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

第1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智能手机;云计算;手机云计算

1 云计算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一种虚拟化、分布式计算模式,它通过分布式计算模式把计算力、存储、应用平台汇聚成虚拟的、可动态扩展、可被管理的庞大的资源池,然后通过虚拟化技术把资源池按照一定量分割成众多可被管理的单元,最后把这些单元通过互联网远程按需输送给终端用户。

通过云计算服务模式,用户只需要一个移动云终端,就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足够的计算力和存储空间,一切运行和存储全部在云数据中心进行,用户只管享受结果。

1.2 手机云计算性能优势

(1)无限的计算、存储力:所有应用程序都放在了后台超强弹性云数据中心运行,手机终端只负责服务的请求和数据的接受,只运行简单的应用,降低手机功耗,保持手机续航和便携性优势。

(2)便捷的信息共享:信息数据存放在云端,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用手机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共享,方便快捷。

(3)数据安全性提高:手机数据存放在云服务器中,有专业的企业级的安全技术、软件对数据进行防木马、病毒保护和加密处理,可以随时对手机终端数据进行同步、备份,必要时还可以通过PC端对手机位置进行远程定位、手机里的信息进行加密、锁定、删除。

(4)Web OS,充满可能的交互模式:Web OS是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的,任何手机终端可通过网络和浏览器随时访问的虚拟操作系统,它不受本地软硬件资源限制,可提供任何技术复杂的,但对用户却透明、友好、人性化的交互模式,如iPhone4S的Siri语音交互,手机终端把客户的语音指令通过网络传送到后台服务器,服务器对指令进行分析执行,把运行结果传送回手机终端,推送到手机桌面。

(5)应用平台的开放性:研发平台门槛降低,简易化的研发环境让研发团队空前的扩大,同时研发者和客户在平台上直接对话,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趋向对称。

(6)地理位置跟踪:只要你登陆相关云服务账户,后台云服务器会追踪的你的地理位置,把你所在地的天气、商场、宾馆、新闻资讯通过相关客户端推送给你,同时通过各个终端地理位置信息的交互,找到附近好友,记录旅行路线等。

2 手机云计算的商业价值

2.1 科技成本价值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对手机性能需求的大幅度提高,手机应用后台服务器处理和存储压力越发明显,大部分数据中心都是按照峰值准备数据中心资源,以便能够应付高峰期,因此平时计算资源极度浪费,而云计算数据中心可以动态、实时、按需提供给用户,从而大幅度降低了IT成本。

2.2 用户服务价值

如今智能手机用户已经不满足于大众化的移动应用,而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每一项定制的小众化在线应用服务,都可以在不影响体验的前提下,有足够多的用户去支撑它,这样一来,一方面云计算可以在线提供足够的计算力和存储空间流畅的运行任何在线应用,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云计算在线特性,低成本的满足智能手机用户各种定制化要求。

2.3 商业平台价值

一方面是对于应用开发商或者个人来说的,云计算的平台即服务(PaaS)为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端到端的软件开发、测试、部署、运行环境和应用程序托管平台服务,从而缩短了应用程序开发和部署的过程和周期,大幅减少了研发成本。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整体环境朝着社交平台的开放、共享、自由、免费的方向发展,而云计算的PaaS平台的开放性会吸引大量的网络应用程序开发者,通过规模效应,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培养出一个长期的手机移动信息化应用的大规模平台、生态价值链,从而形成全新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2.4 网络通道价值

首先,手机在线软件运行和信息存储由云计算数据中心完成,在线应用完全不受终端配置的限制,这将很大程度上激发用户使用更多移动应用程序的意愿,进而大幅提升流量使用情况。其次,云计算作为在线服务模式,针对终端用户直接收费很难实现,只有通过免费、组合产品交叉补助、相关产品反向推动的方式,优先拓展用户市场,这一系列基于云服务的应用和营销模式都会很大程度上拉动终端用户的流量使用。

3 手机云计算发展的驱动力

3.1 大数据背景下客户需求提高

随着3D技术、高清数码相机、高清视频技术和产品的普遍使用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民都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全球产生的信息量急剧扩大。2006年一年全球就产生数据量是之前5000年历史产生数据量的32倍。手机的智能化与普及让人们更方便的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和产生信息,而终端用户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应用,终端用户需求发生了变化。

(1)细分化,终端用户对手机应用提出了更专业更细分化的要求,如健身、医疗、教育学习、股票银行、办公、安全杀毒、编程开发、视屏编辑等,单凭手机自身硬件资源已经很难承担起如此多的程序运行。

(2)定制化,手机应用的大众化的满足,让终端用户感到审视疲劳,由此产生了个性化定制要求,然而传统个性化定制成本较高,但如果把定制化软件转移到云端,那么每一个定制化应用都会有足够多的移动互联网细分市场去支撑,通过网络长尾效应解决了个性定制化的市场问题。

(3)灵活性,随着第三方应用平台开始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应用商城开始海量涌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应用程序更新速度的加快、开发者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的出现,因此终端用户也出现了自由选择平台,灵活转移平台的需求,而简单方便的平台移植性正是在线软件及云计算平台的天然优势。

3.2 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每个领域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引来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

随着手机业务处理能力快速提升,对手机硬件要求开始趋近它的极限。大数据背景下的客户体验性对手机CPU、内存、交互模式、应用平台一步步提出挑战,而云计算创新服务模式给整个手机移动信息化应用生态系统带来了超强计算力和存储力、高性价比、低终端要求、业务丰富性、低人工参与度等一系列优势及可持续发展性。

3.3 政府支持

2010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列入了我国今后大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定为未来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云计算也被纳入其中,2011年12月23日,信息化和工业部印发了《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做好了长远发展的铺垫。

3.4 电信、互联网公司向手机终端的渗透

在云计算在世界范围内被追捧的时代,要想成为IaaS服务运营商必须具备足够资金、投资动力、运营能力、带宽资源、销售途径以及国有背景,而电信运营商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足够大的优势来承担起这一角色。PaaS是生态链竞争的核心,平台拥有的终端客户数量、开发者的数量、平台的开放程度、互联网运营经验、云计算战略模式和执行能力决定的PaaS服务运营商的好坏,而具备了开放性特质的互联网运营商具备成为优秀PaaS服务提供商的显著的优势。

这些具备天然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和传统互联网商家都想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做大产业链,移动运营商开始以“定制机+应用商城”的模式向手机终端渗透、传统互联网公司以“定制机+自己研发操作系统+应用”的模式向完整智能手机生态链布局,他们带着云计算服务技术模式进入到了终端手机和应用平台,这就加速了基于云计算的手机移动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成为强有力的驱动因素。

3.5 苹果运营模式的成功

2008年7月,iPhone应用程序商店开放,9个月后,下载量达到10亿次。2011年6月,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中的iPhone和iPad应用程序已经达到42.5万个,下载量达到140亿次,应用商城的繁荣反过来又推动了苹果终端设备的销售,至此苹果创新性的建立起了新的手机运营模式“终端+应用平台+业务”的手机运营模式,2011年6月,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了iCloud,这一服务把苹果公司的所有硬件、软件和各种电子设备中的内容进行了完美的整合,这一举措再次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成功。虽然iCloud只针对苹果产品提供服务,但它的模式已经受到全球众多公司的效仿,开放式应用程序平台+手机云服务,在苹果公司的运行下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生态链的核心部件。

4 总结与展望

虽然手机云计算具备一系列发展优势,国内也培育出了手机云计算发展的环境,但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智能手机研发模式的转变、手机终端用户消费模式的转变、手机云计算安全制度的完善、流量资费的调整等,但相信随着市场和制度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云计算会让智能手机终端发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雷万云.云计算 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顾里勤.浅谈云计算[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S2):11-12.

