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精选(九篇)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

第1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400-01

在施工建筑上,在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包括对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公共建筑的技术问题、公共建筑与设备等多方面形成融合各种要素的组合设计。

一、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必要要素及附属要素

1.建立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节能的整体观。现代公共建筑空间主要包括入口、大堂、中庭、楼梯、电梯走廊、屋顶花园等诸多要素,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构建一个整体的节能设计理念,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依据所在的环境包括构图、尺寸、色彩、照明、形式等,譬如在照明等的应用上,在要装修的地面、墙面、柱子以及天花板,在选择适当造型的同时,考虑节能设计,尤其是在照明的运用上,可以融入艺术的特色,做到明暗相间、强弱有别,紧密有致,层次鲜明,让每一个灯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充分使用一些节能性强、美感感受强、欣赏力度强的照明设施,让设计从大堂一直延伸到客房,渗透到整体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凸显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2.塑造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局部亮点。公共建筑公共空间是进行各项活动的场所,包括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一些活动,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可以突出一个亮点突出某一个公共空间点,无论是从入口、大堂、中堂还是电梯、楼梯走廊等一些公共空间的亮点布置上,都可以体现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尤其是大型企业建设,也可以是彰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大厅、前台等一些公共空间摆设一些具有古香古色的老家具或者古董,从一个点上形成文化、知识、趣味上的共鸣,进行一些有艺术性、创造性的图画、耳目一新的温馨提示语、诙谐幽默的趣味故事等一些亮点,这样比全盘的改造设计要在效果上好得多。

3.构建公共建筑空间精准的设计比例。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适当的布置对客户服务项目、交通流程项目、物流、员工通道项目、厨房到餐厅的交通等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更好地实现在公共建筑空间上的合理比例控制。譬如在高级商务酒店的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上,在入口空间的设计上,准确完成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的过渡,在大堂空间设置上,构建登记、服务、交通组织、休息等候等空间要素,在楼梯、走廊的空间设计上,不追求经济上的利用,营造更好的经营空间。

二、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形式美的规律:多样统一是所有建筑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因而在公共建筑艺术处理中,应密切结合“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善于处理同一种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样也是所有建筑艺术形式的普遍规律。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关系。善于吸取建筑历史传统的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些形式美的原则:以简单的几何形体求统一;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

1.以简单的几何形体求统一:采用简单、肯定的几何形装状构图而达到高度完整、统一的境地。

2.主从与重点: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当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组织的差别。主要从处理采用左右对称构图形式的建筑较为普遍。还可以用突出重点的方法来体现主从关系,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中心或重点,而使其他部分明显地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同样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3.均衡与稳定

有静态和动态的均衡以静态的均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而动态均衡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的。和均衡相联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所涉及的主要是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那么稳定所涉及的则是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处理。

4.对比与微差

对比是指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微差指的是不显著的差异。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可以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

三、群体组合

群体组合,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达到统一是主要目的。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联系;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群体组合应做到:各建筑物的体形之间彼此呼应,互相制约;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互相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分散的和集中的形式:分散的:将公共建筑划分成若干单独的建筑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体系。可以争取更好的通风、朝向和功能区划;(医疗建筑、交通建筑、博览建筑、游览建筑等)集中的:以一种综合体的模式出现。(商业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活动中心或展览陈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公共建筑群体室外空间环境的组合方法:功能分区,交通联系,使群体空间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空间环境意趣,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总结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全面组合设计分析时,要从建筑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彻底了解公共空间的情况下,再进行功能参数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各项特点,通过采用形式与美感的追求,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和技术,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公共建筑组合设计,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公共建筑空间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我国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近年来对其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设计技术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缺乏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作为一个体系去系统的研究,公共空间体系规划相对于国内现阶段其他类型的规划编制还是一薄弱环节。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中,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兴起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热潮,其促成的动力既有显性的城市发展政策、民间资本的推动,也有城市市民社会崛起、公共生活需求等潜在的社会影响。转型期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则是实现高品质城市空间的保障。

2、对应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构

就大尺度(区域总体层面)而言,公共空间可以是绿环、绿带、绿楔、绿色走廊和城市分区之间的开阔缓冲地带;而对小尺度(局部层面)因素来说则表现为市内广场、公共场地与城市空间网络的结合。这种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运用,可以使城市群、城市地区乃至小地区表现出有秩序、有效率的延展。

因此,根据体系构成原理,分解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层次,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层次划分对应于相应的空间规模和工作深度,各层次的对象意义不同,涉及学科范围不同。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如果按照研究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区域、总体(城市)和局部(片区或节点)研究。研究范围是根据不同的个案和目标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城市整体或较大区域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着重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的景观体系,组织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等;而对多数针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城市空间研究而言,更注重多项具体实质要素的研究。

区域、总体层面和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范围划分,也是对应于我国城市现行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区域、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的阶段。不同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体系的具体形成需要依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来完成。(图1)

2.1 区域层面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研究任务与目标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是指以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为依托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也是一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空间发展对策。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泛城市的区域范畴来讨论的问题。在区域规划中,把公共空间作为与城市实体空间同等重要的要素来进行构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大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实际上,区域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设实体共同构成了共轭互生的关系,前者避免或是限制了城市无休止的蔓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后者则提升了前者的生态、文化等内涵,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主要针对市域范围内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分布格局。这一阶段的设计目标在于构筑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框架,从总体上把握形成整体有序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它通常与城市区域及国土规划过程相结合,设计成果多以政策导向和导则取向为主,起到定性的作用,一般不涉及具体明确的空间形态。

对于该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注重依托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滨水区等公共活动场所,梳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结构。在区域层次,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系统的其他要素关系密切,包括总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体系、城市交通体系等,因此,需要对城市物质环境、经济活动和交通系统进行全面分析。

区域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属于一种超视域的范畴,是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的外在形态和生活环境品质。

2.2 总体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编制

(一)总体研究层面的任务

总体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是对应于城市总体规划(包含城市分区规划)阶段,以整个城市或城市分区作为研究对象,任务是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与结构,分析由自然和人文环境组成的城市景观体系、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以及交通系统等其它要素,从而根据城市整体发展格局,提炼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向和特色。

