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外汇市场发展精选(九篇)

外汇市场发展

第1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 外汇市场 外汇干预 存货管制 汇率机制

一、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

在1992年-1993年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多家香港外汇经纪商未经批准即到大陆开展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并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个人的参与。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参与者并不了解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盲目的参与导致了大面积和大量的亏损,其中包括大量国有企业。

1994年8月,中国证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取缔外汇期货交易(保证金)。此后,管理部门对境内外汇保证金交易一直持否定和严厉打击态度。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国内银行开展面向个人的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至1999年,随着股票市场的规范,买卖股票的盈利空间大幅缩小,部分投资者开始进入外汇市场,国内外汇实盘买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外汇买卖已经成为除股票之外最大的投资市场。

与国内股票市场相比,外汇市场要规范和成熟得多,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约是国内股票市场交易量的1000倍,所以尽管在交易规则上不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国内银行开办的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总体来看,国内绝大多数的外汇投资者参与的是国内银行的实盘交易,而保证金交易,由于国内尚未开放,以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内投资者尚需待以时日。

二、发展和完善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议

发展展外汇市场是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外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效果的重要基础。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必须加快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设步伐。基于国内转轨经济的背景,中国外汇市场走的是一条政府推动型、而不是自然演进型的发展之路,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政府干预,科学培育和管理外汇市场。

1.巩固微观基础,改善宏观环境。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优化商业银行外汇交易行为;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推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它们与外汇市场的协调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形成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建立和完善发展外汇市场的配套法律、法规,约束交易主体行为,保证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2.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市场上交易品种的多样化既可保证汇率形成过程体现现实和潜在的供求关系,也可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多种避险工具。在完善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外,应加强对产品的研发力量和资金投入,进行新产品、新业务的需求调研、论证、推介和开发。

3.加强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一个流动性好的产品会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交易,主体的参与反过来又增加了该产品的流动性。从中国当前的外汇市场环境看,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是推动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4.改变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角色定位。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应逐步减少对外汇市场的持续直接的干预,只有在全面掌握市场交易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来进行间接的干预,才能有利于外汇市场的发展。

5.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 首先,商业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应提高有竞争实力的各家商业银行的市场参与度,改变少数几家大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绝对领导地位,促进公平竞争。其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和良好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又一推动力。应扩大投资渠道,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积极性。可以推出美元兑欧元等交叉盘的报价,也可以改变现有的报价方式,将4种货币的交易基准价格统一为美元的基准价格,再进行套算。这样就可以为那些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变其被动地位,加强其在外汇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运行机制。再次,应逐渐允许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从事交易活动,为外汇市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外汇市场的广度,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监管效率。尽快建立完备的信用数据库,根据交易主体的资产负债、经营业绩、信用记录等资料评估其信用情况,以防范信用风险,保障市场的稳健发展,加强市场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外汇市场的透明度。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预警和评估,完善市场自律机制。建立有效的电子化监管系统,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中央银行应继续监督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承担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监管者应公平对待不同的交易主体,不能让任何交易主体享有特殊待遇,为外汇市场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7.建立实需易与金融易相结合的外汇市场。目前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是配合结售汇制度下外汇指定银行平衡结售汇交易产生的头寸,商业银行并不是基于营利目的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而只是为了履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结售汇周转头寸的管理规定。这显然与商业银行的营利性原则相违背,也不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而实际上,各交易主体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其实需性的需求趋于下降,金融性需求趋于上升。因此,应逐步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拓展外汇市场的金融易,这将有利于提高外汇市场的活跃度,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

8.建立非集中的交易中心和独立的清算机构。外汇市场交易的发展趋势是逐渐采用远距离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形式,交易主体将通过计算机获得市场信息并进行交易行为。因此,目前的外汇交易中心将最终发展为非集中的无形市场,而中国正逐步推进非集中外汇交易市场的形成。目前集中的清算风险大,不符合国际惯例,清算机构应该发展为不再从属于中央银行的一个独立的商业实体,并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运营,一方面可以使外汇交易中心摆脱承担的清算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交易主体控制自身的经营风险,从而达到完善和发展外汇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咏梅:中国外汇市场发展方向探析[J].经济研究,2002(4)

第2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外汇市场(ForeignExchangeMarket,FEM)是指经营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票据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外汇市场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融通至少涉及到两种货币,而不同的货币对不同的国家形成购买力,这就要求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使购买行为得以实现,而这种兑换就是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的。

(二)提供资金融通

外汇市场向国际间的交易者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外汇的存贷款业务集中了各国的社会闲置资金,从而能够调剂余缺,加快资本周转。

(三)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市场机制

在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下,外汇汇率基本上是平稳的,因而就不会形成外汇保值和投机的需要及可能。而浮动汇率下,外汇市场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外汇市场的存在既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规避外汇风险的场所,又为投机者提供了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的机会。

二、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汇市场不稳定

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的交易员必须进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外汇买卖,银行间市场具有集中、有形的特征。这种市场形态常见中央银行居绝对主导地位,采用竞价交易的外汇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集中交易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如交易场所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容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交易主体的需要等。与集中交易相对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本外币的集中清算,承担清算风险。随着未来人民币可兑换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在走向浮动汇率制以后交易主体及其外汇头寸都将迅速增多,一些实力较弱的交易主体可能因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陷入危机。此外,由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人民银行的一个事业单位,由该中心承担清算风险,实际上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风险,这导致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风险约束,可能进行大量的高风险交易。其结果,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可能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外汇市场风险大

从现行市场运作情况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运作体制不健全,使企业和银行都丧失了防范市场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的意识的能力,同时外汇市场也没有为企业和居民提供防范汇率风险的手段。这使得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诱发汇率系境性风险。二是集中清算方式可能引起的资金清算风险。随着市场容量扩大特别是我国经济容量及经济复杂程度的增加,外汇市场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也在增加,由于市场自律机构不完善,参与者仍没有完全自行承担资金清算风险。

