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精选(九篇)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

第1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 宣传格局 舆论宣传 引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网络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传播西方文化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成为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非理性声音、负面信息表达的新渠道。在新形势下,如何掌握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动权主导权,有效应对突发网络公共事件,是当前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但在应对路径问题上,我们常处于“缺位”与“失位”的状态之中。有关“大宣传格局”思想的提出,为破解“失位”局面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解决方法。

1“大宣传格局”思想及对网络宣传与舆情引导的作用分析

1.1“大宣传格局”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1.1.1“大宣传格局”思想的提出

“大宣传格局”首见于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对“大宣传格局”进行全面阐述的是现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在“8・19”讲话中重点阐述了“大宣传”的内涵,并明确提出:“必须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战略思路,为统筹宣传思想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拉开了对宣传教育工作新一轮的思考。

随后,《广西日报》、《人民日报》、《党建》杂志、《浙江日报》等相继以评论文章对“大宣传格局”问题进行回应和说明,推动“大宣传格局”内涵的不断深化和深入宣传。中办发5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强调要把宣传思想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领导班子考核,作为教育巡视的重要内容,形成各方支持参与、协同推进思想工作的良好局面。

1.1.2主要内涵

结合的“8・19讲话”精神,对“大宣传格局”的内涵可界定为:

第一,在意识观念上,宣传工作应是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每个环节的工作。领导要负责、各级要落实、人人要参与,各项工作都要与宣传工作结合起来、把宣传工作融入具体工作中,宣传工作要为各块工作服务。

第二,在资源整合上,宣传工作要优化整合资源、最大化共享资源。各行各业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都要整合、共享,打破壁垒、优化结构,使资源不闲置、使用最大化。

第三,在内容建设上,宣传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又体现人民性。宣传工作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把教育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要求与提升素质结合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应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既做好重大理论宣传、又做好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文明。

第四,在机制体制上,宣传工作要更加科学严密、切实可行、规范有序。要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和追究机制,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建立共议共建机制,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健全考评机制。

1.2“大宣传格局”思想对网络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价值与作用

“大宣传格局”强调系统性、联动性,对深入推进网络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

(1)便于整体规划,建立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体系。网络舆情的发生起源较为多样、演变过程较为复杂,涉事部门较多,科学的应对需要共同调动和发挥各相关部门的作用。“大宣传格局”在意识观念上强调了各战线、各部门、各人员都是宣传工作的主体,都需要将宣传工作融入各自工作的全过程。这种思想的确立和宣传,对妥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有着较强的指导价值。

(2)便于信息畅通,能够有效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在网络环境下,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信息更新太快,早已超出摩尔定律的早期周期界定,谁能第一时间掌握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大宣传格局”在资源整合上强调人、财、物的优化,也强调信息的共享。这为后期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推动信息共享、信息公开,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3)便于明晰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大宣传格局”在机制体制上,强调领导责任和考评追究,在工作机制上强调共议共商和联动共建,在运行机制上强调科学有效和规范有序,在保障机制上强调长效投入。这对于网络舆情工作建立信息发现机制、信息上报机制、应对协商机制、效度考评机制,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2“大宣传格局”视角下网络宣传与舆情引导的策略思考

“大宣传格局”是基于观念、信息、资源、机制、内容、形式于一体的系统思维,讲究从全局性、全盘性、全面性的视角审视宣传工作。结合当前网络舆情实际,按照“大宣传格局”的设想,为进一步提升应对效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以系统化思维加强阶梯式的网络舆情研究

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首先是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系统研究,了解舆情动态、把握舆情规律、掌握舆论动向,抢占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为此:

2.1.1加强现状研判:做好网络舆情的日常研判及趋势分析

网络舆论是社情民意达的“晴雨表”,是各部门制定政策的“风向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包括知名的NGO组织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当前的舆论热点及其走向、规模,都会建立或聘请专业的舆论监测和民调机构。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舆情监测的水平与能力,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监测软件等的作用,加强技术研发,确保第一时间获取各类突发舆情危机信息。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舆情研究的能力,调动专家学者和舆情研究团队的力量,开展教育网络舆情危机评级管理,创建网络舆情危机测评指标体系;编写“年度网络舆情危机案例分析报告”,不断提升危机舆情的研究效度。

2.1.2加强宏观研究:做好思想理论重大问题的深入分析与针对引导

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得各种网络舆情交融交汇,各类热点信息与网络观点相互影响。为此,在加强日常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的同时,也要委托理论团队专门针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强化针对性的分析研判、针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战略任务强化统筹性指导,让普通网民能更全面地了解全局性的情况、战略性的部署,也就更易准确地把握重大舆情的发生背景,提升普通网民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2.1.3加强理论研究:做好网络舆情发展与演变规律的研究

研判舆情之后,关键还是要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情规律的深度研究。要加强与传播专业资源的紧密结合,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高端学术报告、进行课题研究,加大对传播学经典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加大对网络舆论产生、发展与演变等传播规律与内涵的提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舆论引导案例的跟踪研究。提炼总结各舆情个案中形成的有效的引导方式方法,深入研究其有效性和可行度,形成舆论引导方法与网络舆情情境的“一一对应”关系建议图,制定舆论引导工作实务手册。此外,要加强对舆论引导阵地特点的研究。在舆情信息的提取上根据舆情主题的需要,尽可能多将各式网络平台阵地综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在语言组织、素材重点等问题上分类推进。

2.2以统筹式格局健全舆情决策多部门议事机制建设

当前网络舆论工作已从“被动应对”发展到了“主动建设”的阶段,加强部门、人员与资源的联动和协同是做好网络舆论建设和引导工作的内在要求。

2.2.1强化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设立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资源只有统筹,才会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在各组织内部,要尽快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原则上,党政一把手都应是领导小组的组长,常务副组长建议由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副职担任,组员由相关职能部门正职领导组成。下设工作小组,由党委宣传部长任秘书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组员,同时下设实体专职办公室。执行“每周一通气、每月一汇报、专事专项报”的联系制度,保持舆情工作联系会商通畅高效;领导小组月度召开工作会、季度召开研讨会,保证舆情工作质量方向科学提升。

2.2.2构建多部门共管的理论管理格局:分工协作、各尽其责

在体制上,组织内部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宣传部门负责网络舆情日常研判、分析及危机干预,党委部门负责制定舆情应对口径与校内资源协调,网络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支持与技术干预,保卫部门负责网络违法行为追究与干预,理论研究部门负责重大理论与重大热点问题理论应对与引导,各舆情涉事部门共同负责素材整理、情况说明并参与舆情危机应对全过程。

