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保护环境的知识精选(九篇)

保护环境的知识

第1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两个互联网国际条约也在中国正式生效,网络知识产权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政府在推进网络版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网络环境的复杂、盗版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网民长时间养成的网络知识产权的消费习惯都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立法和监管上,我国也应该在网络知识产权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提高完善相关体系建设,以满足现今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要求。

论文关键词 知识产权 数字网络 网络传输 

一、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含义及性质

根据不同的说法,知识产权有着不同的定义,根据范围举例说:“知识产权是指发明、发现、作品、商标、商号、反不正当竞争等一切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根据概括说:“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指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享有的对其智力成果的权利和工商业活动中商业标记所有人对其商业标记的权利的总称,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根据无形资产体系说:知识产权包容一切基于非物质形态(包括知识经验形态、商业信誉形态、经营资格形态)所产生的权利。该无形财产权包括创造性成果权、经营性标记权和经营性资信权等3类权利。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包含与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全部知识产权,包含了版权、邻接权、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和商号所有内容,同时,又在网络的特殊条件下,涵盖了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等电子化的知识产权形态。网络知识产权具有数字化、信息量大、更新迅速和开放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使网络知识产权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信息量大,种类繁多,信息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这些都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但是,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传播和使用,促进社会的信息交流和知识更新,提高了社会精神文明水平。针对网络知识产权的这些特点,我们要发扬优点,改善缺点,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知识产权的发展环境。

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概念受到了冲击,而知识产权保护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对著作权人、侵权人和侵权行为的确认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各个国家也都加大了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和技术提高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管。

世界各国都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手段,主要有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采用和研发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充分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效。

在立法方面,知识产权的国际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缔结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欧盟1996年的《数据库指令》和2001年的《协调欧盟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指令》主张用“特别权”对达不到版权保护要求的数据给与特别保护,突破了传统知识产权的框架;美国和日本也从1998年开始,不断完善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对本国数字化信息资源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保护。在近年来,各个国家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逐渐提高,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也都在不断的进行,这些法律法规都为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可选择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方面,目前,网络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庞大市场,尤其在数字版权管理方面,世界许多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都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通过数字内容加密、用户身份认证、数字内容解析来完成加密、解析工作的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以及基于数字水印标记的Intertrust公司的Digi Box技术等都能够有效地运用到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中,同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使得网络的知识产权结构更加完善,有效的促进了网络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在集体管理组织方面,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功能完备、管理科学、运转良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体系。这些知识产权集体管理体系建立了自己的作品数据库,并且制定了相关的在线销售知识产权的咨询、许可和收费系统。这些管理机构的参与使得网络知识产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良好的管理和经营,有利于网络知识产权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在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家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和规章为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指导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版权保护的日益加强,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05年1月28日及时成立了版权联盟,加强网络环境知识产权,特别是版权保护意识。联盟制定并了中国互联网版权自律公约,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领域企业,以及国家版权局、北京市版权法院等行政执法部门参与了公约的修订过程,可见保护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最后,各互联网企业也不断推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网络知识产权的使用者和拥有者,不断地加强对这些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促使互联网企业不断地重视网络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在互联网媒体企业中,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促使了行业的转变和升级。

但是由于我国公民普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在网络上可以便捷获取知识产权的今天,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式还是尤为严峻。同时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还面临着外国企业的严重挑战,缺乏明确的立法依然是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问题,同时,在技术上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推广。在公开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寻找平衡点,在满足公民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保证著作权人对网络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基本权益。

三、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的专利权确定问题

首先,对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的认定与传统的知识产权认定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巴黎公约的国内法独立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一项技术成果的专利权是否成立以及受保护的程度要依各国国内专利立法的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说,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对知识产权认定的共同标准,而对于网络的全球性而言,专利权的地域性限制了网络知识产权的认定范围。同时,对于知识产权所有权人来说,在世界范围监测专利侵权状况、认定侵权并掌握用以充分证明侵权人实施的侵犯了权利人权利要求的侵权行为的证据,在实际当中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就需要各个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进一步合作,逐步的减小在知识产权认定标准上的相互差距,缔结双边或多边的知识产权条约,使网络下的知识产权的认定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其次,网络技术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认定也有重要的影响。在网络上的数据传播是非常容易而又极不稳定的,知识产权的载体不再是有形的书籍、文字和图像,而变成了数字符号和信息流。在这样的频繁传输中,数据容易被损坏、修改,知识产权的内容容易丢失和删减,这些都会对知识产权构成决定的影响。网络技术也可以改造数据的传播方法和途径,这也影响知识产权的认定,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详细的方法可以严格区分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下的非知识产权的严格界限。所以说,网络知识产权的认定标准是不确定的、模糊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相关技术。

