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参观博物馆有感精选(九篇)

参观博物馆有感

第1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感叹中国航天技术的伟大

3月26日上午9点,小记者们来到了位于和兴路和新苗圃街口的哈工大航天馆。他们都是热爱航天技术的孩子们,每个人都拿起笔本认真地记着,有的还拿着相机,记录着每一件物品。

进了大门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9个高高的火箭,中间的是最高的也是最好看的,最顶端有一个逃离仓,所以这个火箭可以飞进太空,如果火箭出故障了,逃离仓就会带着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最有意思的就是风云三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了,它又称奥运星,因为它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发射的,它发射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障奥运会当天的天气,如果有情况,会马上给奥运会那边传过去。

其次是导弹,这些导弹又粗又长,但是飞行起来很灵活,能够准确地命中很远很远的目标,正是这些导弹保卫着国家。这让小记者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新闻小一班  xxx

航天梦——我们的中国梦

冬去春来,冬姑娘已经悄悄地离开了,春姑娘拖着她那曳地的长裙,带领着五彩斑斓的花儿,牵着绿得冒油的草儿,慢慢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暖暖的。仿佛世上的万物都焕发着勃勃生机,一阵春风拂过,就像几片花瓣划过你的脸颊,那么轻柔,又那么芬芳。今天,春天伴随着我们小记者的脚步,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虽是第三次来到这里了,但是心里还是有种莫名的喜悦和说不出的期待。

走到航天馆门前,抬头望去,一层的上面一半悬空,一半还是楼,独特的设计体现了工程建筑师的伟大智慧。

第2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今天,我们去了军事博物馆。里面汶川的从建让我很是感动。总书记在第一时间召开大会说:“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让大家赶快救援。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更感动了我。

往里走,我看见胡主席正在抢险救灾现场的救灾帐篷了慰问灾民们,深入从建工地,企业车间,农村村寨。作为国家主席,能这样走进民间,深入民心。着实令我感动。他是多么令人敬仰的人,多么令人敬仰的主席呀!

在主席的指导下全部军队展开救援,仅一年时间,四川汶川又变得生机勃勃。四川的变化归功于主席,党员,军队。归功于所有向汶川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哪怕捐一元钱,捐一盒彩笔,你也是建设汶川的一员。

******三年级:高级恶魔

第3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文化、信息的传播;互动体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交互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博物馆设计中。博物馆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藏品、辅助展品、图片、文字等静态展示方式,并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博物馆从收藏和保护藏品的职能需求转变到教育学习甚至是休闲娱乐的需求上来,这都在改变着当代博物馆展示理念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

一 博物馆展示中心从“物”到“人”的转变

博物馆的社会化,促使博物馆必须要社会文化相融合,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要,从重视“物”的再现进而转向重视“人”的感受。而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观众需求设计展示方式,以观众的体验为出发点,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单向展示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双向传播方式。展览,更多的是让人从中获取情感、沟通等等这样富有人情味的体验。

如今,人们去博物馆不只是参观展品,获取信息,也通过观览过程获得一种体验,博物馆展示给予观众的体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今后博物馆展示设计应该重点关注观众在展示中的参与和体验感受,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展示展品,而是通过设计,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展示环境,通过这个环境满足观众的官能感受。将信息有效展现给观众。互动项目的兴起和发展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从创造和接受的层面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

交互越来越多的作为展示手段存在于博物馆设计中,关于博物馆的交互设计,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交互设计带来的体验让人们的认知更加深刻和难以忘怀。交互,有时也被称作互动,泛指人与自然中一切事物交流信息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产品。[1]博物馆的交互展示方式,指的是一种体验式展示手段,围绕着展览主题和观众运用多媒体设计所设计的场景或装置,通过观众的参与和动手动脑的实践,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将传统的被动参观过程转变成在体验参与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思考。

博物馆展示的交互设计中,观众对展品或者展示主题的了解是通过和展品、环境的互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行为是主动的,这样,观众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助于观众将信息群组化、形象化,从而有效的提高观众对于信息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德国的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向观众传递各种信息,观众可以通过旋钮进行观看和互动。在展厅的墙壁上设有黑色折线,这些折线时而变宽,时而化作各种图形和图表,各种易理解的背景信息和细节亮点一一呈现。同时,折线中有7个多媒体互动装置,并且在展厅内安装有50个小型屏幕和墙上的数字形成对比。观众通过观看、聆听、触摸等方式进行视听甚至是触觉方面的感知体验,这样的交互方式,或者说这样的一个媒介,将我们的参观方式由传统的无目的性参观转变为有目的的选择性参观,提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查询等能力以及对于信息的注意力,人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多一些时间了解,在展示的形式和内容上,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更多是让观众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参观乐趣和互动体验。

(图为德国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

数字媒体技术为博物馆交互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由此带来的展示效果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技术发展快速,交互也呈现多元发展,应用于博物馆展示当中的交互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交互技术有助于加强展示内容和主题陈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一种虚拟环境,全方位的感官交互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博物馆展厅变成一个关于展示主题的体验空间,给博物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机活力。

三 结论

博物馆展示设计应以互动展示和体验为指导,以观众为中心为服务原则,将他们的需求放在首位,吸引观众参与,形成博物馆和观众的互动,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美)詹妮弗・普里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刘晓晖、张景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美)马斯汀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钱春霞等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第4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形式;空间布局;策略

当前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博物馆数量迅猛增长,但随之出现的展陈设计形式单一、策展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展陈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策展人员要综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符号,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工作,有效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通过更具有特色的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展览利用,以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吸引人的参观氛围。

1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概念

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益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展示,以供人们研究、欣赏,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谓展陈设计,即展览和陈列设计,实质上二者并没有根本区别,都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以文物为主体、其他展品为辅助的,运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按照特定主题、艺术形式在空间和平面组合成的展品群体,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加强相应的空间和平面联系,构成一个独特的空间范围,以此不断强化人们的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以此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展示空间。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其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赋予相应展示空间独特的文化含义。而通过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展陈的整体效果,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1展陈设计理念僵化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出不同特色的主题。而在现阶段的展陈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设计观念及空间布局理念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创新,展陈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以传统的展陈设计理念建设的博物馆,主要是以物为主体进行设计展览,没有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缺少了对受众者感知程度的了解,导致博物馆展陈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隔阂之感。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因受营销理念的影响,导致观众只能观看文物展品,无法深入挖掘其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从而降低了观众的体验感。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僵化的展陈设计形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转变。

