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出口贸易概念精选(九篇)

出口贸易概念

第1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出口市场 多元化 信息熵 相对丰富度指数 均匀度指数

近年来中国商品出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得到了长足发展。在1996-2005年期间,出口总值增长了4.04倍,年平均增长19.69%,呈现出稳健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我国从“七五”计划起就提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并于“八五”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出口商品市场多元化战略,多层次全方位地开拓外贸出口商品市场,既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趋势,而且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评价中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进程,所见分析大多只是比较粗略,泛泛而谈,定性而论。事实上,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涵义既涉及出口市场的总数,也涉及出口总量分配的均匀性,一般的定性分析的确很难给出全面而客观的评判。为此,本文引入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概念和信息论中的“信息熵” 概念,以及相应的表达方法,尝试着对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进行定量刻画,并以我国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多样性与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

多样性的涵义

“多样性”一词虽广泛见于各种场合的表述之中,但真正给出其严格定义的则为生态学中提到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这个概念包括了多个层次,主要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不同领域对“多样性”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歧义,如能恰当地将 “生物多样性”概念中的某些层次(不可能是所有层次)的内容引入本文研究,无疑有助于理清研究思路。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是生态学中一条重要的原理,该原理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许多领域有重要启示。国际贸易领域所论及的谋求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宗旨,恰与该原理不谋而合。

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涵义

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概念与“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这两个层次中的一些概念颇为相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丰富度,即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总数。而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则是不同外贸出口市场的总数。

第二,景观多样性的另一重要属性是均匀度,即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的均匀程度;而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另一重要表征则是不同外贸出口市场所占份额的均匀程度。

目前在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研究中,对上述第一方面关注得比较多,而对第二方面的研究则鲜有报道。诚然,一个国家外贸出口市场总数的增加将意味着其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加强;但如果外贸出口市场总数没有什么变化,而不同外贸出口市场各自所占的份额却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这时其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是提高了,还是削弱了?定性分析方法显然无法对后一种情况做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估。所以,必须对多元化的上述两种表征,尤其是后一种表征给出标准化的定量表达。

多元化的定量表达

对丰富度的定量刻画

对丰富度的刻画比较简单,可由下式给出:

R=(T /Tmax)×100% (1)

(1)式中,R是相对丰富度指数(百分数);T是绝对丰富度,为某一区域内某个时段生物物种的总数,或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总数,其外贸出口市场的反映对应着某个时段不同外贸出口市场的总数;Tmax是该区域内生物物种总数或景观的最大可能丰富度,其外贸出口市场的反映对应着不同外贸出口市场最大可能的总数,即全球的国家或地区总数。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人们大多习惯于直接使用绝对丰富度这一指标。相对丰富度指数的建立,能为变换角度进行分析提供另一种新的选择。

对均匀度的定量刻画

对均匀度的定量刻画远比对丰富度的刻画来得复杂,可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及其相应的分析方法。

熵与信息熵 熵(Entropy)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用来度量系统的无序程度,由研究热力学的德国物理学家K•Clausius最早提出,称为热力学熵;而研究统计力学的德国物理学家L•Boltzman则从分子运动论的角度对熵的含义进行了扩展,称为统计力学熵。

在此之后,控制论的创始人N•Wiener和信息论的创始人C•E•Shannon都发现,熵还可用来度量信息源发出信号状态的不确定性,而信息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从而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理论,并赋予熵广义的含义。C•E• Shannon还从信息源具有随机不确定性出发,以全新的角度定义了一个与统计力学熵相似的函数,用以对离散信息源“产生”的信息量进行度量,此即信息熵的表达:

上式中H (X )为系统(或随机事件集)X的信息熵,该系统(或随机事件集)有n种独立的可能状态(或结果),即x1,x2,…,xn;P (xi)为状态xi(i =1,2,…,n)可能出现的概率值,且 。式中对数的底a如取2,信息熵的单位为Bit(比特);a如取e,信息熵的单位为Nat(奈特);a如取3,信息熵的单位为Tet(铁特);a如取10,信息熵的单位为Hartley(哈特莱)。