(二)总体研究层面的资料分析与构思

总体层面的研究应对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文化遗产等历史与现状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基础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自然历史背景资料、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城市公共活动与重要区域、城市交通体系以及城市土地使用现状等。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现状调研基础资料的分析整理和研究评价,分析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态的特定组成要素和内容,确定各要素和相关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保护、发展和创造的对策。具体分为:

1)城市环境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策。总体研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策。

2)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基于城市形态格局的发展沿革和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研究城市的总体格局、空间结构、主要发展区域(轴线)和重要节点。

3)城市景观。根据城市环境特征和发展格局,研究城市主要景点、景观带和景区的布局及相应的视廊、视域等空间视觉分析;挖掘和提炼有特色和景观意义的城市传统空间(街区、街道、广场)、地方建筑风格、地方色彩等。

4)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城市功能布局,研究城市公共活动的人群及活动特征、类型及其在城市中的分布;了解依托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街道、广场、街区等公共活动区域的空间类型和分布。

5)城市交通系统。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包括城市地铁、轻轨、立交和地面交通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配合城市公共活动地区布局,研究城市步行系统区域的分布。

6)城市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结合不同地区在功能配置和环境上的特点,明确特色分区和重点地区,为深入进行局部城市设计,确定了定位和定性的研究基础。

7)生态与自然空间网络体系

2.3 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编制

(一)局部研究层面的任务

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是把城市的局部地区和地段(如中心区、商业区、特色地区、商业街、步行街等)作为研究内容,是在城市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局部地区公共空间环境的结构、形态和建筑形态、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史迹保护、微观交通与市民步行、活动场所、环境艺术和设施等。

一般对应于详细规划的尺度和阶段,可以从街区和地块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二)局部研究层面的资料分析与构思

局部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基础资料调查应根据区域的类型和特点,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和取舍。基本内容包括土地使用、道路交通、景观与环境及相关资料部分,并以现状图和现状说明方式表达。

局部研究的分析与构思阶段,是对设计研究区域的现状基础资料加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体形环境及组成要素和内容;也是综合现有信息,提出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设计构思和创意,综合性的解决环境问题,塑造环境特色的重要过程。重点是提炼和挖掘城市局部地区的环境特色。主要研究:

1)城市局部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包括设计区域的功能分区、主要轴线和重要节点;设计区域建设高度分布、城市轮廓线、城市标志、高度控制点;规划区域内重要地块(街区)等。

2)城市景观。研究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景观要素的布局;分析视点、视域等视线组织分布;确定城市道路、街道等结构性城市景观的设计意向。

3)建筑群形态。从设计区域整体入手,研究建筑体量、沿街退后、高度、界面、色彩等建筑形态的控制和要求。

4)公共空间及活动。确定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公园等)的位置、面积、性质、归属,活动的内容和设施安排;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交通、步行区域的联系。

5)运动体系。研究区域内道路交通组织及重要道路和街道的断面,确定停车场、公交站点等的分布;组织步行系统,研究主要步行街的形式、断面及与公共交通的联系。

6)环境艺术。研究公共艺术品的位置、性质等;确定街道家具的内容、设置原则和形式指导;明确户外广告物、招牌等的基本要求及夜景照明的设计原则。

7)重要节点。建立重要地块和街区的设计意向及其关于形态结构、景观、建筑形态、公共空间、交通与步行及环境艺术等方面的设计原则。

8)其他。容纳重要城市公共事件与活动、庆典、礼仪的场所;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结构属性(结构型、外来型、混合兼并);特性公共活动区(主流文化圈、亚文化圈)

2.4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层次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分类规划框架如下(表1)

3、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结构,探求影响其发展的深层机制,进而提出建设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对策框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依据和指导。

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托,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分为区域、总体和局部来研究,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领域建立更为规范、合理、明确的公共空间设计准则。包括区域领域、城市领域、局部地段、特殊管理区、重要公共节点等对应区域、总体和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相应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从而探讨了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如何与城市规划体系各层次内容合理对接的问题。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是本文对适应我国转型期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理论研究的有益尝试,对于规划体系的转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ontreal Master Plan,Edited by Executive Committee Responsible for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2004

[2] City of Chicago,Chicago Park District & Forest Preserve District of Cook Country. City Space―An Open Space Plan for Chicago,1998.

[3] Evans. R.. Public Spaces,People Places. Urban Design Quarterly,No.68, Oct. 1998.

[4] 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5] [加] 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西海岸五城市的设计政策与指导(庞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6] [丹麦] 杨・盖尔(Yahn Gehl) 著,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 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 高源,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9] [美] 马库斯,C.C. (Marcus,Clare Cooper) 著 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第3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  公共空间  美学行为  研究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行为的研究是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背景,以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个美学元素为载体的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运用专业知识和审美设计学、城市景观学、美育功能和美学取向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二是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成就及其美学功能进行审美评价,并通过自身行为规范来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美育效果。

1.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主导创建、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公共的非赢利性场所,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注重美学元素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科学发展与有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繁华的街市、洁净的步道、别致的建筑、精美的广场、常青的绿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终生铭记,并由此生发出对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注重公共空间系统布局。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主次干道、绿化长廊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区 等。城市规划在对以上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分析城市的布局特点和性质,研究居民分布的状况、购物能力、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制约因素,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不仅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形成,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建设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创造公共空间个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地貌、环境、习俗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材质、背景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特色的创造包括特定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现状及交通等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标志物或纪念物的主题、铺地材料及图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

     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同时,要推行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开放性,建筑总体应打破那种“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

     1.2城市规划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依赖各种建筑的成形和各种设施的配置而构成其功能价值的。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重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还城市和建筑以本来意义。换言之,将建筑物赋予美学行为能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社会教化和社会控制的审美教育功能。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譬如,现阶段盛行的广场、公园、景区建设和广场文化,从社会层面来看,虽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审美教育通过借助城市公共空间对陶冶情操、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没有改变。通过公共空间扩大人际空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平台。

