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创意产业特征精选(九篇)

创意产业特征

第1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新 文化创意 经济 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基于一定的文化资源不断进行新的创意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根据一定的文化资源不断地提出新的产业创意,并使自己的文化资源蓬勃地发展为一种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或称创意经济。文化既支撑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又使自己独立地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也迅速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个人认为,文化是体现在一个人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的品位道德,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渗透进生活的实践中。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当今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基于一定的文化系统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及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并且形成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特征

任何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任何创意既是对一定文化的创新,同时创意本身也必须是有文化的。任何文化创意活动,都是以知识和智慧创造为特征的文化符号的积累、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产业活动。

(二)创意特征

所谓创意,其本意一是创新,创立新意或标新立异;二是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方案、意境等。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的产业。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生命,我们大致可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分析创意:

创意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既要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又要千方百计地创意出新的需求。

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一定要能充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注意力,要能击中他们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既在市场上获得经济效益,又在社会中获得社会效益。因此,需求不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成功与风险并存”,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

创意的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只有原创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意。真正的创意不可复制。

(三)人才特征

如果说创意是文化产品的生命,那么,具有创意的高素质人才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一方面,创意型人才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死存亡和发展;另一方面,创意型人才也是十分难得的,他们的培养和形成是有别于传统产业人才的。

(四)大众化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的必然是大众消费文化,具有娱乐性、消遣性、益智性、赢利性等特点,它的本质是以市场为中介,把一定的文化转化为适应大众文化胃口的消费文化。因此,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众化、世俗化特征。从供求关系看,大众化也是由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纷纷将文化推向了大众化的市场,好像大众化、世俗化已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难免出现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或世俗文化的矛盾。

(五)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产品、尤其是原创性的文化产品都是高附加值产品,所以,文化产业也必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因为从事文化产业的劳动是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加,特别是从事制作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劳动,其价值与简单劳动相差更大,这完全符合经济学的相关规律,正因为投资文化产业的回报远高于其它产业,所以,众多的投资者才会趋之若鹜。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地位主体化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在消费中其体验式的文化消费比重肯定会逐步加大。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来看,这种无形的文化服务性生产也越来越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了世界的普遍共识。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迅速提升,而且必然会逐渐成为各国的主导产业。

(二)产业空间国际化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的国际化主要是由经济、文化的全球化造成的。经济全球化将会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日益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使整个世界成为真正的全球经济,并营造一个“无疆界”的市场。

(三)产业形态数字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领域,而各种先进的高科技的应用,又必然将文化资源整合为高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因此,数字化、网络化实际上已成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多民族的文化形态。大力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创意产业、反映多民族的文化特征、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三、吸引创意人才所需的对策研究

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设立各类文化人才档案和跟踪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基地。近年来,国内高校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社会上也开展了许多相关培训,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规范他们的教育资质,并赋予其更多的教学职能,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和平台的作用。

第2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级提升;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3;F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03109

作者简介:王慧敏,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创意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20)

集聚区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经了自然集聚、开发集聚、规划集聚的规模扩张之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了动态升级的发展态势,逐渐步入融合联动的品牌化发展新阶段。在新世纪的第2个十年伊始,上海制定了新的5年发展规划——《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成为国际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这一目标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重点服务业的产业目标,也突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城市转型中的功能和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面临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从产业政策到环境营造等多维度的综合升级和转型。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与城市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有机融合,以政府主导为主要推进模式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的新发展不仅要承担和融入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就业扩大、本土文化传承、区域品牌塑造等功能,还依赖于有效的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体系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产业业态,综观世界各地的实践和发展,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遵循着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再向创意社会发展的演进轨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即一些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创意企业通常倾向于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便低成本地获得外部性。集聚既是创意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演进的过程,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新发展模式的理论认识,根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实践和趋势特征,可概括总结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30演进模型。空间维度的演进轨迹是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产业维度的演进轨迹是重点产业——融合型产业——衍生型产业;政策维度的演进轨迹是产业扶持政策——经济系统政策——社会环境政策。根据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起步阶段以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起飞阶段以融合渗透为主要特征的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成熟阶段以辐射联动为主要特征的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在上海发展的集聚区中,从10到30各个不同阶段的集聚区并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扎堆集聚

10创意集聚区的典型特征是文化创意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扎堆式集聚,区内以个体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具有产业综合体的初级形态。10产业型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集聚创意要素,培育创意生产力,服务创意者的生产需求,孵化新型创意企业,目的是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创意产出,形成规模化的创意产能。从上海的实践来看,2006年前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大多属于10产业型集聚区,相对封闭性的物理空间,主题特色不清晰的产业内容,单一的产业扶持政策,政府的规划引导不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形态上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当时,一批著名的创意大师和创意人才,如陈逸飞、尔东强、登琨艳等人在田子坊、苏州河、黄浦江等老厂房和老仓库入驻,他们用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开发和改造了这些沉闷和破旧的工业建筑,使其焕发了文化活力,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80%以上是由废弃的旧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市中心工业区变身创意产业园区,拉开了上海后工业时代的对城市空间艺术化塑造的帷幕,园区内建筑物和道路在色彩、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为工业化的城市景观增添了艺术化的柔性空间,成为上海城市的靓丽风景。比如, M50、八号桥、田子坊等知名度较高、开发较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上海的热门旅游景点。

第3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 标志 特征 创意策略

标志是一种象征艺术,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标志的特点是将丰富的内容,以更简洁、更概括的方式在相对较小的空间里表现出来,同时使观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其含义。

人类运用图形符号来传达信息比运用文字要早。简练独特的图形符号,能在瞬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进入信息社会后,通过产业化进程和国际化影响,标志已被注入了企业理念和企业形象等视觉表现的内容,从国家到政府部分,从企业到个人,从商务活动到体育活动会,标志符号到处可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标志以各种精炼的形象表现一定的含义,将组织机构或企业精神面貌、行业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传达明确信息。由于其特有的社会功用,标志具有识别性、时代性、简明性、个性化、艺术性、文化性、象征性等特征。

一、标志的特征

1.识别性

显著、易识别是标志最基本的特征。标志能给企业一个特别的身份证明,人们正是通过标志传达的信息来预定或购买商品。现代社会商品种类繁多,商品信息量大,消费者完全凭借商品的标志来寻找自己的品牌。在这里商标的识别商品的作用特别突出。为区别其他标志,显示标志自身的独特特征,设计者要在标志的题材、要素表现形式、视觉构成中选择具有独特明显视觉特征的图形符号作为标志。避免因标志相互雷同、混淆而产生错觉,从而影响标志的识别。

如索尼公司下属品牌电脑VAIO标志(图1)是一个很好的例子,VAIO标志有两个概念:

一是代表基本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二是与自然同行。

这个标志代表了电脑模拟技术和数码技术的特点。V和A字母呈正弦波,是最基本的模拟信号。I和O字母就好像1和0,象征二进制代码中的数字信号。很显然,VAIO的名字和标志体现了索尼公司的一贯风格并且寓意丰富,那就是索尼产品致力改变生活方式的新理念。它也使人回想起象形文字,追忆起古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与其说VAIO标志只是结合了数码科技,代表了一个家用电脑产品的品牌,不如说设计师精心创造了能象征VAIO电脑功能和揭示其自然本质的标志。这个标志给人们带来一种无限永恒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能使产品在以后得到无穷发展。