根据信息论,熵的获得就意味着信息的丢失。一个系统(或随机事件集)的有序程度越高(或不确定性越小),其熵值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则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或不确定性越大),其熵值就越大,信息量则越小。信息与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负熵,公式(2)中的负号正反映了这一点。与热力学熵和统计力学熵相比,信息熵具有更为广泛和普遍的意义,因此又称为广义熵。信息熵常用于刻画景观的均匀程度,笔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对外贸出口市场的均匀程度进行刻画。

外贸出口市场均匀度指数 对公式(2)中的对数取自然对数(即令a = e),并令k=1/ln n,同时考虑存在着不同时段,于是有:

(3)

上式中Ej为某个地区j时段的外贸出口市场均匀度指数,n为出口市场总数,m为时段总数,Pij为j时段第i个市场所占的份额。Ej的变化区间为[0,1],当Ej = 0时,反映j时段只有一个外贸出口市场时所表现出的最不均匀状况;而当Ej = 1时,则反映j 时段多个外贸出口市场各自所占份额完全相等时所表现出的最均匀状态。该指数的建立,使得着眼于均匀性去评判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有了一个标准化的量度指标,既可用于不同地区的同一时段比较,也可用于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的比较。笔者依自编的电算程序,能够快速将所采集到的某地区各个时段各外贸出口市场出口总值的数据完成上述计算。

我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定量表达的实证分析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1996~2005年的有关数据,按上述对多元化的两种表征的定量刻画算法,得到相应的两种多元化指数计算结果(见表1)和反映它们变化的柱状图(见图2、图3)。

由表1和图2可知,近年来中国出口市场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值变化不大,相对丰富度指数在1996~2005的9年期间仅提高了5.06%,而在2001~2005的4年期间则保持不变。由此似乎可以认为: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近年来没有多大改观。然而通过对表1和图3均匀度指数的分析却可发现,均匀度指数在1996~2005的9年期间提高了11.95%,而在2001~2005的4年期间提高了5.64%。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出口市场的均匀度在持续而缓慢地提高。这种由均匀度所表征的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的缓慢提高一般不易被定量表达。

由于均匀度与集中度呈负相关,因此在文献中常可见到用出口市场集中度的降低来说明其均匀度提高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在逻辑上是站得住脚的,问题在于如何给出全面、精确的表达。例如,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6年、2005年的有关数据,可计算出这两年中国外贸出口市场前若干位所占的份额及其变化幅度(表2)。该表显示,无论取前几位都能得出中国出口市场的集中程度在下降的结论,但所取前几位位数的不同,其下降幅度的数值是不同的。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第一,为说明整个出口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该取前几位?第二,前几位所占市场份额的下降幅度值,能代表整个出口市场集中度下降幅度或均匀度提高幅度的精确值吗?由此可见,这种表达方式只能是粗略的、大体上的。而在对均匀度变化的评估方面,本文所构建的均匀度指数则能从总体上综合地给出更为精确的刻画和表达。

促进外贸市场多元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宗旨都在于谋求稳定性,宗旨的相通蕴含着机理的相似。本文在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研究中,有机融入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概念和信息论中的“信息熵”概念,并对“多元化”做出了定量表达,使得“多元化”的涵义变得更加严谨、明晰和完整,并能够对中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状况做出精确的实证分析,从而能为各种外贸出口战略决策提供客观而准确的评判依据。

参考文献:

⒈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⒉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⒊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

⒋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第2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国际贸易

一、贸易术语的数量变化

INCOTERMS2000中贸易术语包括EXW、FCA、FAS、FOB、CFR、CPT、CIF、CIP、DAF、DES、DEQ、DDU和DDP共13个贸易术语;INCOTERMS2010删除了DAF、DES、DEQ和DDU四个贸易术语,增加了DAP和DAT两个贸易术语,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个变为11个,使原来D组术语更加清晰简洁,操作性和指导性进一步加强。

