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第1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4.05%,2015年将会达到 4.51%。如果数据推算变成实践现实,我国将在“十三五”初期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提出的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可见,过去的一年,在中国文化产业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年份。 2014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深改元年,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元年,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在先后经历了 1998―2012年跨越发展期和 2012―2013年的发展模式调整期,正式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的收官年,也是“十三五”的谋划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增长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体制的改革深化,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治理、商业模式、消费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的政策趋势:文化治理、宽松量化与融合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是关于国家运行的制度设计,国家治理能力是关于治国理政的能力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问题。 [1]在这里,治理不同于统治,“统治的指向是单向的,主要指向人民、公众或某个群体。而治理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它的指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治理的目的 “是要通过积极的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的秩序和状态”。[2]随着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转型发展,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对现有国家治理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一定的治理困境,要求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制的转变和调整。 [3]一方面,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治理等共同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另一方面,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超越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的新的发展阶段,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表明“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文化治理包括传统文化传承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国际文化软实力治理和文化产业发展治理等多项内容,是落实文化立国战略的根本举措。

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要经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三个阶段。文化社会是一个国家的市民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要求一个国家在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基础上,要具备文化治理能力。虽然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引导和国家文化安全防卫的战略需要,一些基础性的文化资源将在一定时间内依然为政府垄断或政党管控,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治理既要依托公共行政手段,又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今后一段时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趋势加快增强。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推进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达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体系的公平与效率,一个是发展文化产业、构建文化市场竞争格局的公平与效率。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中国面临双重转型:从农业向工业的产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双重转型: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与自下而上的市场发展。这与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伴随着跟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主要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越来越按照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对文化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为目标。文化产业的管理主体将从党的宣传部门向政府的行政部门转移,政府管制也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移,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文化产品内容管理模式也将向可量化、可操作性的标准转化,实现分类分级管理。

201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举办“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探讨了 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文化议题。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经广为人知。很显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层面上的 “人类发展”,是“强调人类的平等、尊严、幸福和可持续发展”,而这些发展的组成要素,离不开文化因素。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和驱动力”,文化的作用已经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文化创意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将发挥新的驱动作用。 2014年2月,国务院开始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5],标志着中国政府务实履行联合国文化共识的新举措,标志着中国政府国家文化治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文化产业的政策将越来越关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注重国内文化市场和国际文化市场的拓展,注重文化消费的引导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和区域发展的总动员,打造整体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产业的商业趋势:价值成长、生态化经营与社会型企业

文化产业的运作主体是文化企业。企业经营不同于产品经营,企业经营注重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注重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注重创造能使消费者成功的价值。文化产业是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满足需求。文化企业以文化创意作为要素的整合手段,以数字化技术与移动互联网主导的平台趋势显现,通过企业并购,实现企业经营的整合价值。文化企业出现两级分化:航母型文化企业和小微型文化企业,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生态化经营。 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营造市场条件进一步推进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的良性发展。 2014年8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财政部共同《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优势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 SoLoMo社会形态 [6]的出现和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转变,社会生产方式从福特主义转向了后福特主义,弹性专业化动态分工的网络模式,促使文化产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生态网络化的结构布局。比如,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已经摆脱了 20世纪 50年代以前以制片人中心制的大制片厂工业化生产模式,转为以“打包―单位制”为核心的柔性化、自反性的组织管理。生态化经营是在文化产业的高度整合下,将内容创意、渠道终端、网络平台等整合为一个创意生态,改变“内容时代”的单一业务和“渠道制胜”的集成化产品生产体系,发展成为“平台为王”的领域综合多元化经营和“生态共生”的“端到端、点对点”的全产业价值链。

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消费外部效应,这使得文化企业与一般企业比起来,要承担天然的社会责任和价值理想。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其实是两种角色,既是消费者又是被教化者。文化企业既要按“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心态对待消费者,同时又要促进消费者文化素养的提升。消费者在购买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既是一个满足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如果文化企业没有一定的文化理想、文化素养和文化责任的经营理念,只是一味地迎合社会大众低俗、庸俗的心理需要,这个文化企业很难基业长青。

文化企业成为一个社会型企业。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文化企业在产品的经营策略层面会采取一些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模式作为自己的商业模式。因为企业在追求生存发展的同时,更要追求品牌价值。新浪的微博、腾讯的微信,都以公共文化产品的形态免费让用户体验,运用一种多边市场的商业逻辑,发挥平台经济的规模效益和多重盈利手段。还有些文化企业采取美术馆展览的方式在博物馆推出自己的产品,先让博物馆收藏,进而建立产品独一无二的膜拜价值,然后在进入大众市场。其实,很多文化企业在早期就像非盈利组织一样,追求公共效益和用户分享,在知名度或用户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设计商业模式。文化企业的经营难度在于,其卖点是柔性的文化,是精神消费,不像物质消费一样确实量化。比如英国的《大志( Big Issue)》杂志,就采取了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文化企业的盈利周期一般比较长,其价值链经营模式也比传统企业长。文化本身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文化企业的口碑、消费者的素养和忠诚度对产品和知名度的影响以及后续的拉动效应特别敏感。

三、文化产业的消费趋势:时尚消费、体验消费与青少年消费主体

随着数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成为最主要的文化消费群体。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本土文化消费展开的持续调查表明,在“电脑或手机游戏费用”、“付费下载或在线消费特定书刊、视听产品等文化产品”、“购买网站积分产品,如Q豆等”的平均花费, 16-35岁的青年消费者比 36-55岁消费者多一倍以上。 16-35岁之间的青年消费群体在“看电影”、“看演出”、“唱卡拉 OK”和“逛美术馆、博物馆”等4个休闲娱乐方向的花费均高于36岁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伴随着社会发展的翻天覆地和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 80后、 90后的青少年消费者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崇尚娱乐,追求时尚、潮流、个性的生活方式。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节奏加强,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更为紧密,一个大审美经济时代到来。与此同时,不同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也在发生分化。高收入群体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中等收入群体正由文化消费的发展型向享受型、讲求数量消费向讲究消费质量和效果转变,是目前最为活跃、最具文化消费能力和多样化的群体;低收入群体关注一般娱乐性文化消费,是中低档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需求者。 [7]

总体而言,文化产品的诉求正从普及型、大众化,向精致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从文化消费结构来看,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占主导地位,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所占比例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新一代青年消费主体的出现,使得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趋势。文化消费正从封闭、内敛,向开放、互动演变,从求同、求稳向求新、求变、求时尚演进。

