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科技馆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科技馆管理制度

第1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科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148-02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与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弱。而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及国家文明进步的灵魂,也是科技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技术成就的场所,科技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普创新。

1 管理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1]。科技馆的管理创新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管理思想上

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各项事物与行为的和谐,因此,实现管理思想的创新,能够带动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从而促进科技馆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的提升。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时代的发展对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科技馆只要实现管理思想及理念的创新,紧密跟随科技发展新潮流,不断完善科技馆管理及服务的流程,才能切实提高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水平,从而为科技馆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2 管理制度上

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度的约束,而科技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现代社会的市场及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而管理制度的创新又是有效提高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科技馆管理上,侧重点放在被管理人员的行为约束上,不利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发挥,管理制度陷于僵化,阻碍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馆要吸收原有管理制度的精华,对管理制度加以创新,建立新型的适应新时期发展特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2]。

1.3 管理方式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证明,完善的生产关系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馆的管理上,管理方式的创新就是优化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从而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技馆的原有管理方式不够灵活,需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拓宽管理思路,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稳定有序的管理效果。

可以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经途径,科技馆在管理方式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科普事业当中,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 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障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技馆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有了更高要求,科技馆做好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要做到科普展品的创新,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对传统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加以改进

科技馆的科普展品一方面是科技馆的重要标志,彰显了科技馆的馆藏魅力,另一方面在展品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存在科技馆在展品类型上想雷同的现象,制约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科技馆可对这部分传统展品加以改进,一是对展品内容加以合理分类,采取插花布置,二是在展品形式上着力实现创新。对科技馆中的一些传统但重要的展品,如造纸术、蒸汽机及其工作原理的展示方式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图像、视频的多方位讲解,避免单人讲解造成的简单枯燥,从而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培育新的展品热点,在促进人们对展品加深记忆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科技馆的社会效益。

2.2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我国科技成就,做好展品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基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也相应地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主张借助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针对一些高新技术,科技馆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立足于科技发展前沿,将各类科学技术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既能够被观众广泛接受的,也能够深入浅出地揭示出科学原理的科普展品类型,从而及时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科研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普水平。

2.3 实现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的创新

科技馆的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现阶段还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场馆展厅展示阶段,客观上对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效益的提升有所阻碍[4]。科技馆可以在固定场馆展览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特色馆藏展品会展的方式对展品宣传加以补充完善,也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对展品加以评选的方式,提高展品宣传力度,对评选出的优秀展品加以汇集,举办科技馆之间优秀展品联合会展。一方面促进了科技馆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发挥出科技馆科普宣传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世博会及园博会中,通过将各国的科普产品加以汇聚展览,使公众了解到各国的科技发展程度,并通过科技馆的说明介绍,深化了对相关科技馆的认识,有助于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山东省科技馆,在引入了新的科普展品后,科技馆会与一些院校加强交流,通过展品流动巡展及展品进社区,入校园的活动,在使人们获取了科技前沿信息的基础上,提升了科技馆的社会满意度,促进了科技馆的持续发展。

3 服务创新是助推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补充

科技馆在新的发展时期除了在管理及展品上加以创新外,服务创新对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科技馆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服务理念的创新

科技馆的社会公益性导致科技馆服务人员在服务理念上容易产生“等”的思想,服务缺乏主动性。随着时展,我国在社会公众科普服务理念上有了明显的转变,此时科技馆在服务理念上如不随之加以及时转变,会极大制约科技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科技馆服务理念上,要实现由“等”到“请”的创新,从而真正发挥科技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5]。

3.2 服务方式的创新

服务方式的创新,就是指科技馆要实现服务方式的单一化向服务类型的多样化的转变。在科普形式上要加以推陈出新,在宣传力度上也要加大,并通过多渠道的科普宣传,不断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例如山东省科技馆的科普下乡活动,就是新型服务方式的有效尝试,此外,在农村地区开设科普宣传点,也是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的有益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馆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观众加以互动,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让观众评选馆藏中自己最为满意的科普展品,并抽取若干观众,赠送一些科技展品模型,充分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4 结论

本文对科普创新中的管理创新,展品创新及服务创新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就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科技馆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关于推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若干思考[J].才智,2014(21):343.

[2]吴海玲.创新――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灵魂[J].海峡科学,2012(7):51-53.

[3]柏劲松.浅析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要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4(6):209-210.

第2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技校图书馆文化 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与管理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长期的文献情报活动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自觉形成的服务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行为模式。而技校图书馆文化是以技校文化为背景,以及图书馆文化为基础的一切文化现象,主要包括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建设技校图书馆文化要围绕技校工作的要求,以培养人才和学生整体素质出发,突出强化图书馆文化,同时图书馆主体需要提升自己的凝聚力,每个馆员要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社会价值,具有坚定而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拥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新时期图书管理的基本要求,打造精职业道德品服务质量,塑造赢得人心的图书馆新形象。

1、与时具进——技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方法的思路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它具有一种隐性教育的功能。近几年,社会各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加强技校文化建设,而作为高校图书馆更有责任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特色的图书馆文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高技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方法的思路是:

1.1,明确方向,制定目标。首先要明确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确立文化建设在高技校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要建符合自身特征的文化,技校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

1.2 , 把握时代,发展特色。图书馆的发展要始终把握时代奋进的号角,始终与先进的文化样式相融合,作为技校的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必须与技工教育的特色相一致。技校图书馆的目标确定、战略建立、计划制订,必须与学校的性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校品牌等步调一致,成为学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创特色、树品牌的助推力。

1.3、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每一个阶段都要思考:文化建设中的小任务难易程度怎样,每一个任务完成与否对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尽量首先完成简单容易的工作,由易到难,积累文化建设的成果。技校图书馆管理形式要民主化,决策程序要科学化。

1.4、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技校图书馆的要适应技校师生的特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众所周知,技校图书馆的馆藏无论如何丰富,如何有特色,环境如何优美,管理人员素质有多高,它的服务对象都是读者,都是人,对学校来说,就是师生。在科学的、创新的、与时俱进的技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下,技校图书馆始终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把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放在馆的主体地位,把服务的对象即读者放在基础地位。

2 科学管理—— 技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和唯一选择,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对高技校图书馆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管理体系。技校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就是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改变原有的反应慢的现象,构建便捷快速的图书馆服务系统。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的职业素质,去建设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做为一名图书管理者,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文化的现状诊断

文化现状的诊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图书馆的整体情况,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确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文化诊断的内容包括:内部诊断分析、外部形象、文化综合诊断。

