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

第1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与特点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由高等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对在校大学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融思想教育、业务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育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主要有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等;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共青团组织指导和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包括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活动、科技活动、勤工助学和各种社团活动等。另外,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内容来分,可分为社会服务型、社会认识型、学习研究型、素质拓展型、主题教育型等。

大学生社会实践既具有人类实践活动一般的基本要素、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还具有形式多样、场景开放、体验深刻、易于接受等个性的特点,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启发式学习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二、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对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与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实践课题设定、实地活动、调查研究、组织管理到总结评估,通过亲身观察、实践和思考。获得更深刻、更牢固的价值判断体验,并在这种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判断与决策,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使他们在面临多元的价值选择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实践中体验: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知行统一。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认知、领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它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从价值理论向心理意识、从价值评价向自觉行动的转化,做到知行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够使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外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四)有利于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教育内容的信息传递不是以正面灌输的方式进行的。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中展开的。社会实践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情感等产生影响,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行为参与机制的路径

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行为参与机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积极探索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进行。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到“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导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夯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结合当地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纪念馆、革命故居等红色教育资源,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所做的丰功伟绩,同时,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体会和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参观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感受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体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三,用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体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缺少自主创新意识就意味着落伍。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到基层。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了解时代的发展对当代青年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自身的不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往往还处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他们尚不能够准确地评判自身的能力,而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在实践中去自觉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是否能达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智能结构能否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开拓竞争意识能否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趋势。

第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知、提高认知的过程。更主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砥砺品格、锻炼意志,形成健全人格,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引领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提高明辨荣辱、认清是非的能力,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与指导

首先,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常态化。所谓实践要求的常态化,是指高校应将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三者有机结合。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课程化管理的方式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使其成为学分考核的一部分。并围绕课题内容设计实践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最后形成实践成果。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规范,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向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发展,同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的特点,高校应该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操作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长期指导者,应该在活动前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组织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考核交流,巩固提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既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力和能力状况,而且思想比较成熟,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操作模式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方法

首先,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蓝图,占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阵地、社团阵地、媒介阵地和环境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个性,让大学生在理论的思辨中,在观点的比较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大学生提高素质、丰富阅历,积极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外部条件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安排,根据大学生的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分别进行以专业素养形成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侧重点的分层实践教育。

最后,要拓宽教育形式,加强实践锻炼。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让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四)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理想之地,是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

首先。政府应该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给予政策的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

其次,学校应积极制定实践基地规划,着力从社会实践、科技实践和创业实践三个方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创业、服务社会相结合。制定长远规划,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得到重视。

再次,企业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开放、热情的姿态欢迎大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为大学生积极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龚贻洲.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南[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

[4]朱雯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5).

第2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形式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

思政课是高校的一门公共课,长期以来其教学主要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来进行,暴露了诸多弊端,表现如下: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以理论说教、灌输为主,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理论界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

1.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思政课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当前诸多高校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定为2∶1。笔者认为,这种安排比较合理,因为思政课毕竟是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虽然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但没有理论的实践更是盲目的。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图像、资料以及亲身感受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甚至可以“解惑”,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之所以强调这点,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混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团学组织和学生会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形式开展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表现形式。实践教学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一种教学形式。可见,二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但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为该课程教学目的服务。把宽泛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思政课范畴是不明智的。专业实习是为达到专业课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环节,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是有差异的。

2.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形式对理论知识的内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实践形式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践形式”简单地讲就在于要学生亲自去做。除了上课听老师讲理论以外,还要把全身调动起来去“看”、“听”、“做”、“写”,去感受理论的真实,实现对理论的内化。所谓“看”,也就是参观,通过参观中国革命圣地、中国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各种建设科研成就展览等,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所谓“听”,就是请专家、模范等给学生作报告,让学生拓宽眼界,感触社会中的真实。所谓“做”,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主题,让学生亲身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等。所谓“写”,就是在“看”、“听”、“做”的基础上写体会,写感想等。

