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减排现状范文

碳减排现状精选(九篇)

碳减排现状

第1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背景

自1750年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活动的开展,大量化石能源被使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并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这其中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急需世界各国一起来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它提出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签署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国际组织为节能减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动作以外,国外区域性的国家组织或者各个国家也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为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还允许EUETS系统内的成员使用CDM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来抵消其减排量。此外,欧盟排放体系还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扩大交易范围,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减排成本。其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给我国建立相应机制带来启示和借鉴。

2012年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国家发展委会也通知,同意包括湖北在内的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低企业减排的成本,促使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最大、机会成本最低的地区和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担发达地区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减排优势,推动各种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可以调动起地区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形成相应的低碳产业,使得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现状

1.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湖北GDP总量为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从GDP增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减速以及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的叠加影响,2011年湖北13.8%的增速较之于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9.2%)高出4.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且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

2.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4∶48.7∶37.9。由湖北省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结合钱纳里产业阶段标准可以判断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湖北省结构现状具有以下弊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总值偏向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产业构成正在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份额,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湖北省正处在由重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演进阶段,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3.湖北省能源结构现状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82%的煤炭,92%的石油以及76%的天然气需要从外省输入。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自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总量自2008年以后保持稳定,能源自给率逐步下降,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三、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很多困难。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在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其次,在国际产业分工上,中国是国际制造中心,且是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中国的排放居高不下。再次,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低下,很多地方是粗放式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具有典型的我国经济特征,同样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道路行不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困难,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是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同时,我国碳资源丰富,碳市场前景可期。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沦为全球低价的“卖炭翁”,要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极大限度发挥我国丰富的碳资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有力手段。

限制碳排放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行政手段。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经济手段,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运用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同时经济手段能使公司在决定如何满足碳排放目标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实现成本最小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如果采取征收碳税的方式,首先政府无法准确的确定碳税的税率和征收起点,要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府无法预测各行业减排成本的大小,进而无法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最后,征收碳税无法确保达到既定的减排目标。而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满足排放量约束,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碳排放源头进行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节约执行成本。在世界范围来看,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碳排放权交易。因此从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减排目标等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较好的减排手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现阶段湖北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北已建成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11年湖北GDP总量达到19594.19亿元,在国内位居第10位。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居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全省GDP的48.7%,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省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如果没有外部推力,实现结构转型旷日持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能源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湖北省必须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要求

中国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节能减排仍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减排指标约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让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自动去减排,在碳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建立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29-30.

[2]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3]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第2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

近年来,环境的逐渐恶化,使全球各国政府、公司和个人对环境、气候变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温室效应就是环境变化的最主要表现,而温室气体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从而使得温室气体减排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对策。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实施促进了碳交易及碳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碳信息作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而完善。当前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政府和公众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正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切实采取减排行动。碳信息作为碳交易发展的必然产物,得到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这也是碳信息披露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碳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决策有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因而,研究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相关问题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自主披露碳信息的意识和意愿还比较薄弱,在碳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上也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财务报表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也未提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信息,只有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有关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责任。就我国碳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现状而言,我国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范、统一的企业碳信息披露系统。在中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中,起着总领作用的是国家环保总局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办法》第三章中列明了企业应当公开的相关环境信息的情况。同时,国家证监会也对外公布了《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规定了首次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如果是重污染行业企业,申请文件中必须有经过国家环保总局核实的意见。若意见给出未达标,则不会受理相关的申请。《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也对我国碳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一些企业开始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信息,但参与到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去的企业较少。根据CDP(碳信息披露项目)2011年中国报告的调查统计,在我国100家样本企业中有71家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87%的报告明确提到了气候变化,有73%的报告设置了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32%的报告在领导致辞中提及。在披露内容方面,71家公司中有92%的公司都披露了其有关温室气体减排或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有63%的报告提及了公司“节能项目”,28%的报告提及了“可再生能源相关的项目”,70%的公司披露了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量化信息,涉及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减排量和碳交易信息等方面,而提到“碳交易”信息的报告较少,只有10份。然而,以上碳信息披露项目统计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都未说明计算温室气体所用的方法和是否对数据进行了独立的第三方审核。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碳信息披露暂时无独立、统一的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内容零散,无固定格式,可比性较差;未经第三方认证,可信度不强。

二、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碳信息披露不够全面

从目前企业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企业披露的更多只是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目的更倾向于塑造企业本身的美好形象。但是对于一些有损公司形象的数据以及事件,因为担心会对企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大多数企业选择直接避免披露或者披露小部分。类似的做法就好比是报喜不报忧,真正应当披露的信息并没有披露,利益相关者真正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并没有获取到。

2、碳信息披露方式多以定性而非定量方式

企业在碳信息披露时的数据多为定性信息,而非定量的数据信息,而且绝大部分都不规范。比如社会责任报告中大部分是提到减少了碳排放量,而真正减少了多少,利益相关者却无从考证,多数以模棱两可的方式带过。而在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有关碳排放信息方面的数据并不多。唯一提到的仅是二氧化碳的减少量,其他温室气体的减少量也并未详细披露出来。这样则更加不利于我们以确切的数据对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

3、管理层的碳信息披露意识不够强

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实现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碳信息披露的成本代价往往成为企业首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披露的内容往往也就不客观、真实。公司管理层往往只是过于担心披露不好的一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非考虑改善整个公司生存环境对企业所带来的益处。公司管理层只会致力于披露对企业有利的碳排放信息,从而树立企业在社会中的美好形象。这样所披露出的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并没有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反而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利益相关者不能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做出最为直观有效的判断,从而无法做出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决策,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碳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奖励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看重短期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利益。在缺乏外在有效监管以及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自觉性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打法律空缺的球。碳排放信息的披露也就往往随意性较大,质量不高。同时,国家给予相关碳信息披露的补偿或优惠措施往往不多,根本就弥补不了企业相应付出的成本代价,这导致企业过多地担心其费用对利润的影响,从而缺乏积极性。