21世纪,全球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巨大改变,集装箱运输规模不断扩大、多式联运蓬勃发展、国际物流领域“一站式”服务理念的崛起。在贸易术语层面无需将边境交货、目的地船上交货、目的地码头交货和未完税交货分别用DAF、DES、DEQ和DDU表示,仅用一个术语“目的地交货”表示就足以。在实际海运操作中,已鲜有在目的地船上或目的地码头交货的情形,特别是随着集装箱业务的发展,货物的交接地点多为集装箱堆场、集装箱货运站和内陆场站或中转站。INCOTERMS2010为了明确进出口双方在目的地交货时卸货费用的负担问题,将“目的地交货”分为未卸货交货和卸货后交货,即DAP和DAT,在简化D组术语操作同时,又明晰了进出口双方的责任。

二、贸易术语的分类变化

INCOTERMS2000按照字母顺序将13种贸易术语分成了E、F、C和D四组,INCOTERMS2010将贸易术语按照运输方式分成了仅适用于水运和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两组。此种分类顺应了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规律,更具科学性。

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从业者开始关注国际物流成本控制,将国际物流业务外包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希望通过降低国际物流成本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国际物流在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国际贸易效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准确把握了国际市场的脉搏,将运输方式作为了贸易术语分类的标准。表1为INCOTERMS2000贸易术语列表,表2为INCOTERMS2010贸易术语列表。

三、取消了“船舷”的概念

在INCOTERMS2000中,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进出口双方风险划分的界限为“船舷”,长期以来,进出口双方一直对“船舷”概念的解释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该问题,INCOTERMS2010取消了“船舷”概念,将进出口双方风险划分的界限变为“船上”,更加清晰划分了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进出口双方风险划分的界限,提高了实际业务的可操作性,避免了争议。

一方面,进出口双方风险划分的界限定在“船上”,而不是以“船舷”为界的一条假想垂直线上,更能体现卖方交货行为的完整性,不会人为地将出口商整个装运的连续过程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将卖方承担风险的期间延长至货物装上船,增加了卖方风险,有利于卖方谨慎认真地完成整个装货过程,而不是越过船舷之后便高枕无忧。

四、增加了“链式销售”的概念

“链式销售”(StringSales)是指货物在运输途中经过多次买卖。INCOTERMS2010增加了“链式销售”的概念,并明确了在此种情况下买卖双方责任、费用和风险划分的问题,弥补了INCOTERMS2000的不足。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在最初的卖方和最终的买方之间往往会加入一个或数个中间贸易商,并将在途货物多次转卖以赚取差价,形成多层次销售。中间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方式会与最初的卖方和最终的买方略有不同。INCOTERMS2010分别对不同贸易术语下最初卖方、中间商和最终买方在链式销售中的责任、费用和风险进行明确划分。使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五、扩大了适用范围

INCOTERMS2010将其适用范围从国际贸易扩展到了国内贸易,进一步提升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规范商务和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惯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应与国际接轨,实现法律法规和惯例在国际范围的标准化。INCOTERMS2010适用范围的扩大,有助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和国内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标准化,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商贸的发展。

六、增加了安检通关的内容

INCOTERMS2010在A2、B2标题中加入了“安检通关”作为买卖双方办理进出口相关手续的一个方面,即有义务办理进出口手续的一方也有义务对货物进行进出口所要求的安检。”在A9、B9中对装运前必须的检验费用和出口国有关机构进行的检验所需要的费用进行了明确划分,以确保安检能够切实进行。

