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精选(九篇)

网络工程研究热点

第1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交网络;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由大数据而随之产生的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起源于能够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社交服务的应用,最初起源于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交流的电子邮件;随后论坛的出现将这种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方式转换为点对面的沟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微博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沟通更加有效率。目前,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发展,形成了“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凸显了人的特点,而且更加灵活且具有广泛性。

社交网络作为一个新型而又热门的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联络,基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社交网络研究也比较混乱,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这一在国内比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梳理,以此来展现国内有关企业间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

一、材料与方法

1.方法

刘军在社会网络分析导论中认为,社会网络是指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集合。在社交网络中社会行动者包括个体、公司或者集体性的社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或者社区等等。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中,通常用“点”来表示社交网络中的各个社会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用“边”表示。社交网络分析立足于社会学,社会学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起点。网络内结点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密度对于建立结点间行为的相互关系尤为重要。

2.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与企业和社交网络相关的科研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以“企业”“社交网络”“客户”“市场”为关键词,共获得了1372篇文献信息,剔除比较早期的几篇文章,从2000年到2014年还剩余1359篇文献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趋势分析

图1 企业型社交网络论文发文量

关键词作为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文献的精髓,恰当的关键词能够有效地分析并把握企业型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本文以“企业”“社交网络”“客户”“市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初期的剔除,剩余1359篇文献信息。由图1可显然得出从2000年起到目前的发文量趋势,从2010年开始发文量显著上升,而且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图中2014年的发文量显著下降,原因之一是2014年这一整年还没有结束,所以发文量不是很准确,所以还是有望超越去年的。近几年研究人员在企业型社交网络方面的文献信息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企业型社交网络是当前社交网络研究的一大热点方向。因为社交网络的兴起,不仅给企业带来危机,也带来了机遇,在这样一个网络的转型时期,“企业是生还是死”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所有相关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工作者去思考。

2.研究热点分析

对原始文献信息进行简单的前期处理后,筛选与主题词内容最相关的前150篇文献进行分析,通过知网分析软件会得出一个非常形象的知识图谱,其中用结点表示各篇独立文献,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文献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而且连线的密集度反映出该文献信息与其他文献信息的紧密程度,蓝色为选中文献,绿色为蓝色的参考文献,黄色为蓝色的引证文献,文献与文献之间的连线表示,且球的大小表示引用的次数多少。

通过形象的知识图谱中结点之间的密集度可以得出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组织为核心的绩效研究、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研究、社交电子商务网络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的思考等。下面主要分几部分对这几个研究热点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阐述。

(1)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

在社交网络时代,关系网络已经成为解决企业某些问题、提高企业绩效的主要途径。刘苹认为,企业家本身所占有的社会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获取不同的资源和信息的机会。企业家可以依据企业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家个人的特点构建适当的外部社交网络,并且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脆弱性,这样不仅能够使企业依靠外部社交网络获取有效的资源,而且在这些中小企业遇到问题时给予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从而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强大的后盾。在实践中有许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种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例如蒙牛集团遇到问题时,牛根生先生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解决了这一困境,或者目前社交网络平台――正和岛的构建同样也是通过提供安全可信赖的社交环境和社交资源来推动各个企业形成一种多赢共生的社会大环境。

企业家社交网络作为企业获取其他必需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杨X以社会资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通过企业家社会网络来分析企业家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家个人本身所具有的异质性特征,使得政府关系网络、中介关系网络、媒体关系网络、企业关系网络和员工关系网络等网络对知识资源和运营资源的获取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进而使得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正向的影响。

目前市场中小企业众多,而且面临的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市场的波动性等现实状况,而企业家又处于结构洞的一个特殊位置,所以建立企业家社交网络就显得更加重要。毋庸置疑,构建企业家社交网络是目前学术界在社交网络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

(2)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绩效研究

世界级投资大师詹姆斯・罗杰斯在参加第四届中国期货(证券)资产管理大会时说道:“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业!”农业,似乎也在经历着类似房地产行业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过程。家庭农场具有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制度下的特有性质,这一制度必将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汤文华认为我国目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集聚困难;家庭农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不足;家庭农场主融资困难;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低等。

中国农产品、食品消费,从数量向品质、营养与健康的方向转变不可逆转,同时也会呈现出高价格、高附加值的消费特征;分散经营、低价大路货的无序竞争将成为过去,一个品牌个性化的、有规模的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向我们走来。据统计,未来会有大量的人由于食品的危害而致病,这即将威胁到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毫无疑问,农业将是这一切的源头。所以虽然目前的研究文献还不是特别多,但这将是一个研究趋势,同时也是投资者未来进行投资的一种走向。

(3)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研究

李晓婷等人认为社交网络营销是一种通过数字化的社交网络软件或者社区与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进行沟通,并不断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把恰当的产品展示给他们的一种营销过程。在研究社交网络的营销策略和社交网络盈利模式时重点研究了社交网络的盈利模式,并从构建社区、创建内容、调整营销策略和创新产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进而增加利润。由于目前企业的营销方式处在一个由传统的营销方式向社交网络营销转型的特殊时期,并且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销售具有销售成本低、覆盖面广、宣传力度大和传播速度快等固有的属性,所以通过社交网络的销售渠道进行营销是一种必需经历的转型过程以及转型的方式。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营销有许多企业取得了成功,比如玩转微博实现品牌传播的杜蕾斯,利用微信实现自助服务的招商银行等。

目前,所有传统企业都具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传统的营销优势没有了,俗话说“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企业家们面对目前的社交网络营销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实践中的茫然更加刺激我们科研工作者在理论上找到能够支持转型的理论和转型的正确方式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所以目前有许多的研究者在探讨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这一热点问题。

(4)社交网络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在知识图谱中可以得知,在社交网络时代有关企业管理的问题是该图谱中研究者最多、发文量最多,而且被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献。所以不论在哪个时期,企业的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家、经理人、科研工作者等不可回避的一项内容。冯芷艳从社会化的价值创造、网络化的企业运作、实时化的市场洞察三个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当今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众多企业所面临的商务管理的一些前沿问题。邵鹏从管理学的视角对大数据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信息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以及社会管理机构的一些实际情况,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时代所面临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问题。

