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网络环境研究精选(九篇)

网络环境研究

第1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研究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98-03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教育学专家开始关注和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所提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密切相关。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具备参与学习所需要的知识、策略和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效果,等等。自主学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性的发挥情况。

在新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网络传媒给自主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传媒平台、传媒渠道,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容量巨大和信息便捷的特征对学生学习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能否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自主学习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研究背景

据相关统计显示,学生群体在整个上网群体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学生能否正确地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是很多学者正在研究的议题。本文以A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为样本来研究研究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之前我国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一直以大学生或初中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关于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调查较少。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是不同的。大学阶段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而研究生教育更提倡自主学习,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现状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衡量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是否达到培养其自主研究学习目标的需要,也是探究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和提出策略、建议的需要。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所以其他群体的自主学习并不能直接套用到研究生群体,虽然不适用,但其研究仍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可借鉴的研究模式。虽然其他方面有针对具体课程的自主学习研究,且针对性较强,但可延展性仍相对较弱。因此,结合上面提到的网络环境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发放问卷收集整理数据,然后在做定量分析的同时查找文献,对其做定性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发放问卷数量为250,回收问卷212,其中有效问卷为207份。问卷的内容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即研究生网络自主学习前、自主学习过程进行中以及自主学习后的评价三个部分,其中在自主学习前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其自主学习前的目标设定与计划;在自主学习过程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两部分,一是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信息搜索、筛选和利用的能力,二是其自我监督、自我监控的能力;第三部分研究其自主学习后的归因、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研究调查对象是复旦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而文献研究则主要结合已有的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文献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生自主学习状况及问题

1.自主学习前――计划与目标的设定状况及问题。在问卷内容上,笔者对大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和研究方式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进行了提问。调查显示,56.5%的研究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来源是网络,但其中10%的学生是以网络为工具的自主学习,这说明研究生只是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知识的来源,并未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搜索资料的阶段。其中,总是在自主学习前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只占10.1%,能够按计划完成目标的只占6.8%。笔者对学生设定在自主学习前设定目标和能够按计划完成目标两个变量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自主学习前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与完成目标两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充分说明了自主学习前设定明确的目标对自主学习的成功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2.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及信息筛选、利用状况及问题。

由表1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58.9%的学生认为其网络自主学习中存在信息甄别的困难。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其中包括对完成学习任务有利的学习资源、无影响的资源和干扰资源。学生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信息与资源甄别困难的原因有两方面。从客观原因上分析,是因为网络学习资源的分类不具合理性,从主观原因上分析,是自身控制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表现。而在对“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精力不集中时,您会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调查里,60.9%的学生会暂停学习,浏览娱乐信息。网络娱乐虽然也是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但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干扰的资源。网络娱乐以其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达成。学生在浏览娱乐信息时,容易在其诱惑下点击超链接继续浏览,以致无法进行自主学习。

在问卷中,关于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获取学习信息的方式一题的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是利用主题性网站,但仍有很多学生是通过超链接跟踪信息和BBS等途径获知信息。调查的群体是研究生群体,主题性网站、专业性的数据库更有利于其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少学生仍然用大众搜索渠道,其搜索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这也折射出学生在如何正确搜索、从哪里正确搜索资料方面存在技巧和知识缺乏。而关于对学生提出的“您在网络自主学习中需要加强的能力”的问题,仍有学生认为自己存在网络操作技能方面的不足,需要改进。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即主题资源型网站的设置是否合理。很多学生认为资源设置太过繁琐、分类宽泛、不容易查找。要提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需要网络资源规划者与学习者的共同努力。

在学生关于网络自主学习时间占上网时间的比例问题的回答上,我们可以看到,40.6%的学生选择用于网络自主学习时间在25%以下,可见学生仍未充分利用上网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学习后的评价与反思。在对学生关于网络自主学习后的反思与归因的调查中,77.8%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成果与其自身的意愿及努力有关,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与网络环境学习资源、他人的指导帮助有关。在进行调查报告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就他人的指导帮助与学生进行交流,他们所期待获得的帮助是指网络上关于自我学习策略和和一些网络搜索技能的帮助。

自主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不仅包括学习前目标计划的设定,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监控,更重要地还有自我学习后的反思与测评。反思属于元认知策略的一种,如果学生在自我学习后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进程,总结得失,必然会养成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网络自主学习任务的达成。就这个问题,运用相关分析对学生自主学习后反思与完成网络学习目标两个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如表8,两者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自主学习后的反思有利于自主学习目标的成功完成。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进一步深思,学生未能及时进行自主学习的反思,是否是因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向学生传达的反馈、激励和评价信息不完整呢?所以,网络学习资源的构建者在构建时,应该将反馈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更有利于网路环境下自主学习目标的达成。

