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精选(九篇)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第1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文中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种货币现象,其实际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3.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4.通货膨胀的形成受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三、通货膨胀的潜在危害

1.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福利损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熏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穴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2.此轮通货膨胀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例如股市和楼市)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追逐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进一步推动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将危及社会稳定。

3.通货膨胀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标本兼治。

1.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2.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3.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

4.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5.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2]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2007,(5).

第2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抑制

一战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种超速通货膨胀对德国经济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它是纳粹兴起和二战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货膨胀不容忽视的,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很大。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源被充分利用或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继续上升而导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名义总需求量的增长不能自发地带动就业量的增长。而是,当名义总需求增加时,现有产品总量不能增加,价格就必定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成比例地上升,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虽然不可预期,但是它的产生有其原因:

(一)成本推动型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所以货币的供给通过货币的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变得不值钱,没有人储存纸币,反而使大量的纸币涌入市场或甚至流向国外。

(三)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时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涨。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

1、对收入的影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假如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2、对再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讲,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再分配给债务人。即通货膨胀往往不得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主要是对利率进行调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每月达到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致于相对价格混乱无序、难以适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2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0降为-20%。现在还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扭曲。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为此,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同时,有一部分固定的税收是以元来表示的。价格上升时,这部分税收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假如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扣除一个价值固定的免税额;而出现通货膨胀时,那份标准免税额的真实价值会减少,所缴纳的税收的实际价值却上升。除了对税收的扭曲以外,通货膨胀也扭曲了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三)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对策

根据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资本的正常循环,到严重时也会引起政治危机。因此,采取一些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需求紧缩政策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减少社会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自愿性的做法是政府以劝导的形式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它适用于通货膨胀程度较轻的情况。强制性的做法事实上是对工资的冻结。该方法对控制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达到50%以上,每年达到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总之,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也具有长期性。政府应针对通货膨胀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减少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友龙,缪代文.现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赵长茂.宏观经济管理通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第3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08-02

1 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态势。截止2011年底,我国现价GDP总量为458217.58亿元,同比增长15.1%;我国国民总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截止2011年底,我国居民总收入为43.18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货币供应量M1达到28.98万亿元(如图1所示)。经济增长往往伴随而来的是通货膨胀问题的存在,我国近二十年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可谓困扰着货币当局与普通百姓。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水平曾达到建国以来的历史高位24.1%,相对于一年期的名义存款利率而言,我们的实际存款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甚至是负值(如图2所示)。经济的增长给给我们百姓带来福利的同时,通货膨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The Sword of Damocles)却时时让我们担忧。本文旨在寻求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三因素:名义存款利率、货币供应量M1以及国民总收入等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借此分清我国遏制通货膨胀的着力点所在。

在此,我们以1990~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对我国利率、货币供应量及国民收入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一下分析。

2.1 数据选择

在本文中,我们以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R、国民总收入Y和货币供应量M分别作为自变量的数据支撑,通货膨胀率P作为因变量,并且对Y和M进行定基,取对数换算。如下表1:

2.2 单位根(ADF)检验

(1)检验我国1990~2011年度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R、通货膨胀率P、国民总收入Y以及货币供应量M是否为平稳序列。

通过Eviews检验,得出结果为表2:

由表2可知,通货膨胀率P、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R、国民总收入Y以及货币供应量M的水平值在1%的水平下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我国1990~2011年度的P、R、Y以及M序列是平稳序列,故其是I(1)平稳过程,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性。

2.3 协整检验

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知,P、R、Y以及M四个变量之间在1%的显著水平上有一个协整关系如下:

通过式(1)可以看出,我国存款利率、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是正向的作用关系,且货币供应量的t检验值(6.1362)是显著的,存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相对呈现微弱的正向关系,且其t检验值(0.9934)是不显著的;国民总收入对通货膨胀率是负向的作用关系,这里可以理解为国民收入的增长部分地抵消掉了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式(1)验证了在整个样本期间,我国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正向的作用关系,具有较强的弹性;国民总收入对通货膨胀率是具有负向的作用关系,具有较强的弹性;而存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弹性是微弱的。归纳其成因,本人认为,主要是因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还不够充分,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还十分有限,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因素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国民收入的增加恰恰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其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走高的必然因素。