四、文化产业的技术趋势: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化整合与移动互联网生态链

文化产业是一种精神生产,具有非物质生产的特征。科学技术是文化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手机、 3G等新媒体产业将持续兴起,将构建以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传媒娱乐生态链。这个生态链最核心为终端和平台,最基础为 APP应用。随着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我国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制作方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运用高新技术,将原本静态的画作动态化,展现了北宋汴京的昼夜风景。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意。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运作的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通过增加故事内容,将杂技变为杂剧。同时运用电子投影、数字舞台、超大水幕、巨型镜墙等高新技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梦幻之境。卡梅隆的 3D特效电影《阿凡达》,梅帅元的山水实景演出系列作品,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使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消失。台北花博会的梦想馆,利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这些文化科技包括领先全球的非接触式超宽带生理讯号传感应用,挑战极限的大曲面可调光电控液晶玻璃,艳惊世界的直立式裸眼 3D立体显示器,超越想象的超小型 RFID读取器,蜚声国际的超薄音响喇叭。

总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在塑造我们泛在生存( Ubiquitous Being)的生活方式。世界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莫过于已经完成的两次工业革命以及正在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前两次革命以物质生产的效率提高为目的,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非物质生产的效率提高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以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高度融合为鹄的,即加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高度融合。

五、文化产业的融合趋势:产品价值转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价值融化

厉无畏指出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转型有四种模式,分别包括资源转化模式、价值提升模式、结构优化模式和市场扩张模式。其中,资源转化模式,即将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结合,人的创造力、具有历史积淀的物质载体、神启的民间传说、社会生活中的元素都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资源。价值提升模式,既可以整合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的附加价值;也可以分解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的观念价值。结构优化模式,是将文化元素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科技发展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市场扩张模式,也就是通过文化精品的传播,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以文化创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拓展市场,在营销中心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极富创意策划的广告和会展业将大大推动市场的扩张。 [8]

具体而言,文化产业的融合趋势表现在五个方面:传统资源的活化、功能价值的转化、符号价值的强化、科技价值的深化和区域价值的融化。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多元的文化产品。为了形塑典藏新活力、创造故宫新价值,提出 “Old is New”的战略口号,以“专业化、产业化、科技化、年轻化”为营运方针,旨在打造世界级的文化观光景点。通过授权文物图像及品牌和开发文物衍生商品,加强商品营销宣传,结合文物设计创意餐饮与空间,推动了故宫馆藏文物的价值转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和商业符号化,要转化农业遗迹、工业厂房和历史街区为创意园区,通过营造信息整合、产品设计、品牌推广、金融扶持、技术支撑、节庆打造、艺术营销等综合平台,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将文化现象转变为经济影响。转变传统商品的功能价值为文化价值,增强文化体验和艺术设计,将传统商品改造为文化商品。促进跨界、流行文化和互动媒体的融合,推动科技、文化、空间、时尚和实验的深度整合,发挥市民的草根积极性和社群的集体力量,强化故事行销,进行专业的设计辅导和故事深化,积极与其他产业结合,广布通路,发挥区域融合的价值。

注释:

[1]张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逻辑和实践框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33-39.

[2]李忠杰.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与标准设定[J].人民论坛.2014(7):22-25.

[3]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1-14.

[4]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5):28-32.

[5]参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10号文件),2014年3月印发。

[6]SoLoMo社会形态指Social(社会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化)的社会形态,2011年2月由IT风险投资人约翰 ・杜尔(John Doerr)提出,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2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作为本届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的评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教授在近日接受了《纺织服装周刊》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开展四年来,每年都有创新和进步,今年,则呈现了更多可圈可点的亮点。

俞建勇谈到,从产品征集环节来看,今年企业的主动申报、科研院所专家和上下游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推荐等均有所增加,使得产品既扩大了涉及范围,又能代表产业最新的发展成果。在确定入选品种以及相应的主题时,除了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还组织了专题性研究,并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以及生活形态变迁等各方面进行考量,以确保流行趋势能够紧扣现阶段的发展主题。

实际上,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开展四年来,对行业前瞻性引导和服务方面均取得了突破,特别是对整个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俞建勇对此也深表认同,他认为,这种引领不仅表现在纤维企业踊跃开发新产品上,同时,行业下游企业更多参与到新型纤维产品的应用中,联动整个产业创新,这是今年的又一亮点。他还特别强调,今年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特别新增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年度合作伙伴,能够更有效地促成纤维企业与下游企业合作,这是今年活动的最大亮点。

其实,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的初衷就是把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作为活动内涵,引领整个化纤行业乃至整个纺织行业关注。而说起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俞建勇更显滔滔不绝。他说:通过近几年流行趋势的,逐步形成了从产业链前端树立品牌,将科技、功能、生态、环保融入到流行趋势,赋予时尚的概念,纤维产品的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入选的新品种均形成了比较大的市场规模,产品的平均利润率也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国际市场,通过活动的传导,逐渐确立起中国纤维‘智造’的地位,这是流行趋势所体现的直接效应”。他认为,通过新型纤维的应用,下游开发出了众多以新纤维为主题的终端产品,对产品核心要素的把握,也使纤维得到了更大的放大效应,拉动了产品的整体升值空间,这是活动所带来的间接效应。

“引导产业进步和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注重需求的引领,化纤流行趋势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挖掘、发现新的消费诉求,并通过这种诉求寻求技术突破,变成实在效益”。俞建勇还意味深长地表示:市场的新常态呼唤着创新,因此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都要注重技术要素、市场要素、文化要素跨界融合创新,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厚度。

第3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流行趋势预测;设计元素;数字化再现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Method of Information Digitization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Fashion Trend

CHENG Wei1,CHENG Zhi-li2

人类的艺术活动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一定的艺术形式与其时代的科技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人类迈向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数字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数字技术被运用到设计领域后,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创作空间,以其强大的功能带给人们更多的便捷。在数字化时代,服装艺术设计在艺术理论的指导下需要和数码科技结合;传统的平面化的服装款式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视幻图案形式的追求,用计算机技术创作具有空间美感的效果图是服装行业的必然趋势。

运用计算机数字语言的表现形式来实现创新服装艺术设计,根据流行趋势的主题与创意需要,在电脑中直接生成各种极富创意的视觉形象,将其与面料相关的图形、摄影照片、标志、字体、肌理等数码资料输入到电脑中,然后运用各种应用软件对其进行各种特技处理,以产生创意独特、令人惊奇的画面效果,实现同款不同风格的快速设计反映,为服装生产企业提供最直接最清晰最实用的流行指导。视觉艺术受到现代技术的浸润,数码空间艺术是高科技艺术,是信息社会网络社会高度综合的数字化新艺术,它代表的是数字化时代一种新型艺术形式,使视觉艺术变得更为多元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必然。然而,由于数字化服装流行趋势在国内运用时间较短,范围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对其尚未有比较正式和系统化的研究,所以对电脑辅助的现代服装设计流行趋势预测信息数字化再现手段的探讨具有理论研究价值与实用意义。

