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课堂教学技术精选(九篇)

课堂教学技术

第1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一、更新信息技术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我们原先所谓的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做好从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是以信息的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其主题是学习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和等技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单一学习方式,应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使其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二、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因为生动的教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逐渐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遵循教师的思路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思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信息技术课就会清晰到位,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获得创造性思维启迪。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学校、家长、学生无论哪一方面对计算机课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信息技术在高考中的比例,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对高考无用,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无疑让学生更加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消极态度,提不起兴趣。鉴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非常重要,这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课堂气氛的活跃,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动画、音乐、视频、图片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通过从网络上搜集精彩的课件,或者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有效的导人,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同时,教师讲课用的例子务必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探究心理。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课型有很多种,主流课型是在机房边讲边练。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效果得以及时反馈,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也更高,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

五、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优化

有效地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课程安排,教师应实施不同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进行互评、小组互评,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比较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作品、检查进步、自评反思。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的测试,完成对整个教学的总结评价。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及时反馈,真正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优化。

第2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数学教学 作用

一、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五、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的反思

第3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思考一:多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是一节课的立意之本?

这次上课的内容选自浙教版《算法与程序设计》第四章“VB程序设计初步”第4节“过程和函数”,《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指出:教学过程中必须设法让学生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探究,加深学生对函数和过程定义方法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养成程序设计模块化的良好习惯,教学建议2课时。我仔细研读了这段话,并归纳总结出12字方针:理解思想,加深认识,养成习惯。

那么,教师面对的学生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中的VB基础知识,包括常用事件及事件处理过程,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按常规教学进度,接着该学习“自定义函数”这一块内容。我向原任课教师了解了情况,得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一般。于是在课前的见面会上,我通过几个问题进一步摸底,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Form_load,也不清楚Dblclick()。虽然我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些知识点,可以顺着进度教他们“自定义函数”,但总觉得对学生缺少一个思维上的提纲挈领,即什么是模块化?为什么要模块化?怎么实现模块化?所以,我选择了放慢上课进程,先讲清楚模块化的思想并加强对事件处理模块的学习,这样能更好地服务于下节课“自定义函数”的讲解。

课堂的前期处理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递进问题。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边楚女老师的一句话,“有时候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谋求在课堂里的华丽转身却遭遇掣肘,也许本质的原因是你读不懂学生。弯下腰来,倾听学生,让教学更接地气”。教师对一个课堂的抱负,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才能经得起考验,否则就是一厢情愿的“抱负”,“以生为本”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找不到生存的落脚点。

思考二:知识需要牵引,还是直接呈现?

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探寻答案的欲望,陪伴他们走过思考的过程?或是激趣,或是迁移,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这节课的开头,我从“积木引发的思考”到“模块化建房的对比”,很好地迁移了模块化的概念。

课堂上,我请两位学生谈模块化的优点,他们讲得很到位,说明他们对这个概念有了理性的认识,达到了知识的自我呈现效果,教师只需进行总结,就能轻松地完成概念的迁移。

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前提,在上课总结完概念后,学生在制作游戏的牵引下,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很好地找到事件处理模块并进行综合应用、尝试创新,这个游戏任务给了课堂很好的弹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然,课堂上的“优帮差”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完成了作品,体验了成功,是对学生最好的牵引。在这节课结束时,我将3张Image的位置初始化代码归纳为一个通用过程,学生顿悟:模块化真的让程序更简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模块化”的好处,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做题。

思考三:技术充满文化味,课堂才有生命力?

“隐藏知识点,问题生活化”一直是我的教学设计理念。寻找问题生活化的原型,每一次都让我很伤脑筋,更别说增加技术课的文化味道了。让技术深深地埋在文化的气息中,这才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

这次活动的地点在中国银杏之乡――浙江省长兴县,11月是长兴最美的季节,很多与会教师都领略了满树满地的金黄。瑟瑟秋雨中,走在长兴街头,银杏叶簌簌掉落的情景让人平添很多不舍。我的小游戏《留住那份美》(游戏说明:单击“开始”按钮后,银杏叶会从树上随机掉落下来,通过单击或双击叶子让其回到树上,从而达到“留住那份美”的目的。每次单击或双击得到相应的分数,叶子掉落的速度随着分数的增加而加快,难度会越来越大,充满挑战性)就是在这样的不舍中在上课前一晚灵光一现,应运而生。编写游戏时的那种兴奋,让我在午夜忘记了腰酸背痛,这就是“问题生活化,艺术加文化”带来的激情,将“知识”隐藏在主题背景之下,让“技术”穿上文化的外衣,这正是我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让学生尝试完成下发的半成品时,他们的兴奋与专注让我完全放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证明,这个设计是这节课的亮点,学生在欣然接受挑战的同时,学会了举一反三,增强了对程序中各种事件处理过程的统筹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公共代码”进行封装……

很多时候,你的努力相对于这节课增加的文化气息,也许都不值一提。但是当学生惊艳于你的细节设计,你很骄傲地对学生说“老师也有文艺范儿”时,学生注视你的那种眼神会让你幸福感飙升,而这就是课堂生命力的表现。

思考四:课堂上重实践还是做题?