2.2设计方式过于单一

博物馆空间设计及展示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博物馆仍旧单纯沿用传统的橱窗式和单体陈列,又或以静态陈列的方式进行陈列。这样单一、陈旧的展陈方式比较适合专业学者来观看,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无法激发观众的兴趣,难以让观众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创新展示的方式,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借助多种展示途径,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有效促进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2.3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仍有众多博物馆因其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观众参观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的观点和内容,无法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还会给观众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深层感,拉开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观众难以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意义。通过加强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工作,能有效增强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保障展品背后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过分神化的现象出现。因而在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综合博物馆文物展陈的自身特点,更新空间布局方式,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加强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策略

3.1加强室内设计,强化观众体验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将文物和室内设计的有效结合,不断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能有效提升博物馆展陈的整体效果。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方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真实还原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风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展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活动中,因过于注重以文物为主体的展示,从而忽视了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使得博物馆的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强文物与室内展示的有效融合,加强空间布局,提炼特定的主题以及和内容相符的元素符号,加强空间组织和规划,以此构建出良好的空间氛围和环境。因此,在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文物所需要的空间和条件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要摆脱传统以物为本的展陈设计模式,将受众体验放在第一位,有效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创造与展品内容相契合的主题,烘托和展现文物展品的特质和内涵。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大哉孔子展”中,圆形序厅部分设计成书架的形式,四周是用亚克力材质打造的以儒家典籍为装饰的书墙,中间凸起的浮雕孔子像若隐若现(图1)。游客进入到序厅之后,就像走进了缤纷书海,走进了历史岁月中的孔子时代。

3.2加强数字化发展,丰富展陈设计方法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实物陈列与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融合。在传统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物展示,通过实物陈列能够真实体现历史景象,还原历史的真面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物陈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博物馆的陈列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三维立体技术的使用,利用扫描技术和仿真处理技术,将文物真实地展现出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展陈设计方式,不断强化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不仅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能够丰富博物馆展陈的形式。通过加强空间形式设计,综合展陈设计的实际情况,以营造气势宏大的氛围效果,构建良好的艺术结构,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序厅部分通过采用多媒体环幕投影技术,为观众循环播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总结性介绍,为观众正式进入展厅欣赏做铺垫,可以让广大观众在参观游览展厅时深刻体会到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明确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意义,从而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3.3加强空间布局,做好叙事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空间布局设计,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博物馆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展陈的排列布局,保障观众能够跟随着文物历史进程层层深入其中,强化观众的主观体验。通过情景的重现,加强展示项目开发,有效增强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结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加强空间线路设计,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设计,来吸引观众停留驻足。综上在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有效增强文物展示的艺术美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空间。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应将时间元素纳入空间布局中,有效实现叙事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保障整个设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加强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适当融入现代化元素,有效增强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的灵动性。孔子博物馆常设展览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图2),展线长2065米,基于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其展陈流线设计以圆筒为核心,由序厅和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诗礼传家七个部分组成,叙事空间连贯流畅、简明清晰,能够有效地将孔子和儒家文化解读并传达给广大观众。

4结语

总之,应加强博物馆建设,做好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征集及陈列等相关工作。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时代变迁,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创新,做好空间布局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博物馆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效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3(3):82-87.

[2]王静.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表现形式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6):140-141.

[3]王丽梅.关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形式与空间的布局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9(36):219-220.

[4]钟旭.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24-125.

第5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 艺术规律 运用

博物馆是典藏、陈列、征集以及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以及人类的文化遗产十分重要的场所,同时通过展览这些物品为广大的公众提供教育与欣赏的教育机构,从而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因此,需要对博物馆中的物品陈列方式进行设计,有利于博物馆更好地传播其中的优秀文化,进而达到教化人们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艺术规律在博物馆物品的陈列展览中运用策略,希望对博物馆的物品展览带来积极意义。

一、 探讨艺术规律在博物馆物品陈列方式中所具有的意义

在现代化的博物馆中,按照不同的陈列内容以及对象的划分,可以将博物馆中的物品大致将其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科技类,其中的展品集中于新型的科技技术与产品;第二类是社会历史类,它主要的展品有历史文物、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第三类是自然历史类,它主要包括的展品有化石以及标本等;第四类是造型艺术类,包括了艺术的发展、文献资料以及艺术品等;在陈列的设计方面,需要列出对应的大纲以及艺术的设计思路,从而使得博物馆中所陈列的艺术品能够较好地展现出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从而获得观众认可,进而实现对人们的教育目的。

(一)发挥自我展示以及对外宣传的双重任务

人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参观博物馆,主要是通过真实物品的观察以及感受,加深对人类发展历史的了解以及掌握,通过分享博物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展品达到启发人们思想的目的,再者就是分享一些物品或者是供人们研究与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以及了解其中的内容,增强人们对某一领域中历史知识了解的程度,这正是博物馆发挥自身教育作用的主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通过展览需要具有特色的物品,扩大对人们的吸引力,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博物馆知识的学习中,这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1],另一方面也是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珍贵文物的有效途径,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达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诠释博物馆中的展品和艺术性的统一

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需要通过一个重要的方式凸显出来,那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更好地传达出美的享受给参观者欣赏,在陈列工作中需要运用艺术的手段把一个复杂性、综合性工作统一起来,通过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进行精心策划与设计之后,使得展品能够较好地选择并置于一个良好的位置中,在每个部分中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展品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使得观赏者能够较好地获得艺术性的享受,此外,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地考虑展览中各种经费的花费问题,如何在设计中既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欣赏效果,又能够较好地节约支出,同时还需要保证安全性,这一系列的工作能够为博物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较好地保障,从而使得陈列的物品能够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以及心理的享受。

