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第1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就业;高校毕业生

自从我国开始实行扩招政策起始,高校开始不断进行学生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以每年20%的速率不断递增,随着就业大军的涌入,中国的就业的增长率却持续走低,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就业群体由此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能否在就业浪潮中展露锋芒,顺利实现就业,关键取就在于毕业生能否在就业市场上体现出应有的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核心竞争力,也可以称为求职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来自于管理学。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管理学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他们认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在企业运营的内部,企业通过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特别是不断对各个资源和知识、技能进行协调。通过这一学说,各个领域开始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应用,包括教育领域也将核心竞争力这一个概念进行整合。在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核心竞争力则具体指的是高校学生通过在读期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便成为自己的内在能力,由此不断地让自己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相应地价值和独特的唯一性,以至于自身不可替代和仿效从而成为用人单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某个程度上讲,只有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提升,才能不断发挥出他们对整个社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也能够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提供借鉴经验、奉献力量。

(一)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在当前社会中,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大军中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毕业生如何保障自身顺利实现就业,最重要同时也是也是最根本一点即为不断进行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能够让大学生不断增强竞争力和自身实力,在就业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不断促进高校的就业工作

在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中,搞笑的就业状况被列入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不断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我们不仅仅要把工作局限在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更为关键的就是不断对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举措。

(三)从长远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高校中的毕业生具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较高饿学历水平,他们是就业群体中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具有高知识水平、强活动能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政治层面,他们的就业现状也直接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作为当前社会中与人们关系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而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

高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不能够忽略市场这一客观因素,根据市场进行调整,逐渐培养车适合市场所需的较强竞争力和高素质的毕业生。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选择时,必须根据社会对职位的需要为设置的依据,同时要有创新意识,能够看出市场的需求潜力。发现新的岗位对口专业,根据这些来进行高效专业的设置。同时,高校在教学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不能忽略了学科的实践性,力图培养出既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二)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以及相关业务素养的培养,教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配以应有的心态和内在精神,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职业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为这些学生能够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以踏实能干、热爱职业的精神动力来支撑,并且能够将职业视为自己的终生的事业来追求。

(三)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想要能够加强核心竞争力,其中的关键就是能够将就业指导这方面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说实在其实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具有复杂性的工作,其实牵涉到的范围也是相对比较广。如果是要具体一点上来讲述的话,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就业所会涉及到的就是应届毕业生的思想观念,这是就业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的。首先来讲,就业是一种思想活动,这就需要要求学校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来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们能够树立起来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选择行业的时候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技能来实际选择,不要好高骛远,能够主动去适应国家以及社会的需要,工作无贵贱,不能够有嫌弃的思想。在工作的时候,要能够以事业为中心,并且能够勇于到生产、建设、服务这方面上的第一线去建功立业,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2.政策指导

毕业生毕业在即的时候,学校要能够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这方面的指导,将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所出台的、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原则以及新的政策等等告诉给毕业生们。同时,还要能够为应届毕业生们普及下,有关就业方面上的一些劳动法则、人事制度、医保等等这些方面的指导以及教育,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能够克服。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7).

[2]朱克勇,卢克祥. 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6) .

[3]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第2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数每年得以迅速递增,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再增加了22万人,然而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继续增加,有望突破760万人,这将给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跟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从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其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培养以及自身努力后,获得的各项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并通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具有突出性、独特性、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

构建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更或是满意就业,也是各高校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保证。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后掌握的各种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来走出就业难的困境,这就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首,其它相关专业为辅助的专业链,并时刻关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时预测、调整和补充新的专业课程。此外,学校还应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根据市场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通过专业类的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招聘到不仅专业能力强,而且素质全面(包括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等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高校须竭力优化育人环境,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氛围浓厚、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配合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高校的教学、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团委应当相互配合,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并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实现素质教育活动与学分互换,使学生兴趣、能力、特长与所学专业更好的匹配,从而增加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全面化和多样化。此外,高校还可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例如:将目前现代企业常用“5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的接触并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3.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开辟多种渠道,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希望尽可能少的在新员工培训上进行投入,因此在招聘的过程中,就较为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目前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最为缺失的。为此,高校应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扮演好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实习要求,也可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能为学生假期实习提供岗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并帮助学生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奉献精神,锤炼优秀的意志品质,这些也正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较为重视的。

