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人文精神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精神的含义

第1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 “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 “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

2、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2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雷锋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作用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深入持久地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与大众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与重大意义。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虽然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形式不断变化创新,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无私奉献为本质,以自强不息为动力,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一直是雷锋精神的思想精髓与核心内涵。这一思想精髓与核心内涵可以归纳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精神;坚持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与政治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坚持谦虚待人、热心助人,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

上述雷锋精神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等基本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与契合性。借助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与雷锋所具有的大众亲和力来弘扬雷锋精神,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一个大众化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演进,推动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从而提升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程度。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认同

在雷锋的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始终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拼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中。雷锋立誓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次次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他还把自己比喻为一块砖,哪里有用哪里搬,从事社会最需要的工作,他先后在农业、工业和国防战线为国家的建设勤恳工作,这些都是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的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真挚爱国情怀和深厚的阶级感情,深刻体现了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国家昌盛与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强国之路的共同理想,是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对于个体而言,爱国是个人存在的最大价值所在,爱国主义体现了个人与祖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价值观与信仰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全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弘扬雷锋精神,通过发挥模范人物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用人们信服的道德榜样来激发民众的精神力量,可以呼唤人们内心存在的爱国情感,可以为人们提供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路径,也是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奋斗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雷锋所具有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因此,积极宣传雷锋的爱国主义模范事迹,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目标的认同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追求的认同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雷锋精神中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追求的认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内在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必须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的价值追求。因此,在发展思路上,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雷锋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证明了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勇担社会责任、推进社会进步、讲究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对于培育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道德榜样作用。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深刻体现了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社会公正、幸福、和谐,是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构建的共同憧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目标。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中体现了雷锋以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实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雷锋精神中,树立远大理想是一个人的重要特征。正是因为理想远大,雷锋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才具有十足的动力。雷锋将个人理想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实现之中,在积极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雷锋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生动体现了社会价值导向与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追求能够为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成员形成对于这种价值观的情感共鸣,实现思想转化和价值观重构。因此,积极宣传雷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历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对于提升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追求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正面引导作用。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价值规范的认同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规范具有契合性,雷锋精神中蕴含的爱岗敬业、谦虚友善的高尚品质,有助于强化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价值规范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与合理内核,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道德基础和重要来源,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时展的动态与脉搏,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规范,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产物,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品德,既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创新,成为引领时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待人谦虚友善的高尚品质,对于社会成员将爱岗敬业、谦虚友善的优良品质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追求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对于社会成员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规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这种爱岗敬业、谦虚友善的高尚品质,深刻体现了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的价值规范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确处理公民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前提与基础。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集中体现出雷锋将奉献社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干一行爱一行,对待职业的高度责任感的敬业精神既是我们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也生动体现了社会理想与职业准则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积极宣传雷锋对事业高度负责与热爱、对他人谦虚友爱的事迹,大力倡导雷锋精神中蕴含的爱岗敬业、谦虚友善的高尚品质,对于社会成员积极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对于强化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价值规范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模范示范作用。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作为一个关键环节。作为时代的先锋和楷模,雷锋事迹与雷锋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了光辉榜样。弘扬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契合性,深入发掘雷锋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作用,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向更加深广的领域发展。

第3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首先,从本质上看,制度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外在表征"文化通常具有四个维度:一是历史的指向,文化标志着前人所创造的人工产物的积淀,亦即社会遗存;二是精神的指向,文化侧重于描述人类的心理特质,如人格、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三是非自然的指向,这意味着文化主要用来说明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及其历史性成果)人文化成;四是地域性指向,它表明文化的语用特征乃是标明世界不同民族、部落、国家等社会区域的不同生存方式、生活样法、风俗习惯等,0"制度是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某种思想观念、物质文化所创造出来的社会构制,它具有历史传承性、人文性、主体性和民族性,质言之,它具有文化性"当我们谈论制度文化时,显然不仅仅说它是一种社会规则,而同时表明它乃是人类精神外在的投射物"因此,从广义上说,制度文化蕴含着精神文化的成分"其次,从结构上说,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制度文化是一个由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要素组成的有机体系,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制度文化同精神文化具有同一性"任何一种制度文化在表面上总体现为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形式,但深层次的内核还是精神文化"如,以专制为特征的制度文化的背后总是包含着压抑个性发展的精神文化,而以民主和法制为特征的制度文化则总是体现出个人权利、个性自由的精神文化"同样,任何一种精神文化里面也包含着制度文化的内容,因为精神文化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必然要在思想道德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反映作为客观社会存在的制度问题,这表明精神文化内在地蕴含着制度文化"由此可见,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0的互渗关系"