一、服装流行信息数字化再现领域的研究现状

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服装设计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设计大类,其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必然产生相应的更新。在服装行业内部,不管官方组织,还是服装企业和服装爱好者,都充分认识到把握流行趋势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大多数专业人士对于流行趋势仍然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如何从一大堆流行信息中筛选信息,并将其整理、归纳,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应用,成了一个困扰的问题,而将流行趋势预测通过数字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再现就更是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各种行业内部的流行趋势预测也是如此频繁,令人眼花缭乱也应接不暇。首先是纺织服装材料的生产商和面料生产商,包括国际羊毛局,美国棉花公司等;其次是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以自己或其所属公司的名义举行的时装会;再就是各种面料和时装展会,如巴黎“第一视觉”面料展,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时装面料展等。此外还有一些专门进行流行预测的机构,如国际流行色协会、日本流行色协会, Colour Box, Fashion Intelligenee等。然而对于所有的时装厂商来说,究竟自己生产的服装能否被消费者接受,能否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以及获取利润,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没有把握的问题。流行影响着消费者的好恶与取舍,也就在同时影响着服装企业的根本利益,因此流行预测对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服装流行趋势预测信息数字化再现手段的运用,是将抽象的、分散的流行趋势与具体的服装元素充分结合后,通过数字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创作出具有空间美感的效果图,为服装行业人士提供系统的直观的服装流行趋势参照,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及服装爱好者欢迎。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热衷于用图形和图像表达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行动、思想观念。随着艺术设计对新技术的需求不断出现,计算机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开发出了一些很优秀和著名的艺术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1Draw,3DMAX,MAYA、AutoCAD、Softlmage、Flash、Painter、1llustrator,等等。这些软件已经超越了国界,在全球每个国家广泛使用于艺术设计当中。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两大类:通用软件和专业软件。常用的通用软件主要包括Photoshop,Core1Draw,3DMAX、AutoCAD、1lusrtator等。这些软件适用于各个专业的艺术设计,如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广告设计、服装效果图设计、织物图案设计等。这些软件的特点是:功能强大、涉及图形图像处理面广、对图形图像处理效果较好。常用的专业软件主要有:Flash、Painter、服装CAD、纺织CAD等。如:Flash图像,采用了“流”技术,广泛用于网页特效、网上广告、动画设计等。由于这些软件是专为相关专业设计的,不但设计方法符合专业的要求,而且这些专业软件中还有大量的专业图库,比如,在服装款式设计CAD中,就有许多现成的人体造型、服装配饰、面料图案等;服装设计人员应用这些软件可快速完成相关设计,大大提高服装设计效率。

二、流行趋势信息数字化再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信息数字化再现的研究思路

服装流行趋势预测数字化再现在组织结构、形态、手段上与传统服装流行趋势预测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实际运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性因素,所以要找到合理、正确、高效的设计及表现方法,使得现代服装流行趋势预测信息在遵循一般预测设计程序规律的同时,通过数字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创作具有空间美感的效果图,将抽象的、分散的流行趋势与具体的服装元素充分结合,使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的过程尽可能的在可视性的操作模式下完成。将设计灵感来源可视化,构思表达可视化,简化构思程序,合理利用资源,缩短设计周期。为服装行业人士提供系统的直观的服装流行趋势参照信息,指导企业建立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系统。

2.信息数字化再现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几点:第一,通过各种专业渠道,调查收集国内当年的服装图片资料及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服装流行信息和资料并进行整理,深入了解流行趋势预测数字化再现的创作背景,对服装流行元素产生、发展和现状等自然状况做比较真实准确和详细的介绍。第二,借助数码技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拓展,采集大量服装图片资料,分析纺织服装行业中对于服装设计流行预测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电脑技术进行流行预测,实现本土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第三,通过各种常见服装流行元素,对其进行数据化的归纳、分析和整理,以此获得影响服装造型变化的重要元素数据,并对这些元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元素进行重组,利用数码技术设计出对企业生产有指导性作用的服装款式。第四,针对国内服装行业忽视流行趋势预测的状况,在研究服装流行信息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创造出适合于服装工业审美特征的单色或多色交融的新形象。第五,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运用,并结合空间表现手法的指导,进行款式的设计与比较,为流行趋势预测数字化再现手段提供设计实践思路。

通过对国际权威流行趋势信息进行整理,可以确定流行趋势预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然而对于大部分服装企业来说,对流行的研究并不是他们的特长,他们需要更多的细节,并非几大主题加上几张电脑拼凑的图片和时装效果图和一些华而不实的文字。一般来说,企业也没有精力去进行深入广泛的流行调研,并且要从众多抽象的流行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应用于自己的产品开发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须要专业的流行趋势预测人员来为企业进行专业化的服务。服装流行趋势预测数字化再现手段的研究,是专业人员将采集后的流行趋势,根据不同的市场细分化后,通过数字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创作具有空间美感的效果图,并用最简单明了的图片形式表达给读者的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流行趋势报告表现手段。

三、计算机辅助信息数字化服装设计的优越性

计算机辅助现代服装设计改变了传统服装设计程序上不合理的因素,我们从两种设计过程中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设计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使设计过程具有可视性;其次,原始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某个方案时,需要设计师在大脑中进行想象与大量的素材搜集,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寻找灵感,设计出某一个款式的效果。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基础,那种思维局限、经验性的设计方式不仅出图速度慢,而且很难进行图案的创新,其服装效果带有很浓的程式化的意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解决了这一不合理因素。第二,计算机可以把前人的优秀作品、各种图形风格、以及各个领域的资料素材进行收集与整理,让设计师着眼于创意,从各种素材找到灵感,创作出多样化的效果,其出图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第三,在传统的服装流行趋势预测设计中,需要使用纸、笔、颜料、尺子等多种绘图工具,并且使用这些工具绘制作品的速度和精度是很慢和难尽人意的。另外,在设计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对某一个流行元素同时产生许多个好的创意,但考虑到表现的难度和所需的时间,只能放弃许多较好的创意。而计算机的运用,可以舍弃原有的传统工具,使表现的速度和精度得到大大的提高,让人们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手工绘制中彻底解脱出来。服装流行信息数字化再现的创作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是创作者从头脑原始流行信息的知识积累中或是现存的图案资料库中归纳出新的设计主题,并从这些构图知识出发,演绎出新图案的一个思维发散的创作过程。计算机不仅能代替笔、墨、纸、橡皮等绘图工具,而且能自动或半自动地将设计师的手绘经验化为构图知识,将设计素材转化为元素,通过自动的构图创意、智能化图案设计方式及其强大的存储能力,可以对原始素材进行编辑整理,提供给设计师一个可视、高效的创意平台。设计师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帮助下,可以把精力放在创造性设计上,而不用去做机械性的重复性劳动,从而实现设计的高质量、高效率,适应市场瞬息变化的节奏,提高企业在行业经营竞争实力。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未来数码纺织大环境的发展,现代服装企业必须通过计算机构建平台,与企业、客户、消费者进行技术与商贸的交流。

第4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2013年3月26日,“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会暨“盛虹杯中国纤维创意空间”作品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纤维流行趋势的是一项从原料提升中国纺织产业链价值的创新之举。端小平告诉记者:“去年首届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开展以来,共拉动了100多万吨相关纤维的销售,增加了16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纤维的新价值

