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精选(九篇)

通货膨胀治理措施

第1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欲望; 理性人假设; 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F8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3-0107-05

Research on the Hardcore in the Formation of Inflation

WANG Fu-mi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Inflation is one irresolvable problem to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Each government might try every means or measures to fight against it whenever it occurs, but the result is always unfruitful or dissatisfactory and thus forces us to further ponder over the cause form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 measure. Through research, we found that apart from many reasons dealt with by modern economic concerning the inflation, there seems one always neglected and never mentioned—human desire. Desire is not only a reason of infl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one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 Owing to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desire, the inflation caused by desire has it own distinction, and accordingly,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which are taken to manage inflations caused by other reasons,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human desire; assumption of reasonable person; inflation

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通货膨胀问题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不可避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纵观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史,通货膨胀总是和经济的增长相伴生,虽然有的时候表现得温和一些。就我国的经济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也一直在上升,只不过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慢,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快,但始终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价格上升的趋势依然不可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2月15日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指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4%左右,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对未来的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2012年一月份CPI涨幅超出市场预期,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总理在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2012年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每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我们都会看到,一国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正如总理在2011年3月份召开的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就像关在笼中的老虎一样,一旦放出来,就很难关回去。这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现有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剖析形成通货膨胀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理性人假设:欲望及通货膨胀理论的不足

第2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剧烈波动,既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秩序,也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政府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措施平抑物价,在短时间内成功治理了通货膨胀的问题,抑制了物价疯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研究这段时间的反通胀对策,对于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通货膨胀;物价;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统治后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尚未得到有效的治理,而解放全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极大收入却寥寥无几,在国家财政失衡的情况下不得不大量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现象更为严重。物价涨风不断,投机活动猖獗,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政府制定了许多富有针对性的主张和措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制止了物价暴涨的局面,创造了我国经济史上的奇迹。通胀的成功治理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可以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也可以治国安邦,从而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地位。

1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及其影响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业银行的基础上宣告成立,发行人民币作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的法定统一货币。1949年3月,中原解放区的中州农民银行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原区行,至此,关内各个解放区的银行和货币发行基本实现统一。随着人民币发行区域的逐渐扩大,通货膨胀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国民经济陷入了混乱之中。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通货贬值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普通百姓生活日益艰难。其次,通货膨胀对于工业生产的破坏非常严重,通胀引起投机,投机又影响了生产,很多工厂不愿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拿去投机,这样就加剧了失业,造成了资金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另外,随着通货膨胀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纸币的信心也逐渐减弱,商品交换中以物易物的现象并不少见,给商品的正常流通造成了困难。通货膨胀不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还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一个国家的政权是否稳固,很大程度上是看它的经济状况。能否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成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2建国初期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首先,财政收支失衡、人民币发行过多是造成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随着军队和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大大增加,财政支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再加上1949年我国灾情严重,城市中还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用于救济的金额及维持人民基本生活的价格补贴也不少。而我国当时的财政收入,却远远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求。如此一来,入不敷出,政府只能采取发行过量货币的方法来应付国家急需的支出,然而这种措施是不能长久的,由于没有回笼纸币,市场上也没有与之比数量相配套的商品,时间一长,币值必然下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其次,物资短缺,供给不足也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战争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量的工厂被毁坏,无数工人失业,导致生产萎缩,供给不足。而交通的阻塞,更是加重了物资短缺的程度。战争破坏了大量的交通设施,很多线路难以正常通行,使得城市工业品难以下乡,农产品难以进城。另外,1949年的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水灾不断,农业大幅减产,许多地区甚至颗粒无收,对农产品的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三,投机活动猖獗加剧了通货膨胀。多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给人们造成了重物轻币的心理,而社会上投机的风气更是盛行,投机倒把已经成为追逐暴利的有效方式。一旦察觉到市场的风吹草动,投机者便趁机兴风作浪,抢购商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3通货膨胀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分析

针对建国初期通货急剧膨胀,物价大幅波动的状况,政府在短时间内采取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方法和措施,标本兼治,全力平抑物价,治理通货膨胀,为人民生活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1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3.1.1整顿税收,增加财政收入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税收可以降低财政赤字,减少因财政赤字而带来的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物价。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采取了“多收税少发钞票”的办法。1950年1月30日,政务院《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并附发了《工商业税暂行条例》和《货物税暂行条例》,全国税收制度自此统一。此后,国家的税收收入逐渐增加,税收稳定在国家财政总收入的50%左右,绝对税额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逐渐缩小,国家治理通胀的能力显著增强。

3.1.2发行公债

通胀的本质是流通中的货币量供大于求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那么治理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1950年,人民币胜利折实公债发行,由于准备充分,预测准确,组织到位,新中国第一次公债发行比较顺利,对于回笼纸币,抑制膨胀,筹集资金,发展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债的发行初始效应缓解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焦虑心理,改变了人们抢购实物的心态,缓解了一部分通胀压力,从而导致了物价的稳定。

3.2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3.2.1控制货币投放

1949年11月5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决定紧急冻结未进入市场的人民币10天,检查各银行存款,紧缩贷款。11月13日,中财委明令“除中财委及各大区财委认为特殊需要而批准者外,其他贷款,一律暂停,在此期间,应按约收回贷款。”“地方经费中凡属可以迟发半月或20天者,均应延缓半月或20天。”通过这些措施,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大减少,缩小了市场上货币与物资之间的差额,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保证了产品价格的稳定。

3.2.2增加存款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定期储蓄存款暂行章程,广泛开办折实储蓄。折实储蓄的实行,保证了当地的储蓄者不因物价波动而遭受损失,规避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促进了存款的增加。另外,人民银行还调整利率,对定期存款给与优惠的利息,这使得市场的游资迅速减少,银行存款迅速增加,大量纸币回笼,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