4.以就业指导为抓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学生求职能力

(1)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和心理辅导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认清现实和自我,摆正就业心态,正确的进行就业定位。而适时的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及时调整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正确对待得失,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2)确保国家政策和就业信息的传达

高校应通过校园就业网站等就业工作宣传平台,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从而避免学生因缺乏相关知识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和劳动保障问题。此外,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如人才市场、各种传媒的招聘广告,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加以汇总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推荐给学生。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设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激励学生围绕自身规划,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进程,并不断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奋斗,这对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重视求职技能指导

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好各种就业准备工作,了解求职的程序,以及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服装、谈吐、姿势等礼仪。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学会更好的介绍和推荐自己,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注意。

(5)培养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下,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优秀的创业代表及有关专家来校讲座,或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操作的平台,努力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新渠道。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并不断完善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昭,杨凯,杨健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2]姚德超,曹凯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人才开发,2008,(2).

第3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高职所面对主要是成绩较差或者家庭、智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不能继续深入科学文化理论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进入高职学习更多的是希望学习一门技艺,来应对以后的生存压力,因此,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践,而高职广告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说专业课本身就没有什么压力,更多的用来拓宽知识面,增加人文修养的。从入学时心理上的一种放松,就导致了高职广告专业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丧失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高职广告专业学生的现状

2.1高职广告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从目前高职广告专业学生的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学生、老师、高职广告专业学生的教材、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存在问题,下面就对这些问题的现状以及原因进行阐述。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一般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学习能力都不是很高,他们课下对学习的自主钻研基本缺失,课上对于公共文化课因没有升学压力也会过度的放松,无法专心听课,认真思考。同时,他们对未来比较迷茫,缺乏规划,不知干什么,原始动力的缺失使得他们对现有的学习丧失兴趣。而对于在中职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多少都会有一定的自卑感与失望感,如果高职学校在教学中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的发展是会阻碍作用的。对于高职学校来说,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培训,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相对而言就会欠缺,而老师即使自主进行学习研究,但因缺乏一定的文化氛围以及资源,也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难把握学科的一些最新动态。同时,对于专业学科的教师培训,涉及到的中职老师一般较少,更多的是偏重技术性的教师。高职广告专业的学生教材比较单一,一般不会受到老师与学生的喜欢,教学配套资源匮乏。一般高职学校即使对语文教材进行了开发,基本都会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高职广告专业的学生教学单一,传统的讲解方式,因缺乏对与课程的投资,与时俱进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缺乏培训的机会,教育理念就会相对滞后,学生在课堂中的不重视,就导致出现了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本来广告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但由于基本设施的落后,以及教师理念的滞后以及学校的其他因素就致使教学的单一化。

2.2高职广告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有一个现象在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出现比较普遍的就是,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被调剂的,也就是说,他们中大部分人本是无想法的对于广告专业,其中上这个专业有一定的无奈性。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学习广告专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困难,因为大家多半都还是希望上一个好就业的专业。例如近年来的定向分配专业比较火热,就很直接的说明了问题。而我们比较多的广告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坚持自己所学专业的也比较少,更多的从事了其他一些行业。面对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对高职广告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一下方法。

3高职广告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措施

3.1高职广告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多的考虑的就是学生高职广告专业的学生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的将一种教育的被动局面进行扭转,由老师要求学生上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喜欢上课,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身体以及心理发展情况,不能制定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应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出更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广泛的参考比较权威的文献,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出更加精彩的广告专业课程。语言是一门艺术,老师的谈吐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待这门课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恶语伤人,也不要爆粗口,这些一般使学生比较反感的,一般语言最好有亲和力,还要不是幽默,同时,语言中要体现出多为学生着想的倾向,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喜欢上课。还有,可以上课时以就遇到的某种情景导入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想办法解决思考是一种隐形的无穷能量,人与人在同一起点,到最后的巨大差异,主要就是由于对所做事的一种反思造成的,因此,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课堂效率都是有重大影响的。

