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精选(九篇)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

第1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家庭建设 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一、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

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地阐明了家国关系以及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为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家庭建设包括家庭、家教、家风等丰富内容,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是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最终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目标。高度重视和加强家庭建设是党中央立足长远,顺应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无论对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建设,家教、家风,是构成“德治”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人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人类文明发展史,当曾经与中华文明一起相互辉映的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相继解体,这些曾经放射过耀眼光芒、星汉璀璨的古老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相继断层,纷纷逝去或陨灭时,中华文明却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历尽波折、起伏跌宕而从未中断。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

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史,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以其顽强的毅力和生命力,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历经生死存亡的考验,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愈挫愈坚?靠的就是中华文化传统形成的精神凝聚和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主线是人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以及渗透到我们骨髓里、血液里、细胞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理想、信念和情怀,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

回望是为展望。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家两相依,密切不分离。我们的祖先早在造字的时候,就寄托了中华民族家国一致的和谐理想、家国同辉的大同情怀,奠定了家国关系的社会目标。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在其稳固发展中与西方国家以宗教维系社会发展不同,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非常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基点作用。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只有每一个家庭和谐美满,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团结,社会才会繁荣富强。

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个有着几千年儒家教化的国度里,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多把仁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仁德传承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家庭建设,中心环节就是注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家庭成为传播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化、培养、熏陶,而这些最初都是从家庭这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家庭教育启蒙的。“子不教,父之过”,中国人社会人生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家庭不仅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点。

二、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然而,时下,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压力也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脱离,家庭教育的功利主义日益严重。面对这样的现实,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汲取中华传统优秀家教文化精华,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文化、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就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并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中。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情怀,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不胜枚举。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教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教资源。在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和蒙学教材。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著名传世家训、经典蒙学教材,都是家庭教育的精神瑰宝,也是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作用的重要体现;既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历代家长的智慧结晶和教子方法的心血荟萃。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家教,因为家教是人生的第一课。为了让儿女立足家庭,胸怀祖国,早日成才,做父母的很早就在家庭中对孩子开始了教育,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结、积淀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文明精华。举其大端有: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文品和人品的一致;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等等。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首任教师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后代,重言教,更重身教。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而要以身作则等,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也是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体现。家训影响着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这些不仅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也直接关系着社会风气的教化和形成。合理地汲取我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家教经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优化全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塑造伟岸的人格,都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因此,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强本铸魂的重要基础作用。

三、树立新时代的家庭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时期。历史、现实、未来,都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和健全与社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进程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加强家庭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义。青少年是国与家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纵观我国时下的社会道德风尚,之所以出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升,而道德滑坡、腐败严重的现象,尽管有各种因素,但中国千百年形成赖以维系社会和谐发展、道德教化的家庭建设基础的断裂,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不到位,是不能不说的问题。试想,家长没有道德底线,如何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家长贪污腐化堕落,如何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贪官被查处后,痛苦流涕地悔恨害了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在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双向互动、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常教育常新。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此。由此,我们更能深刻理解提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实现引领民族复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深远影响。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站、出发地,家风是家庭的软实力、营养剂。家风连成社风,社风融成国风。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社风乃至国风。道德规范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重视从自我修养做起、从家庭家风开启,建立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做人、治家、兴国的优良传统。正如所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第2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现状分析

青少年一般都处于心智半成熟阶段,辨别是非能力差,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青春期阶段的他们,充满着朝气、积极进取、富有好奇心、富于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受到他们自身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的影响,再加上对外界刺激的无抵抗性,因此,在他们树立人生观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象严重,主要受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公众传媒的影响,青少年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中,由于没有受到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青少年极易走入思想误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严重制约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说,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需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等方面出发,寻求有效的培育措施。

二、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

1.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孩子的正确思想认知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德育,杜绝家庭暴力和过分的溺爱,避免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现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全方位的关爱青少年的承重,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来开展思想教育。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个性特征,通过积极的引导,树立孩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促进青少年德智的全面发展。而且,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树立模范带有作用,在自己充分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并教育孩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2.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学校要积极的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全面的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努力配合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自身成长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而且,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观念,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

3.社会公共媒介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共媒介的舆论导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社会公共媒介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社会公共媒介要尽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的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媒介要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具体来说,社会公共媒介可以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是插入公益广告之中,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引导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指导下,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青少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青少年主体的自觉行动。做为青少年,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成长过程中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在生活上加强自我约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同时,还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成长的青少年。