3.3努力恢复生产,增加社会供给

3.3.1对农业采取的措施

物价能否稳定,通货膨胀能否被制止,从根本上来说是看生产部门是否生产出了足够的商品物资。有了足够的商品物资,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供需平衡的状态下,物价才会稳定。因此,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对于稳定物价,平抑通货膨胀具有巨大的意义。为此,政府进行,削减农业税,在未实行的地区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农业生产,提高产量,增加供给。另外,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修筑堤坝,开挖水渠,疏通河道,使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得到了保障,粮食产量大幅上升,总供给的增加缩小了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差额,稳定了商品价格,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

3.3.2对工商业采取的措施

建国初期国家财政极度困难,要把财力集中使用于建设的主要方面,放在能使我国经济起重大变化的方面。鼓励私人企业从事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生产事业,给这些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使处于停工或者半停工状态的私营企业恢复生产,从而增加商品供给。在这一措施下,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市场供给量显著上升,物价得以稳定下来。

3.4打击投机行为

3.4.1从各地调运物资,集中统一抛售

粮食和纱布是市场的主要物资,掌握粮食和纱布的多少就决定着政府控制市场能力的大小。政府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在合适的时间大量抛售商品,从而打击投机分子,平抑物价。1949年11月25日,全国各大城市一致行动,将粮食和纱布集中起来,连续抛售了十多天。这一措施严厉打击了投机分子的嚣张气焰,拖住了物价,回笼了大量货币,许多投机分子纷纷亏本出售,倒闭破产,很多资本家跳楼自杀或者圈起铺盖逃往香港,国内物价迅速稳定下来。

3.4.2加强市场管理

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登记管理,未获批准者不能擅自开业;加强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集中主要物资于交易所进行交易;制定各项交易规则,统一交易时间,对几种主要商品禁止场外交易,对于场内交易一律实行现金支付。这些措施对于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投机行为,稳定物价,壮大国营商业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5加强金融管理

颁布金银和外币管理方法,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兑。同时,开展反对和打击金银、外币投机的活动,封锁了投机分子操纵银元市场的大本营——上海证券交易所,逮捕了一批主要投机分子,还取缔了从事金融投机的26家“地下钱庄”及其他非法信用机构。对一般私营银行,政府引导其将资本投向生产事业。这些措施限制了金融投机活动,私营银行业务逐渐受控于国家银行,通货膨胀的局势得到有效控制。

4陈云等人调控物价的历史启示

4.1政治稳定是成功治理通胀的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虽然尚有局部战争,但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军费开支被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政治形势基本稳定。马寅初曾指出:“纸币之发行与管理,必须以强有力之政府为后盾。”新中国成立后,政权的日趋稳定,为成功治理通货膨胀提供了前提条件。

4.2大力发展经济,保证社会供给

眼光要放在发展经济上,要注意节省开支,但更要注意增加收入。节流很重要,开源更重要。要将消费的城市变为生产的城市,这样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其他的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并为之服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社会才会有充足的物质基础来应对危机。物资充足了,流通保障了,物价才不会大幅度的波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稳步的上升。储备足则民心稳,民心稳则政权稳。可见发展生产,增加供给,对于稳定政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4.3综合各种调控手段,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这次平定通货膨胀的战役中,政府综合采取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业等各部门的全力配合下,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可见,在特定的时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和协调各种调控手段,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客观、适度的原则,以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4.4政府官员的廉洁,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治理通胀的重要保障

建国初期,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是即使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广大干部群众依然积极努力的工作,致力于恢复发展生产和社会事务。只有党员干部努力工作,公正廉洁,百姓才会支持和拥护。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齐心协力,治理通货膨胀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5结语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物价开始大幅下跌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建国初期的这场通货膨胀早已走进历史,然而在这次通货膨胀战役中采取的很多措施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给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贺水金.试论建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及其成功治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03).

[2]韩洲.建国初期人民政府稳定物价的思考[D].上海:复旦大学,2009(05).

[3]刘胜梅.试论建国初期陈云的反通货膨胀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4]曹东勃.陈云化解经济危机的政策思想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1).

第3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汇率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害。政府为了救市,启动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此巨大的货币投放,为本轮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原因分析,试图找出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中国通货膨胀现状

    弗里德曼称“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当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同意弗里德曼的论断,认为货币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2010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引起重视,当时CPI为负值。2009年11月开始,CPI呈波浪形上涨,2011年7月达到峰值,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创37个月以来新高。本轮通货膨胀从食品消费类开始,随后推动各行各业物价上涨,最后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近近几年经济发展与CPI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思路,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超过了市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据统计,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低于2万亿元,2009年之后,信贷量则大量增加,到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亿元,引起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我国货币供给分为三个层次M0、M1、M2。通过M2与M1的增长率变化,可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相反,如果M2的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较M1的增速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货币退出流通领域。2009年,我国M1的增长率为33%,M2的增长率是28%。2010年M1的增长率为20%,M2的增长率为18%。M1的增长率超过M2的增长率,通过月度数据相比,M1的增长率普遍高于M2增长率。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货币供给量整理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前两年经济发展扩展迅速,货币投放量大,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长期贸易顺差。我国是出口大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仅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1993年以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6年以后,贸易顺差高达万亿,其中07、08两年,贸易顺差都超过2两万亿元人民币。长期以来,我国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外汇需求,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引起物价上涨。

    第三,其他因素。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虚假繁荣。热钱进入楼市,推动房价上涨,炒高楼市泡沫。同时热钱进入股市,对农产品进行炒作,推高物价,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除此,通货膨胀预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推动了通胀。

    三、解决措施

    如何有效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4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供给推动型

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则都是通货膨胀的产物,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尤其是油价的上涨和房价的飙升,更是让人一目了然了这场风暴的来势汹汹。在通货膨胀下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低收入群体,物价上涨必然会导致他们支出增加,生活会更加困难。从而使贫富差距变得更大。正确的分析出通货膨胀涨的成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稳定我国的货币波动,这样才能使经济稳定。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致命伤害。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11月以来,消费品价格急速上涨,每月的CPI的涨幅都超过5%。2011年国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55%,物价上涨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普遍意识到我国陷入了一场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而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