三、完善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1、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框架

该框架可由核算、管理和审计三部分构成,其中核算部分包括收集、记录减排数据以及编制减排报告;管理部分包括确定减排目标、制定和实施减排计划以及编制减排报告;审计部分包括减排报告的审核和减排数量的鉴证。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碳排放数据的核算是碳减排管理的基础。碳减排数据的审计和鉴证为碳减排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碳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减少了审计和鉴证的风险。与国际CDP相比,这样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更侧重于公司具体的碳减排行为,披露内容更详细具体,这与我国碳交易处于低水平的国情是相适应的,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有价值的碳交易信息.

2、出台相关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

国外披露碳信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我国起步早,发展得也比我国完善,出台了很多资金扶助和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比如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税、碳基金、气候变化协议等。而我国,由于缺少相关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造成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压力小、动力不足。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配套政策和制度,给实施节能减排企业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调动企业主动披露碳信息的积极性。

3、加强环保部门与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碳信息披露的监督

我国环保部门应对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做出技术性基础规定,并会同证券管理部门对污染企业上市进行环境审核,确定上市公司碳排放会计信息披露指标数据。由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点,消耗能源方式也不一样,涉及的碳信息披露也各不相同。钢铁、化工等行业更多地涉及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水电、沼气等清洁能源发电行业有更多地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机会,从而可能更多地涉及节能减排的成本、收益核算等;智能电网行业可能更倾向于减少电能在传输中的损耗,以及接入清洁能源从而替代性地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还应建立健全碳信息审核制度、规则,使企业经过统一标准的审核,以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

4、规范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形式

目前,我国缺乏独立的披露碳信息的报告形式。碳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年报、招股说明书、社会责任报告中。基于我国碳交易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分阶段建立碳信息披露报告形式。在碳排放会计准则出台前,我们可以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专设一个部分,单独披露碳信息,框架可以参照碳信息披露项目,以企业实施节能减碳的意识、具体行动、战略等定性内容为主。在我国碳排放会计准则出台后,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健全,我们可以将通用的财务业绩指标与环境绩效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信息披露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誉、田翠香: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现状与困境――基于CDP中国100数据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5(1).

[2] 常运艳: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浅议[J].财务与会计,2015(10).

[3] 王妮佳: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绿色财会,2015(7).

[4] 王沁:碳信息披露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4(2).

[5] 陈华、王海燕、荆新: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

[6] 张彩平、谭德明:国际碳信息披露十年回顾与展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第3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工业,而忽略了环境问题,截止目前,工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动力产业,导致能源过度消耗,并引起碳排放不断攀升,更为甚者,在2006年碳排放量一跃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导致我国碳排放量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源于各省市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要有效抑制我国的碳排放量需要各省市在低碳减排行动上积极努力配合。其中,贵州和云南同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全国低碳减排行动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它们需要兼顾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面临的碳减排压力更大,其减排成果更具有特殊性与代表性。基于此,文章选取集欠发达地区与资源富集区于一体的滇黔两省市为研究对象,可以为我国以后的节能减排提供经验。另外,产业部门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其行为方式成为碳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合理测算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分析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具体的脱钩状态,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二、模型构建

1.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方法

根据2006年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来构建能源消费的CO2排放模型,能源消费产生CO2排放的测算方法具体为:CE=E×EF(1)其中:CE指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E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吨标准煤),EF是指标准煤的CO2排放系数(单位:吨/吨标准煤)。

2.产业增长与其隐含碳排放脱钩弹性模型

本文学习借鉴Tapio脱钩弹性来分析产业增长与其隐含碳排放间的脱钩关系,计算公式为:其中:DI为脱钩弹性系数,%ΔC为能源消耗产生的CO2排放量的变化率,%ΔG为产业部门产出的变化率。t为当期,Ct、Gt分别为当期的CO2排放量和产业部门产出;t-1为基期,Ct-1、Gt-1分别为基期的CO2排放量和产业部门产出。根据Tapio的分类,脱钩状态大致分为负脱钩、脱钩和连接三大类,其中强脱钩是我们追求的最理想的经济增长方式。

3.数据来源

为了分析滇黔两省市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脱钩关系,主要依据2016年《云南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统计年鉴》里能源消费量的数据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