     完善人格的审美教育功能。 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提高人的素质的审美教育目标,不单单是满足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个人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雕塑、小品、广场等审美个体,最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决定了审美教育要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

    培养审美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通过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的专业构思,应更多地溶入社会责任感、伦理关怀、处世哲理等审美内涵,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达到净化心灵、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2.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2.1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合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公共空间的绚烂美丽和景色如画,在欣赏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2总体色彩烘托美的氛围。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选择建筑色彩时,设计师应根据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建筑的环境及地理、气候等带来的影响和色彩的相长相消因素。色彩的择取和运用,必须适应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地说,在温暖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对寒冷地区,则宜采用厚重的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点设暖色,增强温和感。广场、园林建筑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色调应令人感受宁静安逸,使色彩的心理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区别对待各地区、各种不同建筑对象的色差,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氛围。

     2.3城市建筑应具美的个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建筑,构成城市内涵的精华也是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不可移动这一特性,对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特点、城市文化、城市文脉及公共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2.4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自然景观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用的绿地不得放弃;该蓄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的山体不得挖掘;该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运用 “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2.5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联结或整合,既反映在表层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体、材质、尺寸、方位等方面,又体现在性格、情调、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3.从规划设计实践中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

     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的美学行为包括:

第4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城市不仅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逐渐的开始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便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人们可以感知城市发展的进度与居民的安居乐业。注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需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人类发展的自然性,尽可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对于城市的使用功能和审美性。

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顾名思义便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种类有很多,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等等。同时,这种艺术还可以统称为美术。艺术造型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所以艺术造型必定存在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把握。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各个建筑物实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同时,还是居民之间进行社会公共交往和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讲,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公共权力创建并保存的,并且供所有的城市居民使用和享受的开放性场所和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车站、博物馆、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公园、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并且需要与城市设计的总规划相互结合,最终确定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题思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文化内容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艺术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相当于社会属性。在城市的公共艺术性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均能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城市居民的投票方案和设计作品进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放下架子,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创作出城市居民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第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公众场所、社区、地域、环境所构成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成。第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作品、地景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摄影数码、书法绘画等。第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区域文化性和造型的艺术性。作为一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文化艺术素质,还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城市民众正确的审美观。让城市民众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应含有较深的文化哲理。

3.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重点

3.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膨胀。在此情况下,钢筋水泥无时无刻不与人们争夺着狭小的生存空间。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原始的衣食住行,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地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上升空间的审美价值。很显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审美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可以合理的利用分散的绿化空间,而且还能够让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更好的接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逐渐恶化的城市环境状况,为城市居民制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亲和力、高度的舒适度、高度的人文关怀的城市居住环境。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趋向于文化性、娱乐性、自然性、舒适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形象加分,而且能够美化城市,有利于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驱除城市人内心的烦躁,唤醒城市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注意把握人们的色彩心理,创造出自然的和谐环境。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还有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而且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为大家创造和谐的绿色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公共空间的设计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内部发展的平衡。城市公共空间在为城市提供交流、娱乐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丽亚,邹兵. 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术方法――《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的主要思路[J]. 城市规划,2004(12).

[2] 林仲煜,胡纹,金伟. 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6(4).

第5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装置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观念为先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198 文献标识码:A

1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基础

装置艺术作为一门非常灵活的艺术,它不仅回归自然进行取材和创作。而且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现成品,是一门回归艺术本质的艺术。当今社会不安全感的泛滥和精神的缺失使理想与心灵渐行渐远,而装置艺术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们进行精神抚慰的一种艺术上的尝试,是一个从文化方面调动社会公众对社会建设进行参与的精神动员。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装置艺术就要在协调好东西方、地域性、城市间、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清楚地认知当地文化和区域特点,与城市景观和谐相融,参与城市景观的建设。在装置创作之初,就应该考虑与城市设计环境相得益彰。

装置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推动不仅表现在改善了以往单调的城市空间设计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表现在它提升了公众的审美意识与环保意识,推动人与人的交流。装置艺术给公共环境带来的多方面的效果和利益使它在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装置艺术的应用模式也会丰富着城市环境,它的艺术平民化的艺术理念将在空间设计的土壤中得到广泛呈现。

2装置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方式

装置艺术设计师将人类活动中的物质材料经过设计创作出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特定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它是一门综合的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艺术规律发展的影响。装置艺术对社会的关注、文化的指向、情感导向、题材、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也推动了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发展,二者在内涵上也有共同之处。

3装置艺术材料多样性的结合

如今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蕴含着亲切的手工和艺术家的智慧,更多的是由于它包含了时代特色和公众的期待。随着设计语言的不断延伸与拓展,越来越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这一点在装置艺术中运用的丰富而广泛。艺术家将现成品拼接、挪用、进行重组之后赋予新形象新的涵义,并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如雕塑、建筑等,这种一次性的创作更重视造型的涵义而忽视了材料语言。设计者也习惯用坚硬的材料进行创作,也使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比较单一。而装置艺术与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的时效性和“完成感”。其最大的特征是物的拼置。日常生活用品、媒体、拼贴等都可以作为装置艺术表现的媒介。这些特点也会使作品不能够长期保存,自然的空气、水、气味、声音、光照以及自然的元素,音乐性因素、戏剧性因素也都可以成为材料,甚至观众也可以作为一个美术素材来处理。

装置艺术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产生的效果是:城市空间设计可以用装置艺术的形式概念进行创作,将环境理念通过公众对作品的感知和深入解读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此达到之前景观设计无法解决的层次,可以将设计深入人心。

4装置艺术创作手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装置艺术是一门开放的艺术,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背景是宽敞的,材料的使用也是创新的、可变的。根据场地的需求或艺术的偏好可以随时变动,转移、收藏。在装置艺术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是把现成品在特定场域进行重组拼置。篡改、置换也是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原有物品进行变形、裁剪、添加等形式对现成品和原材料通过变换形态、重新组合进行创作。转化、再生将传统资源运用到新的创作之中,从形式和语言的角度来创新。