以下是我国2001年至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情况。

近十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情况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通货膨胀率(%)18154859-07225426262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值,原因很简单,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罪魁祸首”,在国家实施紧缩性政策的治理下,在2009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有了一个明显的下滑,从59% 到-07%,可以看出政府的措施得到了有效地发挥。

但是,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再一次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又一次变为了正数22%。而2011年,中国仍然是通货膨胀之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呈现出继续上升的势态,几乎与2008年的最高值相持平,达到54%,但是2012年的数据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并且在不断地与通货膨胀做着斗争。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国内原因

1、货币供应量过大,流动性过剩。由于中国多年的资本项目和经常性项目顺差,每一块进入中国结汇的美元,都换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去,造成了高额的外汇储备。而政府为了维持人民币的低汇率,就不得不增发人民币,又进一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而政府投资以及与各级和各地政府所“发动”和“促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也造成了投资过热。

2、经济结构失衡。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二)国际原因

1、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极大地增强国际市场的流动性。由此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比如油价)以及美元的贬值,很有可能会传导到中国。美元贬值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猛涨,而中国又是这一类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大国,从而也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对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除了本国国内资源以外,需要向国外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产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势必会通过国际输入抬高我国最终的产品价格。

3、大量热钱的流入。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方式。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出售政府债券等手段,通过种种措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消费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采取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减少财政赤字、改革税收制度等,通过财政支出的变化,对市场中各种需求形成引导,朝缓解通货膨胀的方向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增强经济的自主性、内生性,鼓励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升级,阻断国际通货膨胀向国内传导。我们首先要对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变化。然后是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来促进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后,国家应该相应地进行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制度的变革,使之能与经济的新结构、新的增长模式相适应。

(三)控制境外热钱流入

热钱的目的是纯粹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热钱的形成,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性投资基金快速扩张等原因。

那么,如何控制国外热钱的大量流入呢?第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缩紧银根,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但是这一措施可能对股市的影响程度有限;第二,寻找另一个分洪之地,例如房地产市场,但是这会使房价继续上涨。可见,控制热钱的措施虽然能够降低我国的通胀压力,但是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弊端,政府在实施此做法时必须谨慎。(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第5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政策协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2)02-0065-03

通货膨胀早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就已经出现过,但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到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纸币发行规模的扩大,通货膨胀才成为令人关心的经济现象。但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通货膨胀还只是个别国家和个别时期内发生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和间歇性。它一般是在战争和革命等紧急情况下,由于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的。

世界大战爆发后,几乎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使可兑现的银行券变成了不兑现的银行券即纸币,从而为通货膨胀的泛滥打开了闸门。二战以来,通货膨胀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问题。上世纪以来,通货膨胀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先是通货膨胀与就业交互替代的过程;然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与低成长并存的滞胀,随之又有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高成长的结合。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不仅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此,西方经济学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西方经济理论学派及实践

(一)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其有效需求原理基础上。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扩大的需求是推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需求的扩大既可能是货币增长率提高所引起,也可能在货币供应不变时发生。这就是说,货币增长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一切引起有效需求扩大的因素都是通货膨胀的致因,如政府支出的扩大或者减免税收造成的公众支出扩大。通货膨胀既可能是货币性的,也可能是非货币性的。货币增长率提高,引起需求扩大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在充分就业之前,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的有效需求扩大,一部分被就业的增加所吸收,另一部分则反映在物价上涨上,被称为“半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后,有效需求的扩大才全部反映到物价上涨上,导致“真正的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凯恩斯认为应控制总需求。即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根据所谓的“相机抉择”经济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税收,减少公共工程支出和福利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从而抑制经济过热。

战后20多年来,西方经济前所来有的成功,部分地归因子大多数国家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70年代以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商业波动不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较低,经济学内部和公众中原来对凯恩斯主义的许多右翼恬凝,最终被繁荣的现实所消除和抵消了。在美国。主流宏观经济学在60年代的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期间,更是甚嚣尘上,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得到了公开的拥护和最大胆的运用。否则,国会永远也不会通过1964年引起赤字增长的大减税法案。该法案并不是为了阻止或扭转衰退的出现,而是为了保持正在蒸蒸日上的经济复苏。

(二)供给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供给学派是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灵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7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顾此失彼。供给学派就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具有自由主义思潮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其基本的理论主张就是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源,供给是需求的唯一可靠的源泉。需求增大不一定造成实际产量增长,很可能只是单纯增加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储蓄率下降。这又必然引起利息率上升。影响投资的增长和设备更新。造成技术变革的延缓。只要需求的扩大超过实际生产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必然出现停滞或下降,从而造成滞胀的局面。

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来加以论证,而且提出的减税政策相当全面和具体。由于里根的大力提倡,美国政府在几乎整个80年代的财政政策中,一直在采取一种激进而危险的预算方针。美国政府这次采取的激进性预算政策在时间跨度上持久漫长,这种情形在欧洲和日本的保守政府中都没有出现过。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前身,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最为彻底和尖锐。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萨伊定律和自然率基础上。他们认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实际的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差距,政府不可能运用此种差距来促成生产者需求幻觉以减少失业,附加预期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用理性预期的理论捍卫了古典学派的垂直总供给曲线,显示失业和通货膨胀间不存在交替关系。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是促进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在政策主张上,该学派认为货币供给要尽量避免造成公众的预期误差,所以他赞成弗里德曼的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固定规则的选择应根据对周期根源和动态的认识。