(二)网络中的商标权问题

网络环境中,假冒、盗用别人的注册商标或厂家名称推销兜售自己的商品的行为非常常见,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标识或服务标记等都构成侵犯商标权的行为。网络中盗用商标的行为违法成本极低,并且难以全面的监控和审查,即使被发现也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惩罚措施。在网络环境中,域名(Domain Name)与商标十分相似,域名和商标在网络和现实中有着相类似的功能,用户通过域名来认识和辨别网上的企业和企业产品,根据域名访问企业主页,获取产品信息,开展商务活动。大多数企.业公司的域名与其注册商标或企业名称保持一致。域名可以说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商标,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域名非常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很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的侵害问题。同时,域名的抢注也成为时下重要的问题,很多企业通过域名的抢注获取了暴利,这种行为属于严重的侵权行为,但是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对于相关域名的保护条款,更多的企业只能无奈的选择买回自己企业的相关域名。域名作为商标在网络中的延伸,如何保护相关企业在网络中对于域名的使用权是现在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同时也要求在网络技术领域不断地探索,以便能够在技术实现网络商标权的合理管理。

第2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传普及;境保护;普知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006-01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民生活中的各处,因此在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宣传上也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宣传的力度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文章围绕互联网之下的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宣传措施为中心,分三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1 互联网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特点

基于互联网的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其特点是透过互联网为背景体现的,依托于互联网的高开放性和互动性,在互联网下的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创建专门的宣传网站进行推广,而这一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可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充分选择互联网选择宣传两方面[1]。

1.1 可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

基于互联网的诸多优势,以专门官方网站形式的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宣传,首先具备互联网宣传的多媒体性,较之传统宣传方式的文字宣传形式,其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多样化,图片、视频等均可提升科普知识宣传的效果;其次还具有速度快、成本低以及更改灵活等诸多优势,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均可以给以及时更改,进而在运行效率和成本上均具有诸多优势;除此之外依托于互联网的诸多优势环保科普知识的宣传还具有结果统计方便、宣传交互性强、宣传范围广以及具备可检索性等诸多优势。

1.2 可充分选择互联网宣传方式

互联网进行信息推广的形式很多,因此对于基于互联网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也可以充分的选择互联网的诸多宣传方式。例如交换链接、搜索引擎排名、电子邮件群发,建立广泛微信公众号、建立官方微博、BBS信息等等。

2 互联网技术在宣传科普环境保护知识上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之下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是目前互联技术快速发展,以及高度普及下的一种新型宣传理念。较之传统的文字、户外宣传以及讲座等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手段,互联网之下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可充分借助互联网的诸多优势,进行在宣传手段上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深度和厚度以及及时更新;此外依托于互联网自身所具备的高活力性,互联网之下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也延续了这一优势,活力上也较之传统死板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也更加巨大,而依托于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在环保科普知识宣传的内容上也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丰富化和便捷化[2]。

3 科普宣传人员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的注意点

虽然在互联网之下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其具备诸多优势,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在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中也会出现需要控制的部分,具体而言对于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人员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强化对现有互联网站的管理力度

因为是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因此在宣传内容和方式上必须保障其权威型,并且保障高度的法制性和透明性。具体而言在信息正式之前,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预审把关,贯彻主管-审批-复杂一线式的理念,切实保障网站信息的严谨性。

3.2 增加互联网网站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对于环保科普知识宣传网站的建设人员,也必须注意对其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感的培养,同时通过各种措施提升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其信息的辨别能力。除此之外在信息上,必须保障其真实性,不能为了快而忽视了真和全面。最后还需要保障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人员在信息处理上的真实性、正确性以及严谨性,做到信息的正确甄别,做到切实的先求证后。

3.3 进一步提升科普信息的透明度

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机构,虽然是社会公众组织,但是其本质仍然是国家政府机关,而作为政府机关在行政上就必须注意其公开性和透明性。无论是中央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网站还是地方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网站都必须保障其运作的透明性,最大程度上实现详实、透明和公开,进而达到“谣言止于透明,流言止于公开”的效果,避免一切负面信息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找出和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或者潜在环境问题的措施即为环境保护,而在环境保护手段中最为主要的一环就是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工作。而依托于目前高度发达及普及的互联网技术,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方式上也逐渐呈现出互联网化的趋势,而在互联网下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依托于互联网的诸多优势,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在宣传内容、效率以及活力等诸多方面均实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科普宣传人员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也需要注意强化对现有互联网站的管理力度、增加互联网网站人员的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进一步提升科普信息的透明度几点,切实保障互联网之下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一种信息教育,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会了解温室效应、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了解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后果,了解他们在环境问题的产生和预防中所起的作用。

