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精选(九篇)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3-0029-04

一、“预期陷阱”与投资的关系

(一)“预期陷阱”

“预期陷阱”是指在各依据基础因素中经济个体产生思维固定模式发生预期偏差,使预期往不利于资源投入的方向倾斜,导致经济个体单位面对不利的预期结果,出现了不论实际的投入产出率的大小,均采取保留资源以期发展而回避经济生产项目的不良现象,导致其投机性需求曲线暂时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直线。

资本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是稀缺的资源。当经济单位要对某个生产项目进行投资行为时,必然要以投资预期为基础。国家政策、投资偏好及科技水平等因素都是作出事先评估的依据、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预期陷阱”并产生作用最大的领域。一旦诱发“预期陷阱”,将导致经济个体对于投资的成本、收益、风险的评估体系出现成本增高、收益减小、风险加大的误差,导致投资项目预期不良,项目流产,而使经济单位错失机会,阻碍了资源真正的优化配置。以“预期陷阱”对债券投资的影响为例,当国家以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到一定的历史新低水平时,由于市场上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预期陷阱”,让投资者认为利息已经下降到最低水平,不会再连续走低,投资者会放弃预期价格只会走低的债券的投资,以货币形式保留其全部金融资产,产生“凯恩斯陷阱”。而投资预期对于“预期陷阱”也具有反作用。各方面因素的良性发展会逐渐改变投资者旧的思维认识模式,各方面的预期好转,使得“预期陷阱”逐渐消除,投资者决定对项目进行投入。

二、社会资金投入中影响“预期陷阱”的因素

影响“预期陷阱”的主要因素有投资者的投资思维、投资规模、国家政策方针和科技水平,等等。只有在思维上、发展上、渠道上切实转变这些外部因素对预期的错误导向,才能真正消除“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投入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经济信息和思维的影响因素

经济信息是反映各种经济活动新特点、新内容的信息。在融资领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投资的思维模式。经济信息需要经过采集、整理、分析、传递才能成为投资者预期的主要依据,直接同投资者的思维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信息更新不够,投资思维过于传统。投资者在思维中常将基础设施建设等同于公共品,后又等同与“福利品”,因其具有非竞争性,让人们无偿使用,造成了投资回报率极低,甚至没有回报,形成无人愿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局面。另外,由于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是需要一定规模的,企业、私人、外资等社会资金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使得基础设施的建设只能由政府提供,并通过强制性征税来支付其生产成本。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又导致这样的思维在私人投资者中根深蒂固,即使对于投资的想象空间很大,内在固有的观念也很容易产生“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仅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独立艰难维持。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数据(如表1)显示,2005年外商对于农、林、牧、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行业的投入项目数分别为1058和139个,而资金仅分别为7.2亿元和1.4亿元,比上一年下降35.5%和39.3%。其他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行业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投资的项目和金额也都呈下降趋势。

(二)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刚开始的低规模投入是很难获得经济效益的,投入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的经济,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其建设是依托在自然界中,经济效益受到自然资源要素负载的限制不可能随着资金的投入而无限地增大。当资金投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经济的预期效益将靠近自然最大的效益输出值,并随着资金投入的进一步增大,无限靠近该效益输出值。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一条曲线(如图1),横轴表示投资者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预期投入T,纵轴表示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预期效益Q,在曲线OA段,预期投入较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具有规模效应,预期效益必小于预期投入,曲线AB段,此时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设施建设产出的规模效应也逐渐增大,从A点开始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投入,由自然资源的因素随着投入的增加,预期收益将越来越接近效益输出最大值Q*。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投资者普遍认为政府投入规模不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国家对于农村所有固定资产的投入仅为13508亿元,中央财政2005年安排293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扶贫开发。对于建设的投资规模仍处于OA阶段的较低水平,预期投入和收益仍有很大的差距,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收到可观的回报,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造成了“预期陷阱”。

(三)政策因素影响

国家政策是经济增长的“风向标”,很容易对经济个体的预期产生影响。政府对于社会融资的政策保障直接影响社会投资者的预期。高强度的融资保障将直接影响投资的概率,而一贯较低的保障程度会引起“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的投资经济个体而言,在整个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市场中,独自的力量和影响是很渺小的。国家政策的保障力度同投资预期概率有很大的关系,力度越大投资概率越高。多年来,政府对于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并不强,只是一贯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投资者思维有一定的滞后性引起“预期陷阱”。

(四)科学技术水平因素影响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可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得单位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成本下的收益率增高并且赢利丰厚。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将减小资本投入所需要的原有规模,并提高自然资源的最大输出效益,使预期投入收益曲线中,OA*的距离缩短至OM*,而Q*的量向上提升一定的水平到达Q**(如图2)。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处理的废物在高技术水平下有可能转化为再循环利用的资源,可以实现从成本到高额利润的再转化,减少投入资金,提高收益。原来中国的经济采取粗放式发展,对科学技术要求不高且整体水

平发展缓慢,导致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实现赢利,在建设完成实现运作后收益结构单一,赢利能力低下,资金周转率很低,风险加大,对投资者的预期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形成了“预期陷阱”。众多的社会资金都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发展性,不敢轻易地进入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再者,低科学水平的预期评估体系,无法完全反映出项目投资的真实投资收益水平,以及所处的投资环境,更容易导致“预期陷阱”。