综上所述,笔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如下概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在完成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途径,达到对思政课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吸收、内化,实现对思政课基本理论、原理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1.校内实践教学的形式。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学校内,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的非传统理论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形式:①案例教学,围绕相关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思考、分析这些案例,并且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观看记录片等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邓小平等伟人的相关纪录片,为真实全面理解他们的思想奠定基础;观看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等方面的纪录片,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观看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的影视片,如《青春中国》等。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③开展读书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原著与名篇,写读书笔记,并定期批阅和组织心得体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能为搞课题研究提供智力的支持。④安排授课实践。根据学时安排,教师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授课实践,规定相应题目,让学生备课、讲课,从中体会教师的辛苦,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⑤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主要包括:文化艺术节活动、科研征文活动、演讲、辩论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校外实践教学的形式。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学校外开展的思政课非传统理论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①参观考察。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安排,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等,考察具体地区或单位的具体情况,找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如利用学生假期,参观伟人故里、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重要历史纪念地;考察厂矿、商场、公司、农村,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参观考察后撰写观后感和调查报告。②志愿者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参加公益性劳动,关心社会的发展,如普法宣传,禁毒宣传,环保宣传,慰问老人,为残疾、贫困者献爱心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参加边远山区的支教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实的锻炼。③见习、实习、勤工俭学、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动手,达到加深认识、强化记忆、自觉践行的目的。通过勤工俭学,课外科技活动,使大学生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领悟到自我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与现实的差距。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王金全.张善英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和目标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9):23-25.

[2]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导刊,2007(3):36-38.

第3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市土地储备中心按照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土地储备工作特点,立足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学习实践活动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基本情况

一是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市委月日动员大会后,中心党组迅即召开党组会,在认真学习传达市委动员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按照市委统一要求,成立了由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高国忠同志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从各处室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门的活动办公室,并落实了办公场所和专用设施,具体负责活动组织协调、全程督导抓落实,为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是深入动员,周密部署。党组会后,月日上午,我中心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中心全体党员和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向大家明确了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中心主任高国忠同志代表中心活动领导小组对整个活动做了动员发动。市委第十一检查指导组全体同志参加了动员大会,组长宋承东同志代表市委对我中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性意见。

三是精心组织,认真学习。一方面,内容计划详细安排,按照《中心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计划》,从月日至月下旬为学习时间,在要求大家认真抓好自学的基础上,安排了20个学时的集中学习,其中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3次,还有一次专题辅导,一次交流体会,一次阶段性考试。另一方面,学习方法到位,形式多样。在学习方式方法上采取了集中培训、领导讲课、个人自学、集中讨论、座谈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学习力度。目前已落实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两种形式,初步学习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省、市领导的有关讲话及试点地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等材料等。截至目前,我中心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2次,党员干部集中专题学习8个学时;每名党员做读书笔记均在5000字以上。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在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中心全方位谋划宣传工作。动员大会一结束,及时编发了简报,广泛宣传开展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和方法步骤;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深入宣传我中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和成效,营造了全中心党员干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

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我中心党组高度重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先后两次听取活动准备和开展情况的专题汇报。党组成员纷纷建立了各自的联系处室,特别是主任高国忠同志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学习,认真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带头记笔记、写体会;带头上大课,高主任拟于月日为全体干部就“土地储备、城市规划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作辅导。

2、计划周密。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伊始,中心就制定了《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计划》,月日—月下旬学习期间,哪天自学,哪天集中学,学什么,有哪些要求,都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为每人购发了学习资料,专门配置了统一的学习笔记本,要求每个人学习笔记至少达10000字,至少撰写2篇体会文章。

3、工学兼顾。土地储备工作的特点是高度流动、分散。尤其是当前土地收储熟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保证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中心根据第一阶段关于党员集中学习不少于20学时的要求,开通脑筋,创新学习方式,利用晚上和双休日集中学习,保证学习效果;中心专门制定出活动时间表,统筹安排日常工作和学习实践活动,做到两者有机结合,既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自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先后使劳动村、庐阳产业园部分土地收储上市,水利厅储运站、美菱大酒店收购补偿及市区景观整治等十项工作扎实稳步向前推进,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二则)

为扎实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遵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示精神,市土地储备中心党组研究决定,建立制定中心党组成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及重点调研方案。

一、联系处室及调研课题

党组书记、主任,联系处室:财务资产管理处、招商信息处。调研课题:市土地储备问题研究(重点是对土地储备如何推进全面实现“141”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

党组成员、副主任,联系处室:土地收购处、土地征收处。调研课题:如何研究拆迁新机制,推动城中村、旧城改造;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联系处室:储备规划处。调研课题: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储备法规基础;

党组成员、主任助理,联系处室:行财处。调研课题:如何发展土地银行的作用,支持工业、社会经济发展。

二、对联系点的指导

1、活动期间,指导联系处室的学习实践活动。

2、审阅联系处室的分析检查报告、整改落实方案等文件材料。

3、根据中心党组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有内容、有见解,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为推动我市土地储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有关要求

1、要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党组成员要带头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把指导联系处室开展活动作为自己参加学习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认真履行联系职责,加强指导,抓好落实。

2、要切实提高联系处室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要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定位、高质量推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全中心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3、要注重突出实践特色。各联系处室要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把握工作的创造性,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造新经验。

(三则)

