四)统筹姚江流域防洪排涝方面。省政府对根治姚江水患工作高度重视,黄旭明副省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流域洪涝治理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求。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有关地区与宁波市、余姚市编制完成了《余姚市防洪排涝规划》,统一思想,明确了“东泄、南蓄、北排、西分、中疏、低围”的治理方针,并确定启动六大工程,其中宁波承担两项,余姚市负责四项。今年“灿鸿”台风来袭,城区出现历史上第二高水位,省政府科学调度,上下游顾全大局,团结治水,保证了余姚城区没有出现大面积进水现象。

(五)重大工程建设推进方面。全省通过政府重大项目投资和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省以上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等措施,全力推进重要水库和重大防洪排涝工程前期建设。审议意见所列出的重大项目清单,除个别项目实施不够理想外,总体进展顺利。

二、问题和建议

经过一年来的整改,审议意见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落实,成效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在跟踪督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今年 “灿鸿”、“苏迪罗”台风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暴露出我省防洪排涝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主要的问题:一是我省一些主要河流如楠溪江、常山港、好溪等上游还缺少流域性控制性工程。二是主要平原排涝能力亟待提高,有的在建项目受种种因素制约,进度还不快。三是随着城市化加快,原有作为自然蓄水功能的洼地大量被硬化,加之农村堤防不断加高加固,不少城市“雨量不大水位高”成为常态,给城市防洪带来巨大压力。义乌、温岭、黄岩等都存在这个问题。四是我省有防洪任务的小流域约1800余条,大部分缺乏系统治理,遇到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五是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不少地方反映,当前普遍存在设计、施工、监理人员跟不上,影响工程建设和质量。此外,管理人员老化,力量薄弱也较为普遍。根据上述情况,对进一步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防洪排涝工作。各级政府要按照尊重规律、科学治水、疏堵结合和“给洪水以出路”的指导思想,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启动我省“十三五”流域防洪排涝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并继续编制和完善流域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排涝规划等,建立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要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反复论证,科学决策,充分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城镇与农村、工商业与农业等各方面关系,并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等做好衔接。同时,要采取措施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防止“朝令夕改”,引领、推进防洪排涝工作。

2.进一步加大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推进力度。针对各地反映部分防洪排涝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困难,省政府要及时掌握情况、剖析原因、分类施策。对列入国家的重点项目,省里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要素保障,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和加快建设;对列入省重点工程的项目和跨行政区域的项目,省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检查指导,推进项目加快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市、区)政府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团结协作,争取一批项目早日建成,发挥作用。在抓建设进度的同时,要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省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使这些民生工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保一方安宁。

第8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生态环保没有区域边界,要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特别要按照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廊道”的要求,重点完善我市与周边省份的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保护好三峡库区水安全。

(摘自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1日,吃过早饭,家住荣昌县滨河路的徐国石提着一副鱼竿,慢悠悠地走出家门。

穿过一条马路,就是被荣昌县人誉为“母亲河”的濑溪河。

濑溪河发源于大足区,流经大足、荣昌和四川省泸县。

一上午,他一无所获,却并不气恼。

“就是喜欢看水,重要的是,现在水质变好了。”徐国石感慨。

就在几年前,濑溪河还让徐国石掩鼻绕走。

几十公里之外,大足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广洪也深深感叹:“一朝绿水,十年抱团之功啊。”

各弹各调

提起濑溪河,曾广洪的眼神显得特别柔和。

“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喝着濑溪河水长大。

“濑溪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曾广洪说。

而不知从何时起,曾广洪发现“母亲河”的面貌渐渐模糊起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濑溪河开始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大量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其中。

“臭气熏天,满是垃圾,不知道政府都在干嘛。”那时,徐国石家不敢打开窗户。

“为了让河水变清澈,我们一直在尽力,但效果寥寥。”荣昌县环保局环境综合管理科科长于海道很是无奈。

濑溪河荣昌段长51.5公里,属于濑溪河中游。

“上游的我们管不了,下游的也经常过来抱怨我们。”于海道说。

从2004年开始,荣昌县政府就将濑溪河治理提上议事日程。

与此同时,大足、泸县也在努力大力整治濑溪河。

但鉴于沿河利益考虑,各方在濑溪河治理上“时紧时松”,河水时而清澈,时而浑浊,反反复复。

对此,荣昌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屈贵平一语中的:“河水是流动的,各弹各调,效果自然好不了。”