(五)融资渠道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融资渠道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融资规模,并且降低融资风险与费用。但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融资渠道狭小,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资金筹集难的问题。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收益的特殊性与长时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过多强调自身效益和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使资金筹集难,金融改革滞后、服务不足。相反地,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没有规范农业储蓄资金监管,导致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没有用于农业发展,出现外流情况。中国人民银行《2001--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显示(如图3),2001~2005年,各行业的短期贷款和农业贷款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长足的增长。但是从图3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农业贷款占各行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其他行业)的贷款比例依然很小,在量上的增长也不大。另外,其他金融机构因为其规模和权限有限,不可能给予非政府个体良好的融资渠道。可见,金融体系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融资作用不够明显,很难提供有力的帮助。根据以上分析,规模影响投资的回报,没有良好的融资渠道,规模较小的社会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就变小了,造成投资周期加大,风险和成本费用升高,出现融资困局,并引起“投资陷阱”。

三、消除“预期陷阱”,增大社会资金投入的措施

(一)提供正确投资信息,改变固定投资思维

“预期陷阱”的产生对投资的影响巨大。只有依靠科学的评估体系,才能摒除不良的经济信息因素对于投资预期的错误引导,避免“预期陷阱”影响投资行为。在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各个环节实现有特色的创新。建立良好的信息中介和传播系统,拓宽信息渠道,将更新的信息流传递给社会投资者,保持信息的通透性、准确性,减小投资思维的滞后性。建立必要的监控机制,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状况,给予政府正确的信息依据并作好相关政策的出台准备工作。政府应进一步解放大众思想,通过采取向社会投资者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其了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成本及收益,并通过有关传媒以政府的名义提供此类投资的消息与指南引导社会资金对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二)制定最惠政策,提高投资保障能力

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制定合理吸引经济个体投资的优惠政策、农业基础设施产权政策以及利润分配政策,等等。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同投入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而所有权以及利润分配政策又与预期收益相联系。投资者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将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国家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效益将是这一成本的有效补偿,并对整个投资计划的成本进行很好的补偿。国家对于所有权和分配权在一定程度上的让渡政策,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收益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可以就其产权的份额,要求对设施运行后的收益进行分割,获得投资回报。另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拥有一定基础设施在某个时间段上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无偿占有了一定的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价格将大幅度上升,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也将大幅提高。政府应该提高政策对于社会投资的保障能力,降低社会资金投入的成本与风险,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增强投资信心,以吸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资金投入。

(三)扩大宣传影响,增强投资意识

近年来国家开始认识到,单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力量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不行的,并已经逐步放开社会资金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准入门槛,提倡吸引社会资金大量进入这一领域,共同携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加快服务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针对诱发“预期陷阱”的相关因素,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宣传、联系渠道,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行大力宣传,向社会介绍基础设施这一特殊的物品在经济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让投资者认识到当前的投入规模正处于预期产出效益的高增长阶段,改变其原有的思考方式,消除固有的思维定式,增强其投资意识。

(四)增加科技自强信心,提高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吸引社会资金的流入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巨大。近年来,中国逐步摒弃了粗放型的发展老路,逐步推行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集约型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大量投入,使中国的科技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科技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也有很大提高并持较高水平增长。中国科技统计《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4.78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12个地区,其中湖南和天津的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除天津外,增幅超过5个百分点以上的均为中国中西部农业密集地区。为此,投资者应当对此抱有信心,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实本国实力,实现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投资的规模要求就下降了。收益增高,预期总是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预期陷阱”才会从真正意义上消失,社会资金才会得到政府的允许大量的进入建设投资领域。

(五)完善金融机制,形成融资规模

中国经济近30年来的飞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较大规模的项目,国家已经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现在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OA阶段斜率较低的阶段,预期收益的增长速率很快,很容易超过曲线A点(如图2)。可见,其规模要求的下降,金融机构的压力已相对减轻。金融机构应注意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发展前景,以长远的利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投资的借贷支持,实现社会资金的规模扩大,适应设施建设的需要,为社会资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提供安全完善的资金运作渠道,降低风险。同时,加大金融机构对于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农村储蓄资金的外流,并监控资金项目的合理投入,促进有限的资金向最需要投入的项目流动,给予投资者良好的预期,扩大金融机构的权限,使其也可以直接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资者,实现金融机构的信息管理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

