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国际投资的内涵精选(九篇)

国际投资的内涵

第1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国际视野;民办职业高等教育;管理;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熊淑萍(1969-),江西樟树人,南昌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C1401),主持人:熊淑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1-0083-06

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并朝着国际视野教育方向努力。民办职业高校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而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竞争战略理论,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SWOT分析法对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的战略展开分析,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符合教育环境变化的发展策略,扬长避短,化解威胁。同时,本文对发展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市场定位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发展思路,创新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的战略良好发展。

一、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策略研究背景和现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民办高校的培育,国家教育结构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民办职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具有全新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要求民办职业高校具有内涵式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国际视野教育背景下,要求民办职业高校大力开展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发展战略其实是将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潜能和优势。2012年我国先后颁发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为民办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我国民办职业高校由于诸多原因,无论在资金、生源和办学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

(二)研究现状

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民办职业高校作为我国新型的高校存在较大的压力。在国内,民办职业高校处于劣势状态,资金不足,生源质量不高,教师人才队伍欠缺等等。在当今国际化的影响下,需要吸取国外优质教学经验,坚持以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相结合,从而提高国内民办职业高校办学质量。我国民办职业高校在坚持国际视野下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来,不断改革创新,弥补存在的不足。王庆如(2014)认为民办高校教育正逐渐被社会接受,这种重大改变直接影响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1]。民办高校具有营利性和教育性共存的特点在管理与办学模式上也与公立院校有很大区别,在发展中,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由于民办高校教育地位并未完全得到社会认可,并且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倾向。因此,由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矛盾带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差异,需要民办职业高校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的探讨,在国际教育视野下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民办职业高校管理和教育模式。

(三)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的国际比较

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发展战略要求内涵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利维(Levy)通过对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的研究中指出:“特权和高质量是是影响客户关系的直接因素。”国内与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存在一定区别,并且私立高等学校会通过各种努力来吸引客户。然而,私立高校这些优势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有一定适应性的。亚洲私立高等院校的教育类型总共分为三大种,分别是边缘型高等教育、补充型高等教育、主导型高等教育,早起这些先进理念在日本有广泛的影响,日本东京樱美林大学对于内涵式和差异化的教育发展模式有着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对民办高校逐步推行分类管理,了一系列关于民办职业高校的新政策。因此,中国的职业高校教育进入了在改革中求发展的新状态。

二、我国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的战略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适应市场需求。我国民办职业高校打造全新的经营模式是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内涵式与差异化的发展模式是充分发挥民办职业高校优势,并将民办职业高校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民办职业高校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不断扩大教育规模,促进内涵式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民办职业高校在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具有顺应市场需求的优势。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指深刻发掘潜力和资源,追求高质量,优化教育内部结构,提高效能。民办职业高校差异化发展是指将提供的教育服务差异化,形成属于民办职业高校特有的教学特色,并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对差异化教育服务内容进行创新。民办职业高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分析当前市场需求,把高等教育中的短板打造成长板,进一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民办教育市场[2]。

2.管理高效。国际视野下的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要求民办职业高校不仅发挥其办学潜能而且要将独特之处展现出来,民办职业高校的办学模式不同于公立学校,管理更加倾向于企业化。当今社会,民办职业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不容忽视,在开放管理与国际视野的作用下民办职业高校具有管理高效的特点。因此,民办职业高校的管理为董事会制管理,不同于公立高校,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民办职业高校具有管理高效的优势。民办职业高校的管理体制结构与公立高校相比具有鲜明特色,管理层次包含董事长制和校长制,双方分别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将办学与投资资金相互分离,这样民办职业高校校长将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提高办学质量,董事长吸收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在董事长制的管理模式下,董事长负责资金运作和产业建设,校长负责办学,这样将教育管理人与出资人分离开,充分利用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民办高校独特之处。泰豪动漫学院就是运用这样的管理模式,董事长专注投资发展,校长作为教育家办学,两者相得益彰,管理更加高效[3]。

(二)劣势分析

1.资金不足。资金是民办职业高校发展的前提,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民办职业高校才能有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我国民办职业高校采用国际视野下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战略,发挥办学潜能和彰显特色。然而办学资金不足是战略劣势。发挥民办职业高校国际视野下的内涵式发展战略需要充分汲取国外好的教育资源,并与本校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并且打造差异化战略展现民办高校自身特点需要建立在资金高投入上,而我国民办职业高校的办学资源欠缺,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特别是教育与国际化接轨,而国际化办学需要大量资金,有的学校每年费用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由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多个投资主体,而由单个投资人投资办学的资金更是有限,办学的流动资金数额较大,可是投资人员并非都充足的资金,一些学校通过民间融资高息贷款等其他渠道获取资金。然而,民办职业高校与公立高校相比,国家对民办职业高校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大,民办职业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导致民办职业高校在前行的道路上面临严峻的资金瓶颈制约。解决资金困难是一个紧迫课题。

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师资队伍是任何一个高校得以发展的关键,民办职业高校由于在国内的地位尚未得到社会充分认可,更加需要有优良的师资队伍。我国民办职业高校在师资队伍上具有一定劣势。国际视野下的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要求高校打造具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我国民办职业高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现象。民办职业高校为了节省成本,师资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大部分教师是从其他高校聘请的,本校全职教师比例少于公办高校,而且教师职称等级偏低,以返聘教师与教学经验少的青年教师为主。民办职业高校在坚持以内涵式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战略条件下,需要汲取更加优质的资源,不仅包含丰富的教学办学经验资源,还包含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只有良好的师资才能确保民办职业高校在国际视野下的内涵式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战略有效实现。然而,优质的师资队伍并不是非常容易打造而成的,需要民办职业高校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待遇,才能吸引众多优秀教师前来。但是,我国的民办职业高校由于资金不足、社会影响力小等原因导致面临劣势。因此,民办职业高校内缺少学科带头人,教师教学质量不稳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威胁分析

1.学生资源。国际视野下的民办职业高校以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国情面临一定威胁。我国民办职业高校由于教学成本高,收费标准大大高于公立学校,而国家对公办学校重视程度大大高于民办高校。同时,对公办高校进行合并,扩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使得公立高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从生源角度看,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十分优越。因此,大多数学生考虑学费和学校品牌等因素选择去公办高校就读,民办职业高校在面临高成本的办学条件,并且国家对其财政支持较少,还不能降低收费标准,从而面临严峻的学生资源问题。因此抢占教育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学生资源是一大威胁。

2.社会认知度。我国民办职业高校发展时间不长,社会认知度不高,品牌效应低,这也是面临的一个威胁。一个高校要想能够占有一定教育市场,必须要有充分的生源,这样民办职业高校在有充分的生源的环境下才能被社会认可。在我国,民办职业高校起步较晚,除了像北京城市学院、江西泰豪动漫学院等民办高校享誉盛名外,其他民办职业高校并没有知名度,百姓对民办职业高校的认可度不高,更倾向于自己的女子就读于公办高校,觉得民办职业高校学费高,颁发的毕业证书价值不高,对民办职业高校综合办学实力产生怀疑。民办职业高校为了增强社会认知度,得到社会认可,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下的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逐步消除社会认知度不高对发展产生的威胁。

(三)机会分析

1.办学机制灵活。灵活的办学机制为了民办职业高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办学机制灵活是民办职业高校的重要特点。我国的民办职业高校在管理模式上与企业管理模式相近,为了在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而可以及时调整战略,它有着不同于公立高校的独特办学特色和经营理念,在学校发展重大问题决策和执行上迅速而高效。学校对教师采用全员聘任制,没有铁饭碗。民办职业高校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通过设立一套健全的考核制度,全程规范教职员工教学和管理行为,以实际业绩为指标。考核体系中不仅对教师有具体要求,同样,对创办者也作出具体规范性要求。民办职业高校上行下效,大家都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国际视野下的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要求民办职业高校全体成员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通过竞争抓机会,通过业绩求发展。

2.国家政策扶持。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为民办职业高校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以往对民办职业高校重视不够,由于民办职业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和发展模式是新生事物,与公办高校相比,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近些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民办职业高校的扶持,为民办职业高校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科教兴国是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对教育十分关注。2013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修订,内容中包含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充分证明国家在政策层面加大上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从而为民办职业高校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案例分析――以泰豪动漫学院为例

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是当代社会对民办职业高校的要求,在国际视野推动下,民办职业高校将内涵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新路。泰豪动漫学院是一所由泰豪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创办的民办高等院校,创建于2008年,坐落于于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是江西省动漫与数字娱乐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数字媒体艺术(技术)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开设了动漫设计制作、艺术设计、市场开发等18个专业,而且动漫是学校的主打专业[4]。学校在发展中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积极与国外学校开展合作,学校与法国国家信息学院、欧洲高级动画学院等知名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努力打造国际视野下的民办高校教学新理念,从而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动漫人才。泰豪动漫学院在发展中,加大对办学资金投入力度,将办学模式划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本国教育特色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第二种是内涵式与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中,吸收外国教学经验,并与本校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动画教学内容中,将与学校长期合作的法国学校动画设计理念相融合,推动了动漫市场的中西结合。此外,学院设置影视动画实习基地,基地以国际化为标准,发展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实习基地,缩小与国外的教育差异,以学生实践为主,为学生搭建良好操作与设计平台,学院秉承以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教学方法战略,在种教学方式推动下,学院学生通过自主创作和吸收外国动漫创作理念取得优良成绩,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并为国产动漫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泰豪动漫学院培养专业人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泰豪动漫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四、提升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民办职业高校核心竞争力