图1 索尼公司下品牌电脑VAIO标志

很多标志在投入使用后为了使本身更加容易识别,会不断进行改造,如百事可乐公司在最初的标志设计中字体的颜色是红色的,与可口可乐非常接近(图2)。在经过几次标志改造中为了能很好地区别于竞争对手,使消费者容易识别本品牌,字体颜色由红色逐渐转变成蓝色为主色调,从颜色识别入手进行改造。

图2 百事可乐公司标志的变化

2.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志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播媒体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领域推广的需要和流行时尚的变化都推动了标志为体现时代精神而不断进行调整、修改,变更自身形象,而采用清新、简洁、单纯、醒目的新形象。

如“壳牌石油”(图3),“百事可乐”的标志演变都是成功的例子。现代标志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保留原来标志部分的题材、形式,提炼精华,加强造型符号的视觉传达效果,并保证标志的信赖感不受损害;标志图形简洁,明确,易识别;采用构成的表现形式,改变旧的写实复杂的具象图形;为适应国际商业发展的需要,标志的字母形式有增加的趋势。

图3 壳牌公司标志的演变

3.简明性

标志应以简洁、生动、鲜明的形象传达信息,只有用最简洁明了的形象,人们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识别标志形象,利于记忆。在各种形形的标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多数品牌设计手法简洁明了,如此高比例的相同的设计方法说明了标志设计的趋势――简洁明了。

如图4,耐克公司的标志由圆滑流畅的弧线组成,可谓简洁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4.个性化

一个标志如果失去了个性就无法建立起以标志为核心的识别差异,个性化是标志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才能使标志从众多的同类者中脱颖而出,并给人以深刻印象。标志的个性化主要是通过新颖的形式和强烈的视觉效果体现出来。

图5是墨西哥门铃产品的标志,手法的质感洋溢着生命力与直觉感,让人不再关心僵硬的线条和圆滑的笔触。这个标志能运用简单明了而切中要害的方式唤起人们的情感反应。采用幽默而不是严肃的表达方式是标志设计中常用的创意手法,它能使作品让人过目不忘。

图5 墨西哥门铃品牌标志

5.艺术性

艺术性是标志作品必须承载的又一主要特征,完美的艺术表现能塑造良好的标志形象,突出标志鲜明的视觉特征。标志作品让观众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标志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传递。同时,高度艺术化也是时代和文明进步的需要,是人们提高文化素养和满足审美心理需要。

标志创意设计必须符合设计形式美法则,充分展现其艺术特征,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表现在构图美观,简洁明了,视觉冲击力强与企业定位或商品的形象风味相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并遵循设计美的规律,创造性地探索理想的表现形式。如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标志(如图6),标志以阿拉伯数字“9”作为造型,体现九运会的信息和主办地市的首字母,色彩搭配为红、黄、蓝三种色,代表着富于情感、活泼开朗,充满着喜悦和希望,热情奔放,坚韧不拔。标志视觉冲击力强,宛如一位身手矫健、充满朝气、奋发向上的运动员,健步跨进新世纪。

图6 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标志

6.文化性

标志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形象,是一种社会文化沉积,一种深厚文化的符号积累。文化世界实质上是一个符号的世界,这种象征符号不但传递了某一商品、劳务或企业的有关信息,而且传播着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象征。许多消费者选择某种名牌商品,不仅仅是出于对商品本身的信赖,更在于他们认同了品牌中传达出来的深层含义。在标志设计中体现国家性质的影响,在全世界各种体制的国家都很普遍。如美国的许多不同行业的标志形象中都有红蓝色彩与五星的图形因素,鹰的造型也频频出现(如图7);在日本的众多设计中,富士山形象亦频频出现(如图8);韩国的太极图更是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此外,加拿大的枫叶、瑞士的红十字等都在告诉我们这种影响的深远。

图7 美国一家保险公司标志

图8 富士银行标志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气息,它为我们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创意都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源泉。如凤凰是吉祥平安的化身,所到之处无不祥和安康,这个传统正与航空业要求的安全、舒适、快捷的服务理念相吻合,于是中国航空公司凤凰形象的标志就自然而然产生(图9)。现代标志设计中很重要的是将标志内含的理念,抽象精神,通过视觉符号表达出来。

图9 中国航空公司标志

7.象征性

象征性是标志的本质特征,标志设计大多通过比喻、暗示、隐喻、象征等较为抽象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由标志的信息化特征和个性特征所限定的。对一件标志作品,我们必须善于从自然物中寻找其意念的对应物,通过强烈的视觉形象,运用暗示、联想、隐喻等手法来表达美好的寓意和特定的象征。只有这样,标志的信息化特征和个性化特征才能得到发挥。雀巢公司标志通过象征性表现使传达的信息对用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图10)。

图10 雀巢公司标志

二、标志创意策略

展开创意的思路进行设计,策略是多种的。同一个主题标志,可以有不同的设想和思维方式,最初阶段创意元素可以用横向、纵向、求异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创意,尽可能地对创意进行多方面思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捕捉素材中较具典型意义的某些创意切入点。

1.以直接表现事物的特征为切入点

从事物形象特征方面,应抓住其表现对象的特点,寻找标志创意设计的切入点。如表现音乐的特征,表现节日喜庆的特征,表现动物形态的特征,表现体育运动的特征等。

如美能达照相机标志(图11),该标志是由椭圆形构成,象征照相机的镜头,椭圆中有一组凸透镜,并运用超现实的视觉形式,表达了美能达相机拍摄画面的清晰度及灵敏度。流动的波状极富有弹性,形成内动的视觉趣味中心,体现了产品制作时技术精良而优越的性能。

图11 美能达照相机标志

2.以项目主题及精神理念为切入点

凡是优秀、内涵丰富的标志,都是以项目的标题、主题及精神理念作为切入点来挖掘创意的,也有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主题精神理念来进行创意。

如彪马运动鞋标志设计(图12)运用一只向前一跃的虎和品牌名称的形象结合,虎的腾空飞奔,寓意穿上此品牌运动鞋的运动健将将不畏艰难与阻挡,勇往直前,直至夺取胜利终点,颇具豪迈气概。

图12 彪马运动鞋标志

3.以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为切入点

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文化沉积和人文气息,文化常成为设计者灵感发源地,有意无意体现在标志的设计中,使标志更加具有独特性和文化意蕴。

中国银行标志(图13)以中国古老的古钱币造型为基础,以结了红绳的“中”字互相结合,古钱币象征银行服务的内涵,上下连贯的直线寓意联营服务。标志之意准确,形象逼真,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古今结合,造型简练,带给人们古朴淳厚、组织严整、稳健有力的视觉感受,显示出极强的中国气派。

图13 中国银行标志

4.以象征物为切入点

标志创意思路可以从象征物或代表物等方面去考虑,借用具体的物象去表现或代表某种特殊意义和事物。如龙象征中国,鸽子象征和平,火炬象征光明等。美国以鹰和星条旗为象征物,法国则以高昂的公鸡为象征物。以象征的手法进行创意和找到恰当的象征物,可以使标志设计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如纽约时尚中心标志设计(如图14)用钮扣来做创作标志,一个点引出一面。

图14 纽约时尚中心标志

参考文献:

[1]凯瑟琳・费希尔.2000个世界顶级标志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12,第1版.