二、精神文化对制度文化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精神文化必须对作为社会存在的制度文化进行主观反映和诊释"首先,精神文化的特胜决定了它必定反映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不论是个人内在的主观思想观念,还是外在的科技、文艺、教育等,它们都具有.概括、总结和表达制度文化的功能,并由此形成了制度观念、制度心理、制度情感、制度道德等"尤其是有关制度的各种思想观念,不仅表现为对制度的期待、理想和构思,还表现为有关制度的理论和学说"例如,共产主义理想就内在地蕴含着对共产主义制度的设想"其次,制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必然进人人类的精神文化系统之中"社会制度具有调节、激励、凝聚、导向等功能,它不仅规范人的行为模式,还调控社会矛盾和冲突,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决定社会政策的制定,因而极其广泛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作为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精神文化不可能对极为重要的制度文化-无动于衷,,而必定将制度文化纳人视野之内"再次,制度文化要发挥实际作用必须借助于精神E文化作为中介,这一点也就决定了精神文化要反映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属于结构化、形式化、固定化之类的静态东西,它的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体的参与,需要被社会成员-唤醒,、认知和理解,需要反映到精神文化系统中来,由人内在主观精神与外在客观世界发出指令,传达调控行为的信息"精神文化为制度文化的创立、运行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提供批判或辩护"人类的精神文化既会展开自身的批判,也会对现实的制度文化进行反思"/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作为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主体,人们所进行的批判或者文化批判,毫无疑义地具有强烈的价值倾向,带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但这并不等于批判是纯粹的否定,是纯粹的主观行为0-2,"在人类精神文化系统中,对制度文化的批判功能主要由文艺、教育和思想道德等几方面承担,而理论对制度的批判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制度正是在精神文化的不断反思、质疑乃至否定中而走向更新和完善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对制度文化进行辩护"解放以来,我国许多文艺作品大力歌颂和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大地上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我国,不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其他各门哲学社会科学,都为我党关于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创立、改革和完善作了合理的解释、论证和宣传"

三、制度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影响

第4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史;人文精神;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精神一直是英美文学追求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英美文学才生动地表现出了对生命、价值等的透彻理解,可以说,在英美文学中,人们对于人文精神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的人格有了一定的肯定。而英美文学中蕴含着十分浓厚的这种人类价值和精神,本文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深入分析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策略。

一、英美文学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

对于人文精神来说,其指的是人们对于价值的追求。在英美文学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追求文学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有更加客观、深入的认识,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从英美文学作品来看,其非常重视宗教和哲学思想,在此过程中对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美好给与了足够的认识。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英美文学不断深入推进对人文精神内涵的认识,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融入对精神层面的研究。可以说,当前英美文学在创作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非常浓厚的人文精神内涵,而这也成为了研究英美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视元素。

二、英国文学史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无疑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思想形态,而文学作品作为重要的载体,其可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这种人文精神内涵。可以说,这种精神内涵是人类特有的,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存在的,是人类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艺术史上,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品鉴,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真实的世界,而对于英国来说,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人文精神,作品中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很多英国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反映了人生和人性,更好地审视了人类自我,让人们可以审视世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无论是饱含深情的浪漫主义诗歌,还是充满对人性思考的小说,甚至是儿童作品,很多作品中都蕴含着无法忽视的人文精神,这些人文精神成为了英国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提升作品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国作品以及英国文学史的重要载体。

三、美国文学史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

对于美国文学史来说,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沉淀了非常浓厚的人文精神内涵,这些人文精神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涵,也深入反映出了美国文学史的发展动向和思想变化。从客观情况来看,美国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较强的美国文学色彩,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类追求个性的自由以及精神的解放非常推崇。很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对百姓内心的想法进行真实表达和抒发,很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崇尚自我创造,对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下,作品对于美国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价值观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些情感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低调内敛,作品中有很大部分都对民主主义思想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充满了作者的情感和价值体验,给人以好的体验。这种人文精神的创作让人们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了解,也通过作品对于世界和人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是作品创作的重要目标,也是透过文学作品本身了解文学历史发展以及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可以说,这种人文精神内涵折射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包含了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表现及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出文学史发展的状况。总而言之,以英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发展有着独特的运行思路,其同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完善不一样的思路,例如,发源于沿海地区的国家,其百姓生活以及生存的空间往往较为狭窄,为此,他们需要向外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在海洋的依托下,不断同外界展开沟通和交流,不断促进当地的商贸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地区的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在创作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征服自然、征服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这是因为人类发展历程的不同造成的。可以说,从西方的文学作品来看,很多作品都是将人同物的分离,这种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文学思想自然能够很客观地反映出文学史发展的历程,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表现。可以说,通过对这种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透视,可以更好地分析作品背后蕴含的一系列历史和思想表现。