[3]移动互联网蓝皮书编委会.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第2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体系结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701-03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发展,传统的用户终端开始向更为便捷并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网络终端的方向发展。同时,PC、笔记本电脑也从传统的以桌面应用为中心逐渐发展为以浏览器为中心,总的趋势是终端多样化、操作系统便捷化、浏览器中心化、存储处理网络化。终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这个过程将与网络侧的另一项革新遥相呼应,即被称为“第三次IT革命”的云计算技术。随着终端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以及浏览器逐步成为信息交换中心,更多的存储和计算机能力迁移到网络上,后端的服务器开始演变成“云”。云计算技术不仅使后段服务器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扩展,并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并发处理需求。

1 云计算相关概念

1.1云计算的演进

1.2云计算的定义

云是由相互关联且虚拟化的计算机组成的分布式系统模式。这些虚拟化的计算机以动态的形式提供一种或多种的存储资源。这些资源通过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协商来流通。基于这样云的计算称为云计算。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指基于互联网络的超级计算模式。

1.3云计算原理

简单的说,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规模化资源池的计算、存储、开发平台和软件能力提供给用户,实现自动化、低成本、快速提供和灵活伸缩的的IT服务。

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1.4云计算的特征

1)统一的管理与分配。所有资源无论地域或规模都由统一的管理节点进行分配与使用,将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2) 规模庞大。各大微软公司均拥有近几十万台的“云”服务器并且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万上千台的服务器。

3) 服务器虚拟化。各终端请求的服务均来自“云”,并不是有形的固定实体,使用者仅需一台电脑甚至一部手机,通过网络就可以使用。

4) 高品质的可扩展性:互联网的业务特征要求云计算的计算池能实现简单和高速扩展,以便在用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可以迅速满足需要。缺乏可扩展性可能导致很高的管理成本和很差的用户体验。

5) IT获取时间短。互联网上提供云计算服务时均以接口的形式提供计算与存储能力,因此,云计算运营商应具有非常强大的批量提供能力。

6) 可信任性高。“云”增加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方式来保障服务的可信任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信。

7) 价格优廉。“云”利用具有经济性的节点以及自动化的集中式管理将资源高效率利用,有效降低了成本。

2 云计算系统架构

3 云计算服务形式

云计算的一个很突出的倾向就是IT服务化,也就是将传统的IT产品、能力通过互联网(如果私有云就是内部网)以服务的形式交付给用户,即大家所熟知的IaaS、PaaS和SaaS,对应于传统IT中的“硬件”、“平台”、和“(应用)软件”。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3类服务。

3.1 1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

传统IT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因此,IaaS主要指基于传统IT基础设施之上提供的服务,包括计算机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服务。计算服务既包括弹性虚拟机, 如:Amazon的EC2,也包括高性能计算能力,如Amazon基于Hadoop MapReduce的HP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高性能计算)服务。存储服务既包括块存储和对象存储服务,如Amazon SDB、Azure SQL。 提供存储能力的可以是传统的共享式系统,也可以是分布式存储系统。网络服务则包括防火墙服务、负载均衡服务、CDN服务、如:Amazon ASW的Route 53、Elastic Load Balancing、CouldFront等。

3.2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

传统的IT平台主要是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开发平台,他们都是为应用开发和运行提供能力和支撑环境的,一般由用户自行部署。而在云计算中,PaaS服务提供商集中部署和运营操作系统、中间件、开发平台等,再以服务实例的形式将它们提供给外部的用户,即向第三方提供应用开发与运行实例环境,例如Google的App Engine、微软的Azure Platform。

3.3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

传统的软件既有面向个人的桌面软件,也有面向企业的服务器软件,由于用户自行订购及部署。而在云计算环境下,这些由SaaS服务提供商集中部署和运营,并以软件服务实例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供多用户共享,例如Google的Google Apps、Salesforce的CRM服务、NetSuite的管理软件的服务。

4 云计算发展趋势

目前使用公有云的服务的大型企业虽然较少,但未来3年这一局面将发生巨大改观。公有云在成本、大数据计算能力以及灵活的可扩展性方面比私有云更具有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型企业逐渐认识到公有云的成本和灵活性优势,因此会将一些数据和处理任务转移到公有云上存储和计算,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将选择公有云使用。

随着DropBox、Evernote等个人存储备份工具的出现,特别是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普及,云计算开始全面进入个人消费领域。2011年,苹果推出iCloud,Amazon推出CloudDrive和CloudPlayer,Google推出Google Music和计划推出Google Driver,微软升级了SkyDrive,HTC、三星、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多厂家推出面向移动终端的云存储服务备份等,云计算应用服务正在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的主要应用形式包括多终端的文件数据备份同步、云音乐、云笔记本等。随着智能电视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面向家庭的围绕智能电视与其他终端互动共享的各类云服务也将应运而生。

5 结束语

云计算是一个全新的、很有发展前景的计算模式。它以共享云中各节点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其本目的,以提供给终端用户所需的计算机资源为其主要职能进行开发与研究。目前,我国的“云”研究明显落后,如以本文提出的云服务进行深一步的开发与研究,我国的“云”发展将有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危烽.浅谈云计算在互联网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

[2] 雷葆华,饶少阳,张洁,王峰.云计算解码[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 袁国骏.浅谈云计算及其发展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9(4).

[4] 张德峰.云计算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6.

[5] Cloud Computing.http:///wiki/Cloud_computing.Wikipedia.2010,12.

