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

第1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语文 教学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49-02

主体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新概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主体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十分重要和迫切。

1明确教学目标,增强主体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手段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站。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教学目标,认识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意识到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把当前的学习活动作为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所以那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好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增强学生主观努力的意识,增强主体价值的意识,就会自觉地体现自己能动的力量,有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活动面也能随之扩大,探究问题的气氛自然就热烈了。某位老师用“据情节推,借课文补,抓神态析”的手法,通过与莫泊桑的对话来评价于勒这个人物,顺利达到了认识小说中的人物的教学目标。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评课说:“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随机应变,学生中不存在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是知得深与知得浅的区别”。

这种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凸出主体意识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发展水平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2参与教学过程,确立主体地位

学生是否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决定着是否真正确立了其主体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诸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老师那至高无上的“尊严”、支离破碎地分析、烦琐的提问、僵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堂变成讲堂,主人变成听众。

主体教育就是把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及其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表现和显示出来。这两者的联系点就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确立其主体地位;只有使活动具体丰富,才能确立其主体地位。活动充分必须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保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简化分析、优化信息、美化结构。

活动时间充分,就是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充分讨论说话的时间。这样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确定学习内容、自学思考也好,讨论置疑、探索解答也好,都会有个人的感悟、体验、收获或再创造的机会。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上课的内容必须丰富(优化信息),语言也要幽默。因为上课是学生认识、理解、创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心路历程。丰富的内容与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下得到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机会。

3开放课堂教学,开发主体力量

学生潜在的力量是很大的,关键是如何挖掘、开发。以往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在教育意义上成为主体,而只能处于被灌输的、被管制的、被批评的、被指导的状况。开放主体力量,必须开放课堂教学,在观念上要开放,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视语文为广阔的天地,走语文生活道路,语文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让学生以课本为“窗口”,把目光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双手能巧起来,让嘴巴能流畅表达,让时间能自由支配,空间能扩大见识,从而真正把学生的潜在力量开发出来。

开放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必须要开放,要有弹性,不能囿于课内课本,课本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要向课外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训练,内化创新。语文课堂的开放,可以使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鲜活性、时代性,能促进学生全面的、主体的、和谐的发展。

第2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性;体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共识,也被教育实践所验证为高效的教育方向。但如何充分贯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思想,在基层学校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尚未形成鲜明的认识和风气。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我的角色定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步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①高质量的情境设计。将学生置于合理、到位的情境之下,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②以探究兴趣为先导,层层深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 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

三、鼓励质疑,平等讨论,让学生做学生的主人

第3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备课过程中要进行预设,在课堂教学环节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积极思考,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一、教师要预设学生主体思考环节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情感参与的过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预设学生主体参与的环节,让学生从语言习惯、学习技巧等方面都能够有所提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发展,努力钻研教学技巧,不断拓宽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内容。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能够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高兴的。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创新中畅所欲言,积极动手动脑。

二、采用教学游戏让学生情感参与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对于各种游戏有着天生的喜爱。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感参与的空间,通过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学游戏的创设要有效,要能激发起学生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起来,在情感参与中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三、加强课堂互动,加大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如,教师在《窃读记》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设疑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活跃思维,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四、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培养能力

多媒体以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实现了人机交互,以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创新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情感参与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圆明园风光片以及被侵略者掠夺的奇珍异宝,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变化,从而升华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第4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 主体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及见解等方面均较小学阶段有所提高。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往往特别能体现出学生独特的想象力,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独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还需要教师通过合理引导,当然这必须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前提下展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大脑容量,储备、积累更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说话、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认清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相关调查了解发现,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未跳出以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是相违背的,若是学生仍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将会大大降低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现阶段,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自己听、读、写、说等方面的能力呢?

