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国际贸易的影响精选(九篇)

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1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f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f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本文由收集整理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人生产成本。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经济全球4e-f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2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 贸易发展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国际分工的影响。笔者就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从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贸易量来看,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从1780年-1800年的0.27%增加到1860年-1870年的,5.53%。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处于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地位,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螯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1820年为18%,1870年上升到22%。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国的地位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国际贸易中仍占15%。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它们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5年为69.9%,1991年又上升到72.4%。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的结果是英国对世界贸易的垄断。

这次科技革命在欧美各国完成后,英、法、德、美四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它们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750年的34%提高到1860年的5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因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以垂直型分工为主,故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制成品。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

2.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

3.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中约占70%以上。

4.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近年来,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1967年的700亿美元~900亿美元剧增到1997年的12950亿美元。

5.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仅取决于它的工业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且取决于它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例如。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其工业化水平最高,商品竞争力最强,它需要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和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它们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避免遭到英国产品的冲击,便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生产中去,使后者成为前者的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来源地,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从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过渡到帝国主义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五、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导致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整个世界贸易依存度和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从1950年的8.5%提高到1997年18%。美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0年的8.2%提高到1996年的20.8%。这都表明了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在不断地国际化和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第3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内部贸易

一、前言

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当地资本合股拥有企业,并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目前国际贸易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三分之一,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占三分之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2010年全球商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约有19亿美元,而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额约为6.3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对内部贸易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与第三国同系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贸易活动。跨国公司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回避风险,协调公司内部关系等目的,进行内部贸易。在内部交易给跨国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

1.内部贸易的正面影响

(1)内部贸易扩大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依据不同国家地区要素的比较优势,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使得生产分工更加精细化,主要体现在某个国家或某个企业只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个小部件甚至只是该产品的某一生产工序。同时,这种配置扩大了协作在全球的范围。例如,提供苹果公司iPhone的零件供应厂商来自13个国家地区,这13个协作的国家跨越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供应厂商数目最多的是中国,有349家;位列第二的是日本,139家;而美国厂商排在第三位,只有60家。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在全球各个地区设立生产点。无论是垂直型经济分工或水平型经济分工还是混合型经济分工,它们都加快了国际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发展,扩大了国际分工。

(2)内部贸易推动技术贸易

二战以来,跨国公司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基本都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里。为了防止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时,被竞争对手抄袭而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的发生,贸易内部化就显得很有意义。据统计,发达国家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工业发达国家生产技术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75%,而其中70%-80%属于内部贸易。内部贸易可以让技术贸易发生在公司内部,防止那些优势技术扩散出去,从而获得高于技术本身价值的效益,创造巨额利润,增强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和竞争力。

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持技术优势,往往会让新技术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公司内部流动,产生高收益。这将促使跨国公司不断开发新高技术,推动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

(3)内部贸易优化商品结构

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地下降,从1937年的63.3%降至1960年的45%,再到2003年的20.5%。另一方面,制成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地上升,从1937年的36.7%升至1960年的55%,再到2003年的79.5%。东道国为了维护自然资源迫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内容发生改变,退出某些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部门,转向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部门。而且随着跨国公司生产技术的提高,开发出新型材料来代替初级产品的进出口而在公司内部流动,降低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增加了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比重。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内容的改变及技术的进步减少了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增加了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贸易,从而使得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优化了商品结构。

2.内部贸易的负面影响

(1)内部贸易影响自由竞争

跨国公司为了企业利益,通过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当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产品、技术、服务等贸易时,有意地调节价格以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原则下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以此达到获利的目的。但是,这种行为会对国际市场价格机制造成不小的破坏作用,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而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国别市场界限消失,形成一种封闭的贸易市场,随意定价,排挤竞争对手,造成外部市场扭曲。这些都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

(2)内部贸易损害东道国利益

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避免在商品进出口时遇到关税壁垒以及减少所需上交的税费,这不仅影响了市场自由竞争,也对东道国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母公司与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贸易时,母公司会对设有高关税国家的子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发货,减少所需缴纳的关税,降低进口成本,以此来增加子公司的利润,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虽然,转移价格有利于跨国公司获利,但是,这会减少东道国应有的税收收入,不利于东道国的公司经营。

根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比重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内部贸易进行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会损害东道国的利益,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

除此之外,有些跨国公司为了母国的利益,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项目设立在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东道国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因此,内部贸易让东道国在制定外贸政策时显得更加左右为难,东道国即希望通过跨国公司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但又不得不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及自然破坏带来的损失,而限制外资投入国内。

