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计算机的专业方向精选(九篇)

计算机的专业方向

第1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导向;阶段目标控制

计算机专业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其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难学且乏味,缺乏趣味性。但如果在课程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课程实践,则能够使学生对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合理地应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实践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内容有直观的感受,而且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包括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编码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一整套软件的集成和测试方法以及团体协作精神。总之,实践教学的作用巨大,它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重要的一步。这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本文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探索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导向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精髓。

1实践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除课程实验完成的任务相对简单外,其他的实践课程综合性均相对较高。本文讨论主要面向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1) 教学内容偏重实际操作。以练习为主,以教为辅,教与练结合。不像理论课的教学,偏重于介绍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实践教学是在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原理基础之上,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要内容,教师主要是给出大致的实践目标与方法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参考。

(2) 目的性强。实践教学中,通常都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文件管理等问题的实现,数据结构中结合实际的应用网络查找关键路径等问题,都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结束时提交具有较高的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一致性的系统。

(3) 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导向性。每个大学生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个体,其行为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包括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路线、设计目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有其选择的自由。但同时,教师的导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体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一方面,教师可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结合计算机专业和课程的实际,针对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等),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促使能者多学,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可有效防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所需解决问题的本质。并通过对实践阶段性目标的把握,使实践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呈螺旋式上升。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和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控制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特长,发掘学生潜力的目的。

(4) 教学时间、地点相对集中。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的时间相对分散,便于学生慢慢消化那些相对抽象的原理和概念,而实践教学的时间相对集中,要求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系统的、综合的训练,对某门课程(如操作系统课程)或专业主要课程(如毕业设计)的内容有直观的、全面的认识。另外,与其他专业不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地点也更加集中,一些软件开发和硬件设计之类的实践一般都在机房或实验室进行(因为学生参与现场施工、布线之类的机会较少)。

2实践教学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由于实践教学的这些特殊特点,导致绝大数学生都认为“实践课程难,不知如何下手”。为了使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问题,循序渐进地进入设计状态,通常我们都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分阶段控制,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阶段目标的控制。

教师对于实践课程中每个阶段目标控制的效果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过程和软件开发一样,是一个具有生命周期分阶段的过程。该专业的实践过程通常分为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几个基本阶段。在实践的每个阶段都要得出最终结果的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以文档资料形式或程序模块形式存在),一个实践结果必须有完整的配置组成。要充分认识到每个阶段都是必要的,且前一个阶段的完成质量对后一个阶段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不同阶段的修改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同的,这种修改的代价随着阶段的深入而呈放大趋势。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中阶段目标的控制是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良好的阶段控制既可以使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实践,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充满信心地去解决实践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3实践教学中两种教学导向

根据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这里我们提出基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理论研究能力两种导向的分阶段教学方法。

3.1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导向

在实践教学中,为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按照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几个基本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进程和目标。下面以文献[1-2]中的银行家算法解决软硬件资源的安全分配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3.1.1问题分析

这个阶段不是具体地解决问题,而是准确地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标系统必须做什么,它必须具有哪些功能”。要避免学生一开始就考虑问题怎么做,不进行细致的分析就考虑怎么做,思路肯定比较混乱,这必然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文献阅读分析能力是所有同学必须具备的,这个阶段可以充分发挥理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图1中A类型和B类型的同学)的优点,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克服实践课程中的畏难情绪。如资源分配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理解产生死锁的4个必要条件,了解实现的模拟系统应包括资源设置、进程设置、资源分配和资源动态申请等几个方面。

4.1.2系统设计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通常是要求学生根据相关原理设计出对应的模拟系统。在系统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分析阶段的结果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且解决方案尽可能有几种,以便通过比较选择出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案执行,并给出相应的系统总流程图和系统的详细流程图等文档资料。例如用银行家算法实现资源分配问题,要给出相应的银行家算法的所要使用的数据结构、算法的伪码过程、模块的数据流图以及系统的流程图。这个阶段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创造性。

3.1.3编码

在较好地完成前两个阶段后,学生就可以动手编写程序代码。学生可根据目标系统的性质和实验环境,自主选择一种高级语言将前一个阶段的结果翻译成对应的程序。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采用这种分阶段的方法,大多数同学发现编码实现阶段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难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透彻分析,学生的自信心有了一定提高;二是通过对编码详细准确的资料的对照,达到动手能力强和理论能力强的同学互相取长补短的作用。

3.1.4集成、测试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本阶段是系统的高可靠性、正确性的保证,但往往被大多数同学们忽视。很多自称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也缺乏系统测试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告诉学生对设计的系统按照一定测试方法对系统进行测试,然后通过教师的现场测试(及相应的调试)对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

这种分阶段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了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在充分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2以提高学生理论研究能力为导向

在实践教学中,虽然以提高动手能力为导向的分阶段教学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同学侧重于理论研究,他们有较强理论研究兴趣。对于这部分同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顺应学生的偏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理论研究为导向。基于这种导向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将其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下面以操作系统课程中的磁盘调度算法[3]研究为例进行说明。