在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如同双刃剑一样,不仅给我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带来了便利条件,一定程度上也给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带来了便利,推动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发展。但是如此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任何企业都可能由于一时的风波而毁于一旦。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何去何从,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所以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

3.文献量的分布情况

图2 论文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分布图

由中国知网分析软件可得知文献信息的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这样便于相关研究者对文献信息的搜集。在来源期刊中,《信息与电脑》占2.7%,《企业管理》占2.7%,《IT经理世界》占2.0%等,显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文献信息主要分布在以上几种重要的期刊中,而来源机构主要分布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几个企业和学校,通过这样一个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的分析可以帮助一些新的研究者查找相关文献时更具有目的性。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知识图谱等相关的理论在近几年有比较快速的发展,而且利用这样一个文献的量化分析,能够比较清晰地展现企业型社交网络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重点,便于相关的研究者进行文献的收集与查找。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这一国内比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对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文献信息的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梳理,认为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网络组织绩效研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营销模式探讨和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对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以及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电商的研究等几个方向是目前社交网络在企业间和企业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而且企业型社交网络在实践中也是值得我们长时间进行探讨的话题,相关的研究者可以在以上几个方向的基础上参考各自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宗乾进.国外社交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J].图书馆情报知识,2012(6).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漆晨曦.社交网络分析及案例详解[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杨X.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汤文华.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6-190.

[6]李晓婷,孙佳宁,李明建.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及盈利模式探讨[J].电子商务,2013(1):32-34+38.

第2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是指网络信息工作的部门或人员在特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的事件中对公众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和意见进行监视、收集、分析、整理及预测的行为,这些言论被称为网络舆情。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平台主要是基于信息采集、整合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对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并由相关部门形成舆情工作报告、舆情信息简报等,为舆论引导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这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舆论信息格局发生变化,舆情分析质量亟待提高。据人民网权威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2016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网络舆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网民结构与社会人口结构趋同,网民产生代际更新导致网络流行议题和文化热点发生转换,微博、微信平台化,专业自媒体步入兴盛等。在这样的变局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有些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报刊、门户网站、BBS、微博等开源信息的收集阶段,并未将新闻客户端、微信、直播等平台打通,难以保证舆情信息分析的全面性以及舆情热度指标的准确性。《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对近五年来参与当年最具网络关注度的20个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的320万微博用户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关注新闻事件和聚焦热点话题的网民发生了代际交替,在性别方面,女性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地域上,三、四线城市用户增长迅猛。受众层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将在舆情监测工作中体现出来。然而在目前的舆情监测工作中,相关信息部门的舆情信息报送在内容上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层面,对受众的成分、热点事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形式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报送还停留在工作动态报告或者事件日志等形式的报送上。这样就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作用降低、服务能力减弱的问题。

热点事件话语体系不可控,舆情预警能力亟待增强。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热点公共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上,公众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特征,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参与渠道的多元化、生成议题的自发性、交流观点的无界性、汇集意见的实时性、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这些特征与舆论话语体系在传统媒体的呈现完全不同,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媒体呈现出来的话语体系最为庞杂。许多舆情信息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涉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若对其准确性、真实性逐一核查,既耗费人力又耗费时间。就内容而言,较多负面、虚假舆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单纯以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搜索容易产生误判、遗漏。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增加了舆情监测工作的难度,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舆情监测工作部门的信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的训练,舆情信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舆情监测平台系统来说,对于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灵敏度较低,在有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没有按照公共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的分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力体现不出其应有的情报价值,预警能力也随之削弱。

舆情监测的技术体系落后,人机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网络舆论的实时性及其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网络舆情监测必须迅速、及时,但很多单位部门的舆情监测平台的方法技术体系滞后,部分单位采用了网络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而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舆情监测设备的成本,甚至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依托于人工网页搜索及浏览的“人工盯梢”方式上,这成为监测工作的一大阻碍,监测工作出现疏忽错判也在所难免。排除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现阶段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技术方法体系的不足主要归因于“人机不协调”。机器与人工的协同分工模式不成熟、机器的辅助力量不够,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监测体系中分析情感、预测走势、检查效果等方面应用还稍显粗浅、机械,而在需要人工进行的高级维度分析、提出应对策略等层面,机器的应用又显得粗糙以及同质化。

人工智能为网络舆情监测带来的三大变革

网络舆情监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要求,就必须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变革,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三个方面。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是为了更好地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通过直观、简明的方式描述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进一步推导信息传播主体的态度倾向性、情绪感染性以及初衷、意图等,从而预测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在“小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可以依托于“人工盯梢”的方式来完成,那么在“大数据”环境下,当数据的量级达到了EB甚至ZB级别后,以人工监测来把握舆情脉络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些隐含在网络舆情信息中的观点、态度及情绪的表达,更难以从泛滥成灾的信息碎片中被真正发掘出来。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共享所带来的“信息盲区”,更使得舆情信息分析不够严谨,易偏离实际,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托搭建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管平台来解决。在平台上可以通过三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研判相结合,再借助如眼动仪、脑电仪等受众检验仪器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化分析。三种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一是Web挖掘技术,该技术把互联网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对网络上结构化数据如文字言论,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音频、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完成信息前期处理的第一步;二是语义识别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词义推断处理以及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从而将复杂信息简单化,这是对采集的信息数据做进一步识别推断的过程;三是TFDF信息聚类技术,该技术主要提升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分类速度,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处理更加及时,反应更加灵敏,提高采取措施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有利于对信息进行挖掘、采集、分类、整理,从而找寻出最核心的关键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研究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舆情监测的研究范式从多角度发生了转向。

第一,舆情监测工作视角的转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的角色首先发生了转向,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一转向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受众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时,网络信息的可控性强,舆情监测工作形式单一,把关相对容易。而受众角色发生变化以后,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把关难度增加,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疏导、研判处理。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向:从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研究。传统的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最重视的是受众借助网络进行的话语表达,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这一单向视角将发生转变,潜藏在内容层面背后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动机、诉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将被关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视角将透过内容层面深入到关系层面,转向对网络受众社会心理描绘、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话语表达等多维度的研究。