1.提高办学质量。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发展战略最终目标是提高民办职业高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可以从根本上强化与其他院校之间的竞争力。从客观角度来说看,我国民办职业高等院校在办学质量上有诸多不足之处,教学质量是民办职业高校发展的根基,只有办学质量提升才会提高院校生源。提高办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学质量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根本,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主流,民办职业高校的教学理念不仅追求培养专业型人才,更要注重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像人文、道德等相关教育都要作为院校教学目标;其次,提高办学质量需要以资金投入为前提,民办职业高校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加大在办学中资金的投入,增加一流教学设施,尤其在与国外高等院校合作时,更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5]。因此,只有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所提升,民办职业高校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

2.教学内容有特色。提高民办职业高校核心竞争力需要以独具特色的教学为基础,在国际视野下的民办职业高校不仅要拥有属于本校的办学特色,还要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打造出一套全新教育模式。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要坚持以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结合战略,教学内容要富有特色。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目标要激发高校潜力,教学内容具有特色具体体现在营造培养人才环境,优化育人机制。在课程选择上,要遵循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推行选修课,将有现实意义的课程纳入教学大纲中。同时,教学内容不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必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动漫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民办职业高校在培养动漫人才时要坚持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国内先进动漫设计方案,更要将国际更为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讲述给学生,从而确保民办职业高校教学内容有特色,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仅拥有国内动漫设计思路。同时能够与国际设计接轨[6]。

3.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视野下的民办职业高校应该具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因此,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有助于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早日实现。大学是大师的摇篮,民办职业高校要想在国内占有稳定市场,培养出优秀人才,并朝着国际化战略目标努力,必须要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只有高水平的教师力量高校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是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前提,具体措施可以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大力引进国际教师资源,民办职业高校要加大在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国外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和学者,并为其提供高薪,优厚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第二,将本校教师派遣到国外进修,然后回到本校,将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还可以采用学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进行学术交流,在学校开展的研发项目上共同努力。总之,民办职业高校通过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来提高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民办职业高校办学模式

1.加强改革试点建设力度。在国际视野作用下,民办职业高校走内涵式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战略,民办职业高校需要打造与以往不同的教学项目。民办职业高校受到国家视野作用,需要构建改革试点实现战略目标。改革试点建设可以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美国纽约州私立大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拥有多个联邦机构教育资格认证证书。因此,我国在国际视野下遵循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坚持发挥战略优势,形成多种民办职业高校改革试点。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所民办职业院校深化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型应用行转型发展,如今已经有300多所民办院校开展试点。例如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开展改革,创新民办办学模式,首先在名称上有所改变,变更为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成为真正的独立高校;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并与马来西亚汝莱学院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互派留学生,充分实现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7]。

2.设置教育特区。教育特区是国际化视野下差异化的体现,教育特区更能将国际化的教育特色引进国内,并有良好的效果。民办职业高校创新办学模式不仅要加强对改革试点的建设力度,还要设置教育特区。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要求发挥办学潜能和特长。由于国内民办职业高校模式单一,为了完善差异化发展战略,需要设置教育特区。教育特区是指在本国开设国外民办职业高校的分校,实现学生在国内学习国外知名大学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当前,国外民办职业高校设置教育特区有成功经验,我国可以借鉴,例如马来西亚就分别开办英国、加拿大等高校的分校,提高马来西亚国际化教育水平。因此,我国民办高校可以有序推进采取设置教育特区的方案,将世界知名大学的分校设置在本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落实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与差异化战略。

3.加强中外高校合作。国际视野下的民办职业高校应该具有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后对民办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不仅面向现代化,还需要面向国际化,我国民办职业高校与国外职业高校进行合作交流是必然趋势。实施国际视野下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是民办职业高校的教育目标。内涵式发展战略是充分挖掘民办职业高校潜力,健全民办职业高校教育体系和内部结构,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高校综合教学效率,而差异化发展是在由于国际间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发展战略。与国外高校合作不能具有盲目性,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和国外高校特点共同制定合作计划,合理选择国外合作高校。以泰豪动漫学院为例,在合作高校选择上要考虑合作模式和培养人才方案,对学校类型进行定位,对培养目标准确定位,选择国外较为突出的专业。欧洲高级动画学院是在国际范围内对动漫拥有良好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泰豪动漫学院与欧洲高级动画学院合作缩小了国际间教育观念的差距,通过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和派送留学生出国学系促进了国内民办职业高校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被应用到我国民办职业高校中既有优势、机会,又存在一定劣势和威胁。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和民办教育起步较晚等原因,使得在国际视野作用下,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在落实时存在一定困难。同时要正视民办职业高等教育的营利性和产业化问题,既然民办高等教育也是一种产业,一种特殊的智力产业;既然教育投资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那它就要树立“经营”观点,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并引入竞争和市场机制[8]。因此,我国的民办职业高校在经营过程中要顺应市场需求,发挥其内涵式与差异化战略,将教育与经营模式打造成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高校,善于将国外先进教学思想与理论引入中国,坚持国际视野下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同时,国家也要加大对民办职业高校办学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因此,在民办职业高校自身努力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民办职业高校不断扩大国际化视野,落实内涵式与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我国民办职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效益探析:以陕西高校为例[J].高教探索,2014(3):143-148.

[2]宗艳霞,王世涛.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创新思考――兼论陕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的不足与完善[J].河北法学,2014(5):97-103.

[3]黄勇.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民办高校股权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8):21-24+38.

[4]李文章.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4(18):18-20.

[5]王波,李小琴.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的冲突与共生――民办高校对社区利益公司制度的借鉴[J].高教探索,2014(1):25-29.

[6]周守亮,赵彦志.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4(5):58-64.

第2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 转型发展 投融资体制 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62-03

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旅游接待游客数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提高了海南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但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顽疾日渐显化,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日趋乏力,转型发展任务迫切而艰巨。

一、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趋向与意义

(一)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建省办特区以来,尤其是2009年底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局以来,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很多创意文化旅游项目得以上马,文化旅游产品日渐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塑造了母瑞山红色旅游、热带天堂影视文化旅游、呀喏达雨林文化旅游、槟榔谷黎族文化旅游等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大幅提升了海南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有力支撑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但观念滞后、体制滞障、政策缺失、规划缺位、管理混乱、技术低下、人才缺乏、资金缺乏等问题,尤其是投融资体制障碍及资金缺乏问题,一直是制约海南文化旅游业更快发展的顽疾。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纵深推进,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任务迫切而艰巨,亟待梳理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障碍,深化投融资领域改革,破解投融资体制滞障,改善文化旅游业发展环境,推进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以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纵深推进{1}。

(二)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取向

1.文化创意型。创意经济时代,创意致胜。文化旅游业发展尤其离不开创意,好的创意犹如点睛之笔,赋予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勃勃生机和盎然春意,国内外创意致胜的文化旅游企业、项目和品牌不胜枚举。海南虽不乏景点创意型文化旅游企业、项目和品牌,但多数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策划、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往往流于形式,“见山还是山”,毫无创意,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而且较之于海南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仍极具创意空间和发展潜力。如能适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雨林文化、黎苗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文化、边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点睛和综合集成,有望更大程度激活海南独特多元文化旅游资源,一经破土而出,将以其独特的芳香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因此,文化创意型是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首要取向,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海南文化旅游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

2.技术创新型。在旅游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科学技术往往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能凭借现代高新技术转换或改变传统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品的“光”、“音”、“色”,“味”等感知因素来再现历史或者通过技术的革新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给游客直接强烈的感官冲击和心理冲击。这种利用高科技术手段“复活”历史,给观众呈现逼真的画面,不仅能强化游客“体验”,更有利于特色文化旅游价值的利用和推广。目前,海南特色雨林文化、黎苗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文化、边疆文化等多元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的技术水平仍普遍较低,不能充分借助现代技术充分展示、演绎和诠释其深邃内涵与底蕴。因此,技术创新型是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取向。亟待通过本土性技术创新和外源性技术引进,逐步改造传统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强化游客感受,提升游客体验。