[收稿日期]2006-12-12

第2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围绕设施联通,着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基础设施是制约重庆市与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短板,目前,重庆市对外开放大通道不足,目前仅有一条高铁经过,运输能力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高速公路网仍然存在“断头路”等问题,整体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功能还不完善,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围绕扩大向东向西对内对外开放,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构建以铁路、水运为骨干,公路为基础,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从而增强要素集散能力,另一方面找出薄弱环节,确立重点项目和工程,主动承接规划、勘测、建设等工作。要提速建设对外铁路大通道、高速公路骨干通道,提升普通公路等级和覆盖水平。丰富和完善空中航线网络,尽快形成“一大四小”民用机场布局,完善覆盖世界五大洲主要枢纽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加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油气管网建设,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体、欧亚大陆桥、长江水道、国际和区域空网等。要打造高速信息网络,重庆市信息化优势明显,应加快发展通信网络系统建设,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围绕贸易畅通,着力推进自贸区建设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重庆现有西永综保区和两路寸滩保税区,共有17公里,是中国保税区的升级版,是中国内陆首个部级开放开发新区。要加快贸易便利化建设,积极夯实开放功能、搭建开放平台、拓展开放的国际通道、探索内陆开放的政策体系,探索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探索外商投资审批便利化改革,推进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汇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外商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加快贸易结构优化建设,依托成渝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重庆是全国唯一获得跨境电子商务全业务试点的城市,要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结算制度。发挥渝新欧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通道的功能,努力使其成为具有重庆特色的跨境电商物流模式的撒手锏,成为重庆发展平行贸易、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的撒手锏,发挥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等支柱产业优势,更多地“走出去”,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做好平衡。通过经贸合作,扩大资源要素的配置空间,充分释放重庆的发展潜力,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围绕政策沟通,着力规划项目对接

政策沟通是深化合作的基础。制度涉及和政策沟通对于重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至关重要。重庆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有很强互补性,有很多利益契合点,但是这种利益契合点不会自然实现,而是需要通过政策合作与调整去实现。比如,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要真正“走出去”,不仅要取决于交通条件,更要取决于贸易政策、汇率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一要拓展政策沟通的领域。政策调整的领域是广泛的,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既涉及对外政策,又涉及国内市内政策,既要兼顾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又要统筹宏观政策与某些具体政策。二要丰富政策沟通方式。多层次、多方式的沟通,不仅能够增强政府政策的协调性,也有利于不断增强全方位合作的民意基础。既要注重相关政策文献的交流,更要注重相关人员交流互访;既可以针对特殊问题随时沟通,又可以建立定期的机制性安排既可以举办对外公开的论坛、研讨会,又可以召开小型的内部交流会等。三要丰富政策沟通内容。对接“一带一路”发展规划,重庆应积极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接沟通,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家规划项目库,建立市内投资、“引进来”和“走出去”重点项目清单,建立领导和部门联系负责制。同时,积极开展地方实践探索,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通关一体化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改革、出口产业集中区改革等方面大胆试点、不断创新。不仅要在规划制定、机制设计方面有全局视野,而且要在平台搭建、项目选择方面突出重点。

围绕资金融通,着力突破资金瓶颈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要融入区域金融体系,深化区域金融合作。面对沿线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从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的多边金融合作,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新设立的金融组织,各路资金聚集,搭建起一座“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桥梁。一是大力拓展国际合作项目,积极争取丝绸之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支持,为重点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地区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私人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债券市场,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和利用PPP等投融资模式。三是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金融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和交流合作机制。

第3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同时,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大力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发展目标。

一、完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体制建设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制要实行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建立多层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对江河治理、水利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要坚持由财政提供的原则,对农村电网、乡村道路等准公共物品要以地方政府供给为主,并且鼓励民间及外国资本等形式的资金投入,实现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以经营责任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方式,将投资者、经营者、使用者的责、权、利紧密联系起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 要明确各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职责,大型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省级大型水利设施、农田基本设施、农村电网、道路建设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要由省级财政负担:县乡级的基础设施投入,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确保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3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因此,要继续增加小型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灌溉工程,发挥节水灌溉的示范效应,在预算内基础设施支出和国债资金支出中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推进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的农村小工程建设。发挥中央财政的补助投入作用,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在农村小工程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农业推广体系;适应“绿色壁垒”为目标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建设农业培训体系;促进农产品销售为目标的农产品促销体系。要完善我国农业科研、推广体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财政投入一直是农业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我国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基础性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因基础性科研在整个农业科研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性质,私人部门不愿承担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工作,国家财政要承担对基础性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责任。

2 应用性农业科研,要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农业科研、开发、应用一体化的中介组织把农业科研成果向科技产品转化,将农业科研成果向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推广。

3 发展专门从事科技咨询、信息咨询等服务的科研中介服务机构,为科研成果向企业和农户推广提供信息载体。

4 加强对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农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发明创造者的激励和保护功能。由乡到村的顺利传送。设立一些功能完备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增大对基层农业培训机构的投入支持,确保财政支持的专项资金足额补贴到农业培训方面。要加强农村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新型农民的培训体系。