四、结语

英美文学作为重要的载体,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通过深入阅读和了解这些作用,可以透过作品的本身,更好地透视作品背后的文学史发展背景以及文学思想的变化动向,这是研究文学史发展的重要思路,更是更为有效地了解作品本身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庚华.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袁帅亚.英美文学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5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一、两对概念的区别 1.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恩格斯在1884年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名著中,根据美国考古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提供的材料和马克思在1880—1881年为该书所做的详细摘要的观点,认为文明是个历史概念,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上划分为三个时代:“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这表明在原始社会里是没有文明的,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两者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和具体表现。这是两对概念的第一个区别。

2.从其包含的内容分析。 首先,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两个方面:(1)指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包括生产力状况、生产条件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2)指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包括人的衣、食、注行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方式的进步。物质文明既是以往的物质生产发展的成果在物质领域的凝结,又是现实的物质生产的直接成果,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由引可见,社会存在与物质文明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物质文明主要是从社会存在中生产力这一角度来谈的。

其次,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称,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智力、技能方面,包括社会的知识、智慧、经验和技能状况,人们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素养和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场所、设施、机构的建设,其发展程度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联系。二是指思想道德方面,即社会的道德风貌、社会风尚、人们的世界观、信念、思想、觉悟、情操及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的状况。精神文明既是以往物质生产发展史在精神领域的凝结,又是以往的社会意识进步成果和现实精神生产成果的结晶。由此可见,精神文明的大多内容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但其中有部分内容如与科教文卫等相适应的场所、设施等属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了。

3.从价值取向分析。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而那些反动的社会意识,更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可见,社会意识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而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及其体现,其本身对物质文明的建设只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精神文明无错误之说,精神文明只有程度的高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其直接目的就是要让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台阶。这不仅能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这是第三点区别。

二、两对概念的联系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物质文明与社会存在均属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精神文明与社会意识均属于社会精神生活领域。所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决议》精神,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6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包含关系;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11-0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明确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党的十报告还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从普通逻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视角谈点认识。

一、形式逻辑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普通逻辑学的角度看,概念是反映事物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有“属概念”或“上位概念”(superordinate concept)和“种概念”或“下位概念”(subordinate concept)之分。“属概念”是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内涵较小的概念。如在中国人和云南人两个概念中,前者就是“属概念”。“种概念”是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小、内涵较大的概念。如云南人和中国人,前者就是“种概念”。“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是“真包含”或“真包含于”的关系,或者是“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

概念(concept)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从概念的外延(extension)方面来说的。可分为相容关系概念和不相容关系概念两大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与构成其基本内容每一个概念之间以及每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具有相容关系的概念。两个概念,若其外延存在相同的部分,即为相容关系,相容关系的概念亦称相容概念。相容关系的概念有外延全同、交叉、包含三种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完全相同,这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全同关系,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即为全同概念。两个概念的内涵完全相同,这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同一关系,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即为同一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概念是外延相同的全同相容关系概念和内涵相同的同一相容关系概念,与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四个或五个概念之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patriotism)为核心的民族精神(The national spirit)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spirit of the time);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虽然是具有相容包含关系的概念,但不是全同关系和同一关系概念,因为它们的外延和内涵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属概念”,外延大,内涵小,构成其基本内容的每一个概念(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是“种概念”,外延小,内涵大。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或五个概念,虽然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但从一定意义上看,它们彼此的外延都有或多或少的交叉,因此,它们是具有相容关系的交叉概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构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层面或宏观层面、社会层面或中观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或微观层面构成。从普通逻辑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概念是外延相同的相容全同概念,也是内涵相同的相容同一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与“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概念的关系是具有相容关系的“属概念”或“上位概念”与“种概念”或“下位概念”的关系,是“真包含”和“真包含于”的关系,或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相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真包含”每个层面概念或每个层面概念“真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每个层面的构成内容彼此都存在一定外延交叉的相容关系,每个层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外延交叉的相容关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普通逻辑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是“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大,内涵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是“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外延小,内涵大。它们的关系是“真包含”和“真包含于”的相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概念或每个层面概念或每个层面的构成概念之一都存在“真包含”和“真包含于”的相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真包含”国家层面概念或社会层面概念或公民个人层面概念,或者是国家层面概念或社会层面概念或公民个人层面概念“真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真包含”富强或民主或文明或和谐或自由或平等或公正或法治或爱国或敬业或诚信或友善等概念。或者是富强或民主或文明或和谐或自由或平等或公正或法治或爱国或敬业或诚信或友善等概念“真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是相容关系概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概念,彼此是具有相容关系的交叉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是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其方法论意义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国泰民安的保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公民个人层面核心价值准则服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取向和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目标,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取向服从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目标)的关系,实际上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辩证关系。第一,二者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先进思想,优秀文化体系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是兴国之魂。第三,二者都是先进的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二者是前提和高度概括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3]第五,二者的内容和范围和侧重点不同,但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而且还涉及改革开放、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民族精神、实现祖国统一等内容。范围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侧重点也有差别,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宏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微观和具体,但二者在本质上和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7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文艺片;人文精神;审美价值