为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纵深发展,月日下午,市土地储备中心举办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报告会。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高同志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就城市规划如何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了专题辅导报告。报告会由中心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解同志主持,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心党组成员、主任助理和全体党员、机关干部参加了报告会。

高同志在报告中从介绍的悠久的历史迅速切入主题,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不同阶段城市规划的深厚背景和目标,对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作了重点介绍,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勾划的“141”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给大家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指出着重点,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通俗精辟。通过报告会,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理论所蕴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从总体上达到了“三个深刻认清”:一是深刻认清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我们富民强国的法宝;二是深刻认清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是深刻认清了各项工作只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市土地储备中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全体党员、干部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活动之中,学习实践氛围日益浓厚,追求科学发展蔚然成风。

(四则)

月日下午,市残联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讨论会。讨论会由市残联党组成员、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同志主持。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组长,成员,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等出席讨论会。在党组中心组和各党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围绕“怎样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残疾人事业发展”为主题,6名同志作了大会发言,机关全体党员和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大会。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一是要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二是要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法规措施。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四是要建立和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领导体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残疾人工作机制。五是要加强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

大家表示,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谋划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正确思想、领导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指导检查组组长同志对这次讨论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大家的发言紧紧联系残联工作实际,结合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运用科学发展观去分析研究,对今后如何做好残疾人工作都很有帮助,认为市残联党组对学习调研阶段各个环节抓得细、抓得实,各项工作深入、具体,取得了初步效果。他要求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质的基础上,把调研工作抓好,把思想讨论抓好,边学、边改,边整、边改,进一步理清思路,形成共识,把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第4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大学生自身可塑性很强,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教育现状问题凸显,不容乐观。

( 一) 课堂教学存在弊端,影响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当前遭遇到诸多尴尬。首先,价值观教育一直没有脱离 “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内容主旨对理论的宣传,没有解释和实践,只有机械地背诵,收效甚微。其次,价值观教育惯常使用灌输式教育方法,重课堂,轻实践,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形成“传授”与 “接受”的 “主—客”教学模式,造成一种 “高压式”、 “垄断式”的教育氛围,致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精神被消解,影响教育实效。再次,受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的教育产生厌弃、抵触甚至逆反心理,不能深入理解和领悟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实质,更不能身体力行自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 二) 价值观念相互冲突,价值选择陷入迷茫

首先,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目前国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生活方式各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公平与效率、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经济至上与人文关怀的问题突出,呈现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大学生置身其中,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备受困扰,远至潘晓事件、近至道德相对主义在校园流行,价值观念冲突在大学生的 “流行”、 “尴尬”和 “无所适从”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混乱,造成价值迷茫。其次,学校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价值观的冲突。学校教育主导和传播的价值观体系是经过精选的、来自现实生活中而又符合教育者社会理想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1]。在 “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过多强调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以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同一化,忽视了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超越了社会现实。因此,大学生一旦接触到不同于学校教育主导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就不可避免要面临价值观念的冲突。于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学生容易出现知行脱节、甚至是知行悖离的现象。

( 三) 社会环境严重冲击,价值观念出现偏离

校园之外的社会环境对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现实和思想信念方面的新问题,理论界未能及时做出回应,或进一步深化研究,致使价值观教育理论陈旧而苍白,难有说服力,教育无法深入。同时,重商主义的社会观念刺激了金钱意识,使得拜金主义成为一些人的生活信条和行为准则,导致社会价值观念颠倒,造成并助推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其次,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腐败,加之 “学得好”不如 “混得好”, “干得好”不如 “关系好”的不正之风也影响大学生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再次,加之西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不良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使得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离,价值目标存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偏异,价值评价出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偏异,价值选择呈现世俗化、功利性和利己性偏异倾向。面对不少学生在 “在学校前进一步,回到家退两步,到社会退三步”[2]的现状,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规范、评价、约束处于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根本所在是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缺乏价值认同。

大学生价值认同心理机制的内容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价值观教育是为了使人获得一种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做出识别、判断和选择,并对选择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坚信、内化和践行的能力,其核心内容是理解与认同。

( 一) 价值认同的含义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是自己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同时伴随着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的再生成组合而完成。因此,实现价值观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建立正向的价值认同心理机制。大学生价值认同就是大学生对价值观的基本概念、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并固化为一种制度转变为行动上的自觉。