内部诊断就是从图书馆内部环境、外部形象、制度规范到理念行为和发展定位的目前情况。外部形象为了学习其他高技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和管理经验,同时研究不同高技校图书馆存在差异的背景,及文化特色。外部形象主要通过对其他技校图书馆的文化理念、文化制度规范、文化形象、文化推广措施和文化组织等情况的调查,实行学习借鉴的目的。实行文化现状的综合诊断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技校图书馆文化。

2.2、文化手册的编写

我曾搜索了很多高技校图书馆网站,很多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都没有将内容放在网上,几乎见不到关于图书馆本身文化的宣传,有的图书馆最多写上了服务理念,更多的行为规范和职责都挂在了墙上。在读者须知中介绍本馆的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等,有助读者对图书馆产生亲切感。同时把较为详细的文化手册的全部内容放在技校图书馆的网站上,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2.1、发展概况

包括图书馆的简单发展历程、基本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等。

2.2.2、理念识别系统

一般应该包括使命、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人才理念等,这些理念中应该突出以本校师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理念,以人为的管理理念。

2.2.3、行为规范系统

无规则不成方圆,图书馆也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严格遵守有关制度纪律的同时,引导各个不同类别的馆员遵守职业道德,积极向上。比如包括馆员行为规范、采编人员行为规范、对外服务(文献借阅)人员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不是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主要是实施奖惩,而行为规范的作用是引导馆员应该做到什么和如何去做。

2.2.4、形象识别系统

包括外部形象识别系统和内部形象识别系统。前者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摆放馆舍布局、服务设施、馆内布局、环境卫生状况、宣传用语、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后者主要有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象识别主要是要让图书馆服务的读者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能够把图书馆作为学习研究、传播思想、享受文化的重要场所,此之谓“性灵之融汇,神志的感触”。

2.2.5、文化制度的制定

文化制度不同于日常的管理制度,它是为了在文化建设理念的引导下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又不同于有制度规范等形成的制度文化。我个人认为,作为高技校图书馆应该为技校师生服务的需要,在环境建设上要做到干净有序,在管理上要做到人性化、有创新性。因此,文化制度的制定应该围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秩序型、管理型、和谐型。”的五型技校图书馆。主要包括:馆员学习培训制度、优秀馆员评比制度、团队建设制度,服务模式等

3、团队建设制度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有全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要有团队意识,营造团结.互助.和谐的工作氛围。图书馆在业务链条上能够形成高效的服务系统,以内部效率最大化的过程化管理形成最高效的服务。尽最大的努力与同事们建立起感情融洽,密切合作的关系营造舒心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管理文化需要决策人要有明确的文化战略,而且管理者精通业务和管理知识,馆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作能力,要甘于平凡,乐于奉献。

4,服务模式

图书馆的工作要适应学校的工作特点,要改变过去上课时间师生没有时间到图书馆时,图书馆人员上班,而课外时间师生有时间到图书馆时,图书馆人员却下班的时间错位现象。要制订适合学校工作时间特点的图书馆开放时间,以使更多的读者能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如我所在学校的图书馆不仅上班时间开放,课外时间、晚上和双休日也都开放;上课时,师生比较少到图书馆借阅时,图书馆就安排比较少的管理人员上班:课外时间、晚上和双休日,图书馆的读者比较多的时候,就安排比较多的管理人员上班,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5 文化的实施推广

文化建设的思想、各种理念和制度的最后效果,最终都要落实到如何实施推广上。要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推广落实新的文化细想,要从组织保障、推广原则、目标受众、推广渠道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使全体馆员从思想上达到高度统一,并且由自发的行为快速转变为自觉的行动。采取必要的手段,强化新的价值观念,使之在实践中得馆员的进一步认同,使新型的图书馆文化逐步得到巩固,把文化所确定的价值观全面地体现在图使馆的一切服务活动和馆员的行为之中。主要的实施推广方法有:

小结:

总之,图书馆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以个不断积累、传播、冲突、选择、整合、变迁的国策很难过,循环往复,永不止境。而一种积极地文化体系和模式一旦构建完成后,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通过对图书馆现有文化的改进和提升,目的是为了为高技校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个性化的服务,要多为读者着想,不断提高服务的层次,水平,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技校图书馆的管理虽要改革的方面很多,要创新的方面也很多。但我认为只要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下,管理适合学校的发展需求,达到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发展,读者得到实惠,这样的管理就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蒋秋艳,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2008(12)。

第3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一)管理模式滞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无法有效满足人们对图书资源的需求。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使图书实现全球化借阅,从而促进图书资源的共享,这样更容易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2]但是,目前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其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和人性化管理严重滞后,对图书馆的有效管理产生了一定阻碍。(二)管理缺乏人性化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缺乏人性化和多样化。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程序化,缺乏应有的管理民主化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另外,图书馆管理的方法只是简单的借助于以往的管理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结合管理学的模式制定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缺乏人性化,严重束缚了管理员的管理自由和工作积极性。(三)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无法使图书馆和读者进行有效沟通传统管理制度最大的缺点是上下级管理人员缺乏有效沟通,信息反馈滞后,限制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借阅人员的交流。这样不利于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也不利于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展开,最终不能做到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及互动。(四)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更无法适应未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传统图书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仅仅是从学历的角度来考察,并不是从图书馆管理能力的角度来招聘管理人员,致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只能完成一些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3]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管理人员偏低的管理素质阻碍了人性化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从而无法使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建议

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目前图书馆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图书馆管理创新,可使图书馆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完善,并可使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此外,还能吸引具有专业管理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图书馆制度的创新上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图书馆未来的发展。[4](一)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健全的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制度是人性化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图书馆管理流程,提高管理人员人性化管理的意识,才能为借阅者和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帮助。同时,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图书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管理理念的实施。在制定图书馆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管理制度实现人性化、细致化、科学化、便捷化,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使读者在借阅图书的同时能够放松身心。(二)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对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培训,并强化其对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使他们在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得到一定提高,吸引优秀的、具备专业管理知识的人才加入到人性化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制度创新建设中来。现代的图书馆管理不仅体现在科技化带给图书馆管理方便、快捷方面,以及信息化带给读者人性化服务方面,更体现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对图书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上。同时强化用人机制,加大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更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人员配备。合理使用人才,对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员工,给予适当奖励,以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中,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以促进专业素质及业务技能的有效提高。(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落实责任制,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周到的服务,加大图书馆管理的制度创新和科学化管理创新。[5]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是图书馆管理制度创新建设的关键,充分体现科技带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为配合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同样要结合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优势,建立合理的奖罚措施,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管理图书馆事务。

三、结语

第4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技馆辅导员 队伍建设 现状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7-02