以纤维作为主体进行流行趋势的,绝对是一项开山之作,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会现场表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是把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作为活动内涵,引领整个化纤行业乃至整个纺织行业关注纤维品牌、建设纤维品牌,开发品牌产品。”

通过纤维流行趋势,可以让整个纺织产业链了解我国与国外相媲美的,最前沿、差异化程度最高,而且是国际领先的纤维产品和技术,使这一信息在产业链间顺利传递。一方面有助于引领化纤企业开发新产品,引导下游企业采用我国流行纤维以替代进口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价格竞争力和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传递了国内外市场上纺织品在功能上和外观上的流行趋势及其流行元素,为下游企业在生产、设计、采购等环节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参考和决策的依据;再者就是有利于终端消费者的认知、认同流行,帮助消费者建立全新的、舒适的、健康的消费生活理念,从而形成导向性需求,拉动内需。

端小平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化纤行业现在要从成本定价原则过渡到品牌定价原则,一个品牌的打造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仅靠企业自身无法将原料直观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因此需要借力终端生产商形成联合品牌,打响‘made in china’这块牌,告诉世界中国制造是最好的,那么中国生产的纤维也将是最好的。”

绿色 循环 低碳

对于本届纤维流行趋势所十大纤维的评选标准,端小平向记者介绍:“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积极响应‘十’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今年的纤维流行趋势围绕‘绿色、循环、低碳’这一主题,把体现这一主题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性的纤维介绍给下游用户和广大消费者,塑造中国纤维品牌的新形象。”

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十大纤维品种是:循环再生纤维、生物基纤维、无染纤维、易燃深染纤维、凉感纤维、保暖纤维、舒感纤维、防透视纤维、轻质化纤维、安全防护纤维,这十大纤维集中体现了“绿色、循环、低碳”的主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许坤元接受记者采访时将本次的十大纤维总结概括为三大类:“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环保纤维”,他认为这三大类纤维是现在以及未来市场最热门的纤维品种,通过流行趋势将其出来更是起到了引领市场的先驱作用。

环保纤维中的代表纤维如循环再生纤维,循环再生纤维是以废旧瓶片、塑料、服装等为原料,通过化学、物理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纺丝加工制备而成。既拓展了纤维新资源,又结合应用要求开发节能减排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与功能。实现了循环、低碳与高附加值的统一。

功能性纤维主要有凉感纤维、保暖纤维、舒感纤维、防透视纤维、轻质化纤维五种,其中凉感纤维是以天然生态功能材料如云母片、玉石粉等为原料,结合纤维亲水及异形化技术,有效实现了瞬间凉感与持续凉感的统一。保暖纤维采用纤维加工技术赋予纤维特有的形貌,引入天然生态碳化功能材料,实现吸热、蓄热与保暖。舒感纤维是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主要改善涤纶纤维回潮率低、亲水性差的问题。防透视纤维主要是依据光学原理,轻质化纤维是通过喷丝板及纺丝工艺的设计,采用高速纺丝——牵伸变形工艺路线而制备。

高性能纤维主要是安全防护纤维,通过精密的高科技技术,结合高强、高模涤纶纤维,作为高速公路安全防护栏、汽车安全气囊丝材料,利用纤维的韧性为人们安全出行带来更多的缓冲与防护。既拓展了纤维的应用外延与品质内涵,在有车一族越来越多的今天,成为人们安全出行的守护者。

盛虹:用艺术诠释纤维

相比第一届纤维流行趋势,今年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又有了许多的创新和进步,“盛虹杯”中国纤维创意空间作品展就是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联手举办的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冠名方,江苏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认为,此次全力支持举办中国纤维创意空间作品联展活动,希望不仅可以用艺术形式诠释纤维特I生,而且为上下游提供了互动平台。

盛虹集团是中国化纤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是一家集石化、纺织、能源、地产、酒店五大产业的为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集团先后被评为中国企业513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500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等。董事长缪汉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盛虹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盛虹有实力、也有信心支持中国化纤协会将纤维流行趋势的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共同打造中国纤维自己的品牌。”

据悉,盛虹集团最近“双喜临门”:工信部、财政部公布第二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盛虹凭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荣登榜单,成为苏州市唯一上榜企业;而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名单中,盛虹也成为全江苏省唯一上榜企业。

“盛虹要在纺织业转型发展上带个好头。”解读两个“国字号”称号背后的深意,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他表示,未来盛虹还将通过持续不断地转型,在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和企业管理上下功夫,用3年时间实现千亿元目标,叩开“世界500强”的大门。

第5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本次展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15个展馆、超过17.5万m2的展出面积中,聚集了来自约35个国家和地区的3 754家参展商携最新产品参展,展会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环境下,面料展的盛大开幕、参展商的踊跃参与、观众的热烈反响向业界传递出巨大的正能量,展会在提供商贸平台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示范推广效应,体现出行业引导价值,助力中国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展区 亮点频现

本届展会上国内知名的面辅料企业齐聚一堂,参展企业达到了2 592家。绍兴、盛泽、石狮、萧山、海宁及麻纺协会等地方及特色产品展团踊跃参展。

本届展会除了设置常规的正装、衬衫、女装、休闲装、运动功能装面料展区外,还设置了六大特色专业分区:跃动牛仔展区是面料展精心为展商和买家打造的专业牛仔面料展示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牛仔面料厂商同台竞技;美伦美奂的内衣泳装精品面料区云集了近50家优质的内衣及泳装面料制造商;人造毛皮/长毛绒作为面料展各类产品类别中一个相对年轻的品类得到了与会者的诸多关注;辅料馆汇集了海内外辅料行业的超过500家优秀企业,且龙头企业几乎悉数到场;拥有“中国领带之乡”盛誉的浙江嵊州领带产业集群区带来了 5 家大型专业领带面料制造商,展示了丰富多彩花型的领带面料产品;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技术创新空间”则汇集了11家新技术企业、16家新材料企业,展示了业内前沿科学技术成果。

展会期间,本刊记者走访了数家近年发展势头良好的人造毛皮/毛绒企业和丝绸面料企业。宁波北纬纺织品有限公司销售部部长吴叶龙表示,公司兼具创新与环保特色的人造毛绒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非常好,目前正在开拓国外市场,而集国际化和专业性于一体的面料展正好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另外几家同类企业,上海珉琪针织品有限公司、慈溪市海腾毛绒制品有限公司、宁波大同纺织有限公司、慈溪市天福毛绒厂均对市场前景乐观,纷纷表示将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

在走访丝绸企业时,山东海润投资集团副总裁王莹女士介绍:“今年国外需求不旺,而且国内真丝价格一直处于高位,抑制了部分需求,部分下游客商转向丝和化纤等其他纤维混纺的产品。虽然行业形势不景气,但山东海润利用自身优势,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始终坚持引领市场的策略,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经营变革,因此企业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此外,达利(中国)有限公司、苏州汤尼罗伊进出口有限公司则展示了各自最新的面料产品,数码印花技术的应用使产品的设计开发紧跟国际流行趋势,产品的市场销路更为广阔。

