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

第1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37

我国互联网的进入大众视野起源于2013年年底,余额宝横空出世,自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拉开了大幕。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传统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创新、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2015年的蚂蚁聚宝、京东金融、卡拉卡理财、小米金融、2016年的微理财,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金融产品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职金融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现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指南,决定了一个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金融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已经不能落后于时代和信息化对金融的要求。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保险、证券行业基本操作业务技能和营销能力,能够胜任保险或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并能从事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等金融相关行业营销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是比较务实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忽略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

1.2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状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脚本,只有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没有及时根据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银行综合柜台操作、银行基本技能、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操作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明显可以看出缺乏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1.3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松散

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体现,也是培养一个一个学生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金融类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大的方面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展开时又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总体来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而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基本素质模块中开设的课程,而压缩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并且个性化发展模块之间油柚很大的重合,整个课程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1.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以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不多。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对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最新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深入的分析。有的老师上课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化,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2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1 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职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学历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一线服务岗位,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类院校学生优势在于上手快。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话,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即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2.2 从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到多元化的金融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传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柜台服务人员、证券公司后勤人员、证券投资顾问;保险公司电销人T、保险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后勤人员;银行柜面人员、银行大堂经理;小贷、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营销人员、内勤人员;各类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营销和沟通能力。

2.3 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到课堂知识点的需求

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载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今,需要我们教师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我们在课堂中介绍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不能空讲,必须是建立在对该产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由于教师的天性,很多老师个人理财形式相对较为保守,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这样在教学时肯定是比较教条的。所以在教学时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货币。高职金融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能再把眼光放在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和传统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而是要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就业积极影响,顺应时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没目标。

3.2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往的传统的金融知识点介绍,一定要按照金融行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高职类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真正的能反映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是与现实脱节,让学生受益。

3.3 重构教学课程体系

结合互联网企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金融类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安徽经济特定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订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采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方。通过模拟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中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强化金融仿(全)真性实习,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职业氛围,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3.5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可以通过培养与引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也需要聘请校外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我们实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锻炼,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顶岗实习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3.6 继续引入和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

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具体指导学校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骨干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突出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应用实例,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最新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理论强,校外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体现“知识新、内容实”的高职教材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金芬.“互联W金融”下高职金融课程整合的效率评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396.

[2]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56158.

[3]潘美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2):2022.

第2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就业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是指就业人群在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对就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也是帮助大学生健全完善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要途径。为了解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引导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对某金融系7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旨在从就业价值取向、专业认可度及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 5 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1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

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

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

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

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

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二)强化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对个体负责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程度,是一种自我约束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让每个毕业生拥有依据自身条件和自我意志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培育,培育大学生能够承担、负责任的精神态度,在进行就业价值选择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应掌握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准确定位自身优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和发展期,社会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正确引导金融学本科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减少金融人才的流失,应引起高等教育机构和金融从业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崔铭,张艳琼.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

第3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实践技能;信息技术;移动互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71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随着余额宝的面市,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型业态模式开始显现,如P2P、众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等等。近年来,随着各种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金融逐步告别野蛮生长,向着金融科技的创新驱动发展。为适应市场对复合型金融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应注重复合型的实践技能培养,运用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复合思维,将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转变为注重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1 目前金融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现状

1.1 就业岗位定位滞后

目前,高职金融专业主要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三大传统金融行业,就业面向的岗位包括银行综合柜员、保险人、基金销售、银行大堂等,定位局限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大量基层网点岗位。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逐步渗透,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从产品开发、销售渠道、营销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新的变化给传统金融岗位带来了新的挑战,原先大量基层网点面临收缩和归并。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和传统企业涉猎金融领域,又催生出新的岗位。因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仍定位在传统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岗位将变得不再适宜。截止2017年5月,金融英才网数据显示,金融人才需求整体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0%,说明互联网金融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市场,其中涨幅最大的岗位分别是风控、众筹融资和产品经理,涨幅达较去年同期达16%、14.7%和13.3%。