二、实现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对策分析

1.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之前,首先应合理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根据,结合阅读教学的相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综合学生的实际的学情,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应主要从知识、能力以及教程、方法、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维度具体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且应使学生认同,进而成为学生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童趣》时,教师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首先是知识及能力方面:

(1)要求学生利用字典等教学工具,结合上下文意思,认识文中的新字词,并会写出这些新字词。(2)学会积累课后练习的相关词语。其次是教程及方法方面:应要求学生多运用反复读、反复想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及敢于想像的良好习惯。最后是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再朗读课文,应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儿时趣事的想念。

2.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为根据,掌握学生的相关心理特征,通过引导和诱发,以故事形式引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悬念以及以独特导语导入等多样化方法,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任务后,不仅兴趣倍增,求知欲望也增强,学习的动机也更为强烈,且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展开自主阅读课文。经过阅读教学初步地完成教材的学习要求,且能在自主学习中勇敢提出存在的疑虑。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课,教师课堂上通过谈话的形式来引入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设计为:同学们,你们是否游览过苏州园林呢?想不想与老师一同前往苏州园林一探究竟呢?(学生会附和点头应是)既然同学们这么有兴趣,那我们就一同去浏览那美丽的苏州园林吧!通过谈话式导入后,教师可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美景,学生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进入到阅读课文的意境中。

3.应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重视全体参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阅读更是需要全面综合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以及群体的合作阅读,最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最为看重的是具体的研读过程,并不是仅仅看重结果,而这就要求对每一个发展有差异的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材中,有部分阅读课文的思想内容偏深,要理解起来相对较难,特别是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例如在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郭沫若的《雷电颂》、朱自清的《背影》等文章时,涉及到的作者所处时代的相关社会背景,文中字句所代表的深层次意义仍需要教师做进一步引导和解释才可明白其中含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此类文章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应通过因材施教或是分层次教学方法来展开文章的阅读教学,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均能有效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第5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科学性;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05-01

高中英文的教学要讲究科学性,教学的科学设计引领学习价值;主体互动促进自主建构,促进三维目标及语文素养的整体达成;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反思与创新。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特别要研究高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力。

“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积累、知识视野)、语文能力(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交际能力)、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感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内容。语文素养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1、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课堂行为主体,设计契合学生学力和学情的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纲领性地预设有效学习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有序导引课堂教与学全程,并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课前准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绪状态,对教学内容“再度开发”,设计学习情境与传播媒体、准备教学策略与手段等。

2、有效的教学对话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境界。语文素养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附加值也在共享中倍增。

3、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

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

教学过程是主体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可以在同伴学习中得到互补。

4、有效的课后观测

下课不是教学任务的简单结束,应该是学生学习后个性化感悟和内化的经历。课后,教师既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内省、反思,还要观察学生学习后的成就感或情绪反应,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自我发展。

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后期绩效诊断,必要的测验和阶段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知识与技能”的检验结果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化有效教与学的成效。要让学生知道有效的测验只是对一个时期学习行为的考察,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1、习得自学习惯

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习得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包括:主动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管理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体验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2、学会知识管理

高中学生要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宝典,知识管理便是最有效的秘笈之一。“知识管理”一般界定为“利用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与应用、知识的分享及知识的创新等策略”,是一个知识有效“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提升教学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

3、获得考试能力

“唯考”和“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标准》的要求,必须批判并肃清;然而,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毋庸回避评价考试,考试考验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是检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考试之一。“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工作方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4、有效的化:关注文化,融和有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学主体、课堂情节和生命成长整合发展的“文之化”上,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圆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的和谐融合,必须超越知识获取升华人文精神,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和。理想化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化想像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

第6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主体地位

当前,社会现实生活日益多元化。文学作品作为生活的反映,必然不是单一、单声的,而是“多语和谐、杂语共生”。一个作品的文本必然也是多种话语的集合和矛盾体,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话语和声音(多元话语理论)。同时,由于学生个人的经历、环境、个性、心理各不相同,对文本的解读就更具多元性。文学艺术的大千世界会给每个学生以无比丰富多彩、细腻微妙的种种感性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作为独立的读者所独有的理解、体悟和创造,其他任何人都无法说明和替代。

因此,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当由学生这个读者独立去完成,教师充其量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存在的。教师能够并且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创造各种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去感受和领悟作品中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成为了教学的专制者,统治了一切,通过教条化、技术化、程序化的文本解剖、知识灌注和道德说教,把自己的思想意识、权威的说法,或者是标准的观念,强迫性地灌输给了学生,完全无视学生的主体存在,漠视学生的自身生命体验。于是在几十个人的课堂上,只能听到一个武断专制的声音,或是教师,或是某个权威,或是一堆抽象的理念教条的声音,惟独缺少了学生这个“读者”的声音。这种专制化的文本解读,既对作品本身构成了极大的扭曲和亵渎,也使学生长期被迫处于物的状态,极大扼杀了他们的独立思维、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高度尊重学生读者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文学接受的主体。“学生读者”既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又通过解读作品文本,与作者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和对话,从而实现自己对文本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学活动系统。新世纪的学生往往思维活泼,敢于质疑。教师一定要高度尊重“学生读者”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提出不同于教师、教参,甚至是不同于作者的理解,这就是阅读的再创造过程。对于学生任何创新的思维火花,教师都应该尊重、肯定和及时给予鼓励,并对学生思维上的偏差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压制和灌输。