具体实证结果及分析如下:(1)对云南省而言,在2001年~2015年间,在碳排放和产业部门产值不断变动的作用下,云南省在研究期间的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状态共有4种,分别为增长连接、增长负脱钩、弱脱钩以及强脱钩。2001年、2003年和2004年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均为增长连接;2002年和2005年脱钩状态均为增长负脱钩;有8个年份的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为弱脱钩,这些年份对应的脱钩弹性值分别为2006年的0.68,2007年的0.42,2008年的0.28,2009年的0.62,2010年的0.54,2011年的0.48,2012年的0.58及2014年的0.33,即在这些年份,云南省的碳排放和产业部门产值均在增长,但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产业部门产值的增长速度,表明云南省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产业部门的增长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合理化。另外,2013年和2015年的脱钩状态均为强脱钩,脱钩弹性值分别为-0.27和-0.32,即在这两个年份,云南省在产业部门产值增加的同时,碳排放不断减少,是我们追求的最理想的产业增长方式,值得提倡。(2)对贵州省而言,在2001~2015年间,在碳排放和产业部门产值不断变动的作用下,贵州省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状态共有3种,分别为增长负脱钩、弱脱钩以及强脱钩。2001年和2003年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均为增长负脱钩;大约在67%的年份内,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为弱脱钩,这些年份对应的脱钩弹性值分别为2004年的0.58,2006年的0.68,2007年的0.51,2008年的0.24,2009年的0.76,2010年的0.41,2011年的0.44,2012年的0.42、2014年的0.24以及2015年的0.20,即在这些年份,贵州省的碳排放增长速度远远小于产业部门产值的增长速度。另外,2002年、2005年以及2013年的脱钩状态均为强脱钩,脱钩弹性值分别为-0.03、-0.32和-0.28,表明在这三个年份,贵州省的产业增长方式是一种理想的增长方式,需要继续推进。通过对比研究滇黔两省市在2001~2015年间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可以看出:云南省在研究期间的最开始的前几个年份里,产业部门产值的不断增长是以大量的碳排放为代价的,其增长方式比较扭曲,之后随着政府对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其产业增长愈发合理。相比较而言,贵州省仅有两个年份产业部门产值增长与碳排放之间表现出增长负脱钩的关系,其余年份均为弱脱钩和强脱钩,由此表明,贵州省产业部门的增长在整个研究期间基本上保持着一种健康的方式,值得云南省在以后的减排行动中学习借鉴。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滇黔产业部门产值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比较研究,我们可知,在未来的节能减排中要做到:促进经济低碳绿色发展,在能源消费中,减少煤炭消费量,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能源,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树立低碳理念,使全民意识到低碳生活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自觉养成全民共同关注、参与的习惯,塑造出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桂姗姗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Finland between 1970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2).

第4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低碳减排 博弈 合作

当前,长三角制造业在中国乃至世界已经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随着该地区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其产业发展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凸显。同时,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使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工作已成为现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理念。

在政府与制造业企业有关低碳减排发展的博弈问题上,业界与学者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政策性扶持,诸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减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银行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扶持低碳经济发展”,而鲜有学者对政府就企业低碳减排所作努力的监管效应开展研究。事实上,各制造业企业为低碳减排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不尽相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具有其作为公共物品的两大显著标志,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故区域性非合作博弈只能引起“公地悲哀”。因此,本文将统筹考虑上述问题,针对低碳减排工作,建立当地政府与制造业企业的博弈模型与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以期为长三角政府应对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发展选择合适的监管力度与配套环境,同时为该地区政府间政策性合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

(一)假设前提与参数设置

博弈标准式表述需要具备以下要素:参与人、每个参与人可以选择的战略以及支付函数。出于简化研究的考虑,本文仅以长三角某一城市地方政府以及该市某一代表性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就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设:

1、存在两个参与人:地方政府与某一制造业企业,i=1,2。

2、地方政府与企业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且地方政府为风险中立型,企业为风险规避型。

3、地方政府与企业均有两个可以选择的战略,即地方政府选择监管与不监管,企业选择低碳减排与不选择低碳减排。

为了更好地说明在低碳减排工作中当地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对博弈模型设置以下参数:当地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的监管成本(B),由企业选择低碳减排带来的社会福祉(H),由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带来的社会损失(L),企业选择低碳减排耗费的成本(C),企业选择低碳减排而带来的形象提升(R),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而带来的形象受损(D),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而受到的政府处罚(P),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未受处罚的效用(V)。

(二)模型建立与支付矩阵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前提和参数设置,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如表所示。对支付矩阵分析可知,该博弈模型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故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加以分析。设某企业对低碳减排发展的选择概率为p,则不选择概率为1-p。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的监管概率为q,则不监管概率为1-q。

U1=q[ p(H-B)+(1-p)(H+P-B-L)]

+(1-q)[ pH+(1-p)(H-L)](1)

U2=p [ q(V-C+R)+(1q)-(V-C+R)]

+(1-p)[ q(V-D-P)+(1-q)V-D)](2)

(1)、(2)两式分别表示地方政府与某企业的期望效用。鉴于两者均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将(1)、(2)式转化为求极值问题。

(3)

(4)

1、企业选择低碳减排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从(3)式结果计算可知,,即企业选择低碳减排的概率p是B的减函数,是P的增函数。说明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监管成本越高意味着政府监管难度越大,则企业选择逃避低碳减排发展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高能耗、高排放的处罚力度越大,则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

2、地方政府选择对企业低碳减排监管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从(4)式结果计算可知,,,,即地方政府选择对企业低碳减排监管的概率q是C的增函数,是R、D和P的减函数。说明企业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成本越高意味其选择低碳减排发展的主观意愿越弱,则地方政府会加大监管力度。此外,由于企业开展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社会形象越好与不开展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形象损失越大都在无形中催生企业更自觉地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故地方政府势必会降低监管力度。同时,与上文分析类似,当地方政府对企业高能耗、高排放的处罚力度较大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则地方政府也会相应减小监管力度。

(三)模型启示

由于制造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在目标取向和自身利益上存在差异,协调双方利益的关键取决于支付矩阵中的相关参数情况。现阶段,制造业低碳减排工作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工作重点,因此,结合上文就企业与地方政府在低碳减排工作上的选择与否和监管与否展开的概率分析,提炼相关结论,对指导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科学管理,降低政府监管成本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政府监管成本的降低而引发的主观监管力度加大,或是企业由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成本过高而引发的客观监管力度加大,都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选择承担低碳减排发展的社会责任。现今,我国在整体范围内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工作多以政策性扶持为主,鲜有政策性监管,这与政府监管成本过高不无关系。因此,以科学化管理模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加大监管力度显然是行之有效的。