3.2.1问题分析

对所需研究的问题做深入分析,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问题的研究意义、背景与现状。例如对磁盘调度算法的研究,分析该算法对当前海量信息存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相关的算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时间复杂度等。包括一些经典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最短寻道时间优先、扫描算法、LOOK算法[4]、循环扫描算法、磁盘性能模型的优化调度算法[5] 以及智能网络磁盘调度算法[6]。

3.2.2理论创新

在完成问题的背景、现状分析后,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修改或合并等,以达到新的调度算法在时间性能或空间性能上的优化,也可以对算法性能结果作理论推导研究。如对于磁盘调度算法,我们可以从基于平均寻道时间的角度去分析现有的算法,综合应用SSTF和LOOK算法的优劣[3],给出新的算法优化策略。

3.2.3正确性验证

对于理论创新的结果需要通过实验(实践过程)验证其正确性。如果是理论推导,则需要清晰的证明,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测试算法所涉及到的各个参数在不同情况下的数值;如果是对现有算法进行修改或合并,使时间性能或空间性能有所提高,则需要做详细的对比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对比实验以图形等形式明确给出性能提高的比例。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养成严谨的研究作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理论研究能力。

4结语

文章根据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的阶段控制问题。并提出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导向和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学生在面对实践课程时的心理惧怕问题,并给出基于两种导向的阶段目标控制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子瀛. 操作系统教程[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顺香,张家精.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顺香,朱广丽. 一种基于平均寻道时间的磁盘调度优化算法[J]. 计算机应用,2009,29(4):1147-1150.

[4] Shriver E. Performance Modeling for realistic Storage Devices[D]. New York:Univ.New York,1997.

[5] 彭广习,余胜生,周敬利.基于磁盘性能模型的优化调度算法[J]. 计算机工程,2002,28(5):20-21.

[6] 张磊,赵跃龙. 智能网络磁盘调度算法[J]. 计算机工程,2007,33(18):97-99.

Exploring Guiding-based Teaching Methods in Computer Professional Practice

ZHANG Shun-xiang, ZHU Guang-li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China )

第2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开源社区和群体软件已经成为主流软件开发方式,MOOC。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常见学习形式。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入手,探讨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改革方案。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源社区;群体软件;MOOCs;专业改革

1 背景

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是目前开源社区中最活跃的项目,展示了软件产业的新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三大变化:①软件开发由传统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②开发人员由专业精英转向大众化;③开发组织由公司走向社区和社群。这种新的软件生产方式被称为群体软件开发,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与我们的实验课具有天然的相似性。我们要引进“社区”和“社群”,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MOOCs即海量在线开放课程。“海量在线”指允许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在线实时观看和聆听一流教授或教学名师上课;“开放”指学生可以免费下载学习这些课程,并参加习题课和讨论课。MOOCs的出现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改革带了极大的机遇,并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文化多样性和学习的选择性带来了全面挑战。

2 改革的目标

当前,计算机科学前沿理论与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教学内容要调整,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手段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要创新,教师素养要提高。

改革的目标是立足于计算机学科“开源社区和群体软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整体素质的要求,顺应“计算思维”教育趋势,引进MOOCs教学方式,彰显石油化工特色,密切校企合作,并通过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在培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群体软件”实践应用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当前社会紧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建设方案

3.1 增加“移动终端APP开发”培养方向

移动终端APP是当前开源社区中最活跃的群体软件,在修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移动终端APP方向”,顺应开源社区与群体软件的IT领域发展潮流,为Android Market和App Store开发培养产品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数据工程师及APP产品销售工程师奠定基础,并从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环节相应地进行配套改革。

3.2 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实施方案(试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精神为指导,我们从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内部培养”的策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紧跟IT发展潮流、兼备较高专业教育素养、适合新时代IT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重点提升教师队伍在开源软件技术教学与研究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引进来。

面向国内外引进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博士。优先考虑具有开源社区与群体软件工作背景或具有知名IT公司工作经验的青年人;积极与各类企业建立互动,聘请IT企业相关专家、国内名校计算机专业知名教授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客座教授,尤其欢迎企业中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表达能力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或技术专题讲座;通过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补充,弥补校内实际产品开发的弱项,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工程技术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走出去。

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相关产业、行业部门交流学习;积极参加专题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科技攻关项目,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深入研究的理论优势,将企业产品研发提升到更高水平。

3)内部培养。

让现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课程进修、学位提升、访问学者、短期培训、出国研修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特别鼓励教师到知名IT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提高软件工程实践能力;计划让所有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社会生产实践一次。

4)外部提升。

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开源社区与群体软件开发技术相关培训与学习,通过培训与学习,从理论上强化教师队伍开源社区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从实践上掌握群体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开源社区相关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与企业发起的开源社区项目,提升教师队伍在开源社区中开发群体软件的实践应用能力。