第7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一、 语文教学教什么

关于“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看来“语文”的含义,也就是语言。顾黄初先生则进一步指出:“书面语和口头语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符号。”由此可以得出语文的性质:符号性、工具性、社会性。显然语文中包含着各种信息,在实际运用中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的核心,应该是语言教学的落实。不仅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国语言的能力。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尤其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掌握一定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学以致用。我们语文教师工作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即在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具有崇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健康高尚审美观念的21世纪新人。

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必须研究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三个教学要素的基本特征,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充分有效利用教学活动空间。理出头绪,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所有的教学活动,被要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这就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时期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须建构起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材的组织以及环境的协调相统一的新型教学模式。尤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我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探索

回顾语文执教经历,虽然也曾口若悬河,占用了学生课堂宝贵时间,也曾一度不辞辛苦“刻卷忙”,但自从转变了教学观念,还是有些经验可以总结的。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不可或缺

语文知识包括标点、字、词、句、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没有语文知识,便似劳动者缺乏从事生产、劳动的工具一样,不可能会有高效率。只会兴“欲济无舟楫”之叹。问题在于,采取何种方式积累语文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我认为,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本领。魏书生先生的“知识树”就曾给我强烈的启示。否则语文教学便成了“空中楼阁”。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 教学氛围优化不可忽视

语文教师尤其须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每一次踏着铃声步入教室,我都会用充满着期待与热情的目光与每一位同学打招呼。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以通俗、明快、不乏幽默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时常以信手拈来的“名言锦句”或浓缩或升华我的观点。始终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不断尝试“情境教学”。喜欢置身同学之中,或“舌战群儒”、“面无倦色”;或“一石击起千层浪”,引爆争论的火药;或威仪尽失,急掩口误,或愁眉顿展,恍然大悟;或口中连声道谢,拱手频频施礼;或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与学生同喜春雨遥看之乐,共悲闰土隔膜之苦。同赞老头子智斗鬼子兵之英勇,共讽统治者喟叹天下无马之搞笑。课下里我亦有静闹二友,静友者,书卷也;闹友者,学生也。君不见游戏操场双杠上,振臂一呼拥学堂。师生同乐无亲疏,尽遗忘,囊中羞涩行路忙!莫愁天涯无知己,如今老师也疯狂。

(三) 教法与学法不可无视

简言之,教法的秘诀在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学法的真谛即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旧课文要常教常新,老面孔要常变常鲜。如在解读文本时,或直入重心,中心突破;或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或抓住一点,辐射全篇……尤其要注重质疑问难,使教学有的放矢。对于学生宝贵的发问,教师正确的态度应是:提倡、鼓励、引导。对于问题的解决,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时可启发学生互相解疑;有时可引导学生自主解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做到学生质疑、释疑在前,教师解惑、点拨在后。对于学法指导的重要意义,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学法指导一般有:① 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② 教师示范,展示学法;③ 举一反三,迁移学法;④ 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要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相联系。切不可机械、随意。

(四) 必要的训练不可漠视

寓教于乐的原则也可以延伸到适度训练中去。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多动脑筋、诱导同学们产生对“操练”的热情。“多流汗”、“养好兵”。通过适量训练,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记住更多的词语、句子,记住更多的典范诗文,探究出深埋的微言大义,提炼出种种学习规律。巩固各种知识,形成巧妙技能。叶圣陶先生就曾强调,“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对教学中训练的目的阐述得入木三分。体坛健儿奥运会上,欲再续辉煌,能缺少训练与实战吗?“卖油翁”出神入化的“酌油”之技,不也来自“无他,惟手熟耳”的长期训练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也应该是先训练后成才的道理。能力的培养与实践需有矢志不移的坚强意志,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和气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五) 语文实践活动不可小视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生活的。”这是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新定位。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语文实践课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体现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内容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由学生设计;形式既可群体参与,也可单个完成。本着“大语文”课观念,对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内容。