七、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外贸从业者要参与的国际竞争,必须熟练掌握竞争的游戏规则。《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国际贸易领域中重要的游戏规则之一,外贸从业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贸易术语的应用,还要与时俱进,了解贸易术语最新发展变化,并尽快适应这种变化,以便在贸易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第3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一)低碳经济进一步拓宽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出现了一个金融概念,即碳金融。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碳金融的定义并没有能够得到统一,学术界仍然处于对碳金融的定义诠释状态之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顾名思义地把碳金融简单地界定为,就是与碳相关的一切金融活动。具体来说,只要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的一切金融制度安排与金融交易活动,我们都可以认为它就是碳金融,其主要包含了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因而,碳金融作为一项新的金融服务活动,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能够切实迎合低碳经济的理念来更为优化配置资源、降低排放成本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低碳经济创新了碳金融这个概念,使得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

(二)低碳经济促进了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的竞争与合作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以及推广实施,催生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尤其是发达的欧美日国家早就认识到了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更新与能源开发,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应该说,它们已经在低碳经济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中国和其他新兴世界的国家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对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与实施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践和推进,在新能源和新环保技术方面的开发与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摸索与实施的初期阶段。因此,发达国家提出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新技术,这就催生并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并在该国际贸易领域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态势。

(三)低碳经济会使得潜在的国际贸易新壁垒出现

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比如说各种技术规范、标准、标签要求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而这些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有着不利的影响,主要是说其中的一些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比如说,碳标签和碳关税。碳标签是英国首先提出来的,其把产品中的碳含量用明确的指数标示出来,主要针对出口产品,而且并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显然会侵害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碳关税则是指边境调节税,它由法国和美国等提出并引入到国际贸易中的,而这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接受碳关税,那么,它将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战略调整的具体措施

鉴于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格局与规则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尽快调整国际贸易战略。这是由我国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共同决定的。尤其在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际贸易参与国,低碳经济又主要针对的是出口贸易。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就业率的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和取得规模经济等。加之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大幅攀升,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压力,出口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国际竞争力相应的提高,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切实调整我国的国际贸易战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国际气候谈判中兼顾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和热点。而我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具体来说,国际气候论坛上,我国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并努力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得的利益,强化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努力引进并使用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还要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和行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物力等来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切实提升自己的低碳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生产出低碳商品和气候友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尽可能地抓住优势,掌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创新措施来应对国际碳关税

虽然说碳关税是一些发达国家自行提出来的一种新税收,但是,发达国家凭借着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优势地位与霸权地位,执意要征收与气候相关的碳关税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既然如此,欧美发达国家在碳关税征收方面占据着道德高地,那么,我们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应对碳关税,而不是盲目地反对和谴责。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快我们的自主创新步伐,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来提升自己企业生产消费中的节能减排能力,并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低碳创新措施来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经济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尽管短期来看,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长远来看,它将促使我国企业及时调整国际贸易战略,强化国际间的低碳技术与产品合作。政府应给予低碳技术创新以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减少贸易发展中的碳排放

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其已经对我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与破坏。因而,在当前国际流行的低碳经济理念与背景下,我国在采取适度的自由贸易战略下,更应该引入低碳措施,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基于低碳经济的新贸易壁垒,保证我国企业低碳经济下仍然有一个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势头。那么,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尽可能地减少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对外贸企业进行结构优化和升级引导,还应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制定出服务贸易的国际发展战略,推进其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努力保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更为优化。这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中我国所面临的巨大资源与环境压力。此外,我国还应该充分重视企业在低碳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外贸企业的自主转型。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在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的时候,尽可能地基于低碳经济理念加强环境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环境技术与理论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还应该积极开发各种绿色产品,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从而让我国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还可以让企业从内部转变自己的生产与管理模式,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国际贸易发展道路。