第6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商住综合体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功能要求,“场所精神”的概念引入可有效提高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聚集商住综合体人气,凸显城市特色,使人们也获得良好的归属感,为本文以吴江华润中心商住综合体项目为例,阐述多元化场所空间形成中以个性化为特色,因地制宜地融入城市空间,使人与环境产生心灵共鸣。

关键词:

商住综合体;公共空商;场所精神;设计策略

1引言

场所精神的最早提出者为诺伯格•舒尔茨,其是指建筑的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与空间感。场所有着能够吸收各种各样内容的能力,其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空间,在一段时期内为特定的群体保持认同感与方向感,即是指场所精神的内涵。对于商住综合体项目而言,场所精神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其十分强调空间的归属感、方向感与场所感。因此,如何利用场所精神的内涵进行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以提升综合体建筑的整体品质,满足现代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作为设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2场所精神理论分析

场所即是指有历史、文化、活动等意义的空间,而场所精神是指在一个固定空间给人带来的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方向感;从广义上来看,场所精神也是指这个场所符合城市当地气候、地形、生活、以及建布局的一种气质。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认为对建筑的分析讨论应该回到场所。在建筑设计中,因为有了场所精神,使建筑空间不至于仅是冰冷的三维几何系统,光线、声音、活动等所有的一切融入这个场所,给予了空间温暖、协调感,赋予了建筑存在的生存,使建筑空间不突兀,节奏与周围合拍。由此可见,场所精神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涵。

3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

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即是指位于商住综合体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是为消费者、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公共交往、便民服务、日常集会、节庆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休闲必不何少的空间,更是承载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与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相比,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大多处于城市的繁华地段,交通便捷、独具特色,居民可通过公交、地铁、开车、骑行、步行等各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到达。商住综合公共空间的良好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商住综合体项目的整体形象及影响力,还能增加综合体项目的服务半径,吸引更大范围内的居民来此消费。因此,在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建设中,必须要注意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多功能性、能够广泛参与性等性能特点,才能确保商住综合体空间的长久活力,提高建筑的凝聚力。

4场所精神在吴江华润中心商住项目中诠释

4.1项目背景

本项目为吴江华润中心商住项目,项目用地面积8.2hm2(约123亩),总建筑面积147336.0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7910m2(包括商业面积100000m2,住宅面积1577910m2)。地上商业总面积100000m2中,含自持约80000m2,可售商业约20000m2。本项目位于吴江太湖新城,与老城区隔苏州河相望,北临开平路,东至冬梅街,西至秋枫路,南至规划支路,项目东侧为华润凯旋门项目。本项目中,临邻开平路一面的商业价值最大,其也是整个项目最优的展示面。东侧规划路与开平路相交,且与东部住宅小区入口相邻,能够为商业带来固定人流,形成重要节点。项目西临秋枫河,作为临床景观为住宅建设带来的一定的提升价值,但同时也受河道阻挡,阻断了其与西边地块的联系,故商业价值较低。而南侧规划支路受到规划用地性质的限质,虽然有较高商业等级,但利用优势不足(图1)。本次规划充分发挥项目基地特点,地块北部区域为商业,南侧为住宅区。在商业区,临近地铁口,沿主干道开平路设计为购物中心,商业街沿冬梅街与购物中心南侧设置,保证了商业界面的延续性,方便东侧与南区住宅人流的导入,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住宅通过建筑的高低错落和形体组合为苏州创造优美的沿街风景。每个区域均合理组织交通动线,保证了城市交通组织的有序运行。遵循“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准则,在尊重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自然的、生态的、美观的理想商业与生活环境。为进一步促进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提升项目的整体品质,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十分注重对场所精神理论的融入。

4.2多元化场所空间形成

将场所精神应用于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时,则表现为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方向感与归属感。基于空间与特性两方面考虑,设计多元化、多样化的场所空间,通过丰富的环境意向,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满足不同人士对于空间环境的各种需求。本项目中,充分考虑到购物者与居民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利用平立面的轮廊、建筑物风格、标志物等,创造丰富的、适宜的、具有强烈方向感的、富有韵律的、连续扩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场所空间,以实现环境空间系列对不同行为方式的支持。在地块北商业区域,遵循商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合理组织室内外人行动线,机动车交通路径清晰明了。合理的商业布局有助于拉动人流,提升区域商业影响力,打造吴江太湖新城充满活力、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多种层次的商业空间氛围。在地块南住宅区域,设计灵感源于都市人对于“绿”的渴望与追求,以“绿岛”作为方案设计的主线。同时结合生态设计的一些理念和特征,通过合理的设计,巧妙利用中心绿化,营造出户户看景,户户有景的宜居社区。景观绿化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创造出丰富、多元的竖向公共空间,大气又不失典雅,开阔又不失灵动(图2)。

4.3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通过广厅式的城市与建筑过渡空间,将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良好融合,是本次项目中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之一。其一,加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灵活性,使具体操作便于实施和房地产经营,尽量在不削弱项目整体布局与环境的前提下,设置合理比例的房型分配和架构,便于市场经营。其二,项目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项目空间个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通过简洁典雅且具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手泮,创造高品质的商业与社区空间环境。其三,利用标志性的城市元素以及鲜明特色的标志物,形成富有风格、独特的空间特征,以便于本项目的正确定位,帮助商住综合体项目有效汇聚人气。本项目中,北区商业由一个持有型购物中心和沿地块东侧及购物中心南侧,呈”L”型布局的可售型商业街所组成。购物中心共四层,商业街为两层。商业区总建筑面积为100000m2。建筑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与城市空间的连接,城市地铁出入口位置与商业区很近,主要购物人流的来源方位面对商业区。充分运用场所精神理念,商业区呈广厅式开放的公共空间,为人流的休憩、交流、娱乐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为太湖新城打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南区住宅由7栋高层住宅(共12个单元)以及2栋商业建筑所组成,住宅层数从10层~34层不等,南区住宅地块总建筑面积169162.66m2。建筑公共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到了与城市空间的良好过渡、衔接效果,沿规划支路考虑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关系,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住区形象。物业管理及社区用房布置商业建筑的2-3层及1#首层,物管用房和社区用房面积为1679m2。小区内共设置3个小区变电站、1个开闭站,全部设在地面上位置合理均布,且兼顾景观绿化的需求,充分满足了场所精神的高要求。另外,住宅小区内设置有一个煤气调压站,位于4、8#楼之间,位置隐蔽并与景观绿化完美结合,不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协调性。