(三)保护珍贵展品的价值

许多博物馆中的展品都是不可多得的物品,其中不乏一些稀世珍宝,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设计出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陈列方式,使得这些稀有之物能够带来人们良好的视觉享受,提升展品在在博物馆中的整体观赏水准,一方面是提升博物馆的综合艺术性,从而为陈列的内容打造一个良好环境,使得展品能够在最佳的展示环境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2],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艺术性的设计引导更多的参观者前来观赏,使得这些珍贵的展品能够较好地发挥出教育的意义,同时也启示人们较好地保护文物。

二、博物馆中物品陈列艺术性规律的应用策略

(一)通过光线和色彩的对比方式突出展品

由于博物馆中的各种展品会受到光线以及色彩的影响,从而使得展品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欣赏效果,因此,在博物馆中需要更多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增加展品的美感,同时在色彩方面也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和谐美感,在艺术手法的设计中,更好地突出了展品的效果,首先是对于博物馆中采光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处理方式,通过不同光线之间明暗的变化,从而使得展品能够得到突出,从而使得人们在欣赏时能够较好地感受到展品的艺术魅力;其次就是处理陈列厅中对展品的位置摆放问题,因为不同的展品需要通过不同的展柜进行陈列,才能够较好地处理其中的色彩以及光线的调试,从而使得人们在欣赏这些展品时能够较好地感受到物体的美感,所以在选择展厅、位置、色彩以及光线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博物馆中的书画展,它们需要突出作品的内容以及画面的不同色彩,如其中的深浅变化、淡浓的变化等,都需要依靠光线以及色彩的变化而将书画展品放在相应的位置,从而使得书画作品能够较好地展现出应有的美感;最后,在设计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对背景以及角落位置的处理,这对于其中的不同的效果而制作出不同氛围,如对于一件普通的文物,就需要借助于灯光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其中背景的设计[3],背景主要的作用就是衬托出文物,一定不能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适合的光线,有效地避免欣赏者发生疲劳之感。

(二)运用均衡和对称的手法

在博物馆的物品陈列中,均衡和对称的手法可以在展品组合中较好地处理一种稳定之感,从而使得展品能够在不同的形式的对称中找到适合人们欣赏的视角,在一般情况下,展品需要通过一个对称的形式增加其庄重之感,尽管在陈列中简单通过对称方式会带来一种较为呆板的感觉,但是在均衡和对称这一艺术手法中也会带给人们一个稳定性较好的感受,从而也增加了展品的丰富性,同时也使得展品能够富于更多的稳重之感,例如在陈列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服饰中,可以通过这种均衡和对称的艺术手法更好地带来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而对于那些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文物,这需要结合博物馆实际的规模来进行设计陈列的位置,现在比较常见陈列位置是放于靠墙的位置,而一些比较易碎的文物,如瓷器以及陶器等,在陈列这些物品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其安全性,因此,在陈列这些物体时,需要通过一个良好的方式加以控制其不同的方向性,在满足均衡和对称美感的概念中,可以充分地展示出一个良好的欣赏视角,还有一些古代的酒杯,它们的杯底是“脚”的[4],在陈列这些物体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其中的足置于一个正确的位置,更不可倒置,否则,这不仅会影响酒杯的美观,而且也是陈列中的败笔。

(三)在展厅和展品之间突出空间和形式的统一

在博物馆的陈列中,主要的形式是通过结合了点、线以及面而构成的,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观察,可以将陈列中的一个展品、镜框以及展室视为一个点[5],它们通过不同的线条将它们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了一整幅画面,这对人们的视角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人们在观赏一个物体,采用的是由近及远的方式,那么在透视中就有可能会指人们向远方的物体集中注意力,原因十分简单,因为近处的物体人们已经观察清楚了,而远处的物体由于距离的原因而难以获得较好地观赏,所以人们会集中注意力观察远方的物体,因此,在博物馆的陈列中需要注意这些空间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从而使得博物馆能够在陈列物体中为参观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观赏视角,再如,在不同的线条设计中也会提出不一样的效果,凹形的弧线容易带给人们一种“集中”或者是向圆心集合的感觉,而波浪线则会给人们带来了节奏感明显变化的感觉,掌握了这些艺术性的手法之后,才能在博物馆的物品陈列中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人们能够好掌握其中的奥秘,更好地满足不同状态下人们对展品的欣赏视角,除此之外,在博物馆展品的陈列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科学的处理,从而使得展品的形体能够在空间中更好地衬托出展品的美,因此,在陈列展品时,一般要根据展品的体积以及侧重点选择恰当的位置,例如比较小件的物品一般选择空间中的一角、一侧或则是对称的正中摆放,通过这些不同位置的处理之后,一方面可以使得物品能够在摆放中得到带来参观者一个不一样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空间的开阔性,同时还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对于博物馆物品的陈列而言,除了设计一个良好的空间陈列物品之外,还需要适当地留出部分空间,这不仅体现了展品的不同位置之间所存在的分界线,而且也是从参观者欣赏的角度考虑[6],不能太拥挤,这会带给参观者一个视觉疲劳,而太空旷则会使得参观者难以较好地欣赏展品,因此,在处理博物馆中空间与形式的问题,可以借鉴艺术规律,合理的“留白”手法以及空间构图法等,从而使得博物馆能够较好地陈列物品,同时给参观者带来良好的视觉欣赏。

(四)通过质感增强展品的美感

所谓展品的质感指的是物品自身所携带的一种给人们最为直观的感受,对于文物而言,它本身所具有的质地不同,在陈列中可以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较好地体现出展品的美感,从而为参观者提供视觉美的享受,这就需要在选择陈列的衬物方面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个是材质的问题,选择一个具有明显地衬托效果的材料能够使得展品较好地展示出自己的美观,例如石器、石斧、石网坠等,在衬托方面的材料可以选用一些粗麻布来设计衬托,而对于金属类的器物,可以选用绒布或者是丝绸等材料来衬托,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衬托材料地择用,不是坚持越贵越好,这需要根据展品的实际情况而恰当地选用衬托的材料,从而使得展品能够在较好地突出它的美感,如果选择衬托展品的材料在质感方面与展品不相符合,则难以体现出展品的优势,同时也会给人们一种不协调的感觉,使得展品难以实现吸引观赏者的目标;第二个是对展柜的选择,如展柜的大小、摆放的位置等,这些都可以对展品带来较好的衬托作用,还有灯光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增强展品的光彩[7],因此,在设计博物馆中陈列物品时,需要综合地考虑展品自身的状况、衬托物品的选择以及灯光色彩等,在和谐搭配中带给参观者较好地视觉审美感。