环境教育是一门实用的课程知识,它能教会学生怎样植树,怎样爱护野生动物,怎样美化校园,怎样使用农药与化肥。

环境教育是一种道德伦理教育,它能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并领悟出对环境问题的情感,增进对个人价值观的理解,了解自己如何为解决环境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由此可见,环境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环境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前很多学校没有单独的环境保护课。环境知识与生物学密切相关,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生物教师理应承担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

二、利用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也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渠道。

1.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到生物课中。

在现行的教材中,直接反映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教学植物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植树,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并向学生讲授绿色植物对于大气、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在学习动物学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结合身边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捕杀青蛙、益鸟等动物;在学习与生理卫生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结合生物课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找准结合点,不能使教学不连贯,牵强附会,否则会使学生感觉是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其次,要情景结合,最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环境保护知识。比如讲青蛙是我们“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害虫、庄稼等,来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2.上好有代表意义的生物课。

有些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环境保护知识比较多,比如,《生物与环境》一节,这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挖掘好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环境保护知识不是专业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环境保护的行为。因此,教师不能用灌输知识的方式向学生生硬地传授,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教师要注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被污染的水域,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老虎、山羊、兔子、鹰、青草等,演示食物链平衡的重要性。这种活动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如果教师向学生渗透的环境保护知识远离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少坐私家车,尽量多坐公交车;到超市买物品,尽量用自制袋,少用塑料袋;吃后的口香糖要放在垃圾箱里,不要吐在地面上,等等。

三、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师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进行“世界环境日”、“植树日”、“世界无烟日”“爱滋病防治”等主题的讲座,充分利用黑板报、画廊、学校广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举办各种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环保意识。

四、开展社会实际活动

第4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育;环境保护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新技术应用到社会工业特别是化工行业之中,引发了越来越的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化学是引起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就必须在化学教育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因此如何在学校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的第一步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适当的加入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目前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和环境保护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臭氧的性质时,就要利用好它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介绍它的产生和消耗条件原理、以及在阻隔紫外线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臭氧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后教师再讲解目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臭氧破坏的基本原理、防护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形成与日常生活形成联系,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学习醛类物质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资料,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醛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了解醛类物质污染环境的对人体的严重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挖掘环境保护知识,自动的学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若干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调查学校附近河水、海水或者自来水的水质情况,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相关质量参数;然后再引导学生查阅图书或者网络资料,学会分析水质情况,评价当地水质受污染状况;最后让学生上交总结报告。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大量环境保护信息,对环境污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学习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3.利用化学习题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习题中加入环保知识是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一个十分有效地方法。学生每天都要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化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习题时应该注意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知识习题的练习,而这些习题中通常有大量环保相关介绍知识,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对环境污染方面的认识,学会大量保护环境的手段和措施。例如计算含烃类物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习题,可以介绍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引发的全球温度上升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如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节约化学药品,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需要用到各种化学试剂药品,其中有不少药品含有毒性或者价格昂贵,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节约使用化学药品,尽量使用最少的试剂药品做出最佳的实验效果,防止浪费化学药品资源、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将污染环境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避免有毒药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例如在钠在水中反应的实验中,由于钠是比较贵的金属,而且如果取量过多还容易剧烈反应而烫伤人,因此必须较少用量。再如浓硝酸、浓盐酸等经常在实验中用到的试剂,极易挥发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节约化学药品的意识。

2.引导废品回收处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能力

化学工业中废气、废液、有毒化学品等的排放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未经处理的化学品能够污染水源、土壤、大气等等,极有可能伤害人体、引发各种疾病,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都因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废弃物处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防止污染破坏环境。例如在实验室设置废液回收罐,收集废弃试剂集中处理;有毒化学品不能随意排放,必须要回收处理。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三、总结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发展进步。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营造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严转芳.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探索.内江科技,2009(09)

[2] 陈卫国.化学教学应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8)

[3] 王敏.初中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4] 汪从清.化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

[5] 尼玛次仁.加强环境化学教育的几点认识.科技,2007(04)