(三)市场监管不完善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建设初期,确立了市场运作体系、调控体系与管理体系三权分立的格局,这种分工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导致诸多不便。动作系统的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设在上海,并对分中心实行业务领导,监管当局因此无法监测到整体市场的运作,也不能监测到交易中心为其自身利益对分中心及交易系统而采取的不合规行为,监管显得鞭长。而外管局目前的监管手段仅凭事后报告制度,而不能做到事先防范。同样,央行的操作也游离于制度政策目标的管理部门以外,操作部门由于缺乏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分析与把握,缺乏管理部门具体指标要求与判断,操作易带盲目性,而管理部门的意图可能也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外汇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其中以外汇银行、企业为市场交易主体,实行竞价交易,中央银行退出交易主置,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这是增强汇率弹性的重要制度改进。二是取消强制性银行结汇制,为企业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扫清障碍。2008年,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企业和个人可以按规定保留外汇或者将外汇卖给银行,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了实质性的改变。

第3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前瞻

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外汇市场建设加快。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近一年来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推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平稳波动、略有升值的态势,弹性逐渐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新产品相继推出,交易量有所放大。

一、外汇市场制度设计和改革思路

汇改后,外汇市场制度设计着眼于提高市场公平和效率,为寻找人民币均衡汇率构建了一个有弹性、有深度和广度的平台。汇率机制和外汇市场改革突出表现出如下思路:

(一)进一步凸显市场化取向

汇率机制和外汇市场改革,充分体现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首先,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减少了套利机会,维护了多边汇率的稳定,有利于保持国际竞争力。人民币汇率随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呈现升值趋势,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市场供求格局、中外利差和市场预期,逐步恢复弹性,提高了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

其次,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银行美元现钞、现汇买卖价差幅度的放宽以及非美元货币买卖价格限制的取消,增强了银行定价自,为增强汇率弹性提供了制度保障。汇改后,各银行汇率定价机制趋于理性,挂牌汇价同步变动、但都根据自身资金头寸情况实行差异化报价。

再次,远期和掉期业务的价格没有管制,央行也不入市干预,完全由市场根据本外币供求关系决定,减少了市场扭曲。各行人民币对外汇远期和掉期业务逐渐以利率平价作为定价依据,各行远期与掉期价格趋势及水平逐渐趋于一致。这说明,随着市场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以及银行的日趋成熟,人民币外汇即期、远期、掉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增强。

第四,提高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上限后,对银行的本外币转换的数量管制得以放松,赋予了银行调度本外币资金的更大自和灵活性。

(二)着眼于扩大外汇市场规模和提高运作效率

降低外汇交易手续费,活跃外汇市场交投。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做市商竞价交易征收的手续费从原来的万分之三降低到万分之一,对询价交易征收的手续费更是大幅降低到十万分之一,大大降低了外汇交易的成本和和风险,降低做市商在竞价市场和询价市场的做市成本,有利于市场会员利用价格波动进行高抛低吸,平滑汇率走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边市格局。

在银行间市场引入外币对外币交易,提供一个公共产品,通过招标引入境内外大型外汇交易商充当做市商,为境内中小银行提供一个进入国际外汇市场的直接通道。

将即期外汇交易的标准交割时间改为T+2。改革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交割时间为T+1,但是国际上外汇交易的交割时间是T+2(除加拿大元外)。因此,T+1清算的人民币汇率并不能与国际汇率直接比较和套算。而且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买卖非美元货币后,往往通过在国际市场平盘,因而形成T+2的头寸。这就需要进行掉期交易将T+2美元头寸调度为T+1的美元头寸。因此,为了提高市场效率,从2006年1月4日开始,参照国际惯例,将T+2的清算速度统一为一个行业惯例,作为竞价市场的指定交割时间和询价系统的默认交割时间。但同时允许交易方在询价方式下采取灵活方式,根据双方约定,将清算交割速度改为T+0或T+1。

适当延长交易时间,开市日期与国际接轨。将询价系统交易时间延长到17:30,以便会员之间在竞价市场15:30闭市后仍能进行柜台头寸平补,避免隔日汇率风险。明确所有周六、周日,包括“黄金周”前后调为工作日的周六、周日,银行间外汇市场闭市。这是因为境外外汇市场和银行不营业,资金无法平补和交割。

为了规范交易秩序,外汇局确定了将所有的银行间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归由一个主协议管辖的思路,以便统一交易惯例,减少银行的风险暴露。为此,外汇局牵头组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所有银行间远期会员制定了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主协议。同时,针对掉期和远期同属一类外汇衍生产品,银行间市场掉期交易不再进行准入备案,并将对远期交易主协议适当修改后扩大到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以便银行自由地在即期、远期和掉期三者之间自由组合和套利,提高效率和规模。

(三)追求外汇市场公平原则

汇率机制和外汇市场改革始终贯彻非歧视原则。例如,取消了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阶段规定的申请银行年度即期结售汇业务量须达到200亿美元的准入标准,将远期结售汇业务资格从七家银行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银行,不论是中资还是外资银行,不论银行规模大小,只要具有结售汇业务资格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符合远期结售汇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向外汇局申请备案办理此项业务。这一市场准入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申办对客户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资格,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期和掉期交易资格。上述举措使内外资银行、不同规模的银行在外汇衍生产品服务上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又如,从9月22日起,实施结售汇综合头寸改革,对中外资银行统一管理政策和限额核定标准,实现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

(四)推进外汇市场多元化发展格局

首先,建立多层次市场主体。汇改前批发市场以银行为主体。汇改后,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非金融企业,扩展了市场主体,增强了外汇市场的竞争性。