第3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一、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中山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1.中山市把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党政领导主导,妇联、教育等部门协同推动,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社会力量齐心配合的工作机制,破解了家庭教育“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难题。

2.成立全国首个事业单位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获批成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4名,是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管单位为中山市妇女联合会。此举被中国家庭教育网评为“2011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最给力的十大举措”之一。

3.实现家庭教育经费有保障。2011年市财政投入130万元专项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各镇、村也加大家教经费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各镇(区)投入家教经费共计1109.77万元。2011年起,市、镇两级财政按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含公办、民办、职中、技校等)生均7元的标准,投入358万元经费,专项支持学校家长学校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突破了学校家长学校没有专项经费的瓶颈问题。

4.把家庭教育作为中山公务员的必修课。2011年起,中山市委党校首次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科级公务员培训班课程内容,培训班的学员为晋升正副科级领导职务且未参加任职培训的科级公务员和调任到机关担任正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年龄以28-40岁为主的年轻父母。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科级公务员培训班课程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科级公务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帮助学员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5.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中山市教育局将家庭教育课程作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推动中山家庭教育的专业化

1.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培训。近年来,全市及部分镇区和学校共举办了七期全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班,全市超过600名学员通过考核获得认证。中山市、镇两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有350人,共培训各级家教讲师、骨干930人,选派10名家教骨干参加省家庭教育“金牌讲师”培训。

2.成立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2012年,成立了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成为中山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枢纽站”、“服务队”,创建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新品牌。协会的主要业务包括:整理国内外家庭教育相关信息,组织有关家庭教育交流讨论,面向市民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并为一些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特殊家庭提供服务。

3.编写《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课程目录》。全市每个社区(村)举办一场以上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论坛或沙龙,为实现菜单式选择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内容,编写了《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课程目录》,讲座内容可以在其中的22位专家的77个课程中选择。

三、结合本土实际,形成中山家庭教育的特色化

1.注重对困难家庭、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帮扶。在城乡统筹、教育资源均等化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实施爱心父母大联盟,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款帮扶困境儿童;实施“阳光伙伴同成长”项目,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组织志愿者开展“周末课堂”,培养困境儿童艺术特长,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

2.开展中山市“新生家长培训”。为响应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的号召,推进家庭与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网络的合力育人模式,2011年起,中山市妇联联合教育局重点推出了“新生家长家庭教育培训”,实行“孩子要入学,家长先上课”的做法,首次将新生家长的培训系统化,逐步实现家长教育孩子持证上岗。以新入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为培训对象,为家长培训儿童权利保护与家庭教育、公民素养提升与家庭教育、婚姻家庭经营与儿童成长、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新生入学适应指导4个课时的课程,共开展456场,20多万家长受益。2012年受益家长达到140万人次。

3.开展“万名家长学电脑”和“中山市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为了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2010年起,中山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万名家长学电脑”提高家长素质活动,主要以农村学校和流动儿童集中的民办学校的家长为对象,在中山市100所学校培训1万名学生家长。为此,中山市财政局专门下拨40万元,为每校补发4000元的培训班费用。市妇联、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中山市家长电脑知识培训班教程》,每个培训班必须完成16个课时的课程学习,每次培训家长须签到确认,完成全部课程并经考核合格的家长才能顺利领到《中山市家长电脑知识培训结业证书》。2012年,在广大家长学习电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山市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向广大农村及外来人口家长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提高家长媒介素养水平,增强他们引导孩子健康上网、有效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孩子共同抵制互联网媒体有害信息,营造良好的亲子共学氛围,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互联网环境。2012年至2014年全市每年培训2万名家-长,三年共计划培训6万名家长。

4.开展家庭教育“三进”活动。近年来,中山市妇联组织家教讲师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与此同时,进行儿童权利宣讲社区活动,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的儿童意识和儿童观,发放《儿童权利公约》宣传小册子超过10万册。

四、注重家教教育科研,促进中山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被中国教育学会批准成为全国家庭教育试验研究基地,是广东省获批的3家单位之一,同时,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被省妇联确立为广东省家庭教育试验研究基地;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学习了《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2011-2015年)》,并申报和获批了“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发展研究”的部级课题,将组织有关专家骨干开展探索研究。还将在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发展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努力为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做法和宝贵经验。2012年在全市开展了“儿童监护情况的调研”,通过调查问卷与座谈走访,了解我市儿童放学后、课余时间家长监护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4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家庭教育 西方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比较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94-02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趋激烈,家庭教育也备受关注。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孩子们未来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教育模式。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只有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优势,在未来的挑战中轻松应对。