在农产品促销方面,要建立农产品销售市场;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完善各种农产品营销服务组织和中间组织的促销功能:我国农产品出口促销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提高促销水平、加大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作用,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状况、农业政策调整,并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向农民提供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信息,并对中长期农产品国际市场的走势提供分析和预测。一是要打破农产品销售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全国性农产品营销市场,发挥中央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全国性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确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批发商、商、零售商等中间组织和信息咨询、包装、运输、存储等营销服务组织在农产品促销方面的功能。三是政府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并通过举办展会和博览会等形式促进农产品销售。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矛盾突出,优质产品、高档产品、专利产品、深加工产品生产不足,低档产品、初级产品的生产相对过剩,促进我国农产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任务特别紧迫。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土地密集型的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已经逐渐让位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在此条件下要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要建立专门用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资金,促使农民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优质高效的种植业、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要继续推进多种形式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从农村造林专业户、企事业单位等对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租赁和承包,并由承包方、租赁方与政府协商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利益分配问题。明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延长农民植树种草以后的土地承包期,并允许在承包期内对承包土地进行继承和转让,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第4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营造;电子商务;生存发展外部环境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从1998年3月6日,由世纪互连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共同携手,完成了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标志我国国内电子商务已进入实用阶段。到2008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72亿,而且正以每年增长47%的速度发展。按照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有望达到2亿,年均增长8%,普及率为15%。2000年电子商务收入已达到18156万美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还需要在发展和运用电子商务方面下力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电子商务发展和运用的经济环境。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第5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驱动;科技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1;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7-0050-05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制度性安排,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1]科技金融创新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价值,建立创新型国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科技价值与金融和科技创新相互结合的机理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世代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价值,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一般要经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和产业创新四个阶段。具体说,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发现规律性,发现科学认识物;所谓技术创新就是通过符合规律性施加目的性,发明技术人工物;所谓工程创新是指人们施加集成性进行造物;所谓产业创新就是把个别性的人工物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制造物,也就是对人工物施以规模性、盈利性、结构性、转化性的特征的过程。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也就是科技价值通过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业创新四个阶段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在这四个阶段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通过投入结合、转化结合和方式结合等促进科技价值的生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1.投入结合。由于科技价值的特点,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价值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价值有时不可能充分显现,特别是在科学创新阶段、技术创新阶段和工程创新阶段。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需要通过科技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使其价值显示出来,这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投入结合。

2.转化结合。由上所述,科学创新是发现规律性,技术创新是施加目的性,工程创新是施加集成性,产业创新是施加普遍性。为此需要通过和金融创新的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由规律性向目的性再向集成性和普遍性的转化,这就是科技金融创新的转化结合。

3.方式结合。所谓科技金融创新的方式结合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结合。一是政府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等,这些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主要适用于科学和技术创新阶段以及工程和产业创新阶段的初期。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是科技创新金融投入的主体。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一般占全部科技投入的80%左右,因此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三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进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等,此外还包括风险资本的投入和科技型企业的上市等,上述做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

二、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结合现状和问题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没有完全解决,以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余年后的今天,辽宁省再度出现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的风险增大的情况。上述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速度缓慢,导致R&D经费投入不足。

近十多年来,辽宁省的R&D经费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辽宁省R&D经费总量为390.9亿元,是2006年的2.9倍。但辽宁省R&D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从R&D经费占GDP比例来看,辽宁省2012年为1.57%,与“十二五”2.2%的规划目标相去甚远。以2009年为基本年,R&D投入产出比为1?押6.556,而2013年R&D投入占GDP比重理论值和实际值相差0.26%,使GDP减少517.9亿元,如果其价值实现,可以使当年GDP增加2.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2014年表现更严重:辽宁省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20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重新加大。

1.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的现象。(1)投入结合:发达国家这三种类型研究的支出比重大致保持在1:2:5的水平上,基础研究占比一般都在12%以上。相比之下,我省作为支撑科技可持续发展基石的基础研究投入过低。2013年基础研究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3.2亿元,影响GDP产值21.0亿元,影响GDP增加值为0.086%。(2)转变结合: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首先表现我省通过基础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大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省高校科研优势主要分布在传统学科中,与辽宁产业发展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乏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的要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方面新兴科研产业团队,因此难以推动我省产业创新。在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方面,由于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与沈阳大学科技城优先发展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及重点研究领域存在着脱节,结果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城建设和我省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有机联系,使大学科技城建设缺乏创新基础,可能成为没有大学特别是没有大学基础研究支持的大学科技城,导致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3)方式结合:由于基础研究的公益性和高风险性,使得金融创新驱动作用不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愿过多涉猎,目前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2009年我省对基础研究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例只有1‰。制约了我省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我省的原始创新能力。

2.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在统计上,技术创新投入表现为应用研究经费投入。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2013年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11.9亿元,影响GDP产值78.0亿元,影响GDP增加0.315%。(2)转化结合:对于技术创新,我省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目标是: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将来能够实现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该目标成效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解决技术引进中消化吸收不足的问题,存在技术引进依赖症。能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企业很少,具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了。二是没有打破高技术封锁问题,存在高新技术“空洞症”。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多数知识产权基本上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主要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名牌产品不多。(3)方式结合:我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执行效果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方面作用还有待提升。风险投资支持通过对技术开发项目的选择,通过成功项目回收全部资本的情况也不够理想。