[2]何方.标志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第1版.

第4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才 胜任特征 培养设计和实施

[作者简介]顾亦鸣(1972- ),女,河南郑州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版画与设计研究。(广东 广州 51008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及培养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批准号:2011TJK18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04-02

工业设计产品满足消费审美是设计师能力品质的直接反映。面对日益增长和丰富的审美需求,培养优秀的、符合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教育单位首先必须直面的问题。然而,当前教育单位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和输出的人才的胜任特征准备显然不足,即相当部分学生的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距离,导致就业或创业的困难。因此,本文以胜任特征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分析华南地区在岗工业设计师的实际工作、企业入职要求,建构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模型,并通过细化教学对象、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对胜任特征培养设计和实施进行探索和思考,为人才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一、胜任特征的范畴

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能够区分绩效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可测量的、且较为持久的、并能加以改善和提高的个体特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特征的主要内容,且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动机。为此,1973年McClilland(麦克利兰)针对此内涵提出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冰山的“水上”和“水下”两个部分。“冰山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表层特征,即为显性特征,是比较容易了解与测量,能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且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冰山的水下部分”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深层次的潜在特征,称为隐性特征,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评估和改进的部分,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作用而变化,但能对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表现变化产生关键性的作用,能在广泛的环境和工作任务中预测人的行为,因而对人才选拔最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应用胜任特征评价和预测绩效优秀以及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智力水平或学业等级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改进工业设计教育课程和创作训练方式,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胜任力的基本标准。

二、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

本课题以华南地区工业设计师为研究对象,设定了68个项目作为胜任特征内容,对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龄长度和绩效等级等不同层次的在岗工业设计师共443人进行抽样调查。具体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工作分析等方式进行,并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如105页表所示)。分析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品德等四个结构维度构成了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属于外在特征,是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专业知识就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就是执行有形或者无形任务的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品德属于内在特征。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隐性特征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坚持对某种事物拥有的渴望并为之行动的欲望或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人格特质在胜任特征结构中处于核心基本位置。职业品德就是一个人的态度、价值及自我认知。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涵盖美学专论、工业产品设计学、工学、设计软件、艺术设计论、文学概论、历史文化、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传统习俗等;工作能力涵盖美学鉴赏、造型创意设计、形式与功能表达、逻辑思维、问题情境应变与解决、观察与思维判断、产品开发想象与创新、学习与沟通、抽象与概括、产品设计组织与管理、评估与决策等;人格特质涵盖成就欲望、敏锐力、洞察力、意志力、职业兴趣、乐观精神、合作精神、自信心等;职业品德涵盖团队意识、学习和研究意识、专业意识、自尊自重意识、责任感、诚实守信观念等。属于显性特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易于培养和开发。通过合理的教育指导,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形成工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培养设计与实施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培养目标。本文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的胜任特征结构维度,设计培养目标,改进与改革课程设置、训练与实践方式,探索工业设计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和策略,奠定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培养设计

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业设计的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等业务方面素质的培养,确保毕业学生在专业发展上成为设计部门或单位的专业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设计教育必然专注市场发展与研究,设计产品的形式美和功能美必然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关注的内容,并且必须把这种“关注”带入设计教育的课堂。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维度结构要求,培养目标应明确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应用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造型艺术、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制造、开发设计、设计组织管理及策划宣传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实施

胜任特征范畴以及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结构维度研究表明,作为外显特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教育与培训途径实现培养的目的。因此,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与实践成为改变和发展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实施的关键和核心。课程设置理念,着眼于应用而不是理论的研究。因此,一要加大美学课程学分,强化学生审美观点和塑美能力,根植于工业设计产品外在形态的形式表达,满足个人、家庭、社会的审美需求;二要优化课程设置,着力于学生综合技能培养,提升通用技能而非某一类具体产品设计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设计创新思路,促进专业发展;三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实验设施利用,积极开展实验活动,增强授课效果。因此根据培养设计目标,适当调整艺术、工程、综合和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并引入工业设计课程知识群,即文化艺术及美学知识群,培养学生审美及审美评价能力,以及形式表达能力;工学基础知识群,培养学生在产品物质功能、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力;工具及综合知识群,培养学生掌握产品及环境的虚拟展示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造型设计表达,获取造型设计表现技能,以及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2.训练与实践。训练与实践是深化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格特质、强化职业思想品质的主要方式。(1)认识实践。包括参观和金工两部分的实习。认识实践就是让学生在美学、工学基础两个知识群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和把握机器的运用、材料、加工、工艺、构造等,加深背景认识,建立牢固的知识平台,增长实际经验,避免设计作品“纸上谈兵”。参观实习应以民俗采风、专业考察为主,并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同时注意强化学生绘画、摄影、构思等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金工实习就是让学生在实习中不仅深入实践,而且还要有实习心得,力求通过实习使学习获得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更能深刻理解实际生产的相关知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习惯于解决问题,并能正确检验成效。(2)专业训练。建立校办企业或建立实践基地是专业训练的最佳途径,既可提供教学课题,也为教师提供专业技术研究,以及为学生提供技能操作的真实实践环境,拓展专业发展能力。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际岗位实践模式,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预测和评价学生绩效与技能,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确保专业训练在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3)毕业创作。毕业创作是学生接受胜任特征培养成果的一次实践总结。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热情、激发学生发明创造欲望、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第一要务。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从事企业的课题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工业设计竞赛,开展学生课题组调研、设计方案演讲、学生科技训练、创新成果展示、学生创意竞赛以及企业产品设计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胜任特征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杭悦,宋长林.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工业学报,2004,24(2).

[2]顾亦鸣,曹玉华.基于胜任特征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3]顾亦鸣,曹玉华.工业设计知识群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4]江建民.工业设计专业的技术课程设置刍议[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

[5]马欣川.人才测评――基于胜任力的探索[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6]王金军,黄海波,吕冰.理工科工业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设计艺术,2002(2).