第三,研究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测。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动态信息进行随机采样来收集、整理、分析,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及当下的动向,对未来的发展预测难以兼顾。而借助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整群数据来实现预测功能。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通过关注用户搜索中的“流感”关键词来预测实际流感发生的时间,往往可以提前两三个周对流感的爆发进行预报及预防。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出现之前,相关舆情监测部门的管理者往往由一人或几人的小团队组成,在监测信息数据量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小作坊式单打独斗、面面俱到的舆情监控管理思维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小作坊式的舆情监测体系面临瓦解。当前,商业化运营的软件监测团队多达几百家,这些监测软件服务商通过开发相应的舆情监测软件为政府部门、企业主体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务,进行简单的舆情信息数据采集及分类处理工作。在数据开源的情况下,这些软件服务商的竞争逐渐由粗放型、低层次化向数据处理的优化、人机互动、机器算法的精进等层面转变。

在以上变化的基础上,舆情监测的管理思维也必须转向,组建一支人员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团队势在必行。舆情管理的思维变革依托于人工智能监控系统改变团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化的舆情监测系统代替低效的人工操作,其专业性要求颇高,而最佳处理模式就是专业化团队加人工智能技术。按照这样的管理思维,未来舆情监测团队的分工将更加明确,行业内部集约聚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有机化程度也将逐步增强。

第3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摘要: 提出将蚁群算法应用于换热网络优化中,按照相等的能量份额将各股热流体分解成能量集合,热流体能量通过换热器在与冷流体换热的过程中得到分配,换热器单元面积得到相应地调整.能量分配过程中换热网络得到优化,从而使年综合费用减少的换热器面积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一个最优的换热网络结构.通过具体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终优化的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能够应用于复杂换热网络的优化问题中.

关键词:

换热网络; 蚁群算法; 优化

中图分类号: TK 124文献标志码: A

换热网络是化工、冶金、石油、动力、环保等工业过程的重要工艺环节,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和节约能耗对其进行综合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夹点技术法[1-2]为代表的热力学优化方法广泛应用于换热网络的综合及优化.该方法虽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但是未权衡投资费用以便获取经济上的最优设计.Yee和Grossmann[3]将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结合在一起同时优化,提出了级的概念,并建立了换热网络Grossmann分级超结构模型,使得数学规划法可应用于换热网络的优化问题中.数学规划法的优点是可由计算机完成自动搜索,但是由于换热网络优化问题具有严重的非线性、非凸等特性,使得数学规划法很难对此类问题进行较好地求解.随机性方法如遗传算法[4]、模拟退火算法[5]、禁忌算法[6]等对问题的解析性质较低,鲁棒性好,但不能保证算法的效率和优化的质量.

近年来,一些试图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机制优化复杂问题的群智能仿生优化算法相继出现[7].此类算法为解决传统优化技术难以处理的组合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蚁群算法就是根据模拟蚂蚁觅食的群体智能行为而提出的一种群智能优化算法.该算法具有很强的搜索最优解的能力,且鲁棒性强,易于计算机实现.本文将应用蚁群算法求解换热网络的优化问题,通过换热网络超结构与蚁群算法相结合,对具体的换热网络问题进行优化.

4结论

本文在建立换热网络超结构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蚁群算法对换热网络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将每股热流体分成能量集合,热流体能量分配过程中换热器单元的面积得到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使年综合费用最低的换热网络优化结构.通过具体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优化方法能够使得换热网络的结构比较简单,设备投资费用得到较大节省,且该方法易于程序实现,能够较好地处理复杂换热网络的优化问题.

参考文献:

[1]LINNHOFF B,HINDMARSH E.The pinch design method for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83,38(5):745-763.

[2]杨东华.节能热力学和热经济学[J].能源研究与信息,1987,3(2):56-71.

[3]YEE T F,GROSSMANN I E.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models for heat integrationⅡ.Heat exchanger network synthesis[J].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1990,14(10):1165-1183.

[4]RAVAGNANI M A S S,SILVA A P,ARROYO P A,et al.Heat exchanger network synthesis and optimiz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5,25(7):1003-1017.

[5]ATHIER G,FLOQUET P,PIBOULEAU L,et al.Optimization of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by coupled simulated annealing and NLP procedures[J].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1996,20(S1):13-18.

[6]LIN B,MILLER,D C.Solving heat exchanger network synthesis problems with Tabu search[J].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8):1451-1464.

[7]王大将,蔡瑞英,徐新伟.群智能优化算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1):5845-5846.

[8]杨剑锋.蚁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9]BJORK K M,PETTERSSON F.Soling largescale retrofit heat exchanger network synthesis problems with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methods[J].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2005,44(8):869-876.

第4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关键词: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拟合精度

中图分类号:TP183;Q94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434-03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 Predicting Trunk Sap Flow

XIE Heng-xing1,ZHANG Zhen-hua2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Shaanxi, China;

2.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multi-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to fit trunk sap flow velocity and the fitted precision was compar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tting effect was the best in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with a deciding coefficient of 0.944 3, the smauest relative error within the range of -31.120 0%~36.755 5%. In the fitting effect of sap flow,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as the best one.

Key words: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multi-linear regression; stepwise regression; fitting precision

液流是指蒸腾在植株体内引起的上升流,植株根部吸收的水分99.8%以上消耗在蒸腾上[1],而树干是树木液流通道的咽喉部位,因此通过精确测量树干部位的液流速率、液流量可以基本反映植株的蒸腾状况。热技术是目前测量植株液流应用最广泛的方法[2],热技术根据不同的原理可分为热脉冲法、热平衡法和热扩散法[3]。国内外学者应用热技术对植株液流进行了研究,如刘奉觉等[4]、司建华等[5]应用热脉冲技术分别研究了杨树和胡杨的液流;严昌荣等[6]、曹文强等[7]应用热平衡技术分别研究了胡桃楸和辽东栎等树木的液流;马长明等[8]、孟平等[9]应用热扩散技术对山杨和苹果等树木的液流进行了研究。但研究多停留在对植株液流现象的描述上,对植株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分析也仅仅是简单的回归分析或逐步回归分析[4-9],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Ford等[10]利用热扩散技术观测了火炬松的液流变化,并应用ARIMA(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拟合了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火炬松树冠蒸腾。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非线性的超大规模连续时间动力系统,因其具有自学习功能、联想存贮功能、高速寻找优化解功能等优点而在经济、化工、水文、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1-14]。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很难建立一个准确的数学方程[15],本试验尝试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拟合液流速率,以求为液流速率和环境因子之间建立准确的数量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仪器安装