科技馆是集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科普场所。科技馆的展品是展示的主要内容。科技馆在展示过程中,要符合启发性、互动性、开放性的原则。我国鼓励建设科技馆的目的就是倡导全民学习科学的热情。科技馆辅导员在科技馆的展览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科技管辅导员是科技展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参观过程中,辅导员的引导和讲解是影响观众认知的主要方面。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个人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是科技馆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我国做好科普工作的基础工作,是推动我国科技馆向现代化、专业化迈进的关键环节。

1 科技馆辅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场所之一,观众各种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兴趣点和需要也不同,许多观众需要讲解员讲述才能理解和了解展示教育内涵,对此,我们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做解释工作,由于观众对科学的知识了解程度不同,为了达到科普展品的预期科普效果,就需要辅导员及时发现观众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同时,科技辅导员是科技馆与观众的桥梁和媒介,不仅需要把科技馆先进理念传给观众,也需要搜集观众的需求和愿望给科技馆。其岗位是窗口岗位,是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馈的重要纽带,是科技馆人文形象的代表,是观众获得展品知识的重要保证。

2 科技馆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工作方法

科技馆辅导员以科技服务为基本工作思想。科技馆辅导员的重要性体现在科技馆的形象主要是通过科技馆辅导员的形象来表达的。观众对科技馆的印象,第一就是从辅导员的形象判断。例如有的科技馆,辅导员在形象、气质、知识、沟通等方面优势明显,观众就会认为这个科技具有优秀的基础。反之,如果科技馆辅导员态度不好,服务劣质,观众就会对这个科技馆产生较差的印象,不会持续前来观看。科技服务是科技馆辅导员的工作要点,因此,科技服务既要准确,又要生动,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科技馆辅导员的引导和解释了。实现科技服务是科技馆存在的重要价值。

科技馆辅导员要时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呈现出生机与活力,现代化建设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科技馆的展品中,很多都是科技产品的概念版,也就是说,科技馆辅导员必须要以高超的科技理论水平,征服观众。科技馆辅导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在自身理论水平上实现突破。同时,道德修养也是科技馆辅导员重要的素质衡量标准。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为辅导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观众对科技馆整体素质的认知。

科技馆辅导员要掌握展示教育的工作方法。科技馆辅导员的工作方法非常重要。因为科技馆接待的观众的层次是多样的。有的观众文化程度较高,可以很快理解认知新鲜事务。有的观众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无法直观的发现和理解科学展品的特性。这样时候,就需要辅导员要采用适合观众的沟通方式和讲解手段,在短时间内让观众明白科技展品的特点和优势。展示教育方法要采取互动式和引导式,要积极主动的让观众理解认知事物。展示教育工作方法,同样要拥有足够的耐心。对不同的观众提出的不同的疑问,要及时解答,以最明确的语言和清晰理论引导观众理解知识的含义。

科技馆辅导员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科技进步是日新月异的,科技馆的发展也是跟随者科技进步而不断前进的。科技馆辅导员作为科学理念的传播者,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在新技术、新产品出现后,及时学习相关理论,从展品的特殊性和进步性出发,迅速掌握展品与讲解特点和方法,从理论方面和实际方面把握展品的特性。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不仅体现在工作效率上,还应该体现在工作能力上,要不断吸取先进的理论,将先进的思想传播到群众中。

3 加强科技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统一科技馆辅导员的工作标准,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建设。我国科技馆辅导员一直处于独立工作的状态。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辅导员都没有遵循的标准。统一科技馆辅导员的工作标准,是当前科技馆建设中重要的工作内容。要积极建立科技馆辅导员的制度建设,把科技馆辅导员的工作提高高制度层面,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明确辅导员的工作流程和必要标准,加强科技管理辅导员知识结构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建立必要的科技馆辅导员的组织机构,让辅导员的管理具有组织保障。

加强对科技馆辅导员理论知识的培养,提升科普知识的理论水平。科技馆是科学氛围最浓厚的场所。在科技馆的展品中,有很多高端的技术种类。观众对展品多数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因此,辅导员的讲解是开启人们对展品第一印象的方式。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是影响讲解水准的重要因素。加强科技馆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培养,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培训。科技馆要在新展品展览之前,对辅导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知识学习,让辅导员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展品的特点和性能,这样,辅导员在讲解过程中,才能利用大量的知识给予观众必要的解释,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接受最全面的科技知识理论。

认真做好科技馆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工作,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我国科技馆建设中,辅导员的选拔工作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我国没有专业的辅导员选择标准,在选择辅导员的过程中,都是依靠个人素质的展现来作为选择的标准。很多科技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有些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了新的想法就会离开科技馆,这就造成科技馆辅导员在人才链接上出现了断层,严重影响科技馆日常工作的进行。做好选拔任用工作,要从制度上、管理上加以干涉,对辅导员队伍提出明确的纪律要求,对辅导员日常管理保持适当的严肃性和约束性,保证辅导员在选拔任用和辞退方面有制度可循,有依据可查。

加强业务交流,建立培训机制。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城市的科技馆建设和展示内容,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设定。因此,科技馆之间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科技馆展示的内容较为高端,有的则维持在原有水平。辅导员的讲解主要是根据展示的内容而定。加强业务交流,就是让更多的辅导员通过到外单位的参观和学习,拓宽视野,从更广阔的范围丰富自身的见识。在交流学习中,展开讨论和经验交流,吸取先进的经验和工作方法,取长补短。交流活动是活跃的培训机制,固定培训是科技馆辅导员的常态机制。定期培训要从知识层面、理论层面、思想层面、纪律层面对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把培训当成科技馆辅导员的加油站,铜鼓培训鼓励更多的人员加入到辅导员队伍。

积极建立科技馆辅导员的职称体系,实施奖罚制度和绩效管理。科技馆辅导员的管理一直处于相对松散的境地。因为,没有专业的评价机构对辅导员的工作给予评定。缺乏评定就会造成工作积极性不强,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荣誉感和使命感。在科技馆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建立职称评定体系,将辅导员按工作能力和水平,评定为几个明确的职级,职级与工资待遇挂钩。例如可以评定为高级辅导师、辅导师、一级辅导员、二级辅导员、三级辅导员,并在工作时有明确的标志表示层级特征。职级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奖罚管理和绩效管理。科技馆应对建立辅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日常考核和特殊项目考核,发现辅导员个体和整体的差异和矛盾,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调整和改进。

4 结论

我国科技馆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科技馆工作需要提升和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科技馆辅导员是科技馆建设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发挥着科技馆科普展教工作的主要作用。科技馆辅导员的自身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影响科技馆科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我国科技馆当前的传播的媒介,依然主要依赖辅导员的沟通和互动,做好科技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是从根本上促进科技馆的整体提升,为我国科普工作提供强大的后盾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许燕.浅析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J].科技信息,2013(21):69.