2.2.3搭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协作机制:协调支持、角色作用

网络舆情危机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协调整合机制,特别要尽快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要明确责任分工,宣传部门负责相关舆情发现、引导应对及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社会文化和工商部门管理网络产业属性、公安保卫部门管理网络违法犯罪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社区及社会心理、社会公共道德”等三大系统的积极性,发挥它们组织调查与直接同网民、公众交流的优势(云南躲猫猫事件的最终化解离不开由网民组成的“调查团”的贡献,上海“11.12”大火事件的妥善处理也是充分借用了人大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加强危机“缓冲带”的建设;逐步完善问责制度,以“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为形式,加强外部力量与社会力量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监督,在监督中处理危机、在监督中赢得信任。

2.3以交叉式视角建立重大宣传思想舆论引导合力联动机制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做好突发网络舆情的干预与应对,需形成三种合力机制与格局。

2.3.1完善大宣传思想舆论合力引导机制

在意识上,要强调各条战线的积极性。既要发挥舆情专职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发挥社会民众层面的积极性;既要发挥网民受众的积极性,又要发挥社会媒体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本部门的积极性,也要重视借助兄弟部门的支撑作用。在资源上,要把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结合起来,加强沟通配合。让实际工作部门理解网络舆情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知晓舆情应对的过程与环节、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发展,让事实更清晰、让信息更全面、让效果更有效提升。

2.3.2强化“宣传”与“教育”的合力引导机制

网络舆论既需要应对,又需要引导与教育。思想舆论引导主要依赖“宣传”来推进,教育沟通引导和网络内容建设则要发挥“教育”来落实。从职能部门来看,“宣传”与“教育”合力引导机制的形成,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组织动员能力,挖掘理论研究部门的研究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调动专家队伍的政策解读能力,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宣传”与“教育”的合力引导机制。

2.3.3形成“网宣”与“外宣、理宣、文明文化宣传”的合力宣传机制

当前,宣传工作内涵已从“内、外宣”拓展为了“内宣、外宣、理宣、海宣、网宣、文化宣传”,每个宣传版块的工作抓手与载体内容各不相同,但落脚点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在舆论建设和引导过程中,针对舆论焦点和舆情热点,每个宣传版块都可发挥重要作用,从不同的视角相互支撑,形成“网宣”与“外宣、理宣、文明文化建设”共同服务舆论引导的合力机制,逐步搭建和实现大宣传工作格局。

2.4以专项化任务强化宣传思想舆论引导的内涵与能力建设

2.4.1有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掌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网上舆论引导话语权、网络管理主导权

网络舆情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在推进网络舆论建设和引导的工作中,要积极呼应党中央、教育部提出的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六名”要求。一是着力培育一批网络名编名师。做好网站编辑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提升网络文章的策划水平、编辑能力和推送技巧。鼓励和支持全体学术大师、理论名师、优秀导师利用专业知识、结合岗位工作参与网络文章写作和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合力做好思想舆论引导。二是优化开创一批网络名站名栏。按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的要求,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平台建设,提升主流网络舆论阵地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三是引导创作一批名篇名作。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提升认识,围绕理论和现实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以网民喜爱的语言风格在网络媒体上发表思想教育、宣传评论和舆论引导文章,传播舆论发展的主流声音。

2.4.2加强队伍建设:多元化组成、专兼结合、多层次水平分工

在建设规划上,按照队伍结构、能力建设、业务分工、长效发展等,分别做好队伍选拔与分层培养、技能培训与素养提升、内容设计与条线划分、机制体制与氛围保障等工作。在组成上,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将岗位工作与网络舆情工作结合,推行队伍的专职化建设;将网络舆情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体系,加强兼职队伍的培养;选聘包括“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兼职人员、社会热心人士、网络意见领袖”等在内的多元化队伍组成,发挥各自优势。在层次上,理论专家负责重大理论与重大热点问题研究与引导、传媒与技术专家负责舆情传播规律与网络技术发展理论研究、政工干部与青年同志负责日常舆情发现与线上引导、退休人员与社会热心人士负责法律意识教育与引导、网络意见领袖负责关键时刻发声并加强热点问题导向。

2.4.3加强舆论引导与舆情工作能力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工作素养

从管理主体角度,一方面,要克服网络技术“本领恐慌”的问题。通过参与媒介理论知识培训、网络宣传技能培训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网络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解决“网络认知水平一致性”的问题。通过设计一套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技能培训、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伦理法治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搭建常态良性的交互平台,加强主客体之间的日常沟通,保持话语体系的一致性,巩固思想交流的基础。此外,还要解决“化险为夷”、“转危为机”、“hold住全场”的舆情工作能力建设问题。通过案例教学、高端培训等,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内在特征与演变规律,逐渐形成较为成熟、高效的应对流程、工作预案与处置方案。

2.4.4深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共融共生、双赢合力

第2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舆情 大学生 行为特点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28-02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出现传播范围广和速度快的特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3日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尤其是10岁~19岁网民网上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其次是20岁~29岁的网民群体,有46.6%的比例。”这表明,舆情本身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可能仅仅只是事物的表象,“人”的行为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了解大学生在舆情参与中的行为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甚为关键。

1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舆情和网络舆情的研究较早,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引导方法与管理机制两个方面。文国琴,谷文陶(2010)提出柔性化引导、规范性引导以及技术性引导三方面的引导途径以及求同存异法、事实法、权威访谈法、网络新闻评论法以及议程设置法五方面的引导方法;吴磊(2011)认为可以从预警、监测、研判、上报、阅评、处置和反馈七大方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高德毅(2013)提出了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变革的主动性、主导性、预测性、道德性、阻断性以及技术性共六大策略。在经验研究领域,尽管数量较少,但仍然有学者得到了富有价值的结论。彭泰中,廖冰,廖文梅,叶小华(2013)的研究表明性别、性格、政治面貌、上网时间、专业类型、事件话题热度均会影响了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行为;李宗琦,徐顺锋(2012)借助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通过分析结果从辅导员自身素质、工作思路与引导机制三方面阐述了对高校舆情引导中辅导员工作的建议。

综上,本研究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经验研究则少有人问津;而在经验研究方面,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该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发展各阶段中的行为特点,同时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合理的建议。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的问卷调查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获取数据,问卷设计与调查均在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

2.2 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针对四川大学在读学生,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开展,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剔除无效问卷29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2份,问卷发放整体有效率约为87.33%。

2.3 研究结论与建议

2.3.1 大学生群体在舆情参与上更倾向选择新媒体

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中,获悉舆情的参与或传播途径对于舆情的预防非常关键。若能在舆情的参与或传播途径中正确引导或及时塞堵,就可能将舆情的爆发消灭在源头阶段。

从表1可看出,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得舆情的相关信息或参与舆情的讨论。门户网站与社交平台是互联网作为舆情获取主渠道的两条主要分支,从调查的结论来看,两者的使用人数相当,分别占82.06%与76.34%,门户网站则略低于社交平台5.72%。

由表2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用户规模的社交网络平台来获取舆情信息,例如QQ、微信与微博。此现象表明了伴随新媒体发展而崛起的社交平台在网络舆情的发源与传播中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已经有较大规模效应与用户黏性的大型社交平台。因此,高校舆情工作者有必要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2.3.2 大学生在舆情行为上兼有内敛性与求实欲