其次,提高交易灵活性。国际上外汇市场主要有三种交易方式:指令驱动、价格驱动和经纪中介。竞价市场属于指令驱动,价格由交易规则决定,过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各银行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竞价系统集中撮合的竞价交易,并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集中清算,清算风险由交易中心承担,交易费用较高。汇改后,为了提高交易灵活性,银行间远期和即期外汇市场增加询价交易方式。市场会员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对手的特点,选择交易对手,定制外汇交易的价格、金额、期限等要素,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外汇供求,进一步丰富外汇市场的层次,活跃外汇市场交易,符合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发展的方向。

再次,远期结售汇定价也走过了从一价到多价的阶段。汇改前,7家银行采取协商定价、大家共同遵守的定价方式。汇改后取消了协商定价原则,由银行自主确定远期结售汇业务价格,银行要靠资金成本、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赢得客户,赚取合理利润。

(五)注重改革次序选择

放松汇率浮动区间采取了分步走的改革思路。第一步,先从汇率改革之初的2005年7月22日开始,将非美元货币的波幅管理从原来围绕中间价对称上下浮动改为实行买卖价差幅度管理,从而允许银行对客户结售汇业务一日多价。第二步,从2005年9月24日开始,扩大了银行间市场的非美元货币交易汇价的波动幅度,从汇改后的中间价上下1%提高到上下3%,同时,维持美元交易汇价波动区间0.3%不变;另一方面,取消了银行对客户结售汇业务的挂牌汇价的价差限制。第三步是扩大银行间市场美元波动区间。周小川行长已经表示,此举将在今后国内国际条件成熟时推出。

远期结售汇市场准入管理走的也是渐进性开放的步伐。首先选择中国银行进行远期结售汇试点,然后过渡到结售汇经验丰富、客户基础广泛、容易对冲风险的大型银行,最后扩大到所有具有结售汇业务资格和健全衍生产品内控资质的银行。

从结售汇头寸管理政策的演变也可以看出渐进改革的道路。从1994年汇改后实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主要为即期代客业务头寸。对远期结售汇实行现金收付制管理,即远期结售汇只有到履约时才可以计入头寸。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的管理区间下限为零、上限为外汇局核定的限额(即不能卖空美元)。银行在远期结售汇签约时不计入头寸,不能到即期市场平盘。汇改后,企业远期结售汇业务需求急剧增加,银行强烈要求扩大结售汇头寸限额。为此,2005年9月23日后,从结售汇周转头寸改为结售汇综合头寸概念,涵盖范围扩大到银行代客、自身和远期结售汇和银行间远期交易。由于银行对客户办理的远期结售汇并不能做到自身平衡,银行迫切要求在签订远期结售汇的同时即可到即期市场平盘,从而规避汇率风险。因此,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对做市商实行权责制头寸管理,允许银行对客户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以及在银行间市场进行远期外汇交易后产生的风险暴露计入结售汇头寸,也就是说,远期签约时即可到即期市场平盘。

(六)注重风险防范先行的原则

汇率机制和外汇市场改革特别注重防止出现剧烈市场振荡。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入市,但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交易员的条件。远期结售汇和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会员资格准入要求事先取得金融衍生产品资格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化,外汇市场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人民币汇率具有更大的波动性。这些改革和变化,为市场主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需要市场主体结合市场条件的变化,运用自己灵活调整的能力应对变革。对企业而言,应当改变对浮动汇率的恐惧,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在财务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尽快做出调整,不再仅仅盯住即期汇率,而应围绕未来的汇率进行规划和经营。企业、个人在银行办理外汇业务时,要货比三家。对银行而言,外汇市场汇价管理改革后,银行定价自增强,使得银行间定价差异增加,这意味着谁的定价水平合理,谁就能赢得客户。需要提高经营水平,有效控制风险。询价交易方式收费低廉,但是通过双边清算,要求银行加强双边授信管理,有效控制风险。

二、汇改后外汇市场表现

(一)即期外汇交易情况

2005年前半期,人民币对美元继续保持稳定。美元对人民币日加权平均价一直维持在8.2765元人民币/美元)的水平。2005年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中间价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值幅度为2.05%。之后,人民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美元对人民币收盘价最低达到8.00040(2006年4月10日),最高为8.1128(2005年7月27日)。上下波幅达到1088个基点。期间人民币走势分为两个阶段。从2005年7月22日至12月30日,美元对人民币价格小幅振荡,有升有降,总体保持平稳波动、略有升值的态势,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收盘价由8.11小幅升值至年末的8.0702。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398个基点,升幅2.56%,日均升值3.5个基点。2006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2006年4月21日人民币汇率升至8.0210,升值了492个基点,升幅0.61%,日均升值6.7个基点。

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率也在增加。

从2005年7月22日到2006年4月21日,日均波幅21.3个基点。其中,从2005年7月22日到2005年12月30日,汇率日均波幅16.7个基点;从2006年1月4日到2006年4月21日,汇率日均波幅28.7个基点,较2005年下半年放大72%。2006年3月16日人民币汇率为8.0350,较汇改之前8.2765升值幅度首次突破3%。

从2006年以来的市场成交情况看,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运行基本良好,交易量较2005年底明显上升。询价交易成交较为活跃,交易量超过竞价交易,询价和竞价成交量之比约为9:1。大中型金融机构是询价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同时,竞价交易也保持一定的规模,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联社等中小会员因授信不足,主要在竞价市场交易,而做市商则为其提供流动性。

从2006年以来的成交情况看,做市商全部进行了询价和竞价交易的买卖双边报价和交易。做市商交易总量约占市场成交量的四分之三。做市商平均每笔成交1000万美元,远远高于一般会员。做市商报价也普遍优于一般会员报价。在询价市场,所有做市商美元买卖双边报价点差随做市经验积累而逐步走低,目前在10个基点以内。这些充分显示做市商制度活跃了外汇市场交易,提高了外汇市场流动性,增强了中央银行调控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二)银行间市场远期外汇交易