我们都知道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对思维的引导。我的课堂实践理念是“课内导思维”,要让这种理念变得更实际,导学案就变得非常重要。

导学案导什么?关键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知识是死的,教不完的,唯有学会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一生受益。本节课我制作的导学案,如下页表1所示。

从该表的设计可看出,每个环节都有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在“解题帮助”和“教你一招”中探索求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案的引导下,我在课堂上安排一半时间进行半开放式的实践,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犯错。这种行为正切合台湾郭瑞祥教授的观点:去犯错与创新吧!借着课本教你的基础,然后去有计划地犯错、尝试创新,是极有价值的。当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忙碌,感受无助的沮丧、灵光一现的激动、成功的兴奋时,还有什么场景比这更美妙呢?

思考五:如何加强作业管理?

课堂上实践操作的效果又如何考量呢?如何用笔试的标准衡量实践的能力呢?

结合前面的“课内导思维”,学生回去就是“课外强知识”了,通过适当的练习来记住一些重要知识点,对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作业的管理上,我尽量做到细化,因为只有做得细,对学生的了解才更准确,作业的意义才更大。

这节课后,我检查了学生提交上来的作品,共有21份(共有21名学生),正常完成作品的有18份,3个image一起动的有2份,还有一位学生新加了一个暂停按钮,暂停之后可以不停地刷分,直至溢出。学生能按需所动,有创造性,每每遇到这样的学生我都会很开心,都能体味到自身的价值。

在日常的作业本批改中,我会总结学生答题的特点。例如,这次作业中共有8题,我列出了出错记录(如表2)。

第4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ね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二、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三、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课堂教学,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二、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四、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五、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学园:教育科研》.2010年第13期: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年第6期: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卷第B09期:124-125

[4]申忠明,彭文灵.高师院校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和对策[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3期:62-65

第5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教材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协作学习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我通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在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中低年级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教学法。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2.比喻教学法。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3.游戏学习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三、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初中阶段多以安排较为直观和浅显的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其方法可用下图简略表示:

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热情。就其整个过程而言,协作型学习模式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协作的过程中,从方案的提出、形成,方案的实施,到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而教师仅对学生题目的选择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以开设Flas兴趣小组为例,学生选择了英语课本中“感恩节”一课制作一个课件。学生首先上网查询或是到图书馆查找与感恩节相关的信息,包括它的来历,人们庆祝它的方式及各个国家不同的风俗等;而后,不同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视角对感恩节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课件。又如,在结束了计算机组装课程后,安排学生对市内的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份的性能及价格作一个市场调查,并最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一个最佳装机方案。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课题结束时也使学生扩充了自身在课内外的知识。

又如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七年级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我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又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第6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种教学体系,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目标卓越、过程优化、效果优质为价值追求.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形成优教优学互动模式,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并使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其素质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能因材施教,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我们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①需要巩固哪些知识?与哪些知识做好衔接?②学生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学到什么程度?③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程度?④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

二、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学生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就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动手写、动嘴说,以提高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技巧、熟悉化学用语.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不仅应该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而且应该把化学的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师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到本节课的情境中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高效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授

“探究空气的成分”时,我搜集、整理了一系列和空气成分发现有关的图片和故事,创设了学习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探究空气组成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培养了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2.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要注意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使“教”的活动适应“学”的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大致分为: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过程,其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生动形象、完整的表象,是促进理解、深化认知的前提.感知教材越丰富、越明确,获取的知识和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学习认知规律的各个阶段,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严格要求.

3.疏密相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内容的疏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应的变化,教学内容,若疏密相间,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其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很好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容,每节课的内容都要有重点、难点.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切忌平淡.重点要细讲,反复的讲;难点要分开讲、缓慢的讲;一般内容要简明的讲,使学生感到教学层次清楚、节奏分明.

4.起伏有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禁“一言堂”或“满堂灌”,一堂成功的课,要讲究曲折起伏跌岩有致,富于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节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过程有起有伏,节奏分明.同时教师应巧妙运用好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师的“讲”和学生“听”;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以及学生的“动手”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解答”;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解答”;学生的“做题”和教师的“讲评”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的进行,这样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颖别致,秒趣横生,生动形象,简洁明快.

5.灵活运用提问

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方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提问时,提问首先要有针对性,即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具体,力求提出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其次问题要有层次性,问题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这就要求提问要有层次感,提问要层层衔接、步步剖析、逐渐深入,这样有利于问题的的理解.第三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一个启发性的提问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启发性的提问能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最佳解决问题的境界,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心态.第四提问要适量、适度、适时.课堂教学提问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提问的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提问过多,无益于问题境界的创设,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过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提问还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另外提问还要把握时机,提问过早,学生难以回答,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过迟,学生脱口而出,提不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简明扼要课堂总结

课堂教学的总结,是对一堂课所讲内容的全面回顾、

第7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学;优化;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G623.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72-01