[2] 田雪.浅谈科技馆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397.

第5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馆;展厅;科技负辅导员;人才培养

引言

科技辅导员是推动科普场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科普展教、科学辅导、科技培训、开展公益活动等多种职能。科技辅导员是联系科技馆与群众的桥梁,在群众科学素养、传播科学知识、倡导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让科普更好服务西部,要加强辅导员建设,提高其科普教育服务水平。

1 科学技术馆展厅科技辅导员的重要性

展厅是科技馆展览陈列的物理空间,这个空间内展览展品、观众、馆方工作人员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展厅管理是在尊重科技馆参观规律和展览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观众和工作人员的科学合理组织,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或其他教育资源,实现和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主阵地,在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消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神秘感,缩短现代科学技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公众付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加深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了解提供了特殊的条件和场合科技馆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展品形式展现出来,有效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和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对于拓宽青少年学生的视野,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生活,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馆的特殊性,要求科技馆科技辅导员的讲解不同于一般的展览馆或博物馆,不能简单地概括地向公众做介绍,而是一种集介绍全貌,讲解原理、演示功能、启发诱导于一体的综合,因此广大观众对科技辅导员的讲解服务有养特殊的需要。

2 科学技术馆展厅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2.1聘用员工流动性大,缺乏队伍稳定性

由于编制的原因,目前许多科技馆展厅工作人员主要以聘用人员为主。以某科技馆为例:经营范围包括举办学术交流、科技展览、技术培训等。某科技馆开放免费年接待观众量从原来的5万人增加到60多万人。但该馆的职工编制却不能大幅度增长。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只好以聘用员工做展厅的科普辅导员,其聘用员工的人数占该部门总人数的80%以上。聘用员工一般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多有临时观念,有些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就会离开科技馆。这种情况不仅给科技馆造成管理成本增加,而且也造成科普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影响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比例低,缺乏复合型科普人才

目前,在科技馆的科普人员还是以单一的展品讲解、操作为主,相对欠缺教育活动策划能力、科普活动的开发能力以及展览设计等等方面的能力。科普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知识面不广,就容易造成对观众的科普不够全面,没有全面激发观众的科学兴趣。故此,科技馆的科普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能力较好的人才,除了要了解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很好的适应科技馆的工作,更好的做好科普工作。可以这么说,复合型科普人才正是现代科技馆所缺乏和急需的。

2.3管理制度不健全,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

在科技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约束下,口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各项规范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以及职称考评制度等。这些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真正的科普人才难以得到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比如,现在全国科技馆都没有社会公认的职称考评体系,很多员工都非常重视职称评定,把职称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如果科技馆有完善的职称评定体系,就会增强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就会吸引优秀员工把科技馆作为终身职业甚至是事业,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健全统一的科技馆职称考评制度,完善科技馆的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3 加强科学技术馆展厅科技辅导员培养的策略

3.1加强科普辅导员的培训和等级评定

科普辅导员是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联系观众与展品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辅导员等级考核方法,对提升科普辅导员综合素质起到较好的作用。等级考试分为3个不同的级别,即分为一级考试、二级考试和三级考试。通过相应的级别考试后,分别聘为相应级别的辅导员。科普辅导员的级别不同,需要考核的内容相应的有所不同,级别越高,考试难度越高,考核的内容也就越全面。科普辅导员在获得相应的等级资格后,实行聘任制,工资薪酬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实行科普辅导员等级评定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会有显著提高。

3.2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端科普人才

科普人才的培养一直被寄望于高等院校,但目前我国仅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科普相关专业,而且课程体系比较混乱,缺乏成熟的培养方案和系统的高质量教材,师资匮乏。此外,针对科普展览展项的设计和制作,在上述高校的课程和实践中亦是一片空白。因此科技馆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科普场馆设施资源,并参与设计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提供场馆进行科普实践培训,指导研究生参与展项的展不工作以及科普活动的策划、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等科普实践活动。重点培养一批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科普专业研究生,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高层次,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技馆科普人才队伍。

3.3提升科技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科技辅导员政治思想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政治觉悟。科技辅导员是科技馆展厅第一线的工作者,他们的行为直接体现养科技馆的形象,而科技辅导员的思想支配养他们的行动。因此,要针对科技辅导员的思想变化,结合科技辅导员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科技馆是公益科普窗口单位,辅导员被喻为“流动旗帜”,体现场馆形象。学好文明礼仪,既是对个人素质的熏陶,也有助于提升科普教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结合科普工作实际,辅导员要经过文明用语、站姿手势、仪表仪态、表情动作等专业培训,展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

3.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机制保障。科技馆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长期系统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帮助员工开发自身的特长,挖掘潜能,尽可能让每个人的兴趣特长与工作相结合,达到职业与事业相融合的目的,促进科技馆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3.5积极组织国际化的专业培训

近年某省科技馆重视对展教人员进行国际化的专业培训,诸如: 科技馆非常重视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科普人才。为了能够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科技馆每月定期开展员工业务培训,同时也邀请国外知名科技馆专家来馆授课。另外,科技馆还分批派出优秀的科普人员参加意大利热那亚科技节、英国曼彻斯特科技节以及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论坛。这些培训和交流研讨既增长了科普人员的科技知识,又营造了馆内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增强科普人才在科技馆的归属感。

结论

展览教育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展厅运行与管理是科技馆的基础工作。在科技馆免费开放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馆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进而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在全国科普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科技馆作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场所,为大家创造了一流的环境,陈列了一流的展品,这就需要科技辅导员有一流的讲解,一流的服务与之配合。我们应努力研究科技辅导工作,加强科技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搞好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科技辅导质量,把展览教育工作搞活、搞生动,走出一条科技馆特色的科技辅导之路。

参考文献

[1] 何钱雯.科技馆科普辅导员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6,08:297.

[2] 黄荣根.浅析科技馆科普辅导员队伍素质再造的途径和方法――以某省科技馆科普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为例[J].科技视界,2015,05:379-380.