根据就学生对自己网络自主学习成果是否满意做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学生对自己的网络自主学习效果感到满意,将近一半的人认为网络学习效果不理想,需要改进。这也揭示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仍未成熟,仍需要学生自身、教师以及网络建构者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五、建议与策略

1.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完善,才会出现自控能力差、无法抵挡网络干扰资源的侵袭等现象。对待这个问题,本文在之前运用相关分析对设定明确目标与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相关性做了分析,得出其存在显著相关的结论。因此,在引导学生提高其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时,可以从设定明确的目标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需要设定明确的计划、目标,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网络自主学习评价机制,督促他们自己去反思其自主学习过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增强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另外,现在很多学者在关于网络自主学习研究中,结合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提出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提问”、“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等元认知策略,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应该在日常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这些策略,以提高其自主学习效率和能力。

2.网络学习资源规划。因为现在网络上大量信息重复出现,纷繁复杂,影响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效率,加大了资料甄别和利用的难度。应该构建完整、系统、分类合理和易于查找的网络资源。基于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存在的筛选、甄别困难的问题,网络资源构建者可以从构建更易于检索的数据库、普及数据检索的方法两个方面来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Z].200

1-7.

第2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字:信息网络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探究式学习

随着知识经济兴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教育将面临着一次全面而彻底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先锋而关键的作用,它将彻底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从而引发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真正意义的教育革命。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合作学习小组将成为最有效的基本教育活动形式。在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以合作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完成课题任务为主要目标,利用信息资源、智能认知工具等方式合作交流,并在评测反馈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享的、更高级的认知技能。

一、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下,利用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室是资源和认识工具相对贫乏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都极为困难。而“丰富”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充裕的信息资源,教学实践案例的信息库和促进合作的认知工具,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对学习的独立性和控制。我们要设计的就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搭建的智能化平台所支撑的、“丰富”的学习环境。

1、学习资源库

学习资源是学习者从事认知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准备和意义建构的基本信息源泉。它一般包括传统的教科书、书面教材、电子教材、录像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网络信息资源等。而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的学习资源,它可以采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构成网络课程等信息资源,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电脑网络上,供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地方自主选择使用。在这样的学习化课程里,知识的物质载体不再是传统的书籍,而是信息化的互联网络(例如Internet)。为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资源库可以包括以下三种层面上的学习资源库群:

单元资源库群。按照单元知识点的要求,教师把相关的学习资料收集整理成电子文档(如文本材料、HTML页面、JAVA小程序、CAI软件等),然而到学校的局域网上(例如网站形式)。这样,由一个个单元的电子文档有机地构成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群,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使用。

远程资源库群。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网络服务器上。为了方便学生的查找以及资源相对归类集中,教师可以在单元资源库群的基础上运用“链接”(Link)技术,把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联接起来,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链接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另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网络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等)检索到更多的信息资源。这种具有广泛意义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从而有利于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本地局域网资源、Internet远程信息资源就组成了一个具有超文本组织结构的、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库群。

整合资源库群。整合资源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分化了的学习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学习资源载体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载体形式。它包括了对学习资源内容的整合还原、有机联系以及资源的有序排列等方面。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可以是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如代数、几何、三角等知识系列的整合,植物、动、生理卫生、生态环境等知识系列的整合等等),也可以是性质相近学科知识的整合(如物理、化学、生物整合形成的“综合理科”,历史、地理、道德等整合成“社会科”,音乐、美术、舞蹈等整合形成“艺术科”等等),可以是人文、自然、社会学科的整合(这是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核威胁、精神家园丢失等社会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基此认识,我们可以采用Web页面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基于网络智能化平台的整合资源库建设,使相关学习资源有序地排列起来,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2、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是围绕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完成课题作业而设计的精选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有利于完成课程作业,一套案例对应着一个课题。

教学案例库可以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案例选择,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途径,依据系统所提供的反馈提示,或不断提供的参考资料和不同的引导方法等,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获得知识。

对使用频率高的案例,系统将自动把它加到相应的备用库中,有利于学生的高效使用,以便教师可以集中力量辅导,并收集各种分析途径和障碍现象,整理后用于修改已制作的案例分析课件。

3、认知工具库

认知工具是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对信息收集、整理、处理、创造和表达等方面而有效地进行思考和认知的操作工具。它可以是教学的模拟环境,能表现、观察和控制真实事件的地方,如电脑虚拟城市模型、卡通游戏等,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字化的虚拟教学环境中实践和体验真实世界所具有的各种技能。