2、完善立法,合理利用处罚机制

企业对低碳减排所持态度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尽相同。当前,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仍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居多数,与技术革命、品牌创新等转型升级理念相比,企业对低碳减排理念的积极性相对较低,面对政府监管时可能会出现消极应对现象并利用双方信息不对称加以掩饰。我国在低碳减排问题上的法规约束、处罚机制尚不完善,而上文分析恰恰证明高处罚能在减少政府监管的同时促进企业自主选择低碳减排发展。因此,健全的法规制度与合理的处罚机制将是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助推剂。

3、广泛宣传,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低碳减排发展模式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舆论环境在其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文分析也证明由低碳减排发展带来的社会形象变化是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指南。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公众的低碳意识已日渐加强,诸如低碳生活、低碳旅游这样的新名词不断为公众熟悉。以公众环境考问企业良心,以社会舆论施压企业行为,构筑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形象提升―效益增加―低碳减排投入加大―低碳减排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将是制造业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

(一)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非合作博弈模型

虽然全世界都开始意识到低碳减排发展的必要性,但是现阶段要求个别企业自觉执行减排任务依然困难重重,上文政府―企业博弈模型的结论也确实表明,政府层面的努力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长三角地区资源禀赋、人文特征相似,制造业无论是结构或是发展水平都非常接近,巨大的竞争压力与迫切的经济利益追求可能会使地方政府忽视低碳减排工作的远期价值。同时,由于长三角地区行政独立,各省、市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即非合作状态,必会引起“公地悲哀”。

1、假设条件

假设长三角16个城市政府都意识到低碳减排工作的必要性,摒弃地区间竞争,放弃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对辖区内所有制造业企业展开行之有效的监管工作,配合合理的处罚机制与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大对低碳减排工作的投入力度。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以各地碳减排量qi(i=1,2,......16)衡量低碳减排工作成效,则长三角总减排量为。假设各地效用函数为Ui=U(ai,qi)(ai为各城市制造业企业利润总和),不妨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低碳减排工作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16个城市地方政府在企业发展与低碳减排之间追求效用最大化,得:maxUi=U(ai,qi)

s.t. Tiai+Biqi≤Mi

其中,Ti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成本;Bi为各城市地方政府为低碳减排工作承担的监管成本;Mi为各城市预算约束。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法,可知:

(5)

由(5)式一阶条件为0,计算得:

(6)

(6)式说明对于各城市地方政府而言,每个城市在企业经济利润与低碳减排之间追求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经济利润增长的边际效用与低碳减排工作的边际效用与对应的成本呈正比,即任一单位成本用于企业利润增长或企业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效用是一致的。

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而言,效用函数最大化问题的表述为:

其中,ri为某一城市在长三角地区所占的权重,与该城市GDP、人口、面积等因素有关。同样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知:

(7)

由(7)式一阶条件为0,计算得:

(7)

将(6)式、(7)式加以比较分析,当且仅当B1=B2=......=B16时,

。即只有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监管成本一致时,从整个地区角度考虑的帕累托最优效用与单个城市角度考虑的最优效用相等。然而,由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监管成本完全一致几乎难以实现,故强调个别最优的非合作博弈在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工作中是无效率的。

(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

合作博弈强调团队理性,旨在通过对各参与人而言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以明晰各方收益分配问题。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缘、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结构等各方面的相似性,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以促进该地区在合作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在长三角众多制造业企业的低碳减排工作中,该地区政府间的协同合作将使长三角在继续承接全国甚至世界制造业基地重任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以低碳减排为重要命题与核心理念的“转型升级”工作。

1、假设条件

假设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就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形成统一联盟,协作制定各城市制造业低碳减排任务书。由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制造业结构相似,故假设联盟赋予每个城市具体减排任务后,各参与人均能接受。

2、模型建立与分析

合作博弈模型的关键在于理性解的求得。在该合作博弈模型中,理性解需要保证各城市地方政府形成联盟后在企业发展与低碳减排之间获得的最大效用大于其不形成联盟时,另一方面,形成统一联盟后的联盟总效用大于未形成联盟时各城市地方政府单个效用之和。也就是说,对16个城市而言,存在一个理性解x=(x1,x2,...... x16)满足xi≥U(ai,qi),,则合作博弈是理性的。

为了解释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本文将采用“优超法”来获得理性解。“优超法”基本思路在于,让联盟中每个参与人意识到联盟赋予其效用将大于其不加盟时的效用。优超的定义为:设有n个参与人,每个参与人都有可以相应选择的战略,在所有可能战略上定义其效用函数,若联盟后发现分配y大于分配x,则将放弃y,转而选择x。只有不被优超的x才是所有参与人满意的理性解,从而形成合作博弈。

设长三角各城市地方政府在未形成联盟时,即不需要承担具体低碳减排任务时效用为yi,在联盟形成需承担具体任务时效用为xi。yi与xi相比,环境效用与政府形象明显下降,经济效用可能略有增加。但经济效用增加值显然小于环境效用与政府形象减少值。究其原因在于,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发展进入瓶颈,亟待转型升级,其利润增长率已非常有限。同时,该地区作为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对环境、政府形象等偏好强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总体而言,可知yi<xi,即xi就是该合作博弈模型的理性解。

(三)模型启示

我国政府已正式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但是,就各地方而言,还没能就此目标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通过上文分析,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非合作博弈显然是没有效率的,故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长三角作为我国制造业基地与经济发展的龙头,其低碳减排工作的成功将为我国到2020年实现预期减排目标夯实基础。因此,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应尽快协同合作,形成低碳减排联盟并对联盟各成员赋予具体减排任务,从而破解各城市各自为战的无效率状态。