( 二) 价值认同心理机制的基本内涵

机制是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或规律组成的一个系统。大学生价值认同心理机制是指大学生在接受价值观教育实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其心理结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影响认同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与认同心理结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它主要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和行为认同。认知认同是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学习、接受、认可、理解和领悟的过程,它是价值认同的起点,是情感认同、内化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基础。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在深刻了解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长期以来,价值观教育过分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而忽视对情感的体验,成为简单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说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始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在认知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注重情感效应。内化认同是大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对价值观念进行认知、体验、理解、评价、选择和接受,使其成为自己内心信念的过程。内化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关键,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大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自我要求,形成自我教育,使价值观教育由 “外在过程”转换为 “内在过程”。内化认同一旦形 成,就能使个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行为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情感认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意志和信念的支配和调节下,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价值规范的过程。人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把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外在表现,也是内在心理机制的实行或实现。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给大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促使其实现价值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并外化付诸行为实践。

开展实践教学,构建大学生正向的价值认同心理机制实施路径

人是通过活动 ( 而且只是通过活动) 来实现自己的行为、表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和体现其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大学生可以在实践的检验中去理解自己所受到的价值观教育,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原有价值理念的重组与塑造。

( 一) 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转换器,它所实现的是两种转换: 一方面,客观世界通过实践转换为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化,即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每个个体通过与一定历史时代人所创造的人化世界交互作用而获得相应的规定,获得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智慧; 另一方面,实践按其本质而言所主要实现的却是另一种转换,那就是将人的理想存在转化为现实存在。”[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有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4]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实践教学是由大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旨在强化 “行”的环节,将主观意识外化为人的思想,通过行为具体表现出来,它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

( 二) 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构建价值认同心理机制的价值诉求

构建大学生正向的价值认同心理机制,宜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教学架起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对主导价值观念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知和行为趋向统一,真正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融合,完成行动与思想的对接,做到知行统一。首先,从学习价值理论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渡,而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价值观的基础。课堂理论教学能为大学生释疑解惑,但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停留或满足于思想认识层面,要达到真正理解并积极认同进而自觉身体力行的教育目标,必须把学生带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具象化、活动化和仪式化的感官认知方式,使思想、政治和道德内容走入生活视野,使其对个人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统一起来,避免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以更好地契合大学生接受引导、认同核心价值观念的心理兴奋点,实现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引导,进而促使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念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接受与认可,积极深入地理解与领悟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拓展价值认同认知的层次与深度。其次,大学生的认识方式比较直观,行为方式比较直接,价值评价注重自我感受,尝试体验强调参与互动,对空洞的理论宣传说教不易接受,而对事实体验、情境体验、情感体验比较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因此,价值观教育在重视认知层面提高的同时,也应重视情感层面的认同。情感体验是人们对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大学生只有投身实践活动,置身于现实生活情景之中,才能通过亲身感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亲自体悟获得积极情感,对主导价值观念产生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促进价值认同情感的升华。再次,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大学生获得多少价值观知识,而是使他们把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通过教育得到进一步提炼、升华,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为内心信念,并在实践活动中达成自觉。实践活动中能够形成平等协作的民主氛围,激发大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行为意向,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亲身感受的价值冲突场景,用科学的理论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引领学生分析各种行为方式背后的价值体系与需要层次; 启发他们辩证客观地看待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点拨学生思考行为方式与价值信念之间的关系,教导他们明辨是非,追求崇高境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把价值观教育引向深入,促使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内心信念,主动对价值观念进行正确评价与判断,逐步掌握人生价值观念的准则,自觉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人生之柱,指引重大人生抉择。

( 三)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强化价值观教育

第5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的活动,是一个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来健全学生成长机制的过程。它对促进高职学生内化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有三个层次目标: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接受、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不同的形式,是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素质,处理好三种关系

案例教学指的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案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内的事例;二是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热点、焦点问题;三是来源于历史上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学是一种感染与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案例教学允许学生开展激烈的辩论,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三种素质,处理好三种关系。一要具备知识素质,处理好案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选择能力。二是要具备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较强的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政新闻观,坚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奋斗道路。三是要具备能力素质,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案例教学要充分依靠教师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作用,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学生开辟自主思维的空间。

2、专题研讨,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素质、组织好三个环节

专题研讨是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践方法,它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定命题下,经历搜集资料、分析归纳、提炼观点、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研讨的一种实践过程。

专题研讨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学有所用,针对性强。它将理论知识直接和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尺度。二是自主学习,兴趣性强。研讨题目涉及领域广泛,具有开放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强,便于学生独立思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是知行合一,实效性强。专题研讨的观点和结论是学生建立在“知”的基础上实现“行”,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故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专题研讨作为一种思辩与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具备三种素质组织好三个环节: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选择好专题研讨主题。教师要精通教材,有针对性地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拟定一些研讨题目。如国内时事焦点问题、国际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恋爱交友、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问题。其次,要具备活动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团结合作品质、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组织协调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三,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引导课堂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题研讨时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口头表达通顺、流畅,临场表现大方。