1.2 实践课程设置局限性大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也是一场技术革命。目前已渗透于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销售(基金、保险),消费金融等领域,未来一段时期这些业态还将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渗透,各大金融机构都推出了线上产品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联、光大银行的融e贷,超过50%的金融业务都可实现线上办理。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在实践课程方面主要开设如银行综合柜台实务、点钞与伪钞鉴别等传统窗口业务办理的课程,将实践能力培养局限在网点业务操作上,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

1.3 实践培养体系缺乏新意

现代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更多的作为一种技术和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的实践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意能力。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等特性,无法承接大量实习生,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实训软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这种实训模式虽然解决了大多数金融实践问题,但实践效果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相关模拟软件开发。当前,P2P、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等相关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出现,但相关教学软件的开发却远远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在创新创意思维方面的训练缺少相应平台,基本无法实现新技术和新思维的培养。

此外,随着国务院取消了保险从业、统计从业、会计从业等一系列资格证书后,一些传统学校以技能考证训练为抓手的实践体系也面临改革。

2 金融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建议

2.1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定位

专业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与传统金融行业不同,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业更多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是一种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跨界整合。因此,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变革,高职金融专业在人才定位也应转向不仅懂金融产品与业务相关知识,还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来金融行业的人才与互联金融时代有效接轨,并为金融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技能培养目标上,更多偏重于新金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2.2 相关课程体系设置

2.2.1 课程建设以金融为主,同时反映互联网时代特征

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依旧是其行业本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须以金融类课程为核心。除开设传统的证券、保险、信贷等方面课程外,可根据当前金融行业规范化发展需求,开设风险管理、金融法律法规等课程,以提高学生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对金融的敬畏感。此外,在选修课模块中,应适当增设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工具类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迎合互联网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2.2 课程体系需打破常规的分业监管设置,体现增加大资管、大金融的发展理念

传统金融类专业课程按照证券、保险、银行三业分业监管的模块设置,但金融行业之间的壁垒逐步被打开,互联网时代资产管理朝着混业经营的态势发展。因此,在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分业监管的思路来设置模块化课程已经无法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按照具体岗位特征来设计,如按照业务操作类、产品营销类、产品运营类等金融业中岗位特征来设计相关课程模块。具体实施,仍需依据学院实际情况。

2.3 创新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信息化变革的挑战。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在手机娱乐转移到手机学习,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效果,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角色切换……这一系列问题都在于高校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有关金融产品类的课程中,教师可将各种金融产品特点制作成形象的微课视频,便于学生理解和比^。又如,在课堂管控力上,教师尽可能运用蓝墨云等软件,通过学生熟悉的经验值积累等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课堂效果落到实处。

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打造个性化的课堂,针对学生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例如,更多的探索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并尝试小班化教学、分层分类教学等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如证券投资课程,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组成立各个基金投资公司,团队中的成员分别扮演策略投资团队中的各个角色,从实际投资操作、投资策略报告、现场策略汇报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4 实践教学场景建设

由于互联网金融实践操作的风险性,在教学场景的建设过程中,提升软件设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景建设,主要依靠高质量的专业教W软件,来打造仿真实训场景。在互联网+时代,实践教学场景建设也应具备互联网精神。

2.4.1 线上线下业务串联的生态圈式实训中心

依据互联网、大数据、大资管行业特征,可建设1个以互联网实训室为中心,升级已有的证券、银行、保险类实训室,根据金融业务的关联性,将证券、保险、银行、财务、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串联到一个金融生态圈中,实现线下场景角色模拟,线上金融业务办理,投资融资、生活理财的一体化,为创新创业等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效培养途径。通过生态圈式实训中心的建设,能够实现教学+虚拟运营+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功能一体化。

2.4.2 互联网一站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接1-2家互联网企业或大型金融企业,以其为核心进一步对接其背后的优质客户,以拓展第三方合作企业的形式延伸校企合作,从而形成更为强大的合作网络。集中资源优化该核心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解决实习实训就业、开展技能竞赛、培训师资力量等多种合作,构建“理论,实训,就业,创业,社会培训”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此外,除了加强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校企合作外,还应积极开拓P2P、众筹等更多新金融领域的合作企业。

参考文献

[1]丰翔等.闽台校校企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探讨[J].金融经济,2014,(16).