第5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工业遗产;青岛;再利用;特征;成因

一、引言

工业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份价值丰厚的社会资源。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是实现城市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涉及规划定位、业态选择、多方参与、经营管理、改造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探索越来越被学界重视。随着实践项目的增多,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暴露出业态同质化、运营效益不佳、开发中二次破坏等问题,急需对既有实践进行总结。青岛作为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工业城市,不但拥有众多工业遗产,而且在开发再利用方面有诸多实践。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归纳出青岛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在区位、建筑、业态、开发者、设计等方面的特征,分析其成因,旨在以青岛的经验为中国工业遗产再生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一 青岛工业遗产概况

文章研究的青岛工业遗产,时间范畴为1 897年至20世纪90年代;产业范畴为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工业遗存;空间范畴限定为市南、 (原)市北、 (原)四方、李沧四区。首先,通过历史分期、产业类型、空间分布等特征,对青岛工业遗产做概括性描述(见图1、图2)。

德占时期(1897-1914年)。德国占领青岛后,首先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交通设施建设上,工业类型以铁路、港口、造船、机车等为主;后期为实现长期占领、满足殖民者生产生活的需要,又陆续兴建了啤酒厂、缫丝厂、屠宰场、发电厂、印刷厂、自来水厂等近代工业。这些企业起初主要集中在市南、市北两区,后逐渐沿铁路向四方、李沧一带发展。

日占及国民政府时期(1914-1949年)。工业以日本垄断企业为主,亦有民族工业的兴起。工业企业主要有日本的九大纱厂和中国的华新纱厂,青岛开始形成以棉纺、丝织、印染等纺织业为主,兼有面粉、冶金、化工、机械等轻重工业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形成了以四方、李沧为重心的工业聚集区。

新中国时期(1949年-20世纪90年代)。建国初,青岛“工业以纺织业、橡胶业、面粉业等轻工业为主并以纺织工业为中心,重工业主要有四方机车车辆厂和青岛纺织机械厂”。经过50多年的发展,青岛逐渐形成了以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模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区工业企业开始向郊区迁移。 青岛工业遗产历史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独具特色,为多样化的开发再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表1)

三、开发再利用的特征

1.在市区由南向北扩展(区位特征)

从区位特征来看,再利用项目早期分布在市南、市北区,占据城市中心区位,靠近主干道,规模较小,主要项目有创意100产业园(以下简称创意100)、中联创意广场(以下简称中联广场)、中联U谷2.5产业园(以下简称中联U谷)、良友国宴厨房、青岛啤酒博物馆、天幕城等。2009年以后开发的项目沿胶济铁路线向四方、李沧一带扩展,规模增大,主要项目有“红锦坊”艺术工坊、青纺联都市工业园、M6虚拟现实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M6创意产业园)、青岛工业设计产业园、红星印刷科技创意产业园等。这些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均位于交通便利、市场基础好的地段(见图3)。

2.再利用对象的偏向性(建筑特征)

从再利用对象的建筑特征来看,占地面积较小、建筑质量及基础设施较好、建成年代较近的多层框架结构厂房更容易受到开发商的青睐,如电子类、服装类的轻工厂房;占地面积较大、建筑质量及基础设施较差的单层砖混结构厂房,较难被开发利用,如在青岛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九大纱厂大部分被拆除。此外,再利用对象大部分没有保护等级。(表1)

前者的典型是中联广场和中联U谷。项目开发前是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青岛显像管厂和元通电子元件厂,这几个厂区具有许多相似性: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建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厂房为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质量良好,空间高大开敞,水电设备齐全。中联集团与青岛子岩空间合作,在保留大部分优质厂房的基础上改扩建,使老厂房成为新的办公空间。而后者的典型是国棉一厂地块的开发。2007年,国棉一厂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厂区被整体拆除,新建高档住宅社区,仅在东北角保留5座建筑,分别为礼堂、食堂、细纱车间、仓库和办公楼。根据规划,这5座建筑将被改造成特色商业街的一部分,拟打造青岛首个“纺织文化”风情商业街区。然而从2010年到2013年,保留建筑再度被拆除,仅存日式办公楼一座,具有很高遗产价值的国棉一厂旧址建筑就这样在商业开发中灰飞烟灭。

5.业态选择的多元化和特色化(业态特征)

从开发项目的业态来看,有工业博物馆、文化和商业混合街区、餐厅、家居广场、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市科技产业园等多种类型(表2),并且具有特色性。其中,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的啤酒博物馆,发展体验式工业旅游;中联广场是一个集商业休闲、创意文化于一体的混合社区;红星印刷科技创意产业园、青岛工业设计产业园等新项目更加偏向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100在开发再利用中就格外重视内容建设与业态选择。园区前身是青岛刺绣厂,占地面积不大,多层框架结构厂房,建筑质量较好。2006年,青岛麒龙文化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进行改造,在青岛率先“试水”工业遗产改造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开发商没有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选择简单的租金盈利模式,而是把发展的核心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整合与平台服务。经过8年的经营,园区形成了特色化的招商理念――“高门槛、低租金”、“蓄水养鱼”,特色化的运营模式――人才项目孵化平台、艺术品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原创礼品(线上线下)展示交易服务平台,以及特色化的品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智力服务输出。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推动了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再生。

4.企业与政府的协作和互动(开发者特征)

从开发主体及参与地位来看,早期开发主要是一种“企业主导,政府扶持”的模式;近几年来,更多的是一种“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政府通过规划、政策对开发再利用给予明确的导向。(表2)

前者的典型是青岛啤酒博物馆。2001年,为迎接青啤百年华诞,同时也是为了宣传企业品牌,青啤集团将废置多年的老酿造车间和办公楼改造为青岛啤酒博物馆,由集团下属青岛啤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博物馆建成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2004年,国家旅游局将其公布为国家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4A级旅游景点;2006年,“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宣传保护。后者的典型是M6创意产业园。为推动纺织业资产整合重组,配合青岛交通商务区的建设,政府规划对国棉六厂地块重新开发。2009年,由李沧区政府与青岛华通集团、青岛城投集团、青岛国信集团等大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共同组建了青岛海创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国棉六厂及周边地块的土地整理与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出“保护基础上的再利用”,保留厂房总面积将达到4.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再利用老厂房2万多平方米。

5.改造设计中的承旧启新(设计特征)

从设计手法来看,有空间重新分隔、立面颜色调整、外部加建及环境设计等多种方式,但不同项目的改造效果良莠不齐。如创意100主要进行了楼顶加建、平面重新分隔,但缺乏立面改造和外部环境设计,导致园区建筑形象不佳、停车空间不足。青岛啤酒博物馆的特色在于室内设计较好体现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天幕城、装饰城的室内装修则完全遮盖了原有厂房面貌。其中,中联广场和中联U谷的改造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承旧启新的理念。

在中联广场项目中,改造前的南侧厂区单调、空旷,在视觉上可达但却长期与城市生活隔离;北侧的邮电仓库与农贸市场杂乱、拥挤,虽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但建筑破败,购物环境差。新的创意街区需要一个时尚、开放、更具人性化的办公空间和活动场所。建筑师基于原有架构,将既有建筑环境整合。南侧保留4栋多层厂房,与新建建筑一起强化了院落空间,打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内部庭院。北侧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建筑,新步行街尊重了原市场的购物流线,屋顶天街打造了立体化的都市休闲生活空间。

四、开发再利用特征的成因分析

1.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宏观影响

2001年后,在“退二进三”政策的影响下,青岛加快市区用地结构调整步伐,鼓励将破产、改制工业企业土地用于发展商业服务业。于是,商业服务业较发达的市南、市北两区率先出现了青岛啤酒博物馆、创意100、天幕城、良友国宴厨房等一批工业建筑改造项目。

2008年,青岛市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新一轮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环胶州湾产业格局中的东海岸以第三产业为主,将建成以金融、信息、商务商贸、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四方、李沧至城阳环湾区域,积极实施老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建设以高端生活业、都市工业、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海上旅游为主体功能,集工、商、住一体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组团。新规划不仅引导工业遗产开发扩大到四方、李沧的工业区,而且使项目的业态选择更加偏向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工业等新内容。