在里根经济学、撤切尔主义及西德自由主义经济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信念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四)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其政策主张的基调,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为主要政策内容。该派的核心人物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派认为,货币决定名义国民收入;私人部门具有内在稳定性;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增长的起伏不定,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存在长期的交替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因此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影响实际经济,而长期货币中性;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原因在于政策支出的快速增长,充分就业政策及错误货币政策的实施,主张货币供应量应以稳定或不变的比率增长以稳定价格水平,中央银行要充分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失业。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微调和其他激进的财政政策。由于货币主义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作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他的政策主张也很简单,就是使货币始终按照一种事先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并反对物价和工资管制。

货币主义对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尤其是对西欧,北美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具有很大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每年两次制订货币总量增长目标。1979年,联邦储备银行更认真地实行了货币主义政策;而且声称,它将严格控制货币供给,直至通货膨胀得到完全的控制,哪怕这种做法会产生商

业波动和失业率增加的副作用。然而,从1982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变成了一个很讲实用主义的微调机构。目前,货币主义对西德、英国和日本的政府与中央银行仍然保持着强有力的影响。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对通货膨胀及治理措施的判断,依赖于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基本判断。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内在稳定机制尚未恢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流动性过剩使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

(一)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出台规模空前的救援措施,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复苏。由于这些政策性的外生因素并没有转换成持续的、自主增长的内生因素。当财政刺激政策到期时,因财政支持力度减弱。不仅经济重返困境,而且还增添了债务危机等新的阻碍因素。当前国际经济运行条件尚未改善,有的甚至趋向恶化。复苏前景难以预料。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但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显著改变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投资与出口的拉动作用,在理论上强调生产决定消费。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带来我国经济结构内部与外部的失衡。外部失衡表现为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扩快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部失衡状况,实现了经济的强势回升。但宏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未确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显著改变。

(三)消费不足状况有所改善,但扩大内需的持续性不足

以居民消费率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全球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在6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65%,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5%-60%,低收入国家一般高于65%。2009年,我国消费率为3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实施了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但是,其中有些政策措施是在危机情况下的应急之举。不具有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措施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分配格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质量不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仍然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型增长和经济长期平衡发展。

(四)流动性过剩,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流动性过剩在于一是危机管理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膨胀。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货币信贷总量大幅度增长。二是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下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在经历了一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后。2009年年底国际经济实现复苏,海外市场需求得到部分恢复推动我国出口的回暖,贸易顺差的增加,也使外汇占款增加。流动性过剩带来了通胀的隐患。主要体现为近期相关资产和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胀预期逐步强化。受居住、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生活费用显著上升,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价格也大幅上涨,从而全面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价格上涨压力。

三、政策建议

(一)短期政策一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优化需求

在加强宏观调控政策预案研究的同时,发挥货币政策的主导作用,提高央行的调控效率,财政政策予以适当配合。

1.以货币政策为主,控制资产价格膨胀,管理通胀预期。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当的“紧缩”措施,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进而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要加快货币供给制度改革。财政政策要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的合理化和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实现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

2.加快发展、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政策,开辟多元的流动性释放渠道。一是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改革。完善立法监管和投资教育,有序引导境内外资本价值投资。二是改善外汇储备留存结构,发展战略资源储备;三是建立财政投资型储备基金(如香港的外汇基金),发展经营型财政理念,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源储备,必要时可作为干预市场的经济杆杠,以维护内部市场稳定,增强规避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赤字平衡能力。四是加强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和窗口指导。

3.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一是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坚决避免中央政府直接向央行透支。二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二)长期政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供给的改善

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结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严重依赖外部需求;其二是严重依赖外部资源。这两个特征使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唯有加快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才能彻底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减轻外部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冲击。才能防止我国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形成的通胀预期。

第6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一)新西兰

1990年3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冲击以来,新西兰在大部分时间中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累积通货膨胀(以CPI为基础的)在1974年到1988年(包括1988年)之间为480%。因此,通货膨胀预期深深地扎根于新西兰社会之中(NichollandArcher,1992),社会危机促成了1989年12月《新西兰储备银行法》(RBA)的通过,该法案要求新西兰储备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以实现与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为经济目标”(在储备银行行长的任期5年内保持0-2%)。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的第一个《政策目标协议》(PTA)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具体数字目标和这些目标将要实现的日期,在开始时,价格稳定的目标被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在0-2%之间。在1996年底,区域从0-2%扩大到0-3%。

新西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政策目标协议》(PTA);(2)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是在反通货膨胀将要成功地完成之后才开始采用的;(3)价格指数是“基底通货膨胀率”,剔除了利率变化、贸易条件变动、能源与商品价格变化、政府收费与间接税的变化以及由一些其他有较重要影响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第一轮冲击;(4)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特特征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在不断增强,新西兰政府与中央银行就制度政策目标签订了正式协议,如果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政府有权撤销储备银行行长的职位;(5)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较窄的区域目标而不是点目标;(6)操作工具为隔夜现金利率(1999年3月以前为拆借利率);(7)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除年度报告以外,新西兰储备银行还出版《新西兰储备银行公报》(包括重要的讲话、官方声明和专题文章,大多数文章是署名的)。

新西兰的成功反映了“边干边学”的愿望,以及当局政策调整的成功。使趋势通货膨胀下降,并维持一个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要比把通货膨胀运行紧紧控制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更加容易,对一个开放的小国尤为如此。

(二)加拿大

1991年2月,加拿大银行(BOC)和联邦政府联合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明确承诺降低通货膨胀。促使加拿大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政府债务与对外负债的急剧增长、政治不确定、货币政策的信誉问题以及间接税的增加所触发的工资-价格螺旋上涨。

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是正式立法的结果,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体制也就具有了官方的性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和公布的;(2)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全部责任;(3)同新西兰一样,加拿大是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进展已经很明显时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4)因为它所具有的“整体”性质,由加拿大统计局测量的CPI成为加拿大官方的主要目标变量,同时还应用和公布“核心CPI"(剔除产品、能源和间接税费的影响);(5)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目标,中期通货膨胀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渐地趋同于长期目标;(6)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加拿大中央银行运用所谓的“货币条件指数”,即汇率与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信息变量与短期目标;(7)操作工具为隔夜拆借利率区间的中间值;(8)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加拿大银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加拿大银行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地区分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冲击和趋势通货膨胀,减少了经历一次性冲击传递的风险。通胀目标制可能减弱了而不是增强了商业周期,因为目标区的下限和上限一样受到了重视。