一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概述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儒家文化的理念成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一般认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君爱国等多种含义。《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中徐盛对孙权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惧哉。”这段话就是“忠”的具体体现。“孝”主要指孝顺父母以及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仁”就是常怀行善济世之心。孔子《论语》中所倡导的“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即“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首次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义”包含品行端正、秉公行事、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恪守道义、有情有义、讲义气、讲信义等意义。“礼”指的是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也指尊重别人。儒家经典典籍之一《礼记》指出,“礼”是人的标志、文明的标志。孔子的一言一行均讲礼,他认为“礼”是一种人性、伦理、情感化的道德规范,孔子本人就是“礼”的典范。“智”是指知识、智力、智慧、智育等。按照儒家的说法,“智”是知识的本质、源泉、内容以及结果。一个智者应有德,不奸猾。“信”就是诚实守信,不欺诈。根据孔子的观点,“信”乃立人之本。一个人要“人言为信”,即一个人要讲信用,一旦许下承诺,就要遵守诺言。

二 西方家庭教育概述

西方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个人本位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培养个人的能力、素养和个性等。西方家庭教育把受教育者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天性发展和自然发展,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适应各种环境的人,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因此,西方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从个人本位出发,建立孩子的独立、自由、平等、进取、开放、创新、博爱、人权、民主、法制等理念,健全独立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树立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以便将来孩子能自食其力,体现个体生命价值。但个人本位并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指塑造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现代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西方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主要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及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教育家约翰・杜威(1859~1952)的“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的影响。卢梭主张,教育理念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三 中西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时空观念、宇宙观念以及物质观念的总结”。广义的文化包括诸如认知的(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规范的(道德、信仰、法律)、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美学)、器用的(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结构、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了民族性,并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了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源泉,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三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一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文化链上。韦政通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有十大特征,即独创性、悠久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乡土情结、有情的宇宙观、家族本位和重德精神。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惠及历代中华子孙,还影响了周边各国文化的发展,如朝鲜、韩国、日本等。特别是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不断地交流和中国国力地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历史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最初理念,从地域上讲,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后才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及其他欧洲移民聚集地,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西方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希伯来文化等。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当今的许多科学学科、技术发明以及民主制度,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产生了雏形。当代西方世界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潮流,科学理性、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的前进方向,都由希腊文明首开先河。罗马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明,罗马的自然法是近代西方自然法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并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希伯来文化的主要文献是《圣经》。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精神主宰着欧洲的中古文化,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的传统。在西欧封建社会里,文化教育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性神学思想。

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也有一些具有持久性、普遍性以及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基本特征有尊重理性,富有开放、进取、创造精神,崇尚人文主义、经验主义、自然科学法则、科学实验精神等,倡导自由、博爱、人权、民主、、法制等理念,追求自由平等、个体生命价值等。

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关键在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文化环境,导致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因此,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对比来探讨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下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四个学会”,即“learn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 to do”(学会做事),“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共处),“learn to be”(学会做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不仅指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方向,也对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2008年,中国教育专家赵雨林提出的 “三道” 家庭教育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内容是:(1)为生之道,即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乐)、安全适应(安)等三大方面组成;(2)为人之道,即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处世修养(交)等三大方面组成;(3)为学之道,即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由学习品质(学)、综合素养(素)、自主专长(特)等三大方面组成。

综合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各专家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家庭教育:

第一,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用现念实施家庭德育教育。“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在将来的工作中爱岗敬业、恪守职责;“孝”:孝敬父母,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仁”:品德高尚、乐于助人、睦邻友好、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善待他人;“义”: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报效祖国、品行端正、一身正气、坚持真理;“礼”:礼貌谦恭、以礼待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不违法乱纪;“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博览群书、活用知识;“信”:诚实守信、不欺诈、不诳语。

第二,吸纳、借鉴西方“个人本位”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开拓意识、博爱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全、完善孩子的个性和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个体生命价值,做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

第三,运用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做一个人格完美、个性健全、博学多才的现代人。

第四,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赏识可以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兴趣,树立自信心,对孩子的启蒙和整个人生的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应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弘扬时代精神;吸纳、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中国现代家庭的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家庭教育现代化,让中国的现代家庭教育与世界同步。

五 结束语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家庭教育理念、目的、内容、模式以及方法的差异。无论是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是西方的家庭教育,都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有人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也有人认为,西方父母更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杰出青年。其实,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无所谓孰优孰劣。我们应吸纳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的经验,结合自己家庭的现状,运用现念,科学、合理地构建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理念,实施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育路径