二、校园实践的方式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校园文化,教师应该具备六种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所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关的内容,表现为学生的社团活动、读书小组、征文比赛、办报办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书法摄影、文明(班级、宿舍)工程、爱心工程、温暖工程、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它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良好风气,营造环境管理与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的氛围,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有道德、守纪律的品格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技能,教会学生做人。

要组织建设好校园文化,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一是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好各项活动的能力。二是具备一定的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点琴棋书画的技能。三是审美素质,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四是道德素质,具有爱心,牺牲精神。五是语言表达能力。六是魅力,即教师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号召力。

2、网络引导,教师应会扮演两个角色,具备六种素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变着大学生行为和群体的存在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网络对学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害信息和错误观点的传播、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共存,可能影响学生的判断力、改变他们的思想。长期沉迷于虚拟群体交往还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和信任危机,影响学生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网络虚拟形象也会导致大学生角色错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不利于健康成长。

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这个阵地,就要扮演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的双重角色:一是及时了解、掌握网络舆论动态,发现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做好宣传工作。二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三是通过与学生网上沟通,交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四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五是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论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网络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是一项政策性、挑战性很强的工作,胜任这种工作需要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是要勤奋、敬业。二是要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三是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四是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五要具备一定文字表达能力。六是要求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网络语言特点与规律。

三、社会实践的方式及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应该树立一个新观念、具备三个意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活动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活动,第一,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接触、体验、融入社会,在实践中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直观、更亲切、更深刻的体会,进一步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考察,了解和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社会实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落实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赋予政治课新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第一,教师要落实开放意识,认识到政治课的非封闭性,把政治课融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让理论与实际结合,用鲜活的社会现实,诠释政治理论的可信度;第二,教师要落实参与意识,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让学生被社会假象迷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得到本质的认识。第三,教师要落实创新意识。要利用好社会这个舞台,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创造性地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实践途径、方法、规律,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力求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2、建立教育基地,教师必须具备两个素质

利用本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知与感受的实践教学方式。

德育教育基地是“活”的思想政治课实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基地的材料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直观生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育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达到寓教于乐,得到“知行统一”。其教学效果是校内“第一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

建立德育基地,要求政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选择判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遗址、旧居、陵园、风景名胜,法院监狱都是德育基地的选项,教师必须找到基地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充分考虑参观时间、经费的局限性,作出明智的选择与判断。一旦确立了基地目标,教师还要凭借交往能力,调动社会关系、发挥口才,与基地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取得基地的配合与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有力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素质,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王梅平、姜彦飞,《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6)

②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③李晓蓉,《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基本素质及其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第6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教学形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注重课堂实践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课内的实践教学是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基础,在教学形式上要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形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和“学”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的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主要有: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学与老师精讲相结合、讨论(同学之间或师生自由讨论问题)、参与式教学、学生演讲、自由辩论、音像教学等形式。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展示,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穿插进行。

如参与式教学是指学生参与到老师教的过程中,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一般在开学初,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书的大致内容,可以分为几个专题,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与学习目的、学术界研究的状况,扼要地阐述重点与难点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主要题目,介绍参考书目或篇目。讨论题目一定是每个专题中的核心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并写出专题学习心得。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以10―15人为宜,确定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由组长和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要求每组进行充分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均须发言,并由小组做好发言记录。同时,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每个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打分,取平均值按比例记入该门课程的结业成绩中。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对专题内容的思考、掌握的情况。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和发言情况进行专题总结。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亦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阅读、思考、写作和交流四个阶段,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理论到主动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借助于动脑、动手、动嘴等综合训练,在互相交流和互相启发中,活跃学生思维;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不断深化,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注重校园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校园内开展的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地点,把授课内容利用现在学校已经展开的活动形式和条件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利用校园主题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展开实践教学,如“十一”、“五四”、“七一”、“八一”等节日,可通过图片展、演讲、辩论、主题征文、观看历史片等形式引入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涵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找到与他们思想的契合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通过对所涉及问题的思考、讨论、辩论和参与活动其中,既可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

2.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校园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成立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如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社、书法协会、电子协会、音乐协会、献血俱乐部等。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吸引学生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在共同目标鼓舞下,大家能够集思广益、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并且学生在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思想境界,丰富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品格。

3.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校园实践教学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扩展的优势、时效的优势、便捷的优势、资源的优势、形式的优势、服务的优势,特别是强化沟通的优势来开展校园实践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网络这个实践课堂中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体,把知识传送给学生,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互动,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提供信息,在开展讨论、来函回复、学术研讨、交互聊天、心理对话等方面实施互动育人;设置一些心理问题咨询中心、服务热线等栏目,为学生们的心理困惑、学习困难等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平台,并为他们提供一些答疑、建议等服务,为其排忧解难。创造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沟通的网络环境,进而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4.通过鼓励、指导学生自办刊物来进行校园实践教学。在学生办刊过程中,指导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重大文献、方针和政策,这个过程也就加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刊物中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施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理论创新能力。