第4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字:个人核心竞争力,高职高专

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在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思维。“核心竞争力”一词是美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90年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来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可见,“核心竞争力”表达的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所独具的、支撑企业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一个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来以后,因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相当多的企业用“核心竞争力”这个理论指导自己的发展战略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个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人是增强和提升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的因素,因而有的学者借助“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了关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笔者认为,所谓“个人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竞争中不易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所效仿的、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的、比较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打造大学生尤其是打造高职高专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其目的就是要增强他们个人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即让别人无法取代,成为所在的领域里的第一或优秀。

高职高专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们为未来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并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报效祖国和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来着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对学习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还包括在学习过程中所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技术的掌握能力即运用各种先进的媒体技术不断获得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有效的方法,学习并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特点的系统的自我认识,能够找到适合个人条件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自觉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形成并应用学习能力的不竭动力。学习能力必须作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重点培养,这是因为: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并学会学习;高职学生只有具有学习能力,能学习、会学习,并能够熟练应用媒体技术,才能自如地、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自己职业能力的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能力的学生,能够高效和有效地存取信息;能够批判地、适当地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信息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迅猛发展的结果。在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体系中,信息能力是必需的,它是高职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获取更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能随时应用信息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信息能力是逐渐养成的,必须不断地有意识地运用批判的思维能力,去抽象、推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熟练地与知识和信息交往,自如地驾驭自己的知识,学会选择信息,明确自己想要的和必须掌握的信息,学会面对不同性质的信息,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确定有意义的信息,摒弃多余的信息,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人际关系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职业活动中个人与生产、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组之间关系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群组行为,还包括对更换职业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对不断变化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的适应,如上司的领导方式、同事的工作方式具体的生产操作方式、生产工具的变化,等等。这就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适应、协调能力和角色转换意识,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乐观、稳定的心态和较强的耐受性。人际关系能力对高职学生毕业后如何更加顺利、有效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产中去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要具备人际关系能力,必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合作,具体地说就是具备团队精神,作为团队的一员,对团队负责,能与之共同努力并为之做出贡献;必须具有宽容性,能够主动地承担责任,周密地考虑问题,自觉地进行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合作者,从而使团队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对于从事服务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意味着为顾客服务并使顾客满意。

四、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的能力,具体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要求能思路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写作能力,要求能用书面形式传达意见、观点和信息。两种能力同等重要,是推销自己,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高职学生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应用在求职和生产操作过程中,在求职中,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展示个人的风貌,诚恳的求职信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能书写报告、信件、指示、说明书,制作图表及流程图,使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提高效率,因此,表达能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在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中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表达能力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培养。要训练听的能力,即接受和理解语言、信息,及时做出反应;要经常锻炼自己说出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勇敢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倾听并说服听众,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的敏捷性;要经常阅读大量的书刊、杂志,累积点滴知识作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基础;要训练自己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固化成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思路要清晰,质量要高。

五、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是指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外语能力应该讲求实用性,具体地说,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英语相当熟悉,能读懂相应的技术说明书;应该有较强的口语能力,能够与外来文化、技术进行交流;应该有较强的视听能力,捕捉一闪即逝的外文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他们在就业、择业、创业及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生存本领。

参考文献

[1]西韦尔,核心竞争力.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5

第5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人才培养 高校 核心竞争力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 罗克文,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黄馨馨,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张余慧,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法律与管理;李香,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26-02

一、大学核心竞争力定义及内涵

“核心竞争力”最早见于普拉哈拉得(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它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优势资源”,它是对大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运作,深植于大学各种资源中,以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中运作大学资源所形成,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这种能力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愿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 许多著名大学都注重发展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并且依靠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没有核心竞争力, 就不能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 就不可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 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

二、大学生存环境与大学竞争

1. 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市场

我国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服务被纳入“服务贸易协定”条款,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必须正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无形竞争。一方面,国外高校凭借其学术声誉和办学优势、吸引和抢占了中国的大量生源,国内高等教育市场受到挤压,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国外教育资源涌进来,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兴起且规模越来越大,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面对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