4.4个性化场所的营造

营造个性化的场所也是体现场所精神内涵的重要设计策略,本次项目中,主要在商住综合体内部的重要节点位置进行个性化场所空间的营造。综合体内部重要节点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与电梯、自动扶梯等垂直空间相结合的公共空间,其作为各业态空间人流的转换中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场所感,是人们处于商住综合体内部时所聚焦的重点。因此,在对此类空间场所进行个性化设计时,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考虑,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能够吸引人在此驻足休息,能够放松人们心情的空间场所。本项目商业区楼梯分为客用楼梯、内部专用楼梯、避难专用楼梯三种,遵循均衡、合理布局原则,保证三种楼梯在商业建筑中的布置距离合理,并通过鲜明的标志使人们明确知晓每种楼梯的用途,以方便人们的日常购物及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安全避难需求。将自动扶梯设置成单向流线型,使人们在上下交通时需要一段距离来转换方向,这段距离的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感、鲜明的背景图案,不仅能够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还能通过舒适的空间环境吸引顾客,增加他们在商业综合体内的停留时间,对提升建筑的商业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图3)。在中庭空间设置观光电梯,观光电梯形成了中庭空间的动态景观,通过观光电梯还能使人们在上下的过程中观赏到中庭公共空间的景色,提高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充分发挥出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内涵。另外在设计中,通过将水平公共空间与垂直公共空间进行良好的衔接,为营造个性化场所打好基础。本项目中,在节点与端头设计中庭或厅空间,同时通过曲线型、直线型、网状型、辐射型等多种的平面交通形式及垂直交通的合理应用与良好结合,形成明朗、有较强导向性的人流动线,使人们处于商业综合体中时不至于单调、枯燥,有逛商场的兴趣。也便于人们对建筑整体格局有良好把握,不会因空间布局混乱而迷失方向,在各节点与端头的公共空间还能休息、娱乐,减缓疲劳(图4)。

4.5人与环境的共鸣

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决定了对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在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人们对当地自然与环境的亲切感。在公共空音设计时,充分引入一些当地独有的特色元素、自然环境元素等,以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项目商业区的设计方案旨在通过苏州吴江印象,展现地区的特色风貌:太湖、水乡、假山……自然给了这个地区特有的景致,而人文历史又给这个地区烙上特有的江南风情。在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十分重视对场所精神的诠释,重视人与环境的共鸣。在公共空间立面设计中,借鉴和利用苏州地区的造景手法,各种元素的相互重叠、相互映衬,把人们对景观的印象转变对空间立面语汇中,结合不同的材质、体块、甚至包括广告灯箱等元素在很长的沿街立面如山水画卷般展现。添加后的元素将这里变成有创新意识、魅力四射、令人神往的地方。商业项目不仅影响该地区周边的建筑形象,同时也要在整个区域中突显出自身的风格,所以,在了解和周边竞争项目的立面形态后,更加坚定了以现代的、灵巧的的设计风格和手法,回归设计的起点:让商业人流活跃起来,更为自由、流畅地在建筑空间的活动(图5)。

5结语

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便是场所精神,将其应用于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设计建设中时,其对整个建筑的品质与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对场所精神的合理融入。从城市经济水平、地域文化、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将建筑、环境与人三者相互融合,力求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效果,使人对场所有良好的感知与体验,带给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方向感与归属感,进一步为提升整个综合体项目的建设质量,促进经济效益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泓.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48-52.

[2]刘皆谊.地下街结合城市场所精神的演变趋势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4):645-650.

[3]温馨.城市公共信息设施设计的场所精神[J].装饰,2011(7):27-30.

[4]朱一荣,吴龙,李文娟.休闲时代下商业综合体室内公共空间的使用特征研究[J].规划师,2015,31(s2):84-88.

第7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商住综合体;公共空商;场所精神;设计策略

1引言

场所精神的最早提出者为诺伯格•舒尔茨,其是指建筑的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与空间感。场所有着能够吸收各种各样内容的能力,其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空间,在一段时期内为特定的群体保持认同感与方向感,即是指场所精神的内涵。对于商住综合体项目而言,场所精神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其十分强调空间的归属感、方向感与场所感。因此,如何利用场所精神的内涵进行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以提升综合体建筑的整体品质,满足现代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作为设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2场所精神理论分析

场所即是指有历史、文化、活动等意义的空间,而场所精神是指在一个固定空间给人带来的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方向感;从广义上来看,场所精神也是指这个场所符合城市当地气候、地形、生活、以及建布局的一种气质。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认为对建筑的分析讨论应该回到场所。在建筑设计中,因为有了场所精神,使建筑空间不至于仅是冰冷的三维几何系统,光线、声音、活动等所有的一切融入这个场所,给予了空间温暖、协调感,赋予了建筑存在的生存,使建筑空间不突兀,节奏与周围合拍。由此可见,场所精神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涵。

3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

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即是指位于商住综合体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是为消费者、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公共交往、便民服务、日常集会、节庆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休闲必不何少的空间,更是承载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与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相比,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大多处于城市的繁华地段,交通便捷、独具特色,居民可通过公交、地铁、开车、骑行、步行等各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到达。商住综合公共空间的良好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商住综合体项目的整体形象及影响力,还能增加综合体项目的服务半径,吸引更大范围内的居民来此消费。因此,在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建设中,必须要注意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多功能性、能够广泛参与性等性能特点,才能确保商住综合体空间的长久活力,提高建筑的凝聚力。