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网络舆情的讨论,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克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了一定的自制力。问卷显示:在遇到自身所感兴趣的话题时,70.99%的被调查者占都选择不参与讨论,仅仅关注与浏览;在参与方式上,79.01%的大学生都选择仅与周围人谈论,并不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或者积极与他人分享舆情信息;在处理舆情讨论中的相左意见时,72.90%的大学生都选择仅仅关注相左看法但是不尝试说服他人,选择尝试说服他人的仅为24.81%。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的讨论中具有内敛性,他们极力避免自身在舆情的讨论过程中过于明显,仅低调地参与讨论或者不参与讨论。

然而,大学生对舆情真相的态度或其求实欲同样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希望或者较希望了解某一件事实的真相,见表3。同时,对比舆情潜伏期与舆情爆发期中关注舆情的原因,选择“增长见闻”或者“出于好奇”的人数在舆情爆发期在比例上分别增加了12.98%和18.70%,这说明随着舆情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就了解事实真相的欲望会显著增强。

针对这两个特点,在舆情爆发时,高校舆情管理者应该尽早澄清事实真相或对情况做出详细说明,尝试掩盖事实或者对舆情发展不管不问只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2.3.3 大学生在舆情选择上具有分散性和随意性

对潜在舆情的尽早判别对舆情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这其中,对哪些方面是舆情产生的“重灾区”的识别是关键中的关键。如表4所示,大学生对舆情的关注点较为分散和随意。

关注点涉及了时事新闻、娱乐、生活、政策、财经、科技等各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关注,但从数量特征上来看,时事新闻、生活、娱乐则是关注点相对较集中的三个方面。

同时,许多大学生都认为更多地是出于自身兴趣(69.08%),打发闲暇时间(24.81%)或是好奇心(30.92%)来关注某话题。由此可见,舆情的产生与否受到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往往不是刻意地去关注或者参与某一个舆情,其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大学生对舆情关注的分散性与随机性的行为特点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舆情会在突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事件或者较少人关注的事件忽然爆发成为一个校园舆情热点。这启示了校园舆情监管者在新媒体时期应建立更为广泛的,综合的舆情监测分析与预警机制,以应对舆情监测难度的加大,多方位多角度地预防舆情的大爆发。

2.3.4 大学生在舆情关注上具有高频率和低持续性

大学生对舆情关注的频率和持续性影响了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当大学生对某个话题关注度较高时,相应地,某个话题发展为较大舆情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同样,当大学生都能持续关注舆情时,舆情的强度与持续性也将相应地提高。

如表5所示,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使得大学生以较高的频率关注舆情讨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多次关注舆情,这就使得舆情产生的概率较以往大大提高。而另一方面,在舆情的爆发阶段,86.26%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对某一舆情的关注时间限于一周内,如此短暂的时间,使得舆情持续“发酵”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舆情的平均强度可能会随之下降。

大学生的该项行为特点改变了高校舆情引导的传统观点。多批次低强度的舆情要求高校舆情管理者重视日常舆情监测,当舆情爆发时,充分利用大学生对舆情关注持续性较弱这一事实,采取例如及时澄清、会等果断措施,降低舆情强度促使其及早结束。

2.3.5 大学生群体在舆情态度上兼有理性与从众性

有关大学生在舆情讨论中的理性程度的调查显示,在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身在参与过的舆情讨论中表现是较为理智或者理智的,见表6。并且对于官方的舆情引导,87.03%的被调查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对舆情源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进行判别时,大部分人都选择相信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机构或者学校;在对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言行受影响程度的调查结论表明:72.52%的大学生占比认为自身偶尔会在舆情的讨论中受到影响,20.23%的人表示经常会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总会受到影响的则微乎其微,只有1.53%。以上结论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在参与舆情的过程是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的,能够对事实做出基本合理的判断。

然而,大学生又具有一定的从众性。调查中,在发现话题有人关注时,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会选择在参与人数较多或者非常多的时候参与舆情,见表7。并且在假定舆情消退期出现舆情再次被热议时,62.21%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参与舆情的讨论。这些从众性的行为对于舆情的平息显然是不利的。

大学生的这一个特点要求高校的舆情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于大学生理性思考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看待问题的客观态度,使他们在舆情的讨论中能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结论,而非不加思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想法。

3 结语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共得到了5点基本结论:(1)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与传播舆情的重要途径;(2)在舆情选择上,大学生具有随分散性与随意性;(3)在舆情关注上,大学生具有高频率与低持续性;(4)在舆情态度中,大学生兼有理性与从众性;(5)在舆情行为上,大学生具有内敛性与求实欲。基于这些行为特点,该文认为高校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应重视:首先,舆情的监测应该聚焦于线上,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大型社交平台;其次,对舆情的监管应该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兼顾舆情可能产生的各个方面;再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在舆情的爆发时期,高校舆情管理者务必及时事实报告以降低舆情的强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 文国琴,谷文陶.论高校舆情引导的途径与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85-188.

[3] 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54-56.

[4] 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3(7):8-10.

[5] 彭泰中,廖冰,廖文梅,叶小华.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高校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577-582.

[6] 李宗琦,徐顺锋.高校辅导员舆情引导工作实证研究――以西安市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5):121-124.

[7] 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8] 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高校危机管理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37-40.

第3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 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

[作者简介]丁穗娟(1963- ),女,河北固安人,广西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陆凤婷(1989-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广西医药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医学护理;谢帆(1980- ),女,广西阳朔人,广西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广西 南宁 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cxcy03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79-02

美国人才资源研究专家、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么自主学习的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网络学习的研究层出不穷,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探索性研究,提出很多理论性的措施,但缺乏实际考核,造成理论与实际不对称的局面。2010年7月30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明确提出:“强化信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有崭新的突破,由传统的固定教室面对面教学转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高效学习模式,对学生影响较大的网络学习模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校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现存困扰与分析