第4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混合经营;金融保险;基金;研究

1引言

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得金融行业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包括银行、保险等在内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在这个相互影响到经济关系网中联系密切。而且,随着混合经营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这种关系将变得更加牢固。也这情况的出现也就催生了金融保险基金的不断发展成熟。文章将对混合经济背景下的经融保险基金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为它的快速发展找到更好的方式。

2混合经营及金融保险基金简介

在进行混合经营背景下的金融保险基金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混合经营以及金融保险基金都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

2.1混合经营的含义和特点

商业银行组织或者是相应的其他金融组织,使用科学有效的组织方法,在资本市场以及货币市场中开展的不同模式、不同业务甚至是不同品种的交叉性的运营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混合经营。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混合经营已经曾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全球经济关系的不断全面加深,这也就成为我国金融行业不断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混合经营理念在我国以及全世界的金融行业都是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的。由于采用了混合经营理念,使得金融机构的资金获取变得更加便利、科学、有效,使得金融与其他领域得到更加紧密的协同性。[1]

2.2金融保险基金

金融保险基金,在我国一般被称作金融保险指数。它在我国证券行业的十三种门类指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这13中门类指数都是深证从行业分类的角度出发得出的。它具体指的是经营金融风险等相关业务的机构,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合同的效力下,采取收取一定保险费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而专门用来承担保险事故经济损失的专门基金。保险基金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后备基金,专门用来应对各种投资、金融方面的风险承担,对于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从经济范畴的角度来看的话,它的本质属性又是与其他的社会保障金有一定的差异的。就财政性的国家后被基金来说,它是在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形成的无偿基金模式,而且它是具有强制性的,是从国家角度来进行的财政收入的再次分配。而另一类是互的后备基金,它是指某些社会组织或个人完全自愿的进行共同出资,以这种方式而形成的没有商品交换的互助基金模式,它没有强制效应,不限定参与的团体或者个人,但是也不具备较全面的社会保障金效应[2]。

3保险基金的发展趋势

在认识了混合经营背景和金融保险基金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对金融保险基金在这一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分析:

3.1立法趋势促进金融保险基金的综合立法模式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市场已经具备了一个发展的好局面。而且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使得金融产品变得日新月异,这带来的是金融领域的分解经营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金融商品的定义越显得越来越宽泛,其衍生产品余额越来越多。但是,经济、金融的高速发展已经使得一些方面出现了法律监管方面的不到位。为了便出现较为严重的金融发展乱局,就要及时的发展金融保险基金的综合立法,比如美日韩分别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分别进行了金融立法工作,保障了其国内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紧急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在现今的混合经营背景下,金融立法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3]

3.2设立保护基金,落实监管模式

金融行业、金融客户以及对金融类商品从本质角度进行的分析,是现在金融行业所进行的功能性监管的重点内容。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将金融功能一样的行列进行一个统一的归类,然后对其进行统一健全的功能性监管工作。比如,我们现在熟知的2000年法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的颁布,2009年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的颁布实施,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随其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工作。而究其本质,这种监管模式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与现在的混合经营背景存在关联,正是由于混合经营背景的出现,使得各个不同行业的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交叉业务。而新的业务模式的出现,就必然伴随着新的监管模式的出现,因此,如何发展出一套完整有效的新的监管体系,是解决我国目前的金融保险问题的关键[4]。

4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国际惯例,在新的混合经营背景下,展开对金融保险基金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是应对我国目前金融保险方面出现的问题的最好措施。而且,我们要做到对当前金融保险基金有充分的认识,以及具备强有力的法律管理手段,才鞥能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耿艳红.金融保险基金在我国金融行业中的作用研究[J].金融发展.2016(2).

[2]李硕.浅析混业经营背景下金融保险基金的研究[J].经济与科技.2014(11).

[3]周莎宇.混业经营背景下金融保险基金的发展[J].价值.2015(4).