(三)英国

1992年10月,即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ERM)一个月后,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英格兰银行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目的是要提供一个新的名义锚和恢复可信度。《英格兰银行法》确立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定财政部对物价稳定作出定义(Rodgers,1998)。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以来,英国还没有突破过目标。

英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机选择是很成功的,英国经济在1990年、1991年和1992年上半年出现衰退后刚刚开始反弹;(2)价格指数为零售价格指数(RPIX)剔除抵押利息支出,负责计算价格指数的机构(国家统计办公室)与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是否实现的机构(英格兰银行)不是同一个;(3)英国原来采用的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目标范围,但1997年5月后,通货膨胀目标开始用一点来表示,两边都设“限”,如果通货膨胀突破目标界限(2.5%+/-1%),那么英格兰银行必须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解释;(4)目标由财政部设定;(5)操作工具为短期回购利率;(6)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没有公众的支持,中央银行最终将无法实现目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中央银行,非常努力地向公众传达币政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信息,并解释货币政策操作的原理和策略。《通货膨胀报告》(季刊)首先在英国出现,如今,几乎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采纳了这一形式,它以清晰易懂和图文并茂的风格提供有关通货膨胀前景、中央银行的计划和目标的全面信息。英格兰银行在《通货膨胀报告》(分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和利率、需求和供给、劳动力市场、定价行为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几个部分)中详细说明英国经济在过去的表现,通货膨胀预测用不确定区间("扇形图”)来表示,并对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通货膨胀偏差的原因;英格兰银行还向公众独立地就与财政部工作人员和财政大臣的常规会议进行通报。英格兰银行的交流方式还包括会议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会议两周后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和投票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解释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经济性的讲话。为加强责任追究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点目标1个百分点以上,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就必须公开致函财政大臣,解释目前偏离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预计回到目标路径的时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Rodgers,1998)。此外,季度公告还政策性的讲话和相关研究文章。

1997年5月前,英格兰银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财政大臣控制政策工具),只有通过其作出的分析及对公众的规劝来对政策施加影响的,以及设计出与公众交流的独创方法,特别是通过《通货膨胀报告》进行交流。英格兰银行还采用公开论坛和其他途径,来传达其预测、分析,甚至明确的货币政策建议,并规定:英格兰银行只有在报告的内容已经定稿并刊印之后才送交财政部,因而,财政部不会有机会对报告进行编辑或甚至提出修改的建议,从而增加政府反对英格兰银行评估的成本,有助于物价稳定。

(四)瑞典

在放弃瑞典克朗钉住欧洲货币单位(ECU)8周后,1993年1月15日,瑞典中央银行宣布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主要特征:把整体通货膨胀而非核心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增加了瑞典银行向公众提供货币政策解释的负担,同时,还带来了工具不稳定的可能性。瑞典通货膨胀目标由瑞典银行设定,操作工具为回购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在1997年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中,瑞典中央银行首次公布了数量化的通货膨胀预测。从1999年6月起,瑞典中央银行开始运用为期24个月的“扇形图”表示通货膨胀预测的不确定性。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瑞典中央银行将其通货膨胀目标制划分为三个阶段(Berg,1999):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1993~1995年)、公布显式的通货膨胀预测(1996~1997年)和引入分布预测目标制(1998年至今)。1999年初,瑞典中央银行还宣布:若因短期因素影响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瑞典中央银行将事先公之于众(Heikenstein,1999)。通过对瑞典中央银行法的修正(1999年1月开始生效),瑞典中央银行从政治干预中获得了独立性。新法律将保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瑞典中央银行不受政府的控制,新成立的执行委员会作为中央银行新的执行部门(Heikenstein、Vredin,1998)。通过公布执行委员会会议纪要(6~8周的时滞)以及一年至少两次向议会常务委员会提交货币政策的书面报告,进一步加强了瑞典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

在短期内,灵活性与透明度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灵活性与透明度趋于互相增强。而瑞典银行认为:公众了解得越少越有利于维持货币政策灵活性。瑞典银行定期发表《通货膨胀报告》,该报告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印发的广泛与经济理念随时间的发展而稳定增长。该报告为瑞典银行向财政政策制定者施加控制财政赤字的压力提供了极好的讲台。

(五)以色列

1985年,由于黎巴嫩战争的大量开支和庞大的社会保障费用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色列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的边缘。1991年12月,以色列在宣布爬行汇率浮动幅度的同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转变,并于1997年6月当汇率浮动幅度扩大到28%时,实行完全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以色列是在成功地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3位数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20%后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头3个年度通货膨胀目标是由财政部和以色列银行共同宣布的,后来由作为政府代表的财政部长在咨询以色列银行之后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并由中央银行负责实现目标。在个别情况下,以色列银行认为目标不合适而公开表示保留意见。在最初的3年里,为稳定预期,公布的目标区间非常窄或者只是一个点目标。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出目标6个百分点后,点目标被2个或3个百分点宽的目标区间所代替。1999年,财政部宣布2000年和2001年两年的目标为3%~4%。以色列是唯一一个在当期通货膨胀率处于两位数时开始确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

以色列货币当局在定义通货膨胀目标时选择使用所有项目CPI,水果和蔬菜这类波动性项目的价格没有从该指数中剔除,抵押贷款利率成本和公寓价格也未剔除。其原理是,价格波动性项目约占消费物价指数的40%,财务和工资合约按所有项目CPI进行指数化仍很普遍。以色列货币当局的操作工具为短期利率。

