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护理道德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护理道德的重要性

第1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道德教育;渗透;内科护理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D29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3-03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而且社会要求的迅速发展,护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尤为突显重要,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仅只是满足于护理技术层面的完备和精湛,更是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我们的护理教学不能在单一的注重专业技术的教育,护理教学的老师也不再是单一的“答疑解惑”型的教师,务必要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我们师者也必须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1 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的难题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更是为我们的护理教学带来了道德教育的渗透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1.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是女性,而且多为青春期,并且具备青春期特质――叛逆、独立、处在心理负重期。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中职学生在中职入学以前由于学习观念、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好,造成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厌世、心理负重,使得其形成了厌学心理,也就缺乏了相应的道德观念。

1.2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环因素境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受新的冲击。首先,信息网络化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中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中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2 道德教育学科渗透的重要性

2.1 为学生求职和职业生存的根本要求:在科学技术和护理技术日益进步和更新的现代社会,如何使得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必须医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和道德修养素质,才能护理学生有机会更好地为病患者的进行护理服务。

2.2 是中职学校培养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而忽略了道德修养的培养,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2.3 是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德育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在“内科护理学”教育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学科教学道德教育渗透的保证: 在整个护理工作实施当中,许多工作不是有形可见的,没有质和量的限制,靠的是护理人员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这种责任感和自觉性就来源于护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具备崇高的伦理道德是开展整体护理教学的保证。在内科护理学专业是一个系统、复杂、完备的学科教学中无疑“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对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感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首当其冲的要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势必为我们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对于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的中职学生的关爱就成为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学中对于病人的关爱首先应来至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而去弥补学生在成长中长期匮乏的家庭关爱和社会关爱。让其做到独善其身,才能兼爱天下,关爱身边的病人。

3.2 “防微杜渐”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充分体现职业道德: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以其闪亮新颖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树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是护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帮助护生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利用伦理、道德的引导就尤为重要:首先使学生树立“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以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理解患者由于疾病可能引起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去主动发现他们的需要。在病人护理的细节中要有相应的道德体现,在护理和诊疗过程中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病人的身体,不伤害病人的心理,不伤害病人的“钱包”。最后从人性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关爱患者,护理患者,给患者人性化的关怀与照顾,使患者得到护理人员从心理上、生活上的关怀与照顾,减轻恐惧感、孤独感,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真正让病人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3 将内科护理学渗透道德教育纳入学科建设当中: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在教学中贯穿道德教育,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通过道德教育,学生掌握了护患沟通和人际沟通技巧;内科护理学和德育的结合,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率得到了提高。在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当中,道德教育再只是单学科的发展和简单的赘述,应当把道德教育列入到护理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在我们“内科护理学”这样的主干学科当中更应将道德教育列入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

3.3.1 将道德教育纳入“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 在制定“内科护理学”学科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能在单纯的强调单调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必须有机的将道德教育融入计划当中。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将道德教育结合相关疾病知识,而不是单一的进行道德教育的累述,为学生的医学学习树立正确的道路。

3.3.2 道德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和学科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日益激烈,对于护理学生的要求不在是单纯的重理论,重技术,更注重学生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在当前的医疗环境还在依靠经济利益支撑的环境下,能否建立良好的道德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崭露头角势必要通过护理专业的资格考试,而目前资格考试当中也将道德教育融入了各个学科的考试内容。

3.3.3 调整认知结构,确立健康的道德观念: 认知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一个人是否有正确、健康的认知方式,直接关系到他的道德观念。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某些道德观念的欠缺和错误。中职学生的特殊身体和心理特征,使得学生厌倦了说直白的说教式道德教育。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会改变学生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在进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讲解,也要借助学科专业知识调整和增加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进行“糖尿病病人的护理”饮食护理的教学中,将是否指注重通过简单的饮食控制和调整来保障我们的护理质量,还是在保证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的调整和控制病人的饮食结构,来让学生参与病人护理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道德判断。

3.3.4 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改变道德观念: 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提高心理素质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富有幽默感;坦率真诚、不怕暴露自我,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为人正直、不卑不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健全的人格是健康的道德观念的最要保证和前提。“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和道德评判涉及广泛,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将要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能否具备坚强的意志就成为了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标准。

3.3.5 融入集体,体验道德教育: 现代“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和应用,使得护理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中,特别是“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当中,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发挥。但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空巢家庭”,加之入学前后进入了青春期,使得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甚至排外现象。对于道德标准和判断的错误也比比皆是。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无一例外的每个疾病个病人的护理都应该是集体行为。例如对于肺结核病人的护理中,处于孤立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学生将难以完成整个护理工作甚至危及患者和医护生命安全。