2005年8月15日银行间市场正式推出远期人民币外汇交易业务,全年市场发生交易的有美元/人民币的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七种期限品种,以及日元/人民币的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四个期限品种。交割方式分两种,既有全额交割又有差额交割。从美元1年期远期报价走势看,美元远期价格稳中趋降。1年期美元远期报价在业务推出之初先上行并企稳,8月末回复初始价位,此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并与境外NDF价格逐渐贴近。11月报价呈逐级下行之势,12月止住跌势,月末一度大幅上扬,但随即迅速回归,以7.7500的全年最低点报收。2006年后由于允许做市商签订远期合约后即可到即期市场平盘,远期报价大幅反弹,向利率平价回归,并与境外NDF逐渐拉开,相差超过1000基点。2006年2月9日达到年内最高点7.8370,随后有所下跌。4月24日报收7.7920(见图3)。

三、外汇市场改革前瞻

随着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的顺利开展,汇率机制和外汇市场改革第一阶段政策已告一段落。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外汇市场得到很大发展。但升值压力仍未消除,外汇市场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外汇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的外汇市场离不开高效的交易系统和清算安排、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市场主体、丰富的交易品种以及市场透明度。从更广的视角看,货币可兑换是外汇市场供求的基础,汇率制度安排和利率市场化是外汇市场活跃成熟的关键,加强风险监管是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保障。因此,还需多管齐下,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外汇市场:

(一)进一步扩大外汇市场主体和品种

扩大即期和掉期交易市场准入。降低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即期市场的门槛。从第一家非金融企业中化集团公司入市情况看,短短两周,交易量已突破2000多万美元,显示了企业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来源于其早已获得境外商品期货交易资格,而期货交易和外汇交易所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相似,交易员的交易经验也相通。因此,建议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会员扩大到有证监会和外汇局颁发的境外商品期货交易资格的非金融企业。降低掉期交易市场准入。目前远期外汇交易准入条件要求银行取得金融衍生产品资格,但银监会对金融衍生产品资格的准入控制较严,中小银行难以取得资格。鉴于外汇掉期交易类似回购交易,在国际上普遍视为货币市场工具,仅仅涉及利率风险,不涉及汇率风险,银行面临的市场和清算风险远远小于远期交易(国际惯例中掉期交易风险权重仅为远期交易的4%),为给中小银行提供规避汇率风险渠道,建议修改有关市场准入条件,不再要求银行具备远期交易资格6个月才能申请掉期资格,允许中小银行直接申请掉期资格。

丰富市场交易品种。目前虽然推出了远期结售汇和掉期业务,但在外汇衍生产品的两大类品种中,上述两种产品都属于远期衍生类产品,还没有期权类衍生产品。而且这两个产品还不是标准化产品,不同银行之间的报价相差甚远,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流动性较差,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清算风险。应创造条件,适时拓宽汇率避险和保值工具,推出外汇期货、期权交易,适当开放金融创新的空间。

(二)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适时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日波幅限制。近期,国际外汇市场各主要货币波动率在增加,美元经过2005年的升值后已显疲态,近期贬值力度加大。从理论上看,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波幅也将随国际市场汇率波动增大而扩大。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弹性加大,3月28日最高达到0.16%。,超过允许波幅的一半。银行间市场交易汇价每日上下波幅也在放大。人民币交易汇价波幅不应等到逼进0.3%的上限才着手放松,而应在波幅离边界尚有一定距离时就扩大交易汇价波幅限制。

延长交易时间。2006年银行间即期询价交易推出后,时间延长到17:30。这极大地方便了银行柜台交易和风险控制。但竞价市场仍然维持15:30闭市,造成两个市场闭市不一致,客观上对询价市场授信不足、倚重竞价市场的中小银行不公平。而且,由于17:30询价市场收盘后,新疆、等地银行机构仍然要营业到19:30,造成新疆和地区银行柜台结售汇的头寸存在隔夜风险。2006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前日银行间市场收盘价改为当日做市商报价的加权平均价后,隔夜汇率风险成为银行面临的最大的外汇风险,为减少银行隔夜汇率风险,应延长交易时间。在这方面,首先应延长竞价市场闭市时间到17:30,以使询价、竞价两市统一闭市时间。这是因为即期竞价和询价交易清算时间已改为“T+2”,所以清算交割准备时间的技术性问题已不存在。其次,可参照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市场19:00闭市的做法,视情况将询价和竞价市场延长至19:00。

进一步改进交易方式。引入声讯和电子经纪相结合的交易平台,方便交易员之间信息的即时沟通,减少市场不对称性。实现国内外汇市场和国外交易市场平台的无缝对接。允许银行在询价市场闭市后双边直接交易,事后补录在交易系统上。此外,鼓励银行企业入市交易,形成多元化的交易需求。

逐步降低交易费用。目前,竞价交易仍然沿用汇率机制改革前按照顺差交易金额万分之三的比例收取手续费,一买一卖来回手续费高达0.6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国际外汇市场通行百万分之八左右的标准,不利于竞价市场的发展。实际上,竞价市场正在被边缘化,目前竞价、询价交易量之比约为2:8。而且竞价交易份额还在逐步缩小。另一方面,询价交易和竞价交易手续费相差过大,也是造成询价市场和竞价市场价格系统性偏离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在适当时候进一步理顺外汇市场收费体系,降低竞价交易手续费。

推进外汇清算系统现代化和国际化,引入竞争。引入清算所,消除中央银行承担最后清算风险的局面,降低竞价交易的清算风险,间接可以为降低竞价交易手续费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为加快期权、期货市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提高外汇市场透明度。