3.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在统计上,工程创新投入表现为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比重较为合理,但总量不足。如2013年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73.2亿元,影响GDP产值480.0亿元,影响GDP增加1.68%。 (2)转化结合: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缺乏技术集成创新,表现在缺乏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地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其次表现在缺乏产业集成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方面做得不够。(3)方式结合:在方式结合上,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重点实验室计划效果不够理想,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施科技计划支持程度还不够。科研基础设施投资除政府投入外,在引进社会资本引导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工程创新活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4.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产业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化投入指标。2009年辽宁省科技产业化投入产出比大致为1?押13。辽宁省2012年与2009年相比,从总量来看,产业化经费相差127亿元,产值相差1652亿元,影响GDP的比为6.6%。其中第一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5.6亿元,产值相差73亿元;第二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87.6亿元,产值相差1141亿元,第三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34亿元,产值相差442亿元。由此可见,我省产业化经费投入不足。(2)转化结合: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在转化结合方面,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表现在施加产业普遍性不足。一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规模性不足。表现在辽宁省通过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效不显著。 二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无论是后进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要想经济发展,必须能够成功地实现对科技价值的吸收。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获得科技价值。如石化产业曾经是辽宁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2011年全行业亏损21.4亿,亏损额创造了全国之最。三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结构性不足。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生产服务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传统产业在新型服务业领域缺乏延伸。服务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等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滞后。 四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转化性不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通过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工作还急需加强。(3)方式结合:一是产业金融支持不足。对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对企业用于技术更新改造项目的中短期贷款?穴不含流动资金贷款?雪利息给予适当资助方面,都有待加强。二是通过科技产业化计划,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我省金融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创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证券融资等多种形式实现,但我省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仍以科技贷款为主,政府财政扶持为辅,其他融资方式甚少。科技创新和金融统筹发展的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出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能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相互结合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经过十余年振兴之路,但是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很突出。针对东北振兴的新困局,我省需要不断根据情况变化采取促进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使得2014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635亿元,2015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749亿元左右。在我省R&D经费来源中,来自政府应占22%;来自企业的资金占75.8%;来自国外及其他的资金3%。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推动科学创新驱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的不足,势必影响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生,使得产业技术创新因缺少知识储备和前沿技术支撑而后劲不足。科学创新即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我省长期科技发展和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我省要通过促进科学金融创新发展,大力推动科学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在注重提高R&D投入总量的同时,应通过科技创新与合理安排现有科技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到2015年,力争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5%以上。因此,2014年辽宁省R&D经费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31亿元,2015年应该为32亿元。(2)转化结合:从我省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出发,引导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合理适当的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优势领域强化我省基础研究投入,实现原始性创新,为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奠定基础,进而推动我省科技跨越发展。(3)方式结合:在基础研究领域我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基础研究项目,获取更多的国家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应由教育厅和科技厅牵头,争取到2017年,新建10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0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200个与我省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

2.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技术创新驱动不足。为此要学习广东省科技厅“三台一会”的工作模式,建立科技与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相关运行体系,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在保持上述比例基础上,2014年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95亿元,2015年应该为112亿元。(2)转化结合: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专利成果转化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开发重点新产品中已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较大发展前景且效益显著。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二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扶持专利成果转化,通过金融创新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专利成果转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三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要建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力争掌控国际尖端核心技术。(3)方式结合: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在技术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其工作由省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省知识产权局、经信委和人社厅等部门负责。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3.深入助推工程创新驱动。由于工程创新最本质的特点是集成性,所以工程创新集中表现为施加集成性,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1)投入结合: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为了保持该比值,2014年辽宁省试验发展应该为508亿元,2015年应该为600亿元。(2)转化结合: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关于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指导意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特别是针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及业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典型领域应用示范,开发新一代通讯装备和智能终端、云服务应用软件、大数据解决方案及北斗导航等领域,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组建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推动信息产业向智慧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二是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沈阳大学科技园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是在资金上十分缺乏。我省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在项目用地方面,可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技术含量、专业及影响等,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土地出让价格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根据投资数额,给予资金资助;对经国家、省认定为部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研发机构,以上级资助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匹配资助等。(3)方式结合:在工程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落实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城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其工作由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等部门负责。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十二五”期间,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或者联合组建10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联合组建1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加快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力争引进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100家以上。

中小企业厅负责选择10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给予每户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其中省政府每年安排2亿元,每户企业补助20万元,市、县?穴市、区?雪补助80万元,连续支持5年。

省发改委负责保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4.完善产业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2012年我省产业化经费为31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4%。需要增加该比值1.3%以上,到2014年辽宁省产业化经费应该为550亿元以上,2015年应该为650亿元以上。(2)转化结合:促进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提高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施加产业普遍性为重点。其一,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规模性。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和完善省科技企业贷款担保资金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可适当放大抵押、质押的担保倍数或通过账户托管方式发放贷款。符合国家《担保法》规定的知识产权可作为质押获得贷款。按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科技产品出口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其二,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盈利性。首先需要抓紧落实政策资金,做好省市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专项资金的支出安排。还要发展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效应和示范效应。其次要通过科技银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担保体系、集合债券与信托、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七个方面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转移,逐步使社会资本成为科技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再次要争取将我省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优先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统筹研究设立振兴产业投资基金。还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以此施加盈利性。其三,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结构性。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再振兴过程中,要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实施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业发展。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扶持东北地区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其四,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转化性。首先要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金融创新的结合重点开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此加强新兴产业创新的转化性。其次要通过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做强做大辽宁省中药材产业链,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围绕我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扩大产业化、系列化规模。通过充分发挥技改贴息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3)方式结合:在产业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克服产业金融支持不足、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服务体系的支撑。其中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促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产值由省科技厅负责;服务业增加值主要考察由省服务业委负责;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省级创业辅导(孵化)基地由省中小企业厅负责;产业集群工程内容包括100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