3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检验,可知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率的三因素有其不同的强度与作用方向,针对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谨供参考。

3.1 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继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不仅要实现短期利率的市场化,还要实现长期利率的市场化;不仅实现本币利率的市场化,还需实现外币利率的市场化;不仅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还应实现贷款利率以及其他理财产品利率的浮动幅度。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定的利率决定权,是社会资金根据供求实现平滑流动,切实实现利率价格杠杆的作用。

3.2 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货币供应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强,这就需要货币当局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可以使当地参考货币学派的相关理论与观点,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给人们一个稳定的物价上涨预期,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的出现。

3.3 适当增加居民收入

当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最好的抵消措施之一就是相应增加居民的收入。是否可以考虑使得每年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不低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通过社会剩余资金的再分配实现收入差距的缩小。当然相应的措施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征收遗产税,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等等。

3.4 其他配套措施

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货膨胀率的攀高不仅仅是由以上三个因素影响的,还有诸如商品流通不畅、部分原材料的稀缺性、国外通货膨胀的传入等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综合考虑诸多要素,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相应保障措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通货膨胀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骆波,沈志宏,常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

[2]张会清,王剑.通胀预期与真实价格之间的关系[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

第4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对策;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30-02

通货膨胀之于我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通货膨胀与西方通货膨胀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国改革传统会计模式时,借鉴西方各国的改革经验也未尝不可。当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真实而又有效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要充分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影响,并采取一些过渡性较强的局部改进措施。从而是我国经济向着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的腾飞。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商品的生产量与货币的发行量比例失调。在通货膨胀时期市场上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动的平均价格水平持续升高。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量及劳务量持续下降。就现在社会而言,人们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及带来的影响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情况:温和型通货膨胀、剧烈型通货膨胀以及恶性型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有两种类型的货币,一种是金银,具有真实的价值,另一种则是本身没有价值的纸质货币。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本身没有价值的纸质货币能不限量地发行,正是因为这种“不限量”,使通货膨胀悄无声息地袭来。导致通货膨胀在我国横行的原因有很多,如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降低利率,经济结构失调等,但最主要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盲目提高的货币供应量。

二、通货膨胀之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

与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相比,在通货膨胀期间,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各企业不能准确的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走势,经常会由于一些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生产量、经营方法、价格标注上的失误,从而削弱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商品的价格与各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物价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会给企业带来不菲的盈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格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经营效果,价格也就逐渐丧失了灵敏、快速调节生产的能力。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影响社会经济及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中,计量商品与劳务的价值工具是货币。维持经济正常运转,企业正常生产的基础也是货币。这是否说明货币供应量越多越好呢?通过西方国家的金融风暴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货币供应量不以产品供应量为依据,则会造成经济秩序运转异常,经济运行混乱。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些事业单位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人员,比如医生、教师等。通货膨胀还能使本国出口公司的输出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弱势。由于货币流通量增多,物价上涨,企业更倾向于在国外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而后在国内以高价售出。长此以往,本国经济将日渐恶化。

(三)通货膨胀对人们需求的改变

通货膨胀与泡沫经济和投机产业相关联,泡沫经济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且不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而投机产业,则是以投机为手段,以攫取暴利为目的。泡沫经济和投机产业是通货膨胀造成的的必然效应,同时,二者又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扩张。在通货膨胀时期,纸币供应量越来越多,但其价值却日渐降低,货币持有者由于担心货币持续贬值,便会盲目地将纸质货币转换为需要抑或是不需要的商品。若是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也许纸币就不能作为计价工具在市面上流通了。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可能会再一次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

三、我国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会计对策研究

(一)加快会计型人才的培养及观念创新

现代化的企业在顺应时代的步伐深入地改革其制度的同时,各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同样得到充分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将从局限走向开阔,投资者必定会成为其中之一。大学是培养时代人才的摇篮,所以大学的会计专业应进行有选择性的扩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我国传统会计理念的基础是假设。这些假设是为了使财务会计理论具有通用性,在某些常出现的经济问题上得以套用。但是现实中,很多经济问题则不能在传统的假设中寻找答案。比如通货膨胀,在传统的理念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现象波及世界大多数国家,使传统理念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摇摇欲坠。为了保证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使企业正常运转,就必须持续得到精度高的会计信息,所以企业要勇于创新,而不是只墨守成规的套用。