修改有关法律,降低外汇交易的法律和清算风险。为了减少外汇交易的头寸暴露,国际上一般采用轧差清算的做法以最大限度减少信用和清算风险。例如,国际掉期和衍生产品协会(简称ISDA)主协议规定,双方所有的交易采取轧差清算(NETTING,或称净额结算)的方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04年调查,全球场外(OTC)金融衍生产品名义金额为220.1万亿美元,通过轧差清算方法使得交易市值下降到到1.5万亿美元,风险暴露下降了99.3%。因此,应提请修改我国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明确轧差清算原则。

提高外汇市场透明度。目前,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有兴趣入市交易,但它们入市的目的往往处于投资性质,入市交易往往通过模型进行,迫切需要了解交易量数据,需要了解交易量。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出一段时间后,外汇市场运行平稳。由于竞价之外还增加了询价市场,市场行为与过去完全不同。而且央行已经基本不在两市干预,建议应适时公布交易量。首先可以从公布上年数据入手,因为外汇储备数据已经公布。然后按顺序逐步恢复公布季度、月度、每周、每日的具体数据。

(四)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和自律,减少系统性风险。

加强外汇市场的自律性管理,建立市场会员行为准则。建议成立交易员协会,制定交易行为规范和行业惯例。进一步规范市场运作程序和信息报告制度,防止市场欺诈行为,保障市场公平秩序。

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审慎监管。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监测,逐步建立市场监测指标体系。掌握异常交易信息,监管交易的合规性。由于开办银行间掉期交易,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跨市场风险问题开始凸显。建立跨市场的监管框架,防止不稳定资本流动的冲击,防止跨市场的系统风险传播。

第4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一、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现状

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被提出并逐渐引起学术界各方的密切关注。尤其在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随着对当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的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也进而备受关注。目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情况主要为以下几类:

第一,从成本—收益角度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曹甬(2002)假设储备货币发行过的国际收支最终是平衡的,当前的国际收支逆差额最终会由顺差所抵消,并从限制发的角度,对储备货币发行国历年国际收支逆差的净收益进行计算,进而得出货币国际化可得到的铸币税收益。陈雨露、王芳、杨明(2005)认为货币国际化利益可分成可计量的经济利益和难以计量的利益两部分。其中可计量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国际铸币税收和境外储备投资的金融业收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美元国际化李毅中可计量的部分至2002年底已累计高达9530亿美元。如果我国在2010年能实现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则在2020年可获得累计近7500亿元的国际化利益。(2007)从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货币体系下的铸币税的含义进行了讨论,指出铸币税收入与通货膨胀税是不同的。同时在对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基础上,估算了2003年我国政府获得的铸币税收入,并讨论了铸币税对宏观经济的意义。

第二,按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路径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姜波克(2003)从国际货币职能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货币演变成国际货币的基本规律。他指出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伴随着我国的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和汇率政策由稳定走向浮动,需要经历从初步国际化到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再到国际中心货币的漫长演进过程。徐明琪(2005)通过对货币国际化界定的考察,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比较了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区别。并结合日元国际化的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做出了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应当谨慎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方向,尤其是在条件不成熟的现阶段,应该有步骤、阶段性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将难逃日元国际化的命运。何帆(2009)指出汇率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应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没有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引起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可能会更加频繁的波动,升值的压力不仅不能减弱,反而可能会加剧。金融体制改革不推进,无法从根本上创造人民币回流机制。没有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使用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三,从人民币区域化合作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途径。李晓,丁一兵(2003)通过对现存国际货币制度的考察分析东亚地区货币合作体制的发展现状以及缺陷,指出在构建东亚地区区域货币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存在极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有在现阶段东亚各国与各地区应当循序渐进的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采取区域层次的货币金融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稳定的金融环境的结论。陈雨露(2005)通过对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状况进行考察后认为,人民币在附近区域的自发流通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现在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一种国际性货币。我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并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等各种方式多层次多方面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胡晓炼(2006)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逐步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是中国外汇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目标,当前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周元元(2008)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分析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对人民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条件已经成熟,货币区域化将有利于整个区域的金融稳定和供应,并以国际一般经验为借鉴阐述了在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员陈全庚指出: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做法与教训,采取逐步转变的方式,分步实施。陈莉(2008)总结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和结论并加以创新型整合后得出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推进路径一览表(如表1所示)。高海红、余永定(2010)从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三个主要因素:利率、汇率和财富效应出发,认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规模十分有限,仅处于起始阶段,但为了改革当前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我国需要积极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其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的一个平衡因素,而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可逾越的第一步。

表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人民币国际化阶段 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 高级阶段

国际化方向 人民币自由化 人民币区域化获亚洲化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化进程 成为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次区域货币 成为亚洲主导货币 成为世界货币

经济总量 GDP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 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GDP与美国相当

主导力量 市场力量主导 市场和政府力量主导 政府力量主导

国际化渠道 边境贸易和人员往来 区域经济合作 跨区域贸易和投资

货币职能 贸易中计价、支付、结算手段 国际投资和市场交易工具 国际储备和市场干预手段

区域金融合作目标 建立亚洲货币基金,发展亚洲资本市场 建立亚洲货币汇率合作机制 建立以人民币主导的亚洲共同货币

第5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1.发展和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日益开放,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客观上需要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外汇投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扩大,国内经济主体要求外汇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汇率避险工具。商业银行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其风险敞口管理的目标也需要外汇衍生品来实现。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显得非常有必要。

2.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可行性

第一,相应的法律法规开始建立和完善。1997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后,远期结售汇业务便开始操办;2003年11月,银监会制订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已于2004年2月4日实施;2004年10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了远期结售汇试点银行的范围;2005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201号);2005年8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通知》(银发(2005)202号),正式提出要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询价交易方式和开办银行间远期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具有一定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出现,市场参与者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部分银行通过开展国际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和推出多样化的外汇理财服务,无论在衍生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还是内控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具备了开办衍生品业务的能力;第三,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利率、汇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它们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加快,相信它们不会阻碍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上成熟发达的外汇市场相比,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尚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和不完善。