1. 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设计课堂实践内容。记叙文的学习,突出学生叙述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如复述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朗读训练等。议论文的学习,安排新锐观点展示;论据列示;我所知道的论证过程。汉语知识部分的学习,组织成语接龙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在老师精心组织下,使学生的亮点频频闪烁,使同学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增。

2. 广泛发动同学参与课外实践活动。(1) 听得入神。组织班委利用活动课,摹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举办“阅读与欣赏”节目;“周二(周三)晨读读报”活动。(2) 说得精彩。推行“课前三分钟讲演”活动,不定期摹仿中央电视台名嘴,开辟“说三道四”板块;布置编写、演出课本剧任务等。(3) 读得广泛。建立读书(报)小组,自筹班级图书室。要求:在校期间阅读以短小篇幅的文章为主;节假日推荐阅读长篇;读实用、健康,有品味的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做笔记。(4) 写得畅快。鼓励对外投稿;收集、自制对联;举办小小诗会;适逢运动会必组织阵容强大的通讯报道组;撰写南京导游词;关注建设发展,收集有关宣传标语、文告词;纠正店面广告错别字;开辟班级网站;成立黑板报宣传小组;每月自编一期小报等。

第8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自主;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由以往的“以教师为本”“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了“以生为本”,也就是说,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模式。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按照:“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成了什么样?――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变成了什么样?――当孩子们再次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变成了什么样子?――最后,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之后,我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探究情境。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2)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3)“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第9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82-02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现代社会提倡民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要及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用爱心去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现代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主角,教师可以适时把讲台让给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上台展现自我,如:板演、自我介绍、实验、归纳总结等。

二、激趣设疑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善于设下疑问,问题经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时,你的心情怎样?”马上有学生回答:“无比高兴、激动!”为了导入课文,可以接着提问:“你为什么有会这样的心情呢?”有的说:“因为我是一名中国人,我们国家的首都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当然高兴、激动了。”我进一步引导说:“有关奥运会的知识你们知道多少呢?了解多少奥运健将呢?就让我们来学习《向往奥运》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一些奥运的知识。”通过这样的设疑引入,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结束课文时,还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一名记者,在采访2008北京奥运会时,你最想采访谁,你想跟他说什么?”课后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当然,激趣设疑也不能走向极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难易要适中,要有实效性。

三、顾全大局

有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经常只盯着“优等生”来进行提问,而忽略了潜能生,如此下去,这些潜能生觉得他们不是学习的主人,认为老师在给“优等生”上课,而“潜能生”只是来凑热闹的,头脑也就开始开小差了,这样如何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潜能生”回答不全面、不正确,暂时与老师配合得不默契而剥夺他们参与学习的权利。因此,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论是提问还是讨论问题,都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无定法

教师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形式多样的,不能拘于一格,可以听、说、读、写结合,甚至可以唱。刻板单调的教学没有新意,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更谈不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在教学课文时,有时可以分角色朗读,有时可以让学生表演等等。如:教学《穷人》一课时,课文末尾渔夫和桑娜两人的对话就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当时渔夫和桑娜的感受。再如:教学《我的一家》的写作,可以由学生推荐三个学生进行话剧表演,教师对“爸爸、妈妈、儿子”三个形象做具体要求:勤勤恳恳、热爱家庭的爸爸,爱打扮、爱唠叨的妈妈,诚实、聪明的儿子,学生表演热情高涨,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及时、适当评价

“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自信心大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是公认的调皮捣蛋生,这个学生平时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呢,也不用心,成绩自然提不上去。刚接手时我也觉得特别棘手,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学生热爱劳动,且特别大胆。于是,我让其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没想到他竟把班级的卫生管理得周周都被评为学校的“卫生先进班级”。我经常鼓励他,他在课堂上发言也积极了,虽然每次的回答都不是非常全面,但我总会及时地给予补充、鼓励。他在发言中得到表扬,自然而然也就喜欢上老师了,喜欢上老师也就喜欢上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回答的误差不要“恨”得咬牙切齿,这只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望而却步,又如何谈得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当然,欣赏和鼓励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宜,不能一心为了讲究鼓励而搞奉送式的激励。

六、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