3.内涵集约型。文化内涵和底蕴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能否充分挖掘、展示、演绎和诠释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往往决定文化旅游项目策划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成败。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文化旅游业整体处于外延、粗放式增长状态,不注重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和精雕细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不足。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纵深推进,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将更为迅速,竞争也更为激烈,并将逐步由粗放、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集约式发展模式。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明确指出,要逐步转变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型转变。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增强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底蕴,提升旅游业层次和品味,优化文化旅游业结构,提高文化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根本性增强海南文化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4.市场导向型。产业要赢得市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早期文化旅游的设计往往以资源为导向,只要资源能发展什么就简单地开发什么,片面注重资源优势,忽视市场需求,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海南省文化旅游要发展就必须做到精确把准市场的“脉搏”,做到“靶向治疗”,要明确目标市场的范围,进行市场细分及定位,了解客源流及其发展的动态,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真正做到“精准定位”、“精准开发”、“精准宣传”。目前,海南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如黎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海洋体育文化旅游项目,“三高”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海南电影公社文化产业园、“环球100”电影主题公园等优秀产品无不着眼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而进行设计、开发。

(三)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朝向文化创意型、技术创新型、内涵集约型、市场导向型的转型发展,既是新时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纵深推进之所需,也关乎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望更好地保护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大幅提升海南文化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满足社会文化旅游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2}。

1.提升文化旅游业竞争力。旅游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和旅游市场的增长率两个方面。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海南旅游在国内的旅游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前茅,然而在国际上排名较低,尤其是近年来,海南旅游市场增长率放缓,原生动力有待优化,新生动力却明显不足。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将切实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海南文化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优化原生动力,强化新生动力,为海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提升了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

2.满足社会文化旅游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旅游活动,且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游客希望在“旅途”中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旅游消费者也日益成熟,简单的、表面的旅游开发已经满足不了广大游客日益成熟化的旅游需求。海南省文化旅游转型要求提升海南文化旅游开发的层次,注重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彰显海南的特色文化,打造精品的文化旅游项目或产品,这无疑为广大游客提供一场文化的“盛宴”,让广大游客在文化旅游的空间内遨游,汲取所需的养分,满足社会文化旅游需求。

3.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发展对文化旅游业现存的问题加以解决,对文化旅游的结构加以优化,转变早期文化旅游粗放的发展模式,注重提升文化旅游开发的空间,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提高文化旅游业的市场占有率,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4.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核心因素,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文化旅游资源往往承载着某一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历史印记与现代因素的交织。文化旅游资源在被人们开发,为人们提供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是十分脆弱的,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早期,海南过度强调旅游开发,过度依赖旅游资源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杀鸡取卵”式开发,只注重文化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坏。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后提倡开发和保护同步,编制《海南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目录》,设立旅游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政策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自觉遵循旅游开发的原则、方针,走集约化的转型之路,坚持经济、环境、资源三者间的有机统一,强化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5.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海南省文化旅游转型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对民俗风情、传统节日、历史名城、名人、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挖掘其文化内涵,突显海南文化特色,让文化产业璀璨夺目,大放光彩。近年来,海南省举办了“天涯国际婚礼节”,“中国海南欢乐节”,“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黎、苗、回少数民族文化展”等文化活动,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提升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二、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投融资障碍

(一)内部障碍

能否获得高额收益是无数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投入资金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资本利益,因而在投资前,投资者必然会考虑该旅游企业的能力(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及旅游项目是否能助资本升值,获得更大的利益等问题。目前,海南旅游企业存在着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信用缺失、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使无数投资者望而却步{3}。

(二)市场障碍

1.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是文化旅游业转型的关键因素,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海南文化旅游业成功转型的先决条件。而当前海南乃至全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两多两难”问题,企业多融资难,资金多投资难,高度依赖间接融资体系,金融中介体系标准不统一,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

2.融资的门槛较高。目前,海南文化旅游企业自身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在这一过程中,信用贷款比率较低,抵押贷款比例较高。由于圈内风险评估、规避、控制系统不健全,信用制度存在漏洞,金融机构为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和防止不良贷款新增普遍推行抵押担保贷款制度与其他贷款的硬性条件,减少了纯粹信用贷款,这使得海南文化旅游相关企业贷款十分困难,无形中提高了融资的门槛{3}。

(三)环境障碍

1.社会和文化环境障碍。社会和文化环境是指影响海南文化旅游业投融资的社会风俗和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在中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个人投资能力的限制,我国居民往往把剩余资金投入到银行或保留在手中,而不会进行风险投资,这种传统习惯和理财观念导致部分社会资金无法流转,进一步加剧海南省文化旅游业融资的困难。

2.法律环境障碍。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海南文化旅游业投融资的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海南关于文化旅游业投融资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法律环境有待优化。首先,国内资本和外来资本,政府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对于不同来源的资本的权益的保障、进入退出的机制、风险规避机制等方面的法律保障还没有落实到位。法律环境上的漏洞严重阻碍了海南文化旅游业的融资。另外海南省文化旅游相关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在现实的融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实现中小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的法律地位平等就是实现其融资地位平等,这也是解决海南省文化旅游业融资难的一个方向。

3.经济环境障碍。经济环境是指海南省旅游文化业投融资所面临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近年来,虽然海南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房地产业发展态势更猛,而两者相差极大的投资回报率,致使文化旅游业投融资较为艰难,因而难以获取优质土地等相关产业资源,这是影响和制约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滞障和经济环境。

(四)体制障碍

1.资产评估机制不健全。文化旅游业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及投融资的高风险性导致海南文化旅游业融资困难,这也折射出企业资产或项目评估机制的重要性。目前,文化旅游业没有可以信赖的评估机构,也没有成体系的评估制度。只有文化旅游的资源得到有效、准确的评估,文化旅游项目的收益得到权威的保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旅游投融资蕴含了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给旅游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性。有效分散投融资的商业风险,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是吸引商家投资的关键所在。而海南文化旅游业投融资风险较高,缺失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的风险分散机制,不能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五)政策障碍

目前,海南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文件,但在实践中,文化旅游产业并未成为政策比较优势产业。一方面,政府虽然在政策导向上号召社会资本对旅游文化业给予支持,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为社会资本注入文化旅游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际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在实行政策优惠时,过度地限制了受惠的主体、受惠的条件、受惠的范围,这就使得文化旅游政策优惠力度受限,大大降低了海南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政策的不完善和一些不确定因素严重阻碍了海南文化旅游业融资。

三、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议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据了解,海南将推广PPP模式列入2015年省委、省政府重点改革事项,省财政厅已出台《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立PPP投融资相应的工作机制。PPP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模式,核心就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而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填补海南省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和管理能力不足。同时,海南可以通过拓展旅游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重点推进一批优质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联合等方式来吸取资金。对对符合文化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信贷利率和贷款期限;文化旅游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以互动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积极推进政府、金融机构,旅游企业的业务合作{4}。

(二)建立有文化旅游业投融资基金

旅游投融资风险过高是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发展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建立有效的政府投融资基金制度将能有效的填补市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分散企业的商业风险。在欧美,很多国家为了促进产业投融资顺利进行,都设立了由政府出资并管理的投资基金及融资担保基金。实践证明,设立有效的政府投融资基金制度将能有效解决投融资困难的问题,这无疑会改善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发展投融资难的现状。

(三)搭建投融资平台,吸纳社会资本

资金的注入是海南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表达海南要拓宽投融资金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完善的海南旅游投融资平台,为各类资金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创造条件。海南省政府、旅游局、旅游协会要定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鼓励或邀请有兴趣的企业来我省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实地考察;大力宣传海南文化旅游项目的潜力,吸收社会资本;引导或推进企企合作,联动发展;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资源,加强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搭建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交流平台,提供金融支持,提供相关的投融资服务{5}。

(四)推进配套体系改革,优化体制环境

投融资体制改革关联性强,涉及面广,主体多元,项目多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体制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融资体制改革的有效进行往往需要制定一些配套的经济、法律政策。对符合文化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信贷利率和贷款期限;对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的相关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提供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文化旅游企业,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信用增强体系,加强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项目和旅游企业的担保力度;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优化信贷环境,增强融资能力{6}。

(五)梳理健全政策体系,打通政策滞障

全面梳理、排查制约、阻碍文化旅游业投融资活动的相关政策,加以适时废止,并结合省情实际,针对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取向及其主要投融资障碍,适时制定、出台和实施针对性、有效性全新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旅游业投融资活动的全新、有效政策体系,打通文化旅游业投融活动的政策滞障。

(六)超前调控房地产,优化经济环境

直面房地产业过度膨胀发展的产业现实,谨慎预防本轮房地产业调控的可能影响,全面梳理和盘活、吸收和转化闲置房地产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关联耦合发展,推进优质资源的有序产业间转移,破解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滞障,优化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经济环境。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GXS4D096)、2014年海南省社科专项项目(HNSK(ZD)-A1)和国家旅游局青年旅游专家培养项目(TYETP201337)资助。]

注释:

{1}罗良凌,范士陈.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3(24):96-97

{2}范欣平.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初探[J].旅游经济.2014(7):1-2

{3}李颜,王永挺,尹正江.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文化旅游发展[J].旅游经济,2011(6):2-4