1.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但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种主要包括: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即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间衍生品交易、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远期结售汇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是最先开展的一项外汇衍生产品业务,于1997年4月由中国银行首先进行,之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加入进来,2004年又吸收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该项业务产品基本上还是寡头垄断,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国内银行报价的不合理,其买卖点差大大超过境外NDF的买卖点差,从而让企业觉得利用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导致需求也不足。总之,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市场化化程度不高,交易量较小;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目前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主要的交易者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他们通过NDF来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国内一般的企业和机构是不可能进行NDF交易的;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于2005年8月开始,交易还不活跃。国际外汇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及外汇期权等交易品种缺乏,不能为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

2.交易量还不够大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品种的交易量都不够大。如远期结售汇交易,历经几年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以最早开展远期结售汇交易且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为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远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15亿美元、86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对应年份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315亿美元、1521亿美元和1918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再如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当天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成交了2笔美元/人民币远期交易,期限分别为1个月和1年,当天再无其他银行达成交易;发展近一年后,也仍然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境外NDF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

3.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比如远期结售汇业务在2005年前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做,从而导致该项业务产品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市场主体种类的缺乏和数量的微小,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活跃。

4.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

在我国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中,银行是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对于银行自身的外汇资产,也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银行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只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中国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这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三、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以加大市场深度,扩展市场广度,增加透明度,提高流动性。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要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法律法规是不可缺少的。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一些,但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另外,要及时调整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中需要的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避免出现市场缺乏效率,或者市场缺乏稳定性的结果。银行同业协会或主要的交易商应发起制定适合中国法律环境的类似国际互换及衍生工具协会(ISDA)所制定的标准化法律文本协议,避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

2.在交易品种方面,要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适时推出人民币与外汇期货、期权交易

第一,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为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即期外汇市场,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逐步放松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的头寸限额等各种限制,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以及进行保值或投资的行为;其次,逐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参与即期外汇交易的限制,从“真实需求”原则过度到“自由”原则,逐步允许投资目的参与即期外汇交易,从而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

第二,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特别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在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中,在不断完善远期结售汇交易的基础上,要重视银行与银行间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远期交易,以增加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掉期交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掉期交易可以看作一笔即期(或近期)与一笔远期交易的组合,其交易成本低,是银行常用的对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的一种方式,并且也可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即期买入收益率较高的货币卖出收益率较低的货币,同时卖出收益率较高货币的远期买入收益率较低货币的远期),这对于促使利率与汇率保持利率平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对远期外汇的定价具有指导作用。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可首先允许银行利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在增加银行利用外汇市场获利机会的同时能够促进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国内外利率间的合理性;另外要尽快引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因为掉期交易承担风险较低,做市商可以持有比即期市场做市商更高的头寸水平,因而掉期交易的做市商不必频繁的入市交易冲抵头寸来回避所持头寸的汇率风险,相应地交易成本就比较低,做市商的报价相对于即期市场做市商来说对客户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汇率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更加趋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已于2006年8月28日正式推出了人民币/美元、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现在已到了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时机,从而较好地掌握人民币的定价权。

3.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

应不断吸收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和大型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同时研究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从而为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活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为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为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利用外汇衍生品市场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进一步增强汇率的弹性来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既需要国家各种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也需要微观环境的配合,比如微观经济主体应从忽视和被动规避风险转为主动防范风险,加强对汇率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加对避险工具的需求等。因此,需要各方面紧密配合,共同来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摘要]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相比,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规模较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主体还不够丰富等。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

第6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市场化

所谓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就是指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比率,由外汇市场上外汇(或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如果外汇的供给小于对外汇的需求,则外汇汇率上浮,人民币汇率下浮;反之,则外汇汇率下浮,人民币汇率上浮。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一种双刃剑,用好了,则利国利民;运用不好,则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所以,我国为了确保国内经济安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必须要逐渐进行汇率市场化改革,并且还要通过盘活经济体、提高风险监管能力来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一、强化外汇交易主体独立性

自由而健全的外汇交易市场是我国人民币市场化的重点。我国的外汇交易中心成立于1994年,当时只有经过央行和外汇管理局审查通过的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才能再次进行交易,不过市场交易只限于少数银行的小额拆借。2005年以后,我国才出现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买卖业务,其业务额度被央行作了具体的限定。而今,央行、商业银行、证券经营人、外汇供求者等是我国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主体。政府和国企通过央行进行外汇交易,央行干预外汇买卖,央行以其重大的影响力成为了外汇市场的重要主体,并对其他外汇交易者进行政策管控。人民币汇率的固定是源于央行严格地、小范围地控制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2012年以后,央行开始严格研制外汇交易市场即期人民币交易价格浮动,市场货币供需没有在外汇市场价格中得到真实的体现。所以,我国不应该再严格限制交易主体的进场资格,而是要支持外汇持有者进场交易,让进出口企业丰富投资交易形式。允许持有外汇的微观经济主体资源处置外汇,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以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督外汇市场。如果外汇市场比较成熟,那么该市场会出现很多交易主体,监管部门必须用相关的监管制度去确保自由交易的合法进行,打击有违公平的交易行为。[1]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监管政策或在制度形成后,管理者必须要依法办事、照章执行。健全的外汇市场是我国汇率市场化形成的重要条件。另外,要鼓励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市场,循序渐进地让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开放汇率管制,允许人民币在国家货币市场交易。