第3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1计算软件层次化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要将构建开发作为基础,为计算机软件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这种构件因具有高度的内聚度,也能作为独立的单元进行开发和使用。将构件软件开发作为基础,将其运用到经过严格测试之后的构件中,对新类型的软件进行重新搭配,不但能节省开发软件的时间,同时也能有效地保证软件产品质量。开发构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复用。设计层次化软件是为了有效地运用构件技术,将软件系统分解成模块后,将低层次的构件以及数据库之间形成联系,进而为其提供一些通用的算法,在不同的软件系统中都能可应用低层次的构件。在计算机层次化设计过程中,这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并没有十分严格的意义。每个构件在层次上也仅是上下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化角度下的构件聚集关系。

2计算机层次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分析

2.1两层与三层结构技术在计算机两层机构模式中,其主要是由数据库以及客户端所构成的。在这之中,客户端可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界面,并对逻辑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判断。服务器主要是对客户端的指令进行接收,从而依据指令的具体情况来对数据库中的情况进行查询,这种逻辑结构处理形式被称为Fat客户端,这种二层结构的客户端可对大量的业务实施逻辑结构处理,但是这种客户端的数量一旦增加,就会发生物交互性操作以及通信差等方面的问题。在计算机应用系统需求不断增大的前提下,原来的二层技术机构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系统的需求,因而三层结构技术便应运而生。这种结构的层次技术主要是由数据服务器、客户端以及应用服务器所组成。其中客户端可提供人机之间的交换,数据可提供信息之间的有效访问以及存储。应用服务器可有效实现业务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了客户端间的差异,也被称之为瘦客户。同时这种结构主要包括了业务处理以及数据层等,在这之中,界面主要对负责用户以及系统之间的借口,对用户的软件实施操作。业务处理层主要是根据用户对软件的具体需求,来分析用户的指令,进而向数据库发出请求。

2.2四层结构技术因计算机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客户对软件提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主要表现出的是软件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对稳定性的需求越来高等方面。为了充分满足用户对计算机软件提出的要求,我们针对用户界面、业务逻辑以及数据库服务等依照模块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其可以彼此独立开来,降低了这些软件之间的影响。于此同时,采用三层次化结构的软件技术较难实现,有很多软件开发人员在计算机逻辑层已经数据库之间,对数据库借口进行了进一步的封装,这样就使得三层体系正在逐步向四层体系蔓延。四层体系结构主要包含了业务逻辑层、数据WEB层、存储层以及数据持久层。在这之中,WEb层可以利用模式1以及模式2来进行开发,在模式1中,基本上是由ISP页面所组成的,当客户端接受请求之后,就会直接作出响应,并采用一定的Java语言来对数据库中的有关操作进行处理。其中模式1相比而言,较为简单,主要是针对一些小规模的项目来进行开发,同时这种模式下的操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ISP页面主要是承担了视图View以及控制器之间的这两类角色,其逻辑控制性并不是十分明确。模式2主要是应用MVC结构来进行设计的,JSP也不具有相应的控制性,在通过Java语言实施逻辑控制后,不仅具有表现层的特色,同时也能将结果充分展现给用户,这种结构的模式主要是被应用在一些大规模的设计之中。

3结语

第4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计算速度;高端计算

高性能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可以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步、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等方面一系列的挑战性问题,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1高性能计算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高性能计算机一般都和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小到原子结构的分析,大到宇宙起源模拟,到处都需要高性能计算机。但是,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决不仅限于此。在和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高性能计算机的身影:

1.1对新药研制的促进。

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新的药品。研制一种新药从化合物筛选到临床试验,一般需要1O到15年的时间。在化合物筛选阶段,对于数十万种化合物,用传统的实验手段,筛选出有效的化合物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化合物,需要几年的实验时间,而且筛选的范围受到金钱和时间限制,难以得到最佳的结果。现在使用高性能计算机这个工具,以计算机模拟的手段,科学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有效的药物化合物,这不仅节省了购买真实化合物的大量资金,而且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的周期。

1.2对网络信息服务的影响。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于从网上获得信息和服务,但是同时也经常为服务响应速度的迟缓而烦恼。要面对数千万、数亿用户的访问请求,服务器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吞吐和处理能力。这又是高性能计算机发挥作用的舞台。高性能服务器每秒种可以处理数千万乃至数亿次服务请求,及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1.3对制造业的推动。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高性能计算在制造业的广泛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更科学地计算材料强度,更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设计出更符合空气和流体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工程的产品结构和外形,而且可以在仿真基础上全面规划整个制造过程,有效提高产品制造的质量和产量。高性能计算的全数字化设计制造环境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节能降耗、降低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作用不可限量。

2国内外高端计算发展现状

2.1国内高端计算发展现状

我国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体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主要以研制大型向量系统为主(以银河I为代表);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主要以研制大规模并行系统为主(以神威I为代表);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起,主要以研制大规模机群系统为主(以曙光机为代表)。目前,参与高端计算机研制的单位已经从科研院所发展到企业界。

进入新世纪,随着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的诸多关键技术被攻克(尤其是机群技术),我国自行研制的高端计算机系统已开始形成自己的品牌系列和一定的市场规模,其发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头。近两年,随着“神威”、“银河”、“曙光”、“深腾”、“天梭”等一批知名产品的出现,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具备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能力的国家,被誉为世界未来高端计算市场的“第三股力量”。

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20__年11月份公开的20__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最新统计,我国高端计算机系统的总计算能力在19.56TF/s峰值左右。

2.2国外高端计算发展现状

21世纪,高端计算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端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的开发。根据全球实用超级计算机500强最新排行榜的统计分析,目前国际上已经有242台系统的Linpack实测性能超过1万亿次/秒(20__年12月前只有131台);500强系统的总性能为813TF/(20__年12月前为528TF/s);排行榜中“最慢”系统(第500台机器)的速度为624GF/s(20__年12月前为40314GF/s);现在500强系统的主流结构是Cluster,Constellations和MPP三种结构类型。所有系统分布在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占了80的计算资源,其中仅美国就安装了255台,占总性能的56;并且500台系统中的91是由美国制造的,所有这些数据均表明美国在高端计算机的使用和生产方面仍然保持着绝对的领先优势。

3高端计算发展趋势

国外高端计算系统今后的开发热点是计算速度为十万亿次/秒左右的系统,中期目标是百万亿次秒,长期目标是千万亿次/秒甚至更高。未来国际高端计算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3.1超级计算机和网格计算2种实现形态共存

高端计算应用的多样性导致了高端计算实现形态的多样性。居高端计算霸主地位的美国不断加大投入,研制面向科学研究应用的尖端超级计算机;受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网格计算作为无缝集成的协同计算环境,又称虚拟超级计算机,会得到进一步重视。目前,美、日等国政府和研究单位在这两方向都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和具体规划。未来高端计算系统一定是网格中的重要计算资源,它需要适应网格环境的计算模式、编程型、开发运行和管理系统等;网格技术也将是未获取高端计算能力的优良环境,二者将互为补充。

3.2从高性能计算走向高效能计算

随着高性能计算向高效能服务转变,超级计算机系统追求的目标也将从/高性能走向“高效能”。按美国DARP

AHPCS计划说明,Highproductivity的综合含义是指提高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性能、可编程性、可移植性和鲁棒性,同时努力降低系统的开发、运行及维护成本。HPCS计划表明,超级计算机要想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必须要有本质的变化,即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平衡各项设计指标,实现系统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可维性、高安全性和低功耗。4高性能计算机发展任重道远

高性能计算机的制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计算机的性能有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尽管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十万亿次级的高性能计算机,但是高性能计算的整体水平比起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制约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4.1核心技术不足

我国制造的高性能计算机在核心技术上虽有不少突破,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在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上投入的研究经费和研究力量不足,阻碍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

4.2人才不足

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目标往往是解决综合性、系统性的复杂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开发一个好的高性能计算应用涉及应用问题抽象、模型建立、并行算法研究、并行程序实现、应用系统测试验证等多个阶段,需要熟悉应用和计算的多面手型人才,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技术背景的人员的密切合作。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划分难以培养既熟悉先进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应用领域问题的人才,以至于这类人才奇缺。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又不健全,造成懂高性能计算机的人不懂应用,而了解应用的人又不知道如何用高性能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局面。