三、结语

第4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模拟教学法 感性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涉外经济与贸易活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只要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就能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并且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基本做法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不但包括有关法律、惯例、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还包含了许多对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的概括和总结。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简单识记,而是在实际业务中的具体运用。一般说来,学习好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经验。采取实践教学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讲授,对于一般的高校而言不太现实,这就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结合多年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模拟法进行课堂讲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部分、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习内容的直观认知(感性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概括总结(理性认识)。一般说来,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结论多是对相关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对其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都离不开对相关业务的直观认知。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业务进行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法是指将相关业务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高度提炼,并通过一定手段和形式尽可能逼真地再现,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形下,加深对相关概念、结论和规定的理解,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实物模拟法、图形模拟法、案例模拟法、情景模拟法等。

(一)实物模拟法

所谓实物模拟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使他们对相关的概念、要求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起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讲授货物包装的相关概念时,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不同类型的包装物在课堂上展示,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包装的类型、作用、包装标志的不同表现形式,等等。再如。单证业务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进出口业务单证的认识和填写这两方面的要求。学好这部分内容,首先就应要求学生对相关单证有比较全面的直观认识。虽然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都有一些模拟单据的样张,但为了更切合实际,并拉近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能够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到当地银行或相关贸易公司复印一些近期业务往来中的相关单证,并结合这些实际的单证向学生讲授相关栏目的含义及填写要求,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形模拟法

国际贸易实务虽和实际业务密切相关,但其中的某些要求和规定仍然比较抽象。因此,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示意图的方法进行模拟。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1、贸易术语的教学。贸易术语是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贸易术语不仅是对相关概念的简单记忆,还应对有关规定进行深入、灵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业务中选用合适的贸易条件。尤其是在不同的贸易术语中,与买卖双方相关的风险、费用和责任的划分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目前,多数教材均依据《2000通则》的基本规定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文字性描述,但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业务实际经验的学生而言,要深刻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授中,需要采取图形模拟法,将“船舷为界”、“货交承运人”、“船边交货”、“目的港船上交货”、“目的港码头交货”等重要划分点标注在示意图上,使学生对不同贸易术语条件下的相关划分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记忆。  2、国际货款收付方式的教学。货款的收付是教学过程中的又一个难点和重点,这是由于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方式(汇付、托收、信用证)都属于非现金结算,与实际生活中购销活动中常用的现金结算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托收业务和信用证业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业务。因此,要讲清楚相关的业务程序,教师就必须在课堂讲授时熟练地画出相关业务的模拟流程示意图,并在图上以箭头、序号和简单的文字说明整个业务的步骤及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业务程序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三)案例模拟法

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进出口业务实践,并解决业务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模拟法贯穿于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描述业务实例,使他们置身于案情当中,并对相关问题、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想象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案情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引出相关的概念和国际惯例的规定。譬如:在讲授“共同海损”的含义时,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个在海洋运输过程中发生各类损失的案例,在他们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总结出什么样的损失是共同海损、认定共同海损的条件,等等。采取案例模拟法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当然,要使用案例模拟教学。首先就应设计好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情况,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考虑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中应尽量避免涉及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否则就不利于他们对重点讲授知识的分析和把握。第二,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这样,才有利于分析和讨论,有助于举一反三。第三,在案例分析后,应给学生留任务,即布置一些相关案例作为课后作业,使他们独立完成,这种做法不仅符合认识规律,还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情景模拟法