2012年,青岛市政府印发《青岛市“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提出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园、红星印刷科技创意产业园、M6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新项目,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2013年出台的《青岛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土地房屋、财税、投融资等多层面对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予政策扶持。

2.经济性和实用性成为再利用的直接驱动力

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不同于静态式的保护,是开发商通过土地开发获取经济收益的市场行为。无论是政府、原工业企业,还是开发商,都把经济发展问题放在最根本的第一位。影响开发商选择工业遗产进行再利用的驱动力,在于能否以最小的投入在短期内获取最大的收益回报,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则势必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这部分收益损失。以单层纺织车间与多层厂房的对比为例:单层车间可供使用的面积有限,无法比拟拆除后新建高层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且占地面积越大,收益损失越多;将纺织车间改为民用,需要解决采暖、通风、水电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改造、设计、维护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而多层厂房良好的结构质量及水电基础节省了这部分费用,因而更受青睐。但如果能够通过政策补贴开发商的收益损失,如果能够通过合理运营创造充足的社会财富,开发利用国棉厂这种大型单层厂房仍有可能性。因此,经济性和实用性是开发再利用的直接驱动力。

5.多元化的开发主体和多方参与

多元化的开发主体和多方参与促成了开发模式和业态选择的多样化。一方面,开发主体的身份不同,直接影响了再利用的发展定位。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是由青岛啤酒厂对自有资产进行开发,其目的是传播企业文化、带动产业升级。创意100的主导力量是一家富于创新精神的文化企业,关注于内容特色的发展。而M6创意产业园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开发项目。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作为开发商,体现了独特的优势:首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大面积开发;其次,在土地一级整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再次,能够接受一个较长的土地收益期。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在多方合作下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中联广场和中联U谷的成功,离不开开发商与建筑师的密切配合。青岛啤酒博物馆也离不开国家旅游局及市政府的支持。创意100得到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专家贾斯汀・欧康纳、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专家马达等多位创意人才的策划支持。多方参与打开了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思维视野,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想象,创造了多样的价值。

4.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法规与制度不足

目前,青岛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除青岛啤酒博物馆外,绝大部分没有列入工业遗产保护等级,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工业遗产开发摆脱过度的束缚;但同时,由于开发中缺乏对工业遗产的“身份认定”和必要保护,暴露出遗产调查与价值评估不足、空间再造与价值再现不足等问题,损害了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永续保护。再利用方面,由于缺乏工业建筑改造设计的行业规范和专项审批方法,使有些项目只能获得“临时建筑”的身份,或者只能改造成商业或办公功能,限制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改造中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缺乏一套从保护到开发的完整制度。

第6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设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收稿日期:2013-09-30

作者简介:张黎明(1975-),女,硕士,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设计是连接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桥梁,富于精神情感,文化内涵是优秀设计作品的特征之一。人们在希望设计能够在提供更好的功能,表达出更多人情、个性的同时,也期望设计可以包含更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是一个国家的设计区别于其它国家设计的体现。将中国文化遗产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张扬个性,传承文化,创造中国民族品牌,让世界认识中国,成为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也成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案例,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工业设计教育中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方法。

一、直接借鉴和应用传统文化的特征元素

为使产品外观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而直接将传统文化的特征元素应用到产品造型设计中,以此达到对传统文化更具活力的传承和创新。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具象表现形式有哪些,如:剪纸、皮影、京戏脸谱、民族乐器、中国古代的各种计时器、古代瓷器、青铜器、历史文物、古代建筑、中国桑蚕丝织技术、书法、篆刻等,这些传统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设计师的职责。

二是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产品设计中这些文化遗产的应用方式,如:司南是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设计师可从司南本身的形态、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运用仿生设计的方法将其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如图1所示。

三是教师指定一种产品(如台灯),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确定产品的功能、消费人群、产品的价位、寻找产品设计的关键词(如复古,典雅,喜庆,有趣等),对产品进行整体定位。

图1 方向(浴缸造型设计)

四是寻找能够体现该产品定位,满足产品功能和特征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方案设计及效果图的绘制。

该过程的训练中,选择合适的文化特征元素,既能体现产品的功能特征,又能巧妙地与产品结构相对应是产品造型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即设计完成的产品从功能分析结构:多一个结构太多,少一个结构太少。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内涵与传统文化特征元素共同融入到产品设计过程中

中国5000年文化历史的魅力不仅在其传统文化的具象形态上,更多的来自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内涵,如:寓意君子形象的梅、兰、竹、菊;象征吉祥,寓意永垂不朽和“气”的灵芝;“心物合一”,“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云纹;高雅、清高,带有佛性的荷花;带有各种寓意的占卜、八卦图案;象征着忠诚、忍耐和达观的竹材等文化意识、价值内涵已根植到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将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创新地体现在产品设计中能让中国民族品牌从骨子里透出中国的气质和魅力。如:中国的玉文化在奥运奖牌上的运用,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寓意运道亨通的上上签在牙签包装盒上的运用(如图2),洋溢着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意识。

要完成这一层面的设计,学生除了了解具象的文化特征元素外,还需去深入了解这些具象的元素所暗含的深层含义,将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合理地应用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如:图2的“上上签”,经典的中国红、官帽特征形象、天坛祈年殿缩影等都生动地再现在这款小小的牙签盒,使用时,往上推动官帽形象,寓意升官发财,与产品“上上签”的名字暗含的吉利、好运相呼应。

图2 上上签(牙签包装设计)

三、感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理、生活观念,将其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设计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设计是一种创新,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创造者,设计需要土壤和养分,才能开花结果。而中国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思想文化(如:孔孟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道,禅道等)、世代相传的生活观念(如:茶道,棋道)等思想文化元素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命脉,它们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生命里,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中。深刻感悟和挖掘这些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产品设计中,结合现代的科技与时尚,以生动活泼的现代形式去展现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中国式的思想、行为方式,才能够更深层更透彻地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如图3名为“静品天下”的茶具的设计,将茶道和棋道共同融入到产品形态里。中国茶道精神为“清、敬、怡、真”,即心境之清寂;言语敬之态度专诚一意;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养成谦恭之行为;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中国的象棋可谓“楚河汉界,划分出两个对立的天地,帅车马炮,打出一片自己的江山”,棋道精神“态度温和,行为谨慎执着,高手对弈以和为贵”。作品名称“静品天下”既将茶道和棋道的精神包纳其中,又暗含了产品为“精品”的特征。茶具以棋盘棋子为形,是品茗?是对弈?还是两者皆有相得益彰,只有客人和主人领悟得到。

图3 静品天下(茶具造型设计)

四、结 语

时至今日,中国的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和反省中已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意识到企业自主品牌对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创建中国民族品牌,实现中国创意的路程还很长,工业设计教育更应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

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2,(4).

[2] 余虹.刍议高校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3,(8).

[3] 王刚,李芳芳.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0).

[4] 冯志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大家,2010,

(6).