各种CAI软件(含JAVA语言编写的程序)以软件资源库的形式存放在局域网(或Internet),基于Web页面的CAI软件则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CAI软件支持多媒体功能,可以展现图文音像并茂的信息资料,并且有交互能力较强的人机操作界面,适合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Web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IRC实时聊天、News新闻组、MOO虚拟环境、Cu-SeeMe视频会议等认知工具,与同学或老师就课题、作业、任务和信息资源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其次,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Flash动画、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Acess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特别是WAP技术、蓝牙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互相整合,多媒体技术将广泛运用于电脑和网络之中,在现实世界真实情境和人类经验世界的基础上创建模拟、仿真与虚拟情境。并利用智能化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出适用于一般教学模式或针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工具,将有助于学生以多元表征方式建构知识,呈现知识,开发学生潜在的各种智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相关的技术素养等,从而有力地支撑学生互动高效的学习。

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在基于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在上述图中所示的模型中,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协作组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采用智能互动的、多方交流的方式来建构知识。

1、课题作业库

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要比传统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更清晰、更简洁。它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隐含矛盾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即“project”,课题的意思)。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布置感兴趣的课题,强调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明确提出完成的期限。我们为每个学习内容设置了课题作业库,并配套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库,以便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2、合作学习小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应该支持合作,而不是竞争。小组合作学习把班级授课制作下学习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从而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合作关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得到了进步。在此形式下,合作学习小组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认知主体。很多研究也已表明,合作学习小组提高了生成性学习的机会,它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由志趣相近的学习者(3~5名)组成,每位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背景模型、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组内成员之间优势互补。为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组内成员彼此分工合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小组自主协商选择研究课题,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成员分工,选择研究手段,得出研究结论。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也称“学习伙伴”)。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与他人充分交流、协商,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和支持,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认知技能。在小组研讨推导结论的阶段,每个成员都应当充分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求同存异,形成小组的研究结论。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补充和启发,使得各小组的研究结论更加完善。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这不仅需要学习伙伴的通力协作,而且更加强调每个合作者必须独立运用各种社会交往技能去努力完成所承担的课题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对话、协商和合作等社会交往有助于他们用多重观点去看待知识和信息。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需求出发,通过互动合作激发、引导和调节学生的自主活动。这种以每个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协商态度为基础的,以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与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学习共同体将最终取代班级授课制和传统课堂教学而成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教师协作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探索和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和教师、信息资源、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相互作用、交流互动时,学生便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状态。

此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研究式学习活动,越来越表现出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和重组。同时,随着学习共同体的逐步形成和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个体以其有限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已很难适应如此开放的、广泛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为此,以合作、互补为前提的教师协作组有必要建立,组内教师围绕对学生课题活动的指导而有效联合起来,成员可以是新老教师、各科任教师、专家、学者或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教师协作组实质上是一个整合优化后的教师群体,其责任是帮助和支持每个学习小组顺利完成课题。它采取讨论、协商、对话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集中指导,并作为服务者、学习者参与其中。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不同专家关于学习活动的多重观点,每个教师都可以通过智能认知工具(如E-mail、BBS、电子记事簿等)发表意见,以便与他人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并通过网络和跨地域、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专家和老师广泛交流,并取得理解和支持。

4、讨论区

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交流,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区来实现。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并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其中发表帖子,每个人的发言随时都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教师应当事先设计好能引发争论的主题,以及能启发深入讨论的后续问题,并正确引导讨论进程,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干预不宜太多。同时,教师协作组(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对学生发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以恰当方式指出,在讨论偏离当前学习主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讨论结束前,应由教师(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作出小结。

其次,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方式参加讨论的人数应当有所控制,一般8-15人左右。参加者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较好的自律能力、熟悉聊天技能,自觉遵守讨论规则。基本步骤大致是:(1)参加者首先需要自我介绍和相互了解,建立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这是由于参与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年级,彼此都不太了解。(2)主持人(老师或学生)讨论主题、流程安排、发言规则等。(3)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展开讨论。所谓“头脑风暴法”,是指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益广思。在讨论中,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仔细地倾听,任何人不得对其发言作好坏错对等评价。当没有其他人发言时,才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此过程中,主持人应当注意引导发言不要偏离主题,可以在聊天过程中用“私聊”方式及时提醒轮到发言的参与者发言,督促违反发言规则者遵守纪律,保持和调控形成和谐的讨论氛围。4)主持人(或其他参与者)对聊天记录进行整理、归纳作出小结等,以供大家分享使用。

另外,也可以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它适合于个别化学习、在线辅导等活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人人互动交流的方式,将更加受到新技术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更加方便形象了。

三、评价反馈系统的设计

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得到帮助和启发,并能通过网络(如BBS论坛方式)就其他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性意见。这种反馈过程是全开放式的,所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累积起来的反馈意见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同时,这种学习反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实现“异步”交流,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陈述理由是否足充,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学习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也给学生提供了利用反馈改进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仍然需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而对于合作的集体作业,应当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例如,研究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小组分工是否合理,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如何,组员参与度如何,课题完成质量如何等等。而对于小组成员的个人评价,应着重对其参与活动的态度,执行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小组集体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习伙伴的合作情况,以及对作业的完成和研究结果有何贡献等等。