[6] 蒋春霞.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广西轻工业,2009(02)

[7] 张莉.化学教育中的环保问题初探.科教文汇(下旬刊),2006(05)

第5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育;环保教育;生活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00-01

近二十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我们责无旁贷,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所以在化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如何在学校化学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的第一步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适当的加入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目前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和环境保护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臭氧的性质时,就要利用好它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介绍它的产生和消耗条件原理、以及在阻隔紫外线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臭氧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后教师再讲解目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臭氧破坏的基本原理、防护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形成与日常生活形成联系,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学习醛类物质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资料,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醛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了解醛类物质污染环境的对人体的严重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挖掘环境保护知识,自动的学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若干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调查学校附近河水、海水或者自来水的水质情况,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相关质量参数;然后再引导学生查阅图书或者网络资料,学会分析水质情况,评价当地水质受污染状况;最后让学生上交总结报告。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大量环境保护信息,对环境污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学习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3、利用化学习题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习题中加入环保知识是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一个十分有效地方法。学生每天都要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化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习题时应该注意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知识习题的练习,而这些习题中通常有大量环保相关介绍知识,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对环境污染方面的认识,学会大量保护环境的手段和措施。例如计算含烃类物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习题,可以介绍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引发的全球温度上升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如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节约化学药品,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需要用到各种化学试剂药品,其中有不少药品含有毒性或者价格昂贵,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节约使用化学药品,尽量使用最少的试剂药品做出最佳的实验效果,防止浪费化学药品资源、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将污染环境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避免有毒药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例如在钠在水中反应的实验中,由于钠是比较贵的金属,而且如果取量过多还容易剧烈反应而烫伤人,因此必须较少用量。再如浓硝酸、浓盐酸等经常在实验中用到的试剂,极易挥发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节约化学药品的意识。

2、引导废品回收处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能力

第6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21世纪,环保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每位教师都要肩负起教育学生“保护生活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一初中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为环保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时,除了传授地理学科知识之外,还要高效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未来的主人懂得“地球是我家,人人爱护它”的深刻道理,积极投身环保事业,打造绿色校园、绿色家园、绿色地球。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高效渗透环保教育。

一、环境教育迫在眉捷,让学生自愿接受环保教育

初中生在幸福的生活蜜罐里几乎不问天下事,仅从电视或报纸侧面被动接受一些环境信息,不了解人类赖以生存地球环境的破坏严重程度,当然,就不会严格约束自己环保行为,建立环保意识,打造绿色低炭生活了。所以,初中地理老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在讲解社会、生态、自然资源、物种等知识时,可适时穿插详实数据,对比一下环境前后的发展变化,通过数据表格或图表震撼说明,让学生明白环保迫在眉捷,从自已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愿接受环保教育,主动宣传环保知识。

通过初中地理的教材内容编排和讲授,通过一系列的真实数据,让学生触目惊心地感受到地球的满目疮痍,也感同身受地自愿接受环保教育,共同爱护地球一我们的家。只有让初中生明确绿化环保的必要性,才能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荣辱观和良好环境道德。此时,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时,学生才能愉快接受,让环保意识扎根心中、发芽、开花、结果,成长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小卫士。

二、结合环境教育日,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态度

“播撒绿色种子,收获的是枝繁叶茂。”年年的环境教育日,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启蒙环保意识的萌芽,教育学生实际行动起来,从身边环境、校园环境、小区环境等做起,怀抱着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例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可结合初中地理的中国地形、天气等知识,渗透一下森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沙漠化环保知识,让学生明白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学生实际,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植树活动--“我与小树共成长”,通过培育一颗树的漫长成长过程与砍伐树木瞬间速度相比,学生们更体验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深刻道理,增强了保护环境意识,把“对环境的热爱”内化成一种生活积极状态。还有“地震日”,可结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理教材知识点,地理教师可拓展讲一下灾害预防和应急保护措施。从而延伸到爱护地球,加强环境“看护”行为,不要人为无限制破坏生态平衡环境,引发天灾人祸。

还有很多的中国传统环境教育日,地理教师不要忽略,注重环境教育日与地理教学课堂的高效结合,引导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热爱绿色地球、承担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三、督促学生环保行为,养成爱护环境习惯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课堂渗透环保教育,不能仅枯燥地进行知识说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爱护家园、绿化地球的活动中来,积极督促学生环保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地理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爱护者、家、校环境的保护者,小区环境的监督者等,教育学生从自身小事做起,节约生活资源,整理、回收垃圾,等等,主动参加社区等组织的环保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带动更多的朋友献身公益环保活动。