第6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以来,沿线各国和地区积极参与,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支持,激活了沿线经济发展活力,成为沿线各民族交往的大平台,已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2014年,在中蒙俄三国元首会晤上,指出,中俄蒙三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中方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我们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合作,研究三方跨境输电网建设,开展旅游、智库、媒体、环保、减灾救灾等领域务实合作。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北亚地区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偏重投资和出口导向、依赖能源资源的旧有发展模式动力不足。中蒙俄三国同舟共济,协力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水平,将为三国深化合作,形成高水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重塑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做出重要贡献,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一经提出,得到三国各界积极响应。国内各相关省市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内蒙古作为中国北部边疆省份,联通俄蒙,区位独特,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年多来,内蒙古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创新与俄蒙合作机制,加快建O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面向北方,服务内地,口岸经济不断向纵深推进。完善口岸经济布局,加强口岸能力建设。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开展产业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建立俄蒙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机制,开行“茶叶之路”中俄跨境旅游专列,按照国家战略统筹推进设连接俄蒙的重要铁路、公路项目,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许多做法和模式值得学习、总结和推广。

近年来,中蒙俄三国投资贸易合作快速增长。2015年,中蒙、中俄两国贸易额分别达到73亿美元、642亿美元,中国企业累计对蒙古国和俄罗斯投资分别达到40亿美元、330亿美元,相关的一批重大项目合作正在积极推进。中俄、中蒙经贸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对蒙最大经贸伙伴地位,也是俄罗斯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经贸合作已经成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的《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第一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实施。《规划纲要》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欧亚大通道建设以及“草原之路”倡议对接为目标,明确了三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资金来源和实施机制,商定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口岸现代化改造、能源合作、海关及检验检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科技和教育合作、人文合作、农业合作以及医疗卫生等10大重点领域,并提出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先推进三国毗邻地区次区域合作。金融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三国金融机构应结合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面向中蒙俄合作新起点,抓住新的巨大合作空间和共同发展机遇,为该地区形成高水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提供融资保障,为三国重塑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提供金融保障,为三国人民带来谋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金融创新

(一)加快银行业“走出去”

三方可以建立共同投资基金。按照合作共赢的的原则建设共同投资基金,三方共同出资、共同谋划研究资金的使用,共同确立基金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向蒙俄“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加快海外布局。支持对蒙俄贸易平台运营企业在网上开通第三方支付业务,从销售流程上严把产品质量关。鼓励中国民营企业到蒙俄收购兼并银行,对已拥有蒙俄银行的中国企业,优先支持其牵头在国内成立民营银行,以方便中俄贸易和投资结算。鼓励有实力的长期从事对俄经贸投资的企业牵头成立对俄投资基金。该基金可以吸收国家政策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国家开发银行、其他投资机构、大型资源消费企业入股。也可以此基金为基础,与俄罗斯投资机构共同建立投资基金。鼓励、建立服务对俄投资的商业保险机构。中国的保险机构可有选择的与蒙俄投资保险机构建立合资保险公司,共同为该地区投资提供保险。2015年成立的中俄金融联盟就是很好的探索。

(二)人民币国际化大有作为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际贸易特别是与蒙俄贸易结算中人民币逐步获得更多认可,越来越多的经贸往来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中蒙边境地区对人民币的认可度和接纳度较高,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乔巴山等地可自由流通,已大量用于双方贸易定价、结算及蒙方境内的日常支付。近年来,随着俄罗斯面临国际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机构、能源企业以及银行正在使用人民币而不是美元来进行结算。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更是为人民币在蒙俄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继续加强与蒙俄央行建立人民币-卢布、人民币-蒙古币互换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在与蒙俄双边贸易中的计价和结算比例。继续完善人民币与卢布汇率直接交易机制,加快形成人民币与卢布直接的市场汇率。推进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与结算体系,积极向蒙俄推介我国的银行支付系统。

(三)要积极创新投融资渠道和方式

中蒙俄经走廊建设很大一部分项目都是长期的投资、长期的资产,为发展融资需要长期的资金。这就需要依靠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来探索一个能够为长期投资的模式。发行长期债券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确保项目能够长期盈利。同时,如何做到平衡也非常重要。资本是追逐利润的,越是在发达的地区投资,利润回报率越高;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可能没有很好的利润,但对于当地经济起步和居民生活来说会产生很大的效应。这需要一个平衡。要发挥杠杆的作用,要用巧劲。不是所有的投资都需要国家的预算,国家预算要做好杠杆作用。例如,容克计划用210亿撬动3000多亿,接近15倍的撬动杠杆。因此,应该更加积极地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投融资有效性。可以通过股票发行、债券发行以及设立各种金融融资工具等,积极推进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沿线项目投融资等。除了提供资金,金融机构还可以为业主提供更多的商业建议,在项目承包方,在规划设计、设备采购、政府沟通等环节提供及时、专业的咨询服务。