三、应对内部贸易负面影响的措施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也能阻碍国际贸易发展。我们应该扬长避短,放大正面影响,并针对内部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

1.监控跨国公司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虽然有利于跨国公司,但是它会破坏市场价格机制,影响自由竞争,损害东道国的利益,因此监控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多数跨国公司属于发达国家,吃亏的东道国为发展中国家,而大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并不久,缺乏相关的信息和经验,因此要管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发展中国家首要任务应该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跨国公司信息库,开展国际税务合作。有关部门应及时采集、统计、更新境内跨国公司会计信息数据和国际市场行情及相关国家的税率情况,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一旦发现问题,便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2.增强本国自身实力

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给东道国带来的种种不利,东道国首先应该增强本国自身的实力。一方面,东道国可以加入像WTO这样的国际性贸易组织,或者与有关国家加强合作。以此来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东道国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实施有利于本国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和贸易条件,增加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加强国际立法和提高生产技术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东道国需要关注的,而是全世界都该关心的重要问题。加强国际环境生态保护的立法与执法,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将国际生态环境危机解决在发生前或者在危机爆发后能及时、合理地化解。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措施应该是提高生产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净化污染物,减少甚至避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产生,这样才能在根源解决问题,而且技术的提高还能提升公司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东道国都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郑传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研究[D].中南大学,2006

[2]张茂荣.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04

[3]王璐,王桦.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N].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第4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一)国际贸易与会计国际化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中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会计惯例国际化,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实务国际化,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等。

(二)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分析

由于受到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和国家化的会计准则之间的思想就会存在着冲突,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还是相对比较大的。这就使得在国家的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有着诸多的阻碍。

再者,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中的人员素质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会计准则的长期执行过程中,相关的会计人员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工作思想和方法。在会计惯例向着国际化的惯例进行接轨的时候,就会对会计工作人员有着很大的挑战,在会计的政策选择以及自主权等方面都有着影响。而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有着很大影响,所以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就会会计政策的选择科学合理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另外,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中的文化挑战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会计文化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在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实现进程中,由于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所以就会在价值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上就有着很大的阻碍,使得会计国际化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在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能饿到有效的解决,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上还比较滞后。我国在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和国际会计准则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相关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情况的反映上没有得到统一化。

再者,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会计高层次人才比较缺少,在企业治理的机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些方面的发展问题对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就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就要能够加强解决,促进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优化策略探究

我国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能按照相应的策略进行实施,要对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上已经有了进一步推进,在会计教育方面也要能实现国际化,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对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实现才能打下坚实基础。这就需要将会计教育的体系进行有效完善,将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育中要能将国际会计准则原理以及适用的范围内容得到详细的讲述,对会计人才知识储备要加强培养,并要能促进其树立客观公正的职业观。

另外,将注册会计师的相关制度要想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迈进。这就需要将执业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并要能够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对注册会计师的制度向着稳定健康方向进行发展。再有是能够将针对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医生,将执业的范围进行扩大,并要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步伐进行加快。

例如:CMA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享誉世界,现已被全球180个国家认可,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签署协议,合作开展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认证项目的培训推广工作。目前,中国大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会员数已达6621人。几年来,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中文考试量达到8000人次,持证人员达到2100人。

除此之外,还要能和会计国际的交流合作进行有效强化,并要能正确的处理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国际化的问题。只有从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能保证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得到有效加快。立足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