第6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创新;对策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知识。而图书馆在知识创新和推进科技进步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为更好的发挥图书馆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加强知识的整理、传播等,同时还要创新其管理模式,从而建设一个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性的、现代化的图书馆,继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管理现状

以往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是以人工化为主,管理人员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都是通过印制文献来完成的,给读者提供借阅资料的服务也是人工完成的,这一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了。同时,我国的图书馆管理缺乏统一的单位对图书馆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各个图书馆都是分散管理,在自动化以及数据库的建设这一块更没有建立统一标准,造成资源配置非常不平衡。同时图书馆管理的行政监控非常严格,各个图书馆自比较欠缺,致使管理不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2存在的问题

2.1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许多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在管理藏书量方面还有着数量较少的情况,而且这些资料书籍的分配也不合理,不一样的科学领域的书籍分布比较混乱。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部分书籍出现了电子文档和纸质书籍并存的现象,这也是时展的必然以及读者的需求所在。然而我国在网络资源这一方面的构建还不够完善,因而不少书籍都缺乏相应的电子文档资料,书籍更新的时间也非常慢。同时图书馆在藏书的配置上也不均衡,继而使得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

2.2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于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创新有着重要影响,但国内图书馆总的来说其服务水平不高。国内图书馆并不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行业,而且管理上也缺乏技术含量,许多管理人员都未经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培训,致使不少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水平,缺乏服务读者的精神,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图书馆的管理欠佳。

2.3硬件设施缺乏

图书馆管理要创新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比如积极构建数字网络平台等。但图书馆受资金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设施设备比较滞后,现代化的程度不高,性能比较高的计算机配置尤其缺乏,这些都致使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非常慢,导致了管理创新难以进行。

3管理创新对策

3.1管理理念要改变

当前要推动图书馆管理创新就必须转变管理理念,这是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关键。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以人性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来指导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将市场竞争当中的服务意识以及竞争理念运用到管理创新当中。

3.2管理体制要创新

第一,管理体制要以人为本,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让读者可以公平获取到其所需的信息,对于图书馆提供的相关服务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第二,完善制度体系,遵循构建制度的原则以及图书馆运转原理来创新制度,在图书馆的财务、人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体制创新,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建立健全人才使用制度。图书馆需要深化人事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真正做到人才选用上的岗位公开、竞争公平、考核公正,同时还需要创新考核制度,这样才能让更多优秀的基层员工从中脱颖而出。

3.3服务和技术要创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今天,图书馆要进行管理创新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对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在检索等方面实现智能化。通过电子信息平台的构建来完成文献采编、外借等一系列管理,以实现对图书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图书馆通过对现代技术的利用还能够将虚拟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博客等技术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查阅到所需的文献资料。

3.4提升馆藏利用率

在图书馆管理上进行创新还需要提高对馆藏资源、文献资料的收集力度,在资源收集之前还应该安排工作人员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以确定报刊书籍的动态信息以及读者对于书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馆藏资源收集方案。为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除了要对这些书籍进行认真保存之外,还可通过共享或者构建网络信息库的方式来完善书籍的信息资料,给读者以最优质的资料分析,让图书馆的书籍资源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传播知识的作用。

3.5创新组织机制

创新图书馆管理需要对图书馆较为传统的组织机制进行创新,让管理层级转变成为扁平化的方式,这也能够让领导者和下级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得以缩小,让组织结构在运转时会变得更加灵活,让部门和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在工作上实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给职能不一样的部门以不一样的工作任务。因为以往图书馆的组织机制在等级上是非常严格的,也就是说其机构是在分工完全的职能部门的基础上而构建起来的。实现组织机制的创新就是把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方式转变程外部的信息管理,继而提高图书馆在外部环境里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机制的创新还包括变传统机制为民主高效率的组织机制以免资源出现配置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

4结论

在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要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就必须在人员管理、体制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创新管理体制,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来构建资源共享等平台,同时转变服务理念,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乔文明,索大武.试论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情报杂志,2003,22(1):111.

[2]陈黎敏.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91-92.

[3]冯毅.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J].继续教学研究,2012(12):76-77.

第7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知识管理虽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但信息技术只是知识管理的一种手段,与信息资源管理相比,知识管理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概念包含更多人性化的内容,更加强调存在于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更加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充分互动。推动知识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与无障碍流通,实现知识资源的创新与增值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是人的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三要素。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践普遍比较注重知识管理系统即知识管理实施平台的建设,对隐性知识挖掘、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构建、知识共享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关注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二、缺乏长远的知识管理规划

高校图书馆一般规模较大,人数较多,职能部门之间业务分工细致明确,知识资源具有综合性。图书馆在机构设置、业务范畴和管理理念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技术革新方面,图书馆之间具有极强的参照性。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图书馆之间已形成系统化的组织联盟,可以定期组织图书馆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图书馆的开放性使图书馆之间可以迅速的共享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与高校图书馆相比,科研院所图书馆规模较小、人数较少,业务范畴相对狭窄,图书馆知识资源专业性较强。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与机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组织联盟,很少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封闭性导致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参照,只能依靠自己独立探索,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在知识管理规划中只着眼于平台建设和原有业务能力的提升,缺乏长远、明晰的知识管理规划。

三、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科研保障机构,由于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与信息服务工作不在科研生产的最前端,也不能直接产生利润,图书馆的服务价值隐含在科研人员的知识学习、创新和共享中,难以直接体现,也无法详细评估。因此,与高校相比,图书馆在科研院所中的地位一直比较低。领导虽然认为其具有存在的价值,但与科研生产部门相比,明显重视程度不够。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购经费,随着资源价格的上涨维持相对稳定持续的增长,一般波动幅度不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图书馆必须要从对知识载体的管理过渡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在信息资源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朝着智能化知识管理与服务的方向发展,构建共建共享立体多元的知识资源保障体系。

四、图书馆馆员队伍素质不高

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馆员素质的高低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科研院所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学历背景及专业结构均比较复杂,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较多。图书馆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存储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由于缺乏奖惩机制,科研院所图书馆普遍缺乏学习与共享的气氛,有相当数量的馆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图书馆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对工作缺乏思考,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业务能力有限,使图书馆无法承担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职责。

五、信息管理平台功能简单、数据资源互通性差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平台只是依照固定的资源和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显性信息与知识,信息产品的服务内容单一,数据库资源难以有针对性的满足科研人员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图书馆主要从信息资源收录的完整性,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以及检索的便捷性来衡量其质量,对个性化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关注较少。这些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是图书馆为适应科研工作需要,分散开发和引进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不同的应用系统及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资源很难互联互通,不能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冗余现象严重。

六、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的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图书馆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科研人员提供以流通、阅览、信息资源检索为主的低层次信息服务。虽然部分图书馆根据科研人员的需求也开展了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与定题跟踪等扩展,但是这些服务大多集中体现在显性知识的查询与传递上。面对信息过载与知识匮乏共存的知识环境,科研人员迫切要求图书馆对知识信息进行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对隐性知识资源开展深度挖掘,从而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实现知识的增值。但是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面对人员紧张、人才缺乏,激励与考评机制不健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的现状,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动力不足,难以为读者提供知识型信息服务。为实现知识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有效地解决知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知识管理理念的宣传