本文选择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部分师生为调查对象,对360名教师和200名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及少数访谈的方式,调查教师和大学生在校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现存困扰以及他们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看法等相关问题,找出我校大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认知存在的不足,制订解决方案,通过邀请教师开设“动漫FLASH”网络选修试点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网络学习的问题,以点带面让学生用自身来影响周边的同学一起正确地应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1.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缺陷。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平台功能不全的占25.71%,系统不稳定的占31.43%,平台设计的内容与教学习惯不符的占15.71%,界面不够简化、操作较复杂的占29.27%,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的占44.29%,资源归类不够合理的占30.00%,专业资料不足的占38.41%。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结构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平台建设忽略学习环境的设计,没有掌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程度,部分课程维护者仅仅是为了填满平台的内容上传与教学习惯不符的资料,未体现网络学习的多样化优势,更谈不上满足学生拓展知识面。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虽然设有答疑讨论,但由于教师人力不足等原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与正面引导。网络教学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严重消减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网络教学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我校对360名培训教师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参与调查的人员年龄在25~35岁的教职工占77.77%,教师对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教学平台操作的熟悉程度占33.3%,一个学期至少上一次网络教学资源更新的频率占64.2%,希望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达到教学目的占35.6%,平台编辑功能大部分可以满足教师创建网络课程要求的占89.2%,通过教师自身的操作经验和感受对平台易用性评价的占88.8%,平台的使用对教学效果有较大作用的占96.2%。分析结果表明,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背景下,中青年教师对计算机教学的熟练程度不容乐观,与渴望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并获取资源的比例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从后几项问卷结果来看,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及易用性高达88%以上,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际应用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网络教学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国际著名远程教学专家斯蒙德・基更博士将广义的网络自主学习定义为师生在准分离状态下依靠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个体自主性学习为表现形式,师生通过网络双向通信从中收益的学习方式。本文认为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教师紧紧相连,教师的良性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树立明确的网络学习目标,提高自我学习效能,造就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3.学生个体性差异以及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以“动漫FLASH”课程为例,课题组对参加网络教学平台试点课程的200名广西医科大学学生进行关于我校网络教学学习平台使用前后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是:经常使用我校网络学习平台为12.2%、24.0%,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为6.1%、13.9%,有助于掌握课程技能知识的为10.9%、41.7%,能扩展自身知识的为23.2%、39.2%,在网络学习平台偶尔下载过资料的为1.3%、57.3%,在网络平台偶尔观看过视频的为6.3%、69.5%,经常浏览教师通知和教学动态的为18.3%、34.2%,在网络学习平台提交过作业的为48.8%、77.2%。调查结果表明,网络自主学习不是脱离教师的盲目学习模式,而是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网络自主学习的普及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协助,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我校教学平台在学生之间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校园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引导力度不足,学生没有意识到教学平台的利用价值。虽然在信息时代成长与生活的大学生对网络熟知,但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却不佳。在校大学生未参加教学试点课程前在平台下载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网络学习兴趣程度之低超出预料,庞大的网络教学体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对校园网络学习的兴趣缺乏,面对校园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仅有少部分学生意识到其存在无可度量的价值。

二、网络自主学习下的教学实践

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比较复杂,其中最受关注的自我效能、目标设定、学习策略、意志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五个因素是研究自主学习较为重要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因素。根据综合评估和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邀请具有娴熟的网络技术与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研究方向的有经验的教师开设试点网络试点课程“动漫FLASH”,教师在课程中从知识供应商的角色转变成学习顾问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参加试点教学的学生进行综合学习过程跟踪和研究、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1.试点教学的优化。一是立足本校资源,改进完善校园网络平台。我校校园网信息化建设在硬件各项建设上已处于全区高校前列,建成学生宿舍网络和教学区无线WIFI网络接入,为进行该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网络硬件基础。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建设和改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授课过程设计、课后辅导设计,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通过教学问卷、答疑讨论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方向,按照“互补、开放、整合、重构”的思路,对平台做修改和优化,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学习资料,使学生融入网状、多维、内容丰富、信息组合灵活的学习空间。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进与发展力量。如根据试点“动漫FLASH”课程的特点,教师搜集了大量的优秀FLASH案例,同时通过录屏软件将FLASH动画授课实例详细步骤记录下来,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观看模仿学习,教学平台中建立的“作品展示”模块,包括“教师作品”“学生作品”等栏目,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大胆改革试点课的考核方式,规定网络参与度占考核成绩的40%,不仅使学生们加强主动对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了解,准确定位自己网络学习的目的,还能有效吸引学生。

三是加强师生网络自主学习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教学平台互动关系。在讲课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询问学生意见,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效率,课后教师在平台论坛上积极发帖,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巧妙利用课程问卷来提升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实时记录并公开教学日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苦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协同教师组织教学,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论坛、课程问卷、课程QQ空间、教师个人空间等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育大学良好的“淘课”行为,让学生体会到网络学习的乐趣。

2.试点课程教学成果。200多名学生接受试点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参与网络自主学习的程度大大提高,自2012年3月开始建设至今,平台总访问量累计7000余次,现位列广西医科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网络课程日访问排行第一名,访问人数还在不断增长。试点教学的经验对提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具有超乎想象的积极作用,在好的网络教学方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时间、方式自主设定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减少了盲目性,让网络自主学习成了学生享受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依托我校教学网络平台构建的试点课程顺利完成了三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研究与探讨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出了切实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协同式自主教学环境的实践与探索》获2012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证书号:20123051),《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研究》获2013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cxcy037)等。希望“动漫FLASH”网络选修试点课程可以作为燎原的星星之火,推动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广西高校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学生能用所学到的知识亲手设计出生平第一次送给母亲的电子贺卡,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为自己的母校送上一份真诚的礼物。

三、结语

网络自主学习依托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网络资源为辅的学习模式远程教育体系,在对其建设以及学生的引导过程中,教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自己而言,网络自主学习不仅要求掌握技术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术也有一定的收获,他们要学会用网络武装自己,用现代化技术丰富自己,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不断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而网络自主学习作为一个新兴产品,其依旧存在许多不良因素,影响着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的效能,要不断探索、实践,建立个人化、网络化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提高人们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让网络自主学习成为人们的新宠儿。

[参考文献]

[1]郭红.“合作+指导”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天津教育,2008(6).

[2]翟绪阁,卢小君,张国梁.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刘成光.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问题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3).

第4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平台 英语语言学 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01-03

一 引言

英语语言学是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专业知识类课程。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类丰富的语言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和发展理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掌握英语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有效使用语言和从事语言类工作。然而由于语言学课程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李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针对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反映英语语言学内容艰涩难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较差,学习该课程要么为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做准备,要么为考研。大纲制定的初衷与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表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使语言学课程脱离语言实际,弱化了该课程的实用性,压抑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很好地实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英语专业教学一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中多半考虑的是如何满足英语难度循序渐进的要求以及如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而很少顾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外语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内容和结果,强调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方法的培养,放松了对知识运用和技能使用的要求。英语语言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是一个值得外语界重视的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注意和思考。我们认为,将研究型教学理念引入英语语言学课程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网络教学平台无疑是实践该理论的有益尝试。本文在简要介绍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讨论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于研究型教学的实践。

二 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研究型教学理念建立在主体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前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个主体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成功的教学意味着主体性的教学和主体性的学习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主体性的引导下体现的,教师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知识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后者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认知世界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只帮助和促进学生认知世界,构建知识系统。学习者可以获取足够的控制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手段,便于自己独立探索。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这也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通过研究性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内外的创新性学习,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英语语言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我们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的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型教学实践基于以下认识:研究型教学理念能够与网络教学平台形成契合。这种认识的根据是:研究型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反思问题、评价问题等一系列环节,使学习者掌握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使这一教学方式更具可操作性。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得到广泛普及,信息技术已深入社会生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革新,使教学改革的诸多构想得以更好的实现。2007年正式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使教学具有互动性、个性化、主动性、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特点。”