家风教训是家庭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家庭的家风教训建设,对于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养来说尤为重要,是保障个体成长、家庭和谐、家族延续的关键。同时,家庭也是将个人与社会进行连接的重要桥梁,家与国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候,将家风家训建设融入其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家风家训内涵

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追求、精神内涵等。具体来说,家风家训又被称之为“门风”,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内。广义的家风家训主要是指在一定家族内部,所有的成本员都必须要遵循的一种律则;从狭义的角度上來说,家风家训则是家庭成员所指定的规约,主要包括:家教、家规和假发等,主要是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并且家训家风的形成过程是一种自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在我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明确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全面加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团结、凝聚国人的力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两者关系分析

24字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同时,家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时代的沉淀。两者之间具有极强的同根性、互通性,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具体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24字核心价值观是对家风家训的总结、升华。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对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精华进行了吸收,并充分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而综合提出来的。因此,从这一方面上来讲,24字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家风家训的一种综合体现;同时,24字核心价值观还是对家风家训的一种总结和升华。社会是家庭、个人的联合体,传统家风家训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这一角度上进行分析,加强24字核心价值建设,是建立在家风家训基础上,并对其进行了升华,以提升到社会层面上。

其次,家风家训是24字核心价值进行落实和细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要充分借助家风家训这一载体,对其进行有效的践行和培育。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优秀的家风家训,可以塑.造人物的品质,并促使个体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下,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个人素养等,以促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优秀家风家训着眼于家庭这一小细胞,而家庭则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训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发展。可以说,家风家训好比是一方沃土,直接滋生了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家风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推动家风家训现代转化,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候,可充分借助家风家训这一切入点,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并在传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而对家风家训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汲取,不仅实现家风家训的传承工作,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不断激活家风家训的生命力,使其赋予现代特色文化,进而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其进行现代转化的过程中,不需要以继承传统文化作为基础,确保当代的家风家训中,不仅具有传统文化,还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例如,“一门四杰”扬州的吴氏家族,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就坚持家族的家风家训,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科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吸纳,促使其家风家训不仅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还呈现出极强的时代性,引导子女在家风家训教育中,逐渐形成了爱国报国的情怀,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2.加强家风家训宣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鉴于家风家训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全面加强家风家训的宣传工作,以根更好地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体来说,在加强家风家训宣传的时候,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媒体平台,全面加强家风家训的宣传工作。这就要求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以提升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在加强家风家训宣传的时候,应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通过三方面的努力,不断提升宣传的效果;最后,在进行宣传的时候,还必须要保障宣传的内容,要贴近百姓的生活、贴近生活,并将家风家训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免单纯地说教,不断提升家风家训宣传效果,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3.树立模范榜样,借助家风家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候,可充分借助模仿榜样这一途径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模仿榜样是时代的先锋、社会楷模、榜样等,可充分利用这一载体的巨大影响力,形成一种感召力,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来良好的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可充分借助开展评选活动的形式,将最美家风评选出来,并借助榜样,人物的精神力量,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4.将家风家训工作融人到教育中,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当前时代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所在。鉴于家风家训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同根性,可将家风家训工作与当前学校的教育进行有效的连接,在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的原则下,不断提升家风家训在教育中的比重和力度。例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人挖掘,明确其中的家风家训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将家风家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家风家训工作内化于行动之中,以提升家风家训教育效果,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6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近几年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发达地区的前列,请问宁波市教育局是如何促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

沈剑光:近十年来,宁波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很多“创新之举”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影响。我们率先在全国启动大学园区建设,率先出台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率先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率先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条例》,率先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公平竞争机制,率先以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按市场调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绩斐然,效果显著……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曾经先后两次到宁波大学园区视察,并且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推介宁波大学园区的建设经验,鼓舞和激励了宁波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宁波曾经连续两次向国务院两届总理朱镕基同志、同志主持的会议上介绍职业教育改革经验,这在国内城市中实属罕见。

过去的种种率先,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更是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晶。梳理宁波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从构建服务型教育理念,到坚持教育内涵发展,再到推进教育转型升级——可以发现,我们在推进理念更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的两个“服务”。一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出教育转型提升的核心重点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注重学校硬件设施和物质条件的升级改造,转而更多地关注师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多地关注群众的民生需求。二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宁波市具有机制体制灵活、开放融合的经济发展优势,目前正在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构筑现代化都市,这是宁波教育发展的基点,也是宁波教育特色的基本依据。因此,宁波教育的现代化应该与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与本地教育发展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点相一致。

