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精选(九篇)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

第1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发展历程;企业价值;计量方式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公允价值在国际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国外学者虽然围绕公允价值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及应用阶段,并没有上升到其是否以及怎样影响企业价值这一经济后果。

一、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及发展历程

1.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及相关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工具不断的被创造出来,其创新和应用初始是为了避险,但同时引发了投机。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是已经发生的交易,其所产生的风险和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采用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就不能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也不能在报表中反映;即以合约形式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活动信息或价值信息无法进行披露。在这种背景下,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主席chard.C.Breeden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所有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此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试图推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就我国而言,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6年颁布新准则并于次年在我国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相关理论包括:符合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其重要组成部分――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学关于资产、收益的概念和价值计量的要求,是会计计量的关键;符合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符合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符合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葛家澍)。

2.公允价值会计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最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会计原则委员会就有在部分金融证券投资方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提议,但当时未能得到通过。美国证监会主席chard.C.Breeden(1990)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毫无用处,公允价值信息是最相关的财务数据。此后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外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l)公允价值的概念;(2)确认、计量、报告和审计公允价值的原则及所使用的方法;(3)个别领域中公允价值应用的问题;(4)公允价值运用可靠性的问题。

3.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为了与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对会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争做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我国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态度,表现出反复波动的态势。纵观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历史成本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阶段、公允价值观念的培养阶段、公允价值计量的回避阶段、大范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阶段。起初在我国经济环境下,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不符合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而且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条件也不成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运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条件日益成熟,最终进入了大范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阶段。

二、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及计量方式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企业价值理论,而产权市场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企业在市场经济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其价值会明显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在企业中,资本与劳动的融合与重新创造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企业价值并不一定等于资本的价值与劳动的价值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企业参与市场交换所能获得的价值总和。而企业自身价值只有得到市场认可,并由此寻求如何增加价值,才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目标。从财务角度来看,企业价值可以从多个视角解析:企业的账面价值、内涵价值、市场价值、投资价值、清算价值和公允价值。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2004年颁布《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对于规范以及提高企业价值评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指出: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与此同时需要明确企业价值的构成。总结企业价值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齐寅峰(1998)重点分析了收益法的一种:累计折现法;王小荣、张俊瑞(2003)对市场比较法的一种:相对估价法进行了分析;冯曰欣(2004)认为企业价值是本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并用企业的项目现值之和来衡量;任娟华(2005)论述了期权估价法、折现现金流量法和相关估价法,并指出应按被估价对象的特征及性质选择合理的估价方法;王景升(2005)研究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演进,同时对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各自单独进行了适应性分析。赵玉霞(2009)进行了多重视角下企业价值相关研究:认为企业价值是一个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从长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价值。怎样使用和准确把握评估指标是评估企业价值的关键。

三、公允价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崔占兵(2008)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首先找出了公允价值和企业价值间的联系,进一步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价值的反映程度和影响因素。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更能有效反映企业价值,能全面有效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判断,进而影响企业发展,最终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一定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励作用会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吴可夫(2010)作了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评估,认为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实际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提出建立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前提的会计估价模型。指出公允价值不可加总,即各项资产价值之和不一定等于企业价值,,这一会计计量误差即为自创商誉。

冯建迪(2010)在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运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关于企业价值的一些基本理论,明确提出以托宾Q衡量企业价值是最为合适。接着从理论上阐述了公允价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关于公允价值和企业价值的两个相关性假设。最终提出引进全面收益的概念,建议编制全面收益表(含有公允价值)和单独的利润表(不含公允价值)。

王志亮、寇超(2010)指出公允价值“脱手价格”只能反映企业计价资产的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的整体价值,而且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之间也不存在单纯的对应关系。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可靠却不相关,如果控制了与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相关的所有参数,在价值相关性检验模型中公允价值将重新获得相关性。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之间也不存在的一一对应的相关关系。指出价值相关性检验模型必须能够控制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相关参数。超额获利能力或经济利润信息在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时能够修正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价值过程中的噪音影响,再度使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

王召(2011)引用奥尔森模型来计量企业价值。而奥尔森模型的一大特点就是支持会计信息的计量观,建议引用公允价值,使账面价值更贴近公允价值,从而使得剩余收益的估计值所占比重降低,进而增强企业价值评估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另外,根据奥尔森剩余收益的思想,经营管理者应该关注企业创造超常收益,即剩余收益的能力。文章对剩余收益的来源也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和假设,研究了剩余收益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将经过改进的奥尔森模型应用于信息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中。文章最后还对企业剩余收益来源进行分析,得出了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性活动创造了剩余收益的结论,进而可以指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和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

邓(2011)认为公允价值作的运用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产生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为估值的准确性。新会计准则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为企业估值计量开辟了新的土壤。如果企业全部的资产和负债都用公允价值计量,就基本上可以用账面价值反映企业当前的真实价值。作者通过投资性房地产的举例说明:在运用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企业账面上反映的现金流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被缩小,且可操作性也大为提升,这使得现金流量折现法得以使用。文章最后出结论,在引入公允价值背景下,由于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使得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成为可能,使得现金流量折现法优势凸显,投资者最终会更多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而冷落相对价值法。

四、未来研究展望

在我国,学者们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介绍、分析以及相关背景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规范性论述。而且,即使有部分采用实证法研究企业价值与公允价值关系的文章,由于新准则实施仅仅四年多,之前的学者所能获取到的数据是极其有限的。虽然公允价值的应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所能获取到的数据对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近五年时间里,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程度以及由此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问题的研究,对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引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谭三艳.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09,8:33-36.