二、金融创新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开发型金融机构要与商业金融机构合作,致力于为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促进技术创新,支持青年人创业和就业,以最大限度挖掘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是释放各国经济活力,使经济实现稳健增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更有活力,并且是提供就I岗位的主力军。在中蒙俄走廊建设初期,更多的是大工程、大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大工程、大项目可以拆分,以分散外包的方式吸收中小企业参与。良好的大数据平台能够为中小企业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有利于制定科学前瞻性规划,避免恶性竞争。大数据平台包括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项目两个方面。基础设施平台包括铁路、公路、油管,电力和航空等信息,可以对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的位置、分布、建设周期、投资方等进行信息进行定期汇总和跟踪。产业合作项目平台包括新能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等领域,可以对项目的类型、建设周期、投资规模、投资主体等进行定期汇总和跟踪。

(二)要为三国创新合作提供金融支持

经济走廊建设要专注于创新,为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产能合作要瞄准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能够发挥三国的优势。俄罗斯东部地区雄厚的科研基础带动了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不但形成了东部地区在传统领域的高新技术优势,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能源、以纳米科技为主导的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都有长足发展。要加大与俄东部地区的科技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联合科研、课题合作、学术论坛、学者访问等多种渠道,促进两国科技的高效交流。鼓励蒙俄沿边地区加强与远东和西伯利亚科研院所、高技术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双边地区科技合作协调机制和中俄科技合作园区,加强科技产业化合作与中俄科技人员交流与培养。创办中俄联合大学和联合研究所,通过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实施科研规划等方式加强中俄两国科技交流。通过直接聘请、合作研究、讲学、合作开发等多种渠道积极引进俄罗斯人才。建立规范的引进俄罗斯技术的科技中介和咨询机构。前不久,中俄技术转化创新基地在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启迪科技园(沈阳)正式揭牌落户,旨在通过引进、孵化、吸收欧亚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三好街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搭建欧亚科技创新合作的线上和线下对接平台。这也是很好的尝试。中蒙俄可以搞联合研发。三方加起来,在资源、技术、产业、市场方面能够有效集合,形成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要为三国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第7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信息化;保险;市场营销;科技服务

北票市位于辽宁西部,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解决干旱天气对大田作物的影响,摆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北票市因势利导,动员农民群众下大力气建设标准温室、冷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1改善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北票市因地制宜,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了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改变了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1)加强小区配水、配电建设是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增强小区农田灌溉和小区配电能力,提高服务能力,对于提高全市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票市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编制及完善县级小区配水、配电建设规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重从小区配水、配电等方面研究解决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创造条件,因地制宜,不折不扣地按计划落实,有效解决了小区用水、用电问题。同时,搞好小区的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技术设备,加快北票市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北票市设施农业建设始终保持强劲发展态势。2)加大资金投入是加快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保障。针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显效慢的现状,积极探索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办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实行农业倾斜政策,增加财政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并在贷款保障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在摸清全市设施农业、春耕生产所需资金底数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扩大资金来源范围,填补资金缺口。对农户建棚资金困难的给予协调贷款,并享受贴息优惠。由于政策宣传到位,加之强有力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确保了北票市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

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

服务体系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日渐深入,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目前,北票市农业综合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例如:在农业气象信息化建设方面,成立了设施农业气象信息平台,及时把灾害性天气信息发送到农户手中,指导农户将各项准备工作和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遇到险情时及时做好应急处理,尽量避免发生棚室垮塌现象,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在技术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成立“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在全市设置视频网站和农业专家团服务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技术服务,使先进技术服务辐射到更宽广的区域。此外,信息技术在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加强灾害性保险建设,提高设施农业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北票市在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进程中,十分重视灾害性防治工作。在加强棚室基础建设的同时,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启动设施农业大棚政策性保险,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民灾后自救能力。积极采取先进技术措施,提高设施大棚建设的技术水平。编制大棚技术规范,对按照标准建设的大棚给予适当补助,引导棚户搞好大棚建设。在灾害性保障方面,自2011年开始启动设施农业大棚政策性保险,减少农民经营设施农业的风险,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

4做好市场营销建设,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是北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但农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市场营销创新和品牌建设已成为北票市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推动。北票市重视市场营销队伍建设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销售渠道,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流通机构,形成市场、龙头、合作组织、农户之间紧密型利益联合机制,推动产需衔接向现代营销渠道延伸,优化与改善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引领北票市设施蔬菜产业走向国际化,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结合设施农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要,积极投资市场建设。按照企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模式投资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富祥蔬菜批发市场等辐射面广、交易量大、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现代化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使市场建设满足设施农业发展需要,推动设施农业实现更好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5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农业科技,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支撑。近年来,北票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促进设施农业增效、棚农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作用。建立专业服务体系,不断整合农口技术资源,从源头上严把生产技术关;组建科技培训讲师团,对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引进和试验了一批先进技术,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使设施农业不断实现效益最大化;围绕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与科研院校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单位的人才、成果、技术等资源优势,搭建良好的成果对接平台和服务平台。重点抓设施蔬菜示范区、科技示范户建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试验、示范的基地,增强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勇.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J].农村工作通讯,2013(13):52.

[2]佚名.资讯要闻[J].农业与技术,2013(6):6-7.

[3]佚名.农业部: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J].湖北畜牧兽医,2013(7):14.

[4]佚名.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J].科学种养,2013(8):4.

[5]张锦玉.北票市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及有效利用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187-189.