1.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具备强大的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师生交流互动,从而协助老师实现与教学、交流和评价有关的重要目标。以在国内外高校得到广泛应用的Blackboard教学平台为例,该平台为英语专业教学中潜在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第一,全面支持教学过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比如,编辑课件内容、批改作业、组织在线学习、讨论和答疑、统计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等。学生则可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安排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并提交作业、参加在线考核、通过系统提供的交流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

第二,强大的交流协作功能。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和小组协作,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讨论区作为网络交流工具可以用来记录和组织学生的交谈内容,而交谈可以组织成一个话题讨论。讨论区中可以针对每门课程创建相对应的论坛,可以实现多主题的讨论。

2.网络教学内容设计

良好的教学网络系统平台是网络课程教学成功开展和取得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笔者从所在高校实际出发所设计的英语语言学网络教学平台中与研究型教学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答疑讨论区和研究型教学区。

第一,答疑讨论。教与学的活动从课堂延伸到网络平台,有利于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符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规律。网络课程讨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间不均衡对话的模式,突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从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在网络课程讨论区学生们不但可以参与课程专题讨论、发表学习感想,同时也可就课程相关问题向任课教师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提问。

由于讨论在网络中开展,教师与学生都成为讨论参与方,两者处于平等地位,彼此间对等展开互动。这就打破了传统课堂讨论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模式。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中介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可以在课程讨论区进行两类讨论:自发性讨论和专题讨论。自发性讨论大多与自身学习感悟、体会有关,比如,不少学生会谈学习语言学的体会或收获,谈论学习语言学过程中的对课程本身、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反思。学生的这些思考是值得作为课程反馈加以重视的。专题讨论则是借助网络资源与参与者经验的融合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对所学理论进行进一步探究,比如,老师提出:“为什么语音里元音少辅音多?”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将理论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上讨论营造了真实的交流环境,学生在网络讨论平台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可以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交际需要,从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其次,网络平台营造出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弥补了传统课堂讨论的不足,同时由于学生讨论自身感兴趣的话题,讨论便成为具有主动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与他人交流,自主地运用已有知识,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并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第二,研究型教学。在该板块学生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学过程。他们要参与不同的教学实践,这些活动包括:(1)教师布置信息查询作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不同方式搜集信息资料,如从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或网络搜索引擎;或者布置资料查询作业,如寻找文献作者的背景信息,就某一主题寻找相关文献。通过以上工作,学生既可以初步掌握研究资料的查询方法,同时也能够弥补语言学导论课的不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2)资料整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并综合判断其价值,将判断得出的结论在小组中进行讨论。(3)论文写作。教师首先给每个团队设计论题,或者让学生参与论题设计。论题可以是单元主题,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语言话题。完成论文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改互评并分享写作体会和心得。(4)课题研究。教师结合教材布置若干研究课题,课题内容应根据所学相关理论具体分析生活语言。各研究团队将课题研究成果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并在展示结束后提交一份研究报告。

3.实践的效果

为了检验英语语言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对研究型学习的反馈意见,我们特地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第一,问卷调查的实施。××外国语学院79名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初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这些学生已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一个学期的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对网络平台以及课程本身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问卷是笔者自行设计的,内容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帮助,网络教学平台的哪一部分需要改进,是否愿意在语言学的课程学习中做一些初步的语言研究活动等。

第二,调查结果和讨论。(1)研究型学习的意愿。近80%的同学表示愿意做一些语言调查或研究,其中超过80%的学生会选择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研究,说明研究型教学模式符合学生们的意愿。(2)研究型教学的学习效果。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研究型教学板块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最有帮助,同时有91%的学生会选择通过网络平台与老师、同学沟通。在学习过程中,分别有超过30%的学生认为研究型教学区和答疑讨论区对做研究最有帮助。(3)学习方式的转变。58%的学生通过研究问题或课题来学习课程知识,20%的学生表示不会。72%的学生尝试过通过研究具体问题来带动学习知识,28%的学生则没有此项尝试,这表明研究型教学理念帮助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4)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态度。有61%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的方式有助于课程学习,13%的学生表达相反的意见,27%的同学的评价为一般,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接受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5)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议和期望。近20%的学生认为答疑讨论区仍需完善,15%的同学希望教学材料区得到改进,26%的学生希望在研究课题的选题上获得帮助,42%的同学希望在研究方法上获得帮助。

第三,基于调查结果的启发。(1)转变教育理念。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有研究型学习的愿望。教师要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步建立以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2)需加强对研究型学习的指导。不少学生表示还没有完全实现自主学习,仍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老师的帮助,比如,研究课题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因此,当学生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既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可以更加坚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3)网络教学平台有助于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网络教学平台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创建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语言现象,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促进他们的理性思维的发展。(4)已有的网络平台仍需改进。

四 结束语

研究型英语语言学教学充分发挥了主体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包含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进一步突出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及学生作为探索者的这一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探索性地认识世界,在构建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批判地思考学习中的个体角色和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培养其逻辑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何勇斌.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1):87~90

[4]黄峻峰、于晓辉.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英语教学的契合[J].青年学研究,2005(4):45~61

[5]李克.论高校“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机契合[J].当代外语研究,2010(4):43~50

[6]李莹.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5):41~43

第5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研究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网已经成为众多学子产生强大影响力的舆情策源地,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发展应运而生。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改变了校园舆情单向式传统的媒介格局,使高校校园的舆情发展转向多维式信息化的现代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校园网络舆情与社会转型期和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敏感问题相交融与碰撞,带来了一些负面内容并造成消极影响。这给新形势下如何动态掌握高校校园舆情发展,有效引导校园舆情、凝聚师生共识和构建和谐高校带来严峻挑战。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网络舆情发展潜在影响力,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具有时效性的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研究工作。

1 网络舆情概念界定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由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关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人们对传播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倾向的集合。当然,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大多数人认同,仅仅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组合体现。因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现今多元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的集中性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博客、贴吧、论坛、微博等新型舆论媒介。网络舆情具有表达迅捷、多元交互,互动积极等特点,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备如下特点:

1)直接性与广泛性并存:通过微博、博客、新闻点评、贴吧、BBS等虚拟媒介,广大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产生广泛性影响,使民意表达更加畅通,民意征集更加广泛,从而极易产生网络“蝴蝶效应”。

2)突发性与盲目性共存: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通常是一个不经意的事件就能引起突发的全面性事件风潮,同时针对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在未能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激发,往往会产生一种盲目的不理性结果,这样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情的导火索。

3)偏差性与过激性共通:由于虚拟身份等故有的网络问题,导致言论者的网络身份不具有真实与客观性,同时网络言论缺少有效的规则限制和合理监督,自然而然地网络成为些许网民发泄不良情绪的好去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仇视,片面看待社会问题等等,都或多或少地通过便利的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极易出现偏激、灰色、反动的言论。由此导致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认识产生偏差的错觉,进一步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形成网络风暴潮,产生不良的网络影响。