4场所精神在吴江华润中心商住项目中诠释

4.1项目背景

本项目为吴江华润中心商住项目,项目用地面积8.2hm2(约123亩),总建筑面积147336.0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7910m2(包括商业面积100000m2,住宅面积1577910m2)。地上商业总面积100000m2中,含自持约80000m2,可售商业约20000m2。本项目位于吴江太湖新城,与老城区隔苏州河相望,北临开平路,东至冬梅街,西至秋枫路,南至规划支路,项目东侧为华润凯旋门项目。本项目中,临邻开平路一面的商业价值最大,其也是整个项目最优的展示面。东侧规划路与开平路相交,且与东部住宅小区入口相邻,能够为商业带来固定人流,形成重要节点。项目西临秋枫河,作为临床景观为住宅建设带来的一定的提升价值,但同时也受河道阻挡,阻断了其与西边地块的联系,故商业价值较低。而南侧规划支路受到规划用地性质的限质,虽然有较高商业等级,但利用优势不足(图1)。本次规划充分发挥项目基地特点,地块北部区域为商业,南侧为住宅区。在商业区,临近地铁口,沿主干道开平路设计为购物中心,商业街沿冬梅街与购物中心南侧设置,保证了商业界面的延续性,方便东侧与南区住宅人流的导入,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住宅通过建筑的高低错落和形体组合为苏州创造优美的沿街风景。每个区域均合理组织交通动线,保证了城市交通组织的有序运行。遵循“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准则,在尊重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自然的、生态的、美观的理想商业与生活环境。为进一步促进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提升项目的整体品质,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十分注重对场所精神理论的融入。

4.2多元化场所空间形成

将场所精神应用于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中时,则表现为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方向感与归属感。基于空间与特性两方面考虑,设计多元化、多样化的场所空间,通过丰富的环境意向,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满足不同人士对于空间环境的各种需求。本项目中,充分考虑到购物者与居民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利用平立面的轮廊、建筑物风格、标志物等,创造丰富的、适宜的、具有强烈方向感的、富有韵律的、连续扩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场所空间,以实现环境空间系列对不同行为方式的支持。在地块北商业区域,遵循商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合理组织室内外人行动线,机动车交通路径清晰明了。合理的商业布局有助于拉动人流,提升区域商业影响力,打造吴江太湖新城充满活力、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多种层次的商业空间氛围。在地块南住宅区域,设计灵感源于都市人对于“绿”的渴望与追求,以“绿岛”作为方案设计的主线。同时结合生态设计的一些理念和特征,通过合理的设计,巧妙利用中心绿化,营造出户户看景,户户有景的宜居社区。景观绿化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创造出丰富、多元的竖向公共空间,大气又不失典雅,开阔又不失灵动(图2)。

4.3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通过广厅式的城市与建筑过渡空间,将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良好融合,是本次项目中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之一。其一,加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灵活性,使具体操作便于实施和房地产经营,尽量在不削弱项目整体布局与环境的前提下,设置合理比例的房型分配和架构,便于市场经营。其二,项目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项目空间个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通过简洁典雅且具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手泮,创造高品质的商业与社区空间环境。其三,利用标志性的城市元素以及鲜明特色的标志物,形成富有风格、独特的空间特征,以便于本项目的正确定位,帮助商住综合体项目有效汇聚人气。本项目中,北区商业由一个持有型购物中心和沿地块东侧及购物中心南侧,呈”L”型布局的可售型商业街所组成。购物中心共四层,商业街为两层。商业区总建筑面积为100000m2。建筑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与城市空间的连接,城市地铁出入口位置与商业区很近,主要购物人流的来源方位面对商业区。充分运用场所精神理念,商业区呈广厅式开放的公共空间,为人流的休憩、交流、娱乐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为太湖新城打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南区住宅由7栋高层住宅(共12个单元)以及2栋商业建筑所组成,住宅层数从10层~34层不等,南区住宅地块总建筑面积169162.66m2。建筑公共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到了与城市空间的良好过渡、衔接效果,沿规划支路考虑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关系,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住区形象。物业管理及社区用房布置商业建筑的2-3层及1#首层,物管用房和社区用房面积为1679m2。小区内共设置3个小区变电站、1个开闭站,全部设在地面上位置合理均布,且兼顾景观绿化的需求,充分满足了场所精神的高要求。另外,住宅小区内设置有一个煤气调压站,位于4、8#楼之间,位置隐蔽并与景观绿化完美结合,不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协调性。

4.4个性化场所的营造

营造个性化的场所也是体现场所精神内涵的重要设计策略,本次项目中,主要在商住综合体内部的重要节点位置进行个性化场所空间的营造。综合体内部重要节点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与电梯、自动扶梯等垂直空间相结合的公共空间,其作为各业态空间人流的转换中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场所感,是人们处于商住综合体内部时所聚焦的重点。因此,在对此类空间场所进行个性化设计时,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考虑,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能够吸引人在此驻足休息,能够放松人们心情的空间场所。本项目商业区楼梯分为客用楼梯、内部专用楼梯、避难专用楼梯三种,遵循均衡、合理布局原则,保证三种楼梯在商业建筑中的布置距离合理,并通过鲜明的标志使人们明确知晓每种楼梯的用途,以方便人们的日常购物及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安全避难需求。将自动扶梯设置成单向流线型,使人们在上下交通时需要一段距离来转换方向,这段距离的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感、鲜明的背景图案,不仅能够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还能通过舒适的空间环境吸引顾客,增加他们在商业综合体内的停留时间,对提升建筑的商业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图3)。在中庭空间设置观光电梯,观光电梯形成了中庭空间的动态景观,通过观光电梯还能使人们在上下的过程中观赏到中庭公共空间的景色,提高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充分发挥出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内涵。另外在设计中,通过将水平公共空间与垂直公共空间进行良好的衔接,为营造个性化场所打好基础。本项目中,在节点与端头设计中庭或厅空间,同时通过曲线型、直线型、网状型、辐射型等多种的平面交通形式及垂直交通的合理应用与良好结合,形成明朗、有较强导向性的人流动线,使人们处于商业综合体中时不至于单调、枯燥,有逛商场的兴趣。也便于人们对建筑整体格局有良好把握,不会因空间布局混乱而迷失方向,在各节点与端头的公共空间还能休息、娱乐,减缓疲劳(图4)。