3.3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进一步学习与了解计算机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以及工业界的需求,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及评估标准》为基础,借鉴CS2013等国际上最新课程体系,学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法,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并在Android APP开发能力培养方面形成特色。

(1)重视专业基础。保证基础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学时数足够、内容完整;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整合,让学生对计算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同步社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紧随时展潮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内容。社会已经进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行业正在转变为真正的信息行业,我们将新增信息安全、分布和并行计算、移动计算等课程迎合新时代的需要。

(3)增加以Android APP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计算机软件行业正在从桌面应用程序为主转变为以移动终端程序为主,软件也将以APP应用为中心,尤其是Android APP的应用目前非常热门。因此,移动终端APP开发方向方面的教学内容要逐步增加。

a.面向对象原理与Java实践:Java作为目前最为成功的开源语言之一,是Android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基础语言,要进行Android APP的开发,必须拥有扎实的Java面向对象编程基础。

b.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软件工程师必备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加入开源社区群体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

c.Android系统开发:Android是目前最主流的移动终端APP应用开发平台,掌握Android的二次开发技术和原理,是进行APP应用开发的关键。

d.Android系统综合实训:该课程是为学生在学习完成Android系统开发基本理论知识后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实际的APP应用实例开发锻炼和提高学生的Android系统开发技术水平。

e.信息安全与隐私:数据安全将是一个重大挑战。我们将新增信息安全课程,加入手机终端数据安全与隐私方面的内容。

3.4 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融合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建设期内开展和完善教学课件资源库、核心课程教学视频资源库、优秀课程设计成果库、毕业设计案例库、教学改革项目库、精品教材库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给专业教师和学生使用;积极收集优秀的MOOCs课程资源,尝试建立自己的MOOCs资源库;积累优秀的教学资源,有效用于教学活动中,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3.5 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探索一系列适应计算机学科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师制教学方法、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式学习方法、创新小社区“沙龙”教学方法等。

(1)导师制教学方法。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教师不仅承担本科教学,还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该途径切实增加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提高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与老师的“双主体”作用。

(2)互联网教学方法。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通信软件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我们可以将部分课堂讨论、课内练习等教学内容通过这类软件与学生互动,打破了教学的界限,将课堂讨论延伸到网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并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创新小社区“沙龙”教学法。计算机涉及的专业方向较多,如机器人、数据挖掘、网络管理、移动计算、ERP等,由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建立技术创新小社区,开放给有兴趣的学生,以研究该方向的最新技术为目的,定期举行技术“沙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拥有某计算机领域的特长。

3.5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学校优化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条件,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以研带赛,以赛促学”,在试行“3+1”培养模式方面形成特色。

(l)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应正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符合认知规律,从低到高逐步提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步渐进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不同级别的实验形式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减弱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基础较强学生对课程的新奇心,为后继实践能力训练打好铺垫。

(2)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创新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创新培养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现有各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的基础上,由专业设定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创新项目,给更多的学生带来实践的机会。

(3)以研带赛,以赛促学。我们吸纳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能够获得更前沿的学术指导;积极指导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的各级大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比赛,从中培养、验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专业技术比赛的历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

(4)实行“3+1”培养模式。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学校规划3年“专业能力进阶式”项目化实践环节和1年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系统化实践环节,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该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3.6 建立教学管理体系本,本着方便教师,服务教学的原则,允许教师有个性化地实施方案,也允许学生有个性化地选择方案。

(2)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执行程序。在学校、学院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下,学校对系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执行程序进行改革,建立系一级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教学指导小组利用听课、教案检查、学生座谈、现场操作考查等多种手段,全面监控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部分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例如,建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实现在线使用教学文档、在线阅读设计要求、在线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在线讨论和答疑等;建立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使出题、选题,答疑、任务书下达、中期检查、答辩记录等全过程实现网络系统管理。

4 结语

学校全面建立、调整、完善系一级教学管理办法,规范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执行程序,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第3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长春工业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35所部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吉林省仅两所),是国家依据IT产业发展战略、软件蓝领专业人才需求创建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的建设得到了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九部委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厅、信息产业厅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学院秉承“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学院的发展建设目标是“创一流软件学院,育一流软件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想要使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学,办出自身特色,就必须对其整体教学做一些改革。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在当代的特点,以及我院现实情况等综合情况,对计算机专业软件方向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二、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是单个专业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英语、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网页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处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如应用研究方向,可选择高级语言编程、动态网页设计与信息服务。对于一些主要课程,设置课程实训,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NET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和ASP.NET程序设计等课程都安排了相关实训,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进公司、企业实习锻炼。现在我学院已与青岛软件园和北京中软确立实训合作关系,并完成了一届学生的实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计算机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技术的发展、更新异常迅速。因此为保证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使学生所学内容紧跟技术发展,更加贴进实际应用,必须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同时,鉴于学院各专科的学制仅为两年,时间较短,必须要求在对技术进行讲授时,重点学习实用性强,日后应用广泛的内容。