4)群发性与常发性兼具:由于在BBS、贴吧,很多的行为与事件,是具有常发性质的,只要经过不良引导或过激鼓动,往往会在一个群体或一个相同的群组与论坛或贴吧中产生集群效应,从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相对固定。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是以校内外事件为话题,参与形成、传播或实践校园网络舆情的人。校园生活最大的利益群体是学生和教师,高校师生是校园网络舆情发源的主人翁。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在广大师生中产生,舆情的影响力和扩散面也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可以在大学生群体内部造成群体压力,同时高校网络舆情还可以充当化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减压阀,推动学校的民主决策。但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注意预警并进行有效引导。

2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指高等教育网络舆情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根据不同时期的动态发展合理科学有规划地对各种类型的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科学汇集,分门别类整理分析研究,并形成相关舆情报告上报决策者,高校决策者们根据不同时期各类型报告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合理格局,最终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在一定的规划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与动态发展特征。

2.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与整理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要进行“引发”舆情的过程,通过动态地引发大学生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产生舆情“激发”。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有效、集中地与转载相关帖子的方式在论坛、个人博客、微博、班级QQ 群上进行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了解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汇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整理,不仅要动态发展地展开,还要及时把握汇集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相关性、保证事件激发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少数派意见。

2.2 动态地分析和发展地看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

动态地分析问题、发展地看待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要在对各类舆情信息动态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抽象、比较、分析与综合、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来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并预测其可能发展的外延。在此环节过程中,需要将收集汇总分析形成的结论以语言或文字报告的形式上报决策者,形成预研判的发展工作局面。在进行预研判后,需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在网络上进行舆情软控制或硬控制,与此同时,尚需在网络之外积极开展确实有效的工作以促进问题迅速解决,维护高校的安定与稳定,形成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

3 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策略思考

1)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认识到位。就是要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不仅仅只关注网络预警、网络引导和网络监督等工作、不仅仅只看到重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谐方面的作用, 更要发挥 “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 在促进高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服务到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问题的重点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更多时候网络舆情工作者被公众误解成“网络特务”或“网络间谍” ,面对各种无形的压力,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务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相关事情的真相、帮助学生们做出理性的判断,从根源上说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所以要树立服务到位的意识。

3)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保障到位。当然要做到保障到位,不仅要做到保证人力资源的到位还要做到技术支持的到位。 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要使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积极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同时兼具较高的政策水平与内在修养,不仅要学会了解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各种模式与规律同时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语言、网络心理学知识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等。同时做到技术支持到位,积极开发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加大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网络海量信息自动抓取与分类自动生成技术,做好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和舆情预警研判等工作。

4)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管理到位。对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筛选过滤并马上报告,立即删除。围绕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激发学生点击、跟贴,有效对网上舆论进行引导,积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主流话题中,更加关注社会、关心学校、支持学校,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5)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引导到位。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实施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文明上网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纪,树立公德心,学会感恩,积极传播健康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传播。

6)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建设到位。建设一支多层次多级别的网络宣传和评论工作队伍,及时在网络中世界性、部级、地区性和校本的发展建设热点,主动占领网络信息阵地,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务求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进行引导、疏通,第一时间引领学生和社会的注意焦点,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高校来讲,要预防网络舆情的暴发、降低网络舆情的暴发的发生机率、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效率必须建立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的系统化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突出在对高校内部的重大或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动态反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动态地跟踪事件发生的过程,公布相关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蜚语的散播、谣言四起或妄言的传播,要及时作出权威性、合理的解释,积极舒缓师生间的情绪,平息事态,快速反应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蜚语、谣传或妄言等不良舆论占领网络主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的演变。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 王来华.舆情变动规律初论[J].学术交流,2005,(12):156.

[3] 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

[4]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第6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文献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相类似,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是由它的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部分构成的,其理论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应用是目的, 3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免费论文。

一、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理论研究

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网络信息计量方面的研究贡献巨大。1997年,该学院的T.C.Almind和Peter Ingwersen首先提出了“Webometrics”的概念,标志着网络信息计量学的诞生。1998年,Peter Ingwersen受文献计量学中的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概念启发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Web Impact Factor,WIF)的概念,用来分析一定时期内相对关注的网站或网页平均被引情况,以此来评价网站在网上的影响力。这篇论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此后众多学者从概念定义、测度方法、实证分析、应用实践等众多方面对网络影响因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其成为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前沿热点和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证明了文献计量学的经典概念和研究方法可以被成功地应用到网络信息的研究中,此后更多的概念和方法被引入,明确了网络信息计量学作为情报学分支学科的性质。

二、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网络信息计量学并不仅仅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网络上的简单应用,它的研究对象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

2.1网络信息的直接计量问题。

如对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数字信息的计量方法研究,对以字节为单位的信息量和流量的计量研究等。在第63届国际图联大会上,美国计算机联机图书馆中心奥尼尔提交的《万维网可存取之信息的特点》一文对万维网信息的统计指标、统计类型及其它问题进行了讨论。奥尼尔认为,目前可以讨论的内容包括:站点的数量、静止的网页数、静止网页的平均规模、交互式网页的数量等;其它的统计内容还包括语言的分布、出版地、网页的平均寿命等。

2.2网上文献、文献信息及其相关特征信息的计量问题。

如网上电子期刊、论文、图书、报告等各种类型的文献,以及文献的分布、学科主题、关键词、著者信息、出版信息等的计量,既涉及一次文献的计量,又涉及网上二、三次文献的计量问题。

对网上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对科学知识增长规律的认识。对文献老化规律的研究,对网络文献半衰期进行更加细致和完善的界定与探索,使网络文献管理趋于合理化。利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指标——同被引和引文耦等来表明文献之间的定量化关系,可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勾勒出科学研究的足迹与脉络。

2.3网络结构单元的信息计量问题。

如网络站点的文献信息增长、学科分布、信息传递,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引证和联系等的计量研究。

网站作为网络时代的”知识地图”成为网络计量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网络文献保持着聚类关系,网站之间也有着独特的引用关系。网络文献之间不仅是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更多的是使用了超级链接的方式;不仅仅是参考文献条目,也可能是通过点击得到引用文献的全文。网络计量学研究的正是万维网(引文网)中的web网页(引文)之间的引用关系,同被引与引文耦仍然可以用于揭示站点之间的相关性。

三、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网络信息计量学可借鉴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文献信息统计方法、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等方法。但又不能将是文献计量方法简单地套。目前,网络信息计量中主要适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

3.1链接分析法

链接分析法是在引文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引文分析可以用于研究文献资源分布、确定核心期刊、研究科学交流和信息传递规律等。在网络环境中,文献以网页的形式显示在网站上,站点、网页之间通过超链接相关联,因而,网络中的链接就可以看做印刷型文献中的引文。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搜索引擎为网络信息计量研究提供数据来源。McKeman于1996年首先提出了sitation这一新术语,用以研究网页之间的引用关系。Rousseau认为,对网页链接关系的研究与对发表文章的引文研究相似,但又不尽相同,他对网址的分布模式和进人网页的链接作了分析,发现在他所研究的343个网址中最高层域名服从洛特卡分布,而且对这些网址的引用也符合格特卡分布,自引比例约为30%。

