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金融数学前景精选(九篇)

金融数学前景

第1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一、 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

1. 金融科技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1)金融科技的定义。Fintech(金融科技) 是 Fi- nancial Tech-nology 的缩写,可以简单理解成为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但是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组合,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金融科技服务当前在国内外的应用,可以看成是传统金融服务和信息科技的结合,覆盖了储蓄、支付、投资、融资等业务场景和领域,在近些年来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应用热点,根据谷歌趋势的数据显示,全球当前对于金融科技的关注度是3年前的10倍。

(2)金融科技的应用方向。从应用层面来看,金融科技覆盖了目前几乎所有的行业领域,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消费金融,以及围绕满足监管层面的需求专门衍生出了监管科技。具体对这些行业和场景的渗透体现在以下方面,在银行领域主要体现在零售业务、网络借贷与融资、风控和电子支付,在证券领域主要体现在资产管理、智能投顾,保险领域主要体现在风控和线上业务,基金领域包括资产管理、量化交易等,比如大家常见的量化XX号基金,实际上就是程序化交易,消费金融领域更是和金融科技密不可分,由于其小额分散的特点,从获客到风控、催收,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对于监管部门,金融科技手段也成为常规化手段,衍生出了监管科技,除此之外,包括现在央行在研究的数字货币,还有大家日常息息相关的电子支付,都是金融科技的具体应用。总而言之,随着现阶段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和实际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金融科技实现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对现有金融业态进行重构、对金融场景丰富度的提升、对金融业务覆盖对象的扩充。

(3)金融科技的支撑技术。金融科技应用场景背后的支撑,是日益成熟的前沿信息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在业界通常被称为ABCD或BASIC。其中,A代表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代表Block Chain(区块链),C代表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代表Big Data(大数据),Basic和其类似,B代表big data,A代表AI,S代表Social Network,I代表Internet,C代表Cloud Computing。这些技术其实构成了目前金融科技的主要技术框架。比如,云计算提供了硬件的载体,很多模型、算法和应用是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大数据则提供了数据层的能力支持,对金融活动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便于被其他应用调用,移动互联网则是产生数据的主要途径,也是应用部署的基础设施,比如支付宝、手机银行等都是在移动互联网上部署的金融科技应用。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移动互联网的事件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则是针对风控、支付清算、数字货币等场景下具体的应用技术。

在以上应用技术的支持下,目前在国际上涌现出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有的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朝着金融科技方向的转型。全球金融科技业务应用领域涵盖:支付清算、借贷融资、零售银行、财富管理、保险、交易结算(数字货币)六大金融领域,全面融入传统金融各板块。

总结起来,当前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在國际上,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应用场景上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开展金融产业时间长,产业链相对完善,在金融产业和信息科技的碰撞、交叉过程中更容易发现新的业务机会和场景,北美、欧洲整体发展水平稳健且相对均衡,老牌金融强国-英国的金融科技生态圈被积极扶植,有着良好的运营策略,也有业界领先的金融科技政治环境。

二是北美、欧洲的金融科技公司涉及业务种类多样;中国主要涉及支付、借贷、保险、财富管理领域,拥有新兴的金融科技支付及电商交易系统,市场潜力巨大。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前100强中,前十名有五家来自中国,而这一百家企业中,上榜企业主要分布在借贷、支付、监管科技、数字货币、数据分析、保险、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众筹、区块链和会计核算。

2. 中国金融科技的演进。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演进的过程起步较晚,最早是在2014年之前,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构建自身的信息系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工商銀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购买当时最先进的IBM中大型机。2014年开始,支付领域开始逐渐发力,金融科技的应用从传统的金融后台支持转移到了前端,电子银行等开始普及,2007年拍拍贷的成立成为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拍拍贷开始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构建个人信贷业务的信贷工厂,机器学习模型开始真正参与金融的信贷审批决策,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对银行零售业务产生了冲击,令传统金融倍感压力,同时,也是各大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发展互联网战略的开端。但是在这个阶段,前期有一定技术积累的金融科技企业,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优势都较为明显。2016年后,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随着前沿信息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成熟,金融领域开始了利用技术手段“脱媒”的浪潮,有专家认为,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将会发展成为无金融社会。

整个演进过程,按照目前金融科技界的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金融科技1.0阶段,也是金融信息化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策主导、资本扶持。政策层面该阶段的标志是于1993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指出要发展科技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阶段金融科技2.0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阶段,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和资金端的互联互通,通过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该阶段的特点是科技推动了金融创新,驱动各项监管政策完善。第三阶段是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投资决策过程,代替金融机构信用中介的角色,大幅提高了传统金融的效率,因此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释放产能。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演进过程非常迅速,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客户群体产生的海量数据,且数据监管,尤其是信息安全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例如互联网支付,美国的贝宝公司在1998年已经开展业务,而国内最早的支付宝则是在6年后才出现,微信支付更是2016年后才开始。而基于大数据风控的网络借贷,我们只比英国和美国晚了2年。因此,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追赶的过程。

从监管和市场规模层面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演进程度。其中2015年是金融科技市场规模井喷的一年,以现有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金融科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倒逼监管部门的创新,金融科技的监管也从原来的无序监管,走向规范化。

二、 同业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在以上大背景下,为了找准金融科技研发的方向和发展模式,本文对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AMCs还有众多银保监会直属金融企业进行了调研。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研发工作起步较早,非银机构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托、证券、消费金融等走在了前列。大部分同业开展金融科技的研发是从2015年开始,原因是2014年银保监会了39号文,指出2015年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安排不低于5%的年度信息化预算,专门用于支持本机构围绕安全可控信息系统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和规划性研究。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变革,外部环境在近些年有力推进了这些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研发工作。

虽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科技研发的工作较晚,但是涉足技术领域比较前沿。新的前沿信息科技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转化速度加快,追踪前沿科技并利用其资金、人才优势快速落地,已逐渐成为各大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中的常规操作,如知识图谱、复杂网络等在其他领域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已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用于反欺诈、风险识别等垂直业务场景,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渗透速度明显加快。通过统计今年银保监会风险应用课题的申报情况,目前最热的仍是金融大数据应用相关课题,信托、互联网金融的入围课题数量领先于其他公司,不良资产经营领域的课题入围数量仅有2个。对于银行来说,由于起步较早,在金融科技领域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积累,本文统计了近三十年来各大银行获得的专利数量,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专利数量均超过了900件,并且有超过一半的专利是2011年以后获得的。

总而言之,金融科技的研发工作在国内的金融领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从技术上已经达到了金融科技3.0的要求,但是在普及程度上以及应用场景的覆盖上,还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尤其是包括AMCs在内的非银机构,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三、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建议