3.3.6 志存高远,确立奋斗目标: 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动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高尚道德标准耳朵前提。具有明确的理想欧尚的道德标准,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的专业中,从而感到生活的美好。因此,确定正确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红.浅谈人性化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第2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7-02

1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成分构成的,4个成分缺一不可,职业道德的最终指向是职业道德行动[2]。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3]。社会主义护德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为人民服务为基本护德原则[4]。

2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护士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质量和医疗水平,影响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护理人员除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医院、爱病人、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病人秘密等方面[5];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职业道德转化为护理人员的内在品质,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护生的实习阶段是由护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6],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实习护生从心理和行为上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实践。

3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服务意识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医院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领导为员工服务,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护士热情、对工作敬业,他们提倡的护理服务理念是“我在为别人工作”,这与国内护士认为“我在为医院工作”的思想大相径庭[7]。日本富士虎之门整形外科病院的第一条院训就是“真心实意为病人服务”[8]。2010年1月22日,我国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活动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加强医院临床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疗卫生与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举措。要求各医院夯实护理基础,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并将整理床单位、洗脸、梳头等列入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彻底改变护理工作中“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9]。由此看来,中国护理事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面,首先就要使护理服务理念与国际接轨。护生实习期间初次深入接触医院和病人,可塑性强,在此期间,培养其服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3.2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st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发展阶段。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1020年)》以全国护理工作回忆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在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且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0]。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实习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3.3慎独精神的培养。“慎独”来源于我国古代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能够谨慎行事,坚持原则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11]。“慎独”是护理道德的一种境界,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很多护理工作通常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由护士一个人独自完成的,护士是否具有慎独精神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和护理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慎独”原则,另一方面,目前实习护生慎独意识普遍不强,更突显了培养其慎独精神的重要性。

3.4职业礼仪的培养。护理礼仪属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家公认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既是护理工作者修养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12]。护理礼仪除具有一般礼仪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护理专业的文化特征,是护理专业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协调护理行为过程中的艺术[13]。有调查发现,88.7l%的医生认为护士职业形象将影响医护质量,19.35%的医生对护士目前职业形象的看法为“一般化”,1.62%的医生认为“不满意”,护士形象状况与病人的需求、医师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14]。而实习护生作为医院的间接组成部分,其职业礼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形象,在实习阶段对护生进行职业礼仪培养,既可以弥补了护生校内教学方面的不足,又可以提升护生自身素质,维护护生自身和医院形象。

4护理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4.1国外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在护理发展史上,从1983年起,就有一门等同于专业课程教育的道德教育课程,之后经过重新考虑,护理道德教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之前的道德教育课程也在1995年被淘汰[15]。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以下特点:①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注重实效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并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院校开始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也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1999年3月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进一步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学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③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美国的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学校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德国的医学院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16]。

4.2国内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比较宏观,缺乏具体标准和专业特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要求甚少[17],而且目前护理道德教育面临来自市场经济、患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以及基础教育、护理教育中“重专业,轻道德”的影响[18]。在香港,职业道德准则用于指导护理实践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没有调查结果来反映香港本科护士对职业道德准则的认知情况[19]。因此,加强我国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好做法。

5展望

现代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患关系逐渐从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的人本模式转变,作为调整护患关系行为规范的护理职业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将护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苏爱华,张玲,万学英,徐迎春.浅谈护理工作中的道德美[J].社区医学杂志,2007,5(01S):66-67

[2]孙云霞,傅增智.带教情景的建构与实习护生的道德认知[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8,24:155-156

[3]王玉兰.护士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508-509

[4]刘彩英.浅谈护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J].内蒙古中医药,2005,9:52

[5]吴美琴,刘喜梅.导师制运用于护生带教[J].CHINESE NURSIN G RESEARCH,2005,3:556

[6]王斌全,商临萍,金瑞华.护理实习生的职业情感培养[J].护理研究,2005,19(1):80-81

[7]赵文慧,张淑艳.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05,19(9):1704-1705

[8]王亚琴.《日本医院护理模式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11:42-45

[9]冯蓉.我们今天怎么做护理之五我的人生、我的专业、我的职责我做主(中)[J].当代护士,2010,11:4-8

[10]计惠民,蒋鹤生.护理人文关怀影响因素及对策[N].护理学报,2010-11-27(133)

[11]段成花.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护生的“慎独”修养[J].现代医院管理,2008,2:57-58

[12]李玉,侯继丹.加强护生礼仪教育与形体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率[J].吉林医学,2009,30(24)

[13]罗菊英,李林.护理礼仪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调查[J].?全科护理,2009,7(20)

[14]李玲.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101-103

[15]Fariba Borhani, Fatemeh Alhani, Easa Mohammadi and Abbas Abbaszadeh.Professional Ethical Competence in nursing: the role of nursing instructors [J]. J Med Ethics Hist Med, 2010, 3:3