2.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化”逻辑

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规模扩张,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一转变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个性化需求也得以实现。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国家按照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也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

三、本科人才培养与大学核心竞争力

世界上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无一例外,都是靠本科人才培养扬名于世。牛津、剑桥大学成立之初形成的导师制,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和学分制,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教学计划”等,皆服务于本科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以其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让广大学子神往。因此,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探究基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大学核心竞争力,对如何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具有时代意义。

1. 本科教育质量维系着大学主要的办学经费 在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下,本科生培养是大学经济的主要来源,企业也将资助经费主要投向本科生奖助学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因此,优质的本科教学可以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教育经费。即使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仍然是大学的支柱,重视本科教育,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 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

本科人才培养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教育传递着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为国家培养了未来的管理者与建设者。青年一代通过本科教育开始接触高深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与深造打下基础。

3.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在高等教育层次分化、中心上移后,本科人才培养依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石。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声誉直接影响着大学的生源质量,也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如果一所学校本科教育得不到重视,很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生源。没有高质量的生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就难以实现,科学研究缺乏生力军,师资培养缺乏后备力量,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也难以跟上。

四、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路径选择

1. 重视大学文化的建设和传承

深厚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一所大学卓越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良好的大学制度等, 共同构成其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对核心竞争力起着发展导向的作用, 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其历史、传统、特色、校风、校训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培育和运用的源动力。大学文化的形成是学校特色与长期发展相融合的积淀,一所大学的文化就是一所大学发展史的沉淀,也是不可复制的因素,让特色文化与校园其它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对具有特色的泛文化圈,使其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被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2. 坚持国际视野和本土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国际化不是同质化,一方面要保留本土化民族化特色,按照国际惯例向全球开放教师市场, 融入到国际教育环境中去;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资源发展自身,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起高起点的教育平台。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创建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推行研究型、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行国际化必须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吸收、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个性。

3. 加强优质资源整合、切实实施“质量工程”

大学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高校将从分散配置战略资源转向集中配置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应尽可能地将稀缺的资源和优势集中到有限的战略关键点上。全面提高基于本科人才的大学核心竞争力需推进教育改革,进行资源整合。教育部“质量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在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质量工程本身代表着品牌教师、品牌课程、品牌团队、品牌基地等,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总体竞争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因此质量工程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将直接转化为一个学校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6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事业逐渐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机制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选择的空间,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主要介绍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相关概念及特点,分析基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即加强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大学教育教学的灵活多样性以及时代性,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实践教育。

[

关键词 ]大学生 人力资源 市场化视角 就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

[作者简介]王雁飞(1965-),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河套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 3805 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76-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我国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正走在大众化普及教育的路上,自1999年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就全国大学毕生业就业率而言,整体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国家及各大高校应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背景下,人力资源配置逐渐转变为市场化调节方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一大批符合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各大高校应该不断深化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1.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相关概念。所谓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某一个国家、地区的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非常强的人才总称,是自然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物质资本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变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指排列组合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人力资源要素,实现最佳的分配和人才流动机制。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分工中产生的,是培训、开发人力后,将其投入实用阶段的关键环节。每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效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本质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使人力资源能够合理流动于各地区、不同部位、不同单位以及不同岗位之间,以求达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目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过程,最终目标是能够让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人基本能够谋得一份社会劳动岗位,平衡社会需求与人才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良性、健康的人力资源使用结构,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下,劳动者不再是过去传统的统包统分,而是与用人单位之间达成一种平等的双向选择契约关系,使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到极致,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极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2.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特点。一是动态协调性。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稳定的,每一种事物的稳定性都是相对而言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改革,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想要谋得一份好的职业,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人力资源的知识以及技能必须不断更新、调整、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地区、行业的不同,单位工作环境、工作制度以及员工的薪酬待遇等方面也会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人才资源的工作单位以及工作岗位的不断变更,进而实现一种人才资源的社会流动性。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机制运行会不断调整、更替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是动态协调过程。二是人岗匹配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产率最大化。如果工作岗位特定,则需要的人才资源在心理素质、基础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也会有比较特殊的要求。只要自己积累的知识宝库、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与这些特定的要求实现良好对接,充分发挥个人的特点和长处,尽可能实现“人尽其才,人事相符”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双向选择性。劳动者是求职就业的对象,拥有可以自由支配自身劳动力的个人权利。他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自身的素质以及单位的工资待遇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岗位。而各用人单位是招聘用人主体,为了促进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每一个岗位的工作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人力资源。这种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用人单位和求职就业者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平等竞争、双向择优分配模式,更加能够体现出市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主体地位。