第2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一、公允价值的兴起与演变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Michael Chatfield,1988),是随着历史环境和会计学界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会计计量模式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公允价值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也经历了漫长地发展与改善。从历史来看,会计计量模式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以如实记录为基础的直观计量阶段、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方法完善阶段和引入公允价值概念的计量模式阶段(凌,2011)。

会计计量模式的重大变革起源于人们对折旧方法的重新认识。随着产业革命的到来,机器设备和产品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地上涨,人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如何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如何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转移价值。到20世纪初,人们逐步总结出按照原始入账价值以及折旧率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折旧额,这种折旧方法比原先使用的定期盘存法和定期价值评估法都更加科学和标准化。在该种折旧方法出现之后,实现原则、配比原则以及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陆续出现,这些概念与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至此,历史成本成为20世纪初主要的计量模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逐渐出现了由于过度自由市场经济导致的会计管理混乱,财务欺诈遍布各行各业,最终发酵成为持续五年之久的经济大萧条。正是此次经济大萧条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地位得到巩固。葛家澍等(2010)指出:过去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当政府开始插手市场经济,而不是任其发展时,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地位就进一步巩固。原因有以下两点:对于投资者来说,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及真实性需要得到保护;资本市场总体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会计计量的公允性。

然而,历史成本并不是万能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成本在以下方面的运用存在局限性:(1)许多市场参与者花更多精力关注预测的信息,而相对忽视了历史信息,相关而并不可靠的信息仍然受某些决策者所偏爱。(2)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壮大,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金融创新产品在规避了风险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企业应该及时、准确地披露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保护投资人的决策知情权。在衍生金融工具面前,历史成本的局限性被放大,因此,公允价值应运而生。(3)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历史成本对于此类危机的预防和化解作用有限。历史成本不适合用来计量金融工具,只有公允价值才能适应市场的波动变化,做到真正地公允计量。葛家澍(2010)也明确指出了公允价值对于衍生金融品的计量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在机会与风险并存、充满未知性的创新市场经济中,单纯地运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已经无法实现真实、公允计量的目标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对于公允价值的出现起着重要作用。该理论中所谓的会计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投资者、政府等各利益关联方的决策需求。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就尤为重要(董必荣,2010)。然而,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虽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其提供信息的相关程度低,难以应对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因此,在计量方法上逐步从“基于交易会计”模式,过渡到更合理的“基于价值会计”模式(夏冬林,2006)。在部分表内项目确认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自公允价值的概念出现以来,各个国家和组织对其概念的表述各有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42条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具体计量属性列示,与历史成本等公认的计量属性具有平等的地位。FASB 于 2006年9月了 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试图终结对于公允价值理解混乱的局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在2009年向社会广泛征集了关于公允价值是否应该作为独立的会计计量属性而存在的建议。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上述概念的争论仍未停止。

二、公允价值不同观点综述

对于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应用,国内的不同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独立计量属性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独立计量属性观就开始出现,黄世忠(1997)介绍了公允价值在美国的发展情况,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应当将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刘思淼(2009)虽然承认公允价值存在“顺周期效应”,会在一定程度扩大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但其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仍应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存在。我国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教科书上的写法都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均把公允价值视为一种独立的会计计量属性。

(2)计量目标观。刘浩、孙铮(2008)在《会计研究》中对于计量目标观进行了具体地阐述。该文以上市公司首次确认辞退补偿为例,提出了公允价值的目标观,即:公允价值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会计计量模式,而是历史成本等公认的计量属性期望达到公平交易的最终目标。单纯地讨论运用何种计量属性都有失偏颇,必须考虑到会计信息发生作用的契约环境。计量目标观相对于独立计量属性观是一种更新,角度更独特的观点。

(3)检验尺度观。石本仁、赖红宁(2001)在分析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和历程以及公允价值本质之后进一步提出,公允价值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会计计量模式,而是作为其他计量属性的检验尺度而存在,用于检验该种计量属性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决策相关性。检验尺度观实际上是对公允价值本质的较好诠释,并把现有的其它几种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结三类不同的分析角度可以发现,独立计量属性观是一种狭义的观点,是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和大多数教科书采取的观点;计量目标观和检验尺度观是对公允价值更加广义的理解,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不支持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会计计量模式,只是把它看做一种理想目标或衡量标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概念。

三、公允价值本质反思

通过总结与分析大量关于公允价值的文献,本文对公允价值的本质进行了反思,对于公允价值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文字,也不能认为《企业会计准则》毫无瑕疵,本文把从文献中的得来的启发和见解总结如下:

(1)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公允价值的概念强调的是“公平交易”,这固然正确。但是反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也都是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进行计量的,是自愿接受的交易价格,并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既然公允价值与现存的会计计量属性都是在同一个前提下,那么公允价值的提出就没有新颖性,意义何在?