2 结果与分析

2.1 BP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2.2 液流速率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3 结论

液流速率是植物蒸腾强弱的表现,蒸腾受温度、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诸多因子的影响,而环境因子之间又存在复杂的关系,这给液流速率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BP人工神经网络在超大规模非线性模拟中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具有广阔的适用性。本试验的拟合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模型,其液流速率的拟合值与观察值相对误差最小。

参考文献:

[1] 王沙生,高荣孚,吴贯明.植物生理学[M]. 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92.

[2] 孙慧珍,周晓峰,康绍忠.应用热技术研究树干液流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1074-1078.

[3] SWANSON R H. Significa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in thermal methods for measuring sap flow in trees[J]. Agric For Meteorol,1994,72(1-2):113-132.

[4] 刘奉觉,EDWARDS W R N,郑世锴,等.杨树树干液流时空动态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3,6(4):368-372.

[5] 司建华,冯 起,张小由.热脉冲技术在确定胡杨幼树干液流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4,26(4):503-508.

[6] 严昌荣,ALEC D,韩兴国,等.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中核桃楸在生长中期的树干液流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6):793-797.

[7] 曹文强,韩海荣,马钦彦,等.山西太岳山辽东栎夏季树干液流通量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2):174-177.

[8] 马长明,管 伟,叶 兵,等.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探针(TDP)对山杨树干液流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1):39-43.

[9] 孟 平,张劲松,王鹤松,等.苹果树蒸腾规律及其与冠层微气象要素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25(5):1075-1081.

[10] FORD C R,GORANSON C E, MITCHELL R J, et al. Modeling canopy transpiration 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A case study illustrating the effect of soil moisture deficit on Pinus taeda[J]. Agric Forest Meteorol, 2005,130(3-4):163-175.

[11] 刘 艳,杨 鹏.基于ANN的预警指标预测系统在企业经济运行预警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4):161-163.

[12] 胡燕瑜,桂卫华,李勇刚,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熔融锌液流量检测[J].有色金属,2003,55(3):143-146.

[13] 过仲阳,陈中原,李绿芊,等.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水质动态预测中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4-89.

第5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关键词:WLAN热点网络 规划 数据流量 基站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四网协同的发展策略是我国在“十二五”中网络覆盖工作的重点战略,目的是为了让用户的网络使用能够得到更满意的服务,为了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有避免因使用人数过多而出现信号繁忙的现象,急迫的需要性价比高的网络分流减负设备,而成熟的WLAN热点网络便具有此功能。WLAN热点网络需要和移动网络一同配套使用,使得移动网络过多的承载负荷也能够得到WLAN的分担,从而也能确保用户上网通畅保证网速,也避免了设备负载过大而出现损坏的现象,现今我国各运营商首要也是必要的任务便是有机结合WLAN和3G/4G于一体。

2 分析WLAN热点网络规划

2.1 分析规划的可行性 移动WLAN热点网络在我国深度覆盖的问题在WLAN 工程历经三年的建设后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所以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是如何将城区的覆盖面积和覆盖深度继续进行扩张,同时还要使用户在接受服务时能够有更舒适的体验,在城区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将眼光放长远,在规划过程中也要结合整体和现状来进行。

无线基站数据流量的WLAN热点网络必须以准备数据作为基础才能够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同时WLAN热点网络在城区的覆盖则需要使用到较为高级的统筹计算来进行规划。规划过程中也要先从小范围开始规划,同时利用的基础数据也需要从网管平台处取得。从而以此基础条件再进行合理的规划,而统计吞吐量应该选择城区中的高流量时间段进行采样,量化WLAN的热点数据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划分城区的区域,而对于覆盖的标准和深度也要根据网络的现状来制定,依据网络的现状,制定出合理的覆盖目标。

2.2 合理的规划步骤 如下介绍的规划方式是以基站的吞吐量为基础而进行的划分,使用的划分方式也突破了传统主观的方式,再将WLAN热点的数据通过数字表现出来,同时其运行过程中的繁忙程度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规划过程中的流程如下图1所示:

①数据采样分析选取样本时应该注意选取不间断的数据流量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时间段的选择还应该选择数据流量最大的时间段来分析,应该根据数据流量的使用情况将基站编号准确找出,再将所有已知数据导入MapInfo系统中分析吞吐量,得出吞吐量的平均数值。②分析数据集中区信息,将得出的吞吐量数据放入到MapInfo软件中分析分布情况,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分布区得到规划的基本信息。③对于数据集中区域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MapInfo软件的相应功能,再依据相应的采集数据和区域地图将地图进行等面积的划分,合并各个区域内先前已分析好的吞吐量,便能够得到详细的数据集中区分布图。

3 分析运行后的结果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

现今移动WLAN网络规划问题已经是当前各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中各种解决方案也说明WLAN合理规划的重要性,首先能够让规划人员将自身负责的覆盖区域的信息完全掌握,网络建设也因规划人员拥有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地点。协调四网进行总体发展是WLAN在后期建设的中心和指导,对于建设的顺序也应该对比现状,选择数据流量较大的地点开始建设,首先解决棘手的大负荷区域,而结果都是为了WLAN热点网络能够将全城都覆盖。

近期规划以及长远规划都比较适合选择此种规划方式,而对于城区的覆盖情况也都能够从经济和业务两个方面来考虑,选择出主覆盖区,城区在进一步建设过程中也能以此为重要依据,先前的建设模式也能够被完全取缔,再也不会有根据投诉来修补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刘亚瑟.基于无线基站数据流量的WLAN热点网络规划[J].信息通信,2013(1):184-185.

[2]宋翊.无线局域网中流量控制协议研究[D].中南大学,2007.