随着学习共同体的逐步形成和深入实践,如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标准则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如何把这些评价标准与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合作学习小组更加有效地开展研究式学习,则是我们今后不断通过实践研究并逐步予以完善起来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文.教育以人为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

[2]张文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惟存教育being.k12.net.cn/

[3]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4]胡礼和.网络课程的结构和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

[5]黄甫全.略论新世纪学习化课程的特征和形态.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7期

第3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1.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发挥也要与学生对课本的挖掘结合。也要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实践操作性

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进入实践操作,一定要让他们亲自操作实践,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不会见效,实现文本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整合。

3.信息化和网络化密切结合

学习的人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他们则要利用一定的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特别是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处理,就是要在网络下才能实现的。

4.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步入学校课堂教研比较短的事物,它需要不断地创新总结,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网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因此要有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探究

校本课程教材是实施网络教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载体,要依据它为内容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将这一内容在新型技术课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究。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钻研,使这一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结构设计建立在网络背景的理念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

1.强化教师的培训

作为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的资源网站,让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使所要研究的校本课程发挥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教材的出新。教师要利用网络条件下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去研究和实践校本教材,要提供合理、丰富的网站链接,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应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提高教师对校本课堂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教训,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熟悉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的一般程序和要求,要懂得此项研究和其他的一般学科是有其不同的特点,强化教师这一内容的培训。要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措施。还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主观臆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研究出有利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策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快速促进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微机技术校本课堂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生的学习

第4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 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1.研究性学习概述。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着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1 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2 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2.3 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3.1 学习任务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3.2 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整体学习等。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3 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该学习模式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运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上留言,自己的观点。学生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4.1 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结合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4.2 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小组学生一起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第5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活动设计适应性学习境脉

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特别是在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过程方面,基于活动的讨论法,法,情景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特别是情景教学方法,受到了更多课程教师的亲睐。在很多的学科教学中,随着教学网络环境的额逐步实现,基于问题的教与学情景的活动设计,出现了很多的方式,如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情景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本文力从适应性学习的角度出发,在网络环境下创设积极有效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设计和适应性学习的相关

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作为环境组成的要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因为在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作为学习者的个体来说,总是需要参与一些不同的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很多的环境来提供有效的建构场景。因此,学习环境中活动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维果斯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家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Kuutti,1996),包括同时相互联系的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Kuutti认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表现)完全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活动不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意识也不能发生于活动境脉之外。活动理论最核心的就是对活动系统地。活动理论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多种观点的活动系统(Engestrom,1999)因而,如何用它来确定学习环境中的活动系统也是如此,阿斯莫洛夫(Asmolov,1987)认为,“用活动方法进行的所有调查中充满着利率是主义的原则”【1】p84。就是说,我们对活动理论及其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SCLEs)的作用的理解,其发展始终在变化。

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在知识认知的过程中,总是自觉的去适应知识固有属性,从而有效的达成知识的认知,因此,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具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个体,就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就是个体活动的场所。在具体的过程中环境对个体提出了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己价值的源泉;(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包括个体适应变化的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2]

适应性,就是个体在具体的环境中,个体为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和心理特征。适应性学习,源自AdaptiveLearning。Adaptive,在工程领域常也译为“自适应”,其词根是adapt,即“改编、适配”的意思。[3]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具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个人的能力、背景、学习风格、学习目标等具有差异性,另外即使是个体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状态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对于作为个体的学习者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场景中去适应已有的学习环境,或者创设有效的活动环境,促进学习的有效达成。所以,适应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与具体的学习环境相符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包括学习者个体,学习的环境,互动改变三个部分。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基本组成分析

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网路教育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共享、时空不限、人机优势互补等特点。[4]网路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我们由必要对现阶段的网络教育环境进行有效的认知,从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各功能模块实施的要素和相关的特性,从而有效的设计适应性的学习活动。

1.现阶段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功能组成要素分析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主要由四个子系统构成。(1)网络教学支持子系统:主要有支持教师教学的设计功能模块、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各类教学支持工具;(2)网络学习支持子系统:是网络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直接着教学的有效实施。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包括有信息服务、资源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等;(3)网络教育管理子系统:包括有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中的使用者管理,对教务的管理,行政信息,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学科教学资源管理,对专业、课程、教研的管理,对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系统设置与管理等;(4)网络教育支持工具:各种支持教与学的讨论、试验、评价、检测等具有教学服务功能的机网络工具。【5】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要素成分可由Brusilovsky提出的基于WEB的教育系统的四个功能模块来描述,即内容呈现模块(呈现教学内容),行为部件模块(包括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测试,模拟,试验等),通讯部件模块(包括支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通信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等),管理部件模块(支持各种教学管理的功能模块)四个部分组成。