第5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WWW.133229.cOm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 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 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 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 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 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 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 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 )”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 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 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五)培育旅游专业投融资机构

旅游企业投融资过程中, “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体系较为混乱,不能有效合理的协调多方利益团体的矛盾,也无法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设旅游开发银行或旅游信托投资机构,解决这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索杨,孙中伟,王晓东.我国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

[2]王立国.工程项目融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姜苹,王莉,马丽.关于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

[5]胡浩.中国旅游投融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

第6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解

一般来说,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的融资水平,换句话说,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在全面利率市场化后,跟传统的利率相比较,它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家对市场利率水平的调控力度。实际上,利率市场化是将金融利率的多少交由金融机构来决定,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极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根据自身资金的状况与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动向的判断的前提下,进行利率的调节。并且,还进一步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一)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就是通过金融业务、证券交易与贷款等项目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的。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对金融市场来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力度。对银行来说,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利率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银行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来进行利率的调控,能够进一步达到刺激金融消费、提高金融消费者投资力度的目的,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营利润。其中,利率市场化主要是由金融市场的供求变化而决定的,把市场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将市场的变化作为利率调节的一个参照值,在此基础上,更有利于构建金融监督的管理体系。这样既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与市场竞争环境,还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的掌握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与动向,把握市场变化的普遍规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金融领域的革新,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对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实行全面利率化的背景下,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逐渐的白热化,商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取得一定的发展与利润,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改变的背景下,极大的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在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将会阻碍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从改变金融业务单一的现状,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等等手段入手,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

三、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挑战与不足

(一)存贷款业务的减少

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是其传统的主要业务,也是获取利润的来源之一。但是,基于市场利率变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为了进一步做到规避风险,就会相应的减少投资力度,这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业务减少,降低了银行的利润,长久以此,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益与安全保障。在现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面对业务减少的问题,会被迫的发行银行的债券,来获取相应的资金。而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的增加,并且资金的进一步流动也会加大银行存贷比。这样,存贷款业务的减少,使得银行失去了传统的稳定性收入的来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

在市场利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竞争加剧,市场的波动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可以说,利率的波动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直接挂钩。而市场利率在金融市场的变化下,会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波动越大,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旦,利率波动的幅度超过了银行的可控程度,就会使银行的发展陷入到巨大的经济危机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经营管理的压力与挑战。

(三)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才是经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益,规避风险,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参与银行的管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员工的管理技能培训,以便加强人员自身的素质,进一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带来的挑战。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在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着手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提高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要全方面的收集市场利率的波动的信息,并做好风险预防的方案,协调好商业银行利率与市场需求利率之间的关系,从事前就做好处理风险的准备工作。另外,风险利率管理部门还应该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着手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系统和风险的分析方法,加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样,全面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足,并进一步的做好规避风险的工作,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

(二)创新人才管理与培养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是它的首要目标。但是,在实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到顾客的利益,以人为本,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创新人才的管理与培养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才的素质,提升人员服务的能力,从而使顾客获得最满意的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另外,加强对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种专业的培训课程,使人员掌握利率定价的定理,提高管理人员风险预测与识别的能力。并且,要提高商业银行管理的水平,就要相应的建立各种考核评价的机制,设立相应的人员管理监督机制,薪酬制度,创新管理的理念,善于利用激励的手段,提高对人员的管理力度,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第7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摘要]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因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是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的一种暂

>>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媒介呈现 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再思考 后金融危机时期合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研究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浅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研究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等院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障碍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生就业心理援助机制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7-01.

②.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9-11-24.

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EB/OL].,2009-04-29.

④冀玉然.大学生创业基础研究[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66.

第8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1.消费金融

随着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消费金融逐渐在我国得以普及推广,并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消费金融,简单来说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是个人信贷业务的常见形式。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快速增加,并凭借单笔授信额度小、无须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而快速打开市场。消费金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从而起到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作用,也能有效支持我国经济增长。