[3]裴雪兵.新型无线网络的资源管理与负载均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第6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关键词】温度监测系统;ZigBee;变电站;无线温度传感器;远程监测系统

0 引言

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运行温度对设备的正常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供电负荷的增加和供电设备的老化对变电站的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电站内部的电缆接头、母线连接点及刀闸接头等触点温度过高会造成变电站的运行异常,甚至发生火灾、爆炸。近年来,对变电站温度的实时监测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值班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确保变电站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目前,对变电站热点温度的监测方法有红外测温法和蜡片法,这些方法适合现场测试,测试的精度及时效性较差。因此,本文运用ZigBee无线传感器技术,以无线的方式进行站内温度监控,以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通信方式发送报警信息,对可能发生故障的装置和节点实现提前预警,运检人员可由此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排障,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1 检测方法比较与选择

目前对变电站热点采用的方法较多,如可变色发光材料、红外测温、光纤测温、无线系统测温等,但可变色发光材料、红外测温、光纤测温等传统的测温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需要人工干预,造价较高,有安全隐患等。无线测温系统在实时性、测量精度、性价比等方面优势明显。无线测温就是将安装在变电站电气设备热点位置的传感器测量到的温度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数据接受主机上,通过监控主机,变电站运行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变电站设备热点温度信息,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智能监测。

监测系统前端传感器采集温度数据进行无线传输的协议有很不同的种类,以蓝牙与 ZigBee协议为典型代表,蓝牙传输速度快,但功率较大,成本高,适合距离较短的数据传送,ZigBee传输可靠性高,功耗小,成本低,温度监测系统中进行传输的数据以控制信息、文本数据信息为主体,同时,由于变电站设备所处的高压强磁场的环境,要求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要好。和蓝牙传输相比,ZigBee协议在测温系统的构建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2 远程监测系统构成

变电站设备热点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中,综合考虑了系统安装的灵活性、布线的合理性、监控成本的经济性、设备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在电站数据采集和信息传输、各监测节点数据的整合、远程监控及浏览查询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变电站远程监控系统通过无线传输网络对变电站热点参数进行采集及控制,并通过数据库及B/S架构实现数据处理及多种途径的查询。因此,从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的功能上分,将变电站设备热点温度监控系统分为无线传感网络单元、智能管理单元、网络智能管理单元三个单元,如图1。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无线传感网络单元温度传感器设计

该监控系统中,无线传感网络由温度传感器节点和无线网关板组成,电气设备热点温度数据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与网关板进行传递。温度传感器结构如图2所示。

无线温度传感器由DS18B20温度传感器、CC2530微处理器以及电源模块构成。利用DS18B20采集被测点温度,利用CC2530控制器读取温度数据并实现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灵活组网,CC2530模块和DS18B20模块均具有低功耗运行模式。

3.2 智能管理单元温度监控设计

智能管理单元实现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单元上传的数据的处理,依据数据处理结果向网关板发送控制信号调节设备工作状态,发现设备温度异常情况进行通知并记录,保存设备温度数据,通过GPRS上传数据至网络数据库,整体结构如图3所示。

智能管理单元监测部分负责采集所对应子网内被测节点的温度数据,并具有提前预警、超温报警、实时显示等功能。通过CAN总线或以太网与网络数据处理单元进行实时通信,ZigBee模块完成与温度传感器之间的通信。当设备温度出现异常时,GPRS短信模块及时将异常状况信息及位置信息以短信模式下发给工作人员,为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和处理现场异常状况提供帮助。

3.3 网络数据处理单元温度监控设计

网络数据处理单元接收智能管理单元上传的电站(下转第6页)(上接第47页)数据并存入数据库,并将收到的指令解析后通过CAN总线或光纤以太网按照既定规约下发到各个无线传感网络中,各个节点将处理好的数据上传给管理主机,管理主机对站内所有温度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并将Y果以标准通信协议封装传送至监控中心或管理员手机。

4 应用实例

系统应用于一个110kV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包括母线、电缆头、变压器绕组、断路器触点等热点温度,选择不同的测试热点,可以实时监控到温度数值和温度状态,绿色表示正常,橙色表示警告,红色表示故障,如图4所示。

通过实际测试应用,变电站设备热点温度监控系统采集的数据准确,实现了长时间、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智能化。

5 结论

针对变电站设备热点温度实时在线远程监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智能测温系统,系统以ATM920T为核心完成了硬件系统的设计,并对变电站设备工作环境中高压、高温、强磁场等影响数据采集及检测精度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实时性强,适合工业控制场所,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巡检次数,为用户提供了一种高性能的在线监测方式。

【参考文献】

[1]马祖长,孙怡宁,梅涛.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通信学报,2004,25(4):114-124.

[2]瞿雷,刘盛德,胡咸斌.ZigBee 技术及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3]叶福军.电力变电站温度智能监测网络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17(1):111-113.

[4]梁湖辉,张峰,常冲,等.基于ZigBee 的变电站监测报警系统[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2):121-124.

[5]李小博,黄新波,陈绍英,等.基于ZigBee网络的智能变电站设备温度综合监测系统[J].高压电器,2011,8(8):18-21.

第7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社会热点;思政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36-02

网络是人类历史以来最重要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中国互联网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网,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之榜首。

一、网络飞速发展与当代大学生成长轨迹时期相同

根据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117万人,其中,江苏省网民数量为4 274万人,普及率为53.8%,居全国第八;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 672万人;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 中专/高等院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6.8%与30.6% 。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以1993年至1997年间出生的学生为主。这些学生经历了中国互联网产业从无到有的时期,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格局的变迁,与其共同成长。无所不在的网络,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网络时代社会热点的概念及其主要传播途径

(一)网络社会热点的界定及其特征

社会热点涵盖的范围较广,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界定仍然没有统一、权威的解释。不同的学者分别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综合国内目前关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相关研究,以网络时代为背景,以最贴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特征为准则,试图将网络时代的社会热点定义如下:网络社会热点事件来源于新媒体平台,事件的进展能引起广大网民的共同关注,众多人员参与其中并在互联网上参与讨论,导致出现了关于该事件的大量的转载与评论,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乃至政府机关等部门介入。