Explor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ZHANG Li-ming, ZHANG Shu-jun

第7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旅游者需求;差异性;上海世博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103—09

1

引言

创意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约翰·霍金斯(JohnHawkins)在《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约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兴起,文化创意旅游这一特殊的旅游发展形式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和欧盟旅行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旅游需求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机会。旅游需求是一种态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意愿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产品所需求的数量,不仅包括“需求多少”的问题,也包含“需求什么”的问题,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正在从被动消费者向自我构建者转变。旅游者需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旅游需求中的这一新兴趋势,以使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者更好地明晰旅游者的需求。

目前,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国内由于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的差异,多将文化创意旅游等同于创意旅游,在创意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化创意旅游加以探讨。理查德(Richards)认为,创意旅游包含旅游者的自我发展,是文化旅游的延伸和反作用力;随后,另外一些国外学者对旅游创意阶层、创意旅游体验、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等进行了探讨。国内研究者主要对创意旅游的内涵、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王慧敏明确指出,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与传统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它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载体。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研究多在宏观产业层面或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整合的某一环节进行定性研究,缺乏基于旅游者需求视角的微观层面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本文着眼于旅游者需求中出现的这一最新态势,以上海世博会为例,研究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

2 世博会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世博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并在特定空间高度集聚而成的产物(图1)。世博会在文化底蕴深厚、创意含量丰富的特定空间内,依托文化创意构成旅游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体验需求为标准,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从而形成旅游园区、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空间和功能集聚区。世博会不仅涵盖旅游产业中的行业要素和核心的文化创意要素,而且带动了建筑设计、艺术创造、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旅游产业与科技、文化、艺术、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及空间和功能集聚。世博会始终贯穿“文化创意”的发展主线,寓含“未来”的思想: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电视摄影机,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展示的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舱模型等。可以说,世博会已经成为一个泛文化意义的超大规模的文化创意活动的集合,不仅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集聚区,也是展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载体。

上海世博会依托节庆展会的平台,在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以多种互动式的文化创意体验旅游活动和项目为融合产品的表现形式,形成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新模式。笔者结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导览手册》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构建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体系(图2)。上海世博会以主题创意为核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凸显“以人为本”,蕴含了对创意空间生产的重视,密切联系了城市空间生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而引发了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等众多产品的参与和创新,构成诠释和表达世博会主题的三大核心内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衍生出新的产品圈层,包括特许旅游纪念品、出版发行服务和网络文化服务等系列衍生品,提高了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因此,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分析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第8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创意旅游;旅游发展;旅游体验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3―0069―08

1 引言

旅游与文化间的关系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过去30年内,文化旅游的增长和发展是国际旅游产业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并且仍是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社会和经济复兴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已成为不同城市和区域提升竞争力、塑造独特形象的重要策略。但实践过程中,文化旅游市场开始出现重复生产与古根海姆化(McGuggenheimization)等现象,同质化的文化旅游吸引物不断导致旅游者的消费倦怠。面对文化的重复生产和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的两难境地,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creative turn)”日趋明显。国际上,旅游中的创意发展得到了新西兰、英国、南非、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城市和地区的重视,创意旅游发展战略和实践相继得以实施。同时,创意旅游这一特殊的旅游发展形式亦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和欧盟旅行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关注。伴随创意产业的兴起,创意和创意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中也渐起波澜,愈益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前,国内对文化旅游的创意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但主要侧重于创意的旅游运用和产品创新,缺乏创意旅游过程的系统分析。已有学者的创意旅游研究也仅集中于概念辨析和特征总结等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初步的引介和探讨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分析创意旅游的兴起背景和意义,明晰创意与旅游,特别是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构建创意旅游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以期推动我国的创意旅游研究和实践,促进我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2 创意与创意旅游

2、1从文化到创意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凸显。由此,人们开始反思社会发展的模式,并逐渐认识到,社会、文化与制度等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的动力机制及空间特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开始希冀通过发挥文化的作用来抵消种种负面影响,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重要趋向。文化被认为是后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城市吸引力的源泉和地方塑造的主题要素,文化也日益成为城市和地区保存文化传统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文化主导的开发战略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众多城市推行经济重构、实现城市复兴的重要策略。面对经济重构和全球竞争,众多处于衰退中的城市力图通过形成基于城市文化和遗产资源的复兴方案,推动城市向象征经济转型,而许多乡村地区则将从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历史文化和乡村传统作为地区特征的关键要素,重塑地区消费空间。在激烈竞争的全球环境下,文化经济或文化战略成为塑造城市和区域独特形象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区域采用文化主导战略,文化吸引物的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并导致了文化重复生产、麦当劳化等现象出现。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单一的文化发展并不足以塑造地区独特性,特别是依托物质实体的文化战略在地方发展中面临着较多的争议和质疑。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和区域开始寻求新的替代模式,创意转向成为其中一种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方式。自1990年以来,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创意国家等概念相继出现,创意发展策略为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所采用。

尽管学者们对创意发展和营销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和分析,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关于“创意”的统一解释。《牛津英文大辞典》认为,创意是指“创造、想象的能力或者表现出的想象以及日常的能力”。佛罗里达(Florida)把“创意”解释为“对原有数据、感觉或者物质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新且有用的东西的能力”。而兰迪(Landy)则认为“创意是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极尽可能挖掘潜力,创造价值”,是“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给定的情况下寻找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法”。尽管创意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通过对概念发展过程的回顾,可以认为创意首要的是形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者将综合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领域。

创意是一个普遍而持续的过程,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创意不仅是消费,也是生产的重要部分。随着消费者控制权和对话权的获取及增多,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文化创意者(culturalcrcatives)等创意消费群体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祖金(zukin)就认为,在激烈的城市和区域竞争环境下,创意城市运用文化资本吸引创新型商业和服务以及流动性的创意消费群体将极为必要。与此同时,创意生产过程也能够吸引文化部门的企业和个人,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乘数效应,有助于增强城市和区域中创意生产区的无形价值。

总之,从文化转向到创意转向的演化和递进已经成为近10年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这一过程表明,文化是创意的基础与平台,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文化提供创意所需素材,而创意是激发想象和形成创造的力量。与基于文化资源的发展战略相比,建立在创意基础上的再发展战略具有许多优势。作为一个创造的过程,创意可以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和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并促进文化经济发展。与创意相关联的创新也适应了动态和变化的形象需求。

2、2旅游发展中的创意转向

从生产或供给角度来看,文化主导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城市和区域中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文化导向的旅游开发在满足消费者需求、重塑城市和区域形象、提升其在全球化世界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理查德和威尔逊(Richards&Wilson)划分了城市中4类文化导向旅游开发的全球模式:(1)重大标志性或旗舰项目,构建体现城市特性的象征性实体,如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2)大型事件,以提高城市知名度,成为被广泛采用的策略;(3)主题化,侧重于体育、艺术、娱乐等特殊主题的推广和营销;(4)遗产开发,试图通过对文化遗产特别是建筑遗产的复兴进行再发展。尽管这些模 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度存在时空角度的差异,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区域不断采用“拿来主义”思想,成功的文化导向旅游开发模式迅速被模仿和复制。不难发现,文化的重复生产现象日趋明显,旅游空间趋于同质化。在此背景下,城市和区域不得不面对创新产品与重塑独特形象的境地,创意旅游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较为适宜和可接受的新方式。