作者简介:王静(1987-),女,江苏昆山人,二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可感,使原本比较枯燥的知识富有趣味性、生动性,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这样,既可以弥补传统数学教学上的不足与缺憾,又可以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同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有些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广度和稳定性都不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关注到课堂学习本身,忽略一些无关事物的影响。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打下一个好的开端。例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教师把学校附近路口汽车流动情况录下来,要求学生统计车流量的情况。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经学生讨论商量后做了明确的分工。有的学生记摩托车的数量,有的负责记大客车的数量,有的负责记小汽车的数量,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样,把学生的生活与课堂教学紧密连接,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很多内容不能展现在学生眼前,往往需要学生借助想象来填补眼前的空白。而多媒体技术用其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强大的表现力,填补了这一空白,把各种生动的形象、事物的原理、生活中的现象过程等,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分解教学中的难点。比如,在教“行程问题”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甲乙两地的一段路程,然后可以假设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演示经过一小时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再经过两小时两车又行驶的路程。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相遇问题这一知识点更加直观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为解题奠定基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一些抽象的知识,从而摆脱老师的个人比画表演和学生的凭空想象。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鼠标轻轻的点击下,重难点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在,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课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圆,先把圆平均分成4份,把这4份拼起来,像个平行四边形。接着又把圆平均分成8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发现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得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对于圆面积的计算印象也更加深刻。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F.W.Diesterweg)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如何得来的,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的来源,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比如,在一块长方形的红布上裁剪正三角形的小红旗,最多能裁多少个?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会觉得是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简单地套用公式。实际上,长方形的长和宽未必正好是三角形底高的倍数,所以就会出现“边角料”的问题,而有些边角料合理利用又可以裁剪出一个三角形。所以,这时候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探索答案,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化静态为动态,训练学生的思维

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机械识记的能力要远高于理解识记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让他们记的知识,往往都是死记硬背的,并不能真正理解。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原本静态的知识化为动态的动画,将大大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告诉学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总是要一再提醒才能记住,对于为什么要“0除外”,总是似懂非懂的。这时,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这样一个知识点制作成动画,通过渐变和叠加等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为什么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的原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巩固记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想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燕.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6).

[2]王艳.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2(09).

第8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音像多媒体等多种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介入学校教育,为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物质技术条件。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使多种手段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化学教研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

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我们在讲解灭火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一段衡阳市2003年“11.3”特大火灾的视频图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火失控后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灭火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使用课件,使化学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思维方式是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用动画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集团的分与合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出来,生动活泼,吸引力强,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形成直接学习的动机,增加无意记忆和联想记忆。多媒体课件在物质微观结构的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观性为我们在教学中架起了微观和宏观的桥梁,对于学生微观想象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原子的结构、水的电解、氯化氢的形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采用了Flas,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微观想象。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仿真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发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每次实验课,老师的大量精力都花在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上,而且由于人数众多,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此我们在学校计算机房中装了一个《化学仪器随意组合》这样一个小软件,学生在上机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的训练,再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四、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交互式和协作式的建构性学习。

计算机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建构化学知识提供真实、丰富、复杂的学习情境。信息时代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接受着大量信息。在建构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网络信息的“互动性”为交互性和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最佳物质基础。在化学学科中,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指能从多样话媒体中获取和处理人类与化学环境有关的化学图象、化学数据、化学文字信息的能力。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使多媒体不仅成为学生查找信息的资源库,而且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一种认知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小组学生性格各异、思路各异、方法各异的学习优势,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进行多向思维的碰撞,通过这种交互、协作、沟通、碰撞,每位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从而对建构化学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第9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一、精细研读课标和教材

国家课程标准是纲,是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依据,是衡量我们教学成败的准绳。所以,在准备一节课时,首先要找出课标中关于该章该节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做到客观、深刻的理解。虽然说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所有教材都凝聚了无数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信息技术课以全新的面目、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所以,在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之前,充分的研读、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精心研究学生

课堂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实际学情各地各时都有较大差异。有人说课程标准“空”,这也是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这一点也为我们开展真正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也为我们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舞台。“把学生研究透了,你的课也就成功了80%”。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熟悉学生现有知识和技能,这是进行课堂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根据对前面两者的研究和分析就会找出“这些”学生与课标预定要求之间的距离,我们就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出让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教学目标,确定出教学重点,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析出可能的重难点。

四、精妙制定教学策略

根据对前三者的分析,再加上对现有教学条件的了解确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条件来进行,做到恰到好处。

五、精巧设计教学过程

1 精彩的课堂引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课堂一开始的3~5分钟是整堂课最为宝贵的时机。老师要抓住好这3~5分钟的宝贵时机,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从心理上、内容上吸引住学生。所以,这个课堂引入要设计好。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夸美钮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2 精彩的案例选择是课堂得以展开的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其实,信息技术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要注意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例子来为我们的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案例分析中学到技术、提升经验、升华思想。

3 精彩的问题设计是学生探究的阶梯

有了精彩的引人,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求知欲被有效激发、集中以后。我们借助精彩的案例选择来展开探究活动,如何有效的探究,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激发原有的感性认识或感性经验,有效提升出相应的思想方法,这是引领学生渐入“学习佳境”的阶梯。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必须符合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逐步达标的过程控制标准。

六、精确及时的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