二、大学生就业在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下面临的挑战

1.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会以长远的眼光选择一些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重视。因此,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大学生的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就业储备要求。要求大学生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累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系统、完善的知识理论,还要加强实践,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积累经验,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情操,具有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自我调适、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能力,这些要求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性。

2.结构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非常重要。很多大学生没有全面、透彻地分析就业形势,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认识,在毕业后,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眼高手低,一味地希望能够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而没有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然而,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大学生总是向往去一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发展,而不去考虑在偏远地区、落后地区就业,总是期待人职就有很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而现实和理想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很多单位急缺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而大学生想选择的单位又不缺人,这种结构性失衡现象越来越突出。

3.供需矛盾日益激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大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考虑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难免会出现就业歧视现象,如要求大学生的学历、性别、工作经历等。很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工作经验非常看重,不想额外再花费过多的精力和费用去培养人才,因此往往会拒绝一些尚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无法及时、充分就业。

三、基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凭借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和不易模仿的差异化素质与能力,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战胜其他的竞争对手,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和情操、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欣赏和信任,获得暂时的就业优势,也可成为大学生就业后在用人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想要求得发展,赢得机遇,就应该培养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加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着手培养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明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认识到目前自己还存在有哪些不足要去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各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往很多高校仅仅重视刚入学阶段的大一学生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四学生的指导,并没有实现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思想沟通和教育方面出现断层,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对专业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指导队伍,实现动态、可延续、系统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认识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差异,及早定位,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以及市场变化,不断修正、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2.加强大学教育教学的灵活多样性以及时代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目前大学课程教学仍然沿用的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教材内容与时展出现严重脱节,教学内容老旧、落后,较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步伐明显滞后。同时,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等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样化,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尽可能因材施教,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讲解教材上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结合该学科的前沿知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领域,使学生充分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特点。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积极鼓励学生跨院系、跨学科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社会及市场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高校应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真实企业的相应岗位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真实企业的运作环境、流程、规章制度。也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到用人单位进行“试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另外,学校还可以专门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带教,指导学生实践。

在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各大高校的主要工作,各大高校应实施系统性、延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大学教育教学的灵活多样性以及时代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

参考文献]

[1]王雁飞,尹嘉敏,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经济视野,2014(2).

第7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通常而言,综合素质是指个人在特定的时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社会修为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1]是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手册上明确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含了德行素质、在校成绩、文体素质及能力素质四个部分,而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素质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2]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硬性要求。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其在从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大学期间所读的 专业不是一个方向,但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他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方式、知识领域范围、逻辑思维乃至个人的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会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心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及专业人员本身所固有的职业素养。通过不胜枚举的成功人士的实例证实,许多人可以在非专业的职业领域内之所以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方面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他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和运用。[3]

(二)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无数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奋进、拼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品行等在内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近些年用人单位意见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意见来看,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更多地是看重人才的品行。而这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价值观念,只有牢牢树立起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的理想与信念,才能使之成为个人人生奋斗方向和前进的驱动力。

2.增强法律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正义观念、权利与义务等基本观念。[4]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3.提高科学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认知方法,在自身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心理素质,树立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广泛猎取文化知识

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过:“我们要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5]文化知识中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学等领域内的人文常识。古人曾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意识是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而要做到这点,可以通过诵读经典名著和欣赏文艺作品等途径培养。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抗压,解压能力、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外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里特征、行为方式和能力等心理因素。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心里素质。

6.扎实的专业技术

牢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核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知识技能在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都能为他们保驾护航。