(二)完善各企业的结算制度

即为了削弱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除企业债务链。在当下,由于没有特殊规定,所以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借贷,借款的一方成为债务人,另一方称为债权人,一般观念中,债权人占有主动权,可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则是债务人拥有主动权。债务人通过各种办法尽量拖欠债务,将借来的资金进行各种投资,尽量以最晚的时间支付其债权人。此种机制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该体制使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易变为企业与国家中介机构的交易,这种中介结算体制使企业没有空隙投机取巧,从而扼杀了债务链的产生基础。

(三)充分利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

尽管我国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但其中也不乏正确理论,所以企业应灵活运用。比如,在国家监督指导下,全面的对各企业的不动产做一次重估价,以资产现行成本作为提取折旧费的依据,适当提高一些固定资产折旧率。企业用于提取折旧费的产品销售出去后变为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基金,由于存在通货膨胀,所以为了使折旧基金不至于贬值,就要加快折旧频率,使企业持续获得利润。

第5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一)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国民收入平衡公式,即: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总需求;国民收入=投入的各生产要素所获取的收入总和=总供给。凯恩斯假定供给在短期内不变,以总需求为分析的重点,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会导致小于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存在资源闲置,此时增加总需求并不能引起价格的上升只会造成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后,过度需求引起价格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由此可以得出,发生通货膨胀时一定是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即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发生。

(二)菲利普斯曲线

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于1958年提出一条用以描述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曲线,即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随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根据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

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选择与治理

在西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被称为“痛苦指数”,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会给人们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损失,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失业主要会产生两种影响,即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反向关系,由此可见失业显然会引起社会的损失。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而且会造成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加重。

由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在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发挥了作用,然而,这种替代关系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替换应在一个怎样的程度下进行。很显然,两者的替代程度要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最小,并且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应控制在社会成员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分别权衡两者的成本代价。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

三、我国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下面列举1993年至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经历了一个高峰时期,1993年至1996年均超过了4%的警戒线,而之后的十几年里,除了个别年份通货膨胀率都在警戒线以下,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负值。

我国的失业率则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就较低的水平,失业率都在3%左右,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失业率十几年来都在4%以上,超过了警戒线的范围。而且我国所统计的失业率仅仅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将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包含在内。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解决好居民的就业问题更为迫切和必要。

四、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及启示

(一)失业问题

西方国家在治理失业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就业的力度;加强对劳动市场的干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第一,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刺激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借鉴西方国家的“市场就业机制”,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有利于优化劳动力供给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增加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职工的再培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资本流向教育行业,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第三,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和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失业、医疗等方面的全面保险,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第四,重视劳务输出,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计划地输出劳动力,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国际劳务信息平台,为劳务输出提供准确信息。

(二)通货膨胀问题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搭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实施必要的价格管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技术革命,调整产业结构等。

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第一,治理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性的改革和调整,要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通货膨胀,把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联系起来。第二,严格控制政府赤字的规模,严格政府预算管理,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行政费用,争取达到财政收支平衡。第三,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切断财政赤字显性化,也就是利用通货膨胀弥补财政赤字。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有待增加,在执行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时有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这对于中央银行履行保持通货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应根据现实经济形势合理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信贷渠道;信贷规模;有效性

    目前,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势头仍旧比较明显,而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型投资对需求的拉动、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使得价格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房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就是较为明显的通胀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持续走高,防止经济滞胀、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探讨通货膨胀与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并建议从信贷和货币的角度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调控。本文选取信贷渠道这一视角去研究通货膨胀的问题,并提出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通货膨胀与信贷渠道的关系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信贷、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动态关系,完善的金融市场是确保信贷渠道通畅的重要基础,而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因为其会影响到信贷供给者的相关决策行为,而通货膨胀也会对金融市场上信贷双方的选择与决策产生影响,引起金融市场上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的变化,最终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和信贷效率。反过来,信贷政策的制定,又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更多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和经济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信贷量的变化,虽然在通货膨胀时期,金融机构的信贷渠道会遭受一定的阻碍,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传导效率呈现下降的态势,但是,信贷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后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成本上升诱发繁荣成本推动型膨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结构型膨胀,而金融机构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链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加上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会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长期而又相对剧烈的影响,因此信贷规模的扩大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而金融机构信贷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具实效性,影响效果会显得相对突出和明显。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应当从紧的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应对通货膨胀趋势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基于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信贷渠道等因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采取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措施和建议,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