“穷则思变”,一个计划悄然酝酿。

联合防治

2005年的一天,大足县政协和荣昌县政协同时收到一份倡议书。

倡议书来自泸县:建议三县联合防治,还濑溪河一溪清水。

这是一份等了许久的倡议书。

“同饮一河水,我们三地就是三个兄弟姊妹,理应抱团发展。”于海道说。

大足、荣昌立刻响应。

2005年10月,由三县政协联合发起的第一次“保护濑溪河生态环境助推会”召开。

会上,三县表示:联合防治,共推共进,风雨同舟,携手前行。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协同治理。”大足区(2011年10月撤县设区)环保局党组书记兰华海说。

首先是步调一致。

“对于污染严重的化工、皮革、印染、造纸等项目,三地一律实行最严审批。”兰华海说。

其次是联合监管。

“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力度,联合考察组定期进行巡查,督促并检查各区县完成情况。”兰华海说。

第三是协调利益。

“在尊重各方利益基础上,在重点治理领域达成一致协议,并互相监督。”兰华海说。

“抱成团”的三地,很快掀起了濑溪河流域治理的高潮――

大足下重拳整治沿河电镀业、酸洗业。

荣昌加强沿河农村畜牧业、养殖业整治。

泸县对沿河100余家酒类企业进行集中整治。

“每年联合考察组都会来督查,任务完成得不好会觉得很丢脸。”兰华海说。

别样收获

2014年10月31日,泸县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大足、荣昌、泸县三区县第十次“保护濑溪河流域生态环境助推会”正在召开。

大足区政协副主席蒲锐在发言时,深深感叹:“十年精心治理,一路艰辛坎坷,一种别样的收获。”

什么收获?

“我们收获了许多经验,也把自己的经验交流给别人。”兰华海说。

大足区龙水镇是全国有名的“小五金之乡”,2013年小五金的产业年销售收入到达20亿元,从业人员达15万人。

但很多小型电镀企业和酸洗企业由于规模小、工业水平低,产生了大量的废水。

废水哪里去了――直接排放到濑溪河中。

有一段时间,濑溪河龙水段河水变成了红色,老百姓戏称为“红河”。

“濑溪河本身流速就比较慢,自我净化能力比较弱,这样的排放会带来灾难性污染。”兰华海说。

一边是发展,一边是污染,怎么办?

从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大足区先后两次开刀,直指电镀业、酸洗业,强制停产,“赶尽杀绝”。

同时,在大足区邮亭镇建起了现代化电镀园,在龙水工业园区开建重庆首家大规模的高标准酸洗中心,引导以前的企业入驻“新家”。

“红色”逐渐褪去,濑溪河恢复往昔面貌。

“大足区的‘一治一引’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泸县环保局副局长高雅说。

泸县农村连片环境整治可圈可点。

荣昌县沿河生态林保护工程卓有成效。

…………

从沿河产业准入、生态项目专项资金申请到企业监管、引导公众参与,每一次助推会,都是一次思想大碰撞、经验大荟萃。

共同受益

2014年12月的一天,于海道沿着濑溪河滨江路段查看水情。

一抬头,迎面碰到徐国石。

“老徐,现在对咱们这河水还满意吧?”

“当然,你看,那边有人游泳,那边还有两只野鸭呢。”徐国石指着不远处说。

于海道会心一笑,他明白只要有人在游泳,说明水质不差。

“老百姓的感觉就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于海道说。

这天,曾广洪回忆起前不久的三区县推进会,又看了看逐渐清澈的河水,忍不住感叹:“愿一溪碧水造福子孙。”

泸县一次次传来感谢信:感谢上、中游的全力治水,泸县得以碧水荡漾。

令“于海道们”欣慰的还有许多事。

2014年4月24日,修改后的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层面对跨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予以明确。