通过在作者工作单位调研,AMCs金融科技的发展目前还处于金融科技2.0到3.0的过渡阶段,主要致力于传统金融IT系统建设、运维,数据治理正在逐步完善,大数据平台等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在进行当中,金融科技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提升AMCs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服务不良资产经营主业,由“业务引导技术应用”转变为“技术驱动业务”,使金融科技成为AMCs做强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劲引擎,当前AMCs金融科技开展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尤其是数据基础设施。金融企业作为传统的资本、人力密集型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数据密集型企业。每天的经营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关系到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更是企业发展的脉搏,能够实时反映出企业的经营、风险状况。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是防化风险、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大数据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并应用的“传统新兴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营决策的辅助和业务市场的拓展,而开展大数据应用的土壤就是完备、安全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建立完善的物理设施,包括服务器集群、灾备等系统,从物理条件上满足数据应用的需求;二是需要建立完备的数据治理体系,保证产生的数据真实、可信、可用,满足各项数据应用的需求。

第二,大数据智能应用能力亟待提升。当前阶段,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已经蜕变为大數据智能应用技术。从传统的数据存储、分析过渡到了利用数据中抽象出的信息辅助决策、防化风险、挖掘客户。不良资产经营是AMCs的主业,在不良资产经营活动中,尽调、定价、风控、客户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目前仍然依赖于业务人员的行业经验。随着业务的增长,单纯靠人工经验不仅为业务人员带来过多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容易产生操作性风险。而大数据应用技术则可以通过分析、自学习过往的业务案例,结合人工经验的介入,解决效率和操作性风险问题,为决策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同时在数据层面,所有操作是透明的,也有助于降低操作性风险,帮助管理层实时了解公司各项业务的经营状况,从数据应用层面实现扁平化的高效管理。

第三,金融科技自主前沿探索势在必行。从趋势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科技的发展、更新频率已经逐渐站在了信息技术领域前沿,在某些方面甚至引领了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构成了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如不能及时掌握前沿金融科技的应用,在科技催生新业务场景时迎头赶上,势必会丧失先手优势,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日新月异,在金融科技领域,要跨越“鸿沟”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源成本,会随着技术代差的扩大而呈指数级增长。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一波金融科技浪潮中的沉浮也揭示了这一规律,在金融科技逐渐占据金融领域业务比重的过程中,所有的金融企业都处于“黑森林法则”下,快速产生的科技力量会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维度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对某一行业的经营模式造成颠覆性的影响,而当金融科技成为一家金融企业“护城河”时,将极大加强企业在“黑森林法则”体系中的生存能力。因此,为了巩固行业地位,加大金融科技研发投入,促进自主掌握前沿金融科技并形成生产力,构建“技术护城河”,是AMCs未来健康蓬勃发展的助力条件之一。

第2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消费金融新市场在农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转型升级,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量逐渐提升;随着中产群体的扩大,以及熟练运用互联网的年轻一代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金融的客群不断扩大;技术的进步,传统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电商等平台对商机的挖掘,进一步刺激消费。这些因素都给消费金融市场带来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并推动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稳步发展。

“总体来说,消费金融确实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大的趋势上来说,零售金融本身也是金融下一步转型的方向。”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经济学博士郭大治对《经济》记者说。

“互联网+”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特别是中国地大人多,互联网能为各个产业带来福利,消费产业也不例外。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告诉《经济》记者,其规律在于,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云级别身份认证结构中的“云”比例不断增长,决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内容。“但是,资金是消费的前提,因而金融、支付都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金融已然是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口,据零点有数在2016年中国消费金融大会上的《探寻消费金融场景新热点》白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进入爆发期,年增长率均在200%以上。

消费金融市场的一大市场为90后。据零点《我们,90后》中对90后的追踪研究发现,相比80后,90后群体消费更加冲动、求新,消费观念更加超前。而作为互联网上成长的一代,他们更能接受以互联网模式为主的消费金融,如电商类的白条和花呗,以年轻人喜爱的场景切入的趣分期等。

而作为现代服务业中主力的新蓝领潜力也十分巨大。零点有数金融行业副总经理黄金波告诉《经济》记者,不同于传统蓝领,新蓝领在工作之余更追求休闲娱乐和自我成长,因此以3C线下门店的场景分期切入该群体成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首选。

“从场景上来看,目前较为活跃的领域主要集中在3C消费、教育、旅游、租房、家装等场景上。”易观金融行业中心高级研究总监马韬也对《经济》记者表示,从人群上来看,除了蓝领,初入职场的白领也已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客户群体。

而从市场的细分领域来看,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研究员李高阳就对《经济》记者表示,旅游、教育、医美、汽车、家装、电子消费、农村消费金融等领域具有较大潜力。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渗透率低,个人消费信贷使用比例较低,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制于分支机构的数量和分布位置的限制,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明显不足,而从2012年起至今,农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两项增速就同步超越了城镇水平,可见农村消费金融市场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市场。

盈灿咨询高级分析师张叶霞对《经济》记者表示,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的拓展,重点是对农村消费金融市场进行细分,不同地区的农村消费结构、消费层次不同,需要的消费金融也不同,需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农村消费金融需求。

就目前来看,针对互联网家装及大额家电的消费金融市场比较有潜力。艾瑞咨询分析师康雯告诉《经济》记者,农村家庭的经济实力不如城市家庭,但也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大额支出相对集中,对于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更重视,对于与之相关的消费项目,有着比较迫切的需求。

大数据、智能化让互联网消费金融更便捷

目前,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大时代,处于第三次消费升级中,互联网科技的升级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对建立更细致立体的用户画像、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推广、防范信贷欺诈、帮助信贷公司快速精确地完成授信工作等方面提供了支持。

首先,在最重要的风险控制环节,马韬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够在风险识别、反欺诈上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在营销客户转化层面,技术力量能够帮助企业精准定位用户群体,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触达和转化。

具体来说,用户通过消费分期平台购买产品,由此产生的交易数据,可以为相关的征信机构提供征信依据,“例如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子商务平台,其征信数据来源主要是大量的消费者和平台商户及供应商的交易数据、退换货数据等”。张叶霞表示,通过人工智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多维数据整合并对未来行为进行预测,能够准确地衡量个人以及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降低信息收集、线下审核和风险管理的成本。

从场景化来看,根据有无场景,可以将消费金融分为有场景消费金融和无场景消费金融。张叶霞表示,无场景消费金融领域对参与者的风控能力要求较高,虽然市场前景较好,但发展受到风控、监管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相比较而言有场景消费金融领域的潜力更大,并且市场参与者也在不断挖掘新的消费场景,例如农村消费金融市场。”

在郭大治看来,做金融主要是风险的判辨、识别和定价,哪个领域更具备风控的条件,哪些场景用互联网化或数据化的程度更高,就能更方便于开展互联网金融,设计金融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商。“现在电商在整个商业中占的市场份额比较高,基于电商场景开展消费金融应该是目前子领域里规模最大的领域,比如花呗、白条等,电商类的再比如唯品会等,各个分支电商领域的龙头企业都有消费金融方面的a品或业务。”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支付、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消费金融行业创新发展,在产品、服务和风控等各个环节实现突破。李高阳认为,技术的进步助力消费金融进一步发展,反过来看,消费金融在实践中对技术的应用,又促使技术不断完善和改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窦尔翔表示,信息科技将会从三方面促进消费金融的成长:第一,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分,信用评分取信成为金融风险控制的有效内容;第二,通过大数据对消费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揭示、评价,形成声誉资源,会增加消费者对消费品平台的粘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平台对“低能信用资源”的生产力,增加消费品供求双方获得金融服务的均衡量;第三,人工智能的技术,为智能支付提供条件。