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是学院程序设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专门讲授学生日后工作的应用技术。为使学生不断掌握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知识,学院每学期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正和研究。从最开始只学习C/S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到专注于B/S结构程序的讲授,到现在重点讲解各种程序框架技术,使学生时刻学习最实用的技术,紧跟技术发展趋势。

应用型软件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传统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

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价值观与课程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问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设计类的课程我们安排了课程实训,定位于整个课程体系。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实训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院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企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第4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具体调整办法。

关键词:专业规范;培养方案;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级之前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直没有设置专业方向。从2005级培养方案开始设置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可视计算与多媒体等方向。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设置专业方向,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方向放在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统一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方向分模块设置,学生在不同模块中自行选择。

尽管2005级培养方案和2007级培养方案都是分方向培养方案,但是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还是遇到了一些很难处理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2005级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方向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选修课上;而2007级培养方案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完全一样外,由于各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学科基础课在原来的课程框架下很难达成一致,加上有培养方案总学时的限制,使得问题更加突出。

2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

为了便于比较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集中在表1中。为了便于分析,将知识领域中相同或相近的知识领域进行归并,划分出11类知识领域。表1列出了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最小核心学时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的覆盖上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三个专业方向在对不同知识领域的要求方面差别比较明显。特别是表现在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等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很大。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上显示出的这些差别,体现出了三个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和不同要求。但是,这些差别,特别是表现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为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3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不同要求

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要求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仅就离散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织这两个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析。

(1) “离散数学”课程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S-DS)为最少7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E-DSC)为最少4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信息技术基础(IT-ITF)课程中有不超过3学时的离散结构相关内容。表2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方面的要求。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除了“图和树”这一部分内容的学时要求一样外,其他内容的学时要求都不一样。

(2)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为最少8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为最少6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平台技术(IT-PT)中包含了最少3学时的计算机组织和结构(PT.ao),以及选修的硬件(PT.har)内容。表3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以及数字逻辑方面的要求。

表面上看,好像计算机科学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比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要求还要高,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知识领域中包含16学时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知识单元,而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知识领域中并不包含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而是把数字逻辑单独作为一个知识领域看待,在计算机工程方向中数字逻辑(CE-DIG)为最少57学时的知识领域。

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那么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数字逻辑(57学时)加上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63学时)就是最少120学时,远远大于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最少82学时;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不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系体结构与组织(82学时)减去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16学时)就是最少66学时,与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最少63学时基本相等。

4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时提出的解决方案

通过前文的分析,三个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已经很清楚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如何在体现专业方向之间差别的同时,还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就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

在研究专业规范中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时,明显感觉到如果完全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很难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统一到一个专业培养方案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在很多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常基础的知识单元的要求方面明显少于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最小学时数只有290学时,远远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560学时)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551学时)的最少学时数要求,估计是为安排特定应用领域相关内容留出的空间。

我们有这样一个认识,即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无论如何都应该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要求提出了如下调整原则:在核心的知识领域,取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相同知识领域要求低的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实际上是在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之间取了一个折中。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进行这样的调整,加强了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同时不会带来明显的问题。

(2) 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往设置的离散数学课程是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离散数学I和离散数学II,共计80学时。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覆盖面基本相同,只是对不同知识单元的程度要求和学时要求上有所差异;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离散结构要求很少,按照前文提出的调整原则,基本上可以靠拢到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要求上。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在课程体系上能够尽可能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各自的要求,将离散数学课程从原来的按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课程的方法,改变为按内容难易程度的分层次划分课程的方法,即开设一门离散数学导论(48学时)和一门离散数学(64学时)。离散数学导论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能够满足计算机工程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离散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方向限选课,离散数学课程在离散数学导论课程基础上对一些知识单元做更深入的介绍,从而达到计算机科学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

离散数学课程的这种改变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现成的、适合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材,因此缺少合适的教材是离散数学课程的一个问题;二是离散数学为了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不得不花一些时间重复离散数学导论课程中已经讲过的部分内容,从而导致离散数学总学时增加的问题。

(3)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内容一直都由两门独立的课程支撑,即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88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24学时)。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需要有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作为基础。根据对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各自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要求的分析和理解,并且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靠拢到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要求上,提出了一种兼容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调整方案。

课程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大致可以覆盖CS-AR.AR1的主要内容,使得计算机组成原理成为一门不依赖于数字逻辑课程的独立课程;二是将原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体系结构的内容适当简化,比较深入的内容留给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讲述。经过这样的增删调整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

课程体系的调整主要体现为计算机组成原理(88学时)作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40学时)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必修课,总学时从原来的176学时增加到192学时。

对课程和课程体系进行这样的调整后,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数字逻辑知识单元存在着一部分重复内容,使得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会重复学习数字逻辑知识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二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一些与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被简化,同时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又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限选课,使得计算机科学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有所降低。