从动机和需求角度而言,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也是旅游体验演化和推动的结果。大众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多数人将假期的休闲主要看作是声望和社会地位的显示,是除实物之外的无形扩展。随着假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看什么”或“做什么”之上,西方学术界用旅游凝视(tourist gaze)理论来分析其中的生产和消费现象。然而,伴随旅游消费的“标准化”、“商品化”以及重复性的出现,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形式和内容,对独特性和参与性的追寻逐渐成为旅游体验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旅游社会学中“存在主义真实性”理论,文化旅游中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加强调在目的地社区中的主观体验,希望借助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

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是多种社会经济要素影响的结果,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旅游发展中的创意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1)体验性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当代人们在塑造各自话语权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决定权,特别是在休闲和旅游过程中人们追寻更多的原始的旅游体验;(2)创造性构建:这一过程涉及旅游目的地中绘画、烹饪、手工艺品等“物的创造”(creation of things),而且这种“创造”融合了旅游者主动性的、智能化的参与,从而构建起一个基于个体体验的“自我感知”世界。正如克洛克(Cloke)所言,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将旅游体验的不同要素进行组合,产生新的创意体验。创意旅游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加积极而持久的体验,对目的地而言,则可以打造根植于地方的体验,从而塑造和维持其竞争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而,创意的运用将给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变化。概括来看,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强化“真实的”旅游体验。通过自主的、合作性的消费与生产方式,旅游者、经营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其他要素共同营造相互交织的“旅游景观(tourismscapes),形成发展的背景环境,有助于塑造更为真实而深刻的旅游体验。丹尼尔(Daniel)通过对旅游舞蹈表演中原真性和创意之间的分析表明,自发性和创意使得舞蹈传统更具活力,阻止了程式化,为旅游者和地方居民等参与者提供了体验式的原真性。

(2)扩展“旅游凝视”理论至多感官体验和创意领域。创意有助于充分调动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多感官运用,推动传统的“观”感向味觉、嗅觉等传递,使游客获得全身心的旅游体验。

(3)塑造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创意是一个生产也是一个消费过程,因而创意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看待旅游产品和旅游过程的方式,模糊传统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界限,形成了“产消一体(prosumption)”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旅游者既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而且,这亦对传统的旅游组织边界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3创意旅游的概念

“创意旅游(creative touris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新西兰学者格雷・理查德(Grey Richards)与克里斯宾・雷蒙德(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随后这一概念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兴趣,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NESCOCreative Cities Network)的进一步推动(表1)。最早将创意旅游系统付诸实践的是新西兰,即创意旅游新西兰项目(Creative Tourism New Zealand,CTNZ)。近年来,新加坡、加拿大、南非等地的创意旅游发展呈现加速之势。

理查德与雷蒙德(Richards&Raymond)认为,创意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学习,激发自身创意潜能,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的旅游形式。游客的创意旅游行为“是积极而不是被动的,是学习式而不是观光式的,既是自我发展也是经济发展”,潜在地依赖于地方技能、技术、传统以及独特性。创意旅游新西兰的界定则从体验角度出发,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更为可持续的旅游形式,通过非正式的、亲自动手的工场参与和创意体验提供了解地方文化的真实感”。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在一份报告中也对创意旅游进行了界定: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的、可直接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并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在生活中体验文化。2008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该组织的倡议和推动下,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召开了创意旅游国际会议,对创意旅游发展和实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我国学者对创意旅游的关注晚于国外。厉无畏等认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模式。

分析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更偏向于将创意旅游视为一种旅游产品或旅游形式,我国学者则是基于产业或整个行业视角来认定,将创意旅游看作是一种行业发展的新路径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可以说是创意产业的衍生品。国内如“旅游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提法亦源于此。

综合来看,创意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具有以下3点核心要素:

(1)文化是创意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资源是创意旅游的素材,对文化的消费和体验是创意旅游者的原动力。

(2)互动式学习与体验是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和形式。创意旅游更加强调参与的重要性,包括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从业者的参与及互动。与大多数的文化旅游者相比,创意旅游者更加偏好交互式的体验过程,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动态的创造过程,与目的地的人与物产生互动,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体验。

(3)实现自我发展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创意旅游的目标所在。创意旅游应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激发旅游者各自的创意潜能,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塑造;二是实现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

从创意旅游的界定和基本要素来看,其与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以文化为依托。基于内容和特征分析,可以认为创意旅游的形成基于文化旅游,也是对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表2)。

但与传统文化旅游相比,创意旅游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征:

(1)创意旅游趋于个性化。创意具有稀缺性, 一般认为创意是相对少数人所拥有的特质,然而文化却具有宽泛性,传统文化产品普遍存在。基于创意的旅游形式更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体验需求,从而增加潜在价值。

(2)创意旅游具有高流动性。与有形文化产品相比,创意更具移动性。传统的文化资源如遗迹遗址、建筑设施,对该类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依托于文化资源的集聚。然而,创意却可以脱离基础设施而移动,艺术表演以及艺术品的生产等无需大量的实体建筑。因此,创意旅游是一个高流动性旅游产品,受空间局限较小。但同时,这一特征也意味目的地在发展创意旅游是面临如何吸引这些可自由移动的创意资源的重大挑战。

(3)创意旅游具有可持续性。创意是一个过程,通常创意资源比有形文化产品更持久。然而,博物馆、纪念馆等物质实体文化资源随时间推移可能破损或衰败,但创意资源却可以无限地进行更新和发展。

(4)创意旅游能够形成创新竞争性。从旅游供给角度来看,创意能够使目的地相对迅速地创造新的产品,从而形成超越其他目的地的竞争优势。

(5)创意旅游具有高创造性。创意旅游的创意过程不仅是价值的创造(经济利益),也是个体价值观的塑造。

因而,创意旅游被认为比传统文化旅游更适于全球化时代的流动资本集聚机制,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所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创意旅游可以脱离或无需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依托,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意旅游是较容易实现的旅游形式。事实上,创意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旅游目的地创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更需要旅游者自身的创意生产与消费。

3 创意旅游的生产与消费

3、1创意旅游生产

3.1.1创意旅游的合作生产模式

从供给或生产角度来看,创意旅游是一个便于旅游者塑造自我的过程,其中的实现途径要么通过暂时的快乐感受,要么通过个体文化资本的增加。

创意旅游的供给对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概念提出了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模式中,生产者提品,消费者(旅游者)使用。尽管生产与消费过程具有时空的不可分割性特征,但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却存在较明显的界限,总体而言,旅游者是旅游产品的被动消费者,形成的体验呈现类似性。如果说具有体验上的差异,也只是从被动的接受中所收获的知识的多少,并不能为旅游者塑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与此相反,创意旅游供给过程中的生产者不仅包括旅游目的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旅游者,即创意旅游的资源不仅要靠旅游目的地来提供,更要靠旅游者自己去创造,旅游者身担创意消费者和创意生产者两职。

因而,创意旅游生产的关键是对“旅游者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的理解与认识。创意旅游者在创意旅游生产过程中通过各自的文化资本、专业技术、体验、情感等形成自己的旅游产品,这种产品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的标准化旅游产品无论是在生产的概念上还是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供给过程中,创意旅游生产者不能“提供”标准化产品,需要做的只是“便利”旅游者塑造各自的旅游体验,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创意性的合作生产(creative co-oroduction)”(图1)。