1998年3月,以色列银行第一次公布通货膨胀报告,但是,报告没有明确的通货膨胀数值预测。每季出版的“近期经济动态”完全是回顾式的,其内容包括重大进展、主要行业、劳动力市场、外贸和国际收支、价格、政府财政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色列银行享有高度的独立性,特别是在政策的日常执行中更是如此。行长任期5年,可连任(联合政府的最长选举周期只有4年)。从1998年8月起,以色列银行行长被要求公开解释预期的通货膨胀偏离目标超过1个百分点的情形。

以色列通货膨胀目标的经验是成功的,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末的18%下降至1999年末的约1%;到1998年,以色列完成了从1985年以稳定性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更具前瞻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转变。

(六)澳大利亚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通货膨胀率降低至2%以下)之后,1993年4月,澳大利亚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此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名义“锚”,因为,自1985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放弃货币目标后,这个“锚”就消失了。

通货膨胀目标由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设定,并须经政府认可,通货膨胀目标被定义为整个经济周期内平均基本通货膨胀率达到2%~3%。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明确地定义“基底消费物价指数”目标,并剔除了很多项目(水果和蔬菜、汽油、按揭贷款利息、公共部门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波动较大的商品的价格”)。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操作工具为现金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通常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并不敏感,它认为澳大利亚是出口导向型的,汇率的很多(虽然不是全部)变动反映了贸易条件(即澳大利亚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不是通货膨胀预期或商业周期的变动。

自1997年5月起,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半年声明》。经济状况通报、行长和副行长讲话,以及偶尔发表的研究文章主要来自于储备银行的每月公告。除报告之外,公告中发表的所有文章都是不署名的。

澳大利亚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后,实现了历史上较低的通货膨胀。

(七)西班牙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之后,1994年11月28日,西班牙银行的行长在西班牙议会经济事务委员会的讲话中,宣布从1995年1月起实行通货膨胀制度,在1999年1月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之前一直按此框架运作,这一宣布是根据《西班牙银行自法》(遵循《1993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制定的)进行的。《西班牙银行自法》确定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赋予西班牙银行运用政策工具的独立性,禁止对政府支出融资,并制定了加强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的具体措施。

通货膨胀目标由西班牙银行设定,价格指数为消费物价指数。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责任追究机制和交流工具。中央银行行长对货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政策负有责任,西班牙银行应定期向议会和政府汇报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描述下一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并视情况报告它所遇到的维持价格稳定的障碍。行长的年度讲话在西班牙银行的每月《经济公报》的1月刊上转载(英文版《经济公报》为季刊)。西班牙银行从1995年3月起每6个月(同时用西班牙和英语)一次《通货膨胀报告》(其内容包括概述、消费物价指数、总供求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展望),该报告没有包括任何有关通货膨胀的数量预测,原因是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经过4年的实践,西班牙通货膨胀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西班牙银行没有规定例外条款,并于1996年宣布了3.5%~4%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1997年和1998年的目标分别降至2.5%和2%。

(八)巴西

1999年6月,巴西中央银行(BCB)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其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巴西得到了其他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技术援助。

巴西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若干确保责任追究制和透明度的措施,这与英格兰银行的做法颇为相似。如果目标被突破,巴西中央银行行长应公开致函财政部长,解释突破的原因与采用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生效需要的时间。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在例会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每五周举行一次例会),并在会后一星期公布会议纪要。另外,巴西中央银行还季度通货膨胀报告,详细说明过去通货膨胀情况和有关政策决定,以及对未来通货膨胀前景的分析,包括用“扇形图”说明通货膨胀预测。

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见表1。

[@图头@]表1: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

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均实现了低通货膨胀和低通货膨胀预期。(Corbo和Hebbel(2001)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分析了拉美5国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和结果,他们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拉美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其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智利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一种长期均衡的低水平2%~4%,巴西也基本维持在6%~8%。这些国家较少地受价格水平冲击向通货膨胀率转嫁的影响;同时,低通货膨胀预期也使得这些国家通常享有较低的名义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增加了决策者的责任心,并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增进约束的“名义锚”。所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多,表明这个框架优于货币和汇率锚框架。

回顾这些中央银行的经历,毫无疑问,这一策略是成功的。这一点尤其可以从那些经历过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中得到印证。货币政策的滞后意味着需要前瞻性的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引导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确定货币政策的方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英国、瑞典和加拿大的实践也是成功的(奥特马·伊森,2004)。建构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尽管不是万能药,也不是决策智慧的替代品,但是它给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实施效果见表2。

[@图头@]表2: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2001年)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通货膨胀目标写入法律中,并明确规定由一个政治独立的中央银行来对它负责,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在取代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目标,成为22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另外,Stone(2002)认为,欧洲中央银行(ECB)和美联储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实际上都把通货膨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具有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主要特点,是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Humphrey-Hawkins法案已经为联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责任,该法案要求美联储主席一年两次就货币政策的表现在国会作证。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政策的透明度更高,会使美联储按照民主社会中适当的方式接受更严格的公众监督。

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使之成为最近十多年来西方货币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传统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供应量目标(MonetaryTargeting)和以稳定汇率为主的汇率目标(Exchange-Rate-Targeting)到明确公布通货膨胀目标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世界金融领域一个重大的变化,毫无疑问,通货膨胀目标制无论是对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还是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

(一)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信度并确保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初步成功非常重要

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大多是在通货膨胀处于较低和下降时期,而不是在通货膨胀处于上升并可能失控时期引入的,目的在于“锁定”早期反通货膨胀的收益,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特别是在处于一次性通货膨胀冲击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等到通货膨胀抬头才采取行动,就已经为时已晚。一旦容忍通货膨胀积聚能量,等到高通货膨胀预期被纳入到各类合同和价格协议中,就很难控制。加拿大是惟一的例外。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是为了降低征收新间接税对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

(二)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而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