当前,与上海、深圳等教育先进城市、标杆城市相比,宁波在现代办学理念、高端人才集聚、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短腿现象”仍较为明显,原有的先发优势有所弱化。面临新形势,我们明白不创新就不会进步,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想法是:区域先行,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宁波是国内沿海开放城市和发达地区之一,人民群众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是推进宁波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宁波市委与时俱进提出了“六个加快”和“四好”示范区的战略,要求教育率先发展必须落实于行动之中,宁波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目标始终瞄准上海、香港等教育发达地区,全速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力争跻身于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前列,领跑国内教育。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重要标志。实事求是,从宁波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教育。在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实践中,我们将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宁波市教育局下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三结合”原则,请您谈一下“三结合”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沈剑光:“三结合”就是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工作,这项工作内容大家都在提,也都在做,宁波市有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我们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坚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努力做到“一个为主”“一个为重”“三个推进”,切实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实现三位一体的现代育人模式。

一个为主:主要是坚持学校教育为主,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主导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二是要主导学校走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个为重:主要是坚持家庭教育为重。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要主动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三个推进:“三个推进”就是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三方互相影响,优势相互补充,同步发展。

:“三结合”原则指明要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携手共同育人,那么,“三结合”原则是如何具体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

沈剑光:如果说“一个为主”和“一个为重”是我们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两项主要原则,那么“三个推进”则是实现“三结合”的具体方法。

有效推进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着力抓了几项工作: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分年级分学科提出了学科德育总目标、德育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活动建议;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9年,宁波市教育局决定开展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程,下发了《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意见》,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预警通报制度,根据不同时期学生心理状况,定期心理预警通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我们坚持文化熏陶,切实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系列活动,重视主题活动开展,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指导各地各校,结合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开展校园品牌创建活动。

主动推进家庭教育。近年来,宁波市教育局主动会同市妇联等部门,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的推进工作。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市教育局在市教科所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切实指导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在专家指导方面,我们汇集全市热心家庭教育并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各方面专家,组建宁波市家庭教育专家库,切实推进家庭教育科学、深入发展。为培养家长的育人能力,我们大力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每两年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进行达标考核及示范性家长学校建设评比。同时,会同市妇联,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了促进家庭教育网络化建设,我们会同市妇联,积极办好“网络家长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为了丰富家长的教育知识,我们开展了“竹洲家庭教育大讲堂”及家庭教育论坛。自2010年以来,市教育局主动会同市妇联在宁波二中设立“竹洲家庭教育大讲堂”,此项活动得到了其他各地区的响应,每地都开展了不少于10次的家庭教育讲座,全市共开展120场家庭教育讲座,受惠家长达3万人次。

大力推进同步发展。在抓好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同步发展。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教育议事会”制度。2005年,宁波市海曙区中心小学,创建了教育议事会制度,通过制定教育议事会章程,明确学校教育管理、社区教育拓展和家庭教育协调三个部门的工作职能,通过资源重组使三方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巧妙地将三方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学校、家庭、社区进行换位思考,以理性思考带动感性的育人工作。我们还不断完善家校沟通平台,从完善班主任和家长互访制度开始,明确要求班主任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学业与生活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班级博客、班级QQ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保证家校及时沟通,我们还完善了家长会制度,定期举办家长会,及时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情况,并请家长介绍家庭教育情况,交流意见,共同商讨教育措施。为了发挥教育的合力,我们整合家、校、社会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乡村;开展社区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参观考察,让学生走进社会,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足。

:我们了解到,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请您具体谈一下,这一“宁波模式”的德育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有特色的做法?

沈剑光:近年来,宁波中职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如果要说这一宁波模式的德育内涵是什么,我想主要是“两个服务”和“两个推进”,即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为了切实推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五大工程:

完善体系,扎实推进德育机制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架构,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中职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德育工作会议年度化制度,我们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深化学—赛—训体系,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各项技能大赛中渗透德育内涵;试点先行、分步推进,进一步凝练德育项目特色,开展书法教育试点学校和创业创新教育试点学校的创建工作,深入推动宁波书法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整合资源、强化联动,大力实施德育队伍建设工程,全方位构建五条德育管理线—由校长办公室、党支部、团干部组成的德育核心队伍,以政教处为主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组成的德育骨干队伍,以教务处、培训处、就业指导处及全体教师参加的教书育人队伍,以总务处、图书馆及后勤服务人员为主体的服务育人队伍,以校团委、学生会和全体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自治队伍;拓展学校、家庭、企业德育互动面,建立“学校、家庭、企业”三位一体的德育队伍共建机制,加强学校、家庭、企业教育的沟通,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突出重点,精心谋划,深入落实主题德育推进工程:着眼大爱,重视生命教育,从生命观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入手,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与学的细节中;重视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法守法,通过抓好“三个结合”,扩大法制教育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筑健全人格,认真研究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多学科渗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调节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立足长远、以人为本,积极实施德育服务提升工程:加强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建立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经常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上公布就业信息、开通就业指导和就业座谈,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得到方便、快捷的就业指导。