“这说明,我们的方向和努力没有错。”于海道笑着说。

第9篇:河流治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重点;亮点;难点;人工挖沙试验;西线南水北调

 

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当今社会是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最好时期, 总结 和谋划好流域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 科学 蓝图,也是指导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各类例会与主任专题会议中提出或探讨的观念、理念作了一些大致总结,试图分析其规划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在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支流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黄河的特殊性最大特点,分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亮点。

重点是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流域治理开发的“红线”、“底线”设置、限制性约束条件、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难点滩区治理模式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等。

亮点: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尤其水沙调控体系与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及限制性条件,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笔者还认为可在内蒙古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沙,一直是黄河治理很少使用的五字方针之一。

另外,西线南水北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点难点,继续开展前期工作不可有所放松。

 

1.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

围绕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以“增水、减沙,调控水沙”为主线,统筹黄河防洪减淤、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要求,构建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和综合管理的框架体系。

1.1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应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七大骨干水库和支流泾河东庄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伊洛河陆浑与故县水库等,非工程体系主要包括水沙预报系统、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沙调控调度模型等。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必须保证黄河水沙的多年调节、满足调水调沙对水流动力的要求、能够调节水库泥沙、满足小北干流放淤对水沙条件的要求、确保黄河不断流以及支持流域 经济 社会 发展 等。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河情的要求,通过完善的调控体系协调好水沙关系的思路是对的。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说明,调水调沙可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恢复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但是,单靠小浪底水库既承担冲沙又解决供水很困难,目前利用异重流加大含沙量又受外界条件限制,如果有两个水库互相配合,就可使出库含沙量加大;另外上、下游问题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水库来解决。因此,建设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是必要的。

当前,要加快与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有关骨干工程前期工作步伐,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古贤、大柳树及黄河支流沁河河口村、泾河东庄等水库的前期工作。以便为工程的及时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加快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与相应的管理体制的建设。

1.2 “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条件

按照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水规计[2007]320号),明确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限制性条件和控制性指标为其主要内容之一。《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要求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为:结合国家关于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划,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对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需求,统筹协调资源利用和保护,在防洪区划、水功能区划基础上,依法划定干、支流河段的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定位和目标,提出相应的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任务和控制性指标。

控制性指标的确定,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不是很准确,“红线”、“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要从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要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

围绕黄河不同河段可能涉及到的包括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岸线利用等主要任务,统筹考虑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支持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相互影响和制约,本着“概念明晰、相互独立、全面与重点结合、便于操作”等基本原则,筛选出12项可量化控制性指标。控制性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其指标数值一般以上限、下限或一定限制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分析确定现状(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控制性指标的数值,作为制定不同河段规划方案和对此进行综合管理的定量控制指标。

平滩流量:表征河道主槽的行洪输沙能力,指在水流不漫滩时河道主槽可以通过的最大流量。主要针对黄河下游河段。平滩流量是与主槽横断面面积、主槽深度、主槽纵坡降和边壁糙率等有关的一个综合指标。

“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条件或约束条件最终反映在规划报告相应的章节中。

1.3 流域管理能力建设

本次规划增加了流域综合管理规划的内容。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综合解决矛盾特殊的水事问题,又要统筹协调流域与区域之间的管理关系,以及流域内有关各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为此,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建立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健全以《黄河法》为核心的黄河政策法规,增强流域执法能力、监督能力、信息能力,积极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管理体制要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管理能力加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滩区政策与立法。

2.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难点

2.1 滩区治理模式研究

为了保障黄河下游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排部分资金进行了滩区安全建设。根据以往成功经验和教训,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工程措施包括三种方式,即外迁安置、滩内就地就近安置、临时撤离。滩内的避水工程投资主要靠群众负担,国家适当补助,外迁安置国家也给予部分补助,但总体规模都较小。截至2007年底,黄河下游滩区总人口189.5万人,其中已有1027个村(镇)、88.9万人有了避水设施,还有901个村(镇)、100.6万人没有避水设施。滩区现有避水村台面积8425.08万m2,道路1304.4km。