三、结论

本文通过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对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发展的博弈机制展开分析,认为:

第一,政府单纯政策性支持辅佐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若能在政策性支持辅佐基础上努力降低监管成本,合理利用处罚机制以提升政策性监管力度,并配合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该地区制造业企业的低碳减排发展,从而刺激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第二,鉴于长三角地区在地缘、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结构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地区竞争性较强,易形成各自为战的非合作局面,从而陷入无效率状态。因此,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应尽快牵头形成企业低碳减排联盟,对联盟各成员赋予具体减排任务,以合作博弈态势破解非合作博弈下的无效率状态。

参考文献:

①张照贵.经济博弈与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版社,2006:209-220

②陈洪波,蒋天文.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政治博弈[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0):58-63

③余光英,祁春节.国际碳减排利益格局:合作及其博弈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17-21

第5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1)大部分研究认为,林产品碳储量应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因为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林产品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如要减少排放,就必须做到几点,首先对于林产品的利用率应提高,当林产品的二氧化碳储量得到扩大,林产品的使用寿命自然也会延长。其次,比如可以采取合理处置废弃的木产品、降低林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率等等一些积极的手段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可以使一些废弃的木产品的二氧化碳长期固化,形成生态系统之间的排放平衡。

(2)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由于使用了工业产品的缘故,所以如果可以用林产品来替代,比如使用木质产品,减少一些能源材料的使用,就可以减少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可以使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化。

(3)化石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如果可以用林产品替代,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林木生物能源的替代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由于对于林业的损毁,一大部分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而林业资源的再生功能,也可以使二氧化碳重新被吸收。所以增加林业产品不仅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长期固化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所以林业是目前低碳减排的重要手段。

2森林碳汇对低碳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虽然不同的地区的碳排放量都不同,但地区的发展却离不开二氧化碳的排放。这种现状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由于我国的技术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在碳排放方面还没有取得较大的发展,想要突破原有的技术是具有极高难度的。如果一味执行减排,只会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同时也会提升经济运行成本。所以,对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对于化石能源的主体局面想要改变就必须提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才能实现,而就目前来看,这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林业减排是一个极具可行性的方案,这不仅投资少,而且成本也很低,但收益却颇丰,是一项现实性的可选择方案。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岩石圈碳库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四大碳库。

在对碳循环的研究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因为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所以它们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而森林地区是碳积蓄的主要发生地,所以对于碳循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林业也成为增加碳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7年对中国造林活动进行过估算,从1980到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可见,林业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森林碳汇的发展难点

通过对林业及二氧化碳减排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从中看出,林业减排与增加森林碳汇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森林碳汇的发展也遭遇了一些难点和限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中,对于森林碳汇及相关碳交易都有明确规定:

在《京都议定书》就有这样的规定,开发森林碳汇的土地,必须是从项目基准年开始,过去五十年内没有森林,如果是再造林项目,所用的土地必须是从1989年12月31日至项目开发那一年不是森林,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有森林。

自身可以完成减排指标的,不可以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使用清洁发展机制的国家,与其合作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需要将符合规定的碳减排量申报,并获得联合国相关部门认可后,才能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企业。

进行交易的碳信用额必须是新产生的,不可以是现存的碳汇量。

4、减少毁林和优化

第6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定价机制;研究进展;发展方向

一、引言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对自然资源资产明确产权,这一产权包括碳排放权,关键是产权的定价问题,而定价就是将生态文明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中,碳排放权交易是在规定排放配额总量的前提下,通过价格手段促进节能减碳的一种新机制,使稀缺的配额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大、机会成本低的地区和企业;市场主体则可以通过申请、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指标,选择合理节能减碳途径,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最终降低社会总体节能减排成本。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浅析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方向。

二、 文献综述

1、碳排放交易市场理论基础研究

Coase(1960)提出利用市场及界定产权的办法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认为只要环境的产权明晰,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无论初始产权属于谁,市场均衡最终结果均为有效率的,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Dales(1968)进一步发展科斯定理,将产权概念引入污染控制领域,首次提出排污权交易概念。Montgomery(1972)证明在各种减排方式中,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最低。Stavins(1994)研究了交易成本条件下的排污权交易,认为交易成本增加会减少排污权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与其他行业及其产品不同,温室气体减排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是跨国界的,因而用科斯产权理论试图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遇到了困难。其难点在于,国家之间如何协调减排量,以使利益与成本达到均衡。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协调机制就是签发碳排放权许可证。然而,这也会面临一个难点,即如何确定碳排放许可证的数量。在排污权可交易的条件下,确定碳排放许可证的价值也是一大难题。

2、 碳排放交易定价机制研究

Jan Seifert 等(2008)发现碳排放价格的形成并不遵循任何周期性的模式,而是一个与时间和价格相关的波动性的过程。George Daskalakis 等(2009)发现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形成过程接近于带跳的几何布朗运动,并且不具备稳定性。William Blyth 等(2009)认为碳市场价格的形成是政策目标,动态技术成本和市场规则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Christoph B・Hringer(2010)认为与简单的统一定价相比,复杂的最优差别价格形成方式实质上没有降低整个碳减排成本。常瑞英、唐海萍(2007)分析了在碳价格确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目前在碳交易中计算碳价格常用的 3 种土地机会成本的模型,并对这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他们认为这3个模型均不适用于我国,特别是北方草原区的碳价格计算,初步给出了一个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区确定碳价格的固碳成本估算方法。陈晓红和王陟昀(2010)以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对象,研究其价格形成机制,认为EGARCH(1,1)-t模型适用于EUA价格机制研究,能够较好地估计和预测减排前两阶段的价格。张跃军、魏一鸣(2011)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VAR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后发现,化石能源价格与碳价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而且,在三种化石能源价格中,油价冲击是影响碳价波动最显著的因素,其次是天然气和煤炭,但天然气对碳价波动的影响持续时间最长。