公允价值的概念还追求“公允”和“合理”,这也是公允价值提出的初衷,是对其它会计计量属性的改进。然而,什么叫“公允”和“合理”?它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没有一个客观的、量化的标准来裁定,见仁见智,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现实的运用中会出现难以准确计量的问题。

(2)公允价值的取得根据市场条件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当存在活跃市场时,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价格就可作为公允价值。这一层次中,公允价值就相当于现行市价,公允价值并没有特别的作用。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可以运用交易双方最近使用的价格或有一定关联度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这一层次中,还是要按照同类资产的现行交易价格计量,运用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就可以满足计算需求,公允价值也并没有特别的作用。当不存在活跃市场,同时,运用相似交易法仍无法确定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评估公允价值等相关技术进行处理。但是准则并没有明确说明应当采用的具体计量方法和价值基础,IAS32也仅仅笼统地规定:可以采用一些估价技术来计算,但并没有说明估价计量技术的着手点。因此在第三层次中,虽然利用估值技术计算的公允价值具有意义,弥补了其它几种会计计量属性的不足,但涉及具体的计算和度量,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不够完善,在现实中难以展开运用。

(3)前文提到的计量目标观和检验尺度观是对公允价值的一种合理解释。董必荣(2010)提到一个类似的观点,“在基于价值会计的体系中,公允价值与现有准则中提到的其它计量属性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两者并不是并列的,更不是某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明确了这种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就可以认清楚把公允价值单独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即独立计量属性观)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

(4)对于公允价值,必须认清其产生的缘由,回归其本质的目的,而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断在文字概念上做文章。研究公允价值需要关注的本质在于:根据市价变化动态调整过程中的可靠性问题。在现实运用中,特别应该注意在对衍生金融工具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及后续价值变化、调整过程中的可靠性问题。无论国际及中国会计准则如何变化,必须认识到,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现行市价,公允价值会计就是盯市会计,是基于主体对价值的一种计量。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双重会计计量模式趋势

随着公允价值概念的明晰化和运用范围的扩大化,公允价值越来越普及,试图用公允价值会计取代历史成本会计的言论不绝于耳,公允价值的地位似乎越来越稳固。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公允价值会计这个概念一个沉重的打击。许多企业和投资者把金融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的若干弊病(如:顺周期性加剧经济的衰落,计量带有主观性等),直接导致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经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研究,最终发现在金融业的全部资产中,仅有30%的资产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影响有限。据此可以判定此次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并无直接的联系。葛家澍等(2010)的研究把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层缘由归结为三点:“银行错误的信贷决策、不严格的风险控制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虽然直接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是公允价值,但若没有前文提到的公允价值的种种缺陷,危机的影响不会如此巨大。此次金融危机以残酷的事实说明了:现阶段公允价值还不成熟,全面推行公允价值会计并不现实。

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在于理顺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会计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两种计量属性的最终融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会计计量模式应当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量模式”。总结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的观点,本文把双重会计计量模式的趋势原因分析如下:

(1)实行双重会计计量模式是两种计量属性各自的不完美决定的。两种计量模式并存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使得会计计量模式更加完善、准确。历史成本的缺陷在于不涉及后续价值变化的计量,信息滞后,计量不够全面、动态;公允价值的缺陷在金融危机中呈现无遗,会使资产价值随着总体行情的衰落而极具下降,从而让投资者丧失信心,使得金融危机局面愈演愈烈。前者是过去的,但却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后者是预期的,但却是当前的市值信息。两者都有不同的合适对象,因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上,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

(2)实行双重会计计量模式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存的结果。金融危机之后,,虚拟经济不能完全取代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离开了虚拟经济也就无法保持活力,不能正常运作。对应来说,会计计量模式也是如此。对于实体经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与规模;而对于虚拟经济,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工具,历史成本计量显得无能为力,只要金融创新存在,公允价值会计的作用就必然存在。

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企业偏向于利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样可以进行后续计量,使信息与市场同步;对于大多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企业偏向于利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还资产负债以本来的真实面目。

(3)实行双重会计计量模式是两大会计目标的需要。当下会计学术界形成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的分析角度。前者所谓的会计目标指向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即委托人)提供受托企业真实的财务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信息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因此,企业倾向于运用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后者所谓的会计目标指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其投资决策相关的企业信息,在此基础上,信息质量中的相关性比可靠性更加重要,因此,企业倾向于运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相关性不足,难以形成对未来的决策;公允价值的相关性较高,但其数据来源不够精确,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两者各有侧重点。因此,会计目标的双重观点并行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信息质量的偏向,使得双重会计计量模式的趋势日益清晰。

(4)实行双重会计计量模式受不同利益相关者持有资产的目的所影响。若在没有公开报价的市场中,主体持有资产的目的是长期持有而不是短期出售赚差价,比较适合利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如果存在公开报价的市场,若持有目的是到期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应按摊余成本计量;若持有目的是随时取得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用公允价值计量较为恰当。因此,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持有资产的目的,两种计量模式各有优势,相互结合可以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选择。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公允价值本质的认识也更进一步,现行准则对于会计计量模式的规定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双重计量并存仍将长期并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第3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实施条件 完善措施