第5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全球贸易量取得了惊人的跨越式增长,而自由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也日趋尖锐。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不对等的贸易和投资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大量战略性资源,却造成这些国家境内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贸易扩张、资金积累和工业化又实际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环境效应对贸易的“挤压”性制约日益上升为国际贸易发展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引入环境变量,促进贸易策略的可持续性便成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中国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此外,有些外国企业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技术和设备以旧顶新、以次充好,通过投资方式转移进口至中国,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隐蔽方式,同样严重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2]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贸易类投资是我国吸引国外投资结构中重要组成部门,其主要用于以进出口为目标贸易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外销,受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在该领域吸纳的外资量近年来不断呈快速增长之势。着眼于国内现实,在今后的贸易类引资过程中,我国应将环境要素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严把引资关口,鼓励引导外资投入到有利于环境效益提升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中,如清洁能源、交通、农业、有机食品、生态林业、绿色包装等,大力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更加关注环境与外资的协调,更加着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环境效益,、促使我国贸易类引资向内涵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3]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据经济预测,2010年全球环境贸易将达6000-10000亿美元。面对这一趋势和现今我国环境贸易现状,若有重点地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发展环境产业,建立环境贸易基地,则可以创造成果,积累经验,辐射国内外,从战略上推动环境贸易发展的大局。鉴于各类经济开发区日益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生产企业大量聚集的现实,政府应积极加快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程,推动环境贸易示范区建设。要建立开发区贸易条例法规,制定绿色-有机产品贸易管理法,全面推广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取消限制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励可持续型贸易企业落户并给予特殊优惠,如退税扶持、保证优先进出口经营权、为出口信贷和产品认证设立“绿色通道”等;要建立贸易与环境信息反馈中心和数据库,收集、跟踪国际及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相关有影响的环境措施,整合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对区内环保体系进行研究评议,逐步形成开发区资源与环境商品化、价格合理化、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有偿化的良性机制,推动企业对外贸易经营的可持续之路。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第6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顺应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部需求,从而提振本国经济。与此同时,政府的经济政策行为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随着经济学界研究的深入,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影响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立足于多方研究资料,着力分析国内需求和国际贸易的关联程度,通过对这一关联程度的探究,进而把握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

内需;国际贸易;格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5502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蔓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各国经济均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经济疲软萧条,国际贸易大幅跳水,强烈的本土保护主义情绪甚嚣尘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体,在这场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为此,中国先后出台了众多拉动内需、提振经济的政策,例如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图实现经济危机当中的软着陆。中国于危机中采取的经济政策在拉动内需、提振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彼时的国际贸易格局。

1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格局研究现状

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格局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这一问题关系着各国政府如何看待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需求存在差异而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何种影响。当前研究表明,诸如收入水平、特殊偏好、地理生态、价格相对值等因素会对国内需求产生影响,而国内需求在组分与结构上的不同又会对国际贸易格局的产生起到作用。国内需求不仅仅是一个停滞的概念,其自身也在动态演化,某产品或者技术的国内高需求往往会演变成为拥有该产品或者技术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国内需求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展开多方位的思考,将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有效联系起来从而帮助研究。认识到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我们只要从国内需求入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探求到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态。

2中国内需与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2.1中国内需发展概况

一般而言,内需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大部分。投资需求的主体是企业,消费需求的主体是国内居民与政府支出。因而,围绕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是中国制定拉伸内需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随着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消费水平节节攀升,这是我们内需不断拉伸的基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历年居民消费总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排除国际利率波动因素,中国国内内需需求强劲,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以2005年为节点,内需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2.2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贸易局面发生质的改变;第二个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贸易又上新的台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除了在1998、2009年两次经济危机中有所下降之外,呈现出连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在世界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扩大,目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额度也占到世界贸易额的十分之一。

3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影响的因素

3.1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于不同等级的商品的消费比例。例如,对于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其居民购买奢侈品的比例就要高于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在这个大的前提之下,由于不同国家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着差异,就造成了国内需求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层次与结构。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二战的经济复兴之后,日本一直处于人均收入高水平的国家行列内,其国民享有世界范围来看的高收入待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建立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以精密仪器、核心部件等高精尖产品供应需求,世界各国也被日本高精尖产品所吸引扩大了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日本对于高精尖产品的严格品控也创造出来了原料全球采购、成品本土生产、对外再出口的国际贸易生产协作新格局。

3.2特殊偏好的影响

由于民族、风俗、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国内需求也存在特殊的偏好,既存在着天然的、本质性的层次结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对于不同产品的喜好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对于动漫产品、电子产品的要求,法国人对于服装、香水的要求等等,都存在着事实上特定偏好。就单独的商品而言,特殊的偏好对该产品的高层次需求信息一般较难获取,但依然可以经由分析长期贸易的大量数据后的得出相应偏好模式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研究。

3.3地理生态的影响

地理生态因素也能从诸多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这种因素往往也要被考虑进厂商商品的生产与服务的提供中去。以欧洲中部国家瑞士为例,瑞士是一个冬夏差距相对较小的山地国家,冬夏的相对差异较小使得当地市场的夏季用品与冬季用品都十分畅销,形成了独特的跨季节经济体系,加之瑞士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位居世界第一,也间接地强化了这种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冬夏相对差异较小的特殊地理生态因素也导致瑞士夏天不需要安装空调,因而瑞士对于空调的需要就很微小了。