(五)增加科技手法的运用

一般而言,在博物馆中所陈列的物品都需要一个较好地设计,其在当前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状态下,可以适当地通过科技手段来增强展品的美感,例如比较典型的陈列物品中,基本是静止的,这对于观赏者而言,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视觉疲劳,而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改变它们的状态,让它们能够运动起来,从而使得静止的物品能够变得活灵活现,从而改变静止状态带给人们乏味的感觉,例如现在可以采用电视、电脑制作出三维的图像、录像以及动画等方式增强博物馆中展品的动感,从而使得展品能够变得更加灵动,带给参观者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因此,在博物馆中,对于物品的陈列需要增加艺术知识的运用,巧妙地将艺术规律运用于博物馆物品的陈列中,改变之前陈列的状态,从而使得博物馆展品能够在符合人们观赏的同时也带来视觉的享受,更好地体现出博物馆传递知识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是一个文化传播以及实施教育重要的场所之一,需要对其中的物品进行艺术化的设计,从而使得物品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欣赏的价值,因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陈列与展览工作重视的程度,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而将艺术性的手法运用在物品的陈列中,进一步优化博物馆的艺术性,首先是重视策划的过程、选定好主题、基调以及呈现形式等的设计,其次是结合展品的内容,设计出灵活的空间,使得陈列室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优势,最后是注重博物馆中色彩、光线以及配饰的搭配,提高博物馆中展品的设计美感,进而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欣赏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天铭.市县级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撰写的程序和基本规范――以甘肃省市县级博物馆历史类陈列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4,11(20):74-78;

〔2〕诸雯.浅谈郊区(县)博物馆如何办好临时展览――以嘉定博物馆为例[J].艺术科技,2015,06(15):85-86;

〔3〕王倚平.创新理念提升水平优化环境论免费开放下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几个创新问题[J].博物馆研究,2015,09(10):47-51;

〔4〕王炯.浅议民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和陈列布展方式的选择――以甘肃天水民俗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1,05(15):65-70;

〔5〕曲金丽.让博物馆“活”得多姿多彩――浅谈廊坊博物馆展览与活动[J].文物春秋,2016,02(25):41-44+80;

〔6〕吴侃.浅谈博物馆陈列设计――以《2014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为例[J].公共艺术,2016,05(15):36-38;

第6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哈尔滨市南岗博物馆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博物馆是凝聚时展历程的纽带,而博物馆讲解正是使其历史文化得以宣扬的核心工作之一。笔者在本文中阐明了博物馆讲解的定义与特征,并对其应该存在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深刻探讨,如何正确掌控情感因素进行讲解,已成为博物馆讲解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

关键词 ]博物馆讲解;情感因素;参观者心理

近百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型。其对历史的传承,时代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讲解员对博物馆的讲解,使参观者能够感受历史、贴近历史,而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也会感染参观者,将一份历史文化深深流于他们的意识中。因而博物馆讲解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视,对其情感因素的研究也不可怠慢。

1.博物馆讲解的作用与特征

1.1博物馆讲解的作用

如果说博物馆是历史文化存放的载体,那么博物馆讲解就是对历史文化进行宣扬的最好方式。通过博物馆讲解进行的博物馆教育能够架起展览品与参观者之间的桥梁。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讲解向参观者传递、提供历史文化信息,使参观者更直观、立体的体验历史文化,并且能够及时对参观者的疑问进行解答。博物馆的展览品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讲解员的讲解,只是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看,参观者并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可能参观结束后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伴随着讲解进行参观,将听到的历史文化与眼中观看的事物加以结合,能够不同程度的还原历史场景,使参观者留下更直观、立体的印象。而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也一定会存在诸多疑问,而讲解员正可以及时的进行解答,这也是对讲解员极大的考验,要求其必须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并且语言能力也要极高。

1.2博物馆讲解的特征

博物馆讲解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求科学性与知识性。作为讲解员,讲解语言必须规范准确,表达意思清晰明了,并且必须符合科学事实,不可凭空臆造。因而作为讲解员,必须深刻了解自己所负责讲解的内容,在符合科学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讲解。博物馆是进行历史文化学习的基地,绝大多数参观者并不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因而讲解必须带有知识性,能够将复杂繁琐的事物做到浅显易懂化,让参观者得以了解、学习,这样的讲解才是成功的讲解。由于参观者的年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多有不同,所以讲解也要具有多元化。这就要求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参观者的交流,通过提问或其它方式与参观者进行互动,使参观者从一个展览品了解到整体展览的意义以及博物馆的设计理念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互动因人施讲,成功率会更高。讲解工作也具有极大的临场性,通过讲解要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贴切的感受历史,因而也要注重审美性,参观不只是得到知识,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审美与享受。这种享受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展品本身与讲解员的讲解。参观者通过讲解员优美的讲解也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展览品与历史文化的美。

2.博物馆讲解中的情感因素

2.1博物馆讲解中情感因素的定义

博物馆讲解是展览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连接,而情感因素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情感作为主观体验,是对感受到的事物的客观态度的反映。讲解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是讲解者对自身讲解的展览品与文化的认知,在自身对其情感基础上加以解说,更富有感染力。并且,讲解者对参观者的情感因素也具有带动作用,讲解也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带有情感的分享更利于沟通。

2.2博物馆讲解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在博物馆的讲解中融入情感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的敲门砖,富有情感的讲解可以使参观者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展馆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解,可以使参观者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引起参观者的共鸣。展览品虽然承载着历史,但却无法开口说话,如果讲解者不能将难以言表的文化化为情感表达,那参观也是索然无味,没有实质意义的。而优美的讲解,富有浓厚的情感,其感染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3.博物馆讲解中情感因素的掌控