会计计量是将财务会计信息量化的过程,它包括在广义的会计确认范畴中。会计计量有它自己的模式,这个模式一般是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构成。由于当前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因而,名义货币成了世界各国流行的计量单位。这样,如果说目前世界各国在会计计量模式上存在差别的话,主要应该表现在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选择上。

一、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演变

会计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等抽象科学。会计实务对计量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现实经济环境中的各种限制因素。考虑到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信息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调控,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从而会计计量属性的选用就会优先考虑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成本具备四个方面的优点:一是符合发生原则,它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交易的结果,反映当时的市场价格;二是具备可验证性,有原始凭证作依据;三是历史成本数据易于取得,简便易行;四是历史成本计价无须经常调整账目,可防止随意改变会计记录,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如果说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那么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推动会计改革。近几年不断的会计改革对传统历史成本计量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减值问题

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价值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始终以其初始实际成本计量和反映,在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

(二)创新金融业务和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问题

近年来,大量创新金融业务和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不断涌现,不少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是从事这些业务的主角,这些业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影响日益增大。

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的会计准则制定实践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正在逐步地发展成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并存。

二、公允价值的实施条件

公允价值强调公平交易前双方自愿对现时价值的估计。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计量属性中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一)公允价值引入会计实践的意义

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相对于历史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反映,使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更加相关,对决策更加有用,这也就是公允价值优于历史成本的主要原因。

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会计如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实物资本维护观点认为,资本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

公允价值计量在更深层次上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它使得成本和收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内容、时间、数量方面的配比,还体现在计量属性方面的配比。

(二)公允价值引入会计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公允价值本身的性质。一方面估计、假设和判断是会计固有的特性。随着会计技术的不断提高,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得到公允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并不是利润操纵的根源,它只是利润操纵的手段,只有杜绝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

经济环境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立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公允价值的运用将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

三、完善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对策

综上所述,将公允价值引进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既是实现国际趋同的客观需要,也是金融创新的必然选择。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其操作难度大;普遍存在的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判断;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纵的问题等。因此,如何在实务中运用好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值得探讨。

(1)调整产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培育公允价值发挥作用的内部结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缺陷,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公允价值易于成为内部人操纵利润的“工具”。只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才能为公允价值作用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2)加紧研究现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框架。在缺乏可观察市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估计经常要依赖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与美国第七号概念公告相似的现值计量理论及应用框架。

(3)提高公允价值运用人员素质。公允价值广泛而经常运用,将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对财务人员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企业需要适应会计准则理念与财务管理理念有机融合的步伐,加大对企业价值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四、结论

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全面应对金融危机,会计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公允价值是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而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时间并不长,又有滥用的不良记录,特别是面临国际化金融危机时,相关部门应加快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施保证制度的建立,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16-02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历程回顾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启用、禁用、重新启用三个阶段。回顾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及发展的历程,总结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

1.启用阶段(1998年―2000年):1998年6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之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正式出现在会计准则中。在此后的数年间,财政部先后颁布了《投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0项会计准则,其中有7项准则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应用,从而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正式启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对使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禁用阶段(2001年―2005年):公允价值的回避在公允价值启用之后,由于我国要素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在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修订以后,因其挤出许多利润水分并且方便使用而受到证券市场和不少企业的好评。然而,这样的修订只能是暂时缓解操纵利润的情况,从长远来看,放弃公允价值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相背离。

3.重新启用时间(2006年):至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公允价值又被重新引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势在必行。我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迫切需要从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为扩大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标准趋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财政部终于在2006年2月15日正式的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尽管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但是它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实质性的一步,同时也是我国会计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

1.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2006年2月15日,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39项企业会计准则正式,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据有关统计(参见表1),我国现行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35项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和/或现值计量,约占90%。许多准则都对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量做了规范。表1表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和现值的比例非常高,公允价值和现值的确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

2.实务中仍处于试探阶段。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虽然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等曲折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公允价值的使用仍是谨慎的。历史成本是会计人员一直以来经常使用的一种计量属性,他们可能安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或负债的状态,而不愿转向公允价值。2007年是新准则在上市公司施行的第一年,从实际披露的情况来看,公允价值对于该年度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较之新准则出台之初人们的预期要小得多。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显得非常谨慎,绝大多数公司在可以自由选择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时,均选择了后者。

据财政部会计司统计,从2008年1月22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布首份2007年年报开始,截至2008年4月30日,除*ST威达和九发股份两家公司外,沪深两市合计1570家上市公司(沪市861家,深市709家)公布了2007年年报。其中,非金融类上市公司1543家,金融类上市公司27家,A+H股上市公司53家。该年度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117.13亿元,仅占全年利润总额的0.86%。可以说,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中的应用还是非常狭隘的。此外,据相关统计,中小板公司2007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454.93万元、仅占所属年度利润总额的-0.14%,而且从分布范围来看,仅有27家公司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中增加利润总额的公司有16家,涉及金额7361.51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的公司有11家,涉及金额10816.44万元。从这组数据来看,相对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在中小板公司中的应用更加有限。