3.4价格相对值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定价,因此进行国际贸易的公司会优先考虑价格的相对值。此外由于现代产品不再是孤立的,一件产品的最终价格往往还与其辅助产品的价格有关,因此从整体上考虑价格相对值是研究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条件。

4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具体影响

4.1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当前一个阶段,全球经济已经脱离了疲软增长乏力的困局,进入一个长期稳定地爬坡周期。虽然传统的经济大国,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排名世界前二十的国家,在这场经济危机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冲击,但是进入恢复时期,这一排名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排名全球第二位的中国,已经与第一梯队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一起,拉开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总量差距。以欧元近几年的汇率波动、主要欧盟国家贸易额波动为例,我们不难得出由于中国国内需求的持续拉伸,已经直接的影响到了国际贸易格局。

4.2区域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在国际贸易体系逐渐形成的阶段诞生了,并在随后成立了欧洲经济区,成员国也不断的扩大。这一组织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资本、劳务、人才的流动,极大地提升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实力,提升了西欧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有力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后的1994年,美洲大陆上,三十四个国家齐聚美国迈阿密签署宣言,美洲国家组织诞生,这也标志着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合作趋势开始形成。紧接着,在亚太地区,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并破除贸易藩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举行高级别会议,会议上敲定利用二十年的时间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

4.3大型地区贸易组织与国际贸易组织不断建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内需也得到了不断的拉伸,这就要求地区或者国际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进而对地区或国际间频繁地贸易进行管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贸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特别是可以对世界贸易进行协调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贸易全新格局的形成,同时世界贸易自由化也掀开了大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全球性的贸易协调组织,主要负责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国家贸易秩序的监督。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加入是世界贸易组织里程碑式的事件,使得该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组织,反应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贸易诉求,开启世界贸易组织崭新的发展阶段。

4.4高新科技进步速度不断加快

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力的促进了信息科学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微电子电路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新技术的引入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产业的格局,产品质量日益提高,产业升级提升了经济效益,经济模式螺旋式向更高级别发展,推动国际贸易更多的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起来,加速了产业的新陈代谢速率,缩短了科技与价值的转换周期。

4.5大型跨国企业蓬勃发展

最近一段时期,国内需求已经越来越多的从国家疆域内迈向国家疆域外,单独的国内需求也无法满足个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诉求,因而大型跨国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变得十分迅猛,短短的几十年间悄然的改变着世界商品交易的形式,为国际贸易输入新鲜血液。

最新的一组数据表明,当前全世界约有两万家跨国企业,这些跨国企业控制了全球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七成,跨国企业之间的内部贸易占比也达到了四成以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影响过程,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差异,不同国家的内需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国家的内需情况各有特色,但是在整体上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具有相似的性质。经由拉伸内需从而提振经济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接受的经济政策手段,在保证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的前提下,秉着公正、公平、自由的原则开展国际贸易,将能推动使国际贸易格局向着更好的方向演化,促进世界经济取得可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铃.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国际经济合作,2010,(3).

[2]陈春亚,蔡彭真.我国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0,(17).

[3]米咏梅,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第7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一)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综述

本文的理论依据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即当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向于无穷大时, 此时设若这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总和大于 1,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肯定能够改善该国家的贸易收支形式。关于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包括迪克希勒和克鲁格曼的“沉淀成本理论与汇率传递理论”等。

(二)汇率变动对外贸的影响机制

汇率变动通过下面两个途径影响对外贸易:首先汇率变动会导致增加出口收益的不确定性。如果一个外贸企业在进行一笔交易期间,所选择的结汇货币的汇率降低,则在相同的出口数量下,出口收益会直接减少。其次汇率变动会导致外贸企业损失的不确定性。如果一个外贸企业进行一笔交易时,已经发生亏损,则汇率的波动很可能会加剧这种亏损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出汇率的波动不作用于对外贸易的中间环节,而是直接和收益与损失相联系。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汇率制度介绍

外汇是一种结算和支付手段,它用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汇率是一个比例关系,是指本国货币与其它国家货币之比。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2010年,人民银行决定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是我国的汇率制度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主要指人民币升值,它对中国的外贸造成的影响是辩证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从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的结果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将从两个方面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1)对依赖出口的行业和企业造成强大的冲击,这使许多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经营困难。人民币升值直接造成我国外贸企业的货币结算成本上升、利润缩水、使很多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无法消化成本,濒临倒闭。