[16]王星明,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21):30-32

[17]吴蓓雯,曹伟新.从中美护理教育分析中国护理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6,20(5):1202-1204

第3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61-01

有人说过“道德是百业之首”,那么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也就成为行业内各个员工的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职业道德主要是通过行业内每个员工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员工的言行、举措都将会给行业、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医疗卫生行业的医德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了这一意识才能以高尚的医德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尤其是现代医疗卫生体制下,医疗服务行业的不和谐因素日益尖锐,减少医疗纠纷和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成为当前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很重要一条就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然而,医德是同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职业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从事自己的职业。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践行职业道德水准,对每个医务人员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坚定内心信念,奉献护理事业

护理道德除了与医学道德原则的一致性外,由于护理工作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对护理道德也就有其特殊的要求。护理工作的广泛性,不仅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因人、因病采用不同的护理内容和护理方式,而且还要具有多维性协调的道德要求,与医、患及其他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护理工作的整体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道德责任感,主动地做好心理护理和社会护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工作的严格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医嘱做到及时、准确、无误。护理工作的主动性,要求护理工作对病人的各种信息主动向医生反馈,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等。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对护理事业忠诚献身,热情勤奋,技术精良等进取性的护理道德。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卫生改革的广泛深入,代之以是竞争,主体意识增强等新的观念出现,我们内心信念应更加坚定。我们从选择了护理的职业起,就意味着我们愿意接受这种职业的价值体系。就应忠诚护理事业,就必须在工作中审慎无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病人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

2 转变观念,塑造与时俱进的可贵素质

每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应的价值主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护理观念必须转变,必须把服务对象视为心里、社会、文化和发展的人,护士不再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需要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根据病人的需要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对伴随市场经济出现的新认识能否理解,这就有赖于对道德与利益的正确理解,特别有赖于对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正确理解。与时俱进的可贵素质就要体现时代感。对未来思考,对原有形象反思是个绝好机会。与时俱进的可贵素质,它要求人们在新的起跑线上保留原有的积极因素,摒弃消极的方面,吸纳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成分,把握时代的脉搏,进取、执着、创新、多思、多想、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迎接时代对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这也是道德境界升华锻炼的大好时机。

3 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俗话说:“无知必无能”,技能的高低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基础的。一个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人,必然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做好本职工作而努力。职业道德呈现的特点是不能离开业务水平来谈论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2]。一个医生如果没有高超的医术,就会贻误病人。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和技术操作的训练,练就全面的观察反应能力和娴熟的治疗护理技术,这是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前提和手段,也是优良道德产生的基础。

第4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职业素养 护理人员 医疗单位

1 前言

多年来,我国医疗界十分重视护理工作,重视对于护理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要求。在医疗体系中,护理人员以及护理工作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其他种种社会因素的变化,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方面也凸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

2 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而护士的职业素养是护士对于所从事的职业需具备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涵养。诚然,随着现代护理制度的建立以及护理道德教育的深入,我国护理人员的总体素质是良好向上的,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奉献精神淡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医院吃大锅饭的现象,医院实行了按劳取酬的方法,医疗科室之间在经济效益方面出现了一些差距。一些护理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逐渐淡化,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效益差、奖金低的医院或者科室,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对病人态度冷淡、生硬,甚至对病人的要求和痛苦视而不见,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和医院的声誉。

2.2“慎独”精神淡漠

所谓“慎独”精神是个体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指一个人独处时,仍能坚持道德信念,按照道德规则行事,“慎独”是护理道德的一种境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护理人员“慎独”精神淡漠,工作马马虎虎,缺乏责任感和自制力。如个别护理人员值夜班或独立工作时,不认真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病情不仔细,工作偷工减料。更有甚者,如在做治疗、护理时消毒马虎,不为病人测体温、血压等。有的将本应由护理人员做的事情,推给病人家属,导致护理质量下降。

2.3四是知识面窄,护理水平不高

护理工作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一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扎实的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心理的以及管理、营养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又不求进取、满足现状,仅凭在书本上学到的一点点基础护理知识,停留在应付日常的、简单的护理工作上。对病人的思想情绪、心理状态、家庭环境、感情变化、影响病人治疗、康复的因素不甚了解或熟视无睹,也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3 提升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对策

笔者认为,提升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关键是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道德素养培育,主要有如下一些基本的路径:

3.1要努力提高对加强护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

护理道德修养作为医德范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道德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医疗过程以及医院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就既要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医德医风及护理道德的修养和建设,不仅是医院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举措,也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维护医院声誉,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的固本之策。因此,必须在医院上下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及护理道德修养和建设氛围,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2采取切实措施,抓好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护理人员端正思想认识、做好护理工作的根本;是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理人员道德修养的重要保证和客观要求。