2.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不足

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度的发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流行的WEB学习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支持还只是对INTERNET技术标准的简单应用。跟国外的网络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教育技术领域新提出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有些陌生,如各种WEBQUES,档案袋,BLOG教学应用等我们都还在研究应用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我们不断完善,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跟前几年的“有路没车”比较确实取得了很大的额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我们的网络学习环境,使我们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但有资源不等于就可以教学,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现在需要做的额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适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合适的内容,帮助学生附属、编码和处理信息,监督学生的学习绩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练习给予适当的反馈。从而使学习者能有效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网络环境建构的本身出发,很多的教学网站或者信息资源提供站点,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指导和交互性,学习材料老化,直接书本搬家,缺少更新,学习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导致了很多学习者在网路环境下学习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偏移,在认知知识的过程中出现认知的负载加重、学习孤独无助等学习问题。从浙江大学首批网上学生308人,至2001年9月仅有70人获得学士学位,只占23%的数据可以看出,[6]我们的网络环境需要变通了,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所设计的网络资源环境要尽量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也就是从客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为学习者服务的网路资源。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加强学习者的适应性活动设计研究,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三、环境下适应性的活动设计

1.网络环境下个体学习适应性活动设计的变化: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在这种学习中,学生在知识传递中所处的位置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很多是以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在此种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阶段的网络化教学中,很多者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接受,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突出和强调接受于掌握,冷落、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发现于探究,也即学习者适应性的,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过程变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而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和智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锻炼,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在网络资源日趋丰富的新学习环境下,为了有效的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在适应网络环境下提出的新型学习方式。

2.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内容:在网络化进程中,学习者个体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使非常明显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应不同的学习者效果也不一样,因此网络环境创设的学习功能特征也应该是多样的。网路环境下的学习系统组成有不同的形式,针对个体学习者来说,需要有不同的适应性支持学习系统。“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adaptivelearningsystem),是指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人、因时)而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的学习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它能够提供一个适户个性化特征的用户视图,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视图不仅包括个性化的资源而且包括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和策略”。[3]在网络环境的适应性活动设计中,主要需要研究以下的问题:从网络环境适应性引擎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网络教育平台的结构功能模块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适应性的导航支持、适应性的内容呈现、适应性测试、适应性帮助等;各种支持适应性学习的结构功能模块(即各种网络教学的功能模块的建构与呈现);资源库知识的构造(各种学科知识资源库的准备);用户模型的表示和用户建模(更多的是网络教学的组织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从网络环境适应性引擎出发,把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库,用户模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中功能模块的四部份的主要任务是,内容呈现模块呈现详细的教学内容;行为部件模块学习练习,测试,模拟,试验的创设;通讯部件模块包括支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通信工具,协作学习工具的准备;管理部件模块主要是支持各种教学管理的模块,包括对学生的网络注册、记分、收费等。在功能的设计中,主要由教学设计的思想来进行指导,最终目的是设计出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活动平台。资源库的建设方面,主要是海量资源库的整理,如各种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建设等,主要目的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从用户模型的角度出法,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通过什么样的学习理论在指导有效的组织学习,也就是学习者作为学习用户如何进入学习系统,在学习系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自适应(学习者适应网络环境)和他适应(网络环境适应学习者学习)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能找到优化的适应性学习活动。

四、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活动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

1、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系统研究学生适应性形成的因素: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习者,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作为学习者个体的实际学习因素,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成的心测试量表,如AAT-学习适应性测试量表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学习者个体的访谈加经验分析发研究,系统分析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风格对网络环境活动设计的模块功能需求,自适应过程中的学习情感需求,找到个体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活动理论的指导作用,使整个网络环境的活动系统设计朝着适应性个体学习方向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

2、关注网路环境模块建构的动态性,从模块的适应性角度出发,考虑各个模块的功能性和动态发展性:模块是功能呈现的主要表现,在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学习适应性的基础上,应用活动理论的系统动态发展观(包括教育学,管理,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动态影响)来积极建构适应性学习模块的功能。

【】

[1](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3]李克东.网络环境下CBE研究的新课题.浙江师范大学讲座.2003-10

[4]祝智庭王陆编著.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第6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研究

前言:

将初中数学教学与网络环境结合在一起,目的是要建立出完善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教学技术,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将数学知识与思想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不仅可以解决数学教学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中师生角色定位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受到网络资源开放性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空间得到了延伸,学校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所以也可以说,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解放了,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在进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自身的角色也开始发生了调整,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到了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与协作者。由于教师与学生开始平等,所以教师在首要任务就是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掌握好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面对的问题,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也就创建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转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可以注重的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探讨问题等方法来解决好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同时还要主动的构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另外,还要掌握好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指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支撑与指导的功能,学生在掌握好自主学习方法以后,教师的主导与支撑的功能也就逐渐消失[1]。