3.2统计分析法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是网络信息定量研究的基础,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都离不开统计学的方法。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中,对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而由于网络结构的分散和复杂,以及网络信息的丰富,网络计量学需要重新构建针对网络信息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将指标与各因素建立起对应关系,从而构建出数学模型,再不断地进行修正,使之趋于合理。

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绝大多数的印刷版和光盘版数据库已经实现了网上联机查询和检索,为不同领域人员深入研究网络信息的有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已有的数据库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美国科学技术情报所推出的三大索引数据库,即《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随着期刊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可以通过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很快捷地使用各类大型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如Elsevier,SDOS,Kluweronline,IEEE/IEE等,这些数据库都是进行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除了必备的网络数据库之外,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还必须借助于强大的搜索引擎。

3.3图论分析法

在图论中,图是网络的一种数学表达。网络是由结点和边所组成的,结点之间通过边相连接。在有向图中,边表示结点之间的定向联系,Web就是有向图的一个例子,其中的网页对应于结点,而超链接则表示边。

近些年来,网络计量学的许多研究工作已经开始从图形的角度来对网络进行研究,分析网页间超链接的拓扑结构,以直观反映网页之间的连接关系。A.Broder等人利用搜索引擎Altavista收集了200兆的网页和15亿个链接,并采用图形分析法对本地和全球网络图形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看起来像“领结”形状的网络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图的数据库模型。

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前景

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网络信息计量学可应用于网站信息资源评价及网站评价,就像引文分析可以用于确定网络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利用网站的链接和被链接情况,可以确定网站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统计网站、网页的点击率,可以确定类似于核心期刊的“核心网站”和“核心网页”。“核心网站”和“核心网页”的确定有助于用户快速查找和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增强上网的目的性,提高获取所需信息的准确度和快捷度。免费论文。

4.2网络信息计量学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信息必将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主体。网络信息计量学可以提供定量依据和科学方法,在探明各类型信息数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增长和老化规律,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时效性,从而指导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使有价值的信息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使信息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文献信息规律反映出的学术动态和信息利用规律反映出的读者需求,可以指导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例如,分析著者信息,可以发现具有不同数量论文的作者的分布规律,进而揭示科学工作者生产科学文献的能力,并可以据此预测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和科学发展的趋势等。

4.3网络信息计量学对搜索引擎检索功能的改进

文献信息规律的研究将使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更方便用户查寻。例如,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且同一类信息分散在网络的很多地方,使信息查准和查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免费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确定出某一信息相对集中的网站,就会指导用户进行有目的地查找。

4.4从网络信息的交流研究各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预测

在万维网上,一个网页或网站可能随时增加新内容而成为新网页、新网站;也可能因过时而从网上消失;个人主页和网站也可因内容长期未更新而被主页空间提供者关闭;一些网站也可能因不善经营而关闭,加上一些网站不时更新,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变化迅速。这同样也带来了信息老化的加速,甚至可能其速度还高于信息增长速度。通过分析某一领域网络资源增长、老化、引证情况,可以直接或间接把握该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及其热点问题。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交流,探讨各学科发展趋势,分析建立新的科学发展指标,为有关科技决策提供参考,这是网络计量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邱均平,张洋.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2.鞠延玲.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热点分析[J].科技信息,2008(9)

3.张洋.国内外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08(5)

4.赵启民.网络计量学的应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第7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 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 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 术欣赏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

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 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样也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 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的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

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

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 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 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 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 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 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

如下图模式: (略)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优秀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 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与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镇江教育网里热门网页教科教研里的艺术教育就有专门的留言板,为全市美术教师的业务交流、师生对话提供了交流平台。这些交流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得以迅疾和便捷。

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那么我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结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我现在正在学习网络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网页,内容涵盖高中美术欣赏各课,针对教学内容建立美术欣赏图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其他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极具意义的工程,但我愿意在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我们已经把眼光放眼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internet环境下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第8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简称CMSCI)数据库,选择21种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2004-2008年的发文和引文作为基本统计数据源,从4个方面展开讨论: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临床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临床医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临床医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

 

由于CMSCI的数据量异常庞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数据错误。笔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⑴期刊更名问题,例如:《检验医学》原名为《上海医学检验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名为《中国临床康复》;(2)外文期刊全称和缩写并存,例如:NEnglJMed简称为NEJM;(3)原始数据自身谬误,例如,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误标注为《中国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误标注为《检验医学杂志》等;(4)数据加工过程中的人为错误,例如,将图书、会议论文等类型的引文标注为期刊类型。笔者对这些数据均进行二次加工处理,最大程度减小误差,以保证数据的公平性、客观性和结论的科学性。

 

一、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

 

笔者从两个角度分析21种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1)通过引用次数考察其他期刊对临床医学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以2)通过被引次数分析临床医学期刊对其他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期刊引用网络,主要考察期刊相互间的引用情况,所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引用和被引用的期刊均指《要目总览2008版》所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来源期刊。

 

一般来讲,某种期刊的引文量越大,自引率越低,涉及的学科范围越广,该刊受其他期刊的影响就越大,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也越复杂。统计了2004-2008年临床医学期刊引用文献的情况,并按5年引文量降序排列。根据5年引文量可以分析出以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为起点的引用网络概况:(1)《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的引文量远远大于其他临床医学期刊,自引率略高于学科平均值(6.85%),而且该刊涉及临床医学各个研究领域,由此不难推断出该刊较为重视对其他期刊所刊发成果的吸收,以其为起点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2)5年引文量在30000-36000之间的有3种期刊,其中:《中国全科医学》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引文量也较高,但是偏高的自引率导致该刊的引用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5年引文量均在3万以上,自引率也较为正常,但是较窄的学科范围影响了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3)20000-26000之间的有3种,其中:《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的引文量较高,但是自引率偏高,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下降;《中国实验诊断学》的学科范围较窄,尽管引文量较大,自引率较低,但是期刊引用网络结构并不会十分密集。《中国急救医学》、《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期刊虽然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的单一研究领域,例如:急救、检验、护理等,但是引文量较高,自引率也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仍然会较为复杂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的引文量较大,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但是自引率过高,影响力受到削弱。(5)其余期刊均在15000以下,其中:《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的引文量在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程度相对接近,均较为简单;《中国输血杂志》、《检验医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的引文量较低,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因此,期刊引用网络必然相对稀疏。

 