3.1博物馆讲解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作为博物馆讲解者,一定深刻了解自己所要讲解的东西,情感因素的培养首要的就是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讲解者用心去感受文物的情感内涵,就会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参观者,参观者则不会只是对着冰冷的文物,不为所动。将接着要透过物质看本质,用情感去带动参观者的审美情怀,让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讲解者更要积极响应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博物馆的建设理念在日益人性化,讲解者的思想也要紧随其发展。富有情感的讲解,才能引起讲解者、参观者、文物三者间的共鸣,讲解本身就是人与人的交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势在必行。讲解者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无论面对什么类型的参观者,都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作为讲解者,最基本的要求是语言素质过硬,因而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感染力。蕴含情感的语言表达才能将人带入其中。作为讲解者,要在理解展览品真正内涵后加入自己的情感,并向参观者传递最易接受的信息,这才是一次成功的讲解。

3.2博物馆讲解中的因人施讲

由于参观者种类较多,我们大致可将参观者划分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份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等类型。年龄层次可划分为老年参观者、中年参观者、青年参观者和少年儿童。老年参观者阅历较丰富,很多人都是从那个风风雨雨的年代走过来的,他们对那些历史比年轻人更有感触,但体力方面较弱,因而应采取倾听与交谈的方式,控制说话速度、力度与时间,并适量增加休息次数。中年参观者由于接受的教育不同,工作领域不同,所以阅历不同,因而需求多样,讲解的内容知识面要适当加宽。青年参观者求知欲望比较强,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因而可以多讲些冷门的知识。少年儿童的童心较强,最好采取参观与游玩相结合的形式,并且讲解语言要浅显易懂。身份层次比较鲜明的专家学者、外交人员、政府官员等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参观者,由于身份特别,可能会一直接受讲解而极少提出质疑,但一旦提出问题,就是会具有学术性的问题,这就需要讲解者有扎实的准备,并且不可妄下言论。而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文史爱好者等,参观的目的较为明确自主,因而难度一般。而对于普通市民,大都以游览为主,讲解内容风趣幽默即可。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参观者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要是要做好万全准备,避免突发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结语

如果说博物馆是历史的承载者,那么博物馆讲解者就是历史文化与当展的连结者,富有情感色彩的讲解才能使历史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扬。因而,应积极对博物馆讲解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研究,对讲解者进行科学的培训。一次成功的讲解离不开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准确的知识,更离不开与参观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换,才是一次成功的讲解,让能使国家文化得到真正的延伸。

参考文献

[1]赵旖旎.新时期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

第7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摘要】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历来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从诞生起就肩负着“开发民智、救国图强”的使命。如今,博物馆在发展,博物馆教育也在发展,博物馆基本职能之中“社会教育”的重点就是为青少年观众做好参观服务。目前,社会公众早已肯定了博物馆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对于青少年而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存在以及免费开放的落实更是对他们的德育发展影响深远。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服务成人观众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和学习如何更好地为青少年观众做好参观服务,并为之而努力。

关键词 青少年参观服务革命博物馆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丰富,很多青少年从小就接触、参观过科技类、自然生物类和综合性的博物馆,当然,作为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展示地的革命博物馆也不例外地成为了他们学习、放松的重要场所。革命博物馆不仅是地方文化展示的窗口,也是当地的文化素质建设的集聚地,更是青少年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

一、新时代里,更不能辜负社会公众所寄予博物馆的对于青少年德育发展的重托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成为指导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做好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以往,学校会在一些特殊纪念日安排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接受教育,但我们发现,近些年来,尤其是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之后,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的一些中学小学会在每年暑假安排大量的青少年来到革命老区金寨,并把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参观活动作为暑期夏令营开营仪式的重要环节。同时,作为开学之前的必修课,位于乡镇的许多农村学校也经常组织新入学的学生参观博物馆。不仅是学校,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公众会自发地陪同青少年走进革命博物馆;参观时间也不再局限于特殊纪念日,无论是法定节假日还是双休日,甚至是放学之后的有限时间,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团体都希望青少年接受直观正确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感知历史与影视剧中戏说的区别,以修正各种渠道的宣传对于未成年人关于历史的误导。在博物馆里,大量的图片文字经过讲解员的介绍,衔接起书本与现实,展现了革命的史迹与脉络。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观众对于参观的需要也不再仅是走走看看,他们的到来对于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作为工作人员,在接待数量不断增大的青少年观众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这里承载了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所寄予的重托:传承中国革命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青少年树立明晰的价值观、荣辱观,为青少年的德育发展发挥正面积极的效用。

二、青少年观众参观过程中所出现的尴尬情况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革命博物馆的专业性、严肃性让青少年观众的参观效果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受到影响。青少年观众虽然走进了博物馆,讲解员也积极热情地想展示出革命博物馆的精髓,但是收获的效果却因人而异。青少年观众满怀期待地走进博物馆,懵懵懂懂地参观完,结束之后却没有收获甚至没有印象,“看不懂、不理解、忘记了”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结果。青少年观众的活泼轻松与博物馆主题氛围的沉重严肃似乎有些难以融合,成人观众能接受的展览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则显得刻板和生硬。在工作中,我听到过有家长和青少年关于参观的讨论,他们认为革命博物馆的文史资料和展示细节会带给青少年观众一些心理压力,让人感觉压抑沉闷。但是,革命博物馆的基调和其陈列的内容决定了它的严肃性,它所展示的就是历史的真实情况,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视死如归、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是革命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也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百分之十五,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百分之二十五,如果无法从视觉、听觉和心理上吸引青少年的兴趣,那么参观就变成一场流于形式、索然无味的活动,青少年也就不愿再走近、走进博物馆了。怎样去平衡青少年观众与革命博物馆之间的尴尬,让革命博物馆贴近青少年,让他们接受博物馆,这需要我们更加严肃、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索。