其次,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所开展的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指导者的功能,及时的指导好学生,如课题的指导、研究思路、方法以及信息资料查询等方面的指导等。在这些指导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及时掌握好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运用好自身的经验以及智慧等,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最后,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承担其组织者与促进者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比较分散的,加之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好实际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开始进行了创新。所以教师就要为学生创建出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以此来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借助网络环境,可以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掌握掌握好学习的进度,从而解决好实际问题,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如学生在学习完“统计的简单应用”以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通过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梳理,以此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统计中涉及到了折线图、条形图以及饼状图等,所以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其优势与不足是什么等。以此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2]。

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运用好网络技术,创建出有效的交流平台,以此来组织学生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从而做好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工作。如学生在学习完“统计的简单应用”以后,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所以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主线为不同统计图的运用。同时也可以从这一主题上出发,来进行分析与研究,解决好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将课外实践作为学生集中学习的网络平台。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相关的平台进行延伸性的学习,通过将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网络结合在一起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找出有利的资料与证据来验证自己的观念[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来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玲玲.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尝试[J].新课程导学, 2015(32):97-98.

第7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独立学院;环艺设计教学

一、结合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环艺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环艺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较多时间来板书,特别是上课画图用的时间较多。如,大学二年级的环艺制图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示意图,以此找位置关系,如果全部板书,教师累,学生也觉得繁杂。如果运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图形表达和识读就很清楚,教师只需要展示课前制作好的文本、图片等资料,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控制器缓慢演示,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反复看,这样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也很轻松。特别是设计作品欣赏,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将其展示出来,做到图文并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既可以利用校园网观看原件、欣赏作品,还可以利用电子资料库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的欣赏,或通过网络随时访问世界各地的设计案例;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设计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首先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由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两个方向的课程组成。网络教学平台应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教学资源库、空中互动交流平台、资源管理库(图1)。

1.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由教师准备并上传,如授课主要内容、课件、知识点总结、微视频、经典案例分析与参考,并精选网络和书籍资料等。这个平台主要供学生课前预习、自学和课后学习使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上网学习如同大海捞针。教学资源库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避免学生在上网学习过程中被无效信息干扰而浪费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图2)。

2.空中互动交流平台

环艺设计专业学习质量的提高,更多地来源于课程作业实践。作图水平的提高、设计能力的提升,都是对一次又一次设计方案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积累的结果,这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地指导。然而,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资源不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于环艺设计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方案图纸是环艺专业学生的常规作业,是他们绘图软件操作技能的反映,也是他们自身艺术潜能在具体作品中的发挥和表达。设计方案没有统一公式,更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是学生最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的萌芽,这就需要教师逐一地、仔细地审读学生的设计图纸,通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引导,让设计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图3)。当下,这个过程完成起来较为困难,空中互动交流平台恰恰能弥补这个缺憾。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学生可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及时上传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到平台上,教师亦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查看信息并获得反馈。学生也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将作业上传到平台,教师可以一对一地、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讨论并进行指导。同时,这个平台还可以为本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并定期聘请行业中的一线设计师、专家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图4)。

3.资源管理库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云技术应运而生,云技术直接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网络云空间在环艺设计教学中作为数据存储、传输的快速通道,缩短了师生相互理解的时间,甚至可以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一对一辅导的教学效果。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每一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完成过程都可以作为数据存储于云空间,其不仅反映了一名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形成每名学生设计水平和能力成长的数据链,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教师还能掌握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思维方式、个性特长情况,这将为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其重要性在环艺设计专业显得更为突出。并且,这些特质对于学生就业岗位的匹配也是比较可信的参考依据,在他们未来的设计生涯中对于项目的选择也大有裨益。伴随着他们的设计工作历程,图纸数据在云空间数据库中不断积累,数据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教师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后,保留的大量的改图痕迹与修改意见的学生作品也将成为表征其设计教学水平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将不断得到客观的、动态的评价,形成珍贵的教学资料,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图5)。

三、灵活运用“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将以往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点改为学生在课外自行学习(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上传的视频和课件等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学生往往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教师负责答疑解惑。或者由教师围绕知识点抛出一个议题,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以往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这也将教师从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留出更多时间和学生讨论、交流。如果把“教”理解为知识传授,把“学”理解为知识内化,那么这种教学方式革新所带来的,就是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这就是翻转教学的基本要义。环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面广、更新快、实践性强。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在“室外设计材料”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将材料类型的分类,基础材料的品种、特性等内容以视频或课件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提前进行自学,对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安排一次户外材料的调研,参观建材市场和经典设计案例实景,让学生对各种材料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分组整理一份调研报告,再回到课堂进行汇报,并对周围的学习、生活空间中材料使用的合理性、丰富性、改造意向进行讨论。接下来由教师提供一个室外空间,让学生进行材料设计,学生可将自己的构想、方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交流,经过几轮网络方案修改交流,最终完成设计作品。最后回到课堂上,师生对作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良好的设计创意等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室外设计材料知识的内化。对于优秀的设计作品,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展览,供所有平台用户参观、浏览。

四、结语

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功能十分强大,文章中所阐述的对其的运用只是冰山一角。放眼未来,充分运用这种互联网思维思考设计教育,一定可以挖掘更多的功能,向更高层次、更多方面进行拓展,为培养更优秀的环艺专业学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管理架构、人才培养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也必将走向变革与创新。

作者:李莉 车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力.大数据时代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整合策略.科技资讯,2015(6).