学生虽不是生活独立的社会人,但其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感染着每一个家庭生活中的成员,影响着学生身边的朋友,通过这种无形教育也会影响到无意识破坏环境的成人,在羞愧中向孩子看齐,这样形成良性循环,绿色环保的生活空间不是梦想。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亲身感觉中提高环保意识

只有初生中亲身实践检验,才更利于环境意识的形成,地理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跟污染环境相关的活动,加强体验式环境教育,这才能触动学生热爱、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组织学生野外春游,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场等,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获取环保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还要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境保护知识竞赛来宣传环境保护法规,让学生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常用环境法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自觉行动起来,成为爱护环境的行为准则。

还可以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拓宽学生环保知识面。学校可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保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

五、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立体化促进环保意识的养成

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在是静态的枯燥数字和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视听材料,让学生立体化地感知恶劣环境的危害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初中地理教师要努力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深度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环保教育有效整合,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7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一、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和内涵

 

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在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判断所形成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的综合反映。

 

理论上,一个具备较高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应该是掌握了必须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崇尚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环境问题,均能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掌握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可查询的科学证据与信息,进行综合的、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给出现实环境中的最优行为选择倾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理性的环境保护理念、态度和一定的环保行为能力,而且能够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选择,积极践行。

 

二、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分析

 

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是简单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等概念,也不是仅仅在科学素质定义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环境保护领域的限定范围。

 

首先,环境科学素质确立了“科学性”在环境科学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在学习和掌握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要具备科学精神和思想,并在科学精神和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面对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并通过这个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内化形成个人的、系统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以及与个人行为能力水平相平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付诸实践的行为预期。“科学性”将伴随整个环境科学素质的养成过程和实践过程,它既是环境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素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保障。

 

其次,强调了“意识”是在科学分析、判断过程中内化、升华而形成。环境科学素质定义中的“意识”与简单的、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有着明显区别。简单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科学知识基础,他可以来源于社会舆论宣传的口号,来源于人类潜意识对美好资源环境的向往,来源于生产、生活中个人利益的驱使,或者是个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等等,例如人们对青山绿水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保护,对个人生活空间的爱护以及由此产生的废物管理和处置习惯,由于生存地区资源限制或经济原因导致的对资源的节约意识等等,这些“意识”的形成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判断和升华的过程。这种朴素的意识往往在面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或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时显现明显。因此,在将这种意识独立于理论基础和形成过程之外,作为评价个人和社会整体意识水平的测量尺度时,往往会给出一个全社会“环境意识较高”的假象,这种“较高的环境意识”在没有科学知识支撑的情况下,缺少了“意识”向“行为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这种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整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而环境科学素质中的“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是经过科学的洗礼后,内化而升华的环境保护意识。相比于朴素环境意识它具备了三种特点:一是环境科学素质中所指的环境保护意识脱胎于个人的学习、分析和实践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具备了情况判断和指导行为的能力;二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动态的、广义的,不限定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具体环境问题,这种意识在不同的领域,面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时均可以重复显现并发挥作用,三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同时,将伴随着行为能力的生成,意识与行为能力相伴相生。这个特质极大的提升了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将“行为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核心落脚点。国外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核心落脚点是“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6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落脚点是“行为能力”,4’5环境素质的核心落脚点是“正确的环境行为”,7环境意识的落脚点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8上述观点都是基于“意识决定行为”的理论基础,认为“有意识+有行为能力=有行动”。这个观点在大多数社会行为领域都是成立的,但是在环境保护行为的实践中,“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简单组合距离有行动不仅不能划等号,而且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从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到行为的实践要受到成本因素和其他自然人为环境保护行为实践率的影响。因为个体在选择是否践行环境保护行为时,不仅仅要考虑各种成本因素(例如经济成本、个人舒适度等),很大程度还要考虑他人不采取环境保护行为对自身采取环境保护行为产生的损失和抵消作用,进而可能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从而导致全社会都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的困境,这种结果使得仅仅关注于“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环境科学素质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公众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具备节约用水的行为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公众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共厕所、宾馆)或家庭生活中(如过度洗澡、洗衣等)不选择节约用水的行为。又如近年在我国形成的垃圾焚烧、PX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公众的不支持行为,这种“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组合,社会调查的结果分值很高,但是这种“虚高”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对于环境的改善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因此,本文将“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纳入到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中来,而不是将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外在表象来研究。这种环境行为的实践,是在科学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支撑下,克服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阻碍而发生的纯粹的环境保护行为。