三、如何让博物馆主动贴近青少年

从本质上来说,革命博物馆与科技类、自然生物类博物馆有很大不同,但结合自身资源、为青少年观众提高道德境界、增进爱国情感的优势也是其他类型博物馆无法比拟的。1、继续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意识,倾注资源和时间专门为青少年观众服务吸引青少年观众,首先应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上进行调整。在安排接待上,青少年观众比成人观众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注,不能简单地把他们视为“迎进来、送出去”的游客,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以及所学文化课程的阶段来安排适合他们参观的内容,选择并提炼与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加贴近的历史,以求在参观过程中找到“共同话题”。其次,在接待语言上,除了使用专门编写给青少年观众的讲解词之外,无论是陈述历史还是叙述事件,都应减少“教学式”语言的使用,通过制造“画面感”的语境,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人物和事件,带给青少年观众“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在参观过程中,还要及时地调整气氛,多“对比”,启发青少年观众将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和陈展中所涉及的人物、环境作比较;多“提问”,吸引青少年自发地思考和分析;多“鼓励”,激励他们克服参观过程中的疲劳感和注意力的分散,以达到最佳的参观效果。

2、多借鉴优秀博物馆的成功做法,革命博物馆不应该是一个让青少年观众感觉到沉闷的地方

许多优秀的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让展览动起来、活起来、轻松起来。他们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与学校进行互动,“把课堂搬进博物馆”,或者是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展览送进校园,开创出博物馆参与社会教育的多种新形式。同时,有些博物馆通过开发小漫画系列的科普读物,增加了博物馆知识的趣味性;在青少年观众中培养志愿者,扩大博物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在博物馆网站上开发出适合青少年的游戏,增加他们对博物馆展示内容和馆藏文物的兴趣……这些成功的做法都是革命博物馆可以学习并用于实践的。青少年观众活泼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在部分场景和复制类文物的参观过程中,允许青少年除了“眼观、耳听”之外,增加“动手、使用”的参观体验,提高他们的参与性,消除博物馆带给他们的神秘感。革命博物馆,不仅是青少年正视历史、提高道德素质的地方,也可以成为他们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园地!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多样化的参观形式以迎合青少年的需要。

自2005 年起,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面对这份特殊的荣誉和深厚的寄托,我们必须为青少年观众做好服务,让他们了解我们党是如何带领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赢取胜利,带给人民新生的革命历史。2014 年,我国以立法形式确立了9 月30 日为烈士纪念日,而革命老区金寨县先后牺牲了十万英烈,有名字记载的为11026 人,县团级以上为513 人,这样的牺牲和奉献是青少年观众应该知晓、铭记和深思的。作为革命博物馆,面对社会,我们有责任为青少年观众追本溯源,传承民族记忆,明确价值坐标,坚守精神方向。

参考文献

①王莲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事业建设之我见》[J]《. 中国博物馆》,2007(1)

②李枚,《关于青少年观众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6(3)

第8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陈列设计;创新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化,祖先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陈列是文物博物馆的主要工作之一,直接对博物馆的整体工作有着影响。所谓博物馆陈列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博物馆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附属展品,按照某一艺术形式组合,向游客展现自身文化价值。要想使游客对文化有深入了解,则必须设计良好的陈列方式。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及人员的配合。下面对文物博物馆陈列设计法进行详细探讨,以望对后期文物陈列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博物馆的陈列都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通过借助高科技的形式对陈列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索,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博物馆陈列方式的改变,也使博物馆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更加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在社会视觉艺术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灯光等艺术形式的冲击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人类视觉艺术的改变也影响了博物馆陈列形式和理念,博物馆陈列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观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观众已经对传统的文物陈列方式不满意。观众行为在博物馆文物的陈列中展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尽量能够满足各个阶层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对于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来说,由于承担了比较多的叙事要求,所以对博物馆的设计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果在设计创新的过程中过于借助于声光科技,不仅会影响了文物陈列的庄重性,同时也破坏了博物馆宁静的展览氛围,使参观者不能用心的去观察文物艺术。因此在文物设计的创新中,应当根据文物的形式选择合适的陈列方法,最终通过最好的形式表达出陈列的主题。如果过分的强调声光技术,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了降低了文物的审美趣味。

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博物馆的陈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历史博物馆都通过创新设计来重新确定自己的定位,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同时也是博物馆业务在新形势下得到新的发展和进步。不少历史博物馆通过创新设计方法,举办具有高质量的陈列展览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但是也有不少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方法落后,导致陈列形式枯燥,不能有效的吸引人民群众的眼光;缺少个性和艺术外观,观众对于博物馆陈列的第一印象就是感官,所以加强博物馆陈列创新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创新文物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

博物馆要为观众服务,因此在陈列设计时要了解观众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对于现代的观众来说他们的爱好不同,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思想。博物馆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文化的教诲者,而是成为了一种历史文化启迪、提供知识甚至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历史博物馆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介质,对于培养人们群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博物馆具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因此在进行陈列设计时应当将最有价值意义的文物提供给观众。博物馆展览需要考虑到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感受,当陈列的内容观众不懂、不理解,那么观众也就难以接受。通过创新设计的方法,使展览好看,这样才能表现出博物馆设计的想象力。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创新陈列设计理念。博物馆良好的陈列效果主要来自于设计理念的创新,通过创造出既能够表现博物馆个性和主体,而且又能吸引参观者、拉近和观众的展厅,不仅达到了文物陈列的效果,而且也扩大了博物馆的人流量。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不管是展现文物还是强调科学艺术的博物馆,在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在良好的氛围中使观众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美飞,丰富了参观者的精神世界。由于博物馆具有历史、艺术的价值,其文物的陈列设计方式也影响了博物馆参观者的心理和行为。历史博物馆的内容陈列不仅是设计者的工作,同时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将自己对文物的理解应用到陈列设计中,从而真正的突出文物的价值。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文物展览的历史、科学价值,还要突出文物的审美和环境的统一。因此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和室内的装修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能够体现出博物馆在文物收藏、展示以及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功能。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了图书馆更多的功能和任务,如果历史博物馆仍然按照传统的陈列设计方式,将容易造成陈列内容呆板、没有个性,也就不能提起观众参观的热情,影响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当加强对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内容的设计研究。