二、加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汇率由市场自主决定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标志。增加一揽子中的货币种类,降低美元比重,不要让人民币因为少数外币也受大范围影响,引导货币一篮子的货币权重,让人民币逐渐国际化,在一定范围中允许人民币波动,使其尽量向市场自主决定程度靠拢。过去,央行是作为市场参与者,而不是市场监督者去干预市场,使得市场供求价格关系比较乱,直接性的经济敢于增加了宏观经济风险,央行的每项政策都会深刻影响我国整个银行业的变动,并对国家经济体中的投资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央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制定外汇交易政策并代表国企实施外汇交易,这种人为的交易及政策制定使得外汇市场价格会因为人为主观因素而无法真正体现出市场调节的作用,干扰了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对实体经济有较大影响。所以,央行不应该成为外汇市场参与者,而是应该有计划地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浮动的限制,甚至最终将该限制取消,然后制定公平、自由的交易政策。另外,要科学地考量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交易风险,制定相关解决方案,让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交易市场能够安全地实施交易。[2]当前,人民币汇率正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我国的外资进入门槛限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人民币汇率在投机资本中的升值预期和贬值预期变得不再确定,人民币汇率弹性变得更大,由此出现一些金融风险,致使投机性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量很多。我国资本要想对风险有更强的抵抗能力,那么就应该在外汇市场中让市场供求关系去选择各国资本。

三、提高政府的金融市场风险监管能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让我国的经济得以顺利腾飞,但是经济基础不扎实却是不争的事实,不牢固的实体经济基础使得我国缺乏强劲的金融风险监管能力。而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因为成立时间不长,缺少成熟的监管经验。金融的自由化离不开汇率的市场,只有提高外汇市场监管能力,才能积累更多的金融监管经验,强化监管能力。在市场化过程中,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国际资本正在持续地自由流动,我国外汇市场的风险考验也会变得更为严峻。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过程中,外汇市场上资本自由流动、汇率自由变动会影响人民币货币的安全。所以,我国就必须通过金融市场风险监管能力的强化来稳定外汇市场。这就要求国内的“一行三会”需共同协作,认真监督金融主体的信息真实性,以完善的监管程序管理金融主体,并对和金融主体有关的交易信息进行监督,让金融信息中的实际资金被合法使用,坚决杜绝潜在的经济风险。与此同时,应控制好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风险,防止人民币在香港市场上出现兑换风险。[3]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济实体的监管方式,并严格管理进出我国外汇市场的国际资本,并反思国际资本进出有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能不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还有就是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出相关的监管政策,并严格执行下去。

四、谨慎开放资本市场

在开放资本市场时,我国必须要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安全为前提。因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有不规范的地方,资本市场发展时间段,相关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无法抵御过多的风险和危机。比如2008年股市的暴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股市至今也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暴跌前的水平。资本市场的开发使得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的外汇市场、股市。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很容易因为资本的自由流动而产生。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开放资本市场,过早进行资本自由流动,是危机出现的关键原因。[4]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监管能力,或者实体经济基础不牢固,国际经济环境部好,那么危机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体在融合时不断存在潜在风险,比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9年欧债危机,直接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各国经济体间的融合加强,那么一国发生经济波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开放资本市场需要对世界经济形势有成熟的考虑,不然就将影响到外汇市场的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丁永琦.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风险与机遇[J].理论与改革.2013(02):89.

[2]张荣荣.浅析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商业现代化.2010(25):43.

第7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汇率;影响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是在中国境外的人民币市场,主要处理中国境外人民币的存放款业务。目前,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地区大量流通,部分国家将人民币纳为外汇储备,有些双边贸易以人民币为结算工具。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币离岸市场正是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重要一步,也是一种自由交易中心。本文主要研究离岸人民币市场对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一、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现状

1989年我国开始允许部分银行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厅等四大银行先后获准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现阶段从客户结构看仍集中于香港等地区,但扩散趋势明显[3]。

同时,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逐步推进了离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11年8月,中央政府表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积极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拓展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通渠道,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由此,香港成为第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所在地。[4]

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保持较快增长,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8764.5亿元。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30万亿元,实付1.57万亿元,净流出2691.7亿元,收付比由2011年的1:1.7上升至1:1.2。2012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业务2840.2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304.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535.8亿元。截至2012年年末,境内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1592个,账户余额2852.0亿元;境外企业在境内共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6197个,账户余额500. 2亿元。由上数据可以看出,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迅速。

图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情况(月度数据)

资料来源: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目前中国在岸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而不是片面的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交易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元、英镑、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林吉特、俄罗斯卢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其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区间分别于2007年5月由0.3%扩大至0.5%,于2012年4月由0.5%扩大至1%,人民币在岸市场的波动范围逐步扩大,市场化程度逐渐提升。

(一)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分析

境外人民币的需求函数是一种特殊的需求函数。设P是以人民币为基础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为报价货币的境外汇率,P是以相同标价方法表示的境内汇率,D是境外人民币需求量,境外人民币需求函数D-f(P)不仅要受到P>0的条件约束,而且由于存在“管制差价”,还要受到P>p的条件约束。这意味着在PP的条件下,境外人民币的汇率越高,对境外人民币的需求量就越小。在纵轴表示境外人民币汇率,横轴表示境外人民币数量的坐标系里,境外人民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折断的需求曲线,它自左向右下方倾斜到P-P时便中断了,如图2中的曲线D所示。境外人民币的供给函数S=f(P)则是普通的供给函数。境外人民币的汇率越高,对境外人民币的供给量就越大。境外人民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自左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图2中的曲线S所示。

图2 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决定

资料来源:依据以上分析绘制

既然境外人民币汇率存在“管制差价”,则境外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将受到境内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在影响境外人民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境内人民币的汇率上升了,境外人民币的汇率将上升;反之,境外人民币的汇率将一下降。另外,在境内人民币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影响境外人民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境外人民币汇率也将发生变化。