就目前我们国家影坛来说,不置可否,商业电影正以非常强势的地位主导着影视创作的潮流,特别是那些高额投资与高额回报的商业大片占据着我们国家电影的主流市场。从前几年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以及徐克等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集结号》《七剑》以及《投名状》等,再到前不久吴宇森导演的《赤壁》,这些商业片都是通过美轮美奂、波澜壮阔的画面来迎合观众的感官刺激,并且取得高额票房为终极目标,对一度陷进低迷的商业电影业的再次崛起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然而,盲目追求商业利益的创作初衷造成它们在艺术的创作方面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电影艺术应该倡导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蕴,给我国电影业的健康发展蒙了一层重重的阴影。针对这种现状,我国一批富有责任感与远见的电影创作者在艺术自觉性的感召下,竭尽全力创作出了一定数量的充满人文精神与意境审美价值的文艺片。

尽管这些文艺片与占据主导地位的商业大片相比显得相形见绌,却为我国电影艺术注入了宝贵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蕴的艺术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修正了我国电影由于走向极端而偏离价值体系的缺憾。在这些所创作的文艺片中,人与大自然密切融合,自然中处处有真情,人们心中流露出敬仰自然、顺应自然的真情实感,充分传达出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本质。正是在这种真善美的人性光芒的感染下,使得目前陷入情感与灵魂旋涡中迷失方向的现代人获得感召的力量,能够摒弃世俗功利的束缚,让人们在那些文艺镜像空间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的滋润下,为自己那颗驿动的心重新找回精神归宿的乐园。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意境美是极富生命力与当代意义的精华,其内涵是追寻一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以及形外之意,是文艺作品借助形象表达出的意蕴与境界,它寄托了某种情感、理念甚至是精神上的审美境界。从本质上而言,意境美是人们与自然融合所孕育出的灵魂之花,它代表了艺术意蕴的最高境界。它在穿越高深的艺术空间所激发出的一种灵动之美艺术境界时,同时也蕴含着一种人们精神境界上的审美价值。所以,针对目前的文艺影像文本来说,如果要让其创作的镜像空间能够获得意境美的照耀而实现一种单纯而深邃、深邃而空灵、空灵而诗意的审美层次,则十分有必要向其倾注精神境界上的人文精神的养分,让其在这样的养分的滋润下在情景融合中触碰到顺应真情实感的生命本质,而舒展开一卷充满人文情怀的生命画卷。文艺片《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我”的父亲母亲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所经历的一段铭心刻骨的初恋故事,从而体现了那种痴情等待、同舟共济、永不分离的唯美的爱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父辈生活成长的风云变幻的年代,犹如波澜壮阔的画卷,让我们在心灵上追寻到了我们父辈走过的足迹;文艺片《千里走单骑》则讲述了一对中国父子与日本父子在风景如画的云南丽江打消了心理隔阂从而最终和好的故事,体现了一种没有苦与恨,没有无奈与愤怒,只有单纯的感动,洋溢着真情的人间,使观众在看完影片走出影院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文艺片《美丽的大脚》讲述的是我们国家西部高原一位农村女老师与一位城市女性青年志愿者为了村里的孩子好好上学无私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的故事,展现人性中所隐藏的一种珍贵永恒的母爱与人间的大爱,并向观众诠释了什么叫乐观;文艺片《暖春》讲述的是一名乡村老人由于收养一名孤儿而造成家庭从最开始产生冲突到最后全家和美的故事,使人感觉到一个淳朴的老农民,他的爱是非常广阔,毫无边界的,他用一生教给人们的善良与无私,体现了农民的淳朴感情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无论这些文艺影像文本是以平等善意的角度去思索与确定生命的本位,还是以人文关怀为创作根源去延伸生命自由的本质,都是借助了意境美独特的情景融合表现方式。也是移情于物象,并超出物象的表象而深入内在精神境界,来传达人们童真或纯洁、或单纯、或坚韧、或顽强、或伸展的种种心灵律动,以传达出人文精神中的对人的尊严、存在意义以及对于生命的关怀和爱护,珍惜与传承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心灵律动的感召下,使得当代人去重新认识被现实困境蒙蔽已久的自由、公平、纯洁、质朴等价值,使得人们在人文精神养分的滋养之下,用激情去灌溉生命的价值,用真爱去描绘美好的人生;怀抱着一颗勇往直前的心去追寻到一个心灵律动诗意盎然的生命境界。所以,对目前文艺影像文本来说,应该从意境美的角度很好地去欣赏其人文精神所描绘出来的美妙情景,那我们就务必首先进入到那些文艺影像文本中去,在穿越它们的造境空间过程中牢牢捕捉到其跳跃着的生命的脉动,由此去感悟其所蕴含着的能感染我们生命的人文情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牢牢掌握目前文艺影像文本跳跃着生命的脉动是追寻其所蕴含着的人文情怀的本质。