3.1.2创意旅游的发展形式

如前所述,创意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合作生产才能实现。作为创意旅游目的地,不仅需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提供体验环境,而且还要能够激发旅游者的创意行为,主动参与创意过程,并从所处环境中有所得,运用到自身能力的提高中,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积极持久的旅游创意体验。从时间尺度、消费内容、参与特征等角度分析来看(表2),创意旅游的发展形式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种:

(1)创意景观(creative spectacle)

此种发展形式是创意旅游中最初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旅游目的地通过表演、展示等方式,并在导游或其他导引系统的帮助下,向旅游者介绍各项创意活动或事物。各大艺术馆、博物馆,许多大型节庆、展览等是典型的创意景观,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迫使组织者不断地增加新的、创意性元素以吸引观众。这一过程中,旅游者主要是以被动式的参观为主,侧重于对当前展示的各项创意活动或事物的被动感受,对旅游者来说形成的创意体验是类似的。因而,以创意展览为主要特征的创意景观仍属于一种低层次的创意旅游,它不能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2)创意空间(creative space)

创意旅游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并与地方特质和文化特征紧密相关,创意生产和消费的空间集聚是创意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创意空间是指能激发旅游者创意灵感,帮助旅游者发掘其创意潜能的一个空间界线明晰的“飞地”,是一些以创意为特征的空间范畴。由于其鲜明的创意性,这类空间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感觉上都极具诱惑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以伦敦的苏豪区(SOHO)为代表的创意旅游区(creative touristdistricts,CTDs)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常,创意空间的特征包括:非主题化、多功能性、动态弹性等。当然,这些特征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创意空间的非主题化是指主题是不确定的,为旅游者的再创造预留“空间”,以便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题公园等已经主题化了的旅游环境对创意旅游来说是无效的环境,一旦其内涵或主题已经确定,创意生产的大门也就随之关闭,也就谈不上旅游者的创意再生产。创意空间是多功能的象征,没有了既定的主题,任何一种解释都可以成为合理的解释,某个特定空间的代表意义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观念得到无限的丰富和扩张。与非主题化和多功能性相对应,创意空间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动态性,可以满足包括地方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在内群体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形成个体的创意体验,从而打造“旅游者化吸引物(tourist-created attraction)”。

从目的地管理的角度而言,创意旅游并不仅仅是为目的地生产的旅游产品增加一个创意元素,更重要的是通过目的地要素的创造性利用为旅游者提供发展和寻找自我的创意体验经历。因而,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何种形式的参与创意活动的特殊环境――创意环境(creative environment)就显得极为必要。

3、2创意旅游消费

3.2.1创意旅游消费特征

(1)互动性

从创意旅游的概念和特征来看,互动性是创意旅游消费的首要特征。一方面,是指旅游者的自我互动(reflexive interaction),创意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需要积极地融入“创意环境”中,通过自身创意活动的参与获得独特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是指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地方居民(甚至是特殊的创意阶层)的互动,以创意旅游为媒介,改变了以往消费过程中旅游者与居民之间的被动、单向联 系,这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2)创造性

创意旅游消费过程中通过创意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等的互动,实现的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等利益的获取,更主要的是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呈现的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文化性的创意体验。从这一角度来看,高创造性是创意旅游消费过程的内在特质,可以说,没有高创造性的旅游消费很难达到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同时,高创造性特质也对创意旅游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可能导致创意旅游“曲高和寡”。

(3)多样性

需求层面上,创意旅游消费的多样性特征是与“创造性”直接相关的。旅游者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参与,塑造了植根于个性化的消费形式、产品和体验。正是基于创意旅游消费的多样化特征,旅游者从中可以获取个体性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也可以达到构建独特形象和品牌的目标,有助于避免文化重复生产与古根海姆化现象。同时,多样性特征也是旅游目的地多样化资源的反映,不同的资源条件所塑造的创意环境必定是多元性的。

3.2.2创意旅游者

尽管当前对“创意”的概念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意活动和创意参与是人类生活中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因而,创意旅游中不仅对资源和环境具有异于传统旅游形式的要求,而且也对参与其中的旅游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意旅游者是创意旅游活动的行为者,是指以创意性旅游活动或事物为对象,且主要是出于体验、自我发展和提升等目的的旅游者。

创意旅游者是一类特殊的旅游群体,是原型化(prototypical)的生产消费者(prosumer),结合了技能性生产和技能性消费。在旅游动机、旅游方式、行为模式、自身素质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化旅游者具有较明显区别(表3)。

自我发展需求是创意旅游者消费的最主要推动力之一。创意旅游消费活动建立在内部刺激、旅游者自我技能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并趋向于价值创造的下一阶段――转型。从这一角度来看,创意旅游属于更高层次的技能性消费,其创意活动内容及层次需求与自身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紧密相关。创意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满意度取决于他们面临挑战的性质和自身应付挑战的技能,只有当二者呈现平衡状态时,才能达到“畅(flow)”的体验。

4 结语与讨论

全球化和形象竞争导致了文化吸引物的重复生产和商品化,引起了文化发展的“创意转向”。这一过程中,创意旅游也愈益得到了国际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和实践,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创意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是多种社会经济要素影响的结果,既源于客观条件下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的同质化和商业化,也来自旅游者主观体验需求和自我发展的推动。创意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当前,对创意旅游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还未达成一致,存在研究视角、概念内涵与外延等方面的分歧。基于创意旅游的内容和特征分析,可以认为其与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文化为依托。创意旅游的形成基于文化旅游,更是对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综合来看,创意旅游这一概念至少应包括3点核心要素:文化是创意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对文化的消费和体验是创意旅游者的原动力;互动式学习与体验是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和形式;实现自我发展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创意旅游的目标所在。

第9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唐山在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把地方的特殊性和政策的科学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多种矛盾和问题,例如,要在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单一的政策很难解决,必须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撑体系。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对其进行控制、引导和推动的政策也必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政策的系统性不仅表现为它是一整套综合性的政策体系,更重要的是它的作用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应当制定系统的政策体系来确定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可有效防止各个领域分别立法所导致的立法效率低下、立法领域重叠、立法利益冲突的现象。

财政政策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投资方向应侧重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政府直接拨款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税收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新成立的文化创意企业,应该免征所得税或者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对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及进出口文化创意企业减少甚至免征部分税款,或者实行出口退税。

针对文化创意企业的不同特征及其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的不同特性,分别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实行差别税率。法律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前期的开发成本极高,但开发成功后对成果进行复制的成本以及技术要求却极低,如果得不到相关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文化创意企业是很难发展甚至生存下去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阻碍了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规范企业生产、行业创造和市场流通,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金融政策健全金融组织体系。通过银行投放信贷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的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或者分支机构。设立股权投资机构,鼓励建立地区性再担保机构。支持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的力度,鼓励民营企业介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拓宽投融资渠道。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的组织内结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产业有序快速发展的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完善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

唐山应以高等学校为依托,搞好创意人才的培养,可以把河北联合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列为创意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根据企业要求,由高校负责培养适合企业的创意人才,企业提供创意实现的机会与场所,从而加快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变速度,为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后续力量。引进优秀人才。优秀的创意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政府应加大引智力度,做好国内外文化创意高端人才的引进,使唐山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作者:齐方圆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