第5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追根溯源,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发端于明末清初时期,时至今日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这中间曲曲折折、风波不断,但总的趋势还是在向前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经济贸易往来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不仅对俄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攀升,而且多年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济贸易往来经验,并且探索了一些全新的经济贸易方式,如易货贸易、加工贸易、旅游贸易、转口贸易、互市贸易等多种新型贸易方式。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中俄两国拥有4300公里长的边界线,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攀比的发展经济贸易的独特天然优势。因为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距离是决定运输成本的关键因素,比如贸易双方的距离越远,双边贸易额就越小。究其原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贸易双方距离越远,运输成本就越高;运输成本越高,产品的进口价格与其出口价格的差异就越大,贸易的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小,贸易总额也就越小。而中俄两国的相邻关系正是两国进行经济贸易的绝好先决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而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相比于国土面积广裹、自然资源十分充裕的俄罗斯,中国是自然资源相对匾乏的发展中国家,中俄两国具有经济利益的共同性和贸易的互补性,两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正是为了推动毗邻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增加本国国民的收人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直至现在,中俄经济贸易已经步人正轨。就以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为例,它位于内蒙古满洲里与俄罗斯赤塔州后贝加尔斯克的交界处,是中俄两国边界惟一的一个具有地理、经济优势的跨国互市贸易区。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的中方基础设施包括五大商场,涉及国际贸易、民间贸易、金融贸易、海关保税库、监管库、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人民币、卢布以及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在此可以自由流通。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促进了中俄经济贸易的规范化运作,积极有效地影响着满洲里市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招商引资工作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北疆口岸建立互市贸易区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它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贸易区,对于中俄经济贸易的顺利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正是凭借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的宝贵经验,制订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把西部重点区由2(XX)年的“两带一区”增为“两代两区”,增补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点开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我国建设欧亚大陆桥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有三条欧亚大陆桥建设方案,其中的大连方案即连满欧亚联运大通道最为可行。这一欧亚大陆桥以大连为上岸港,由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内蒙古的满洲里出境,进人欧洲的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国,从而最为便利地连接欧亚两大洲。这一欧亚大陆桥的建设也必定会对中俄经济贸易的深人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中俄经济贸易深入发展对俄语人才的份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步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市场竟争力,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解放人才是一个重点的战略问题。有关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各行各业都会充满活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有力、更加稳健。基于上述原因,中俄经济贸易深人发展中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就显得极为迫切。

首先应对人才这一概念有明确的了解,到底什么是人才?以往在这方面使用较多的概念是知识分子,而人才的概念要比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广一些,人才可以是各行业多种多样的,知识分子仅仅是其中的侧重于知识型的一种人才。通常所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又出现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人力资源概念要比人才概念更宽泛,它几乎包括了所有有劳动能力的和有潜在劳动能力的人,而人才只是人力资源中的一小部分,是指其中具有突出才千和能力的人。我们要想顺利进行中俄经济贸易就需要大批懂俄语、懂经济贸易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如何培养优秀的进行中俄经济贸易的俄语人才,是摆在我们俄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霍现代化事业中发挥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承担着培养造就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发展阶段。要特别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源头。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具备了人才、知识、信息和科技密集的区域优势,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小平同志曾特别强调过:“中国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要紧紧抓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因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创新俄语人才的培养也是我们顺利进行中俄经济贸易的关键因素,俄语工作者应着力探讨、研究培养中俄经济贸易中俄语人才的具体策略。

三、中俄经济贸易深入发展中俄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教育学的重要理念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更深人地说,教育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如何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办教育呢?首先应根据人才的特点,明确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其次应根据人才的类型,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涉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再次应根据人才成长的内部条件,设置有效课程,培养学生的紊质;最后应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在发展中俄经济贸易中也应遵循俄语人才成长的规律,应根据俄语人才的特点,明确俄语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培养俄语人才的创造性,并且要因材施教,涉及进行中俄经济贸易的具体培养目标;应根据俄语人才成长的内部条件,设置有效课程,培养俄语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应根据俄语人才成长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发展中俄经济贸易中的俄语人才培养还应注意创造性俄语人才的培养。创造性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人人都可以拥有创造性,只是不同的人的创造性可能表现在不同的领域,而且表现的程度也会大不相同。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观点,由此可见,创造性包含了思维和人格两个方面。在我们的大学俄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俄语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参与中俄经济贸易工作。具体的进行中俄经济贸易的俄语人才培养策略有以下方面:

(一)应注重俄语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中国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知识总量的掌握,因而中国的基础知识教育十分扎实。从理论上讲,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对认知因素的训练,而对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比较欠缺。有调查表明:我国学生与英美国家学生相比较,会表现出意志不够坚强,独立性较差、缺乏探索精神、审美感不足等特点。因此,中国学校教育应重视俄语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俄语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保护俄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俄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等,以此促进俄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为培养创造性俄语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重视高等学校的专业化设里

针对俄语学生的未来工作走向,要突出他们从事中俄经济贸易工作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设置与中俄经济贸易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使语言知识课程与经济傲易知识课怪有机结合;采用科学的俄语教育方法,努力培养俄语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和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俄语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对将来实际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的讲解与训练,着重对于俄语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使俄语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

(三)应著力加强俄语教材建设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俄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因此,俄语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材在俄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地说,在编写俄语精读、听力、泛读教材时,应考虑选取一些涉及经济贸易知识的材料,特另lJ是精读教材可多选择一些与经济贸易知识有关的内容,听力教材可增加一些介绍俄罗斯人的交际礼节的资料,泛读教材则可广泛地涉猎一些进行中俄经济贸易方面的大量内容。学生使用内容如此丰富的教材,可使他们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又可掌握一定的经济贸易知识,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紊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应努力活跃课堂教学,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俄语教学的发展

大学俄语教师应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在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他们会更感兴趣了解、掌握较多的俄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中俄经济贸易知识,学生经济贸易知识的获取便可随着语言知识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进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学习效果。

(五)俄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紊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俄语教师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应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圆满完成培养俄语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进行中俄经济贸易能力的重任。

第6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其各自兴起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对它们各自所产生的作用进行研究,这对于世界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指的是各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合在一起,企业面临的市场得到增大;从另一方面来说指的是各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者协议,逐渐统一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甚至建立超出国家的 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制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伴随着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1921年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时期,这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不成熟,涉及到的国家还不是很多,但是成员国之间互相减让关税。在1950-1960年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此时加入的成员国增加;在1970-1980年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处于停滞时期,由于此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平稳状态,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才处于这种状态。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界定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要大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大于或等于两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政府间彼此经过协商协议或条约,从而建立的一种经济联盟。这种经济联盟的建立有利于各国或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以至于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内,各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它的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组织形成,这些组织的形成历程大概是:

欧盟东扩计划与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历程,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时候,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欧洲协定,此时拟定了入盟标准和实行了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还经历了制定入盟谈判时间表阶段和正式入盟谈判阶段。每一次的发展都会有着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加入,使得它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深。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1994年1月1日起,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从此时起,以这三国为首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就正式建立起来了,之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之间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并且进行文化的交流。

亚太经济组织的成立,是由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组合而成的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在1989-1992,它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在1993-1996年间,它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在1997年到现在,它的发展处于调整阶段,面对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亚太经和组织只有调整,以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使得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或地区为了自己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便依据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同盟或者联盟。

(一) 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加紧了联系,不断取得长足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发展该战略所涉及的地区或国家。甚至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文化方面,我国各高校在国外建立了孔子学院,这将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传播。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共融。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给我国即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态使得我国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各项能力,继而增强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三) 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使得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得到深化,近几年我国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贸易合作逐渐加大。与他国的贸易总量和贸易总额都在不断加大。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为12016.1亿美元,2010年为15777.5 亿美元,2011年为18983.8亿美元,2012年为20487.1亿美元,2013年为22090.0亿美元;而进口总额在2009年到2013年依次为10059.2亿美元、13962.4亿美元、17434.8亿美元、18184.1亿美元和19499.9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分析中可以知道我国的对外贸易是在逐渐递增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并且从进口额和出口额的这几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都是出于贸易顺差的情况,他国总是处于贸易逆差的情况。对外贸易的极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贸易的发展,它们之间存在两者之间的双向的因果关系。