    (一)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合理控制

对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进行有效控制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部门要想更好地做好目前的经济工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实行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过热等现象进行合理控制,进而促进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工作

由于信贷对于通货膨胀具有更明显、更快的短期影响效果,因此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渠道进行合理控制,政府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对信贷投放节奏和总投放量的把控,将金融结构的信贷工作水平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均衡性。其中,信贷指导工作主要涉及到金融结构信贷投放比例的合理划分、信贷规模的非理性增长、月度或季度之间的异常变动、信贷投放速度过猛或过快等。

    (三)制定健全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实现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动态监测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把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而CPI主要是由居住类价格和食品类价格构成,住房消费的权重偏低,很难准确反映房价上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以及居民住房支出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对传统的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进行优化,如对食品类价格的权重适当降低,适当提高居住类价格权重等。同时,中央银行要实现对通货膨胀的实时动态的监控,就需要及时对最新的经济与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有效的预测,合理运用各项调控工具。

    (四)加强各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目前,央行应当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时滞性对通货膨胀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构建良好的信息采集和沟通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必须加强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例如货币政策只有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积极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对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趋势进行最有力的控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①要实现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货币政策的适时转变,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②对政府的财政赤字进行有效控制,将财政性支出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③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防止房价的反弹和过快上涨;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结语

    总之,货币供应量、信贷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效应和反向效应,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住银行信贷对物价水平的积极影响和调控职能,制定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实现预期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的秩序稳定和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叶,伍俊良,周广. 我国银行信贷与物价指数的实证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 张学叶,林永强,周广. 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关系的实证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7) .

[3] 陈学彬,周光友,徐明东. 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J]. 金融论坛, 2011,(05) .

第7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信贷渠道;信贷规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势头仍旧比较明显,而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型投资对需求的拉动、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使得价格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房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就是较为明显的通胀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持续走高,防止经济滞胀、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探讨通货膨胀与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并建议从信贷和货币的角度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调控。本文选取信贷渠道这一视角去研究通货膨胀的问题,并提出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通货膨胀与信贷渠道的关系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信贷、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动态关系,完善的金融市场是确保信贷渠道通畅的重要基础,而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因为其会影响到信贷供给者的相关决策行为,而通货膨胀也会对金融市场上信贷双方的选择与决策产生影响,引起金融市场上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的变化,最终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和信贷效率。反过来,信贷政策的制定,又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更多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和经济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信贷量的变化,虽然在通货膨胀时期,金融机构的信贷渠道会遭受一定的阻碍,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传导效率呈现下降的态势,但是,信贷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后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成本上升诱发繁荣成本推动型膨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结构型膨胀,而金融机构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链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加上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会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长期而又相对剧烈的影响,因此信贷规模的扩大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而金融机构信贷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具实效性,影响效果会显得相对突出和明显。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应当从紧的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应对通货膨胀趋势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基于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信贷渠道等因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采取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措施和建议,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

(一)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合理控制

对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进行有效控制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部门要想更好地做好目前的经济工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实行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过热等现象进行合理控制,进而促进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工作

由于信贷对于通货膨胀具有更明显、更快的短期影响效果,因此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渠道进行合理控制,政府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对信贷投放节奏和总投放量的把控,将金融结构的信贷工作水平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均衡性。其中,信贷指导工作主要涉及到金融结构信贷投放比例的合理划分、信贷规模的非理性增长、月度或季度之间的异常变动、信贷投放速度过猛或过快等。