4.5人与环境的共鸣

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决定了对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在本项目公共空间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人们对当地自然与环境的亲切感。在公共空音设计时,充分引入一些当地独有的特色元素、自然环境元素等,以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项目商业区的设计方案旨在通过苏州吴江印象,展现地区的特色风貌:太湖、水乡、假山……自然给了这个地区特有的景致,而人文历史又给这个地区烙上特有的江南风情。在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十分重视对场所精神的诠释,重视人与环境的共鸣。在公共空间立面设计中,借鉴和利用苏州地区的造景手法,各种元素的相互重叠、相互映衬,把人们对景观的印象转变对空间立面语汇中,结合不同的材质、体块、甚至包括广告灯箱等元素在很长的沿街立面如山水画卷般展现。添加后的元素将这里变成有创新意识、魅力四射、令人神往的地方。商业项目不仅影响该地区周边的建筑形象,同时也要在整个区域中突显出自身的风格,所以,在了解和周边竞争项目的立面形态后,更加坚定了以现代的、灵巧的的设计风格和手法,回归设计的起点:让商业人流活跃起来,更为自由、流畅地在建筑空间的活动(图5)。

5结语

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便是场所精神,将其应用于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设计建设中时,其对整个建筑的品质与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商住综合体项目公共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对场所精神的合理融入。从城市经济水平、地域文化、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将建筑、环境与人三者相互融合,力求商住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效果,使人对场所有良好的感知与体验,带给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方向感与归属感,进一步为提升整个综合体项目的建设质量,促进经济效益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泓.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48-52.

[2]刘皆谊.地下街结合城市场所精神的演变趋势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4):645-650.

[3]温馨.城市公共信息设施设计的场所精神[J].装饰,2011(7):27-30.

[4]朱一荣,吴龙,李文娟.休闲时代下商业综合体室内公共空间的使用特征研究[J].规划师,2015,31(s2):84-88.

第8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能够得到各种空间的任意时间节点或时间段的准确环境信息。根据人的活动特征设计公共空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布局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而物理环境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人在活动时的感受,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又不能与所处的光环境相悖。而这种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是,在方案生成之前,预测人们对特定建筑空间外部的公共空间的普遍使用特征,从而将不同功能与形态的公共空间,合理布置在用地中。以上两者的实时交互设计。

2、空间句法理论的引入

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空间,并将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用以预测和判断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影响。Depthmap是英国UCL大学研究并设计的空间句法软件,目前在国内相关研究较少。Depthmap的研究范围很广,小到建筑室内空间的深度图,大到城市甚至国家的空间整合度,其在居住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作用就是,通过空间的数字化表达,模拟其对人的行为影响的一般规律,从而部分代替长期的行为观察。

3、环境模拟技术的运用

城市空间的物理环境,充满了复杂性、可变性和不确定因素,居住空间亦是如此,不同的建筑布局,均能对物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复杂性已远远超出设计者经验或手动计算的范畴,物理环境数字模拟技术,为科学、准确的建筑与规划可持续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影响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风、光、热、声。相关的模拟软件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EcotectAnalysis和CFD流体动力学系列软件。

4、典型居住区冬季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优化

以哈尔滨某居住区为例

4.1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市某居住小区的局部地段,建成时间为2012年。据寒地气候特征,将研究时间范围确定为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本例着重介绍物理环境中的日照环境与空间句法的结合,其他物理环境的运用过程类似,在此不做赘述。利用Depthmap研究公共空间属性对研究范围平面进行处理,仅保留建筑和边界,使用Depthmap中的AxialMap功能,小区户外空间被转译为轴线图,将得到的轴线图进一步计算,通过rungraphanalyses操作,得到体现空间整合度的Integrationmap,整合度表达了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其它空间的离散程度,空间的整合度越高,空间可达性越强,整合度越低则相反。如图每条轴线都有自己的整合度属性值,轴线颜色反应了整合度的高低,偏向红色的值高,偏向蓝色的值低。通过ReducetoFewestLineMap命令得到概括性轴线图,使之与居住区现有的公共空间叠合。从公共空间的分布和交通流线来看,规划方案的空间结构与模拟结果大部分相符。选取不同整合度的轴线与方案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交叉点作为分析点,通过对所选分析点的空间整合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模拟和数据比对,得到与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相关的日照环境评价。为得到分析点的整合度值,需要对轴线图进行VisibilityGraph分析,得到可视整合度图,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分单元均计算了整合度值,分析点各项数据如表所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日照辐射情况进行模拟,根据寒地居住区公共空间冬季使用时间分布特点,选取每日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晨练时间8:00~10:00,午后活动时间12:00~14:00,傍晚活动时间14:00~16:00。采用的算法是特定时段的日均辐射量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时段太阳辐射的等值线图利用Ecotect的数据分析功能,计算各分析点冬季每月逐时平均太阳辐射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出各点日均太阳辐射值的堆积面积图表。可以看出,分析点冬季日照辐射强度分布随时辰变化差异很大。

4.2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利用已得到的分析点太阳辐射数据,计算三个时段的冬季日均辐射强度,结合Depthmap计算得出的分析点空间整合度,描述各分析点冬季环境特征。A点:整合度高,各个时段的太阳辐射都较强,适宜布置小区主要公共空间;B点:整合度较低,各时段太阳辐射都较弱,不适宜布置大的公共空间,可考虑布置绿化或停车;C点:整合度较高,傍晚的辐射强度较强,且紧邻学校,适合作为儿童活动场地;D点:整合度较高,午后的太阳辐射较强,结合道路适合布置小公共空间,供居民午后休闲散步、交谈等活动。E点:整合度低,午后和傍晚的太阳辐射强度相对较低,而晨间太阳辐射较强,适合布置开放性较弱的公共空间,供组团居民晨练健身。

4.3设计优化结合

冬季全天平均日照辐射图,空间整合度分布图及各时段的太阳辐射情况,对现有公共空间布局提出优化策略:A点核心公共空间可以向西扩展,以充分利用良好的日照环境;D点所在交通空间两侧应结合两侧开敞空间布置座椅等设施;E点代表的各北侧组团小广场应尽量靠向北侧建筑,且适合布置运动设施;B点代表的交叉口空间类型宜布置景观绿化或停车场。