第8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神经网络 网络方法 环境色谱法 多个节点 信息模型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26-02

从近几年在国内神经网络的使用来看,在环境监测中也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无论是从色谱法、光谱法还是整个环境的评价都带来了很多新的成果。该文主要是通过对神经网络相关分类的阐述,结合神经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希望能给神经网络对环境监测中做一些回顾和总结[1]。

1 网络方法类别

由于着重的角度关系,网络法会有多种不同的类别,由于神经网络是多个节点的连接,有相当多复杂的算法,基于神经网络,可以总共阐述两大类的情况,包括有管理和无管理的网络方法。关于这两种的不同点就在于它们是否需要对现有的样本进行训练。有管理的网络方法是需要训练,而无管理的网络方法是无需进行训练,它需要与其他的化合物相结合使用,里面会涉及到网络与遗传法、偏最小二乘法等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比较。另外根据网络的结构不同,也可以把网络方法给分成前向和后向的网络方法,而如果是从网络活动方式的差别,也可以将其分为随机和确定两种网络方法。

2 关于环境监测的化学方面的应用

在化学方面,国内与有很多用于化合物的一些研究,比如一些有机结构分析,还有化学反应、蛋白质结构等等的分析。在进行定量的构效关系分析中,可以把酿酒的酵母菌来作为一种模型的指示物,建立相关网络模型,然后对生物的毒性进行进一步预测,当然,在分析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通过比较一些网络模型,然后计算它们之间的权值,再筛选相出相应的参数,学者们在分析的时候也会对多层前传网络进行探讨分析,尽量减低误差,通过多方向的非线性校准,并且进行数据解析,然后表明引射能力,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来不断接近规律的程度,拟定相关的指标数[2]。

3 分光光度的方法应用

在化学分析进程中,通过多元校正和分辨是相对来说较好的一种方法。随着相关方法的不断普及,目前大多数是使网络和现有的紫外光谱法相互关联,利用线性网络、BP网络等来用于多个分组的报道[3]。邓勃等[4]学者在分析的时候,认为除了人工神经网络,迭代目标转换因子的分析法相比较起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并且产生的网络法的误差一般都不会很大。孙益民等专家在分析时,利用现有的人工神经网络先后侧出的光度法,并且可以测定比如铜、镍,并且这个分析方式非常的简单和方便[5]。

4 神经网络对X射线中的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神经网络建立与X射线荧光谱谱法的关系,通过多个不同的神经网络来应用,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连接来测定酸溶铝,通过神经网络的设置,可以测定里面的最低的铝值,通过神经网络与BP的网络模型的设立,可以直接输入测出来的铝含量情况,然后通过铝含量来侧出酸溶出来的铝的数值。BP模型可以结合现有的神经网络系统,充分的在现有的信息模型上应用,通过利用网络神经的结构,不仅可以做一些化学分析,还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来检测环境监测中涉及到的红外谱图等的分析,这为环境分析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方向,并且给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6]。

5 环境监测中的色谱法的研究

在关于色谱法的研究中,人工神经网络也有可以应用的方向[7]。色谱法中的小波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小波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重叠的色谱峰的信息,运用神经网络分析之后,可以在其中建立相关的模型,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分开重叠的色谱峰信息,众所周知,把重叠色谱分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它们之间需要运用大量的元素来分开,效率极低,极其浪费时间。因为其内里复杂的重叠组织,而现在,人工神经网络为其分离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8],不仅如此,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不仅可以分离,而且可以在分离之后得到更加精确的色谱信息。研究工作者在模拟退火神经网络的时候,会运用药物来优化整个分离的条件,这对于提高色谱精确度也非常有效。

6 环境监测中的评价

通过之前提到的BP网络,通过介绍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结合,来阐述了整个模型应用的原理,通过综合相关的分析方法可以对环境监测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评价,这样表现出来的结果会更加客观。研究者可以从有预测模型中表现的结果,在水库里进行抽样,提取水库中的相关元素进行预测,确认是否与实际结果一致,可以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来对水质中的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然后得出相应的成果。