趋向移动化、场景化

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更加普及,随场景入口附着而生。康雯认为,由于消费金融门槛并不高,因而C端信贷需求的饱和及越来越多的进入者,会导致这个行业逐渐成为红海。“在一段时间的竞争周期里,有垄断渠道、有核心产品、有高科技支持、有良好用籼逖榈南费金融产品,都会以各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涌现出来。”但消费者能记忆和经常使用的信贷产品是有限的,因而,随着消费金融产品的普及,在渠道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会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最后收割者。

金融科技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入。黄金波表示,首先,大数据风控将渗透到全业务链。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更多的使用大数据风控进行客户准入和贷款审批,未来大数据风控将渗透到贷后管理和催收环节,真正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其次,基于大数据资源和挖掘技术,公司将更懂消费者,会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品类、触达渠道和内容偏好,进行定制化营销推送,提升营销效果。

张叶霞也表示,互联网金融消费公司会研究并应用指纹识别、瞳孔识别等更高层次的防伪技术来保障客户利益,大数据风控、机器人学习也在用户行为匹配、用户信用评估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

另外,移动化趋势也很明显。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普及,手机成为了主要的上网终端,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也在逐年的上升中。未来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大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将不断开发和优化移动端口。

互联网消费金融和场景息息相关。从场景化的角度来看,马韬认为,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将会进一步加深,产品日渐丰富,融入社会消费全产业链场景。同时,诸如小贷公司、互联网公司、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参与机构增加。

产品会深度场景化,“将消费金融产品深度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玩娱等多方面,在人们的生活中渗透金融,做到无缝衔接和更便捷的体验,促进超前消费行为。”黄金波如是说。

市场将会更加细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VR、IR等技术的应用,消费金融场景会越来越丰富,对消费者来说,消费体验和消费需求将会被进一步满足和刺激,风控手段也会更加智能和多元,消费市场的杠杆率逐步提高,助推中国经济升级转型。

在张叶霞看来,未来人们将享受到更为安全、便捷的互联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用户画像更准确地了解用户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金融需求,也可以为那些无征信记录和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中贷款的民众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不仅如此,未来能创造性的优化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的商家将有更多的机会,比如现在正火的“共享经济”。康雯表示,消费金融的普及使商品使用权越来越廉价,已经常见和竞争饱和的产品里,所有权的相对价值也不会攀升太过猛烈,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一定的。

而利润和附加值较高,也能吸引年轻人的高科技产品,在消费金融普及的生态里,将获得更高的定价空间以及更广大的市场潜力。

未来,信息技术将会全面丰富互联网消费的内涵,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会实施收集消费者的数据,商家将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及时、方便、人性化的消费建议。”窦尔翔表示,商业将会彻底由“坐贾”向“行商”转变,消费将会越来越理性,中间商或许消失,零库存时代到来,订单生产大行其道,消费者决定生产者的时代来临。

互联网消费金融忌过犹不及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失或不足。黄金波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有五点:低成本资金不足,影响消费金融发展规模;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区隔度不高;骗贷、套现等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风险控制精准度不高;法规制度不完善导致催收等模块业务不规范。

城市居民应该是目前消费金融的主力。在城市中,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张叶霞表示,现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范围很广,客户通过互联网、手机进行交易,在数据的传输和储存中存在信息被篡改、修改和删除的风险,而且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交易数据庞大,面临的安全风险和信息泄露风险也更突出。

一二线城市的消费金融市场趋向饱和,各公司提供的场景和产品均较为同质化;同时利率误导现象普遍存在。黄金波认为,这就要求品牌定位明晰,深耕细分市场,基于细分市场消费者的特征、需求、行为模式,去设计定制化、精细化的产品和服务流程,提升市场接受度。此外,需严控销售端的误导行为,通过风控降低违约风险而不是靠高利率补贴高违约。

农村市场则不同,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消费金融提供商在商业可持续上的顾虑和运营成本高企,农民信用信息的缺失、收入的特殊性以及消费金融的理念尚未大规模普及,农村的消费金融市场尚未充分开发,消费金融的各类主体也正因此看到了农村消费金融这片蓝海。李高阳表示,为满足这一部分的消费需求,各类主体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竞争。

虽然农村市场潜力仍待开发,但是新式农村情况已与城市类似,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契约精神尚未建立,人们的经济互动基于熟人与血液,违约成本相对城市更低。康雯认为,此类生态也不一定是坏事,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借贷环节、催收设计等的重新设计,劣势同样可能会变成优势。

基于农村市场当前需求,黄金波认为,可以开发针对生产性贷款的农村金融特制化产品,简化当前流程、提升农村市场对于消费金融接受度,再向个人消费贷拓展。

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互联网消费金融都存在消费品的诚信与融资者信用风险问题,窦尔翔认为,农村存在的问题一是上网习惯问题,二是消费力不足问题,三是物流成本问题。“要解决严重的市场危机主要需要提升人们的诚信意识。”如果能将生产场景者的信用资源与专业化供资主体结合起来,就可以放大消费金融的资金供给总量,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金融中的金融约束问题。

第3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著的《创新者的窘境》里提到,新兴公司如果掌握了某种能打破现存经济模式的新发明,就可以打败几乎任何一家大公司。金麟对此观点颇为认同,他觉得,作为一个创新者,开始一定是去切那些更碎片、更边缘的市场。

2014年3月,金麟离开传统金融机构加入京东金融负责众筹业务,此前他曾在交通银行、光大证券和东方证券积累了超过10年以上的金融研究工作经验。

从2014年7月上线产品众筹到2015年3月上线股权众筹,再到自今年开始主抓京东金融重点发力的财富管理板块,目前已经是京东金融副总裁的金麟几乎完整参与并见证了京东金融借众筹、“白条”等业务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圈强势崛起的全过程。

金麟说,京东金融是一家基于新金融业态下的金融科技公司。“这既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又区别于目前市场所谓一些互联网金融做渠道的公司。”金麟解释,“我们服务的更多是过去不能够服务的市场,通过技术革新服务这些不被覆盖的碎片需求。”

“小白”需要学习

目前业内公认,中国正处于理财服务的一个需求快速增长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用户痛点和误区。比如痛点:搞不懂理财产品: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理财知识;认为自己钱很少,够不上一些理财高大上的门槛;以及用户希望理财帮助自己达成一些生活目标,但不知道什么样的方式和产品合适。