5总结

在学习和研究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和CC2005基础上,结合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多年的教学积累,提出和制定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7级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本文介绍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等只是我们在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研究讨论比较多、认识比较深的几个问题。由于2007级分专业培养方案刚刚开始执行,具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感谢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蒋宗礼教授在我们研讨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两次到天津对专业规范进行的讲解和指导。

第5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的分类组成、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等模块。学生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了必备的专业英语词汇。各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以选学相应的 “专业方向知识模块”。 

        比如,软件方向的就将重点落在不同开发工具软件调试时的出错提示,可以以C语言、C++、JAVA语言为例实施教学,网络方向的可将侧重点放在网络的常用命令,网络的配置命令等知识上。图形方向的将重点放在英文版图形操作软件,如Flash,PhotoShop,Fireworks,3DMax,DreamWaver等软件的菜单及应用上。 

        3.3 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的教学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我们可以灵活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 

        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专业英语课,使专业英语、公共英语贯穿大学整个三年的学习,并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步,并且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与本学年、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这样,一方面学生所学的专业英语,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及时解除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英语词意不明确而带来的障碍,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配合和促进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2006年北大全面开展四年一度的教学改革讨论和实践,本次教学改革校方总体思路是“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许智宏校长提出:“大学是培养人的,大学是要培养特殊的产品――人才。但是大学不是工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现在的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同学们的兴趣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植物学家,我更希望看到校园是多元化的,希望大学是个花园。”

作为北大最大的一个学院,信息学院培养了全校近六分之一的本科生,其中计算机专业又占了信息学院三分之一的大比重,另有三分之二为电子学、微电子学、智能科学的学生。北大关于教学改革的需求促使我们认真审视并重新设置北大信息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另一个方面,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中国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要求我们设置更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先进学科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排名最靠前的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重点研究了以多元化培养ThreadsTM方案而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佐治亚理工大学(GeorgiaTech),实地考察了香港最好的3所大学,在这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的教学改革方案,本教改方案在2007年初全院教学研讨会议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2 国际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称为CC2005),中间经过了十多年。万维网Web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C1991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计算机科学)、CCCE(计算机工程)、CCSE(软件工程)、CCIS(信息系统)和CCIT(信息技术)。其中CCIS与我们国内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接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01-2005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我们研究了MIT、CMU、UC Berkeley、Stanford、Harva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各大学在保持其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渐吸纳了CC2005的一些课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在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方向分流;MIT明显地强调EE和CS的融合,其硬件课程非常重,而硬件和软件实验课程都很扎实;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

2.1 GeorgiaTech的线程设置

在着力于培养优秀工程师的教学改革方面,佐治亚理工学院校长韦恩・克劳福(G. Wayne Cloush)走在了前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招生政策、交叉学科、人际沟通、高屋建瓴的工程素质训练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的改革,并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他的观点就是应该“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世界是平的》――Thomas L. Friedman)。

2004年,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8个专业线程(Threads):计算建模(computational Modeling)、嵌入式系统(embodiment)、计算机基础(Foundations)、网络和信息技术(Info Internetworks)、人工智能(intelligence)、媒体技术、计算机与人(people)、计算机平台(platforms)。每条线程代表的不是垂直方向,不以传授给学生一套固定技术和知识为目标。线程代表的是水平方向,其目标是让学生广泛积累各种技能和学习经历。

自2006年秋季开始,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养方案。ThreadsTM包含线程和角色两个构件。线程是学生的计算身份,由两个交织的线程决定。一个线程就是课程的一个子集,它提供了一组直觉的、灵活的和交互强化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计算领域的独特技能。获得计算机专业的学位必须通过两条线程的课程,学生在第二学年才开始选择方向,而且允许他们灵活地调整。角色则代表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技能的轨道。

如果说线程是学习内容,那么角色就是学位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目前,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定义了实践者、企业家、发明家和交流者四种角色,学生可选择一个或多个角色获得学分,这些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并指导他们选择学院提供的课外活动。

例如,一个想成为实践者的学生就会选择实验室课程或新架构工作室课程,因为该类课程提供了密集的实践技术。而一个想成为企业家的学生则可在管理学院修一个或多个学分并通过参与新的计算项目,实现计算机与管理方面的跨学科学习。

由此可见,佐治亚理工学院的ThreadsTM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课程的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僵化、缺乏灵活性与透明性等问题,代表了一种远离垂直方向的课程设置趋势,即多元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并废除了单一核心课程加一堆选修课程的模式,构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自我调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并给予了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将个人学习计划纳入市场大环境中的机会。