2.零售企业消费金融优势

一是对消费者需求有更为全面、深入和准确的了解。不可否认,消费金融发展离不开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专业的金融机构支持,尤其体现在风险防控方面。但是消费金融要想真正得到广泛推广与普及,则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高质量的个人金融服务,而这又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零售企业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企业,其在长期经营发展中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消费信息,并对消费市场、消费者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消费需求和特点。因此当零售企业涉足消费金融时,往往能够提供更加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消费金融服务。二是准确掌握消费者基本信息并降低放贷风险。由于消费金融服务无须抵押担保,服务方式较为灵活,相应的风险也会更高,再加上当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不对称信息会增加借款人道德风险,使得消费金融服务风险进一步提升。在缺乏抵押担保以及完善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准确掌握消费者基本信息并针对性地制定放贷策略,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了解消费者日常消费行为,能够较为客观而准确地评估消费者还贷能力,从而决定是否放贷以及控制放贷量,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另外,零售企业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一旦消费者出现还贷不及时的情况,零售企业可立即利用掌握的第一手信息进行处理,进一步降低风险。三是推动消费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促进零售企业竞争力提高。对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言,零售企业的进入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还能促进消费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补上银行机构、专业消费金融企业的空缺,从而为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大型零售企业本身具备涉足消费金融的诸多优势,发展消费金融能够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便在于将资金优势转变为切实可见的利润增长点。例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苏宁电器在涉足消费金融领域后,商品销售更为顺畅,不少销售网点的销量都得到了显著增长,增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为其创新进步、长效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持。

二、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不可否认,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在发展消费金融方面有着不少优势,并且就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也确实取得了不错成绩,具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不过零售企业长期专注于销售领域,对金融领域的了解、认知及实践经验都还有所不足,可以说其消费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自然存在不少缺陷与不足。

1.零售企业发展消费金融积极性稍弱

不可否认,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良好发展前景,不过当前不少企业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的积极性依旧较为孱弱。我国消费金融本身就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关政策、制度、法规等尚不完善,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同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也较为落后,这意味着以无抵押、无担保的消费贷款模式本身有着较大风险。再加上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也未探索出统一、规范且具有长效性的发展模式,消费者的接受度也较低,导致不少零售企业虽然有心涉足消费金融领域,但在诸多顾虑下并不愿意马上就积极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发展。

2.大型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有限

零售企业涉足消费金融领域往往对完善的市场环境、自身变革发展规划、金融机构支持等因素有着一定要求,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零售企业而言,由于欠缺充足的资金以及稳定的资金链,在发展消费金融时必然少不了金融机构支持。不过目前消费信贷规模还较小,再加上与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因而目前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对消费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并不急于单独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这给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金融领域发展经验欠缺

零售企业在发展消费金融方面虽然有着销售、消费服务等方面的先天优势,但也有着金融领域层面的先天劣势,缺乏相关经验,对金融领域的各种规定、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并不熟悉,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消费金融发展,更可能引发各种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零售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自然会在消费金融发展中遭到制约,难以保障发展质量与效率。另外加上缺乏科学规划,风险防控能力差等原因,零售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无法做到一帆风顺。

三、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

1.做好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准备

对零售企业而言,要想实现零售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进入消费金融领域,更要为自己进入该领域后的长远发展做足准备,其中最关键的两点便在于提升金融能力以及与相关金融机构展开合作。首先是在提升金融能力方面。零售企业需要提前对金融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分析,重点培养兼具消费服务与消费金融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一方面,零售企业应当积极从外部招聘金融领域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零售企业需要对内部人员进行阶段性的专业化培训。只有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后,零售企业才可以准备涉足消费金融领域。其次,企业还应当积极完善零售消费金融管理结构、制度等,规划风险防控方案,掌握金融工具使用方法,探索自身运行模式与消费金融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其次是在与相关金融机构展开合作方面。零售企业需要准确意识到自身在金融领域的不足,积极与地方商业银行、专业消费金融公司等展开合作,获取支持,积累资源和经验。

2.合理规划分阶段进入方案

虽然消费金融发展潜力巨大,零售企业也不应当立即完全涉足其中,而是要做好规划,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入。这是因为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还较小,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同时相关政策、制度、法规等并不完善,零售企业分阶段进入能够将相应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自身也能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不断优化与完善消费金融发展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长效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零售企业需要做好调研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分阶段进入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