3、 碳排放权交易在我国的提出及理论研究进展

王宪明(2009)、白洋(2010)等提出,我国已经具备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政策和市场基础,可通过循序渐进方式,从管理机构设置、具体运行机制等法律层面构建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刘娜等(2010)从法律保障、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张晓涛和李雪(2010)指出,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实施中存在项目分布不合理、技术转让效果欠佳、缺乏规范指导、信息不对称、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我国应当先建立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后再建立期货交易市场,同时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刚(2010)认为中国应建立一个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设计进行了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11)提出了“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考核的思路和方案。该课题组建议对全国设定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但对各省设定排放总量指标。郇志坚和梁艳(2011)对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及其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陈欢(2011)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和政策建议。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提出,中国应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减排机制,其中排放权交易可主要覆盖占全国排放量约1/3的1000家左右高排放企业。白重恩(2013)研究认为,实行碳税征收和碳排放权管理与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两种有效手段。闫云凤等(2013)研究表明,能源市场价格、国际贸易和投资、碳价格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它们是减排政策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碳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可再生能源投资产生迟滞。

三、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交易的时间较短,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2013年初,列入全国首批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有望率先试水国内地区性自愿减排交易。其中上海方面碳排放交易试点初步方案中首批参与试点交易的企业约200家,涉及16个行业,包括钢铁、石化、有色、电力等10个工业行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宾馆等6个非工业行业,均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初步测算这200家企业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1.1亿吨。在交易试点期间将实行碳排放初始配额免费发放,然后适时推行有偿拍卖制度。试点期间试点企业碳排放配额不可预借,但可跨年度储存使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摘要版2013年深圳碳市场运行报告。报告显示,深圳碳市场运行半年以来,总成交量近20万吨,总成交额达1300万元,是目前国内碳市场中二级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最好的碳市场。作为国家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北京已完成碳交易市场的各项筹备工作,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13年11月28日在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正式开市,先期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企业达到490多家。据初步测算,通过二氧化碳配额交易,将有效降低社会综合减排成本。总体而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碳交易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并整体是充满动力的,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将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标准化。(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第7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博弈;政府;企业

一、低碳经济下碳博弈概述

联合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后,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的基本认知。在中国,环境保护和防止污染方面的发展应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观念的和形态,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但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新重点是低碳经济,我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动机是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是企业的目标是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二者因为追求的利益不同而产生冲突。所以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对企业减排进行监控。但是如此一来,企业在执行政府的低碳政策时就会讨价还价,对政府的监管进行躲避欺瞒,因此企业与政府间的碳博弈也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本文就是基于这种背景运用信号传递博弈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运用信号传递博弈理论分析企业的战略选择

将信号博弈应用于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我国注重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健康发展,积极的制定碳减排指标。所以,在这样的国家宏观政策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就受到了碳减排指标的约束,这也就导致了完成自身的节能减排目标所带来的更多内部成本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但正是由于政府公共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的冲突造成企业保留私人信息,进而致使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情况正是信号博弈研究的问题类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碳减排监管部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不能准确的了解各个企业的确切状况,其若想确定要审查的企业是否真正按照节能减排标准进行生产和消费,只能从各个企业所提供的声明信息中判断。因此,在信号博弈中,各个减排企业向监管部门声明自己的类型,即是否完成了自身的节能减排目标,但是企业的声明信号不一定能反映他们的真实类型。所以,监管部门是根据从企业那得到的声明信息和自己的判断来对不同的企业进行监督和治理。由于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利益都将取决于各个企业的真实类型和其向监管部门声明的类型,所以,在我国碳减排监督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信号的传递和甄别也就成了关键。

在一定的假设和规定的博弈顺序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用信号博弈模型来分析碳排放监督机制下政府和企业在推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将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而且政府碳减排监管部门的最终行为(奖励或者惩罚)与减排企业提供的信息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博弈理论我们知道在信号传递博弈中存在着三种状态――分离、共用和混杂,那么政府的监管部门在三种情况下究竟会选择怎样的策略行为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分析以求寻得答案。

1.分离均衡

分离均衡是指不同类型的发出方(减排企业)以1的概率选择不同的信号,或者说,没有任何类型选择与其他类型相同的信号。在该种状态下,信号准确地揭示出了信号发出方的真实类型。通过分析我们看出,在分离均衡状态下发出方愿意让接收方(政府)了解自己的真实类型,因此声明信号能充分反映声明方的真实类型,也就是能有效的传递信息,而接收方则可以完全相信发出方的声明。此时信号传递机制的效率最高,所以说均衡状态是最有效率的一种状态。这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希望达到的状态。

2.共用均衡

共用均衡是指不同类型的发出方选择相同的信号,或者说,没有任何类型选择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信号。应用到碳减排监督问题上就是,按照国家标准排放的企业和不按照标准超标排放的企业都对监管部门发出声明信号宣称自己排放已达标。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方不能完全相信发送方的声明信息,此时,监管部门将会根据贝叶斯法则和减排企业的声明信号进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声明不能有效传递信息,政府的监管部门只能依据贝叶斯法则来自己判断,这也造成监管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信息甄别和筛选等成本,所以共用均衡是效率最差的一种状态。