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集体主义精神及爱岗敬业意识教育摆在首位。

其次,按照护理道德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医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医德同护理道德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自觉地增强护理责任心,不断培养自己对病人的道德情感,树立“一切为了病人健康”的思想,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帮病人所需,对病人满腔热情,体贴入微。要通过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境界。还要通过教育,培养护理人员“自我形象”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举止言行,做到举止大方、谈吐文雅、态度和蔼、言语谨慎,保守患者隐私,谦恭有礼,树立“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

4 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看到护理道德在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医疗实践中如何提高护理修养素质。那么,能否培育并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素养呢?笔者护理职业道德的确立与护士在校学习期间的培育和教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从学生成为护生,开始在护理领域学习的那一刻起,护理道德的教育就应该贯穿于护生的学习生活中了。总之,提高护理道德修养是医疗卫生事业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参 考 文 献

第5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管理体制的影响护理职业在医学领域和社会中的地位低,这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现实情况,这样严重影响了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自觉形成,不能按社会寄予角色的期望和赋予角色的使命要求自己,从而使护士产生自卑及厌倦的情绪,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造成护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平淡、无所作为的一般程式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制约护理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3]。当患者来到医院,面对他们的是陌生的环境,其耐受程度也各有差异。这时护士给患者的第一印象首先反映在服务态度方面,是热情、体贴、同情,还是语言简单、态度恶劣,这是两种道德观的体现,也反映出一个护士自身的内在修养。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强化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境界,树立奉献精神。2012年8月本院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热爱医院,建设科室,成就人生”的护理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专题教育、组织座谈讨论、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取得了显着效果。制定护士道德行为规范优质护理不仅在于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操作技巧,更取决于护士的道德行为。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按规范对护士进行严格要求,以此作为护士的行为准则,让护士用规范来对照衡量自己,确保规范有效执行,使它成为行为习惯,最后成为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从而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优质的护理。增强护士职业认同感目前,护士职业认同感已经成为国内外护理界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护士职业认同是指护士对护理职业的自我肯定,在角色实践中感到自己是胜任的,并能清楚描述自己对职业的承诺与职业理想[3-4]。2012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新修订学科目录,护理学获准为一级学科,护理学正式独立出来,护理学科正式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制约学科发展的一部分因素得以解除,也有资格在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获得国家人力、财力、政策上的支持。在护士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除了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外,护理人员个体自身的积极主动的态度非常重要,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多种途径和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定位自己[5]。

    讨论

    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士除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甚至影响到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新形势下的现代医院护理工作模式中,要加强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除了加强管理外,医院还要建立扁平化的护理管理体制,精简护理行政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医院领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与要求,充分调动护士们的积极性。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护士自身的思想矛盾斗争,护士向道德高峰攀登的过程中总会有反复,这就需要管理者持之以恒地坚持进行护理道德教育,同时这也是一项反复、长期的系统工程。

第6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手术室;护理伦理道德;建设

1引言

护理伦理道德作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建设对提高护理专业标准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护理伦理道德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手术不同阶段中加强护理伦理道德建设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2 手术室护理伦理道德

2.1 护理伦理道德在手术室工作中的重要性

护理伦理道德是用于规范护理人员行为的准则,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准。护理人员应当在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者健康等方面承担应负的责任。将珍视生命、尊重他人作为基本的原则,为社会提供高质的服务。

护理伦理道德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说法更加体现出护理工作在促进病人恢复健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护理人员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技艺和职业道德修养,做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拥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在手术前应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病人身体情况,可以使手术更好的进行。此外,医疗人员还应是手术前将手术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这不仅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还可以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2.2 新形势下手术室护理的特点

传统生物医学护理知识在手术中采取护理措施,配合手术治疗步骤,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新形势下的手术室护理模式转变为了整体护理模式,其特点为:

(1)严格性和谨慎性

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危险和失误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逆的,因此,在手术治疗前就应进行严格、谨慎的查对和护理准备工作,做好分工。在手术后要严格的监察,确保患者的健康。

(2)广泛性和综合性

由于新技术(如器官移植)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基本的护理基础,还需要提高专业技术。而躯体护理向心理护理的发展也要求护理人员开展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心理素质,促进身体恢复。此外,护理工作还向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发展,这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3)衔接性和协作性

护理工作一般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由不同的护理人员负责,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不同阶段护理工作的衔接,如手术中护士与手术前护士的配合,做好查对工作。而整个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要协调好,如麻醉师、医师的配合,护士与手术医师配合做好生命体征观察,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都要紧密协作,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使手术顺利进行。

(4)标准性

在手术过程中,任何工作都有标准,相关标准包括工作制度、技术操作标准和质量检验标准等。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作,在工作交接的时候要主动讲解患者情况,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3 新形势下手术室护理伦理道德建设