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机制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革新,知识资源的顺畅流动与知识拥有者的充分参与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科研院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首先应做好知识管理理念的宣传工作,通过所内门户网站或其他形式知识管理的宣传资料,使全所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理念形成客观、明晰的认识,从而为知识管理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另外,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所有知识拥有者的充分参与,对于科研院所来讲,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图书馆应必须加强与科研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尽快建立起与知识管理理念相适应的同时具有跨部门约束力的管理机制,如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知识传播与创新的运行机制,部门知识管理量化考核细则等。通过这些强制性的管理机制,来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使其逐渐养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习惯,从而形成知识生产、传递、消费与创新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定期向领导层推送知识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使其意识到知识管理对于全所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赢取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

(二)制定细致长远的知识管理

规划与企业案例相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案例大多比较模糊零散,从国内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性质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内容不尽相同,服务方式也各具特色。由于缺乏全面、成熟、系统的知识管理实践案例的指引,科研院所图书馆在制定知识管理规划时,首先应从本所实际出发,对用户的知识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其次应积极与高校图书馆和其他科研院所沟通交流,汲取其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最后,还应对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学习借鉴其中有实践价值的知识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图书馆应根据上述方法,总结和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出既具本馆特色又有很强实践性的知识管理方案。此外,图书馆知识管理方案的设计应既包含长远系统的知识管理规划,又要规定近期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并附细则,从而保证为具体的实践工作提供详尽细致的指导。

(三)建立规范、智能的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技术色彩。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助于知识收集、组织与传播的管理技术的集合,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它的建立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在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也说图书馆的信息应用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知识管理系统是信息应用系统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与原有信息系统需要在同一网络设施上运行,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首先应该做好原有信息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工作,解决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问题,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格式,实现信息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以及各个应用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集成的问题,使用户透明地使用信息资源,一次登陆就可以访问全网,方便地发现和共享信息知识资源。

(四)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素质

第8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管理现状

高校图书馆是否具有丰富的专业性的学科领域前沿和发展方向的藏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了该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的状况,是高校培养专业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各种新的挑战面前,高校图书馆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做好管理创新的准备。

一、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现状分析

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因为建馆时间不长、图书储备量不大,导致图书馆的结构比较单一,图书的供给量缺乏,图书的保障率较低。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分工也不是十分合理。在高校体制改革之后富余的工作人员,学校干部和领导最先想到的职位就是图书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层次不齐,专业构造也不合理,具有专业的图书管理能力的人员很少,这种不科学的图书馆结构必然会给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

高等院校的图书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是有限的,这造成图书管理人员在进修、从事科研以及学习等方面的条件和机会比不上高校的教研人员。有的高校的领导还把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培训看作成本而不是教学投资。因此,导致某些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来不了而且也留不住,进来的人也适应不了图书馆的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一个重复劳动的过程,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就会使图书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竞争意识下降,也没有工作完成的成就感,从而导致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这不仅会对高校图书馆的事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限制了高校的科研、教学以及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的内涵、意义以及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的内涵

创新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财、物与人协调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使效益实现最大化。创新管理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种,而其创新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第一,宏观管理转化为微观管理,就是管理方法、目标、体制的创新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吸收;第二,宏观管理的应用和借鉴,具体表现为创新管理的横向移动以及不同管理队形或者领域中的彼此借鉴而生成的新的管理技术、思想和方式等;第三,微观管理转化为宏观管理,具体表现为创新管理的利用和推广过程;第四,微观管理的整理和综合,主要表现为管理者的创新管理的技术、方式和思想,使原有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高等院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就是在基础的管理方式基础上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与环境相适应,在管理的方式、思想、内容、制度、手段等内容进行细致的创新活动,以此来促进图书馆各个部门的重新组织,提升图书馆的综合功效,使图书馆的各种功能得到充足的发挥。

2、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的意义

江泽明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创新管理是高校及其各个部门不断崛起的源泉。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必须加快发展速度,坚持与时俱进,要改善原有体制中不适合高校发展的部分,仍要坚持其中正确的部分。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探究,找出可以与新的管理方式、手段、技术相互协调发展的管理方式,使图书馆可以借助新的现代化的技术,产生现代化的管理效应,从而产生巨大的科研和教学的功效。图书馆的创新管理可以促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实施,扩大图书馆的管理范畴和内容。

3、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的必然性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图书馆的创新管理主要是指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时要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高校的图书馆是学校软文化的象征,可以满足师生对平时教学和学习中文献资料需求。但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使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社会环境以及发展条件的变化,导致了图书馆必须进行创新管理。

三、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内容的研究

1、图书馆服务宗旨的创新

首先,应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服务宗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所以,高校图书馆只有树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服务宗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图书馆服务制度,从而更好地高校的师生服务。其次,应该树立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服务信念。为了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速度,必须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信念进行改进。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参考图书和文献的资料中心,必须逐渐改善其整体的服务信念和管理制度,增加各个馆之间的联系,高校的图书馆将会从独立的封闭状态走向共享的开放的网络环境,成为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图书馆体系中的一个节点,因此,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要树立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服务信念。

2、高校图书馆的结构的创新

以往的图书馆以图书的整序为核心,业务流程相对比较清楚。随着计算机整合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典藏和编目这两大工作部门的职能出现巨大的改变和萎缩。其中更为明显的是技术支持部门、信息服务以及处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传统的工作流程结构被网络化所代替,使网络结构呈现横向发展的态势。传统的管理结构是管理人员的层级结构,下级受上级管理且服从于上级,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大多体现的是图书馆馆长的思想意志。而现代化的管理结构使全馆工作人员的思想都和谐地融入其中,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有参与决策的义务和权利,增强了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有助于图书管理人员特长的发展,同时也弥补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想上出现的不足。换句话说就是,图书馆新的管理结构显示出了更多的灵活性,促进了其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的策略

1、培养具有创造性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领导人

图书馆的的主要领导人是高等院校图书管理的重要人才,一个合格的图书馆领导人必须具备质量管理、时间管理、范畴管理、交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性的能力。高校图书馆领导人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想意识、人生目标、人生理念以及价值观和习惯行为人格品质等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图书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宗旨,高等院校图书馆的领导人的创造性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活动和观念,从而对图书馆的整体形象以及竞争力也造成了影响,更加对图书馆的创新管理方案的实施产生了影响。因此,应该使图书馆的领导人员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管理能力。