三、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但由于社会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比较灵活、学生参与面大、比较分散,再加上社会大课堂这个新环境里,有众多陌生人,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未知的条件,有很强的社会性、复杂性和随机性,所以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准确定位,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发挥学生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下面几种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教学:

基地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习。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 建立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特点及当地教育资源相联系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可以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农村参观教学基地、企业厂区参观教学基地、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基地等几个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农村参观、调查农户,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了解农村的现状,不断拓宽视野,丰富阅历。通过对企业、厂区的参观调查,了解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了解企业的文化、精神,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素质要求等,从获得的感性知识中受到启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探索的热情。通过参观历史文化遗迹,使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积累知识,激发爱国思想和情怀。

第7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摘 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有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国有企业基层工会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通过知识宣传、活动体验、典型引路、机制保障等方面,拓宽渠道,丰富载体,大力引导职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基层工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践行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有企业的基层工会,也不断通过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引导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弘扬。

一、引导职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企基层工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这就是体现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作为国有企业,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就是落实党中央的思想工作任务,努力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国有企业基层工会的内在要求。基层工会拥有职工之家和娘家人的特殊角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组织和情感优势。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也是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凝聚力。要在推进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层工会就必须要狠下工夫,必不可少,这就更加彰显了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内在要求。

二、国有企业基层工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一)坚持主导性,加强知识宣传

在基层工会工作中,要旗帜鲜明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引领工会建设、参与、维护、教育的四大职能,实现工会的作用。要充分运用宣传海报、电子显示屏、灭蚊灯箱等地方,粘贴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要运用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开展集中学习、观看影片、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真正刻印在职工的脑海里。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要想在职工思想和行动中占主导地位,使职工真正明白道德滑坡、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的产生,要用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还要针对不同职工群体、学历群体等,开展分众化培育方式,实现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和培育践行。

(二)注重实践性,重视实践体验

实践活动是培养职工精气神的有效土壤,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基层工会更应该注重社会实践这一沃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对帮扶、培训活动等时间活动,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日常当中去,让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一名职工的内心。在实际中,还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内部工作中积极主动搭建职工活动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文娱活动和运动,源源不断传送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内涵,培育职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扩大工会活动范围,引导职工在参加社会各项活动的时候,自觉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明礼、诚信、乐于助人等品质,用道德力量在社会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三)发挥先进性,实现典型引路

指出: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先进典型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会产生一种感召力和吸引力,能够成为激发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源动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工作能力和创业热情。基层工会坚持把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重要节庆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文艺演出、主题活动弘扬核心价值;坚持把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党建引领作用结合起来,通过选树和宣传一批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典型人物以及爱岗敬业的榜样,把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激励职工自觉践行爱国、爱企、敬业、诚信、友善,忠诚为为企业服务。

(四)着眼长效性,完善机制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着眼长远,方能够取得成效。基层工会在履行自身工作职能的同时,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结合时下流行工作方法,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工作机制,引导全体职工人人学习、人人践行、人人提升,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构建动态考评工作机制,不定期检查职工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工作情况,使得践行工作有考评、有互动。通过构建全程参与工作机制,通过传统的台账记录、以及现代的微信发送等方式方法,记录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有人、有物。

三、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加强基层工会自身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国有企业基层工会来说,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将其作为履行工会职能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日日不语,久久为功。作为国有企业,更加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要坚持行胜于言,抓日常融入,抓广大职工,常态化践行,将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点滴细节、落实在日常生活、融入到方方面面,走出一条适合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第8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37-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和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就在我国产生广泛影响,至今,确立每个独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唤醒每个学习个体的主体意识,是建构德育模式的一个核心主旨。对于“基础课”来讲,构建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潜能,能够确保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并顺利解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定义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也就是说,主体性教育不单表现为理论性教学,更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

主体性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而学生作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过程。主体性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一名知识灌输者,而是要积极地、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为学生设立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地发展。

二、“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时代变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是一个由互联网带来深刻变革的时代。我国的教育必然也要跟着时代变革的步伐。高校“基础课”具有非常明显的与时俱进的特质,时代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基础课”的教学必定要随着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开放与变革共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作为当代高职大学生,必须学会主动把握发展机遇,主动追求真学问,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他们的心智正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意识,让他们成为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独立个体,是需要很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完成的任务。主体性实践教学恰恰是这多种途径当中最可行、最有效、最方便组织的一种手段。那么,承担着为大学生再次指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课”,更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加强“基础课”主体性实践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做起来,使得“基础课”课堂活跃起来。