然而,因为这样的本质在目前文艺影像文本的传达境界上仍属有我之境,实际上,它不过是这类文艺影像文本表现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一个切入点,而其最终目的是想要传达出更高境界的无我之境。因此,当看到这类的文艺影像文本,我们开始的感受是,在意境美的彻底渗透与感染之下,那些文艺影像文本在传达的境界上先是表现出有我之境:它们描绘出了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生命律动的原本状态,它们和宇宙的秩序、色相、规律、协调融合起来并捕捉到人们最为纯真、健康、善良等生命本质所蕴含的状态。同时利用外部描绘这种实境深入内部展现出这种虚境中所传达的人类灵魂中美的一面,唤醒人们的仁爱、高尚、纯真等价值观念。这也正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去洞悉“万物之美源于生命,而生命之美源于创造,存于浩然生机和酣然生气”的精神价值。

当人们再次审视那些文艺影片时会明白,原来那些文艺影像文本已经超出了镜像自身而升华到一种使人们情感共通与无穷向往的精神层次,给现代人建立起了一个心灵休憩的港湾。尽管这个港湾仅仅存于理想中,但它却成了当代人生活旅程中心灵休憩与精神归宿最佳场所,是人们的内心情怀的皈依之处。所以,当代人在目前这个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社会压力之下而导致人性沉沦、价值观丧失、生存意义迷茫等这一现实状态时,如今的文艺影像文本所建立的那个心灵港湾就能较好地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让人们重新发现人性的真善美,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的审美价值,在解放人性过程中构建超越自我的内心世界,彰显人们对于精神乐园的向往以及人文精神价值的追寻。文艺片《那山,那人,那狗》利用大山间的小溪水反映出优雅的禅宗境界,让观众感悟到人世间淳朴、厚道、 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使处在喧哗、浮躁的当代人从中感受到一丝宁静,获得平实而深厚的感动。《暖》通过乡间的如诗如画般的美轮美奂的情境,来回顾一段逝去的青春岁月中的载满理想、遗憾、宽容的平凡人性与高尚情操,以唤醒当代人内心深处的真情,摘去伪善的面罩而回归真实自我。文艺片《沉默的远山》通过湖北省西部山区那蕴含自然、协调与淡然的诗意境界,来描绘如安静的大山一样的村民所遵循的极富人性魅力的乡村伦理与道德,以启迪当代人去感悟广博而全新的英雄主义情怀;文艺片《和你在一起》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温婉情境,表现出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人文关怀,以唤醒当代人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赤诚相待、互相扶持。文艺片《红河》通过中越边界光彩闪烁的边境风情所蕴含的幽幽意境,来传达角色洁净的心灵世界以及历尽巨变之后最终明白爱的真谛,期望当代人能够照亮人性中的善良、淳朴、顽强以及大爱。文艺片《云水谣》通过乡村西螺与高原雪山壮美如诗的意境,来表达人们对爱情、人生、历史甚至大自然的哲理与感悟,以启迪当代人认真思索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文艺片《高考1977》通过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般的苍茫久远的意境,表现了那代人焕发出的闪耀光芒与对梦想的孜孜追寻,以鼓舞当代人在逆境中能够勇敢地面对以及努力克服困难等。