3.混杂均衡

混杂均衡是指一些类型的发送者随机地选择声明信号,另一些类型的发送者选择特定的信号。在混杂均衡状态下,由于存在部分超标排放的企业选择传递虚假的信息而造成信号传递机制中的声明信号部分失真。虽然该状态比共用均衡状态时的效率要高,但是监管部门仍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对收到的信息进行甄别,这就造成了处理分析信息效率的下降。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混杂状态可以看作是共用状态向分离状态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判断,现在低碳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监督机制也正在初创时期。如何使得监督机制为低碳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保驾护航,逐渐消除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使得监督机制更快的发展到理论上的分离均衡状态,下面本文将针对分析出的现存问题给出相应的完善改革意见。

三、完善低碳发展监管机制的策略建议

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监督机制的建立目前都处在初始阶段,但是我们的目标方向是明确的,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完成既定的目标。分析表明,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加大对超标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增加政府和企业在监督机制下所负担的政治及声誉等非物质成本在内的政策措施,能够使低碳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环境得到持续的改善。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制定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提供借鉴。

1.政府调控法治化,转变政府职能

法律的根本目的是协调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确定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我国应通过立法把低碳发展的政府调控规范起来,一方面,应明确规定低碳发展中国家层面对各部门之间的统领和协调;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各部门在低碳发展中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确立各部门的发展重点。要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把握好政府调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尽可能地调动企业、消费者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将低碳市场机制建设与低碳政策机制建设有机结合。

2.企业应当树立全新的低碳发展观念

从企业方面来说,虽然企业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企业也应认识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在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低碳责任。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最应该做的首先就是正确面对低碳转型,认识并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带来的机遇,认识到低碳项目改造和产品升级转型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企业在依靠自身能力进行节能减排的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尽可能的减小进行低碳发展的内部投入成本。

3.营造社会参与低碳发展的氛围。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鉴于广大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知识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应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政策激励,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低碳意识,逐步达成关注低碳消费行为和模式的共识,营造社会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政策氛围,进而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抵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1.

[2]刘元.低碳约束下的企业与政府间碳博弈分析与策略研究[N].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

第8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一)低碳经济基础理论文献

在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有学者比较了不同国家之间制造业能源强度,并研究了不同国家间的结构差别。有的学者进行了CO2排放量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和总结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特点、发展途径和模式等方面。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力巨大,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可能途径有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二)低碳经济实证文献

在低碳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国外集中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主要运用MACRO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等数量模型。如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价碳排放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以及评价印度生产部门和家庭最终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国内低碳经济评价涉及范围比较广,涉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低碳省市评价、低碳区域评价、低碳企业评价等几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DPSIR模型、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法等。

(三)石化企业绩效评价

石化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等方面。有关企业循环经济研究认为应当建立一种具有普遍共识的通用的指标体系。同时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环境运行绩效指标和安全健康绩效指标。国外低碳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性上,经济理论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低碳经济实证研究还不成熟。

二、研究设计

(一)石化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采取平衡记分卡法构建石化企业低碳经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取出了40个能反映经济绩效、社会效益、生态绩效和低碳水平的指标,其中,财务状况可分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客户状况由于可获得数据有限,只有一个满意程度作为准则层;内部业务流程状况主要体现了石化企业低碳状况的指标,分为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低碳潜力三个准则层,下设的低碳指标包括能耗、排放和投入等,比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乙烯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减排量、科技投入变化率等;学习与成长状况分为社会贡献状况、生产能力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

(二)评价标准

目前现有文献中只有低碳城市方面的研究具有明确的相关评价标准,而中石化对低碳的贡献是一个城市低碳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晰中石化低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石化的公司年报、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公开数据。由于中石化的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指标各年份有些出入,因此只选取了2008—2011年四年的数据作为数据样本。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层次分析

首先,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结果。其次,经过相关专家为各指标重要性打分后取均值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石化低碳经济绩效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得到两两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权重之后求出特征向量W。经计算,单层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的各项CR值均小于0.1,计算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值。

(二)结果分析

2008年的综合指数显示中石化处于超高碳经济阶段。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最低,乙烯综合能耗、炼油综合能耗在四年的数据比较中都是最高,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位列第三,说明2008能耗相比较高,经济效益最差。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比,2008年的各项投入较低,基础设施也较差。

(1)2009年的综合指数代表中石化的生产水平处在高碳经济阶段。2009年在节能率、二氧化碳减排量、环保资金投入变化率、职工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勘探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在四年中的取值是最高的,说明2009年中石化在环保、生产方面投入巨大,体现在节能减排成果比较突出。在中石化对环保投入明显增多的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属第二,说明环保投入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2)2010的综合指数则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0年则在科技投入增长率、税收贡献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天然气产量增长率、乙烯产量变化率、原油加工量变化率都有最显著的提升和增长,可见2010年中石化的增长战略是以科技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列第一,说明科技进步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2011年的综合指数相较2010年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1年在各方面的状况都是最好的,能耗最低,万元产值工业取水量最少,轻油收率最高,三废排放量最少,员工培训人次数、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率、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率最高,累计授权专利数量最多,原油产量增长率、综合商品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经济效益却并不是最好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当年的科技投入和环保投入增长比较少,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不利。总体来看,2011年是低碳绩效表现最佳的一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石化在环保、节能、生产和科技方面的投入日渐加大并且逐年取得积极成效,再加上重视员工发展,提升了自身发展潜力和动力。