{4}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6

{5}刘芹.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3):28-32

{6}万冬君,王要武,姚兵.基础设施PPP融资模式及其在小城镇的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6):1-2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计划财务处 海南海口 570228)

第3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一、内涵发展的概念、价值及重点内容

1.内涵发展的概念及缘由

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外延发展作为内涵发展的对应概念,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1999年起至今,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绝无先例的跨越式、超常规的规模扩张。这种扩张采用的主要是外延发展模式。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拉动因素,是外部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从经济角度上看,当时正处于通货紧缩、增长滞缓、投资需求萎缩乏力的状态;从社会角度上看,当时正处于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时的消费转换期,教育与住房上升为居民群众最迫切的消费与投资需求。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动因和政策依据,就是既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又拉动经济和教育消费的增长。

实践证明,中国高等教育正是通过以外延发展模式为主要特征的跨越式、超常规的规模扩张,而一跃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2300万人,成为公认的高等教育大国。相应的经费、土地、校舍面积等以外延发展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硬实力也以翻番的增长速度达到空前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和教育消费增长的拉动也达到预期目的。

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转换,将是发展模式由以外延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型。也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将由以规模、土地、经费等外部动力和资源模式,向以质量、结构、效益等内部动力和资源模式转型。其主要原因是,外延发展已带来资源紧张和动力不足,以及内涵发展的滞后。外延发展模式必须与内涵发展模式同步进行、相互配合,才能促使高等教育协调、和谐地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和视野,内涵发展的核心是学科 (课程)、师资与办学体制、制度。这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天不足之处,也是需要在新一轮发展中重点填补的关键缺陷。正如马丁·特罗1998年在比较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时指出的,美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主要是先把学科 (课程)、师资及其办学体制、制度等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缓慢,可以归因于课程、师资流动的瓶颈及办学体制、制度的僵化;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迅速,可以归功于办学体制、制度的灵活。

2.提高高等教育软实力的价值目标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提高软实力。“软实力”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其原创的软实力内涵十分广泛,包括意识和价值吸引力、文化感召力、国际结盟能力等,与科技、政治、经济等代表综合国力的硬实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互补充、互相影响。在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可理解为基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开放、多元的现代价值体系。其中,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核心内涵是建立自主价值为核心的制度和体制创新力、辐射力与竞争力。

——体制创新能力是发展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基础。深化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才能为高等院校面向社会需要主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体制辐射能力是发展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功用。高等学校能否走出象牙塔、突破体制壁垒,从游离于社会边缘、学术独立的发展理念中解脱出来,转向并融人社会、服务社会、回归社会,乃至引领社会,成为社会中心,是发展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标志。

——体制竞争能力是发展高等教育软实力的目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体制竞争能力是决定高等学校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

3,以学科、师资及院校类型结构及其运行体制为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按现象到本质、表层到核心的逻辑标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内容,是高等教育发展内部要素中相对于规模的结构、质量、效益概念;第二层次内容,是高等教育功能要素中由历史发展逐步形成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概念;第三层次内容,是高等教育内涵载体要素的学科、师资及其院校运行的体制、机制概念,也就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涵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内涵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1,行政控制、条块分割、被动适应的学科专业发展体制

(1)行政控制为主的学科专业产生、划分与配置。学科专业的产生配置体制大致有三种模式:学校自主设置为主、行政适当介入的欧洲模式;学校自由设置、行政汇总公布信息的美国模式;行政自上而下单一控制为主、学校被动设置的前苏联和中国模式。三种模式都从各自的国情实际出发,适应各自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各有利弊长短。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以行政控制为主的学科专业发展体制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已凸显出来。学科专业趋同、培养模式单一、人才规格同一的弊端,不仅成为高等学校不能主动适应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各种需求的原因,也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条块分割的学科专业管理体制。在本科及以上学科专业管理上,中央部委院校属地化管理后,原教育部、中央部委和地方条块分割的学科专业管理已转变为教育部和地方新的条块分割。而大量原部委院校面临着学科专业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的两难矛盾:从产品、行业需求出发设置学科专业的旧体制-虽被打破,但能发挥行业优势并根据地方需要设置学科专业的新体制尚未建立。教育部和地方所属院校原先缺乏条块联系的体制弊端依旧存在。

(3)缺乏接轨国际前沿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发展体制。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而学科专业主动适应两个前沿需要的创新体制尚未建立。我们的学科专业发展体制在本质上仍处于跟踪型阶段,学科专业陈旧、内容老化、创新乏力的局面没有完全打破。

2.封闭式、超稳态、内循环的师资运行体制

(1)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超稳态。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到2300万人,但教师规模增长跟不上在校生规模的增长。而教师队伍的流动,多限于35岁以下的年轻人,整体发展呈超稳状态。这不仅在师生比数量配置上不符合教育规律,更重要的是,在整体结构上封住了多元文化的来源,违背了新陈代谢的发展规律。

(2)教师来源结构的封闭性。目前,对教师来源结构的认识,已从原来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拓展至学缘结构,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是更本质的问题是,由于以上体制的原因,教师来源结构的封闭性,阻断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社会来源。

(3)教师资源配置缺乏市场机制平台。教师资源

在总体上仍处于短缺状态,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不很合理。一方面,许多专业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另一方面,新兴学科专业、热门专业又处于极度紧缺状态。教师资源目前的配置体制,既加剧了总量不足和紧缺,又造成人力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

3.定位趋同、分工不明、进取乏力的院校运行机制

(1)缺乏分类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在对高校分类理论争论未果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我们对现存的管理体制未能加以充分利用和分类。如对实际存在的教育部属(中央政府投资)、划转地方所属(原中央部委投资)、地方所属、社会力量及民办(非政府财政投资)四种管理体制未能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和指导。

(2)现有财政拨款体制不尽合理。主要问题: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体系与高校实际办学水平、质量、效益不挂钩的矛盾;二是不分科类、层次、功能差别平均拨款与高校形成办学个性、特色之间的矛盾;三是缺少社会第三方评估作为中介和制约。

(3)院校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建立。主要问题:一是法人地位尚未落实到位,法人应享有的职责权,如招生计划、学科专业设置、录取及收费权等高教法所规定的办学自主权尚未落实;二是缺乏政府和社会对以上各方职责权的监督、制约和奖惩;三是缺乏与分类管理原则相符合的科学、合理、社会主导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内涵发展的主要趋势及途径

1.建立学科专业创新体系

(1)建立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和重心的发展创新机制。调整政策,强化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淡化学校层面的建设和发展,即将发展重心下移至学科专业,以学科专业为载体创品牌、创特色;整合、重组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的、职责权明确、财务独立核算的院系组织,使之能够独立自主对国际前沿和市场需求作出最快的反应和行动,承担相应的创新任务和责任。

(2)建立新兴、前沿学科专业预见体制。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建立新兴、前沿学科专业预见信息网。同时建立全国或地区范围的新兴、前沿学科专业预见专家库和信息库,形成全国和地区的中心和与各高校联结的互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3)建立新型的科技、教育、经济互动体制。在原有的产学研体制基础上,建立以利益为导向、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科技、教育、经济机构联盟。即除基础学科外,每一个学科专业组织均与两个以上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教育、经济互动的战略联盟,将学科专业创新在组织体制上加以落实,并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落到实处。

(4)搭建学科专业复合交叉的体制平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政策,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鼓励设置校际结合、学科专业之间互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项目。允许、鼓励有利学科专业复合交叉的新兴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2.建立社会化、开放式、国际化教师运行体制

(1)建立教师招聘、流动的社会化平台。要构建有利教师社会公开招聘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政府主导、中介机构为主体、市场机制运作的,包括人事、流动保障、信息服务、人才储备等内容和项目在内的体制系统。

(2)建立与企业、科研机构挂钩的教师队伍建设新体制。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师编制体系,开放打通高校教师企业和科研机构来源的渠道,逐步过渡到社会与高校来源并举的体制,改变目前高校教师学校单一来源造成的过度学术化和与社会隔离的状态。

(3)建立经营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平台。运用集成创新的理念培育新兴、紧缺学科专业,需要有一批专业教师改行成为经营型教师。这些教师的使命,不是从事专业教学,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分别组织、整合来自企业、科研院所乃至政府部门的专业和管理人才,与学校本专业教师一起,集合组成能够从事新兴、紧缺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工作,跟上科技、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建立能促使这批新型教师脱颖而出的体制。

(4)建立教师队伍国际化交流的体制平台。为跟踪国际学科专业前沿和实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建议:一方面,教师的出国培训和进修要有针对性,最好成组成队;另一方面,应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向国际开放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吸引国外学者和专家开展合作项目、合作科研。

3,建立个性化、多样性、竞争型院校发展动力机

(1)建立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分类重点建设的激励机制。改变目前重点建设单一、偏重综合性大学的政策导向和战略,对多科性、单科性院校同样要实施集中资源,实施重点建设、创立品牌特色和争创世界著名大学的战略。