(2)从总量上看,影响出口总量的增长。我国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体即依靠出口发展经济,但是我国之所以能依赖这种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很低的价格,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会使我国的这种比较优势不复存在,根据均衡价格理论,价格上升,将减少需求,这样便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总量。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人民币升值也不例外,它在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整个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外贸企业的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主要生产一些高消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很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民币升值使得一些企业倒闭的同时,也使另外一些企业不得不放弃原先的低价竞争策略,无形中促使外贸企业加快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从宏观上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应对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措施

(一)企业层面上,出口贸易企业提高自身经营水平

外贸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个风险,在此基础上,要调整企业的中长期战略,转变自己的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开拓自己的品牌。不在单纯依靠出口产品,要逐步向出口设计、研发、品牌等转变。逐步实现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要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并逐渐形成自己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便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国家的外贸增长层面,我们可以建立国家外贸汇率变动基金

我国家外汇外贸基金应该有国家牵头,由外贸协会和企业协会主办,由进出口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一个应对外汇汇率变动的基金,这样即使有的企业由于汇率变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可以由国家外贸汇率变动基金做出补偿,使企业不至于由于没有防范好汇率风险而破产,并且这是所有外贸企业都面临的风险,这就为该基金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一旦这个基金开始运行,将使许多外贸企业没有汇率变动而造成损失的烦恼。

(三)产品层面,我们应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并进行观念上的创新

这是从有利影响的角度讲的。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发展的长期有利效果并不是由于汇率变动造成的,而是依托汇率变动,通过转换比较优势形成。从国际的贸易角度看,我们要不断提高出口企业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要进行贸易观念上的创新,感想才敢干,如果没有思维,则行动更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琦.汇率调整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刊,2008(03).

[2]施伟.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14).

[3]李世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兼议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之谜[J].华北金融,2007(3).

[4]赵勇.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冷思考[J].争鸣与探索,2004(5).

[5]凌田.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8.

第8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文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 影响

一、人文贸易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种新的贸易价值观正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也就是人文贸易的出现,它借助于国际贸易体制的深刻变化,使得全球贸易形式不再只是关注于生存问题,而开始考虑到社会性问题。

在传统的发展理念下,贸易发展更多的是以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极少去思考大自然以及我们的社会系统所能承载多少。此外,盲目的经济发展也使得人类社会同生态环境出现对立,使得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为沉重代价的,并随之产生了生态恶化、贫富差距加深等后果。

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发展理念对全球经贸发展的错误引导。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前提,要考虑到长期利益与未来人们的幸福,杜绝片面追求当前利益,避免因为想要单纯地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而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甚至从根本上伤害贸易发展的基础,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事实上,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是人们对各种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就是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而不是对资源使用量的无限增加;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当下人文主义思想在经济发展中的表现,是人文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的深入影响。

二、人文贸易的特征

(1)在国际贸易中追寻新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最初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美国的丹・麦多斯教授,他认为:以大量自然资源的迅速衰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能持久。人文贸易所追寻的可持续发展应是超过以往的、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打破一般意义上的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关心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关心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关注于人类的和谐生存与发展。

(2)在国际贸易中追寻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紧迫性,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国际上也成立了相关机构来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陆续了许多法规文件、术语标志等,以实现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3)在国际贸易中追寻非经济利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等都是非经济利益。追寻非经济利益开始使得产权保护、环境、劳工保障等变成焦点,并逐渐延伸扩大。追寻非经济利益的发展使得发达国家希望将人文贸易与非经济利益逐步引入国际贸易体系。

三、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人文贸易的出现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包括对国际贸易理论、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际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

(1)人文贸易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首先,对引导国际贸易发展的价值观的影响。对于理性经济人的设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观点,是当代经济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重点。对贸易发展的研究多是基于人类会受到个人利益影响并给出较为理性的决定这一假设之上。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涌现,在贸易发展过程中逐渐引发人文性的新思考。人文贸易的思想理论是基于“以人为本”这一点,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贸易更多的是着眼于人的生存与完善,提出人的整体价值探求,瞩目于现实生活的最基本意义,并去努力实践之。其思想价值的发展与以往的经济发展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对于追求效益最大的“理性经济人”的设定提出不同论点。其次,对传统贸易能够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再思考。对于传统贸易发展能够推动经济福利的论点是全球贸易发展过程中最为广泛传播的观点之一。它在构建全球贸易机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以往的贸易理论恰恰未能考虑到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等的影响。