2、防止图书馆工作队伍的压制现象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应该发现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发现那些能够在某些时候提出具有创造性方案的工作人员。图书馆的领导人员应该在员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之后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可以是奖金的形式也可以是升职的形式,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对自身产生信心,不至于觉得在图书馆工作没有用武之地,从而产生懈怠的心理。除此之外,图书馆的领导人员也可以使那些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人主持或者参与研究讨论的活动,从而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流。图书馆的最高领导人应该和那些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以防止中间的领导人员为了某些原因遏制了他们的建设性意见。

3、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新颖的活动

图书馆的上层领导人员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和控制权,他们会较图书馆内的其他工作人员先了解具体的信息,采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拓宽了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除此之外,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超文本技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生出新的想法,并且是不同的观点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利用图书馆的公共邮箱或者贴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电子表格,我们可以对图书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理。

4、创造一种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在严格的规范之下,由于规则过于繁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很难在工作中发挥创新作用,从而造成高校图书馆出现缺少适应变化、敢于探索、进取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该鼓励探索和冒险,允许出现错误和不足的地方。还要是图书管理人员能对图书馆的某些理论或者制度提出质疑,如“应该建立怎样的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借助某些成功企业的优秀案例,建立一个创意小组,使创意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谈论和研究,从而实现管理的创新化。

5、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个人的发展渠道

在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中,一些极具创造性的工作人员要想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就,就必须在某一阶段承担图书馆领导者的角色。这不仅说明了这些人要整理大量的图书馆档案或者资料,而且还要起到监督他人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要承担这样的责任。如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始至终都从事一件专职性的工作,那么他们就很难得到升职的机会,这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在一些大的企业中,领导者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出现,设计出了双渠道升职的策略,工作人员可以在专业性技术和行政工作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渠道,每个岗位都有同样的待遇、薪金和升职机会。如果高校图书馆也采取这种办法,不仅可以保留创造性的工作人员,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发挥巨大的岗位作用。

五、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要想一直充满活力,并且推动高校的整体发展,只有进行创新管理,才能使自身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的全面性、新颖性以及多层面性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管理具有较为宽广的创新空间,而且形式也十分丰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必须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实现图书馆自身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劳佳.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及个性化服务[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

[2]王亮.浅论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管理[J].科技传播.2010.

[3]康红.论新世纪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J].科技风.2009(18).

[4]王应,黄友均,吴晓英.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8).

第9篇: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建构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23-05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通识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多,提供专业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较少,难以发挥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作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只有全面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缺少一支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是图书馆难以胜任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员制度。

建构和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首先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从中获取有用的专业性信息资源犹如大海捞针。据统计,我国图书馆界和各类情报所藏的中文文献70%以上未被利用, 外文文献90%以上长期未被利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至少要花40%―60%的时间去获取信息。第一,一方面是大量价值很高的文献信息未被开发,另一方面是教学、科研需要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无法获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专业馆员提供主动创新的信息服务。第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专业教学转变服务方式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性强、岗位工作关联度高,往往是在实践教学现场边获取边应用。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专业信息需求,也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第三,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研究与服务人员从制订科研与服务计划、申报课题项目、开展研究与服务,到出研究和服务成果都需要切实到位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支撑。第四,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文献信息数量急剧增长,文献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读者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背景下,普适性信息服务能力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读者的需要,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出现,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大大激发馆员的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

一、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内涵与特征

专业服务型馆员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群体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是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达到图书馆专业硕士学历或具有图书馆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三是有一定的企业工作资质和经验,或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有企业工作、挂职锻炼经历。能够在专业与图书馆服务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及时准确地收集特定专业学生学习信息资源需求信息,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资源需求信息,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能够熟练面向特定专业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在建设、使用和管理网络化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中发挥核心骨干作用;能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专业领域学生、教师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专业馆员的信息资源服务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面向专业的人做服务专业的事,具体说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问题、项目、任务等,定位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职责、服务方式。其工作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分院、专业共同制订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开展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定期征求对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的意见;二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需求,提供信息资源,开展信息资源应用培训和咨询指导;三是负责课题项目申报、开题前查新、文献检索及原文传递服务,以及课题项目研究全程中的文献跟踪服务。上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职责要求专业服务型馆员既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同时具有文献情报专业服务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服务。

(二)服务时空的泛在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基于网络平台、信息与智能技术和专业性信息资源体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2014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读者调研结果表明,80%以上学生对图书馆学习需求已经从专业知识习得、文化休闲,向解决实训实习问题和工作实践问题、完成实训实习项目和工作项目任务拓展;学习时空从课堂、图书馆向实训、实习、实践现场拓展;学习内容从系统化掌握知识向碎片化应用知识拓展;学习过程从先学习再应用向工学结合拓展;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向团队协作学习拓展。许多学生都利用电子邮箱、短信、微信相互推荐分享学习。75%以上教师对图书馆学习需求,已经从学科专业知识更新、文化休闲,向解决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问题,完成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拓展;学习时空从办公室、图书馆向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现场拓展;学习内容从系统化掌握知识向碎片化应用知识拓展;学习过程从先学习再应用向工学结合拓展;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向师生互动、科研团队互动、社会服务团队互动学习拓展。许多教室都利用电子邮箱、短信、微信相互推荐分享学习。泛在学习即线上线下结合、随时随地、学用融合、交流分享、召之即来取之即用,将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学习的新常态。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资源获取和利用服务。[1]

(三)服务方式的嵌入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将图书馆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融入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应用研究、社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中,馆员整个学期都与班级在一起,为学生查阅课程Email,组织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讨论;学生们认为嵌入课程中的馆员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目前国内外一些大学图书馆通过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推动专业服务型馆员走进院系、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利用手机移动服务、2RSS服务、桌面工具、学习网站服务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嵌入式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这一经验,建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协调能力的专业馆员队伍,为专业服务型馆员融入专业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过程,创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实际的嵌入式服务模式,促进图书馆服务更加紧密地贴近师生专业学习需求,促进馆员与师生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合作,推动学生、教师加快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与教学效率。

(四)服务过程的共生性。“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共生理论和方法20世纪中叶以来被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中,专业服务型馆员、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学生教师四方是一种“共生关系”。专业服务型馆员、教师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同体。专业服务型馆员的成长促进学生教师的成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学生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促进专业服务型馆员的成长和进步,促进信息资源体系的不断完善。[2]

二、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制度,这里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维护正常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各项政策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行动的准则和行动依据。制订和实施制度的过程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的过程。高职院校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依据是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资料室),分馆(资料室)受总图书馆领导或业务指导,面向全校开放。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根据高职院校办学育人信息资源需求特点,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服务特点,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制定的,旨在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中心的作用,保证专业服务型馆员有序高效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是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图书馆工作准则和管理依据,包括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职责职能,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流程,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规范,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技术职称与评定岗位聘任办法,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质量控制与业绩考核办法,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办法,专业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中心建设、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发展工作指导性意见,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能力标准与测评办法等,有以下特征。