(2)改革拨款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拨款委员会。拨款委员会与高校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学校的办学规模、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数额等显示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和相应的责权利。建立分类拨款指标体系。即以办学基本条件和实验设备、设施、图书资料的价值为依据区分学校科类的系数(建议按十二大学科门类或医学类、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四大门类划分),以此确定不同科类院校的生均经费。推行成本核算为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推进派驻总经济师或监查会计师制度建设,配合学分制的实行,实行按课程收费、按学分收费等各种便于进行成本核算的收费制度,为跨校学分互换、跨校课程选修、校内学分互换等宏观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对增量资源实行拨改投和拨改贷的运行机制,并以年度评价为依据进行改革,政府占有一定的股份,参与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保留统筹和监督权。

第4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当前世界贸易和投资面临严峻考验

2012年以来在欧债危机反复发酵的影响下,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份已经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从4月份预测的3.6%下调为3.5%,比上年实际增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受经济增速下降,投资消费信心低迷等共同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速同步走低,世界贸易组织9月22日报告,将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3.7%下调为2.5%,比上年实际增速下降3.3个百分点。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也预测,2012年全球直接投资增速将放缓,流量约在1.6万亿美元左右水平上下浮动,比2007年的历史高点要低30%。由于经济低迷,失业高起,加上许多国家的政党为争取选民支持,转移国内矛盾,全球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世界贸易组织最新的贸易监督报告指出,2011年10月~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

在世界经济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也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合理的区间,符合宏观调控预期。201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8%,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受外需不振,跨国公司投资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1~8月进出口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增长7.1%,进口增长5.1%,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9.2、16.4和22.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750亿美元,同比下降3.4%,2011年同期增长幅度是17.7%,与之相比,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却明显提速,1~8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9.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2.5个百分点。

调整出现新动向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再平衡压力未能有效缓解,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调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一些新的动向。

从贸易角度看,区域一体化成为主流。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贸易在先前的关贸总协定和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框架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升。但是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多哈谈判陷入僵局,贸易摩擦案件急剧上升,主要国家和区域集团纷纷调整对外政策取向,以加快自贸区建设作为扩大对外出口、稳定国内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掀起自贸区发展的高潮。截止2011年底,向世贸组织通报的并仍然有效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一共213个,其中80%左右是近十年出现的,仅2011年通报的就有15个,新近签署自贸区协定呈现涵盖范围广大,自由化程度高等特点,全球贸易一半以上发生在各个区域集团的内部。从投资角度看,制度碎片化状态有所改观。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截止2011年底,世界各国签署的国际投资协定累计达3164项,其中2833项为双边投资协议,311项为自贸协定的投资章节,这些协议涵盖投资范围较窄、彼此差异较大、碎片化程度显著,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边投资规则。目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正在经合组织框架下,就国际领域的争端解决、竞争中立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普遍运用规则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多边国际投资规则体系。

以实际行动推进自由化

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今天,我国将本着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国际贸易和规则的制定与调整当中,为推动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贡献中国人的智慧。第一,积极推进多哈回合谈判。加入贸易组织以来,尽管当前多哈组织谈判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些成员无视过去十年谈判来之不易的成果,偏离多边进程,但我们不会轻言放弃,将尽最大的努力,对一切有利于推动谈判的新思路持开放的态度,力求谈判取得成功,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第二,加强全球价值链研究。目前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已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尽可能还原世界贸易的真实面貌,为全球贸易体制重建创造条件。我们将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重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统计合作,深入研究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和获得的收益,力争对贸易不平衡状况做出更加符合实际,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第三,推动形成全球多边投资体制,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30个国家与地区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另有6项涉及自贸区项下的投资章节或投资子协议。今后我们将继续与有关国家商签投资协定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进程,利用经合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贸易组织等平台阐明我国的立场,为形成统一的多边投资规则贡献力量。第四,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截至目前,我国已签署并实施十个自贸区协定,涉及18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我国外贸总额的24%。正在谈判的自贸区有6个,涉及11个国家,涵盖我国外贸总额的15%。今后我们将在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深入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的同时,进一步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建设自贸区的谈判,商签更多更高水平的自贸区协议。

第5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热带农业和旅游业为海南的两大支柱产业,而休闲农业是两者联动发展的完美结合。海南的可热作面积占全国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热带宝岛”,是我国热带高效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冬季反季节瓜菜与热带水果产地。发展休闲农业能有效推动海南热带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热带农业的创新发展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使热带特色农业成为海南的优势产业和经济“王牌”。

2促进海南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海南要实现经济腾飞和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全面带动海南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扩宽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8]。截至2013年底,海南已建成文明生态村6000多个,年接待游客725万人次,休闲农业园区年营业收入4.7亿元,从业人员达2万人,带动农户1.3万户,休闲农业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人均收入。

3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3.1优势

3.1.1热带资源异常丰富和独具特色

热带农业资源独一无二,海南热带水果、特色花卉、冬季瓜菜、南繁育种等享有盛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10]。海洋资源异常丰富,四周环海,环岛绵延着1580km的海岸线,分布着几十个风光秀丽的海湾,数不清的鱼类水产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热带雨林独具特色,拥有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4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基因库[6]。另外,还具有独特的侨乡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村落风情。

3.1.2生态环境一流,农业产业多种多样

海南生态环境优美,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水质优良、气温宜人,空气清新,拥有优美的热带田园风光和丰富的山野温泉,全岛森林覆盖率达60.2%。海南的农业产业体系别具一格,涵盖热带农业、渔业、药业、种植业、养殖业、晒盐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

3.1.3市场前景广阔,交通发达便利

海南旅游业发达,国内外客源充足稳定,2011年以来每年旅游人数均超过3000万人次并以每年10%以上逐年递增。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推进,海南的国内外游客将大幅增加,这将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更广的国内外客源。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海南拥有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现有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大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00余条,通往国内外90多个城市和地区。粤海铁路、环岛高速公路和东线轻轨使得交通更加便捷。此外,海南还拥有海口新港、秀英港、三亚海港等多个港口,可直达国内沿海城市和东南亚国家。

3.2劣势

3.2.1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营销策略

目前海南休闲农业的开发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很多项目属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没有很好结合市场需求,充分扩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开发特色精品,以致产品创新不足没有吸引力。未从营销策略上进行精心包装和策划宣传,信息量不足,以致大部分的休闲农业园区知名度很低,没有与常规旅游路线连成一体,经营方式被动。

3.2.2缺乏科技支撑,产品档次低和特色精品少

由于缺乏科技支撑,不能有效、深层次的挖掘热带农业特233色,资源开发层次低,大多是钓鱼、采摘、观光等低档次产品项目,特色精品少。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科研成果未能有效投入到休闲农业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因此,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乏专业性,没有将农业高科技产品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形成科技含量高、档次高的优质精品[1]。

3.2.3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措施,管理服务水平低

海南的休闲农业缺乏专业人才,从业者多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园区的经营缺乏地方特色和国际化管理理念,管理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制度,不利于休闲农业的科学、规范和平稳发展。

3.2.4资金投入不足,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

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农民自筹、政府投入、企业投资和社会赞助。海南农村较为贫穷落后,农民自筹经费自然是杯水车薪;休闲农业在海南的产业地位不突出,难以获得政府较大规模的财政投入;企业投入重点在度假旅游,社会赞助更是微不足道。其他的投融资体系比较落后,资金投入匮乏,导致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和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3.3机遇

3.3.1各层面的重视和支持

国家领导人到海南视察时,多次提出海南要以农业和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热带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为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这为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指明了方向。国家旅游局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出台了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并先后推出了“华夏城乡游”、“中国乡村游”以及“中国和谐城乡游”等活动,海南农业厅也率先在全国成立休闲农业局专门负责海南休闲农业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海南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使农民脱贫致富,得到了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和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3.3.2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客源,并将大大改善海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人文环境、投融资环境等,国际旅游岛建设还将优化海南旅游业的结构,改善和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外出休闲放松、呼吸新鲜空气、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也是近年来休闲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3.4挑战

3.4.1海南的发展对休闲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海南发展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业和农业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南的休闲农业只有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才能满足国建旅游岛建设的需要,而海南目前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落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给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主要是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和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等。

3.4.2同行业竞争激烈

我国自20世纪80年展休闲农业以来,很多省份休闲农业的发展都走在了海南的前列,特别是广东、广西、云南都具有独特的条件和良好基础,区位优势明显;而各方面与海南较为相似的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非常发达,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同行业激烈的竞争,同时还与本省其他占有主导地位的旅游形式存在相互竞争。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海南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着重大挑战。

4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根据地域特点和特有资源进行区域规划

根据海南的区域地理位置和特有资源,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落脚点,充分挖掘热带农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地理地貌、地方民俗和文化特色等,并与土地使用、农业发展、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统筹规划,将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规划为琼北、琼南、琼东、琼西以及琼中5个区域。