2.2 对三所香港名校课程体系的考察

2006年12月,我们在对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三所大学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仔细研究了各个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并与负责课程设置的教授讨论了他们关于课程改革的设想。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也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例如“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Engineer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Engineering and Society”、“Engineering economics and finance”、“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除了把IT的内容融合到SE中以外,他们的课程方向基本上体现了CS、CE、SE、IS这4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他们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而过去国内外大学都很少开设。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从事系统集成工作,即使将来作研究,具有系统集成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且他们正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准备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能够进行专业分流,例如数据库、图形图像处理、网络与信息系统等。中大有一个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项目,学生保留学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应地延长学籍),然后回来作毕业设计,每届学生有50%以上选择参与该项目。

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也有CS、CE两个方向。明显地提供了数据库、网络、图形图像、模式识别等系列专业课程,有些课程实际上是与研究生合上。科大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有5门编程课程。另外,科大对于程序设计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了“honor track”(优秀学生班),进入优秀班的学生大约为全体CS、CE学生的1/8,共30名左右。学生并不固定,需要通过任课教员的考试或认可,并没有强制的成绩限制。优秀班授课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都高于普通班。优秀班的成绩评定不受正态分布的限制,完全是教员说了算。

3 关于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建议

近年来,学生希望学校在课程和专业选择方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修经济双学位,还有一些学生选修数学双学位,2006年秋季学期末一位大四的学生总共参加了11门课程的考试“5门专业+2门通选+马政经+3门双学位”。一方面,说明有些学生希望加强数学训练、为将来科学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另一些学生有扩展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领域的需求,以适应将来的软件项目管理角色。另一方面,这样大范围的学生选修双学位,势必多数学生处于应付作业、疲于奔命的状态,而且这种盲目从众、缺乏指导的选课,不利于我们有计划地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机会。我们要有时代责任感,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北大信息学院现有的科研力量,创出具有北大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来看,IEEE/ACM的CC2005课程体系规划了5类人才:计算机科学(CS)方面的专家主要关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重点在于计算的理论基础;软件工程师(SE)主要关注大规模软件在它的生命周期内的开发与维护;计算机工程(SE)专家致力于开发和维护基于计算机的产品;信息系统(IS)专家关注信息资源获取、部署、管理以及在组织内的使用;信息技术专家(IT)则在一个组织或社会环境中通过计算技术的选择、创建、运用、集成和管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考虑到北大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不适合建设IT方向,而北大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符合IS的培养方向,表1主要比较CC2005对CE、CS、SE三个方向在各知识领域的不同强度要求。

北大是一所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北大信息学院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软件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教师力量,我们可以在CS、CE、SE这三个领域开设出很强的系列课程。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以做三件事情: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处理和应用。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数学、程序设计、体系及系统软件基础课),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路,增加与最新计算机技术接轨的新技术课,在计算机软件(对应于CS)、计算机硬件与体系结构(对应于CE)和信息技术及应用(对应于SE)这三个专业方向上进行课程建设。增加学生的选择意味着学院要开设更多更好的课程,我们将采取对于基础课因岗聘人、对于新技术课采取因人设课和因岗聘人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北大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方向目前课程已比较完备,可以与智能系共建一些理论课,例如随机过程、信息论基础、机器学习导论等。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工程)方向可以与电子学系共建,在软件的基础上开设一些硬件相关课程。

信息处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方向可以采用本院教授和公司共建的方式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北大毕业生要求总学分为140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24学分、通识教育类选修课占16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只有94学分可以用于专业课程。

在这些专业课程中,有一些是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基础课程26学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12学分,专业数学基础12学分,软件基础10学分,硬件基础12学分。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其基础课程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对于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偏数学类(CS方向),或者偏物理类(CE方向),或者数学物理基础都比较均衡(SE方向)。

还有22学分的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计算机相关理论、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及新技术三个大类。

下面是各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

1.数学物理基础 26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组合,可能的组合:(1)偏数学类(CS方向,或智能方向),1+2+(5,6,7)中的一门;(2)偏物理类(CE方向,或者电子、微电子学方向),3+4+5+6+7;(3)数学物理基础都比较均衡(SE方向),2+3+(5,6,7)中的任意两门。对偏物理类的CE方向学生建议将(5,6,7)改为普通物理(上、下)。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组合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的选择需要班主任、导师等教师肩负更多的指导责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基础课程都是大一就开设的,此时有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整体面貌、对专业方向(大方向为计算机、智能、电子、微电子,小方向为CS、CE、SE)的选择都不太确定。因此需要班主任和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选择,而且对于那些将来兴趣改变了的学生,应该允许他们转换方向并补修相关基础课程。

2.程序设计基础(12学分)

强化动手能力,每学期开始考试,合格者可以免修该课,同时选修一门相应的课程难度更深的课(相当于香港科大的honor course),对于大班课,增加习题课辅导的环节。

6.计算机专业课程(22学分,8-10门课)

以下1-3是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系列,对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是开放的。4-5是准备建设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信息系统及应用”两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系列,其他方向的学生也可以选修。

(1)计算机相关理论课程

建议: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道,对于将来进入本院读研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其学分可以记入研究生课程;对于毕业出国留学或直接工作的学生,其学分可以转入本科成绩册。