4.3应用软件匮乏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格外突出,影响更大。对于高性能计算机而言,缺乏合适的应用软件就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应用,也无法吸引用户来使用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上运行的应用软件专业性强,价格昂贵,国内应用部门每年都花费大量经费,采购应用软件,但是这种采购一般是分散进行的,缺少相互协调,因此国家整体布局还不尽合理,有些软件多个部门重复采购,而另一些急需的软件又没人购买。

4.4资源分布不均匀

国内高性能计算机主要分布在科研院所、大学以及石油勘探、气象预报等应用部门,地域分布也不均匀。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和资源访问的困难,使得不少高性能计算的潜在用户放弃了应用的打算。在经济效益不够好的传统产业尤其如此。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一方面使需要资源的用户难以获得资源,另一方面也造成宝贵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我国的高性能计算事业必须走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道路。高性能计算是昂贵的,不仅有设备的初始投入,而且有场地条件、电力消耗、运行维护和人员队伍建设等多种费用。因此,一定要切实从应用需求出发,大力促进应用的进步,以此推动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强调应用需求牵引并不是忽视技术的推动作用。技术的进步可以创造新的应用,调动新的应用需求。网格以其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固有能力和网格服务的形式,支持用户共享使用Internet中的各类资源;网格允许用户克服地理的障碍,更便捷地获得高性能计算的能力;网格简化高性能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使更多的普通用户能够利用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去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扩大了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需要强调的是,高性能计算的技术创新有赖于国家持续的支持,以保证足够的研究经费和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队伍。高性能计算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仅要通过改革高校的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来加强高性能计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要通过应用系统的开发,培养和锻炼各个行业与领域熟悉高性能计算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高性能计算及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中国TOP100制造商分析[EB/OL]..com/,20__,11.

第5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众巨头逐鹿“云移动”

近日,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在“2011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预言,“云”的魔力将真正改写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真正腾飞将更多基于“云”的应用和“云计算”上。当终端、应用、平台、技术以及网络速度提升之后,将有更多具有魔力的应用和内容出现,世界IT 产业格局将彻底改变,迎来移动“云计算”新盛宴。

时下,“云计算”已成为了国际业界公认的核心科技和发展方向,高德纳咨询公司将“云计算”列为2011 年的10 大战略科技之首,认为将在2~5年内成为市场主流,相关IT 支出在未来3 年预计复合增速达27.3%。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预测,随着越来越多的业界巨头纷纷加入,“云端”大战将在今年激烈展开。到2013 年,“云计算”将发展成为一个440 亿美元的全球大市场,而中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也有望达750 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到2015 年,“云计算”在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有望达到15%以上,而“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有效结合,移动云计算产业2013 年就能达到千亿级规模,钱景壮观,中国将迎来“云移动”黄金期。

可以说,如今移动云计算已成为了IT 领域最炙手可热的项目,无限钱景引来众多各大软件巨头、手机大佬、电信巨头“竟折腰”,纷纷转向或进军“云计算”领域,逐鹿“云移动”,其发展势头之猛,业界之热捧,令人惊叹。

继近期中国移动联合中科院推出“大云计划”、中国电信自己的“星云计划”后,国内领先智能手机厂商宇龙酷派也推出了“酷云计划”,成为国内首家手机“云计算”服务平台。这意味着国内手机商、电信商将引导国内互联网全面进入“云移动时代”。

而国际知名IT 厂商更是快马加鞭,转战“云移动”,纷纷建设“云计算”平台。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谷歌2010 年底就推出基于移动终端和“云计算”的新应用,包括:整合移动搜索、语音搜索服务、定点搜索以及谷歌手机地图、Android(安致)上的谷歌街景,倍受世人关注。

6 月6日,世界瞩目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如期开幕,当病休中的苹果CEO 乔布斯突然重返演讲台时,全场5200 名与会者顿时爆发欢呼声。然而此次,乔布斯并没有给大家带来iPhone 5 或者iPad 3,而是把苹果带到了“云端”,了手机在线云存储服务的“iCloud”。据悉,该解决方案可使iPhone 或iPad 如PC 一样轻松处理电子邮件、记事本项目、通信薄、相片以及其他档案,用户所做的一切都会自动地更新至iMac、iPod、iPhone 等由苹果公司生产的各式终端界面。

微软也推出自己的“LiveMesh”,它能将安装有WindowsMobile 系统的智能手机、Xbox,通过公开的接口将使用Mac系统的苹果电脑以及其他系统的智能手机等终端整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连接,让用户跨越不同设备完成个人终端和网络内容的同步化,并将数据存储在“云”中。

黑莓RIM 公司则面向众多商业用户提供的黑莓企业应用服务器方案,可以说是一种具有“云计算”特征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在这个方案中,黑莓的邮件服务器将企业应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连接在一起,让用户通过应用推送(Push) 技术的黑莓终端远程接入服务器访问自己的邮件账户,从而可以轻松地在线远程同步访问邮件、日历,查看附件和地址本及书写文档等。

“云移动”成IT 业新模式

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历经主机主宰、个人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盛行三个不同时代后,现正迈入以“云计算”为标志的第4 次重大变革时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更为广泛地普及与深化,网络信息与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用。但面对数据海量、分布异构、处理复杂、硬件更新频繁、软件安装繁琐、数据安全问题凸显、IT 应用成本高昂等问题,旨在解决这些困惑的“云计算”,犹如一夜春风,迅猛吹遍全球各个角落。由“云计算”派生出的云存储、云安全、云引擎、云推理、云服务、云娱乐等不绝于耳。

然而,“云计算”的应用目标并不仅局限于P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云计算”服务已风生水起,广泛应用,成为IT行业炙手可热的新业务发展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有个特性,就是难于在终端上提供类似PC 那样的硬件支撑做各类强大的运算与服务,而用户需求又是丰富多样、不断更新的,这就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服务器资源做支撑,此时基于互联网的云储存、云引擎、云服务等服务就为这些需求提供了强力支持。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如GSM(全球移动通讯系统)、WaveLAN(计算机无限网络)、Bluetooth(蓝牙)等的成熟化和商业化进程的日趋发展,针对分布式服务计算领域的组合模型与工程方法也逐步完善,使得无线网络技术在应用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空间,迎来4G新时代。同时,移动计算设备诸如PDA(掌上电脑)、移动电话、无线终端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并体现出了轻巧便携、高容量的特点,为实现更高端的应用做好了充分的基础性准备。

而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异军突起,尤其是以苹果公司推出的平板电脑iPad 迅速崛起,更是促成移动“云计算”的兴起,并形成巨大的市场。可以说,移动通信领域的三大“金刚”相辅相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提供了理想的终端,移动多媒体提供了用户迫切需要的内容,“云计算”提供了支持内容生产和展示的技术平台,使得移动互64公司・产业Companies & industries联网站在云端之上。