4.1.1琼北的“都市休闲和高科技农业区”

以省会城市海口市为依托,涵盖文昌、定安和澄迈3市县,本区域主要建成具有农业观光价值的专业化都市休闲农业区,并赋予高科技农业内涵,以观光休闲、观赏采摘、体验考察和科普教育为主要发展模式。利用海口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城郊型、参与体验型、农家乐型休闲农业;利用文昌作为国家航天基地的航天城为核心,建设航天和太空科技特色休闲农业;利用本区域发展比较成功的文明生态村来开发特色乡村游休闲农业;利用定安美食节、澄迈龙水节和咖啡文化发展节庆型休闲农业和咖啡休闲农业。

4.1.2琼南的“农业科技示范和自然生态休闲区”

以三亚市为中心,涵盖陵水、保亭、乐东三县。利用三亚和陵水作为国家南繁种植基地的优势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区和设施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有机果蔬品牌和热带花卉展示,形成有机农业采摘及技术展示区和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依托三亚发达的旅游业和知名景点,发展景区周边生态农家乐群,以“品海南农家菜、听海南农家语、赏海南农家景”为特色,力争做到“一家一特色”、“一家一品牌”;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适当的港湾及岛屿,建设一流的休闲渔业胜地;利用保亭著名的七仙岭森林资源和丰富的山野温泉开发森林休闲游、森林科学考察和野外探险活动、采集野果野菜回归大自然活动。

4.1.3琼东的“文化休闲和热带农业观光区”

主要涵盖琼海、万宁两市,利用该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和热带香料资源,著名的博鳌亚洲论坛、万泉河和红色娘子军特色文化,建设“文化休闲和农业观光区”,以温泉度假的方式结合热作产业技术及产品展示,力求吸引岛外游客。建成以万泉河、红色娘子军为灵魂的绿色与红色休闲农业带,在万宁建设独具特色的香料及南药种植与展示植物园。

4.1.4琼西的“历史文化和水库经济区”

涵盖儋州、临高、昌江、东方4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该区是著名历史文人坡的流放之地,大中型水库较多,较为出名的是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库经济圈发展水库养殖业、休闲垂钓项目;充分搜集、发掘东坡文化内涵,建设独具东坡特色的休闲农业文化园。利用本区域丰富的溶洞、矿山及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发展西部特色探奇体验休闲游项目。

4.1.5琼中的“黎苗族文化和热带雨林区”

以五指山市为中心,涵盖琼中、屯昌、白沙三市县,该区是黎苗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具有浑然天成的地形地貌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著名的五指山、独特的山地牧场和黎苗族文化是该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重点开发热带雨林生态游、山地牧场休闲游、热带休闲度假山庄和具有黎苗族风情的旅游小镇等[15];利用本区域闻名岛内外的白沙绿茶、琼中绿橙为卖点,建设白沙绿茶、琼中绿橙的产、摘、加一体化示范园区,充分展示海南热带农产品的魅力。

4.2提高产品开发档次和内涵

4.2.1突出热带农业特色,加强体验经济的开发

加强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必须注重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的独特性和农业的多功能性,尤其是加强海南农业、农村的体验经济开发,游客亲自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充分体验独一无二的海南热带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发展农场租赁形式的休闲农业,让游客和市民自己经营和管理,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并在园区内进行产品展示和参与经营分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出谋献策。

4.2.2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土文化

充分挖掘各市县、各乡镇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打造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精品,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为手段,因地制宜和抓住重点,积极发展热带滨海文化、民俗文化、南洋文化以及黎族农耕文化等多形态的热带休闲农业产品形式,不断丰富海南休闲农业的内涵。

4.2.3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以科技支撑来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内涵在休闲农业园区构建科研、教学和推广“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企业来进行投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研成果显著提升,增加休闲农业的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来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内涵,打造休闲农业科技产品品牌,如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农业先进技术发展精品农业和有机农业,培育优质、特色动植物品种;利用机械化和现代农业设施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建设科学技术公园,使之成为科学人员进行农业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孵化基地;建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生产与销售一条龙、农业景观欣赏、出口创汇等功能的科技园区。

4.3完善投融资体系及政策保障

构建灵活、富有成效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以吸引多方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加大对规划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搞好交通、水电供给、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采取宽松的土地租赁和税收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的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和成果入股,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信贷支持。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简化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等管理审批手续。

4.4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

4.4.1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建立休闲农业旅游专业网站,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提高海南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通过网络扩大宣传和营销渠道,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资讯,让游客了解更多的休闲农业旅游信息和购买休闲农业产品,通过网上评价和交流等措施不断促进休闲农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4.4.2成立休闲农业协会,为行业的管理和运营提供

组织保障休闲农业协会是联结产、政、学的纽带,负责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组织进行资源整合、信息、宣传促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文化等。成立海南休闲农业协会,积极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交流和资源共享,维护会员正当权益,促进良性竞争,不断提高海南休闲农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

4.4.3加强休闲农业的立法、政策制定以及标准化工作

强调法制管理,使休闲农业产业依法经营,保护企业和游客的合法权益,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以立法来管理税收和土地的流转使用,避免海南休闲农业盲目无序开发;制定政策来规范政府的职能和协调管理工作,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价格制定、接待服务等方面来按章办事;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休闲农业园区的评估工作,实行检查认证制度,对不合要求和服务水平低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淘汰或勒令整改。

4.4.4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第6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 国内外比较

一、国外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一)美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1.美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

197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了第30号意见书(APB 30),对非常项目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于一个具备非经常性资格的项目,它在性质上必须是异常的,而且是不经常发生的,并将这些条件定义如下:

异常性――根据主体的经营环境,异常性是指明显地不与或只是偶尔与主体正常和典型的活动相联系的事项或交易类型。企业的特殊性质包括:经营范围与经营类型;经营方法;管理政策。

发生的不经常性――根据主体经营的环境,发生的不经常性是指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的事项或交易。

如果某些交易或事项只符合两项确认原则中的一项,则其被称为异常或偶发性项目。

此外,《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将不完全符合以下标准中两项或以上的项目列为非常项目:由于债务消除而产生的重要的利得或损失;由于处置重大部分资产或前独立企业的某单独分部所产生的损益。如果损益达到重要性规定且分部是在企业进行权益结合法合并之后两年内处置的,该损益计入非常项目;电力运输经营权的注销;如果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则投资企业需按份额列示被投资企业的非常项目;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的利得。

2.美国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要求的规定

根据美国APB30的规定,非常项目必须与正常经营成果分别列示,且须以税后净额单独列示于利润表中终止经营项目之后,会计准则变更累积影响之前。异常或偶发性项目应单独列示于中断经营项目之前,异常及偶发性项目前利润之后。非常项目、异常或偶发性项目以及企业分部的处理影响都要在其发生当期的中期报表中单独列示,不允许将这些项目在整个财政年度进行分摊。

(二)英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1.英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

1992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FSR3)《财务报告业绩》,将企业发生的事项分成日常活动和异常项目。其中异常项目包括非常项目(extraordinary items)和例外项目(exceptional items)。非常项目是指性质高度异常的重大损益项目,该项目因企业日常业务活动以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并预期不会再度发生。

2.英国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要求的规定

FRS3规定,非常项目以其税后净额抵减或增加企业利润;例外项目不需要在损益账户单独进行披露,只需归入其所属费用类账户,并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该项准则规定有3种例外情况:对企业某部分进行终止或出售的利得或损失;对企业经营性质或核心业务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重组的相关成本;固定资产处置的利得或损失。这3种例外情况被称为超级例外项目(Super exceptional items),需要在报表中单独披露。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

200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IAS8进行了修订,并将非常项目的概念删除。IASB认为,由主体面临的正常经营风险而产生的非常项目不应成为在收益表中单独列报的充分理由,并决定交易或其他事项在收益表中如何列报的应当是其性质或功能,而非发生的频率,将“非常项目”作为收益和费用项目下的一个子集。

2.IASB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要求的规定

修订后的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IAS1)规定,IASB决定取消原IASB中关于非常项目的概念,并且禁止任何相关收入和费用以非常项目的名义体现在收益表及其附注中。因此,依据2005年最新修订的准则,将没有任何收入和费用项目以源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之外的名义给予列报。

此外,IAS1要求在收益表正文对以下项目数额单独披露:把存货、不动产、设备或机器的账面价值减计至其可变现净值或是对减值进行转回;企业活动的重组以及重组成本相关规定的撤消;不动产、设备和机器项目的处置;投资的处置;终止经营;诉讼终结;其他规定的撤消。

虽然以上项目并不是IASB对非常项目的规定,但从上述项目发生的频率和性质上看,显然不是企业日常经营的项目,将这些项目的单独披露表明IASB虽取消了非常项目定义,但并不能真正的将非常项目从准则中删除。

二、中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及披露要求

笔者在查阅了几乎所有经济、会计类的政策法规文献后,发现在中国目前的政策法规中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国证监会的公告规范当中,《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没有专门针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其他法律法规中更无相关规定。