“石狮军团”的抱团“登陆”也是本届展会的诸多亮点之一,石狮共有台隆、华奇、港溢、联邦三禾等54家面辅料企业参展,总参展面积达3 000多m2。石狮面料馆成为石狮面料整体展示的重要舞台,有31家石狮骨干面料企业参与。通过展团形式,石狮企业加强了产品整合和概念推广,形成合力,打出了石狮面料品牌的大旗,共同提高新产品市场化率,提升了石狮面料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海外展团 携手共舞

除了阵容强大的国内展区,海外展团的声势同样浩大。本届展会汇聚了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德国、葡萄牙、土耳其以及时尚欧洲馆内的意大利Milano Unica展团等国家和地区展团,此外还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独立展商参展,海外参展商总数达到了1 162家。

位于W1的欧洲时尚馆汇集了约270家面料厂商、设计工作室,展馆内的意大利、德国、葡萄牙、土耳其等展团的参展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意大利展团共有130余家展商,集中展示了意大利制造的毛、棉、丝及功能纤维面料等产品。“意大利Milano Unica展团参展企业数量比去年增长了7%,企业都很满意参展效果,也深信中国能为意大利面料提供广阔的市场,值得我们前来参展。”意大利Milano Unica展团主席Silvio Albini说。

W2、W3馆则云集了来自亚洲的众多展团,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展团展示了品类众多的功能性面料和花式面料等,竞技气氛浓重;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展团则展出了极具传统特色的棉、丝纱线及面料等,同时新型纤维产品的展示也有所增加。

此外,国际纤维和纱线供应商巨头包括兰精、美棉、杜邦、英威达等知名企业,继续与下游合作厂商组成卫星展团,统一出镜,展示了各类天然和人造纤维纱线产品及最终的面料成品。著名纤维素纤维生产商兰精集团携手60家兰精的合作伙伴,在1 300 m2的卫星展区内展示了其 Tencel?牛仔布和染织衬衫面料等,棉和天丝互访材料是推介的重点。

在谈及海外展商的展品情况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表示:“海外参展企业的展品确实代表着很高的水平。英国的奢侈羊绒面料、意大利的高级针织男女装面料以及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参展企业的纱线都非常有代表性,令人印象深刻。”

精彩活动 增添活力

作为面料展开展首日的重要专业活动,2013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再度亮相。本届大赛与展会继续开展和深化“赛展联动”的合作模式。据悉,今年的赛事吸引了大量优质展商的参与,大赛倡导的“科技创造时尚价值”、“创意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理念进一步引导和提升了企业的面料设计和创意水平,开发出了更多具备市场应用能力的优秀产品,而在获奖企业中展商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面料展无论是展会规模还是展出水平都已是世界领先的国际化专业展会,这些代表行业发展水平、流行趋势、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获奖产品,将通过展会这个优势平台迅速推向全球市场,并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企业效益,可谓相得益彰。

第6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制造;趋势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1 工业设计在工业制造2025大环境下中研究设计

工业产品设计体现了产品性能在经济与文化上的结合,将市场与产品技术进行了紧密的衔接。现阶段,一些企业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工业产品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在时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本文针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对其在我国工业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对制造创意产业技术演进中的作用趋势进行了分析。

1.1 研究方向

工业设计本身作为一种提高产品之间差别的重要方式,在产品演进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所以,面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环境,全面分析工业设计在产业技术演进中发展的不同趋势,探索工业设计的变化规律,以此为工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支持。

1.2 研究方式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工业设计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文章中笔者为了能够详细地对工业设计在产业技术演进中的作用趋势进行分析,使用了定量分析的方式。立足于发展完善的产业设计周期,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创新效率以及设计技术进行测度,对产业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阶段进行演示。

1.3 明确目标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1.4 明确研究样本

在工业设计研究的背景下,明确产业技术演进中作用趋势的样本要满足以下要求:其一,保证工业设计核心技术已经历经完整的严谨周期;其二,为了使测算更加便捷,要能够较长时间地获取序列数据。

2 工业设计在工业制造2025大环境中的作用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同时工业设计也在产业技术的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工业发展初级阶段,核心技术作为工业产品设计的重要核心,在推动工业产品创新上占据了重要作用,工业设计在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满足人们因为时展不断提升的需求,但是人们对于工业产品外观与性能等设计的关注却比较少。[1]现阶段我国的工业产品设计技术逐渐趋于完善,在此基础上产品的性能也逐渐稳定,如果降低产品的技术效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那么提高产品生产样式多元化则成为进行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为此,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工业产品日益增加的需求,提高产品设计的个性化成为重要的手段。但是工业产品自身由于不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因此在提高工业产品之间差异化方面具有优势,从而实现满足人们对于工业产品设计多元化的需求。以生产核心技术为主的产品创新不需要利用技术变革,可以直接了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设计出更加新颖的创新性产品,由此也推动了工业产品设计核心技术的日益成熟。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要在产品样式、特色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样要满足人们对于产品风格、性能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此,也为工业产品的设计带来了一些挑战,产品设计时要将人们的主观喜好因素作为重要的设计要素。[2]由于市场中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早在20世纪后期,手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人们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实现同步化,然而在当时却被视为高档的消费产品。在当时,我国比较受欢迎的手机款式主要以滑盖与翻盖为主,而在国外一些地区却将直板机视为主流。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更加富有个性的工业产品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主流,而市场也开始受到人们年龄、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逐渐细分,所以,工业产品的设计也因此得到创新,并且将市场竞争逐渐立足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以此便通过细分市场推动了工业产品设计的创新,并且通过市场细分的不同层次特征,生产出不同性能的更加多样化的工业产品,以此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现阶段,市场中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且在市场中工业技术逐渐增多的基础上,各个企业中的竞争逐渐形成区别,而企业技术核心经过整合的企业也逐渐形成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企业利用工业技术的集合衍生出其他领域的知识,对于工业产品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同样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 结语

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升级,“中国制造2025”成为最有力的战略驱动。面对现阶段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设计也在不断发展。针对我国工业制造2025目标以及工业设计的发展,对其在产业技术演进中的作用趋势进行了阐述,希望以此为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提供技术以及信息支持,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卫东,岳中刚.物联网核心技术链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第7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管理;趋势;国际化;创新;信息

1国际化——当今政治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一个客观管理环境

(1)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基本消失,时间差缩小至最小程度。国际贸易点的出现,使产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使资金流动和商品流通趋向全球化。