坚持采用“以人为本”理念。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能够实现陈列者与观众的平等对话,通过以“物”为中心的陈列可使观众置于文物欣赏氛围中。长期以来,以“物”为中心的陈列理念隔离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互动”,被动的接受说教,极易让观众感觉疲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博物馆望而却步。因此,实现“以人为中心”的陈列设计理念可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思想,实现与观众的平等对话,激发观众对文物的研究。其次,以人为本从观众出发,以观众的参观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可让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及文化,增长知识,认识社会。最后,可帮助观众充分发掘文物的人文内涵,培养文化素养,最终让文物的人文内涵真正发挥出来。如:南阳市博物馆就以南阳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东汉时期作为切入点,将南都及帝乡作为历史文化背景,充分发挥出馆藏文物的优势,并相应配备有“召父杜母”、“张仲景民间行医”的蜡像,使得南阳博物馆徐徐余生。在陈列设计上应明确传递途径,采用有效的知觉传递出艺术。如音乐采用旋律节奏,美术采用色彩等表现情感,而博物馆陈列着则通过文物实现与观众的交流,最终与观众实现情感交流及共鸣。

2、创新陈列设计内容。在博物馆的设计创新中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是为社会不同文化层次的全体观众服务的,博物馆不是为专业人员服务的。因此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参观者的需要,实现为观众服务这一社会化的文化功能。如果博物馆在文物陈列设计中只是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但是却不能将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中的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有效的传递给观众,那么博物馆展览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在陈列设计的创新中,应当准确的把握好文物陈列的内容和主旨,达到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为了使博物馆能够有效的吸引社会大众参观,在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新的服务功能,并且借助于新媒体的形式来展现文物。在文物的陈列中,可以通过博物馆主题的名义以特定的时间段展示出博物馆的优质展品,从而吸引观众展览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设计思想和方法上,可以选择多用途、灵活化的陈列形式,通过定期的更换陈列内容的专题或者缩短陈列的更新日期等,使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能够以新的的面貌来面对观众。在文物的陈列设计中,还可以通过设计现场展示区的形式拉近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例如通过开辟雕版印刷术展示区,加深观众对文物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复制传统的文物让观众亲自操作,为观众达到了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文物展览的趣味性。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围绕着展览的主题和陈列的内容展开,通过展示和提取相关的资料,将文物艺术展现或者用加工、创造的方式应用到陈列出来。在博物馆文物的陈列设计中应当能够突出展览的内容,并且突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将相关的艺术、文化元素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博物馆文物内容陈列设计不是文物简单的陈列,热情通过巧妙的形式再现人类历史文化的长卷,展现出历史的变革,使观众能够通过一定的文物环境来感受历史,感悟文化和人生。通过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文物的陈列设计来展现出文物的艺术光芒,这也是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是现代历史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发展的潮流。

3、创新陈列展现形式。在博物馆的文物展品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工艺品,可以在陶瓷馆中建立专门的陶瓷制作场地,让观众感受到我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在石器馆中可以将考古学的方法引入到陈列设计中,通过让观众尝试石器打造量体验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生动、活泼的陈列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吸引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同时也得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好评。动态展览的陈列发生通过向观众演示自然现象、或者文物的某种功能,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使观众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其中,通过触摸、体验,丰富了观众的观赏形式。在这种新颖的文物陈列设计中,有效的提高了观众参观文物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增强了文物的观赏性,充分的体现出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首先确定好展览的主体,然后是组织相关的文物展品。文物作为历史博物馆展览的灵魂,应当充分的借助文物来进行展览设计。通过突出文物的艺术特色、材质等陈列主题,是陈列设计的重要方法。通过以某一个系列的文物来作为主题,按照文物年代的先后顺序来展示文物,可以使观众从整体上欣赏到文物的艺术美。这种文物陈列设计方式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某一文物的好奇心,同时通过观赏也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中,还应当重视历史文化的展示,这也是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的重要意义。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中可以考虑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形式来展示文化,充分的表达出特定文物的主体思想。在这种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文物文化内涵的挖掘,并且通过升华主体的形式来引导观众投入到观赏的过程中,这种内容设计方法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特别是当序厅的整个设计都展示其陈列的内容时,能够给观众带来比较强烈的视觉感受。在文物的内容设计中,还可以增加和观众互动的内容,使观众能够参与到其中,使观众能够对文物获得更好的实际感受。

三、结束语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的展览区域,是社会文化存在的特殊形式,为了充分的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考虑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需要,特别是贴近社会大众文物展览形式会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应当加强对博物馆文物设计创新的研究,通过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提高观众参与博物馆展览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博物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招.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的有效创新[J].中国科技博览,2012,(12):4-4.

[2]贺嘉鸿.博物馆展览的陈列设计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2):256-256.

[3]金润锦.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与人本意识[J].群文天地,2012,(6):248.

第9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

[关键词]虚拟博物馆;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84-03

虚拟博物馆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的博物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字博物馆或数字化博物馆,它既是传统的实体博物馆面向新世纪、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产物,又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虚拟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

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可供人们参观文物、古迹等人类历史长河的文化遗存,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对文物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启迪智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虚拟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一样,具有对文物的保管、研究和陈列功能,其实质内容就在于如何尽可能地保存与发现文物已知和未知信息,使之成为数字化数据,然后用喜闻乐见的手段加以展示和传播。与传统博物馆相比,虚拟博物馆具有其特殊性,并因之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区别开来,其根本标志在于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运用。虚拟博物馆超出实体博物馆“馆”和“物”的地理、物理限制,把博物馆的所有管理和业务内容全部转化到信息平台上,使博物馆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实体导向”转变为“信息导向”,把现场服务拓展到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服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博物馆作为实体博物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无论它发展完善到何种程度,永远不可能代替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只能作为传统的实体博物馆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二、虚拟博物馆对实体博物馆的冲击

当前,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蓬勃开展,尤其是网络上的虚拟博物馆大量涌现,在欣喜之余,人们也不免产生一丝忧虑:虚拟博物馆的繁荣是否会对目前已明显呈疲态的实体博物馆带来冲击。