3.1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手术室护士伦理道德

(1)护理人员应具备事业心

护理人员应当热爱护士专业,能够钻研护理科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做好手术室的护理工作。

(2)护理人员应具备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患者护理工作的前提,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人员才能根据患者的需求做好护理工作,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3)护理人员应具备同情心

护理人员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更加真诚的对待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温暖。护理人员应当做到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了解和满足患者对护理方的需求,对症下药。这样可以使患者心情愉悦,积极的进行治疗,配合手术工作,加快身体恢复进度。

(4)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新形势下,首先需要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训练护理人员学习新的护理技术,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道德规范和相关标准展开护理工作,本着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原则,关爱患者,做好与麻醉师、医师和其他护理人员的协作,并配合质量检验人员对医疗护理质量进行检验工作。不同资历的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努力提高护理质量。

3.2 手术室护理伦理道德的建设

(1)建立领导和学习小组

目前,很多医院已经成立了领导和学习小组对护理伦理道德进行学习。针对不同护理人员知道不同的培训目标,可以使每个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都得到更好的提高。领导小组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进行整理,提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度方案,按照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护理工作的质量逐渐提高。

(2)加强手术环境安全建设

手术环境的安全是手术成功进行的前提。首先护理人员要保证手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备好各种需要的抢救物品,保证手术仪器能正常使用,确保手术完善、安全的进行。

(3)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技能,如能成功的进行静脉刺穿,准确的传递器械,手术完成时还应当做好物品的整理,患者的交接等工,手术后还应做好病人生命体检测、伤口检查等工作。对业务素质不达标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4)加强团结协作能力

手术的进行需要手术医师、麻醉师、护理人员(器械护理、巡回护士)等人员共同完成,此外还需要手术室外人员和家属的支持。因此,各方面人员做好团结协作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方人员应当加强团结协作能力,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5)建立护理人员目标责任制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明确不同岗位护理人员的责任。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并使护理人员根据业务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和学习目标。使护理人员学习到新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术。此外还可以采用定期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监督。

4总结

手术室护理伦理道德的建设对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新形势下的护理伦理道德不仅仅是躯体上的护理,还包括对患者心理、医疗器械等多方面的护理。为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在责任心、制度、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7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人我们不断反思、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候,环境、能源、人口等方面的生态危机早已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要解决得重大问题了。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建设,影响和决定着大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和确立[1]。从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存在滞后于时展的问题,加强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

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 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相应的文明习惯[2]。目前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论文参考。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相关课程,但总体来看,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淡薄、行为缺失,生态伦理道德知识贫乏。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存在局限性

传统德育教育观念以学生“达标”为工作的致力点,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离开特定的德育环境,面对新的问题和情况时,不易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不能实施正确的自我教育。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基本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没有自觉地把其纳入到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里,更谈不上对塑造“理性生态人”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习惯养成及价值观的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意识淡漠,对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生态道德行为缺失,逐渐成为影响校园、周边环境乃至社会的一个问题。

2、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全局性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普遍增添一些新兴的、着重于应用性的知识或专业,但结果往往又局限于适应性的增加和知识面的扩大,缺乏全局性的指导思想。当人们在应用领域出现了某种新技术,并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时,才迫不及待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课。正因为如此,当人们看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到自身的生存,而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不能完全起作用时,才会想到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前瞻性、全局性

3、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存在薄弱性

由于生态环境科学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在某些相关专业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缺乏专职的师资队伍和专门的教材。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的培训,知识缺乏系统性;在教材方面,没有统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现行教材缺乏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意识和内容,过于注重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在趣味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不足。高校一般以环境专业或理工专业的基础课程类教材为主,缺乏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学生不可能接受全面的、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教育。

4、大学生在生态伦理道德问题上的价值取向上缺乏一致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利益主体、利益观念的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激荡带来了思想观念传递的多维性,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面临着挑战。主要反映在学校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也反映在学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教育者心理需求相脱节等诸多问题上。论文参考。大部分高校都缺乏系统地与社会大环境的交流互动,许多大学生没有形成坚定的生态伦理道德信念,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利益发生碰撞时,大学生在生态道德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便发生转变 [3]。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和谐的“两张皮”现象,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上午措施加以改进,“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生态善恶观教育

即形成对社会和自然善与恶的观念。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原则,明确提出了“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4]。这一原则告诉人们: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生态善恶观的确立,能帮助人们以大自然的真善美为善美的标准,并为努力追求真善美而行动。

2、生态正义观教育

即树立维护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正义原则。生态正义是指个人和社会集团的行为原则符合生态平衡的原理,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观,保护野生动物,植树造林的正义行为,反对破坏生态系统,毁灭物种,污染环境的非正义行为。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3、生态良心观教育