其次,公允价值应用的领域也是比较狭隘的,主要局限于投资性房地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两个领域,而且,即使在这两个领域,真正采用公允价值的企业也不是很多。据财政部会计司统计,截至2008年4月30日,在公布了2007年年报的沪深两市1570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有630家,占1570家的40.13%,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仅18家上市公司(占有此类业务公司数的7.86%)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通过这几组数据,我们发现,即使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新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但是,在我国会计实务当中,仍处于试探阶段。

3.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应用中的平稳过渡。为考察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净损益的影响情况,我们重点分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对税前利润金额与方向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该科目综合地反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于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影响程度。

从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的披露来看,共有256家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本期发生额不为零,其中169家沪市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87家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综合来看,在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沪市上市公司中,从占税前利润的角度而言,平均影响比例为4.78%,其中影响超过20%的有8家公司;在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公司中,平均影响比例为-1.84%,其中影响超过-20%的仅有4家公司。此外,在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169家上市公司中,如果将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在其税前利润中扣除,没有一家公司发生税前利润的符号反转。因此我们初步判断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不大,其披露的相关数据也应该是相对真实和公允的。

总的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实现了平稳过渡,未发现明显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是利润操纵的迹象,这是一种好的开端。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所依赖的市场环境不完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虽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实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交易的公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要素市场不成熟。加之我国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当市场交易不活跃或市场被分割时,金融产品价格受到扭曲,从而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导致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准确把握,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

2.计量不够规范、可操作性差。公允价值计量规范极度缺乏,可操作性还不强,尽管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应用了现值和公允价值,但这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估计的规定缺乏一致性。有些准则允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有些准则不允许,规定不能达到统一规范。此外,会计准则体系中确实在许多具体会计准则都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很不详尽和统一,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作为定价基础,就要依赖专业人士通过可靠的模型和基于现行市场的各项要素作出预测和判断进行价格评估。但是估值技术比较难把握,在估值技术应用范围最广的金融行业只有少数银行有自己的定价模型。估价技术的难题是上市公司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障碍之一。

3.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够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足以判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如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由于公允价值获取上的难度和获取方法的局限性,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特别缺乏,这是制约公允价值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容易出现指使或强迫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会计人员可能主动或迫于压力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进行虚假评估,甚至以欺诈、舞弊等手段来操纵利润。会计人员面临着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两方面的挑战。

4.公允价值计量成本高。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较高,影响了企业使用公允价值的积极性。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将大大增加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后续成本。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作出认定。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无疑要花费更多的代价,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还存在很多困难,但随着政府指导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提高,资产评估技术的不断发展,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将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

2.郭亚辉.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3.李小玲,王海燕。公允价值计量及应用浅探。财会通讯,2006(12)

4.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财会月刊,2006(4)

第5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模式

伴随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不断产生,传统的计量模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信息提供的需要,公允价值的应用开始受到重视并日趋成熟,为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科学合理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保持国际趋同是十分必要的。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现状

(一)国际标准

各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都较为重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颁布了FAS157“公允价值计量”,涵盖公允价值的涵义、计量及披露方法等,是公允价值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但该准则于2008年实施伊始即遭遇了使公允价值备受争议的“次贷危机”,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肯定公允价值积极地位的前提下,FASB了一系列说明条款,以修正FAS157暴露的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在积极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发展,从1995年全面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到2005年重新修订准则并限制公允价值选择权的使用条件,IASB力求使这一计量属性更加完善,由于制定出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有利于简化并提高信息质量,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提出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方法,分别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与FASB第4号准则更新公告,为世界各国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国内标准

自1998年起,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经历了启用、暂停使用、再次应用三个阶段,1998年6月的《债务重组》准则中初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01年财政部通过修订8个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进行了限制。随世界经济形势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变化,我国理论界在国际会计准则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突破了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传统观念,但还是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完整清晰的解释,而是分散在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等十七项具体准则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使我国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步调一致,财务部于2014年年初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单独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和披露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内容涵盖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有序交易和市场等问题。

二、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要性

(一)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

目前,很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选择公允价值作为首要计量模式加以运用,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进行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也日趋增多,因此,顺应趋势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准则靠拢有利于吸引外资,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新的业务和事项随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不断产生,尤其在金融市场,各类衍生金融工具都是由未来潜在的收益来体现其本身价值的,因而传统计量模式无法准确衡量它们的价值,需进一步寻求交易双方均能认可的价值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而公允价值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金融工具得不到后续计量的问题,从该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是未来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相对于传统计量模式具有优势

尽管历史成本作为传统的计量模式具有真实可靠、易于取得、便于考核等优点,然而,它是基于已经发生和存在的交易或事项,其立足点是“过去”,对现代企业而言,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需考虑物价变动等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决策者更多的关注以现在为起点,面向未来的信息,因而由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信息更具参考价值。同时,公允价值可以解决收入以市价、而成本费用以历史成本计量带来的计量属性不匹配的问题。

三、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的困难和难点

(一)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成熟,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从2006年重新启用公允价值起,一直对规范这一计量模式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尝试,但仍未能完全建立成熟的会计准则。虽然2014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使该模式的相关规定比2006年的准则相对集中和统一起来,但其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其他基本概念等方面都只是单纯借用美国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没有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套从审计监督到法律监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也会继承FAS157存在的缺陷。