Debelle和Fischer(1994)提出区分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和工具独立性。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的理由是:民主制度中的政策目标最终必须反映民意,所以,目标应由选举产生的官员确定;而且,当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中央银行实现目标的记录比较清楚地向公众显示时,中央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执行与社会利益不一致的政策。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的理由是:因为中央银行对于怎样进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工作具有最佳的信息和专门知识,此外,如果不给予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控制权,它就不能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负责,工具独立性可使短期政治干预最小化和中央银行的责任最大化。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增加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趋势,这一趋势得到这样一种理论的支持:就是独立的中央银行比受制于政府的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和实际变量,如产出和就业(AlesinaandSummers,1993)。

(三)把达标的职责(权力在中央银行)与计量目标变量的职责(权力在统计部门)分开

尽管允许中央银行计量和调整目标变量可能会增加灵活性,但会降低透明度和公众对制度完整性的信心。

(四)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长期价格稳定,这并不是指价格稳定是惟一目标,但其他目标必须与通货膨胀目标相一致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使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低通货膨胀而放弃对其他经

济目标的关注,如汇率水平或经济增长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具体说明了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的长期目标,但也规定了要关注其他重要的经济目标,只要这些目标与长期价格稳定相协调。弗里德曼和卡特纳(FriedmanandKuttner,1996)强调:把通货膨胀作为惟一的关注焦点,在发生强大的供给冲击,如不时打击世界经济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经济高度的不稳定。一个设计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很好地应对供给冲击。实际上,还没有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长期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加拿大和瑞典在内的国家把初始通货膨胀目标产生效果的时滞定得较长,以避免给产出和就业等带来不必要的短期成本。一个普遍的惯例是区分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和短期通货膨胀目标,使后者逐渐向前者靠拢。通过调整接近长期目标的速度(或者目标时限),决策者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的实际成本,也减少产出波动,同时,保持对长期价格稳定的承诺。Svensson(1997)认为,对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向着长期目标的连续调整,对于既关注产出波动又关注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的政策制定者是最优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极有前景的货币政策策略,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和政府理解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好处之日,也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为一个标准方式之时。

(五)用来定义通货膨胀目标的价格指数是核心CPI,食品、能源和其他特别具有波动性的项目已从中剔除

与其他指数相比,核心CPI可能对货币政策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向导,因为它度量了持久的基底通货膨胀而不是对价格水平的暂时性影响。使用CPI而不是其他价格指数(如GDP缩减指数)的论据是,它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直接相关,是公众最好理解的价格指数,并且是媒体报道最广泛的指数。与其他主要价格指数相比,它的计算更为频繁,且较少延迟计算。最后,这一指数的度量误差比其他可供选择的指数能更好地被经济学家理解。

(六)由于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和不确定性,中央银行要及时提供有关整体经济、央行货币政策及其意图的信息(包括实现或未能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对已经改变或偏离目标的原因作出解释)

中央银行为了与公众沟通可以利用各种场合,包括演讲、记者招待会、在立法机关作证、统计数据和不定期的出版物。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常新闻公告反映达成共识的观点或一系列没有署名的观点,这样,能促进对货币政策决策更自由和更坦诚的讨论。而英国官员认为公布投票记录有利于建立更透明的政策程序,鼓励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更独立的思考,因为他们知道公众要他们为投票负责(Allen,1999)。多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如加拿大、瑞典,以及最近的新西兰中央银行)所运用的一个信息变量的例子是所谓的“货币状况指数”,是一种利率和汇率的加权指数组合,可以有助于中央银行确定未来可能的通货膨胀路径。中央银行为了避免其时机的选择是受到政治驱动这样的怀疑,因而,定期发表正式报告应成为中央银行信息宣传的一个特征。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制明显地增强了中央银行对公众和推选出的官员的责任,促进了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

中央银行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还提供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执行情况的方法,若达不到通货膨胀目标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明确措施。以英国为例,若通货膨胀偏离2.5%的目标值1个百分点,英格兰银行行长就会被责成向财政部长提交一封公开信解释偏离的原因,并提出回到目标值的应对措施和时间表。

一旦通货膨胀目标向社会公布,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了一些措施,继任的政府除了延续该政策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选择。因此,通货膨胀目标的宣布似乎能够给公众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而无论哪个政党执政。

(七)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通货膨胀预测占有关键的地位,对从管制转向政策制定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尽管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建立模型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完成了模型建立工作,但它们的职员在运用前瞻性通货膨胀模型,判断通货膨胀前景与适当货币政策反应等方面仍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数据缺陷,经济结构仍在变化和它们的经济对冲击所表现出的脆弱性,新兴市场国家较少依赖统计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

(八)通货膨胀的实际治理成本关键取决于通货膨胀下降的速度、经济的名义刚性以及信誉度

降低通货膨胀率需要长期的过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要通过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而逐步建立,而信任的建立会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有助于目标实现。那些想将高通货膨胀水平大幅降低的国家是否适合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仍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通货膨胀率超过30%的国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过渡。

总之,作为一个只有15年历史的新兴货币政策框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7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攀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使得原本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成为现实。面对物价高涨的趋势,2010年12月初,中央已明确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组合政策。显然,在宏观经济复苏态势尚未完全趋稳及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将有利于确保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但是,在传统的积极财政政策出动模式下,能否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型,从而缓解流动性极度过剩的局面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于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已作过较多的分析。综合来看,货币超发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是其主要原因。当然,对于货币超发的途径,既包括因外汇储备过多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也包括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天量信贷投放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在讨论有关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措施时。大多数的学者都主张用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办法来缓解国内通胀的压力。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宏微观经济环境和财政预算制度下,无论是加息还是人民币升值都无法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转型。促进货币政策的转型、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