即树立爱惜自然,保护生态的善良观念。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对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责任感、同情感、荣辱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为自然界所有生物负责。它能唤醒人们反思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选择适合生态道德的行为,并监督他人行为,以此激励人们保护环境。

4、生态义务观教育

即养成主动、自觉地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人之所以要尽义务,是因为人类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社会、国家、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同样,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人,地球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生态义务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应尽的责任,也要通过道德自律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从而树立对生态的责任感。

5、生态意志观教育

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生态意志能促使人们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把按照生态道德动机所决定的生态道德行为坚持下去,成为克服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重要力量。

三、强化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实践环节,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应积极组织、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诸如生态调查,环保签名,公益活动;利用“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戒烟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纪念日,在校园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宣传和普及生态伦理道德,增强大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陶冶其道德情操;还可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围绕“关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主题,举办摄影、征文、演讲、绘画等比赛,宣传环境保护的科技知识、法律法规,提倡绿色消费,使生态伦理道德深入人心。

2、通过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直面教育

日常教学是宣传和普及生态伦理道德的主要途径。论文参考。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适当增加和补充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在哲学课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法律基础课中适当进行环境法规的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要补充生态伦理道德的教育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共选修课来普及生态知识。

3、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绿色大学”

美的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绿色校园对学生人格完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伦理的要求。在校区建设上应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根据学校所处自然地理环境,运用原有的资源和条件,使用符合生态标准的清洁环保设施与材料,提高校园绿色覆盖率,使校园的兴建与自然环境的改造形成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的意识、态度和情感,促进绿色行为的形成。

4、编著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材,培训专职教师

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应体现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的完整性,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的高尚道德情操;培训可以从事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是进一步加强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保证

总之,在高校中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是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6(10);288

[2]王世民.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3): 55.

[3]安德智等.伦理道德理论探索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68~276

[4]阿尔贝特·史怀泽 (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127.

第8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生;思想道德;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92-02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对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要求也将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思想道德教育既关系到中职护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为新时期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问题,又关系到医学事业的进步发展。了解并掌握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中职护生的健康成长和更好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职护生德育现状

1.1中职护生的社会道德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中职护生能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但违背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1)不讲文明,行为习惯差,法律意识淡薄,如乱扔垃圾、出口成"脏"、抽烟喝酒、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早恋等现象随处可见;(2)不尊重老师,缺乏礼貌,甚至欺骗、辱骂老师;(3)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缺乏助人为乐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4)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如上课嬉笑打骂、玩手机、睡觉、甚至迟到、早退和旷课等;(5)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有的同学自暴自弃、得过且过;(6)享乐思想抬头、讲究时尚打扮、贪图玩乐、好逸恶劳、互相攀比;(7)网络信息化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网恋。

1.2中职护生的职业思想存在的问题。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预示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学医目的不明确。作为学医之人,应树立起"救死扶伤"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而对本校护理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约30%的护生学医动机不端正。他们有的学护理不是处于自愿,而是受父母自命;还有的是看重护理好找工作。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最终导致从护后道德失范。

1.2.2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调查显示,部分护生缺乏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认为护理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又脏又累,又不赚钱,没什么光荣可言,还不如去当个服务员来的轻松、赚钱。甚至26.4%的同学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护理工作,58.6%的学生表示不会终身从事护理专业,有机会的话会选择跳槽或转行。

1.2.3知行不统一。在对实习护生的调查中发现,实习护生都知道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维护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但部分学生仍对护理工作提不起兴趣,工作拖拖拉拉、得过且过,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上班期间浓妆艳抹,言行举止不得体,并对"救死扶伤、献身精神"表现的不以为然,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追求个人利益表现的非常热衷。

④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不足。部分实习护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处理护患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对病人不能一视同仁,对农村的、贫困的患者态度生、冷、硬;未树立起"患者利益第一"的观念,当个人利益与患者利益相冲突时,多数护生会首先考虑个人利益;部分护生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缺乏慎独修养。

2.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2.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管理

2.1.1学校领导要真正把"德育为首"实效化,秉承"以德立人、以德育人、以德兴校"的办学之风,改变重技术轻素质、重管理轻德育的思想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形成有由学管校长具体抓,学生处、团委、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等参与的全员育人、管理育人的新局面。

2.1.2建立"帮扶"制度。家长联系手册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家校联系的一种桥梁,它成为教师和家长沟通的载体,也是系统记载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形式。我校通过家长联系手册及时有效的跟家长进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及时发现中职护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以防中职护生思想道德偏离正常轨道。

我校自2010年以来大力开展德育辅导员工作,号召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每位教职员工分派一定数量的学生,配合学生处、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校深入推行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号召班主任、德育辅导员利用早读时间进班领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书香氛围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3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要制定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制度、课间操制度、佩戴胸卡制度、升降国旗制度、学生考勤请假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公寓管理制度、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让学生做到有章可循,并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实践。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重点实施帮带,严防校园暴力和学生犯罪。