(一)中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界定

在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法规公告中,首次提到“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公告是1999年12月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经过多次修订,2007年将非经常性损益界定为“公司发生的与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该交易或事项的性质、金额和发生频率,影响了正常反映公司经营、盈利能力的各项交易、事项产生的损益。”

(二)中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

结合新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的变化,中国证监会对2001年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称《1号问答》)作了第二次修订。修订后的《1号问答》规定了企业应披露的15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业务密切相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除外;企业合并的合并成本小于合并时应享有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委托投资损益;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损益;企业重组费用,如安置职工的支出、整合费用等;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的预计负债产生的损益;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三、非经常性损益相关规定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一)非经常性损益涵义界定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美国关于非常项目的定义侧重于性质和频率的考虑,同时将非常项目界定在收入、费用中并构成净损益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们界定在利得、损失中,构成权益变动或综合收益。其性质特殊只是暗含了与正常活动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实务中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水平。英国直接指出非常项目来自于正常活动之外,但对其频率的发生要求得非常严格,即要求不会再出现。原IASC主要是从交易或事项的性质、功能上对其进行界定,而非频率。由此可见,国外对非常项目涵义的界定是较为严格的,真正能纳入此范围的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并不多。

与国外对非常项目的规定相比,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包括了更多的内容,从性质、频率和金额3个维度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内涵和外延也大于西方会计理论中常用的“非常项目”(extraordinary items)。这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投资者的理性及所具备的理财知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严格界定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以此引导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将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公司财务信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对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界定上,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更符合我国目前经济环境的需要。

(二)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要求的比较分析

关于非常项目的会计披露,欧美各国基本上均要求计入损益表并作为单列项目进行分列报告。美国要求非常项目应在持续经营成果之后独立列示;英国在规定非常项目以税后金额列示在正常活动产生的损益后独立列示计入净损益,与其他国家准则稍不同的是税务费用分配给各收入项目;国际会计准则对非常项目要求根据发生的项目据实全部披露。

中国证监会只是对要求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了罗列,要求对发生项目的名称和金额进行披露,但并未规定其披露的格式。这主要是因为在国外非常项目披露在相应的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而中国的会计准则并未作出规定,作为监管部门的中国证监会难免出现在对某些会计问题处理上的规定缺乏会计准则所体现的严密性。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加强对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进行严格规范之外,应借鉴国际的经验,加强对具体披露格式的规范,增强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静,王富炜.对“非经常性损益”界定和披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商业会计,2006(04):23-24.

[2]Charles T,Horngren,Gary L Sundem,JohnA.Elliott. Fanancial Accounting :580~584.

[3]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ASB).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3-Reporting Financial Performance.1992,UK.

[4]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csrc.省略.

第7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Abstract: Shipping finance business is a strategic way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hipping industry. Business innovation depends on shipping products, financial risk control, and its innovative content is the inevitable and cutting-edg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finance business. The funds accounted for vessels more than 90% of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business has the widest scope and the greatest risk. This paper focus on shipping finance business innovation connot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hip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关键词:创新内涵;投融资模式;核心业务

Key words: innovative content;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core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04-02

0 引言

航运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资金密集型的周期性行业,其发展依赖于金融体系提供金融支持,航运金融业务成为航运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战略途径。其业务创新的实质在于航运产品的金融化及其风险控制。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设计一系列金融产品让航运具有可投资性,使其成为一种投资渠道;二是可投资性的金融衍生产品如何套期保值和投机,三是金融对冲工具的风险控制。因此,推进航运金融建设已经成为实务领域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学术界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学科方向。

但在具体实践中,航运金融业务的内涵、重要的模式和基本结构等还较为混乱,有必要对航运金融的业务的创新内涵进行梳理,同时明确航运金融中涉及资金最大、范围最广、风险非常高的船舶投融资业务的模式进行文献整理,以明晰今后的发展方向。

1 现阶段航运金融业务创新内涵及基本结构

航运金融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业务的总称,可分为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品等四大类业务。其创新内涵是航运金融业务纵深发展的必然和前沿。航运金融业务贯穿于航运业的不同阶段,任何一家航运企业在各个时期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初创期需要贷款、租赁、保险等金融服务;成长期需要股权吸纳、保险业务、航运衍生品业务;成熟期会有一些境外的公开债券、基金的发行。因此,金融机构的“缺位”,无疑将极大影响航运业的发展。这些基本的业务形式在现阶段可以组合成许多航运金融的创新产品。

航运金融业务创新的表现形式是航运金融领域内航运金融市场、相关制度和航运金融产品等各种要素的创新,这既有宏观层次的变革,也有微观层次的创新。宏观航运金融的创新业务着眼于分析整个航运业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关系,重点研究政府货币、财政政策及政府机制对航运金融市场的影响,如利率、汇率变化、通货膨胀、税率、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对投入航运行业的资金量的影响等[1]。由此,引出航运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机构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三个部分。而微观航运金融的创新业务主要研究在动态时间和不确定环境下,单个航运业相关企业、投资者等投融资决策问题和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方式,探讨航运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资产定价及对资金在航运中配置的影响,包括航运业投资者或企业应选择何种投融资模式、如何针对航运市场的风险特征进行监控和规避等。航运金融业务创新的实质在于航运产品的金融化及其风险控制。结合航运金融业务与航运上下游之间连接的关系,可以突出三方面的重点:在航运产业的上游,着重解决资金量巨大的船舶投融资问题;在航运产业的中、下游,着重考虑航运市场风险特征与应用金融产品进行风险规避的问题。

2 船舶投融资业务研究

航运金融用英语表达通常写做“Shipping Finance”,从涉及的内容看最主要的就是船舶融资。只有在船舶融资和其他航运金融项目同时出现时,才用“Shipping and Ship Finance”的说法加以区分,即“航运与船舶融资”,其核心研究对象也是船舶融资。造船企业作为航运业的最上游,与航运业发展紧密,同时也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建造一艘船舶需要几千万上亿美金,必然通过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的需求和后续的营业需要。因此,船舶投融资问题是航运金融中占有资金量超过90%、业务范围最广、风险非常高的一个主要问题。

2.1 国外文献综述 Bendall和Stent[2]运用实物期权分析方法对船舶投资决策做了实证分析,通过引入明确的班轮航线建立期权模型。文章以传统的现金流折现法构建了潜在资产及其流动性和相关性的价值模型,期权价值是一个多项树形式,结果表明加入了期权价值的决策模型更有实际意义,能够找出最优解决方案。Alizadeh和Nomikos[3]介绍了一种在油轮市场进行船舶买卖掌握时机的新方法。研究使用1976年1月至2004年9月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用于投资的交易决策模型,并通过统计数据,检验数据的偏差和模型的鲁棒性。文章结果表明,基于收入价格比的交易策略在油轮市场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Liping Jiang和Jorgen T. Lauridsen[4]首次基于历史造船合同价格数据研究中国造船业中干散货船运营商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租船期(time charter rate)在造船价格中具有最决定意义的影响;其次依次为造船价格、价格成本费用率(price-cost margin)及造船产能利用率。同时指出,“中国因素”被认为是决定租船期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具有最直接意义的原因。

在船舶融资租赁风险方面,Liu Yi-bin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资产和负债、现金流,主要营业收入和支付的利息等四方面的财务指标通过对比和配对组成两个模型,即船舶租赁模型和船舶贷款模型。文章通过实证对比发现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股东会选择不同的操作模型,这可以作为船舶融资租赁的一个基本财务决策基础。Cong Liu等研究了在能力和订购顺序的约束下,针对包括承运商和上游租租赁公司的两层集装箱服务链,通过引入灵活选择的期权式集装箱计划机制,来灵活解决集装箱租赁合同的问题。Jing-Xin Dong和 Dong-ping Song把多航线、多个内陆运输时间的集装箱租赁问题作为动态系统的一个部分,考虑多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在各个路线优化集装箱租赁期的长度。通过仿真和案例研究对租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优化模型和结果。

2.2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船舶投融资和租赁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张仁颐以1.5万吨载重量的多用途二手船为例,分析了影响二手船购置价格的各种因素,并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该船在各种营运条件下的经济指标和风险概率,从而科学地确定购置价格。张联对中英美三国船舶投融资政策进行定量的分析比较,揭示了中国船舶投融资存在的问题。邵瑞庆在系统分析影响航运投资决策的环境因素及其结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船舶投资评价模型。孙铭文和张仁颐提出船舶融资决策涉及多个决策变量、多个目标。文章通过采用多目标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建立了船舶融资决策的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在船舶融资决策中。李丹将封闭式期租船定价公式应用于简单的欧式期租船合约中,解决国际航运期租船定价问题中选择执行期权的最佳时点。李丹在阐述行业收益差异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航运股权的融资因素,针对航运企业IPO的不同表现特征选取了1984-2007年间,在主板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股票的143家全球航运企业,通过计算超常持有期收益率和累计超常收益率分析上市公司短期和长期价格表现,以期对船舶融资选择提供建议。郑士源建立了随机波动情况下干散货和原油船舶的投资决策模型,通过运用实物期权和博弈理论,得出了承运人之间差异化竞争和同质竞争时船舶的最优投资法则。郑士源应用动态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干散货运输船舶订购的内在影响机制,分析了3种主要干散货船型的新船价格、二手船价格和期租金率与新船订购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3 结论与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对航运金融业务创新内涵的确定和其中占有资金量超过90%的船舶投融资业务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做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航运金融业务的创新内涵是航运金融业务纵深发展的必然和前沿,它包括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创新。其中,从最主要的船舶投融资业务研究的文献中,可以看到由于船舶投融资和租赁所需要的资金金额庞大,风险很高,目前国内外已经应用多种途径采用项目投融资的方式进行船舶项目资助。在投融资模式中,投融资创新模式、融资时机和最佳融资结构是船舶投融资的关键。因此,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是与期权定价方法结合、考虑动态时序和多方博弈条件下的投融资组合策略模型。今后,包括从航运市场周期性、边际运输成本变化等多角度考虑船舶投融资模式、订购机制及其相关的风险计量性评估将是进一步实务发展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松挺.浙江省航运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水运, 2012,12(2):42-43.