第8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五四青年节的精神介绍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五四青年节文化意义五四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说基本上,是说那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在内)。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复古思想反动同盟所打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

上海响应北京运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第9篇: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战斗精神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38-02

“战斗精神”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军事学两大领域。在文学研究领域,“战斗精神”作为一个文艺评论的专有名词,主要是指“作家面对客观世界表现出的蓬勃高昂的人格力量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批判的战斗精神”[1]。在军事学领域,“战斗精神”是近年国防与军队建设、军队政治工作、军事教育训练等多个研究方向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与战争中人的要素、军队士气、军人革命英雄主义等传统概念一脉相承,泛指军队战斗力构成中的精神力量部分。本文以后者为综述对象。

一、关于“战斗精神”的概念

概念的界定是_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就对“战斗精神”的研究来看,虽然研究者对它的内涵理解大致趋同,而对这一问题迄今未有统一而权威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对于“战斗精神”究竟属于哪一个层次和范畴的邻近属概念,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一)广义说

如李海燕认为“战斗精神是相对于战斗物质而言的,是军队的总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是敌我对抗中动员起来的一切思想、情感、情绪、意志、热情、斗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集中体现。”[2]该定义将战斗精神的外延扩大到与战斗相关的整个精神意识层面。

(二)综合说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定义,认为战斗精神是诸多精神要素“凝结”“升华”或“综合”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品质。如总政办公厅群工办在授课教案中指出,“战斗精神是军人信念、意志、信心、勇气、作风、心理等精神因素凝结升华而成的一种潜在的精神状态和品质”。

(三)狭义说

如吴小兵认为“战斗精神狭义上是指战斗员对战斗的根本态度和在战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广义上是指平时和战时对待各种困难的根本态度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

总体来看,“战斗精神”的概念界定还是较为模糊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对“战斗精神”本质特征的探讨,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一是从辩证的视角,认为“战斗精神”是几组特性的对立统一,如金国庆指出“战斗精神作为对客观存在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内在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即“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统一”及“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4]。研究者分别从本质属性、形式属性和发展属性三方面建构了“战斗精神”的特征体系。二是作为实践依据,分析了“战斗精神”的特点,朱生岭认为其主要包括“很强的政治性”、“历史的传承性”、“强烈的对抗性”、“内在的互动性”和“巨大的潜能性”[5]。徐麟也作了相似的概括,他认为战斗精神兼具主观性、客观性和发展性,提出了战斗精神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6]。三是客观地承认了战斗精神中所包含的生理本能特性,虽无明确概括,但大多数外军战斗精神培育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战场特殊情境下物质和生理的满足对激发战斗精神、克服战斗应激的作用,初晓创造性地区分了战斗精神的“情境性”和“特质性”[7],看到了其中生理防卫本能成分的存在。显然,这是我们开展战斗精神研究不可回避的方面。

对“战斗精神”的理论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其外延,即战斗精神的表现形式、包含的要素分析方面。相关探讨在许多要素上达成共识,在表述的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有:一是通过界定范围来列举。如刘振忠认为战斗精神“包括战斗欲望、战斗热情、战斗作风、战斗意志、道德情操、胜利信心、组织纪律性等方面”[8]。要试图为“战斗精神”这一概念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分类架构并非易事。研究者在运用的概念层次上也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叉,如“战斗作风”、“道德情操”等均属于外延较大的范畴,与其它方面在概念上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宜并列。二是进行品质描述。如金俊红认为战斗精神“包括忠诚、勇敢、机智、坚贞、团结、守纪等等”。这种方法描述了战斗精神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品质特性,维度较为单一,也因描述性词汇含义宽泛,使得战斗精神的外延较为模糊。三是结合上述两方面内容的综合界定。如章立品认为“培育战斗精神,应注重培育军人包括敢打必胜的信心、听党指挥的信念、英勇顽强的斗志、处变不惊的心理、吃苦耐劳的品质、高科技制胜的素质、机动灵活的胆识和团结协同的观念”[9]。此种观点既强调架构又注重性质,是较为全面的总结。

二、关于“战斗精神”的培育研究

如何有效地培育军人的战斗精神是相关研究的重要落脚点。因此,培育问题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关注,并强调战斗精神培育的整体规划和合力实施。但基于对“战斗精神”的宽泛界定,所以方法途径相应涉及了部队教育、训练、管理及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多是较为宏观的概括性论述。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打牢思想基础为目的,开展内容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