[6]徐惠中.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开创江苏农业信息化工作新局面[J].江苏农村经济,2013(7):4-6.

[7]徐洪.自主创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228-230.

[8]木合塔尔•沙地克.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13(4):64.

第8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2006年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的相关工作建议。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

创新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目前,**高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的创新力量可以概括为“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在发挥市场驱动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需求链”积极构建“创新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政府主动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构建,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创新驱动更可持续。

从2006年初《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第一阶段: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自主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此次大会掀起了各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序幕。**从破解自身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于2006年初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四个配套政策文件(简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启动了从“速度**”向“效益**”“质量**”的升级转型。

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和城市更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曾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模仿式创新虽让**少走了一些弯路,却也存在诸多弊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实质性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发展的新坐标。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当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后,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力图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自2008年下半年起,**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行动纲领,聚焦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中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生态循环新路径,拓展多维发展新空间,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实现发展方式的真转真变。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为优化**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不同人才,分别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和“孔雀计划”“1+5”政策体系。

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自主创新“33条”)。该文件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凝聚创新第一资源;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土地资源供给,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等六个方面明确了33条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段的科技创新都是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积极谋划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1年以后又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至2014年5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出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二)第二阶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自2006年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06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标志着**发展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来看,**明显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从创新资源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明显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与此同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等,这都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地方和高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2009

年下半年起,**多次向国家表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烈意愿,经过四年的申建努力,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明确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五区”,即: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其核心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34.5个**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园区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和发展,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交融,有利于把创新渗透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力求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1+10”政策文件(简称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运用“组合拳”,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更大的政策效应,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在早已确立的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框架下,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体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量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以及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

在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接近世界第二韩国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在全力打造创新载体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助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一批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方面,编制出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战略、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市场化战略、人才区域合作战略、人才载体支撑战略等五大战略。

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技计划。

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方面,**于2013年出台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一揽子”计划,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

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面,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提出了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2016年10月,《**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双创”政策体系,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方面,2015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2015-201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设立3亿元创客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创客专项基金。

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3月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精准化组合型政策,共235条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其中,《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孔雀计划”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在原来5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自2013年起,**在前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加快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等未来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之后,又细化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至2016年底,**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目前,**已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总体来看,**着力构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仅重视技术创新,也注重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环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政、产、学、研、资、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联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这种全方位创新的高度,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度。

(三)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

2016年,**GDP达到19492亿元,接近2万亿元,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新一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5年1月,***对**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国家对**新时期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强调未来要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2017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任务,**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再突破,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将**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的更加完整,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创新的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为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瞄准更高目标,2017年5月,**印发了《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年7月,**公布《**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城市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

深入分析,**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但政策机遇并不常有,**的科技创新,源自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执著的创新追求,这保证了**总能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机遇中踏准节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总体上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最鲜明特点是,清晰战略取向,坚持前瞻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大胆先行先试,注重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驱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城市样本。

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支撑平台;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瓶颈制约;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

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的经验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少数地方的专利,只有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发展,“科学荒漠”也能变成“创新绿洲”;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只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草根创新也能实现逆袭。

三、相关工作建议

学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时俱进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两强两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建议如下: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孕育和激发创新的软硬环境。结合落实精神,在我市“对标找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该规划立足5年,展望10年;着眼近期,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双创”,充分激活城市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南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力度。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特别是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

三要更加注重实现攀高突破。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依托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像未来网络这样的部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打造部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形成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要更加注重引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2万亿元。积极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3D打印、细胞治疗、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坚持培育本地人才和吸纳国际人才有机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与国际对接,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要更加注重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从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入手,促进创新要素乘法联动,实现“倍增效应”。在整合政策上,系统梳理已的有关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各区间创新资源协调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效能。全面开展紫金创业特别社区、创客空间、科创基地等资源整合。在整合资金上,聚焦市场化方式,面向全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市现有的“双创”资金由现有的近百亿元的规模扩充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整合平台上,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

附件:**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附件

**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于2006年初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为了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4月,**出台了四个配套政策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关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年11月5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把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深发[2012]14号)等“1+10”政策文件。具体包括:《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市促进科研机构发展行动计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形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十大行动计划”

2017年1月13日,**市第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同时,为配合这一任务提出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一、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强化创新的基础支撑。2017年启动4个研究机构建设。

三、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2017年新建2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四、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2017年启动4个海外创新中心建设。

六、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2017年启动3个创新中心建设。

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八、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9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这四项国家标准由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起草制订,是科技平台领域首批正式的国家标准,是平台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成果。标准的与应用实施将为我国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提供方向性、原则性指导,有力促进科技资源的规范管理和开放共享。

标准化是促进科技平台有序、规范、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性技术措施,是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和开放服务的基础保障。为有效推动科技平台标准化工作,科技部、国家标准委2009年11月批准成立了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6),秘书处设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目前,除以上四项标准外,还有16项科技平台国家标准在国标委立项,正在征求意见和修订完善,许多标准规范已在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月25日,由广东省科技厅主办、粤科金融集团承办的“广东省高新区与金融服务对接会”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举行。各高新区、企业与以“粤科金融集团”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机构,分别就设立投担贷机构、项目及资金需求等进行了现场对接和沟通交流,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