[2]Jing-Xin Dong, Dong-ping Song. Lease term optimization in container shipping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2,15(2):87-107.

第8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内涵式;农业院校;绩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87-02

一、地方农业院校内涵式发展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党的十报告同样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一)促进地方农业院校特色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实现特色办学,即必须有选择、差异化的发展。 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地方农业院校应立足省情校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把握发展节奏,突出发展重点,不求大求全,不生搬硬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本课题在办学理念、培养人才、构建队伍、建设学科和强化科研等方面关注学校如何强化内涵式发展,推进特色办学。

(二)完善高校绩效拨款制度

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是化解高等教育经费瓶颈,改进高等教育运行绩效的工具。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财政利用绩效的突出矛盾集中反映在入不敷出和资源利用率低等方面。以促进地方院校内涵式发展为目标,找出带动地方农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详细分析财政绩效拨款制度与上述关键点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高绩效拨款制度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高校绩效拨款制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利用财政手段促进高校办学的研究最为深入,各州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拨款方式,很多州已经把绩效拨款方式纳入拨款模式系统之中。美国公立大学的运营经费的一半均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州政府通过强制性的教育法规和拨款调控高等院校的规模、专业设置等。

日本高等教育是政府主导型。为了确保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公立高校的财政拨款主要通过国立学校特别会计制度。根据制度规定,国立高等院校的收入包括政府的各项财政拨款、学费、入学金、审查费、医院收入等学校自筹资金。国立高等院校来自国立学校特别会计制度的政府财政拨款是高校财政构成的主要来源。

英国利用以绩效为核心的基金拨款模式促进办学的研究是世界上最具有进步性的模式之一。在教学经费划拨方面,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采用的是竞争性的“核心拨款加边际拨款”方法。核心拨款是指如学生数不变,学校仍能获得上一年度的拨款,同时还可以加上政府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测所做的相应调整。其余的教学拨款部分均为边际拨款,主要是为学生人数的增加部分提供经费,这两部分拨款分配均要根据各校近期的效率表现通过竞争而确定。

安徽农业大学的胡玉冰(2013)等在《地方农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策略分析》中提出地方农业院校要想增强竞争力就必须树立特色理念、培养特色人才、构建特色队伍、建设特色学科、强化特色科研、培育特色文化,就要注重发展的特色性和行业性,才能增强地方农业院校发展的竞争力。

湖南农业大学的彭可为(2014)在《地方农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策略浅析》中强调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跨入一个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期,地方农业院校必须把握住新的形势和特点,把握改革机遇,认真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做出正确策略选择。

华中科技大学的张炜(2008)在《资源配置公平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中提出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视角来看,我国原有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模式导致了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地方高校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拨款种种不公平问题;而现有的“综合+项目预算”的模式也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为了使高等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阶段的努力最大化,在我国应当实施“层次定额+绩效发展”新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南开大学的曾雅岚(2011)在《从教育资源公平的角度看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中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并采用因素法设计出由基本拨款公式加绩效拨款公式组成的新型拨款机制。

三、绩效拨款制度下的内涵式发展分析

地方农业高等院校要达到内涵式发展的预期目标,必须拜托目前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的束缚,通过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转变教育投入方式等手段,充分发挥教育经费分配的政策引导作用,将地方农业高等院校质量评估的结果与教育经费拨款直接挂钩,使教育拨款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随着内涵发展内容的变化而适时的调整,灵活动态的适度减少外延式发展经费投入,鼓励高等教育进行特色发展。为适应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要求, 在高校管理上必须努力从三个方面完成目标。

(一)集约式管理

政府投入量低,高校人力及物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等原因,造成阻碍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办学经费不足。高校行政部门习惯于把资源高度集中,忽略下属院系的真正需要,信息不共享与资源不共享的共同结果就是各学院发展缺乏资源支持,学院发展的缓慢造成学校发展的停滞。因此, 高校应整合或分流现有的资源, 通过集约化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通过机构调整、机制改革、人员整合以及规范管理, 达到节约、高效的效果。

(二)以院系为主体

院系是学校的办学实体。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制度,明确校院之间的权责划分,才能充分提高院系的积极性。院系应该改变经营理念,增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自主办学,提高办学效率。长期以来, 学校机关的机构设置、工作方式, 都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和浓厚的行政机关色彩, 主要职能是行政职能而不是服务职能。实行以院系为主体, 校级行政部门要强化参谋和服务职能,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建议, 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校领导; 为基层和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 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

(三)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符合权责对等原则,不仅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教工参与管理的机会,还可减少管理环节和信息流动的障碍,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 还有利于学校领导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研究部署全局的改革和发展工作, 使学校的整体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更有利于部门、院系更好地面向基层, 服务基层, 更学校要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

四、地方农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策略

(一)科学定位,特色办学

地方农业院校应确定自己的特色,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知识生产的规律,以人为本,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跨越高等教育和农业两大领域的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的发展要求农业院校必须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三农”服务,深入研究探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农业院校自身特色并立足区域社会经济特点,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确定合理服务目标。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地方农业院校在经费、生源、师资、学科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特别是随着考生人数的下降,地方农业院校在招生、学生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重点院校相比,地方农业院校既没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又缺乏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要想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优化学科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地方农业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自身教育质量。建立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的生态环境,能够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培养方式和不同的质量观,能够突出专业特点, 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践环节的训练,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完善和构建教学评价、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反馈网络,能够强化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坚持产学研合作,服务“三农”

地方农业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知识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改革为第一动力,实现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形态塑造转向功能提升,从内部循环转向社会联动发展,把高校发展推向更新阶段、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地方农业院校应在重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作为重点;深入调查研究,为政府科学制定地方农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丁永为.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 雪.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4).

第9篇:国际投资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自贸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大力发展自贸试验区。今年3月底,我国自贸试验区又增7个,至此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数达到了11个,形成“1+3+7”的新格局。这不仅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助推器,而且还给区域内的普通民众也带来不少利好。

1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

【范围】119.8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大连片区,沈阳片区,营口片区。

【定位】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目标】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建成高端产业集聚、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2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范围】119.95平方公里,由陆域和相关海洋锚地组成,涵盖三个片区:舟山离岛片区,舟山岛北部片区,舟山岛南部片区。

【定位】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

【目标】经过三年左右有特色的改革探索,基本实现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显著提升,对接国际标准初步建成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

3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范围】119.77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

【定位】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目标】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交通物流通达、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4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

【范围】119.96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武汉片区,襄阳片区,宜昌片区。

【定位】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目标】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力争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5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范围】119.98平方公里,涵盖3个片区:两江片区,西永片区,果园港片区。

【定位】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

【目标】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监管高效便捷、金融服务完善、法治环境规范、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努力建成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推动构建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带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6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范围】119.9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

【定位】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

【目标】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力建成法治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显著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7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

【范围】119.95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中心片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杨凌示范区片区。

【定位】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目标】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

以上7省市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后,直接受益人群有三类。第一类为海淘族。自贸试验区落地之后,“海淘”国际品牌商品,不仅发货速度快还不限购。同时进口商品可能要比代购更便宜,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例,由于进口商品价格比市场便宜10%至30%,以后估计都不必找人代购了。第二类为买车族。自贸试验区允许进口商直接从汽车原产地进口,将比传统4S店便宜15%至30%,而且还有正规售后。第三类为旅行族。外资旅行社入驻自贸试验区,可享受自贸试验区的税收优惠,出境旅游有望“说走就走”,而且线路多多价格优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做国际经贸规则引领者[J].新华网,2014-12-6.

[2] 朱贤佳.中国对外开放布局已显现:一带一路为纲自贸区为目[J].上海证券报,20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