(二)缺乏成熟有效的公允交易市场

公允价值的优点之一在于它能较好地反映市场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它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的活跃程度,而我国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尚未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许多商品的定价受到政府的干预,自愿交易价格难以形成,不能达到准确获取公允价值所需的市场竞争条件。同时,我国在货币和外汇市场上存在诸多限制,资金的自由流动相对困难,资本市场上还存在着较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在现存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完全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此外,很多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成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妨碍了信息公开、成熟公允的交易环境的形成。

第6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论文摘要] 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已是大势所趋。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但这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得出相应的对策。

历史成本的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可靠性,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仅有可靠性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利益相关人需要的是能为他们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此应运而生。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是一种新兴的会计计量属性,它的出现实质上就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着很多优势,然而它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接下来,我们就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尽管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已有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多领域短时间内还很难克服人为的因素影响,也使其处于明显的阶段性的规定上。总之,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势必影响其全面的推广与运用,这也是公允价值目前还不能全面取代历史成本的重要原因。

2.公允价值不易直接获取。虽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果没有合适的替代方法,势必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 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 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但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 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也成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推行应用的难点。

3.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公允价值主要是通过市场确认的,如果两个交易主体之间除了交易事项之外没有其他利害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易价格被认为是公允的。但是在现实中企业与其关联方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 很多上市公司甚至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

4.公允价值被少数企业不法操控。由于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格,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要由会计主体自己来确定,所以人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价值的公允性,影响程度不同,价值的公允性也会随之不同。在实践中,有少数企业不考虑公允与否,把公允价值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比如通过资产减值以及以后的减值冲回等手段从而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

5.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判断。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计量概念, 作为会计计量的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能保证能提高或不会减弱。

6.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不确定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有人认为,如果波动性存在,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反映这种波动,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但是,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二、对策

对于公允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笔者研究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各方专家的各种观点加以总结和进一步思考,得出以下几点相应对策:

1.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和细化具体应用指南。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是一个实务方面的问题,然而却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以计量属性、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等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因为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所有实务工作的方向引领。此外,还应不断细化具体应用指南,从而加强准则的操作性。

2.建立相应价值参考系统。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公开市场的条件下交易双方对资产或负债认可的公平价格。笔者建议,由指定的部门(如财政部门)实时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一个或几个有一定规律的较为客观、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信息,然后公布于相关的官方网站并不断更新,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来自企业的管理当局,只有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利用公允价值操控企业财务信息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适当调整股东大会、 董事会、 经理层以及监事会的法定权限;扩充监事会的权力, 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

4.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在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会计诚信的社会环境;二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三是要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四是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相关业务的培训;最后是加大对有关违法违规人员和单位的惩戒力度。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后一道把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是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二是在审计准则中明确和细化有关公允价值的执业标准和措施;三是加强对相关领域评估专家工作成果的引用。

6.大力发展独立的评估中介机构。在大力发展独立的评估中介机构的同时还应注意不断提高评估中介机构的执业水准、独立性和公信力。

随着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进程的不断深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必将愈来愈热烈,这对探索会计发展规律、完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上有关公允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水平,切实加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让财务报告使用人读到的是一份可以为其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的“有用的”财务报告。

参考文献:

第7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 完善 应用 市场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19-02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引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史上可以称作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方面,给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重大课题,是会计计量的一次革命;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我国企业会计计量将以全新的面貌面对未来。因此说,引入公允价值给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带了重大课题。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无论是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抑或是非共同控制下的债务重组,以及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方面,当有关资产以及负债存在活跃市场,同时其公允价值可以准确地计量的状态下,都允许采用公允价值开展计量。这相对于原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会计实务都是革命性的变化,意味着市场价值体系的重估。笔者在本文中,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公允价值的定位

1.什么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ISA中(美国国际标准管理局USA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uthority,Inc.)表示为:公允价值是“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其有以下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公允价值就是建立在对市场信息基础之上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市场主体的认定,而不是对其他主体、资产以及负债价值的认定。

2.引入公允价值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GDP已达到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全球500强企业先后有400多家进入我国建立企业。在这一形势下,国家财政部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根据全球一体化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建立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对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公允价值如何定位。公允价值不是某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一种观念的代表。对于不同的资产处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公允价值表现的状态也不相同,既可以表现为重置成本也可以是现行市价,同时,还能够用于反映变现净值以及评估价值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因此,公允价值仅仅是一N潜在的价值,同时也可以称其为:一种抽象的概念。

从会计计量发展史来看,虽然历史成本有着许多缺憾,但是其他计量属性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将其替换,这就是由于历史成本不仅是属于计量属性的范畴,而是代表了已经被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所认可并且早已根深蒂固的一种计量观念。如同一位国外知名学者所说:“会计不是一个计价过程,实际上是历史成本和收入在当期、或者后期的会计期间所采取的分配过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确立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后,会与历史成本观念形成截然不同的意见。所以说,“公允价值”对会计计量的发展做了全面总结,并且是涵盖了以前各种计量属性的新的计量观念,也是一种对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的革命。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有哪些