(二)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

目前,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按照目前市场普遍预期,提高中间价可信度、扩大交易价浮动区间、央行减少外汇调控是未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关键措施。可以设想,当在岸汇率失去央行外汇调控的缓冲后,与市场供求变化的互动将更为敏感和直接。国内企业通过人民币结算渠道在CNH市场和CNY市场之间跨境配置结汇和购汇,对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将更加同步和对称。以CNH市场人民币相对CNY市场溢价为例,国内企业在前者低价购汇和后者高价结汇,将使前者的人民币供给增加、美元供给减少和后者的人民币供给减少、美元供给增加,进而使CNH市场人民币走弱和CNY市场人民币走强,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将由以往离岸随着在岸动,变为离岸与在岸一起动,甚至在岸随着离岸动。2012年10月下旬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持续处于或接近中间价1%的浮动区间下限,CNY即期(T+2)汇率较CNH即期汇率高出0.2%左右的价差,但CNY超短期远期(如T+3)汇率与CNH即期汇率基本接近。

(三)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一是离岸汇率的变化容易脱离离岸市场的发展步骤,出现“超调”行为。由于在岸汇率的变化通常被市场解读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变化,使得离岸汇率在心理预期的作用下变化速度快于在岸汇率。例如,2010年9月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当月中间价升值1.6%),境外投资者普遍预期人民币将加快升值,市场炒作使得境内外汇率的价差大幅拉宽。特别是,由于CNH市场的高度开放性,使离岸人民币越来越具备像新加坡元、泰铢等亚洲货币的特性,不仅受境内市场的影响,更是全球外汇市场的一部分,在短期内可能摆脱在岸汇率的牵制,出现大幅波动并通过心理预期等非经济渠道传导至境内市场[1]。如果说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之一,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客观看待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既要承认必然性,避免因噎废食,也必须加快推进国内金融发展和改革,减少盲目性,缩短阶段性。

二是CNH市场与CNY市场发展不同步影响境内外汇率形成。依托于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CNH市场,创新机制灵活,参与主体和产品结构丰富,这种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CNH市场流动性、增强离岸人民币定价效率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如果国内外汇市场建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迟滞,将加大CNY市场客户交易外流、市场供求脱节的“空心化”风险。一旦CNH市场与CNY市场发展持续、显著不同步,将潜在增大离岸汇率对在岸汇率的影响。

总结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人民币在境外的可得性,从交易媒介、综合服务、预防性需求三方面使人民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意味着更多的人民币流出,增加了境外的人民币供给。理论上,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引起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最终的净效果由需求量和供给量的相对变化程度决定。

因此,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扩大实质性影响力,如增加跨境结算人民币使用量,增加境外机构对人民币的持有和投资等;至于其对影响人民币汇率、推动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汇率的进程,作用很小,并不显著。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化,并使人民币趋向均衡水平,仅靠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并不足够,而需要制度性改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需框架设计[J].珠江水运,2011(7):26-28.

[2]北京洲通投资技术研究所.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前景[J].中国改革,2011(6):31-32.

第8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总数达293家,其中远期市场、外汇掉期市场和货币掉期市场会员总数分别为75家、73家和27家,中化、中石化财务、中石油财务、上汽财务等22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入市交易。2010年,我国外汇市场各类人民币外汇产品累计成交6.81万亿美元,较“十一五”前的2005年增长近18倍。其中,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四类产品累计成交4.36万亿美元,银行对客户市场即期、远期和外汇掉期三类产品累计成交2.45万亿美元。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强调,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在总结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出的新要求。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制度化的前提条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作用的有效性与其完善程度成正比,而市场作用的有效性又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继续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健全金融市场是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需要。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具有配置资源、管理风险、清算和支付、细化股权、解决激励机制、提供信息等六个基本功能。因此,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外汇市场发展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条件。外汇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是形成汇率、配置外汇资源、管理汇率风险的基础平台。一个成熟的外汇市场应包括多样化的交易方式、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丰富的交易产品、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有效的市场自律和外部监管等基本要素。

第9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

期权作为金融衍生品之一,对于对冲现货价格风险和金融产品价格风险有着重大意义,国外期权市场发展相对成熟,国外期权品种较为丰富,制度较为完善,这里主要与国外期权市场作对比,分析我国期权市场的发展现状。

2.我国金融类期权有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期权和上证ETF50期权。国内人民币兑外汇期权仅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外汇交易系统挂牌与交易,这意味着只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直接参与期权交易,个人或企业要想参与人民币外汇期权必须通过银行办理,对于个人和企业参与人民币外汇期权的业务种类也有所限制,这默认了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的的主要参与者和主导者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2011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期权推出时相比,对参与主体和交易业务的限制正逐渐放松,银行间汇市场成员由银行机构扩容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局也取消对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事前准入许可,并允许客户通过银行卖出期权。

ETF被称为交易所交易基金,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ETF交易量增长显著,ETF期权虽然出现较晚,但是具有股票期权和指数期权的特性,能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目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ETF产品约51种,深证证券交易所推出ETF产品约34种,上证50指数交易所交易基金是挑选市场规模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综合反映上海证券市场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一批优质大盘企业的整体状况。我国ETF产品的发展为ETF期权推出奠定基础,上证ETF50期权合约的标的既可以是上证ETF50跟踪的股票,又可以为上证ETF50基金份额。上证ETF推出是开启我国期权市场的重要一步。

从以上我国期权市场状况中可以看出我国期权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期权品种不完善,商品期权仅有黄金实物期权,金融期权中只有人民币兑外汇期权和上证ETF50期权,由于国内利率、汇率暂未完全市场化,利率、外汇期权市场的发展缺乏发展的沃土,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加深,金融类期权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我国期权市场中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发展不协调,我国已推出的期权品种中除了上证ETF50期权在交易所场内交易外,人民币兑外汇期权交易嵌套在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黄金实物期权嵌套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后两种均为场外交易,因此我国期权场内交易有待发展。

3.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和期权市场的匹配性不强,期货与期权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国外期权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很多期货品种产生于相应的期权品种之前,我国除了黄金之外的商品期货品种都没有相应的期权市场,由此说明期货品种和期权品种缺乏连贯性。