5、结论

第9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场所、场所营造、多元、以人为本

场所是具有感受价值的空间,只有从社会、记忆、文化、活动等因素中获得意义,空间才有可能成为场所。公共服务的场所营造正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部分,其重视通过文化、历史、公共设施以及活动策划等手段,创造一种鼓励人们交往、地域化的、具有归属感的城市场所。

1 内部关系的创建

1. 核心场所的组织

公共空间往往作为建筑或建筑群的中心组织元素,它通过与建筑本身的开放性相联系,构建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空间体系。在大型的城市公共服务建筑集群中,它往往表现为广场、景观以及步行道等元素,而在建筑综合体中表现为中庭、大厅等公共空间。总之,这些因素同构了公共服务的核心场所。

2.各功能的整合

包含各种功能关系是社区中心的典型特征,那么在整体设计中不仅要反映它们各自的功能特点,还要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周围其他区域的关系。内部的交通系统就需要人们在视觉上区别多个功能系统,并阐述其关系。建筑结构、系统、空间以及功能的关系都要进行严谨的考虑。

香港青衣社区中心将体育设施、文化设施以及零售业均整合在一栋建筑中,它以中庭空间作为核心,底层为菜市场等零售业,二三层通高处为中庭。中庭组织了图书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多个功能,与底层的菜市场等零售业功能相区分,同时设置了独立的出入口、残疾人坡道等等。

无论公共空间如何布局,将各个服务功能之间创造互补关系是方案成功的关键。社区中心的布置往往从零售功能开始,这是由于它们是公共空间设计的组成部分。菜市场、小商店、二手书店等等都是所有功能中最公共化的,因此也常常作为与其他功能或周边环境相连接的基础。

图 1: 香港青衣公共服务综合楼中庭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 2: 杨特维尔城镇中心

图 3: 葡萄牙Brufe社会中心

2 视觉元素的处理

1. 光的运用

光的运用不仅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节能且明亮的照明,往往也是建筑内部空间塑造的灵魂所在。公共服务类建筑为公众所使用的空间大部分为大空间,不能适宜的引入光线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且不利于人们使用,同时由于其公益性通常不会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光的引入是在复合型公共服务设计的关键。

・侧面开窗尺度较大:立面开窗尺度增大是解决采光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对于图书馆等功能也可配合遮阳的措施共同设计,更好的适宜使用;

・天窗的设计:对于儿童阅读、娱乐或公共交往等性质的特殊场所,设置天窗引入自然光线能有效为场所注入灵魂;

・中庭空间的插入:对于大尺度的使用空间,中庭的插入是非常有效的采光方式,也为建筑带来了“呼吸”的契机;

2.视觉联系

公共服务目的地的重要职能是实现其开放性,使得人们相互交往、并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实现丰富多元的公共生活方式。那么视觉联系便是实现建筑开放性设计的关键。如在中庭休息的人们可以看到其他人在读书,而做健身的人们又能够看到走廊走过的行人,从而形成服务空间中复杂多元的视线关系,体现其开放的交往性的场所精神。

3.形象及材料

公共服务目的地的常选择易清洁、亲和力强、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材料。其主要向市民开放,具有“公共服务之家”的特点,尤其是在社区当中,材料往往具备耐用、暖色调、摩擦力强等特点,主要有充分体现建筑渗透性和开放性的玻璃、地域特色的石材、富于亲和力和温暖感的木材等。当然,多种材质的融合,利用其各自的优点和特性能够有利于表现建筑的场所精神。

4.标志指引

社区中心存在功能多样、多层次的特点,功能、空间与时间的多种组合形式所形成的活动系统与使用者的认知意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扭曲的意向会干扰人们的知觉,并作出错误的判断。那么,安排一系列的标志来增加人们对环境的定向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清晰的环境意向能够提高人们的满意度,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从而增加其对公共空间的信赖感和依附的愿望,并鼓励人们交往以及减轻环境带来的压力。

3 多个层次的绿化

多层次的绿化系统起到了连接建筑与周边、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的作用,为整个建筑综合体或建筑集群提供了主题、乐趣以及刺激点。

小尺度绿化景观

结合丰富绿地景观设计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的某个外角,都会在城市人们的交往中扮演生动的角色。几个朋友坐在草地上谈笑,小孩蹒跚的学走路……树、灌木、草地、长椅,再加上一点心思的设计,便共同构筑的生趣怏然的小尺度绿地景观。

微气候的调节

绿化系统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使用空间,同时从生态的角度,还起到调节建筑空间微气候的作用。绿化景观的引入,应当与公共空间和适应的场所相结合,如步行道及广场绿地、公园绿地、建筑内庭院、甚至被围合的公共空间和中庭等等,均应当重视绿化元素的设计。

边界的处理

社区中心的重要特点是面向公众开放,其边界的处理尤为重要。如何将各种功能、建筑与周边以及空间之间的边界关系处理的存在而不生硬,景观绿化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其能够在视线上分割空间,在声音上渗透空间,从而,使得空间关系柔而不透。

农业景观的融入

在公共服务目的地中,适当的融入农业景观,让青少年、老人等各个阶段的人们更多的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共同认知“农”,共同劳作,共同交往的场所,这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儿童也能学到很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更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老人、家长、孩童形成更好的互动关系。

结语

城市空间是人为主体的,而人的活动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品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年龄、个性、需求不同,从而城市生活显现出纷繁复杂的特征。通过多元的组合,以及多样活动的参与是公共服务场所设计的关键,也是实现城市活力的重要步骤之一。

总体来讲,社区中心是一个包含了餐饮、健身、娱乐、文化以及公众自发活动的场所。儿童在游乐设施中奔跑,在少儿阅览处读书;青少年和朋友看展览、开辩论会;成年人与朋友见面聊天,观看演出;老年人则可以带着小孩一起参与晨练、观看表演。社区中心场所营造设计只有实现了以人为本,才真正实现了社区中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孙彤宇著.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