现代跨国界管理既告别了组织的“自我中心主义”,也不同于“国土本位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在公司的管理层中,尽可能配备当地公民。这也就意味着,母公司把自己的下属子公司看做是其所在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分子,是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响;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保持双向沟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具体管理不作干预。这样一来,跨国公司既避免了过去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可能造成的与东道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拥有了国内公司所不具有的种种优势。一方面,由于它们同属于一家跨国公司,能够利用许多不同国家的商业机会,能够在经营和生产中相互合作,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筹募资金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子公司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能够根据所在国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式,从而有更多的灵活性,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强的生存能力,以至于有更稳定的利润收入。

(2)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前存在一种趋势,企业对管理人员,包括高层领导人员的选择和配备贯彻最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的原则,力求得到最优秀的人员和最佳的管理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多国籍化成为必然的结果。在选择上,主要从本企业国际性生产经营的需要出发,从国际范围内择优选用,而一般不考虑受雇人员的国籍。企业雇用不同国籍的人员,他们熟悉不同文化,懂得国别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将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

现代管理开放性的一个表现是迅速国际化的趋势。管理国际化是一个普遍问题,几乎一切管理领域都面对着环境的扩大化,许多国内管理也需要把国际环境纳入考虑的内容之中,一些原先不可能与国际关系有任何联系的领域也受变动着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3)要积极应对这个趋势,在发展中游刃自如,企业管理必须树立全球观念,面向全球化市场:

①企业要用全球眼光分析国际经济事务,密切注视经济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跨国创业经营战略;②企业要加强研究开发,开发出更多知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③企业要学会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打交道,运用跨越不同文化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④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组织国际生产。

现代跨国公司代表着一个新的管理趋势,甚至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即管理国际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类型的组织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1)与管理国际化相配合的是管理思想的科学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激励和领导。

(2)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

所谓创新型管理,①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②每个经理人,都将成为创新者。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把经理人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经理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成为创新型的工作者。③每一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才能的自由发挥建立新的机制,面对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④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模仿别人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3)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企业自身战略、制度安排、机制设计、人力资源整合、品牌策略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许多人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这很重要,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不是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美国企业家提到:“除非你能管理改变,否则你只好改变管理”。应付多变的“数位经济”时代,创新是永葆竞争优势的最佳利器。

3信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因素

(1)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的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而且知识经济日趋重要。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信息社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社会,知识将成为企业获取效益的主要手段。首先,每一个现代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都应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向,充分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宝库和精神财富,加快自身的发展。其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每一个现代企业,必须着力培育员工,提高员工的科学知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劳动者,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再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由于当代管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企业领导人仅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难以有效地解决重大战略与管理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企业信息管理将进入基于互联网知识资源管理的新阶段。知识资源管理既包括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收集、利用、沟通和完善,又包括对企业新知识资源形成和创造的管理。它使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整体的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速度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的决策和运行从传统的预测主导转变为快速反应主导。它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直接结果,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状况将得到改善,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反馈使在线决策成为可能,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詹姆斯·昌佩和尼丁·诺利亚在其撰写的《管理的变革》中指出,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以特有的形式出现。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经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会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即今后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①明确公司地位,指明公司前进的目标;②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企业组织充满创造力;③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公司管理的基础。

(3)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住处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住处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住处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住处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4)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相对优势。

4中国企业管理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1)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也需要大量有经营管理能力,并懂得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的人才。因此传统组织结构的解体和管理原则的放弃,新的网络型、自我管理组织的出现,激励方式的改变,领导职能的加强以及沟通方式的变化等等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2)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来白热化。企业内部的运作体制和机制、组织战略和策略若保持不变,则企业的发展源泉必将枯竭。因此,适时地对企业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前卫的理念。

(3)对于国内的企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环境因素,即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新的规则。中国入世标志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体系和规则的建立绝不再以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志为转移。国内的企业毫无疑问面临着全方位的重组和整合。

第8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1卓越大展

本届展会展出面积 11.5 万m2,共计 10 个展厅,云集来自 20 个国家及地区的近 2 500 家参展商。展会共迎来超过 56 645 名观众,创下参观人数最高纪录。各参展商在 4 天展期里,纷纷展出最新面料产品,涵盖时尚女装、衬衫、正装、功能/运动装、休闲装及辅料。面料种类繁多,有牛仔、蕾丝及刺绣,以及棉、针织、羊毛及各种纤维产品。

展会让世界各地的专才云集一隅,缔造了绝佳的商机。亮相展会的品牌及采购公司包括:Benetton、Bridgestone Sports、Burberry、Charles Vogele(瑞士)、Chico's、Columbia、Crocodile、Dewhirst(UK)、E. Land(韩国)、Eddie Bauer、Esprit、Gap International Sourcing Ltd.、Hugo Boss、Leverstyle、Mango、Mast Industrial(香港)、The North Face、Perry Ellis、Pierre Cardin、Ports、PVH、Quiksilver、Sixty SpA(Miss sixty, Energie)、Vaude及Wacoal等。此外,来自中东、韩国、泰国、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买家代表团也都出现在展会现场。

The Indian Silk Export Promotion Council今年协助筹办首个印度国家展团,带来了几家丝绸制造商。该会副秘书长S. Venkatramani先生表示:“我们遇到不少优秀的中国及海外成衣制造商,甚至现场进行交易。明年我们打算带来更多丝绸供应商,令我们的展位进一步扩大。”

随着中国纺织业前景越见乐观,参展商纷纷强调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的重要性。西班牙公司Nylstar事务及国际策略发展主管Raul Gonzalez先生表示:“我们决定在这里为Nylgold举行会,因为我们知道,许多知名品牌和制造商皆云集这里。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展会,而这个星期所见,我们的产品的确大受欢迎。”法国品牌Petit Bateau童装及女装设计师Stephanie Lollichon赞扬展会上展品一应俱全:“展会非常出色,它能一次展出所有种类的面料,也给了我很大的选购空间。”

2展会采用主题区域集中展示产品

2.1设立花样设计区

展会上,来自英国、意大利、韩国等 7 家参展商组成的花样设计区设在W2馆,展示了各类新颖的面料画稿。其中E6馆有来自海外的优秀辅料制造商 53 家,如致力于拉链生产的瑞士品牌Riri;专业生产钮扣的德国品牌Union Knopf和来自奥地利的知名仿钻配饰制造商Swarovski。

7 家花样设计展商中,来自意大利的Bernini & C Sas工作室已经成立 20 余年,在本届展会上,他们展示了在世界各地,包括巴黎、科莫(意大利丝绸城)、拉斯维加斯的主要设计产品。Union Design(上海)Ltd. 提供了来自数家欧洲知名工作室的最新设计。其中来自英国的Whiston and Wright工作室已经运作了 20 余年;Circle Line(英国)工作室与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合作,也为杂志提供最新的纺织潮流趋势;Design UNION工作室,是支年轻的设计团队,主要消费群体是三四十岁的女性,他们有很多年轻的创意;Anteprima Sas工作室被看作是推广及创作人手绘画花样设计的先驱,生产设计女装、男装、童装、内衣和沙滩装;New Age Srl(意大利)工作室,是一个拥有设计理念和产品,并把全球趋势和市场潮流完美结合的设计队伍;Tom Cody London(英国)工作室设计开发了原创的艺术品;Studio G Textiles Limited(英国)提供具创造力的设计理念,并在展会期间推出了下一季的色彩方向。