“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超强的存容量和按需应用的三大特点,这也使移动“云计算”也具有的5 大优势:第一,突破终端硬件限制;第二,便捷的数据存取;第三,智能均衡负载;第四,大降管理成本;第五,按需服务降低成本。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更大的手机内容提供与整合需要强大的“云计算”服务支持,这已成为未来手机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必须加强对云平台的投入。而有了“云计算”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开发人员无须为应用寻找服务器、专用数据库,特别是有网络连接需求的数据运算,只需从大型服务商如谷歌、微软和中国电信等提供的公共“云”中摄取即可。从运营上来说,更节省了中小企业的软硬件搭建成本和维护成本,可以让他们把精力更多放在开发和售后上。

对于终端来说,强有力的云储存、云应用计算不需要过多消耗终端的资源,这样,终端制造商、运营商只需要协调需求与搭配应用,用户就可以方便地获得需要的应用。对于追求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来说,这非常关键。而从安全性角度看,基于“云移动”的互联网将比PC 互联网更为安全。这让各路服务商、运营商乃至消费者迎来互联网“第二春”。

在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看来,“云计算”的价值在于利用公共网络设施,将计算能力、海量信息、数据存储与带宽资源像水和电一样轻松融入人们、企业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像使用水电一样租用信息化,而云移动将使信息“更会飞”。

以宇龙酷派此番建立的“云计算”平台为例,它第一次为酷派手机用户提供随时的数据及文件的备份恢复,并将实现日历、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备忘录、照片、文件、浏览器书签等应用的即时同步。然而,云移动功能远不止这些,目前国内一些主流OA(办公自动化)、CRM(客户关系管理)乃至ERP(企业资源计划)等IT 厂商正积极利用云移动技术,使无线办公、移动管理、无线电子商务可信手拈来,随时随处可行,将成为IT 厂商未来利润新增长点。

挑战与风险尚存

勿庸讳言,作为新兴技术,移动“云计算”目前总有一些不太完备的地方,尚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急待IT 厂商进行改进与突破,向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

首先,一大担忧就是可能的安全问题与数据泄露。随着企业业务拓展到手机等移动终端,需传输大量敏感的商业信息数据,移动“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也将日益凸现。“云计算”基础架构具有多租户的特性,厂商们目前尚无法保证A 公司的数据与B 公司的数据实现物理分隔,这成为制约用户大量应用“云计算”的瓶颈,尤其是无线传播中仍存在信息被截取、破译的可能情况。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无线网络的安全,已成为制约云移动拓展的一个瓶颈。

其次,是基于“云计算”的无线商务商用模式还不完全成熟。作为云移动之下的最大应用,无线商务作为一种趋势已逐渐得到业界认可,但支持其业务模式的操作模式、信用体系、支付体系等运作细节还有待继续探索,否则将制约云移动的商业发展。

再者,在“云计算”中,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也是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问题。云移动的用户分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个人用户的需求容易解决,但企业级用户却不易。比如,企业应用手机进行办公管理,其数据将放在什么地方?有谁主导、出问题谁来负责?服务提供商是否会完全遵从ISO20000 标准与国家规定,万一服务商泄露企业机密怎么办?

“‘云移动’既不是天外飞仙,也不会水到渠成。‘云计算’产业从概念的产生到真正广泛的实际应用并产生效益,还需要3~5 年左右时间预热、夯实,整个社会需要打持久战的准备。”工信部产业司有关负责人分析说。

而一些私募、机构也认为,虽然目前“云计算”是资本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但时下许多的“云计算”、“云移动”业务却给人感觉似乎还在“天边”。

第6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就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I/O、存储及网络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系统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可以轻松扩展、随时获取、按需使用,并能按使用量灵活付费。

云计算按服务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按提供服务的层级不同可以分为IaaS、PaaS和SaaS。

2 云计算技术的优势

云计算技术拥有降本增效、资源共享、弹性计算、灵活便利、快速交付、高可靠性和按需服务等许多优势。

2.1 资源共享

云计算中最基础的一项技术是虚拟化,其实质是通过对CPU、内存、存储及网络等能力和资源的复用,实现IT资源的共享,并通过复用、封装技术对用户呈现等同于各自独立的物理资源组。虚拟化技术可以将一台服务器虚拟成多台,也可将多个物理IT资源整合虚拟成一个资源池,向多个用户灵活地提供服务,从而提高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各类IT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广泛使用的有VMware、KVM、Xen等技术。

2.2 管理灵活、维护方便

云计算的另一项重要的技术是自动化。云计算中心通过“自动资源调度系统”实现高效安全的运营。该系统可以将多台计算机、存储、网络设备形成一个集群,若其中某台出现问题,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动设置另一台设备接手服务,按一定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系统高可用。自动化管理系统通过监控包括CPU、内存、I/O、存储甚至于外设的状况,可以实现按需调度及相关资源的灵活配置。如某一台虚拟机的CPU负荷较高,系统会按照一定的负载均衡机制自动将计算任务调整到CPU负荷不高的虚拟机。

2.3 弹性计算、扩展存储

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特征为弹性计算和扩展存储。传统系统或平台的计算及存储扩展能力不足、不够灵活,计算和存储采用纵向拓展的方式进行,系统或平台按照估算预定的需求进行规划、设计、购置、建设、运营,利用率普遍不高。而云计算的扩展方式是横向扩展,在计算、存储、网络等能力不够时,通过云计算管理系统,直接从资源池中拖拽几个虚拟设备即可。这样云计算在支撑一些突发应用时,如游戏公测、大型调查、网络互动及动漫渲染等,其弹性计算和存储扩展能力的优势就可得以体现,而在突发需求结束后可自动释放相关资源。

2.4 “瘦终端”、“胖服务”

云计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瘦终端”、“胖服务”。用户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得计算和存储资源,使用各种软件实现在线安全存储。通过网络化访问和使用,服务对终端不再敏感,云计算能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在网络的服务器端实现,而通过简单、标准化的接口对用户终端开放。对于用户来讲,接入形式变得灵活且对终端的要求很低,配置较低的PC、上网本、iPad、手机或其它智能终端皆可,获取的服务却功能强大、丰富多彩。典型的应用如Google Earth、搜狗地图等。

3 云计算应用于运营商的必要性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带来便捷、高效、经济、安全等许多优势,可以从多方面满足通信运营商在降本增效、数据挖掘、业务开展、系统运营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可为通信运营商扩展行业信息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低成本、快速有效的支撑。

3.1 降本增效整合资源的需要

通信运营商作为高度集成化的信息产业集团,IT资源非常丰富;但因各系统的相对独立和专业性,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利用率并不理想。如某运营商省公司拥有115个商用产品业务平台,服务器约1500台,存储设备约200台;但大部分平立建设,互相之间不能共享。有些平台忙闲不均、阶段使用,如高考查分系统,在每年应用一个月左右,而其它时段基本闲置。据某运营商省公司的调查材料显示,虽然个别服务器有时最大的CPU利用率会达到70%,但大部分平台平时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对于存储的利用率,本机存储利用率小于42%,外化存储平均利用率小于36%:计算及存储利用率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通信运营商需要通过采用云计算技术达到降本增效、整合资源的效果。