(2)人文贸易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人文贸易的出现也使得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以其为借口的贸易保护将会越来越多。贸易产品的质量、工艺等都有着统一的国际性标准,比如ISO9000等都代表了人文贸易精神。尽管当前许多标准都是以贸易保护的形象出现,但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国际贸易的大趋势,当其被大部分人所认可之后,就会变得合理。部分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经济,有可能打着人文贸易的旗号,在已有各类贸易壁垒的前提下,制订出更为严重的新的壁垒来阻碍别国产品的引入。而且可能会产生于贸易产品的各个环节,使得防不胜防。可以说,人文贸易与追寻非经济利益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正在加快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倾斜,在某些方面变成某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新借口。

(3)人文贸易对国际贸易体制的影响。随着人文贸易的发展,怎样去调整好生态环境和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国际贸易体制的众多准则都提出了质疑。比如,经济发展过程与多方面环境标准的争议对当下的国民待遇准则提出了挑战;环境问题和与环境发展相关的生态倾销要求人们去再次深入的思考公平这一准则;众多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上能不能享受特定待遇等。人文贸易的发展,将从全新层面去讨论两者的共生问题。

(4)人文贸易对经济全球化下收入分配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既会完善已有的收入分配机制,又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分配不公问题,而且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量在贸易全球化发展下的今天正在被严重削弱,所以在人文贸易的影响下,我们要努力构建尽可能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四、基于人文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1)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就要以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最终目标,推动国际贸易的长期化增长。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要与人文贸易的发展思路相一致。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必须突破以往的仅仅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想法,而是在推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更要注意经济质量的提升,将以前的物质增长为主发展为以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再只是看重眼前利益,要着眼于利益的长效化。

(2)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对策。第一,再次思考国际贸易的效益来源,改善国际贸易增长形式。改善贸易的增长形式,就需要再次深入的思考获得贸易效益的源头。首先需要构建人文贸易的评估体系,在计算贸易效益的考核数据中加上对生态、社会的评价,在整体上考核贸易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基于此,再次思考国际贸易的效益来源,对存在资源浪费的产业做出技术上的升级,提升效率,推动贸易发展机制的优化,追求贸易效益的长效增长。第二,构建贸易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机制。构建贸易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增强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及时考虑到贸易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影响,追求贸易、环境的共同发展;其次,是构建人文贸易保护准则,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科学构建我国的绿色规范,不仅能够增强国内经济在全球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第三,面对全球贸易的“人文壁垒”,建立全面的预警机制。人文贸易的发展也同时产生了一定的“人文壁垒”,为了避免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就要建立对应的预警机制,对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人文壁垒”的进行及时的检测、分析并迅速给以有效应对,改善不良风气,以确保人文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贸易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了经济发展的受益群体。在未来如何继续发挥国际贸易的助推作用,并有效避免某些国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设置的障碍,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汉嵩. 论国际贸易价值的新取向――人文贸易主义[J]. 对外经贸实务, 2010,(3).