事实上,这种忧虑略显多余。从虚拟博物馆来看,它的优点非常突出,如它保存文物信息不受空间限制,也不存在因展出空间、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展示的问题,而且参观者通过电脑的界面可以更有效地得到所展示文物的多方面信息,更好地满足不同参观者的不同需求,而这却恰恰是实体博物馆目前在展示中存在的一个难点。概括地说,虚拟博物馆在资源的公开化、使用者的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然而,传统实体博物馆拥有的实物优势不容替代。人们在观看真实器物时所容易产生的认同感,以及真实器物所带有的文化意蕴也并非数字化的影音文字所能完全呈现的。此外,在参观时,同伴之间或参观者与讲解人员之间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参观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温馨的感觉是冷冰冰的电脑屏幕所无法带来的。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完全可以做到共存共荣。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还可以互为补充、共求发展。如博物馆的最新展览,展示时间及地点等信息可由网络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观众也可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博物馆,产生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以此增加他们的参观机会。

三、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两大方向

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应从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两方面进行。

实体博物馆是公众熟识的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是以时间过程(历史过程)为主、以空间方位(地域差异)为辅的信息的集散地。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工作要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文物信息。既然博物馆是基于藏品而存在的,那么实体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就在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另外,还应包括博物馆建筑本身的各个方面,如安全监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于实体博物馆受限于地域,于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催生了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则完全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的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在网络上的代言人,即“离岸博物馆”,也就是建立并依托于网络环境的网上博物馆,是与任何一家实体博物馆毫无关系的博物馆。它可以没有固定的专有建筑、人员和实体藏品,但具备了博物馆的其他一些特征,如有一定数量的藏品资料、图片,有展览等。虚拟博物馆一般通过个人或社团的努力而建设起来,不具备各方面的文物专业人员和丰富的藏品,多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文物展示。现在,我国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在“点”的状态,在实体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发展为“面”的情况后,即整合共享文物信息资源后,虚拟博物馆将出现飞速发展,它可借助各个实体博物馆的文物信息举办丰富多彩的展览。如建立中国古代兵器博物馆、钱币博物馆、汉民俗博物馆、战争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虚拟博物馆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打破实体文物不可触摸的限制,推出大量的交互式展览。

虚拟博物馆是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之一,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大范围地服务于社会,但并不能代替实体博物馆的存在。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将打破博物馆之间的壁垒,实现文物资源的全人类共享。

四、虚拟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模式由于受到开放时间规定和展览场地的限制,运作的舞台已经越来越显得狭小。如目前博物馆的陈列多以展品配说明牌、图片的形式面向观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只欣赏美妙的展品,更多想探求藏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积淀,甚至渴望将某一部分特别喜爱的文化层面移出博物馆,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为了适应世界文化潮流、满足社会文化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博物馆的数字化代表着世界博物馆社会化发展的方向。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计算机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人类生活创造出既令人诧异又令人欣喜的变化。数字生活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无论数字化被运用于什么领域,比如影像、声像资料,甚至社会管理,它最终的成效是使应用对象更清晰、更具有高品质、更易于把握和传播。以博物馆系统的资料储存为例,数码照片再不会出现霉变、褪色、划痕、老化等普通胶片通常出现的问题,而且一次投资以后,可以无限使用,而储存的数码照片档案又可以按照类型检索查阅,这也意味着档案管理人员劳动强度降低。

显然,数字化博物馆离我们越来越近。国外众多博物馆已普遍应用数码影像技术,而数字化博物馆建立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数码影像技术的运用,即从展示静态的展品图像到全方位介绍三维立体动态的展馆环境,从进入现实的博物馆空间到进入遗址、遗迹的虚拟历史空间,数码影像技术让人们从沉寂的展品中感受到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在眼前流过,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只有这样,博物馆的展品在观众的面前才能“活”起来,遗址、遗迹也不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虚拟现场,活灵活现的成为某一个历史阶段的生活场景。

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其主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网站系统中体现博物馆场景和文物藏品的三维图像以及举办展览的介绍。通常博物馆网站上的展览可分为以下两类:固定陈列,即实体博物馆的固定陈列在网上的重现,通常以展室来表现。实体博物馆临时展览,主要是对已举办的或正在举办的博物馆临时展览进行内容介绍。

西方博物馆推出的“虚拟之旅”代表了展览介绍方面新的趋势。罗浮宫网上博物馆的“罗浮宫虚拟之旅”运用360度摄影立体图解等,让参观者有走进罗浮宫各展览室的临场感。虚拟展厅同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强调视觉、听觉感受,使观众远在千里之外就能感受到博物馆展厅的设计与陈列艺术,是博物馆网站吸引参观者的亮点。

五、对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作为一种新型资源,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

笔者认为,网络化、数字化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博物馆在信息社会里的发展方向。因为这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信息化新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是博物馆的一项长期的基础业务工作。博物馆可以充分培育、利用信息资源的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技术支撑体系等,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成果,对文物藏品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建设。文物藏品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并利于文物保护;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率,利于研究;提高藏品的展出率和展出效果;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博物馆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将藏品大量地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影像,如三维立体的、动画的、平面连续的等,来展示藏品生动之原貌。“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提供了脱离藏品原件的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还可以透过网络技术将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全面、生动地向社会传播,同时在丝毫不影响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广而告之。博物馆还可以利用细致拟真的虚拟技术来预先展现文物修复后的影像,从而检验修复技术、手段的可行性,进一步和视图计算技术相结合,考察修复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修复后的耐久性。另外,虚拟技术可以完好地、多角度地保护文物,以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

六、结语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将其所累积的知识宝库及文化资产传送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取得信息的主要来源,这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有助于解决传统博物馆内部存在的藏品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客观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藏品免受来自人为或自然的损害。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传统模拟信息方式难以采集的藏品内部构造和微观细节等深层信息的采集,为藏品价值评估、保护提供了准确依据。网络传播技术实现了博物馆展示、研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延伸、扩展,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对博物馆影响力的增强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虚拟博物馆只有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共同发挥与现实博物馆所应具备的职能。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带动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以虚拟博物馆促进实体博物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