 

三、环境科学素质的三维理论模型

 

环境科学素质包含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环保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三个维度。

 

(一)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是指对环境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和分析方法的基本了解。知识层面要求理解与环境保护柏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了解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通用技术名词和术语;方法层面要求能够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常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理解环境科学证据与结论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分析方法。

 

(二)环保意识和态度,是指对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环境行为转化的原动力。本研究所指的意识和态度,是具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意识和态度,而非简单的原始朴素意识和态度,要求公众具备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科学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客观理性看待环境问题,理解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并能够清醒认识到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是指基于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了解,能够对环境事务做出客观判断、理性处理以及正确践行的能力。行为能力包括学习查阅能力、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个人行为的约束能力、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以及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抗拒能力;践行水平包括个人环保行为的实践与持久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环保行为的实践和持久性,强调自觉去践行。

 

四、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分析

 

研究者们对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从“有、无”来判定。类似于文盲和脱盲,一个人或者具备科学素质或者不具备科学素质,这两种状态之间可以有一个明显的划分界限。另外一种观点是通过科学素质的高低来衡量和划分层次,认为科学素质不是简单的“有或无”的关系,而是“高或低”的关系,可以根据高低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结构。

 

本研究认为,仅仅通过简单的“有或无”来衡量环境科学素质,或者通过“高或低”的标尺来描述环境科学素质,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因为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综合素质,是个人多方面素质、意识态度以及行为的综合反映,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用“处于不同的状态”来定义更加合适。按照三维结构模型,公众的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可分为如下状态,。如表所示,三维结构维度的排列组合共计得到了8种结果,其中三维结构内容均为“无”的情况,可以视为完全没有环境科学素质的状态,是一种“启蒙状态”,从目前社会环境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人群数量非常少,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第二种到第八种组合的结果,都可视为为“有环境科学素质”,根据每个维度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种结果。其中第五种和第七种结果是一种理论模型下产生的结果,现实情况中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很难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会有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都合格的人,没有一点环境保护的意识态度和行为能力,也不能解释掌握一定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具备行为能力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的人,会没有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因此这两种组合结果也没有研究和分析的必要。第三种和第四种组合结果,我们可以命名为“本能的环保行为”和“朴素的环保行为”,这两种行为都缺少科学性指引,因此可将这两类人群合并为“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来研究。下面,将详细对四个典型状态人群进行分析:

 

(―)朴素的环保意识状态

 

就个体而言,目前大多数的公众都处于这个状态。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从媒体、社会宣传得到的零散(甚至缺乏科学依据的极端环保理念)信息,形成目的性简单(以对自身有益为主)的环保意识和态度。这类人群很容易在各类调查、访谈中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与关心,对环保事业发展的支持与理解,但是在具体怎么参与、如何参与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尤其是面临自身利益的时候,则出现困惑甚至非常矛盾的选择。例如生活垃圾的处理,公众都会表现出支持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无害处理,但是当要在自家附近建立焚烧厂或填埋场时,则表现出极度的反对和不理解。社会上称之为“邻避运动”,其实这是朴素环境保护意识,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保护问题后,非理性意识被迅速放大和极端化的表现。这种意识水平,参杂上其他社会因素,例如政府公信力、社会阴谋论、以及缺少科学依据的舆论引导时,会迅速的演变为行为人自以为“科学、合理、正确”的社会行为。比如垃圾焚烧厂的建立,只要有极少数人随便抛出一个“焚烧有害”的所谓科学结论,就迅速的将公众的朴素环保意识唤醒、扩大,演变为缺少理性的公共社会事件。这说明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朴素环境意识,某种程度上是在增加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环保意识面前,公众通常无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科学判断,很容易被误导并相信错误的信息(心里学上都是倾向于向更坏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这时的科学证据、论断和专家的科学解读,均会被强大的公众集体意识绑架,进而被孱弱的社会公信力等社会因素削弱的毫无说服力了。因此,这类人群是最需要加快开展素质提升,提高其知识水平,以期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

 