3.2 自动化管理与业务支撑的需要

对于通信运营商的内部支撑系统而言,资源管理与资源调度的高效自动化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借助云计算中较强的管理与调度能力,帮助IT部门实现“自动化”。采用云计算能够集约、简化系统的管理,加快部署,如图2所示。

对于通信运营商的外部业务支撑而言,最需要后台部门提供的支撑能力是快速交付,这是应对瞬息万变市场形式、赢得异常激烈的外部竞争的关键。按传统的烟囱式的建设方式,要经过规划、设计、采购、实施、测试、交维等一系列环节,建设周期至少也要大半年,难以赶上业务部门的支撑需求。因此,就需要采用云计算技术提供面向业务、需求和应用的快速部署。

3.3 海量数据存取处理的需要

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实时计费、历史详单、各类日志等生成的海量数据存储、备份和提取给数据处理系统带来较大挑战。同时,用户数据的挖掘包括对消费模式、日志数据、流量变化、关联信息等的分析、计算,是通信运营商实现精细化运营,了解、保有和争夺用户的前提。因此,需要通过云计算技术整合现有平台的空余资源,组成虚拟资源池,通过低成本、能无限扩展的云计算技术对实时海量的数据处理进行支撑。

3.4 数据安全与维护便利的需要

在云计算技术中,服务器端做了较高级别的病毒和安全防护,用户端只是获得显示推送,这样大大减少了客户端遭受病毒及系统不稳定的影响,相关的数据安全与存储机制也能保证数据不丢失。且相关系统和数据在服务器端被整合在一起,用户端根据权限只能阅读,从而加强了数据的安全。这样,通过集中管控方式,就可以避免信息和代码泄露,在信息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软件和系统的安装由客户端向服务器端上移,软件和系统可以迅速部署,安全策略和升级版本可以统一下发,桌面可以远程管控。因此,维护复杂度降低,终端成本、维护人员及耗材成本也大幅度下降,维护效率大大提高。

4 云计算技术在运营商的应用领域

未来云计算最终将会成为运营商各个IT系统的核心,通过云计算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通信运营商将能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营的成本,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实现服务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1 构建IT支撑云

运营商可首先将云计算技术应于内部的业务支撑系统、网管支撑系统和信息化系统,这样难度小、演进容易。支撑云主要面向内部服务,现阶段可以采用Linux服务器,加上X86架构资源池架构,以实现集中化为重点,同时以资源池的方式形成内部IT系统资源和需求,把应用和底层的基础架构分离,根据需求来分配资源实现弹性拓展。未来逐步在业务平台资源整合与共享中应用云计算,进一步推进验证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共享、资源动态分配、服务自动化、服务提供和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4.2 构建桌面办公云

运营商有大量办公人员对日常的计算机终端应用需求并不复杂,office、OA或者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即可满足。营业厅、呼叫中心包括外包呼叫中心的计算机终端数量庞大,一个省公司多达几千台,每天却只接触到三四种应用。通过应用办公桌面云(见图3),实现桌面办公虚拟化,统一进行部署和维护,可以大量节约终端和维护成本。据相关调研材料显示,应用三年基本上就可以实现30%的成本节约,五年就可以达到50%的成本节约。而且客户端完全不需要三五年更换一次,耗电量降低,维护人员和工作量也降低。

4.3 构建快速交付云

运营商可以构建一个快速交付平台,这类似一个具备计算、存储、网络能力的基础孵化平台,可以让一些新研发的业务快速上线并提供服务。这个单一的物理交付平台可以虚拟成多个平台提供多种服务,如某项业务发展较好,则可再进行一定扩容或割接到新建的物理平台上。

运营商还可以将传统的电信能力和互联网新的能力相结合,提供一些新的业务和具备一定开放能力的开发环境平台,开放一些标准化的接口(如短信、彩信功能等),更好地让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提供者在这个平台上,共同聚合、生成一些丰富多彩的业务,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此外,运营商还可将数据中心和众多AP提供的应用软件作为资源池,把各种软件(如办公类office、图像类Potoshop、设计类3Dmax、开发类等)作为“服务”向用户提供;这样把原本在用户端发生的计算全部拿到服务端进行处理,然后通过高带宽和高效传输协议将结果传输给用户端。用户只要能上网,借助网络访问服务器,即可使用各种软件并实现在线资料存储。如此一来,既解决了软件盗版的问题从而受到软件厂家的欢迎,又可以使用户以极低的成本享用连续、高效的服务。

4.4 构建外部业务云

云计算中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平台,都必须由业务来驱动,只有业务的发展才能驱动云计算中数据中心和平台的发展。因此运营商必须要建立外部业务云,提供方便快捷的自服务系统,实现云服务的自主开通、使用、管理、缴费、报障等,以提供计算、存储与带宽资源的按需分配。

针对个人客户,通信运营商可推出计算、存储能力的出租。针对中小企业客户,借助传统优势推出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虚拟主机租用服务或VDC业务(见图4),推出低成本、高弹性和自动管理的计算及存储虚机可以实现双赢。目前,随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蓬勃发展,IDC租赁需求旺盛,通信运营商一直是IDC的主导运营商之一,具有牢固的客户资源、运营经验和市场信誉;因此,推出基于云计算IaaS技术的虚拟IDC业务是最佳的切入点之一,可以向用户提供IDC机房独立空间租用、机架租用、物理主机租用、虚拟主机租用等全系列、多组合的服务。这样,一方面通信运营商的建设、电费及运维成本通过云计算的虚拟技术得到了分摊;另一方面,客户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了基本等同于IDC物理主机租用的服务,实现双赢。

5 云计算应用于运营商的战略

分析

强大的网络基础、丰富的带宽能力、成熟的服务模式以及庞大的用户资源,使得通信运营商实施云计算,在很多方面相对其它厂商具有天然的优势。

(1)政策优势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具备国家颁发的电信运营牌照,其它厂商特别是国外厂商取得资质开展相应的服务,会受到资金规模、经营场所、企业性质等一定的政策限制。因此,通信运营商实施云计算服务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前期及后续的一系列政策障碍。

(2)资金优势

由于云计算的投入产出时间较长,可能的直接回报有限;因此企业在付出投资之后,通常短时间内无法回本。这对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而通信运营商通常具有一定的成本规模及回收时间的承受力。

(3)资源优势

通信运营商拥有宽带和大量的移动应用用户资源,而大量的云计算服务又都基于宽带和移动应用。

(4)运维优势

通信运营商具有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网络运维全流程、7×24全天候的用户端到系统端的运维队伍,这对于全天候保障云计算的正常运营是一个宝贵的条件。

运营商以上的四个优势,对其开展云计算业务非常有利,但是也存在短板。运营商通常是“强运营、弱开发”,开发实力不足,因此面对云计算业务出现的新需求,需要更多地依赖外界合作。且通信运营商通常为国有背景,其运营机制易受政策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内部环节过多,响应时间较长,不易做出灵活的转变。图5为云计算在通信运营商的应用战略(SWOT)分析。