网络社会热点的主要特征有:一是传播迅速性。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传播速度方面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极大优势。二是事件复杂性。网络社会热线问题覆盖的领域较广,事件起因、经过、传播方式、真实性等各种因素决定了热点事件具有复杂性。三是鲜明时代性。任何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特定时代的烙印,且都或多或少地映射了当时的国情,同时,这也正是社会热点事件产生的根源所在。四是参与者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的者,这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被动的方式,让众多的参与者参与其中发表言论,为更多人提供了话语权。

(二)高校学生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主要平台

当代高校学生紧随时代步伐,对众多新鲜事物抱有极高的热情,网络媒体平台在当下的高校学生群体中蓬勃发展。本文对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访谈,据整理过的访谈记录显示,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腾讯QQ空间

腾讯QQ空间是腾讯公司于2005年开发出来的一个具有博客功能的个性空间,QQ用户可以在空间里写日志,写说说,听音乐,与其他QQ空间进行留言互动。根据腾讯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QQ空间活跃账户数达到6.233亿,这个数字遥遥领先于中国绝大多数社交网站。

2.微信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是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软件中的一个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表文字、图片或视频,也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音乐分享至朋友圈,微信好友可以对其进行点赞互动。从隐私的角度来看,微信朋友圈与QQ空间最大的区别是只有微信用户的共同好友才有权限查看对方的评论或“赞”。

3.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是由新浪公司推出的具有微信博客的社交网站,微博用户可以关注感兴趣的用户,也可以将要发表的信息精简为一句话或一张图片,随时通过微博分享给粉丝,用户可以对微博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并且使用@功能提醒某人查看,用户之间可以使用私信功能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全面开放的互联网网络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规则意识变弱

规则意识是社会公民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则的态度,也是人们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认知与体验。当代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水平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将规则意识上升为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社会等行为规范。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功能,部分学生在互联网中充分释放自己,偶尔会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很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自律性不强,对自己的要求过低,无意识降低自身的行为准则,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规则的认知具有巨大的差异,造成知行分离现象。在校园生活中,常有部分学生无视学校各项规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考试过程中作弊,无故旷课、迟到、早退,对于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定的同学持以嘲笑和戏谑等态度。

(二)功利意识变强

当代的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就业选择方面、政治追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利意识。当今社会的网络媒体的内容时常带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从刚踏入大学校门起,就已经开始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常有同学牺牲正常上课时间和周末休息时间,到校外的培训机构参加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部分学生家长以孩子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为荣,并以此作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功利色彩过于浓重,同学之间的交往形式流于表面,常见各种生日会、老乡会、毕业聚餐等活动,交往过程中部分同学只顾自身利益,以个人感受为重,忽视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心理危机现象由此产生,倘若不能及时处理可能会酝酿出更大的危机事件。

(三)网络依赖程度加重

随着互联网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有研究调查显示,当代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今,智能手机等手持设备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平时必备的日常用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上课携带并使用手机,从事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自律能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陷入网络依赖的境地,造成网络沉迷等严重后果。部分严重的学生常常因为过度使用网络而夜不归宿、逃课,更有甚者由此影响学业出现休学、退学等现象。有相关研究调查显示,长时间的使用互联网,将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降低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

信息的传播技术、方式不断变革,信息传递具有快速性、随意性及形式多样性等特点,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比以往更加快捷和便利。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高校学生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天地去尽情发表独到的见解,展现自身的智慧与创造精神。他们热衷于使用网络平台对国家、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对身边的事情进行沟通、交流与讨论。但是,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上包罗万象的碎片化信息,也会给辨识能力较弱的他们带来各种困惑。高校大学生缺乏相关社会经验,当面对一些突发社会热点事件时,时而会在网络上发表偏激或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此类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可能会引发网络舆情事件。

四、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阵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仍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平等、互助、共同成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向的教育模式,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单向的教育模式只会引起学生反抗,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服从,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在传统的课堂上将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融入其中,例如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网络热点事件案例,可在班级QQ群等网络社交平台,针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发起投票,帮助他们看到网络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

(二)善于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众多高校已在新媒体社交平台开设公众账号,通过公众账号各高校的科研成果、学校新闻、党团建设、招生信息等,虽有部分学生关注各自学校的相关公众账号,也会对所的信息进行适当评论与转发,但能认真回复学生留言的甚少。如能将新媒体社交平台与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关注当前的网络热点事件,由专门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负责相关的事件进展,回复相关的留言或评论,与学生网友展开热烈探讨而不是围追堵截,由此可以深入地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网络热点和社团活动无缝对接

高校中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并不多见。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倘若能将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以各种形式进行讨论,如开展主题班会、辩论会或邀请权威专家来为学生解读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以及典型网友的热评,通过这些方式将网络上发生的事情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意识适应不断变换的社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辨别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总之,对于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以应对各种可能会出现的危机事件。同时,将高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政工作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动态的引导,以期能够对当前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樊艳丽.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9).

[2]吴发水.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第8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关键词】 复杂网络;中药复方配伍;核心处方配伍结构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在辨证确定病机和通过立法确定遣药组方指导原则的前提下,方剂的配伍仍遵循基本的组方结构和药物配伍原则,进行“君、臣、佐、使”配伍,从而使各药形成“有制之师”,针对患者或证或病或症,达到整体综合调节的作用[1],体现了方剂在中药饮片层次的组织原则。同时,药物配伍的原则如“七情合和”研究两个药物之间的功能组配关系,与方剂配伍形成互补性的组织原则。

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临床处方数据的初期分析,并与临床专家的交流中发现,名老中医的临床复方的配伍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临床医生一般以经典复方(包括经方、时方和验方等)为基础进行临床处方;第二层次为在药证或药症关系基础上的药物随症加减处理。这两个层次的临床处方配伍过程形成了既有核心处方结构,又具有较大灵活性的处方集合。因此,通过对名老中医处方集的共性网络结构分析,能够发现体现其处方思维和临床特点的核心处方配伍结构,从而辅助进行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和整理研究。