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德育路径建设工程: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导向,注重先进企业文化的引入和整合,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以构建信息化平台为抓手,提升网络育人新内涵,积极开展“网上党校”“德育在线”“校园互动平台”等建设,通过班级微博、BBS、QQ群等形式,密切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不断改进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

:“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宁波市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剑光:近年来,宁波市教育系统涌现出了浙江省首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海曙区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浙江骄傲2011年度人物”—宁海县跃龙中学教师葛明霞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人物,她们不仅成为全市学习宣传的典型人物,更成为省内外学习的榜样。

宁波市教育局非常重视抓好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规范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以评选和宣传各级各类先进为抓手,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

2008年我们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宣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编发《暑期教师师德学习材料》,通过主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组织全市教育系统中小学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规范》,把教师贯彻落实《规范》的情况列入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考核要求之中。学校领导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导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第7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68-02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的文化主流,也体现了我们自己的特点,它能够将全国人民凝聚起来,而且它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新媒体传播的复杂环境下学校继续展开有针对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快我国的全球化进程,许多西方思想通过新媒体传播涌入中国,在中西方思潮交流碰撞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充斥在大学校园中,并且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生活上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这些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出现问题,为了防止这种现象蔓延,在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说教,新媒体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道路,新媒体的新颖性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校园暴力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充分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事业的继承者,关系到特色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是能否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关系到是否能实现中国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社会各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宣传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复杂性、碎片化特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9%的学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有22.6%的学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培养,但是有41.5%的学生回答不太重视。几乎所有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刻苦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政治理论往往不能受到重视,在学生中无法形成较好的氛围。所以,提高大学生的重视程度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学生自己重视才会主动学习相关内容,从心底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则仍然是老师唱独角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二)学校教育存在不足

从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调查来看,有46.67%的学生认为学校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侧重于理论上的培养,大多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刻讲解,反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新媒体未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起到实质性作用,教育者对新媒体在教育方面运用能力较弱。学生对价值观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只是了解其知识内容,却没有进行实践,没有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三)家庭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比较自我,容易忽视其他同学的感受,还存在叛逆心理。部分家长孩子过于溺爱,听之任之,不能很好结合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是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这是学校的事,和家庭教育无关。还有一些家长管的过于严格,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没有从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忽视了正确的教育方式。

(四)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不少挑战,新媒体成为文化多元化的载体。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信仰上迷失方向,崇洋,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抵制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使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受到动摇。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淡化,网络上信息种类繁多,还有一些不客观的报道,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大学生缺乏对国际形势的全面了解,对国内的改革和政策不能正确审视,容易淡化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

三、新媒体时代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因素

总的来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流是积极向上,但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在教育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需要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大学生自身的不足

首先,部分学生存在功利思想。部分学生受到新媒体传播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认为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大学生在面对一些选择时比较功利,不能顾全集体利益;其次,新媒体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有些大学生盲目追崇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过于强调自己的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再次,部分学生知识与行为脱节。有些大学生没有实现主观同客观相统一,没有做到自觉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将课堂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

(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首先,新媒体时代核心价值观领域研究深度不够。目前,大学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归入政治文化课中,但是对新媒体中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方式和实践方法研究的不细致。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通常的灌输法,知识性正面引导,在实践上,基本靠学生自己去践行。目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能为大学生的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制约着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其次,新媒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整合度不高。目前来说,教育者整合意识比较弱,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学校教育的改革效率与新媒体发展速度不匹配。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