“花样设计区”另一个重要的展商是由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和韩国纤维设计中心STD合作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织物花样设计中心。织物花样设计中心不仅通过展会来推广设计开发成果,还致力于提高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带动提升染色加工业,主导设计开发领域,为纺织企业提供差别化的设计。

“花样设计区”的设立不仅是intertextile面料展主办方的一次突破,也是打通中国纺织面料设计与国际时尚交流渠道的一次突破。对于启发中国面料的设计、使海外设计进入中国市场都有着积极意义。

2.2流行趋势区

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展团均有代表各自国家、民族设计特色的流行趋势的区域。意大利通过“经典传承”的主题表达了其面料加工的悠久历史;日本则通过“素颜的微笑”的流行主题突出了其具有民族特点的设计风格;韩国通过流行主题“梦幻记忆”、“哥特魅力”、“运动风”和“北方游牧”展现了其面料对色彩的大胆和成熟运用。意大利和日本的流行趋势除了强调色彩的灵感和优雅以外,同时也通过诸如“技术要领”、“精良工艺”、“缝制工匠的精神”等流行主题表达了他们对精良技术的执着。海外各国展团通过在展会趋势区展示和论坛等方式多方位地传递各自的流行趋势。日本的流行区有日本展团专业销售人员向观众介绍所展示的面料产品及其生产商,使观众体会到流行趋势和产品及商业运作的完美结合。

本届展会国内展区也紧紧围绕各馆产品主题,在W2、E2、E4和E5号馆设立 4 个面料流行趋势区(其中2011/2012正装面料趋势区设在E2馆,女装面料流行趋势区设在E4馆,功能运动装趋势区设在E5馆)。此外,E6馆还设立了辅料时尚演绎区。

3国家和地区展团展出情况及其亮点

参展的供应商跟买家同样国际化。海外参展商分布在W1、W2和W3馆的一部分,分别有来自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泰国、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9个国家和地区展团参展。伊藤忠和致兴公司;鲁泰纺织和陶氏化纤;海天科技和杜邦都联合在海外馆展出。另外还有特色纤维产品组团展出:Lyocell纤维的领先者 ―― 奥地利Lenzing卫星展团、莱卡® 纤维的代表 ―― Invista卫星展团、韩国Hyosung卫星展团和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卫星展团。

其中,日本国家展团大幅增加展览面积达 80%,突显了全新的日本品牌形象。日本共有 33 家参展商,JFW JC的宣传展位有 54 m2,组合 28 家企业的展位共 834 m2。展出的面料体现了纤维科技、设计艺术和精良工艺的密切配合。日本面料重视环保吊牌和标签的应用普及;重视二次设计;多采用生产快速交货的储备销售方式。

由台湾纺拓会筹组的中国台湾参展团共 125 家纺织企业及 7 家公会,是海外馆最大的参展团。展团设计统一采用橘黄和绿色,寓意着健康和生态,其主要展示的产品有功能性生态环保面料和针织面料。台湾面料引领着功能技术、生态环保、运动时尚风潮。

德国展团由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德国贸易展览工业协会与德国纺织及时装业联盟组织,共有展商 27 家。作为国际知名品牌,“German in Germany”纺织产品继续引领国际优质纺织产品的潮头,面料产品范围涵盖棉、毛、丝、麻、化纤、印染和功能等。此外,展团还展示了辅料产品及面料流行趋势书籍。

由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组织的意大利国家展团拥有参展商 52 家。意大利纺织产品具有高质量、多亮点、深内涵等特点。此次展会,意大利展商展示了棉类、丝绸类、麻类面料产品。

韩国展团由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与韩国Fashion素材协会组织,共有参展商 72 家。韩国面料以其时尚造型及合理价格享誉世界。各展商展示了高档人造纤维、纱线及生态环保功能面料产品,其最终用途用于时尚女装、休闲装及运动装系列。

4展会加重了技术创新的空间和份量

本届展会并没有被多场滚动热闹华丽的流行趋势会所淹没,在多场流行趋势的同时加重了技术创新的空间和份量。展会围绕纺织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趋势以及纺织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权威和最新信息,组织了 34 场论坛。海外企业更加重视通过论坛介绍宣传他们的新技术和商业理念。海外参展商在论坛活动中主要展示的是纤维原材料技术、环保的整体生产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等问题。

同时在W4馆开辟专区进行了 30 多场现场的新技术推介会。国内参展商主要展示的技术有纺织厂的自动信息化管理以及一些功能性面料的开发。如棉纺厂和印染厂数字化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面料和服装的ERP系统;高附加值面料的开发(高支苎麻面料);自然升温环保节能多功能面料的开发等等。

5展会期间纺织产业链的中介服务业呈现繁荣 态势

生产技术的创新是纺织产业链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保障,制造业的持续成长与强大才能支撑服务业的繁荣。从展会中此起彼伏热闹的海外流行趋势的可以看到,一方面,国外纺织产业的服务型企业特别关注我国的纺织产业链相关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纺织制造产业的萎缩正在使大量的纺织服务中介机构涌入中国。当然,这为带动并繁荣我国的纺织服务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英国WGSN公司、意大利意德玛设计公司、法国罗伯特韦内印花图稿公司均是依托全球的视野为纺织产业链的后端提供市场研究、品牌运作咨询、设计和创意服务等。再如美国格柏科技提供工业服务,针对细分市场,推出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全球客户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实现材料利用率最大化、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最终提高利润空间等。格伯科技凭借他的FLMTM时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GERBERdisignerTM款式设计系统、GERBERmarkerTM样板设计、防码、排版系统、贴标签系统等自动化和软件系统服务于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交通运输内饰、家具、合成材料等行业。

6从展会看未来发展方向

第9篇: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股权投资增长放缓

人民币基金强势崛起

股市暴跌影响IPO退出

资源类跨国并购成热点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并购及IPO市场进入了调整阶段。近日,大中华地区著名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对2008年中国VC、PE、M&A、IPO市场的数据、事件、政策等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从中总结出十大发展趋势,以此作为对2008年行业发展历程的整体回顾。这十大趋势主要集中在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募资/投资/退出、人民币基金的强势崛起、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并购市场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发展及退出趋势等。

趋势一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创投市场升势趋缓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并面临破产,汽车纺织等企业相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等等,全球经济已经开始下滑。从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到全球央行联合降息,从欧盟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到中国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救市,在积极应对经济下滑的过程中加强联系和对话,共同抵御经济寒冬。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也难独善其身,2008年中国创投市场亦受到直接影响。从整体上来看,虽然2008年中国创投市场仍保持逆市增长的态势,表现依然抢眼,但是整体上升趋势放缓。在募资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LP管理资本缩水,2008年新募外币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7年有所减少;投资方面,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的增速已然放缓,部分创投机构已倾向于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来应对目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退出方面,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遭受重挫,IPO退出大幅减少。