复杂网络是当前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诸如蛋白质网络、万维网、生态网、交通网和文献引用网等都具有非常有趣的统计特性。其中,除了小世界网络特性[3-4]之外,无尺度网络(Scale Free Network)[5-6]是一种具有节点度幂律分布现象的复杂网络,科学家对其动力学原理和应用问题的研讨已经成为相关科学研究的亮点。复杂合作网络如文献作者网等也具有无尺度网络的规律[7]。何氏等[8]把中药复方视为广义的合作网络是合适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反映了复杂网络在一定驱动力的影响下动态的自组织过程宏观规律。我们认为,网络中节点个体的分类特征、网络组织的角色需求和组织中元素的关系分类是其潜在驱动力。不同于何氏等[8]的研究结果,我们基于古方及当代临床复方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过程具有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这对中医药理论如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性理论等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为进行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启发。笔者利用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规律,研究实现了基于图论网络分析的处方核心药物配伍知识发现方法。该方法在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分析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1 复方药物配伍网络的构建

我们把单个复方的组成药物(目前仅考虑药物组成,对药物剂量暂不考虑)为节点相互构成完全图。连接某两个不同药物的边的权重表示这两种药物在多个复方中被使用的频度。由此,一个较大的复方集合构建的药物配伍网络将成为大量药物节点与带权重的边连接的网络。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强度。中药配伍网络的构建过程的示例见图1,如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和芒硝4味药物组成,因此,这4个药物构成了4个节点的完全图,其每条边的权重为1;而小承气汤则由大黄、厚朴和枳实组成,因此,连接该3个药物的每条边的权重都增加1,其权重为2;由此,随着复方的增加,该药物配伍网络的节点和边的权重会逐步增加。当大规模的复方集合如古方集和大量的临床复方集构成药物配伍网络时,该网络中节点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全局性的药物组配规律。而当由面向某一特定病证的复方集构成网络时,其网络反映了针对特定病证的药物配伍知识。当然,某名老中医一段时间的临床复方形成的药物配伍网络反映了其在某些病证条件下临床处方的配伍经验知识。

2 复方药物配伍网络的节点度分布特性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复方反映了医生从治疗角度对患者病证一定程度的定性或定量认识,是患者病证演变的间接体现,用于临床治疗的稳定复方药物集系统性的自组织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药物组织集。我们通过构建药物配伍网络并采用节点度分析方法发现,中医古方集合(80 000余古方数据,见图2)和临床处方(20 000门诊处方,见图3)等都具有无尺度网络现象(即节点的度分布服从幂函数分布),是一种加权无尺度网络[9],其边权重的幂值在2.2左右。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在医生处方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某医生对药物的使用具有比较集中的趋势,某些名老中医偏好使用某些药物,使得这些药物的已有或潜在功效得到更大的发挥或挖掘。

基于古方及当代临床复方配伍过程的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表明,某一特定复方集中存在可能共性或核心的药物配伍子网络。结合复方配伍中的无尺度网络规律和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对名老中医的基本处方药物配伍经验或者面向某一特定病证的药物配伍经验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关键的药物组配结构如核心药物、药对等信息,以辅助研究名老中医的处方思维和临床处方特点。

3 临床复方的核心药物配伍网络分析研究

无尺度网络的现象表明,中医处方中存在核心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代表了医生临床处方的思维结构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以无尺度网络的幂值为基准寻找医生(特别是名老中医)的核心处方药物配伍网络。我们通过开发相应算法实现了核心药物配伍结构的发现[10]。该算法基于无尺度网络现象,选取药物配伍网络中的“Hub”药物节点,从而寻找一定代表性和覆盖度的某名老中医的共性处方配伍网络。当针对某一病证或在总的日常诊疗过程中,某名老中医的处方配伍网络表达了该老中医的处方思路或首选处方结构,是其临床经验和处方“偏好”信息的表现。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处方配伍网络中的节点度分布,发现处方配伍网络的核心节点,并根据这些节点在处方中的同现频度计算其覆盖度。我们以北京市地区20余位名老中医的门诊病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核心处方配伍结构的知识发现应用研究,如分析方和谦老中医的和肝汤处方配伍结构、谢海洲老中医治疗类风湿疾病的核心处方配伍结构、田从豁老中医的核心穴位配伍结构、孙桂芝老中医的肿瘤治疗复方、薛伯寿老中医的和法处方配伍结构和咳嗽病痰热阻肺证门诊病例的处方配伍等等。下面以咳嗽病痰热阻肺病例的处方配伍核心网络分析作为示范。见表1。表1 门诊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病例处方配伍网络对应的药物关联频度(略)

在门诊咳嗽病中痰热阻肺证占有较大比重,在20 000余诊次病历中经数据筛选后,确认满足条件的病例为165诊次,以小儿支气管炎为主(这与我们选择收集的门诊病例特点有关,并不是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本身疾病分布特点),样本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岁左右。相应的症状体征除咳嗽之外,主要有咽红、舌红、有痰、大便干等。我们通过基于网络分析的方法确定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处方配伍结构知识。利用网络分析算法计算获得的分析结果,该网络中核心药物(通过节点度分布计算)为黄芩、杏仁、紫苏子、葶苈子、百部和仙鹤草,这些药物在90.2%的样本处方中出现。说明几乎所有咳嗽痰热阻肺证患者都使用以上药物。且网络核心节点的周围相关药物如前胡、芦根、瓜蒌、乌梅等表示对不同个体病例的主要随症加减思路。该网络中节点的颜色以节点药物的药性进行区分,药物配伍网络中节点3种颜色总体分布信息,有助于为有经验的中医临床医生提供该核心药物配伍网络相应的基本病机(如寒热、阴阳等方面)的直观认识。除了产生可视化的处方配伍网络之外,我们同时对该网络的药物关联频度信息进行数据库存储。该关联信息描述了临床处方中的主要药对知识如葶苈子、紫苏子,紫苏子、杏仁,葶苈子、杏仁,仙鹤草、百部,黄芩、杏仁等,这些药物配伍体现了我们所采集的门诊病例中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痰热阻肺证的主要药物搭配思路。因此,网络结构图与关联数据信息结合可以进行针对某特定病证的处方配伍结构分析,提炼归纳形成中医临床的处方经验知识,从而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或供年轻医生学习。