首先,家庭环境影响不深。目前,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忽略了家庭环境的熏陶作用,对孩子的价值观方面关心不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一定阻力;其次,家长在新媒体使用上对子女的引导力不够。新媒体环境复杂多样,家长缺乏对子女的引导意识,在新媒体信息的正确判断上不能为子女提供经验。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不完全成熟时期,很容易受新媒体中繁杂价值观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四)新媒体虚拟环境对大学生的误导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有很大的弊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言论和视频,诋毁社会主义。而大学生的心理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蛊惑,缺乏理性思考,不能辨别是非,在朋友圈中传播开来,使身边同学也受到影响。这种传播会使大学生对学校弘扬的正面理论产生怀疑,在学生中形成了多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四、新媒体时代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新媒体时代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结合新媒体新特点,注重对新媒体载体的发掘与有效运用,深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一)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自觉学习意识。大学生只有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树立坚定的信念,并用这些信念指导实践,才能抵制消极的思想,引导自己的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大学生要主动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多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传统道德的精髓;再次,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为未来的生活、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全面的提升自我。

(二)全面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新媒体运用能力。老师的新媒体载体运用能力与学生的接收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师上课讲的精彩,学生爱听,知识自然就学到心里去了;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要通过多维的方式来教学,多方渗透;再次,要拓宽教学途径。目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这一途径来进行,要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三)注重家庭教育

首先,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应该分担更多的责任,家长要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当家长发现子女思想和行为有异常时,第一时间与学校老师联系,共同讨论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其次,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家长还要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以朋友的方式相处,改变家长居高临下的传统观念,倾听内心深处的想法;再次,家长做好榜样教育。家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视自己知识面的丰富和提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子女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四)优化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上言论参差不齐,负面舆论很多,要加强新媒体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首先,要掌握新媒体的主阵地,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通过政府的官方网站来宣传核心价值观。其次,对于一些负面舆论,要及时制止并做出相应处理。对于这种类型的言论,有关部门要及时肃清,并作出相应惩罚。再次,有关部门可以设专门的网站,对于学习的成果予以展示,其中也可以加设互动专栏,加强互动,对于教育方面的不足,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便于改进。

第8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关工委工作会议很重要,开得很好。刚才,局关工委秘书长传达了省教育厅关工委主任会议精神,局关工委副主任同志宣读了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表彰决定,尤其是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同志总结了去年的工作,部署了今年的任务,讲得很好,我都同意,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小。关工委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过去的一年,局关工委工作力度大,措施得力,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效果好,影响广泛,受到了省、市关工委的好评。这是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教育局党委向参加会议的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学校关工委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亲切问候!向荣获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新的一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关工委工作的一系列要求,继续勤奋努力,锐意进取,以崭新的姿态去夺取新的成绩。下面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我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

教育部党组(教党〔2009〕20号)文件,中共安徽省委(皖发〔2009〕28号)文件和省委教育工委(皖教工委〔2008〕32号)文件,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上述三个文件对关工委的地位和作用、性质和任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是我们做好关工委工作的指南。各级关工委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必须认真学习,加深理解,深化认识,逐条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工程。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学校的领导要从战略和时代的高度,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并纳入学校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得力,经费有保证。

加强关工委工作,要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的作用。“五老”队伍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和宝贵财富,广大老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智慧经验、崇高的精神风尚,优良的传统作风,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五老”队伍的政治、经验、威望、时空、亲情等方面的优势,对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验证明,凡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单位,都是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作用的结果。“现职主导,离退主体”是关工委组织的特色,一定要实行好“以现职领导为主导,提出任务,以老同志为主体,开展工作”,“现职主导”和“离退主体”一个都不能少。现在还有些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关工委组织中没有老同志,怎么谈得上发挥“五老”的作用,这些单位的关工委和政教处、团委有什么区别?因此,要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省委和省教育工委三个文件,进一步健全关工委组织,把“五老”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我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以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各级关工委要根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和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把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始终,贯穿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青少年,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去激励青少年,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去教育青少年,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引领青少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青少年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从而坚定广大青少年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今年是举办“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会”的盛世之年,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次契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合“中华魂”和“我是90后”主题教育活动,利用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励青少年学生为振兴中华,实现祖国建设宏伟大业而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三、大力抓好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之间有着抚养关系,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是学校的老师和校长无法替代的。3月24日晚,安徽电视台播放了汤山县一个农村中学担任高二年级教学的查老师重视家庭教育,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感人事迹,看了以后,很受启发。查老师教学认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极性高,她和几位任课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决心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上去,但结果事与愿违,经过查老师长时间调查研究,多次家访后发现,学生在学校老师抓得紧,可回到家里受到很大的干扰,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子女更是如此。症结找准后查老师认真抓了家庭教育,班级学生的成绩提高很快,不仅全校名列前茅,而且全县闻名。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抓不抓家庭教育,结果不一样。这不仅关系到提高家长科学育子的水平,而且也是提高学生文化课()绩的重要途径。人们常说,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是一个不合格的家长,我看,不重视家庭教育的校长是一个不称职的校长。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离异家庭的大量增加(有资料统计达到20%),造成许多孩子从小就受到心灵创伤,失去了母爱、父爱;进城农民工的大量涌现,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失;现在年轻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对学校的期望值大幅增加。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使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新形势下该怎么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同志们,都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制定新对策,切实把家庭教育抓紧抓实抓好。省教育厅对家庭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在年初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厅长程艺同志强调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网上家长学校,抓好家庭教育。市教育局把抓好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沟通列入了今年局工作计划要点和目标考核。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今年家庭教育我们应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举办家长学校,努力争创国家、省和市级家教名校。现在我市有部级家教名校三所(洞山中学、淮师附小、市直机关幼儿园),省级家教名校20所,市级家教名校45所。我们要积极创建,争取8所以上的学校通过省级家教名校验收,凤台县要争创省级家