与以往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形成机制不同,本次通货膨胀的形成虽然与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有关,但笔者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2008年底以来救市政策下的天量信贷资金投放。事实上,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处于缓慢的升值之中,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外汇储备并未相应减少,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局面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相反,2007年上半年的物价上涨和资本市场泡沫的形成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外汇资金的流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因外需的急剧下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幅已有所下降。但2008年底以来,在金融救市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表内信贷资金近18万亿元,表外资金近2万亿元。天量信贷资金的投放导致了流通领域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若要遏制当前通货膨胀的势头,管住银行新增信贷,回笼部分信贷资金将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但是,在现有的积极财政政策模式下,能否做到这一点则值得怀疑。

第8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成本推动型物价指数收入增长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货币的泛滥引起的,我国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

首先,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终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其次,国际上农产品和原料价格大涨以及近年来国家对食品行业的安全导向以及大型企业的扶持,导致食品行业集中度高,厂商拥有更高的定价权,于是他们通过提高价格来缓解成本上升压力,保持甚至提高利润。所以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成本拉动的成因。第三,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连年持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最后,工资成本更是作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诱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对公职人员工资进行改革,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补贴,提高了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居民收入提高,劳动力价格提升,扩大消费,反过来又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研究通货膨胀与局面平均收入因果关系,在三阶SUR上运用Orange因果率检验法,考察工资成本效用所得结果如图所示:

零次迭代后,模型(1,0)和(2,0)残差间存在强相关(C=-0.85),因此需进行1次迭代。先考察工资x对通胀y的影响,联合模型(1,1)和(3,0),得统计量值F=9*[(608-295)/3]/72≈13。在经济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因为F=13>F0.01(3,9)=6.99,所以99%的概率拒绝原假设,且∑Βj=0.31-0.06+0.50=0.75,即年平均工资增长的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通货膨胀增长率提高0.75个面分点。考察通货膨胀y对年平均工资增长x的影响,联合模型(2,1)与(4,0)得统计量值F=9*[(913-362)/3]/186≈8.9。因为F=8.9>F0.01(3,9)=6.99,所以99%的概率拒绝原假设,且∑?j=-0.06-0.44+0.55=0.05,即通货膨胀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年平均工资增长提高0.05个百分点。

上述说分析明x和y互为因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与职工工资成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致使物价与工资至螺旋式上升。所以要求工资和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一个必要前提。

二、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方法和对策

1.控制货币的供应量。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之与货币的需求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就必须实行适度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的几次连续加息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明显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将货币的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及股市。这才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源头。否则,如果让大量的货币进入两大资产市场来推高其价格,那么是无法有效遏制当期的通货膨胀。

2.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3. 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这是应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关键。主要手段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乐义.当前通货膨胀形式及治理浅析[J].中国市场2010年46期

[2]高大兵.我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通货膨胀成因以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年23期

第9篇: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生产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一般认为通货膨胀(Inflation)指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一、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区分:爬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3%之内)、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3%~6%之间)、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6%~9%之间)、飞奔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50%以下)、恶性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50%以上)。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区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区分: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下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 通货膨胀的特点

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以通货膨胀为准)。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间接表示。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应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价格指数可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NP折算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的特点如下:

1、热钱的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占款的不断攀升致使央行被动增加流动性,致使物价水平攀升;

2、输入型通胀:大宗商品等价格的上升致使多数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引发终端消费品和投资品价格的上升;

3、结构型通胀:部分如房地产、资源类行业过热,但传统行业投资不足,产品价格向终端传导困难(如服装、外贸代工品等)。

三、 通货膨胀的影响

提起通货膨胀,人们往往视为公敌。然而,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我们客观进行分析。如果通货膨胀是平衡的,所有的价格,包括各种产品和劳务、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债务的价格都是按相同比例变动的,则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不会使任何人受到伤害,也不会得到好处。如果通货膨胀是完全预期的,可以预先采取某些措施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通常是不平衡的,多少总会造成影响。一般来说通胀的影响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是主要收入。工资的增长率慢于通货膨胀或者滞后于通货膨胀,则人们的收入就会受到损失,雇主就会得到好处。对于债务人来说,急剧增长的通货膨胀会使债务人得益,而使债权人受损。对于拥有较多房产、黄金或实物财富的人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受益,而手持现金较多的人则会遭受损失。对于发行债券、国债的政府来说,受益要超过居民。2.通货膨胀对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使得市场非常不稳定,导致购买力和投资的下降,产量随之下降,然后带来更高的失业率。3.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首先,经营成本上升,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经营难度。 其次,贷款难度加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因而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通过紧缩信贷,减少整个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门槛,会给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困难的局面。再次,其他财务风险,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会面临着贬值,收回的难度也会加大,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此外,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其长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通货膨胀的对策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分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钱多货少”。西方发达国家不是紧缺经济,市场长期处在商品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中货币流动性过大,货币投放的速度过快,以及流动性大的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长偏快,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存在着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因此,要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而防止通货膨胀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防止经济过热上面,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防止经济过热,主要应该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过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宅需求、股票需求的拉动作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这对于防止通货膨胀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采取的措施见效还不是很快。因此,防止经济过热不仅要紧缩银根,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及外贸双顺差的增长过度、企业利润增长过度和政府土地开发过度这三个“过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效。因此,经济增长偏快要逐渐转慢,经济热度要逐渐降温。

对于第二个防止,也应该根据经济发展中新的情况,采取新的措施。首先明确防止通货膨胀要建立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基础上,只有经济过热的隐患被消除,物价稳定才有牢靠的基础。其次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直补标准;稳定农业生产,保证价格上涨较多的农产品能满足供应。第三要利用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优势,扩大进口一些在国内市场价格高、国外市场价格低的商品,调节市场余缺,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税,控制国内涨价商品出口。第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加强对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的监管,落实和完善商品房价格管理政策。

在控制物价上涨时,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是:要处理好合理的物价上涨与防止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和价格上升是必须的。要把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物价的表面稳定。要实现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高增长和低物价,这是新的形势下宏观调控的难点。需要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国际收支和价格政策,尤其是要运用好外汇政策,处理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宏宇.探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及对策[j].云南:时代金融,2011.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