(一)指导性和约束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从职责职能、工作流程、工作规范等方面,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责任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路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对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定位、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与其他专业馆员的区别,对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定位、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对学校、图书馆如何建立、管理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促进专业服务型馆员成长发展,也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二)鞭策性和激励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工作质量与业绩考核、专业能力标准与测评等方面,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以及在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资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复合型要求,对专业服务型馆员履行工作职责职能,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等具有较强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规范性和程序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依据制订,经过岗位需求调查分析、专家小组起草、学校学术委员会论证、办公会校长讨论通过等工作程序,是专业服务型馆员有序开展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的行为准则,相关部门实施图书馆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管理遵循的依据,对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程序实现规范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岗位责任实现法规化,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管理方式方法实现科学化,专业服务型馆员业绩评价标准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协调性和保障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建构和实施,是一项涉及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优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一个系统性的、较为完善的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有利于协调有关各方整合优化组织资源、管理资源、政策资源、经费资源,形成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构建与实施的合力与保障机制,有序有效推进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构建与实施工作。

总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既是一个专业服务型馆员有为有位,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平台,也是学校对图书馆专业服务工作的管理平台,是高职院校在互联网环境下,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对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做出的具有合理性、现实性、发展性和预见性的制度安排。

三、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规划与实施

(一)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借鉴与创新。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有不同叫法,如学术联系人(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联系人(Liaison 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 Faculty Librarian)等。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里,是图书馆定题服务的延伸。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跟踪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出击。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外在环境受到挑战和自身抢抓机遇发展的结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读者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能力得到极大改善,非图书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以其简单、易用、交互、集成、融合等特点更具吸引力,图书馆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图书馆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图书馆以读者为核心从完善自身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做起,倡导一站式整合服务,使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上,馆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LIB2.0的概念、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使图书馆管理发生颠覆性变革,IC等设计思想使图书馆成为最理想的学习场所。学科馆员制度经历了第一代制度范式――专业参考咨询、数据库检索、用户信息素质的培养、学科联络机制、对口院系联系、收集资源建设意见等,到第二代制度范式转变――建立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集成化学科服务机制、贯穿项目申报与研究结题过程、项目及衍生物报奖查新、新产品研发申请专利,推动学科馆员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推广、用户信息环境的规划设计、科研过程中资源的推送与合作,建立了基于学科的资源和服务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以及机构仓储、学科导航、开放获取机制。当下,大学图书馆系统总分馆模式将推动第三代服务范式转变,促进学科馆员形成学科团队服务,成为专业馆员的主体,使学科化服务成为未来图书馆最主要服务;不断深化课题文献长期跟踪服务、把握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工具开展信息服务等。[3]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通过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应用研究、行业企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类型,通过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实现创新发展和办学育人功能。与研究型大学以学科为中心提升研究型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不同,高职院校围绕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应用研究和行业企业服务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学习借鉴学科馆员制度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加快推动图书馆把信息集散与服务重心放在专业平台上。

(二)基于专业信息需求特点规划制订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第一是划制度目标,把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定位,设置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专业馆员等要求,落实到图书馆近期、中长期、长期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型馆员服务的目标;第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主管副校长牵头成立由图书馆、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参加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工作委员会,图书馆成立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同时出台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第三是遴选专业服务型馆员,条件包括具有对口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硕士学历或中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第四是角色定位,专业服务型馆员具有专业背景、图书馆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信息素质、科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做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和用户需求之间的桥梁;第五是工作内容定位,通过掌握对口专业网络信息资源,对口专业学生学习进度、信息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打通图书馆与对口专业之间的服务链,能够完成专业资源筛选、个性化集成、编写使用指南,开展用户培训、征求用户资源建设和服务意见、课题文献检索、专业导航、专业课程咨询、课题文献述评、给出科研建议和意见、重点课题文献持续跟踪等工作。

(三)基于嵌入式服务建构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路径。第一,建立快速流畅的服务反应机制,及时了解用户信息和服务需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提出并落实解决方案,全程监控解决过程,及时了解用户满意度及进一步需求,打通服务链,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信息服务。第二,建立馆员服务嵌入专业建设发展机制,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运行和管理将资源与服务嵌入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第三,建立馆员用户互动机制,引导用户参与用户体验,通过泛在的合作授课、合作学习、合作研究融入用户。第四,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通过建立LIB2.0个性化服务平台,及时把握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采集集成、个性化推送呈现、个性化检索。第五,切实把握专业服务型馆员上岗后的几个重要环节,如通过专业服务型馆员推荐函寻求分院、专业的支持,与班级、教师建立联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参加专业的科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对服务能力、服务流程、服务目标达成及时总结。总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从有限到无限、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环境、从整体性满足到追求个性化需求、从单打独斗到馆内协同甚至多馆合作、从数量保障到质量提升的转型升级过程。第六,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服务评价机制,总的评价原则是用户满意。通过图书馆+用户满意的测评双向考核;评价的原则是定性+定量;定性考核内容包括是否已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专业信息服务,是否与对口专业用户初步形成密切联系、动态跟踪和不断更新的方法和机制,是否熟悉专业核心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和检索与处理工具;定量考核指标包括与对口专业建立联系的数量,重大研究项目跟踪服务数量,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用户服务数量,泛在式服务的范围和推送服务数量,用户满意度测量,培训活动数量与规模,需求调查次数和范围,专业信息需求分析和馆藏发展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四)全面优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的保障条件。外部保障:第一,提供工作岗位保障,重点是明确:岗位的数量、类型、层次,专兼职岗位比例。第二,提供信息服务条件、设备与经费保障,优先为专业服务型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三,建设服务技术平台,有效支撑专业化信息服务。第四是通过制定政策,健全规章制度,保障专业化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内部保障:第一,通过遴选、培训、聘用、考核、激励等措施,从信息服务“广、快、精、准、特”等方面,切实提高服务能力。第二,把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成才指导、专业能力培训等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馆员专业发展机制。第三,不断优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把服务目标、馆员资格审定、聘任、奖惩、工作量、培训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效果等通过制度固定下来。第四,完善图书馆组织管理水平,按《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安排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担任馆长,充分发挥专业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作用,有效参与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培训评价。第五是专业服务型馆员遴选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特别要重视善于沟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尽职尽责等素质。

四、结语

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为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从自身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泛在性、嵌入性、共生性特点出发,借鉴普通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对图书馆服务体制、服务模式、管理机制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会田.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