2.1.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职护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再加上中考失利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偏差,极易导致其心理层面上出现失落感、自卑感、不自信感,从而自暴自弃,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对中职护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

2.2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2.2.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与中职护生接触最为密切,是中职护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和主力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所以,学校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学习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要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绩效纳入班主任工作评价中去,督促班主任协调好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和前提,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德育队伍的培训和学习。常言道"师者,乃表率楷模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因此,身教胜于言传,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教师要做好表率,对工作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2.2.3加强学生组织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生组织要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例如校园广播及黑板报宣传、法制教育讲座、青年志愿者服务、慰问孤寡、演讲、朗诵、专题讨论、节假日纪念活动等,并寓教育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思、多想,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3德育课程改革。

2.3.1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高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应改革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讲教师评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2德育课成绩考核机制改革。德育成绩考核是德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德育课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实践行为,因此,传统的纸质性试卷考核模式已不适应现在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了,应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德育成绩考核中,并作为德育成绩考核的关键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4护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4.1理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教育不仅限于德育课,更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既要传授理论和实践技能,还要不断的挖掘理论和实践操作中的德育因素,有意识的收集如医林典故、新闻事件、身边现象等护生感兴趣的直观题材,将一个个鲜活事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的将救死扶伤、热爱护理专业、慎独修养、工作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渗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我在讲无菌技术时,我在课程结束的最后,增加了一个德育渗透,提醒学生学习态度要认真,要严格无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无菌操作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缺乏无菌观念的严重性、危害性,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无菌观念的目的。

2.4.2实训、实习中的德育渗透:认识源于实践,学生德育教育不能光靠教师课堂上的说教,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和检验。因此,学校应充分与医疗单位结合,让学生深入临床,通过听、看、做及临床老师带教等手段,然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感受职责、爱心、纪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优良品质,推动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内化。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实习期间存在的德育问题,并将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和带教老师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总结

中职护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繁重的,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一撮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抓、反复抓,需要学校全体动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不断加强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金平.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1,(9):216.

第9篇:护理道德的重要性范文

 

1国外的护理伦理教胄现状

 

1.1国外护理伦理学教育的内容

 

随着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以及护士角色的变化,护理伦理学的教育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外护理伦理学的教育内容较广泛,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也较多,包括人丁授精、体外受精、堕胎、有生理缺陷的婴儿、脏器捐献及移植;儿童、精神病患者、残疾人的权力;脑死亡、人体实验、自杀、安乐死、临终关怀、基因治疗、撤除生命支持措施、放弃治疗、护士的角色等:3:_。因此,近年来国际护理学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护士是终身探究和实践关怀照顾的学者。这也意味着护士是道德行动者,她们的行动始终是关怀照顾他人,尤其是患病的、虚弱的和有残疾的人在美国,人文课程在医学院课程所占的比例为20%-25%;英国和日本为10%-15%[5]。

 

化前珍等[6]报道,美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将护理伦理学列为核心知识的第一项,内容包括澄清个人和专业的价值观;将护理专业伦理守则及专业原则用于临床实践;将伦理决策框架用于涉及道德概念;专业伦理及法律的临床情境;尊重不同的价值及信仰;应用法律及伦理原则保护病人等。这体现了将护理伦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贯穿护理全过程,注重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实践的训练方向。

 

1.2国外对护理伦理教育所做的相关调査研究

 

Williams[7]研究认为,在伦理教育中,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自我意识(反思〉和不断自我批评(评判性反思)是至关重要的。5〇^6^等[81研究表明,在护理方面评判性思维是专业责任和护理质量必要的部分,伦理教育必须要创造一个教育学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培养和实践评判性思维[91。

 

OliviaNumminen[1°]对183名护理教育者和212名护士进行调査研究,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伦理道德被认为是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综合教学方法需要发展。ChrisGastmans[^认为,护理伦理道德观最基本的3个部分是:道德实践的护理、护理主体间的特征和道德观念。StephenHanson[l2]认为,医疗和护理学生伦理课程的跨学科设置对他们是有益的。这种方式的教育更符合卫生保健目标的道德,可以帮助减少道德压力和倦怠,并能改善病人护理,特别是在伦理方面,跨学科的教育带来的好处大于许多学校可能在发展这类课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造一个独立解决伦理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而言,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应用相关的理论和学科知识来洞察及分析在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伦理课题或道德困惑,并思考符合伦理的做法及其理论依据。

 

2国内的护理伦理教宵现状

 

2.1国内护理伦理学教育的内容

 