6 结束语

结合运营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SWOT战略分析,建议运营商继续推进云计算技术在各省公司的应用。因云计算投资较大、回收期长,建议运营商目前按照积极试用、稳步推进、务实严谨的原则,重点做好云计算技术应用发展的三大战略:打造IDC增值服务云平台,打造业务孵化云平台,打造行业应用云平台。

相信通过一系列应用战略的实施,云计算技术必将大大推动通信运营商宽带、数据中心、移动互联网的新应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市场收入的同时,给用户带来更经济、便捷、高效的增值业务。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透明计算不是舶来品

其实,透明计算概念的提出比云计算要早。2007年,IBM在一份技术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了云计算这个名词。云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的思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前提下,云计算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放在网络上,形成一个动态资源池,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化的高可用性的计算平台。

然而早在1998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领导的小组就提出了透明计算的理论。透明计算是指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系统时,不必感知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等的具体所在,只要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通过网络从所使用的各种终端设备(如固定和移动的终端设备以及家庭中的各类终端设备)中选择并使用相关计算服务(如计算、电视、上网和娱乐等)的一种计算模式。

透明计算的一个核心是分离,包括计算与存储的分离、硬件与软件的分离。计算与存储的分离是指数据被存储在服务器或网络上,而计算在前端或指定的地点进行。硬件与软件的分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同一个硬件平台可以支持不同的软件,二是指同一个软件能够运行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只有实现资源的分离,才能让用户更加灵活地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才能使资源以一种服务的方式被提供。

“计算一定要透明,计算过程不必让用户知道,只要让用户能够自由地享受到所需的服务即可。”张尧学表示,“透明计算要求计算一定是分布式、并行化的。存储与计算资源必须分离,前端的客户端一定要小而轻。”

1998年,在3C融合和家电轻量化的背景下,张尧学领导的小组开发出了SOPCA软件平台。2001年,研究人员又提出了存储与计算分离的想法和本地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模式,计算可以在局域网上完成。2004年,透明计算的理论已经成型,按需服务成了关键词。从那一年开始,透明计算开始了产业化试点。2006年,透明计算组织与Intel合作,提出了Meta OS体系架构。2009年,透明计算组织了面向服务的端到端体系架构。透明计算可以广泛应用于无线网络和广域网,移动互联网成了透明计算新的载体。

张尧学表示:“透明计算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计算以流的模式执行,计算资源就像电流一样在CPU上自由流动。由于技术的限制,在现有的网络中,数据传输会有一定的延迟。为此,我们在透明计算系统别设计了一个资源缓冲区,相当于蓄水池,从而有效解决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延迟问题。将存储资源放在服务器端或网上,在前端完成计算,这有助于减轻CPU的负担,同时提高计算的性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表示:“如果将互联网看成一台计算机的话,透明计算就是要将网上的闲散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因此,实现聚合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当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而且结构各不相同时,人们就要考虑如何调度、分配和使用这些资源。透明计算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使用和管理。”

殊途同归

张尧学表示:“透明计算操作系统和现有操作系统是共生共存的,而不是替代关系。在现有的操作系统之上,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应用,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如果非要让这些用户把现有应用迁移到透明计算操作系统之上,这个过程会十分复杂。”

未来,操作系统的发展会走向两个方向:传统的操作系统仍将以单机为开发平台,在功能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操作系统本身也会日趋庞大和复杂;新型的操作系统,比如云操作系统、透明计算操作系统,将以网络为开发平台,前端功能会比较少,可以更好地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张尧学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一定是应用的简化。

现有的云操作系统的优点是:前端轻载化,系统启动速度快;后端可以更好地存储海量数据,可以实现快速搜索;服务器管理实现自动化。云操作系统的不足是,不支持其他的操作系统或应用。透明计算操作系统(比如Meta OS)的优点是:可以管理其他的操作系统,可以跨越不同的软硬件平台,运行在BIOS之上,能够更好地管理轻载的终端。

张尧学介绍说:“透明计算操作系统其实是一种半虚拟化的技术。比如,透明计算操作系统可以只对硬盘虚拟化,或只把操作系统的某些部分虚拟化,目的是减轻前端硬件平台的压力。透明计算操作系统是一个底层的系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安全性,而且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我们推出透明计算操作系统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应用难题,给用户更多的选择。”

张尧学表示,未来透明计算将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透明计算操作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以单机为核心的操作系统,也不是在传统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或堆积,而是以全新的方式管理操作系统;可以跨硬件和软件平台实现资源管理;保证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的一致性,实现快速搜索和深度挖掘;开发能够支持服务重组的工具;开发面向用户的新型终端。

没有杀手级的应用

目前,透明计算机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军事、教育、企业和金融等领域。张尧学指出了透明计算的三种主要应用,包括桌面应用、移动应用和家电应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透明计算在桌面系统和局域网上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带宽的不足始终是透明计算应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张尧学举例说:“在军队中,透明计算机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透明计算机系统的终端配置很简单,使用和管理起来十分方便。有些透明计算机系统在军队中已经使用了10年,从来没有发生过故障。”

第8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据统计,2011年移动终端的出货量首超PC,其中智能手机达到4.877亿部,同比增长2/3,而PC的出货总量为4.146亿台。应该怎样来分析看待这一现象,多数IT公司认为一场变革已经来临。

移动终端逐渐取代PC的过程,是技术与理念革新的过程。从一开始的PDA、PPC等设备,开发者都没有走出PC思维模式对移动设备的束缚,以至于将当时的移动设备定位为微缩版的PC。

例如早期微软开发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设计者就试图尽可能以接近桌面版本的Windows来开发。最终的结果是:2010年第一季度,同步增长了707%的谷歌安卓轻松击败了发展已逾10年的Windows mobile。显然,这是一次理念的革新,而不是传统PC思想的延续。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与逐渐成熟的移动通讯技术为移动终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也为广大开发商打开了思路,摆脱以往移动终端就是PC的陈旧看法。

技术进步促成移动市场发展

移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硬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突破毋庸置疑。大量嵌入式高速芯片出现。以受到移动终端广泛应用的ARM处理器为例,其cortex家族的芯片达到了300兆赫兹至1G赫兹的惊人速度,微软已宣布下一代操作系统将正式支持ARM处理器。管制内存方面,即将到来的DDR4时代,频率将实现2667兆赫兹,而电压降至1.0伏特。

其他硬件同样如此,比如多触点控制的电容屏技术的应用,这一人机接口打开了软件应用开发思路,硬件设计得到发展,从而打破了PC时代所固有的“鼠标加键盘”的思维模式。

软件技术:随着人们大量差异化需求的增长,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产生了大量与互联网直接相关的应用程序。网络应用程序商店为这一供需关系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用户可以便捷地得到所需的应用程序,而开发者也可以专注程序开发而不必担心随后的宣传销售工作。

据统计,苹果公司的应用商店App Store的应用程序数量于2011年5月25日超过了50万,而近期(2012年2月21日)总应用下载次数将达到250亿次。由此可见,用户对应用程序的需求正由大型、综合软件向小型、功能专一的方向发展,这是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市场的普遍特点。