从国际准则的视角或是我国准则的视角来看,公允价值与其所报出的财务信息都能够贴切地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以便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更好地服务。

1.采用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对企业收益进行反映。由于企业成本费用是历史成本计量,而收入则是以现行市价计量的,因此,二者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利润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各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其二,是企业生产运管中的纯利润。在利润分配中并不对二者进行区分,所以,其结果会导致出现虚盈实亏等问题。

2.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可以对企业所得到的现金流量比较好地进行披露,同时也能够对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以及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进行准确的反映,从而为企业高层领导、经营决策者、债权人提供有效的信息。

三、如何看待公允价值对会计的影响

1.如何确认入账价值。旧的会计制度规定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取得资产时的实际资金消耗――资产入账――历史成本,一旦确定之后不能再做修改。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则与这种方法完全不同,由于市场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基于市场信息基础之上的评价,公允价值也要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资产的入账价值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修改,所以就不会确定不变。在一般情况下,公允价值既可能大于历史成本,也有可能小于历史成本,需要依据资产的减值或是增值确定。

2.如何进行资产摊销对象的确认。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确认资产摊销,其对象就是历史成本,或者平均摊销或者是加速摊销。当采用我们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选择资产摊销的对象:一是公允价值,二是实际成本。在会计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应该作为摊销的对象;有的专家学者却认为,应该将实际成本作为资产摊销对象。由于公允价值不是企业为了获得这项资产付出的实际代价,如果对资产进行摊销,需要将其记入:“管理费用”“或者“制造费用”等科目,则会造成当资产增资时,出现虚增费用;反之,当资产减值时,则会出现少计费用,导致制造费用不真实现象。由于公允价值本身实际上是客观性的评估价值,同时也不符合相关费用类科目的核算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不是资产摊销的对象,而是为其实际成本。也正是由于此,当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要做到,第一,必须确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第二,必须要对资产的实际成本进行有效的反映。因此,采取双账户反映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四、企业对公允价值引入的应用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能够真实反映企业价值取向的公允价值将成为市场的最后选择。但是,企业要必须以谨慎原则运用公允价值,从而切实保证会计计量的可靠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也做出了相关的约束:第一,公允价值主要用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必须在谨慎性原则下使用。第二,要有相应的规定来确认公允价值。例如,在对“商业实质、可靠计量”等条件上,也有相关的具体规定:一是资产活跃在市场中的,要按市场公允价值交易价格计算;二是资产没有活跃在市场中的,但是却有类似的情况,确定公允价值时,要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基础;三是市场交易不存在同类抑或是类似资产可比的资产,确定公允价值要采取估值技术。

五、对政府财政管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引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是对会计计量的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也是一场重大的历史性变革。笔者相信,随着公允价值在更广泛的会计领域进一步使用,会计计量一定会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营造适合公允价值更好地发展的环境。为此,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让以身试法者为之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确保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行。以美国为例,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扩大到全体财务人员,甚至包括所有的财务报表人,只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树立守法意识,不得跨越红线。另外,还必须严格遵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按照惩罚数额极大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不得有任何违法之处。通过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能够切实保证财务报表各种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2.进一步倡导与建立社会信用体制,政府管理部门要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r下,支撑新会计准则体系公允价值在市场体制上有效实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操作平台,构建更加适应会计人员成长与工作的和谐环境。

3.进一步提高广大财务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与思想政治水平,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反对“”,坚持职业“底线”思维,确保公允价值属性所产生的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李云喜.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

[2] 毕国洁.如何看待公允价值的应用.财会信报,2006(9)

[3] 张峰.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6(12)

[4] 娄玮,程德兴.浅析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 王雅静.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计价.经济研究导刊,2012(5)

第8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应用 财务会计

近年来,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强我国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变得十分重要。公允价值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从全方位角度去分析探究,使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全方位的为企业和国家提供良好的计量方法,以此促进企业和国家财务能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1.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现状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较晚,公允价值的应用力度和应用机制不完善,且应用时间短,存在顺周期性及可操作性等问题。随着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逐渐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国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应用面日益扩增,应用方式也从国家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完善。为我国交易市场和评估市场提供了良好的评估标准和交易准则,提升了我国财务会计的财会能力和性能[1]。

2.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应用的重要性

公允价值通常被称为公允价格或公允市价,一般情况下是指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前提条件下及自愿交易基础上,对交易价格进行确定。或无关联双方以公平交易为基础,一项债务可被清偿或者一项资产可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负债和资产应根据在公平交易中,双方了解市场情况且自愿交易的基础上,进行债务清偿或者资产交换的金额计量。实务中,由评估单位进行评估。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崛起,历史成本法在财务会计中应用的问题日益凸显,无法有效的反馈会计要素中的现时价格。而公允价值在期货、期权等衍生的金融工具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提议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使用。公允价值的应用对我国经济时代的发展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

3.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策略

3.1加强公允价值在金融项目中的应用

历史成本是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金融产业不断加速发展,历史成本的评估方式阻碍了金融工具衍生项目的扩大化。因此,应加强公允价值在金融项目中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历史成本对金融工具的价格评估。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确定时,一般以金融工具市场的活跃性为标准,以活跃性市场的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金融工具无活跃性市场,则应用估量方式来判定其公允价值。同时,应用估量方式得出的结果,对金融工具中的公平交易有着很好的反馈作用,并以公平交易中交易价格为基准。因此,要加强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项目中的应用[3]。