据金麟介绍,国内居民都有没有大类资产配置概念,有一部分用户认为,理财是一个高风险的事,理财就等于炒股,在股市里追涨杀跌。还有一些相对比较保守的用户认为理财就是存款,把钱投放到银行的定期存款、获取存款获取收益这个就是理财全部。

“中国国民的活期、定期存款以及银行理财加现金的比例占可投资金融比例70%多,而美国的这个比例是14%。随着中国人的收入增长,财商教育越来越提高,财富的分配需要更多元化,这样居民的总体组合风险收益率会优化。”金麟透露,他们在努力推动用户,让他意识到资产配置的不合理,“让他们知道不应该买更多的股票,而应该更多的选择专家理财,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休闲。”

专业人士也认为,一个人年龄越轻收入增长越快,应该能够适度承担风险,获得比较高的收益。然而中国国民的整体财富状况与理财观念不太相符。

有相关数据统计显示,80、90后人群占到互联网金融消费群体的70%以上。而每1000名80、90后青年里,有823人更愿意选择互联网金融来完成自己的理财及小额贷款的需求。可见,更多年轻人愿意参与其中,互联网金融消费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虽然加入理财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都是非专业甚至是没有基础理财知识、完全不懂投资的小白用户,怎么带领这些“小白”们更聪明地消费和理财?

2014年初,一站式金融生活移动平台京东金融App上线,目前已上线的金融产品包括小金库(对接货币基金)、基金理财、固收理财、众筹、白条等等。其中,针对理财教育相对有限的“小白”群体提供了小金库、定期理财等初始化的解决方案。

同时,京东金融还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投资者教育上,希望把一些专业内容更浅显易懂地推送给投资者。比如,风险收益问题,甚至是基础的金融知识普及等等。“我们要做投资人教育,帮助用户认识到他的资产配置是不正确的,因此能够合理地做投资,合理做财富管理。”金麟说。

另外,京东金融也在探究体验式的理财方式,比如针对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小白”群体,设计“小白基”产品,提供低风险保本的基金投资体验。金麟认为,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正反馈,看到通过理财切实地提升了多少财富。

如今,针对“小白”的理财崛起很快,当“小白”群体理财段位不断增长,具备了一定基础,京东金融会提供更多的基金、保险等进阶理财产品。对于高净值人群,也有私募基金或者私募股权投资等选择。

另外,技术在理财领域也施展了新的能力。针对开始有了大类资产配置概念的用户,京东金融引入了“智投”,基于用户个人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适合的投资方式和产品。在投资前,用户只需要填写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回答风险评测问题,包括年龄、投资金融、资产状况、投资期限、主观风险承受态度及收益预期。结合京东的大数据体系,再根据特别的算法,推荐适合的投资组合,类似于量身定制的私人投资理财服务。目前,京东金融的团队还在进一步优化“智投”的模型。

相对于线下高门槛高收费的投顾服务,“智投”实际上就是一个金融服务平民化的过程,不但普及大类资产配置建议,还能推动投资者逐步理解并且运用大力资产配置的策略,实现资产配置的相对优化。

“场景化”金融时代到来

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争夺的是流量和入口,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仰仗PV的流量时代已经过去,以场景触发(SceneTouch)为基础的“场景时代”已经来临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已经从金融产品的搬运工发展到为用户进行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综合性机构,步入了“场景化”金融时代。

什么是“场景化”金融?一是用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场景,如支付、消费、打车等,通过这种金融服务无声地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二是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搭建各类场景,潜入人们生活,即便是相同的金融产品,也能以不同的场景走进用户生活。

而理财的场景化必定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之一,多数公司都看到且已经在场景化方面进行布局。

“我们未来会做很多场景化的理财。”金麟直言。他举例说,妈妈理财就是一个很好的嵌入场景,一个母亲生了孩子之后,她不仅仅要考虑各种的社交类、育儿的东西,同时财商教育是亲子互动里非常重要的,妈妈理财其实主要抓的是这个场景,母亲跟亲子之间的一个互动情感的寄托,同时加上财商教育,将感性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有一个非常好的融合。

“妈妈理财”在去年2015年4月问世,是基于妈妈这个圈子打造的社交属性理财产品,不仅具备了去专业化、傻瓜式理财的特点,还增加了“照片记录”和“心情记录”社交功能,让存款单可记录下为孩子存的每一次钱、分享孩子的每一点成长,还可以在“妈妈论坛”与妈妈们讨论关于孩子的问题。目前,“妈妈理财”有基金理财和定期理财的选择,分别对接工银瑞信的货币基金与瑞泰万能险产品。

金麟介绍,妈妈理财不单是给妈妈推荐一些可以用来财富管理的产品,更为妈妈们提供财商教育。“这个财商教育是给到你下一代的,使得你的小孩很早就能够比父辈有财商上的提升。”

在“妈妈理财”之后,京东金融又尝试推出“工资理财”,它的出发点是盘活在活期账户里‘‘沉睡的”工资,采用定投的方式,将存入金额、日期设定好后,每月定期自动将设定好的买入金额自动划到小白理财天天盈中,这是一款京东金融推出的活期保本理财产品。

第4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72 -02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受益于线上线下互动的消费和生活模式。作为我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小微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小微企业自身信誉度不够,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缺乏担保等因素使其难以获得融资。资金紧缺已经成为小微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的绊脚石。本文从江苏省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和当前融资现状出发,结合江苏省小微企业独特的融资需求特点,对比互联网融资模式相对于传统融资模式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和风险,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适合江苏省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以解决江苏省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促进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江苏省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情况,为本次项目提供更真实和客观的数据,我们团队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收集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数据和资料,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总结和归纳互联网背景下江苏省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调查对象:江苏省南京市、南通市等8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以及辖区,所调查行业涉及了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9类行业的小微企业。

调查方法:为保证本次调查尽可能地得到科学的结果,我们做出了以下努力,将125份调查问卷分两次发放,在发放75份之后根据问卷的反馈情况,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并继续完成问卷的发放,历时两个月,共完成了125份调查问卷的发放,最终回收了95份。

调查内容:问卷涉及江苏省小微企业所属于的行业、目前主要采用的融资方式、企业所处的阶段、融资需求等。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江苏省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民间借贷,所占比重达36%,银行贷款占27%,其中互联网和风投都占了9%,所占比重不高。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前景依旧严峻,当前72%的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50万元,每家小微企业的平均资金缺口为70.5万元。且现在,超过55%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未能获得有效满足。

由于传统银行提供融资成本高,审核周期长,接近65%的江苏省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能够得到银行的贷款,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银行信贷利率依旧过高,企业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民间借贷、非正规金融渠道。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管理结构、财务制度存在问题,其简易的经营方式让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难以掌握,造成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担保抵押品不足,企业透明度较低更加剧了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支持的难度,所以外部融资的情况较为困难。

三、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相对较为狭窄,2015年以民间融资和银行借贷为主。然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对象的审核也越来越严格,正规的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提出的担保条件越来越严格,多数小微企业难以接受。小微企业本身规模比较小,信用等级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很多融资方式都无法获取资金,比如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