三、政策建议

(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创新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够少依赖他国。不仅要实现技术方面的创新,而且还要实现制度方面的创新。使得各方面创新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人类进行生产所必须的一项基本条件。同时人力资本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时是更加重要的,人力资本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教育的发展,应该加大对各项教育的投入。培养高等素质的人才,不断扩充我国的人才市场,深度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 注重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经济的发展多少会给环境带来一点影响。因为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的,工业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全球环境带来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加大的动力的时候,不能忽略环境的保护,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德春.Li Dechun 加强区域旅游联合促进东北经济发展[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3)

[2] 常丽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15)

[3] 李维新 东北区域经济的合作与老工业基地振兴[J]商业研究2006(5)

第7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国际经济秩序

一、引言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转贴于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由于贸易条件的作用,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从而加速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和贸易份额越容易处于有利位置,进而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国家,贸易条件越难改善,其获得的贸易利益份额越变越小。

第8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由于贸易条件的作用,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从而加速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和贸易份额越容易处于有利位置,进而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国家,贸易条件越难改善,其获得的贸易利益份额越变越小。

第9篇: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影响;电子商务;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既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又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当前的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以其快速的信息传递等优势,正在快速崛起。在本文中,作者对电子商务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目前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概念论述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的电子商务是一种依靠电子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商务概念,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商品的实际交换。在电子商务出现的初期,其就以方便快捷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其逐渐延伸到国际贸易中。

1.2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由来已久,最早被称为通商,也就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将各自所具有,但是对方却没有的商品进行交换,这种商品交易跨越了国境,具体分为国家之间的货品和服务进出贸易,因此,其又被称为进出口贸易。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第一,有效的精简了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随着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电子商务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电子商务的使用不仅能够使贸易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还能将国际贸易变为无纸贸易,这种新型的贸易模式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目前已经强势的开始取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所谓无纸贸易,指的是各国之间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将贸易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从而减少了传统贸易中各国贸易的订单等的需求,对于无纸贸易来说,其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简称EDI,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将整个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进行简化,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往往需要各国在进行贸易之前先进行各种准备工作,然后双方派出相应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贸易磋商,在各方面条件都谈妥之后才会进行贸易活动,且后期还需要指派专业人员跟进贸易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多项纸质单证,而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数据处理的话,不仅能够大大减少这些单证的数量,同时还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企业的成本投入。

第二,变革了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模式。电子商务在进行国际贸易往来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双方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从而保证双方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贸易方式大大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和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相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电子商务型的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信息、资金等的流动实现国际贸易经营,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模式中的单向物流模式,从而使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这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模式,能够减少传统国际贸易模式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大大减少了传统贸易模式中的时间和空间制约,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第三,国际贸易的监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中,往往是通过各种单证对贸易过程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会影响贸易的效率,而在新型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中,主要是发展无纸化和网络化形式的新型国际贸易模式,不仅能够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的时间浪费,还能打破传统贸易模式中的许多制约。像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中,需要通过进出口通关和出口退税等,而在新型的国际贸易模式中,这些环节都实现了电子化,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且监管更加便捷。

2.2消极影响

第一,加剧了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对于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结合,需要大大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等新兴的信息技术,且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新兴的国际贸易模式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因此,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将远远快于发展中国家。最后必将导致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程度相差越来越大,影响世界的和平发展。

第二,这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模式导致大量的税款流失。通过电子商务的大量应用,必将实现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虽然能够加快国际贸易的效率,但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大量的税款却因此流失,影响国家的正常发展。另外,电子商务模式的国际贸易基本上全部是虚拟交易,这种情况导致双方对贸易主体的真实情况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像贸易主体的收入水平和产品的经营情况等。这种情况的发展,将会导致一些国家的不良人士利用国际贸易的漏洞大肆逃税、漏税,影响国家的正常税收活动。另外,新型的国际贸易模式极大程度上削弱了中介机构的作用,从而使与之相关的国家收入受到严重的打击,最终影响国家的正常财政收入。

3、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