移动通讯技术:移动终端始终都要依靠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移动终端大多数软件必须依靠互联网,高带宽的通讯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而3G、4G网络的出现,将通讯带入高速时代。WiFi的普及也使得移动终端可以廉价地获得高速的移动网络。

拥有高速运算能力、坚固高效通讯的移动终端设备出现,在对信息获取的简易性、及时性有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显示出了通讯与计算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说,计算与通讯的融合发展促成了所谓的后PC时代的变革。

软件是决定性力量

移动终端的成功是计算技术与通讯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市场的情形是—通讯巨头在这场变革中纷纷倒下: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不胜枚举。相反计算机巨头却趁势崛起壮大。当下最受瞩目的苹果、谷歌、微软三家公司将成为这次变革的最大受益者。同样是融合的策略,结果却恰恰相反。

操作系统在PC时代已显示了重要作用,微软以Windows操作系统控制了整个PC产业。同样,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也将控制整个移动终端产业。故而分别拥有iOS、安卓、Windows phone的苹果、谷歌、微软将最终瓜分移动终端市场。

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互联网与社交网络服务是通讯技术所无法完成的。且互联网与其应运而生的社交网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所以,提供网络服务将是移动终端不可缺少的要素。例如整合在安卓中的Gmail、Gtalk、Google+等等。

云计算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云计算概念的逐渐清晰,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被用到移动终端中,使得移动终端的应用更加广泛,用户得到的交互结果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对技术与产业融合趋势的预测

首先社交网络与移动终端的融合发展是可以肯定的,且这样的融合并非简单地由互联网公司开发几款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就能完成,而是深度的与系统整合。从iPhone与Twitter的实例就可见一斑。这将进一步拉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信息量与信息可靠性大幅提升。

第9篇: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范文

这个定义是一个非常好的哲学释义,也是从社会传播学角度对新媒体的解释。技术工程师们深刻地理解了这个理念,提出了“5A”的技术理念――“anyone, anytime,anyplace,anyway,anything”,这个技术理念给信息技术工程师指出了五个方向,技术工程师们开发了适应各种人群的技术,开发了各种随时随地的技术,开发了适应各种各样信息的技术。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接近所有的人,被智能化信息技术武装起来,每个人都成了“信息人”,能收能发,形成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

谁建起了新媒体

我们曾经为一些城市做过新媒体产业规划,为了在规划中框架出新媒体到底包含什么,我们采用了归类的方法,将比较合适的新媒体业务分在一起,大致勾勒出了新媒体的结构。新媒体产业主要构成,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智能终端产业;第二部分,通信网络产业;第三部分,数字内容产业。这三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推动,构成了新媒体产业的基本框架。

新媒体的终端

智能终端产业是新媒体的基础,智能终端规模巨大,按照中国相关部门的统计,中国手机用户超过了8亿,电视机的全国保有量5亿台,个人电脑的全国保有量为4.5亿台。这样规模的智能终端,提升了每一个人的信息化水平,保证了整体社会的信息化能力,让几乎所有人都拥有了“新媒体能力”。

智能终端主要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这些智能终端都起源于计算机技术。让我们分成三部分来看一下不同的智能终端。

30年前,我们接触到的智能终端,第一个就是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大家都比较熟悉,台式计算机、工作站、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持式计算机等,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新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个人电脑时代,产业界有一个巨大的组合,叫做wintel组合, 这代表着两个计算机公司巨头,一个是英特尔,一个是微软,这两家公司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代表性公司。

第二个智能终端是近几年兴起的智能手机,2007年苹果公司了第一代iPhone,2008年7月11日,苹果公司推出iPhone 3G。自此,智能手机开启了新的时代,iPhone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智能手机基本上可以理解成手机的计算机化,是一个能够通讯的计算机。除了计算机技术以外,智能手机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很多人会奇怪,智能手机是如何实现自动转屏等各种功能的呢?其实,这都是传感器的功劳。比如智能手机可以实现自动旋转屏幕,这就要依靠加速传感器也就是重力感应器了。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测量加速度,可以监测手机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够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来实现自动旋转屏幕。智能手机一般都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智能手机根据操作系统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个是苹果公司的系统,iOS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原名为iPhoneOS,是苹果公司占领移动互联网的利器。另外一个是Google公司的系统,叫Android。android一词的本义指“机器人”,这是Google公司的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也是Google基于Linux平台开源手机操作系统名称。

第三个终端就是我们现在还在研发的智能电视。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电视机“PC化”之后会带来什么,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是我们已经在开发具有主芯片、操作系统、各种输入接口设备,各种输出能力、具备网络连接功能的智能电视,我们已经看到智能电视机的操作系统的争夺。我们也许会看到“家庭互联网”的一场浪潮。

让新媒体动起来

智能终端的革命,为每一个“信息人”带来了“贴身信息工具”,但是将每个终端连接在一起,则是推动了所有“信息人”与“信息人”的连接,这种连接彻底带来了信息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连接就是网络,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形态的网络在中国一直分属于两个系统,一个是电信网络,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一个是广播电视网络,包括地面微波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卫星网络。在过去20年,这些网络都在进行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改造。

一个最为让我们关注的新媒体网络,就是无线网络。无线网络有着多种的发展业态,一个叫蓝牙技术,是无线个域网技术,大约能够覆盖10米的范围,这个技术在我们手机、电脑,乃至汽车上都装备了。另外一个有名的技术叫WIFI网络,WIFI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推手,这是典型的移动固定宽带接入技术,覆盖的范围是100米。第三个有名的无线网络技术叫做WIMAX,这是一项终端移动可接入网络,覆盖范围是以公里算的,本来大家都还挺看好,结果到现在没有发展起来。另外的无线网络,就是基于移动电话通路的3G和4G了,这两代网络技术推动了大量的移动应用的发展。

其次,我们的宽带接入网络,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带宽体验。我们从基于双绞线的宽带接入,先是调制解调器接入,而后是综合业务数字网,而后是ADSL,数字用户环路,再后来是VDSL,目前发展为基于光纤的宽带接入,这些变化是被业务推动形成的。不同的宽带接入,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用户体验,而后又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第三种网络就是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网络都在数字化,包括有线电视数字化,我们最为直观的接触,就是家里电视机上装了一个机顶盒。另外就是卫星电视,卫星电视的用户接触标志就是放在窗户外面的卫星天线,俗称各种“锅”。还有一个网络就是无线网络,典型的标志就是电视塔。有了这三种网,全国的电视机就能够收到电视节目了。

无穷无尽的应用

互联网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互联网的内容和应用,一个是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和应用。在过去10年,我们使用了电子邮件发送邮件,到在线游戏平台上打游戏,用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到门户网站浏览资讯,到搜索引擎寻找关键词,从网站上下载音乐,去视频网站收看影视节目,到电商网站上去购物,这些互联网上各种应用,目前都可以统称为新媒体数字内容产业或者新媒体应用。

到了2008年左右,移动互联网成为一个新潮流,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的变化,新媒体呈现出移动互联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