另一方面,期刊被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的复杂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被引次数越大,期刊引用网络结构越复杂,但是过高的发文量和自引率往往会对引用网络结构产生不良影响,为此,笔者引入篇均他引强度指标进行分析。篇均他引强度=2004-2008年度临床医学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总次数/2004-2008年度临床医学期刊的发文量。表2给出了2004-2008年临床医学期刊总被引次数,并按降序排列。从期刊5年被引合计进行分析可得:(1)5000以上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位列临床医学期刊首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并不高,说明该刊对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但是网络结构不够稳固;《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5年被引次数和篇均他引强度均较高,说明这些期刊的期刊引用网络结构不仅复杂而且非常稳健;《中国全科医学》的5年被引次数在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排在第五,但是篇均他引强度只有0.27,远低于学科平均他引强度(0.83),因此,由其他期刊指向该刊形成的网络较为复杂,但是结构尚显脆弱。(2)2900-3900之间的有7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篇均他引强度均大于平均值,可见以这4种期刊为终点所形成的网络相对复杂,结构稳固;《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的5年被引次数分列第八、九和十二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不高,说明以他们为终点的期刊引用网络有一定的复杂度,但是稳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⑶1600-2700之间的有5种期刊,分别是:《中国急救医学》、《护士进修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输血杂志》,篇均他引强度也不高,可见以这些期刊为终点的网络相对简单,而且结构尚待加固。(4)《检验医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排在最后四位,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篇均他引强度较低,以其为终点的引用网络极其简单,结构薄弱。

 

二、临床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第9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90后;网络;思想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新一代90后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征

研究生在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已经基本适应了高校的生活模式。绝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做事风格也基本定型。[1.2]但是,随着出生和成长年代的向后推移,这一代研究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事的风格等方面与传统的80后研究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将研究生群体中的“90后”与80年代末期出生的“准90后”统称为90后研究生群体,可以发现,这一群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对于8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群而言,大多是在中学或大学才开始接触电脑,因此主要将电脑和网络视作工具。而90年代左右出生的青少年,由于其接触电子产品、电脑与网络的时间更早,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于从多元化的媒体获得大量信息。对这一代研究生群体而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量的海量化,使得这一代研究生群体的视野较为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由于网络发言的快捷性、平等性,他们往往具有积极、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意愿。

1.2 个人能力强,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弱

90后研究生群体以独生子女为主,受到良好的教育训练,因此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当明确布置任务时,他们能够按照要求较好地完成任务,表现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由于这一代研究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加之习惯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网络,因此较少地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调查发现,大部分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宿舍的同学很少交流或不交流。当遇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往往不愿积极沟通解决。有的研究生在与导师产生正常的学术分歧时也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应对。这一特点需要研究生辅导员特别注意。

1.3 积极追求进步,功利思想较强

90后研究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恰逢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群体必然会受到潮流风气的影响。这一代研究生大多具有清晰的竞争的概念,能够很好地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对自己未来的目标和规划具有较为清晰的定位,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受到现今社会竞争中一些不好的风气的影响,他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思想,在某些场合倾向于优先保证自身利益,而往往不考虑方式和后果,从而带来负面的结果。

2、当前研究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学习、科研状况是较为顺利的。但是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每年会都有一部分研究生由于学业困难、思想问题、心理疾病等原因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这表明在研究生管理上仍然有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在目前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两类问题:

2.1 命令式管理或包办式管理

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有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认为研究生仍然是本科生,因此将研究生群体当作本科生群体进行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仍然存在。[5]例如有的辅导员在管理研究生时仍然采用命令式管理,指挥学生做这做那,结果往往引起研究生的反感。有的辅导员采用包办式管理,大事小事都要详细安排。实际上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应当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采用命令式管理或包办式管理既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 放任式管理

这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极端。有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由于在工作中发现90后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开展工作,从而误认为研究生已经成人,不需要进行思政教育和辅导,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关心、不过问。这也是管理思想落后所导致的错误方法。虽然研究生的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其世界观、价值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和可引导性。研究生在校期间是进一步成长和完善其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其人格素养的阶段,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辅导员真正沉下心来,既要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又要注重方式方法、抓大放小、不过分追求细节,才能全面良好地完成工作。

3、新时期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思路

随着研究生群体结构的改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90后研究生群体进行管理是不适合的。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当根据这一代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建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生管理的策略。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平等互信关系,提倡引导式管理

90后研究生群体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居高临下式的沟通或“命令式管理”往往引发学生的对立情绪。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需要将自己定位在与研究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坦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利开展工作。研究生的辅导员既是研究生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服务者。师生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态度。因此辅导员应当格外注重方式方法,尤其需要注重管理中人际关系、激励和授权艺术,摆脱“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思想。[3]应当认识到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对于非原则性事务应当以成年人协商沟通的方式解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当注重引导式管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管理。

3.2 提高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很多管理人员仍然采用“面对面谈话”为主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由于研究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有的辅导员一人面对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精力有限,与学生的所有沟通都通过面对面进行也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代研究生经常上网、在网络上往往愿意畅所欲言的特点,通过及时关注学生聚集的BBS、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场所,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来的思想动态,比起传统的约谈、走访具有更高的效率。[4]另一方面,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发现,90后研究生群体对于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往往不敢畅所欲言。因此,辅导员通过社交网络、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能够打消学生的顾虑,从而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把握学生群体动态,进而实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管理。

3.3 正确引导价值观,破除功利主义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在不断进步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建设不断进步的精神文明的历史。因此,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若受到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流于功利、实用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5]例如,在传统的观念中,考试作弊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但是近些年来在考试中作弊的研究生中,以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为主,甚至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过于功利的心理使得学生对制度的严肃性缺乏认识,往往为了利益忽略应当遵守的规范。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不能放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重点发挥党员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研究生群体中牢固树立遵章守纪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事准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公平竞争,在遵循社会主义法规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下,合理合法地追求个人更高的需求。

3.4 多管齐下,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

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90后研究生往往倾向于独自行动,较少与他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消极的“拖”的方式来回避。例如,当学生与导师产生矛盾时,往往通过故意不去实验室、不与导师见面等方式将问题搁置。由于“拖”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和异常行为,因此辅导员很难注意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当矛盾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在某个时间(比如学生论文即将答辩的时候)突然爆发,这时再要解决问题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后果比较严重。同时,在此期间的研究生心理压力往往较大,长期的不愉快心情积压在心里,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和疾病,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针对90后研究生群体的这一特征,为了及时地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避免造成严重后果,辅导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细致的工作来加以预防,重点通过三条渠道来及时察觉问题:(1)与导师建立双向沟通渠道。由于研究生主要工作场所在实验室,与导师联系较为密切,导师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可及时通知辅导员。辅导员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导师,共同解决问题;(2)定期与学生干部进行交流,由学生干部及时反映班级中哪些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3)通过QQ、BBS、人人网等网络渠道关注学生动态,从学生在网络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问题。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并尽早解决研究生群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4、总结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的教育。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变化,研究生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研究生辅导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加强思想教育,在研究生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重点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以辅导员的实际行动推动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进步,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2]5号;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3] 练素华. 高校研究生管理的特点及其对策 [J]. 科教导刊,2012(4),17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