(三)制定健全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实现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动态监测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把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而CPI主要是由居住类价格和食品类价格构成,住房消费的权重偏低,很难准确反映房价上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以及居民住房支出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对传统的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进行优化,如对食品类价格的权重适当降低,适当提高居住类价格权重等。同时,中央银行要实现对通货膨胀的实时动态的监控,就需要及时对最新的经济与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有效的预测,合理运用各项调控工具。

(四)加强各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目前,央行应当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时滞性对通货膨胀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构建良好的信息采集和沟通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必须加强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例如货币政策只有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积极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对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趋势进行最有力的控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①要实现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货币政策的适时转变,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②对政府的财政赤字进行有效控制,将财政性支出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③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防止房价的反弹和过快上涨;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四、结语

总之,货币供应量、信贷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效应和反向效应,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住银行信贷对物价水平的积极影响和调控职能,制定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实现预期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的秩序稳定和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叶,伍俊良,周广.我国银行信贷与物价指数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张学叶,林永强,周广.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7).

第8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即通货——货币供给大于经济需求。导致了原本的货币价值被膨胀“稀释”而贬值,货币购买力降低。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通货膨胀是指整个经济领域内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了绝大部分物价上涨,而某一经济领域内物价上涨并不一定代表通货膨胀。供需关系变化,或是经济某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物价上涨。比如以几何级数飞涨的房价,显而易见这不是通货膨胀导致的,而是经济各方力量操纵与博弈的结果。当下的通货膨胀,让每个人对物价的上涨都深有体会。菜价涨了,服装价格让人惊讶,更别提让我们望而却步的房价了。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通货膨胀,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笔者认为,中国当下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2008年金融危机中,政府向市场注入四万亿资金挽救经济。这本是应急且有效的措施,目的在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采取提前的保护。可是不幸的是,这救市资金却甚少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到了房地产、基础建设,乃至个人的腰包。现在金融危机的浪潮慢慢褪去了,四万亿过剩的流动性开始显露出来。四万亿有多少应用到实体经济中,又有多少“没有目的的游荡”,这统计数字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部分没有应用到实处的资金,必将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成为通货膨胀的推手之一。

另一原因是能源价格的上涨。工业社会中,支撑经济运行的根本是能源,包括石油、煤炭、矿产等。不论制造业还是农业,都离不开资源。中国是贫油国,矿产资源尤其铁矿石又依赖进口,国际能源价格变动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现今,中东局势不稳定、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等问题,都导致了中国能源供应不稳定。以石油为例说明能源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由于价格具有传导成本的作用,石油价格上涨,国内石油制造业成本将上升,如汽油、柴油、塑料、化工品等等价格上涨。这导致了交通运输成本上涨,以及更多的需要化工品、塑料等原料的制造业成本上涨,这些成本又传导到百姓所需的生活用品制造业、农业等等,进而导致生活物资价格上涨。如果此时通货膨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话,直接的后果就是百姓因对未来恐慌而消费意愿下降,居民购买力降低,由此逆向导致制造业低迷的恶性循环。如此一来,经济陷入滞涨。

通货膨胀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市场游资的炒作。人有逐利性,故此资本必然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在实体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国内外游资势必寻找更适合短期炒作的品种。不论是农产品还是邮票、金融产品,只要能够通过炒作获得高额回报,就会有人操纵。这给滞涨的经济带来更多的困难。

如何应对现今的通货膨胀,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保持本国经济的持续与稳定,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有效的战略措施。

首先,通过货币政策回收流动性,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来采取的措施。但是,采取这一措施时必须考虑到现今经济环境。任何一个经济体,唯有实体制造业、农业运行良好,居民购买力稳定,经济才能够稳定运行。如果现在一味采用货币政策回收流动性,对本就积贫积弱的实体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力量薄弱的民营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在回收流动性的时候,需要通过贯彻有效的税收调控、政策扶持,使实体经济恢复自身的发展能力。对于过剩的流动性和国际游资,除了回收之外,要通过恢复实体经济,扩大实体经济投资渠道,使过剩的流动性能够有序地流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这对于缓解货币紧缩政策下,实体经济资金短缺的作用是重大的。而如何将过剩流动性导入到实体经济中,需要实体经济的稳定、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金融业进行资本再分配作用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同时,稳定能源价格。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严重依赖进口,国家能源价格变化必然传导到中国,通过产业链条的形式影响中国的实体制造业。而最终,这些上涨的成本都是由中国的老百姓买单。中国石油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维持国内石油价格的稳定,可是,中国石油却成为了一个简单的企业,只起到了传导国际油价上涨的作用,根本没有做到维持国内石油价格的稳定。工业社会中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绝不应该通过能源获取财政收入而将压力转移到市场。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理当用之于民。当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时,政府应当使用财政收入支付能源上涨的成本,而不是将其转嫁到国内实体经济中,才是发挥了财政的作用。我们期待财政的前景是实体经济不需要财政的保护,这表明经济自身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实现良好运行。可是现今,必须要财政保护实体经济,岂能是实体经济支持了国家财政收入,却得不到财政的保护?