(二)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道德约束、社会规范等原因形成了浅层次的环境保护行为。以个人行为为主,是一种无意识、无科学基础、未经过深度思考和选择而发生的行为(从众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类明显特征的人群,一类是生产者,以个体生产者为主,他们出于利益需求,例如高附加值、高利益的环境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促使他们选择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另外一个人群是以追求时尚为主的消费群体,他们在概念炒作的指引下,以追求时尚、高端生活为主要导向,选择有机食品,选择有环保理念的时尚产品。这个群体的行为虽然不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其现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环境有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社会环境行为的养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行为践行氛围。尤其是一些环境意见领袖的环境行为的选择,他们在毫无科学理念支持的前提下,通过个人的号召,带领某个村或者社区的一部分人,按照意见领袖的思想,直接开展了环保行为的践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对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影响,但是他对促进社会的环境行为的养成,科学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的。

 

(三)科学的环境意识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内化而形成对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的群体,以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这类群体人员数量不够庞大,基于个人素质的综合修养,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或者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储备,潜意识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环境保护理念。这类人群可能出于各种个人的、社会的因素干扰,使他们仅仅停留在高意识(或者高意识的形成状态),他们喜欢坐而论道,却很少起而行之。或者刚刚打算起而行之,又觉得自身力童过于渺小,又继续坐而论道。这类人群是缺少一个“起而行之”的社会氛围。只要时机成熟,可以迅速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中坚力置。这类人群,如果遇到第一类人群,会很愿意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却不会引领大家一起践行。他们遇到第二类人群,会在意识的感召下,迅速的加入到第二类人群的行列中,并帮助第二类人群提升行为的科学性,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进行具体实践。

 

(四)科学的环保行为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是真正具备环境科学素质的人群。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形成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能够给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能够排除感情、习惯、经济等因素干扰,赋予实践。这种状态是个人环境科学素质的最高状态。

 

结语

第8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一、动物学中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

1.保护动物资源保护动物资源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众多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保护生存受威胁的物种。我国有关部门1988年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明确规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6种,二级保护动物161种,从而把野生动物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是极其重要的举措。生物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趋于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其次是应该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即栖息场所。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机会。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已建立700多个自然保护区并规定了对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海南坡鹿、东北虎、叶猴等我国特定的、稀有的珍贵动物的保护,禁止捕猎。

2.动物与生态平衡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积极因素。

从生态系统来考虑,动植物资源都必须在其能够不断更新的范围内来加以利用,不要轻易地消灭某些动物,因为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动物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生活环境决定了每种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状况。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它们之间彼此互相联系、互相斗争,各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复杂的整体。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最有效和最有益地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它具有较强的抵抗干扰的能力。若破坏了自然界中的这种生态平衡,就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对人健康的危害。比如,在某个地方,由于人们大肆捕杀老虎,使附近村庄周围的野猪、蓝牛羚等动物泛滥成灾,它们毁坏庄稼,使大片农田荒芜。由于缺乏有力的自然控制,整个生态就会遭到破坏。因此说,动物在生态平衡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使害虫和天敌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常见的方法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蛙治虫等。此外,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等也获得了成功。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与传统的农药杀灭病虫害相比,有百利而无一害,它不仅是增产节支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是防治农药污染环境和农作物的理想方法,不影响人类健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近些年来,利用生物防治有害昆虫,如青蛙消灭害虫、蛇消灭老鼠、黄蜂消灭螟蛉等方式,日益受到广大农民的重视。

二、动物学中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

1.生物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以教科书为纲,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灌输环保意识,让学生获得动物知识,认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作为环保教育切入点,是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寻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在动物学课本中,凡是直接讲到环保知识的部分,则要讲深讲透;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则要作必要的引申、扩展和补充,与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环境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9篇:保护环境的知识范文

【摘要】基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及个人环保自觉行为培养的需求,中职学校加强环保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保教育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离不开环保教育体系的建立、环保教育教材的开发、师资队伍及经费的支持。中职学校可以多层次全面开展环保教育,增强中职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中职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关键词】环境保护教育;中职教育教学;现状;基本保障;实践

一、前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仍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大家的共同责任。从职业教育教学角度探讨和实践环保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中职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中职生的环保行动能力,对我国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

(一)环保意识不强,认识不深

近些年,政府、社会、学校多方面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开展环保教育,使得中职生的环保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总体而言,环境保护仍未能引起中职生思想上的足蛑厥樱中职生环保素质仍需大幅提高。日常行为习惯不文明、破坏环境的现象在中职生中时有出现;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对环境保护态度冷漠,对环保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中职生对环境保护认识不深,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恶化带来的危机感不足。