2.融资成本偏高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江苏省小微企业有其自身的融资需求,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时,为降低信用风险,给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相对较高,所以,一些小微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支持,只能选择通过民间借贷机构,民间借贷机构比银行这些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条件宽松,但是贷款利率相对较高,这使得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偏高。

3.融资支持政策缺乏执行力

2013 年,为解决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江苏省也根据国家相应政策出台一些区域性的配套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然而,政策出台后执行力度不够,多数金融机构都是为了迎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

(二)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011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由积极型向稳健型转变的货币政策。近几年,存款准备金率数次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由2008年12月份的最低位15.5%上调到2015年2月份的21%。据测算,央行每一次增加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大约3700亿元资金被冻结封存。近三年,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逐年减少。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降低风险,银行会优先满足大中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小微企业则面临信贷配给,这进一步增加了江苏省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总体来说,跟国有企业和大中企业相比,还是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倾斜于大企业,而忽略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2.小微企业自身问题

(1)小微企业的存活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差

小微企业大多设备比较落后,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市场占有率较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小微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缺乏战略性思考,导致财务混乱,抗风险能力不高,存活时间短。

(2)小微企业自身信誉低,融资担保的能力弱

大多数小微企业由于本身存活时间短,导致信用记录匮乏。而且还有一部分小微企业缺乏信誉,存在违规经营、恶意拖欠贷款、老板逃跑等现象,影响了江苏省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誉。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普遍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持谨慎态度,对信贷资源从严控制。此外,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匮乏,往往缺乏厂房,设备等可以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导致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较弱。

(3)小微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度较低

小微企业大多规模小,员工数量较少,缺乏正式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流程,管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财务制度也很不健全,企业通常会准备两套账,一套自用,一套应对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的检查,导致难以向外部提供真实、客观、可靠的财务报表,使得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较低,银行很难获取有关小微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从而造成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改善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措施

我们应该改善小微企业自身融资条件,比如: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与信用数据库,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只有政府和企业自身双重努力才可以解决小微企业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江苏省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新途径

2015年江苏省已首先推出了“银税联动”,这个项目主要就是为了扶持小微企业的贷款问题,通过小微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税收情况了解其企业健康发展状况,以此来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程度,使得融资机构可以更加了解借贷方的具体状况。

(三)阿里金融与宜信p2p

阿里金融和宜信p2p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融资机构,其核心概念就是“风险控制”和“大数据”,新型融资平台通过互联网上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掌握千千万万小微企业的资产负债还有现金流情况,在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下,又通过平台对借贷双方的资金往来进行风险控制,分散其融资风险,来保护融资客户的资金安全,以此解决了借贷两端的众多困难,将是未来融资方式的趋势。

(四)大众筹融资模式

江苏省小微企业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自己的项目、产品等展示出去,以此来吸引大众投资者关注,进而获得资金支持。这种方式为小微企业,尤其是资金需求量较小、有创意的项目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种方式限制少,对筹资的项目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只需要展示出项目或者产品的可操作性。而且在网上成本较低。国内类似的平台有天使客、众众投、智锐创想、大家投等。

五、结论

总之,互联网金融对于改善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前景十分美好,但仍需要更多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可在现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础上,寻找更多切入点,为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创新带来更多新模式,以解决江苏省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和根本解决思路[J].风险投资, 2004,(03):27-28.

[2]吴腊.中小企业融资与国际借鉴[J].现代企业,2010,(03).

[3]梁红英.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网络联保贷款[J].2010,中旬刊(05).

[4]闫真宇.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

[5]巴曙松,华中炜.小微企业融资引爆大创新[J].新远见, 2013,(05) .

作者简介:

第5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一、IMF压力测试的目标和类型

压力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一个投资组合、一个机构、甚至整个金融系统对某件一旦发生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小概率事件的敏感程度的前瞻性技术。采用的方法一般有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假设某种极端但合理的风险发生,然后对其后果进行粗略估计。在过去的15年,各国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广泛应用压力测试这一技术来从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识别金融部门的漏洞和初期风险。压力测试的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以及风险管理三种。

IMF开展的压力测试通常是出于宏观审慎目的,即评估整个金融系统在中期内应对冲击的弹性,发现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环境迅速恶化的漏洞,识别出可能会对整体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尤其是在FSAP中,IMF的压力测试(包括偿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倾向于将一些非常严重的压力情景合并在一起来评估金融系统承受尾端风险的能力。

金融危机使得压力测试有了新的内涵,即危机管理。相较于监管压力测试,危机压力测试通常具有更短期的特点。出于危机管理目的,美联储于2009年通过SCAP测试(CCAR的前身)对银行业进行了全系统的压力测试,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CEBS)于2009年和2010年、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于2011年进行了区域性压力测试。各国监管部门开展的微观审慎压力测试与IMF压力测试有所不同。在常规监管过程之中,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对单家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利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稳定性。压力测试的对象也不局限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并且如果某个机构没有通过测试,监管部门通常会采取某种形式的管理措施。

此外,金融机构也会出于风险管理目的定期开展内部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紧张条件下满足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的能力。IMF有时会依靠银行的内部压力测试基础框架来进行“自下而上”的FSAP压力测试。

二、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

IMF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设计目的是预测银行部门在短期或中期宏观金融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在预先设定好的基准情景中的表现。测试目的是评估银行体系在不利宏观经济状况下的整体稳定性,确定银行部门的漏洞及其吸收冲击的能力。

自从FSAP开展以来,IMF已经对大约140个国家进行了评估。近几年,这些国家几乎全部进行了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因此FSA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必须适用于不同的金融体系,即需要支持不同的假设并保证模型的适当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一)压力测试的范围

1.在FSAP中,银行偿付风险压力测试通常采用“自上而下”方法,但有时也会与“自下而上”方法相结合。自上而下测试可以由IMF、国家当局或二者共同进行。在操作中,或使用单个银行的数据测试然后再进行汇总分析,或对一组银行进行测试以分析预先设定冲击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在自下而上法中,金融机构使用自己的内部风险模型和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出于交叉检验的目的二者是互为补充的。二者结果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模型设计、测试范围(包括使用的基础数据类型)、行为假设或模型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2.压力测试的覆盖范围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在数据可用性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出于宏观审慎目的,银行部门压力测试应当包括所有银行机构。如果资源限制决定了只能对银行进行小规模抽样,尤其是在进行自下而上压力测试时,那么通常的做法是把重点放在系统重要性机构上。

3.数据的类型、数量及质量直接决定了能否进行测试、能够覆盖哪些风险,以及可以应用哪些模型。迄今为止大约一半的FSAP采用了合并的银行集团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其余则利用未合并的金融机构数据。使用前瞻性市场数据和能够反映时间点风险的变量来补充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做法。市场数据可以明确表明对于市场来说现有的账面价值代表什么,从而增加了分析的价值,也可以用来作为内部评级的基准。