7 结语

人工神经网络在整个环境监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拥有一些比较有意义特性,总共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的特性。可以通过大量的图像来设计,进行相关的图像识别,把不同的几个图像进行整合分析,并且把与之相互对应的结果嵌入到神经网络系统中,系统会根据自己特有的自学功能,对以后相关的图像进行识别操作,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些预测结果,甚至在未来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等方面提供一些预测,预测经济和市场,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引导。第二,系统具有可存储的特性。人工神经网络里面包含了一种反馈的功能,而通过输入信息和模型整合,联系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些可能的联想信息。最后,神经网络还有一项功能便是优化得出答案的能力。

一般问题的因果关系都会涉及到多个方面,那么如何在多个元素中抽丝剥茧,不断地优化整个系统,是神经网络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它可以通过计算来得到最优化的解,即便其中的运算量牵连的比较多,但是结合神经网络中反馈联想的功能,再包括计算机强大的运算效率,那么得到答案有时候也是比较容易的。

人工神经网络在环境监测中表现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除此之外,在其他领域,运用神经系统也可以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比如经济领域,它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模型,来进行市场预测和风险评估,这些都是很好的应用方式。在未来的实践中,随着经验的积累,神经网络的应用在环境监测中会不断地深入,通过在色谱、光度等领域的剖析,为未来的环境监测效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黄胜林.遗传优化神经网络在大坝变形监测中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

[2] 熊勋.人工神经网络在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 王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远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 武艺.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壤质量监测中的应用[D].浙江海洋学院,2015.

[5] 黄湘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313-314.

[6] 李春梅,周骥平,颜景平.人工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视觉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00(9):33-36,49.

[7] 涂晔,车文刚.BP神经网络在福利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智能计算大会[C].2009.

[8] 李岩,韩秋,郑万仁.BP神经网络在电力需求决策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325-326.

第9篇:网络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生群体 德育教育

一、当前网络环境发展呈现的特点

1.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复杂性

网络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综合了各种传输手段优点,整个网络系统成为一个大量信息高速传输的系统。因为网络的开放和共享,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包括各种敌对意识形态领域、低俗落后的垃圾信息,并且日益泛滥。

2. 网络价值判断选择的多元性、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汇集、交织和冲突的复杂信息平台,高校研究生在接触这些文化资源的时候,就会与头脑中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相冲突,从而导致高校研究生群体在实际价值选择面临标准多元化的情况。

3.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非理性

高校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社会期待,也来源于自己的学术活动。由于网络所营造环境的虚拟性,我们在网络中可以逃避现实,导致大量人群沉迷其中。网络环境处于道德上无约束状态,人们容易陷入非理性状态。

4. 网络利用的便捷性、快速性

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与更新速度为人们获得第一手的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表现出极高的效率性与即时性。近些年来无线网络技术和网络终端设备的跨越发展,使得人们利用互联网更加方便和快捷,促使了网络环境的影响更加深入。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作用的两面性

网络环境发展所呈现的上述特征决定它对高校研究生群体的德育工作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要求我们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其积极作用。

1.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网络以其无与伦比的信息容量可以为我们所利用。此外,网络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文化观念发展的前沿阵地,一些最新的观念、流行用语等大多以网络为载体而被民众所接收。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是也应该将其合理的因素加以吸收。

2.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利用网络,我们可以塑造德育工作中的需要的情境,而且逼真程度高,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德育工作中,利用创造的情境开展工作成为可能,也使我们利用的德育素材更加形象生动。同时网络业使人与人之间空间与实践距离的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联系更加密切,德育工作的成效较易监控。

3.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高校研究生群体的整体现状

新时期的研究生群体对于各种观念比较包容,有极强的辨别能力,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与选择,可以自觉接受积极正确的观念。但是现代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应用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的高校研究生群体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

1. 网络环境对高校研究生的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网络中信息良莠不齐,其虚拟性为大量消极信息的存在提供了了庇护,我们在利用网络搜集有用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这样的精神垃圾,严重侵害了高校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影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成果。

2. 网络环境的影响导致高校研究生价值观更趋多元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网络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市场化的特点,市场体制下的利益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多元化,我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高校研究生群体在面对社会事件时的价值观混乱。

3. 网络技术的发展变革了传统德育工作的载体和方法

现如今,以往的空闲时间中的外出、游玩、体育锻炼、逛街购物和各项社交活动已基本上被网上活动所取代。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们活动的主要平台。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传统途径和载体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对策分析

1. 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教育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人才,必须保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因此加强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2. 加快占领以网络为平台的德育阵地,拓宽德育教育空间

我们应当重视利用网络对高校研究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积极引导,努力拓展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空间。作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当学会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将网络德育教育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3. 加强高素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培育具有网络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新形势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培训,也要做好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建立一支位于时代前沿的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队伍,与时俱进的培育符合具体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的德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