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区。二是进一步提高家教质量。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关键是提高家教师资的水平。今年我们要依托市网上家长学校的优势,举办家教师资培训班,并推荐、评选第二批市级家教名师,充分发挥家教名师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三是集中精力办好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是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向家长传授科学育人知识的课堂,为淮南人精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交流、学习、宣传的平台,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系交流的桥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办好家长学校的新形式。办好网上家长学校,发挥网校的功能,对于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重大的意义。各县区教育局、市直中小学要积极搭建网校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动员广大中小学师生、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网上家长学校的活动,通过家校互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充分发挥网上家长学校的办学效益。

四、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第9篇: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性假说;家庭教育;家庭德育

一、孟轲的“四端说”

(一)、“四心”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孟子认为,人性是指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属性。“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有社会道德属性,正是人性与动物性的区分。孟子的性善论是以人类的道德属性来规定人性的,并认为这一属性人生而具有,这正是揭示了人于动物的区别。

(二)、“仁、义、礼、智”是人性发展的规范

在我国的传统的道德发展中,仁、义、礼、智的主体价值体系贯穿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仁是核心,其他方面的德是仁的体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率然见于面,蛊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在孟轲看来,人的行为规范起源于“四心”派生出了仁义礼智,拥有仁义礼智品德的人才是善的人,才是达到圣人同等的完善人。

二、我国家庭道德教育与人性假设关系的考察

(一)人性是道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是指道德教育理论中关于人性的各种判断及其相互之间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人性假设中的某个判断作为逻辑核心,相应展开以此判断为基础的理论重点内容 从道德教育理论史来看,无论哪一种道德教育理论,都包含某种人性假设的逻辑,如果一种道德教育理论没有任何形态的人性假设,那就意味着它已经搁置了道德教育的载体目的和方法,而这样的道德教育理论是难以建构的。

(二)家庭中的情感交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基础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儿童道德观念的奠基有重要作用。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而道德的灌输与观念的传递无不是通过亲子关系的感情纽带,在无形中得到教化,包括言教与身教。人们的外在行为其实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道德行为展现其实也是与子女内部情感的交流,这如同证实有爱心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孩子一样。

(三)家庭道德教育与社会的道德标准相互作用

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在社会道德观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家庭的道德教育起着小加工式的作用,对社会这大机器进行作用;反过来,社会里大家对认同的道德规范又在规定者家庭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与行为准则。儿童在经过家庭教育之后最终要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在家庭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环境交错的过程中,掌握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实现了道德的内化过程。

三、基于孟轲的人性假说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几点构建

(一)用理性的关爱尽力呵护孩子的“四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先天潜在的一种自性,如果这种自性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人的发展会出现偏差甚至畸形发展。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依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因势利导。它是站在整个人类道德的起点而发起的一种理性呵护。理性的关爱就是要把握好关爱的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成了溺爱。因此,用理性来把握好这个度,比如给孩子充满爱的环境,展示榜样的力量加上正确的表扬,让批评也成为一种关爱等。

(三)家长健全自我价值观,发展孩子的“仁、义、礼、智”

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主要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的“培训班”。“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要注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外,家长自身也应该健全自我价值观,在培养孩子四心时,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要求。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家教意识也普遍崛起,为了提高父母们的家庭教育质量,各种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讲座普遍兴起,加上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回归,在进行孩子的德育时,家长更应该关注、更正和健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郭沂.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J].孔子研究.2005(05)

[2] 白奚.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J].哲学研究.2005(03)

[3] 张光成.孟子四端说再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