(二)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1.风险期间的选择。风险期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试结论能否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于宏观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来说,通常选择较长的风险期水平,原因:(1)一些重大宏观金融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通常会持续数年,尤其是在信用风险案例中;(2)监管改革通常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实现。虽然时间的延长也会增加不确定性,但压力测试的目的不是预测,而是准确地捕捉冲击可能引起的所有中期影响。主要国家的FSAP在设计宏观情景时通常都会采用5年的风险期间。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体系还不太成熟,通常将风险期水平设定为1~3年。

2.压力情景。FSAP通常将IMF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作为基准情景,并基于历史模拟、假设场景或专家判断来设计压力情景。压力情景可以直接反映风险参数在压力条件下的假设状态对于偿付状况的影响,也可以将不利的宏观经济情景转换为压力参数。情景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一个金融体系来说,应根据其宏观经济环境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风险来设计合适且可信的尾端冲击情景。

3.风险因素。金融危机发生之前,FSAP偿付压力测试的风险重点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尽管这两类风险目前依然是FSAP偿付测试的重点,但是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FSAP试图覆盖金融系统的所有风险,因此其他类型的风险因素也被纳入压力测试,包括:(1)债务风险和其他之前属于低违约风险的资产;(2)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目前,FSAP压力测试试图将可供出售投资组合和持有到期投资组合都纳入考虑;(3)融资成本。金融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上升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偿付能力的影响。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明确将融资成本纳入FSAP压力测试(如法国、德国、瑞典和英国),但这种做法还未得到普遍实施;(4)表外业务项目。将能够引起或有负债上升的表外业务(例如担保、委托、衍生品)纳入压力测试有助于准确捕捉到极端压力对所有相关风险的影响;(5)跨国风险。金融危机之前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较少关注银行的海外风险(通过分支机构),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的FSAP压力测试开始覆盖溢出风险。

4.管控因素。FSAP中采用的行为变量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增长、信贷增长、股利支付、战略变化和资产处置。尽管统一的假设会影响压力测试的灵活性和真实性,但能够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资本标准

1.资本定义。在压力测试中,资本标准是确定银行偿付能力的关键。资本评估的关键元素包括资本的定义和资本充足性的计算。FSAP中采用的资本定义通常由各国(地区)监管条例规定。

2.风险加权资产的设定。FSAP压力测试通常假设银行的资产结构在压力测试期间保持不变,例如银行不会用证券替代到期贷款(二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权重)。各国对风险加权资产(RWA)的设定主要有以下四类:(1)RWA保持不变;(2)RWA权重保持不变,但是RWA总量随着信贷增长或信贷损失而调整;(3)RWA权重随着风险状况的变化而改变,由资产规模增长引起的风险变化除外;(4)操作风险权重资产和市场风险权重资产通常被假设为不变或随着信用风险权重资产的变化而成比例地变化。

(四)方法

确定了压力测试框架的主要元素之后,还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定量压力测试方法来估计银行在预期财务压力之下的资本充足性。一个全面的FSA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应当包括三项内容:资产负债表模块、利用市场信息的投资组合模型以及溢出效应分析。资产负债表方法较易得到精细数据,可以覆盖大部分问题,是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核心。投资组合模型有利于尾端风险的计算,并使得市场数据具有可用性。在金融体系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溢出效应分析由于可以捕捉到传染风险及回馈效应,也已经成为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数据限制,溢出效应分析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1.压力测试模型。一个合适的模型应当能够基于可用数据,准确地捕捉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较简单的金融系统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压力测试模型,较复杂的金融系统则相应地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压力测试方法来捕捉风险。一般来说,越复杂的模型越容易对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如果试图从压力测试中得出政策性结论的话,就必须将不确定性估计纳入考虑。如果FSAP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模型,那么还需要对结论进行交叉检验和差异协调。

目前,IMF压力测试使用的模型可以被分为三类,尽管这三类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类型有所重叠,但是三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1)会计性方法(资产负债表法)。会计性方法最简单,目前所有主要国家的FSAP中都应用了会计性方法;(2)市场价格模型。市场价格模型是以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并且通常可以从不同风险因素的依赖关系中得到大致的“系统性风险度量”。使用市场价格模型时需要考虑多家机构同时违约的可能性以及压力测试结果对于风险因素历史波动的敏感性。采用市场价格模型的压力测试结果有可能因为涉及估值方法而增加处理难度。测试结果通常无法直接显示其与主要监管指标的联系,并且由于数据限制,有些市场工具的价格(例如股票价格以及CDS价差)也较难获取,因此目前在FSAP中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会计法的一个补充。

2.宏观金融模型。相对于前两种模型来说,宏观金融模型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维度。这类模型被用来检验由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之间的联系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会计模型和市场价格模型可以通过估计额外的宏观金融联系模型来实现宏观金融压力测试。

(五)交流

1.结果的呈现。测试结果应当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即要强调相关风险和漏洞。FSAP压力测试的结论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通过估计尾端风险的影响,为FSAP的稳定性风险评估提供量化支持。二是与国家当局就风险缓解策略和危机防范进行政策讨论。

2.公布。FSAP压力测试结论的公布方式也是测试框架的一个重要元素,公布结论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判断,即使所有银行全部通过压力测试不意味着银行部门不存在漏洞。压力测试结果的披露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应当确保压力测试结果中披露的信息既不会造成虚假的安全感,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结论与启示

从金融危机前FSAP压力测试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压力测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进行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活动。其次,在数据获取及数据质量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限制,压力情景的设计也要受制于谈判协商。此外,政治敏感性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IMF试图通过对压力情景进行标准化设计、覆盖更广范围和更多风险等一系列措施来克服这些弱点。

金融危机的事后分析表明,由监管部门、IMF和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压力测试并不总是能够识别出正确的风险,因而也无法对冲击下的潜在漏洞作出有效的预警。在某些案例中,压力测试的模拟冲击和相应的影响设定并不足够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测试参与者并不情愿承认某些极端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压力测试的失败还可能归咎于压力测试本身,比如技术不足以应对复杂的金融工具或二次效应。另外,数据不足或情景设计缺陷,比如对某种风险因素的忽视、对风险溢出缺乏足够的重视等,都会导致压力测试缺乏稳健性。

FSAP的相关实践对我国宏观压力测试具有启发意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和改进:

一是宏观压力测试应更多地考虑结构性因素。当前区域金融体系的层级结构和风险分布较为复杂,作为压力测试目标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分布特征及其面对外部冲击变量的风险敏感度也存在明显差异,难以适用一个能够普遍接受的标准模型。因此,压力测试框架设计应体现层次性,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传递关系。

二是重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和建设。未来测试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仅选用与目标风险变量有直接关系的情景因素,应提高宏观分析能力及模型搭建水平。许多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贷款违约率等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宏观变量的变动理论上能够预测违约率的趋势。因此,应考虑建立并不断校准动态模型来反映这种关系。