3.2强化公允价值在房地产投资中的应用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投资性的房地产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评估中,对投资者掌握上司公司的价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变化中的公允价值使净利润产生波动幅度加大现象,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市场形象。我国投资性房地产正处于加速发展过程,应用公允价值进行判断,在总体上会增加增值额,上市公司的财务利润将会持续提升。同时,对投资性房产中的摊销以及折旧等问题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而应以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二者之间的差额进行计量。另外,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将成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标准,意味着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上的应用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给投资者判断价值上产生影响,在新形势下,则应强化公允价值在房地产投资中的应用。

3.3提高公允价值在财会人员意识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在企业财会中的应用具有一些不稳定因素,极易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中计量的主观性加强。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丰富的职业判断经验和判定能力。而充分将公允价值运用到企业财务中,则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公允价值应用观念。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充分有效的应用[4]。财务人员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财务人员法制教育,消除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主观性,避免公允价值应用中出现假借以及造假等问题。第二,加强对财物人员公允价值应用的后续教育,改革教育方法和内容,并更新教育观念,以此提高公允价值的使用效率和应用力度。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角度出发,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企业财务会计公允价值的应用实务中,需积极探究公允价值的作用,以此促进企业财务会计能跟上时展的节奏,使传统的财会工作能有效的转化成现代化财会工作。为企业不断的提高经营利润,进而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稳步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照蕊.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2012,45(02):1193-1194.

[2]马智福.关于财务会计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探讨[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2,19(2):264-266.

第9篇: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范文

一直以来,我国会计采用历史成本记账法。历史成本记账法具有客观性强、核算手续简单等优点,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存在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而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克服这两方面的缺点。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为了不断发展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保持会计准则的持续国际趋同,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而原来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新定义强调“市场参与者”,用“有序交易”取代“公平交易”。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2014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1998年,我国首次将公允价值引入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运用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得到体现。《债务重组》中规定债务人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包括股票债券等的公允价值与重组债务的账面成本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该收益在利润表中予以反映。

第二,2001年,财政部决定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停止使用公允价值。原因是,在1998年决定采用公允价值后一段时间,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的漏洞,操纵利润,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很多弊端。

第三,2006年,财政部在38项会计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不仅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得以体现,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有涉及。

三、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地位越来越高,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顺周期效应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广受金融界人士诟病,认为公允价值是引发危机的元凶。究其原因,是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效应。顺周期效应的存在使得公允价值在经济繁荣时期,高估金融产品的价格,从而确认过高的投资收益,加剧了虚假的繁荣,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低估金融产品的价格,从而确认过低投资收益,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最终让经济雪上加霜。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对经济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因此,很多银行家和政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的价值,影响公司业绩。

(二)市场环境不完善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存在有序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当前适用公允价值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不十分完善。

(三)增加操作成本和操作难度

历史成本信息的获得是通过相关的原始凭证,而公允价值的获得需通过收集市场数据、资产评估、审计等方式,需要付出相应的费用,无疑增加了公允价值的操作成本。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专业的评估知识和经验,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要求具备专业素养的高端会计人员,公允价值的操作难度较大。

(四)带来利润操控问题

公允价值的评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公允价值的计量会受到周围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因此,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公允价值这一漏洞修改资产价值,粉饰公司利润。这也是2001年财政部弃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但随着资本市场和会计理论体系地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将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四、公允价值应用建议和策略

针对上述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活跃的市场和有序的交易是公允价值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有效保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是解决我国公允价值实际应用困难的最佳途径。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相应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也在不断走向充分竞争。为了促进其更健康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只有建立一个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有效降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才能保证成本。

(二)大力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现阶段,高素质会计专业人员的缺乏是造成会计公允价值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都是由会计人员来把握的,再加上现阶段相应的参考标准和依据不足,判断的主观性很强。因此,优秀的、具有扎实专业技术经验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起重要作用。国家和政府需要大力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大力开展对现有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要加大对会计评估人员,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三)加大企业内外部信息质量监控以及信息作假惩罚力度

公允价值运用会带来企业操控利润的问题,这与公司管理层有很大关系。很多上市公司会利用债务重组,修改资产价值等方式虚增利润、粉饰报表,误导投资者的判断,扰乱资本市场。因此,加大企业内外部信息质量控制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管理结构,防止企业内部个别人以权谋私;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严格的审计,目的就是防范企业弄虚作假。

(四)不断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理论体系是会计人员进行确认计量的理论依据,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较国外的理论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正在和国际接轨,通过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经验成果,可以更便捷地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体系。

(五)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相结合

公允价值是未来会计计量的趋势,但现阶段除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领域外,仍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法。为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有必要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价法结合使用。公允价值抑或历史成本,都存在优缺点,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会计计量中避开两者缺点,利用其优点,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越来越突显出其优越性和重要性。公允价值的应用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投资者利益、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体系以及会计国际趋同,会计公允价值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