所以,不论是在现今经济滞涨的情形之下,还是今后,中国政府都应该付出努力维持能源价格稳定。

除上述措施外,调动居民的购买力,对抑制当前通货膨胀和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政策现在已经开始着手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个人税收等各方面措施,以提高居民收入。这是非常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的措施,但是,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我们拭目以待。

一国经济不同于公司管理,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劣势对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取舍。一国经济,归根结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一国乃至更广阔地域范围内人类的生活得到保障,自然得到保护。所以,一个国家应当在任何行业都能做到独立自主,内在的经济可以协调一致地运行。国际贸易的作用是互通有无,而不是将经济的运行完全依靠国际贸易。如果世界各国都能够做到完善自身、互通有无,那么经济的稳定、持续将是可期的,世界和平也将不远!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特征.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0.

2、 吴丹妮:论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影响及对策.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范文

从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居高不下,7月份以来,CPI连续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作为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有专家认为,5%的CPI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字。CPI在5%以内比较正常,是绿灯区;CPI在5%到9%之间,属于温和通胀,是黄灯区;9%以上属于严重的通胀,是红灯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我们将比较分析几次通货膨胀的特点,以期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历次通货膨胀概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多次通货膨胀各有特点,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历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后来我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于是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使用大力度的调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 “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33%。

通货膨胀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升。如1988年3月,上海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产品。物价急剧上涨,大米的价格几乎是一夜之间,从0.15元涨到0.8元,长涨了6倍。基本生活资料的快速上涨极大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抢购风潮随之而来,所有的商店都在排队。

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须采用组合政策。通过对历次通货膨胀的治理来看,单一货币政策效果未必良好,需结合其他政策。如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熨平”周期波动,并把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把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调控总量上,才能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我国历次的治理也是在逐渐结合各类宏观调控政策。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与政策

当前随着我国农产品(以猪肉为代表)的物价上涨,2007年的CPI高居不下,这与我国更深一步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分工有密切关系。而从世界范围看,物价上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10月份美国CPI涨幅达到3.5%,10月份欧元区CPI涨幅达到2.6%,比前一个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预期目标。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物价快速上涨,俄罗斯、南非、阿根廷、越南CPI超过8%。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了9.8%,其中,中低收入国家食品价格上涨了9.7%。2007年一季度,全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6%,其中,中低收入国家上涨了8.7%。应该说,全球的通胀压力都在增大。同时,全球经济的普遍增长使世界市场的资金以高速的速度累积,资产价格上涨,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危险。对于参与到国际经济的中国,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为达到稳定物价,货币政策必然采取加息等措施。

通货膨胀有两种:一种是需求拉动,即增发货币促使总需求扩张,超过了流通的正常需要,在没有价格管制的条件下就使物价上升;一种是成本推动,即垄断或改革的因素提高了成本,在需求旺盛的时候企业可以提高售价向市场释放,在需求紧缩的时候无法释放,就成为企业亏损。物价的上升,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动,下降阶段是成本推动。我国目前主要为第二类因素的推动作用较大。

我国目前由于存在农产品价格历史偏低、劳动力报酬占比低、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等因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大。农产品价格由于历史价格较低,具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严重低估。对于劳动力报酬占比低的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2007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研究表明,从1990-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下降了12%,目前中国劳动力的报酬大约为总产出价值的53.4%,远远低于美国的75%。而随着全球性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资源性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快速上升,加大了我国诸多企业的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