三是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数据缺失一方面造成不能很好的建模,另一方面不能很好的利用已有的压力测试模型。应继续加强和完善金融稳定监测体系,持续进行风险数据的收集整理,尝试建立宏观压力测试数据库,为进一步提升压力测试效果奠定基础。

第6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等金融教育;SWOT;教学改革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响着金融学子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思维观念。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新概念进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视线:“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征信”、“共享经济”、“数字货币”、“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让金融专业的师生既兴奋又备感压力。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思维观念已经改变,经济和金融明显可分的界限被打破。当前,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高度融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一切资金支付活动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几乎不需要现实货币参与,点对点的资金流动使得“金融脱媒”趋势来得异常凛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受此影响,复合型人才和跨界发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传统金融教育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再可行。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实践远远走在了当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对传统高等金融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但也带来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教育的研究,通过互联网金融思维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一)大数据优势

互联网金融首先是从“草根金融”兴起的,在民间金融“野蛮生长”和“乱象丛生”的时代中逐渐走向成熟,对传统正规金融形成强大压力。实际上,历史上非正规金融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会征信缺失、无足值抵押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较好克服了这些顽疾,信息不对称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有效缓解,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结合人工智能使社会征信和债务催收都不再成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催生了众筹、共享经济等变革创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业态。

(二)人工智能优势

与传统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错误率低,模型不断进行自主训练和优化,大大提高了适应性,在量化投资、决策咨询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优势。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互联网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户数据,以及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感知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等一系列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取代了传统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对客户分类的工作模式。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开放、大维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对银行依赖中央银行建立的封闭客户数据系统的优势。

(三)“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智能化、去中心化、脱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广模式催生了各类体量巨大的新兴业态,作为这些业态的基础和共同体,互联网金融拥有显著的后发优势,领先于传统产业成为近年创新创业的最大落脚点。

(四)规模优势

2008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经营上的规模优势日益明显,各项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与传统金融业态不同,互联网金融由一系列的产业链构成:征信、借贷、催收和服务等环节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可以灵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环节聚焦其优势业务,可将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五)双创优势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效率高等的优势愈发明显,不断与其他行业形成跨界融合发展,催生创新,推动创业,极具双创优势。一是依托互联网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远程支付场景不断完善,近场支付也在爆发;二是支付产业链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综合金融增值服务———海量支付数据以及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三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合运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热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上,从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发展出了引导P2P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整合线上与线下服务以及增加债权转让等服务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客户的理财或量化投资业务;六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念。

二、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矩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据。

(一)优势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业以来,到目前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质的突破,金融专业的品牌认可、高考招分、学生素质、国际化程度、毕业后的薪资水平、社会评价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各行业的前列。同时,国内金融领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当前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一般采取模块化搭建的思路,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素质教育和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体现功能性。第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给高校师生带来了良好体验和观感,高校师生有充分的积极性迎接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劣势

传统金融教育是单一化的金融专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货币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对货币、投资、资产定价、股票、债券和财务等“纯金融”知识的讲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涉及计算机与统计学习等跨领域的知识鲜有涉及。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到来之后,我们发现业界需要复合型的跨界人才,单一聚焦金融领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开始变得落后和陈旧,金融教育需要“混业发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比较缺乏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教材:一是自编教材的质量令人担忧;二是优秀的互联网金融的国外教材引用较少;三是互联网金融跟风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因地适宜,教学内容和难度都过犹不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机遇

互联网金融是朝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极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无奈之举,导致银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联网金融目前的进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原因在于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传统金融教育毕业的学生青睐于在正规金融行业就业,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心存疑虑甚至偏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显然,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巨大。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还在科研立项、论文选题、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创业、高校金融教育的学科点申报、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开拓了广阔空间,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从一开始就在进行业务模式的细分和产品之间进行内部整合。互联网金融也正在逐步通过用户、大数据和场景的互动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运作。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整合实现了不同行业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在空间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金融业务、营销和管理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高等金融教育实践来看,金融、计算机及营销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构建,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分业培养”的理念和当前互联网金融“混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冲突,需要解决“并轨”发展问题。其次,传统高等金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相对成熟,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实践远远走到了学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联网金融教育强调“长尾性”。与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服务80%的小微客户,推广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传统金融教育中关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关课程几乎从不开设。消除“教育偏见”达到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长尾性”仍然任重道远。

三、结语

高等金融教育承担着为金融行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和家长的关切所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制高点,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金融学知识,理解金融业务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启示有如下几点:(1)注重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2)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产学研”的合作,树立“干中学”的务实求真精神。对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优势的,要秉持开放理念加强彼此合作,使研究向应用转化。(4)加强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注,引入相关课程。此外,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高发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适时向社会进行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规避风险的能力,达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小铭.浅析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6(23):313.

[2]杨竹清,张超林.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刘源.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16(48):167-169.

[4]谢水园.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89.

[5]谢水园.论外贸通关实务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4(22):149-150.

[6]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93-95.

[7]刘变叶.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5):1-5.

[8]张超,李梅,丁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5(12):18-19.

第7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2014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价值期望较高。2013级学生告别了大学一年级懵懂的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对于部分金融学专业就业困境有了一定了解,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2级、2011级学生通过进入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实习后,亲身感受到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标准等情况,使得就业前景评价进一步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第8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金融数学;产生;发展;理论

一、概述

金融数学,又称分析金融学、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上风险资产的交易,其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数学工具揭示金融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具有潜在风险的各种未定权益的合理定价和选择规避风险的最优策略。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1900 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的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该文中,巴歇里埃首次使用Brown 运动来描述股票价格的变化,这为后来金融学的发展,特别是为现代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不过他的工作并没有得到金融数学界的重视。直到1952 年马科维茨的博士论文《投资组合选择》提出了均值――方差的模型,建立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从此奠定了金融学的数学理论基础。在马科维茨工作的基础上,1973年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得到了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并赢得了1997念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它对于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为欧式看涨期权寻求公平的价格。后两次发现推动了数学研究对金融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

金融数学是在两次华尔街革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与金融学相交叉的前沿学科。其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不确定随机环境下的投资组合的最优选择理论和资产的定价理论。套利、最优与均衡是金融数学的基本经济思想和三大基本概念。在国际上,这门学科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许多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下,金融数学中的许多理论得以证明、模拟和完善。金融数学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快 速创新,使得金融交易的范围和层次更加丰富和多样。这门新兴的学科同样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二、金融数学的发展

早在1990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 的理论”中把股票描述为布朗运动。这也是第一次给Brown运动以严格的数学描述。这一理论为未来金融数学的发展,特别是现在期权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工作很长时间并没有引起金融数学界的重视。金融数学这一学科名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它是马克维姿的证券组合理论(H.Kowitz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M.Scholes-R.Merton.199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次华尔街革命的直接产物。国际称其为数理金融学。

金融数学源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的原理》中对股票价格用布朗运动的刻画。虽然1905年爱因斯坦也对此做了研究,但这一新做法当时还是没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直至1950年,萨寥尔通过统计学家萨维奇终于发现了这一作法的巨大意义,并开始对金融数学做全面的研究,由此金融数学终于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现代金融学由此正式掀开了帷幕。