(三)教材内容发展的需要

“基础课”新教材编写者虽然注意到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在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注重与学生的亲和力,但是由于教材本身的特性,整部教材着重于展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整个教材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理论性非常强,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兴趣去阅读教材。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摆正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教材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非常强,教师为了保证学科的完整性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述理论体系和各种概念,这样极易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积极性,甚至不愿意听课的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主体性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现在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三、“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事实上,一直以来,“基础课”任课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方法,而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是被越来越多的教室所认可的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的最优选择。笔者认为,“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具体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解构法

“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已经运用很久,但是基本上属于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案例,听过之后最多师生交流一下之后便没有下文。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成为主体性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此,在运用案例分析结构法对这门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精心搜集各种案例,搜集之后要设计案例引入方法,论证以及分析相应案例参与教学的可行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教师根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收集案例,这些案例必须是鲜活的,实际存在的,并且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件。收集案例后统一进行整理分析并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分析的对象。这是一个案例教学定位的过程。将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实践性最强的案例定位课堂教学案例。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现场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可以是教师先分析讲解,再交由学生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同学们将案例中的事件进行情景再现,学生可以在这种鲜活的事件面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案例进行解构和分析。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将案例分析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自行查阅相关案例后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案例解构。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切回到档次的基本理论主题当中,在学生的充分参与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二)时事热点讨论式教学法

现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社会上最新最热的问题。将时事热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也是我们在主体性实践教学中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我们以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为“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自行查询相关资料,找出社会中相关热点时事;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个自认为最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已经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课本上相应的理论内容对这一话题进行剖析,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仅需要发挥一个引导的作用,在上课前提出整体计划意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申报发言的先后顺序组织发言,最后进行点评即可。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以一种同老师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其参与的主要依据,通过自主选题,可以非常轻松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有了兴趣,自然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之间也相互在激发、参照和影响,课堂氛围便更加轻松和谐。热点讨论式方法强调学生的活动是建立在个人自主选择基础上的能动活动,课堂教学不再一如既往地沉闷呆板,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使得课堂有着鲜明的生动性、活泼性以及多样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是实现主体性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一种高仿真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个场景中充当主角,进行身份假设,模拟现实中该场景该身份的人所遇到的任务或者挑战,要求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和挑战。例如,可以创设模拟法庭、模拟拍卖会等情境,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模拟或者虚拟某些事物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过程等等,让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便可以在短时间提高其能力和素质。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理论学习的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通过模拟,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景模拟式教学是一种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基础课课堂上值得一试。

在情境模拟式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注意将场景定位在学生便于理解和参与的范围内,不要太过复杂,但也不要过于简单。模拟任务的设计要富于挑战性,并且任务的完成要与成绩评价挂钩。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完成任务、扮演角色的机会。

情景模拟教学法同时兼顾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达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目的,是主体性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坚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主体性实践教学将会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环节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

[3]倪良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1)

[4]黄焕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5]陈恩海,郭水兰.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系统实践教学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5)

[6]陈胜利.主体性参与教学模式的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7]李辉.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8]李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性的践行范式[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体性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2014JGB361)

第9篇: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日趋明确,对于高职学生品德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高度重视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文简称“基础”课)课程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它是帮助高职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在指明高职生的政治方向、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行”最为关键,然而当今高职院校在《基础》课的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育人不足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知与行相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实效性的发挥。高职院校《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备受相关专家学者与学校领导所关注,实践教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课摆脱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基于该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寻新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机制,大大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重要研究课题。

1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1.1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定义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育人目标特别是《基础》课的目标和任务,学生在相关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现实操作、获取知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书育人活动。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参与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一切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在实践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大大提高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是个体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

1.2 高职院校《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共同来实现的。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活动,理论教学就是将现成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虽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会经常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比如讨论法、案例法、演示法等等,这些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都只是在学生自身范围内进行,并不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即实践主体并没有通过物质手段改造客体,因此不能称其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作为《基础》课教学的基本形式,处于核心地位,这样就容易造成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纯理论式教学。理论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传导理念;实践教学更重于强调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体验和身体力行的过程当中理解所学文化知识,并逐渐把政治、思想、道德、法制认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纯粹的理论教学模式,忽视实际,没有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感受和个体特征,应当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从而弥补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2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高职院校《基础》课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加强《基础》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当今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已取得一些成绩,《基础》课实践教学开始受到重视、实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组织和实施制度上独具特色。