趋势二 人民币基金崛起,募投活跃表现突出

2008年,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逐步显现,加之全国社保基金等多类金融资本获准自主进行股权投资,使本土机构融资渠道大为拓宽,带动人民币基金强势崛起。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中国创投和私募股权市场上的人民币募资和投资表现都非常活跃。创投方面,2008年新成立88支人民币基金,共募集23.4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9支基金和12.49亿美元,且均有超过一倍的增长;2008年度共发生269笔人民币创投投资案例,披露的投资金额达13.9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6%和247%。私募股权方面,2008年新设20支人民币基金,合计募资213.28亿美元,分别占募资总量的39%和35%;共发生30笔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合计投资34.39亿美元,分别占投资总量的19%和36%,相比往年,私募股权机构的人民币募资、投资占比比例均有大幅提升。

趋势三 多渠道资金放闸,社保等机构资金获准进行股权投资

2008年,多类金融资本获准涉足股权投资领域,使创投和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大为拓宽。2008年3月,证监会决定在中信、中金直投试点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券商直投试点范围,华泰、国信等八家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相继获准开展直投业务。2008年4月,全国社保基金获准自主投资经发改委批准的产业基金和在发改委备案的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可投资金额近500亿元,鼎晖投资和弘毅投资旗下的人民币基金首批获投,分别获得20亿元承诺出资。2008年6月,银监会就《信托公司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征求意见,准备对已经展开的信托类私人股权投资业务进行规范和指引;2008年10月,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出台《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对地方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做出明确规范;2008年11月,保险机构获得国务院批准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将稳妥开展保险资金投资金融企业和其他优质企业股权试点,支持产业调整和企业改革;2008年12月,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使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成为可能。

趋势四 创投投资策略趋于谨慎,估值保守投资规模下降

受外部环境恶化影响,2008年创投机构投资策略趋向保守,对初创期等早期企业的投资尤为谨慎,而股市暴跌又吸引了一些创投机构转向二级市场“淘金”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企业。如赛富亚洲投资NASDAQ上市公司北大千方,盈富泰克投资三板公司北陆药业,苏州创投集团投资神州数码旗下神州数码IT服务集团并设立新的合资公司等。创投机构投资策略趋向谨慎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对企业估值更加保守,平均投资规模下降。如2008年创投投资各季度平均投资额分别为840万美元、803万美元、761万美元和695万美元,呈明显的逐季下降趋势;此外,单笔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以上的巨额投资案例数相比2007年占比有所减少,千万美元以下投资案例数占比则有明显上升。

趋势五 创业板虚晃一枪,沪深上市新规利好有限

2008年3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创业板规则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创业板在经历十年曲折之后终于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尽管管理层预计创业板在2008年上半年可推出,市场各方对创业板的推出寄予无限希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截至12月底,创业板规则的正式版仍未出台,创业板何时推出的悬念已带入2009年。

2008年9月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颁布《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稿)》,并于当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新规则不仅对适用范围及监管对象、股份流通限制、停牌制度、大股东交易行为规范和诚信监管等多项内容进行了修改,还新增了破产、股权激励等内容,被市场视为证交所为营造全流通市场制度环境采取的重大举措。此外,新规则对于在发行人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招股说明书前12个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股份的持有人,要求其承诺不予转让的期限由36个月缩短至12个月,长期来看,缩短上市公司股权锁定期限,将有利于创投资金尽早退出,并循环用于投资创业企业,加快创投资本流动。但是新规则对锁定期的缩短有明确的限制条件,并且新规则并未触及上市公司财务要求、持续经营时间等核心内容,因而新规则对创投退出利好有限;而且由于股市大幅下挫、新股发行萎缩,新规则的效果近期并未显现。

趋势六 各地政府竞相争夺PE落户,京津沪大力建设“私募股权基金中心”

2008年,各地政府竞相建立“私募股权基金中心”,积极吸引PE落户,而京津沪三地的争夺尤为激烈。继在2006年引入国内首支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基金、2007年成立国内首家私募股权基金协会――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之后,2008年天津滨海新区再获政策支持,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并可在金融领域重大改革进行先行先试,国家发改委还了《关于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股权投资基金有关改革问题的复函》,支持天津市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2008年4月,北京市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研究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在京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在京设立,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在京发展,支持中国股权投资协会的设立,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健康发展”。2008年6月,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宣布成立,而多项支持PE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正在陆续制定出台。

2008年8月,上海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和市财税局联合了《关于本市股权投资企业工商登记等事项的通知》,从工商登记、税收、投资者、行业自律、政府引导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股权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落户上海。上海浦东新区则将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正式加入全国私募股权基金中心的争夺。

趋势七 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PE投资大幅缩水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由过热转向理性回归,并在第三季度加速下行。虽然国家及时调整了宏观政策,出台了降息、放松货币政策及经济刺激计划等多项措施,但消费者仍在持币观望,房市成交量持续低迷,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而房地产行业内的私募股权投资也陷入低谷。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8年房地产行业共发生12笔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比2007年减少了22笔,披露的投资金额为17.10亿美元,比2007年减少22.49亿美元,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的下降幅度均超过了50%。

趋势八 私募股权基金理性回归,资金储备大增但投资节奏放缓

2008年,活跃在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虽然募集了多支针对亚洲和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基金,但其投资节奏明显放缓,投资策略回归理性。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8年共新设51支私募股权基金,新增资本611.54亿美元,虽然基金数比2007年减少了13支,但募资总额则增长了72%。然而,私募股权投资并没有随之增长,反而在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方面双双回调下滑。2008年中国市场共发生155个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比2007年减少了22例,披露的投资金额为96.06亿美元,比2007年减少了25%。

趋势九 境内外资本市场重挫下行,VC/PE支持的IPO退出大幅收缩

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2008年,在清科研究中心关注的13个资本市场,共有277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568.48亿美元,上市数量和融资额较2007年分别减少62%和68%。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数量和融资额也双双缩减,2008年共有113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较2007年减少129家,合计融资218.30亿美元,较2007年减少79%,上市数量、融资额和平均融资额均创三年来新低。新股上市频率和融资规模的急剧下降,也使VC/PE支持的IPO退出大幅收缩。2008年,共有35家VC/PE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合计融资34.20亿美元,上市数量、融资额和平均融资额均处于三年来低谷,其中上市数量较2007年和2006年分别下降63%和10%,融资额分别减少90%和89%。

趋势十 金融海啸带来良机,资源领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热点

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上资源领域的大规模跨国并购引人瞩目。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近年来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的飞涨更加深了中国对资源的“饥渴感”。随着金融海啸的爆发,资源产品价格的大幅回调,一些资源类企业陷入融资困境,为坐拥大笔资金并获得政府全力支持的国内企业带来并购良机,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收购等方式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