目前滩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河段河道槽高、滩低、堤根洼,滩唇一般高于黄河大堤临河地面3m左右,最大达4~5m,“二级悬河”发育,河道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威胁滩区安全。二是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多,长期以来滩区安全建设投入少,进度缓慢,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安全建设任务非常巨大。三是滩区洪灾风险大,自救能力差,而较大基础设施难以决策建设,发展速度与潜力很小,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低,已形成了沿黄的贫困带。四是淹没补偿政策缺位,滩区群众修筑生产堤以减少淹没损失,而生产堤阻碍了滩槽水沙交换条件,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育,是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矛盾突出的根源。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初稿)”提出多个拟定方案比较分析后规划推荐滩区治理采用逐步废除生产堤方案。

齐璞教授在“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最佳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多年的研究,黄河大洪水发生的机会大幅度减少,部分河道经过双岸整治,形成稳定的窄深河槽,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将泥沙调节到洪水期输送,可以控制主槽不抬高。主槽过流能力增大了,漫滩机会减少了,“由窄河发展到窄槽宽滩,即窄槽用于排洪输沙,宽滩用于较大洪水时滞洪削峰”,滩区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认为,滩区和滞洪区特殊地理位置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劣,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滩区实行补偿政策、加大对滩区和滞洪区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汲取近年来滩区治理的一些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一条适应滩区群众生产发展的途径,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2.2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

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有高坝与低坝多级开发的不同方案。

1992年水利部上报国务院的《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报告》和1997年完成的《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推荐黑山峡河段开发采用大柳树高坝一级开发方案。近年来,甘肃省从尽量减少水库淹没损失、减轻移民安置难度的角度出发,又提出黑山峡河段采用红山峡、五佛、小观音和大柳树低坝四级径流式开发的方案,并以甘政函[2005]10号文报送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

黑山峡河段的开发任务以反调节、协调水沙关系和防凌(防洪)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全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

由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距离远,无法满足凌汛多发河段宁蒙河段的防凌与河道冲沙减淤,同时也应考虑未来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蓄水的需要,为将来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再造河套与治理荒漠化提供了可能,所以黑山峡河段开发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公益性利益。

2.3西线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是“四横三纵”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覆盖黄河全流域及邻近的河西内陆河地区,其作用主要是缓解黄河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局面,为黄河上中游部分地区和相邻石羊河下游的生态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遏制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趋势。

根据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输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根据项目建议书成果,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从雅砻江上游甘孜以上地区、雅砻江支流鲜水河的达曲和泥曲、大渡河西源绰斯甲河的色曲和杜柯河、大渡河东源足木足河的玛柯河和阿柯河直接调水到黄河干流。线路全长325.5km,隧洞段长320.9km,调水规模为80亿m3。调入水量与黄河自身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可全面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乃至全国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

3.流域综合规划中的亮点

3.1 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

黄河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亮点,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水利部部长陈雷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在2007年7月18日召开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讲:控制性指标的确定,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不是很准确,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要从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

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在研究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会议指出设置控制性指标的目的是为人类活动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前提下严格规范人类活动中的涉河事务。要区分清楚规划目标与控制性指标。规划目标范围广、内容多,控制性指标范围相对较窄、内容较少,刚性约束强。控制性指标的设置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关键性指标,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控制性指标的关键点,一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人类生存安全,二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河流生命安全,三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流域或区域生态安全;第二,控制性指标按照重要和关键程度排列依次为干流控制性指标、支流控制性指标、区域控制性指标;第三,凡是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不要再设立控制性指标,要突出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关键控制点。

控制性指标要体现空间、时间、数量三要素。

控制性指标的设置以体现黄河的突出问题为原则。可设置以下六类控制性指标:防洪防凌控制指标,输沙用水控制指标,供水安全控制指标,水质控制指标,生态安全控制指标,用水控制指标。

3.2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流域有别于其它流域机构独有的,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工作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运行和九次调水调沙伟大实践,调水调沙作为处理黄河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治理重要措施,本次规划重中之重。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其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建设水沙调控体系,并藉此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