现代金融数学是在两次华尔街革命的背景中成长发展起来的。第一次革命的成果体现在静态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上。1952年马尔科维兹提出了基于均值-方差模型的投资组合问题,该理论把投资的风险和回报做了可量化的刻画,从而开创了用数理化方法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的先河。然而他的模型中要计算各个风险资产价格的协方差问题,这个计算量很大。第二次华尔街革命从静态决策发展到了动态决策。1970年布雷顿森林协议,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许多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权,期货都随即产生,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入主要是为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而要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衍生工具进行科学的定价。巴歇里埃的布朗运动模型促使了一对双胞胎:连续时间的随机过程数学与连续时间的期权定价的金融工程学的诞生.数学工具的引入主要是为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而要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衍生工具进行科学的定价。此后不久,默顿用另一种严格的数学方法推导了该定价公式,并予以推广。期权定价公式给金融交易者及银行家在金融衍生资产品的交易中带来了空前的便利,期权交易的快速发展很快就成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布莱克,休斯,莫顿的这一理论成为近代金融经济学的里程碑人物,直到现在也仍然是现代金融理论探索的重要源泉。

三、金融数学的理论方法

金融数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应用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金融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一些金融创新的定价问题等,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所用到的数学知识,除基础知识外,大量的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有的运用现 有的数学方法也解决不了)。主要有随机分析,随 机控制,数学规划,微分对策,非线性分析,数理统计,泛函分析,鞅理论等,也有人在证券价格分析中引进了新型的非线性分析工具,如分形几何,混沌学,子波理论,模式识别等,在金融计算方法与仿真技术中也逐渐引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智能方法,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等。

金融数学是利用近现代数学的优秀成果来度量和刻画金融、经济、管理等问题的“高科技”工具,其主要的基本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

金融数学理论的新进展有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控制理论中应用布尔曼的最优化原理,并结合测度论和泛函分析方法发展起来的解决随机问题的理论方法。国外的研究者很快就把随机最优控制理论运用到相关的研究中来,从70年代初莫顿运用该理论对连续时间最优消费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布洛克和米尔曼还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连续时间的最优增长问题。

第9篇:金融数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金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78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多个领域带来了便捷,其中一个便是金融业,自20世纪末,信息技术开始与金融业交融,成为金融业发展突破的一个推动力。[1]但是,金融业本身就具有风险性,而且互联网金融又是一个新的事物,另外,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不长,没有雄厚的基础,这给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因此,中国互联网金融必须要突破原有的互联网属性和金融属性简单相加的模式,同时,对两者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融合。当然,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设计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管理者因素就具有很大的影响。管理者因素指的是因为个人的想法而做出的决策,这种决策往往是片面的,此外,公司的组织结构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组织的结构决定组织的工作效率。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是一个战略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也逐渐发展,在提高金融业效率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在朝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如今“互联网+”的潮流也越来越大。[2]随着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多地使用,资金量越来越大,但是,一旦有什么问题,后果将十分严重。犯罪分子正是抓住了相关技术不完善这一缺口,盗取客户资金的,而这很大程度上都和大数据有关。所以为了防止客户的不必要损失,要加强监管。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致力于互联网金融业良好环境的建设。

1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的风险分析

11P2P

P2P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常见的融资形式。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以及小企业。但是,在P2P下,金融交易都是来自于陌生的个体和商家,因此,其中存在很大的隐患,因为贷款人的详细真实的信息无法迅速地得知。因此,在这种金融交易下,债权人的权益无法有效保障。另外,信用风险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P2P贷款是在网上进行的,所以流动性较强,想要对每个区域的每个客户的信息全面掌握,且针对每个地区的特色而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法,这似乎是不大可能的,毕竟每个地区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使权益凭证最大化地流通,把交易范围尽可能地扩大。当然,市场风险也是无法避免的。债权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取得经济效益,而市场的利率变化是不稳定的,所以利率的降低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3]此外,当前,有关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债权人的利益就缺乏法律的保障,这是互联网金融面对的法律风险。

12众筹

和传统的融资渠道相比,众筹具有其独特之处。有些个人可能因为资金的局限而无法充分实施自己创意性的想法,这时,众筹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众筹,可以得到足够的资金,因此,某个项目就不会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实施。但是和其他融资方式一样,众筹也存在风险,有些不怀好意的人,可能会利用众筹进行非法集资。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一般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允许,才能实施,一旦被发现私自集资,并且有着欺诈的嫌疑,那么相关部门就有权对集资人进行调查,因为集资的资金应该被利用到有创意的项目之中,而不是成为那些欺骗者非法集资的手段,尤其是他们用来哄骗公众的理由,什么项目、融资方案,都只不过是他们虚构的,这种行为,是可耻的,通过这样先集资再破产的做法,来偷取社会的资金。[4]另外,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难办的问题。如何保证运行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要监控,及时对非法集资的人做出相应的惩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13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的应用也在不断普及,现在受到了多数人的追捧,人们在习惯了这种便捷性后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支付工具,集资金、采购、支付、结算于一身,方便了人们的结算,只需有无线网络的存在就可以简单地进行交易。第三方支付也在不断地提高其服务质量。而洗钱风险则是第三方支付存在的最大的风险。在互联网支付下,转账者可以匿名转账,但是,对于资金的来源,我们却无从得知,这给洗钱者带来了很大的机会,他们可能会钻这个空子。所以如何防止暗箱操作则是一个难题。另外,在互联网交易下,我们的信息安全可能无法保障,因为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每个人只要在网上进行过交易,那么他的信息就会留存在网上,这样就会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隐患,而且,如果网络突然中断,又该怎么解决呢,这些都给第三方支付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所以在第三方支付下,我们必须要注重信息的维护,防止信息暴露而带来的资金流失。

2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应对

21尽快制定法律政策

任何社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管束,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业,作为新的事物,更不能少了法律的约束,所以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对于如今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制订的方案一定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创新。

2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市场活动,政府应该加强对其监管,在监管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的做法,设立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就较为可取。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监管要加强,严禁非法企业进入市场,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

23健全风控体系

通常,规模不同的企业对各自的金融管理是不同的,大企业一般会利用自身的平台,较为方便地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而小企业则可以利用征信机构进行多方面查询。企业应该尽可能地事先调查,弄清状况,形成风控流程,对资金的安全性不容忽视。

24加强民众安全意识

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不法分子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去盗取用户的资金,因而,用户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对此,政府可以加强宣传,并且成立相应的机构,例如消费者保护机构,给消费者提供正确的解决范例。另外,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对不法分子的行为进行曝光,同时,让消费者明白投资的风险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总之,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璐论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J].经贸实践,2016(4):38,40

[2]周启运,马毅信用资本、互联网金融和集约投保――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信贷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15(14):59-61

[3]胥雯雯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