由以上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处方分析可见,处方配伍网络具有直观的表现形式,对于中医临床中发现或者验证经验性的“小方”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辅助发现和验证临床医生针对特定病证的处方思维或思路。且这种结果是可靠的,因为我们已经试验表明临床处方中存在无尺度网络的现象,而无尺度网络的特点就是存在共性的核心网络结构。

4 探讨与未来研究工作

中药复方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理、法、方、药的主要环节之一。复方的有机配伍是实现药物增效减毒,针对病机对证用药的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序列》将药物配伍关系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等“七情合和”的关系。由此可见,中药复方配伍是方剂形成之后中医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大规模复方集的无尺度网络现象表明中医诊疗过程中复方的组配存在一些“偏好”现象。这些“偏好”现象可以表现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组配、医生对病机的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与调整途径等。研究发现,这些“偏好”的来源、运行机制和病、症、证等相关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对复方复杂干预的理解,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解等。

本文针对中医临床中的处方配伍经验分析目标,研究利用复方配伍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和基于网络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实现具体病证或名老中医的核心处方结构知识发现。该方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分析结果,从而为结果的阐释和临床专家的人机交互提供了便利。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在一定适应症的条件下,具有稳定结构的复方组配知识发现问题;考虑多种“偏好”信息,进行复方配伍无尺度网络现象的组织动力学机制研究问题;对临床处方中的核心处方配伍群(多个反映处方集核心配伍结构的子配伍网络)的挖掘算法的深入研究等问题;将是揭示和发现中医复方药物配伍与临床诊疗规律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于友华.方剂配伍理论的系统科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10(8):63-64.

[2] Newman MEJ, Barabási A-L, Watts DJ.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Network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 Press,2006.

[3] DJ Watts, SH, Strogatz. Collective dynamics of’small-world’ networks[J]. Nature,1998,393:440-442.

[4] MEJ Newman, C Moore, DJ Watts. Mean-field solution of the small-world network model[J]. Phys Rev Lett,2000,84:3201-3204.

[5] R Albert, H Jeong, AL Barab’asi. Diameter of the world

wide web[J]. Nature,1999,401:130-131.

[6] AL Barabási, R Albert, H Jeong.Mean-field theory for scale-free random networks[J]. Physica,1999,272:173-187.

[7] Newman MEJ.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2):404-409.

[8] 何 阅,张培培,唐继英,等.中药方剂的合作网络描述[J].科技导报, 2005,23(11):36-39.

第9篇:网络工程研究热点范文

日前,在“LTE-Hi无线小基站样机会”上,大唐移动在业内率先了LTE-Hi无线小基站样机,并进行了首个LTE-Hi无线小基站样机的综合业务演示,全面展示了LTE-Hi的技术优势。

LTE-Hi取得阶段性进展

从业务场景来看,移动宽带数据主要发生在室内和热点地区已经成为移动宽带发展最为重要的趋势之一。大唐移动移动通信事业部总工程师蔡月民介绍,针对室内和热点场景的大流量挑战,运营商从2010年就开始对小型基站进行网络补盲补热提出了需求,亟须在室内环境下提供低成本、高速率的数据业务。

如果说LTE-A是4G向5G演进的必经之路,那么LTE-Hi技术则是这一标准下的关键技术之一,作为3GPPR12标准的研究重点,已经被业界公认为能够满足未来移动宽带中长期发展需要的4.5G技术。蔡月民表示,室内和室外热点是3GPPR12的重点研究场景,而LTE-Hi在3GPPR12阶段包含了多个课题。LTE-Hi综合了动态TDD、U/C分离等先进无线技术,有着高频段、高密度组网、大容量、小覆盖、低成本的独特优势,能够有效解决未来移动宽带数据业务在室内和热点场景的需求。

据了解,在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大唐全面参与了R12标准的研究和推进工作,不仅牵头承担动态TDD特性的标准研究,还深度参与和推动了U/C分离、小区快速开关和快速发现等关键技术特性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在高密度组网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2014年4月,大唐移动就完成了业界首次LTE-Hi综合业务演示。

而在此次会上,大唐移动进一步结合LTE-Hi的动态TDD特性进行了业务演示,并测试了LTE-Hi在单/双载波时的峰值速率。记者观察到,在开启LTE-Hi功能时,小区单载波峰值速率可达到110Mbps,双载波峰速超过200Mbps。

据大唐移动的专家介绍,基于动态TDD特性,大唐移动可根据数据业务上下行速率需求和干扰情况等动态调整LTE-Hi小区子帧结构配置,提升TDD频谱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整体效率,充分发挥TDD特点,进一步实现基站节能。

此外,LTE-Hi还可结合密集部署场景的需求,通过空口同步以及同/异频切换等特性,保证通信网络的高效运营。其中,大唐移动在会现场展示的LTE-Hi多跳空口同步,可提高网络部署的可靠性和灵活度;而同/异频切换则可满足LTE-Hi在目标小区内的顺畅切换,使业务保持连续,有效降低网络干扰,提升用户感知。

已具备规模部署试验条件

为满足室内热点场景数据业务需求而生的LTE-Hi技术,从其概念被提出,就是为了满足移动宽带数据业务快速发展需要,特别是为了解决在站址问题上,站点选址和施工难导致的建网困难等问题,得到了包括运营商、设备厂商在内的产业界各方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蔡月民介绍,近年来,TD-LTE宏基站的组网规模逐渐扩大,网络指标已经达到商用需求,宏基站与SmallCell小基站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都为LTE-Hi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资源的基础。目前,大唐针对LTE-Hi标准研究、频率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等各方面进行了完整的战略部署。蔡月民表示,大唐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具备提供LTE-Hi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在专利方面,关于系统架构、空中传输、安全等成功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成功开发支持3.5GHz频段、大带宽、高速率、低功耗、小型化LTE-Hi基站工程样机;同时基于自主研发的TD-LTE芯片,开发了LTE-Hi终端样机。目前,LTE-Hi从技术标准到关键产业环节均已取得明显进步,特别是在高密度组网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基本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高频谱资源潜力正待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