黄河调水调沙是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把进入黄河下游不平衡的水沙关系塑造成协调的水沙过程,是提高黄河下游防洪减淤能力的有效途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2002~2009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和六次生产运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黄河水沙 规律 的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孤军奋战是不够的。需要与水沙调控体系中的其它控制性工程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这一使命。近期研究结果,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游,且距小浪底最近的古贤水利枢纽,可与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运用,实现1+1>2的水沙调节效果。

规划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是为黄河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4.一些看法与思考

4.1充分认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次规划安排主要包括水沙调控、防洪减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调度、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4.1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模式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治理未来二十年的主要工程措施。

在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第一的河流上,要用有限的库容去适应相对无限的来沙,保持水库有效库容永续利用,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因此,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调度运行表示高度关切,认真研究其 科学 的调度运行方式,千方百计延长其淤积库容使用年限,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 经济 效益。

水沙调控体系关键之一是中常洪水的利用,也即“洪水资源化”的具体实施,黄河长治久安的人类 历史 的宏伟创举。调水调沙抓住并遵循利用 自然 规律与趋势而为之,不仅塑造洪水洪峰,还应抓住机会充分塑造与利用“中常洪水”挟沙。

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沙搭配协调,充分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可能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延长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的时间,更多的利用小浪底有效库容冲沙与防洪。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建立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依据政策法规,增强流域执法能力、监督能力、信息能力,积极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要充分认识到古贤水利枢纽与黑山峡河段开发是公益性枢纽工程意义。

4.2以调为核心的治河方略综合治理

在“拦、排、调、放、挖”,以调为核心的治河方略,优化水沙搭配。可以增加洪水的造床和输沙作用,只有把泥沙调到洪水期输送才能充分利用下游窄深河道“多来多排”、“多输沙入海”的输沙规律;只有把泥沙调节成含沙量较高时输送才能节省输沙用水。

着力构建治理黄河泥沙的“三道防线”,特别是粗泥沙的治理。第一道防线是黄土高原上的粗泥沙拦沙工程(现粗后细);第二道防线是水库拦沙(拦粗泄细);第三道防线是滩区放淤(淤粗排细)。

笔者还认为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也可在宁夏内蒙古重要防凌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内蒙古河段放淤由于没有洪水流量无法实施,可利用北岸的低洼建立“分凌滞洪区”,利用人工与机械化等挖出淤积河道的泥沙向低洼处堆积可望改良土地。通过内蒙古河段的试验性实践,如果效果较好可在中游潼关以及黄河下游如河口等处开展实施人工机械挖沙扰沙实验性探讨。

4.3西线南水北调前期仍需不懈努力

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黄河又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三分之一用于黄河流域外用水,每年近百亿立方米的贡献于海河与淮河流域,其中包括天津、河北白洋淀。

2015年前南水北调中、东线将建成供水,到那时,我国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将没有了,正是西线南水北调建设的最佳时机;黄河流域以及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缺失将依赖于西线南水北调。因此,西线南水北调前期仍需不懈努力,不可放松。

4.5滩区要面对现实:洪水漫滩仍不可避免,建立滩区安全带(区)和利用滩区洼地人工放淤

滩区治理方案尽量减少财产的损失,同时也要客观看待滩区的治理难度,无论下游河道“宽河”、“窄河”,以及河口村水库的运用,黄河下游出现1万以上的大流量将可能大幅减少,但是,如果有超过1.2万至1.5万流量的洪水,滩区部分上水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北方河流长期不来中常洪水,一旦特大洪水来时因河道的萎缩将造成更大的洪涝灾害,“大水出好河”是我们值得期待的。

当然滩区治理方案要有完善如滩区安全建设方案、滩区淹没补偿政策和“驼峰”段和“二级悬河”等治理方案。

在滩区内经济较发达的村镇或高滩老滩建立区域安全带(区)减少滩区漫滩的可能。利用滩区洼地临靠大堤的沟道进行人工放淤,标准化堤防的建设使黄河初步形成了“相对地下河”,滩区放淤将有可能部分河段出现的严重的“二级悬河”变为“一级悬河”。

人工放淤也为“泥沙资源化”提供的可能,泥沙淤积使荒滩变良田,建筑材料等。

 

4.6减沙目标的制定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巨量泥沙入黄,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搞好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不仅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而且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 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