第9篇:国际贸易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各国制定了对进口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从而起到了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TBT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进行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的方针应该是趋利避害,发挥TBT的有利一面,保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妥善解决其不利的一面,将不利面减少到极致。 论文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法规和标准;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主要是指货物进口国家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以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技术法规与标准、质量认证制度、标签和包装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环境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六个体系构成。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贸易障碍的形式出现的TBT,和多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一样,是打着促进贸易的旗号而实际起着阻碍贸易的作用。TBT大都是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而被各国提出并采用的,并曾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做过一定的贡献。在国际贸易中规定产品应达到一定的标准,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正是由于技术壁垒的出现,使得技术法规和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国际贸易商品质量也有了健全的评估体系,这极大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TBT还是以贸易障碍的面目出现,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进行的手段。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由于知识产权的强力推行及先进标准的采用,使世界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更集中的向少数掌握先进开发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国家和大公司转移。而其他国家在缺乏技术开发能力的条件下,只能跟在其后亦步亦趋。TBT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会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未来深入谈判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TBT的最大受益者仍然是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他们的技术专利、技术产品、版权等得以优先保护,取得了垄断利润;作为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方,也因挡住了其他国家同类产品对市场的进入而获得垄断利润。TBT的受害者则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壁垒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不仅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不发达、运输、通讯工具比较落后,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繁多,技术要求也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他们就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从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TBT不仅影响发展中国家商品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尖端技术和设备,以缩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最终使得TBT减少。但是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受害者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给发达国家自身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实行TBT并不能使发达国家完全达到保护本国衰落工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同时,由于实行TBT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又反过来影响发达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也不利于发达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和技术转让,而且也会导致本国被保护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贸易 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TBT形式多样,涉及面广,影响着各国经济政策的决定,因而也就直接或间接的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地理方向,引起不同国家间、集团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 TBT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它对进口国有关产业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发达国家对许多制成品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的技术标准,进口货物必须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进口,其中有些规定往往是针对某些国家的,根据保护本国工业的意愿,这些技术标准不仅在条文本身上限制了外国产品的进口,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为外国产品的销售设置了重重障碍。二是会拉大进口国与出口国的之间的价格差距。三是TBT利用技术、经济、PPM标准及行政和司法部门这四类限制对进口商品产生影响。通过技术条文本身的限制规定直接限制进口的技术限制是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 二、应如何应对贸易壁垒的屏障 第一,通过多边贸易谈判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标准是解决各国TBT制定随意性的很好方法,国际贸易组织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并根据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这一标准,并且要求成员国要基本按照这一标准来要求和制定自己的标准,不得随意制定一些苛刻的贸易标准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建议在下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将TBT列入讨论重点议题之一,努力达成一致,进一步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内容,建立国际统一的权威标准并通报各成员国,让他们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生产活动和国际贸易。同时在新的协议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因为TBT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所以对发展中国家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以保持公平与平衡。 第二,对各国的TBT措施进行审议,通过审议的才承认其合法合理性。在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后,各个成员国要严格遵守,并根据这一标准来制定自己的TBT,不得随意制定一些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阻止进口,成员国要制定自己的额外技术标准,必须要向WTO的相关组织提出申请,由这一组织根据具体国家的情况进行审议,通过审议的才承认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并允许运用于国际贸易之中。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如果一国没有通过审议而胡乱制定标准,将让他们受到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限制甚至禁止国际贸易,以此来约束各成员国遵守。 第三,鼓励各国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有了,各国就要对照标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这才是摆脱TBT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尤其是技术较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值得重视,因为TBT的影响肯定对发展中国家更大,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在TBT斗争中必定会具有优势而游刃有余。这就需要各国的企业及时了解国际标准,适时调整,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保证出口的持续和扩大。如我国上海市的传统出口产品长毛绒玩具,在1980年国际玩具委员会制定了玩具安全标准,随后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技术法规,明令规定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该标准的玩具的情况下,上海市生产企业却不了解该标准,在阻燃、填料卫生、眼珠拉力强度等三项指标没有达到该标准的要求,出口量逐年下降。1980年出口599万美元,1981年降为458.2万 美元,1982年又降为414.5万美元。与此同时,南朝鲜出口增加到一亿美元,台湾增加到8,000万美元。从1982年起,有关企业采取措施,解决了上述三项指标中存在的问题,1983年产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国际玩具委员会的标准,出口量才大幅度地回升。1983年创汇700万美元,1984年达到1,000万美元。 第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协调方式打破TBT。这主要是指加强区域集团内部以及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减少TBT的影响,以促进贸易的发展。首先,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打破TB T。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一体化是指经济联合、调节的机构和行为。区域集团为了统一内部经济政策,减少贸易壁垒,或者采取直接制定贸易法规,或者在法规中引用标准,达到区域内标准的协调一致,克服彼此之间的贸易技术壁垒。如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在1985年5月的一项决议中决定,在有关的行政法规中参照适用欧洲标准的原则,从而铺平了欧洲标准化的道路。其次,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也是克服TBT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双边合作力度,争取彼此承认各自有关机构的检验和认证,这也有利于简化手续、便利出口。如美国与许多欧盟国家同为1979年罗马《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成员国,美国向欧盟多数国家出口农产品时,可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验局按照公约的统一规定制定的《联邦植物卫生证书》为准,到岸后不必要再接受欧盟国家的检疫制度,从而很便利美国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第五,各国建立自己的TBT信息系统,服务于生产商。各国应该建立自己的一套TBT信息系统,及时搜集世界各国的TBT制定情况,并且将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及时通过公报、网络等反馈给生产商,以减少因出口商不了解情况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便利生产商根据这些TBT的规定来调整生产技术,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以扩大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