四、结论和建议

第9篇:碳减排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产管线加油车;积碳;处理办法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民航快速发展,机场大型化已经成发展趋势,作为机场供油设备之一管线加油车已广泛在全国主要大型国际机场应用。由于设备在机场使用的特殊性,使国产管线加油车日常使用中排气系统积碳比较严重,导致车辆发生危害现场安全和发动机故障的现象常有发生,为降低安全隐患,有必要分析研究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减小危害。

1.基础

1.1 管线加油车的相关概念

1.1.1管线加油车定义:管线加油车符合安全压力和防燃防爆要求条件下以最大流量将地井中的带压航空喷气燃油安全、快速地输入到不同高度飞机机翼的油箱内,在输油的同时过滤燃油中的杂质、灰尘和水分,并精确地计量输油量。

1.1.2国产管线加油车型号:

现阶段国内机场管线加油车主要分为国产管线加油车和进口管线加油车。国产管线加油车主要是使用庆铃公司生产的NKR77GLEACJAY单排坐五十铃轻型货车(简称600P商用车)的二类汽车底盘作为改装底盘改装而成,其中因防爆防火要求,在排气管最后加装了防火星罩。

1.2积碳形成原理及存留部位

管线加油车发动机工作基本原理是柴油发动机将喷射雾化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的热工转换为机械功,作工的过程是:进气-压缩-作功-排气,排气行程为:高温废气经由发动机排气门- 排气歧管-消声器-三元催化器―防火星罩。在此过程中由于进气燃料与空气在发动机内燃烧不充分、机油故障等,导致气缸内燃烧不良,产生积碳 。积碳存留主要部位为排气系统的管路内、消声器(含三元催化装置内),还可附着于燃烧室,活塞顶部,气门头部及火花塞,喷油嘴头部等。

2.积碳形成原因分析

2.1 工作因素

管线加油车辆在加油过程中,基本上是车辆停止,后挂取力器,发动机以怠速运转(或在部分进口管线加油车1000转高怠速内运行),以确保液压系统、气路系统等的动力源,而发动机在怠速状态下运转极易积碳。

2.2设备自身因素

国产管线加油车因防爆需要安装单排孔或双排孔涡流结构防火罩,降低了排气强度,导致了排气的背压增大,从而影响了进气效率,导致燃烧更加不充分,加剧了积碳产生。另外因环保要求,该种车在排气系统安装了多为网孔状的三元催化装置,当发动机积碳产生后部分附着在三元催化装置上,使三元催化载体堵塞,进而降低了排气效率,最终也影响了进气效率,使积碳产生形成恶性循化。

2.3 长期低速行驶因素

由于管线加油车属于场内车辆,行驶距离一般为100米(指两个机位之间运行的距离)――几公里内,行驶速度30公里以内,因此车辆发动机转速不高,多数在1500转以内,无法形成有利于积碳排除的发动机高速运转状态。

3.积碳带来的危害分析

从使用维护过程中遇到故障现象及排除故障过程中发现的实际情况,积碳对该类车辆带来的危害主要有:

3.1积碳形成附着在排气管路内、消声器的三元催化装置,直接造成排气管路排气不畅,影响进气效率,严重时会导致喷油嘴卡滞留,滴油等现象,最终堵塞排气管或消声器,导致车辆无法发动。

3.2着于排气管路内积碳碳粒以火星的状态排出,易发生油气爆炸和燃烧,造成安全隐患。

3.3积碳形成会导致废气和催化剂接触面积降低,无法有效发生催化作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同时积碳使载体的孔隙堵塞,影响其转化效能。这样不仅会使车辆环保不达标影响车辆使用寿命,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

4.积碳处理方法

发动机积碳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处理的方法主要是降低或减少积碳产生,减少过多积碳带来的危害。在车辆维护和维修过程中,通过分析实验和改变维修和维护保养方式,发现采取如下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可以减少或降低积碳产生,提高车辆出勤率。

4.1定期对国产管线加油车排气系统积碳进行清理

4.1.1每日对国产管线加油车,进行发动机原地高速 (2500转以上)运转3-5分钟,尽可能将附着在排气系统内的积碳,利用废气排出车外。

4.1.2每月定期对排气管或三元催化装置,进行敲击震动后,发动机高速运转,将震动下来的积碳,利用废气排出车外。

4.1.3对一些加油时间长的作业,可以采取停机保障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发动机怠速运转时间。

4.2 利用技术手段使积碳得以及时清理清除

4.2.1和底盘车辆生产厂家进行沟通,建议优化设计排气系统及调整发动机参数,确保在怠速运转工况下,减少积碳产生。

4.2.2将原有安装的单一防火罩,更换为可调防火罩,在车辆高速运转时使防火罩变成直通,提高排气效率。

4.2.3在燃油内添加防积碳产生或可以清洗积碳的化工产品,降低积碳产生 。

4.2.4按标准保养调整发动机,减少产生积碳的设备因素。

4.2.5对排气系统(含三元催化装置)进行化学积碳清洗,从而恢复原有技术状态。

4.2.6使用新能源车辆或使用车辆驻车启停技术,最大限度的避免怠速运行带来的积碳问题。

5.维护效果评价

通过几个月来的维护保养和车辆使用情况统计,发现车辆因积碳原因导致的车辆维修、车辆故障大幅度减少,不仅降低了车辆维修成本,而且极大的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同时因设备故障率减小,间接使得加油车对飞机保障系数提高,从而降低了加油员身体和心理劳动强度。

6.结束语

国产管线加油车积碳问题,关系到航空油料供应的安全问题。在日常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危害,才能有可能采取对应措施加以解决,从而确保国产管线加油车运行安全,才能确保航空供油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