(二)环保教育途径比较单一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虽得到普遍的正视,政府、社会及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但中职学校的环保教育途径仍比较单一。其一,环保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只有环保及相关专业开设了比较系统的课程,其他专业所的环保知识较少。其二,教师教学过程融入环保教育不足,更多地注重课程本身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活动中自觉融入环境保护教育的意识不强,涉及内容极其有限。其三,环保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轻实践,与日常环保实践结合不密切或不深入,尤其是没有与生态建设、绿色生产环节相结合,影响环保教育的开展。

(三)开展环保教育的平台少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系统的环保教育活动多利用单一的团体活动开展,平台少,涉及面窄,教育合力无法形成,参与人数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保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

(四)环保教育长远规划不足

环保教育是一项养成教育活动,其教育成效在短期内很难凸显,必须要有长远规划,方能起到成效。目前,中职学校在环保教育规划方面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忽略教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中职生提出不同的环保教育要求;同时,中职学校的环保教育忽视了与社会、家庭环保教育的衔接,缺乏环保教育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三、环保教育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多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先后出台了政府性指导文件,并采取了一系列强硬保护措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治理和保护环境出发,更重要和迫切的是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环保教育,大力普及和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思想教育和培养环保行为能力,让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重视生态保护。

(二)学校良好环境建设的需要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环境育人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正确引导师生自觉保护和爱护良好环境。加强环保教育,创造良好生态校园,可以让师生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

(三)个人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培养的需要

中职生是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今天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和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鉴于中职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中职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环保教育,培养中职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环境教育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

(一)构建环保教育体系,推进环保教育系统开展

环保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职学校必须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构建环保教育体系。环保教育体系应注重环保教育过程的知识传授-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的整体性和教育体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性,保证环保教育在中职学校系统推进,真正提升中职学生环保素质。

(二)融入环保教育的教材的开发

环保教材或融入环保知识的教材是环保教育在中职学校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目前,中职学校所具有的专门的环保教材很少,因此,加强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非常重要,应特别加强不同专业课程中环保教育知识点的渗透,让中职学校的环保教育开展得有理有据。

(三)建设一支强健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知识结构及知识形态意识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环保意识形态及对环保知识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生对环保知识的认知。因此,培养一支有强烈环保意识和环保自觉行为的教师队伍对中职学校环保教育的推进至关重要。

(四)环境保护教育经费的支持

环境保护融入中职教育教学,需要设立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开发、环境保护教育项目研究、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专项资助资金。中职学校在经费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五、环保教育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实践

中职学校可充分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几方面的合力,全方位推进环保教育的开展。一方面,中职学校可通过完善环保相关制度来约束中职生的行为规范,充分利用社会相关环保组织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实践、学生活动等平台开展环保教育。

(一)环保教育融入学校建设

生态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环保素养的提升和学校和谐持续发展。学校建设中环保教育的深化,一方面需强化学校管理层对环保教育的重视,在管理环节可以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教师工作的一项考核内容,把环境建设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功能,将校园内的教学区、运动区、住宿区及用餐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划分为班级绿化美化区域,实行班级管理,让师生参与到校园美化绿化的生态校园建设中,十分有利于学校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的环保行为。

(二)环保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应把环保教育知识备于教案,在各课程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环保内容,以推进教学活动中环保教育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教学知识结合环保实例开展渗透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生态环保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中职生专业性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可开设环保课程,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式开展专业的环保教育活动。通过系统或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环保知识讲解,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环保动态及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思维。

(三)环保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主体是培养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环保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的课堂实验、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中职学校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结合专业教学,融入各行业环境保护的科研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等,让学生体验节约材料、减少污染、合理运用资源等环保行为,培养学生环保生产意识。

(四)环保教育融入学生活动

环保教育融入丰富的学生活动,成效好。学校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及活动开展环保教育专题活动,增强中职生对环保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如“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或者引导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节约资源(如节约水、等)。

六、思考

环保教育是一项养成教育。笔者有幸赴德,深刻感受和目睹了欧洲职业教育中环保教育的浓厚氛围和卓越成效。欧美一些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的环保教育非常到位,它们把环境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门课程中,把环保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德国之所以成为全球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除了归功于环境立法,更归功于对环保教育的重视和实践。

我国中职学校可以充分借鉴德国等国家在环保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环保教育教学方法,将环保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各课程的教学不仅要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科学技术,更应融入环保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对社会、对人类、对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自觉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行为习惯。

七、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对环保教育的重视和坚定不移的实践,是养成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和重视环保教育,探索出一种有效教育模式,在学生中推行实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是环境保护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对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