2.1.1 《基础》课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逐渐得到重视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特别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些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学时安排远多于理论教学学时,但对公共课的实践教学只是流于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逐渐重视,将其并纳入了实际的教学计划。部分高职院校《基础》课有完整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教案、实践教学的考评办法,并且严格按照这个计划进行教学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1.2 《基础》课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形式灵活多样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形式也多种多样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囊括了国家对高职生思想、道德、法制等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在教学形式上,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部分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参观相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走访穷困地区,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部分高职院校有组织地参与一些贫困或者边远地区的文明教育活动,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如参与法律咨询等活动;部分高职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进行短期挂职锻炼,比如让其协助学校相关部门或协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各项社会福利的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这些实践教学活动都会对《基础》课的教育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2.1.3 部分高职院校在《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独具特色

各地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研究了很多实践教学的模式,部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征、专业特色、以及已有的实际经验,创新了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制订了相关的实施制度,探索出一套适合本院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其实践目的方面,主要是围绕既定的教学大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在其实践形式上,凭借各自的地理优势、名师优势和专业优势,鼓励学生在本校内实践,开辟校内的第二课堂,同时鼓励学生深入广大城市和农村,体验生活。在其具体的实施机制上,结合各高职院校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办学特色,建立起了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制度、领导制度、基地保障制度和考评制度等。

2.2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断加强和改进《基础》课实践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与《基础》课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还不够完善,在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2.1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思想认识上有欠缺

高职院校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常常在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时赋予实践教学以极高的地位,各级部门、各级领导都声称将实践教学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将实践教学作为本课程、本学院的特色予以宣传,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并未真正落实起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都更愿意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而对于难以量化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往往经费投入不到位、后勤得不到保障,这些都是是影响实践教学具体实施的因素。由于高职院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最终流于形式。

2.2.2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深度和广度不够

不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大多选择最容易组织的形式,很多实践教学仅局限于社会调查、演讲、人物访谈等。实践教学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没有参与热情。《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是面向全部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应该这样,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还有不少高职院校,团委、系部、《基础》课的老师各自都在搞社会实践,但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互动,浪费了人力、物力,最终没有达起到应有的效果。

2.2.3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教与学评价体系

首先,对《基础》课实践教学教师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很难调动教师开展实践活动和从事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当今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基础》任课教师理论教学任务已经很重,要抽出人力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的确困难。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对《基础》课实践项目的评估不够规范、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合理,大大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缺乏合理的考核方式。部分高职院校在安排《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上很随意,最后仅凭学生完成的社会实践报告给学分,这样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2.2.4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专职教师队伍不足

在高职院校,很多《基础》课的教师缺乏社会历练经验,缺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综合素质,由他们组织实践教学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组织中包揽了所有的环节,从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实施、考评、总结等等;还有的教师把内容告知学生之后,告诉学生怎么做,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有不少《基础》课教师对实践教学不够积极,实践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有的干脆找各种借口不搞实践教学。

2.2.5 社会对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支持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基地开发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重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校企联手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却面临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难题,不少学生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尴尬境遇。在校内,我们要有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我们也要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场所,而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普遍缺乏固定的场所。

3 优化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加强对《基础》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基础》课的教育成效不够显著让教育者们清醒地看到,伦理道德规范的纯理论灌输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在高职院校《基础》课的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职学生本身就具备实践教学的思想基础,本课程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传授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对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确立,正确的观念和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等方面的影响。为了保证《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健康有序进行,学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基础》课中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3.2 丰富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高职院校《基础》课要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延伸课堂,师生互通”的教学思路,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常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达到“提高认识,加强修养,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要依据理论教材,结合高职生的个性来完成,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有针对性。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是各高职经常使用的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影视欣赏、主题辩论、学生模拟讲课、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党团主题活动等形式;校外实践是《基础》课教育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

3.3 规范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基础》课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协调,按照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实施,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一般可由学院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对《基础》课中的实践教学总体规划、进行科学指导和监督,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障,促进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健康有序地进行。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物质保障机制。除政策支持外,各高职院校还要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明确组织、经费、目标等方面的制度,使实践教学做到组织有落实,时间有安排,活动有目标,经费有保证。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实际效用,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必须严格按照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构建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

3.4 提高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准

《基础》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计划、协调、组织、监督、评价等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缺乏积极性,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整体师资建设仍然滞后。《基础》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各级党委和部门,应当要加强对《基础》课教师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教师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素质不断得到拓展,成为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内行。通过组织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弥补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

3.5 全面打造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在于高职本身,还要依托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对于政府而言,《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除了政府层面的重视以外,我们还需要全社会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从实践教学范围来看,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广泛,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从宏观教育力量上来讲,《基础》课实践教学应积极探讨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系统去实施教育,首先要重视家庭的成长教育,其次要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最后有力提升学校的“应然”教育。全面打造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最终实现《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