3.探索场景消费下零售消费金融发展路径

场景消费是市场定位的生动传达,是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消费价值或意义提案,同时也是连接目标消费者的有效方式,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促进消费者群体扩展及裂变,是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销售模式。零售企业可以将探索场景消费与探索零售消费金融的过程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共同打造更加符合行业、市场发展需要的全新模式。对此,企业可以通过积极探索多元化消费金融模式,构建多元化征信体系,加大消费金融在各场景消费中的普及力度等手段,全方位探索根据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零售消费金融模式。在此过程中,零售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场景消费为消费金融提供流量以及更大可能性的优势,充分体现消费金融核心,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新颖而舒适的购物体验,在推动零售消费金融稳定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零售水平提升。

4.准确把握零售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零售企业必须准确把握零售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并基于此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零售消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随着近年来零售消费金融市场竞争者的不断增加,各消费金融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增长率纷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再加上监管持续加强,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可以预见的是,零售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同时金融科技将成为影响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而且头部企业优势依旧明显,相应的行业准入门槛也将有所提高,这些均为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发展带来了不少阻碍。不过农村零售消费金融市场依旧有着巨大潜力,还属于开发、竞争较少的巨大蓝海市场,是零售企业消费金融发展必须重视的部分。

第9篇: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要加强与知识产权相关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指导下,金融机构要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制定的前提是要与知识产权特点相适应;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起与各地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关于融资企业知识产权项目的前景及权利状态,金融机构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对于知识产权项目的权利状态、项目前景,市场开发等情况,是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管辖范围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比较了解。对于贷款机构来说,还有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设立较高的准入条件,为了降低融资审查的成本,降低融资风险,应当对资信较差,信用不好的,或是有很多不良记录的知识产权排除在外,对风险低,资信好的知识产权质押项目,在融资手续和融资服务方面给予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条件。

二、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目前,金融机构内部应建立和完善自有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体系。建立此风险评价体系,要考虑到知识产权以下几个方面:资产价值的评估,项目现行运作的情况,权属的调查,可行性市场的预测前景,运用与在先权利冲突的风险检测等等。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管理的团队,如果是生产型企业,还要考虑产品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这是知识产权项目现行运作情况考察需要考虑的因素。可行性市场前景预测方面同样也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新产品的市场调查就很重要。至于知识产权项目权属关系,我们着重需要调查的,调查具体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状态,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及其变更登记情况、年费缴纳情况等等。知识产权的法律因素很多,譬如:权利的法律状态及剩余法定保护期限、以往许可和转让的情况等;知识产权的技术因素,譬如:技术先进性、创新性、成熟度、实用性;关于知识产权项目的资产价值评估,主要是考虑到这3大因素,即:知识产权的法律因素,知识产权的技术因素,知识产权的经济因素。对于以上涉及的因素考虑的越全面,风险评价体系就制定的越详细,就更加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抵押融资的知识产权风险的或高或低。按照评价的风险高低,低风险的知识产权项目则可以进入抵押融资的环节;高风险的知识产权项目,降低其融资额度、缩短融资期限或不予融资。

三、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1、设置贷款申请条件

银行对贷款的申请条件要提高,对于企业向银行贷款,银行要提出几个基本的条件:营业执照办理的时间,企业处于盈利还是亏损状态,权利的归属等。对于专利质押融资的企业,商业银行还可以要求企业专利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申请贷款:如为发明专利,现有有效期不少于8年;如为实用新型专利,现有有效期不少于4年,至少已实施2年、具有盈利能力的专利。

2、通过贷款用途、期限、质押率、额度等规定授信条件

除了以上的贷款的申请条件,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还应提出授信条件。就其贷款的用途来说,贷款的用途不能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及违法经营,不能用于证券、期货、股本权益性投资,仅仅限于生产经营的正常资金需求。就其贷款的期限也应做出规定:贷款的期限一般为1年,通常较短,最长不超过3年,且不得办理延长期的。对于知识产权的质押,规定了质押率,不同的专利权,质押率是不同的,专利权我们常见的有:普通商标的专利权,驰名商标专用权等,例如发明专利权授信额是不超过评估值的25%。另外贷款数额是有规定的,数值是1000万元以内。

3、转移金融机构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