7.强身健体,强壮体魄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质、体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养成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其日后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康健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都大有裨益。

(三)储备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个人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的选择,也更要注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述、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的领导能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应聘者自身所具备的硬性条件往往不差上下,而能决定其成败的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可惜的是,在校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更为重视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质上,这些被人们所忽视的实际能力,却恰恰成为学生们找工作及阻碍他们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客观地看待自我。这具体表现为对求职岗位、薪金等期望较高,一味追问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待遇,而较少自问自己能够为企业做什么。此外,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也不是一味地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奉献,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看待就业市场的正常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特点,尽快确定将社会与个人求职目标相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转换角色,以便尽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及时、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专业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用阳光的心态应对职场障碍。

(五)提高求职面试技巧

求职面试的技巧是获取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之一。用人单位都在积极地找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聘者担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求职者若想叩开职场大门,就必须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现给用人者,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意义涵盖广阔,这包括口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等技巧。【6】在求职者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后,求职者就需要有目的地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认真准备应聘材料和应答语言,并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与面试材料,以期更有效地展示自我真实水平与风采。良好的求职技巧有助于求职者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把自己的个人才能及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这里所涉及的各项能力不仅在学生择业时需要,这也必将在其整个人生职业生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要掌握这种对自己能力正确评估的技能,及时了解自身与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差距,同时不断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以期早日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此外,学生要根据招聘条件,逐步完善自己的应聘资料,这将会大大提高其应聘成功的机会。

第8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 从就业看师范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及提升途径研究 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英语类电视频道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新 论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培育 试论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刍议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论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产品品牌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论湖南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论网络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装饰,2003(3).

③张建平.从教学实习反思谈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

④李涵.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1).

⑤姚瑛,邵忠祥.浅议新生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⑥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9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应用型大学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应如何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构建适合中国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是我们首要的研究任务。

1什么是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

1.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即指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职业从业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1.2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自己在当今社会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其中包括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而综合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空间想象力、认真、细致的作风、较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处理、解决问题、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2.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日后工作中必需的操作技能,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培养他们将土木专业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在一起,是自己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还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程型、技术性的专业,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应用型大学的教育之本。

2.2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2.2.1促进行业发展

在国家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大量具有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如果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即使顺利就业,也很难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创造出优秀的业绩,就业前景堪忧。

2.2.2缓解就业压力,提高高校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和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增强他们在日后就业与工作中的优势,而且能带动各个高校之间竞争力的提升。一所大学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决定了这所大学在诸多大学中的竞争力,而这重中之重则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又体现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

2.2.3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个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人在工作中容易被发现并且重用,能够获得比他人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被委以重任。同时,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往往可以脱颖而出,从而有机会发展。反之,即使有好的机会来临,核心竞争力不强,也无法抓住机会,只能处于所谓的“食物链”的最底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3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3.1我国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而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投入不足导致理论化现象愈发严重,实践教学发展严重落后于理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没有一个独立并且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还未与理论教学很好地结合;同时实践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中所占据的比例较低。

3.2我国对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校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符合社会需求。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建设投入的增多,各所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日益完善,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愈发严峻。首先,我们对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核心争力人才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手段还较为落后。如:教学的方法手段过于老套单一,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会;教材过于陈旧,无法给予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现在有些高校只是单纯的重视教给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而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抛在脑后。其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所求有些脱节。学校四年培养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不被认可,缺乏工作中必备的素质、能力。这种老套的教育体系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4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4.1对于实践教学来说重在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灵活多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根据实际工程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应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应做到以下几点:

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规定教学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与分工,使体系协调;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管理,以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诸多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是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与自身素质的场所,将实验室开放,让学生更近距离的工程实践,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会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求教师不仅拥有完善的理论知识还有拥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渐使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重发展。

5.2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应做到以下几点

大学生应基于自身水平合理的分析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应该基于自身水平定下合理的预期目标;对自己清楚的认识有利于逐渐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毕业就业中少走弯路。这样减少了盲目性,增多了供自己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不劳而获的,而是需要自己一步一脚印,不断摸索与锻炼出来的。要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