下面,对三个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分别予以介绍。

3.1 计算机软件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CS)

本专业方向“计算机软件”的名称借用北大计算机系传统的叫法,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计算机科学”CS方向。“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可计算系统的学科,包括它们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主要的领域包括算法与复杂性、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网络、人机交互、计算科学等。涉及数学、概率、逻辑、心理学等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CS方向毕业的学生适合于进入计算机专业相关研究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CS方向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3.2 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方向(计算机工程,CE)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名称比较能体现北大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计算机工程”CE方向。计算机工程学是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实施和维护的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学牢固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并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在软硬件和网络的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计算机工程学是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的交叉学科。为了设计小规模电子系统、微处理器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学特别加强了对数字逻辑设计部分的要求。

设计是所有工程的根本。对计算机工程师而言就是应用科学和数学理论、原理设计硬件、软件、网络和工艺解决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考虑到组织结构、技术、工艺、方法、接口和部件选择等因素,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过程。毕业生必须熟悉计算机系统原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系统构造和分析过程。他们必须拥有系统级视点,深刻理解系统如何运行,而不是仅仅知道系统能做什么和使用方法等外部特性。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应具备设计、建立和调试软件与硬件系统的亲身经历。

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科学、离散和连续数学以及概率与统计的应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都来自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软件工程以及通信。电子工程相关的课程一般来自于电路、数字逻辑、微电子、信号处理、电磁学以及集成电路设计。

CE方向的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3.3 信息系统与应用(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要求课程

“信息系统与应用”的名称比较通俗,专业方向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软件工程”SE方向。“软件工程”是一门用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的学科。主要的知识领域包括: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软件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和软件管理。软件工程教学既重视理论知识和较高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重视软件设计和工程实践。培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和良好工程素养,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工程活动以设计为中心,设计在软件工程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项目需求,工程设计过程必须对潜在的冲突和约束进行折衷。工程设计涉及技术、经济、法律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因为软件的特殊性,软件工程与传统的工程学不同。软件工程更关注抽象、建模、信息组织和表示、变更管理等。软件工程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实现和质量控制。持续的演化是软件产品的重要特征。软件工程设计的关键是工程设计决策,它将用于软件抽象的各个层次。软件工程的相关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计算机工程、管理学、系统工程和人类工程学等。

SE方向的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4 结束语

上述课程设置建议可能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推进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最主要的是数学和编程基础,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除数理逻辑、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等离散数学外,开设概率统计、计算方法、理论计算机基础、信息论、随机过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理论课程。

(2) 在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专业引导,可以设置计算机软件CS、计算机体系结构CE、信息系统与应用SE三个方向。其中CS的数学基础更强、算法理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课程更多。CE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并重,更多开设计算机系统工程、数字电路、VLSI设计、硬件测试与维护等方向的课程。SE方向在项目管理、软件模型与需求分析、软件验证与测评、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开设相关课程。要注意各个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的建设,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流于若干课程的堆积。

(3) 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道,让本科生选修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例如数据库、网络、图形图像、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以达到类似于GeorgiaTech那样专业细化的效果,培养更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 开设“优秀班”(honor track)课程,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领袖人才。

(5) 加强关于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与交流、金融管理、伦理和社会等方面的训练,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在传统的政治课中完成。

总体说来,我们的课程设置理念是“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欢迎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同行专家进一步关注北大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和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CC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of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portal/cms_docs_ieeecs/ieeecs/education/cc2001/CC2005-March06Final.pdf

第7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应用;实施方案;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48-03

Research on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Architecture Serv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I Gui-zhi, LIU Ya-hui, WANG Wei

(Computer Center,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architecture oriented to non-computer specialty, presents a new hierarchical computer basic course structure for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in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he course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 The course system fully embodies the supporting role of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s beneficial to attract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non-computer specialized computer basic course, give full play role to the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

Key words: computer basis; cours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scheme; teaching quality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体现支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在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如何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2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信息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培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要求是有差异的。而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我校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VB)》),在知识分层与体现专业应用需求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导向,使得计算机基础课不能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不断涌现,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还没有引入这些新概念和新技术,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应用需求脱轨,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有必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以及实践体系,探索采用面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的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3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既然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轨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全新的以专业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3]:

1)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专业需求特点。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建立服务于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以及计算机新技术深入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中后续课程的先修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将来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其专业课程服务。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点,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需求。

4 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学生基础、专业特点等构建了面向对象、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将专业分为理工科非计算机类和文科类(包括经管类)两大专业类别,对不同类别专业分别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然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群、专业应用课群,如表1所示[4-8]。