国内护理伦理教育起步晚,1983年我国护理伦理教育才逐渐开始出现。国内的护理伦理学教育内容,重点放在护患关系、护理道德规范和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上。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发展存在失衡,在这个体制下培养出的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相对比较欠缺,容易出现重“技”而轻“德”的现象,这对一名医务人员来说,是本末倒置的[5]。杨丽报道[16],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伦理学讲授内容包括护理伦理概念、伦理理论与规范、生命与尊严、生命伦理的必要性等主题,涉及面广,但是欠缺3前我国临床护理急需的有关伦理决策问题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开发而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等。

 

2.2国内对护理伦理教育所做的相关调査研究

 

李春玉等[171调査结果显示,中专没有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我国35所髙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分析发现:国内不少学校在护理课程设置上,没有具体明确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地位和性质,仅有58.1%的学校定位为专业任选课程,29.0%的学校定位为必修课程;伦理课程教师大部分未能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养,没有伦理教学经验的任课教师占51.4%,教师对护理伦理认识不足或非医疗护理专业教师授课等因素造成了教学内容过于局限、老化和教学方法简单,大部分趋于理论讲授和个案分析,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另外,医疗保健系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伦理大环境,经常会出现理论上学习到的知识和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不统一的现象[18],这势必会影响医护人员临床的伦理决策与伦理实践。所以,要解决落实当代临床护理伦理职责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从护理伦理教育入手,而a更要营造理想的医疗护理伦理环境.,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理沦不断在临床中应用,护理领域不断扩展,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面临许多伦理问题甚至伦理困境,因此,护士需要具有专业的伦理素养,妥善处理丁.作中的伦理问题,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张梅等[20]报道,临床实习没有将伦理道德素质培养纳人临床教学过程。临床实习被认为是理论知识强化和巩ra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对临床教师在护珂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布20.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5.0%的学生表示满意;但在如何处理临床护理中遇到的伦理问题以及处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仅冇7.5%的学生认为作常满意,25%的学生认为满意。学生们指出,临床教师很少就临床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伦理道德分析和要求,也很少对日常护理行为中所隐含的职业道德及法规进行分析教育。调査中,多数学生表示渴望获得老师在护理伦理方面的指导,如处理护患关系问《的原则、思路和技巧等。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床带教老师对伦理决策的指导欠缺™。老师做得很好,如果能加强分析其行为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有帮助。

 

3临床护理伦理教宵的思考

 

3.1加强临床护理伦理师资队伍的建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是什么东西推到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是教师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教师在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上的表率作用,是教师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使儿童特别是青少年为之倾倒和激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道德素养对伦理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2]。因此,教师在教授临床技能的同时,应该强调和实践与操作相关的伦理道徳要求,并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教师本身需要增强自身索质,在行为和态度方面为学生塑造徬样。教师应将正面的态度传递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实习单位的管理者应对临床教师的职业道徳索质做严格要求,除了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还必须热爱护理亊业、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索质,并对临床教师进行护理伦理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训[20]。刘义兰等[2«报道,临床护理教师应做到尊重学生及其隐私权,对学生公正等。

 

3.2增加护理伦理讲授的具体内容

 

对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如脏器移植、脑死亡、人工受精、体外受稍、人工流产、以人作为对象的实验和放弃治疗的决定、自杀等问题应当适当增加,以满足临床实践要求ttt]。在现代医疗过程中,护士经常面临告知病情真相和用药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专业发展和个人权利的冲突问题;现代医疗实践中的敏感问«,如对特殊病人的治疗和护理、科研和实验疗法中的各种伦理问题等。以上这些问雇,都是护理伦理的具体内容,应该列为护理伦理学的讲授内容。同时,有必要加强国内外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发或共享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和教学指南,携手培养护理伦理专家,推动护理伦理学科的发展。

 

3.3更新妒理伦邐教学的方法

 

教师应积极采用各种教学设施,如视听教材、模拟患者、角色演示等,探索出一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伦理学实习,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与伦理学象一起进行伦理学査房,并与责任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探讨伦理问題的解决方法在实施护理伦理教育时,应充分考虑护士的层次、认知水平、文化背录以及临床懦求。根据临床护士层次的不间,教宵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如初级职称的护士,虽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伹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他们的伦理推理和决策能力;对中离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应注意理论性和深刻性,将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相结合、自学和讲座相结合,内容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兴领域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使其掌握护理伦理教育的最新动态。

 

3.4合评价护理伦理教育的效果

 

对临床护士进行护理伦理再教有的评价,除了借鉴学校的评价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伦理査房、病人满意度调査等临床实践方式,评价护士对伦理知识的掌握、运用及内化为道德品质的情况,从而间接地评价护理伦理再教育的效果。另外,可将护理伦理再教育活动与晋升、升职、评先评优活动联系起来,促使临床护士积极、主动地学习护理伦理知识,加强自身护理道徳修养,提高护理伦理教育效果[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