表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课程群层次\&课程\&面向专业\&基础课群\&计算机基础\&各专业(必修)\&C语言程序设计\&理工类(必修)\&VB程序设计\&文科类(必修)\&专业基础课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工类(限选)\&数据库技术及应用(Sql Server)\&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文科类(限选)\&数据库技术及应用(Access)\&Internet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Dreamweaver)\&专业应用课群\&Matlab软件使用\&理工类(选修)\&动态网站开发与管理(Jsp)\&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设计软件Protel的使用\&物联网概论\&高级Office应用\&文科类(选修)\&动态网站开发与管理(Asp)\&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办公自动化技术\&三维动画设计\&会计电算化\&]

1)基础课群。包括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C、VB)两门课,是必修课,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基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网络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依据专业不同分别开始C和VB两个语言课程,重点讲授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掌握一门适应自己专业学科需要的编程工具语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专业基础课群。属于技术型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层次课程按理工和文科类专业分别开设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

3)专业应用课群。专业应用课群包括一些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有些专业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一般可以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该层次的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专业进行选修,通过该层次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4.2 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选课方案。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采用“2+X+Y”方案(其中 X 为专业基础课程,Y为专业应用课程)。 2是指基础课群的必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按照专业分别开设C语言和VB语言,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选其一;X 是指限制选择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至少一门课程,其余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选择;Y 是指专业应用课群的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多门课程学习。该选课方案兼顾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课程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和相关专业融合,同一门课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讲授时,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讲授深度上应该有不同的授课标准,更多的关注相关专业的应用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相关专业的案例。比如,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侧重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的使用,而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则以Access数据库为例侧重讲解数据库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的实验体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面向专业应用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实验体系的设计也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其中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是最高层次的实验,重点是锻炼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该课程体系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群的课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群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修完专业应用中的基础课程,这两个层次的课程对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支撑作用;而专业应用课群中的课程则从第三、四学期开始开设,在前两个层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引入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直接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服务,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所在。

5 结论

建立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能够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又懂专业知识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一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1):73-77.

[2] 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 侯家利,唐红.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5):102-106.

[4] 王建勇, 魏中海.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39-41.

[5]王传安,宋雪压,赵生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81-83.

[6] 尚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645-646.

第8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第9篇:计算机的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专业规范;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目前,全国有800余所高校设置有计算机本科专业。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说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质量要求在提高[1]。

作为一所省属地方多科性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目前也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的生源、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不如部属重点高校,它们的学生就业出口比我们多,譬如很多学生可以攻读硕士,考研率要比我们高很多;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研究单位也愿意招聘它们的学生[2]。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加上其工资水平较低,就业形势也好于我们[3-4]。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如何建设好计算机专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和武汉工程大学领导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成为全国首批1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推广试点高校之一,开始按照计算机专业规范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1计算机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于199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按四个专业方向进行设置,即计算机工程方向、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专业方向开办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强有弱,各专业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需求来找准本专业的定位,并依此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1.1学生规模和层次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现有在校学生900余人。学生的来源和层次可分为3大类。其中,计算机工程方向和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招收对象为参加普通高考被二本档次录取的学生;软件工程方向的招收对象为中职参加高考被录取的学生;而信息技术方向的招收对象为专升本学生。由于学生来源和层次存在差异,我校计算机专业因此设置了4个专业方向。

1.2师资水平

计算机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8人。绝大多数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且中青年教师居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适应学科、专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教学需要。目前,该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平均年龄轻、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1.3实验(实习)条件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计算机专业已经建成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各类专业实验室10余间,可以承担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同时还建设有校内实习基地。该专业的各项实习一般采用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这些实习条件满足了教学需要,实习效果较好。2008年,我院建设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了湖北省的验收。它的设立表明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4科研及学科平台建设

计算机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院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承担有大量部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一大批企业合作项目。学院现有硕士专业2个,即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理学)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学)。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一个――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这些科研平台和学科平台的建设给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了师资队伍、实验环境方面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向部属院校的培养模式看齐,我们没有那个硬实力,也没有那个软实力。我们也不可能向职业技术学院看齐,我们不能那样做。我们学校的目标和计算机学院的目标都是要成为省属一流的学校和计算机学院,而不是简单地培养一般人才或技能型人才[5]。

2培养方案的制定

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计算机专业规范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也引起了学校、学院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计算机学院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专业规范为指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2.1领会规范内涵

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源广、层次多的现状,我们调整了专业设置。与计算机专业规范相一致,我们也将计算机专业调整为4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方案、计算机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

我们于2007年就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专业规范的内涵和现阶段国际国内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较大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我们对4个专业方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对每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2.2制定培养方案及实施

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学习领会专业规范内涵的基础上,按专业规范分别制定了4个专业方向新的培养计划,并于2007级开始执行。

武汉工程大学主管校长和教务处对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其作为部级教研项目立项,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在教学任务安排上给予了适当照顾。

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教学改革工作,全面贯彻规范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培养计划和授课计划,积极按照专业规范要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计划强化了系统的知识结构,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

在知识结构上,我们按规范的要求进行了课程设置。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不求多、但求精。同时,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实验、设计、实习)的学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践行“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严管理”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